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步骤

| 艺术硕士 |

【www.guakaob.com--艺术硕士】

篇一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步骤
界首彩陶陶瓷的制作流程

  [农广天地]艺术奇葩——界首彩陶(20120224)

  界首彩陶是我国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它兼有浅黄、赭红、深绿三种釉色,而且陶器表面的图案和花纹是艺人们用竹签或铁笔刻画上去的,所以又称三彩刻花陶。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三彩刻画陶。但是,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依然保持了古老的风韵。艺术奇葩——界首彩陶的制作技术。   

  农广天地视频同步解说词:

  界首彩陶产于安徽省界首市,是我国陶瓷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它兼有浅黄、赭红、深绿三种釉色,而且陶器表面的图案和花纹是艺人们用竹签或铁笔刻画上去的,所以又称三彩刻花陶。

  界首彩陶器型古朴厚重、刻画简洁生动,通体流光溢彩,自来就被广大收藏爱好者视为珍品。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走进界首,了解一下界首彩陶的制作工艺,共同感受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基本概述

  界首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豫皖交界处,淮河的重要支流颍河穿境而过。这里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界首彩陶吸收当地比较盛行的木版年画和剪纸贴花的装饰技法和纹饰内容,创作题材除了以花、鸟、鱼等为对象以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

  在颍河两岸,蕴藏着历经河水冲刷而沉积下来的丰富的黄胶泥土层。黄胶泥具有坚韧的弹性和可塑性,便于塑造千变万化的形态,非常适合用来制作造型比较复杂的陶器,用它烧制出来的界首彩陶质地细腻,胎体厚重。

  界首彩陶的制陶技艺自成流派,在造型、制坯、配料、上釉、烧制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一件件古朴典雅的界首彩陶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吧

  界首彩陶的制作工艺(一级标题)

  界首彩陶的整个制作过程包括取土、沥泥、

  

  揉泥、拉坯、修坯、阴干、施化妆土、刻画、素烧、配釉、上釉、釉烧、出窑包装等十多道复杂工序,现在,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取土

  为了保证所取的土纯净、不掺杂其他类型的泥土或杂质土粒,我们取土时应当在河岸离地表1米多深的地方开始挖取,注意不要挖取表层的泥土。黄胶泥取回来后,最好堆放在室内场地,防止有尘沙等杂质掺入,然后用搅拌机打碎。

  沥泥

  打碎后的黄胶泥需要经过沥泥,去除其中的杂质,才能成为优质陶泥。将打碎的黄胶泥倒入缸中,再加入适量水,水量能浸没泥就可以,然后进行充分搅拌,使泥与水成为可以顺畅流动的泥浆,接着用80目的筛过滤掉泥浆中的杂质和较大颗粒,滤出的泥浆装入布袋中,扎上口,搭到木架上沥水,沥到泥能用手拿起来,而且不粘手时,说明沥泥适度,就可以直接使用了。暂时不用的泥,放到塑料薄膜内保湿备用。

  揉泥

  为了排除陶泥中残留的空气,增强陶泥的韧性和致密性,在拉坯之前,要进行细致的揉泥。取适量陶泥,放到操作台上,用双手以螺旋状的旋转走势,沿同一方向进行反复揉压。当陶泥手感绵软柔和、细腻光滑的时候,说明已到揉到功夫了,这时,就可以进行拉坯了。

  拉坯

  界首彩陶的拉坯采用传统的旋转轮法。

  先取适量揉压好的陶泥,放到案台上,整形成馒头形的泥坯,接着将泥坯固定在旋转轮盘面的中心位置,打开旋转轮盘的电源,使拉坯机运转起来。随着旋转轮盘面的快速转动,以及双手合力地密切配合,使陶泥的雏形呈现出一个像扣着的碗一样的造型。接着用双手大拇指从陶泥上部的中心位置向下、向外均匀地赶压,使陶泥呈圆桶状造型。随着泥坯的转动,将坛壁逐渐向上拉,把下部分的直面造型逐渐调整为弧面造型,接着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合拢并轻轻向内用力,从坯体的中部向上逐渐收缩,最后留出一个直径8~10厘米的圆口。在拉坯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器壁和底部厚薄均匀,厚度一般掌握在5~7毫米左右。

  在拉坯过程中,需要进行反复调整,使陶坯美观、匀称。为了便于调整操作,手要随时蘸上少量清水,使双手和坯体始终保持湿滑状态。

  拉坯结束后,用钢丝线将坯体与盘面分离。将制好的陶坯放在室内阴凉干燥处,晾上12~15天,晾到坯体不粘修坯刀时,就可以进行界首彩陶的修坯了。

篇二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步骤
藏族黑陶人工烧制制作工艺

  [农广天地]藏族黑陶烧制技艺(20150807) 

  本期节目内容:介绍了藏族黑陶人工烧制技艺。陶器诞生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距今约有五千年的历史。藏族黑陶的历史悠久,2010年“藏族黑陶烧制技艺”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片就重点介绍了藏族黑陶的历史、分类、以及制作工艺流程等内容。那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藏族黑陶人工烧制的制作工艺。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陶器诞生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距今约有五千年的历史。藏族黑陶的历史悠久,2010年“藏族黑陶烧制技艺”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片就重点介绍了藏族黑陶的历史、分类、以及制作工艺流程等内容。

  播出时间:2015年8月7日19:00——19:30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播出

篇三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步骤
界首彩陶的发展困境与保护对策_李道红

第36卷第1期2015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Vol.36No.1

Jan.2015

界首彩陶的发展困境与保护对策

李道红,高

(安徽大学

峰,何成胜

合肥

艺术学院,安徽230601)

要:界首彩陶被称为中国近代“四大彩陶”之一,相传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是界首彩陶艺人继承和

吸收唐三彩、界首剪纸、当地木板年画、戏曲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经历代彩陶艺人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技艺风格。2006年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荣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时代的变迁以及高新技术的冲击导致界首彩陶工艺失去了它原有的文化土壤,生存处境比较艰难。文章基于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的考证,从界首彩陶历史文化渊源入手,剖析其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对策,以冀推进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关键词: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困境;保护对策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17-03

DOI:10.13398/j.cnki.issn1673-2596.2015.01.078

界首彩陶是我国皖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陶器,湖北的铜官和景德镇的瓷器并称它与宜兴的紫砂、

为中国的“四大民窖”。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条件及民俗文形成是与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

化等息息相关。如今,时代的变迁以及高新技术的冲击导致界首彩陶工艺失去了它原有的文化土壤与生存环境,其烧制技艺受到巨大冲击,生存空间有鉴于此,日益逼仄,对其保护与传承已迫在眉捷。安徽大学《安徽省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课题调查小组于2013年7月26日到与传承研究》

29日深入界首市,探寻界首彩陶历史文化渊源及现状,进而提出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希望能对界首彩陶的保护与传承提出建设性的参考建议。

一、界首彩陶的历史溯源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间艺人卢山义、法也更加成熟。

卢山志有幸被地方政府选送到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群众艺术研究班学习,经过这次学习,卢山义、卢山制坯工艺以及艺术素养等方面志在纹样装饰造型、

都得到极大的提高。1954年他们在界首颍河北岸顺河路组建了界首第一个陶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将该合作社发展为界首工艺陶瓷厂,五六十年代卢山义等是界首彩陶艺术的盛名时期。文革期间,彩陶艺人顶着压力,仍不间断地坚持进行陶艺事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采用剪纸的表现形式,业。

歌颂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摄取当时样板戏的题材,刻划杨子荣的英雄形象,留下了历史的烙印[2]。从“文革”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受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先生的指导,界首彩陶不断创新,不仅研制硅硼系列彩釉代替铅釉,使界首彩陶釉色艳美,而且造型艺术风格更加多样。

二、界首彩陶的发展困境

据《皖志述略》中记载:“界首城东八里,颖水南岸有窑址,自隋唐以来,居民业陶,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如今所产陶器仍保持唐三彩特色。界首窑旧魏窑、殷窑、沈张窑等十三处窑群,以卢窑有卢窑、

[1]

界首彩陶在隋唐时期,继承了唐三彩最为著名。”

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技术科学革命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目前,界首彩陶的行业发展现状极不乐观。课题组成员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和田野考察发现,界首彩陶保护和传承存在四大问题,这些问题掣肘着它的保护和进一步发展。

(一)传承模式的局限性导致技艺处于封闭和落后状态

遗风,其釉色呈现黄、褐、绿三色。在清晚期至民国时期,界首彩陶在继承前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又受到当时戏曲艺术的影响,纹饰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花鸟鱼虫之外,出现了大量以传统剧目为同时,刻划、剔花装饰技艺手题材的戏曲人物纹饰。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kyx12013046);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界首彩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AHSK11-12D54)

-217-

一直以来,界首彩陶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式和作坊式传承。家族式传承是我国传统手工艺最主要的传承方式,主要是以传承人的亲缘关系、家族通过家族成员内部之间系统为基本脉系进行传承。

以言传身教的途径传承技艺。一般是子承父业,父为子师,代代相传。作坊式传承是由作坊主招收徒弟,师徒相授,传承技艺。目前,界首彩陶的生产基地主要有三处,一处是界首工艺陶瓷厂,制作人员有卢莉华、卢华、曹振亚和两名工人,另外两处分别是王京胜家和卢群山家,他们都是家庭式个体作坊。另外,在传承上家族之间在技术上是绝对保密,密不外传的,师徒之间也是手把手地口传心授的。这种原始的传承关系,不仅会使一些烧制技术处于封闭和落后状态,也会使传承链条过于纤细,一旦传承人故去,传承脉系中断,烧制技术就会消失[3]。再加上学员文化底蕴的薄弱,专业水平不确定,多数继承人都处于狭小的地域之内等因素,非常不利于界首彩陶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且限于家族内部小范围运作不利于媒体宣传和产业化推广。

(二)现代工业产品的涌现挤压了界首彩陶的生存空间

[4]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步骤】

要原料。”界首彩陶采用的陶土就是当地的黄胶

泥,窑工又称之为“黄河淤”。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其可塑性,柔韧性、延展性和粘性都相当好,是极佳的制陶原料。用这种胶泥烧制出的陶器胎质细腻,胎体厚重。界首彩陶在制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粉土和白土,这两种化妆土是形成界首彩陶“白地红花”独特艺术风格的原料。白土和胶泥主要分布在界首田营镇陶庄湖一带,陶庄湖一带是粉土和胶泥的重要资源地。可是,现在陶庄湖已被划入田营镇工业园区,迫不得已,制陶艺人只有从外地采购化妆土,但是,采购的粉土土质均不如当地陶庄湖一带的土质,这样不仅严重影响界首彩陶的质量,而且也增加了制陶成本。陶瓷文化所固有的地域性特征很大程度上与其原材料分布的地区差异目前,界首彩陶原材料不能当地取材的问题有关[5],

严重影响了界首彩陶的生存发展。这些种种问题的存在都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界首彩陶的传承及发展。

三、界首彩陶的保护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安徽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结合在界首市理应受到各方面的保护与传承。

的调研情况来看,在界首彩陶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地方政府应给予全面和有效的制度支持及资金扶持

最近二十多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残酷的淘汰制,以及现代科技的介入,新型工业产品发展迅猛,新的造型生活用品与文化艺术品层各种新型材质、

出不穷,使传统陶器的使用与生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代工业产品占领主市场的情况下,陶瓷品出现滞销,市场萧条问题,界首彩陶由生产陶器生活器皿转化为彩陶工艺品,市场变得极其狭窄。

(三)经济利益的牵制促使界首彩陶的从业者人数严重下滑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在当下所面临的传承问题,有着长久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客观环境。界首彩陶是皖北传统文化的积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事关当前中国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大计,需要中前文提到界首彩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首先,

陶制作中原材料紧缺的问题,当地政府应高度重视,给予政策倾斜,让界首彩陶艺人在当地取到原材料,解决原材料紧缺的重要难题,降低制陶成本。其次,在当地培养优秀的传承人方面,需要建立在政府政策指导上,在培养人和被培养人自愿的基础上充分给予政策及资金上的扶持,要有相关法律条补贴及传承教学的例的全方位保护,如医疗保险、基本开支等。安排授课带徒、展演和展示其优秀作品等方法,鼓励支持传承人开展各种传习活动。再次,地方政府为界首彩陶的保护和传承要提供一个良好平台,建立界首彩陶专题文献数据库,全面的展现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如对界首彩陶的发展阶段,建立分类文献数据库;根据陶器的不同用途,

随着现代工业产品发展迅速,以传统技艺生产的界首彩陶还多以手工制作,技术含量高制作工序复杂,成本高经济利益低,很难实现大批量生产。作为工艺品,界首彩陶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现阶段彩陶制品表面的釉最多只能维持四五十年,之后便脱落现象,降低了收藏价值。人们认为会出现褪色、

烧制彩陶难度大、费事,没有人愿意来学,甚至很少有人认为界首彩陶可以创造较大的经济价值,年轻人更是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生计来专门学习制作界首彩陶的技艺。作为一种极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彩陶,20世纪50、60年代还风行皖北,但现在制作者只有10余人,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有后继无人之忧。

(四)原材料短缺遏制了界首彩陶的生存发展

《界首县志》中写道:“黄黏土俗称黄胶泥,为可塑性软质粘土,由黄泛沉积而成,是制作陶器的主

-218-

分析造型结构建立彩陶数据库;通过视频的形式对制作工艺收集建立数字工艺数据库;剖析界首彩陶原料,建立彩陶原材料数据库;将彩陶纹饰整理建立纹饰数据库等。同时,通过专业人士的建立与管理,实现专题文献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文献资料的网络化共享,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不断地了解和关注。最后,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应积极开展丰富的活动,加大对界首彩陶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界首彩陶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目前,尤其是年轻人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界首彩陶。因民间界首彩陶此,通过开展界首彩陶文化艺术节、藏品展、界首彩陶文化发展研讨会等活动,展现界首彩陶艺术的魅力,推动界首彩陶文化研究,增强界首彩陶的影响力,引领人们对界首彩陶的新认不仅如此,还要开展界首彩陶文化“走进中小学知。

校园”、“走进大都市”“走进大学城”等“三走进”活动。在提高广大人们保护与传承意识的基础上,走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路。

(二)充分发挥高校在界首彩陶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6]

和丰富生活。”创新发展是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的基

因和动力,对传统的创新式保护,它赋予传统工艺更强的生命力。首先,为了使界首彩陶更好的美化和丰富生活,传承人在继承界首彩陶传统精华的基设计艺术学、工艺学等角度将现代础上,应从美学、现代视觉符号和艺术语言融入到界首彩设计理念、

陶外观造型和刻花纹样中,以提高其艺术品位,适应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其次,开拓新领域、研发新产品。从造型和装饰等方面进行创新,将其融入现代空间环境。如制作彩陶景观雕塑和彩陶景观小品的形式介入皖北地区的城市环境空间,能够较好地体现城市景观的地域风格,提升城市环境的文化品再次,充分发挥科技发展的力量,发展界首彩陶位。

产业。在大力提倡原始的手工制作的同时,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运用科技的力量加大对技术难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制作周期,减少的攻克。

制作成本,提高制作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研发解决界首彩陶的时间久了褪色、脱落的问题。这样不品种,扩大消费市场,仅仅提高了界首彩陶的产量、

更增加了界首彩陶的收藏价值,无形之中提高了销售量。

四、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特殊地位和资源所决定的。地方高校应积极担负培养界首彩陶专业后备人才的重任。大学作智力集中荟萃之地,应当发挥其在界为人才密集、

高等学校作为人类文化首彩陶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的传习地,要承担起培养专业人才的义务。重视界首彩陶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美术专业、设计专业学专业发展、田生进行彩陶的教学实践,从课程体系、野调查、实习实践教学等层面建构传承教学体系,从大学中培养更多的界首彩陶传习人和创作者。地方高校要积极开展界首彩陶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创建国家及社会文化事业急需的工艺美术学科,为界首彩陶艺术的发展提供土壤和养分。鼓励研究人员积极参与文化保护的社会实践,将界首彩陶的保护和传承责任落实到实处。

(三)通过创新发展将其不断融于现代化社会

界首彩陶作为传统手工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思想,并且形成了独特的工艺语言,是皖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真实反映,为研究皖北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语境中研究界首证。

彩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应该树立科学、系统的保护观,注重协调保护中的传承、传承中的发展,让民间艺术更好地回归民间,使其成为现代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皖志述略[M].1983.〔2〕张志.载誉的界首彩陶,界首陶瓷[Z].合肥:合肥

枫海印务有限公司,2006.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步骤】

〔3〕徐华颖.青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J].文艺争

鸣,2011.(10):153.

〔4〕界首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

〔5〕高峰.界首戏曲人物纹饰彩陶的成因及其艺术

特征[J].装饰,2012(1):116

〔6〕徐艺乙.工艺美术的发展当与时代相适应[J].美

术观察,2011(6):13.

(责任编辑

徐阳)

徐艺乙在《工艺美术的发展当与时代相适应》一文中指出:“一般来说,人的需求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当原有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激发出新的需求来,不断的需求是传统手工艺不断发展的动力,不同的需要导致了人们创造的多元化:从最初能够满足生活的基本要求,逐步发展到能够美化

-219-

篇四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步骤
界首彩陶

篇五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步骤
关于安徽界首彩陶文化艺术调查报告

关于界首市彩陶工艺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3年11月16日---12月6日 调查地点:界首市 调查对象:界首彩陶工艺 调查人:杨影 调查方法:走访法,观察法、资料查找法

引言:界首彩陶在中国彩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继承了唐三彩的釉色并将其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现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界首彩陶制作技艺进行调研分析,指出其生存状态及面临的问题。

正文:界首彩陶的制作历史上主要散布在界首市颍河南岸,自隋唐以来,本地居民制陶,烧制古朴粗犷的陶器,以三彩剔花为其特征,已有千年历史。今所生产的陶器仍保持唐三彩遗风,所饰色釉中含有金属氧化物,呈白、黄、绿、蓝、褐五色,称为五彩陶。陶坯施釉后,易于流淌,利用这一点,形成自然饰纹,风格独特,绚丽典雅,享有盛誉。

一、界首彩陶的的诞生

陶器的发明,应当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勤劳、聪慧的先民以土为材,挖穴为窑,烧制出精美的低温彩陶。陶器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文化的开始。这一时期的陶器造型朴实饱满,比例协调,装饰图案简洁大方,色彩明丽,集实用、美感于一体。界首陶器又称三彩刻花陶,是我国陶瓷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其工艺传承于隋唐时期的民窑,绵延流传于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

从界首彩陶专家的分析以及史料书籍来看,界首彩陶始于隋唐说较符合史实。然而,也有酷爱阅读本报关注界首彩陶的读者打来电话提出疑问,界首十三窑是民窑,民窑产生于明朝,而这又如何解释。对此我还是转引《美术辞林·民窑》一书来解释,民窑多指明朝时,各瓷区陶工自己集资经营的窑场,称为民窑和私窑。它所出产的成品俗称“客货”。民窑是与官窑相别而提出的称呼,但绝非自明朝才有。历史上早就存在,至今还遍布全国各地。民窑是我国瓷业上不可忽视的一大方面,它保持而且不断发展着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艺术风格。质朴大方、自由活泼、实用、经济、美观为人民所喜爱。并且不断影响官窑,给官窑以新的液汁。历史上好多官窑都是在有名的民窑基础上改建或扩建的。

二、彩陶的制作工艺

界首彩陶工艺最初起源于唐宋时期。在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淮北柳孜古运河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界首彩陶片和部分剔花彩陶完整器,尤其是在一眼宋代井中发现的界首刻花三彩陶片,为研究界首彩陶的始烧年代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徐州明城遗址也出土了界首彩陶器物及残片。通过这些发现,可以推断界首彩陶的制作工艺最晚出现在宋代。另外,据《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部分》,在颍河的发源地嵩山以北不足百里,便是唐三彩三大产地之一的巩县,而水运又一直是古代运输的重要方式,因此可以推断,界首彩陶工艺的发展很有可能是通过颍

河直接或间接受到唐代三彩工艺的影响。

界首彩陶采用的陶土取自当地的黄胶泥,窑工又称之为“黄河淤”,即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当地窑工介绍,黄胶泥又有大、小胶泥之分,黄河泛滥之前的粘土称为小胶泥,其性硬,只能做盆、盘、盏等造型简单的陶器;黄河泛滥以后波及到的地方,沉积的粘土称为大胶泥,其性软,可塑性较强,能制作造型较为复杂的陶器。元代以后,界首彩陶吸收当地比较盛行的木版年画和剪纸贴花的装饰技法和纹饰内容,出现刻画、剔花工艺,初步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清晚期至民国时期,界首彩陶在继承前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又受到当时戏曲艺术影响,纹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花鸟鱼虫外,出现了大量以传统剧目为题材的人物场景画,刻划、剔花装饰工艺更为普遍。

界首彩陶的制作采用手工拉坯、模印、刻画、剔花和彩饰等艺术技巧,通过民间艺人随心所欲、简练而遒劲的笔触,表现出的画面主题生动而传神。界首彩陶生产工艺流程由泡泥开始,经过踩泥、揉泥、拉坯、修坯、刻划、剔花、施釉等十几个步骤,一件完美的彩陶成品便俏立眼前。界首彩陶的器型多为圆腹外鼓,还采取内外施釉,适合于老百姓作日常盛储器皿之用。这种艺术和使用功能的结合,反映出淮北劳动人民在日复一日繁重劳作之中,以最原始的方式对精神艺术之美的追求。

三、界首彩陶文化保护现状

进入新世纪,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界首彩陶艺术也迎来了又一次蓬勃发展的春天。近年来,政府非常关注界首彩陶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产业化道路探索。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成功后,借着国家保护政策的逐步落实,当地政府逐年加大对界首彩陶传承发展的扶持力度。首先成立了“界首彩陶发展保护委员会”和“界首彩陶研究会”,对其今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提出“艺术彩陶之乡”的地域文化发展名片,为界首彩陶的繁荣发展指明方向;其次,投资建设了“界首彩陶博物馆”,使之成为界首彩陶工艺历史、演变、现状、制作流程和精品最完整、集中的展示场所,通过博物馆的现代展示手段让每位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立体地领略界首彩陶的风采。 另外,在传承人方面,界首彩陶曾经有过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困境,这也是限制界首彩陶大发展的障碍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和界首彩陶知名度的空前提升,人们对界首彩陶这一古老民间工艺的认识也在悄悄转变。过去,许多彩陶艺人的子女后代因为生计所迫或远走他乡,或另择他业,而今他们中有许多已回到家乡,重新拾起了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技艺,同时,许多青少年朋友们也表现出学习陶艺的浓厚兴趣。近几年,从事界首彩陶制作的传承群体在制作工艺上,精益求精、大胆创新,推出了一批精品和新品,并在国内各类大型评比活动中屡获大奖,其中卢群山、卢莉华的彩陶作品还分别被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结 语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步骤】

界首彩陶作为民间艺术,她的生存土壤在界首十三窑的沃土上。她以坚固耐用、美观大方的特点为人们提供生活便利。造型上的简洁和装饰上流畅豪放,体现了艺术家创作实践积淀的成果。闲适淳朴的格调,显示出永恒的艺术魅力,她以自身朴素情趣和自然的艺术韵味,一直保持着活泼的生命力。界首彩陶,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艺术特色,还集中体现了我国民间艺术之精华,她是我们研究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和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珍贵实物。界首彩陶,诠释了中原文明在远古及近现代的一种文化,无疑也可称作是阜阳的彩陶文化。

篇六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步骤
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

位于淮河中游的界首,历来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人们用灵巧的双手不断创造着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着精美的民间艺术。这里的剪纸、年画、陶器等民间技艺,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繁华般点缀着农家小院,尤其是界首彩陶,以其独特的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界首彩陶技艺历史上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界首市颍河南岸的13个村,因每个村的村民都以业陶为生,并且村名均以“陶窑”为名,因此有“十三窑”之说,这些村现属安徽省界首市田营镇管辖。 历史沿革

陶器的发明,应当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勤劳、聪慧的先民以土为材,挖穴为窑,烧制出精美的低温彩陶。陶器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文化的开始。这一时期的陶器造型朴实饱满,比例协调,装饰图案简洁大方,色彩明丽,集实用、美感于一体。

制陶技艺代代相传,犹如黄河之水绵延

不断。至隋代,界首便有了立窑烧陶的历史。至唐代,因与唐三彩产地洛阳为邻,界首三彩刻花陶器随之问世。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三彩刻画陶。但是,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依然保持了古老的风韵。

关于界首彩陶的诞生还有一个古老传说:最初,他们家族只烧黑陶,生产一些日用品,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之父李渊经过界首的“琉璃寺”,借住在附近,夜间梦见幡台,上面摆放着绿、黄、白三色陶罐,醒来后,他立即命令附近窑匠做出三色陶。但是由于当时窑匠技艺有限,烧了三天三夜,只烧出了黄、白两色陶罐,想不出做绿陶的办法。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一位铜匠经过窑厂,由于连续多日下雨,铜匠被迫在窑厂内做工,一些铜粉被风吹进窑里,没想到,这些铜粉竟然改变了陶的颜色,他们生产出来了绿陶。至今,铜粉仍然是他们制陶的原料之一。当芦家掌握了制作三彩陶的技艺后,开始代代相传,并逐渐传布开来。

到清末时,附近的13个村子都生产彩陶,形成了有名“十三窑”。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大量的界首彩陶通过附近的大运河运到全国各地,并被作为一种奢侈品供给达官贵人。

追溯界首彩陶的装饰手法演变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即界首彩陶的初始时期,严格地说,这时的陶器不能称为彩陶,而只能叫做素烧陶。由于缺乏生产工具,先民们只能用聪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揉泥作料,盘泥造型,用柴草低温烧制出没有釉彩的素烧陶;用泥条盘筑而成的陶器,自然而成的条纹

便成为独具美感的装饰纹样。

第二时期,即界首彩陶的刻花期。此时,先民们已经开始使用陶轮,借用双脚的外力使陶轮匀速转动,置泥于轮上,双手巧妙用力,拉出造型千变万化的陶胎;晾干后,施白土于胎面,再晾至半干,以铁签或竹签刻画花鸟鱼虫于胎面,再施铅土诸釉,晾干并置于窑内,柴火烧至三四天,即得晶莹三彩彩陶。其刻画内容,多为自然界之花鸟,又因其坛罐颈部或底部均刻有以花为主题的二方连续图案,故称之为刻花陶;陶胎窑烧后呈赭红色,配饰翠绿和土黄釉色,自然形成三彩釉,二者合一即为三彩刻花陶。 第三时期,界首彩陶刻画期,从第二时期始经过数百年的实践,陶器艺人们逐渐丰富了彩陶的刻划题材。除花鸟鱼虫外,诸如《破洪州》、《战秦琼》、《铡美案》等等传统戏剧场景也“搬”上了陶坛;在表现技法上,运用了剔、刻、刮等手法,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刻划主题更加鲜明。这一时期的彩陶装饰技法一直沿续至今。其装饰技法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刻划工具的特殊性。以刀、针代笔,剔、刻、刮并举,使画面产生黑、白、灰艺术效果;这一传统技艺目前在国内制陶界尚无他例。二是区域民间艺术的兼容性。界首彩陶的装饰艺术特色既有当地木版年画的线刻表现形式,又吸收了界首剪纸线面结合的特点,艺人们信手刻画,毫无雕凿之匠气。

艺术特色

界首彩陶秉承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步骤】

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在胎面的制作上,界首彩陶饰以两层化妆土,在刻画过程中表现出赭、黄或赭、白两种基本对比色;在刻画题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以一幕幕场景的形式加以表现,卢山义的“刀马人”系列是其代表;在烧制方面,界首彩陶制作先除潮,然后素烧,温度一般在摄氏700-800度,成品为砖红色的刻画陶,素烧后可以釉烧,即涂以含铅、二氧化硅、粉土的釉料后放入陶制的匣钵内,逐渐加大温度,达到摄氏1000-1050度,烧两天两夜,成品为红底白花的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体现了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反映了中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这样的艺术品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就珍藏有界首三彩刻画陶。界首彩陶鲜艳夺目,色彩丰富,颇受欧洲人的欢迎,建国不久,很多国家领导人喜欢带着界首彩陶,送给苏联、东欧等一些国家要员。

界首彩陶造型装饰方面的独特艺术是由诸多要素所构成。诸如黄金率的无意识应用、空间的处理、画面的布局等等,其多元素的最佳组合,创造出了界首彩陶独特的艺术个性。但是,界首彩陶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社会生活中不断观察、不断发现、不断提炼和不断创造的结晶;从单纯的摹拟刻划到综合的艺术创造,从偶尔的发现到熟练的掌握,如此反复实践,受到启发,得到规律,才归纳总结出创造美的原理。因此,界首彩陶的对称美、

均衡美、装饰美,是源于生活、根植于本土的美的集合。界首彩陶的主要材料取自于颖河两岸的胶泥层,因此,又具备了本土的、民族的地方特点,从而形成了具有个性的和独特艺术语言的“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的造型多以圆形为主,据考证,具有圆形特征的决定因素有两点。其一,源自于这里的民间风俗。“陶”有“掏”之谐音,“圆”有“团团圆圆”之寓意,二者结合,即为掏个团团圆圆。解放前,淮河中游一带盛行嫁娶之时女方必陪嫁一件三彩陶坛的习俗,圆形的陶坛上刻有牡丹、梅花喜鹊、莲花鲤鱼等内容,牡丹象征富贵、梅花喜鹊寓示喜上眉梢、莲花鲤鱼则有连年有余之意,这些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无一不体现当婚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二,圆形陶器要比其它形器的容量大,实用性更强,而且,在烧制过程中,圆形陶器不易变形。

界首彩陶的造型,在图形的基础上大量而又科学地运用S线,使造型的外廓线富有变化;其正立面双侧的S弧度的大小、宽度、

篇七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步骤
传统技艺

前言: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和振兴包括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历法在内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

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一、传统技艺概述

传统技艺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充分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及艺术水平的最为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与技能。

二、传统技艺的范围

1、传统陶瓷制作技艺

传统陶瓷制作技艺,是指人类将泥土塑形并烧制成陶器或瓷器的传统手工技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陶的国家(距今10000年多年前);商代已经出现原始瓷器;东汉时期青瓷烧制技术趋于成熟;唐代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瓷系;宋元时期是瓷器制造的辉煌期;宋代的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18世纪,欧洲才大量制造瓷器。

如: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唐三彩烧制技艺等。

2、传统织染技艺

传统织染技艺,是指人类在织造和印染领域所采用并传承下来的各种传统手工技艺。包括:蚕丝织造工艺、棉纺织工艺、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扎染技艺、蜡染技艺等。

如:南京云锦手工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艺、蜀锦织造技艺、壮锦织造技艺、侗锦织造技艺、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苗族蜡染技艺、白族扎染技艺等。

3、传统金属制作技艺

传统金属制作技艺,是指以金属为原料制作各种工艺品或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包括:金属饰品制作工艺、金属器物制作工艺。

如: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浙江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苗族和彝族银饰制作技艺、藏刀锻制技艺、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等。

4、传统髤饰技艺

传统髤饰技艺,是指将漆料有规则地涂抹在器物上以美化或固化器物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髤,即以漆漆物(刷漆)。

中国是髤漆工艺使用较早的国家。早在距今6000—7000年前就已发明了髹漆工艺。唐代是髹漆工艺的一个高峰期。元代是髹漆工艺发展的巅峰时期。明代是髹漆工艺的又一个高潮期。

如:北京雕漆技艺、成都漆艺、彝族漆器髤饰技艺。

5、传统造纸技艺

如:安徽宣纸制作技艺、贵州皮纸制作技艺、傣族和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藏族造纸技艺、维吾尔桑皮纸制作技艺、夹江竹纸制作技艺等。

6、传统印刷技艺

如:木活字印刷技术、印泥制作技艺等。

7、传统造船技艺

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龙舟制作技艺等。【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步骤】

8、传统酿酒技艺

包括蒸馏酒(如:茅台、泸州老窖、杏花村汾酒、绍兴黄酒)、酿造酒、配制酒(如菊花白酒)传统酿造技艺。

9、传统制茶技艺

如:大红袍制作技艺、花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红茶制作技艺、乌龙茶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等。

10、传统制盐技艺

如: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井盐晒制技艺。

11、传统食品加工技艺

如:酱油酿造技艺、老陈醋酿制技艺、豆瓣传统制作技艺、豆豉酿制技艺、酱菜制作技艺、榨菜传统制作技艺、茶点制作技艺、月饼传统制作技艺、火腿制作技艺、烤鸭制作技艺等。

12、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如: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各种传统民居(徽派、闽南)营造技艺、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福建龙岩)、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窑洞营造技艺、蒙古包营造技艺以及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石桥营造技艺等。

三、中国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8项)

传统技艺类(6项):

1、中国蚕桑丝织技艺(2009年)

2、南京云锦(2009年)

3、浙江龙泉青瓷(2009年)【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步骤】

4、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2009年)

5、安徽宣纸(2009年)

6、雕版印刷 (2009年)

四、传统技艺的濒危现状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传统工艺处于乏人过问、任其泯灭的自流状态,导致许多珍贵技艺在工业化冲击下沦于濒危境地,有些技艺已湮没失传。如失蜡法(失蜡法为我国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被誉为商周青铜器精品中的精品的曾侯乙尊盘即其早期代表作品。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们经多方查访,从北京微电机厂找到已改行当勤杂工的老艺人门殿曾师傅,由他用传统失蜡法制作了自在观音铜像。80年代初,我们又在广东佛山找到年逾八旬的老艺人唐煊。在他主持下,成功地铸造了一件曾侯乙下层大甬钟。门、唐两位师傅相继去世后,这一技艺在北京地区已无传人,在佛山地区也处于难以为继的境地。

阳城犁镜的铁范铸造(铁范铸造为我国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对战国和汉魏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推动作用。阳城犁镜曾是山西的名牌产品,也是弥足珍贵的铁范铸造硕果仅存的活化石。上世纪80年代后期,阳城的桑林、马甲、横店等地尚存十余家犁炉社,年产犁镜数万片,现已全部停产。如不及时采取抢救措施,艺人、模具和设备势必流失,从而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宋锦(宋锦与云锦、蜀锦齐名,为我国古代三大锦之一,产地集中于苏州地区。近年来,手工生产的宋锦作坊相继停业,民间机织的宋锦,其技艺与纹样已无复旧观。苏州丝绸博物馆现正采取措施,对艺人、织机、纹样做抢救性保护。但该馆人力、财力有限,亟待有关部门给予关注和支持方可有所成果。

五、案例——蜀锦织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1、蜀锦简介

成都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手工织锦技艺在这片土地上已延续了两千多年。所谓蜀锦即是指四川成都地区制造的花锦。中国五千年悠悠历史长河孕育了四大名锦:蜀锦、云锦、宋锦、壮锦。其中,蜀锦堪称中国织锦第一座里程碑,以纹样细腻、精致、色彩变化丰富著称。

关于蜀锦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春秋秦国的惠文王年间。战国时期,蜀锦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品。蜀锦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衰于明末,清代中晚期得以恢复,近代再次陷入危机。 蜀锦是成都的标志性技艺,成都以盛产锦而获得“锦城”、“锦官城”的美名。岷江环绕成都,蜀锦濯于江水,故岷江又称“锦江”。蜀锦植根于蜀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早在秦汉三国时期,蜀锦已走出四川,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它在举世闻名的南北“丝绸之路”中作为文化交流及贸易的载体见证了历史,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蜀锦曾一度辉煌,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手工织机逐渐被现代织机所取代,呈现出萎缩和衰退的趋势。

2、蜀锦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一技之长的老人们被安排进了国营成都蜀锦厂。70年代末,中央领导重视传统技艺,在政府扶持下,成都蜀锦厂与成都百货公司签订包销合同,再次打开局面,恢复生产。

1982年,作为传统工艺人的叶永洲、曹福生被挑选进中央政府组建的“传统技术展览团”,前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展示中国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引起不小的轰动。许多国际友人也开始逐渐认识、了解蜀锦,并形成了一股来中国成都寻找精美锦缎的“蜀锦热”。

2002年,成都蜀江锦院作为成都市政府重点打造工程,落户曾经的成都蜀锦厂厂址,六位蜀锦老艺人被聘请到此,教授技艺。

2006年8月蜀锦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取得成功。

2007年6月,蜀江锦院作为“蜀锦织造技艺”唯一的传承单位,被国务院正式授牌。 2009年12月蜀锦织绣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成都知名的民办博物馆。该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最大蜀锦、蜀绣展示、保护、研究中心,也是蜀锦、蜀绣文化的宣传窗口。

2010年8月19日,蜀江锦院(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同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同申报的“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蜀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作为国务院授牌的惟一“蜀锦织造技艺”单位,蜀江锦院是目前成都主要生产和展示古代织锦的最佳场所。锦院包括锦画展示厅、民族锦缎展示厅、蜀锦手工织造演示厅等。

在手工织造演示厅内摆放着5台清代蜀锦木质机,机长6米,高5米,宽1.5米。织锦时,需要两人操作。拽花工坐在织机上层提升经线拉花,织手坐机下投梭织纬。上下配合默契,才能出现“方圆绮错,极妙其穷”的花纹图案。

近年来,蜀江锦院作为西南地区生产蜀锦唯一的专业机构,对蜀锦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拯救工作并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创新,开发出系列蜀锦产品,包括实用品和文化产品,让蜀锦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846894.html

    上一篇:花作杨舒婷

    下一篇:农广天地黑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