下雪表达孤独的诗

| 艺术高考 |

【www.guakaob.com--艺术高考】

下雪表达孤独的诗篇一
《有关描写雪诗》

有关描写雪诗2009-02-01 10:2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寥寥二十个字,却勾勒出阔大苍凉的画面:飞鸟绝迹的群山,渺无人迹的古道,一切都已被皑皑白雪覆盖。那是空旷寂寥的世界,荒凉得让人心里发怵。然而这只是画面中的远景。还有近景:冰雪封锁的江中,一叶扁舟凝固,舟子上,一渔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持钓竿,澹然若定,凝浓如雕塑。寂静中,这弥漫天地的冰雪世界,竟被小小一枝渔竿悄然钓定……这是怎样的境界?寂静,辽远,神奇,天地交融,天人合一,却又是无法复述的孤独怅然。失意忧愤的诗人,面对清寒世界,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孤傲和怆然。小小百花天上载, 一夜北风花盛开。 千变万变六个瓣, 飘呀飘呀落下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 盐、尘、柳絮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唐·元稹《南秦雪》 。 雨、酥、叶、藻 “彤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 唐·李咸用《大雪歌》 ; “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 明·徐渭《梨花》 “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 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 “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 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宋·杨万里《观雪》 ; “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 宋·辛弃疾《和廓之雪》 。 玉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 “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 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 ; “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元·华幼武《春雪》 ;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 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 。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飞坠。”李白《清平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妆点万家清景,普绽琼花鲜丽” “暮雪助消峭,玉尘散林塘” “才喜门堆巷积,可惜迤逦消残” “江南雪,轻素减云端”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谁剪轻琼作物华,春绕天涯,水绕天涯” “投宿侵征骑,飞雪满孤村”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

辕台,”李白《北风行》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 “秦城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惟第宅,所务在追游……”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是一组关于雪的诗句(词),细读起来可以理解作者是通过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去描写雪的。不仅描写的手法不同,而且抒发的情感也各有不同。在描写上,有的作者对雪的性格进行了深刻的刻画;有的作者对雪的状态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写;有的作者通过比较的手法使雪更加形象化,有的作者则将自己的情感直接寄托与雪之中。这些诗句千古流传,我们在日常的积累过程中,一定要全方位,尽可能更加丰富的积累,才能运用自如,不然引用起来必然要出现牵强附会的现象,造成引用不得体。今天来老师把这一组诗句奉献给你,希望你能收录在自己的文件夹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这三句诗句,是巧妙地运用了雪与梅花在颜色、季节以及她们给人以春天来临的希望上,进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写。我们也可以借鉴作者的手法,把自然界中很多相关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利用映村的方法,把事物写具体逼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这两句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足不出户的恶劣天气。但是,诗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自然景色抒发的情感,却是积极向上的,作者通过'千株玉、万朵云、琼枝',把北国的冬天变得温情脉脉,不在因雪而凌厉肃杀。作者把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的具体贴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必须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才能真切感人。)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这两句诗是作者运用雪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这是典型的借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借助对自然景色渲染,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忽如一

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雪与春天,这是我们对诸多写雪的诗句最熟悉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人生观。作者利用诗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画卷,提示我们联想春天的美丽,正是文学作品对人思想的启迪。 燕上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 这是李白直接描写大片雪花的诗句,我们可以直接引用来描写雪。我们要学习诗人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形象刻画的创作品质。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 这是作者经过大胆的想象,把雪写成是天上一场激战而飘下的龙鳞,赋予雪以侠客的性格。在环境氛围和心理感觉与之相适应时,可引用这比较独特诗句。 柳絮因风起(谢道蕴) 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沈佩) 这是雪与人的静思之情的很好结合,是封建社会才女的寂寥,窗内窗外人与雪的情景交融,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背景,这是文学作品与一定的社会背景有联系的典型例子。 年代:宋 作者:吴潜 作品:暗香 内容: 雪来比色。对澹然一笑,休喧笙笛。莫怪广平,铁石心肠为伊折。偏是三花两蕊,消万古、才人骚笔。尚记得,醉卧东园,天幕地为席。回首,往事寂。正雨暗雾昏,万种愁积。锦江路悄,媒聘音沈两空忆。终是茅檐竹户,难指望、凌烟金碧。憔悴了、羌管里,怨谁始得。 --------------------- 年代:元 作者:元无名氏 作品:八声甘州 内容: 一团春雪,抛在玉炉中煎。炎炎进火不住添。要晓得通红无焰烟。须管莫亏折,斤两依然。如此三千。锻炼待不摇不动,方可为禅。全真养命,只在恁么之间。家园自有甘露泉。要浇灌黄芽长瑞莲。 ------------------- 年代:唐 作者:朱湾 作品:长安喜雪 内容: 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全似玉尘消更积, 半成冰片结还流。光含晓色清天苑,轻逐微风绕御楼。 平地已沾盈尺润,年丰须荷富人侯。 ----------------------- 年代:唐 作者:卢纶 作品:出山逢耿湋 内容: 云雪离披山万里,别来曾住最高峰。 暂到人间归不得,长安陌上又相逢。 --------------- 年代:唐 作者:焦郁 作品:春雪 内容: 散漫天涯色,乘春四望平。不分残照影,何处断鸿声。 缭绕先经塞,霏微近过城。因风低未敛,带雨重还轻。 干吕知时泰,如膏候岁成。小儒同品物,无以答皇明。 春雪空蒙帘外斜,霏微半入野人家。 长天远树山

山白,不辨梅花与柳花。1.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 【唐】李白 游子东南来,自宛适京国。飘然无心云,倏忽复西北。 访戴昔未偶,寻嵇此相得。愁颜发新欢,终宴叙前识。 阎公汉庭旧,沈郁富才力。价重铜龙楼,声高重门侧。 宁期此相遇,华馆陪游息。积雪明远峰,寒城锁春色。 主人苍生望,假我青云翼。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 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 【唐】李白 龙虎谢鞭策,鹓鸾不司晨。君看海上鹤,何似笼中鹑。 独用天地心,浮云乃吾身。虽将簪组狎,若与烟霞亲。 季父有英风,白眉超常伦。一官即梦寐,脱屣归西秦。 窦公敞华筵,墨客尽来臻。燕歌落胡雁,郢曲回阳春。 征马百度嘶,游车动行尘。踌躇未忍去,恋此四座人。 饯离驻高驾,惜别空殷勤。何时竹林下,更与步兵邻。 对雪醉后赠王历阳 【唐】李白 有身莫犯飞龙鳞,有手莫辫猛虎须。君看昔日汝南市, 白头仙人隐玉壶。子猷闻风动窗竹,相邀共醉杯中绿。 历阳何异山阴时,白雪飞花乱人目。君家有酒我何愁, 客多乐酣秉烛游。谢尚自能鸲鹆舞,相如免脱鹔鹴裘。 清晨鼓棹过江去,千里相思明月楼。 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唐】李白 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 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 淮海对雪赠傅霭 【唐】李白 朔雪落吴天,从风渡溟渤。海树成阳春,江沙浩明月。 兴从剡溪起,思绕梁园发。寄君郢中歌,曲罢心断绝。 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客有唱山鹧鸪者 【唐】李白 披君作我貂,对君白玉壶。雪花酒上灭,顿觉夜寒无。 客有桂阳至,能吟山鹧鸪。清风动窗竹,越鸟起相呼。 持此足为乐,何烦笙与竽。 雪谗诗赠友人 【唐】李白 嗟予沉迷,猖獗已久。五十知非,古人尝有

。立言补过, 庶存不朽。包荒匿瑕,蓄此顽丑。月出致讥,贻愧皓首。 感悟遂晚,事往日迁。白璧何辜,青蝇屡前。群轻折轴, 下沉黄泉。众毛飞骨,上凌青天。萋斐暗成,贝锦粲然。 泥沙聚埃,珠玉不鲜。洪焰烁山,发自纤烟。苍波荡日, 起于微涓。交乱四国,播于八埏。拾尘掇蜂,疑圣猜贤。 哀哉悲夫,谁察予之贞坚。彼妇人之猖狂, 不如鹊之强强。彼妇人之淫昏,不如鹑之奔奔。 坦荡君子,无悦簧言。擢发续罪,罪乃孔多。倾海流恶, 恶无以过。人生实难,逢此织罗。积毁销金,沉忧作歌。 天未丧文,其如余何。妲己灭纣,褒女惑周。天维荡覆, 职此之由。汉祖吕氏,食其在傍。秦皇太后,毒亦淫荒。 螮蝀作昏,遂掩太阳。万乘尚尔,匹夫何伤。辞殚意穷, 心切理直。如或妄谈,昊天是殛。子野善听,离娄至明。 神靡遁响,鬼无逃形。不我遐弃,庶昭忠诚

下雪表达孤独的诗篇二
《关于雪的古诗和文章》

元稹(唐)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节选

陶渊明(晋)

凄凄岁暮风, 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 在目皓已洁。

春 雪

焦郁(唐)

春雪空蒙帘外斜,霏微半入野人家。

长天远树山山白,不辨梅花与柳花。

雪梅 (1)

卢梅坡(南宋)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雪梅 (2)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山中雪后

郑燮(清)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咏雪》节选

吴均(南朝梁)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观雪

杨万里(宋)

坐看深来尺许强,偏於薄暮发寒光。

半空舞倦居然嬾,一点风来特地忙。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

倩谁细橪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

《和田国博喜雪》节选

畴昔月如昼,晓来云暗天。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

雪望

洪升(清)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对雪

高骈(唐)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咏雪诗

黄庭坚(宋)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这首冬雪诗,前四句首先交代时间:冬日的黄昏,地点:孤村;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点。“野桥”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与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形象生动,清新别致,可谓咏雪诗中纯属描写雪景之代表作。唐代诗人高骈的《对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此诗前两句描写雪景,运用比喻传神地描绘了雪沾青枝、使青枝变白的状态,也暗写了诗人临窗观赏的经过。后两句抒情,以希冀大雪覆盖“人间恶路歧”来表达诗人铲平人间罪恶的心愿。这里,上文的描写雪景为下文的抒发情感作了铺垫,而下文的抒情则使上文的写景有了着落,可以说,情由景起,景为情染。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唐代诗人王维的《雪中忆李揖》、孟浩然的《赴京途中逢雪》等。

唐代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便是景中有情,情景“互藏其宅”,水乳交融,“妙合无垠”的。从表面看,这首诗犹如一幅风雪寒江独钓图:大雪纷飞,天昏地暗,群山不见鸟飞,众路断绝行人,只有一位渔翁披蓑戴笠,驾着一叶扁舟,在寒江独钓。其实,它创造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②,风雪寒江独钓图中,分明蕴藉着诗人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情绪。读之,令人回味无穷,领略到“韵外之致”③,“味外之旨”④。像这样情景交融的咏雪诗,我们还可以列出不少,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张孜的《雪诗》、陆游的《弋阳道中遇大雪》等。

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以屋内衾枕不暖、屋外雪压竹枝来衬托雪之大、雪之寒。如此写法,较之直说雪大而寒要有韵致得多。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寒,也采用了这种衬托法,此诗脍炙人口,这里就略而不引了。

至于用比喻来写雪的诗数量更多,表现上也颇具特色。有用一物作比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分别用“梨花”、“银”比雪,异曲同工。有用两物作比的,如“萦空加雾转,凝阶似花积”(吴均:《咏雪》),以“雾转”比漫天飞舞的雪花,“似花积”喻石阶上的积雪,两个比喻,一个着眼于描绘飞雪的动态美,一个则致力于展现积雪的静态美,动静结合,贴切生动。也有用数物作比的,如庾信的《郊行值雪》诗:“„„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薛君一狐白,唐侯两骕骦„„”前四句以六瓣花比雪花之形状,以“冰珠”比雪之光泽,以“驱玉马”、“猎银獐”比雪之色彩、雪之动态。后两句以孟尝君洁白的狐裘、唐成公洁白的良马比雪之色彩(严格说,这是用典)。这一连串的比喻,从不同角度描写雪,真个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⑤的。

咏雪诗用以作比的物,有银、雾、玉、马等,而更多的是花,这从上文诸例中可窥见一斑。虽然同是以花喻雪,但咏雪诗却千姿百态,各呈异彩。

曹雪芹究竟是怎么描写雪景的?

眼下,一场大雪弥漫了大半个中国,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在品位伟人毛泽东豪迈诗句和宽广胸怀的同时,不禁想到了《红楼梦》中的雪景。那么,文学大师曹雪芹是怎么描写雪景的呢?归结起来就是:写而不写,不写而写。

第八回中,宝玉、宝钗初会,正当二人为通灵宝玉和金锁上面的字“像是一对儿”而彼此发呆时,黛玉悄悄的来了。黛玉的到来,不仅明显的对宝玉和宝钗单独相会表现出强烈的醋意,而且还带来了一场悄无声息的雪。

曹雪芹对于这场雪没有做任何描述,但越是这样,就越给读者以超大的想象空间。这场突如其来的雪,是曹雪芹推动红楼梦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道具,因为它不管是对象征宝玉和宝钗婚姻的“金玉良缘”,还是对象征宝玉和黛玉爱情的“木石前盟”,都浓浓的蒙上了一层悲凉色彩。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以及整个贾府的最后败落,就此拉开了序幕。黛玉后来的夭亡,宝钗将来的“金簪雪里埋”,以及贾府最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无不是这场看似无声、实际惊天动地的雪所埋下的伏笔。

曹雪芹写雪,还运用了间接的手法,即通过人物对话来带出。第五十三回中,乌进孝腊月里来贾府送“年例”时,贾珍嫌他来的晚:“这个老砍头,今儿才来!”乌进孝解释道:“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一暖一化,路上竟难走的很,耽搁了几日。走了一个月零两天。是因日子有限了,怕爷心焦,可不赶着来了。”

乌进孝是贾珍的一个庄头,除了日常经营庄园外,每年都要给贾府送年例,即使雪再大,路再难走,也必须要赶在年前送到。“四五尺深的雪”,按照清朝的度量衡估算的话,差不多有一米深了,显然这是曹雪芹的一种故意夸张的描写手法。这场没有让读者亲眼看到的雪,不仅暗示了贾府在经济上入不敷出、雪上加霜的败落趋势,同时也从侧面道出了贾府底层被剥削阶层,在送年例路上难以言表的艰辛。

曹雪芹直接描写雪,是在第四十九回和第五十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中,他描写了宝玉看到的雪景:“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接着他还写宝玉看到妙玉栊翠庵中的红梅的画面:“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曹雪芹叙述了大观园诗社成员即雪景写诗的场面,记叙了众人在雪飘之时的闲情雅兴——有赏雪的、有唠嗑儿的、有联诗的。写宝玉到栊翠庵乞来红梅,众人围观时那段描写梅花的句子更显情趣:“原来这一枝梅花只有三尺来高,旁有一枝,纵横而出,约有二三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真乃花吐胭脂,香欺兰蕙。”梅花的清艳从侧面烘托了雪天清新冷冽的景致。曹雪芹用两回篇幅来描写了雪后的众人之“闲”,其间穿针引线交代雪的行止。曹雪芹不愧为一大赋闲高手!

在通过写雪来揭露贾府的悠闲的同时,曹雪芹还不惜笔墨的着重描写了雪中众人的穿着打扮:宝玉的狐皮袄子;黛玉的白狐狸里鹤氅;史湘云的大毛黑灰鼠里子大褂子;李纨的青哆罗呢对襟褂子;薛宝钗的洋线鹤氅;迎、探、惜的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其中给读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宝琴和岫烟。写宝琴披着一件用“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金翠辉煌的凫靥裘,而邢岫烟却“仍是家常旧衣,并无避雪之衣”,越发显得“拱肩缩背”。曹雪芹通过写雪来渲染了人物性格的同时,也显示了他们的贫富差距。

仅通过写雪,我们就可以领略道曹雪芹写作手法的奇妙,这也正是《红楼梦》能够成为四大名著,并且被中外读者爱不释手的一个重要原因。乾隆年间的戚蓼生曾这样称赞曹雪芹的写作手法:“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我看一点也不错。

描写雪景的作文

飘雪

早上还没起床,抬头望望窗外,一片银光!我好兴奋,这可是今年第一次下雪呀,于是我连忙起床,赶快吃完饭,背上书包,急急忙忙地跑下楼,去欣赏雪景。

下雪表达孤独的诗篇三
《2014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20140410

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评卷题组长

第1题

【考察内容】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能力层级】A识记。

【存在问题】

1.各校都加强了背诵的落实,虽然涉及较多长篇目,尤其是《离骚》,总体完成情况仍较好。但学生个体差异大,仍有一些空白卷,属于自我放弃。

2.虽然六个句子中没有难字生僻字,但因为对词义理解不到位,粗心大意,随意性太强,出现大量同音字形近字。对于此类错误,只有想不到,没有写不出。

例1:第一句 “修”写成“休”,“初”写成“示”字旁。

例2:第二句漏掉虚词“亦”,“叙”写成“序、绪”。

例3:第三句“银瓶乍破”写成“银屏炸裂”,“浆”写成“将”。

例4:第四句“托”写成“拖”,“脱”,,“遗”写成“遣”,“余”。

例5:第五句是错字最密集的句子,“盏”的上半部出现各种奇怪的笔画,“两”写成“二”。

例6:第六句“不敢”写“未敢”,“逾约”写“逾越”,“愈约”等等。

3.一些学生书写潦草,笔画不清晰,扫描后笔迹模糊,似是而非,介于可给可不给,给阅卷存在较大困难。若是两个老师评卷,可能就会出现差异。

【教学建议】

1.多轮复习过后,学生的态度比较端正,不肯背诵的人数是很少的。在“扫雷”式复习的过程中应从口头转移到笔头,避免“有口无心”式记忆。学生的低级笔误持续不断,而且是出现在常见字,电脑普及后带来的“提笔忘字”现象应引起反思和重视。

2.强调书写规范清晰,笔画写清楚,不连笔,力求让老师一目了然,避免无谓失分。

第5题

【考查内容】本题涉及一词多义、通假字和省略句、倒装句。

【能力层级】B级理解。

【存在问题】部分考生结合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不足。忽略古今汉语的差异,对句中关键词语理解不正确。

本句翻译的关键词是“间” 、“倍”和“是”。“行吟田野间”,是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

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翻译出“间”和“倍”字。

“间”是常见实词,课内能找到很多例句,结合上下文不难看出其表示有时的意思。但学生翻译为“间隔、间隙、间断、期间、其间、抄小路”,属于不理解,生搬硬套。“倍”是通假字,有些学生看不出来,翻译为“加倍地”。“是”作为“这”,也是教学中反复强调的,大部分学生还是能掌握。

还有很多同学在翻译时,把句子孤立开来,不能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造成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的译文本身没有逻辑性,语意支离破碎,不符合生活常识。

第(1)句——

得2分的例句:

(子厚)期间驾车拄着拐杖行走在田野间吟诗。(“间”翻译成“期间”,不给分)

得1分的例句:

坐车在田野小道间行驶吟作。(“间”和“曳”没有翻译)

第(2)句——

得2分的例句

老师死了却又不忍心辜负他,这又是一件可赞美的事。(“倍”翻译成了“辜负”不准确。)

得1分的例句

老师死去后而不忍背叛他而走的人,是可以嘉奖的。(该考生正确地翻译出了“嘉”字的意思。“倍”解释”为“背叛”不是特别准确,“这”没有翻译出来。)

得0分的例句

大师虽已去觉得自己比不上他,因此不敢与他争胜。(要求翻译的三个关键字词没有翻译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翻译)

【教学建议】

温习整理课内重要知识点,明晰实词义项,记住典型例句;结合课外练习和模拟训练,强化常见文言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的理解。重视实词120个的重要义项的落实。

文言翻译首先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原则,先通读全文,弄清文章意思;其次要落实字词,以直译为主,对于原句中带有文言特殊用法的,包括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偏义复词等,务必要做到字词句有落实;第三要追求“雅”的至高境界,在“信”、“达”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表达规范的要求,调整修饰句子表达,使之流畅,表意明确。

得分较差的考生,可以适当作一些语段翻译训练,注意实词、虚词、句式、用法以及文下注释和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注重在语境中准确理解,关注古今字词实实对应,尽量避免含混与遗漏,及时修订自己翻译错漏,积累成功翻译经验。

第6题(平均分约3.19分)

第(1)小题

【考查内容】要求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这道小题所考的问题其实就是看考生能不能把这首诗真正读懂。

【能力层级】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能力层级为B。

【评分细则】除所给答案外,阅卷场对此题的评分细则作了如下补充:(1)答“心留”者属误读,此题不给分;答“身心俱留”者除非表述非常到位可给1分外,其他也判0分;(2)后面的理由两个点,各1分,学生答到以下要点均可给分:①题目中有一“阻”字,为风雪所阻之意,从此处可以看出是身留不是心留;②若为“心留”,词的上片中又何来“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之语?③从整体上看,此词表达的情感显得凄清而哀愁(感伤与惆怅),所以应为“身留”而不是“心留”。以上要点,学生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各给1分。

【存在问题】

1.读不懂诗歌,完全会错意。

0分卷:

“心留”。因“心留”而锁眉。有许多回忆,忆旧游,怀念旧游,做梦也梦不到那处景,于是只有“心留”,才有那份愁。

评析:第一小问即回答错误,属于没有把诗歌读懂这一类,除非后面的表述非常漂亮,一般都是0分了。

2.对诗歌的解读部分准确,导致不同程度的扣分。

1分卷:

词人是“身留”。作者孤自一人泛舟飘泊在雪中,四周一片孤寂,不禁使作者回想起往事,心紊早以不在孤舟之上,早以飘向远方,而又因路途遥远,只好身留此地。

评析:该生就第一小问判断正确,但后面的原因阐述不得要领,所以判1分。

2分卷:

词人是“身留”。①词中提到“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这说明诗人是心不在焉的;②“忆旧游”说明此人是在回成忆以前的事,所以说是“身留”而不是“心留”。

评析:该生判断正确,后面的理由答对了一点,所以判2分。

第(2)小题

【考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综合考查对古代诗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点作具体的赏析。

【能力层级】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

【评分细则】此题的评分标准除按参考答案所给的评分标准外,阅卷场作了如下补充:(1)虚1分,只要答到花丛、柳荫、小楼、轻舟、梦境等意象中的一个即可;(2)实1分,只要答到寒风、孤舟、灯影、寒水、黄云、夜雪等意象中的一个即可;(3)中心思想或是主要情感1分,除了答“突出了词人怀念往昔和感伤现实的情怀”之外,学生的答案里只要出现了“凄清、冷清、哀愁、惆怅”这一类的关键词即可,但语句需通顺,不可出现病句;(4)此词上下两片均可

认为是先虚后实,学生能够点出这一要点并能略作阐述也可给2分,如果能总结归纳正确诗歌的主旨情感则再给1分。

【存在问题】

1.答题缺乏章法,层次不清,答非所问:

0分卷:

例1、作者形容看到的景观奇妙、壮观,是在梦里都没有看见过的,而现实看到的却是真实,一切都难以想象,让人难忘看到的景象。

例2、以虚幻的梦境体现词人对过往的深切怀念,从现实中“湿透木棉裘”体现了词人在对过往的追念,在梦中落泪却打湿了枕头。

例3、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幅“风拍小帘”、寂静无人的船泊之夜的实景,并通过此景联想了过去的回忆和纷飞的大雪和雪中梅花这一虚景,体现了词人满腹的忧愁和对过去的思念之情。

评析:这些答案基本上完全属于断章取义,胡乱附会自说自话,可能写了很多,却没有得分点。这也是没有把诗歌读懂的表现。

2.大意基本理解,也知道一点答题的套路,但因为缺乏训练,导致得分很低:

1分卷——

例1:词中以拟人的修辞写法,虚实结合。白欧问我泊孤舟是虚,白欧仿在对问他,而对闲影忆旧游则是实!梦也梦不到,梦中的景象是虚的,漠漠黄云,湿透的衣服却是实,令人如梦初醒,毛塞顿开。

例2:词人运用虚实结合来表达旧时游梦境的场景。词人对风拍打着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冷清清,回忆起旧时游行一花外楼和柳下舟,而现时却是漠漠黄云和寒水空流。下雪和梅花来表现出词人的忧愁和伤心。

评析:这些答案都沾边,但也只能是沾边,因何处分,因何失分,学生自己可能并不清楚。这是对诗歌的理解欠缺准确所致。有的学生照着抄写也会抄错,如把“鸥”写成“欧”等错误实际上是其语文素养不高的表现。

3.不会知人论世,对词作者缺乏基本了解,导致对作品感情的分析出现差错。

1分卷:

例1、词的上半片为实写,下片为虚写。实写作者身处孤舟独自守着烛灯回忆,虚写昔日的游玩是多么美好。虚实结合烘托出作者的孤寂之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气氛,表达出作者希望建功立业和报国无门的感慨。

例2、白鸥问我泊孤舟是心留还是身留,而后自问自答。这表达了诗人独自一人唯有白鸥相伴的惨凄之感。实写灯晕、闲影,用冷清清等表达诗人寂寞难耐独守空房的怅愁之感。下雪无法泊舟,此处写泊孤舟是虚,着重表达一个“孤”字,更是表达了女词人的孤独之感。

2分卷:

例1、词人通过“楼”“舟”等实景联系到自己的“梦”虚景。通过“雪”“梅”等实景,联系到“愁”虚事,表达了词人怀念旧游,身在心愁的思想感情。

例2、白鸥问我泊孤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虚写与白鸥的对话在,在梦中观景。实写风拍打着帘灯起舞,

却是冷冷清清,渲染了寂寞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孤单、幽愁之情。

评析:作者蒋捷是宋末词人,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在他那些故作放达的语调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萦绕于怀的,似乎有比阻雪更深的愁苦,阻雪也许不过是一剂触媒吧?他乘船阻雪于荆溪,其间所表达的应该是惆怅情怀。学生可能对作者不熟悉,但应该在淡淡的哀愁中看到他内心的凄清、惆怅与哀愁。当然,把这首词当作是一首闺怨诗来解读明显是误读了。

【教学建议】加强精炼,形成套路,主观试题客观作答。

纵观近几年福建省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研究试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词教学和高考备考,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高三后期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一套比较完成的诗歌解读程序:

一、关注题目,揣摩题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比如说这首词题目里的“阻”字就意味深长:何谓“阻”?为何“阻”?搞清楚了这个字,整首词的感情倾向应该可以判定得出来;“荆溪阻雪”四字更是把季节、地点、事件、情感等端倪都露了出来。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学会认真审视诗词的标题;

二、知人论世,挖掘内涵

历年高考的诗歌鉴赏中,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而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除比较陌生的),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的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在鉴赏作品时,我们就能充分地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这首词的蒋捷是宋末词人,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联系宋代的时代背景,再想想蒋捷这个人的生平事迹,要赏析这首词中思想感情应该不是难事。当然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多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

三、捕捉意象,领会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古诗中的一些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在古诗鉴赏中,如能知晓那些惯用意象的寓意,就可据此推断诗意,从而找到解题钥匙。 这首词里白鸥、孤舟、寒风、小帘、灯晕、闲影、花外楼、柳下舟、清梦、寒水、黄云、棉裘、夜雪、梅花等意象,有实景,有虚景,共同营造了一个清妍潇洒的艺术境界。节奏悠扬,笔调活泼,在冷清的画面上,织进了热烈的回忆和洒脱的情趣,即兴抒情,旋律自由又富于幻想。学生如能把握这些意象,其词意境不难领会。

下雪表达孤独的诗篇四
《2014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20140410

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评卷题组长

第1题

【考察内容】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能力层级】A识记。

【存在问题】

1.各校都加强了背诵的落实,虽然涉及较多长篇目,尤其是《离骚》,总体完成情况仍较好。但学生个体差异大,仍有一些空白卷,属于自我放弃。

2.虽然六个句子中没有难字生僻字,但因为对词义理解不到位,粗心大意,随意性太强,出现大量同音字形近字。对于此类错误,只有想不到,没有写不出。

例1:第一句 “修”写成“休”,“初”写成“示”字旁。

例2:第二句漏掉虚词“亦”,“叙”写成“序、绪”。

例3:第三句“银瓶乍破”写成“银屏炸裂”,“浆”写成“将”。

例4:第四句“托”写成“拖”,“脱”,,“遗”写成“遣”,“余”。

例5:第五句是错字最密集的句子,“盏”的上半部出现各种奇怪的笔画,“两”写成“二”。

例6:第六句“不敢”写“未敢”,“逾约”写“逾越”,“愈约”等等。

3.一些学生书写潦草,笔画不清晰,扫描后笔迹模糊,似是而非,介于可给可不给,给阅卷存在较大困难。若是两个老师评卷,可能就会出现差异。

【教学建议】

1.多轮复习过后,学生的态度比较端正,不肯背诵的人数是很少的。在“扫雷”式复习的过程中应从口头转移到笔头,避免“有口无心”式记忆。学生的低级笔误持续不断,而且是出现在常见字,电脑普及后带来的“提笔忘字”现象应引起反思和重视。

2.强调书写规范清晰,笔画写清楚,不连笔,力求让老师一目了然,避免无谓失分。

第5题

【考查内容】本题涉及一词多义、通假字和省略句、倒装句。

【能力层级】B级理解。

【存在问题】部分考生结合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不足。忽略古今汉语的差异,对句中关键词语理解不正确。

本句翻译的关键词是“间” 、“倍”和“是”。“行吟田野间”,是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

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翻译出“间”和“倍”字。

“间”是常见实词,课内能找到很多例句,结合上下文不难看出其表示有时的意思。但学生翻译为“间隔、间隙、间断、期间、其间、抄小路”,属于不理解,生搬硬套。“倍”是通假字,有些学生看不出来,翻译为“加倍地”。“是”作为“这”,也是教学中反复强调的,大部分学生还是能掌握。

还有很多同学在翻译时,把句子孤立开来,不能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造成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的译文本身没有逻辑性,语意支离破碎,不符合生活常识。

第(1)句——

得2分的例句:

(子厚)期间驾车拄着拐杖行走在田野间吟诗。(“间”翻译成“期间”,不给分)

得1分的例句:

坐车在田野小道间行驶吟作。(“间”和“曳”没有翻译)

第(2)句——

得2分的例句

老师死了却又不忍心辜负他,这又是一件可赞美的事。(“倍”翻译成了“辜负”不准确。)

得1分的例句

老师死去后而不忍背叛他而走的人,是可以嘉奖的。(该考生正确地翻译出了“嘉”字的意思。“倍”解释”为“背叛”不是特别准确,“这”没有翻译出来。)

得0分的例句

大师虽已去觉得自己比不上他,因此不敢与他争胜。(要求翻译的三个关键字词没有翻译出来,根据自

己的理解随意翻译)

【教学建议】

温习整理课内重要知识点,明晰实词义项,记住典型例句;结合课外练习和模拟训练,强化常见文言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的理解。重视实词120个的重要义项的落实。

文言翻译首先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原则,先通读全文,弄清文章意思;其次要落实字词,以直译为主,对于原句中带有文言特殊用法的,包括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偏义复词等,务必要做到字词句有落实;第三要追求“雅”的至高境界,在“信”、“达”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表达规范的要求,调整修饰句子表达,使之流畅,表意明确。

得分较差的考生,可以适当作一些语段翻译训练,注意实词、虚词、句式、用法以及文下注释和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注重在语境中准确理解,关注古今字词实实对应,尽量避免含混与遗漏,及时修订自己翻译错漏,积累成功翻译经验。

第6题(平均分约3.19分)

第(1)小题

【考查内容】要求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这道小题所考的问题其实就是看考生能不能把这首诗真正读懂。

【能力层级】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能力层级为B。

【评分细则】除所给答案外,阅卷场对此题的评分细则作了如下补充:(1)答“心留”者属误读,此题不给分;答“身心俱留”者除非表述非常到位可给1分外,其他也判0分;(2)后面的理由两个点,各1分,学生答到以下要点均可给分:①题目中有一“阻”字,为风雪所阻之意,从此处可以看出是身留不是心留;②若为“心留”,词的上片中又何来“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之语?③从整体上看,此词表达的情感显得凄清而哀愁(感伤与惆怅),所以应为“身留”而不是“心留”。以上要点,学生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各给1分。

【存在问题】

1.读不懂诗歌,完全会错意。

0分卷:

“心留”。因“心留”而锁眉。有许多回忆,忆旧游,怀念旧游,做梦也梦不到那处景,于是只有“心留”,才有那份愁。

评析:第一小问即回答错误,属于没有把诗歌读懂这一类,除非后面的表述非常漂亮,一般都是0分了。

2.对诗歌的解读部分准确,导致不同程度的扣分。

1分卷:

词人是“身留”。作者孤自一人泛舟飘泊在雪中,四周一片孤寂,不禁使作者回想起往事,心紊早以不在孤舟之上,早以飘向远方,而又因路途遥远,只好身留此地。

评析:该生就第一小问判断正确,但后面的原因阐述不得要领,所以判1分。

2分卷:

词人是“身留”。①词中提到“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这说明诗人是心不在焉的;②“忆旧游”说明此人是在回成忆以前的事,所以说是“身留”而不是“心留”。

评析:该生判断正确,后面的理由答对了一点,所以判2分。

第(2)小题

【考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综合考查对古代诗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点作具体的赏析。

【能力层级】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

【评分细则】此题的评分标准除按参考答案所给的评分标准外,阅卷场作了如下补充:(1)虚1分,只要答到花丛、柳荫、小楼、轻舟、梦境等意象中的一个即可;(2)实1分,只要答到寒风、孤舟、灯影、寒水、黄云、夜雪等意象中的一个即可;(3)中心思想或是主要情感1分,除了答“突出了词人怀念往昔和感伤现实的情怀”之外,学生的答案里只要出现了“凄清、冷清、哀愁、惆怅”这一类的关键词即可,但语句需通顺,不可出现病句;(4)此词上下两片均可认为是先虚后实,学生能够点出这一要点并能略作阐述也可给2分,如果能总结归纳正确诗歌的主旨情感则再给1分。

【存在问题】

1.答题缺乏章法,层次不清,答非所问:

0分卷:

例1、作者形容看到的景观奇妙、壮观,是在梦里都没有看见过的,而现实看到的却是真实,一切都难以想象,让人难忘看到的景象。

例2、以虚幻的梦境体现词人对过往的深切怀念,从现实中“湿透木棉裘”体现了词人在对过往的追

念,在梦中落泪却打湿了枕头。

例3、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幅“风拍小帘”、寂静无人的船泊之夜的实景,并通过此景联想了过去的回忆和纷飞的大雪和雪中梅花这一虚景,体现了词人满腹的忧愁和对过去的思念之情。

评析:这些答案基本上完全属于断章取义,胡乱附会自说自话,可能写了很多,却没有得分点。这也是没有把诗歌读懂的表现。

2.大意基本理解,也知道一点答题的套路,但因为缺乏训练,导致得分很低:

1分卷——

例1:词中以拟人的修辞写法,虚实结合。白欧问我泊孤舟是虚,白欧仿在对问他,而对闲影忆旧游则是实!梦也梦不到,梦中的景象是虚的,漠漠黄云,湿透的衣服却是实,令人如梦初醒,毛塞顿开。

例2:词人运用虚实结合来表达旧时游梦境的场景。词人对风拍打着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冷清清,回忆起旧时游行一花外楼和柳下舟,而现时却是漠漠黄云和寒水空流。下雪和梅花来表现出词人的忧愁和伤心。

评析:这些答案都沾边,但也只能是沾边,因何处分,因何失分,学生自己可能并不清楚。这是对诗歌的理解欠缺准确所致。有的学生照着抄写也会抄错,如把“鸥”写成“欧”等错误实际上是其语文素养不高的表现。

3.不会知人论世,对词作者缺乏基本了解,导致对作品感情的分析出现差错。

1分卷:

例1、词的上半片为实写,下片为虚写。实写作者身处孤舟独自守着烛灯回忆,虚写昔日的游玩是多么美好。虚实结合烘托出作者的孤寂之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气氛,表达出作者希望建功立业和报国无门的感慨。

例2、白鸥问我泊孤舟是心留还是身留,而后自问自答。这表达了诗人独自一人唯有白鸥相伴的惨凄之感。实写灯晕、闲影,用冷清清等表达诗人寂寞难耐独守空房的怅愁之感。下雪无法泊舟,此处写泊孤舟是虚,着重表达一个“孤”字,更是表达了女词人的孤独之感。

2分卷:

例1、词人通过“楼”“舟”等实景联系到自己的“梦”虚景。通过“雪”“梅”等实景,联系到“愁”虚事,表达了词人怀念旧游,身在心愁的思想感情。

例2、白鸥问我泊孤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虚写与白鸥的对话在,在梦中观景。实写风拍

下雪表达孤独的诗篇五
《2014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20140410

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评卷题组长

第1题

【考察内容】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能力层级】A识记。

【存在问题】

1.各校都加强了背诵的落实,虽然涉及较多长篇目,尤其是《离骚》,总体完成情况仍较好。但学生个体差异大,仍有一些空白卷,属于自我放弃。

2.虽然六个句子中没有难字生僻字,但因为对词义理解不到位,粗心大意,随意性太强,出现大量同音字形近字。对于此类错误,只有想不到,没有写不出。

例1:第一句 “修”写成“休”,“初”写成“示”字旁。

例2:第二句漏掉虚词“亦”,“叙”写成“序、绪”。

例3:第三句“银瓶乍破”写成“银屏炸裂”,“浆”写成“将”。

例4:第四句“托”写成“拖”,“脱”,,“遗”写成“遣”,“余”。

例5:第五句是错字最密集的句子,“盏”的上半部出现各种奇怪的笔画,“两”写成“二”。

例6:第六句“不敢”写“未敢”,“逾约”写“逾越”,“愈约”等等。

3.一些学生书写潦草,笔画不清晰,扫描后笔迹模糊,似是而非,介于可给可不给,给阅卷存在较大困难。若是两个老师评卷,可能就会出现差异。

【教学建议】

1.多轮复习过后,学生的态度比较端正,不肯背诵的人数是很少的。在“扫雷”式复习的过程中应从口头转移到笔头,避免“有口无心”式记忆。学生的低级笔误持续不断,而且是出现在常见字,电脑普及后带来的“提笔忘字”现象应引起反思和重视。

2.强调书写规范清晰,笔画写清楚,不连笔,力求让老师一目了然,避免无谓失分。

第5题

【考查内容】本题涉及一词多义、通假字和省略句、倒装句。

【能力层级】B级理解。

【存在问题】部分考生结合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不足。忽略古今汉语的差异,对句中关键词语理解不正确。 本句翻译的关键词是“间” 、“倍”和“是”。“行吟田野间”,是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

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翻译出“间”和“倍”字。

“间”是常见实词,课内能找到很多例句,结合上下文不难看出其表示有时的意思。但学生翻译为“间隔、间隙、间断、期间、其间、抄小路”,属于不理解,生搬硬套。“倍”是通假字,有些学生看不出来,翻译为“加倍地”。“是”作为“这”,也是教学中反复强调的,大部分学生还是能掌握。

还有很多同学在翻译时,把句子孤立开来,不能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造成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的译文本身没有逻辑性,语意支离破碎,不符合生活常识。

第(1)句——

得2分的例句:

(子厚)期间驾车拄着拐杖行走在田野间吟诗。(“间”翻译成“期间”,不给分)

得1分的例句:

坐车在田野小道间行驶吟作。(“间”和“曳”没有翻译)

第(2)句——

得2分的例句

老师死了却又不忍心辜负他,这又是一件可赞美的事。(“倍”翻译成了“辜负”不准确。)

得1分的例句

老师死去后而不忍背叛他而走的人,是可以嘉奖的。(该考生正确地翻译出了“嘉”字的意思。“倍”解释”为“背叛”不是特别准确,“这”没有翻译出来。)

得0分的例句

大师虽已去觉得自己比不上他,因此不敢与他争胜。(要求翻译的三个关键字词没有翻译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翻译)

【教学建议】

温习整理课内重要知识点,明晰实词义项,记住典型例句;结合课外练习和模拟训练,强化常见文言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的理解。重视实词120个的重要义项的落实。

文言翻译首先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原则,先通读全文,弄清文章意思;其次要落实字词,以直译为主,对于原句中带有文言特殊用法的,包括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偏义复词等,务必要做到字词句有落实;第三要追求“雅”的至高境界,在“信”、“达”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表达规范的要求,调整修饰句子表达,使之流畅,表意明确。

得分较差的考生,可以适当作一些语段翻译训练,注意实词、虚词、句式、用法以及文下注释和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注重在语境中准确理解,关注古今字词实实对应,尽量避免含混与遗漏,及时修订自己翻译错漏,积累成功翻译经验。

第6题(平均分约3.19分)

第(1)小题

【考查内容】要求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这道小题所考的问题其实就是看考生能不能把这首诗真正读懂。

【能力层级】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能力层级为B。

【评分细则】除所给答案外,阅卷场对此题的评分细则作了如下补充:(1)答“心留”者属误读,此题不给分;答“身心俱留”者除非表述非常到位可给1分外,其他也判0分;(2)后面的理由两个点,各1分,学生答到以下要点均可给分:①题目中有一“阻”字,为风雪所阻之意,从此处可以看出是身留不是心留;②若为“心留”,词的上片中又何来“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之语?③从整体上看,此词表达的情感显得凄清而哀愁(感伤与惆怅),所以应为“身留”而不是“心留”。以上要点,学生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各给1分。

【存在问题】

1.读不懂诗歌,完全会错意。

0分卷:

“心留”。因“心留”而锁眉。有许多回忆,忆旧游,怀念旧游,做梦也梦不到那处景,于是只有“心留”,才有那份愁。

评析:第一小问即回答错误,属于没有把诗歌读懂这一类,除非后面的表述非常漂亮,一般都是0分了。

2.对诗歌的解读部分准确,导致不同程度的扣分。

1分卷:

词人是“身留”。作者孤自一人泛舟飘泊在雪中,四周一片孤寂,不禁使作者回想起往事,心紊早以不在孤舟之上,早以飘向远方,而又因路途遥远,只好身留此地。

评析:该生就第一小问判断正确,但后面的原因阐述不得要领,所以判1分。

2分卷:

词人是“身留”。①词中提到“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这说明诗人是心不在焉的;②“忆旧游”说明此人是在回成忆以前的事,所以说是“身留”而不是“心留”。

评析:该生判断正确,后面的理由答对了一点,所以判2分。

第(2)小题

【考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综合考查对古代诗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点作具体的赏析。

【能力层级】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

【评分细则】此题的评分标准除按参考答案所给的评分标准外,阅卷场作了如下补充:(1)虚1分,只要答到花丛、柳荫、小楼、轻舟、梦境等意象中的一个即可;(2)实1分,只要答到寒风、孤舟、灯影、寒水、黄云、夜雪等意象中的一个即可;(3)中心思想或是主要情感1分,除了答“突出了词人怀念往昔和感伤现实的情怀”之外,学生的答案里只要出现了“凄清、冷清、哀愁、惆怅”这一类的关键词即可,但语句需通顺,不可出现病句;(4)

此词上下两片均可认为是先虚后实,学生能够点出这一要点并能略作阐述也可给2分,如果能总结归纳正确诗歌的主旨情感则再给1分。

【存在问题】

1.答题缺乏章法,层次不清,答非所问:

0分卷:

例1、作者形容看到的景观奇妙、壮观,是在梦里都没有看见过的,而现实看到的却是真实,一切都难以想象,让人难忘看到的景象。

例2、以虚幻的梦境体现词人对过往的深切怀念,从现实中“湿透木棉裘”体现了词人在对过往的追念,在梦中落泪却打湿了枕头。

例3、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幅“风拍小帘”、寂静无人的船泊之夜的实景,并通过此景联想了过去的回忆和纷飞的大雪和雪中梅花这一虚景,体现了词人满腹的忧愁和对过去的思念之情。

评析:这些答案基本上完全属于断章取义,胡乱附会自说自话,可能写了很多,却没有得分点。这也是没有把诗歌读懂的表现。

2.大意基本理解,也知道一点答题的套路,但因为缺乏训练,导致得分很低:

1分卷——

例1:词中以拟人的修辞写法,虚实结合。白欧问我泊孤舟是虚,白欧仿在对问他,而对闲影忆旧游则是实!梦也梦不到,梦中的景象是虚的,漠漠黄云,湿透的衣服却是实,令人如梦初醒,毛塞顿开。

例2:词人运用虚实结合来表达旧时游梦境的场景。词人对风拍打着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冷清清,回忆起旧时游行一花外楼和柳下舟,而现时却是漠漠黄云和寒水空流。下雪和梅花来表现出词人的忧愁和伤心。

评析:这些答案都沾边,但也只能是沾边,因何处分,因何失分,学生自己可能并不清楚。这是对诗歌的理解欠缺准确所致。有的学生照着抄写也会抄错,如把“鸥”写成“欧”等错误实际上是其语文素养不高的表现。

3.不会知人论世,对词作者缺乏基本了解,导致对作品感情的分析出现差错。

1分卷:

例1、词的上半片为实写,下片为虚写。实写作者身处孤舟独自守着烛灯回忆,虚写昔日的游玩是多么美好。虚实结合烘托出作者的孤寂之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气氛,表达出作者希望建功立业和报国无门的感慨。

例2、白鸥问我泊孤舟是心留还是身留,而后自问自答。这表达了诗人独自一人唯有白鸥相伴的惨凄之感。实写灯晕、闲影,用冷清清等表达诗人寂寞难耐独守空房的怅愁之感。下雪无法泊舟,此处写泊孤舟是虚,着重表达一个“孤”字,更是表达了女词人的孤独之感。

2分卷:

例1、词人通过“楼”“舟”等实景联系到自己的“梦”虚景。通过“雪”“梅”等实景,联系到“愁”虚事,表达了词人怀念旧游,身在心愁的思想感情。

例2、白鸥问我泊孤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虚写与白鸥的对话在,在梦中观景。实写风拍打着帘灯起舞,却是冷冷清清,渲染了寂寞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孤单、幽愁之情。

评析:作者蒋捷是宋末词人,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在他那些故作放达的语调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萦绕于怀的,似乎有比阻雪更深的愁苦,阻雪也许不过是一剂触媒吧?他乘船阻雪于荆溪,其间所表达的应该是惆怅情怀。学生可能对作者不熟悉,但应该在淡淡的哀愁中看到他内心的凄清、惆怅与哀愁。当然,把这首词当作是一首闺怨诗来解读明显是误读了。

【教学建议】加强精炼,形成套路,主观试题客观作答。

纵观近几年福建省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研究试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词教学和高考备考,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高三后期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一套比较完成的诗歌解读程序:

一、关注题目,揣摩题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比如说这首词题目里的“阻”字就意味深长:何谓“阻”?为何“阻”?搞清楚了这个字,整首词的感情倾向应该可以判定得出来;“荆溪阻雪”四字更是把季节、地点、事件、情感等端倪都露了出来。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学会认真审视诗词的标题;

二、知人论世,挖掘内涵

历年高考的诗歌鉴赏中,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而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除比较陌生的),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的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在鉴赏作品时,我们就能充分地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这首词的蒋捷是宋末词人,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联系宋代的时代背景,再想想蒋捷这个人的生平事迹,要赏析这首词中思想感情应该不是难事。当然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多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

三、捕捉意象,领会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古诗中的一些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在古诗鉴赏中,如能知晓那些惯用意象的寓意,就可据此推断诗意,从而找到解题钥匙。 这首词里白鸥、孤舟、寒风、小帘、灯晕、闲影、花外楼、柳下舟、清梦、寒水、黄云、棉裘、夜雪、梅花等意象,有实景,有虚景,共同营造了一个清妍潇洒的艺术境界。节奏悠扬,笔调活泼,在冷清的画面上,织进

下雪表达孤独的诗篇六
《2014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20140410

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评卷题组长

第1题

【考察内容】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能力层级】A识记。

【存在问题】

1.各校都加强了背诵的落实,虽然涉及较多长篇目,尤其是《离骚》,总体完成情况仍较好。但学生个体差异大,仍有一些空白卷,属于自我放弃。

2.虽然六个句子中没有难字生僻字,但因为对词义理解不到位,粗心大意,随意性太强,出现大量同音字形近字。对于此类错误,只有想不到,没有写不出。

例1:第一句 “修”写成“休”,“初”写成“示”字旁。

例2:第二句漏掉虚词“亦”,“叙”写成“序、绪”。

例3:第三句“银瓶乍破”写成“银屏炸裂”,“浆”写成“将”。

例4:第四句“托”写成“拖”,“脱”,,“遗”写成“遣”,“余”。

例5:第五句是错字最密集的句子,“盏”的上半部出现各种奇怪的笔画,“两”写成“二”。

例6:第六句“不敢”写“未敢”,“逾约”写“逾越”,“愈约”等等。

3.一些学生书写潦草,笔画不清晰,扫描后笔迹模糊,似是而非,介于可给可不给,给阅卷存在较大困难。若是两个老师评卷,可能就会出现差异。

【教学建议】

1.多轮复习过后,学生的态度比较端正,不肯背诵的人数是很少的。在“扫雷”式复习的过程中应从口头转移到笔头,避免“有口无心”式记忆。学生的低级笔误持续不断,而且是出现在常见字,电脑普及后带来的“提笔忘字”现象应引起反思和重视。

2.强调书写规范清晰,笔画写清楚,不连笔,力求让老师一目了然,避免无谓失分。

第5题

【考查内容】本题涉及一词多义、通假字和省略句、倒装句。

【能力层级】B级理解。

【存在问题】部分考生结合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不足。忽略古今汉语的差异,对句中关键词语理解不正确。

本句翻译的关键词是“间” 、“倍”和“是”。“行吟田野间”,是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

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翻译出“间”和“倍”字。

“间”是常见实词,课内能找到很多例句,结合上下文不难看出其表示有时的意思。但学生翻译为“间隔、间隙、间断、期间、其间、抄小路”,属于不理解,生搬硬套。“倍”是通假字,有些学生看不出来,翻译为“加倍地”。“是”作为“这”,也是教学中反复强调的,大部分学生还是能掌握。

还有很多同学在翻译时,把句子孤立开来,不能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造成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的译文本身没有逻辑性,语意支离破碎,不符合生活常识。

第(1)句——

得2分的例句:

(子厚)期间驾车拄着拐杖行走在田野间吟诗。(“间”翻译成“期间”,不给分)

得1分的例句:

坐车在田野小道间行驶吟作。(“间”和“曳”没有翻译)

第(2)句——

得2分的例句

老师死了却又不忍心辜负他,这又是一件可赞美的事。(“倍”翻译成了“辜负”不准确。)

得1分的例句

老师死去后而不忍背叛他而走的人,是可以嘉奖的。(该考生正确地翻译出了“嘉”字的意思。“倍”解释”为“背叛”不是特别准确,“这”没有翻译出来。)

得0分的例句

大师虽已去觉得自己比不上他,因此不敢与他争胜。(要求翻译的三个关键字词没有翻译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翻译)

【教学建议】

温习整理课内重要知识点,明晰实词义项,记住典型例句;结合课外练习和模拟训练,强化常见文言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的理解。重视实词120个的重要义项的落实。

文言翻译首先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原则,先通读全文,弄清文章意思;其次要落实字词,以直译为主,对于原句中带有文言特殊用法的,包括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偏义复词等,务必要做到字词句有落实;第三要追求“雅”的至高境界,在“信”、“达”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表达规范的要求,调整修饰句子表达,使之流畅,表意明确。

得分较差的考生,可以适当作一些语段翻译训练,注意实词、虚词、句式、用法以及文下注释和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注重在语境中准确理解,关注古今字词实实对应,尽量避免含混与遗漏,及时修订自己翻译错漏,积累成功翻译经验。

第6题(平均分约3.19分)

第(1)小题

【考查内容】要求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这道小题所考的问题其实就是看考生能不能把这首诗真正读懂。

【能力层级】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能力层级为B。

【评分细则】除所给答案外,阅卷场对此题的评分细则作了如下补充:(1)答“心留”者属误读,此题不给分;答“身心俱留”者除非表述非常到位可给1分外,其他也判0分;(2)后面的理由两个点,各1分,学生答到以下要点均可给分:①题目中有一“阻”字,为风雪所阻之意,从此处可以看出是身留不是心留;②若为“心留”,词的上片中又何来“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之语?③从整体上看,此词表达的情感显得凄清而哀愁(感伤与惆怅),所以应为“身留”而不是“心留”。以上要点,学生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各给1分。

【存在问题】

1.读不懂诗歌,完全会错意。

0分卷:

“心留”。因“心留”而锁眉。有许多回忆,忆旧游,怀念旧游,做梦也梦不到那处景,于是只有“心留”,才有那份愁。 评析:第一小问即回答错误,属于没有把诗歌读懂这一类,除非后面的表述非常漂亮,一般都是0分了。

2.对诗歌的解读部分准确,导致不同程度的扣分。

1分卷:

词人是“身留”。作者孤自一人泛舟飘泊在雪中,四周一片孤寂,不禁使作者回想起往事,心紊早以不在孤舟之上,早以飘向远方,而又因路途遥远,只好身留此地。

评析:该生就第一小问判断正确,但后面的原因阐述不得要领,所以判1分。

2分卷:

词人是“身留”。①词中提到“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这说明诗人是心不在焉的;②“忆旧游”说明此人是在回成忆以前的事,所以说是“身留”而不是“心留”。

评析:该生判断正确,后面的理由答对了一点,所以判2分。

第(2)小题

【考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综合考查对古代诗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点作具体的赏析。

【能力层级】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

【评分细则】此题的评分标准除按参考答案所给的评分标准外,阅卷场作了如下补充:(1)虚1分,只要答到花丛、柳

荫、小楼、轻舟、梦境等意象中的一个即可;(2)实1分,只要答到寒风、孤舟、灯影、寒水、黄云、夜雪等意象中的一个即可;(3)中心思想或是主要情感1分,除了答“突出了词人怀念往昔和感伤现实的情怀”之外,学生的答案里只要出现了“凄清、冷清、哀愁、惆怅”这一类的关键词即可,但语句需通顺,不可出现病句;(4)此词上下两片均可认为是先虚后实,学生能够点出这一要点并能略作阐述也可给2分,如果能总结归纳正确诗歌的主旨情感则再给1分。

【存在问题】

1.答题缺乏章法,层次不清,答非所问:

0分卷:

例1、作者形容看到的景观奇妙、壮观,是在梦里都没有看见过的,而现实看到的却是真实,一切都难以想象,让人难忘看到的景象。

例2、以虚幻的梦境体现词人对过往的深切怀念,从现实中“湿透木棉裘”体现了词人在对过往的追念,在梦中落泪却打湿了枕头。

例3、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幅“风拍小帘”、寂静无人的船泊之夜的实景,并通过此景联想了过去的回忆和纷飞的大雪和雪中梅花这一虚景,体现了词人满腹的忧愁和对过去的思念之情。

评析:这些答案基本上完全属于断章取义,胡乱附会自说自话,可能写了很多,却没有得分点。这也是没有把诗歌读懂的表现。

2.大意基本理解,也知道一点答题的套路,但因为缺乏训练,导致得分很低:

1分卷——

例1:词中以拟人的修辞写法,虚实结合。白欧问我泊孤舟是虚,白欧仿在对问他,而对闲影忆旧游则是实!梦也梦不到,梦中的景象是虚的,漠漠黄云,湿透的衣服却是实,令人如梦初醒,毛塞顿开。

例2:词人运用虚实结合来表达旧时游梦境的场景。词人对风拍打着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冷清清,回忆起旧时游行一花外楼和柳下舟,而现时却是漠漠黄云和寒水空流。下雪和梅花来表现出词人的忧愁和伤心。

评析:这些答案都沾边,但也只能是沾边,因何处分,因何失分,学生自己可能并不清楚。这是对诗歌的理解欠缺准确所致。有的学生照着抄写也会抄错,如把“鸥”写成“欧”等错误实际上是其语文素养不高的表现。

3.不会知人论世,对词作者缺乏基本了解,导致对作品感情的分析出现差错。

1分卷:

例1、词的上半片为实写,下片为虚写。实写作者身处孤舟独自守着烛灯回忆,虚写昔日的游玩是多么美好。虚实结合烘托出作者的孤寂之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气氛,表达出作者希望建功立业和报国无门的感慨。

例2、白鸥问我泊孤舟是心留还是身留,而后自问自答。这表达了诗人独自一人唯有白鸥相伴的惨凄之感。实写灯晕、闲影,用冷清清等表达诗人寂寞难耐独守空房的怅愁之感。下雪无法泊舟,此处写泊孤舟是虚,着重表达一个“孤”字,更

是表达了女词人的孤独之感。

2分卷:

例1、词人通过“楼”“舟”等实景联系到自己的“梦”虚景。通过“雪”“梅”等实景,联系到“愁”虚事,表达了词人怀念旧游,身在心愁的思想感情。

例2、白鸥问我泊孤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虚写与白鸥的对话在,在梦中观景。实写风拍打着帘灯起舞,却是冷冷清清,渲染了寂寞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孤单、幽愁之情。

评析:作者蒋捷是宋末词人,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在他那些故作放达的语调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萦绕于怀的,似乎有比阻雪更深的愁苦,阻雪也许不过是一剂触媒吧?他乘船阻雪于荆溪,其间所表达的应该是惆怅情怀。学生可能对作者不熟悉,但应该在淡淡的哀愁中看到他内心的凄清、惆怅与哀愁。当然,把这首词当作是一首闺怨诗来解读明显是误读了。

【教学建议】加强精炼,形成套路,主观试题客观作答。

纵观近几年福建省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研究试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词教学和高考备考,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高三后期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一套比较完成的诗歌解读程序:

一、关注题目,揣摩题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比如说这首词题目里的“阻”字就意味深长:何谓“阻”?为何“阻”?搞清楚了这个字,整首词的感情倾向应该可以判定得出来;“荆溪阻雪”四字更是把季节、地点、事件、情感等端倪都露了出来。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学会认真审视诗词的标题;

二、知人论世,挖掘内涵

历年高考的诗歌鉴赏中,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而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除比较陌生的),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的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在鉴赏作品时,我们就能充分地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这首词的蒋捷是宋末词人,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联系宋代的时代背景,再想想蒋捷这个人的生平事迹,要赏析这首词中思想感情应该不是难事。当然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多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

三、捕捉意象,领会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古诗中的一些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在古诗鉴赏中,如能知晓那些惯用意象的寓意,就可据此推断诗意,从而找到解题钥匙。 这首词里白鸥、孤舟、寒风、

下雪表达孤独的诗篇七
《20140410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20140410

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评卷题组长

第1题

【考察内容】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能力层级】A识记。

【存在问题】

1.各校都加强了背诵的落实,虽然涉及较多长篇目,尤其是《离骚》,总体完成情况仍较好。但学生个体差异大,仍有一些空白卷,属于自我放弃。

2.虽然六个句子中没有难字生僻字,但因为对词义理解不到位,粗心大意,随意性太强,出现大量同音字形近字。对于此类错误,只有想不到,没有写不出。

例1:第一句 “修”写成“休”,“初”写成“示”字旁。

例2:第二句漏掉虚词“亦”,“叙”写成“序、绪”。

例3:第三句“银瓶乍破”写成“银屏炸裂”,“浆”写成“将”。

例4:第四句“托”写成“拖”,“脱”,,“遗”写成“遣”,“余”。

例5:第五句是错字最密集的句子,“盏”的上半部出现各种奇怪的笔画,“两”写成“二”。

例6:第六句“不敢”写“未敢”,“逾约”写“逾越”,“愈约”等等。

3.一些学生书写潦草,笔画不清晰,扫描后笔迹模糊,似是而非,介于可给可不给,给阅卷存在较大困难。若是两个老师评卷,可能就会出现差异。

【教学建议】

1.多轮复习过后,学生的态度比较端正,不肯背诵的人数是很少的。在“扫雷”式复习的过程中应从口头转移到笔头,避免“有口无心”式记忆。学生的低级笔误持续不断,而且是出现在常见字,电脑普及后带来的“提笔忘字”现象应引起反思和重视。

2.强调书写规范清晰,笔画写清楚,不连笔,力求让老师一目了然,避免无谓失分。

第5题

【考查内容】本题涉及一词多义、通假字和省略句、倒装句。

【能力层级】B级理解。

【存在问题】部分考生结合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不足。忽略古今汉语的差异,对句中关键词语理解不正确。 本句翻译的关键词是“间” 、“倍”和“是”。“行吟田野间”,是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

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翻译出“间”和“倍”字。

“间”是常见实词,课内能找到很多例句,结合上下文不难看出其表示有时的意思。但学生翻译为“间隔、间隙、间断、期间、其间、抄小路”,属于不理解,生搬硬套。“倍”是通假字,有些学生看不出来,翻译为“加倍地”。“是”作为“这”,也是教学中反复强调的,大部分学生还是能掌握。

还有很多同学在翻译时,把句子孤立开来,不能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造成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的译文本身没有逻辑性,语意支离破碎,不符合生活常识。

第(1)句——

得2分的例句:

(子厚)期间驾车拄着拐杖行走在田野间吟诗。(“间”翻译成“期间”,不给分)

得1分的例句:

坐车在田野小道间行驶吟作。(“间”和“曳”没有翻译)

第(2)句——

得2分的例句

老师死了却又不忍心辜负他,这又是一件可赞美的事。(“倍”翻译成了“辜负”不准确。)

得1分的例句

老师死去后而不忍背叛他而走的人,是可以嘉奖的。(该考生正确地翻译出了“嘉”字的意思。“倍”解释”为“背叛”不是特别准确,“这”没有翻译出来。)

得0分的例句

大师虽已去觉得自己比不上他,因此不敢与他争胜。(要求翻译的三个关键字词没有翻译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翻译)

【教学建议】

温习整理课内重要知识点,明晰实词义项,记住典型例句;结合课外练习和模拟训练,强化常见文言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的理解。重视实词120个的重要义项的落实。

文言翻译首先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原则,先通读全文,弄清文章意思;其次要落实字词,以直译为主,对于原句中带有文言特殊用法的,包括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偏义复词等,务必要做到字词句有落实;第三要追求“雅”的至高境界,在“信”、“达”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表达规范的要求,调整修饰句子表达,使之流畅,表意明确。

得分较差的考生,可以适当作一些语段翻译训练,注意实词、虚词、句式、用法以及文下注释和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注重在语境中准确理解,关注古今字词实实对应,尽量避免含混与遗漏,及时修订自己翻译错漏,积累成功翻译经验。

第6题(平均分约3.19分)

第(1)小题

【考查内容】要求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这道小题所考的问题其实就是看考生能不能把这首诗真正读懂。

【能力层级】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能力层级为B。

【评分细则】除所给答案外,阅卷场对此题的评分细则作了如下补充:(1)答“心留”者属误读,此题不给分;答“身心俱留”者除非表述非常到位可给1分外,其他也判0分;(2)后面的理由两个点,各1分,学生答到以下要点均可给分:①题目中有一“阻”字,为风雪所阻之意,从此处可以看出是身留不是心留;②若为“心留”,词的上片中又何来“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之语?③从整体上看,此词表达的情感显得凄清而哀愁(感伤与惆怅),所以应为“身留”而不是“心留”。以上要点,学生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各给1分。

【存在问题】

1.读不懂诗歌,完全会错意。

0分卷:

“心留”。因“心留”而锁眉。有许多回忆,忆旧游,怀念旧游,做梦也梦不到那处景,于是只有“心留”,才有那份愁。

评析:第一小问即回答错误,属于没有把诗歌读懂这一类,除非后面的表述非常漂亮,一般都是0分了。

2.对诗歌的解读部分准确,导致不同程度的扣分。

1分卷:

词人是“身留”。作者孤自一人泛舟飘泊在雪中,四周一片孤寂,不禁使作者回想起往事,心紊早以不在孤舟之上,早以飘向远方,而又因路途遥远,只好身留此地。

评析:该生就第一小问判断正确,但后面的原因阐述不得要领,所以判1分。

2分卷:

词人是“身留”。①词中提到“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这说明诗人是心不在焉的;②“忆旧游”说明此人是在回成忆以前的事,所以说是“身留”而不是“心留”。

评析:该生判断正确,后面的理由答对了一点,所以判2分。

第(2)小题

【考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综合考查对古代诗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点作具体的赏析。

【能力层级】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

【评分细则】此题的评分标准除按参考答案所给的评分标准外,阅卷场作了如下补充:(1)虚1分,只要答到花丛、柳荫、小楼、轻舟、梦境等意象中的一个即可;(2)实1分,只要答到寒风、孤舟、灯影、寒水、黄云、夜雪等意象中的一个即可;(3)中心思想或是主要情感1分,除了答“突出了词人怀念往昔和感伤现实的情怀”之外,学生的答案里只要出现了“凄清、冷清、哀愁、惆怅”这一类的关键词即可,但语句需通顺,不可出现病句;(4)此词上下两片均可认为是先虚后实,学生能够点出这一要点并能略作阐述也可给2分,如果能总结归纳正确诗歌的主旨情感则再给1分。

【存在问题】

1.答题缺乏章法,层次不清,答非所问:

0分卷:

例1、作者形容看到的景观奇妙、壮观,是在梦里都没有看见过的,而现实看到的却是真实,一切都难以想象,让人难忘看到的景象。

例2、以虚幻的梦境体现词人对过往的深切怀念,从现实中“湿透木棉裘”体现了词人在对过往的追念,在梦中落泪却打湿了枕头。

例3、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幅“风拍小帘”、寂静无人的船泊之夜的实景,并通过此景联想了过去的回忆和纷飞的大雪和雪中梅花这一虚景,体现了词人满腹的忧愁和对过去的思念之情。

评析:这些答案基本上完全属于断章取义,胡乱附会自说自话,可能写了很多,却没有得分点。这也是没有把诗歌读懂的表现。

2.大意基本理解,也知道一点答题的套路,但因为缺乏训练,导致得分很低:

1分卷——

例1:词中以拟人的修辞写法,虚实结合。白欧问我泊孤舟是虚,白欧仿在对问他,而对闲影忆旧游则是实!梦也梦不到,梦中的景象是虚的,漠漠黄云,湿透的衣服却是实,令人如梦初醒,毛塞顿开。

例2:词人运用虚实结合来表达旧时游梦境的场景。词人对风拍打着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冷清清,回忆起旧时游行一花外楼和柳下舟,而现时却是漠漠黄云和寒水空流。下雪和梅花来表现出词人的忧愁和伤心。

评析:这些答案都沾边,但也只能是沾边,因何处分,因何失分,学生自己可能并不清楚。这是对诗歌的理解欠缺准确所致。有的学生照着抄写也会抄错,如把“鸥”写成“欧”等错误实际上是其语文素养不高的表现。

3.不会知人论世,对词作者缺乏基本了解,导致对作品感情的分析出现差错。

1分卷:

例1、词的上半片为实写,下片为虚写。实写作者身处孤舟独自守着烛灯回忆,虚写昔日的游玩是多么美好。虚实结合烘托出作者的孤寂之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气氛,表达出作者希望建功立业和报国无门的感慨。

例2、白鸥问我泊孤舟是心留还是身留,而后自问自答。这表达了诗人独自一人唯有白鸥相伴的惨凄之感。实写灯晕、闲影,用冷清清等表达诗人寂寞难耐独守空房的怅愁之感。下雪无法泊舟,此处写泊孤舟是虚,着重表达一个“孤”字,更是表达了女词人的孤独之感。

2分卷:

例1、词人通过“楼”“舟”等实景联系到自己的“梦”虚景。通过“雪”“梅”等实景,联系到“愁”虚事,表达了词人怀念旧游,身在心愁的思想感情。

例2、白鸥问我泊孤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虚写与白鸥的对话在,在梦中观景。实写风拍打着帘灯起舞,却是冷冷清清,渲染了寂寞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孤单、幽愁之情。

评析:作者蒋捷是宋末词人,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在他那些故作放达的语调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萦绕于怀的,似乎有比阻雪更深的愁苦,阻雪也许不过是一剂触媒吧?他乘船阻雪于荆溪,其间所表达的应该是惆怅情怀。学生可能对作者不熟悉,但应该在淡淡的哀愁中看到他内心的凄清、惆怅与哀愁。当然,把这首词当作是一首闺怨诗来解读明显是误读了。

【教学建议】加强精炼,形成套路,主观试题客观作答。

纵观近几年福建省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研究试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词教学和高考备考,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高三后期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一套比较完成的诗歌解读程序:

一、关注题目,揣摩题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比如说这首词题目里的“阻”字就意味深长:何谓“阻”?为何“阻”?搞清楚了这个字,整首词的感情倾向应该可以判定得出来;“荆溪阻雪”四字更是把季节、地点、事件、情感等端倪都露了出来。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学会认真审视诗词的标题;

二、知人论世,挖掘内涵

历年高考的诗歌鉴赏中,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而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除比较陌生的),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的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在鉴赏作品时,我们就能充分地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这首词的蒋捷是宋末词人,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联系宋代的时代背景,再想想蒋捷这个人的生平事迹,要赏析这首词中思想感情应该不是难事。当然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多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

三、捕捉意象,领会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古诗中的一些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在古诗鉴赏中,如能知晓那些惯用意象的寓意,就可据此推断诗意,从而找到解题钥匙。 这首词里白鸥、孤舟、寒风、小帘、灯晕、闲影、花外楼、柳下舟、清梦、寒水、黄云、棉裘、夜雪、梅花等意象,有实景,有虚景,共同营造了一个清妍潇洒的艺术境界。节奏悠扬,笔调活泼,在冷清的画面上,织进了热烈的回忆和洒脱的情趣,即兴抒情,旋律自由又富于幻想。学生如能把握这些意象,其词意境不难领会。

四、分清题材,区别风格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从诗歌题材看,有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怀古诗、羁旅怀乡诗、山水田园诗、即景叙事诗等。这一首词从题材上来说可以看出是一首羁旅诗,部分学生把它当作是闺怨诗或是山水诗来读,应该是题材不清所致。

五、了解形式,赏析手法

诗歌往往是借助某些表达手段来表现的,我们就要去分析它们的特点,看它们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手法入手。此次考试明确要要求学生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可以说就是对其写作手法鉴赏的考查,从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得分情况并不理想。

总之,古诗词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在把握其规律的同时,大量古诗词的背诵积累才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根本。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要学生对诗歌有兴趣,又了解一定的

命题规律,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定会事半功倍,拥有制胜的利器。

第8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提示和要求,叙述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考生可以从《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任选一题作答。这样的命题方式体现了对这两部中国文学巨著的重视,又顾及了男女考生阅读偏好的差异。

【能力层级】A级。

【存在问题】

(1)放空不写。

据不完全统计,约有百分之四十的考生简答题放空。放空比例如此之高,说明不少考生对试题所给情境感到陌生。尽管命题者已通过注明回目的方式来帮助考生回忆,但对不看原著只读梗概的学生来说,也是无济于事。

(2)张冠李戴。

如把庞德与庞统混淆,把晴雯当成金钏儿、香菱。

例1:曹操对庞德没有特别信任,后经谋士许攸的推荐,曹操顿时醒悟。然庞德一心想为刘备效忠,便借此为曹操献上一计,要曹操下令将所有的大小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好让战士们作战时如履平地。曹操听后照做了,但诸葛亮已采用火攻赤壁的战略。大风将大火吹来,曹操众将烧死,曹操军队伤亡惨重。(0分)

例2:曹操不让庞德担任先锋是因为他做事欠考虑。庞德率兵出军,死于落凤坡。(0分)

例3:丫头告诉宝玉金钏成为芙蓉花神。当晚宝玉来到池边,为金钏儿摆上祭品,来祭奠金钏,并亲自写下了一首《芙蓉女儿诔》流泪诵读,认为她真的成了芙蓉花神。(0分)

例4:这丫头虚心向宝玉讨教,并要宝玉教他识字看书。为此,宝玉当夜找来各类书籍,教香菱看书识字。后香菱又向黛玉学书,黛玉教她李杜唐诗。一开始香菱写得并不好,后来经过自己的不断练习,终于有点像样子了,黛玉形容她痴、疯、魔。(0分)

(3)凭空臆想

例1:因为曹操听了自己随从的意见,担心庞德领兵出征后不受自己控制,会叛变投敌。后来庞德来见曹操,得知曹操不相信自己,拔出佩剑,跪在地上想要自杀以表忠心。后被曹操拦下,并且相信了庞德,让他出征。(0分)

例2:曹操使用激将法,故意说庞德敌不过对方,引起庞德的争强好胜之心。庞德因为让曹操挑起了争强好胜之心,决定打败对手。庞德领兵与敌方交战,勇力过人,极力想证明自己,发挥出了实力,挫败了对手。(0分)

例3:这丫头随后向宝玉谈落花。为此,宝玉当夜整理落花,然后把花收集起来葬在花圃里,用来祭奠花神。(0分,把“葬花”的情节移植过来了。)

例4:宝玉当夜悲伤至极,将晴雯埋在花坛下,并写了祭文《芙蓉女儿诔》,一夜悲伤流泪。(1分,宝玉埋晴雯?)

(4)重心偏离

例:丫头说她一定是作一样花的神了。宝玉当夜吊唁晴雯,并为她作《芙蓉女儿诔》。(2分)晴雯受王善保家的挑唆,被冤枉成勾引宝玉的狐狸精,赶出贾府。晴雯身染重病卧床在家,宝玉前去看望,晴雯哭诉,把指甲齐根绞下,并和宝玉交换袄穿。当夜,晴雯就死去了。(题目问的是“为此,宝玉当夜做了什么事”,该考生却把重心放在答之前的“晴雯之死”。)

(5)生硬套题

例1:曹操不让庞德当先锋,是因为他的性格易骄傲自满,刚愎轻敌,而命于禁共同前往。曹操命庞德与于禁进攻襄阳,庞德立功心切,将大军驻于低谷中,关羽观其地势与天气,最终决定放水淹七军。曹军被杀得打败,最终于禁投降,庞德被杀。(0分,不看题目,硬套关羽“水淹七军”的内容。)

例2:这丫头随后顶撞宝玉,这丫头指晴雯。因为晴雯将宝玉的扇子跌折,还与宝玉顶撞。当晚宝玉赴宴回来后,见晴雯还在气头上,就将一大堆名扇给晴雯撕了,最后晴雯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把“晴雯撕扇”搬过来了)

(6)泛泛而答。

例:曹操怕庞德有叛心,所以不让庞德担任先锋。曹操原想让庞德担任先锋,他因担心庞德有叛心,办事不利,所以幡然醒悟,纳下先锋印。后来庞德因曹操不肯重用而赌气,然而却忠心于曹操,替曹操攻城杀敌。(曹操为何怕庞德有叛心?庞德是如何“与大王出力”的?没有写出一个要点,得0分)

(7)要点疏漏

下雪表达孤独的诗篇八
《描写雪的句子》

关描写雪诗2009-02-01 10:2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寥寥二十个字,却勾勒出阔大苍凉的画面:飞鸟绝迹的群山,渺无人迹的古道,一切都已被皑皑白雪覆盖。那是空旷寂寥的世界,荒凉得让人心里发怵。然而这只是画面中的远景。还有近景:冰雪封锁的江中,一叶扁舟凝固,舟子上,一渔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持钓竿,澹然若定,凝浓如雕塑。寂静中,这弥漫天地的冰雪世界,竟被小小一枝渔竿悄然钓定……这是怎样的境界?寂静,辽远,神奇,天地交融,天人合一,却又是无法复述的孤独怅然。

失意忧愤的诗人,面对清寒世界,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孤傲和怆然。

小小百花天上载,

一夜北风花盛开。

千变万变六个瓣,

飘呀飘呀落下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 盐、尘、柳絮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唐·元稹《南秦雪》 。 雨、酥、叶、藻 “彤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 唐·李咸用《大雪歌》 ;

“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 明·徐渭《梨花》

“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 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

“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 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宋·杨万里《观雪》 ; “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 宋·辛弃疾《和廓之雪》 。

玉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 “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 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 ;

“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元·华幼武《春雪》 ;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 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 。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飞坠。”李白《清平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妆点万家清景,普绽琼花鲜丽”

“暮雪助消峭,玉尘散林塘”

“才喜门堆巷积,可惜迤逦消残”

“江南雪,轻素减云端”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谁剪轻琼作物华,春绕天涯,水绕天涯”

“投宿侵征骑,飞雪满孤村”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

“秦城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惟第宅,所务在追游……”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是一组关于雪的诗句(词),细读起来可以理解作者是通过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去描写雪的。不仅描写的手法不同,而且抒发的情感也各有不同。在描写上,有的作者对雪的性格进行了深刻的刻画;有的作者对雪的状态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写;有的作者通过比较的手法使雪更加形象化,有的作者则将自己的情感直接寄托与雪之中。这些诗句千古流传,我们在日常的积累过程中,一定要全方位,尽可能更加丰富的积累,才能运用自如,不然引用起来必然要出现牵强附会的现象,造成引用不得体。今天来老师把这一组诗句奉献给你,希望你能收录在自己的文件夹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这三句诗句,是巧妙地运用了雪与梅花在颜色、季节以及她们给人以春天来临的希望上,进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写。我们也可以借鉴作者的手法,把自然界中很多相关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利用映村的方法,把事物写具体逼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

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这两句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足不出户的恶劣天气。但是,诗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自然景色抒发的情感,却是积极向上的,作者通过'千株玉、万朵云、琼枝',把北国的冬天变得温情脉脉,不在因雪而凌厉肃杀。作者把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的具体贴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必须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才能真切感人。)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这两句诗是作者运用雪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这是典型的借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借助对自然景色渲染,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雪与春天,这是我们对诸多写雪的诗句最熟悉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人生观。作者利用诗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画卷,提示我们联想春天的美丽,正是文学作品对人思想的启迪。

燕上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

这是李白直接描写大片雪花的诗句,我们可以直接引用来描写雪。我们要学习诗人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形象刻画的创作品质。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

这是作者经过大胆的想象,把雪写成是天上一场激战而飘下的龙鳞,赋予雪以侠客的性格。在环境氛围和心理感觉与之相适应时,可引用这比较独特诗句。

柳絮因风起(谢道蕴)

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沈佩)

这是雪与人的静思之情的很好结合,是封建社会才女的寂寥,窗内窗外人与雪的情景交融,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背景,这是文学作品与一定的社会背景有联系的典型例子。

年代:宋

作者:吴潜

作品:暗香

内容:

雪来比色。对澹然一笑,休喧笙笛。莫怪广平,铁石心肠为伊折。偏是三花两蕊,消万古、才人骚笔。尚记得,醉卧东园,天幕地为席。回首,往事寂。正雨暗雾昏,万种愁积。锦江路悄,媒聘音沈两空忆。终是茅檐竹户,难指望、凌烟金碧。憔悴了、羌管里,怨谁始得。 ---------------------

年代:元

作者:元无名氏

作品:八声甘州

内容:

一团春雪,抛在玉炉中煎。炎炎进火不住添。要晓得通红无焰烟。须管莫亏折,斤两依然。如此三千。锻炼待不摇不动,方可为禅。全真养命,只在恁么之间。家园自有甘露泉。要浇灌黄芽长瑞莲。

下雪表达孤独的诗篇九
《白居易诗四首》

下雪表达孤独的诗篇十
《白居易诗四首》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70150.html

    【下雪表达孤独的诗】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