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书评200

| 英国移民 |

【www.guakaob.com--英国移民】

围城书评200(篇一)
《围城书评》

《围城》书评

《围城》讲述了方鸿渐留洋归来,在爱情、事业、生活上经历一系列波折与变故,最终陷入一个又一个“围城”的故事。正如书中所写“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不仅在婚姻上,方鸿渐所处的社会本是一个金漆的鸟笼,被困的又何止他一个,笼内的向往着笼外的自由,笼外的羡慕笼内的富贵,兜兜转转终是深陷其中。《围城》是一面镜子,折射着旧社会知识分子的颓唐、灰暗甚至病态的精神世界,作者以犀利的笔锋,辛辣又不失幽默的语言描摹了一个接近现实又近乎荒唐的旧社会缩影。

小说围绕着方鸿渐的人生经历展开,从留学归来到恋爱,再从恋爱失败到赴三闾大学任教,最后离开三闾大学回上海结婚生活,方鸿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读者正是透过他的人生看到了“围城”,也看到了无奈。对于方鸿渐这个人物,他给人的印象是怯懦、懒散、一事无成,这些特点与旧时代知识分子的特性一般无二,但他却同样正直、善良,正如赵辛楣对他的评价“你不讨厌,但全无用处。”

他的人生中遇见了四个女人,这四个截然不同的女人给他的人生留下了不一样的痕迹。 第一个是在邮轮上结识的被称作“真理”的鲍小姐,但这场姻缘还没开始就随着邮轮的靠岸而宣告结束,虽然方鸿渐与鲍小姐之间算不得爱情,只能算是寂寞男女之间鬼混,但方鸿渐仍想着无论如何,要礼貌周到地送行。然而,当他看到鲍小姐与自己相像的未婚夫竟是半秃顶,戴着眼镜的黑胖子时,才发觉自己被骗,道出:“女人是最可怕的!”这是方鸿渐第一次吃女人的苦头,但显然这次的伤害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也许从头到尾方鸿渐并未把鲍小姐当做恋人看待。

第二个女人是苏文纨,她是留学归来的博士,又曾是方鸿渐的同学,与他同船归国。苏文纨有着大家闺秀的外貌与举止,自诩诗人,有着诗人的清高,颇有些孤芳自赏的味道。她有手段,深谙恋爱之道,对她心仪的方鸿渐欲擒故纵,看他与赵辛楣为自己针锋相对而暗自高兴,但她又懂得适可而止,会适时向方鸿渐展现难得的柔情。只可惜她对方鸿渐的爱慕只是一厢情愿,方鸿渐在与苏文纨的交往中总是若即若离,他不愿向苏文纨表明自己的想法,一方面他担心苏小姐为此伤心难过,一方面又害怕自己与苏小姐撕破脸,这也正反映出方鸿渐性格中的优柔寡断。也正是他对苏小姐暧昧不清的态度,致使后来发现真相的苏小姐恼羞成怒,使计离间方鸿渐与唐晓芙。待到后来,她与已经结婚的方鸿渐与孙柔嘉偶遇,对孙柔嘉极尽嘲讽,这时的苏文纨早没了那份清高,只剩令人鄙夷的世俗之气。再看方鸿渐,与苏文纨决裂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他不但不会悲伤,反而应当感到轻松自由,只是这自由的代价是让他亲手埋葬他与唐晓芙那还未开花就已夭折的爱情。

第三个是唐晓芙,书中对她的描述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她最吸引方鸿渐的地方就是不施粉黛的清纯,她是方鸿渐真正爱的女人,但或许是她太完美,方鸿渐还不够资格拥有她,最终还是有缘无分。唐晓芙是那个污浊时代的特例,人如其名,如芙蓉般清雅脱俗,纤尘不染。对于爱情她也有着自己的坚持,她曾说“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她想要的爱情太纯粹,方鸿渐给不起。从唐晓芙与方鸿渐分手后唐晓芙当心方鸿渐雨中出事,打电话心乱性急拨错号码不难看出,唐晓芙对方鸿渐还是有感情的,正如书中写到“心里忘不了他,好比牙齿钳去了,齿腔空着作痛,更好比花盆里种的小树,要连根拔它,这花盆就得碎。唐小姐脾气高傲,宁可忍痛至于生病。”方鸿渐至此也算是死了一次,心灰意冷的他跟随赵辛楣一同赴三闾大学另谋出路。

第四个女人是孙柔嘉,她没有唐晓芙姣好的面容,没有苏文纨富贵的家世,只是一个极普通的女孩子,却能够嫁给方鸿渐,可见她的工于心计。相较于方鸿渐的迟钝,赵辛楣精明得多,他早就看出了孙柔嘉不简单,这也许也是孙柔嘉与方鸿渐结婚后不愿与赵辛楣再有往来的原因之一。可方鸿渐却没发现这一点,一步步的朝孙柔嘉预计的方向走来。但也正如杨绛先生所说:“她最大的成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婚后的生活没有她想象的宁静与幸福,反而充满了争吵、猜忌。当爱情变为婚姻,两个人的联系便上升为两个家庭。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破裂除了两人的性格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原因。孙柔嘉从小就不受父母重视,她知道一切都要自己争取,她把婚姻当做事业在经营,然而面对方鸿渐迂腐的父亲、嫉妒心极重的弟弟弟媳,她实在有些承受不了。于此同时,孙柔嘉的姑母又极力怂恿她管制方鸿渐,这让方鸿渐感到不满。于是乎矛盾升级,终于以方鸿渐失手推倒孙柔嘉,孙柔嘉用梳子砸破方鸿渐的脸作结。

这四个女人在方鸿渐的生命中出现,有的只是匆匆过客,有的却刻骨铭心。方鸿渐是一个西式知识分子,他的性格中的缺陷是当时知识分子的通病,通过他的经历,我看到禁锢他的“围城”不只是婚姻,他早在自己的内心筑了一道“围城”。没有赵辛楣的关系与家世,他活得不如赵辛楣潇洒,可以放弃工作来去自由。没有李梅亭的市侩与世故,他被降为副教授,仍忍气吞声。没有高松年的圆滑与狡诈,他被同事排挤,最后落得解聘离职。相较于李梅亭、顾尔谦、韩学愈、高松年之流,方鸿渐无疑是个好人,但这又有什么用呢,他终是个失败者。小说的背景是战争年代,却未闻到战争的硝烟,反倒是同事之间、上司下属之间、男人女人之间硝烟四起。每个人都深陷欲望的“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外的人想逃出来。”或许这部小说想要讽刺的便是灰暗社会下的西式知识分子辗转于“围城”的盲目、可鄙、可笑、可怜。

围城书评200(篇二)
《《围城》书评》

对《围城》的书评

我看了将近一周终于将围城看完,看完那一刻顿时感觉像完成高考时的轻松,毕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要读完二十五万余字的一本书也绝非像玩家家那样轻松,当然其中的快乐和读后的成就感是绝非他物可以相比的。 围城这一书名的来历在书中作者有直接的交代:第三章中,褚慎明说英国有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还有第五章中,方鸿渐说:“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有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我经过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会结婚,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

再见的影子了。”

在说我对这本书的感想之前,总是免不了要提到作者的。这里提到关于作者钱先生的一件趣事:《围城》出版后,社会各界对此书的反响相当不错,同时对清华这位才子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理,当然钱先生也不得不为如何处理诸如读者的来信等问题伤尽脑筋。有一位英国贵妇人阅后顿觉精品,便希望自己能够见该书的作者并与之当面讨教。对此钱先生无不幽默地回应道:“如果您喜欢吃鸡蛋,为什么一定要见到下鸡蛋的那个母鸡呢?”以“母鸡”自喻,怕是当代那些学者教授做不到的事情罢,此也足以显示作者的心胸气概。想当年钱先生以数学15分,英语和国学分别以满分和近乎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何尝不显出作者横溢的才气和霸气!

钱先生一生的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管锥编》,此外还有《谈艺录》,《七缀集》,,《人.兽.鬼》,《写在人生边上》,《槐聚诗存》,《宋诗选注》等等传世之作,其中《围城》和《管锥编》则是为人熟知的钱的代表作。他极善国文和英文,可谓学贯中西,观其著作带有明显的中西方文化交汇的特点。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

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钱在国内外所收推崇可见一斑。

钱先生去世后,有人为他写下该挽联,自觉十分贴切,故于此共享。

七律-祭钱钟书 老街味道

管窥锥指自成编 烟海苍茫罩九天

直面沉浮犹戏谑 恣情臧否恁狂癫

中西交错通幽径 今古相承赏妙椽

可叹中书君去后 不知学问只知钱

诗中点明其一生著作,东西贯通的可贵及作者的淡泊名利和巨大影响。“不知学问只知钱”一句尤为绝妙。

钱在书的序言里这样写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角色当然是虚构的,但是有考据癖的人也当然不肯错过索隐的机会、放弃附会的权利的。

小说的简要概括: 书中主要人物方鸿渐是作者极力刻画的一位“知识分子”,我们暂且就这样称呼他吧。他也是作为整个故事的线索进行描写。

他凭借父亲和准岳父周经理的丰厚的财政支持在欧洲留学,期间以留学知名行“自由之事”,真才实学没有到手却徒染浪荡风气。回国之前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便买了一个假文凭,回国之后倒也风光,到处以教授之名招摇撞骗。与其一同乘船回国的苏文纨对其迷恋不已,千方百计要嫁给他却因为方鸿渐喜欢上了自己的表妹唐晓芙而不能如愿。最终苏小姐因心伤而一怒嫁给卖弄文采的一位朋友曹元朗,而唐小姐也因表姐的“告密”而彻底拒绝了鸿渐的求爱。痛苦之下,鸿渐和因为苏小姐而同样伤心不已的赵辛楣还有三位不相干的人一起离开上海前往内地的三闾大学教书。经过在学校的种种磨砺,鸿渐发现自己爱上了同来的孙柔嘉并与之订婚。无奈自己腹无点墨且受到同事排挤不得不带着未婚妻狼狈地离开三闾大学重回上海。当时正值战争,老家已经家道中落,夫妻两个陷入无尽的争吵与痛苦之中„„

要评价该书的特点,用作者本人的话说是:“锱铢积累”,用钱钟书夫人杨绛女士的话说就是:“我认为围城的作者是个“痴气”旺盛的钟书„„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着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真事。”就像文章的结尾一样:“包含着

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甚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小说的结构分析:全书共分为九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章)方鸿渐留洋回国,回到上海老家后与孙,唐两人的感情纠缠; 第二部分(第5章)一行五人在去往三闾大学的路上的艰辛遭遇第三部分(6~7章)鸿渐在大学里的遭遇,在此期间,他和赵辛楣成为最好的朋友并且和孙小姐订婚第四部分(8~9章)鸿渐无奈携新婚妻子返回上海,新婚生活充满艰辛与痛苦,夫妻两人都身心俱疲最终闹得无法收场„„

说起对这巨著的评价,我只能说以我目前的阅读眼光怕会严重误解了他老人家的得意之作,但想来就算误解大抵也是可以被原谅的,就在此发表一下愚见:

优点:优点实在太多,这里大致概括当然不能尽括:多而不知从何说起。小说整体构思细密,故事紧凑,结构明晰,人物刻画生动形象,入骨三分,给读者印象深刻。

缺点(确切的说是给读者留下的遗憾):小说结尾模糊,没有明确交代故事结局,局中人的命运最终如何不得而知;一些在小说前半部分着重提到

围城书评200(篇三)
《围城书评》

围城书评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围城》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 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批判指向和社会人生的感悟。作者在《围城》初版的序中,就开宗明义地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这是一段重要的自述。现实的社会里,包括知识社会,在法国游船上构成的留学生世界,上海苏文纨周围形成的留学生世界,都是容易注意到得社会相。而比较容易忽视的是方鸿渐故乡老知识分子的世界,方鸿渐感到四年后的故乡“回来所碰见的还是四年前那些人,那些人还是做四年前所做的事,说四年前所说的话”。时间的推移并没有使方鸿渐的家乡有所改变,这正体现了中国某些地区封闭落后闭塞的特质,虽然从曾国藩那些“洋务派”开始就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大力引进西方的知识文化制度体系,但是这些文化的冲击并没有使整个中国脱胎换骨,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仍大力附着在人们内心的深处,渗透到人们的言行,行为方式与处世哲学中。而其中受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一批又一批去“喝洋墨水”的“方鸿渐们”。在中国在家乡的私塾,他们受的教育都是摇头晃脑的老先生们教授的“郁郁乎文哉”,而在海外的几年,他们头脑中灌输的身边接触的都是罗曼罗兰们,黑格尔们和尼采们,中西方的文化相异在他们身上

矛盾,交融,升华,反射出千奇百怪的光彩,而在社会上反映最深的毋庸置疑就是方鸿渐们的“知识分子”世界了。

知识社会写得最千奇百怪的,最污浊的,当然是三闾大学。可以看作是中国战时大学教育的批判书或是讽刺喜剧。但有意味的是,当小说写到方鸿渐,孙柔嘉的家庭悲剧时,作者突然提出了中国家庭,学校,官场三种三者的高度一致性。在三闾大学,在方鸿渐惊奇于孙柔嘉从范小姐那里可以听来各种消息,孙柔嘉便说:“这个学校像个大家庭,除非你住在校外,什么秘密都保不住,并且口舌多得很。”方鸿渐则对一心要做政治家的赵辛楣,谈感想:“怎么学校里还有这许多政治暗斗?倒不如进官场爽气。”后来方鸿渐在上海同孙柔嘉谈大家庭里的阴谋诡计,感慨地说:“我有时想家里真的和三闾大学一样是个是非窝。假如我结了婚几年后到三闾大学去,也许训练有素,感觉灵敏些,不至于给人家暗算去了。”得出的结果就是家庭学校社会,彼此彼此,都是“造谣学校”。可是深陷这个三位一体的大社会,要想逃学可就不容易了。深陷“围城”社会,几乎就是宿命。 《围城》批判性十分明显。读《围城》,常常读着读着情不自禁的就发出会心的微笑,是任谁都有的阅读经验。形象的,具有美感的批判,笑的批判,就是讽刺。在20世纪中国现代讽刺小说中,钱钟书的讽刺,面对社会和社会中的人,具有以往讽刺完全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品性。他的讽刺已经超出了愤怒,也净化了丑,俏皮,幽默,面对千奇百怪的世界是一种优雅的审美风度。这种讽刺质地精巧,机敏,犀利,富有才智和想象力。

钱先生的批判更深层次的,更具有深入内涵的就是对人性的探讨与批判了吧。顺理成章的,《围城》更深入地揭示了人性,作者写了一类人,但“没忘记他们是人类”而且“只是人类”。

钱先生用了两条路径来揭示这种“人类”。第一是从对书中的人物的文化人格审视,到透视人性的弱处。方鸿渐的懦弱,苏文纨的虚荣,孙柔嘉的阴柔都指向人类的劣根性。我们读起来先似乎只与他们或她们本人有关,但如品橄榄慢慢品味细细体察就会看出这些都是从人类的角度来分析的。第二是由人生的具体挫折,具体的失败进而到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刻宏观的展示,理想和幻灭,循环往复。取得,便是丧失。正印证了千年前老子的“祸兮福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得到的不一定就是完美,失去了又不一定不是“塞翁失马”。小说中一直都有极其

精准直指人生与人心的人生寓言,“鸟笼”,“围城”,当然还有更扑朔迷离的“老自鸣钟”。当方鸿渐睡死过去的时候,它突然打了六下:

“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的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书中的最后一段就是全书的结句,很能显示“老自鸣钟”的寓言对全书笼罩性的意义。这些寓言,它们对现代人生不确定性的表达,尤其深刻。那个每小时慢七分钟的老钟是方鸿渐的象征,是中国历史的象征,也是人的某种象征。它是世界的自我迷失,也是人在时间在的迷失,停滞和无出路。

“老自鸣钟”“围城”,谁读过《围城》之后都会

惊叹于它的独特的文风。有的小说读完能留下故事,有的能留下人物,《围城》不但能留下两者,但更能留下有趣味的,有想象力,机警的,俏皮的,充满知识含量的语言。作者几乎每写一人一事,而与此相关的典故,理论,印象,联想,感情,诗绪便会一齐奔集笔下,拥着吵着,等待挥洒而出,喷薄而出。

领会语言文学的好处是离不开整个作品的。语言的意味,涵义,必须在一个语言环境中,在上下文中,才能体会。《围城》有多方面的文学语言成就,它是小说,是叙事的文学作品,却有那样多的比喻句子,可说是文学的一大奇观。作者反复说过:“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擅长”。钱先生是中国文学譬喻语的理论家和实践者,是集古今中外这方面大成的少有的极为优秀的小说大家。

很多评论家认为优秀的小说关键看情节,而我更推崇钱先生的小说请节与语言并重,用微妙,新奇的语言将零散的情节贯穿起来,这也是这部小说的一大亮点吧。

真的不得不佩服钱先生的创造力,像曹元朗的《拼盘姘伴》,那叫一个恶心,恶心也恶心的绝妙,将那自我标榜的“新古典主义”诗人形象体现的淋漓尽致,仿佛整个场面跃然于眼前,实在叫人读完不住叫爽。

关于矛盾的两届,钱先生并不是直接体现的,围城的意义有很多,最表层的便是方鸿渐的爱情道路,方鸿渐闯进了苏小姐的城中,而无法逃离,心中却又想

着另一座城——唐晓芙那边的美丽风景。在拼命的挣扎,挣扎与妥协之间,当方冲出去了苏小姐的围城后,才晓得唐晓芙的城对他来说的海市蜃楼一样的可望而不可求。而就在他割舍不下又放不了手时,他有进入了另一座围城。这座城与上一座城相比上升了一定的层次,即社会阶级层次。三闾大学是当时混乱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钱先生主要想反映的社会层面。文人学士粉墨登场,看上去一些或老实或木讷或谦谦君子或翩翩的小姐们的较好的社会形象,在三闾大学的舞台上暴露出了他们全部的丑恶面貌。自私,守旧,猥琐浅薄在这里屡见不鲜;谦谦君子摇身一变成了酒色徒;偏僻小姐也化作了八卦,低俗的长舌妇,这些人的穷形尽相,反映了社会的一大类人,被作者用戏剧化的故事展现出来,好像x光透视一样通过方鸿渐的经历将社会这座大围城中的各阶级形象挖掘出来,使得身在这个社会中的像方一样依旧怀着点善心而与世无争的人被压制得被迫地想从中逃离出来。

但从这种围城中逃离就没有爱情的围城的好摆脱了,在那个乌烟瘴气的城里,社会的惰力销蚀了方鸿渐一类人的向上的力量。于是在这种围城中抗争,就难免没有苦闷,孤独和彷徨了。城中的人想逃离开,即又不知道出去后会有怎样的未来。好像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样,徘徊在进退人生的两种境界里,尴尬得一败涂地。

然而,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又是什么呢?那还是要回到背景去谈。事情是当时日本侵华的背景下所发生的,国家的侵略本身就是围城的困境。在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强烈冲击下,中国人被迫接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习惯,思想,生活被生硬的改变,使人们的心理更加窘迫,围城代表了中西文化冲突的困境,又升华到了国家历史的局限性上。作者此时也未真正指出围城的时代意义,而又是从小方面着手,用方鸿渐与孙柔嘉不圆满的婚姻上体现的。把历史的局限和时代的弊端扔给了读者去思考。方孙的婚姻好比潜在着危亡的中国,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能成的婚姻就稀里糊涂地凑合在一起了,不欢而散或者说是失败,这是注定的结局。从中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现代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大到国家,小到人生的现实讽刺和伤悲。

有人认为,《围城》是现代《儒林外史》。它反映了人性的软弱,自私,也表现了对现实的无奈。其实无论你怎样理解,把这部小说置于现代生活里,我们依

然可以从中吸取些教化。现实中,我们的周围也不会有“围城”这样的困境,得到了的不去珍惜,得不到的不放弃。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城池接踵而至,你没有办法改变地势,那你只能学会飞翔;你没有办法去躲避围城之惑,那你只能宽广地面对生活。这样你才能正确地对待不断追求和对所追求到成功的不满足和厌烦之惑的矛盾的转换,才能处理好人生两界中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与动摇。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国家是一座城,一座崛起的城,也只有我们自己的思想冲出禁锢牢笼,我们的城才能更加坚不可摧,也只有摒弃了历史的局限,抓住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我们才能从城中真正解脱,主宰它,而不是受其压制。 想到这里,发现这部小说依旧还有很大的魅力所在,还是忍不住想再细细咀嚼每一句对白,嗅着时常散发的智慧芳香,和着爱情无奈而又浓郁的色彩,品着世事兴衰,仿佛又走进了书中的那个时代。。。。。。

那一天春雨纷纷

我在等你说缘分

消磨一段青春

承诺像刀

误伤了人

我们总和缘分错身

心围一座城

城内孤单寂寞

只有我一个人

心围一座城

我是走不出去的人

虔诚认真

当城外万家灯火时

沉默安静的等

你转身的可能。

围城书评200(篇四)
《书评~~围城》

《围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作者为钱钟书。 我认为这本书是以方鸿渐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人对于恋爱,婚姻,家庭,事业等方面的种种无奈。

书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方鸿渐在法国留学几年,什么成绩也没有,为了面子上过得去,居然花钱买了一张文凭,使得家里人及认识的人都对他尊敬爱戴。他本来有一个未婚妻的,只是还未见着面,他留学的钱都是丈人家提供的。在回中国的途中,他获知和自己订婚的小姐周淑英死去,只是稍加惋惜悲伤,心里却倍感轻松,和一位性感的鲍小姐甚为亲密,后来也默默分手。回国时,方鸿渐的身份是响当当的,他也在丈人的银行里工作,同船来的留学生苏文纨小姐对方鸿渐产生好感,而方鸿渐是不爱她的。在认识了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以后,方鸿渐付出了真心,对晓芙一往情深,晓芙也对他有着爱。但是由于苏文纨的一些挑拨和两人性格上的一些缺点,晓芙对鸿渐的误会越来越大,两人错过了彼此。岳母也对住在自家的鸿渐越来越不满意,丈人委婉地让他辞职,失意的他选择了离开这个让自己伤心的地方,要去三闾大学教书。在艰苦的旅途中,他和追求苏文纨不成功的赵辛楣成为了好朋友。在三闾大学,老师之间也是勾心斗角的,鸿渐脾气坏,人也不聪明,人际关系很差,地位越来越低。后来连校长也得罪了,教书也混不下去了。好在在此之前,他与同来三闾大学教书的孙柔嘉订婚了,两人一起回去,再次失意的他心里稍稍安慰。而结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

们在结婚的问题上有诸多分歧,两家人也彼此不满意,鸿渐因为地位低受欺负,拿的钱又不如柔嘉多,常常乱发脾气。柔嘉也不像结婚前那样单纯,事事都很会计算。他们还经常为了赵辛楣的事情争吵,柔嘉讨厌他,鸿渐却事事靠他,两人也经常为了一些芝麻大的小事争吵不休,感情渐坏。

在这本书里,主人公方鸿渐的形象很鲜明,让我既厌恶他又同情他。他爱慕虚荣,买了假文凭,假的毕竟是假的,他还是经不起考验,成为一个被人看不起的人;他不文明不道德,为了逞一时之快,与有未婚夫的鲍小姐发生关系;他不识时务,搞不清楚自己立场,他脾气又坏,经常与别人乱发生矛盾,开罪了许多人;他做错了事却怪别人,自己在外面被投了钱袋,却追溯到妻子孙柔嘉身上,怪她的姑妈来了,怪她帮自己做了钱袋;他软弱,没有用力挽留自己深爱的唐晓芙,只是消极悲观;他优柔寡断,没有及早和苏文纨说明白自己不爱她,使她误会越来越深最后恨他。

他是一个可悲的人物,他性格的缺陷使得他无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在我看来,他最终是困在了自己亲手炮制的围城里,我相信那个社会有幸福,但他绝不会有。

钱钟书先生在这本书里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有些真的很传神,让人眼前一亮。他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也十分到位,对人物形象塑造成功,我仿佛能看到他们,感受到他们。文中处处有他对社会对人物的讽刺,亦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场景环境更为生动可感。

围城书评200(篇五)
《围城书评》

头一回读《围城》是初二,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那时候我喜欢的是金庸。

第二回读《围城》是高一,看着看着睡着了,因为觉得节奏太慢,不过就这么迷迷糊糊的还倒也读下来了。

这是第三回读。好像还真发现他的高处了:恕我直言,自《围城》以后的中国大陆的小说没有能超过他的。

先讲一个故事:说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决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老师说:这就是“爱情”。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这是一个公式、定律,《围城》里的方鸿渐自然也可由此观之。

方鸿渐就是唐晓芙那棵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就是孙柔嘉那棵普普通通的树。不过其实在方鸿渐眼中孙柔嘉也是那棵树,但唐晓芙绝对是大麦穗。当然,也许唐晓芙并没有觉得前面有棵好的麦穗,但总之是没有摘成。最荒缪的是苏文纨,她并不是真的爱方鸿渐,方鸿渐本也不爱她。可方鸿渐因为她而失去了唐晓芙,因为他认识了赵辛楣,因为赵而去的三闾大学,因为去三闾大学认识的孙柔嘉,——方鸿渐的婚姻还是拜她所赐呢。

在方鸿渐身边的女人中,苏文纨代表了女性的虚荣——她的所有活动都为了这两个字。苏文纨是因为虚荣所以亲近、引逗、诋毁、嘲笑方鸿渐。她所作的一切都是基于“在人群中我理所当然是焦点”这种大小姐思想。她之所以选择方鸿渐也是认为他软弱,自己能控制住他。所以方鸿渐说“苏小姐是理想的女朋友”——一个官府大小姐做自己的女朋友当然有面子,可也没有谁会心甘情愿接受这个大小姐脾气的。 唐晓芙正是方鸿渐的心上人,方鸿渐对她的感情最纯洁,两个人本来是最理想的爱侣。可是,方鸿渐不幸被她表姐选中了——“我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得到”。于是这一对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完了。

孙柔嘉在方鸿渐心目中只不过是“不讨厌”。若依赵辛楣那句“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结交做朋友”来看倒是不错,两人充其量只是朋友。可没想到这胖子接着发的那番先旅行后结婚的“高论”竟成了谶语,这对先经过旅行的男女果然结婚了(虽然感情不是很好)。方鸿渐结婚的决定在我们看来好像没必要,可是设身处地想:其实方鸿渐走的每一步都是当时唯一的途径,等于是生活的必然造成方鸿渐荒谬的结果,这就是钱钟书的手段高明之处了。

我以为小说有四等境界:最下等曰“歌颂”(如《抉择》),第二等曰“批判”(如《伤痕》),更高曰“幽默”(如《钟摆》),而独以“荒谬”为最高——《围城》正是这种“荒谬”作品。

为何?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谬的,万万不能较真,能看出这一层不易,化入小说中更难。因为不仅要你看出生活的荒谬,还要熟知这荒谬的生活是怎么样运作的,方能在虚构的生活中表现出荒谬来,且荒谬而不做作,虚构却显真实。一个在平淡中娓娓道来的故事,圆滑自然的进行,最终化作无奈——“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含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甚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围城书评200(篇六)
《《围城》书评》

再读《围城》

偶然看到电视剧《围城》,被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强烈的好奇心让我迫不及待地从图书馆里找出《围城》这部小说一探究竟。全书一气呵成,也意犹未尽。钱先生以方鸿渐留学,归国,情感,交际,工作为主线,描绘了知识分子的形象群。他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到位,幽默风趣的语言却入木三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人生经历,而是一群人,一个阶层的生存状态。

每个人都有一座围城,被爱情,事业,生活围在城里,正如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许多人在围城里而不自知,而钱先生以他独特犀利的眼光发现并且展示给我们这座无形的城,使读过此书的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暗自反省,思考自己的围城,自己的人生。

衡量一本好书的标准莫过于每次读来都有新的发现和体验。再读《围城》,透过字里行间的巧妙揶揄,我深深的为钱先生的文字所折服,也幡然醒悟自己追求自由的想法要比想象中的更强烈,也只有实现自我才能甘心委身在围城中泰然自若。

很多人说悲剧最能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而我却觉得《围城》是本会让人笑着笑着就笑不出来的“喜剧”,它

最难得的便是那回味之后的苦涩。读书的人都能从书中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或是相识人的影子,却又清清楚楚的不能对号入座,这正是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最好的体现。

围城书评200(篇七)
《围城书评》

围城

提到钱钟书,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他的著作《围城》。围城一词出自书中苏文纨的话“婚姻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实际上,书中的一座座围城,不仅仅有感情的围城,还有事业的围城,更有社会的围城和思想的围城。

感情的围城:方鸿渐陷入了苏文纨的围城中。置于这座曾令他神往的围城之中,他又无奈城中的无聊。于是方鸿渐又想逃出,每次却都因为自己的怯弱而言不由衷,始终没能成功。而20年来始终追求着苏文纨的赵辛楣,日日夜夜想着进入苏文纨的围城。赵辛楣与方鸿渐也因此明争暗斗。知道苏文纨与他人订婚后两人才变成了朋友。但最终二人也并没真正逃离围城。赵辛楣另外找了他人订婚,方鸿渐也落于孙柔嘉设下的感情陷阱中,两人的婚姻也是不幸福的。

事业的围城:方鸿渐在三闾大学的工作可谓事业的围城。在任讲师的一年中,方鸿渐勤勤恳恳,虽无大的作为,但已经将自己的分内之事办好,而他却总是被他人算计。起初接到通知时的欣喜之情也因学校中的尔虞我诈和明争暗斗变了味儿。最后又煞费苦心逃出了这事业的围城。方鸿渐的事业也是不成功的。

社会的围城和思想的围城:方鸿渐从三闾大学逃出之后,面对的是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本性善良又怯弱的方鸿渐如同木偶一般逆来顺受,任人摆布,任方家上下引他进入封建思想和面子的思想围城,任朋友给予他帮助。 方鸿渐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书中各种矛盾的交点。方鸿渐在婚姻上的失败,事业的一事无成,其实与他的品格是没有太多联系的。方鸿渐与李梅亭、高松年、汪处厚相比,是要强很多的。他的性格特征是:既善良又迂执,既正直又软弱,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方鸿渐的思想性格,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遭遇,也正是当时一部分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困厄。

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曾经以为已经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其实进入却等于是在外面,而当她与曹元朗结婚并过上真正的市侩生活时——那种生活在钱钟书看来是绝对应该逃离的,她却安之若素;她曾经似乎已经进入了文化的围城,但她只有在成为发国难财的官僚时,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处,是不愿意出来的。方鸿渐并不想进入孙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涂地就进去了;结婚后,他也有想冲出来的冲动,但他是个被动的人,不敢行动,也不会行动。从表面上看,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经历与“围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实际上,方鸿渐之无法在三闾大学如鱼得水,是因为他还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子操守,或者说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

发生在方鸿渐身上的悲剧有他个人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个人原因其一是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动性。其二是方鸿渐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始终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以致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社会方面首先,现实世界的虚伪丑恶,荒唐无聊是导致他悲剧的重要原因。方鸿渐生存的环境,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社会、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侵略与反侵略„„中国被卷进了时代的旋涡。其次,中国的传统生存结构——家族本位制内部的明争暗斗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也是导致方鸿渐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钱钟书对围城的态度是什么呢?世上有太多的围城,它们都是由于人们盲目的追求形成的。 “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钱钟书的一位学生说过,围城是自己设置的。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正是天天被自己设置的围城困扰。如我们学生,每天都为了成绩埋头苦读,出外补习,被迫争抢着进入成绩的围城,而当高考结束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向前追求的也不过如此,真正决定一个人的成败的还有他的个人修养和社交能力。再如多数人的心理,年纪小的时候渴望成年,成年之后又渴望变回小时候的样子,这就是成长的围城。围城所体现的也正是这种不理智。

追求很可能是虚无的,钱钟书用纸笔演绎的这个围城悲剧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远方的海市蜃楼迷惑,付出无谓的汗水和泪水。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270071.html

    上一篇:很吊的句子

    下一篇:lol官方下载安装

    【围城书评200】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