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博物馆观后感

| 英国移民 |

【www.guakaob.com--英国移民】

蚌埠市博物馆观后感(篇一)
《蚌埠博物馆观后感》

蚌埠博物馆观后感

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一班 杨超

忘了是谁说过,想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那么请到它的博物馆去。我早知道蚌埠博物馆离我家不远,可是以前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去成。也可能是我对蚌埠的感情还没有深到想要去了解它的程度吧。今年上了大学,暑假没有了那么多的作业,又恰好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所以借着这个机会,今天和几个高中好友一起去了蚌埠博物馆。进一步了解党的奋斗历程,领会党的奋斗精神,充实自己,让自己更加了解党。

走进蚌埠博物馆,置身于宽敞明亮的西大厅,透过7扇铜门可以看到不远处的龙子湖公园,南北两侧的楼梯,犹如一幅宽厚的臂膀。铜门、楼梯,仿佛敞开的胸襟,怀抱远方,迎接八方来客,寓意着蚌埠博物馆的博大与包容。对着铜门就是一座大型的浮雕“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我想,这也是放在这里的寓意吧。

蚌埠博物馆始建于1922年,到目前为止馆址搬迁了3次。最早馆址在禹会区北端,1938年搬迁到禹会区的中部。1959年搬到了现在位置,位于龙子湖畔。过去三年半时间里,蚌埠博物馆大楼向三个方向蔓延,向东扩40米,向下挖两层,向上增一层。

我走进一楼的大厅,映入眼帘是一副巨幅油画。画的是抗法战争的画面。不知为何,我竟然有泪积在眼眶。1889对我们来说是个遥远的年代,离现在已有一百二十年。即使透过照片,我也难以想得出

那个时代的样子。也无法感受的到那个时代的灾难和疼痛。不管是之前的鸦片战争还是眼前的抗日战争,留给我的是历史书上的一串串文字和一幅幅黑白的图片。将近新中国的成立,我们的祖先可是战斗了100年。

在参观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复兴之路》。

经过修改完善的《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重新开幕。这是蚌埠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后最新推出的第一个基本陈列。陈列通过1000多件套珍贵文物和400多张历史照片,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充分展示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揭示出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这是目前唯一一个全面展示中华民族170年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陈列展览。 陈列共分为五个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本次参观我真正认识到:中国人民真的很伟大!当帝国主义来欺负中国,人们都没有饱饭吃,但没有人低头!而是掀起革命,让帝国主义知道中国人民是不能欺负的!当日本来临时,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光是政府,人民也没有放弃!日本人大四的屠

杀中国人民,想磨灭大家的意志!但是我们的意志不但没有被抹杀,而是变得更坚固!我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赶走了帝国主义。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站起来了!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而不断探索着、奋斗着、发展着、前进着……在这个历程中,我们一齐哀悼,一齐欢呼,一齐奋斗,一齐感动……不论遇到什么,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将会不断发展、进步!中华民族终于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了!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中国中人民终于能抬起头来面对帝国主义了!那些峥嵘岁月我们并没有白过。中国人民可以不再受欺凌了!但我们不能忘记以前受的耻辱,应该用自己的努力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现在的幸福是来之不易的,是以前的人用鲜血和意志还来得!

本次参观,我获益匪浅,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了党艰苦而光辉的奋斗历程。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生,我深感自豪,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自己以后要进一步充实自己,从各方面完善自己,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要和党组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杨超

2011年7月22日

蚌埠市博物馆观后感(篇二)
《博物馆观后感》

辽宁省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班级组织我们去了省博物馆参观,我有幸见识了这座宏伟悠久的博物馆,感觉真的不虚此行。

辽宁省博物馆于1949年成立,是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现位于市府广场东侧。原馆舍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二十六号,原为奉系军阀热河都统汤玉麟官邸,“9、18”事变后,伪满政府在此设立“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东北博物馆,于1949年7月7日开放,1959年改名为辽宁省博物馆。2004年 11月12日,筹建六年的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成立至今的60多年间,辽宁省博物馆在首创讲解员制度、率先摹制清宫散佚书画等方面作为先行者积累下了很多可资参考的经验。

辽宁省博物馆藏品总量达11.5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的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藏品分为考古、书画、雕刻、陶瓷、丝绣、服饰、铜器、货币、漆器、景泰蓝、家具、古生物、少数民族文物、甲骨、碑志等17类文物,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收藏体系,其中尤以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清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和影响。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在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与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下,跨世纪的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已于2004年11月12日隆重开馆。新馆位于沈阳市中心——市政府广场东南角(沈河区市府大路363号)。开馆之际推出了“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等七个专题展览,观众参观踊跃,盛况空前,充分展示了辽宁省博物馆丰富的文化底蕴。

辽宁省博物馆将以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为己任,继续推出具有辽宁地域文化特色和馆藏特色的,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精品展览,不断引进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历史艺术类展览,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融汇世界先进文化的知识与艺术的高雅殿堂。

辽宁省博物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之一。馆藏书法精品有朴实秀

砀的传世珍宝晋人书《曹娥诗辞》,刚劲挺秀的唐欧阳询《梦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书千字文》,欧氏真迹堪称寥若晨星,历年为书家之典范。另外,还有已成为传世孤本的唐武则天时弘文馆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和唐狂派创始人张旭《古诗四帖》等,以及两宋时期皇帝赵佶、赵构、赵昚祖孙三代流传下来的真迹。其中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高宗赵构《书曹植洛神赋卷》两幅作品,处帝王之尊,颇具神韵。大诗人陆游八十岁时的《自书诗帖》炉火纯青,草法苍劲豪迈,堪称诗书双壁。

绘画精品有中唐开元年间周昉之《簪花仕女图》,其笔下仕女“曲眉丰肌,艳丽多姿”,使人不仅能从中领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也深刻地体味到了唐贞观年间上层贵族们的生活情趣;五代南唐名家姜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林木阴森山峦起伏,官员待渡,意境幽远”。显现出中国画的绝佳境地,被称为划时代之杰作,宋徽宋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通过对虢国夫人等贵妇人游春的描述,显露杨贵妃家族骄奢,图中精巧构思,精美的笔法,为后世留下了稀有的瑰宝。

辽宁省博物馆是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精品荟萃而享誉海内外。辽博新馆是辽宁"九五"规划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展示服务功能齐全,硬件设施达到国内一流。 辽宁省博物馆原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26号。原是奉系军伐汤玉麟之子汤佐荣的住宅。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辟为伪“国立博物馆”。1939年改为伪“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日本投降后,1946年改称为“国立沈阳博物馆”。1948年沈阳解放后,对该馆进行整修,于1949年7月7日正式开馆,称“东北博物馆”,至1959年开始改称为“辽宁省博物馆”。

在辽博新馆开馆之际,第一期推出了"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中国古代碑志展"、"清宫瓷器展"、"辽代陶瓷精品展"、"中国古代货币展"、"明清工艺品展"等七个馆藏文物专题展。共有展厅面积5203平方米,展线长度976米,文物3084件,图片108张,图表11个,绘画4幅,浮雕2组,场景7个。展览受到广大观众、文博界同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产生了轰动效应。 新馆主体建筑为三层大楼,以“中国历史陈列”为基本内容,也经常举办各类展览。该博物馆藏文物相

当丰富,包括书画、丝绣、铜器、陶瓷、考古资料、古地图、货币、碑志等18大类。其中珍品颇多,有《草书四贴》 (唐张旭)、《草书千字文》(宋徽宗)等传世之作;还有绘画如唐周《簪花仕女图》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宋李成《藏林远岫图》等稀世珍品;丝绣方面的,有五代梁贞明二年织成的《金刚经》 、元代织成的《仪凤图》 、宋代缂丝《紫鸾鹊谱》 、米克柔缂丝《山茶图》 、明代缂丝《仇英水阁鸣禽图》和刺绣《瑶台跨鹤图》 (宋绣)、明顾氏七襄楼《发绣人物》等。

馆内的中国历史陈列,主要以考古发掘出土品和传世工艺美术品组成。通过这些文物和辅助资料,使人们在了解中国历史概貌的同时,也可看出辽宁地方历史的特点。在展出的辽宁地方出土文物中,有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短剑,还有汉、匈奴、鲜卑、契丹等民族墓葬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是研究辽宁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名天下,其中以书画特别是晋唐宋元书画、历代丝绣,东北地区考古发现,特别是辽瓷,古地图与历代货币、甲骨、青铜器、碑志较为著名。馆藏书法精品有朴实秀砀的传世珍宝晋人书《曹娥诗辞》 ,刚劲挺秀的唐欧阳询《梦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书千字文》,欧氏真迹堪称廖若晨星,历年为书家之典范。另外,还有已成为传世孤本的唐武则天时弘文馆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和唐狂草派创始人张旭《古诗四帖》等,以及两宋时期皇帝赵佶、赵构、赵昚祖孙三代流传下来的真迹。其中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 ,高宗赵构《书曹植洛神赋卷》两幅作品,处帝王之尊,颇具神韵。大诗人陆游八十岁时的《自书诗帖》炉火纯青,草法苍劲豪迈,堪称诗书双壁。

七个馆藏文物专题展主要特点为:一,视角独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二,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相融为一体,雅俗共赏;三,形式设计充分表达主题内涵,展览氛围浓郁,特色鲜明;四,功能先进,设计精到,风格独具。至2004年底,展览开放短短50天内,辽博接待了近10万余名观众,实际收入82万元,有61%的观众是免费参观,最大限度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观需求。充分体现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为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求知需要,博物馆推出六种讲解方式:专家讲解、一般观众讲解、定时讲解、未成年人讲解、特殊讲解、

小志愿者讲解等,做到因人施讲,使不同层次的观众在轻松自然中获得知识。新馆开馆就提出了"人人皆形象、处处见窗口"的争创最佳服务要求,在每层楼都设有咨询服务台,设立专人,每天为观众咨询答疑千余次,使观众在到馆的第一时间内就体验到无微不至的服务。

辽宁省博物馆从馆藏的当年末代皇帝溥仪由紫禁城带出并散佚到东北各地的中国古代书画珍品中,精选了二十件 国宝级书画藏品进行展出,使观众得以一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风采,从中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内涵。

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流长,让我想起了中华儿女不屈的脊梁!雪灾压不弯,地震震不倒,最后又用我们强大的国力,展现给了世界我们空前成功的2008北京奥运会!有的时候看到那些古代的器物的时候总有一些想法萌生在心头,总是回想起一些历史故事,一些典故,时间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在不停地消融,它勾画和埋藏了属于历史的那些精彩!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充实自己做好自己,完美自己。将来可以达到自己的作为可以更大地影响改变身边的人,事,物!以此作为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的起步!~~~然后破箭长空~~.......

蚌埠市博物馆观后感(篇三)
《博物馆观后感》

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我们利用休息的时间参观了首都博物馆。但是由于我们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住的地方距离首都博物馆较远,时间有限,我不能全面参观,但这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都博物馆有两个展馆,方形展馆和圆形展馆。由于时间有限我只参观了方形展馆的一部分。其实这也是必然的。即便,我有足够的时间,我也不可能参观所有的地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同样值得参观思考的地方数不胜数。

我参观的地方主要有北京文物精品展厅和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 其中北京精品文物展又分为很多类。“温温玉色 照瓷瓯”——龙泉窑青瓷艺术展,展示了龙泉窑这个古老窑系的整体发展脉络,展示了各个时期龙泉窑青瓷所呈现的不同艺术特点。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分宋辽金、元、明、清四个展厅该展览充分展示了北京各历史时期出土及传世瓷器精品,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发展史各阶段及北京历史的发展轨迹,集中体现了中华瑰宝——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历史风貌。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部分。全面系统展示了我国汉藏佛像艺术的历史风貌及北京地区佛教文化的历史底蕴。还有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家具艺术精品展、古代文房四宝艺术精品展等等。而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分为十个部分:文明曙光、燕蓟神韵、千年蓟城、幽燕风云、都城序幕、帝王之都、国际都会、日下积盛、落日余晖、民国风云。该展览以北京文化为视角,表现了北京从原始部落,经过封建王朝,走向民主共和的历程。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文物中,据我估计有些物品运用现今的技术也不一定能制造出来。而有些东西,则体现出了古代人独具匠心。如,其中一样东西——七星铁剑,虽然现在是一把锈迹斑斑的破铁剑。但当初用X光照射剑身时会在其中看到北斗七星的形状,这是多么的神奇啊!

时间总是短暂的,我还没有满足,我是多么的希望故地重游,再好好的品味一番啊!

电信11-1班

110204115 樊 荣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2014年11月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参观位于丰台区宛平城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活动。虽然,只有短暂的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但馆内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和一处处复原景观重重地撞入了我们的内心,丰富的史料真实再现了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与艰苦卓绝的抗战之路,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14年间的珍贵历史文物和照片达5000余件,以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有关遗物和文稿为主,其中有些文物已成孤品。馆藏抗日战争时期重要文献、书刊、档案、资料数千件。

展览分为“综合厅”、“日军暴行厅”、“人民战争厅”和“抗日英烈厅”四部分,陈列形式采用巨幅照片、形象图表及现场复原等形式,利用文物及塑型结合的方法组成立体空间,使观众产生强烈印象,如“地雷战景观”、“地道战景观”、“水上游击队”等立体模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半景画的陈列采用声光变景技术,使半景画的陈列艺术达到了当前的先进水平,再现了“七.七事变”的战斗场面。英烈厅中的主题雕塑更达到了震撼心灵的效果,意喻着英烈不屈的精神。

近代以来,中国人饱受了过多劫掠和沧桑,失去了太多尊严与自信。只因我们一时的落后,列强便用血与火来教会我们认识什么叫屈辱,什么叫残忍,什么叫蹂躏,什么叫不平等。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大规模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妄图灭亡中国。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毅然捐弃前嫌,从民族大局出发,全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开始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的七七事变,标志着全面抗战开始。农历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一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超过30万无辜平民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屠杀中被残害致死。虽然在此之前,我已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看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许多报道及照片,但当再次看到这些照片和血淋淋的历史时,我依然悲愤难忍。心中对侵略者的痛恨更加深了。经过

14年中华民族的宏伟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全面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3日,日本正式签下投降书。这场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战争,是经过中华儿女的英勇斗争,用无数人的流血牺牲换来的伟大胜利。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损失达6000亿美元。悲壮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现在的和平稳定来之不易,非常珍贵。

在这场展览中,我感受了在那个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的那种“团结”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四万万同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汇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从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在正面战场的奋起抵抗: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保卫武汉„„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再到台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海外华侨认购国债回国参战,不同党派和团体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到了这个最危险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

历史充分证明,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伟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电信11-1班 110204115 樊 荣

军事博物观后感

在大学课余休息的时光里我们决定到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来更深刻的了解解放战争这一历史时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最耻辱的历史,我们希望同过这次参观活动来使我们能够更加沉入这段历史时期,永远不会忘记这屈辱的历史。以此来敦促我们能够发愤图强,将来能够为祖国做出贡献,让我们的祖国永远不会在有如此屈辱的时刻。

我们定在了11月,我们如约,一起坐着地铁来到了北京军事博物馆。一出了地铁站,便见一座巍峨的高楼伫立在不远处,‘军事博物馆’这几个大字就高高的镶嵌在高楼之巅,我的心神都被动摇了,仿佛已经听见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轰轰炮响,仿佛我就置身于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再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此时的我只是一个兵,一个八路的兵。炮火轰隆,榴弹纷飞,手握长刀,凛冽的目光愤怒的看向对面的鬼子兵,我的血液沸腾了,再也控制不住满身的杀意。啊!觉醒吧,我的中国魂!在这阴阳逆乱的时刻,我只愿一位满身热血染满青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不知为何,突然想起了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缓步移像不远处的军事博物馆,我的心却越加的趋于平静,谁说中国没有历史,这就是活生生的历史。我就站在历史的面前。

领了免费的参观票,走进了军事博物馆的大门,十几辆真正上过战场的坦克稳稳的立在这宽大的院子里面,仿佛就是那忠诚的护卫,护卫我祖国的无数的土地。而这些坦克与飞机都是我们应用的解放军与八路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缴获而来的,这是我们解放战争的光荣的历史。时刻的预示着中华民族正在不断的强大起来。那好像战场上的一幕幕,就像3D电影,让我置身其中。看着坦克车上面无数的弹孔,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仿佛看到了我无数中华儿女的尸身,但,他们没有白死。他们的死亡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安定与和平。

接着我们进来了军事博物馆一层。这一侧的大厅展览了无数的优美风景画,看着这些美丽的风景画,顿时,所有的言语都便成了空白,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声的眷恋,迷恋我这美好的中华,泱泱中华的美景又只是这么几幅。在一层展厅的出口处,在留言薄前,我忍不住的写

下了这么几句话——酒不醉人人自醉,看着这些美丽的画面,我已然自醉三分。

紧接着,我们上了军事博物馆的二层,这层展馆都是无数的枪,包括着无数的国内外的枪支,这些历史的记忆让我们真心的被感动了。 馆内展示了从古代战争到现代战争的过程中使用过的各种兵器和兵器的介绍、逼真的战争模拟现场、还记载了各时期涌现出的革命英雄烈士的光荣事迹,从博物馆出来以后,大家都感触良深,这次参观不仅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更让我们仿佛亲身领略了多少千年来炎黄子孙反抗侵略和压迫, 为争取生存权利、人民民主和民族独立而进行的英勇斗争的历史和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 感受了他们感天地泣鬼神的盖世功勋。

走出了这伟大的军事博物馆,我的心潮依旧澎湃,再也无法静止,来到了这里,我看到了历史,看到了那一个峥嵘的中华,看到了那一个不屈的中华,更看到了,那永远不会被打败的中华。这就是历史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的荣耀。我再也不会相信,中国只剩下历史,在这生命的长河中,我们无数的英魂时刻都在谱写着历史的乐章。历史已经过去了,还有无限的将来在等待着我们,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时刻记得自己伟大而艰难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电信11-1班 110204115 樊 荣

蚌埠市博物馆观后感(篇四)
《博物馆观后感》

博物馆观后感

12国际商务A1 20124840865徐紫薇

为了在学习金融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习了解到一些关于金融和银行的历史知识,我们利用了课堂的时间来到了位于浦东大道的上海银行博物馆进行了参观。 上海自开埠以来,因“江海通津”的地理优势,不断引来“冒险家”逐鹿征战于此,近代被称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文化已深深渗透上海的历史。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走出课堂,了解银行业发展史,也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

在这浓缩着上海150年银行发展史的展馆中,我们观看着珍贵的历史文物,体味着上海这个金融中心的演变历程,这堂在课堂之外的特殊课程不仅增长了我们的见闻,更提升了我们对金融发展的认识。

通过文字介绍使我对上海银行博物馆有了大概的了解。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是中国工商银行创办的中国首家金融行业博物馆,1998年在工行董事长姜建清的大力扶持下开始筹备建馆,2000年4月正式开馆,1500平方米的展厅里陈列了2000余件展品,分主馆、钱币馆和展示厅三部分。

博物馆主体部分是浓缩上海银行业150年发展沧桑的主馆。进入展厅,迎面而来的是一幅描绘上海开埠之初外滩景象的巨型图片,当时已是百舸争流,一片繁华。此后,1847年,中国第一家银行———英国的东方银行开业;1850年,中国户部银行上海分行(后改为大清银行,1912年改为中国银行)设立;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其它还有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上海金融机构盛极一时。可银行业兴起的背后却是中国经济的萧条与行业的凋敝。上海30年代被誉为远东金融中心,但外商银行尤其是汇丰银行操纵金融数十年,它们可以发行钞票,决定汇兑,控制货币市场;国民党时期银行也没起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而40年代的通货膨胀更导致国民经济的崩溃,馆内就藏有一张新疆银行发行的面值高达60亿的纸币,堪称世界之最。第二部分体现了解放后到1978前上海银行业发展情况,此间虽取得很大成绩,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使银行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一切要到改革开放后才得到改观。第三部分是80年代后工商银行的发展史。为增加参观者的兴趣,馆内还设有“清末民初钱庄”、“兑银元”、

“80年代初人民银行储蓄所”三个场景,再现当日景况,人像雕塑栩栩如生。

馆内还有一处场景则是反映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前身)下属一家小型储蓄所的。这是一间原式原样的20世纪80年代初的公平路储蓄所,门面、柜台、账台、厚厚的账户卡、陈旧的蘸水钢笔,甚至连竹壳热水瓶、木盖饮水缸等都是原物。从场景陈列的每一件原物中,可以看到当时银行的各项设施还比较落后。再想一想今天,当许多人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当代物品弃之如敝屣时,这一场景的保护显得格外重要,它令当时在场的许多人多少又找回了自己刚进银行时的记忆,同时也让金融业的百年变迁历史保持了连续性、完整性。

初期展品大多是工行多年发展中收藏的历史物品,当然也包括在筹备期间四方征集的藏品,更有不少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从各个拍卖会拍得的珍贵文物。随着银行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日渐扩大,也有不少社会收藏家慷慨捐赠了金融文物。目前,该馆的藏品已近30000件。

在博物馆中陈列的展品中有上海开埠时钱庄的记账摺、账□、票柜等实物和以后银行中的各类存摺、银行印章、徽章和号码铜牌等,还有各个时期的货币和流通票据。其中有些货币的原件已成为珍稀收藏品。而那台美国二十年代生产的国民牌(NATIONAL BRAND)机械记账机,已成为全球仅存的唯一一台,被列为该馆的震馆之宝,这台机械记账机,由美国人生产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是筹馆初期工作人员从中国工商银行虹口支行的防空洞内找出也是全世界仅存的一台机械记账机。上世纪四十年代,银行记账都采用手工操作,而上海的一些大银行为了满足激增的金融业务量,引进了这种机械记账机,其既有记账功能,又有计算功能,并附带英文打字机,一直在银行中沿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

通过展览,我们可以了解到,上海是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祥之地,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英商有利银行于1847年在上海开张,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华俄道胜银行于1896年在上海开业,中国第一家私营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自民国建立后,英、美、法、德、荷兰、比利时、日本和暹罗等国家又纷纷在上海开设银行。到上世纪30年代时,上海不仅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在远东乃至世界的金融业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触,首先我要感谢那些积极筹划并建设银行博物馆的有心人,用实物的形式为后人积累、展示了一段金融货币方

面的宝贵历史,填补了这片国内的空白,也成为世界同类博物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有志于研究金融货币发展史的良好学习课堂;

银行博物馆记载着中国金融业的辉煌成就和发展的历史轨迹,但随着历史的变幻,上海在金融领域曾经的辉煌一度不再。而斗转星移,世世变迁,如今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又在开创一个令世界金融界惊叹的新辉煌。

在全球金融化的大背景下,建设现代金融文化,必然会面临东西文化融合的问题。回顾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给人以历史的启示。

而这次的展览不仅仅是为了使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国的金融业和银行业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为了能够使我们透过历史来增强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一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都会接触很多有关于金融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学习和考试,而是在选择本专业类工作后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派上实际用处。为了更好地使我们认识到这些知识的重要性,这次的展览便做了一个很好的开头。

中国如今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身在中国身在上海,又同时学习了那么多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更是应该发挥自己的知识来为中国将来的经济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历史的车轮在中国金融史上碾过留下了一段段光辉的历史成就,而未来的发展还是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要以史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前人留下的辉煌历史容不得我们挥霍,而是要更进一步地发扬和发展下去。

这一次的参观使我们在收货到丰富的历史知识、开阔眼界的同时也使我们对于中国金融业和银行业的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深刻和乐观的认识,而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对于今后中国金融业和银行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能更好地督促我们学习今后的知识。

蚌埠市博物馆观后感(篇五)
《关于对博物馆的观后感想》

关于对博物馆的观后感想

10届市场营销本科一班 方亚运 1006219

博物馆—历史的刻录机

今天,班级在学校的组织下来到了新博物馆,在路上大家都已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讨论着接下来的美好时光。

终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青铜式建筑给人一种充满历史韵味的感觉。突然觉得,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这么一座建筑来向世人讲述着自己五千年来的风风雨雨。而我们很幸福也很幸运。

进入馆内瞬间被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油画所吸引,这里面有关于肖像的、人物的、风景的、写生的、最让人震撼的是一副巨大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油画,画面的强烈表现让人顿时觉得国耻难忘、我觉得这应该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思想: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吧!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些近现代主义的油画,每一幅人物画都把画中人物刻画的温柔祥和,展现了一种人文美。

接着,我们来到了一个电子版地图前,这是我们安徽省的地图,上面用小灯标注出每个城市,而且旁边附出解释,说明每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再加以四周边陈览的历史文物不得不钦佩于古代人的聪明智慧。

沿着楼梯我们上到了二楼、这一层是关于古代青铜制造业以及特色建筑的,正如人们所说每一个文物都有着它自己的一个故事。是的、每个不同造型的青铜器都会引来我们的思考“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它是怎么被铸造出来的?”当然更多的是它们的价值—给我们的历史学家提供更多了解过去的依据。然后我们看到了一排徽式建筑,那是以前人们喝茶的茶馆是在电视上才看到的现在就在眼前别是一番滋味。还有那独特的徽式房屋也体现出在我们这个地方的建筑是一种智慧一种文化!

最后我们来到了顶层,这一层展览的大多是字画和金银器。当然吸引人的还是这些文字,因为这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每个不同时期的一种文化,通过这些文字你能看到这个时期的文化达到了什么地步。每个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往往你都能通过他的作品感受到,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我们渐渐地陆续走出博物馆,回头看看这么一座宏伟的建筑不仅陈列着诸多文物更是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一个地方的文化,人类之所以在绵绵历史长河中存留至今,我相信这和文化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正是这种精神深深植入了我们每根神经才使得我们对自己身处的独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当我们发现了这些美好的东西没有谁不会为之震撼和感动。谢谢能有这样的一个地方让我们怀念、让我们思考、让我们自豪!我们再看着历史、历史也会在看着我们、最终我们也会成为历史中的一抹色彩,所以让我们承担起这份责任,把这抹色彩演绎得更绚烂一些吧!

2011/12/22

蚌埠市博物馆观后感(篇六)
《蚌埠市博物馆》

蚌埠市博物馆

蚌埠市博物馆成立于1974年12月,隶属市文化局。该馆和市科协、科技馆、群艺馆、图书馆共同使用一座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建于1971年的三层大型楼房,对外总称蚌埠市科学文化宫。该馆使用这栋建筑物2千平方米,其中陈列厅1千平方米,藏品库房3百平方米,办公室等工作间约5百平方米。蚌埠市博物馆在胜利中路科学文化宫西三楼,系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由三个大厅组成半回行展厅,可承接各种类型展览。1973年建馆已来,已筹办、承接1千多个大中型展览,是我市进行古代历史文明和现代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规模

蚌埠市博物馆现有各类文物藏品4000多件,既有数十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丰富遗物,也有进入历史文明时期各个朝代的陶瓷器、青铜器、玉器、书画及古籍善本等。是反映蚌埠市历史沿革的珍贵实物,有着重要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

蚌埠市博物馆现有正式工作人员17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2人、中级研究人员11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雄厚的人才力量保证了博物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内可以承担对广大市民和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传统教育的职责,对外可以展示蚌埠地区悠久的古代文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蚌埠市博物馆在涂山大禹文化、淮河流域古代文明、明代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是省内外较有影响的博物馆之一。

基本陈列

《蚌埠古代文明陈列》 以近400件出土文物为本,辅以文字图表,以历史进程为顺序,展现了6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1912年京浦铁路通车期间蚌埠的历史发展概况。 珍贵藏品

青花瓷罐 元代。高47.5厘米,口径15.6厘米。器形厚重端庄,胎质洁白坚硬,施透明釉。器身有主题纹饰六层,辅助纹饰二层。

陶塑纹面人头像 新石器时代。高6.3厘米,系一件陶器的残存部分。夹蚌末陶质,手工捏成。头像人物造型写实,五官比例恰当,凹凸对比适度,神情稚拙可爱,形象简练明快,体现了7000年前先民们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水平。

“江南长江水师提督之印” 清代。银质。印面呈正方形,边长10.8厘米,高9.1厘米。虎纽,虎为蹲踞怒吼状,造型雄奇,风格古朴。印面为满、汉对照朱文,柳叶篆书。印背面左右阴刻满、汉对照文,并阴刻边款。

寿州窑四系盘口印花青瓷壶 隋代。寿州窑产品,高35厘米。胎质坚硬色黄白,内外均施半截青釉,下釉面光亮透明。肩腹部模印四层朵花草叶纹。器形端庄古朴,气韵独特。

蚌埠市博物馆观后感(篇七)
《博物馆之旅观后感》

增强阅历、博物馆之旅观后感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无数先辈们这样教育着我们。是的,战争年代我们“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和平年代我们“忆苦思甜,富强不忘牺牲者”。于是,正直辛亥革命成功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利用周末时间前往泸州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了解泸州的革命历程与文化底蕴,从中我们受益匪浅。

今日的泸州城已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众多荣誉称号,然而这一切都是经历了无数代人血与泪、汗与情所创造出来的。1921年,在孙中山老先生的领导下有了推翻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而1926年12月1日泸州的有志之士也发起了泸州起义。“还我河山”、“救民水火”、“除暴安良”,如今凝视着这一尊尊石碑凌云壮志之气迎面袭来,我感受到爱国为民的意志犹如潮汐般协着狂风冲击着我的眼,我的心,甚至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了,看到了那黑暗的中国近代史啊;那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啊;那可耻的侵略者们正瞪着凶狠的眼,呲着斑驳的牙啊!我看到了,我炎黄子孙敢于在黑暗中寻求光明,找出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我看到了,我华夏儿女敢于在压迫下顽强斗争,搏出一片安定祥和的天空。倘若没有无数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怎会有我泸州而今突飞猛进的科技成果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怎能有那璀璨的文物珍品去见证中国先人们令人惊叹的智慧;怎还有现今泸州酒文化的延续,以及“泸州龙泉水,流出一池月”的动人诗篇。

而今,我们满怀着崇敬与感恩之情回顾着历史的车辙,我感到个

人不过是沧海一粟,如同蝼蚁般微不足道。然而,只要去绽放、去燃烧自己,那怕成为历史中的尘埃,但!伟大的革命不朽!伟大的革命烈士不朽!为了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者,都将永垂不朽!

如果说用武器去斗争能为我们带来生活的和平的话,那么那些文人墨客们则是用他们的笔带给我们思想的解放、精神的和平。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涌现出一大批先进的文人先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他们是在黑暗的房间里呐喊的人,以唤醒更多被火包围着的熟睡着的中国人民。一篇篇批判性的文章不断撕扯着帝国主义侵略者们伪善而丑恶的嘴脸;一幅幅激昂的文字画卷给衰弱的“亡国奴们”带去了黎明的曙光。他们是伟大的复兴者!而蒋兆和先生也是他们中的一位致力于文化抗战前线的战士。艺术家眼里的中国史怎样的呢?

他以贫穷大众的生活百态来渴望着和平;他以《卖子图》诉说他的辛酸并渴求着和平;他以《朱门酒肉臭》反映“路有冻死骨”并以此奢望着和平的到来。于是《流民图》在蒋先生耗费了3年的心血后震惊了世人。在画面中,蒋兆和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笔墨侧重悲怆氛围,烘染愤慨情绪的宣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流民图》以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壮,以他浑厚有力的笔触起诉战争,与所有不幸的人们一起呼吁下放与和平,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艺坛

上确立了光荣的地位。他不单要唤起中国人民誓死不做亡国奴,更要唤醒多灾多难的劳苦大众对和平到来的渴望!艺术是不朽的,为了民族复兴的艺术家亦不朽。

如今,当我们仰望报恩塔时是否会想到今日的生活来之不易;当我们漫步在忠山公园是否会想起“同志任需努力”;源远流长的沱江水一去不复返,时间无情人有情,那些英雄与不朽、苦难与传奇都将一代代的流传下去。我们是拥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家,那些流传下来的精神与品德我们将继承,成为我们的意志。而那些继承了这意志的人们,将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272149.html

    【蚌埠市博物馆观后感】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