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

| 英国移民 |

【www.guakaob.com--英国移民】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一)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观后感》

揭开大国崛起之谜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观后感

英、法、德、日、苏、美等大国的崛起,展示了人类社会由爬、走、跑、飞的发展和进步历程,从1494年哥伦布通过航海发现新大陆开始,到今天500年的时间,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能不说这与大国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以经济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裕为标志的大国崛起之谜底是什么呢?

思想文化的进步,吹响大国崛起的号角。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们情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英国正是有了莎士比亚的文学、牛顿的力学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等思想文化的进步,才有了大国的崛起。纵观各大国之所以能够崛起,都有其理论观念的更新和思想文化的进步,这是吹响大国崛起的进军号角。

社会革命的兴起,推动大国崛起的步伐。

各大国的崛起都经历了种种阵痛,为了政治民主而进行的国内社会的变革和战争及两次世界大战造就了大国的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社会革命是带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人们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是大国崛起的推动力,而战争便成为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经济体制的创新,开辟大国崛起的途径。

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美国反托拉斯的政策出台,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等,都是由上至下的经济体制创新,市场经济需要计划,

计划经济更不能离开市场机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是开辟大国崛起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大国崛起的基础。

500年间,从航海技术开始,全球经历了以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三次工业大革命。这些科技的发明创造及推广运用,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事实完全可以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大国的崛起,因此重视科学,重视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民族精神的宏扬,掀开大国崛起的篇章。

任何大国的崛起都想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都想从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出发来调整世界格局,因此民族精神在大国崛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自强不息和秀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为大国的崛起谱写了一幕幕新篇章。正如德国的考问世界是伟大的,而拷打世界则以失败告终。所以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离开全球利益的民族利益是没有出路的。

500年前因为人类在海洋上的航行,开启了大国崛起之门;500年后因为人类在天空飞行和太空行走,将开辟大国崛起的新进程。500前通过战争使大国崛起,人类付出了昂贵的代价;500年后通过和平促进大国崛起,人类将得到和谐与幸福。500年前的大国崛起以称霸世界为奋斗目标,500年后的大国崛起将以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人类世界为努力的方向。

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中国应当也有可能成为21世纪新崛起的大

国。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二)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中的作文素材》

大道行思

1、回首过去

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风险。走过六十年,回首五百年,一路巡看交相兴替的大国演变,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一件事——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2、主动联系抢得机遇

1492年10月12日,这一天,大西洋强劲的信风将哥伦布的船队送上了梦寐以求的新大陆,也就此吹开了隔绝各个大陆的无形屏障。从这一天起,来自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正是他们,用激情划破了海面幽蓝的平静,满载着贸易货物和火炮利器,在追求财富的雄心鼓荡下,启动了大国的旅程。 从此,大国、强国的兴衰,将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相互的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所有剧情的走向。世界性大国出现了。那些拥有强大凝聚力的国家,最先把机会抢到手里。

有失才有得

当怀揣着航海计划的哥伦布同西班牙王室讨价还价时,伊莎贝尔女王在谈判中接受了这个普通百姓的利益要求。为了资助哥伦布的远航,女王甚至卖掉了自己王冠上的珠宝。但是,她由此赢回了更加辉煌的王冠,那是世界霸主的桂冠。

3、文化的力量,世界需要你

所有的以前的国家,崛起中的大国,都是因为它内部的国家制度的健全。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直到今天,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他们的名字,十分醒目地写在英国走过的大国之路上。 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多少年来,法兰西共和国一直以其卓尔不群的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根源也许就在于此。

4、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

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来聚集资本,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比纽约的证券交易早了三百年,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还率先创办现

代银行,并发明了我们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学者们还认为,英美两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

5、学习是成长的重要因素

大国之谜之所以难解,还在于各国的发展模式,从来都无法简单地复制和模仿,而必须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他们成为大国的谜底又在哪里呢?

1697年,一批俄国青年来到了荷兰赞丹镇的一家造船厂做学徒,学徒中最出色的是一个身高两米,自称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人,师傅和工友们都推荐他为“优秀工匠”。这个人就是俄国沙皇彼得。彼得大帝的这番举动,拉开了俄罗斯强国的序幕。这位雄心勃勃的沙皇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了圣彼得堡,他要缩短的不仅是与欧洲的空间距离,还有国家实力的差距。

打开视野,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上强盛之路的开端。学习的目的是赶超。在历史上,像俄罗斯一样实施赶超战略的后发国家,还有德国和日本。他们构建的社会体制,他们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和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

6、世界的纷争

1494年,在没有人准确地知道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的时候,当时的两个海上强国葡萄牙和西班牙,就用一纸契约,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从那以后,与大国崛起相伴随的,总是殖民地的扩张、划分和掠夺。

这个世界有时像黑白照片那样对比鲜明:大自然慷慨地赐予了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丰富的资源,但那里的人们却过着贫困的生活。早期大国对殖民地的剥夺是惊人的。虽然,大国也给殖民地带去了一些现代文明,但当地人却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他们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经济资源,也失去了国家的政治尊严,那就是民族的独立和平等。

大国称霸的故事虽然丰富多彩,却从来都缺少美好和顺利的故事线索。因为它造成的麻烦总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它固然拥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荣耀,同时也面临着如何保持和扩大利益的烦恼。

7、选择对抗就是自食苦果——合作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欧洲列强在几个世纪中以各种方式阻止德意志统一,令这片欧洲中部的土地饱受分裂的屈辱。1871年,奋发图强半个多世纪的德国终于统一。当这个新兴的大国遵循欧洲大国均势原则的时候,它在和平的环境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但是,当它试图为自己争取阳光下的地盘而发动战车后,则一败涂地 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历史的教训还在于:所有企图靠战争来征服、压迫和掠夺其他国家的大国,其结局总是和他们的愿望相反。

8、孤立不可取

我们应当了解,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考虑到其他人的存在。

发生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至今提起来还心有余悸的例证。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损害了一些发展中国家,使有的国家在一夜之间经济倒退十年,同时也波及了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最后,连被人们视为罪魁祸首的美国索罗斯基金也不能置身事外,它很快由赢家变成了输家,一度损失了20多亿美元。这样的舞台,使各国的命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海洋中的孤岛。

战后欧洲的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为防止德国进攻,法国从1930年开始修建马奇诺防线,边境上的这座炮楼距离德国只有10公里。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由法国和德国作为发动机带动起来的“欧盟”组织,由于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组建了共同的议会乃至军事力量,一个超强的地区联合体便横空出世了。人们意识到,“欧盟式”的和平发展,为新兴力量的大国之路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注脚。

9、未知的探索,美好的未来

五百年前,因为海洋,人类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五百年后,因为天空,人类进一步拓展了这个舞台的空间。当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同步知晓天下事的时候,世界变小了。

世界也变大了。1961年,一个叫加加林的苏联人离开了地球,第一次在太空中飘荡行走。一个月以后,美国的阿连•小谢泼德也上了太空。他在太空飞行时不断说的一句话是:地球外面的世界真美好。

从地球仰望天空,是那样的遥远清澄,偶尔飘过的云彩,会遮住人们的视线。云彩的上面,将会是什么呢?是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温床,还是未来大国竞争的疆场?

或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经放弃陈旧的思维模式和全球对峙时代的种种偏见;或许,在未来的五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世界的发展仍将经受各种考验。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10、坚持的可贵

1955年,一位名叫盛田昭夫的日本商人来到美国拓展市场。美国一家大公司决定向他订购10万台小型收音机,条件是必须换上美国公司的商标出售。10万台的订单对于刚刚起步的商人来说是个极大的诱惑。但盛田昭夫却坚持使用自己的商标,放弃了这宗生意。因为他看重的不是一笔买卖,而是公司的品牌。盛田昭夫所坚持的品牌就是今天的“索尼”。

没有人知道,如果不是盛田昭夫的坚持,索尼的命运会怎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日本在战后崛起为一个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正是靠了一批像索尼

这样的跨国公司。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三)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观后感》

揭开大国崛起之谜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观后感

英、法、德、日、苏、美等大国的崛起,展示了人类社会由爬、走、跑、飞的发展和进步历程,从1494年哥伦布通过航海发现新大陆开始,到今天500年的时间,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能不说这与大国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以经济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裕为标志的大国崛起之谜底是什么呢?

思想文化的进步,吹响大国崛起的号角。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们情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英国正是有了莎士比亚的文学、牛顿的力学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等思想文化的进步,才有了大国的崛起。纵观各大国之所以能够崛起,都有其理论观念的更新和思想文化的进步,这是吹响大国崛起的进军号角。

社会革命的兴起,推动大国崛起的步伐。

各大国的崛起都经历了种种阵痛,为了政治民主而进行的国内社会的变革和战争及两次世界大战造就了大国的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社会革命是带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人们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是大国崛起的推动力,而战争便成为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经济体制的创新,开辟大国崛起的途径。

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美国反托拉斯的政策出台,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等,都是由上至下的经济体制创新,市场经济需要计划,

计划经济更不能离开市场机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是开辟大国崛起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大国崛起的基础。

500年间,从航海技术开始,全球经历了以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三次工业大革命。这些科技的发明创造及推广运用,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事实完全可以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大国的崛起,因此重视科学,重视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民族精神的宏扬,掀开大国崛起的篇章。

任何大国的崛起都想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都想从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出发来调整世界格局,因此民族精神在大国崛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自强不息和秀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为大国的崛起谱写了一幕幕新篇章。正如德国的考问世界是伟大的,而拷打世界则以失败告终。所以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离开全球利益的民族利益是没有出路的。

500年前因为人类在海洋上的航行,开启了大国崛起之门;500年后因为人类在天空飞行和太空行走,将开辟大国崛起的新进程。500前通过战争使大国崛起,人类付出了昂贵的代价;500年后通过和平促进大国崛起,人类将得到和谐与幸福。500年前的大国崛起以称霸世界为奋斗目标,500年后的大国崛起将以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人类世界为努力的方向。

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中国应当也有可能成为21世纪新崛起的大

国。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四)
《大国崛起第十二集观后感(大道行思)》

大道行思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观后感

随着大国崛起最后一集的结束,对于这一部纪录片的学习也进入了尾声。三个月以来,每周五下午,集中一小时的学习,那些宏大的主题、丰富的史料和壮美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如同经历了历史轮回一般,对片中九个大国的兴衰浮沉记忆犹新;如同将未来体验过一般,对个人的分析反思从未间断。该如何总结这一段意义深刻的体验,我陷入了深思……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个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 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并以此向全世界证明着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

在众多国家中,东亚岛国日本尤让我折服,我们暂且撇开他们

对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暂且收起我们对他们敌意的眼光。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面。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当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时,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无论哪个大国的崛起,没有一个不曾历经过学习与创新这个积淀的过程。大国的崛起,也同时证明了学习与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永动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一直讲了几千年,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近代严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必须要与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否则,难免会坠入邯郸学步的误区。“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老夫子早已给出的理论指导和总结。

普京在就任俄罗斯总统时曾说过一句话,这句话也深深打动了俄罗斯民众的心:苏联的解体是令人痛心的,但重回苏联时代的想法则是愚蠢的。苏联的解体不仅给他提供了苦痛的教训,也使他看到了希望显然,这位强势总统是要建立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成功也许偶然,但失败一定有它的必然。只有从失败的必然中汲取教训,才能防患于未然。企业发展同样是学习与创新,不断探索,从一业为主到多元化,或回归主业,或多元化,不停地做着加法与减法,我们在为失去而感到阵痛的同时,也在为得到而欢欣,但取舍的目的却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夯实企业实力,让我们活得更长久。

这部史诗大片浓缩了历史发展的精华,它把科学、艺术、宗教、战争四种武器运用到淋漓尽致。修身齐家,抑或治国平天下,各取

所需,多少对人总有裨益。

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是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各大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任何大国如果一意孤行都会受到其他大国的反对和抵制,最终不会有好的结果。经济全球化都促使各大国需要相互依存,协调发展。中国领导人打一个喷嚏,其他大国领导人也会注意,反过来亦是如此,相信未来的世界会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好。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五)
《《大国崛起》读后感之大道行思(共和国复兴之路)》

《大国崛起》系列 读后感

16世纪前的历史,虽然不能称之为一个整体的世界史,但当我们回顾那段漫长岁月之时,我们,或者说世界人民不得不感叹中国在那时的伟大和强盛。

然而自从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揭开了西方崛起并由他们主导世界长达百年的历史大幕起,在西方人眼中富有神秘色彩的中国的面纱慢慢被揭开,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中国无尽的摧残、践踏„„

是什么样的力量,使那些曾经难与中国抗衡的小国在两个世纪内就得以迅速发展并影响了整个世界?饱受一个多世纪摧

残的中国又从中吸取了哪些教训,

获取了哪些经验?时至今天,以美

国为首的许多国家依旧虎视眈眈

的注视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威胁

论”仍弥漫在世界政治舞台的云烟

中。未来中国将如何面临来自各方

面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新一轮

的国家较量?而这一切,又要从头

说起„„

一、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

中国处在亚欧大陆的东南地区,拥有广阔的疆域和长达万里的海岸线。公元前221年嬴政灭六国实现大一统,使统一成为贯穿中国千百年历史的主流趋势,继而秦汉、隋唐时期不断扩充了中国的疆域,更使中国拥有幅员辽阔的土地,地形地貌多样化,广袤的农田,再加上与欧洲陆地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的发展,这些无疑成为封建制度下最优越的条件。这些优势使中国从古代就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给自足型的经济体制,无需同外界联系就可以获得比西方更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条件,在以自然条件为主导因素的封建社会,中国无疑将成为一个强盛的超级帝国。对比当时的其他地区,欧洲依旧四分五裂,没有稳定统一的国家形成,沿海地域没有广阔平原从而限制了他们种植业的发展,除了通过阿拉伯人得到来自东方的讯息外,他们不再额外了解多少;北非的古埃及和他的文明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就被希腊人和罗马人取代;15世纪前美洲文明处在另一个“世界”中。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机遇总是人人平等的。长此以往,中国人,尤其是汉人,更加温和,就像山坡上的羊群,只要能够给他们生存的条件,他们不会反抗,他们对战争只有反感和厌恶,渴望和平、喜欢拥有平淡的生活。相比之下,欧洲人就完全不同,罗马帝国的南征北战使他们的将士尝到了战争胜利和杀戮的快感;日耳曼人则具有对君主的忠诚和残暴与仁慈并存的怪异性格;不列颠岛上的“蛮族”则不断的被罗马帝国侵犯,但同时也将欧洲大陆的文明带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岛上,显然这种文明以及日耳曼人建立起的土地分封制中双方对契约作用的肯定为未来英国的自由和平等思想奠定了基础;沿海的尼德兰只能着眼于海洋贸易,从而提升了诚信在他们心中的价值地位,也让荷兰人认识到经济统治的强大力量;来自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担任了俄国沙皇,在接受了西方文明的同时,蒙古统治时期同样让东方文化融入俄国,并且带有蒙古“全民皆兵”、服从命令的观念和东方以柔克刚的真谛,这在二战时期得以充分的体现;阿拉伯人的侵犯使得伊比利亚半岛人民学会反抗和勇于冒险,所以,他们才能率先完成地理大发现并揭开统领世界的序幕。

在15世纪纷杂的欧洲,民族统一的意义超出了当时人们对此的认识。西班牙率先实现统一民族的独立,这无疑为他未来成为第一个世界霸主奠定了基础。相反,

德意志的混乱也

许形成鲜明的对比。就这点来讲,中国显然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但从秦朝起,统一观念无疑为中国文化的建立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尽管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仍以汉人居多,并且长期交流下的多种文化元素已经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富有悠久历史的华夏文化。虽然我们并不存在多民族国家四分五裂的情况,但国家统一的意义已经得到世人的认可,“藏独”“疆独”“台独”势力依旧存在,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仍有漫长的路要走,这一点我们会在下面更详细的分析。

作为大国,不仅是要有物质保障,更要有一种精神力量,这就是他的软实力,是作为大国的必要条件。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兰西之所以强盛,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南征北战,重要的是法国文化的繁荣以及对欧洲世界的影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巴黎成为优秀文化的代表城市,欧洲王室更以会说法语为荣,这绝不是靠武力就可以取得的;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以及整个东南亚国家影响至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幸存的中国传统文化依旧散射着她的魅力,今天,世界各地仍不断的掀起研究东方文化的浪潮。从这一点来讲, 中国首先拥有了先决优势。但令人遗憾的是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在全球各地文化交融的今天将面临严峻考验,西方文化不分良莠大量涌入,对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的扭曲理解,商业化利益的驱动,一种“非主流”的主流偏激文化泛滥更是在一代青少年心中成为引领时代的潮流。这预示着我们:先决条件不是取胜的必然因素,重要的在于后天的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将面临更多挑战。

提到“90后”的印象 网友投票

二、经济

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最大的共同点就在于:他们都曾统治过世界——用经济手段统治世界。经济发展的力量我不必再多说,“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崛起、“郁金香”事件、1929年经济危机、二战后美国的财富总值、“广场协议”的签署、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都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是大国实力基础,金融战可以将一个大国迅速托起,同样可以将他们在一夜间经济倒退十年甚至更多。

率先重视经济力量的发展是一个新兴大国崛起的关键,在这一点上,荷兰人显然比西班牙聪明,但英国人却更胜一筹。西班牙依靠殖民发家,但却是将南美和非洲的金银用来购买欧洲内陆的商品,一旦欧洲其他国家已不再满足于商品交换时,他们就可以将西班牙踹开,16、17世纪,由于西班牙的大量海外殖民、庞大军费开支、连年战争、宗教问题,西班牙本国的工农业已不能和英法荷等国家对抗,不断扩张的西班牙终于被财政拖垮了;而荷兰则充分发展海洋贸易,在其垄断下的海洋贸易中获取高额利润。荷兰曾为市场经济做出杰出贡献,建立起了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制订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进行体制创新,充分发展资本市场经济作用,当荷兰只是在狂热的追求金钱时,却发现,阿姆斯特丹已取代昔日辉煌的布鲁日,世界已在荷兰人的掌控之下。但英国更看重的是制造业。

它不像西班牙只购买外国

商品,而是在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下更将科学理论融入到现实生产中。高效的英国工厂很快将商品散布世界,如果说击败无敌舰队也许靠的是英吉利海峡的帮助和英国人的幸运,但英荷战争的胜利和成为七年战争的最大赢家绝非偶然。英国其背后的雄厚资本实力是他崛起的有力保障。

在今天,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对市场的掌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赢得市场才能抢占先机。而要想赢得市场,则又意味着工业化实力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强盛以及国家对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况且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技术垄断更使我们前进的道路布满荆棘。对此,中国政府和各企业必须做出正确的调整和应对政策;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升级也非常关键,万万不可盲目胡来而陷入恶性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也已经在市场经济中形成,既要绿色,又要发展,要两手抓,而且抓得紧,抓的稳。

市场监管体制急需完善。假奶粉事件、服务业态度恶劣、产品质量差,等等一些已经影响到中国国内外市场。外国人抵制国货、国人不相信国货,国货质量必然存在问题。而这一切将直接影响到中国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继而影响到了中国企业和品牌,然后是中国的诚信度和在世界市场上的口碑。几百年前的荷兰人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将诚信放到第一位。无论在运输途中遇到什么问题,荷兰人总会用生命去保护货物。他们清楚,牺牲的是小利益,赢得的是荷兰商人的信誉和市场。

只有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才能为中国崛起提供物质保障。

三、教育、思想

说起教育,我们不得不赞叹德国人的智慧。

人们思考“怎样才能拯救德意志?”

伟大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费希勒给出答案:

“全民教育”

两张图片的对比,明显可以反映出中国当前教育普及情况

强迫人民服兵役的办法,普鲁士开始了对国民的教育。

“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这句出自威廉三世的名言流传至今。19世纪60年代,适龄儿童入学率已高达97.5%,出色的基础教育为高校教学质量奠定基础。未来的几十年验证了这个决策的伟大。“普鲁士的胜局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的”这句话,绝非空谈。

今天,世界各国依然格外重视教育,美国的强盛和人才的不断涌出与他70%的高校入学率密不可分。国家发展需要人才,人才培养依靠教育。教育乃立国之本。

明清时代的四书

五经和八股取士束缚了学者的思想,从教育上,那时就已经宣告了中国的失败。

当代中国教育体制,尽管经历了多年的改革,但依旧存在很多弊端。钱学森老先生每次见主席都会问一句“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连个诺贝尔奖得主都培养不出来?”

为什么?现在中国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老师家长对中国现教育体制不满意,中国基础教育内容偏难偏深,但到了高校又不重视学生发展;学术上形式主义严重泛滥,腐败问题已经深入到教育中,且越发严重。当普鲁士还在支付拿破仑大量赔款时,皇帝就决定将王子宫殿捐出作为校舍,但今天的中国,这种事情听起来简直天方夜谭。

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教育,目的在于什么?

在于对人身心健康的培养,对文化传承发展,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接受教育,懂得学习赶超,像日德俄三国一样向优秀的国家和民族吸取经验。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阔创新,由此依靠社会力量来推动国家的发展。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中世纪欧洲人的思想,宗教改革冲击了天主教对欧洲的控制,人类社会的近代文明才开始涌现。可见,教育和思想解放的力量往往是惊人的强大。

一个不重视教育的国家,必然走向失败。而中国在教育体制上将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 通过教育,我们还要做的,就是改变人们的思想。其中包括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等,以金钱为中心的尼德兰人就曾为了个人利润而放弃国家利益,以后的结局告诉了他们当时的决定多么的愚蠢,而我们万万不可重走这条老路。悲哀的是,在这一点,现行教育体制还有很多急需改革。我们举一个小例子:对国货的支持。

这一点,在小学到高中的教科书上,从没有提及过,但孰不知这一个小小举动完全可以改变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市场和企业发展,这就是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常提到的Butterfly Effect。法国、日本、韩国、印度都曾教育过学生去抵制中国货,但在中国,他们的物品被国人捧在手里当作宝贝。的确,从质量上来讲,许多国货不如外国产品,但并不意味着对国货的完全否认。这就显示了中国教育细节的失败。

教育学生艰苦朴素。这一点非常关键。不要认为现在是21世纪,时代不同就不再需要这么做。16世纪的西班牙追求财富和享受、18世纪的荷兰人将原来的淳朴抛之脑后,开始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当时的这两个国家都是同时代几乎最强盛大国,然而这种奢华却将他们埋葬在帝国争霸的历史风云中。时隔百年,毛主席依旧教导我们“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但现在再放眼看看这个国家,“厚黑学”的充斥,“拜金主义”泛滥,“富二代”骄奢淫逸的生活,让我们不得不为祖国未来感到担忧。

四、创新

在这里,我提到的是创新,而不是科技。因为在我看来创新精神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而且创新更包括的对经济管理模式、政治制度决策、教育体制、科学发展的多方面完善。

荷兰人为了获取更大利润,发明了小甲板大船舱的运输船,建立了股票交易所、现代银行和信用体系;英国率先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实现政治上的保障,采用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方式取代了荷兰旧的物物交换模式从而赢得商业先机,并且将科学理论融入工业生产,依靠工业革命打造世界工厂;德国、美国和日本更是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挤入世界强国之列;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将苏维埃政权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巩固下来。可见,创新从古至今都一直在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发展。

今天,中国的崛起离不开创新,尽管我们没有走在世界强国的最前列,但我们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史无前例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变革;在经济和科技上,我们不仅要像发达国家学习借鉴,更要结合国情探索出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不能永远屈居他国之下,所以就要试图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构建新的结构,从而带动中国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速度令各国赞叹,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满足。“不要开始,不会结束”世界大国的博弈就是这样。所以,创新精神,必须要时刻拥有。

五、政治制度

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完善是一个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英国能够率先崛起,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率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使得英国在政治制度上远远的落下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未来的资本主义世界中,这种政体显然为英国的强盛立下汗马功劳;迫于无奈的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君主而成为首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然而也许他们自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六)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观后感》

女皇的英明成就英国的崛起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观后感

好像一种自然规律,世界上每一个大国崛起的背后,都有一条隐藏的线索,包容着它崛起并且最终铸就辉煌的种种偶然与必然。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英国的崛起之初始在于女皇的英明,管理的得当。

1.女皇能抓住机会。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这些消息,是一个即将全面来临的时代,对懵懂的人们发出的清晰信号。它意味着:在一个刚刚被重新发现的世界面前,谁能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更快地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谁就会更快地变得富有和强大。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

2女皇的狠。女王鼓励私掠船、海盗,像雷利和德雷克以及其他的人去扩大英国贸易,开拓殖民地,如弗吉尼亚,甚至袭击西班牙的贸易。

3女皇的开明。在对待艺术上,莎翁的历史剧当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伊丽莎白女王呢,当然知道这一点,她并没有下令禁止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她明白:权力的基础是全体英国人组成的民族,没有民众的支持做后盾,王朝就没有立身的可能。国王与贵族都很清楚自己的地位,知道按照本分自己应该拥有什么,不应该拥有什么。虽然没有成文的法律,但是天长日久,国王和贵族

遵照彼此间的承诺,各自履行义务、享受权利,成为英国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则。

相反,女皇以后的几位君王的管理智慧就有些差强人意,甚至差点将英国置之死地。这几位国王任性所为,自以为是,想要超越女皇,却不去念一下女皇成功的经,一心要走自己的路。可不知前人已经给你铺了路,这条路必然有它独到之处,你却偏偏要把它继续往另外的方向铺,那不是自寻死路吗?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七)
《大国崛起》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265979.html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