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者简介

| 法国移民 |

【www.guakaob.com--法国移民】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篇一)
《三国演义简介》

编辑本段小说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动画版《三国演义》人物图册(30张)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为 “三绝” 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 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历史演义小说大多是虚实相间,主实重虚;古今兼顾,批古判今;一段故事,叙说两朝的情,一个人物,兼具两朝的性。《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的启发,照顾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统治者希望巩固统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   三国是一个与明朝迥乎不同的时代,它没有青楼与赌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扬仁、义、道、德、礼、信、忠、贞、孝、廉、善、美、真,是汉文化的再体现。再对比宋朝、元朝和明朝,它们都有着大量的青楼和赌场,虽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文化,但佛教文化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影响力更大。因为青楼、赌场等异域民风长久发展,从而使民间渐渐奉行的是兼具华夏文化特点和西域文化特点的市井文化。骄、奢、淫、逸、假、丑、恶、奸、强取豪夺思想在民间广泛宣扬。印度社会的浪漫主义作风和佛教文学的浪漫主义文风也在宋朝、元朝和明朝社会有着长久地发展。传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等浪漫主义文学得到极大发展,官场和战场也都成了游戏场,浪漫主义风行,岳飞遭遇莫须有罪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三国时代与宋朝、元朝和明朝相比,统治思想、官场风气、社会生态、世态人心差别巨大,古今对比强烈,能充分发挥历史演义小说穿越、批判的艺术特点,让文字更诙谐有趣

,人物形象更有艺术张力,同时还保留知识含量这点实枪货,所以使它成为第一部被集结成书的历史演义小说。编辑本段开篇诗词  《临江仙》   ——杨慎(明)[1]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清初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时将此词作为楔子,放在了卷首。)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隋唐志传》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贾仲明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是十四世纪中国为数不多的伟大作家之一。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篇二)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篇三)
《《三国演义》知识点》

《三国演义》知识点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

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

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

城。

2、《三国演义》中智绝的是诸葛亮,奸绝的是曹操,

义绝的是关羽。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刘备,

关羽,张飞。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

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

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5三国演义人物简介:

(1

涿郡(治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

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史书记载张飞是贵族,有

智有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

嫉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

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3)刘备(公元161-223

年)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

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

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

江一部分。公元223病逝于白帝城。谥号昭烈帝,庙

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

(4)关羽(160或162

-219)本字长生,后改云长,

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

义》三绝”之“义绝”。

(5)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

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曹操的诗作具

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

造文章的祖师”。

6、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

(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3)(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7、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

二乔”的句子写的战役是赤壁之战。涉及到的两个主

要人物周瑜、曹操。 8《三国演义》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1)成语:三顾茅庐 人物及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

(2)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人物及故事:徐庶人在曹

营,不献一策。

9《三国演义》中以少胜多的战例及对阵双方: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对曹操; 官渡之战———曹操对袁绍。

10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太原清

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

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后因原籍水灾且

路远途遥。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

沟)寺沟村。其父罗锦生有六子,贯中行居第二他有

许多的著作传世,诸如《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

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杂剧《宋太祖龙虎

风云会》等。相传,他还写过十七史通俗演义,并曾

参与了《水浒传》的撰写。尺蠖斋评释的《西晋志传

通俗演义》。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篇四)
《四大名著作者简介》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水浒传】元末明初

施耐庵(1296年-1370年)中国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出生于江苏一代,兴化白驹场人。关于他的生平资料正确性有所争议,也有查无此人之说。主要是水浒传一书作者素有争议,有一考为该书根本非施耐庵所写,而是罗贯中所写。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水浒传》中,将作者写做施耐庵和罗贯中。

【西游记】 明

吴承恩(约1504年-约1582年)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大约活了将近80岁。

【红楼梦】 清

在20世纪初,「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中国学界的争论,这个争论至今仍然存在。大致上可分为二说:一、红楼梦是由曹雪芹所撰写的;二、红楼梦的作者另有其人。

至於红楼梦本身则在第一章中说:这个故事真正作者已不可考,是由曹雪芹传抄、批阅及增删数次而成。一般而言,认为曹雪芹是本书作者是比较主流的看法。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中国清代著名作家。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高鹗(约1738年 - 约1815年),满族人,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祖籍辽宁铁岭,著有《红楼梦》后40回续书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篇五)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缩略版

[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10—1385),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罗贯中阅历丰富,颇有 才气。他的创作既有小说,也有杂剧。而使他得以青史留名的,就是人所熟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作者饱受了元蒙统治者的民族压迫之苦,因此他认为刘备的蜀国应该是合法继承汉朝的,是正统的,而魏、吴两国不过是僭位和篡窃。在小说中这种政治立场是鲜明的。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方面的斗争故事。作品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主要人物为中心,把并列的魏蜀吴三个系列交错在一起来叙述。汉朝末年,社会动乱,群雄争霸,形成魏蜀吴三国。三国征战,魏灭蜀,司马炎夺了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随后,晋灭吴。三国纷争局面结束。

[故事简介]

一部《三国演义》洋洋八十万言,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全书在纵向结构上是以时间为顺序的。百年的时间里,可以诉诸笔端的故事很多,所以在横向结构上,作品就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主要人物为中心,把并列的魏蜀吴三个系列交错在一起来叙述。就作品本身故事的发展而言,全书一百二十回按纵向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七个部分。

(一)第一至第十四回

这是整个故事的序幕和大背景。首先交代汉末朝纲松弛,人心思乱,黄巾起义爆发,由此引起群雄登场。董卓进入洛阳,专政乱国,各路诸侯起兵讨伐。王允巧使连环计除掉董卓。随后,各路军阀展开了混战。在这一部分里,《三国演义》里的许多主要人物纷纷出场,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吕布、袁绍等,这就好比一台戏,大幕一拉开,主要角色纷纷登台亮相。

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周末年,七国纷争,被秦统一;秦灭之时,楚汉纷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帝使国家兴盛,一直将统一的基业传到汉献帝,国家又一分为三。汉朝衰败,始于东汉桓帝、灵帝。桓帝宠幸宦官,镇压迫害士大夫。灵帝即位,宦官曹节弄权。辅佐灵帝的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设计诛灭曹节。谁知策划不周密,窦陈二人反被曹节所害。从此,宦官在朝廷内愈发专横。许多正直的大臣都被他们以各种名义排斥、陷害。朝政一天天地混乱起来。天下百姓对朝廷极为不满,纷纷起义,反抗腐败的朝廷。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涿县刘备字玄德,年二十八岁,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身长七尺五寸,他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但是,因为父亲早逝,他和母亲靠编织麻鞋和席子维持生活,家境贫寒。虽然沦落下层,但刘备不失龙子龙孙的风采。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一身英气,只因杀死富豪,正流浪江湖。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以卖酒杀猪为业,并在本地有一所庄子。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刘备持双股剑,关羽操青龙偃月刀,张飞执丈八点钢矛,一道去投了刘焉。刘关张从军后就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他们一败黄巾于涿郡,二败黄巾于青州。不久,又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但董卓见刘备是白身,并不答谢。张飞大怒,要斩董卓,被刘备劝住。

1

第二回:刘关张与朱儁、孙坚进攻黄巾,大胜。朱儁、孙坚皆受封赏,只有刘备被冷落。过了很久,刘备才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到任四月,朝廷降旨,要清除因立战功而当官的人。刘备自然也在此列。此时,朝廷派来的督邮来到安喜县巡视考察政绩。刘备出城迎接,极为谦恭。而督邮却非常傲慢,高高地坐在上面,刘备谦恭地站在台阶下。过了许久,督邮才问:“刘县尉是什么出身?”刘备说:“我是中山靖王的后代。在涿州作战有功,所以被封为县尉。”督邮大声说:“你竟敢诈称皇亲,还虚报战绩,现在朝廷正是要淘汰你们这些滥竿充数者。”刘备回到县衙,与县吏商量此事。县吏告诉他,督邮的目的是向他索要贿赂。第二天,督邮先将县吏捉到馆驿,逼他诬陷刘备害民。

刘备几次到馆驿求见,均被挡在门外。张飞喝了几杯闷洒,骑马从馆驿前路过,见一群老人围在门前痛哭,便上前询问,才知道督邮欲加害刘备,老人们来说明实情,反被督邮的手下追打。张飞大怒,闯进门去,将督邮揪出门来,扯出馆驿,一直扯到县衙门前马桩上拴住,当着众多百姓,扯下柳条,往督邮两腿上狠力鞭打,一连打断了十几根柳条。督邮疼痛难忍,大叫:“玄德公救我性命!”刘备赶来,急喝张飞住手。这时,关羽在旁边说:“兄长你立下这么多功劳,才仅仅得到县尉之职,现在还被督邮侮辱。我想这官场也不是我们的栖身之所。不如杀死督邮,弃官归乡,另谋出路。”刘备不忍,放走了督邮。督邮回去后,差人来捉拿刘备。刘关张三人连夜往代州投了刘恢。不久,参加平定渔阳之战,刘备因立功被任为平原令。中平六年四月,汉灵帝病危,召大将军何进进宫商议后事。不出几日,汉灵帝驾崩。袁绍、曹操等人辅佐何进立太子辩为帝。何太后与董太后争权,何进鸠杀董后,袁绍劝何进沫杀所有宦官,何太后不同意,袁绍建议调外地的兵马进京师诛灭宦官,曹操不以为然。

第三回:何进采纳袁绍意见,西凉刺史董卓进兵京师,何进谋除宦官的计划泄露,十常侍先发制人,将何进骗进宫去杀害。袁绍与曹操见情势危急,便带人进宫诛杀宦官。董卓率兵进城,驱逐袁绍。董卓欲除丁原,但惧怕丁原的义子吕布,便派李肃带着赤兔马和重金去劝说吕布,吕布见利忘义,就杀了丁原归顺了董卓。

第四回:吕布归顺,董卓更加飞扬跋扈,自行废掉少帝,另立九岁的陈留王为帝,并改元初平,自任相国,专权朝野,捏造罪名杀死废帝。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只会垂泪叹息。有英雄豪杰行刺董卓失败,曹操挺身而出,佩着司徒王允借给的七星宝刀来到相府,进入董卓所住小阁,见吕布侍立于旁,不敢下手。董卓叫吕布去挑马赐与曹操,吕布去后,董卓因胖大不耐久坐,于是倒身转向内卧于床上。曹操见机会已到,急抽出宝刀,待要行刺,不料董卓从衣镜中看见曹操在背后拔刀,迅速转过身子问道:“孟德干什么?”吕布此时也牵马来到阁外。曹操灵机一动,忙持刀跪下说:“我有宝刀一口,献与恩相。”董卓拿过宝刀,递与吕布收了。曹操马上解下刀鞘交与吕布,道:“我去试试恩相赐的马。”急牵马出相府,望东南逃去。当董卓、吕布醒悟过来要捉曹操时,他已远走高飞。

曹操从洛阳逃到中牟,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义释曹操,与他一道来到成皋,夜宿于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吕伯奢家人磨刀准备杀猪款待,曹操怀疑他们要杀自己,于是和陈宫一起连杀吕家八人。路上遇见拿着酒莱回家的吕伯奢,曹操害怕节外生枝,干脆也将吕伯奢杀死,并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愤怒地离开了曹操。

第五回:曹操日夜兼程来到陈留,与父亲商量对策,然后在当地富翁卫弘帮助下,假皇帝之命发布讨伐董卓的檄文,并招兵买马。十七路诸侯群起响应,共推袁绍为盟主,以孙坚为先锋,合兵向京城进军。董卓派华雄率兵出战,华雄连斩联军数将,各路诸侯惊慌,关羽请求上阵,曹操令人斟—杯热酒为关羽壮行。

关羽提刀上马,说道:“酒且斟下,我去便来!”只听得鼓声大振,喊声大作,片刻,关羽已跃马归来,提华雄头颅掷于地上,而酒还是热的。曹操大喜。华雄被斩,董卓起兵二十万,其中,五万人马守汜水关,自己率十五万大军守虎牢关。吕布出战,八路诸侯迎敌,2

公孙瓒亲自迎战吕布,败下阵来。吕布拍马追赶公孙瓒,张飞手持丈八蛇矛枪来战吕布,连斗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见了,把马一拍,舞动着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双方又战了三十回合,仍战不倒吕布。此时,刘备手持双股剑上阵助战。吕布招架不住,虚晃一枪,回马便走,逃进虎牢关。

第六回:董卓见吕布战败,联军气盛,决定放弃洛阳,迁都长安。于是放火烧城,抢了粮食和金银财宝,杀了许多百姓,劫持着皇帝,往长安而去。各路诸侯却按兵不动,坐失良机。曹操孤军追击,大败而回,险些丧命。董卓大军一走,他的部将便献了汜水关:,孙坚带兵入城,扑灭城中大火,在皇宫废墟上安营扎寨。众诸侯分别在洛阳城内各处屯兵。一天夜里,孙坚从一口井里捞出了一枚国玺,认为是自己将要当上皇帝的征兆,便决定托辞离开洛阳,另谋大事,谁知此事被人偷听,密旨给袁绍。孙坚计谋被袁绍识破,气愤地带着自己的军队离去。袁绍大怒,派人送信给荆州刺史刘表,让他半路上截击孙坚。诸侯各军也都心怀异心,从此,人心涣散,盟军解散。曹操投扬州,袁绍到关东。

第七回:刘表派兵截击孙坚,孙坚在众将保护下,杀出重围,回到江东,从此孙坚与刘表结怨。曹操与袁绍发生摩擦,去了扬州;刘备随公孙瓒北行,仍回平原任县令。盟军瓦解,军阀混战开始。袁绍与公孙瓒相约,联合进攻韩馥。韩馥投降了袁绍,袁绍便独自占领了韩馥的领地冀州,引起公孙瓒的不满。袁绍攻公孙瓒,被赵云所救。赵云本是袁绍部将,见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于是弃袁绍而投了公孙瓒,但不受重用。在江东,孙坚与刘表有嫌怨,起兵攻打荆州,结果中计,死于刘表军士乱石、飞箭之下,寿止三十七岁。

第八回:孙坚长子孙策用俘虏的将领黄祖换回父亲的尸体,罢战回到江东。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都来投奔他。为了除掉董卓,司徒王允巧使连环计,让董卓和吕布为争夺歌妓貂蝉而发生冲突:他先将吕布清到家中,把歌伎貂蝉作为义女许给吕布为妾。几天后,又把貂蝉作为歌伎献给董卓,并送到董卓府中。吕布以为是董卓夺了自己昕爱,心中顿生嫌怨;吕布挂念貂蝉,两人在后花园风仪亭私会时被董卓撞见,董卓大怒,要追杀吕布。

第九回:王允和貂蝉乘机离间董卓与吕布,吕布对董卓顿起杀心。然后,王允和吕布等人共同策划,假传圣旨说天子将惮位于董卓,将他骗进城中刺死。董卓的余党李傕、郭汜、张济、樊稠起兵进犯长安。吕布有勇无谋,全面溃败,逃出关外投奔袁术去了„王允不肯逃难,被李傕、郭汜杀死;

第十回:李傕、郭汜以武力专权,西凉太守马腾和汴州刺史韩遂举兵讨贼,但没有成功;在军阀混战中,青州黄巾又起,曹操前往收降了三十余万人,择精壮者编为青州军,其余军士放归务农,又得到了荀攸、郭嘉等谋士和于禁、典韦等猛将,威震山东。朝廷封曹操为镇东将军,屯驻兖州。曹操派人去接父亲。曹家一行四十余人经徐州往兖州而来。徐州太守陶谦设宴款待,并派兵护送。谁知这派去的人竟是黄巾军的余部,这些军土在护送途中将曹家老小全部杀死。曹操一听哭倒在地,发誓要向陶谦报杀父之仇。于是带领大军往徐州进发,一路上杀戮百姓,挖掘坟墓,最后将徐州城团团围住。

第十一回:势单力薄的陶谦向北海太守孔融求援。孔融与陶谦交往深厚,决定出兵。部队正要出发,一支起义的黄巾军来借粮食,孔融不肯,黄巾军便把北海城四面围住。孔融只好派太史慈向刘备求助。刘备早就听说了孔融的名字,当即带兵解了北海之围。随后,刘备又应孔融之请去救徐州。刘备向公孙瓒借了二千步兵和猛将赵云,来到徐州。这时,陶谦请的另一支援兵也来到徐州城外。曹操见 对方援兵来到,不敢贸然攻城。刘备给曹操写去一封信,请他退兵。曹操本不想退兵,却接到消息,说后方有失,吕布攻占了他的大本营兖州、于是曹操决定退兵回去收复兖州,顺便卖刘备一个人情,与吕布在濮阳展开大战。

第十二回:曹操与吕布互有胜负,各自罢兵。刘备解了徐州之围,徐州太守陶谦想把太守之位让给刘备,刘备坚决不肯接受。不久陶谦因病去世,百姓和军队拥立刘备统管徐州。曹操听说此事大怒:“我杀父之仇未报,你倒不费半箭之功,白得徐州。我要夺回徐州城,3

先杀刘备,再挖出陶谦尸体,为我父亲报仇。”他的谋士劝道:“弃兖州而取徐州,是舍本求末,以安易危。不如先平定山东,既可以获得充足的军粮,供养三军,又可以得到朝廷的赞赏和百姓的拥护。”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曹操、吕布再度交兵,吕布不听陈宫的计谋,落得大败,曹操重新占领了兖州,平定了山东。同时,曹操又收了虎将许褚。

第十三回:吕布兵败后投靠刘备,谁知张飞不容他,吕布只好离开,领兵住在徐州附近的小沛。汉献帝采用了杨彪的反间计,李傕、郭汜中计后大动干戈,都想挟持汉献帝,幸得杨奉、董承救驾,准备再回东都洛阳。

第十四回:汉献帝回到洛阳,重建宫殿,改元建安。曹操应诏到洛阳辅佐王室,不久又听从了董昭的建议,迁都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此,朝廷大权被曹操一人包揽。所有大事,都得先奏明曹操,再告诉天子。曹操视刘备、吕布为心腹之患,怕二人合力进犯,于是封刘备为荆州牧,下密诏让他杀掉吕布。刘备不忍,曹操又下诏让刘备讨伐袁术。刘备带领关羽领兵出发,留张飞守徐州。张飞酒后使性,鞭打曹豹,曹豹趁机内应女婿吕布,吕布乘夜袭取了徐州。

(二)第十五至第三十三回这一部分主要写曹操与袁绍的斗争,故事的高潮是官渡之战,这也是全文极为重要的部分,很多著名故事都发生在这一段落中.如煮酒论英雄、祢衡击鼓骂曹、许田打围等,曹操的奸雄形象进一步得到了表现;关云长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等更是全书最精彩的故事,它成功地塑造了关羽的形象。

第十五回:袁术约吕布夹攻刘备却又不守信用,吕布又与刘备言归于好。孙坚死后,孙策寄居袁术篱下,在朱治等人的建议下,向袁术借兵去夺江东。在进兵江东的过程中,孙策酣斗太史慈,大战严白虎,冲锋陷阵,勇冠三军,获得了“小霸王”的绰号。同时,他得到了周瑜等著名将领和张昭等重要谋士。从此,孙氏家族雄踞江东。

第十六回:袁术起兵攻刘备,吕布辕门射戟,既救了刘备,也避免了唇亡齿寒的局面。张飞夺了吕布马匹,两家再次反目,刘备投奔了曹操。曹操起兵讨伐张绣,张绣不战而降。张绣因曹操霸占了张绣婶母,怒起杀心,在贾诩的谋划下,夜袭曹操。曹操幸得典韦拼死相救逃脱,典韦与曹操长子曹昂却死于乱军之中。

第十七回:袁术依仗兵多粮足,又有玉玺在手,在淮南称帝,然后出兵进攻吕布。吕布采用陈登的计策,说服了寄居袁术篱下的韩暹、杨奉临阵倒戈,袁术大败而回。曹操想乘机征,讨袁术,就与孙策、刘备、吕布联合起来共同进兵淮南,袁术再次大败。曹操想起前仇,兴兵讨伐张绣,行军途中,曹操战马误踏麦田,曹操割发代首,号令三军。

第十八回:张绣在深通兵法的贾诩帮助下,连胜数仗,并和刘表联手进攻,却被曹操击败。曹操得知袁绍想袭击许都,急忙撤兵。袁绍见曹操兵回许都,便移兵北上进攻公孙瓒,曹操则乘机联合刘备进兵徐州。不料刘备的使者被陈宫捉住,吕布遂起兵进攻刘备,夏侯惇引兵先行,与吕布的部将高顺遭遇,在激战中,夏侯惇被射伤了眼睛,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刘备兵少,被吕布打得大败。陈珪、陈登父子暗通曹操,吕布中计,徐州失守。吕布兵退下邳后,采取消极防守,天天与两位娇妻饮酒。吕布因酒色伤神,便严令军中戒酒。侯成请求饮酒,不料触怒了吕布,惨遭刑杖,致使军心涣散。侯成与宋宪、魏续生擒吕布后献了城。吕布恳请刘备替自己在曹操面前说情,谁知刘备反而劝说曹操杀掉吕布。吕布大骂刘备。曹操将吕布缢死在白门楼。

第二十回:曹操率兵回到许都。次日,曹操表彰刘备武功,引刘备见汉献帝。一排世谱,刘备是汉献帝之叔。献帝大喜,封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自此,刘备被称为刘皇叔。曹操大权在握,行为日渐专横。为了探视百官之心,在许田打围时,曹操故意做出欺君之举。汉献帝不甘受辱,与伏皇后商议,赐给董承藏有密诏的锦袍,让他谋划除去曹操。董承就与王子服、马腾等人计议,准备再联合刘备共同行动。

4

第二十一回:董承暗结刘备等人谋诛曹操。刘备恐曹操猜忌,每日种菜消遣。一日,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在小亭对饮,论天下英雄只有刘备和他两人。刘备听闻一惊,将筷子掉落在地上。幸好当时雷声乍起,刘备急中生智,沉着地俯身拾筷,说道:“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掩饰了过去。刘备担心久在曹操身边生变,便借口截击袁术领兵离开了许都。刘备刚走,曹操马上意识到自己放虎归山了,急忙派人去迫。刘备摆阵迎接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坚决不肯回去。袁术兵败身死,刘备乘机占领了徐州。为了除掉刘备,曹操命车胄为内应。陈珪、陈登父子向刘备告密,关羽杀了车胄。

第二十二回:刘备惧怕曹操势重,便向袁绍求救。袁绍出兵时,先令书记陈琳起草了一篇檄文。陈琳的檄文历数曹家几代人的罪名,痛快淋漓,把曹操都惊出了一身冷汗。曹操让刘岱、王忠二人打着他的旗号去攻刘备,自己率主力去抗拒袁绍。不料,刘王二人均被关张所擒。

第二十三回:张绣再次投降曹操,曹操派孔融去招降刘表,孔融临行时向曹操推荐祢衡。弥衡为人狂傲,曹操为侮辱他就给了他一个击鼓的差使,祢衡借机击鼓骂曹,成了一段佳话。曹操大怒,怀恨在心,遣祢衡前去劝降刘表,实际上是想借刘表之于杀掉祢衡。刘表看破曹操的心思,故意不杀祢衡,而让祢衡去见黄祖。黄祖醉酒,不堪忍受祢衡的讥讽,终于杀死了祢衡。曹操总算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高兴不已。董承继续谋划利用曹操患偏头痛的机会,用毒药毒死曹操,不料被家奴告发,曹操大怒,将董承等人杀了。

第二十四回:曹操杀了董承等人犹不解恨,想废帝另立新君,被手下谋士劝止。曹操又下令勒死了董承的妹妹、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妃,并派三千心腹充当御林军。消除了内忧,曹操打算接着剪除外患,于是发兵二十万进攻曾参与董承密谋的刘备。此时刘备、张飞驻兵小沛,关羽保护着刘备的家小住在下邳。徐州城由刘备的两员大将镇守。见曹操大军即将打来,刘备向冀州袁绍求助。袁绍正为最偏爱的小儿子生病担忧,不肯出兵。刘备只得准备迎敌。张飞设计劫寨,反而中了曹军埋伏,张飞败逃芒砀山。刘备势单力孤,全面溃败,兄弟妻小失散,只身突围,投奔青州城。青州刺史是袁绍的儿子袁谭。袁谭一向敬重刘备,开门相迎,并将刘备护送至父亲袁绍处。袁绍大喜,厚待刘备。

第二十五回:曹操攻下徐州后,欲取下邳。关羽兵败后被围在一座土山上。曹操派人劝降。关羽提出三个条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必须供奉刘备的两位夫人;三,一旦有了刘备的消息,不管千里万里,马上辞去。曹操应允了。曹操班师回许都,让关羽同甘、糜二夫人同住一处,关羽则秉烛于门外,通宵伫立,待二位夫人甚为恭敬。曹操厚待关羽,送美女,赐金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关羽拒绝了美女和金银,只接受赤兔马。因为此马日行千里,待有了刘备下落,可以骑它迅速地去见刘备。刘备投奔青州,劝袁绍出兵攻打许都。袁绍以猛将颜良为先锋,连折曹操两员大将。曹操请关羽出阵,关羽手起一刀,即将颜良砍于马下,害得刘备险些被袁绍杀掉。

第二十六回:曹操为关羽请功,加封他为汉寿亭侯,并铸印送他,袁绍又派上将文丑出战,初次交战又被关羽斩杀。刘备得知关羽人在曹营,便给他写了一封密信。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立即准备告辞曹操去寻找兄长。曹操为留住关羽,托病避而不见。无奈,关羽收拾行李,挂印封金,将曹操馈赠之物全部留下,带着刘备的两位夫人不辞而别。

第二十七回:曹操见关羽去意已决,就索性送个人情给他,亲自追上为他送行。因为没有曹操的关文,各关守将均不敢放行,于是,关羽就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千里走单骑,勇闯东岭、洛阳等五座关口,斩了孔秀、韩福等六员守将,夺下渡船,过了黄河。

第二十八回:关羽一行经过卧牛山时,救了周仓。关羽前往占城会见张飞,张飞以为关羽负义投降了曹操,一见面就要决一死战,关羽斩了蔡阳兄弟俩才消除了误会。关羽来到汝南,刘备却又回到了冀州。关羽到了冀州,刘备设计从袁绍军中脱身。一行人取道卧牛山回古城,途中正好遇见了赵云。此时公孙瓒已兵败身亡,赵云不愿跟袁绍,一直四海飘零,5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篇六)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一.概说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写的。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杂记》提到演义时说“七分实三分虚”,演义里许多精彩的情节是千古传说,受地方野史传奇、逸史传闻影响极深。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俩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直到现在,在文学界仍然享有盛名。

作者罗贯中,明朝人(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二、作品提要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嘉靖本,全书24卷,120回。作品描写了公元184年至280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小说通过演述魏、蜀、吴三国的兴亡,深刻揭露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充满紧张性、尖锐性和复杂性的矛盾斗争的历史真实,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专横残暴。通过这些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也表现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和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小说还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理想,即政治上以蜀汉为代表的“圣君贤相”和人际关系上以刘关张为代表的“义”,以此和现实中的“昏君贼臣”和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相对立,同时也构成了该书拥刘反曹这一思想倾向的基本内容。

作为明君良臣的主要标志,就是能在政治上行“仁政”,人格上重道德,才能上尚智勇。 小说在人物形象方面塑造了“三绝”,即奸绝曹操、义绝关羽、忠绝(或智绝)诸葛亮,通过他们之间以及和其他人的种种纠葛争斗来演绎那场历史大悲剧。小说为突出人物性格,采用了类型化、绝对化的方法和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叙事方面则以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主干,使全书成为一个结构宏伟、波澜壮阔而又精巧严密的艺术整体。《三国演义》标志着我国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历史小说的兴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情节复述:在公元207年冬天,刘备等人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思想内容

1.“拥刘反曹”,它把蜀汉之争作为全书的主要矛盾。

但我们决不能把“拥刘反曹”的内容简单地归纳为封建正统观念的表现,而应该看到这是封建时代人民拥护“明君”,憎恶“暴君”的愿望的体现。这从小说中对曹、刘双方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刘备以宽仁待民,曹操以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玩弄权术和奸

诈。刘备从桃园结义时就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并深知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他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为也。”他初作安喜县尉,就“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在新野时,老百姓又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当他撤退时,十几万百姓跟随他渡江,虽然情势万分紧急,他决不弃民先行。到了四川,他的军队“秋毫无犯,受到焚香礼拜”的欢迎。他的知人善用,也是书中竭力刻画的。他一见赵云,就“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在长坂坡,糜芳、张飞都以为赵云去投奔曹操,刘备却毫不怀疑地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宝贵所能动摇也。”至于他对待诸葛亮,更可看出他对士能推心置腹,始终信任。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刘备一如既往,敬重信任孔明。再看看作者笔下的曹操,他对待部下奸诈、残酷,无所不至。书中第十七回写他与袁术交战,粮食供应不上,他先命令粮官王垕用小斛军粮,然后又借王垕的“头”来平息众怒。他为了追查在许都纵火的耿纪的余党,竟用讹诈手段把站在红旗下面的三百多人全部斩杀。杨修恃才放旷,不阿腴奉迎,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忌恨在心,终以扰乱军心定他死罪。曹操的人生哲学就是他杀吕佰奢全家时所说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他的宗旨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可见,作者在“褒刘贬曹”中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爱憎和理想,是历史的反思,时代的心声。

2.《三国演义》中极力宣扬了刘备、关羽、张飞的义气。

小说第一回桃园结文就写了这三个异姓兄弟发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这个盟誓就决定了三人名为君臣、情同骨肉的关系。在小说里,张飞是很讲信义的,关羽从曹营回来后,他二话没说就挥矛刺向关羽,关羽问他原委。他回答非常干脆:“你既无义,有何面目来与我相见!”可见他把“义”看得高于一切。在小说中,关羽就是义气的化身。许田射猎时,他拍马提刀而出,“要斩曹操”,是激于忠义气。从“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到“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以及斩蔡阳、古城会等一系列行动中,更突出他忠于桃园盟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义气,可谓忠贞不二,光明磊落。但他的义气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比如华容道释曹操,在作者看来虽是“拼将一死酬知已,致令千秋仰义名”的“壮举”,但确实是认敌为友,把个人恩怨放在整体利益之上。关羽被害后,刘备、张飞旦夕号泣,誓死复仇的行动,也表现出他们重义气,轻富贵的态度。所以伐吴之役,连诸葛亮、赵云等心腹之臣也无力劝阻。实际上,这也是把个人情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3.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的种种事件,把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作者着力塑造的诸葛亮这个光照全书的人物,正集中地表现了这种惊人的智慧,绝世的才能。作者一反正史所谓“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三国志?诸葛亮传》)的看法,把他描写成为政治、军事、外交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人物。他隐居隆中时,对天下大势已了如指掌,初见刘备就提出了据蜀、联吴、抗魏的长远战略思想,博望坡出奇制胜就奠定了他在刘备集团内部的威信。赤壁之战,他孤身到吴国,不仅在身临危境中舌战群儒,和东吴上下各方进行了复杂曲折的斗争,争取了强有力的同盟,贯彻了联吴抗曹的战略,而且在战役部署的各个关键环节上表现了超过曹操和周瑜的见识和才能。在三气周瑜、夺取荆州过程中,更逼得周瑜咬牙切齿地说:“既生瑜,何生亮!”后来庞统死于落风坡,关羽失荆州,身死麦城,刘备征吴失败,病死白帝城,都是由于不听他的劝告。刘备死后,蜀中元气大伤,他却独立支撑了这个困难的局面。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稳定局势,平定后方,打击敌人。那种排除万难的才能、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忠诚结合在一起,就成为封建时代人民所幻想的“贤相”的典型,他和那些“笔下虽有言,胸中实无一策”的书生是完全不同的。除诸葛亮外,周瑜和曹操两人也是富有斗争经验,善于应付各种事变的人物。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分析曹军的虚实,谈笑自若地部署这场大战,两度愚弄蒋干,并通过蒋干以愚弄曹操,都表现了出色的战略才能。曹操虽然被作者写成反面人物,但作者并没有把他简单化,因此在写他奸诈时,也表现了他“豪爽而多智”的一面。例如官渡之战,他在和袁绍军力相悬十倍的条件下,善于听取许攸的建议,劫烧乌巢军粮、终于取得胜利,打垮了他在中原的劲敌。其他如蜀国的庞统、姜维,吴国的吕蒙、陆逊,魏国的司马懿等,也是长于谋略的人物。这些人物层出不穷的奇谋胜算,不仅使这部书吸引人心,而且教育人民只有认识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 获得阶级斗争的经验和才能,才能突破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4.当然,《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

作者从封建立场出发,对农民起义存有阶级偏见,如诬蔑黄巾起义军是“劫掠良民”的“盗贼”。再有,庞统死前有童谣预言,上方谷司马懿父子不死,是出于天意,也充满宿命论色彩;孔明火烧藤甲要“损寿”,是因果报应的思想。至于孔明借东风,摆八阵图,五丈原禳星,并羽玉泉山显圣,以及于吉、左慈兴妖作法等故事,更充满了神怪迷信色彩。

三.艺术成就

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

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

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三国演义》吸收了传记文学的语言成就,并加以适当的通俗化,“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雅俗共赏,具有简洁、明快而又生动的特色。叙述描写,不以细腻见长,而以粗笔勾勒见工,但许多生动片段,也写得粗中有细。

四.艺术缺陷

首先是历史的宿命循环论,在毛本中得到强化,还有就是作者具有十分强烈的封建思想和局限性,譬如对人物的愚忠或明忠持中肯甚或推崇,并且各种封建迷信在其间文字有体现。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里认为《三国演义》写人“亦颇有失”,“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五.精彩片断

1.曹操煮酒论英雄(第二十一回)

2.张翼德大闹长坂坡(第四十二回)

3.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三回)

六.书中诗作

《三国演义》篇首词

(明)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七.相关名诗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三国成语

髀肉复生 后患无穷 如鱼得水 初出茅庐 虎踞龙盘

集思广益 鞠躬尽瘁 望梅止渴 一身是胆 顾曲周郎

巢毁卵破 坚壁清野 老牛舐犊 势如破竹 车载斗量

兵贵神速 出言不逊 大器晚成 乐不思蜀 三顾茅庐

单骑救主 舌战群儒 过关斩将 火烧连营 七擒七纵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老生常谈 赤膊上阵 辕门射戟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败走麦城 水淹七军 借刀杀人

九.歇后语录

1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2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3 孔明给周瑜看病----对症下药

4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5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6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7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8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9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10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11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12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13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14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也硬

15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16 张飞战关公----不念旧情

17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飞) 18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19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20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21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22 关云长败走麦城----大难临头

23 关帝庙求子----走错了门

24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25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26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27 关羽战李逵----大刀阔斧

28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29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30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31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32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33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34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35 蒋干盗书----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36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37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38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39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40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头

41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 42张飞用计——粗中有细

43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44孙权嫁妹——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篇七)
《《三国演义》作者及人物》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279152.html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