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书的话

| 英国移民 |

【www.guakaob.com--英国移民】

写读书的话(一)
《关于读书的一段话》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他说,未来的中国前途堪忧!全文如下(编者:从文中叙述看,有些表达不太像是出自一名印度工程师之口,不过道理是一样的,不必太计较是谁说的):

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厕所。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位,吃惊地发

现,我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中国是一个有着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

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不打电话就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在欧洲,火车的速度也许已经没有中国快,火车站的现代化程度也许不再领先,但大部分人还是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即使打电话也是轻声细语的,生怕吵到了身边正宁静地阅读着的乘客。

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阅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太过于流行也让我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

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在中国庞大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也许媒体报道的统计数据并不准确,但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中,凭直觉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是越来越不喜欢看书。

此前就有人写过文章介绍,在那些发达国家的地铁里,火车上以及一些其它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静静地看书。而在中国这些场合,人们要么是在高谈阔论,要么是在打瞌睡,鲜有看书的人。

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在历史文化名城、炎帝神农故里——湖北省随州市麻将馆随处可见,几乎所有宾馆、酒店的每个房间都配备了全自动麻将机,90%以上的城乡居民家里都有麻将桌,不论是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沉迷于打麻将之中,由于受父母的熏陶连几岁的孩子都会打麻将。短短几年间随州取代了成都,成为闻名全国的"麻将之都"。其经营面积达4000多平米的两幢新华书店,有80%的面积都出租经营饮食和家电百贸,几百平米的书店内是门庭冷落。

麻将馆里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几乎都是满的,不愁客源,生意火爆。来参与打麻将的有农民、生意人、退休老干部,教师、医生、国家公务员等,甚至很多教师趁中午休息也要玩两把,自诩“经济半小时”。可以说,不论文化高低,不分男女,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当中,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

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我们可以看到,大多

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

以前,有一句来讽刺公务员整天无所事事的话: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说明那时候还有很多公务员在看报纸,但自从网络化办公后,网络带来的海量阅读信息反而没有人读了,报纸更是无人问津。我到过不同部门的办公室,很多人或公开或偷偷摸摸在网上斗地主、玩游戏。打牌战况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更是感叹抽不出时间来读书,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这不只是我善意地猜想,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从愈演愈烈的论文抄袭、剽窃来看,他们之所以冒这样的风险干这样见不得人的勾当,说明这些学者写不出东西来了。写不出东西的学者,肯定是没有及时给自己充电,老本吃完了,才会江郎才尽。一个经常读书学习的专家学者,哪有写不出东西的道理。

去年,我在北京与出版界的朋友一起聊天,一位出版社的总编辑这样感慨道:现在中国写书的人比读书的人还多!这话也许是笑谈,但现在买书的、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这确实让人担忧。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不光国家与社会都离不开书,人类也离不开书。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终身学习是提高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竞争力的不二法门,而阅读又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这样低的阅读量,这样低的文化素养,能让中国可持续发展吗?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吗?我看有点悬。

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直到近几年才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上述国家,老早就普及高中教育了;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家庭和社会也缺少读书的氛围;三是国家一直在实行“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同时,应试教育剥夺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权利,这也最重要的因素;四是好书越来越少,内容不吸引读者。中国每年200多万种新书,去除评职称用的,市场投机的,粗制滥造的,以色情、爱情为主,思想品位高一点的,值得一读的也就是少量的引进版图书。

读书这种习惯要靠从小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校和家庭。可是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学习就是做作业。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叮嘱学生的一句话:回去把作业做好。而家长督促学生的一句话就是:作业做好了吗?从没有人问:今天看了什么书?在学校看课外书被老师没收,在家里面躲着家长看课外书绝不是传说。读书并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你只要在学校走一转,你还有可能

听到校长或教师无所谓地说:我最不喜欢看书。很多学校的图书馆都是摆设,很少有学生去借阅。而家长只知道给孩子买玩具,买食品,却不知道给孩子买书。我估计,在中国的一些普通家庭中,拥有50册藏书的肯定不多。

中国人都为了钱和权及利而拼搏。孩子读书为了考取名牌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并非按自己的兴趣去读;成年人读书为了晋级或考取公务员;政府重视的是高文凭人才而不是知识,那么读书何来快乐?关键的关键是如何让国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而以色列的犹太人更甚,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家里突然起火,你首先会抢救什么?”当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时,母亲会严肃地告诉他:“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应该抢救的是书!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因而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即使在乞讨,他们的身边总会带着每天必读的书,更别说衣食无忧的人了。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在以色列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本书的售价在20美元以上,每份报纸也在6美元以上,但普通以色列人对购买图书和订阅报刊都十分慷慨。这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是全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

这里说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安息日”是以色列犹太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教活动日,在“安息日”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祷。但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

而另一个国家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中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

书馆。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购书20本,比同地区的西欧人要多得多,而中国上世纪90年代统计,平均每人每年购书只有5本,现在还在下降。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时间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而诺贝尔获奖者中犹太血统的人占18.5%。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像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国家的粮食不够吃,还要以石油换食品,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而且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他们凭着聪明和智慧,创造出惊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既有火柴、圆珠笔这样的小物件,也有电话交换器、变压器、汽化器、电视显像管这样的尖端产品。据说,上世纪80年代是匈牙利人发明的黄金时代,平均每年的发明专利都在400件以上,堪称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大国”。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所谓“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有人感叹道:“当今社会识字的人多了,读书的人却少了。”很多人把宝贵的时间耗在推杯换盏、打牌搓麻将、欢歌劲舞等娱乐应酬中,却不愿花时间认认真真地读几本好书。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坚信:阅读始终是知识的源泉。因此,我们少一些应酬,多读几本好书吧!

写读书的话(二)
《关于读书的九句话》

写读书的话(三)
《关于读书的句子》

关于读书的句子

每天中午,读书便成了我唯一的乐趣。

正如美国作家艾利莉·狄金森所写的《神奇的书》一文所说:“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没有一匹神奇的骏马,能像一首诗,带我们领略人世界的真谛。即令你一盆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多么质朴无华的车骑,可是它装载了人类灵魂的全部美丽。

读书宛如一道菜肴,宛如朋友交谈的与亲人见面,人会人们回味无穷。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蓝天上自由自在的小鸟没有了翅膀,不过不好的书也会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残害。 本站原创,转载必究!

写读书的话(四)
《描写读书的句子》

关于描写读书的好句子

①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书,像交了一位益友;书是窗户,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

②书是世界的一个窗口,人们就是通过这许许多多的窗口去认识世界的。书就是一艘船,它载着人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

③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④书籍是知识的一台电脑,题目是主机,目录是键盘,文字、标点是书籍的内存。

⑤在学校里,读书学习是我的天职,在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下,我的羽翼渐渐丰满; 在家里,上网是我的课余爱好,与网友们谈天说地,侃侃而谈,是我人生一大乐趣; 奔驰在操场,享受狂奔的欢愉; 遨游在书海,享受文学的乐趣。

⑥我匆忙,书本是我善良的朋友;我悠闲,书本是我真诚的伙伴。生活于善良和真诚的氛围里,哪儿还有不悦之理?

⑦如果以考试来对应四季,春天是考试前老师的动员,夏天是动员后考场的铃声,秋天是铃声过后巨大的努力,冬天是努力过后无情的家长会

⑧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讲,中考是一次重大的敲打。有人从此可以继续深造,前途一片灿烂;可更多的被拒之“象牙塔”外,望“塔”兴叹,前途一片茫茫。当理想之舟刚刚起锚,就被狂风所掀翻,哪会不黯然神伤?然而,人总要长大,总要逐渐走向成熟。敲打总要挺住,泪水总要拭干,受伤的心总要愈合,布满荆棘的路总要走下去„„

写读书的话(五)
《关于读书的句子》

读书,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的更远、更清晰。下面是学习啦总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第一部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古代名人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三国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第二部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近代名人篇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之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第三部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国外名人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写读书的话(六)
《一位母亲给儿子关于读书的一段话》

一位母亲给儿子关于读书的一段话:“孩子,我让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名次,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写读书的话(七)
《从读书写一句话感受开始》

从读书写一句话感受开始

我们的老师,平时不苟言笑。可是她胸中恰恰似一团火,在寒冬里烘烤着全班同学。

记得二〇〇八年九月九日,是我们刚上一年级开学后第一个星期日,老师就要求我们读故事写一句话感受。我当时写的一句话感受是:课外书我最爱读论语和千字文。由此以后,一直写到现在,已写完九本共一百八十多篇日记和读后感了。

刚开始,同学们自选书目自立题目。后来老师定书目定题目。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野天鹅”、“皇帝的新装”、“我们是属鼠班”等读后感。

寒署假里,老师要求我们学会干各种家务活,然后写感受。要求我们深入社会调查,收集有关的风俗民情写日记、写旅游见闻。我先后写了“擦地板”、“和春节有关的风俗习惯”、“大学印象”、“我家有盆木芙蓉”等十几篇日记或感受。

现在,老师又要求我们写“平顶山殉难同胞遗骨馆”观后感、“拔河比赛”有感,根据“四好少年”标准创作童谣或诗歌等„„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老师的“规矩”下,我一路写来,以由一句话写到了“快乐的节日”、“可爱的小乌龟”“我们是一棵棵小树”、“秋游随想·有关太岁的传说”等多篇日记读后感。老师的这些铺垫,足以使我们走向作文的漫长之路。

在这里,让我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辽宁抚顺将军二校四年级:李昊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267029.html

    上一篇:凉州词阅读

    下一篇:思念留言板

    【写读书的话】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