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公司创业故事

| 体育硕士 |

【www.guakaob.com--体育硕士】

篇一 安踏公司创业故事
17岁白手起家,安踏老板丁世忠靠一双鞋跑出千亿帝国

  又一个中国骄傲!又一个商业奇迹!

  日前,安踏体育在香港召开2016年度业绩发布会,根据财报显示,安踏2016年的营收达到了人民币133.5亿元,连续三年增长20%。

  与此同时,安踏体育的市值在2017年首次突破600亿港元,比彪马(PUMA)还要高出250亿港元,已经跻身全球体育用品公司排名前五之列!

  在接连超过国内行业龙头李宁、老牌运动品牌彪马之后,安踏下一个目标无疑就是耐克和阿迪,可以说,快速发展的安踏,已经让耐克、阿迪这些国际品牌睡不着觉!

  整整30年前,年仅17岁的安踏老板丁世忠,白手起家开始创业,背着600双鞋子到北京闯荡。那时候他天天跑到北京的各个商场,好话说尽,只为多卖几双鞋,肯定不会想到,自己日后能够成为可以比肩耐克、阿迪的“中国鞋王”!

  鞋镇成长起来的少年

  17岁独闯北京

  1970年,丁世忠出生于福建晋江陈埭镇一户草根农家,父亲丁和木整天起早贪黑打鱼捞海产,但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到了晋江,不少晋江人用石头、毛毡搭起了简陋的厂房,靠着几把剪刀和缝纫机,做起了鞋作坊。一时之间,陈埭镇鞋作坊遍地,丁和木也狠下一条心,东拼西凑了几千块钱,和别人合伙开起了鞋作坊。

  丁世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耳濡目染之下,他对经商也非常感兴趣。当时他经商的最大动力是,快点赚钱,然后就能买一辆摩托车了。

  号称“中国鞋都”福建晋江

  1987年,刚刚初中毕业的丁世忠再也读不下去书了,他有个梦想,就是要到北京闯荡一番。这个想法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理由很简单:家里的鞋厂做得好好的,正需要人手,你干嘛要出去冒险?

  丁世忠不甘心,他对父亲说:每天都有外地人来买东西,几乎什么都能卖掉,为什么不主动拿出去销售?

  一个坐等生意,一个主动出击。父子二人的商业眼光,高下立判。

  所幸的是,丁父是一个很开明的人,他被儿子的想法打动了,给儿子资助了1万块钱和600双精挑细选的晋江鞋。带着这些资本,还有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倔劲,丁世忠孤身来到北京,白家起家开始了自己传奇般的北漂生涯。

  没门路没资本,好话说尽只为打进王府井,赚钱之后却想独创品牌

  一个乡下来的穷小子,来到了首都,没门路也没资本,自然不会一帆风顺。丁世忠能做的,就是背着鞋天天往商场里面跑,见人就问要不要买鞋。问题是,一个17岁的少年,稚气未脱,还长着娃娃脸,凭什么让别人相信?

  丁世忠别无他法,只能死缠烂打,一个月内天天往商场里跑,各种好话说尽,就差没给对方跪下来了,连着一个月,终于把其中一家商场的人打动了,对方同意让他试试,没想到第一天就卖掉了100双鞋!

  虽然初战告捷,但是丁世忠并不满足,光靠嘴皮子硬磨,不可能进入大商场,也不可能赚大钱。很快他就发现,拒绝他的商场,都是在一家叫做大康鞋城的地方进货的。他立刻想明白了——在批发市场有个柜台,远比背着鞋到处推销给人感觉可靠!

  这是丁世忠第一次接触批发模式,自此之后,他就在大康鞋城租了个柜台,专门批发晋江鞋,窍门找准了,钱也就滚滚而来。丁世忠也没闲着,他把柜台交给别人打理,自己继续在北京“游荡”,想着如何把晋江鞋打入各大商场。

  此时的丁世忠已经是个小老板了,他开始和各大商场商量试买,卖完结账,卖不完退款。凭借着“勤快嘴甜脸皮厚”的秘诀,不到两年时间,丁世忠就攻克了北京的大部分商场,甚至包括最难啃的王府井、西单等,销量很快就翻了几十倍。

  卖鞋之余,丁世忠染上了一个“怪癖”——看鞋。在商场里,他看鞋子的款式、性能和柜台布置;在街上,他看大家喜欢穿什么鞋子。看得越多,他越糊涂:明明都是晋江产的鞋子,凭什么贴上青岛双星的牌子就能卖100元;自家的晋江鞋只能卖20元?

  想来想去,他终于想明白了,是因为品牌。

  1991年,丁世忠带着自己在北京赚下的20万回到了晋江,这时候赚钱已经不是他想做的事情了,他的心里怀揣着一个更大的梦想——打造属于晋江的品牌。

  创办安踏,不做贴牌做分销,躲过了金融危机

  1991年,丁世忠回到了晋江。此时丁父已经和合伙人分家,自己创办了一家鞋厂,取名“安踏”,也就是“安心创业、踏实做人”的意思,鉴于在北京的成就,丁世忠被推举为主管销售的副总。

  然而,当时的安踏主要还是给国外品牌做代工,销售并不是重点。而且不仅是安踏,整个陈埭镇都是如此。在陈埭镇,大概有几千家鞋厂,厂子的业务模式和产品质量都差不多,基本都是做海外贴牌。

  90年代的晋江鞋作坊

  在90年代,海外的订单如雪花纷飞,这些小鞋厂的日子都得都不错,但在外闯荡过的丁世忠深知这些海外订单并不牢靠,完全是靠天吃饭,没准哪天就没有了。于是,他一边做着代工,一边琢磨着四处开专卖店,拓展自己的分销渠道。

  经过丁世忠的努力,安踏在全国推广了代理分销模式,并且有了第一批经销商。当时不少同行都说丁世忠是在瞎折腾,但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到来后,海外订单说没就没了,曾经辉煌的晋江鞋厂倒了一大半,唯独安踏早已在全国开了2000多家专营店,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

  但即便如此,安踏的知名度还是不够,也没什么影响力可言,为了能让安踏能够名扬天下,丁世忠决心赌一把,他想到了请明星代言。

  豪赌80万请孔令辉代言 斥资300万在央视打广告

  这个人就是疯子!

  现在企业请明星做代言都不算个事儿,但丁世忠的做法,在当时却是一道险棋。

  那年头,只有耐克、阿迪这些国外顶级品牌才会找明星做代言,国内品牌从来没做过这事。为了打响品牌,丁世忠也打算模仿耐克的做法,经过四处打听,最终锁定了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然而代言费却要80万元!

  要知道,那时的北京房价才2000元/平米,安踏一年的利润也只有400万,80万的代言费无疑是天价,安踏内部已经吵成了一锅粥,虽然丁世忠已经获得了安踏的主导权,但还是得承受来自董事会的压力。

  最后他放下一句话:是知道安踏的人多,还是知道孔令辉的人多?

  顶着巨大的压力,丁世忠把孔令辉签了下来,但是安踏的销量却没有任何变化,心急如焚的丁世忠赶紧去做了个调研,然后才发现,原来消费者根本不知道安踏签了孔令辉,要想打响知名度,还要花300万在央视上做广告!

  这下该怎么办?不花这300万,80万肯定是打水漂了,但花了这300万,如果也是肉包子打狗,那该怎么办?思前想后,丁世忠决定——再赌一次!

  对于一向务实的丁世忠而言,这是为数不多的几次豪赌之一,哪怕家里人再怎么反对,他也决心做下去,甚至还放出狠话:如果广告没效果,年底分红分文不取。家人拗不过他,只能让他放手去做了。

  1999年,孔令辉登上央视,第一次为安踏做代言,但广告播出后的一两个月市场都没有反应,丁世忠都要被逼疯了,直到第三个月,才陆续有经销商过来洽谈,安踏的销量也在翻倍上涨。

  2000年悉尼奥运会,孔令辉和瓦尔德内尔苦战五局,最后赢得了冠军。赢球之后的孔令辉仰天长啸,疯狂亲吻着胸前的国旗,这一幕让无数中国人为之动容。

  此后,孔令辉再说出“我选择,我喜欢”这句广告语,立刻让安踏横扫中国,当年的销售额就突破3亿。

  这次代言在安踏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安踏不仅名扬天下,而且销售收入也一路猛增,从1999年的2亿增长到2006年的12.6亿。

  对此,丁世忠一直心怀感激,2007年安踏在香港上市,孔令辉也获邀出席,而丁世忠的办公室里,至今挂着孔令辉的照片。

  送钱送鞋都被人拒绝,势要打造专业运动鞋!

  尽管安踏靠孔令辉一炮而红,但由于在设计上模范了耐克、阿迪等国际大牌,所以在不少国人眼里这只是个山寨货,和其他晋江鞋没什么区别,只是名气大一点而已。

  但丁世忠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2005年一次“送钱被打脸”,才让他醒悟过来。

  当时,刚刚起步的CBA想找体育品牌赞助,但是由于各大体育品牌都在削尖脑袋疯抢北京奥运会,没什么人理会CBA,但丁世忠却承接了下来,以极低的价格签了7年。

  丁世忠的算盘打得很精:奥运会再怎么火热,1个亿也只能烧十几天,而CBA一打就是一个赛季,看比赛的又是极为精准的篮球迷。为此,丁世忠还提出了一个要求:要CBA球员穿安踏的篮球鞋上场打球。

  这个条件CBA官方没意见,但却遭到了球员们的集体抵制,原因也很简单,安踏鞋穿着不舒服,功能也没办法和耐克、阿迪等洋牌子相抵并论。

  送钱送鞋给人家,人家都不要,丁世忠很气愤也很无奈,几夜都睡不着。想了几晚,他想通了,谁让自己的鞋子质量不过关嘛,但心头的倔劲也上来了:耐克能做的鞋子,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就是要烧钱,也要烧出高科技的球鞋!

  2005年,安踏耗资3000万元,建立了自己的运动科学实验室,之后又逐年提高对产品的研发投入比例,从占销售收入的3.8%一路提升到5.2%,并且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地设立了研发设计中心......

  5年之后,99.5%的CBA球员都穿上了安踏的球鞋。

  一天跑3个城市,数月走遍500个地级市,硬是跑出了低谷

  从豪赌孔令辉成功之后,安踏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2005年赞助CBA;2007年在香港上市;同年,签下了NBA火箭队的三位球星。但从2012年开始,随着体育用品市场的低迷,安踏的光芒也一下子黯淡下来。

  当年,安踏净利13亿,同比增长-21.47%,伦敦奥运会的营销费用却高达12亿,严重拖累了业绩,甚至不得不关了1000多家亏损店铺。

  在丁世忠眼里,安踏是“病”了,为了找出病因,他又拿出了当年在北京跑市场的劲头,短短数月就走遍了500个地级市。甚至还试过一天之内跑了三个城市:早上坐飞机到上海,中午飞到天津继续工作,晚上坐车回北京。

  经过艰苦细致的调研,丁世忠终于发现,不是商品不好,而是传统的品牌批发模式出了问题。以前安踏只要打好广告,然后把产品卖给经销商就可以了,但这种粗放式的模式已经过时,安踏必须向以零售为主导的模式转型。

  找到了病因,丁世忠立刻给安踏开出了病方:

  首先,对分销渠道进行精简,取消销售大区,让组织架构更加扁平化;

  其次,在全国各地经销商中推动ERP系统,收集实时数据,实现单店订货;

  最后,控制折扣幅度,优化补货的弹性和效率,满足差异化需求。

  勤奋、执行力,再加上打不死的精神,让安踏在2014年上半年开始逐渐复苏,并一举超越了李宁,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龙头老大!2015年,安踏更是打破“百亿魔咒”,成为全行业第一家营收过百亿的中国企业!

  面对这样的荣耀,丁世忠却并不满足,他说,百亿只是个开始,安踏的目标是在2020年超越阿迪达斯,成为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第二”。

  从销量上看,安踏于2015年已经卖出了4000万双鞋,门店数量也接近1万家,别说阿迪达斯,超过耐克也是指日可待。所以也有人惊呼,安踏会在未来成为“中国的耐克”。

  然而,丁世忠很不喜欢这个称呼,很早之前他就说过: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

篇二 安踏公司创业故事
安踏总裁丁志忠:17岁时带着600双鞋闯北京成一代鞋王

  8月4日,安踏签约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这是安踏拿下的又一项重大体育资源,有媒体将此解读为安踏抄了李宁的“老巢”。

   两天之后的8月6日,安踏体育发布半年业绩公告称,截至2014年6月30日,安踏营业收入为人民币41.2亿元,同比增长22.4%。

   丁志忠——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裁,一个土生土长的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人。

   “希望像别人一样有钱买摩托车”

   17岁时带着600双鞋闯北京

   丁志忠从小在制鞋作坊里长大,对经商充满了兴趣。后来他回忆说,希望生活得更好,希望像别人一样有钱买摩托车,是他最初的经商动力。

   丁志忠所在的福建晋江陈埭镇是一个容易萌生商业细胞的地方。当地人有着出海谋生的传统,海外侨民赚了钱,会输送资本回来,并带来市场信息和订单,因此催生了当地的制造业。

   上世纪80年代初,晋江陈埭镇已经兴起了一批制鞋作坊。海外的晋江侨民为这些作坊带来了最初的订单。

   丁志忠的父亲丁和木在80年代中期参与过陈埭镇一家村办鞋厂的创办。1991年前后,他在族亲的资助下,筹集到五六万元钱,单独成立了一家制鞋作坊,这便是安踏的前身。

   据安踏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早在1987年前后,丁志忠就带着父亲给的1万元钱,以及600双从陈埭各个制鞋作坊里买来的鞋,托运到北京销售。这时,丁志忠才17岁,初中还未毕业。

   丁志忠于是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北京卖鞋的几百个晋江人中的一个。他在北京最主要的一些商场,如王府井商场,开设了晋江鞋专柜,生意很火爆。

   据说,丁志忠从这时起开始有了营销意识,他学会研究消费者的类型,留心什么样的鞋有更大的销路。

   据一位熟悉安踏的人士说,丁志忠是1994年带着北京赚到的20万元回晋江的,那时鞋厂已经开设,由丁的父亲和哥哥在运营。丁志忠回晋江后,当起主管营销的副总经理。1994年,在换了几个厂名以后,丁家父子决定将厂名和产品品牌统一为“安踏”。

   两年之后,丁志忠获得家族企业的主导权,他成为安踏的总经理,父亲丁和木正式退居二线;哥哥丁世家性格温和,“不喜欢出头”,专门负责生产事务;中专毕业、学财务出身的妹妹丁雅丽掌握起公司的钱袋子。

   “他最大的优点是善于学习,而且反应敏捷”

   29岁时借体育明星打响品牌

   一位在丁志忠身边工作多年的高管曾说,丁志忠最大的优点是善于学习,而且反应敏捷。

   接手安踏鞋厂后,丁志忠开始按自己的经营理念来办厂,他决定在国内创建自己的营销网络,开安踏专卖店,打造自己的品牌,占据国内的中低端市场。

   1998年,正当丁志忠苦于寻求打造品牌的方式时,从广告策划公司出来的一个客户总监极力建议丁志忠走体育明星代言的路子来打造自己的品牌,并告知世界级品牌耐克、阿迪达斯等都是请世界级体育明星做产品的代言人。

   1999年,丁志忠召集公司高层开会作出一个决定:和国家乒乓球队签订协议,聘请当时如日中天的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出任安踏的形象代言人。

   第一支主题为“我选择,我喜欢”的广告在央视甫一播出,安踏迅速赢得了很高的认知度。作为国内第一个用体育明星做广告的运动鞋企业,安踏总裁丁志忠被称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对于安踏,晋江众多的鞋厂多半是把它的成功归结为广告的先行一步。在方圆不大的晋江市,几千家大大小小的鞋厂都是在相同的时间走上了创业路,十几年的浸淫让彼此知根知底。

   民营企业家谁也不服谁,当地同行们的这种情绪就像毒瘾一样传播散开:大家各找运动员来代言。一时间,电视上的运动鞋广告铺天盖地,由于这些运动鞋广告基本上来自晋江,所以在一段时间内被称之为“福建频道[来源:

   不过,说安踏的成功是因为广告是不公平的。因为,安踏成功的真正关键在于渠道。有赖于丁志忠及其父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的市场网络,到2002年前后,安踏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县)市级城市以上的专卖网,在当地同行中有着最大的本土市场、最高覆盖率。

   “企业面临的路只有一条,唯有创新,没有守业”

   37岁时带领安踏在港上市

   有了品牌知名度后,安踏开始打破运动鞋专业制造商的身份界限,2001年,安踏由生产单一运动鞋过渡到生产体育用品,产品结构扩展到运动鞋、运动服装、帽袜、箱包等;同时重新打造安踏的店铺模式——体育用品专卖店。

   在安踏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后,公司一直比较富有,所以无需从社会融资。

   2004年6月28日,当李宁公司在香港上市后,丁志忠突然觉得,自己的公司也应该成为一家上市公司。虽然只是一种意念,但是,经过他的智囊们充分的论证,上市成为公众公司确实大有益处,不仅能够筹集到一笔不菲的资金,而且还可以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消除家族企业的各种弊端,扩大公司本身的知名度,更好地吸引各类管理人才。“企业面临的路只有一条,唯有创新,没有守业。”丁志忠虽然说得漫不经心,但他走过的轨迹就是对这句话的精彩诠释。

   于是,把科尔尼请来做战略规划,让浩腾代理媒体广告投放,聘毕马威做会计事务,将品牌管理外包给智威汤逊,雇摩根士丹利做上市保荐人……给予充分的授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丁志忠现在极力主张的。

   2007年,37岁的丁志忠带领公司走进了香港主板,募集资金达31.68亿港元。7月10日首日挂牌,公司股价涨幅即达44%,这使持有公司75%股权的丁志忠及其家族成员的身价超过了130亿港元。

   在丁志忠看来,市场一直在增长,“中国是多元的市场,不同品牌有各自的市场定位,体育用品市场空间还是很大的。美国有3亿人口,平均每人4.5双鞋,中国有13亿人口,平均0.5双鞋,香港的总人口算起来,人均2双鞋,最普及的广东,人均1.5双鞋”。丁志忠称。

   上月26日,理财周报第三届“中国3000家族财富榜”发布,丁志忠家族以222.19亿元的财富名列榜单第10名。

   丁志忠语录

   竞争对手永远是存在的,但是企业不会等着挨打。

   安踏能存活到现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竞争中一直在挣扎,一直在前进,然后突破一道道障碍,打败一个个对手,在打拼中成长起来。

   那怎么打败对手成长起来呢?你要去研究,打败对手不见得说别人失败,而是自己要超越,自己能不能在每个阶段都能升级。

   丁志忠访谈

   行业下行趋势不影响企业发展

   目前安踏店铺共有7701家;儿童店铺达987家,FILA店铺达441家。而截至2013年底,上述数字分别为:7757家、881家及416家。“虽然有些店铺优化升级不尽如人意,但一直在优化中,库存也保持正常的库销比,是4左右。”丁志忠表示。

   安踏儿童店铺快速发展。丁志忠认为,安踏覆盖儿童全年龄段,国家二孩政策开放,相对童装来说会有更高速的发展,是有正面效果的。

   对于目前整个行业的下行趋势,丁志忠则称并不影响企业的发展,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应该会差不多,预算增长应在预估范围内。安踏有信心继续保持增长。而在海外扩张方面,安踏目前并没有真正启动海外战略。“企业要先走出去,品牌走出去是下一步。” 

篇三 安踏公司创业故事
安踏案例分析

【安踏公司创业故事】

安踏案例分析

一、 个人资料 (一)安踏总裁丁志忠

安踏(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创办人),香港安大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省慈 善总会理事、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晋江制鞋工业协会会长、晋江慈善总会荣誉会长。

1970年12月生于泉州晋江

学历:初中毕业

尽管他的学历仍然是中学毕业,但他的学习和领悟能力以及自身素养早已远远超越了一本发黄的毕业证。丁志忠认为:“什么叫文化?高度就是文化。做生意的不是怕你没文化,就怕你没高度。这种高度不单是指商业战略,是指看任何事物的高度”

爱好:逛街、阅读、打乒乓球、和朋友聊天

性格初探:做事认真,要做就要做好

有商业天赋

认为自己最大的优点----敢学敢用。今天我和人谈话,只要是我感觉对企业有用的东西,我明天就会采用。还有就是善于总结,敢于发现和承认自己的不足。因为企业家和企业是紧紧相连的。企业家的缺点就是企业的缺点。不及时改正,企业就随时有危险。在不断否定中企业反而能成长得更快更好。

为自己找一个形容词----爱拼才会赢。这是我们闽南人的共同特点,也是我一直信奉的人生准则。除了敢拼,还敢享受。享受事业上的成功,享受成功带来的社会地位,享受别人尊重的目光。

二、创业之路

穷则思变

上世纪80年代,丁家穷,看到人家生活好,就想一定要比人家好;看到别人开上了摩托车,自己也想拥有。但要想得到这些,就必须做生意赚钱。这是丁志忠走上生意人道路的原始出发点。

初中毕业的那个夏天,17岁的丁志忠提出要到北京发展,家里人都不理解。父亲让他说出理由来。丁志忠就说,每天都有外地人拿了钱来买东西,几乎什么都能卖掉,我们为什么不主动把晋江的商品拿出去销售?

丁父的鞋厂那时候也是刚办起来,经济并不宽裕,但却被儿子说服,掏出了1万多块钱,让丁志忠买了600双晋江鞋到北京去卖。

为了把晋江的货摆进北京西单商场的柜台,丁志忠天天去找商场的人,一开始别人就说不同意,还对他说:“你才多大啊,就跑出来做生意?”丁志忠硬着头皮说自己有20岁了,人家都不相信。他也不管别人的脸色,特别真诚地介绍起晋江产品的优势来,连续去了一个多月,商场的人终于答应去晋江看看。丁志忠高兴得不得了,赶紧先回晋江准备。最后,在北京所有的大商场,丁志忠都为晋江的鞋厂争取到了专门的柜台。

仅两年的时间,丁志忠打通了北京最权威也是最艰难的销售通道北京王府井商场。 丁志忠总结了两大成功理由:腿勤、嘴甜。

第一个吃下螃蟹

【安踏公司创业故事】

销路打开了。一边是晋江丰富的货源,一边是宽广的销售渠道,不是可以就此稳赚了吗?

但1991年,丁志忠却又重新回到了晋江。原来,晋江鞋在北京的低价销售深深刺激了丁志忠。当时,市场上比较有名的“青岛双星”、上海火炬牌等鞋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晋江生产,说明晋江货质量没有问题。

晋江货出问题的地方是没有品牌!

带着四年赚下的20万块钱,丁志忠在晋江重新开厂起步,那时候,他的想法已经很明确:一定要把企业做大,把品牌打响。1999年,一场国内鞋业的广告大战和体育明星大战孕育而生,丁志忠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60万,“我选择,我喜欢”,孔令辉成为安踏历时两年的形象代言人;500万,在央视投放广告的预算价格。结果随着孔令辉在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和他极具个性的“我选择,我喜欢”,安踏迅速完成了品牌树立和传播,并极大地拉动了市场的成长。

从2000年到2004年,连续4年,安踏运动鞋市场综合占有率居全国第一。

简历:

1970年12月生于福建晋江。

1987年,初中毕业的丁志忠只身进京淘金,四年后赚取20万。

1991年回到晋江创办安踏鞋业公司,任总经理。

1999年,安踏聘请孔令辉担任安踏品牌形象代言人。

1999年赞助全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第十三届亚运会。

2000年,安踏赞助悉尼奥运会。在北京首创安踏国际时尚运动冠军赛。

2002年3月,安踏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9月,安踏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同年,安踏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公众喜爱商标”、“中国十大创意商标”。

2003年3月,安踏首家海外专卖店落户新加坡。

2003年4月,安踏(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丁志忠任总裁。曾被评为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等。

三、创业心得

明确目标

勇往直前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勇往直前!”

“有了明确的目标还不够,当遇到挫折和困难,还要勇于去坚持这个目标。事实证明,我这些年来的坚持都是正确的。”丁志忠不无自豪地说。

丁志忠始终坚持认为,国产鞋在国外的市场无非就是东欧、南美,他们加起来都没有中国的市场大。而且做国外市场,国产鞋没有资金实力去打品牌,对国外的文化习俗也不了解。如果专心打国内市场就容易多了。

丁志忠认为,广告策略只是企业市场战略的一部分,做广告能让品牌的知名度获得提升,请形象代言人能让品牌的个性更鲜明,信赖度更高,但这些还不是品牌的全部。品牌要真正在消费者中深入人心,需要独特的品牌内涵和稳定强大的市场网络作支撑。而这些都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个成功的品牌要经过多年的市场考验。

走在人前

丁志忠的习惯是逛街,其背后隐藏着作为中国名牌鞋安踏的大智慧。他所追求的走在人前的精神,不仅是逛街的步伐。我们知道,安踏在中国创下了很多第一。比如在1999年,聘请了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作为品牌代言人,这是在我们国内首家请体育明星代言产品的企业,现在也成为体育明星作为企业产品形象代言人的成功典范。

2004年,“福建魅力企业”论坛上,丁先生说过,现在出差单独跑市场比较少,更专注

的是企业的战略,他说,如果战略问题没有解决好,安踏的发展前景将陷入盲目发展的阶段,无法更有效地整合资源,开拓更有效的市场。

既要能当爹又要能当娘

丁志忠笑称:“当老板的,既要能当爹,又要能当娘”,丁志忠伴随着安踏一路走来,尽管其间并没有遇到过颠覆或致命性的挫折和困难,但每天都还会有一些小困难,这让丁志忠伤透脑筋。

“比较严重的一次”,丁志忠回忆当初,还是安踏请孔令辉做明星代言人之后,“广告打出去的头五个月,没有任何成效”,起先已经被丁志忠说服的反对请体育明星做产品代言人的言论,似乎又有了滋生的土壤。

“当时,确实感觉心里有点发慌,毕竟当时投入的那笔资金几乎是当时安踏半年的利润”,但丁志忠并没有对自己的决策发生动摇或者怀疑,果然,五个月后,经销商们开始拿着现金到厂门前排队提货,安踏鞋在市场上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让安踏全体上下真正感受到了“广告的魅力”,而这时候,丁志忠思索的是,下一步应该如何系统地做好品牌的问题。 “做生意不仅仅是赚钱,更是在做成就、做荣誉感,”丁志忠说,“现在已经算好了,每天只要工作十个小时,但是每天都会有新的事让我要忙一阵,越忙越有充实感和成就感,越能享受到偶尔的清闲带来的快乐。就像现在,刚刚忙了一上午,能够坐下来和记者边喝茶边聊聊,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51%和49%:丁志忠的生意经

在安踏,有一个理论流传得很广。

丁志忠说是自己做人和做事的原则。

“父亲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我至今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很早就告诉我,你做每件事情,都要让别人占51%的好处,自己永远只要49%。”丁志忠告诉记者,当时他一直不能理解,这不是明摆着吃亏吗?哪有这样做生意的?后来他慢慢理解了:这样做看起来是暂时吃亏了,但他却赢得了客户的长期合作。让客户更加认同,更加尊重,更加信任。这个原则在今天的安踏里仍然有很深的渗透。【安踏公司创业故事】

人心中的责任墙一旦破了洞,就不是那么容易修复的

丁志忠口述经历:“当时我们北京公司接到一个消费者的投诉电话,说他一双安踏才穿了三天,鞋头就有个部件断裂了。我马上指示立即赔偿并查明原因。检测结果发现,这一批鞋使用的鞋底确实存在质量问题。我想了一个晚上,作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把1万双已经发往全国八个大区的鞋全部召回。然后我把公司全部员工都集中到办公楼前,那1万双鞋也集中堆放在地上。我对大家说:这批鞋价值100万,但出了质量问题就要承担责任,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然后我带头拿起一双鞋放进了绞碎机。有的员工当场就落泪了。很多人以为返工就可以了。但我认为,人心中的责任墙一旦破了洞,就不是那么容易修复的。如果损失100万能换来大家双倍的责任心,值得。”

不开拓海外市场 国内市场也保不住

丁志忠立志要让世界鞋业重新“洗牌”。

“在经济全球化面前,企业永远只有创业,没有守业。如果不能主动走出去开辟‘第二战场’,迅速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就会连中国市场都保不住。”丁志忠在商业发展方面永远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安踏的经营理念:

安踏的战略是要做成中国的安踏,世界的安踏。安踏代表的是大众的、时尚的、流行的体育文化。

(二)安踏周边环境

鞋是晋江的骄傲

走进晋江陈埭镇,就像进了一个鞋业王国。晋江一共有鞋厂3000多家,鞋材市场有600多间店面,各种原辅材料应有尽有,生产企业在6分钟内就可以购到所需材料。全镇本地人口才8万多,可在生产高峰期外来人口就达到20多万,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临时需增加熟练工,随叫随到;每天来这里的国内外客商也是络绎不绝。在陈埭镇,到处都有关于鞋的信息。年产运动鞋5亿多,意味着每过一秒,就有15双晋江鞋出厂。一年中,全世界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可以穿上晋江鞋,年产直过130亿。

早期的制鞋业入行门坎很低,这也使得制鞋厂在当时的乡村遍地开花;一大帮同城兄弟一直在追赶安踏,

安踏先行一步把品牌做起来了,在今后,仍然要围绕品牌建设这个中心发展,通过品牌的上升来整合社会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

【安踏公司创业故事】

现在的体育用品市场仍处于高速成长期,造牌运动表明这仍是竞争的第一个阶段。在洗牌期,一批走在前面的企业相互之间的差距都还比较小,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倾轧后,肯定有一些企业会被淘汰出局。晋江的民营企业家中谁也不服谁,都想争夺最后‘发言权’,资源的整合只有通过品牌竞争来推动。

安踏今后的发展必须立足于这么一片肥沃的土壤上,晋江企业已经走在整合的路上了,经过新一轮的竞争,很多企业不会消亡,但势必被品牌所吸纳。

(三)安踏的成功之路

【安踏公司创业故事】

安踏(福建)鞋业有限公司诞生于1991年晋江的陈埭镇岸兜,是一家中外合资的综合体育用品公司。十四年来,秉承“安心创业、脚踏实地”的经营理念,源于争创中华民族产业品牌的激情,经过全体安踏人的不懈努力,安踏公司己从一个地区性的运动鞋生产型企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营销导向型的综合体育用品大型企业。目前安踏公司拥有员工5000多人,厂房建筑面积达12多万平方米,全部实行电脑化管理的六条现代化流水线,年生产各类休闲运动鞋达500多万双(套)。同时,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安踏运动鞋2001--2003年连续三年市场综合占有率位居全国同类产品第一位,已成为众多消费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喜爱和追逐的时尚运动品牌。荣获中国体育用品界运动鞋类民营企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三大称号的品牌。

审视公司十年来艰辛创业的风风雨雨,尤其是1999--2003年短短的四年时间内企业获得了迅猛和长足的发展,业界无不为之震撼和折服,称之为“安踏模式”。总结安踏公司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广告先行,“明星代言+央视广告”模式

这个传奇式的案例已经被编入了商学院MBA案例库。安踏总裁丁志忠是晋江最早具有品牌意识的企业家。

开始,安踏只是晋江3000家鞋厂中的一个,1997年时安踏的销售额只有5000万元左右,利润只有5%到8%,而且,虽然安踏煞费苦心地在全国一、二、三线城市都设立了比以前多好几倍的销售网点,但由于这些代理商同时代理多家产品,晋江的小品牌又十分杂乱,因此这些销售网络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直到1997年请来了营销高手叶双全(现在安踏的总裁助理,营销总监),叶给丁志忠讲了耐克借助体育明星崛起的故事,两人一拍即合。1999年,安踏以每年80万元的费用签约了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并拿出了几乎相当于当年上半年利润的500万元在央视体育频道投放广告,这在当时绝对是个惊人之举。

2000年,孔令辉在悉尼奥运会上夺得乒乓球男单冠军,同时在电视上喊出了“我选择,我喜欢”口号,安踏几乎是一炮打响。2000年,安踏的销售额突破了3亿元,是1997年的

6倍!

二、始终积极支持中国体育事业,始终坚持走与中国体育事业共同发展的道路,以体育事业为依托,建设自己独特的企业。

从诞生那时起,安踏便跟体育结下了一段不解的情缘。从赞助体育赛事,到传播体育精神,作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著名品牌,安踏体育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

多年来,安踏先后出资3000多万元赞助了一系列国外重大赛事。如1995年赞助女子和男子67届世界举重锦标赛、1999年聘请世界乒乓球冠军孔令辉作为品牌形象代言人,开始安踏品牌大规模的宣传和推广,赞助全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第十三届亚运会等。2000年,安踏以先行者的睿智和胆略,开中国体育用品界之先河,独自创办了中国国际时尚运动会(极限运动),促进了安踏与中国当代时尚青年的交流,丰富了安踏品牌的文化内涵。同年,安踏公司赞助悉尼奥运会。2001年,安踏积极投入申奥年活动,先后赞助福建、重庆、黑龙江、海南四省体育代表团的领奖装备,参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赞助活动等。“取之社会,还之社会”是安踏的一贯宗旨,并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体育事业,勇于奉献,借船启航,同中国体育事业共腾飞,齐辉煌。

三、经济品牌的精细渗透 渠道是真正的制胜法宝

安踏的成功引来了大量的克隆者,晋江的运动鞋品牌纷纷聘请体育明星担任代言人,2003年,投放央视体育频道的晋江运动鞋品牌已多达44个,央视体育频道也被戏称为“晋江运动鞋频道”。但这种千人一面、同质化的竞争手段并没有为后来者带来成功,2004“《成功营销》-新生代最具竞争力品牌调查报告”显示,德尔惠、特步、别克等晋江品牌都没有出现在榜单中。

其实仔细分析,“体育明星+央视广告”只能算是安踏在中国市场成功的一个诱因,其真正的制胜法宝还是其强大的销售网络。从2004“《成功营销》-新生代最具竞争力品牌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大众市场还是大学生市场,安踏的品牌渗透率指标表现都非常突出,排在了第一位。

丁志忠本人在创办安踏公司之前,就有多年推销晋江产运动鞋的经验,深知销售渠道的重要性。叶双全也表示:“安踏最大的优势是覆盖面广,一、二、三线城市我们都不放过。”

积极推行区域代理制及零售特许专营体系,构建庞大且渠道畅通的营销网络,不断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自1991年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为普通大众消费者服务”的市场定位,以大青少年及体育爱好者为目标消费者群,不断提供款式新颖,品质优越,价格实在的运动休闲鞋。为此,公司积极推行区域代理制,以求快速占领市场。1991 、1992年,充分利用分级代理经销办法,企业得到初步发展,获得“中国消费者协会信得过产品”荣誉称号。1993—1994年,在企业生产模式从原来的手工作坊转变为规模化生产的条件下,尝试"广告+销售"的营销方式,在华北区域市场开始投放广告宣传。1996年,在北京五洲大酒店第一次召开了全国代理商会议,标志着安踏的全国网络系统已初具规模。1997年,公司开始Ⅵ系统的建设,逐步规范商标识别使用,由此拉开安踏品牌战略实施的序幕。2001年,成立“北京安踏东方体育用品公司",标志着安踏从单一的运动鞋向体育用品综合品牌过渡。第一家安踏专卖店——利生体育用品店在北京开业,表明安踏专卖连锁体系全面启动。迄今为止,安踏公司已在全国建立了3000多家的销售网点,初步形成了以特许专卖店为主,店中店、专柜为辅的终端市场网络体系。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营销网络的建设力度,在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和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地设立销售分公司和办事处。在健全和扩大自身营销网络的同时,为各地的经销商、代理商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安踏正是利用品牌迅速提升的机会,对整个销售体系进行了全面完善,从分销、做专柜

篇四 安踏公司创业故事
创业故事-安踏丁志忠~

安踏丁志忠:安心创业 踏实做人 (1)

发布时间:2009-07-03 10:20:00 阅读:7 次

在福建省晋江市一个靠海的小镇上,丁志忠起初被一个朴素的致富欲望所驱动,成为一个初中未毕业的鞋业作坊主。但当他比别人以更快的速度转变为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并率先发掘国内市场之后,便迅速从当地三千多家鞋企中脱颖而出,走向了小镇鞋王的宝座。

在安踏的会议室里,一位部门经理配合着投影幻灯片,详细汇报着一个培训项目的进展情况。一个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年轻人坐在长条形会议桌尽头,凝神听了大约10分钟后,忽然打断了他:“不要告诉我具体细节,你就告诉我,你们投入了这么多,会产生哪些效益。”

这个对下属不留情面的年轻人就是丁志忠,37岁的安踏(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土生土长的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人。就在半个月前,他带领公司走进了香港主板,募集资金达31.68亿港元。7月10日首日挂牌,公司股价涨幅即达44%,这使持有公司75%股权的丁志忠及其家族成员的身价超过了130亿港元。

花了10年不到的时间,丁志忠已经将安踏所在小镇周边的数千家竞争对手抛到了身后。“安踏做大了,丁志忠现在也不好见到了。”一位1983年就开始做运动服装的石狮商人说。他的“豪健”牌运动服装每年的销售额大约是1个亿。

丁志忠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鞋王,但他却并没有成为当地鞋业协会的会长。“他骨子里有一种霸气,不好打交道。”一位当地媒体的记者说。他也从不愿意迁就别人,据当地人说,如果是一件自己不想做而又不能不做的事情,晋江另一位鞋业老板——特步创始人丁水波会选择去做,而丁志忠则会干脆地予以拒绝。

也许正因为此,在2006年泉州市(晋江隶属泉州市)评选鞋业协会会长时,作为晋江鞋业老大的丁志忠本来是会长的不二人选,但招来反对声一片,最终坐上这个位子的是丁水波。

“丁志忠从个性上来讲是一个内心封闭的人,只有少数要好的朋友可以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大多数人,哪怕是他公司的总监,也可能根本不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一位在丁志忠身边工作多年的人士说。

这位“不好打交道”的商人,却为什么能超越三千多家晋江鞋企,成为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里的财富明星呢?

“希望像别人一样有钱买摩托车”

丁志忠从小在制鞋作坊里长大,对经商充满了兴趣。后来他回忆说,希望生活得更好,希望像别人一样有钱买摩托车,是他最初的经商动力。

他所在的福建晋江陈埭镇是一个容易萌生商业细胞的地方。当地人有着出海谋生的传统,海外侨民赚了钱,会输送资本回来,并带来市场信息和订单,因此催生了当地的制造业。1980年代初,晋江陈埭镇就已经兴起了一批制鞋作坊。海外的晋江侨民为这些作坊带来了最初的订单。

当地农民丁和木在1980年代中期参与过陈埭镇一家村办鞋厂的创办。1991年前后,他又变卖了家里的谷子、鸡、鸭等一切可以换钱的东西,并在族亲的资助下,筹集到五六万元钱,单独成立了一家制鞋作坊,这便是安踏的前身。

据安踏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早在1987年前后,丁和木就给了儿子丁志忠1万元钱,以及600双从陈埭各个制鞋作坊里买来的鞋,让他托运到北京销售。这时,丁志忠才17岁,初中还未毕业。

丁志忠于是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北京卖鞋的几百个晋江人中的一个。他在北京最主要的一些商场,如王府井商场,开设了晋江鞋专柜,生意很火爆。据说,丁志忠从这时起开始有了营销意识,他学会研究消费者类型,留心什么样的鞋有更大的销路。

据一位熟悉安踏的人士说,丁志忠是1994年带着北京赚到的20万元回晋江的,那时鞋厂已经开设,由丁的父亲和哥哥在运营。丁志忠回晋江后,当起主管营销的副总经理。1994年,在换了几个厂名以后,丁家父子决定将厂名和产品品牌统一为“安踏”。据丁和木回忆,这个品牌含有“安心创业,脚踏实地”的意思。

两年之后,丁志忠获得家族企业的主导权。他成为安踏的总经理,父亲丁和木正式退居二线;哥哥丁世家性格温和,“不喜欢出头”,专门负责生产事务;中专毕业、学财务出身的妹妹丁雅丽掌握起公司的钱袋子。“非常幸运的是,丁志忠有一个非常好的父亲,及早地放权给儿子,而他的哥哥和妹妹跟他形成了非常好的互补关系,没有争权,没有内斗。”一个熟悉安踏的人士说。

安踏明星代言广告的成功引发了同城兄弟的竞相模仿,晋江市政府也推动安踏经验在其他企业身上的“复制”,对崛起的名牌进行奖励扶持。一时间,当地兴起一场“造牌”运动,CCTV-5出现了几十个各类明星为晋江鞋企代言的广告,CCTV-5也被戏称为“陈埭频道”(陈埭镇是晋江鞋业的发源地,大部分晋江鞋企聚集的地方)。一批知名鞋企,如特步、乔丹、德尔惠、鸿星尔克,由此开始从众多鞋企里脱颖而出。

广告策略的同质化加上竞争的加剧,使安踏必须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在广告策略上,安踏开始摆脱借以成名的明星代言模式,转而赞助体育赛事,比如安踏一年为中国篮球联赛(CBA)提供的赞助费是4000万元。丁志忠认为,与其他一些企业聘请国际明星动辙花费数千万元的代价相比,“我们又是一笔划算的生意”。

有了品牌知名度后,安踏开始打破运动鞋专业制造商的身份界限,2002年开始涉足运动服装领域。安踏的这一举动竟然也非常顺利,四五年之后,运动服装贡献的收入与运动鞋不相上下。据一位安踏前高管介绍,2006年,安踏突破两个“千万”:运动鞋销售1000万双,运动服装销售1000万件。

值得一提的是,上马服装项目的同时,品牌专卖店这一零售终端概念也被导入,这是安踏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步。此前安踏只是在各大综合商场拥有专门的运动鞋销售专柜,随着服装等品种的增加,安踏作为独立的品牌专卖店成为可能。擅长营销的丁志忠认为,品牌的打造不单单依靠广告,也要依靠强大的销售渠道。

到2004年时,安踏全国的专卖店发展到2000余家。这一年,为了进一步扩大专卖店数量,安踏采取对经销商让利的政策。短短两年之后,安踏专卖店发展到超过4000家,安踏零售网络覆盖到全国各个三级以上城市的主要街道。

为安踏打下服装业基础并引入专卖店概念的,是一个叫叶齐的职业经理人。他原是李宁公司运动服装方面的资深经理人,后被丁志忠挖走。2002年,丁志忠在北京成立了一家新东方体育用品公司,专门从事运动服装营销工作,叶齐任董事总经理,这个公司全部采用职业经理人管理团队,一年以后,因为安踏的策略调整,叶齐告别安踏,但他已经在服装领域和专卖店领域为安踏完成了有益的尝试。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在福建晋江,前跨国公司高管最集中的地方,可能就是安踏公司总部。安踏60%的总监或副总监都来自像沃尔玛、宝洁这样的跨国公司。

安踏无疑也是跨国机构人员经常可以碰头的地方。丁志忠聘用智威汤逊为其做广告策划,聘用科尔尼为其做战略咨询,聘用摩根士丹利为其做上市承销服务„„给予充分的授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丁志忠现在极力主张的。

在与汤姆斯接触过程中,丁志忠与时任汤姆斯中国首席代表的朱正中结识。朱是美籍华人,曾任可口可乐中国区副总裁,并且是摩根士丹利专家顾问团成员,对摩根士丹利投资蒙牛、南孚等企业均提供过管理上的建议。不久后,朱被丁志忠委任为安踏战略顾问。

在朱的引荐下,摩根士丹利2003年曾与丁志忠接触,有意注资给安踏。但当时的丁志忠认为安踏【安踏公司创业故事】

暂时不需要钱。

2004年以前,丁志忠并不是一个舍得放权的人。但现在,丁已经把放权作为公司的一项制度进行建设。“放权和激励,是王良星最显著的管理特点,丁的这一思想,直接来自于王良星的影响。”

王良星是丁志忠从小玩到大的伙伴。在丁志忠并不广泛的交友圈里,王良星是丁最铁的知己。王创办的利郎也是休闲服装业的一只劲旅。

从两年前开始,安踏每个事业部的总监均获得授权,不必事事向丁志忠请示汇报。

丁的确没有让授权之事沦为空谈。一位公司业务主管来到他的办公室,向他汇报一个情况:由于给美国客户配送的一批运动鞋发生了号码错误,对方索赔3万美元。这位主管问丁志忠该怎么办。丁说:“你不要问我该怎么办!你自己来决定该不该赔,并且查出谁应该为这起错误负责。”这位主管只好退出丁志忠的办公室。

有了授权和责任机制后,丁不怕犯错。有一次安踏承诺给经销商的一批货物没有按时交付。虽然对方没有要求赔偿,但丁知道后主动提出赔偿300万。“赔偿金是公司埋单的。相关责任人受到了批评。这以后,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动真格的赔偿过,他们就知道,这种错误不能再犯。”丁志忠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推崇新管理方式后,丁志忠也将自己从公司事务中解放了出来,据说现在他在公司每天只签署不到5份文件,每个月只参加3个内部会议。他将大量时间用于吸收有效信息,与公司员工进行交流,并且清醒地思考公司的战略问题。

安,安心创业,踏,踏实做人。

安踏:一个品牌主义信仰者

纵观安踏十五年(1991年建厂、1994年安踏挂牌)的品牌成长之路,不难看出安踏公司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塑造新的品牌价值元素。这种价值,不仅积极推进安踏差异化策略,实现品牌个性和可见度,以及超越竞争;而且为企业提升资源整合力大开方便之门。具体而言,品牌化就是深植品牌的各个细节。所有环节对价值有贡献时,才会有品牌。细节,主要包括了品牌特色、品牌利益、品牌价值、品牌文化、品牌个性和品牌对象等六方面,目的是满足顾客的情感需求、体验需求和经济需求等三大需求,以顾客为中心,为顾客创造价值。即与顾客建立联系,比如信任关系,顾客便会把他们的注意力、忠诚和金钱回报给这个品牌的价值工程。

1999年安踏率先提出了“我喜欢我选择”的品牌主张,以及形象代言孔令辉的出色表现,跳出同城兄弟的肉搏战的圈子,提升了自己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知名度,开始了安踏的里程碑时代。2005年在同城兄弟的强力堵截,主导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悄然已变,以及国际品牌的凶猛打压下,安踏品牌快速老化和空洞化。市场的巨变,促使安踏重塑品牌化的觉醒。2006年春天,安踏公司及时采取新策略,把品牌管理工程交给品牌代理商JWT(智威汤逊-中乔广告有限公司);一场由JWT智威汤逊牵头的安踏品牌化项目全面展开。

品牌定位

首先,重新审视和思考品牌对象,发现实际的消费群体与安踏原先消费群体相左。JWT首先通过覆盖中国10个城市的大范围焦点小组访谈以及深度问卷调查,经过三个多月,发现安踏原来锁定的目标群体,与实际中的消费群体并不是很一致。

其次,实际消费群体透视。发现这是一群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的普通年轻人——是不堪学业压力的高中生,是迫切需要自我实现的大学生,是在职场底层努力打拼,渴望出人头地的职场新人。他们都是草根一族,非主流的社会群体,非精英族群的基层大众,他们是所有人群中的大多数;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没有命运的恩宠,没有天生的才能,希望靠着自身的努力,以执著的拼搏精神,一点一滴地实现自己的梦想。显然,这群人是极有鲜活的生命力。

以前只以简单的年龄细分的、模糊的品牌对象渐次清晰起来,于是,安踏毫不犹豫地锁定草根族,决心来实现与自己的目标消费者的无缝对接。

附件:没有附件

篇五 安踏公司创业故事
安踏,一个中国品牌的故事

篇六 安踏公司创业故事
安踏企业文化.

篇七 安踏公司创业故事
安踏,一个“我知道我是谁”的故事

龙源期刊网 .cn

安踏,一个“我知道我是谁”的故事

作者:康迪 周伟婷

来源:《成功营销》2013年第12期

一个冠名了7年并借此成就的赛事被竞争对手以20亿巨额资金夺去,而这赛事所代表的项目也是体育营销之关键平台,再加上行业老大的风口浪尖的位置,以及品牌力不够强的质疑,你会怎么做?

安踏的回答是:我要玩点不一样的。

2012年李宁以5年20亿元巨额合同,击退了耐克、安踏等一干国内外体育品牌,成为CBA主赞助商。李宁此举显示着篮球对于运动品牌的重要性。那么曾经借CBA成就自己专业运动领域形象的安踏,要如何做?

安踏静悄悄的推出了“实力无价”。

2013年9月4日,续签凯文·加内特(KG),推出了KG4;10月9日,签约NBA新生代全明星控卫、波士顿凯尔特人头号球星拉简·隆多,同时推出“RR1”;以及之前续约的路易斯·斯科拉。以上三位明星均加入安踏“实力无价”战队,所推出的球员鞋款均定价399元。 尽管是静悄悄的上市,但是在体育迷聚集的论坛上(虎扑等)“实力无价”所受的关注、争议颇多。因为篮球界从来没有这样玩儿过。

通常来说,明星代言款往往是所有产品系中卖的最贵的那一款,也是企业利润率最高的那一款。很多国际品牌的NBA球星的签名款,基本都是1200到1800元人民币左右。从营销成本和曝光度来说,也应该这么玩儿。

“把明星签名款的价格拉低到399档次,接下来的普通鞋款还怎么定价?”“高价代言费与产品低价带来的产品力与利润率如何平衡?”“廉价=无档次,安踏未来要放弃高端市场了吗?”……

这仅仅是一款低价鞋吗?在接受《成功营销》记者专访时,安踏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很确切、很兴奋地正面“迎接”了所有的问题。他表示,安踏要出一双有望冲击“一百万双”销量的鞋,除了“399”,其他的篮球鞋产品定位都要围绕此来;安踏要明确自己未来的市场定位——绝不高企,不攀高端,只做最高性价比产品、以二三线市场为主线,以最大众的中国人为消费受众。

品牌溢价,这是很多行业前三的企业所追求的东西。399,这只是一系列鞋子的定价,却也是安踏走一条与“看起来很对”的国际化品牌传播路线不同道路的宣言(李宁的“90后”营销正是希望向耐克、阿迪品牌塑造靠拢)。此举等于安踏对市场再次强调:我要做中国体育产业金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864054.html

    上一篇:职业,秒杀

    下一篇:进口食品利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