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忆江南》的诗意是什么?

| 英国移民 |

【www.guakaob.com--英国移民】

古诗《忆江南》的诗意是什么?(一)
《忆江南诗意》

忆江南诗意: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晨光照映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烈火还要红。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怎能叫人不怀恋江南。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

古诗《忆江南》的诗意是什么?(二)
《古诗三首《忆江南》》

古诗《忆江南》的诗意是什么?(三)
《忆江南》

忆 江 南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的教学,是第八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这首词词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开篇一句“江南好”,结语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了解词的结构、认识词牌名《忆江南》。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体会词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

2.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体会词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出示: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这两句都是我们学过的精妙的诗句,谁来响亮地读一读?我们一起读。这两句诗都写了哪个地方的景色?

预设一:江南。(师:是的,江南。你很会发现。)

预设二:西湖、杭州等。(对啊,第二句写了杭州西湖的景色,那第一句呢?西湖属于江南,所以这两句话写的都是江南的风景。)

3、江南在哪儿呢?出示地图(师指图简介:看,这条弯弯曲曲的河流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华东地区,包括安徽南部,江苏,上海,浙江,福建东北部以及江西,这些地方都属于江南)温岭也属于江南。

4、江南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瞧:古镇村落,小桥流水,涟涟碧波;桃红柳绿、莺歌燕舞、鸟语花香。(图片定格)

5、如此美丽的风光给大诗人白居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写下了《忆江南》。(板:忆江南)读。“忆”是什么意思?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请大家把这首《忆江南》读上三到五遍,一:读通顺,读正确;二、边读边看注解,想想白居易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开始。

2、(课件出示《忆江南》这首词。)我们来看,这首《忆江南》和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一:(字数不一)师:有三个字的,五个字的,七个字的,有长有短,不像古诗那样整整齐齐,所以这首《忆江南》是词。(板:词)

预设二:(四行,八行)师:是的,你再来看看,还有什么发现吗?回到预设一。 预设三:(以前学过的古诗第一句几个字,每一句都是几个字的)师:是啊,每一句的字数都是一样的。这首《忆江南》呢?回到预设一。

《忆江南》就是词牌名。(板:词牌名)

3、谁来读读这首词?(指生3人以上)评价:还没教呢,你们就会读了,真能干!“谙”是一个生字,我们一起来读读。(变红,读“谙”两遍)用手指在桌面上写一遍。

4、我们都来读读。

5、白居易忆的是江南的什么?

预设一:(景色很美。江花、江水美值得回忆。)师:你从哪些词句知道的? 预设二:(风景很熟悉)你是从哪些词句知道的?教学“风景旧曾谙”,哪些风景词人曾经多么的熟悉?教学(一)“忆江南之景”。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一)忆江南之美景

1、指答、出示: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2、你能说说这两句词的意思吗?

这里的蓝不是颜色,而是——(看注释)一种叫蓝草的植物。

红胜火是什么意思?哪个字是比过的意思?对,胜就是比过、超过、胜过的意思。 (指生——纠正——谁再来说说——自由说说——谁能连起来正确地说说)

3、这两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一轮红日升起来了,阳光普照大地,岸边、江面怎么样?

(1)(天空:朝霞满天,红彤彤的,像是着了火。)——你把天空的颜色描绘得这样美;还有谁也想来说说天空呢?真是太绚丽了。此时,岸边的江花又是怎样的呢?

(2)预设一:生回答得很好。师:看得出,你已经深深地陶醉了;你用了**的手法,把一个如此美丽的画面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花这么多,这么美,这么艳丽,哪些词可以用来描绘这样的景象呢?(花团锦簇、百花盛开、繁花似锦、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姹紫嫣红„„)

预设二:生回答不完整。(江花:红艳艳的。胜过了燃烧的火焰)你说的是花的颜色。花这么多,这么美,这么艳丽,哪些词可以用来描绘这样的景象呢?(花团锦簇、百花盛开、繁花似锦、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姹紫嫣红„„)

(3)孩子们,这样的场面就是红胜火啊!出示图片。看,这么多的鲜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这么热烈的场面,谁能用朗读来表现呢?

预设一: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师:花红了,红了一大片了,整个江边都红了,我们一起读读。

预设二:花那么多,那么红,红得胜过了燃烧的火焰啊,(或说心情)你再来试试。第二次听你朗读,进步多了。

(4)此时,江面又是怎样的呢?(绿、绿得发蓝)绿得怎么样呢?江面看过去 怎么样?水又是怎么样的呢?(无风:风平浪静,水平如镜;有风:波光粼粼、水波荡漾、清波漾漾„„)清得怎么样呢?(看见江底的沙石、小鱼儿,还能倒映出——蓝天白云、岸上的花草树木呢)真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呢!

你能把这种绿、这种清、这种美读出来吗?(出示水的图片)

预设一:水绿了;更绿了;美了!

预设二:还不够绿,你能让江水更绿更美吗?(你看到了这样的水,你的心情怎么样呢?你有什么话想说吗?那就把你的感受融进去,相信你会读得更好,请你再试试。)

预设三:胡老师也想试试好吗?重点指导绿如蓝。重复。谁能像胡老师这样读一读?(指读,齐读)(你真读懂了,要的就是这样的感觉)

4、孩子们,你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啊。(出示图片)此时,你就是站在江边的词人,你会这样吟诵——

5、江花和江水就这样互相映衬。在江花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在江水的映衬下,江花也就——更红了)——(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的更绿。)男女生读

6、春天的景物很多,但词人只抓住了两种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江花、江水),两种对比最强烈的颜色(红、绿),把一个亮丽、美妙的江南春天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两句话对仗非常工整,日出对——,江花对——,绿如蓝对——。就凭这一些,这两句词就无可争议地成了千古名句。我们再来诵一诵。

7、江南的这些风景词人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啊!

“风景旧曾谙”(变红),

哪个字是“熟悉”的意思?(你很会学习。)“曾”呢?(曾经。是啊,有些词我们还可以用组词的方式来确定它的意思。)“旧”是什么意思呢?(到底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呢?请听:白居易过去曾经在江南做官,写这首《忆江南》的时候,他已经回到洛阳十二年了,所以“旧”应该是以前、过去的意思。)那么“风景旧曾谙”就是——过去江南的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8、除了江花、江水,江南还有什么风景词人也是那样的熟悉呢?

预设一:小桥流水„„

预设二:你可以回忆我们刚才欣赏过的江南美景。

9、是啊,这许许多多的景物,用语言又怎能描述得尽?所有的赞叹都浓缩成简单的三个字——生:江南好。

师领:江南好„„

10“能不忆江南”这是个什么句式?(反问句。)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生读

从这个反问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了词人非常怀念江南、对江南念念不忘„„

请你读出„„

一句词,一片心;一个标点,一番真情啊!读。

(二)忆江南之故人

1、忆江南,忆江南,词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板:景)胡老师给大家看一段资料,

出示:

白居易在杭州、苏州做刺史三年,为官非常清廉。他带领百姓修筑白堤,治理西湖;(师接:西湖的白堤就是为了纪念白居易而命名的)疏通河道,整修山塘,短短几年,和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55岁那年,白居易因病回到洛阳,时隔十二年,江南百姓的勤劳、淳朴和善良仍然令他深切怀念。

2、词人忆的还有江南的什么?(老百姓、人、深情厚谊、勤劳善良和淳朴)江南的百姓情深义重啊!

3、值得回忆的不仅仅是江南的景,更是江南的人啊!(板:人)千言万语道不尽词人对江南人的留恋和怀念,只浓缩成最最朴素的三个字——生:江南好! (指生读)

江南好!(大声赞)(小声叹)(发自内心地咏叹)那景,那人,那情,怎一个好字了得啊!师又一次领:江南好„„

4、(音乐起)一首《忆江南》,寥寥27个字,却一唱三叹,字字浸满了词人对江南景、人深深眷恋的情。(板:情)如果现在再让你来读这首词,你会怎么读?(指2生)走进词人的内心深处,我们一起深情地读。

预设一:(生读得好:你真是词人的知音啊!)

预设二:(生读得不好:再深情些!)

5、闭上眼睛,让我们沉浸在这美好的回忆里,更深情些。

(三)忆江南之往事

古诗《忆江南》的诗意是什么?(四)
《1.古诗三首《忆江南》》

古诗《忆江南》的诗意是什么?(五)
《古诗20首的大概诗意理解》

古诗20首的大概诗意理解

1、《忆江南》其二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山寺:灵隐寺。 潮头:指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

2、《忆江南》其三 (唐)白居易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娃:美女。醉芙蓉:形容舞姿之美。

[赏析] 白居易,字乐天,号 香山居士。曾出任过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江南的风光、名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写这组词的时候,已是晚年。他已厌倦于朝廷里的仕官生涯,因此对秀丽的江南怀有特殊的好感。

3、初春小雨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润:滋润 绝:绝对 胜:超过

[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赏析] 韩愈,字退之,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4、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行不足:百游不厌。 阴:同“荫”,指树阴。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赏析]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也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

5、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芳菲:盛开的花,泛指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觅:寻找。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 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是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想不到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6、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都:唐时的京城长安。人面:一个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赏析]整首诗的意思是去年的今天,就在这长安南庄的一户人家门口,我看见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显得格外红艳。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不知道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是旧样,笑对着盛开在这和煦春风中。一切已物是人非。

7、天净沙 春 (元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帘栊(lónɡ):带帘子的窗户。 栊,窗户。 飞红:飘落的花,有落英缤纷之意象。

[赏析] 白朴,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今存散曲存小令37首。这首小令通过选择富有时令特点的景物,融会作者独特的观察体验,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明媚、润泽的春景图。

8、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赏析]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龙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9、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韵译】: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10、逢入京使 (唐) 岑参(cén shēn)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凭:凭借,依靠。传语:捎口信。

[赏析] 《逢入京使》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与同代的高适齐名并与高适并称“高岑”。全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思乡之情。

11、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赏析] 宋之问,字延清,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整首诗的意思是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12、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深:茂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听鸟惊心。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欲:将要;就要。

[赏析] 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13、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笼:笼罩。这句运用的是“互文”的写法: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小洲白沙上映着银色的月光, 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歌女不知什么是亡国之恨,仍在对岸把《玉树后庭花》声声歌唱。

[赏析] 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14、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名叫费祎的仙人。川:平原。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愁:乡愁。

[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15、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岳:此指东岳泰山,岱宗也是指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齐、鲁: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青:指山色。造化:大自然。钟:钟爱。阴阳:古代山南叫“阳”,山北叫“阴”。 昏晓:黄昏和早晨。决眦(zì):决:裂开。眦:眼角。决眦,极力张大眼睛。凌:登上。

[赏析]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坎坷。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 ,与李白并称“李杜”。 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16、夏日绝句(南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讲东。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项羽: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得大败,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

[赏析]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历史上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

17、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暝:日落,夜晚。2.空山:幽静的山。3.新:刚刚。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也指竹子枝叶相碰发出的声音。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8.随意:尽管,虽然。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凋谢。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本人。11.留:居。1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意思是任它春天消逝,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

[赏析]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山水田园派诗人,人称“诗佛”。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18、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 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一说此诗是写给友人的。

19、竹枝词 (唐)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

20、《论语三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而能够获得新知识,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yu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 说”通“悦”,愉悦。 愠:生气。

孔子说:“学过的知识,经常去实践,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能做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古诗《忆江南》的诗意是什么?(六)
《《忆江南》》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初读课文,了解词的大意。

二、 自学生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句的意思。

三、 准备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 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育方面:

1、 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 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自然的情感。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欣赏能力、鉴赏美的能力。

三、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第九课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这首词诗人选取“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的有力的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四、 教学方法

《忆江南》这首词,在平时的古诗词中诵读中已经积累过,孩子们都不陌生。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由质疑开始,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理解古词的意思,感悟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首先引导学生比赛朗读,指导相互评价,把词读流畅,读出抑扬顿挫来。然后请同学运用已经掌握的读书做记号的方法,一边轻声朗读一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看谁读懂的多。同学们一边专注地读起来,一边在圈圈画画。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互相点拨,共同理解感悟。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解题入情

1.师动情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江南就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

今天,就先让我们一块走近江南,去领略它的美景。(课件播放配乐江南风景图,)。

【百度搜索】

2.欣赏了江南美景,你想用什么词来赞美江南?

3.你知道哪些赞美江南美景的古诗词?

课件出示一些赞美江南美景的诗句,齐读。

【百度空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介绍“江南”:关于“江南”究竟在什么地方,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指长江中下游,长江的南岸;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指的是苏州与杭州一带。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但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

5.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6、板书课题:《忆江南》

7.课件出示这首词,师配乐读。

【百度搜索】

8.解题:“忆”是什么意思?说说诗题的意思。(诗人思念江南)

9.了解“词”与“词牌”。你对词有多少了解呢?词与诗有什么区别。

【百度搜索】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情感。词有不同的“词牌”,“忆江南”就是其中之一。词牌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什么联系。)你还知道其它的词牌名吗?(渔歌子、水调歌头、长相思)。

二、初读释义,感知情景

1.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并读出节奏。

2.指名读。注意读准“谙”;并与“暗”区别字形与字义。

3.齐读。指导读出节奏。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4.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注意“蓝”的意思)

5.再读。

三、品赏词句

1.这首词中的哪个词点出了诗人忆江南的原因?(板书:好)

2.品1、2句。

(1) 读着这个“好”字,你们会想起哪些江南的美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如:桃红柳绿 、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溪边浣洗、、茶园风光、鱼米之乡、人杰地灵„„)(让学生观看其中的一些画面)

【百度图片】

(2)道不完的江南美景,白居易却只用一个“好”字来赞美!这个“好”字,用得多妙啊!有人说,中国的汉字,就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诗词是汉字中的精华,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啊!

(3)好,再一次用朗读品味这句“江南好”。(随机评价)

(4)“风景旧曾谙”什么意思?(理解“谙”)

(5)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说明诗人过去对江南很熟悉,所以诗人很想念江南。)

师:一个“旧曾谙”说明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旧曾谙”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古典诗词语言精妙,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

(6)再次朗读品味这两句。

3.品3、4句。

(1)在这么多江南美景中,让白居易印象最深,觉得最“好”的,究竟是什么呢?引出下面的两句词——课件出示3、4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百度搜索】

(2)自读这两句,说说: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写了哪些颜色?(日出 江花 江水;红 绿 )

(3)这两句诗流传至今的名句呀!你认为这两句写得好在哪?(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助比喻“红胜火”和“绿如蓝”,并运用了异色相衬的写法,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

(4)指名读。读着读着,这些美丽的景物和艳丽的色彩组合在一起,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用语言描述画面,然后出示相关的动画。)

【百度视频】

(5)是啊,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你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对江南美景的赞美、思念)

指名读,评议(引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配乐朗读)

(6)同学们,这两句词啊,我们越读越有味!这味道,其实不仅仅来自风景,还来自词句本身的魅力,大家将上下句对照起来读,发现了什么?(字数相等,上下对称)

告诉学生,这是对偶。(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体会对偶句的独特魅力。)

(7)师:真是“朝霞与江花争艳,江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多美的画面啊!(板书:景)江南如此美丽,怪不得白居易深深叹道——江南好!

4.品第5句——反问句。

(1)江南如此之好,生读——能不忆江南?(板书:忆)

(2)这是个什么句式?

(3)你从这个反问句中体会到了什么?(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无尽的思念)

(4)再读反问句。

四、结合资料,深情感悟

师:诗人通过反问寄托身在洛阳的自己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思念。可是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的美景吗?

1.请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诗人写作背景资料。

【百度搜索】

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在那里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三年任满,公元824年,他要离开杭州了。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了什么呢?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200首诗。他又从杭州带走了什么呢?“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区区小石片,却着实地叫他安不下心了呢。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他的好朋友刘禹锡曾在诗中描述苏州人们为白居易送别的场面:“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又担任过苏州刺史等职,晚年居于洛阳。公元838年,大诗人已经67岁了。他几次动念去杭州,但都因路途遥远,身体虚弱,难以成行。他只能把一腔思念,托付于一组《忆江南》。诗人死于8年后的公元846年,他魂牵梦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他再也没有能够旧地重游。——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

3.师:读了这几段文字,你对这首词有了哪些新的理解?(板书:情)

4.教师引读:是啊—— 江南好,那是一幅幅令人难忘的江南美景图!因此,江南好,那是一道芳堤,六井清泉。 5.小结升华:是啊,这红胜火的江花上,这绿如蓝的江水中,藏着诗人白居易深深的情啊!这真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诗人忆的就是这份“好”啊!(完善板书:将“好、景、忆、情”四字用线连成一个大圈。)

五、拓展赏词,浓情延续

1.师:诗人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却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便又写下了另外两首。

2.课件出示: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百度搜索】

3.指名读

4.说说从这两首词中,你又读到了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5.再次感情朗读这三首词。

6.师:“古人唱歌兼唱情!”老师带来了《忆江南》的歌曲,同学们请用心来听。(播放《江南曲》听吟唱)

【百度mp3】

师:你从这声韵悠扬的歌曲中听出了什么?

7.融入你们的这些感受,请大家再次朗读这三首词。(配上悠扬的音乐)

【百度搜索】

8.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画面,值得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来,请大家将这组千古绝唱《忆江南》背诵下来吧。附: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忆江南

好 忆

词学习方法

初读词——了解词人——理解词意——体会词情——熟读成诵

六、 教学反思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的朗读要求语速要慢,而且语调要有高低的变化,课堂上我注重朗读指导,加强示范,并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带上动作读、配乐读,让学生读出诗中的情,读出诗中的美,读出感情了,对诗意的感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以想象为突破口

诗人之所以能写出优美的诗句,是因为他曾经身处在那样的意境之中,只有为学生创造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诗意。所以在教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不但能说出诗中所写景物,而且有的孩子能说出仿佛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足以见得学生真的去想了,真的走进了诗的意境。

三、以多媒体资源辅助课堂

我在网上查到了江南景色的视频,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直观形象的画面加上学生的朗读,读出了意境品出了美。 当然不足之处有很多,我觉得在板书部分处理得不够巧妙,我在画简笔画时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如果我画时同时也让学生在本上画,比比看谁画得好,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学生对诗词的朗读技巧掌握还不够好,今后应加强指导。

希望自己能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深厚自己的文化功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出好的课!

本节课时利用了“百度搜索”在互联网上搜集了很多资料,使得本课的教学如虎添翼,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较好!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267011.html

    【古诗《忆江南》的诗意是什么?】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