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榕树诗句

| 英国移民 |

【www.guakaob.com--英国移民】

大榕树诗句(篇一)
《泰戈尔《榕树》赏析》

《榕树》

喂,你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你可会忘记那小小的孩子,

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cháo)又离开了你的鸟儿似的孩子?

你不记得是他怎样坐在窗内,

诧异地望着你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树根么?

妇人们常到池边,汲了满罐的水去,

你的大黑影便在水面上摇动,好象睡着的人挣扎着要醒来似的。

日光在微波上跳舞,好像不停不息的小梭在织着金色的花毡(zhān)。 两只鸭子挨着芦苇,在芦苇影子上游来游去,

孩子静静地坐在那里想着。

他想作风,吹过你的萧萧的枝杈;

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了日光而俱长;

想做一只鸟儿,栖息在你的最高枝上;

还想做那两只鸭,在芦苇与阴影中间游来游去。

在这首诗中,榕树成了那孩子的朋友。诗人运用第二人称,生动描写那孩子对一棵高大的榕树的沉思和幻想。

“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池边”是写榕树生长的位置,为下文进一步对话伏笔。“蓬头”是状榕树的形态。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有气根,树冠大。它生长在热带地方,在印度是一种常见乔木。在文学作品中,榕树往往是故乡的象征。所以,诗人把榕树想像成孩子的朋友,便于抒发思乡怀母的感情。“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的鸟儿似的孩子”,诗人在这里把那孩子比作小鸟,以引起“榕树”的回忆。

“地下的纠缠的树根”本是看不见的,但从儿童的眼光来看,它是看得见的。“树根”在这里语带双关,含有“寻根不忘本”的意思。

接着描写了三个日常生活画面:妇人汲水,日光跳舞,鸭子游涞游去。这些生活画面都能勾起“榕树”对孩子的回忆。

最后,诗人把孩子想象成“风”“影子”“鸭”与榕树须臾不离。

榕树是故乡的化身,是妈妈的化身。那孩子面对榕树的沉思与幻想,是思念故乡、思念妈妈的表现。诗中对榕树的描写,则使我们联想到妈妈的性格和形象。(二)像一篇充满着幻想而有着瑰丽色彩的童话,像一幅让人长久伫立而引起无限遐思的风俗画,像一首反来璞归真的田园牧歌。这就是《榕树》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印象。

泰戈尔的诗,好像没有刻意求工的追求,没有惨淡经营的刀斧痕迹,简直自然得很,自然得就像青山绿水一样,线条是那么简洁;自然得像一个八九岁的农村小姑娘,纯真而没有任何修饰;自然得像生活本身一样。然而在自然之中,我们体味到了它的清新淡远,它的丰富归之于单纯,绚丽凝练为朴素的风格。

《榕树》是写一个人长大以后,对于自己在孩提时代朝夕与之共处的榕树的亲切的絮语,这种絮语,表现了孩子对周围生活景象的观察,对生活的奇特的幻想。是诗人自己对儿童时代生活的一种甜蜜的回忆。

诗歌以榕树为中心展开了画。诗的开头,诗人好像在微风中,在黄昏中与那已经人格化了的榕树在絮语:“喂,你站在池边的蓬头榕树,你可曾忘记了那小小的孩子,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又离开了你的鸟儿似的孩子?”开始诗人就对榕树、榕树与孩子的关系作了说明。榕树恐怕已生长了多年,因为生活在它身边的孩子已经长大。榕树是蓬头的,它有着华美的树冠。

榕树不孤零零的,它靠着池塘,它可以在水面上婆娑弄影。孩子就像筑巢于树的鸟儿,可见孩子是与榕树朝夕共处,在它的身旁嬉戏悠游而长大的。

接着诗人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第一幅,孩子坐在窗内,望着盘根错节的大榕树根,在作着孩子的幻想。画面是相当生动的,一面有饱经自然与人世沧桑的高大的榕树爷爷,一面是充满天真幻想的孩子。树木根深叶茂,老干虬枝,苍劲有力;小孩如小鸟依人,托腮默想,像解迷一样地思考着大榕树。

第二幅,妇人们到池边汲水,水镜浮动。在孩子的眼中,榕树的黑影在水中摇动,像巨人从睡意朦胧中挣扎着醒来,日光照着塘水,在波上跳舞,好像编织金色的花毡。诗人把孩子的想象和当时的景象融为一体,创造了一幅童话般的跃动着的画面。

第三幅,两只鸭子游弋觅食嬉戏于芦影之中,孩子坐在榕树的身旁作着各种遐想。但孩子的梦是以榕树为中心的:想变成风,吹过榕树萧萧的树杈;想作树影,随日光俱长;想作鸟儿,栖息于树之高枝;相作鸭,游于榕树投影的池塘苇丛之中。

这三幅画面是连续的,诗人把这棵大榕树引发的孩子的想象用优美的诗句叙述出来了。记得清代画家朱若极曾经说过,诗中出画,乃来自真性情也。诗所以出画,乃诗人真识与诗人造境相合。这说明泰戈尔的诗能够为我们展现如此生动活泼的画面,一方面是诗人的想象结合起来的结果。

《榕树》所以给我们以田园诗的反璞归真的感觉,也是和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分不开的。诗人在选取景物时,看似随意实则也是经过了提炼选择的。这些景物聚在一起似乎没有人工的雕琢,是那样的和谐、均称:榕树用瓦罐汲塘水的妇女、池塘、树影,阳光、芦苇、鸭子、幻想的孩子。这些景物的组合,就构成了一幅自然的农村生活的画图,给人一种静谧、恬淡、平和、自然的感觉。

诗中描写孩子的想象,完全切合孩子或者说一个农村孩子的年龄特点,既幼稚单纯,又奇特诡谲。像“诧异地望着你那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树根”完全符合孩子求知的好奇心理;像榕树的影子在水面摇动,孩子把它想像成“睡着的人挣扎着要醒来似的”;像日光照耀动荡的塘水,孩子想像成“日光在微波上跳舞,好像不停不息的小梭在织着金色的花毡”;像孩子想变作风,变作影子,变作鸟儿,变作鸭子等等,这些想象都是孩子所特有的,幼稚的,天真的,因此也富有感染力。

大榕树诗句(篇二)
《榕树》

大榕树诗句(篇三)
《李中大榕树(诗歌)》

1 李中大榕树○

文/夏和盛 (一)

时光老人 牵着您的手 走啊走

从古代走到今天 您接天地之灵气 映日月之光辉 历经五百年 走过沧桑 挺过艰险 走啊走

守望着那片热土 时间亦在变老 您依然年青 充满青春活力 保持着绿美的容颜

(二)

您是山神 巍然屹立 在南海岸边 引历代百姓朝拜 让各路神仙敬畏 看历史兴衰 数人生成败 您敢对苍天说不 敢问大海浮沉 您杨眉吐气 捋着神仙须 向天下坦言 世事虽纷繁多变 一切会成过眼云烟 您以不变应对万变 青春不老啊益寿延年

(三)

您是图腾 为民祈福 传递好运

从孤独走向森林 朝着梦想远方 一直没有终点

您伟岸的身躯 任凭风暴起 不怕雷电劈 象一把保护伞 撑起一片蓝天 不管昼夜阴晴 庇荫子孙安宁 生息繁衍幸福无限

(四)

您是常青树 扎根沃土 树冠云端 每片落叶

都记录着历史变迁 东纵将士 创造英雄业迹 光祖学子 写下辉煌诗篇 客家围屋群

留下无穷无尽思念 目送村落远去 钢筋水泥

淹没了万顷良田

(五)

您是见证人 喝着黄酒 品味那甘甜 杨眉吐气 把一个故事 从昨天讲到今天 看一代伟人 宏图大展 纳四海精英 迎五洲宾朋 集天下能人 把现代都市兴建 以最快的速度 崛起一座崭新鹏城 直叫世界感叹 渔村巨变换了人间

1:注○深圳市坪山新区坑梓办事处沙田社区李中村有一棵大榕树,生长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近500岁。

大榕树诗句(篇四)
《榕树介绍》

大榕树诗句(篇五)
《古诗词1》

导 学 案

课型: 主备人: 审核人: 审定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

2、学会赏析,感悟诗歌意境。

3、体会诗句里所蕴含的哲理。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关键问题:

1.学习这诗歌,主要的方法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从整体上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感悟诗歌的语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诗歌的主旨。

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诵,在朗诵中品味诗歌的感情,深意。

2、 在朗诵的基础上,作具体的诗歌分析,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

知识链接

古诗词三首:王湾,唐代洛阳人。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陕西西安人。家世显贵,

祖父杜佑曾任宰相,其父业供职朝廷。世人为区别于杜甫,又称为“小杜”。杜牧的主要成

就诗。尤工绝句,如《泊秦淮》《赤壁》《山行》《清明》《江南春》《寄扬州韩卓判官》等,

传诵极广。《阿房宫赋》最为有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的长子。有《东

坡全集》

《金色的花》,《告别》,《榕树》这三首诗选自《新月集》。

预习评价: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

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

一语作铺垫。

2、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你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一句诗:

3、本文的体裁属于 ,浣溪沙是 。

4、《金色的花》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里的花,还是一种特别意义的花?

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5、作者回忆往事旧景,为什么要围绕榕树这个中心?《榕树》

这是因为故乡的榕树给了作者太多美好的回忆。

6、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榕树》

7、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或表达乡愁之情)。你认为诗中

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次北固山下》王湾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或“江春人旧年”

‘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

8、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

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9、品读《次北固山下,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D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

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10、写岁末年初江边景色用来感叹岁月无情,徒增游子无限乡愁的句子(或蕴含新事物孕育

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1、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触景生情,既写出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

宽阔胸襟。颔联完全是写景。其中“正”“悬”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的情景。《次北固山下》

1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生锁二乔”阐述一个什么道理?寄托做着什么感情?《赤壁》

要建立一番事业,需要一定的条件,倘若没有这些条件,就是英雄也无能为力。寄托了

作者的郁闷之情

学生生成的问题:(通过预习后学生小组讨论所生成的问题。)

问题解决评价:

一、课堂练习

《次不固山下》

(一)、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 ,回到故乡洛阳。

2、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

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

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

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

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二)《榕树》

兀( wù )立 汩汩( gǔ ) 镌( juān )刻 苍虬( qiú ) 凹( āo )槽 皮癣( xuǎn ) 饭甑(zèng ) 温馨( xīn ) 庇

( bì)荫 凉飕飕( sōu ) 战战兢兢( jīng ) 安然无恙( yàng)

(三)《金色的花》

下列的词语,你都掌握了吗?

嗅( xiù ) ——闻(气味)

花瓣( bàn )

罗摩衍那( mó ,yǎn)——印度长篇叙事诗。

匿笑( nì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

祷告( dǎo )——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 mùyù )——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二、巩固练习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性格? 《浣溪沙》

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诗人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这种执著的生活态度和旷达乐观的

性格。

2、《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句子是:。

3、这首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分别是什么?《次北固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

谈谈你的理解。 《浣溪沙》

从哲理方面:即人可以青春长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

从作者的情感方面:则要考虑词的写作背景,作者当时正是政治上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

词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

问题拓展评价:

1、 “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金色的花》

妈妈 我

做祷告时 ………….. 散发香气

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拿灯去牛棚………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从中我们看见了一个 可爱、调皮、善良、孝顺 的小孩。

我们看见一个 慈爱、善良 的妈妈

品味语言《金色的花》(2—3题)

2、你要是叫道: “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体现:(母亲焦急,我调皮)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体现:嗔怪、担忧、焦虑、欣喜,交织在一起的情感,假装生气

4、《浣溪沙》上阙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

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名句欣赏《次北固山下》

5、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

在我们眼前。

学后记(学了本课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习过程中,你有做得不好

的地方吗?是什么?打算如何改进?) 教后记: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大榕树诗句(篇六)
《黄河浪《故乡的榕树》高考诗歌精读》

黄河浪《故乡的榕树》赏析

阅读天地

0522 1037

《故乡的榕树》赏析

原文:

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不知什么时候,榕树底下辟出一块小平地,建了儿童玩的滑梯和亭子,周围又种了蒲葵和许多花朵,居然成了一个小小的儿童世界。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吧,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或是坐在绿色的长椅上看孩子们嬉戏,自有种悠然自得的味道。

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吹着,引得谁家的一只小黑狗循声跑来,摇动毛茸茸的尾巴,抬起乌溜溜的眼睛望他。他把哨音停下,小狗失望地跑开去;他再吹响,小狗又跑拢来„„逗得小儿子嘻嘻笑,粉白的脸颊上泛起淡淡的红晕。

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林木寄怀故乡的榕树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榕树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

有时我们会问:这棵驼背的老榕树为什么会被烧成这样呢?听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大蛇藏在这树洞中,日久成精,想要升天;却因伤害人畜,犯了天条,触怒了玉皇大帝。于是有天夜里,乌云紧压着树梢,狂风摇撼着树枝,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头上响起惊天动地的炸雷!榕树着火烧起来了,烧空了一段树干,烧死了那头蛇精,接着一阵瓢泼大雨把火浇熄

了„„这故事是村里最老的老人说的,他像老榕树一样垂着长长的胡子。我们相信他的年纪和榕树一样苍老,所以我们也相信他说的话。

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下虔诚地烧一沓纸钱,点几炷香,她们怀着怎样的心愿来祈求这榕树之神呢?我只记得有的小孩面上长了皮癣,母亲就会把他带到这里,在榕树干上砍几刀,用渗流出来的乳白的液汁涂在患处,过些日子,那癣似乎也就慢慢地好了。而我最难忘的是,每当过年的时候,老祖母都会叫我顺着那“驼背”爬到树上,折几枝四季常青的榕树枝,用来插在饭甑〔饭甑(zèng)〕做饭用的蒸笼。甑,古代蒸食的炊器炊熟的米饭四周,祭祀祖先的神灵。那时候,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女子缠过的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她挥舞。

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冲洗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漫无边际地讲三国、说水浒,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高兴时,还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满足。 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

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有时早上醒来,清露润湿了头发,感到凉飕飕的寒意,才发觉枕头不见了,探头往桥下一看,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

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而人也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故乡桥头苍老的榕树啊,也经历了多少风霜?听说那棵“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倒在山洪暴发的溪水里,倒在故乡亲爱的土地上,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幸好另一棵安然无恙,仍以它浓蔚的绿叶荫庇着乡人。而当年把驼背的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都已成长。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吗?有的还坐在树下的石板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吗?但那像榕树一样垂着长长胡子的讲故事老人已经去世了;过年时常叫我攀折榕树枝叶的老祖母也已离开人间许久了;只有桥栏杆上的小石狮子,还在听桥下的溪水滔滔流淌吧?

“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不知什么时候,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

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吗?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吗? 故乡的榕树呀„„

1979年5月于香港

选自《福建青年》1980年第6期,有删节。黄河浪,香港作家。本文获香港1979年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

赏析:丽句佳构寓真情

一、笔酣墨饱抒真情

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是写文章的大忌,是不能感动人的。“情动于衷,始能为文”(刘勰)写文章的人, 都明白这个道理。

《故乡的榕树》是通过回忆故乡榕树下的童年生活而抒发思乡之情的散文,写此文时“已离乡千 里万里外了”,而且时间已过了“三十年”,但故乡、故物、故人、故事时时在脑海中浮现,离乡愈远愈久, 思念愈切愈深。这是一种游子对于母亲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是真切浓郁的,是崇高纯粹的,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只有真情,并不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故乡的榕树》的运用了高超的抒情技巧,笔酣墨饱地抒写了思乡的满腔真情。正是这种真情打动了读者,引起共鸣,提高了文章的美学价值。

首先是缘物生情。刘勰说:“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意思是说物象用它的形貌来打动作家,作家心里产生情理来作为反映。本文创作就是如此。住所附近的两棵榕树,引起回忆故乡的两棵老榕树:“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晨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这传神的描绘反映了浓郁 的思乡之情。

其次是绘景传情。进入回忆的第一段,用概举的方法描绘了家乡榕树的四周景色:“流过榕树旁的清 澈的小溪,溪中彩色的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追逐欢笑的鸭子”,还有“洁白的石桥”,“刻 字的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怀念这些景物,是因为对它们充满了喜爱之情。童年的岁月, 正是在这样的景物、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再如描写夏日中午农人在榕树下纳凉的情景:“每当中午,亚热带 强烈的阳光会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这里不仅写出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同情,也表达了对老榕树的感激之情。

再次是忆事抒情。这篇散文回忆了几件与老榕树有关的童年趣事,通过“忆事”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使人读了心旌摇荡,浮想联翩。如写“我”奉老祖母之命上树折枝的事,写得有声有色:“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 老祖母脸上的神情,走路的姿态,脚的形状,说话的特点,都在这寥寥数语中描绘出来了。“而我虽然心里有 点战战兢兢的,却总

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她挥舞。”一个顽皮可爱的少年颖脱而出。这里描绘出祖孙间其乐融融的亲情,是感人至深的。

最后是直吐深情。在回忆故乡景物和故乡趣事时,有时按捺不住奔涌的激情,采取直接倾吐的方法说出来,情感逼人。如对故乡的景物概括描写后,情不自禁地写着:“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 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叶子一样多„„”这分明告诉我们,童年的岁月一去不返,多么惋惜!童年的记忆铭刻心头,多么珍贵!这深沉的情感是动人心魄的。文章的最后三段更是直抒胸 臆,对故乡的怀念与眷恋之情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特别是临近结尾那几句用呼告手法直接抒情的句子:“故 乡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 思想,你也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么?”这如泣如诉的语句,仿佛一张大网,把读者完全笼罩其中了。

二、布局谋篇具匠心

《故乡的榕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布局谋篇上惨淡经营,颇居匠心。这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开篇层层铺垫。文章开篇写“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荫遮蔽着地面。” 由眼前的榕树想到故乡的榕树,由眼前景引出故乡情。榕树是思乡怀旧的联系物,又是绘景叙事的线索。 通过对眼前榕树的描写,可以直接联系故乡的榕树,从而迅速进入回忆,这也是可取的。但没有这样做, 而是接着描写榕树周围的景物,滑梯、亭子、蒲葵和花朵,“居然成了小小的儿童世界”。于是“我常在清晨 或黄昏带着小儿子到这里散步”,享受“悠然自得的味道”。首段的后半段宕开笔墨,从榕树写开去,如果不 看标题是料不到要乡思的。第二段写“我”有一天动了未泯的童心,摘下一片榕树叶“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 ,放在口边吹,“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吹着”,并引来一只小黑狗。这一段也没有明写乡思,而是继续 铺垫,并且完成了铺垫。具体说已有了引忆之物——两棵榕树,如故乡的一般;引忆之景——儿童世界,如故 乡榕树下的“我”和小伙伴的乐园;引忆之人——小儿子,如同当年的我;尤其又有了引忆之声——哨笛,作 者虽然没有明写“我”小时候吹叶笛的情景,但那是不言而喻的,若写出来反为蛇足了。(小黑狗的描写也不 是闲笔,而是为了烘托哨音的美妙和“小儿子”的乐态)至此,选笛音为切入点,开始了回忆:“而我的 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把读者缓缓带入“我”的故乡,溶进榕树下美好的生活。通过这些铺垫,使乡思更为自然,使乡情更为浓郁,也使读者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感受乡思的渴盼和乡情的真挚。

中间时时缝合。若想使文章浑然天成,就要注意材料的联缀。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回忆故乡的景物、人事, 为避免材料的散乱,特别注意过渡句、过渡段的安排,进行巧妙地缝合。第四段用概举的方法写出对故乡多种景物的怀念,这些景物是老榕树的衬景,不是主要的,这是一个过渡段。特别是结尾一句:“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更具承上启下的作用,暗示接下去要写榕树和榕树下的故事了。第六段用设问揭示:“有时我们会问,这棵驼背的老榕树为什么会被烧成这样呢?”接着写关于“驼背”的传说。第八段描写夏日农人在榕树下的石板上纳凉的情景,开头也有一个过渡句:“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 ,夏日里那是农人的‘宝座’和‘凉床’”。

第十段描写夏夜在石桥上露宿的有趣情景,开头仍有一个过渡句 :“我深深怀

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不但为下面的叙事作了揭示,“深深地怀念”也为情感定了基调。第十一段开头一句就是:“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这也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揭示回忆已结束,将要集中抒发情思了。由于工于缝合,使材料紧密勾连,文思承接贯通,情感流泻无阻,取得了极好的表达效果 。

结尾处处呼应。后面三段是结尾部分,重在抒发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情。这一部分的特点是处处呼应前文,使文章叙事抒情连为一体。第十一段是对中间部分的呼应,这里有的是对前文的交代,如关于两棵老榕树的交代:“听说那棵‘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幸好另一棵安然无恙 ,仍以它浓蔚的绿叶荫庇着乡人。”还有对讲故事老人的交代:“那像榕树一样垂着长长胡子的讲故事老人已 经去世了。”对老祖母的交代:“过年时常叱我攀折榕树枝叶的老祖母也已离人间许久了。”有的是对现状的推想:“当年把驼背的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都已成长。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 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么?有的还坐在树下的石板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么?”这种呼应不仅使文章结构完善,也使抒情更深沉、更浓郁,有催人泪下的效果。

第十二段呼应开头部分。开头从哨音切入,结尾从哨音折出,叶笛的哨音“弥慢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接着以设问抒情把思乡之情引入高潮。尾段只有一句“故乡的榕树呀„„”既呼应了文题,又寓含了无尽的情思,收到言尽意不尽的效果。

大榕树诗句(篇七)
《泰戈尔诗三首》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271748.html

    【大榕树诗句】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