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夜

| 英国移民 |

【www.guakaob.com--英国移民】

上元夜(一)
《泉州上元夜》

泉州上元夜

眼又是正月十五,上元夜,月上树梢头,古城的花灯

亮起来,宛若流动的灯河。

夜晚,一颗金黄色的浑圆月亮,好像一盏硕大的桔子灯,冉冉升上古城的上空,顷刻之间,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门前都亮起花灯,孩子们点亮手中的上元灯,争先恐后雀跃着,上街去。街上早已成一片灯的汪洋、璀璨世界。人们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涌向大街,掀起一阵又一阵笑声的浪涛,汇成欢乐的大潮……

忽然,浪潮向两边退去,闪出一条大道,一辆五光十色、造型奇美的彩车开来了,在它的后面,一辆、两辆、三辆……一长串的彩车浩浩荡荡,接踵而至。踩高跷的队伍以变化多端的舞姿走来了,抬着火光闪闪的大铁锅的火鼎公和火鼎婆三进三退,打诨作科,颤颤巍巍走来了,男子拍胸舞的队伍踏着粗犷、热烈的舞步走来了,随着叮叮当当的铜铃声,女子车鼓阵的队伍走来了,在管弦丝竹嘈嘈切切的簇拥下,长长的蜈蚣阁队伍走来了,紧锣密鼓如急风暴雨乍响,一杆大旗卷地而起,刀枪棍棒飒飒有声的宋江阵的队伍走来了,跳跃翻滚、威武雄壮的弄狮队伍走来了,在一颗熠熠闪光的象征龙珠的彩球引导下,左冲右突、婀娜多姿又威风凛凛的舞龙队伍走来了……鼓乐喧天,爆竹动地,人声鼎沸,

人头躜动,满目火树银花……

我随着人流,来到府文庙。这里有花灯展览,千姿百态的花灯,犹如满园盛开的鲜花,异彩纷呈,争妍斗丽,交相辉映……文庙外戏棚上,南音如飞涧流泉,铮铮交响。一条条灯谜前,凝聚无数花一般粲然的笑脸、灯一般明亮的目光。人们的激情,好像火山爆发喷涌的岩浆,无止息地向四处奔流……

玉树琼花不夜天,上元明月映清翩…… 这就是古城泉州的上元夜,也是家乡人民千百年来的狂欢节。

上元夜(二)
《元宵佳节》

上元夜(三)
《2013白下语文一模卷(含答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阶段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九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其中书写分4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卷上。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墨

水笔书写。

一(24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独在异乡为异客, ▲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3)长风破浪会有时, ▲ 。 (李白《行路难(其一)》)

(4) ▲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最是一年春好处, ▲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 ▲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7)人有悲欢离合, ▲ 。 (苏轼《水调歌头》)

(8)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 。 (韩愈《马说》)

(10)野芳发而幽香, ▲ 。 (欧阳修《醉翁亭记》)

2.下列加点字读音两两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

A.猝然——鞠躬尽瘁 追溯——肃然起敬 ....

B.和煦——养精蓄锐 懈怠——浑身解数 ....

C.默契——锲而不舍 鸿儒——妇孺皆知 ....

D.汲取——一拍即合 蓦然——日暮途穷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荒谬 惟妙惟肖 物竟天择

B.匿名 无动于中 吹毛求疵

C.广袤 有例可援 孤陋寡闻

D.箫瑟 众目睽睽 盛气凌人

4.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水浒》塑造人物形象,被赞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如“花和尚”鲁智深

嫉恶如仇、“青面兽”杨志粗鲁豪爽等。

B.孙悟空向如意真仙讨要落胎泉水,如意真仙执意不给悟空取水,这主要是因为此前

孙悟空请观音收服红孩儿而埋下了宿怨。

C.“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往最密的人丛中撞去。”这句话

表现出托尔斯泰对王公贵族的蔑视。

D.慧骃国没有金钱、没有军队和警察,官员分为“高跟党”和“低跟党”,他们用比

赛绳技的方式来选拔官员。

初三(6)班开展了以“告别舌尖上的浪费”为主题的活动,搜集了一些材料,请你参

与,并完成5—7题。

连日来,市教育局正在全市各中小学开展“文明餐桌光盘行动”主题活动,向全市各

小学生发出倡议,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让节约从餐桌开始,从“光盘”开始,从“打包”开始。要求孩子们吃光碗里的最后一粒米、盘中的最后一叶菜,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中来。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让“光盘行动”走进校园,是为进一步推进养成教

育的深入实施,提高全市中小学学生文明素质,引导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素养和行为习惯。下一步,(A)各中小学还将组建“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志愿者,(B)设立共青团、红领巾文明用餐、节约用餐监督岗,(C)督促就餐学生节约用餐、文明用餐,让“光盘行动”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自觉行动。

5.给上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6.材料中画线处有一句有语病,找出来并改正。(2分)

我选( ▲ )

7. 简要评析右侧图案中公益广告的创意;同时也请你在

“光盘”上拟写一则不超过15字的公益广告,至少使用一

种修辞方法。(3分)

评析: ▲

拟写广告: ▲

二(4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 完成8—13题。(15分)

【古诗阅读】

①上元夜

[唐]崔液

②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

以漏壶之法计时。

8.诗中“ ▲ ”一词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1分)

9.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古文阅读】

冷泉亭记

[唐] 白居易

①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

②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③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

④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

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

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选自中华书局《白居易集》)

[注释]①余杭郡:杭州。②撮,聚集。③渟渟:水流停滞而聚积。④蠲(juān)烦析酲

(chénɡ):消除烦闷、解除困乏。⑤矧(shěn):况且。⑥潺湲(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起人心情( ▲ ) (2)山树为盖( ▲ ) ..

(3)可濯足于床下( ▲ ) (4)可胜言哉( ▲ )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 .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

B.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

D.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2)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13.文章第一段中突出体现“最余杭而甲灵隐”具体内容的语句是“ ▲ ”;

第二段中画波浪线句子则是通过 ▲ 手法表现这一点的。(2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8题。(15分)

回家

龙应台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摆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

乡。红磡(kàn)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我们准备搭九广铁路北上。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①⑤⑥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

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我不认得这里,”她说,“我要回家。”

⑤我在一旁小声提醒哥哥:“快走,火车要开了,而且还要过海关。”

⑥弟弟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

你回不了家了。”

⑦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

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②⑧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窸窸窣窣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

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跨大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窸窸窣窣低头走起碎步来。

⑨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

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⑩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乍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

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⑪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

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⑫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⑬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

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

⑭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

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转过身来又看往后方。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⑮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

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⑯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

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⑰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

[注释] ①乡:指浙江淳安。②乡下:指台湾大武山一带。

(选自《目送》,有删减)

14.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请用自己的话予以概括。(2分)

15.文章第⑧到⑫段作者写自己陪妈妈在大武山乡下散步的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

16.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

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17.结合语境,写出对加点词语的理解。(4分)

(1)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

(2)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第①段写“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间接反映了妈妈年事已高。

B.第⑫段画线句运用环境描写映衬了年老生病的妈妈凄凉的情形。

C.第⑮段写“我”把妈妈“抱进怀里”的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对妈妈的怜爱。

D.第⑯段运用白描的手法,以一组生动画面具体描绘出妈妈要回到的那段时光。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12分)

七夕乞巧

盖国梁

①随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深人人心,牛郎和织女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同情和尊敬。因

为织女心灵手巧,是个奇能百巧的女工,她在人间时,曾把超群的织锦绣花技术传授给大家。所以,每年到七月初七,我国许多地方的妇女在这一天要举行别致的活动。少女少妇们趁着织女和牛郎相会团圆、心情愉快的时候,祭祀她,向她乞求灵巧,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女红(ɡōnɡ)技艺。因此,人们又把七月初七称为“女儿节”“姑娘节”或“乞巧节”。

②古代对“乞巧”这一活动很重视,节前要张灯结彩,搭乞巧楼,陈设瓜果,妇女儿

童,皆着新衣。这种乞巧习俗,在汉代已初见端倪。到魏晋南北朝时,乞巧习俗已极为普遍。那时,有一种一端有七个针孔的特制“七巧针”,妇女们用彩线来回穿过它的针孔,谁穿得快就表明谁心灵手巧,也就是乞到“巧”了。到唐时,乞巧习俗更为盛行。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乞巧的风俗。

③乞巧活动形式很多。还有一种是“卜巧”。《开元天宝遗事》还记载:唐玄宗与妃子

于是日良宵,在华清宫歌舞会宴。宴后让宫女们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以结网疏密、网形周正与否来确定是否得巧。如果蛛网结得周密,就算乞的巧多。

④乞巧风俗至宋代最盛,上至宫廷,下至庶民,无不争相供迎。宋人钱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诗:“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岁时杂记》说,宋代东京汴梁潘楼

上元夜(四)
《最佳答案》

春节民俗文化

一、春节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

1. 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三、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贴"福" 字,而且倒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3)其他常见的年画。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6. 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四、春节民俗--动态民俗

1.除夕守岁: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

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3)鞭炮的种类: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中国古代神话有关。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诞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彩色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用来象征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焕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纸的内容又有发展变化。唐代诗人余延寿《人日剪彩》:"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所剪内容包括红花绿叶,飞燕家禽。个个栩栩如生。这已经于现代民间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节民俗--饮食民俗

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

还有一个包着一枚硬币。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

六、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

唐代,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举国同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盏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宽数十丈的灯楼,供游人观赏。宋代又有过之,无不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草把缚成戏龙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皇帝还亲自率领盛大的仪仗参加赏灯活动。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见娱乐活动通宵达量,热闹非凡。

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七、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回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进行了采访和研究,同时还对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民族的春节民俗趋于汉化,各地区的春节民俗也趋于一致,标志着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的繁荣发展。另外,春节民俗充分

上元夜(五)
《寻觅节日诗情》

上元夜(六)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1.天文地理

(1)二十八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jī)、牛、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2)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3)九州:冀州、青州、兖(yǎn)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4)八方:四方和四维的合称。四方:东、南、西、北;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5)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远离中原的地方。)

(6)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7)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函谷关以东为关内,以西为关外;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8)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9)四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为南官朱雀。

(10)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2.纪年纪时

纪年: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纪月:每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

朔(每月初一)望(每月十五) 晦(月末)

纪时(地支、天色、序数计时):

子时(夜半,23-1点) 丑时(鸡鸣,1-3点) 寅时(平旦,3-5点) 卯时(日出,5-7点) 辰时(食时,7-9点) 巳时(隅中,9-11点) 午时(日中,11-13点) 未时(日昳,13-15点) 申时(晡时,15-17点) 酉时(日入,17-9点) 戌时(黄昏,19-21点) 亥时(人定,21-23点) 传统节日:

(1)元旦: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

(2)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3)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4)寒食: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春秋时期介之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5)清明: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

(6)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7)七夕: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向织女星祈求智巧,称为“乞巧”。

(8)中秋: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

(9)重阳: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

(10)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3.姓名字号

(1)人名称谓

①人名: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②一般称谓: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发尊敬。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

③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才、不佞、不肖、愚、鄙人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

④敬称:对君王称陛下、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2)年龄称谓:

襁褓:婴儿;孩提:2~3岁的儿童;总角:幼年儿童;豆蔻年华:13岁女子;及笄:15岁女子;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耆:60岁;古稀:70岁;耋: 70~80岁;耄:80~90岁;期颐:100岁。

(3)避讳: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4)官名: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①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②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5)科举: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6)九卿三公:九卿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7)文化典籍: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8)古诗文集命名的方式有:

姓子式:《孟子》; 姓名式:《岑参集》; 表字式:《李太白全集》;别号式:《白香山诗集》; 封号式:《王荆公诗笺注》; 谥号式:《范文正公集》;

官爵式:《太史公书》; 籍贯式:《柳河东集》; 地名式:《樊川文集》。 书斋式:《饮冰室合集》; 年号式:《白氏长庆集》; 显志式:《资治通鉴》。

二、问题探究

我国古代怎样进行干支记月的?

同步练习

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 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女子年15行“”,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是写给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表示排行。“”表示最大,“”表示最小。

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关系,“先”表示“”。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十五叫“”,月末一天叫“”。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 ”时到“ ”时。

10.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 ”、“ ”、“ ”、“、。

11.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12年是农历“”、年,是属 的本命年。

12.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也就是现在的 时到 时。

13.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五种物质。

14.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 ”州,“ ”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5.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 ”、“ ”。

16.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 ”、“ ”、“ ”、

17.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 为最尊,其次是 ,再次是 ,最下位是 。

18.我国古代造字有“六书”之说,“六书”是指 、 、 、 、 、 。

19.古代有“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的说法,句中的“四库”指的是 、 、 、 、。

20.古代的节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动,如元宵节 ,清明节 ,重阳节 。

21.旧时文人的四大雅趣是“、“”、“”、“。

22.“岁寒三友”指的是“ ”、“ ”、“ ”。

23.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24.“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 ,“悌”指善事 。

学习一得

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

二、问题探究

干支纪月是指在农历中用干支记录月序。一般只用地支纪月,每月固定用十二地支表示。把冬至所在之月称为“子月”(夏历十一月),下一个月称为“丑月”(夏历十二月),以此类推。故古历中的《夏历》以“寅月”为正月,又称建寅之月或建寅正月等。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60个月合5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农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有歌诀为证: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 学习检测

1.官职 谥号 号;2.令尊 家慈;3.冠礼 笄礼 字 官职 令尊 冠礼;4.141;5.伯仲叔季 伯 季;

6.堂房亲属 已去世;7. 伯仲叔季 堂房亲属 王公年次记年法 帝王年号记年法 干支记年法

年号干支合用记年法;8.朔 望 晦;9.五 七;10.立 朔 五 立 春 雨水 惊蜇春分;11.庚辰 龙;

12.五 子 晚上11点 第二天凌晨1点;13.金 木 水 火 土;14.冀 冀15.儒教 佛教 道教;

16.盘古 女娲 精卫;17.坐西 坐北朝南 坐南朝北 坐东朝西;18.象形 指 象形 事 会意 形声 转注假借;19.经 史 子 集;20.观灯、踏青扫墓、登高赏菊;21.琴棋书画;22.松竹梅;

23.宫 商 角 徵 羽;20.父母 兄长

附课本答案:

P94

1(1)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牛斗之间。(苏轼《赤壁赋》 )(2)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滕王阁序》)(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4)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2、(1)河内:黄河以北;河东:黄河以东。(2)山东:崤山以东。(3)河西:黄河以西。

(4)关西:函谷关以西。(5)江表:长江下游以南地区。(6)淮左:淮水东面。

3、(1)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北辰:以德治国的统治者。(2)逝者:流逝的时光。

(3)知者乐水:智者是聪明人,善于思考,反应敏捷,像水一样灵动。仁者乐山:仁者是仁慈宽厚的,安于义理,不易冲动,像山一样稳重。(4)日月之食:日食,月食。犯了错误,人们都能看到,知错能改,人们都会敬重他。

P95

1、A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B 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C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D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E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F 暮春三月。 《兰亭集序》

G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

H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

2、遥知兄弟登高处(重阳节)箫鼓追随春社近(社日)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

3、(1)汉武帝 建元;(2)清代 康熙 61年;乾隆 60年(3)南宋皇帝年号变更频繁,如徽宗,曾经用过大观,政和,宣和等年号。企图借不断更换有吉祥意义的年号来振兴国运,但最终难免亡国命运。

P96

1、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平辈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1)不然,籍何以至此?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2)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苏武传》)

2、班固,字孟坚:孟,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

曹操,字孟德:孟,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

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超出,“退”为约束、退守。

刘禹锡,字梦得:“锡”同“赐”,“禹锡”为“大禹所赐”之意,故字为“梦得”。 李商隐,字义山: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李商隐字“义山”与名呼应。

3、(1)登东皋以舒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王勃《腾王阁序》)(4)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5)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腾王阁序》)

P97

1、古代社会出使的礼仪:《廉颇蔺相如列传》:斋戒、递上国书;《苏武传》:持节、带礼物

2、《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和”“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季氏将伐颛臾》:如果一个人所辅佐的大夫有非正义的军事行动,自己也要负责任;君子不能心口不一,言行相背离;实行仁德教化可以遏止甚至战胜武力侵略。

3、五十岁开始感到衰老,六十岁不吃肉就不会感到饱,七十岁不穿帛做的衣服就不会感到温暖,八十没人照顾就不会感到温暖,九十岁就算有人照顾也无法感受温暖了。这种思想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有所体现。思想:推行仁政、以儒家仁爱思想治天下。

4、(1)苟得 (随便求取)苟免(苟且偷生)(3)淫:放纵;慑:屈服。(4)礼尚往来: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5)禁:禁令;俗:风俗;讳:名讳。

上元夜(七)
《巨贪能臣两面人》

“巨贪”、“能臣”两面人

——和珅是怎样从“清官”变为“贪官”的?

钱昌明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十五日,这是一个阖家欢乐、万家团聚的元宵佳节,一代权臣和珅却在狱中独自向隅神伤。想起往年元宵,自己在家中受众人侍奉、尽情享受的欢乐,再体味今夜元宵的凄凉与落寞,不由悲情涌起,吟出《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

“夜色明如许,嗟令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可怜此月夜,分外照愁人。思与更俱永,恩随节共断。圣明幽隐烛,缧绁有孤臣。” 两首诗充分反映和珅预感末日将临的伤感与悲鸣,可是他至死不悟,总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错。说到底,他认为自己的悲剧是“怀才误此身”,大有一种心犹不甘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客观地说,和珅的想法也很自然。在封建剥削制度的政治环境下,“升官”与“发财”,原本就是联在一起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他做大官,捞大钱,这有什么错?!和珅认为,他的所得“都是合法的”!

早在雍正时期,清王朝就实施“养廉银”制度。朝廷公开允许地方官以“火耗”或税赋等合法形式,对百姓进行搜括以作官员的“养廉银”;这是一种合法收入,其幅度甚至可达官员本身俸禄的10到100倍之间。在清代,下级官员向上级“送礼”也未明文禁止,是“天经地义”的。和珅要是没有这个“才”,也不会官居一品、当上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当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给他送钱,他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巨贪”,更不会有如此的下场。

其实,作为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他最后“倒霉”,既不是那一椿贪污案东窗事发,也不是那一件“贿礼”被揭发。所谓20条罪状,多是列数其“大不敬”、“违制”、“狂妄”和“渎职”等,居然没有一条是专门谈贪污受贿问题的。说白了,和珅“翻船”还是因为政治问题,是他的权势太大了,是新主子嘉庆皇帝容不了他,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必然结果。

和珅是个两面人,他既是个“贪官”,同时也是个“能臣”。他是封建官员的一个典型,只不过在他身上表现得更为极端,更为淋漓尽致罢了。

和珅的“能臣”一面

和珅,纽祜禄氏,字致斋,原名善保,满洲正红旗人,

生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父亲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和珅早年父母双亡,家境贫困。但凭借其旗人身份与祖上的余荫,于二十五年(1760年)成功进入咸安宫宫学。其为人聪明好学,不几年,已熟练掌握滿、汉、蒙、藏四种语言,更精通儒家经典。和珅文采、武功一流,深得老师吴省兰的器重。

三十四年(1769年)己丑科举,和珅参加考试,名落孫山。他决心另觅进身之途,以文生员身份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入皇宫銮仪卫当差。和珅仪表俊伟,为人机灵,又胸怀文才,入宫后很快受到乾隆帝注意。

据《庸庵笔记》记载,有一次,乾隆要外出,仓促中找不到仪仗用的黄盖,遂脱口责问:“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谁之过欤?”(老虎、犀牛跑出笼子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呢?)

这是引用《论语〃季氏》中的一句话,用来责问“这是谁的过错?”。侍卫们都听不懂,只能儍乎乎地吓得不敢出声。这时,和珅应声说道:

“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也!”意为“执掌此事的难辞其咎!”这正好也是《四书》中对上句话的注解“岂非典守者之过邪?”现被用在这个场合,显得自然贴切。

还有一次,乾隆正在读《孟子》。天色已暗,乾隆看不清书上的注,就命和珅掌灯,当时和珅就问皇上是哪一句,

乾隆告诉他之后,和珅随即就把书上的注全部背了出来。 和珅的博学,加上他的机敏,确实让乾隆惊喜。乾隆很快就看上了这个年轻人,从此,和珅时来运转,入宫不到十年,就从三等侍卫擢升至御前侍卫、副都统、户部侍郎、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等要职。随着职务的不断提升,和珅也不负乾隆的信任,为政之初谨言慎行,办事于练,也算清廉,成了乾隆身边朝夕不可分离的人。史书称“高宗(乾隆)若有咳唾,和珅以溺器进之。”善解人意,视君如父。

和珅有才干,又很会办实事。有些看来难办的事,到了他手里却得心应手。比如解决乾隆办“千叟宴”难题就是典型一例。

“千叟宴”是康乾时代的一种“尊老”盛宴,康熙时办过一次,乾隆时办过两次,前后办过三次。前两次都办得不理想。主要因为,此类盛宴得在春节期间举行,北京的天气冷(其时没有空调),从全国各地请来好几千老人,只能在露天场所一起吃饭,很难解决一个取暖问题。比如刚出锅的热菜,急匆匆端上来就凉了,结果是越吃越冷,确实大煞风景。第三次“千叟宴”恰逢由和珅(时兼内务府总管)负责筹办,结果这一难题被他轻松地化解了。和珅开动脑筋,把主菜改为大“火锅”,他改革了旧式小火锅,发明了加烟囱的大火锅,每桌一个,既吃热菜又取暖;热呼呼的宴席,直让数千位老人吃得眉开眼笑。此次“千叟宴”后被传为佳话。

和珅通晓多种语言,乾隆与班禅的藏、满上层交流全仗他;连接待英使马戛尔尼的翻译也是他。据《乾隆英使觐见记》记载,和珅给马戛尔尼这位“洋鬼子”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相貌白皙而英俊,举止潇洒,谈笑风生,樽俎之间,交接从容自若,事无巨细,一言而办,真具有大国宰相风度。”赞誉他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又据《和珅列传》记载,和珅是当时少有的文武全才。他的记忆力惊人、聪明决断、办事利索、多才多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一般懂政治的人大多不善经济,可是和珅又偏是个理财能手。

他初任内务府大臣时,内务府库银空虚。而朝廷办事又得花钱,如修《四库全书》、用兵、修园林、修皇陵、修河、救灾等,哪一笔化费都不能少。和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短短几年里,通过整肃崇文门关税等办法,把空虚的国库变得饱满起来。他的几位前任就因办不到这一条,一个个都被撤了职罢了官。这也使得后来乾隆要办事、花钱,都得找和珅解决问题。为了替朝廷敛财,和珅还搞了一个“议罪银”制度。

所谓“议罪银”制度,是一项以“罚钱顶罪”的制度。就是说,官员犯罪,允许依情节轻重,以多少不一的“议罪银”罚交内务府,以此来免除一定的刑罚;这可令贪腐官员被揭发后,仍然可以免除死刑。此法一出台,立即受到贪官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266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