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瘅真阴不足

| 法国移民 |

【www.guakaob.com--法国移民】

肾瘅真阴不足(篇一)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

1.阴阳失调的概念和内涵

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形成阴阳间或偏盛,或偏衰,或阴不制阳,或阳不制阴,或互损,或格拒,或转化,或亡失的病理状态。同时,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相互关系失去协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

阴阳在中医学中具有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内涵,而具体落实到人体之阴阳,除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外,人体的阴和阳又是调节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因素。阴阳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这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阳气的功能是促进机体的温煦,卫外御邪,兴奋精神,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推动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阳气正常,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并起着主导作用。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气的功能主要是促进人体的滋润、濡养、内守和宁静。阴阳二气既是机体的成分,亦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双方的相对平衡与协调,具体表现为体温适中,动静合度,气机升降有常,兴奋与抑制有节奏地在一定的范围里变化,“化气”与“成形”也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全身生理活动正

常而协调,人体即为健康。而无论是整体或局部的阴阳平衡协调被破坏,则出现阴阳失调,都会引起疾病。所以说,阴阳失调乃是人体各种病变最基本的病机。在中医学病机理论中,阴阳两方面的关系失去协调平衡,则又是对人体各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高度概括。

应当指出,不管是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以及饮食劳倦所伤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都是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而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既是人体各种生理性矛盾和关系遭到破坏的概括,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

阴阳失调之说,始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所说的“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即是以阴阳之间的偏胜偏衰来阐释“寒”和“热”等临床现象的内在机理。其它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的“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说明阴阳不和,可使津液运行失常;《灵枢·根结》说的“……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和《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的“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均是指出了临床治疗必须具体分析阴阳失调的状况,然后采用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方法去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对阴阳病机亦有所发挥,如阐释“厥阳独行”时说:“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即孤阳之气厥逆上行,阳失其阴而上越。并继承《素问·疟论》阴阳病机观点,进一步阐释“瘅

疟”病机为“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而在《伤寒论》厥阴篇中,则对“手足厥冷”病机进行了深入的解说,认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此厥证,实包括寒厥、热厥两者,若系寒厥,则是阳不与阴相顺接;若系热厥,则为阴不与阳相顺接。用“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病机来阐释厥逆之发生机理,足见仲景对阴阳失调病机立意之深奥。又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虚劳寒热候时指出:“劳伤则血气虚,使阴阳不和,互有胜弱故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相乘,故发寒热。”

此外,诸如《伤寒论》、《金匮要略》之论“亡阳”、“阴虚”、“阴阳俱虚竭”等;唐·王冰注《素问》,为后世“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病机奠基,并启示心阳不足和肾阴亏损导致虚寒、虚热之机理;李东垣《脾胃论》阐发脾胃内伤,阳气不能升浮,诸病乃生病机;朱丹溪《格致余论·鼓胀论》阐释肝肾阴精、阴血亏耗,致使阴不能升,心肺阳气过亢,则阳不得降,“阴生阳降”生理机制被破坏,从而导致诸病丛生;赵献可《医贯·阴阳论》在阴阳互根理论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真阴、真阳不足病机;张介宾在《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真阴论》中,倡“阳常不足,阴本无余”论点,强调真阴真阳在于命门,命门真阴真阳的亏损乃是脏腑阴阳病变之根本,阴虚、阳虚总属命门真阴真阳病变等理论;喻昌《寓意草》则在阴阳互根理论基础上阐发人身阴阳的上脱、下脱问题;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则阐释“阳化内风”之说,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亡阴亡阳论》则对亡阴、亡阳病

机有所发挥。诸如上述,历代医家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并上升为理论,对阴阳失调病机的不同方面,都有所充实和发展。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甚为复杂,但其主要病理表现,不外阴阳的偏胜、阴阳的偏衰、阴阳的互损、阴阳的格拒、阴阳的转化及阴阳的亡失等方面。

2.阴阳偏胜病机

阴或阳的偏胜,主要可见于“邪气盛则实”的病机和病证。病邪侵袭人体,在性质上必从其类,即阳邪侵袭人体可形成机体阳偏胜;阴邪侵袭人体可形成机体阴偏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亦说:“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即明确指出了阳偏胜和阴偏胜的病理状态,其临床表现有寒热(或实寒,或实热)之特点。所谓“外热”或“内寒”,主要是指寒热征象反映于里,或反映于外而言,而非指病位的在表或在里。

阴阳偏胜的病机,一般应是阴阳中的一方亢盛,而另一方不虚。但是,由于阴和阳是相互制约的,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阳偏胜必然会制阴,而导致阴偏衰;阴偏胜也必然会制阳,而导致阳偏衰。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则又是指出了阴阳偏胜病机发展的必然趋势或结果。

(1)阳偏胜阳偏胜即是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

的病理状态。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有余,邪从阳而化热,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甚)的实热证。

应当指出,阴阳偏盛、偏衰病机概念的确立,其依据资料均源于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古今医学文献资料的深入发掘和整理;二是对古今著名医家临床实践经验中有关证候分析的合理推导和系统归纳;三是对现代中医学所进行的基础或临床实验研究成果的有意识吸收和有机结合。

关于阳盛的病机概念及阳盛则外热的病理反映,如候灿指出,八纲中的“阳”主要表现为机体这个或那个器官系统机能亢进或热量过剩的一种反应状态。热证的发病学原因可归之于热量过剩。热证的症状可以用热量过剩解释。而匡调元则认为,寒热标志着机体对致病动因的反应类型,热证时常见急性炎症,动脉充血与出血,体表血管扩张等。

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寒之邪,但入里从阳而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综观上述病因,引起阳偏胜的机理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阳邪入侵,合人身之阳,两阳相加而亢盛;二是气郁化火,从而使全身之阳亢盛,亦成阳盛病变。其血瘀、食积化热化火,均有其导致气郁的过程。阳是以热、动、燥为其特点。“阳胜则热”,是说阳盛病机易于出现化热、化火等病理变化,常表现为实性、热性病症。反映于临床,则阳盛可出现热象及燥、动之象,如壮热,烦渴,

肾瘅真阴不足(篇二)
《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__总结》

宿根:痰伏于肺 发作期:

寒哮――射干麻黄汤 热哮――定喘汤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肾气虚——补肺汤合参蛤散 脾肾阳虚——真武汤合五苓散

痰蒙神窍——涤痰汤合安宫或至宝丹 缓解期:肺虚――玉屏风散 脾虚――六君子汤

肾虚-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三、肺炎(咳嗽、喘证、肺炎喘嗽)病位在肺,心肝肾关系密切

中医病因病机:风热犯肺,痰热壅肺,热闭心神,阴竭阳脱

邪犯肺卫――三拗汤或桑菊饮

痰热壅肺――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 热闭心神――清营汤

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四逆汤 正虚邪恋――竹叶石膏汤

四、肺结核(肺痨)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涉及心肝。

阴虚为主,导致气阴两虚,甚至阴损及阳 肺阴亏损――月华丸

阴虚火旺――百合固金汤事秦艽鳖甲散 气阴耗伤――保真汤 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癌,肺积,息贲)病位在肺,晚期波及它脏,正虚为本,阴虚,气阴两虚多,实则气滞,血瘀,痰凝,毒聚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 痰湿毒蕴——导痰汤

阴虚毒热——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气阴两虚证——沙参麦冬汤

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悸,肺胀,喘证,水肿)因慢性咳喘反复而成,病位在肺脾肾心,本虚标实,外邪侵袭,热毒,痰浊,淤血,水停为标

急性期 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 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

痰蒙神窍——涤痰汤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缓解期 肺脾气虚——补肺汤

气虚血瘀——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 七,慢性呼吸衰竭(肺衰,喘脱)病位在肺,累计脾肾心,本虚标实

阳微欲脱——独参汤加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滴 二 循环系统疾病

肾。

心肺气虚——养心汤合补肺汤 气阴亏虚——生脉散

心肾阳虚——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肾气丸

气虚血瘀——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 阳虚水泛——真武汤

痰饮阻肺——葶苈大枣泻肺汤 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神不宁——安神定志丸 气血不足证——归脾汤 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 气阴两虚证——生脉散 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

心脉淤阻证——参附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阳不足证——人参四逆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真武汤 气阴两虚证——炙甘草汤 痰浊阻滞证——涤痰汤

心脉淤阻证——血府逐瘀汤

主要病理环节风,火,痰,虚,淤,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 痰湿内盛证——半夏白术天麻汤 瘀血内停证——血府逐瘀汤 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 肾阳虚衰证——济生肾气丸

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

痰浊内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阴寒凝滞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

气阴两虚证——生麦散合炙甘草汤 心肾阴虚证——左归丸

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丸

心脉痹阻,心失所养,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相关

气滞血瘀证——血府逐瘀汤

寒凝心脉证——当归四逆汤合苏合香丸 痰瘀互结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

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 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左归饮

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心阳欲脱证——参附龙牡汤 正虚邪入,痹阻心脉,本虚标实

风,寒,湿,热侵袭人体,阻痹经气,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气阴两虚证——炙甘草汤

气虚血瘀证——独参汤合桃仁红花煎 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五苓散

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心阳虚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 三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

饮食,情志所伤,脾胃虚弱多见,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肝胃不和证——柴胡疏肝散 脾胃虚弱证——四君子汤 脾胃湿热证——三仁汤 胃阴不足证——益胃汤

胃络淤血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2消化性溃疡(胃脘痛,反酸)

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肝胃不和证——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 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 胃阴不足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肝胃郁热证——化肝煎合左金丸 胃络淤阻证——活络效灵丹合丹参饮 肾关系密切。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亏虚。 痰气交阻证——海藻玉壶汤 肝胃不和证——柴胡疏肝散

脾胃虚寒证——理中汤合四君子堂 胃热伤阴证——玉女煎 淤毒内阻证——膈下逐淤汤 痰湿阻胃证——开郁二陈汤 气血两虚证——八珍汤 病位在肝,与脾肾相关 酒食不节,情志失调,感染血吸虫,黄疸,积聚日久转化

气滞湿阻证——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寒湿困脾证——实脾饮

湿热蕴脾证——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肝脾血瘀证——调营饮

脾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 肝肾阴虚证——一贯煎合膈下逐淤汤 土,正气亏虚邪毒蕴结

气滞血瘀证——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湿热淤毒证——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 肝肾阴虚证——滋水清肝饮合鳖甲煎丸 与肝胆关系密切

暴饮暴食,酗酒过度,情志失调,蛔虫窜扰等导致气机郁滞

肝郁气滞证——小柴胡汤

肝胆湿热证——清胰汤合龙胆泻肝丸 肠胃热结证——大承气汤 大肠。与肝脾关系密切

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 胃中积热证——泻心汤合十灰散 肝火犯胃证——龙胆泻肝汤 脾不统血证——归脾汤

气随血脱证——独参汤合四味回阳饮 四,泌尿系统疾病

初期标实邪盛病在肺脾,恢复期虚实夹杂,病在脾肾 急性期

风寒束肺,风水相搏证——麻黄汤合五苓散

风热犯肺水邪内停证——越婢加术汤汤 热毒内归湿热蕴结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脾肾亏虚水汽泛溢证——五皮饮合五苓散

脾肾不足水湿停滞证——防己黄芪汤 恢复期

脾气虚弱证——参苓白术散 脾肾气阴两虚证——参芪地黄汤

2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虚劳)病位在肾,脏腑虚损为病理基础 本证

脾肾气虚证——异功散

肺肾气虚证——玉屏风散合金匮肾气丸 脾肾阳虚证——附子理中丸或济生肾气丸

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 气阴两虚证——参芪地黄汤 标证

水湿证——五苓散合五皮饮 湿热证——三仁汤 血瘀证——血府逐瘀汤 湿浊证——胃苓汤

肺脾肾三脏失调为主,阴阳气血不足,特别是阳气不足为本

风水相搏证——越婢加术汤

湿毒浸淫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水湿浸渍证——五皮饮合胃苓汤 湿热内蕴证——疏凿饮子 脾虚湿困证——实脾饮

肾阳衰微证——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肾阴亏虚证——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

为标,与肝脾密切相关 膀胱湿热证——八正散 气滞血瘀证——丹栀逍遥散 脾肾亏虚,湿热屡犯证——无比山药丸 肾阴不足,湿热留恋证——知柏地黄丸 肾元虚衰,湿浊内蕴。病位在肾,涉及肺,脾,肝。 本虚证

脾肾气虚证——六君子汤 脾肾阳虚证——济生肾气丸 气阴两虚证——参芪地黄汤 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 阴阳两虚证——全鹿丸 标实证

湿浊证——小半夏加茯苓汤

湿热证——中焦者黄连温胆汤,下焦知柏地黄丸或二妙丸

水气证——五皮饮或五苓散

血瘀证——桃红四物汤或当归芍药散 肝风证——天麻钩藤饮 五,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1缺铁性贫血(血劳,萎黄)病位在脾胃,与肝肾相关

脾胃虚弱证——香砂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

心脾两虚证——归脾汤或八珍汤 脾肾阳虚证——八珍汤合无比山药丸 虫积证——化虫丸合八珍汤

病在骨髓,脏腑为心,肝,脾,肾,肾为根本

肾阴虚证——左归丸合当归补血汤 肾阳亏虚证——右归丸合当归补血汤 肾阴阳两虚证——左归丸,右归丸合当归

补血汤

肾虚血瘀证——六味地黄丸或肾气丸合

桃红四物汤

气血两虚证——八珍汤 热毒壅盛证——清瘟败毒饮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虚劳 病位在骨髓,与肝脾肾相关 气血两虚证——归脾汤

脾肾亏虚证——黄芪建中汤合右归丸 气阴两虚证——生脉散

肝肾阴虚证——六味地黄丸

外感温热证——犀角地黄汤合玉女煎

病位在骨髓,表现在营血,与肝脾肾有关 急性白血病

热毒炽盛证——黄连解毒汤合清营汤 痰热淤阻证——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 阴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 气阴两虚证——五阴煎 湿热内蕴证——葛根芩连汤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阴虚内热证——青蒿鳖甲汤 瘀血内阻证——膈下逐淤汤 气血两虚证——八珍汤

热毒壅盛证——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 毒,肌衄) 病位在血脉,与心,肝,脾, 肾关系密切

血热妄行证——犀角地黄汤 阴虚火旺证——茜根散或玉女煎 气不摄血证——归脾汤 瘀血内阻证——桃红四物汤 六.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诱因,情志失调,病机:气滞痰凝,气郁化火,耗气伤阴

气滞痰凝证——逍遥散合二陈汤 肝火旺盛证——龙胆泻肝汤 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 气阴两虚证——生脉散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在肺胃肾,肾为本

无症状期 麦味地黄汤 有症状期 阴虚燥热期

上消(肺热津伤证)消渴方 中消(胃热炽盛证)玉女煎 下消(肾阴亏虚证)六味地黄丸 气阴两虚证——七味白术散 阴阳两虚证——肾气丸

痰瘀互结证——平胃散合桃红四物汤 脉络淤阻证——血府逐瘀汤 并发症

疮痈 五味消毒饮合参芪六一散

白内障,雀目,耳聋,滋补肝肾,杞菊地黄丸,羊肝丸,磁朱丸 七.风湿性疾病

风湿热(痹症)湿热合邪痹阻经络,

久病及心

风寒湿阻证 ——蠲痹汤

热邪痹阻证——白虎加桂枝汤

气血两虚,寒湿阻滞证——独活寄生汤 气阴两虚证——五阴煎

活动期:

湿热痹阻――四妙丸

阴虚内热――丁氏清络饮 寒热错杂――桂枝芍药知母汤 缓解期:

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身痛逐瘀汤合指迷茯苓丸 肝肾亏损,邪痹筋骨――独活寄生汤

系统性红斑狼疮(蝶疮流注SLE) 病位在经络血脉,与心脾肾相关,可累及肝,肺,脑,皮肤,肌肉,关节(素体虚弱,真阴不足,热毒内盛,痹阻经络,内侵脏腑)

气营热盛――清瘟败毒饮 阴虚内热――玉女煎合增液汤

热郁积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泻白散 瘀热痹阻――犀角地黄汤 脾肾两虚――济生肾气丸 气血两亏――八珍汤

脑虚瘀热――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瘀热伤肝――茵陈蒿汤合柴胡疏肝散 八.神经系统疾病

1.癫痫(痫证)病位在脑 脏腑失调,风痰,淤血蒙蔽清窍,扰乱神明 风痰上扰证——定痫丸

痰热内扰证——黄连温胆汤

十、内科常见危重症

肝郁痰火证——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失血亡津

脓毒性休克

瘀阻清窍证——通窍活血汤 肺源欲绝证——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 腑

实热厥证——大承气汤

脾虚痰湿证——醒脾汤 三焦俱急证——小承气汤合小陷胸汤

气阴枯竭证——救逆汤

肝肾阴虚证——左归丸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镇肝熄风汤

气虚血瘀,脉络淤阻证——补阳还五汤

痰瘀互结,阻滞脉络证—黄连温胆汤合桃

红四物汤

脑血栓形成

肝阳暴亢,风阳上扰证——天麻钩藤饮

风痰瘀血阻痹脉络证——真方白丸子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星蒌承气汤

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

阴虚风动证——镇肝熄风汤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大秦艽汤

痰热内闭清窍证——灌服至宝或安宫,加

羚羊角汤

痰湿壅闭心神证——苏合香丸灌服加涤

痰汤

元气败脱,心神涣散证——大剂参附汤合

生麦散

九、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急性中毒

肝风痰浊证——涤痰汤

阴竭阳脱证——生脉注射液合参附注射

中毒后发病

痰浊滞留证——霍兰苍荷汤

气虚痰淤阻络证——补阳还五汤

农药中毒

催吐——瓜蒂散,三圣散(藜芦,胆矾,

防风水煎去渣)

泻下——大承气汤

解毒——①绿豆120g甘草30g汤 ②天仙

子1g洋金花 0.5g煎水口服 常用中药

安宫牛黄丸,醒脑静注射液

寒中三阴证——回阳救急汤

心源性休克

阳气欲脱证——回阳救急汤

脏虚阴竭证——生脉散

血瘀气脱证——血府逐瘀汤

阴竭阳脱证——参附汤合四逆汤

过敏性休克

元阳骤脱证——回阳救急汤

阴竭阳脱证——生脉散合大定风珠

肺厥气脱证——参附汤合补中益气汤

涉及肝,脾,肺,肾

心肺气虚证——养心汤合补肺汤

气阴亏虚证——生脉散

心肾阳虚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

肾气丸

气虚血瘀证——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

阳虚水泛证——真武汤

痰饮阻肺证——葶苈大枣泻肺汤

少尿期

热毒炽盛证——黄连解毒汤

火毒瘀滞证——清瘟败毒饮

湿热蕴结证——黄连温胆汤

气脱津伤证——生脉饮合参附汤

多尿期

气阴两虚证——参芪地黄汤

肾阴亏损证——六位地黄丸

热毒炽盛证——清瘟败毒饮

热淤互结证——犀角地黄汤合黄解毒汤

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

热陷心包证——清营汤

阴阳耗脱证——四逆汤合生脉散

肾瘅真阴不足(篇三)
《萆薢》

萆 薢(《本经》)

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或绵萆薢等的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等地。原植物生于海拔200~1300米的山腰陡坡、山谷缓坡、或水沟边阴处的混交林边缘或疏林下。味苦,性平。归肝胃膀胱经。功效利湿浊、祛风湿。临床用名萆薢。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治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老血,老人五缓。

《药性论》:能治冷风疹痹,腰脚不逐,手足惊掣,主男子膂腰痛,久冷,是肾间有膀胱宿水。

《日华子本草》:治痈缓软风,头旋,痫疾,补水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 《本草纲目》:萆薢,足阳明,厥阴经药也。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萆薢之功,长于去风湿,所以能治缓弱弔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萆薢、菝葜、土茯苓三物,形虽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远,岂亦一类数种乎?《炮炙论》序云:囊皱漩多,夜煎竹木。竹木,萆薢也。漩多白浊,皆是湿气下流。萆薢能除阳明之湿而固下焦,故能去浊分清。《杨氏家藏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频数,白浊如膏,有萆薢分清饮,正此意也。又杨子健《万全护命者》云:凡人小便频数,不计度数,便时茎内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先大腑秘热不通,水液只就小肠,大腑愈加干竭,甚则浑身热,心躁思凉水,如此即重证也。此疾本因贪酒色,积有余毒腐物、瘀血之类,随虚火入于小肠,故便时作痛也。不饮酒者,必平生过食辛热荤腻之物,又因色伤而然。此乃小便频数而痛,与淋证涩而痛者不同也。宜用萆薢一两,水浸少时,以盐半两同炒,去盐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之,使水道转入大肠。仍以葱汤频洗谷道,令气得通,则小便数及痛自减也。

治白浊茎中痛,痔瘘坏疮。

《本草经疏》:萆薢得火土之气,而兼禀乎天之阳气,故味苦甘平无毒。阳中之阴,降也。入足阳明、少阴、厥阴。为祛风除湿,补益下元之要药,故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老血,老人五缓,正以苦能燥湿,甘入脾而益血,故悉主之。甄权又主冷风弔痹,腰脚瘫缓不遂,手足惊掣,男子腰痛久冷,肾间有湿,膀胱宿水。日华子主头旋痫疾,补水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海藏主肝虚。李氏治白浊,茎中痛,痔漏坏疮。已上诸证无非阳明湿热流入下焦,客于肝肾所致。此药祛阳明之湿热以固下焦,故能去浊分清,而疗下元虚冷湿邪为病也。

简误:萆薢本除风湿,若下部无湿,阴虚火炽以致溺有余沥,茎中痛,此真阴不足之候也。无湿肾虚腰痛,并不宜服。

《本草蒙筌》:味苦、甘,气平。无毒。凡用拯疴,忌食牛肉。果葵根牡蛎,及柴胡大黄。为使宜薏苡仁,治痹尽风寒湿。腰背冷痛止,筋骨掣痛除。补水脏益精,缩小便明目。逐关节久结老血,扫肌肤延生恶疮。仍主恚怒伤中,尤疗老人五缓。

《本草乘雅》:根多枝节,故一名赤节。主关节之疾,甚相当也。顾萆薢之名,更宜于身之下矣。

萆,覆蔽也;解,解脱也。风寒湿相合成周痹,覆蔽经脉骨节之外,致腰脊骨节强痛,及恶疮不瘳热气,力可使之解脱。与狗脊功力似同而异,狗脊主关机失利于内,致筋脉劲强于外;萆薢主经脉劲强于外,致关机失利于内。虽咸从脾生,内外之情迥别耳。

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萌蘖自内,解孚从外也。雷公炮炙论序,

一名竹木,亦以其有节也。主治漩多,漩多,即白浊,此风瘅客脬,下焦失于决渎耳,力能通而解之,宜身之下,于此可见。

《药性解》:萆薢,味苦甘,性平,无毒,入脾、肾、膀胱三经。主风寒湿痹、腰背痛、中风不遂、遍身顽麻、膀胱宿水、阴痿失溺,利水道,益精明目。薏苡为使,畏大黄、柴胡、牡蛎,忌牛肉。

按:萆薢之入三经,何也?盖肾受土克,则水脏既衰,肝挟相火而凌土湿。脾主肌肉,湿郁肌腠则生热生风,以致荣卫不和、关节不利。而萆薢长于去水,用之以渗脾湿,则土安其性,水不受侮矣。然久用令人小便多,小便既多,则肾气安得复实。今多泥其入肾,用为补剂,亦未深原其理耳。

《景岳全书》:味微甘而淡,气温。能温肾去湿,理阴痿阴寒,失尿白浊,茎中作痛,及四肢瘫痪不随,周身风湿恶疮。性味纯缓,用宜大剂。

《本草备要》:通,祛风湿,补下焦。

甘苦性平。入足阳明、厥阴。胃、肝。祛风去湿,以固下焦,阳明主肉,属湿;厥阴主筋,属风。补肝虚,去风。坚筋骨,风湿去,则筋骨坚。益精明目。治风寒湿痹,腰痛久冷,关节老血,膀胱宿水,阴痿失溺,茎痛遗浊,痔瘘恶疮。诸病皆阳明湿热流入下焦,萆薢能除浊分清,古方有萆薢分清饮。史国信云:若欲兴阳,先滋筋力;若欲便清,先分肝火。《万金护命门》云:凡人小便频数,便时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因大肠秘热不通,水液只就小肠,大肠愈加干竭,甚则身热必躁,思水,即重证也。此疾本因贪酒色,或过食辛热荤腻之物,积有热毒腐物瘀血,乘虚流入小肠,故便时作痛也,此便数而痛,与淋证涩而痛不同,宜用萆薢一两,盐水炒,为末,每服二三钱,使水道入大肠,仍以葱汤频洗谷道,令气得通,则便数及痛自减也。肾有二窍,淋证出于溺窍,浊证出于精窍。薏苡为使,畏大黄、柴胡、前胡,忌茗、醋。

《本经逢原》:萆薢苦平,胃与肝家药也。入肝搜风,《本经》主要脊痛强骨节。入肝祛风,入胃祛湿,故《本经》主寒湿周痹恶疮热气等病。昔人称其摄精之功,或称逐水之效,何两说相悬耶?不知胃气健旺则湿浊去,而肾无邪湿之扰,肾脏自能收摄也。杨氏萆薢分清饮专主浊病,正得此意。又主阴痿失尿,老人五缓者,总取行阳之力,以利关节、助健运也。若阴虚精滑,及元气下陷,不能摄精,小便频数,大便引急者误用,病必转剧,以其温散不利于阴也。菝葜与萆薢相类,《别录》主腰背寒痛风痹,皆取去湿热、利水、坚筋骨之义。

《本草崇原》:凡草木之根荄,坚硬而骨胜者,主肾。有刺而藤蔓者,走经脉。萆薢骨胜藤蔓,故主治腰脊痛强,骨节风寒而主肾。又治湿痹、周痹而主经脉。苦能清热,故治恶疮不瘳之热气。

《本草求真》:[批]祛肝风,除胃湿。

萆薢专入肝、胃。味苦气平,功专祛风除湿固肾。凡人大便燥结,小便频数,每于便时痛不可忍者,此必大便热闭,积热腐瘀等物同液乘虚流入小肠,故于便时即作痛也。杨子建万金护命方云:凡人小便频数,不计度数,便时茎内痛不可渴,甚则混身热,心燥思凉水,如此即重症也。此疾本因贪酒色,积有余毒腐物瘀血之类,随虚水入于小肠,故便时作痛也。此乃小便频数而痛,与淋症涩而痛者不同也。宜用萆薢一两,盐水炒为末,每服二钱,使水道转入大肠,仍以葱汤频洗谷道,令气得通,则小便数及痛自减也。且水道不清,则湿热不除,而肝火愈炽,筋骨愈痿。萆薢气味苦平,既能入肝祛风,时珍曰: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萆薢之功长于祛风湿,所以能治缓弱痿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复能引水归入大肠以通谷道,俾水液澄清,而无痛苦之患矣。又安有痹痛腰冷,膀胱宿水,与阴痿失溺,痔漏恶疮之累乎!昔人云,既有逐水之功,复有摄精之力,湿热除则精自不走泄。洵不诬耳。

《得配本草》:薏苡为之使。畏前胡、柴胡、牡蛎、大黄。

甘、苦,平。入足阳明、厥阴经气分。去风湿而固下焦。能治周痹瘫缓,关节老血,膀胱宿水,阴痿失溺,便时茎痛,白浊如膏,及痔瘘恶疮。

得石菖蒲、益智仁、乌药,治白浊频数。佐杜仲,治腰脚痹软;佐旋覆花、虎头骨,治头痛发汗。拌盐炒服,治小便数痛。腐物热毒流入小肠故也。与淋证涩痛不同。

利小水,盐水炒;去风湿,酒拌炒。

小便自利,及无风湿,而有前证者,皆禁用。

小便混浊,病有不同。或阴火炽盛于肠胃,或热邪郁结于膀胱,或肾水不足而肾气不能化。

若以萆薢燥湿之剂投之,则火愈烈而水益亏,浊者愈浊矣。惟肠胃中风湿内郁而溺浊者,服萆薢分清饮始效。

《本草经解》:萆薢气平,秉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太阳寒水经,挟脊抵腰中,太阳有湿,则阳气不布,腰脊强而痛矣。太阳经行身表,附皮毛而为外卫者也,皮毛者,肺之合,萆薢气平入肺,味苦燥湿,肺之皮毛理,而太阳之湿亦逐,所以主腰脊强痛也。

骨节者,节犍之处也,亦属太阳经,湿流孔窍,故风寒湿合而成痹,则周身麻木而骨节更甚也,其主之者,萆薢入肺,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可以去大肠之湿而理痹也。

恶疮热气,皆属心火,萆薢味苦清心,心火退则恶疮愈,而热气解矣。

《本经疏证》:能化阴者,以其或不花而实也。能导阳者,以其根多节也。夫物之与气,必相感化而发,又必相感化而藏,感化之候,即其极荣之际,草木当花,非其时乎?而萆薢者,不踁踁于花花,亦不于踁踁不花,即花亦其色不一,均无碍得成归根复命之实。味苦秉火,气平秉金,金火相媾,其所趋向,盖不问可知其必在阴矣。何况节之义为阳出于阴,阳阻于阴而终能上出,又且迭出迭微,阴阳因得相称,是其象明著于节卦,犹不可为趋于阴而化导于阳而伸证耶。是故化阴能使阴气化也,导阳能使阳气伸也。腰背痛,骨节不强,阴痿失溺,老人五缓,非阴不化而阳不伸乎?风寒湿周痹及恶疮不瘳之热气,伤中恚怒关节老血,非阳不伸而阴不化乎?若恃他物,则化阴者未必能导阳,导阳者未必能化阴,纵兼取而并收焉,亦已彼此各效其长,而不能一气联络矣,又何以利机缄调缓急耶?惟导阳即以化阴,化阴即以导阳,斯视阴阳如一气,平偏侧为太和,而止者自行,行者自利矣。善夫潜江之言,谓萆薢为足三阴药,而足三阴即足三阴化原,如阳虚则阴必实,能化阴而导阳以达,讵非补阳之助乎?若阴亦不足,难遽补阳,亦惟益其阴气,而借化阴者以导于阳耳。更如益血而不有此以化阴导阳,则骤补之血,不将与亢阳擀格乎?故亦须是以转其枢,盖肾为至阴,脾为太阴,而肝则阴中少阳经,所谓一阴为枢者,固化阴导阳之关键也。即如后世咸谓此能分清浊,夫阴化则清升,阳导则浊降,故能止小水之数,又疗小水数而茎中痛,是非其化阴而清升者,乃所以止便数,导阳而浊降者,乃所以疗茎痛乎?然又何以见其入足三阴也?夫有花有实有茎有叶,而独用其根,故有以知取其入下矣。况茎有刺者根白实,茎无刺者根虚软,而虚软者为胜,不更可知取其松发于内,而条贴于外哉?抑其团结于下而扶疏于上,又确然其根与茎之概,且叶必三叉,则其底里之具于中,效验之著于外,舍足三阴其孰克似之?即其化阴而不致阴亏,导阳而不使阳亢,亦于此可寻其端矣。

《本草新编》:萆薢,味苦、甘,气平,无毒。俗呼为土茯苓。入肾、肝二经。善治痹症,祛风寒湿痹,腰背冷痛,止筋骨掣疼,缩小便明目,逐关节久结,能消杨梅疮毒。此物败毒祛邪,不伤元气,但功用甚缓,可治缓病,而不可治急症者也。近人以之治轻粉结毒,正取其缓消,而不损伤元气故耳。然而,经年累月殊无功效者,单藉一味以作汤,而不加补气血之味也。苟用补气血之药,加人参、芪、术、茯苓、麦冬、熟地、山药、元参、地骨皮、沙参之类,用草精数两,先煮汤以煎药,不须十剂,而轻粉之毒全消,杨梅之毒亦散矣。

《本草分经》:甘、苦,平。入肝胃。祛风去湿,以固下焦,坚筋骨。凡阳明湿热流入下焦者,此能去浊分清。

《本草思辨录》:萆薢用根,取其入肾。茎叶俱青,叶作三叉,则入肝。根黄白色,则入肺胃。根多节而虚软,则能化阴伸阳而治痹。风寒湿之在腰背骨节而痛强者,阴不化也,以萆薢达之而阴化。风寒湿之为阴痿、为失溺、为老人五缓者,阳不伸也,以萆薢导之而阳伸。后世以萆薢为分清浊之剂,亦由阴化阳伸而后清升浊降。即止小便数、除茎中痛,均不出是义耳。

化阴非能益阴,伸阳非能助阳。盖萆薢者,所以驱风寒湿也。

萆薢味苦则发,气平则降。力能外拓而性复下趋,故驱风寒湿而解之于至卑。此所以谓萆薢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淡,性温。为其味淡而温,故能直趋膀胱温补下焦气化,治小儿夜睡遗尿,或大人小便频数,致大便干燥。其温补之性,兼能涩精秘气,患淋证者禁用,醒脾升陷汤后曾详论之。

萆薢为治失弱要药不可用之治淋。《名医别录》谓萆薢治阴萎、失溺、老人五缓之病,实为五缓之一,萆薢善治五缓,所以治之。拙拟醒脾升陷汤中,曾重用萆薢以治小便频数不禁,屡次奏效,是萆薢为治失溺之要药可知矣。乃萆薢分清饮竟用之以治膏淋,何其背谬若是?愚在籍时,邻村有病淋者,医者投以萆薢分清饮,两剂,其人小便滴沥不通。再服各种利小便药,皆无效。后延愚诊治,已至十日,精神昏愦,毫无知觉,脉数近十至,按之即无,因谓其家人曰:“据此脉论,即小便通下,变恐不救。”其家人恳求甚切,遂投以大滋真阴之剂,以利水药佐之。灌下移时,小便即通,床褥皆湿。再诊其脉,微细欲无,愚隐辞归。后闻其人当日即亡。近又在津治一淋证,服药十剂已愈,隔两月病又反复,时值愚回籍,遂延他医治疗,方中亦重用萆薢。服两剂,小便亦滴沥不通,服利小便药亦无效。遂屡用西法引溺管兼服利小便之药,治近一旬,小便少通滴沥,每小便一次,必须两小时。继又服滋阴利水之药十剂始全愈。

【现代药理研究】

1. 萆薢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临床应用也证实其对风湿性关节炎、腰腿酸痛等有治疗作用。

2. 萆薢煎液或提取液可增加心肌代谢。

3. 同属植物山萆薢中的甾体皂苷对稻瘟病菌、须癣毛菌及霉菌均有抑制作用。

4. 同属植物高加索薯蓣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作用,其皂苷能扩张膜稍血管、降压、增胃肠平滑肌的运动。

肾瘅真阴不足(篇四)
《中西医内外妇儿》

中医病因病机:外邪侵袭,肺脏虚弱,脾虚生痰,肾气虚衰。

实证:风寒犯肺――三拗汤加减

风热犯肺――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寒饮伏肺――小青龙汤

虚证:肺气虚――补肺汤

肺脾气虚――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

肺肾阴虚――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

二、支气管哮喘(哮病)病位在肺,与脾,肾,肝,心关系密切

宿根:痰伏于肺

发作期:寒哮――射干麻黄汤

热哮――定喘汤

缓解期:肺虚――玉屏风散

脾虚――六君子汤

肾虚-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三、肺炎(咳嗽、喘证、肺炎喘嗽)病位在肺,心肝肾关系密切

中医病因病机:风热犯肺,痰热壅肺,热闭心神,阴竭阳脱

邪犯肺卫――三拗汤或桑菊饮

痰热壅肺――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

热闭心神――清营汤

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四逆汤

正虚邪恋――竹叶石膏汤

四、肺结核(肺痨)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涉及心肝。

阴虚为主,导致气阴两虚,甚至阴损及阳

肺阴亏损――月华丸

阴虚火旺――百合固金汤事秦艽鳖甲散

气阴耗伤――保真汤

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癌,肺积,息贲)病位在肺,晚期波及它脏,正虚为本,阴虚,气阴两虚多,实则气滞,血瘀,痰凝,毒聚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

痰湿毒蕴——导痰汤

阴虚毒热——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气阴两虚证——沙参麦冬汤

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悸,肺胀,喘证,水肿)因慢性咳喘反复而成,病位在肺脾肾心,本虚标实,外邪侵袭,热毒,痰浊,淤血,水停为标

急性期 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

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

痰蒙神窍——涤痰汤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缓解期 肺脾气虚——补肺汤

气虚血瘀——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

七,慢性呼吸衰竭(肺衰,喘脱)病位在肺,累计脾肾心,本虚标实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肾气虚——补肺汤合参蛤散

脾肾阳虚——真武汤合五苓散

痰蒙神窍——涤痰汤合安宫或至宝丹

参附注射液静滴

1心功能不全()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肺肾。

心肺气虚——养心汤合补肺汤

气阴亏虚——生脉散

心肾阳虚——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肾气丸

气虚血瘀——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

阳微欲脱——独参汤加参麦注射液或

肾瘅真阴不足(篇五)
《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 症型方药总结》

中西医结合内科 一 呼吸系统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喘证)病位在肺,涉及脾肾。

中医病因病机:外邪侵袭,肺脏虚弱,脾虚生痰,肾气虚衰。

实证:风寒犯肺――三拗汤加减 风热犯肺――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寒饮伏肺――小青龙汤 虚证:肺气虚――补肺汤

肺脾气虚――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 肺肾阴虚――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 二、支气管哮喘(哮病)病位在肺,与脾,肾,肝,心关系密切

宿根:痰伏于肺 发作期:

寒哮――射干麻黄汤 热哮――定喘汤

缓解期:肺虚――玉屏风散 脾虚――六君子汤

肾虚-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三、肺炎(咳嗽、喘证、肺炎喘嗽)病位在肺,心肝肾关系密切

中医病因病机:风热犯肺,痰热壅肺,热闭心神,阴竭阳脱

邪犯肺卫――三拗汤或桑菊饮

痰热壅肺――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 热闭心神――清营汤

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四逆汤 正虚邪恋――竹叶石膏汤

四、肺结核(肺痨)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涉及心肝。

阴虚为主,导致气阴两虚,甚至阴损及阳 肺阴亏损――月华丸

阴虚火旺――百合固金汤事秦艽鳖甲散 气阴耗伤――保真汤 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癌,肺积,息贲)病位在肺,晚期波及它脏,正虚为本,阴虚,气阴两虚多,实则气滞,血瘀,痰凝,毒聚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 痰湿毒蕴——导痰汤

阴虚毒热——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气阴两虚证——沙参麦冬汤

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悸,肺胀,喘证,水肿)因慢性咳喘反复而成,病位在肺脾肾心,本虚标实,外邪侵袭,热毒,痰浊,淤血,水停为标

急性期 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 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

痰蒙神窍——涤痰汤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缓解期 肺脾气虚——补肺汤

气虚血瘀——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 七,慢性呼吸衰竭(肺衰,喘脱)病位在肺,累计脾肾心,本虚标实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肾气虚——补肺汤合参蛤散 脾肾阳虚——真武汤合五苓散

痰蒙神窍——涤痰汤合安宫或至宝丹 阳微欲脱——独参汤加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滴 二 循环系统疾病

肾。

心肺气虚——养心汤合补肺汤 气阴亏虚——生脉散

心肾阳虚——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肾气丸

气虚血瘀——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 阳虚水泛——真武汤

痰饮阻肺——葶苈大枣泻肺汤 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神不宁——安神定志丸 气血不足证——归脾汤 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 气阴两虚证——生脉散 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

心脉淤阻证——参附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阳不足证——人参四逆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真武汤 气阴两虚证——炙甘草汤 痰浊阻滞证——涤痰汤

心脉淤阻证——血府逐瘀汤 3原发性高血压(眩晕)

主要病理环节风,火,痰,虚,淤,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 痰湿内盛证——半夏白术天麻汤 瘀血内停证——血府逐瘀汤 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 肾阳虚衰证——济生肾气丸

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

痰浊内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阴寒凝滞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

气阴两虚证——生麦散合炙甘草汤 心肾阴虚证——左归丸

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丸

心脉痹阻,心失所养,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相关

气滞血瘀证——血府逐瘀汤

寒凝心脉证——当归四逆汤合苏合香丸 痰瘀互结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

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 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左归饮

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心阳欲脱证——参附龙牡汤 正虚邪入,痹阻心脉,本虚标实

风,寒,湿,热侵袭人体,阻痹经气,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气阴两虚证——炙甘草汤

气虚血瘀证——独参汤合桃仁红花煎 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五苓散

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心阳虚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 三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

饮食,情志所伤,脾胃虚弱多见,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肝胃不和证——柴胡疏肝散 脾胃虚弱证——四君子汤 脾胃湿热证——三仁汤 胃阴不足证——益胃汤

胃络淤血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肝胃不和证——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 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

胃阴不足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肝胃郁热证——化肝煎合左金丸 胃络淤阻证——活络效灵丹合丹参饮 肾关系密切。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亏虚。 痰气交阻证——海藻玉壶汤 肝胃不和证——柴胡疏肝散

脾胃虚寒证——理中汤合四君子堂 胃热伤阴证——玉女煎 淤毒内阻证——膈下逐淤汤 痰湿阻胃证——开郁二陈汤 气血两虚证——八珍汤 病位在肝,与脾肾相关 酒食不节,情志失调,感染血吸虫,黄疸,积聚日久转化

气滞湿阻证——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寒湿困脾证——实脾饮

湿热蕴脾证——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肝脾血瘀证——调营饮

脾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 肝肾阴虚证——一贯煎合膈下逐淤汤 土,正气亏虚邪毒蕴结

气滞血瘀证——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湿热淤毒证——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 肝肾阴虚证——滋水清肝饮合鳖甲煎丸

与肝胆关系密切

暴饮暴食,酗酒过度,情志失调,蛔虫窜扰等导致气机郁滞

肝郁气滞证——小柴胡汤

肝胆湿热证——清胰汤合龙胆泻肝丸 肠胃热结证——大承气汤 大肠。与肝脾关系密切

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 胃中积热证——泻心汤合十灰散 肝火犯胃证——龙胆泻肝汤 脾不统血证——归脾汤

气随血脱证——独参汤合四味回阳饮 四,泌尿系统疾病

初期标实邪盛病在肺脾,恢复期虚实夹杂,病在脾肾 急性期

风寒束肺,风水相搏证——麻黄汤合五苓散

风热犯肺水邪内停证——越婢加术汤汤 热毒内归湿热蕴结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脾肾亏虚水汽泛溢证——五皮饮合五苓散

脾肾不足水湿停滞证——防己黄芪汤 恢复期

脾气虚弱证——参苓白术散 脾肾气阴两虚证——参芪地黄汤

肾,脏腑虚损为病理基础 本证

脾肾气虚证——异功散

肺肾气虚证——玉屏风散合金匮肾气丸 脾肾阳虚证——附子理中丸或济生肾气丸

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 气阴两虚证——参芪地黄汤 标证

水湿证——五苓散合五皮饮 湿热证——三仁汤 血瘀证——血府逐瘀汤 湿浊证——胃苓汤 肺脾肾三脏失调为主,阴阳气血不足,特别是阳气不足为本

风水相搏证——越婢加术汤

湿毒浸淫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水湿浸渍证——五皮饮合胃苓汤 湿热内蕴证——疏凿饮子 脾虚湿困证——实脾饮

肾阳衰微证——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肾阴亏虚证——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

为标,与肝脾密切相关 膀胱湿热证——八正散 气滞血瘀证——丹栀逍遥散

脾肾亏虚,湿热屡犯证——无比山药丸 肾阴不足,湿热留恋证——知柏地黄丸 肾元虚衰,湿浊内蕴。病位在肾,涉及肺,脾,肝。 本虚证

脾肾气虚证——六君子汤 脾肾阳虚证——济生肾气丸 气阴两虚证——参芪地黄汤 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 阴阳两虚证——全鹿丸 标实证

湿浊证——小半夏加茯苓汤

湿热证——中焦者黄连温胆汤,下焦知柏地黄丸或二妙丸

水气证——五皮饮或五苓散

血瘀证——桃红四物汤或当归芍药散 肝风证——天麻钩藤饮 五,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与肝肾相关

脾胃虚弱证——香砂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

心脾两虚证——归脾汤或八珍汤 脾肾阳虚证——八珍汤合无比山药丸 虫积证——化虫丸合八珍汤

病在骨髓,脏腑为心,肝,脾,肾,肾为根本

肾阴虚证——左归丸合当归补血汤 肾阳亏虚证——右归丸合当归补血汤 肾阴阳两虚证——左归丸,右归丸合当归

补血汤

肾虚血瘀证——六味地黄丸或肾气丸合

桃红四物汤

气血两虚证——八珍汤 热毒壅盛证——清瘟败毒饮

病位在骨髓,与肝脾肾相关 气血两虚证——归脾汤

脾肾亏虚证——黄芪建中汤合右归丸 气阴两虚证——生脉散 肝肾阴虚证——六味地黄丸

外感温热证——犀角地黄汤合玉女煎

病位在骨髓,表现在营血,与肝脾肾有关 急性白血病

热毒炽盛证——黄连解毒汤合清营汤 痰热淤阻证——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 阴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 气阴两虚证——五阴煎 湿热内蕴证——葛根芩连汤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阴虚内热证——青蒿鳖甲汤 瘀血内阻证——膈下逐淤汤 气血两虚证——八珍汤

热毒壅盛证——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 毒,肌衄) 病位在血脉,与心,肝,脾, 肾关系密切

血热妄行证——犀角地黄汤 阴虚火旺证——茜根散或玉女煎 气不摄血证——归脾汤 瘀血内阻证——桃红四物汤 六.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1,甲亢(瘿气)

诱因,情志失调,病机:气滞痰凝,气郁化火,耗气伤阴

气滞痰凝证——逍遥散合二陈汤 肝火旺盛证——龙胆泻肝汤 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 气阴两虚证——生脉散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在肺胃肾,肾为本

无症状期 麦味地黄汤 有症状期 阴虚燥热期

上消(肺热津伤证)消渴方 中消(胃热炽盛证)玉女煎 下消(肾阴亏虚证)六味地黄丸 气阴两虚证——七味白术散 阴阳两虚证——肾气丸

痰瘀互结证——平胃散合桃红四物汤 脉络淤阻证——血府逐瘀汤 并发症

疮痈 五味消毒饮合参芪六一散

白内障,雀目,耳聋,滋补肝肾,杞菊地黄丸,羊肝丸,磁朱丸 七.风湿性疾病

久病及心

风寒湿阻证 ——蠲痹汤

热邪痹阻证——白虎加桂枝汤

气血两虚,寒湿阻滞证——独活寄生汤 气阴两虚证——五阴煎

活动期:

湿热痹阻――四妙丸

阴虚内热――丁氏清络饮 寒热错杂――桂枝芍药知母汤 缓解期:

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身痛逐瘀汤合指迷茯苓丸 肝肾亏损,邪痹筋骨――独活寄生汤

病位在经络血脉,与心脾肾相关,可累及肝,肺,脑,皮肤,肌肉,关节(素体虚弱,真阴不足,热毒内盛,痹阻经络,内侵脏腑)

气营热盛――清瘟败毒饮 阴虚内热――玉女煎合增液汤

热郁积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泻白散 瘀热痹阻――犀角地黄汤

脾肾两虚――济生肾气丸

气血两亏――八珍汤 脑虚瘀热――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瘀热伤肝――茵陈蒿汤合柴胡疏肝散 八.神经系统疾病

病位在脑 脏腑失调,

风痰,淤血蒙蔽清窍,扰乱神明

风痰上扰证——定痫丸

痰热内扰证——黄连温胆汤

肝郁痰火证——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瘀阻清窍证——通窍活血汤

脾虚痰湿证——醒脾汤 肝肾阴虚证——左归丸 2.急性脑血管病 (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镇肝熄风汤 气虚血瘀,脉络淤阻证——补阳还五汤 痰瘀互结,阻滞脉络证—黄连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 脑血栓形成 肝阳暴亢,风阳上扰证——天麻钩藤饮 风痰瘀血阻痹脉络证——真方白丸子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星蒌承气汤 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 阴虚风动证——镇肝熄风汤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大秦艽汤 痰热内闭清窍证——灌服至宝或安宫,加羚羊角汤 痰湿壅闭心神证——苏合香丸灌服加涤痰汤 元气败脱,心神涣散证——大剂参附汤合生麦散 九、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急性中毒

肝风痰浊证——涤痰汤

阴竭阳脱证——生脉注射液合参附注射

中毒后发病 痰浊滞留证——霍兰苍荷汤

气虚痰淤阻络证——补阳还五汤

农药中毒

催吐——瓜蒂散,三圣散(藜芦,胆矾,

防风水煎去渣) 泻下——大承气汤

解毒——①绿豆120g甘草30g汤 ②天仙

子1g洋金花 0.5g煎水口服 常用中药 安宫牛黄丸,醒脑静注射液

十、内科常见危重症 失血亡津 脓毒性休克

肺源欲绝证——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 腑实热厥证——大承气汤

三焦俱急证——小承气汤合小陷胸汤

气阴枯竭证——救逆汤

寒中三阴证——回阳救急汤 心源性休克

阳气欲脱证——回阳救急汤

脏虚阴竭证——生脉散 血瘀气脱证——血府逐瘀汤 阴竭阳脱证——参附汤合四逆汤 过敏性休克 元阳骤脱证——回阳救急汤 阴竭阳脱证——生脉散合大定风珠 肺厥气脱证——参附汤合补中益气汤 涉及肝,脾,肺,肾 心肺气虚证——养心汤合补肺汤 气阴亏虚证——生脉散 心肾阳虚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肾气丸

气虚血瘀证——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

阳虚水泛证——真武汤

痰饮阻肺证——葶苈大枣泻肺汤

肾瘅真阴不足(篇六)
《中医肾系基础证规范化研究中肾概念的探讨_全建峰》

#48#

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第37卷第1期

中医肾系基础证规范化研究中肾概念的探讨

全建峰,吴承玉

1,2

1

(1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21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46)

摘 要:中西医学肾的概念与内涵存在很大不同,从解剖、病、证、生理功能等方面对肾在中、西医学中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从而提出:中医的/肾0,是在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外延和内涵,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一部

分,所以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合理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是肾系病深入规范化研究的前提。

关键词:肾;中医学;西医学;规范化研究;概念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1-0048-02

DiscussionontheRenalDiseasesofFundamentalStandardizedStudyinTCM

QUANJian-feng1,2,WUCheng-yu1

(11Nanj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46,Jiangsu,China;

21Shaan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Xianyang712046,Shaanxi,China)

Abstract:TheconceptandconnotationofkidneyinChinesemedicineandwestmedicineareverydifferent,thispaperanaly-zestheirdifferencesfromtheanatomy,diseases,syndrome,andphysiologicalfunction,andtherefore,drawsaconclusionthatbasedonanumberofclinicalpractice,thekidneyinTCMhasdevelopedauniqueextensionandmeaning,whichconstitutesapartofthetheoreticalsystemofChinesemedicine,soweshouldsticktotheguidanc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ory,andutilizemod-ernmedicalresearchresultstostudystandardizationofrenalsystem.

Keywords:kidney;chinesemedicine;westmedicine;standardizedresearch;concept

以五脏为核心的藏象理论体系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肾系统的研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肾系的基础证研究中,首先要确立准确的名词和术语概念,明确与西医肾脏的相关关系,才能有效利用现代检查结果,否则难以取得和应用临床实用有效的成果。本文从如下角度对中、西医学/肾0与/肾脏0进行比较,为肾系病证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1 解剖学上的联系

中、西医学在解剖部位和形态上认识相同,是同一脏器,但因解剖学内容在中、西医学中地位和影响不同,中医重功能轻形态,对肾脏内部结构微观认识不足,而西医学对脏器的认识建立在现代解剖学等学科之上,对内部结构认识程度更深。

[8] LuoJ,WangYH,YasudaRP,eta.lThemajorityofN-methyl-D

-aspartatereceptorcomplexesinadultratcerebralcortexCONT2ain

atleastthreedifferentsubunits(NR1/NR2A/NR2B)[J].MolPhar-maco,l1997,51(1):79-86.

[9] EronaldDK,OnnoCM,EmoV.TheYinandYangofNuclearrecep-tors:symposiuMononuclearreceptorsinbrain[J].TrendinEndocri

Metab,2000,11:245-248.收稿日期:2009-06-23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

(2003CB517101)作者简介:全建峰(1970-),男,讲师、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肾系疾病与证候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通讯作者:吴承玉(1950-),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证规

范化。

当代中医学直接采用现代解剖学的位置、大小、重量、形态、部位名称,两者接轨,可为中医诊断学中引入现代影像学进展建立基础,也是中医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然二者对解剖结构的重视程度和运用角度不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基于中医学重功能轻形态的独特认识,中医学重视形态而不拘于形态,其诊断及用药时很少涉及具体结构形态的改变。2 疾病与证

211 中医肾系病证 中医学对肾系病的范围认识尚不统一。现中医内科学教材认为肾系疾病有水肿、淋

[1]

证、尿浊、癃闭、关格、阳痿、遗精、早泄等;中医学肾系传统病名有风水、皮水、石水、肾水、正水、溢饮、肾瘅、肾著(着)、肾痈、肾垂、肾痨、肾癌、肾厥、肾衰(肾

[10] MonyerH,SprengelR,SchoepferR.HeteromericNMDAreceptors:

molecularandfunctionaldistinctionofsubtypes[J].Science,1992,256:1217-1221.

[11] RetterLM,UnisAS,WoodruffJH.Ontogenyofionotropicgluta-matereceptorexpressioninhumanfetalbrain[J].BrainResDevBrainRes,2001,127(2):123-133.

[12] HerkertM,RottgerS,BeckerCM.TheNMDAreceptorsubunit

NR2Bofneonatalratbrain:complexformationandenrichmentinax-onalgrowthcones[J].EurJNeurosc,i1998,10(5):1553-1562.

[13] ChenN,LuoT,WellingtonC,eta.lSubtypespecificenhancementof

NMDAreceptorcurrentsbymutanthuntingtin[J].JNeurochem,1999,72(5):1890-1898.

[14] BLissTV.Yongreceptorsmakesmartmice[J].Nature,1999,401

(4648):25.

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第37卷第1期

绝、关格)、热淋、劳淋、石淋、痨淋、膀胱癌、癃闭、遗尿、尿崩、小便不禁、尿道瘘、缩阴病、黑疸等[2];现代中医临床中肾系疾病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遗传性疾病、部分内分泌疾病等,具体有中医病证如水肿、腰痛、淋证、癃闭、尿血、尿浊、遗精、阳痿、早泄、血精、五迟、五软、消渴等[3]。

而其它疾病中涉及肾病位的证型或兼有肾病位的病证,也属于中医学肾系疾病,分布在西医学中的血液病、免疫疾病、风湿病、代谢性疾病等内,因此,中医肾系疾病涵盖了现代医学中多个系统的疾病。

中医学虽然重视疾病的诊断,但主要强调疾病的辨证论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5中医诊断学6中,将肾系常见基础证分为肾阳虚证、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膀胱湿热[4]

证,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5中医诊断学6中,常见基础证型有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膀胱湿热证[5]。肾为人体真阴真阳发源之地,具有藏精、主水、纳气、主骨、生髓充脑、司听觉和二便等生理功能,肾脏与人体生殖、生长发育及禀赋均有密切关系。一旦肾系受邪,则可导致肾相应功能的失常及相应部位的病变表现[6]。

212 西医肾脏病 西医的肾脏病是基于解剖学基础上的肾脏的原发性和继发性疾病,病名广泛。主要有原发性肾炎、肾病、肾肿瘤和继发性肾损害等。213 区别与联系 虽然二者针对性不同,但是随着现代实验技术及病理学的发展,西医对于微观化研究进展到了新的阶段,可供中医学参考,丰富中医学肾系病的微观认识程度。

同时,肾的实验室检查如有关尿的常规和生化检查,肾功能及病理检查等,作为微观辨证指标对中医学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也必须纳入现代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以提高中医的辨证准确性。

疾病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仍然有许多疾病尚不能为西医学所认识和治疗,中医学依据从症辨证的原则,辨别证型,做出病位与病性的诊断治疗观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临床中必须继续坚持。3 生理功能

311 中医学的肾系生理功能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人体的先天形成与肾精密切相关,后天生长发育以肾精为基本物质,肾气充养生成天癸,其促进并维持人的生殖功能。肾主水液,水液代谢正常依赖于肾的功能状态。肾与肺协作保持呼吸正常,协助维持正常的呼吸状态。

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体合骨,在液为唾,在志为恐,肾藏志,通过经络与膀胱相络属。肾是机体气血阴阳之根本,先天禀赋之所系,肾藏精生髓,髓分骨髓与脑髓,故肾主骨,髓汇聚充养脑。肾居于腰,腰府有赖于肾精的充养,故虚性腰痛多责之于肾。

312 西医学的肾脏生理功能 主要是生成尿液,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调节血压,并且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等。近些年来,对于肾所分泌的激素类研究颇多,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前列腺素,激肽系统,活性维生素D,促红细胞生成素,及肾髓[7]#49#

313 相关关系 二者都强调肾与水液代谢密不可分,

中医学从宏观上认为肾主水,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决定了水液代谢的状态。西医学从微观上认识了水液代谢分泌的过程。

中医学认为肾与生殖系统、先天遗传因素密不可分,西医学传统上认为其没有必然联系,但近年来随着对肾所分泌的活性物质研究的增多,发现这些活性物质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会影响人的生殖、免疫、血液和遗传等因素。随着现代研究技术的进步,对体内活性物质研究的深入,发现中医学通过对肾的精、气、血、阴阳的调整,影响了某些活性物质的分泌,从而治疗肾系疾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发现了众多中医/肾0与现代医学中肾脏的相融性联系,但中医/肾0的生理、病理涉及到了人体生理、病理多个脏器的许多方面。从现代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功能包括了泌尿、内分泌与生殖等多系统的功能,远远超出了现代解剖学肾脏的概念。因此,中医/肾0是一个解剖、生理和病理并包含多系统功能的一个综合概念[8]。

4 比较研究意义的讨论

中医学中的肾具有解剖学基础,与现代医学肾脏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又超越了现代医学有关认识,与西医的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代谢功能等有关。肾的概念在社会中广泛使用,但在中西医中有着不同的认识,准确辨析是中医肾系基础研究的重要工作。中医学、西医学和普通非专业人士对于肾有着不同的认识,以致在日常生活、看病就医、广告宣传甚至某些专业医学文章中常常出现中西医不同认识的混用和错用。

中医学肾系病的范围包括了肾系解剖和功能上的病变,也包括肾系建立在五脏为核心的整体观念上的病变,它涵盖了西医不同脏腑组织的部分功能病变,不能与西医肾病概念直接换用。

进行中医基础证的研究需要理清中医学肾系病与西医肾脏病的关系,把握中医肾系病的病位特点和病性规律,运用现代肾脏病学检查结果。中医的/肾0,在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外延和内涵,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必须坚持准确辨别中医学的病位和病性,合理运用现代实验室和其它检查方法,尤其是病理学结果,加强现代中医对于病的认识,在临床用药和现代研究中,必须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有机结合,不可随意混用,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才能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 吴承玉.现代中医内科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

[3] 王钢.现代中医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5] 吴承玉.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6] 王琦.中医藏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 戴京璋.实用中医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 杨海发.中西医/肾0的比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

(10):

肾瘅真阴不足(篇七)
《中西医结合分型记忆》

中西医结合内科

一 呼吸系统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喘证)病位在肺,涉及脾肾。 中医病因病机:外邪侵袭,肺脏虚弱,脾虚生痰,肾气虚衰。 实证:风寒犯肺――三拗汤加减 风热犯肺――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寒饮伏肺――小青龙汤 虚证:肺气虚――补肺汤 肺脾气虚――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 肺肾阴虚――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

二、支气管哮喘(哮病)病位在肺,与脾,肾,肝,心关系密切 宿根:痰伏于肺

发作期:寒哮――射干麻黄汤 热哮――定喘汤

缓解期:肺虚――玉屏风散 脾虚――六君子汤 肾虚-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三、肺炎(咳嗽、喘证、肺炎喘嗽)病位在肺,心肝肾关系密切 中医病因病机:风热犯肺,痰热壅肺,热闭心神,阴竭阳脱 邪犯肺卫――三拗汤或桑菊饮 痰热壅肺――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 热闭心神――清营汤 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四逆汤 正虚邪恋――竹叶石膏汤

四、肺结核(肺痨)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涉及心肝。 阴虚为主,导致气阴两虚,甚至阴损及阳 肺阴亏损――月华丸

阴虚火旺――百合固金汤事秦艽鳖甲散 气阴耗伤――保真汤 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癌,肺积,息贲)病位在肺,晚期波及它脏,正虚为本,阴虚,气阴两虚多,实则气滞,血瘀,痰凝,毒聚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 痰湿毒蕴——导痰汤

阴虚毒热——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气阴两虚证——沙参麦冬汤

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悸,肺胀,喘证,水肿)因慢性咳喘反复而成,病位在肺脾肾心,本虚标实,外邪侵袭,热毒,痰浊,淤血,水停为标

急性期 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

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

痰蒙神窍——涤痰汤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缓解期 肺脾气虚——补肺汤

气虚血瘀——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

七,慢性呼吸衰竭(肺衰,喘脱)病位在肺,累计脾肾心,本虚标实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肾气虚——补肺汤合参蛤散 脾肾阳虚——真武汤合五苓散

痰蒙神窍——涤痰汤合安宫或至宝丹 阳微欲脱——独参汤加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滴 慢性

二 循环系统疾病

1心功能不全()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肺肾。 心肺气虚——养心汤合补肺汤 气阴亏虚——生脉散

心肾阳虚——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肾气丸 气虚血瘀——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 阳虚水泛——真武汤 痰饮阻肺——葶苈大枣泻肺汤 2心律失常(心悸)

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神不宁——安神定志丸 气血不足证——归脾汤 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 气阴两虚证——生脉散 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

心脉淤阻证——参附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阳不足证——人参四逆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真武汤 气阴两虚证——炙甘草汤 痰浊阻滞证——涤痰汤 心脉淤阻证——血府逐瘀汤

主要病理环节风,火,痰,虚,淤,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 痰湿内盛证——半夏白术天麻汤 瘀血内停证——血府逐瘀汤 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

肾阳虚衰证——济生肾气丸

心绞痛(胸痹,心痛)病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

痰浊内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阴寒凝滞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 气阴两虚证——生麦散合炙甘草汤 心肾阴虚证——左归丸 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丸 5,心肌梗死(真心痛)

心脉痹阻,心失所养,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相关 气滞血瘀证——血府逐瘀汤

寒凝心脉证——当归四逆汤合苏合香丸 痰瘀互结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 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 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左归饮 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心阳欲脱证——参附龙牡汤

6,风湿性心瓣膜病(心痹)正虚邪入,痹阻心脉,本虚标实 风,寒,湿,热侵袭人体,阻痹经气,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气阴两虚证——炙甘草汤

气虚血瘀证——独参汤合桃仁红花煎 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五苓散 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心阳虚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

三 消化系统疾病

1慢性胃炎 (胃痛)

饮食,情志所伤,脾胃虚弱多见,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肝胃不和证——柴胡疏肝散 脾胃虚弱证——四君子汤 脾胃湿热证——三仁汤 胃阴不足证——益胃汤 胃络淤血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2消化性溃疡(胃脘痛,反酸)

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肝胃不和证——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 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 胃阴不足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肝胃郁热证——化肝煎合左金丸 胃络淤阻证——活络效灵丹合丹参饮

3胃癌(胃痛,积聚)病位在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亏虚。 痰气交阻证——海藻玉壶汤 肝胃不和证——柴胡疏肝散 脾胃虚寒证——理中汤合四君子堂 胃热伤阴证——玉女煎 淤毒内阻证——膈下逐淤汤 痰湿阻胃证——开郁二陈汤 气血两虚证——八珍汤

肝硬化(单腹胀,鼓胀)病位在肝,与脾肾相关 酒食不节,情志失调,感染血吸虫,黄疸,积聚日久转化 气滞湿阻证——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寒湿困脾证——实脾饮

湿热蕴脾证——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肝脾血瘀证——调营饮

脾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 肝肾阴虚证——一贯煎合膈下逐淤汤

5原发性肝癌(肝积)病位在肝,损及脾土,正气亏虚邪毒蕴结 气滞血瘀证——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湿热淤毒证——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 肝肾阴虚证——滋水清肝饮合鳖甲煎丸

暴饮暴食,酗酒过度,情志失调,蛔虫窜扰等导致气机郁滞 肝郁气滞证——小柴胡汤

肝胆湿热证——清胰汤合龙胆泻肝丸 肠胃热结证——大承气汤

上消化道出血(吐血,便血)病位在胃,大肠。与肝脾关系密切 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 胃中积热证——泻心汤合十灰散 肝火犯胃证——龙胆泻肝汤 脾不统血证——归脾汤

气随血脱证——独参汤合四味回阳饮

四,泌尿系统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

初期标实邪盛病在肺脾,恢复期虚实夹杂,病在脾肾 急性期 风寒束肺,风水相搏证——麻黄汤合五苓散 风热犯肺水邪内停证——越婢加术汤汤

热毒内归湿热蕴结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脾肾亏虚水汽泛溢证——五皮饮合五苓散 脾肾不足水湿停滞证——防己黄芪汤 恢复期 脾气虚弱证——参苓白术散 脾肾气阴两虚证——参芪地黄汤

2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虚劳)病位在肾,脏腑虚损为病理基础 本证 脾肾气虚证——异功散

肺肾气虚证——玉屏风散合金匮肾气丸 脾肾阳虚证——附子理中丸或济生肾气丸 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 气阴两虚证——参芪地黄汤 标证 水湿证——五苓散合五皮饮 湿热证——三仁汤 血瘀证——血府逐瘀汤 湿浊证——胃苓汤

3肾病综合症(水肿,腰痛,虚劳)

肺脾肾三脏失调为主,阴阳气血不足,特别是阳气不足为本 风水相搏证——越婢加术汤

湿毒浸淫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水湿浸渍证——五皮饮合胃苓汤 湿热内蕴证——疏凿饮子 脾虚湿困证——实脾饮

肾阳衰微证——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肾阴亏虚证——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

膀胱湿热证——八正散 气滞血瘀证——丹栀逍遥散

脾肾亏虚,湿热屡犯证——无比山药丸 肾阴不足,湿热留恋证——知柏地黄丸 慢性肾功能不全(癃闭,溺毒)

肾元虚衰,湿浊内蕴。病位在肾,涉及肺,脾,肝。 本虚证 脾肾气虚证——六君子汤 脾肾阳虚证——济生肾气丸 气阴两虚证——参芪地黄汤 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 阴阳两虚证——全鹿丸

标实证 湿浊证——小半夏加茯苓汤

湿热证——中焦者黄连温胆汤,下焦知柏地黄丸或二妙丸 水气证——五皮饮或五苓散 血瘀证——桃红四物汤或当归芍药散 肝风证——天麻钩藤饮

五,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1缺铁性贫血(血劳,萎黄)病位在脾胃,与肝肾相关 脾胃虚弱证——香砂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 心脾两虚证——归脾汤或八珍汤 脾肾阳虚证——八珍汤合无比山药丸

虫积证——化虫丸合八珍汤 再生障碍性贫血(髓劳,血虚)

病在骨髓,脏腑为心,肝,脾,肾,肾为根本 肾阴虚证——左归丸合当归补血汤 肾阳亏虚证——右归丸合当归补血汤

肾阴阳两虚证——左归丸,右归丸合当归补血汤 肾虚血瘀证——六味地黄丸或肾气丸合桃红四物汤 气血两虚证——八珍汤 热毒壅盛证——清瘟败毒饮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虚劳)病位在骨髓,与肝脾肾相关

气血两虚证——归脾汤

脾肾亏虚证——黄芪建中汤合右归丸 气阴两虚证——生脉散 肝肾阴虚证——六味地黄丸 外感温热证——犀角地黄汤合玉女煎 白血病(急劳,血证,癥积) 病位在骨髓,表现在营血,与肝脾肾有关

急性白血病 热毒炽盛证——黄连解毒汤合清营汤 痰热淤阻证——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 阴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 气阴两虚证——五阴煎 湿热内蕴证——葛根芩连汤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阴虚内热证——青蒿鳖甲汤

瘀血内阻证——膈下逐淤汤 气血两虚证——八珍汤

热毒壅盛证——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

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证,阴阳毒,肌衄) 病位在血脉,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血热妄行证——犀角地黄汤 阴虚火旺证——茜根散或玉女煎 气不摄血证——归脾汤 瘀血内阻证——桃红四物汤 1,。甲亢(瘿气)

诱因,情志失调,病机:气滞痰凝,气郁化火,耗气伤阴 气滞痰凝证——逍遥散合二陈汤 肝火旺盛证——龙胆泻肝汤 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 气阴两虚证——生脉散

2.糖尿病(消渴)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在肺胃肾,肾为本

无症状期 麦味地黄汤

有症状期 阴虚燥热期 上消(肺热津伤证)消渴方 中消(胃热炽盛证)玉女煎 下消(肾阴亏虚证)六味地黄丸 气阴两虚证——七味白术散 阴阳两虚证——肾气丸

痰瘀互结证——平胃散合桃红四物汤 脉络淤阻证——血府逐瘀汤

并发症 疮痈 五味消毒饮合参芪六一散

白内障,雀目,耳聋,滋补肝肾,杞菊地黄丸,羊肝丸,磁朱丸

七.风湿性疾病

1.风湿热(痹症)湿热合邪痹阻经络,久病及心 风寒湿阻证 ——蠲痹汤 热邪痹阻证——白虎加桂枝汤 气血两虚,寒湿阻滞证——独活寄生汤 气阴两虚证——五阴煎

活动期:湿热痹阻――四妙丸 阴虚内热――丁氏清络饮 寒热错杂――桂枝芍药知母汤

缓解期: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身痛逐瘀汤合指迷茯苓丸 肝肾亏损,邪痹筋骨――独活寄生汤 病位在经络血脉,与心脾肾相关,可累及肝,肺,脑,皮肤,肌肉,关节(素体虚弱,真阴不足,热毒内盛,痹阻经络,内侵脏腑)

气营热盛――清瘟败毒饮 阴虚内热――玉女煎合增液汤 热郁积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泻白散 瘀热痹阻――犀角地黄汤 脾肾两虚――济生肾气丸 气血两亏――八珍汤

脑虚瘀热――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瘀热伤肝――茵陈蒿汤合柴胡疏肝散

八.神经系统疾病 (痫证)病位在脑

脏腑失调,风痰,淤血蒙蔽清窍,扰乱神明 风痰上扰证——定痫丸 痰热内扰证——黄连温胆汤 肝郁痰火证——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瘀阻清窍证——通窍活血汤 脾虚痰湿证——醒脾汤 肝

丸 2.急性脑血管病 (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镇肝熄风汤 气虚血瘀,脉络淤阻证——补阳还五汤

痰瘀互结,阻滞脉络证——黄连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 脑血栓形成 肝阳暴亢,风阳上扰证——天麻钩藤饮

风痰瘀血阻痹脉络证——真方白丸子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星蒌承气汤 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 阴虚风动证——镇肝熄风汤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大秦艽汤

痰热内闭清窍证——灌服至宝或安宫,加羚羊角汤 痰湿壅闭心神证——苏合香丸灌服加涤痰汤 元气败脱,心神涣散证——大剂参附汤合生麦散

九、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急性中毒 肝风痰浊证——涤痰汤 阴竭阳脱证——生脉注射液合参附注射液 中毒后发病 痰浊滞留证——霍兰苍荷汤 气虚痰淤阻络证——补阳还五汤

农药中毒 催吐——瓜蒂散,三圣散(藜芦,胆矾,防风水煎去渣) 泻下——大承气汤

解毒——①绿豆120g甘草30g汤 ②天仙子1g洋金花 0.5g煎水口服 常用中药 安宫牛黄丸,醒脑静注射液

十、内科常见危重症

1、休克(厥脱证)邪毒内陷,脏气内伤,失血亡津 脓毒性休克 肺源欲绝证——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 腑实热厥证——大承气汤

三焦俱急证——小承气汤合小陷胸汤 气阴枯竭证——救逆汤 寒中三阴证——回阳救急汤

心源性休克 阳气欲脱证——回阳救急汤 脏虚阴竭证——生脉散 血瘀气脱证——血府逐瘀汤 阴竭阳脱证——参附汤合四逆汤 过敏性休克 元阳骤脱证——回阳救急汤 阴竭阳脱证——生脉散合大定风珠 肺厥气脱证——参附汤合补中益气汤

2、急性心力衰竭(心衰,喘脱)病在心,涉及肝,脾,肺,肾 心肺气虚证——养心汤合补肺汤 气阴亏虚证——生脉散

心肾阳虚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肾气丸 气虚血瘀证——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 阳虚水泛证——真武汤 痰饮阻肺证——葶苈大枣泻肺汤 3、急性肾衰竭()

少尿期 热毒炽盛证——黄连解毒汤 火毒瘀滞证——清瘟败毒饮 湿热蕴结证——黄连温胆汤 气脱津伤证——生脉饮合参附汤 多尿期 气阴两虚证——参芪地黄汤 肾阴亏损证——六位地黄丸 热毒炽盛证——清瘟败毒饮

热淤互结证——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

热陷心包证——清营汤 阴阳耗脱证——四逆汤合生脉散

二、中西医结合妇科证型方剂

①妊娠病

1、妊娠剧吐(恶阻)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诊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停经40天左右剧烈呕吐 脾胃虚弱证——香砂六君子汤 肝胃不和证——橘皮竹茹汤 痰湿阻滞证——小半夏加茯苓汤 气阴两亏证——生脉散合增液汤 2、流产(胎动不安,可安胎) 先兆流产 肾虚——寿胎丸 气血虚弱——胎元饮 血热证——保阴煎

血瘀证——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外伤——圣愈汤

难免流产,不全流产,稽留流产(排出胚胎) 胎动欲堕——脱花煎 胎堕不全——生化汤 血虚气脱——人参黄芪汤

习惯性流产 肾气亏虚证——补肾固冲汤 气血虚弱证——泰山磐石散 阴虚血热证——加减一阴煎 流产感染 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3、异位妊娠(妊娠腹痛,癥瘕)输卵管妊娠最多见

诊断:停经史,一侧下腹隐痛或胀痛,常有阴道不规则出血。发生破裂,突感一侧下腹撕裂样疼痛。 未破损型——宫外孕二号方

已破损型 休克型——生脉散合宫外孕一号方 不稳定型——宫外孕一号方 包块型——宫外孕二号方

4、早产(小产)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周间分娩者。 孕晚期,未足月前出现腰酸腹痛,或伴有阴道少量出血为主证 肾虚——补肾安胎饮 气血虚弱——胎元饮 血热——保阴煎 跌扑损伤——加味圣愈汤 5、妊娠期高血压(子肿)

诊断:妊娠20周后发生高血压伴蛋白尿,水肿,少尿 脾虚——白术散 肾虚——真武汤 气滞——正气天香散 阴虚肝旺——杞菊地黄丸 脾虚肝旺——半夏白术天麻汤 肝风内动——羚角钩藤汤 痰火上扰——牛黄清心丸、 6、胎儿生长受限(胎萎不长)

诊断:妊娠中晚期胎儿存活,生长明显小于妊娠月份 肾气亏虚证——寿胎丸合温土毓麟汤 气血虚弱证——胎元饮合寿胎丸 阴虚内热证——保阴煎 胞宫虚寒证——长胎白术丸 7、母儿血型不合

湿热内蕴证——茵陈二黄汤 热毒——茵陈寄生汤 淤热——二丹茜草汤

②妊娠合并病

1、

心气虚——养心汤 心血虚——归脾汤

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五苓散

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2、急性病毒性肝炎

湿热蕴结证——茵陈蒿汤 湿邪困脾证——胃苓汤 肝郁脾虚证——逍遥散

热毒内陷证——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3、 糖尿病

肺热津伤证——消渴方 胃热炽盛证——玉女煎 肾阴亏虚证——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证——金匮肾气丸 4、 慢性肾炎

脾虚湿盛证——白术散 肾阳虚证——真武汤 5、 急性肾盂肾炎

阴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 心火偏亢证——导赤散 湿热下注证——加味五淋散

6、 肝内胆汁郁积症(瘙痒,手掌首发,黄疸。皮疹) 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 肝胆湿热证——茵陈蒿汤 热入营血证——犀角散

③产时并发症 产后出血 血虚气脱证——参附汤

瘀阻气闭证——夺命散加当归,川芎

④产后病

1、

分娩24小时后,产妇产褥期内发生的大出血。24h.>500ml,止血抗炎

气虚——补中益气汤 血瘀——生化汤合失笑散 血热——保阴煎

2、 产褥感染

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 热入营血证——清营汤

热陷心包证——清营汤送服安宫,紫雪或静滴清开灵注射液 3、 产褥中暑

暑入阳明证——白虎汤 暑伤津气证——清暑益气汤

暑犯心包证——安宫或紫雪或至宝丹灌服 4、 产褥期抑郁症

心脾两虚证——甘麦大枣汤合归脾汤 肝郁脾虚证——逍遥散 淤阻气逆证——癫狂梦醒汤 5、产后缺乳

气血虚弱证——通乳丹 肝郁气滞证——下乳涌泉散

⑤产后并发症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276775.html

    【肾瘅真阴不足】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