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雪后登山的描写

| 法国移民 |

【www.guakaob.com--法国移民】

冬天雪后登山的描写(篇一)
《描写雪后情景》

一、雪后初晴,白雪皑皑,眼前纯白的世界一望无垠,似乎整个世界都套上了靓丽的银装。看,那笔直的水泥路上已经盖上了一条条长长的白地毯,那么纯洁,那么晶莹,真叫人不忍心把脚踩上去。路两旁那两排挺拔的小树,像两排站得整整齐齐、穿着白披风的卫士。几个小孩子欢笑着奔出家门,草坪上一下子沸腾起来。男孩子个个生龙活虎,他们最感兴趣的是打雪仗。草坪上“杀气振声”,只见白色的雪团像一道道流星闪过,又炸开一阵阵白色的烟雾。谢谢你,雪!你给我们这些孩子增添了欢乐!

二、房屋被披上了洁白的套装,屋顶上,雪姑娘很大方地送给他一床厚厚的白棉被;屋檐上挂满了水晶般的冰丁,给他镶上了一道玲珑的花边。树枝被打扮得像美丽的白珊瑚,地上也盖上了一条长长的白地毯,那么纯洁,那么晶莹,大雪把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不久,太阳出来了,雪融化了,于是,房子,树枝和大地等都伤心地哭泣,留下了泪水。

1)一场春雨过后,美丽的迎春花开得更漂亮了。远远地看去,一朵朵花像一个个小喇叭。近一点儿看去,每朵花由六个花瓣组成,花的中间有细细的花蕊。它的颜色是嫩黄色的。一阵风吹来,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

2)迎春花是春的使者,也叫报春花。它既不像玫瑰那样红艳,也不像万寿菊那么苍黄。它那小巧玲珑的模样,惹人喜爱。春风吹来,迎春花摆动着柔软的枝条,像在空中跳起欢快的舞蹈。

3)迎春花那又细又长的、柳条样的叶条从石台上垂下来,只有指甲大的嫩绿叶子像鞭炮似的分散长在绿条的两边。五片鹅黄色的花瓣显得特别娇嫩,好像一碰就会断似的。花瓣环绕着两三根洁白的花蕊,花蕊最尖上沾了许多花粉。花粉一落,似乎在纷纷扬扬地下雪。“沙沙沙,沙沙沙,„„”在微风中绿条连着叶子和花儿随风摆动,好像在为这美丽的春天舞蹈。

4)它那一朵朵鹅黄色的花朵,好漂亮。你看,花朵并不大,只有四五片花瓣,这花的枝条长而累,一条条花枝垂下来,垂下的枝条上舒展着它那美丽的花瓣儿,多得几乎要把花枝盖起来。枝头的花蕾,正含苞欲放。青枝黄花搭配得多美丽啊!迎春花没有月季的艳丽多姿、没有茉莉的诱人芳香,也没有菊花的五颜六色。但它不畏严寒,顶着寒风,第一个向人们报告春天的来临,给大家增添了金色的光彩„„

冬天雪后登山的描写(篇二)
《雪后登山》

《雪后登山》今天,我和爸爸去爬云台山。这座山高大雄伟、风景秀丽。正如杜甫所称颂的那样:“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可是天公不作美,就在我们决定爬山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漫天飞舞的雪花落在我身上,我没好气的把它抖在地上,恨不得还要踩上一脚。它又讨好般的落在小鸟身上,小鸟也不理它,拍拍翅膀,扬长而去。雪天登山,我还没尝试过,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于是我们毅然向山顶进发。一路上小麻雀一会儿在枝头欢快的唱着歌,好像在为我们加油鼓劲;一会儿又飞到我们面前,好像在为我们指引方向。我们走在雪地上,好像走在洁白又松软的地毯上,并且发出格格的响声,好像在为我们奏乐。这时我有点后悔刚才对待雪花的态度了。道路的两旁荆棘丛生,我们时刻都得小心翼翼。我们左冲右突,顺利前行。不过最后,一时放松了警惕,我的手指被荆棘划破了,鲜血顿时流了出来。我只好忍痛前行,好在一会儿血液就凝固了。休息的时候,放眼望去,满眼都是葱翠的松柏,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郁郁葱葱,它们的生命力是何等的顽强啊!我不禁对它们肃然起敬。山高路滑,我们放弃了登上山顶。只是来到了和尚洞,这是一个革命圣地。洞口离地两米左右,较为狭小,成人几不可入。我不禁想起毛泽东的那句诗,天生一个仙人洞!雪融化了,流到这里又凝固了,有的形成长达数米的冰柱,有的覆盖在岩石上形成凝固的瀑布。十分壮观。我们欣喜的在这里观赏、留影,久久不愿离去。雪后登山,别有一番风趣!

冬天雪后登山的描写(篇三)
《作文素材:描写爬山、登山的句子》

作文素材:描写爬山、登山的句子

作文素材:描写爬山、登山的句子

1、这是一座少有人登的山,山路羊肠,埋没在浓荫中,拨草寻路,蜿蜒而去,循着叮叮咚咚的流水声,我来到了神童泉边,泉水自山岩基部流出,无论春夏秋冬,旱涝交替,她总是流淌的悠悠闲闲,自自在在,水流旱天不减,涝天不涨。

2、举首北望,群山苍茫,起伏连着起伏,连绵压着连绵,整个大地像一块五彩斑斓的绿锦,绿出了生气,绿出了希望,几座村庄就像宝珠镶嵌其上,红砖绿瓦,慈祥宁静,孕育出了农人的朴实和善良,一块块麦田,绿中浮黄,麦浪滚滚,又是一个丰收年,汗水换来希望。

3、我背着一壶水,手里拿着个竹杖,沿着曲曲折折的石阶往上爬,爬山可真是一件苦差事,出发不多久脚掌就磨破了,腿开始打颤,早就精疲力竭了。我扑哧扑哧的喘着粗气,真是恨不得“胁下生双翼,直飞到山顶”。

4、举步维艰;步履蹒跚;上气不接下气;腿上如灌了铅;汗如雨注;心跳腾腾地;手脚并用;顶在哪里,还有多远;还要多长时间能到顶;歇一会吧;我的娘诶!走不动了;快扯了;喝水;吃点.抽根烟.咋还没到呢?

5、沿着用石子铺成的蜿蜒的山道,拾级而上,穿梭在茂盛的树林下,享受着和煦春风的抚摸,耳闻小鸟婉转的和鸣,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明艳的世界。小草返青,嫩嫩的,绿绿的,朝气蓬勃。绿树吐芽,在阳光的映衬下绿得发亮,似乎要把自己的生命力全部展示给我们看。

6、越往上走,风也越大,也越发凛冽,无数只鸟扇着白色的翅膀,鸣叫着在山间盘旋,

我知道,是我们惊了它们的梦。前面的人的脚带起的尘土,迷得我睁不开眼,只好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上走。我也是气喘吁吁的,遮阳帽早已湿了,身体也渐渐滞重,额头上的汗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7、好一幅浓墨重彩、疏密有致的山水画!而我此时就身置其中,临风而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便油然而生。 离地才十来米,感觉呼吸不再那么从容,身上已经汗出如浆了,坚持着再行不到五十个台阶,两人已经同时坐在台阶上。停下来歇歇脚,拭拭汗,一抬头,啊,湛蓝的天空下,那根直插云霄的电视发射针已近在咫尺了,加油!

8、到了山顶,风景突变,一览无余。连绵的山脊,像群牛的脊背,我们踩在碧绿的毛毡上,可以看到山腰上一丛丛的色彩,有时是暗棕,那是一块杉林;有时是亮黄,那是一组将红的枫树;有时又是翠绿,那是大片的松群。我们爬的山,群山脚下居然还有一片白晃晃的库水,峰回水转,安静怡然,像明镱,像白屏。对面的山是最让人震撼的,我想小孩们都可以感受得到它的壮美,因为他们也会停下脚步来,遥望着,感叹着。

9、带着些许的神秘感我们迎着朝阳出发了,踩着石梯在茂密的丛林中传山而上,心里还真有几分兴奋,现在想来也许是内心深处对山顶的神秘渴望起了作用吧!就这样走走歇歇终于爬上了山顶!然而好不容易踏在脚下的山顶却什么都没有,古人会当凌绝顶,还能一览众山小,可我们虽脚踏山顶,视线却被乱木丛档得严严实实,啥也看不到啊。

10、善于爬山的人从不怕山有多高,路有多险,向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不犹豫,不气馁、不退缩。虽知高处不胜寒,却偏要在风寒之中寻伟岸。心里怀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即使再高再陡的山也阻挡不了他前进的步迈。而对于那些不善于登山的人来说,他们不知道无限风光在山巅,更不懂得伫立在云端“一览众山小”的壮观。遇到困难就逃避和妥协,这些人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比别人更多的山,而且一山要比一山高,攀登起来一山更比一山难。山本来就是弱者的屏障,强者的伟岸。

11、这山的这路现在变成了石级,比多年前好走了。我一步一步沿石级而上,没有多大功夫,汗水便开始往外渗出。而那零零星星、滴滴答答的雨水,从树上跌落下来打在脸上,有一种爽的感觉。不知道躲在哪里的鸟儿婉转的鸣唱着,更增加了登到山顶的勇气,即使汗流浃背也丝毫没有减退。

12、这是一座少有人登的山,山路羊肠,埋没在浓荫中,拨草寻路,蜿蜒而去,循着叮叮咚咚的流水声,我来到了神童泉边,泉水自山岩基部流出,无论春夏秋冬,旱涝交替,她总是流淌的悠悠闲闲,自自在在,水流旱天不减,涝天不涨。挥汗劳作的农夫,探幽寻奇的游子,来到这里,掬一抔清冽冽的泉水入口,滋润心田,神童羽化仙去,泉水流出了一个永恒,都说山是刚毅的,而山无水则少了灵性,这泉水恰恰是神童山的眼睛。

13、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要想下山坡缓些,就走回头路转过来,可是我不想走回头路。我准备下山的地方,坡很陡,没有路,前面有人从这下去的。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我不知道自己来登山干什么,我也想从这下去,正犹豫间,有个同事就索性抓紧背包,还是我领着下去吧!不容我表态,他已经跨出去,踩在了树丛里。

14、我们登山,身轻如燕,健步如飞。我们登山,气喘似牛,步履沉沉。不管怎样的走法,我们都在大山的怀抱里,尽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爽劲的山风,我们在远离红尘喧器的宁静里,以一身疲累,换得了心灵的休整与放松。

15、泉边少憩,我挥手作别,登顶而去,山势越来越陡,路是几乎没有的了,晴天朗日尚且难行,更何况这湿湿滑滑的雨天,刚刚庆幸终于转过一道山梁,猛然间又有一堵峭壁立于眼前,手揪着树枝,脚踩着石缝,心在打鼓,腿在颤抖,脸上汗水比雨水多,手脚并用,名副其实的爬山,简直是一寸一寸往上挪,迈前脚,拖后脚,终于翻上山崖,顿觉眼前一片开阔,登顶成功,天也放晴了。一种豪迈,勇毅,征服的快感风起云涌于胸间。

16、当我步履蹒跚地迈上最后一个台阶时,一股清凉山风迎面扑来,顿时舒畅至极。放眼眺望,我被眼前的美景深深陶醉了,远处的天空云蒸霞蔚,落日从晚霞的边沿和缝隙射出万道金色光芒,绚丽无比,夕阳笼罩下的小城全景尽收眼底,高楼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绿毯似的田园沟壑和炊烟袅袅的村庄都披上了一层银纱。

17、实在太累了,就停下来靠着石级旁的护栏歇歇脚,有时也想想事情。因为这山好像被这座城市忘了,没有人光临,我一个人独享了这份宁静,所以什么事都可以想,也什么事都可以不想。默头走在这唯一的路上,除了自己粗粗的喘气声,有时候也听得见树

木们的呼吸声,甚至感觉它们都在看着自己,那一双双熟悉而又陌生的眼睛,仿佛置身于城市中央,神情各异。

18、我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地准备攀登。我抬头看,同事们已经开始登山了,山不高,不到两千米,有几个山头,山坡上,虽然没有高大的树木,却是满是翠绿。我顺坡而上。台阶是用木块楔入的,横竖交叉,台阶保持着土质,踩下去喧腾腾,还绵绵的。人们边登,边闹,全当是玩耍,可是登着登着,声音就静了下来,有的人就蹲在地上,歇息,有的人撑不住,就退了下去。我由于没有吃早点,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虑。但我只能继续往上登,去山顶看看,既然来了,我就要登上去,即使头破血流。

冬天雪后登山的描写(篇四)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领会泰山的地理特点和时令特点,学习本文行文描景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体会形象优美简练的语言特色,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重难点:领会景物特征,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重点内容:了解文章内容,领会冬季泰山特征

一、导语激趣----导语:名山大川向来备受文人骚客旅行家冒险家挑战者的欢迎,有“五岳独尊”之誉的泰山也不例外。泰山素以“雄”著称,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代帝王尊崇它,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历代文人礼赞它——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 ,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妙悟 ,这些无不激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清代文人姚鼐就曾经冒着风雪不远万里赶来登山并给我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著名的散文家,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 ,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主要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小结:文章思路: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文章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登山和观景,作者通过所感所见从不同的视角写了风雪中的泰山特点。

2.再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游记,请思考:

①本文从登山到观景一共有几天的游程?

明确:两天。依据一:运用天干地支和书下注解推出丁未和戊申两天的具体日期。

依据二:第三段中游者登上山顶后所观之景是“晚日照城郭”,而第四段中写“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由此可推出他们在山顶宿了一晚,而且极有兴致。

②登山路线如何?(展示登山线路)

明确:有两条。一条是作者与友人从泰安南麓登——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45里);一条是古人登山路径既从泰安——东谷——天门(山巅)

四、具体研读

㈠分析第二段

1.请一生读,师生评价。2.此段泰山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明确:首先,泰山是古老而险峻的。依据是:第一,作者不畏风雪不远万里不放弃机会,可见倾慕泰山已久,足见泰山的魅力;第二,既然泰山上有石级,有郦道元、古人、世人的记述传闻,沿途有名胜就知其古老闻名了;第三,山路上“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更是令人胆颤心惊;其次,泰山是雄奇高远的。石级“七千有余”已显其高,全程45里,其远不言而喻;山顶上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尽收眼底,好一幅绚丽壮观的夕照图,怎不神奇?

㈡赏读第三段

1.大家放开声音读,老师巡视。2.泰山日出景象,提问:泰山日出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明确:泰山日出场面壮阔宏大,景象变化多姿,绚烂多彩;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雄伟壮丽的奇景。(学生回答后展示日出经过)

待日出——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主观心情:满怀逸兴,心情急切盼日出)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自亭东足下皆云漫。(四周迷蒙为日出作铺垫)

日将出——稍见山峦微露,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聚焦云色变幻)

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兼绘日色云状)

日已出——西峰“降皓驳色”“而皆若偻”(掉转镜头扫描承照阳光的山色山形)

小结过渡:此段景物描绘极有层次性,手法高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比喻生动有趣,给人以想象的依托。文章写到此,泰山的详景应该已经见到了,那么文章最后两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㈢分析最后两个自然段(分析后放映泰山雪景,从图中进一步体会泰山冬景特点)

从行文看,最后两个自然段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略写。这些静物无论在哪个季节都能看见而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作者略写。但作者略写这些仍让其发挥了作用:写人文景观突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风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交代了冬季泰山的安静险峻,也给游者留下了一丝遗憾。从写法上看它与第二自然段相照应,行程有始有终,文章脉络清晰。补写将泰山的特点进一步完整的表现出来而不显罗嗦。

第五段写自然景观更见作者功力。这一段完美地写出了冬季泰山的特征,这段写景补充让人对冬天泰山的了解更全面。先看三多三少:石与土,石头较之于土坚硬,显得刚劲有力,多石少土,突出了泰山的阳刚之气;平方意为方方正正,有棱有角,而圜则显得柔和流畅,少了伟丈夫的气概,多平方少圜,泰山雄伟之势自出;杂树给人零乱之感,松却傲霜斗雪,令人钦佩,风雪中那生长在石头罅隙里的松树,屹立在泰山之巅更显得庄严肃穆,泰山也因此平添十分魅力。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给了泰山一种晶莹凝固静穆的美;“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则写出了大雪中泰山的人迹罕至和安静神秘。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此段并非只为体现桐城派的考据特色,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不可缺少。

总结过渡:冬天泰山作者登上去了,雪后天晴的泰山、积雪后的泰山日出和积雪中的泰山给了作者独特的感受,也给了我们美的享受。既然作者是从第二段开始登山,那么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否是多余的?

㈣分析第一自然段(展示泰山地理)

明确:文章开篇介绍“泰山之阳”“其阴”“古长城”“日观峰”的位置由面——线——点为下文的描写登山所见营造氛围埋下伏笔;也正因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景观才吸引着四方游客,吸引着作者顶风冒雪而来,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没有此段后面的内容就显得突兀而模糊。

总结:本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用笔巧妙,貌似闲笔却无一处闲笔;详写处浓墨重彩生动形象,略写处一笔带过却又紧扣事物特征,这是本文的写作艺术之一——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冬天雪后登山的描写(篇五)
《登泰山记》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作者介绍;诵读第一段。

教学重点及难点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步骤

一、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二、全篇理路解说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董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示”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第一段,交代泰山地理位置。

先从大处写泰山的全貌,再分写泰山南北有汶、济二水及其流向,引出古长城高踞泰山的南北分界之处,最后点出最高处日观峰的位置。重在写是日观峰高出群山之上,可使读者油然而生登高望远之意,并凭借想象置身于泰山四周广阔的天地之中,而襟怀顿开。

第二段,写作者与友人登泰山的路程和沿途所见的景物。

这一层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至于泰安”。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这是登山前奏,“自京师乘风雪”,兴致勃勃来到泰山脚下的时间、路程。兼为下文“道中迷雾冰滑”“苍山负雪”等语设伏。这一段写得极为简洁,虽然行程非止一日,但作者是兼程到达,因此用“自、历、穿、越、至于”几个词,写出兼程赶路,略无耽搁的浓厚兴致。同时为下文的写景规定了突出时令特点的要求。

第二层,从“是月丁未”至“磴儿不可登”。写从泰山南麓上山颠的路线。先交代登山的时间、游伴、路程。接着总说登上的全程“四十五里”(里数),石级“七千有余”(高度),具体写路。据此,则攀登之难尽在不言中矣。如此之法何等简练!然后写登山有两条路线,以作者登山路线为主,穿插介绍另一条路线。文章先用“泰山正南有三谷”这句提挈下文。这决非闲笔,因为作者的登山路线是由中谷入,越中岭后,复循西谷登上顶峰。末了,再补充交代东谷乃古时登山之路。这正是“用虚实相济”之法写登山,内容很全面。

最后回顾登山途中艰难情景。按:作者循中谷而入,当经一天门、二天门;至中岭,经中天门;再循西谷,经云步桥、升仙坊至南天门。文中仅以“崖限当道才,世皆谓之天门云”一句带过,也是省笔之法。“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与前面的“道皆砌石为磴”相照应,山高路险,突出游兴。 第三层,从“及既上”至全段结尾。写登上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上了山顶,只见青山铺着白雪,雪光映着南天。远望夕阳着的城郭,汶水和徂徕活像一幅山水画,半山腰还停留着雾气,像条腰带似的。这层是写雪景。“苍山负雪”,把苍山拟人化,写活了,表明雪很厚,仿佛很沉重似的;“明烛天南”,形容雪光亮如烛光,把“烛”这个名词用作动词。这两句是写高处之景。而“汶水、徂徕如画”这个比喻,写出山川景色的美丽,这句是写低处之景;“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个比喻,写出半山凝聚的云雾的形态,十分确切。“居”字又写出了云雾的动中有静的情态。这是写山腰之景。这三者都是俯视所见。这是泰山雪后晚晴所独有的奇丽动人景象。这一层写得非常的好,以动写静,有形有色,有光有神,写出莽莽苍山奇丽雄伟的山区特点和冰封雪盖,漫天皆白的时令特点。城郭、汶水与开头一段照应,半山云带与“道中迷雾”照应,不虚此行之意溢于笔端。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诵读第三、四、五段。

教学重点及难点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步骤

第三段,写日观峰日出的壮观。这是全文的重点。

先具体交代观日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雪中待日出的情景。“大风“二句渲染待日出时的氛围。哪怕风雪迎面扑来,脚下大雾弥漫,也要坐看日出,可见冒雪观日出的兴致极高。接着,按时间顺序写日出的奇观。“稍见”一句写曙光初现,是隐约看见云海之中的白色的雪山顶。日观峰下负雪的群峰,好象“白 ”,这个比喻十分新颖,“白”字还是在写雪。“极天”二句写亮度增大,这是日将出之时,先是天边一线异色的云,很快变成五彩颜色,“日上”四句写日初出之时,接着就看到红得像朱砂的太阳升起来了。下边还有红光托着。虽然只有简洁的几笔,却写得有色彩,有动态,使读者看到了瞬息万变的鲜艳色彩和日出的动态。“回视”以下四句写日既出之时,由于山的高低不等,有的山峰被阳光照射得成都市绛紫色,有的山峰没被阳光照射到,仍然一片雪白。“皆若偻”,写出日观峰以西山峰的矮小,反衬出日观峰是“最高”的。这段描写,重墨浓彩,尽为渲染,却又要言不每繁,恰到好处。这一幅幅画面都异常逼真、生动,而作者仅用了67字。

第四段,写日观亭周围的名胜古迹。

泰山的祠宫、石刻不少,写泰山不能不提到这些古迹,但作者这次登泰山主要的目的是观日出,因而所见的古迹也多在日观亭附近。“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作者择其要者,简要地介绍了岱祠、碧霞元君祠和皇帝行宫,石刻也写了一、二句。这几处名胜也正是泰山著名的古迹,很能代表泰山。这这些古建筑和道中石刻用于显示泰山的古老面面貌,不作细致描写,亦省笔之法。

第五段,综述泰山景物的特征。写出地质特征和动植物。

这是作者游山后对泰山的总印象。字了日观峰的土、石、松、雪的特点。冬季泰山的特征有三多:山多石,(石)多平方,多松;三少:(山)少土、(石)少圆、少杂树;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日观峰)无树。这就把泰山不同于其他山的特点简要地表现出来了。最后写“雪与人膝齐”,不仅写出了泰山积雪之厚,而且用它结束全文,与前面“乘风雪”相呼应。然后是作者的署名,为当时体式。

泰山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自十以来,多少名家曾经饱览胜境,挥洒折墨,留下赞颂的篇章。再说泰山的名胜比比皆是,很难一一言尽。本文作者抓住了泰山气势雄伟,瑰丽壮观的特点,以游踪为线索,以游兴为统帅,有重点地描写了极顶览胜和日出壮观,配以宫祠古刻,怪石奇松的描述,加上语言简洁,描写生动,繁简得体,仅用四百余字,便将泰山苍劲雄姿,磅礴气势跃然纸上。此 此外,本文注意抓住时令的待征,写出深冬季节泰山的景象,冰雪封山,劲风击面,,山路艰险。“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半山居雾若带然”,“雪与人世间膝齐”等等。这些,使本文成为泰山游记散文中别具一格的优秀篇章。

总写泰山地理形势 泰山地理位置

周围山川形势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 时间 路径

山顶所见

描写泰山日出 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 建筑

古迹

冬天雪后登山的描写(篇六)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原文

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注释

①泰山:在山东泰安北,古称岱宗,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长。本文融考证于辞章,布局精严,描写生动,行文洁净明快,为描写泰山景观的名篇。②阳:山南为阳;其:代词,它,指泰山③汶水:今称大汶河,源于山东莱芜东北之原山,向西南流,汇入东平湖。④济水:源于河南济源县西之王屋山,流经山东。清代末年,济水河道为黄河所占。⑤阳谷:指山南的谷

水。⑥古长城:战国时齐国修筑的长城,西起平阴,经泰山北冈,东至诸城。⑦日观峰:泰山顶峰,观日出之胜地。⑧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但十二月初一,已是公元1775年。⑨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⑩齐河、长清:山东两县名,在泰安西北。(11)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12)丁未:丁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3)朱孝纯:字子颖,号海愚,山东历城人,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姚鼐挚友。(14)四十五里:古时估测泰山从下至顶四十多里,但实测约二十馀里。(15)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有《水经注》。(16)天门:泰山有南天门、东天门、西天门。(17)崖限:像门限一样的山崖。(18)徂徕(cúlái殂来):山名,在泰安东南四十里。(19)“而半山”句:停留在半山腰的云雾像带子一样。(20)戊申:二十九日。晦:农历每月最后一日。五鼓:五更。(21)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22)“亭东”句:亭子以东从脚下始都是迷漫的云雾。(23)樗(chū出)蒲:赌博工具,即骰(tóu投)子,俗称色(shǎi)子。(24)极天:天的尽头,天边。(25)云一线异色:一缕云颜色很特别。(26)正赤如丹:纯红如同朱砂。(27)绛:红色。皜(hào浩):白色。驳:杂。(28)偻(lǚ吕):曲背。形容日观峰以西的山峰都低于日观峰,如同弯腰曲背地站着。(29)岱祠:一名岱庙,祭祀东岳大帝的庙宇。(30)碧霞元君祠:祭祀东岳大帝女儿碧霞元君的庙。也叫娘娘庙。(31)行宫:指乾隆去泰山住过的房宇。行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32)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656-661)。(33)漫失:石碑经过风雨剥蚀,字迹模糊不清。漫:磨灭(34)圜:同“圆”。(35)石罅(xià下):石缝。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 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

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天边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桐城姚鼐写这篇记。 重要词解

其阴,济水东流。 阴(山的北面河的南面)阳(山的南面河的北面)当其南北分者 当(在,正在)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以(于,在)自京师乘风雪 乘(趁着,引申为冒着)越长

城之限 限(界限,这里指城墙)是月丁末 丁末(丁末日,十二月二十八日)道皆砌石为磴 为(作为)磴(石级)其级七千有余 余(整数后表不定余数)郦道元所谓环水者 环水(泰安的护城河。郦道元《水经注·汶水》:“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余始循以入 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道少半(路不到一半)崖限当道者 当(占着,挡着)道中迷雾冰滑 迷雾(云雾弥漫)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读“jī ”)及既上 及(等到……时)苍山负雪 负(背,此解覆盖)明烛天南 明(照耀)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弥漫)极天云一线异色 极(尽头,极点)云(云朵)异(奇特的,与众不同的)须臾成五彩 须臾(一会儿)或曰 或(有的人)或得日或否 或(有的)得(获得)日(日光)其远古刻尽漫失 远(久远,指时间漫长) 漫(不可辨认)僻不当道者 僻(偏僻) 当(面对对着)皆不及往 及(赶得上)多平方 方(方形)少杂树 少(数量小不多)生石罅 生(草木生长,长出)罅(缝隙)世皆谓之天门云 云(句末语气词)

文章特点

1.“阳”和“阴”这是一对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阴阳,用阴阳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用阴阳来说山水很常见。本课“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其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是在说山。初中学过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个“阴”说的是水,指汉水的南面。2.“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这一句用了“乘”“历”“穿”“越”四个动词,“风雪”言“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主动;河言“历”,山谷言“穿”,城墙言“越”,不仅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准确生动,而且富于变化,笔墨传神。几个短句,几个动词,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风尘仆仆、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神情。3.比喻和拟人的运用本文有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各具特点。“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

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所谓“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写作特点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语言简洁、生动。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最后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寥寥几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出来了。

内容和结构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

冬天雪后登山的描写(篇七)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姚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散文的创作风格,创作主张,进而了解清代散文特色。

2、理解“阴、乘、限、巅、居、晦、极、驳、漫失、僻”等词语,归纳“望、或、视”等词语的义项。

能力目标:

1、掌握判断句、省略句和几种变式句的结构和用法。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评论赏析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陶冶学生高雅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写景记游的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2、诵读优美段落,感悟文章遣词造句的艺术功底,品赏作者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结合写景状物的精彩内容,体味作者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扩充文化知识,延展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组织课堂讨论,诵读练习相结合,强化知识重点。

3、由主到次,层层深入,共同鉴赏优美一言文段。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板书设计】

雄伟

总写泰山地理形势 泰山地理位臵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

描写泰山日出

历史悠久(略写)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周围山川形势险峻 时间 路径 山顶所见 壮观(详写)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建筑 古迹 日出后——色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读背课文,准确翻译课文,理解记游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尝过杜甫的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它描写的是泰山。

杜甫用他那磅礴的气势,给我们展现了号称“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那高大雄浑的英姿。泰山的雄姿和悠久令我们敬叹,历代帝王在这里筑坛告天,无数文人在这里登高吟咏,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同时也展现了他的多姿多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先生描写泰山的名篇《登泰山记》,看看他是如何给我们展现泰山的雄姿的。

二、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三、题解

“记”,一种记叙文体。古人将以“记”名篇的作品称为“杂记体”,叫杂记。内容广泛,可以记人、记事、记物,写法比较自由,构思巧妙。在表达上可纯记叙,可夹叙夹议,有的甚至议多于叙。古代游记属于杂记类,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主要记叙旅途见闻,所经之地的政治生活、社会风俗、风土人情、山川景物、遗闻遗事。但它必须是作者亲身游历的记录,不能虚构想象。

四、写作背景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臵,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五、关于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为方苞。刘大槐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之祖”。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六、全篇思路解说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思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臵,再以古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臵,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示”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

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七、理清段落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臵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第一段,交代泰山地理位臵。

先从大处写泰山的全貌,再分写泰山南北有汶、济二水及其流向,引出古长城高踞泰山的南北分界之处,最后点出最高处日观峰的位臵。重在写是日观峰高出群山之上,可使读者油然而生登高望远之意,并凭借想象臵身于泰山四周广阔的天地之中,而襟怀顿开。

第二段,写作者与友人登泰山的路程和沿途所见的景物。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至于泰安”: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

这是登山前奏,“自京师乘风雪”,兴致勃勃来到泰山脚下的时间、路程。兼为下文“道中迷雾冰滑”“苍山负雪”等语设伏。

这一段写得极为简洁,虽然行程非止一日,但作者是兼程到达,因此用“自、历、穿、越、至于”几个词,写出兼程赶路,略无耽搁的浓厚兴致。同时为下文的写景规定了突出时令特点的要求。

第二层,从“是月丁未”至“磴儿不可登”:写从泰山南麓上山颠的路线。 先交代登山的时间、游伴、路程。接着总说登上的全程“四十五里”(里数),石级“七千有余”(高度),具体写路。据此,则攀登之难尽在不言中矣。如此之法何等简练!然后写登山有两条路线,以作者登山路线为主,穿插介绍另一条路线。文章先用“泰山正南有三谷”这句提挈下文。这决非闲笔,因为作者的登山路线是由中谷入,越中岭后,复循西谷登上顶峰。末了,再补充交代东谷乃古时登山之路。这正是“用虚实相济”之法写登山,内容很全面。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278212.html

    【冬天雪后登山的描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