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心境悲凉的诗

| 法国移民 |

【www.guakaob.com--法国移民】

形容心境悲凉的诗(篇一)
《描写“悲凉心境”的古诗名句》

描写“悲凉心境”的古诗名句

写作素材

0704 1255

描写“悲凉心境”的古诗名句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先秦屈原《九歌•少司命》)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先秦宋玉《九辩》)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唐赵嘏《长安秋夕》一句《长安晚秋》)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五代•南唐李煜《望江南》)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唐 王勃《滕王阁序》)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形容心境悲凉的诗(篇二)
《诗歌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章 分题材鉴赏

第一节 秦时明月汉时关

1、(1) 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答:最后三句内涵十分丰厚。一层意思是说自幼立志而孜孜以求;一层意思是说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再一层意思是说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更一层是说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2、(1)答案: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答案: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第二节 无限风光一望中

1、(1) 答:从首联来看,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1分)从尾联来看,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之愁;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看,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音讯不通;加之远离故土,身居异乡,难免产生思念朋友、想念家人之愁。(3分;分号前后所分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3分)

(2)答: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2分) 颔联与颈联主要运用了比喻(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也可)的艺术手法。颔联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际上却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 “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2分;答出“手法”给1分,具体分析各1分;如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手法”,分析合理也可给2分)

2、(1)答:点题,点明时间、地点(1分);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1分);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相呼应(1分)。

(2)答: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凄凄、红叶凋零,寒云 惨淡、楼阁昏暗(2分)。此两联一句一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天的萧索,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以哀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人凄凉而沉重的心情(2分)。

(3)答:怀乡的孤独寂寞;怀古伤今的凄凉;国势日衰的悲愁;故国凄凉之感。(答出任意三点即可)(3分)

第三节 人生莫作妇人身——闺怨诗鉴赏例谈

1、(1)答案:“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宫墙)之内,白白消逝。“锁”字引出下面以落花飞出宫墙寄寓宫女渴望自由而不能如偿的怨情。

(2)答案:运用了反衬手法(答对比可给)。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暗示宫禁森严,宫女不自由。

2、(1)答: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对具体内容的阐释各得1分,答“感情”分析2分)

(2)答: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二问卜,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2分)以对卖卜人的恨来衬托对丈夫的思念之切。(2分)

第四节 天涯岂是无归意——羁旅行役诗词鉴赏例谈

1、答案示例:“寒灯”不但生动地画出了抒情主人公旅宿外乡的外在形象,而且绘出了抒情主人公孤单愁思的苦闷心情;诗人以“断雁”自喻,形象地展现了孤居凄清的处境。这两个词使抒情主人公抽象的心情形象化,有力地抒发了真情实感,读之使人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2、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答案示例:(8分)(1)(4分)万家团聚之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境;(2分)运用设问开篇,更能突出诗人孤苦凄凉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分)

(2)(4分)“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2分)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2分)

第五节 掬水月在手——山水田园诗鉴赏例谈

1、(1)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2)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2、(1)答: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答: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第六节 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别诗鉴赏例谈

1、答案:(1).“微霜”“鸿雁”两个意象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1分)从中表达了诗人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怀。(2分)

(2).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1分):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或劝勉对方要珍惜时光。(2分)

2、答案:(1)烘托手法 以流水、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

反衬手法 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请。

对比手法 用作者与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出同病相怜,有流露出答对友人的牵挂。

(2)艺术效果 营造了一个开阔的意境

思想感情 流露了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第七节 水光潋滟晴方好——写景诗鉴赏例谈

1、答案示例:(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2、答案示例:⑴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的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蕖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⑵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⑶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注:还可以从炼字、修辞、寓情于景等方面去分析。

第八节 人世几回伤往事——咏史怀古诗鉴赏例谈

1、答案:(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2、答:(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第九节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例谈

1、(1)【参考答案】兰若的特点:花叶繁茂,幽雅清秀,芳华易落。

艺术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首联从兰若的枝叶落笔,用以衬托花色之美,颔联由茎及花,正面刻画。对比和反衬,“幽独空林色”一句,诗人以群花的失色来衬托兰若的卓越风姿。

(2)【参考答案】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感叹其芳华的凋落。诗人以物自喻,托物言志。借兰若的花叶繁茂、幽雅清秀来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2、(1)【参考答案】“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参考答案】表现手法:对比反衬。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思想感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第十节 横看成岭侧成峰——哲理诗鉴赏例谈

1、参考答案:

答:(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1分)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画眉鸟。(1分)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1分);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1分)。

(2)这首诗借鸟抒怀(2分),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1分)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1分)。

2、【参考答案】

(1)王诗:阴云中,含雨的晚云似在低垂慢移,静中有动,悠远含蓄。(2分)董诗:万顷秋江之上,双鸥飞舞,忽高忽低,静中有动,空阔寂寥。(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王诗阐述了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的哲理。(2分)董诗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也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第二章 分考点鉴赏

第一节 炼字型

1、【参考答案】“隐”和“没”两字特别传神。“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的难舍难分的心绪。

2、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因为“敌”有对着、抵挡之意。 (步骤一)不仅写出空床和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氛围,而且突出了空床难寝无法承受素秋的凄冷(步骤二)抒发了作者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步骤三)

第二节 名句赏析型

1、(1)【答案】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首先找出颈联(第三联),分清虚实:哪是实景,哪是虚景。并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其次指出作者意图,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答案】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主旨。读标题,“旅宿”提示读者所写的是作者住宿旅馆时的见闻感受。抓情感,首联“无良伴”“自悄然”,显示作者独宿旅馆的孤寂;颔联“思旧事”“愁眠”,表现作者无眠的愁苦;颈联“远梦”“家书”,解释对家乡的思念是愁苦的根源。上述三联,景物暗淡,心情愁苦,表现的是羇旅之愁,故园之思。第四联,

“好烟月”“钓鱼船”,故乡景物明朗,生活闲适自在。表现一种愉悦心情。明手法,第四联与前三联的景物描写和表现的心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意思却一脉贯通,正因为羇旅愁苦,所以才留恋向往家乡自由闲适的生活。至此作者的意图就显豁了:以想象中的故乡美景、闲适生活反衬羇旅的愁苦,表达了对家乡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点明主旨。

2、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答案: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第三节 形象意境型

1、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2、解析: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第四节 语言特色型

1、答案:这些叠字不仅生动传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现了词人疏神达思、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而且造成了一种轻灵、和谐、安谧而洒落的情调;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声韵美。这种情调和声韵美,与写“盈盈女”般的“袅袅”荷花,与写文人雅士品酒荷的特定场景,都极为合拍,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统一。

2、【答案】(步骤1)此诗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步骤2)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塞等边塞地名,写征人的戍边生活。“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步骤3)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

第五节 思想感情型

1、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伤感和政治上失意、急切思归的愁苦心情。(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要从抒情方式入手。直接抒情的,抓情感词,抓议论句。间接抒情的,抓意象(人物、事件、景物、器物),通过意象揣摩情感。如果是以景衬情,要分清是正衬,还是反衬。用了典故的,要注意区分是正用,还是反用。还可以通过表现手法反求情感。

2、【答案】“闲”“静”“又”(答出两个即得2分)。“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遣除,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静”字:燕子筑巢的忙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事可为。“又”字:时光流转,不

形容心境悲凉的诗(篇三)
《诗词鉴赏专题答案》

诗词鉴赏答案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这首词中白、红、绿等明丽的色彩及富于江南特色的鹭鸟、鳜鱼、桃花水、斜风细雨,构成了一幅精美的画面,流水般的韵脚和轻快变化的节奏,又使它读来流畅而轻盈,词中渗入了淡泊闲适的情感,则令人感到作者悠远旷达的人生情趣。

《泊船瓜洲》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这首小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早春风景图画。

首句一个“润”字写出了春雨的及时与可贵。大地经过严冬,现在万物正在复苏。多么需要雨水的滋润啊,就在这时,春雨就悄悄地来了。更妙的是诗人又把这滋润万物的及时春雨比“酥”,如同酥油一样难能可贵,真是“春雨贵如油”。 次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一片片野草沾了春雨之后,远看似是泛起了绿色,可近看却有什么都没有,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那种朦胧美,更是体现了作者细腻的观察力。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与前两句截然不同,前两句作者对春之喜爱是流露于字里行间,作者的感情是通过所描写的景色间接地表现出来的,而这两句则是对初春景色直接的赞美,那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景象,远远超过了盛春时节的满城烟柳。

这首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题西林壁》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头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写春景,是说作者韦应物爱涧边生长的草,上有黄鹂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幽草”“深树”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而“生”和“鸣”两个字,又在静中透出动感。“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作者恬淡的胸怀。“后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上句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下句写出水急而舟横的景象,诗中的“舟自横”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和之忧伤。

全诗以情写景,借景述意,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江畔独步寻花赏析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是杜甫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独自漫步成都锦江江畔,欣赏春天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动人景象。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

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后两句中“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又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

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得快乐跃然纸上。

登高

杜甫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

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

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这首悲秋诗不同于文人骚客登高望远无病呻吟,它凝聚着诗人毕生艰苦追求而不遇的深沉的感喟,构成了一种雄浑、悲壮的基调。

《晚春》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

开头两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一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吐露芳香,但是他们也不自卑,而是加入了“百般红紫”

的“斗芳菲”行列,将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才思”,原本是指人的才气,人的文思;而在这里,诗人则借以拟指花草树木的娇艳与芳香。“无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花草树木以生命的力量,来告诫人们珍惜时光,珍惜春天,启示人们抛开自我,应时创造,构思可谓独到有佳。

形容心境悲凉的诗(篇四)
《古诗词鉴赏》

形容心境悲凉的诗(篇五)
《第三部分 诗歌鉴赏答案》

第三部分 诗歌鉴赏答案

必修2~2 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含英咀华 【积累整合】 一、(一)(1)差错(2)泪(3)作动词,下(4)诚恳的样子(5)机会(6)退出来(7)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8)预料、想到将来(9)出嫁(10)他(11)数量词用作动词,有二心(12)数量词用作动词,经常改变(13)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高(14)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长(15)形容词用作动词,推重(16)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17)名词作状语,用手巾(18)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9)使动用法,使„„受煎熬(2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21)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22)名词用作动词,买,购进 (二)(1)古:自作主张;今:不受拘束和限制。(2)古:教养;今: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的知识或教育、训诫。(3)古:可爱;今:值得怜悯与同情。(4)古:处理;今:处罚决定。(5)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6)古:修长的样子;今:形容色彩繁杂。(7)古:指随流水而消逝;今:指因灾害或其他社会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8)古:改变措施;今:改正错误。

(三)1.(1)请,愿(2)扶持(3)助词,无意义(4)率领2.(1)辞别(2)告诉(3)谢绝(4)道歉3.(1)还是(2)原来的,从前的(3)本来(4)故意4.(1)适合,依照(2)出嫁(3)刚才(4)到5.(1)相当于“你”(2)互相(3)面貌,相貌(4)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5)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6.(1)被(2)相当于“我”(3)看见(4)见面,动词7.(1)迎接,动词(2)迎娶,动词(3)迎娶,动词(4)迎接,动词

二、1.(1)疑问代词,哪(2)疑问代词,什么(3)副词,何等2.(1)介词,被(2)动词,作为(3)语气词,表示反诘语气,“呢” 三、(1)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2)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3)哀民生之多艰(4)虽九死其犹未悔(5)固前圣之所厚(6)集芙蓉以为裳 苟余情其信芳 长余佩之陆离(7)芳菲菲其弥章 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8)慨当以慷 唯有杜康(9)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10)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11)羁鸟恋旧林(12) 榆柳荫后檐 暧暧远人村 鸡鸣桑树颠 【优化训练】 1.(1)作者笔下的“大丈夫”是一个功勋卓著(“丰功”)、品德高尚(“令德”)、看淡荣华富贵(“荣与贵,视寻常”),致力于辅佐君王(“丰功令德,要将尧舜致君王”),心系国家和百姓(“事业光施社稷”),志存高远(“勋烈遍铭彝鼎,此志孰能量”)的贤臣形象。(一“内圣”,一“外王”。) (2)①用典或“间接抒情”。如“要将尧舜致君王”,“荣比昔人衣锦”。前者用了“尧舜”的典故,表达大丈夫要辅助君王,使君王与尧舜比肩的理想。后者用“衣锦还乡”的典故,形容人功成名就后荣归故乡。②类比。“荣比昔人衣锦”用当今“仕宦至卿相”功成名就,高车驷马,与“衣锦还乡”的古人进行类比。③借代。彝鼎,指古代祭祀用的礼器。古人“铭彝鼎”本身就是记载功德的,“彝鼎”本身就是历史的载体,“钟鼎文”(即金文)因此产生。④对偶。事业光施社稷,勋烈遍铭彝鼎。“事业”对“勋烈”,“光施”对“遍铭”“社稷”对“彝鼎”,属于宽对。⑤“衬托”。以卿相追求归乡之荣耀的行为反衬大丈夫志存高远,辅佐君王,造福百姓,功

1

载史册的追求。

2.(1)寒食节,山里的桃李花开,山景清雅。诗人远离京洛的喧嚣,在山间住处举杯独酌,度过了迷人的春夜。这两句生动刻画了一个举杯独酌、无所拘羁的诗人形象。

(2)对比,诗前四句处处围绕洛阳与陆浑别业的不同来写,写洛阳的花团锦簇,杨柳婀娜,是为了衬托山中明月清辉、桃李花开的幽雅,表达了诗人对寂静山间的喜爱之情。

3.(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一往情深的闺中少妇形象。表达了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和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怨恨。(2)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新颖独特,采用了篇末点题的手法。(或答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上片全是写景,写水流,写山愁,却不言明是何人因何而发愁。下片直抒胸臆,写思念,写怨恨,直到最后一句“月明人倚楼”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是画龙点睛之笔,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4.(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意思对即可)

(2)尾联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的景象。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

5.⑴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6.(1)登高望乡,归思难收;客居南海,远寓故乡;家书断绝,音信不通。

(2)清晨城头上号角吹响,寒霜消散;城外渐渐消退的潮水中茁漾着月影。营造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必修3~2 唐代诗歌——感受与共鸣 【积累整合】

一、A组fú náo mãn shuî zhǒng dí xián zhã diàn bì wǎng tuî shǔn wãi yīng zhēn zhǔ há ma B组:(1)hâng hâng hâng hãng(2)sài sāi sâ(3)yâ yān yàn 二、(1)膺 赝(2)壑 貉(3)萧萧 潇潇(4)沧 苍(5坼 柝 三、(1)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3)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4)剑阁峥嵘而崔嵬(5)江间波浪兼天涌 丛菊两开他日泪(6)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月夜魂(7)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8)别有幽愁暗恨生 铁骑突出刀枪鸣(9)相逢何必曾相识(10)庄生晓梦迷蝴蝶 蓝田日暖玉生烟 【优化训练】 1.(1)①“吐”字运用比拟手法,赋予“山”以生命,把月亮从山间升起(完全露出)的瞬间写得极有动感,极具神韵;②“浮”字表明了雨后水涨遮断桥梁的情状,又呼应了题目“雨多”。(2)尾联描写了雨后邻家外鸡犬撒欢、集市上有待售的鲜活鱼虾的情景,极富生机与活力;传达的是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恬适、愉悦之情;读后令人心旷神怡,故无瑟缩之感。 2.(1)“独”有孤独、失群之意。迷蒙雨幕上一只小鸟独自向东南飞去,形单影只。“独”字

以物写人,看见这失群的小鸟,诗人不由得想到只身赶路的自己,表现了此时诗人的孤独、愁苦之情。

(2)远处山寺传来一声接一声的悠长的暮钟声,茫茫楚天挂上了雨幕,诗人内心不由生出一种凄怆之感,表达了诗人不知前路在何方的羁旅之愁。

3.(1)远处的云彩渐渐归返太华峰际,残云远去,天将放晴;稀疏的细雨缓缓路过中条山区,给人一种清爽之感;诗人的情绪也从离愁别绪中陡转过来,胸襟也为之开阔起来。

(2)诗人赴京应考即将到达目的地,却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委婉含蓄的表白了自己并非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世与隐居之间的矛盾。

4.同意。这首诗前两句明白如话,以“心自闲”三个字点出自己的心境,同时也是对首句问题的回答;后两句,诗人用描写和议论,表达了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喜爱,仍是对首句的回答。可见,全诗语言毫无修饰,自然流畅,却又在通俗中见含蓄,平淡中蕴深味。 5.(1)“倦”字不但描绘出觅枝的鸟雀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堕”字从视觉角度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自高而下,而且传达出听者心惊情凄的感受。

(2)①象征:颔联中的倦鹊、飞鸿是贬谪中的诗人孤苦无依的身世的象征。拟人:颈联写诗人主观上想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是故意来寻找自己,硬是摆脱不掉。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契约,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颈联将“愁”与“老”拟人化,使情感表达更为生动形象。这首诗抒写了在阴冷凄寒的冬日一个愁病交加又困顿失意的被贬官员的形象。 6.(1)运用了拟人手法,借啼鸟声声慨叹年华虚度的惆怅,衬托出作者孤身漂泊在旅途中的凄凉寂寞之感。 (2)“荷花”表现了诗人清高脱俗的品格。从全词看,表现了词人孤独冷寂、浪迹天涯的艰辛,借“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等句,反映了词人眷恋尘世的复杂心情。 必修4~2 宋词——情思与意境 【积累整合】 一、A组

qǐ jī qiàn shē qí cãn sǒu yē ǎi dī qiào zhîu suō xiāo sâ wân gē qiáng lǔ mî kuài qiáo cuì yín xiâ guān lěi B组:(1)cī chà chāi chā(2)shēn cēn cān cān(3)bï báo bî bï(4)jiàn jiān jiān jiàn 二、字形

(1)幕 暮 蓦 募 慕 摹(2)竟 竟 竞 兢兢(3)菱 棱 凌 陵 绫 (4)霭 蔼 葛 谒(5)宵 霄 消 俏 硝 逍 削 峭 诮 销 (6)瑾 谨 槿 馑 觐 (7)妨 防 坊 彷 (8)脍 荟 烩 刽 侩(9)皇 惶 煌 遑 隍 蝗 篁(10)揾 愠 蕴 温 瘟 (11)纶 伦 沦 抡 囵 三、名句默写

(1)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2)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3)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4)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5)浪淘尽 三国周郎赤壁(6)卷起千堆雪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7)一尊还酹江月

(8)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9)料峭春风吹酒醒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10)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11)休说鲈鱼堪脍

2

(1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1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14)烽火扬州路(15)东篱把酒黄昏后 莫道不销魂(16)三杯两盏淡酒 却是旧时相识 (17)梧桐更兼细雨 怎一个愁字了得 【优化训练】

1.(1)①“孤亭”形象地勾画出螺山之形,补写了螺川近看似螺,远看似亭的山势特点。②将螺山人格化,通过写螺山的孤独来写诗人的离情,更能突出诗人的孤寂之情③“亭”能令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短亭,形象地写出了螺山为诗人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2)示例:①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早行的孤寂之情以及对螺山的依恋之情融入“月”“秋山”“残星”“孤亭”等意象中,使得诗歌的情感真挚而感人。②虚实相生。如颔联写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梦乡,那划动的短棹似乎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江水、木桨都是摸得着的实体,梦境、星影却是空幻的、浮动的,虚实相生,扩大了诗歌的意境,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 2.(1)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水仙花比喻成一位仙子。先从视觉角度写水仙花的仪态:穿着缃色的衣裘,披着洁白的丝质裼衣,青色的配巾优雅地飘落在地面,她就像是一位美丽的仙子。然后从嗅觉角度写水仙花的芳香:水仙花散发出的清香融在空气中,令人陶醉。(2)特点:美丽、芳香、高洁。感情:整首诗托物言志,说高洁芳香的水仙,虽然有时会被冷落,但自有高士欣赏,寄托了诗人对美好高洁事物的追求。

3.首联开篇就点出一“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因此说是开门见山;而尾联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霞色晓”与题目中的“晓”和次句中的“遥”相呼应,表明是同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4.(1)“复楚”“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

(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写惨淡的月光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 5.(1)宋诗写梅花不愿受到尘埃的污染,甘心生长在简陋的竹篱茅舍旁边,后悔和林和靖相识,以致惹得诗人们反复吟咏它。元曲写梅花只愿和纯洁无暇的白雪和月光为伴,不喜欢和蜜蜂蝴蝶嬉戏。二者都写出了梅花一尘不染、圣洁高尚、甘于寂寞、不事张扬的特点。 (2)相同点:宋诗中的“自甘心”“误识”和元曲中的“泄漏”“交”“不惹”等动词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都赋予了梅花以人的品格。 (亦可答“托物言志”(象征)手法,二者均是句句不离梅花纯洁高雅的品性,同时,又是字字言志,正是作者贞洁自守、不慕名利、不逐流俗的高尚人格的写照。)

不同点:元曲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雪月和蜂蝶对比,说梅花愿和雪月为伴,不愿和蜂蝶相戏。(或说将梅花和百花对比,梅花不像百花那样喜欢开在风和日暖的春天,喜欢和蜂蝶相戏。) 6.(1)高诗寓情于景,由听到的《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的情景,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寄寓的思乡的感情。 李诗直接抒情,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望乡”直接点明思乡之情。[或:

李诗叙事抒情,通过叙写征人望乡,表现思乡之情。]

(2)两首诗都表达了征人思乡的感情。高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乐观开朗);李诗写月如秋霜,充满寒意,夜风送来呜咽的芦笛声,意境寒冷凄清(愁惨),感情悲凉哀怨。 选修~1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积累整合】

一、A组yù mïu dài zǐ quâ zhàn mâi dì chuî bî chěng yì gāo shâng háo yíng yū yǐ lǐ B组mïu miù cēn shēn zài zǎi 二、答案:宵 霄 踯 踌 渡 度 三、(1)封爵赐邑(2)无心鞭马,任马前行(3)天色微明的样子(4)美好轻盈的样子(5)纵目远望(6)聚集(7)轻易,一下子(8)可爱,可羡(9)差不多(10)停止 四、(1)六宫粉黛无颜色(2)耿耿星河欲曙天(3)玉容寂寞泪阑干(4)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5)袅袅兮秋风(6)聊逍遥兮容与(7)吞声踯躅不敢言(8)直挂云帆济沧海(9)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长使英雄泪满襟(10)楼船夜雪瓜洲渡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11)深巷明朝卖杏花 晴窗细乳戏分茶(12)只今惟有鹧鸪飞(13)雁字回时 花自飘零水自流 【优化训练】

1、本诗上联写景,突出了清幽寂静之意;下联景中寓情,用残叶迎风尚有声响来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作者写梧桐不甘凋谢,在秋风中振作精神,表达了自己面对秋天不伤感,自勉自励的情怀。(梧桐不惧风寒的神韵实际是作者孤高品格的象征。) 2、(1)颔联写作者赴山居路上所见,是近景。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或: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缭绕,那通往山居的小径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中景物的高峻、幽深、奇特。)(2)“卢岵山居”地处高峻、偏僻的深山中,风光优美,环境清幽远离尘世。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山居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嘉许之情。 3、(1)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2)这一句既点明了题旨,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 4、(1)颈联表面上写诗人虽然想乘舟渡河,但无奈门前水势不断增大,渡水的打算成了泡影。借此比喻南宋末年国势飘摇,每况愈下,诗人虽有恢复中原、振兴国家民族的宏伟抱负,却难以施展。(意思对即可)(2)本诗主要采用了比喻的艺术手法。以雨后溪水漫流比喻国事不可收拾;以行路间断比喻前途渺茫;以水深济川未果比喻抱负的无法施展。(意思对即可)

5.⑴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渲染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为结尾抒情做铺垫。

⑵抒发了知音难觅的苦闷、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英雄失路的落寞及对朝代兴衰的感叹。

3

6.(1)许浑的《塞下曲》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后两句诗人选择了一个战士的典型性的情节,即“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来突出牺牲战士的悲剧,表达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以及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的无声谴责。诗歌用白描手法,四句诗只叙事,无议论,却在典型事件中自然流露情感。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很耐人寻味。战士已喋血沙场,家人却捎来书信,寄出寒衣。人已死,衣何用?人已死,家人犹自深深惦记。这样的悲剧、这样的悲情令人心酸,令人同情。(大意对即可)

⑵王诗虽然也写战争的残酷,但仍充满着乐观与豪迈,充盈着一股英雄气,而且这种豪迈气、旷达气及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还是借战士的诙谑口吻表达出来的,这与盛唐强大的国势是分不开的。《凉州词》正是“盛唐之音”的代表。许浑身处晚唐,回纥、吐蕃经常侵扰边塞,唐朝征战频频,且经常战败,将士百姓都有浓重的厌战情绪。这种情绪反映在诗歌中,其悲情往往给人以一种异常酸楚与沉重的感觉,诗风因而也显得更加深沉悲凉。许浑的《塞下曲》之所以令人黯然销魂,正因为它表达了晚唐时代人们厌战的心声。 选修~2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积累整合】

一、yàn xiàn xiāo liáo fēi shàn lú

guō sì qián rïng xiān jiã piān châ pǔ dàn luán hōng kîu tīng wù xū bí qí 二、(1)喧 煊 萱 渲 宣 (2)澹澹 瘅 惮 啖 (3)剡 禅 膳 嬗 三、(1)确实、实在(2)谈到、说到(3)有时(4)依据(5)超出,遮断(6)震响(7)使„„颤栗,使„„震惊(8)弹奏(9)原来(10)等到(11)应该(12)高(13)稍微(14)料想、推算 四、(1)海上明月共潮生(2)江流宛转绕芳甸(3)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4)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5)岩扉松径长寂寥(6)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7)徒此挹清芬(8) 势拔五岳掩赤城 对此欲倒东南倾(9) 迷花倚石忽已暝 栗深林兮惊层巅 (10)忽魂悸以魄动 惟觉时之枕席(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12)吴楚东南坼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13)雁引愁心去 云间连下榻(14)春来江水绿如蓝(15)危樯独夜舟 月涌大江流 飘飘何所似 (16)纵豆蔻词工 波心荡 冷月无声 【优化训练】 1.(1)分别是绿满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繁花。(2)全诗情景交融,笔触欢快明朗,描绘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态度。 2.(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守理想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3.运用了日暮远天,独立的青枫,稀疏的霜叶,高险荒凉的古城、空城、荒城,清冷的秋水,孤飞的归鸟,寂寥的渡口,初上的秋月(寒月),晚归的渔人等意象。作用:交代了时令景象,烘托渲染了郁郁的离情相思;暗示了作者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4.这首词写出了春日垂杨、鹅黄嫩绿、梨花开放、飞燕掠空的景象。但梨花转瞬即落,飞燕寻春无踪。寄居异乡的惆怅,伤时感事的愁绪,尽在春景的描绘之中。作者笔下的春天景象,

表现出空城之凄凉和作者羁旅的愁情。(客居异乡的寂寞(惆怅)情怀/飘零之感)

5.⑴“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往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南飞雁”和诗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凄凉处境。⑵颈联实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初落,水面静寂,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尾联转入诗人的想象: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故乡,虽然见不到故乡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虚实结合,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到荒远地方的悲哀心情。 6.(1)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 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2)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局面。 选修~3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积累整合】

一、bì xuâ zhù jiâ qīn qī zhēng bēn bân mái qiáo chuàng chuāng zūn pâi zhǎn

gàn pāng rù yú qiāng pǔ zhâ gū wēi yí lù jǐ jiâ qì zhuàn

二、亲昵 忸怩 舟楫 编辑 开门揖盗 裨将 稗官野史 腓骨 绣罗襦 面面相觑 自出机杼 桴鼓相应 三、(1)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2)吃喝(3)即、就(4)徒然,白白的(5)演奏(6)拿、握(7)怨恨(8)特别 四、(1)人生得意须尽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2)钟鼓馔玉不足贵 古来圣贤皆寂寞(3)天涯霜雪霁寒宵 三峡星河影动摇 夷歌数处起渔樵 人事音书漫寂寥(4)江娥啼竹素女愁 芙蓉泣露香兰笑(5)石破天惊逗秋雨 老鱼跳波瘦蛟舞(6)雕栏玉砌应犹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7)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8)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9)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10)密雨斜侵薜荔墙 江流曲似九回肠 【优化训练】 1.(1)空山新雨后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梧桐更兼细雨 点点滴滴

(2)风急天高猿啸哀 铁马秋风大散关 小楼昨夜又东风 杨柳岸晓风残月 金风玉露一相逢 三杯两盏淡酒 晚来风急 过春风十里 清风徐来 黄花地 西风紧

(3)月明星稀 湖月照我影 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 明月松间照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尊还酹江月 波心荡 冷月无声

(4)盈盈一水间 潦水尽而寒潭清 秋水共长天一色 清泉石上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水澹澹兮生烟 古来万事东流水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水波不兴 不尽长江滚滚来 乾坤日夜浮

(5)对酒当歌 唯有杜康 醉不成欢惨将别 往往取酒还独倾 今宵酒醒何处 三杯两盏淡酒

4

(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不尽长江滚滚来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羡长江之无穷 (7)杜鹃啼血猿哀鸣 望帝春心托杜鹃 又闻子规啼夜月

( 8)水光接天 哀吾生之须臾 落霞与孤鹜齐飞 别有幽愁暗恨生 无边落木萧萧下 (9)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大珠小珠落玉盘 秋水共长天一色 (10)三顾频烦天下计 出师未捷身先死 出师一表真名世 2.(1)①选取了西风、寒声、井梧等意象。②诗人感慨时事,为国家前途命运而悲。(2)①颔联借景抒情,描绘了双双行舟扬帆而去,广漠而静谧的荒野伸向远方,天似穹庐,边际四垂的景象,辽阔苍茫。 3.(1)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画面:汀上蘋花盛开,洁白似雪;苕溪清波涟涟,水色如碧。(2)整首词运用了对比手法。词人将昔日故乡春光的艳丽和今日异乡秋色的萧索进行对比,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今日的独倚高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将怀人的思归之情在节序交替和情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 4.(1)诗歌描写出一幅恬淡静谧的深秋水村图:船泊烟岸、鸟闲云淡、屋迷旗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从而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和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2)①远近结合。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云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②动静结合,化动为静。溪云、酒旗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翠鸟、白鹭本为动景,动物不动,从而静物更静,闲适之情荡漾其间。 5.(1)比喻,以“风尘”喻战争。(2)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3)①“三城戍”“ 海内风尘”表达忧国之情;②“诸弟隔”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意;③“一身遥”表达漂泊孤寂之苦;④“迟暮”“多病”抒发年老多病的感伤与无奈;⑤“未答圣朝”表达未能报国之憾。 6.(1)主要运用的是反衬手法,以乐写哀。用春花怒放之景,反衬失却伴侣之悲;用笙歌反衬愁肠欲断;用蝶燕双双反衬孤寂。(2)将要落山的夕阳映照着绿树青苔,景色凄清苍凉,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表达了作者的孤寂、凄婉、哀伤之情。

形容心境悲凉的诗(篇六)
《八下古诗词及名著 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酬乐天》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赤壁》杜牧

⑴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

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文天祥

⑴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⑵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⑶表现诗人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⑴词中写由月光转为思绪的过渡排比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⑵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

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⑶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

美好祝愿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⑴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都城由盛到衰令人伤心的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⑵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主旨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⑶《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写出其险要,并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30《诗五首》

《饮酒》陶渊明

(1)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陶渊明的《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

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入境无“喧嚣”之感。

《行路难》李白

(1) 诗中最能表现他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1)杜甫虽身处漏雨茅屋,知心忧天下寒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

形容心境悲凉的诗(篇七)
《古诗鉴赏习题(含答案)》

第二轮复习测试―古诗鉴赏

(一)16.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注]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沧州,水边;陆游晚年退居山阴鉴湖边的三山村。

(1)词人的“关河梦”指的是什么?

答:

(2)请结合全词,赏析“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一句的佳妙。

答: (二)16.阅读下面这首《菩萨蛮》,回答(1)—(2)两道小题。(6分)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

皓腕凝霜雪[注③][注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注②]似月,。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应当。②垆边人:酒家女。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

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南宋】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题采石蛾眉亭】采石,即采石矾,在今安徽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来是防守长江的要地, 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内容。 (2分)

韩元吉的词风与辛弃疾很接近:雄浑、豪放。我们在高中阶段曾学过辛弃疾的

《______________》;韩元吉词“试问谪仙何处”中的“谪仙”是指唐代诗人 。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作“两蛾”。请根据上下文

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3分)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两题(6分)

春 山 夜 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 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 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 楼台深翠微。

① 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作用的句子是哪两句?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前人认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两句最为精妙,你认为“精妙”体现在何处?

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李商隐

①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

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曾诗中的“依”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问题。(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意思是“警策”句应居于关键之处,揭示主旨。这首诗中的“警策”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答: (七)16.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王昌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请简析本诗的写景特点(3分)

答:

(2)请分析“忆”字在本诗的妙用(3分)

答: (八)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①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 。

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 。

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 。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

②轩:长廊。楹:柱子。

③赊:远。

⑴填空:(3分)

这是一首描写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根据景物描写可以判断,诗人写的是 时

令的美丽景物。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 的草堂环境;表现了

诗人 的心情。

⑵中间两联是写景的典范,请具体分析其艺术手法。(3分)

答: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③

(九)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写 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两首诗都写到“明月”,所运用的表达技法和所起作用是否相同?试结合两诗作简要赏

析。

答: (十)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此词大概创作于作者废退闲居之时。

(1)这首词选自《稼轩长短句》。稼轩,是南宋 派词人 的号。词又名 或 。(2分)

(2)词的上阕“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3分)

(3)前人读此词有评曰:“味稼轩之词,词中有戏”,请结合词的下阕作简要分析。(3分)

第二轮复习测试――古诗鉴赏 参考答案

(一)16.(6分)

(1)“关河梦”指的是北上抗金,收复中原的心愿。(2分。答出“收复河山”、“统一中国”也给分)。

(2)①连用三个短句,声调急促,写出了词人对国耻示雪、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焦虑与慨叹。②抒发了词人心忧国事,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苦之情。(4分。答出其中一点给2分。此题允许出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现象,只要“合情合理”、“自圆其说”)

(二)16.(6分)

(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答对每1 点得1分】

(2)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

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三)14.【古诗鉴赏及文学常识】(8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白

(2)“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满腔 悲愤愁苦,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胸中的无限忧虑。(意思相同即可)

(3)“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

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意思相同即可)

评分标准:

(1)填对一处得1分。 (2)答出“蹙”或“紧锁双眉”意思的得1分,答出“山像人一样因沦陷中

原而满腔愁苦”意思的得1分,答出“表达诗人的无限忧虑”意思的得1分。 (3)答出实写之景的得1分,答出虚写之情的得1分,答出虚实结合意思的得1分。

(四)16.(6分)

(1)第1、2句。整首诗歌都是扣住“胜事”展开描写,围绕“忘归”抒发情感的。

(2)从结构上去鉴赏;从情景交融角度鉴赏;从炼字角度鉴赏;从意境角度鉴赏。(4点答出其中2点

即可。)

(五)16.(6分)

(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依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2)“逐”字用拟人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依”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道出了小人得志,依势猖狂的丑态。

(六)16.(6分)

警策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2分)。“悦鸟性”“空人心”抒发了诗人希望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摆脱尘世杂念,追求精神纯净愉悦的思想情感,表达了主旨。(2分)。并且这两句上承前两联写景色,下启尾联对引人忘却尘俗的钟磬音的赞美,做到了“居要”。(2分)。注:若将尾联说成“警策”句,主旨分析正确,“居要”分析合理,给4分。

(七)16.(6分)

(1)本诗的写景特点可以有两种理解:①两种不同气氛的景物描写,显示了诗人与朋友分别之时的心情变化:饯别宴上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而到了朋友上船离别之时,心情又如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277230.html

    【形容心境悲凉的诗】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