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视频

| 澳洲移民 |

【www.guakaob.com--澳洲移民】

篇一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视频
静水黄鳝养殖技术视频

  根据目前的市场供需来看,养殖黄鳝的前景还是可观的,养殖黄鳝一般有池塘网箱养殖和水泥池流水无土养殖,要根据自己附近的条件而定,如果网箱养殖的话,至少附近有一个水塘,具体大小根据你养殖的规模来定,水泥池无土养殖的话只要你有空地或者稻田地进行修改就行了。

  最低资金要看规模而定,网箱养殖的话,一个网箱的投资大概在40元左右(10平方米),不包括购买膳苗的成本,而水泥池10平方米的成本大概在400元左右.

  湖南有很多养殖黄鳝的,如果有意养殖的话,最好先到一些场地去看看,学习一下经验,养殖最关键的还是技术关,只要养殖成功的话,利润还是相当可观的。

篇二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视频
中华倒刺鲃养殖技术及人工繁殖技术 视频附解说词

中华倒刺鲃的人工繁殖技术视频解说词

中华倒刺鲃,属鲤科中的鲃亚科,四须鲃属中的倒刺鲃亚属。民间俗称:青波鱼。它的背鳍起点前,有一根埋藏于皮下的平卧而尖端向前的倒刺。这也是倒刺鲃鱼种的主要特征;而中华倒刺鲃,是唯一分布生长在我国长江及其附属水系中的倒刺鲃鱼种,所以叫“中华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的体态特征是:体长而侧扁,体侧泛银色光泽;体背部为青黑色,腹部为灰白色;鳞片圆而大,体侧鳞片有明显的黑色边缘;侧线完全,侧线的前部稍弯,向后走向于尾柄中轴的下方,但又终止于尾鳍基的中点;从鳃孔上角至胸鳍基部有一狭斜的黑色条纹。
 
各鳍为灰黑色;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前上方;背鳍最后一根硬棘成为强壮的硬刺,背鳍、腹鳍及臀鳍的后半部的鳍条间膜为黑色;尾鳍为深叉形。
 
头为锥形,小而略尖;嘴圆钝;口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颌和下吻各有触须1对,下吻须稍长,上颌须稍短。中华倒刺鲃的上市规格为500克左右,最大的个体可达到20千克,是我国江河中,体型较大的优质经济鱼种。中华倒刺鲃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具有个体大,抗病力强,生长快,食性杂,饲料来源广,肉嫩肥美,经济价值高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一种优良的养殖推广新品种,但因为它的野性较强,而且,同批次的雌雄鱼,性成熟不一致,因此繁殖比较困难,苗种供不应求。本片,就向大家介绍中华倒刺鲃的人工繁殖技术。
 
一、   亲鱼强化培育
 
亲鱼的培育,是一个创造条件,使中华倒刺鲃亲鱼的性腺,向成熟方面转化的过程。由于中华倒刺鲃野性较强,所以亲鱼至少要在内塘培育一年以上,才能达到较好的催产效果。
 
(一)      亲鱼培育池塘
 
中华倒刺鲃为底层广温性鱼类,性情急噪,游动速度快,不耐低氧,野生时生活在深水急流中;因此,选择亲鱼培育的池塘,要以临近水源,排灌方便,环境安静,池底平坦,含淤泥较少的长方形池塘为好。池塘面积一般为2~3亩,水深1.5米。有流水交换的池塘最好;流水交换不便的池塘,必须配备冲水和增氧机。
 
亲鱼放养前,要对亲鱼培育池塘进行清整工作。清除池塘的黑色淤泥,每亩池塘,用80千克生石灰化浆,趁热全池均匀泼洒,彻底消毒池塘并清除野杂鱼等。
 
消毒后晒池15天左右,然后放水1.5米深,肥塘培养浮游生物。肥塘后的池水水色,保持淡绿色或黄绿色即可。
 
(二)      雌雄亲鱼的准备
 
亲鱼的来源可向有亲鱼的单位购买。但要选购3龄以上的雄鱼和4龄以上的雌鱼,才能达到性成熟。亲鱼要身体健壮,体表光泽度好,无病无伤,规格均匀,雌雄亲鱼的体重,均在1千克以上。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应跨地区选择雌雄亲鱼。
 
1、   雌雄亲鱼鉴别
 
中华倒刺鲃在幼鱼阶段,一般不易区分雌雄。 成鱼后,尤其在生殖季节的亲鱼,可根据鱼体外形、性别特征和生殖器官等进行鉴别。
 
雄鱼
 
雄鱼体形较瘦长,体背颜色为较深的青灰色,在臀鳍和头部的上颌前缘及鳃盖两侧,肉眼可见“珠星”;腹部不膨大,生殖突略凸起,长约0.5cm。
雌鱼
 
雌鱼体型较肥胖,体背颜色为较浅的青黄色,臀鳍和头部的上颌前缘及鳃盖两侧,没有“珠星”;腹部膨大、松软,卵巢轮廓明显,生殖突凸起,呈圆柱状,长约1.5cm.。
 
(三)      放养密度和雌雄比例
 
每亩放养1.5~2千克体重的亲鱼60~80尾,放养重量约为150千克左右,另搭养10~20尾大规格的鲢鳙鱼种,以调节水质。雌雄亲鱼的放养比例为1:1~1:2。
 
(四)      培育方法
 
中华倒刺鲃的生存水温为1~36℃,摄食水温为6~32℃,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20~30℃。“精料和青料结合投喂,定期冲水”是培育中华倒刺鲃亲鱼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人工培育时,选用鲤鱼的配合颗粒饲料做精饲料;选用青叶蔬菜、宿根黑麦草等做青饲料。亲鱼池应保持水质清新;池水的溶氧量,保持在每升4毫克以上;pH值控制在7~8.5。
 
1、夏季培育
 
夏天水温在20℃以上时,亲鱼摄食旺盛,每天投喂精饲料约为亲鱼总体重的2%左右,投喂的时间一般为每天的早晨和傍晚。还要投喂青饲料,投喂数量以食足不过剩为原则。并定期清除沉底的腐草。
 
每间隔3~5天,要抽本塘的池水冲水一次,时间约4小时,促进水体流动,满足亲鱼性腺成熟的条件。
 
每间隔15天左右,换新鲜水一次,换水量约为池塘水深的20~30cm;换水后,每亩池塘,用10千克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一次,既可调节水质,又可起到消毒防病、防寄生虫的作用。
 
2、秋季培育
 
秋季,随着水温降低,亲鱼摄食强度逐渐下降,当水温降到15℃以下后,全部投喂精饲料。每天的投饲量为亲鱼总体重的1.2~1.5%左右。每间隔7~10天,要冲水一次,时间约2小时。每间隔30天左右,换新鲜水一次,换水量约为水深的10~20cm。
 
3、冬季培育
 
冬天只要水温在6℃以上,亲鱼尚能少量摄食,就要投喂适量的精饲料,以便亲鱼顺利越冬。投饲时间为上午9~10点,下午2~3点。
 
4、春季培育
 
第二年开春后,将池塘的“老水”换去一半左右,并加注新水,使水深维持在1米左右,以改善水质,提高水温,有利亲鱼摄食。
 
当水温达到10℃以上时,日投喂占鱼总体重的1~1.5%的精料;3月份,当水温达到15℃以上时,应尽量提早投喂青饲料;这个期间,日投喂精料量为亲鱼总体重的2%左右,并逐渐加大青饲料的投喂量; 每间隔5天,要冲水一次,时间约2小时。每间隔20天左右,换新鲜水一次,换水量约为水深的10~20cm;换水后,每亩池塘,用10千克生石灰化水,全池均匀泼洒,调节水质,并预防病虫滋生。当水温达到20℃以上时,投喂的饲料应以青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避免鱼体内积累过多的脂肪,影响性腺发育和产卵。
 
这时,日投喂精料量为亲鱼总体重的1~2%左右。并要加大青饲料的投喂量,投喂数量以食足不过剩为原则。每间隔2天,要冲水一次,时间约4小时。当水温达到25℃以上时,每天都要冲水一次,时间约4小时。
 
二、   繁殖前的准备
 
中华倒刺鲃的繁殖季节,在我国南方地区,一般为4月下旬至7月中旬,适宜繁殖水温 20~28℃。
 
(一)准备孵化房
 
产卵孵化房,一般都采用简易的棚房,主要功能是防止强烈的阳光照射,影响受精卵发育,同时,还有利于怕光的鱼苗栖息、摄食。
 
孵化房外,至少要有一个滤水池塘,用来沉淀和净化水质。还要准备水井等冷水源,用来调节水温。
 
(二)孵化池的准备
 
中华倒刺鲃的产卵孵化池,多采用池底平滑的流水水泥池。水泥池的推荐尺寸为:长3.8米,宽1.8米,高0.6米,水深0.5米。
 
流水水泥池的前方要有进水管道及进水开关和滤网,也可加装集中供气的充气管道和开关。水池后方装有排水口和流水口。排水口和流水口外,要有排水沟通往产卵孵化房外。使用前,将水池清洗干净并用3%的高锰酸钾水消毒。
 
(三)准备孵化箱
 
中华倒刺鲃的鱼卵是沉性卵,因此,一般都采用孵化箱孵化和暂养鱼苗。孵化箱用3cm×3cm的木条做框架,用20目的网片做面,一般长80厘米,宽50厘米,高20厘米。使用前,要把孵化箱清洗干净,并用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24小时。
 
(四)准备催产药物
 
中华倒刺鲃催产常用的药物是:干燥的鲤鱼脑垂体(P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RH A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地 欧 酮(DOM)和生理盐水等。
 
三、   繁殖方法
 
为了达到规模化的繁殖量,四川眉山市的养殖技术人员,在多年的中华倒刺鲃繁殖的生产实践中,主要采用:人工催产+ 人工采卵授精 +人工孵化的方法,来大批量繁殖鱼苗。排卵受精率可达到95%以上,孵化率可高达85%以上。
 
(一)人工催产
 
4月下旬,水温达到22℃以后,把亲鱼打捞出塘,挑选出性腺成熟良好的亲鱼,其要求是:产卵的雌性亲鱼,应选择,卵巢轮廓明显,有流动感,腹部较软,生殖孔肿胀微红的个体;排精的雄性亲鱼,应选择,用手轻压腹部,有精液流出,精液入水即散的个体。把选择好的雌雄亲鱼,按2雄10雌的比例,放入有50cm水深的流水水泥池中暂养,盖上罩网,以防亲鱼跳出池外。注射催产药物要分2次进行。
 
第1次,按每千克体重,取促黄体素释放激素20微克,生理盐水0.5毫升的比例,配制催产药物,现配现用。捞出雌鱼称重,按每千克体重注射0.5毫升的量,注射催产药物;在亲鱼的胸鳍基部的软组织部位,注射催产药物,进针深度1cm 左右。捞出雄鱼称重,按每千克体重注射0.25毫升的量,注射催产药物;注射后,放入暂养池中暂养。间隔8小时,注射第2次。
 
第2次,按每千克体重,取鲤鱼脑垂体1.5~2毫克,促黄体素释放激素10微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600国际单位,地 欧 酮3~5毫克,生理盐水0.5毫升的比例,配制催产药物。雌鱼每千克体重注射0.5毫升;雄鱼每千克体重注射0.25毫升;将注射完催产剂之后的雄、雌亲鱼,放入暂养池中,加大冲水和充氧来刺激亲鱼。
 
(二)人工采卵授精
 
注射完催产剂之后,在22~28℃的水温中,大约经过12~16小时,催产药物起效,雌、雄亲鱼在水中跳跃,就可以进行人工采卵授精了。
 
1、人工采卵授精前的准备
 
由于中华倒刺鲃最适宜的授精水温为24℃左右,因此要在人工采卵授精前,准备一盆24℃左右的水,作为受精卵冲洗液,如遇天热水温高,可用井水或冰块降温。
 
用准备好的受精卵冲洗液,与生理盐水混合,配制成含盐量为0.15~0.2%的精子稀释液,约12.5毫升5%的生理盐水,配250毫升水。配制好后,放入盆中保温待用。
 
注意:精子稀释液的温度,一定要与受精卵冲洗液的温度一致,以免影响受精率和孵化率。把清洗消毒后的孵化池,放水约0.5米深,控制水温与亲鱼暂养池的水温基本一致。
 
2、采卵授精
 
轻轻地捞起雌鱼,用干爽的毛巾或布搽拭干净鱼体并包裹;轻轻抓牢雌鱼的头部和尾部,将生殖器对准搽拭干净水份的接卵盆。
 
然后用手,轻轻地由上而下地反复挤压雌鱼腹部,并轻轻地拍打雌鱼腹部,把雌鱼腹中的卵粒从上腹部往生殖孔慢慢挤出来,流入接卵盆中。
 
中华倒刺鲃的卵粒直径约1.1~1.3毫米,略具粘性,吸水较慢,吸水后卵粒直径约1.8~2毫米。
 
当挤出约6~8万枚左右的卵粒后,再捞出雄鱼,以同样的手法,挤出约1毫升左右的雄鱼精液,到接卵盆中,马上摇动接卵盆,让精液与卵粒充分混合;为了保险起见,再另捞出一条雄鱼,再挤出约1毫升左右的雄鱼精液到接卵盆中,并马上摇动接卵盆。
 
然后,马上取精子稀释液,倒入接卵盆中,边倒边摇动接卵盆,使所有的卵粒,都能充分受精。加入精子稀释液并摇动约30秒钟后,尽快地加入受精卵冲洗液到接卵盆中,并用羽毛搅动,让所有的卵粒能尽快散开。
 
倒掉一部分水,再加入受精卵冲洗液;如此反复多次,尽快地冲洗掉多余的精液,同时,尽快地使所有的卵粒都散开。待所有的卵粒都散开,并且接卵盆中基本没有了泡沫后,逐渐添加孵化池的水,反复多次,使受精卵的水温,逐渐与孵化池的水温一致。
 
当受精卵的水温与孵化池的水温一致后,就可把受精卵倒入孵化箱中进行孵化了。受精卵倒入孵化箱后,要在水中轻轻地摇动孵化箱,使受精卵在箱中均匀的分布。一个孵化箱,大约能孵化30000~40000枚卵粒。
 
(三)产后亲鱼的护理
  
从池塘中捕捉亲鱼到催产产卵完毕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尽量避免亲鱼受伤。尽量缩短亲鱼离开水体的时间。采卵挤精后的亲鱼,要用红霉素软膏,涂抹亲鱼身体和生殖器,防止亲鱼感染,再放回暂养池中,保持流水并加大充氧量,让它们安静休息2~4小时。然后用3%的食盐水,浸泡消毒10~20分钟,再放回水质清新的池塘中饲养。
 
中华倒刺鲃属于分批产卵性鱼类,第1次产卵高峰为4月下旬~5月中旬,第2次产卵高峰为7月上旬;在人工采卵的情况下,一般每月可采卵繁殖一次,整个繁殖期可采卵繁殖2~3次。因此,要加大饲料投喂量,并精心喂养,使它们迅速恢复体质。
 
(四)人工孵化。
 
孵化中用水必须水质新鲜、无杂质及有机物,水体pH值控制为7~8.5,溶氧量在每升6毫克以上,水温控制在23~28℃,不能超过28℃。水温高时,可添加井水降温。把孵化箱搁在流水孵化池中进行流水孵化,保持微流水。孵化箱的前方和孵化箱中,都要放置充气头,放置在孵化箱中的充气头,距卵粒约1~2厘米;如果孵化密度较高,在充气时,应增加适量的纯氧。
 
在开始孵化后的1小时内,要用羽毛翻动孵化箱中的卵粒,避免卵粒粘连。在孵化10小时后,要尽量剔除孵化箱中、白色的未受精卵,以免污染水质。在开始孵化后的40小时内,每隔10小时,把卵粒从孵化箱中吸入40目的滤网中,放入3%的食盐水中,浸泡30秒钟,防止在孵化过程中产生水霉病,造成鱼卵死亡。每天都要清理进水口滤网的杂质,保持微流水清新流畅。
 
一般在23~28℃的水温中,经过56~60小时左右,幼苗相继孵化出膜。同批受精卵出膜的时间,前后可相差4小时以上,孵化率一般可达85%以上。待孵化箱中的幼苗基本上都孵化出膜后,剔除孵化箱中的未孵化的死卵。
 
四、   鱼苗暂养
 
鱼苗暂养是把刚孵化出膜带卵黄囊的幼苗,培育成1~1.5cm的夏花鱼苗。一般都直接在孵化箱中进行暂养。刚出膜的幼苗,全长约6~8mm,鱼体透明,呈橘黄色,怕光集群,侧卧在水底面。此时的幼苗腹部有一个较大的球形卵黄囊,处于内源营养期,靠卵黄囊供给营养,不用人工喂食。
 
幼鱼出膜3~4天后,幼鱼的卵黄囊逐渐消失,颜色逐渐变黑,开始平游,处于混合营养期。此时,就必须投喂少量的蛋黄水等微型饵料。
 
出膜约7天后,鱼苗身体变黑,卵黄囊消失,处于外源营养期,这时要投喂足够数量的水蚤等浮游生物,让幼苗自由摄食。
整个暂养阶段的日常管理要做到:池水要保持大流量、小流速的水体交换量,保证水质清新;水温稳定在23~28℃左右。水体保持每升6毫克以上的充沛溶氧,避免鱼苗堆积缺氧而死亡;每天早上,用3%的食盐水,对水体进行流水消毒处理,避免水霉病等鱼病的发生。幼鱼出膜后10~12天,幼鱼的活动能力增强,幼苗生长到1~1.5厘米时,就可把幼苗吸出孵化箱,放入鱼塘中,培育大规格的鱼种。也可直接作为小规格的商品夏花鱼苗,销售给养殖户了。
 
中华倒刺鲃适合在我国长江流域的绝大部分地区,进行池塘养殖,而且容易饲养,生长较快,夏花鱼种再经过120天左右的两级饲养,可长成10~15厘米规格的鱼种;再经过10~12个月的养殖, 2龄鱼的体长可达30~45厘米,体重达到500~750克,就可上市销售了;中华倒刺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优良养殖鱼种。

篇三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视频
红螯螯虾人工养殖技术

篇四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视频
红螯螯虾人工繁殖试验

篇五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视频
红螯螯虾池塘养殖技术 - 济南农业信息网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视频】

红螯螯虾池塘养殖技术

1 分类与现状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原产于大洋洲,其外形似虾姑,雄性成虾的两个螯足的前端外侧有一鲜红的膜质斑块,故称红螯。该虾体色随栖息环境变化而变化,一般为绿色或褐绿色,外形似海水中的龙虾,生活于淡水中,故称为淡水龙虾。 红螯螯虾自然分布于北昆士兰的河流中。通常为50~150克,最大的个体为500克左右,面且食性杂,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并且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食比率高(腹部占总体重的42%~47%),耐长途运输,可鲜活上市,人工繁殖设备简单,成本低,不需要难度较大的技术条件,育苗就可以获得成功等优点,因而引起世界各国水产界的广泛兴趣。

在澳大利亚,养殖试验始于1985年,并对红螯螯虾、麦龙虾和亚比虾三个品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红螯螯虾最有发展前景。该虾现已扩展到一些新的地区,包括南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东北部。80年代末,美国、法国、西班牙、南非、日本和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均引进试养。中国的台湾省称红螯螯虾为四脊滑螯虾。国内于1992年由广东和湖北两省引进,繁养殖很快获得成功。现在国内的许多地区都引进了此品种,并逐步进行试验和小规模生产,在市场上也有零星出现。但由于起步较晚又受苗种生产量的制约,要形成规模产品还需2~3年的时间,但作为淡水养殖虾的新品种,养殖发展前景广阔。

红螯螯虾整个躯体由几丁质甲壳覆盖,外表光滑,由头胸部和腹部组成,与其他甲壳类相似,全身有20节组成。但尾节有中间刺,额角上缘有2~3对刺(2对较少见)。体躯肥壮,较对虾和罗氏沼虾为粗短。第一对步足粗壮呈螯状。尤其是雄性。其他步足,第二、三对步足为螯状,第四、五步足呈爪壮。 其他的形态构造与罗氏沼虾相似。

2 生态习性

红螯螯虾的生理适应性较强,包括耐低氧和耐高温,卵和幼体除外。据报道自来水对卵及幼体的影响不太大。栖息的水体为河流、湖泊、水库和池塘。白天潜伏在水体中可隐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来觅食,喜夜晚活动,营底栖爬行生活,喜群居。交配季节所有的虾白天都显得十分活跃。养殖试验表明,红螯螯虾能够在水温11℃的条件下生存,在水温5℃的条件下存活3周,但如长期生活在水温为9℃的条件下,会产生大量死亡。该虾在不利的生活条件下会打洞,据观察,在较软的的池底泥中,养殖过程很少掘穴,但在越冬过程中,这种虾肯定打洞。

关于自相残杀目前尚无正式的研究报道,但昆士兰大学的研究表明红螯螯虾会用螯互相攻击,尤其是在饲养密度较大、蜕壳或饲料投喂不足时,有的虾则摄食刚蜕壳或尚在蜕壳中的虾,尤其是附肢部分会被食掉。红螯螯虾的天然分布区为亚热带和热带,其适宜温度为5~42℃,最适生长温度为24~32℃,当温度下降至9℃时,幼体难以存活,而成虾则有67%的成活率。红螯螯虾耐低溶氧能力较强,如水中溶氧量为1毫克/升时仍能生存,在潮湿微水状态下,亦能存活较长时间,在养殖或越冬过程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视频】

中,常发现红螯螯虾出现在堤埂上。幼体和怀卵虾则不宜在低溶氧中,否则会导致幼虾和卵胚的死亡。故在养殖过程中溶氧一般不应低于4毫克/升,在孵化过程中溶氧量还应高一些。

红螯螯虾为杂食性动物,在天然条件下,主要摄食有机碎屑、着生藻类、丝状藻类、水生植物的根、叶及碎片,特别喜食汁多肥嫩的绿色植物如水浮莲、水葫芦、马来眼子菜、绿萍和苦草等。动物性食物喜食水蚯蚓、蚯蚓、水生昆虫的卵、蛹,螺、蚌和鱼肉等。人工饲养中,适量投喂市售的配合饲料均可摄食。因此,该虾养殖中的饲料比较容易解决。

红螯螯虾从稚虾生长到成虾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将发生多次蜕皮。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刚孵出的稚虾,每次蜕壳的时间间隔较短,在1~2天蜕壳1次随着身体的长大,蜕壳间隔的时间也就延长。在蜕壳期间,该虾最容易受敌害生物或同类侵食,是该虾引起死亡的危险期,若在此期间人为捕捉、搬动、水质差或缺氧则更易死亡。

3 养殖环境

3.1 养殖场地必须建在四周无任何污染源、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光照充足以及交通便利的区域。

3.2 养殖场地周围500米内无有害废弃物污染源、水源充沛,养殖用水需经科学处理,使用健康的种苗和优质的饲料。 4 养殖设施

4.1 虾池

4.1.1 虾池的面积为0.5~2.0公顷,长方形,长宽比不大于

4:1。

4.1.2 虾池方向为南北走向,使虾埂受到风浪冲击的面积减少,使池水受风面积增大,有利池水增氧。

4.1.3 虾池深度深在0.7--1.5米,不宜过深,以利于水草生长,光合作用,溶氧补充及虾的栖息摄食与生长。

4.1.4 虾池堤埂坡度1:2.5至1:3。

4.1.5提供隐蔽场所,红螯螯虾有怕光的习性,在塘底放一些波纹瓦、旧轮胎、PVC管,砖头瓦片等隐蔽物,为虾创造一个安全而舒适的栖息环境。虾塘四周除堤坝坚固外,还可用一些简易的材料,如塑料薄膜或塑料板围起来,防止虾外逃和敌害生物如蛙、蛇、鼠的侵入。

4.2 虾池有单独的排灌水系统。

4.3 增氧系统

使用叶轮式增氧机,按负荷3~5亩/kw配备。 5 放养前准备

5.1 整理虾池

5.1.1 推塘

池底经暴晒后用推土机进行推塘。

5.1.2 晒池

收虾后排干池水,暴晒至底泥呈龟裂状,时间15~30天。

5.1.3 泡塘冲洗

反复灌、排水浸泡3~4次。

5.1.4 药物消毒

放苗前,用生石灰消毒,严禁使用违禁药物。用100~200kg/亩生石灰改良池底。使用方法:最后一次排水时留少量积水,然后用铁锹将生石灰堆于池内积水处,搅拌充分后全池泼洒。

5.2 进水和培养饵料生物

药物清池3~5天后开始进水。先多次进水浸泡后排出,进水用60~8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时要根据过滤网的承受力决定闸门的开启高度,以免冲破闸网,使敌害生物近处。最后一次进水至水位30~40cm时,施生物制剂培养饵料生物,用法及用量据产品说明书而定,肥水期间每天中午开动增氧机1~2小时,进水繁殖饵料生物在水温20℃以下需10~15天,在水温20℃以上需7~10天,肥水后逐渐提高水位。

6 苗种放养

6.1放苗时间:当春季的水温上升稳定在水温18℃以上,水色为黄绿色或黄褐色;透明度在40cm左右;pH值7.8~8.6,即可放苗。

6.2虾种的选择:苗种规格应大于2cm。体表要光洁亮丽,肢体健全,体质健康的放养。

6.3放养密度:密度依虾苗规格,养成要求,虾池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而定,一般粗养亩放虾苗1000--2000尾,精养池亩放3000--6000尾,成活率通长在70--80%以上,每亩配养白莲苗种200尾,决不能放养杂食性鱼类,以免吞吃虾苗。

篇六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视频
红螯螯虾

中文学名: 拉丁学名: 纲:

目:

科: 红螯螯虾 Cherax quadricarinatus 甲壳纲 十足目 拟鳌虾科 属: 原产地: 定名年代: 定名人: 光壳虾属 澳大利亚 1868年 von Martens【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视频】

目录

外形特征

红螯螯虾与其他的形态构造与罗氏沼虾相似。红螯螯虾为雌雄异体,性比为雌:雄=1.16:1,雌雄比例接近,雌

红螯螯虾 [1]

性略为优势。整个躯体由体表被覆几丁质甲壳的头胸部和腹部组成,全身有20节,头胸部13节。头胸甲保护着内脏器官,头胸甲前有一向前延伸的额剑,两边各有3~4个棘。头胸甲背部有4条沿身体纵轴方向排列的脊。双眼有柄而突起。头胸部有5对步足,第1对为粗壮的大螯,雄性的大螯在外侧有一膜质鲜红美丽的斑块,第2、第 3对步足为螯状,第4、第5对步足为爪状。腹部有7节,虽被覆甲壳,但节间关联处有纤维膜相连,可灵活运动。腹部第2节至第5节下面都有1对附肢,称为腹足或游泳足。腹部第6节附肢向后伸展,加宽称尾足,并与尾节组成尾扇,是螯虾快速运动器官。在头胸部的前端还有3对触角,1对大触角,2对小触角。成年雄螯虾螯足基部外侧有一层鲜红色的薄膜层,但雌虾没有,胸部有生殖器。[2-3]

生活习性

红螯螯虾为杂食性动物。在天然条件下,主要援食有机碎屑,着生藻类,丝状藻类,水生植物的根、叶及碎片。特别喜食汁多肥嫩的绿色植物,如水浮莲、水葫芦、马来眼子菜、青萍、面条草。动物性食物喜食水丝蚓、蚯蚓、水生昆虫的卵、蛹、螺、蚌、鱼肉等。[4]

红螯螯虾在河流、水库、池塘都能生活,白天潜伏在水体中可隐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来觅食,喜夜晚活动,营底栖爬行生法。常在砖、瓦、砾石的间隙中爬行或潜伏在池塘的天然洞穴中及人工洞穴中,在较软的池底中有掘穴能力。有时亦沿池壁上爬或攀伏于水生植物的根和密叶中。[4]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视频】

生存环境

红螯螯虾的成虾有较强的耐低溶氧能力,水中溶氧含量为1毫克/升时仍能生存,在潮湿状态下,亦能存活较长时间,故能耐长途运输,有利于活虾供应市场。幼虾和怀卵亲虾则不宜饲养在低溶氧的水体中,易导致幼虾和卵胚胎的死亡。饲养抱卵亲虾和幼虾的水体,溶氧量一般不要低于4毫克/升为好。生存水温5-37℃,生长适温21~33℃,最适24~31℃。PH要求6.5~9.0。当温度下降至9℃时,幼体难以存活,而成虾则有67%的成活率。红螯螯虾耐低溶氧能力较强,如水中溶氧量为1毫克/升时仍能生存,在潮湿微水状态下,亦能存活很长时间。[5]

繁殖状况

红螯螯虾一年可多次产卵。白昼的长短对其繁殖有一定的影响,产卵期一般多在春末夏初开始,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则是水温。在水温下降至20℃以下则不见有产卵现象,当水温由20℃向上时则逐渐发生交配、产卵现象。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采用加温诱导的方法,在冬季特别是早春季节也可交配、产卵、繁殖。[6]

红螯螯虾一般6~12月龄就达性成熟。性成熟的雄虾的大螯外延有一块明显的红色或橘黄色斑纹,第五对步足基部有一对乳突状生殖棘,雄虾的螯长超过体长。雌虾在第三对步足的基部有一对生殖孔,雄虾的螯呈蓝色,长度小于体长。性成熟的红螯螯虾在水温达21℃以上时,在池塘会自然繁殖。

红螯螯虾繁殖时间较长,从4月开始,可延至10月结束。繁殖适宜温度为22~33℃,最适水温为28~30℃。成熟的雌虾必须经过一次交配前脱壳才能交配。一般交配后雌虾24小时内即排卵,然后与精子结合而受精,受精卵呈桔黄色。产卵受精后,其卵由母体携卵孵化,一般水温在28~29℃时孵化期为30~31 天。红螯螯虾一年可产卵2~3次。[ 地理分布

原分布澳大利亚,自1980年后分布于英国、法国、西班牙、南非、津巴布韦、日本、东南亚等国家。

养殖技术

虾苗培育

培育池一般为50~300平方米的水泥池,蓄水深1m,要求进排水方便。同时在池底部和水面放置隐蔽物,占池底和水面的1/4~1/3,以增加虾苗有效栖息面积。在幼体培育的最初四周内,培育池放养密度不超过1000尾/平方米为宜,适当稀养与及时分养有利于提高成活率,一般培育成活率可达50%~70%。 当幼体长到3cm,体重1克左右时,即可放入池塘养殖成虾,为保证成活率,也可有虾苗池内继续稀养,使虾苗达2克以上,再投入成虾池。[1]

饵料投喂【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视频】

育苗的开始三天,可用蒸蛋加鱼肉浆四边泼洒喂养仔虾,逐步替换用粗蛋白含量44%~46%的虾用开口饵料和卤虫投喂。虾苗日投饵率3~5次/天。当仔虾长到2cm以上时即可投喂颗粒饵料,投饵量为存池虾体重的15%,并要根据水温、摄食、生长情况适当增减。

投喂鱼虾用配合饵料,日投喂量为虾体重的3%-10%。投喂分早晚二次,由于其摄食习性一般在傍晚及夜间靠池边觅食,所以傍晚投喂应占总量的2/3左右。投喂采取定点与池边泼洒相结合。由于红螯螯虾为杂食腐屑食性,因而适当增加植物性饲料投喂是必要的。养殖前期,可在池边投放些干草,每月投草40kg;后期则可投喂黄豆、大麦等。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视频】

整个养殖期投喂量根据水温作适当调整,开始由于水温低,摄食弱,投饵率较低,约按体重的6%左右投喂,中期水温高,摄食旺盛,按体重10%左右投喂,以后随水温降低,投饵率随之下降,达到3%左右。[1]

放养密度

虾苗放养之前要经过试水,试水时,用桶装水,放入几只虾,经半小时观察,虾苗活动状况正常后,证实池水毒性消失,方可将虾苗放入池塘。 作为池塘养虾要根据池塘条件(水深、面积和底质等)情况,再结合产量要求来决定。密度过大长势差,收获时个体也小,得不到好的产量;密度过小,不能发挥池塘生产潜力。故放养量要从计划产量和预计成活率,同时要估计成虾个体大小、平均重量来决定。根据实践经验,一般放养量可采用下面公式来推算: 放养量(尾)= 养殖面积〔666.6平方米(1亩)〕×计划产量(千克)×预计养成1千克虾的尾数预计成活率, 例如:计划产量666.6平方米(1亩)200千克,预计养成虾每只在75克左右,成活率在75%,如果养殖面积为0.2公顷(3亩),那么总放养量为10000尾左右。 成虾养殖

单养与非肉食性鱼类混养,池塘面积以3-5亩为好,大者不限,水深1-1.5米,池底投放砖瓦、废旧轮胎、网片等隐蔽物,适当种植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五、六月份亩放养规格为3厘米的幼虾5000尾左右。常换水,以利于脱壳生长。保证有足够的、营养全面的饵料,最好投喂专用配合饲料。坚持“四定”投饵,晚上投饵量占全日的70%-80%,成虾日投喂量为5%-10%。高密度养殖应有增氧机械。至10月份捕捞一般亩产150公斤。微流水池亩产高达400-500公斤。

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肥、活、爽,每隔半月左右加注新水一次,每次注水15厘米,到7月下旬水位保持在1.2~1.5米。正常情况下,红螯螯虾在傍晚及夜间靠池边活动觅食,池溶氧在每升2.5毫克左右,氨氮超过每升0.3毫克或亚硝酸氮较高时,可见到螯虾在白天(特别是早晨)向池边爬行,应及时加水或换水,否则会引起死亡。[9]

人工繁殖

从虾苗至性成熟约需一年时间(I冬龄),在条件适应下,每年繁殖两次。在每年4~ l1月,水温达20 ℃以上进行。经过越冬的亲虾,在水温回升时,性腺发育十分迅速,水温升到20℃以后,母虾开始抱卵,如果水温继续升高到25~27℃时,经过25~45天发育成小虾,再培育20天.可长至2厘米体长(在广东省新会牛湾镇。5月中旬怀卵,6月份产卵8月份还可以产一次)。产卵前提前一个月将雌雄合养,之前则应分开饲养。如果抱卵虾在不适的水温中,或突然受惊吓,卵会脱离母体,无法继续发育而亡,甚至危及母虾的生命。雄雌比以 1:4为宜,体长9厘米母虾产 卵600粒,8厘米产卵500粒.7厘米产卵400粒,6厘米产卵300粒,4厘米产卵 l00粒。 抱卵虾喜聚于浅水的暗洞中,此时逆水性强,可利用这一特性在傍晚捕捉抱卵虾进行人工孵化育苗。[10]

虾病防治

红螯螯虾易患一种“螯虾瘟”的虾病,这种病是由一种真菌感染引起的。这种真菌适宜生长温度不高于18℃,当水温高于21℃时,真菌的生长就会受到抑止。因而只要将虾苗放养和捕捞时的水温控制在21℃以上,螯虾就不会得病。[1]

捕虾方法

起捕螯虾的捕捞的方法有虾笼诱捕和干塘捕捞两种。当水温降到18℃以下时,不准备越冬的成虾池就可干塘收捕,只要将塘水排干,然后下塘收虾即可,干塘过程中注意要在出水口设张网收集随水流而下的虾群。平时少量捕捞,可用虾笼诱捕,虾笼用网线织成,网目大小为2cm左右,形状有直立和角锥形两种。诱捕时把诱饵放入虾笼内,然后沉入池塘,即时起笼收虾。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857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