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清华宫其一翻译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过清华宫其一翻译篇一
《文言翻译(二轮全县教研课件)》

过清华宫其一翻译篇二
《01导论》

过清华宫其一翻译篇三
《01导论》

过清华宫其一翻译篇四
《语文文言文》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过清华宫其一翻译篇五
《语文试题》

高一年级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命题人:王乐懿 审核人:a569105925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蒙骗/蒙混 瞭望/撩拨 门框/箩筐 ......

B.挣钱/挣脱 伛偻/佝偻 庇护/媲美 ......

C.瘪三/蹩脚 挑剔/剔透 旋涡/旋风 ......

D.手腕/婉转 脂肪/胼胝 矿藏/宝藏 ......

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有的国家的某些地区,青少年吸毒已蔚然成风,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

B.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你不应该求全责备他的缺点。 ....

C.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我们编写人员的水平有限,书内难免有挂一漏万之 ....处,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D.这部号称投资上亿的影片,尽管故事情节和演员表演都很难让人满意, 但瑕不掩瑜,它的布景和服装仍深受观众好评。 ....

3.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利用等离子体杀死细菌的过程,请依次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

阶段。(每点不超过6个字)(4分)

等离子体是一种离子化气体,一般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科学家在一个大气压环境下让等离子体的温度平稳保持在35℃到40℃之间;再利用低温等离子体破坏细菌的DNA结构,杀死生长在伤口处的由生物膜保护的细菌。由于低温等离子体直接瞄准了小面积的特定感染区域,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周围组织不会受损。

▲ ▲ ▲

4.仿照示例,从“橡皮人”“考碗族”“奈特尔家庭”三种职场现象中选择一个,作劝勉或警醒式的点评。(不超过40个字)(5分)

【示例】

软实力:软实力,是相对于知识、文凭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人在职场中会唱歌、字漂亮、有气质等各种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点评:软实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全面提升软、硬实力才能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

【职场现象】

①橡皮人:在职场上我行我素,不接受新生事物,对表扬、批评无所谓,荣辱观淡薄的人。

②考碗族:到处参加公务员考试,不捧到“金饭碗”决不罢休的一群人。

③奈特尔家庭:专心事业,收入丰厚,却很少有时间享受生活的职场人家庭。

选择: ▲

点评: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乞者赵生传

苏辙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

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

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

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莫:通“暮”,岁暮即年末、年终 .

B.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暴:糟蹋 .

C.自此知生非特挟术 特:特别 .

D.居兴国,畜骏骡 畜:蓄养 .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3分)( ) ①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来源:Zxxk.Com]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① ③ ⑥ B.① ② ⑥ C.② ④ ⑤ D.③ ⑤ 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内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很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止息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作者贬居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见,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忿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3分)

译文: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4分)(《五人墓碑记》) 译

[来源:Z,xx,k.Com]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3分)(《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文: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2分)

答: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4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扈江离与辟芷兮, 。(屈原《离骚》)

2.(屈原《离骚》)

3.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4.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5.可堪回首,。(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杜牧《阿房宫赋》)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不 染

袁炳发

高三学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

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

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样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开这么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

被人连坐几庄,又抱怨:“瞧瞧,这个背点,运气都让家长会磨叽没了。”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可以。

其实,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包括男人女人不忌口的打情骂俏。 话太不能上台面时,有敦厚些的邻居朝着杨直的小房间努嘴。

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

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窝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挤到小屋里来。

杨直的妈妈咯咯地笑:“你们随便‘咧’,我儿子听不见,他学习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见。”

如果正赶上杨直的爸爸和了,便一推“砖墙”说:“看杨直了吧,那就是未来清华大学生的风采。”

邻居们心里狐疑:这环境能出清华大学生?不是瞎扯吗?

当然邻居们是看着杨直长大的,公认他是个好孩子,有人甚至气愤不过说,杨直简直就不是这对狗男女生的!

事实上,杨直的父母从来就没有在正道上走过,过去的不说,就说现在,他们等于在家里开着一个最为低级的赌场。除了他们自己参与赌博,还抽红。小小的屋子炕上一桌,地上两桌,每天24小时几乎连轴转。

赌客们玩到深更半夜时,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十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五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一元。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

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

杨直有时听到了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

杨直心里想他现在要吃饭,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一定要自己“养活”。

高一军训时,杨直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

过清华宫其一翻译篇六
《语文》

序二篇的作者其一是季羡林(天人关系,天人合一,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的高度与人类前途的危险性成正比)

其二是陈省身(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发展,开启了我们对大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 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两篇文章写的是关于《庄子显灵记》导读(天人关系,确实是贯穿着人类文明的史的大问题,当下尤有紧迫的意义。)

《家书二则》的作者是傅雷是写给他儿子的(在我们中国人眼中,基督教思想尤其显得病态)

《梵-高的坟茔》的作者是范曾(梵高荷兰画家后印象派。)

《秦腔》的作者是贾平凹(听了秦腔,酒肉不香 秦腔面前人人平等)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作者是王小波(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质。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导读(王小波的思想随笔常常以幽默诙谐之笔出之,主题则是极严肃的。品位出个中辛酸甚至悲愤,说的是猪事,实则讲的全是人世。思想的锋芒如绵里藏针,冷冷的挑破遮蔽,冷幽默,作者对社会对人群的热切的关爱。)

《我的四个假想敌》作者是余光中福建永春人,生于南京,这一篇以机智幽默

《下棋》的作者梁实秋闲适派的代表

《复仇》的作者鲁迅(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生命的沉湎的大欢喜, 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鲁迅本名周树人 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创作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呵旁观者文》作者是梁启超(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人类之蟊贼,世界之仇敌。 旁观者云,放弃责任之谓也。)(夫宁可旁观耶,夫宁可旁观耶?

《天才梦》作者张爱玲河北丰润人生于上海,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作者是冯友兰字芝生 河南唐山人 著名哲学史家(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作者是陈寅恪江西修水人,历史学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专家与通人》作者是雷海宗字伯伦 河北永清人 著名历史学家。导读(谈论治学与人生关系的大文章) 古代文

《兰亭集序》作者是王羲之 字逸少东晋的书法家和文学家。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

原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翻译: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一层厚重的历史感矣!

导读:它反映了六朝文人强烈的生命意识。由于生命的当下价值与研究短暂是人类永远要面对的精神困境。

《文心雕龙·之音》作者是刘勰字彦和文章(1音实

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翻译评论固然难于正确,正确的评论家也不易遇见;要碰上正确的评论家,一千年也不过一两人吧!

2而贵古贱今者 翻译有见识高超而不免崇古非今的人

3而崇己抑人者 翻译:有才华卓越而抬高自己、压低别人的人

4而信伪迷真者 翻译:有毫无文才而误信传说、不明真相的人

5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翻译:只有弹过千百个曲调的人才能懂得音乐,看过千百口宝剑的人才能懂得武器

6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翻译:文学创作是作家的内心有所活动,然后才表现在作品之中。

7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翻译:能看到作品深意的人,就必能在欣赏杰作时获得内心的享受

《与元九书》作者是白居易字乐天 晚年号香山居士 原文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翻译感化人心,以性情最为先决,以言语最为端起,以音声最为切至,以义理最为深透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翻译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

而著写,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3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申也。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导读: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 《庄子·秋水》作者是庄子姓庄名周宋朝人.。1译文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2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3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导读:借两个虚拟的神话人物 大小之辨 。

《楚辞·渔夫》作者屈原 名平 字原 战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译文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翻译:全天下的人都污浊了,只有我是清白的2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翻译:沧浪的水清澈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污浊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导读:用虚拟的对白的文学手法,表现出屈原内心的矛盾冲突,展现出一个洒落超脱,全身远害 一个坚守信念 宁为玉碎的 形象》

《别赋》的作者是江淹人称江郎才尽 :译文1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翻译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

过清华宫其一翻译篇七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 (1)》

丰城中学高三寒假语文试题2013.1

(本卷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 Ⅰ 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溃败/反馈 狙击/沮丧 模样/模块 ......

B.攻讦/谒见 毗邻/先妣 殷红/殷切 ......

C.洋溢/谥号 船舷/弦歌 果脯/胸脯 ......

D.凯旋/觊觎 淬火/憔悴 埋怨/埋伏 ......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012年,“限娱令”与“限广令”双管齐下,电视业身临“凤凰涅槃”。观众对“限娱....

令”可谓众说纷纭,但“限广令”却赢得一片叫好声。“限广令”一度成为百姓茶余饭后谈....

论的炙手可热的话题。“限广令”的推行,观众无不额手称庆,电视业却在暗地里叫苦不迭。........

按照广电总局的要求,各电视台需清理并撤销2012年电视剧的插播广告,重新组织好节目和广告时段编排等相关事宜。

A.双管齐下 B.众说纷纭 C.炙手可热 D.额手称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2012年“双节”临近,深圳市旅游惠民欢乐月拉开了序幕。44家景区、宾馆和旅行社加入惠民行列,他们将以发放旅游优惠套票、免费开放、降价让利等,让游客享受到实在的优惠。

B.美国《福布斯》杂志日前选出10个最成功的“大学生老板”,他们在上学期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年收入将近10万美元以上,被视为未来的比尔〃盖茨或马克〃扎克伯格。

C.对符合随班就读条件的自闭症儿童来说,要真正融入学校,还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其中最大的障碍是相关的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造成的。

D.那些借爱国之名,肆意打砸、侵犯公民权利、发泄个人私愤的野蛮行为,不是法治国家能容忍的行为,也不是真正的爱国行为。

4.标点正确的项( )

A.古人清明踏青往往还举行体育活动:踢球呀、折柳呀、放风筝呀、荡秋千呀——其中荡秋千最受人们喜爱。

B.秦少游《踏莎行》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个迷字便摄住了月光的精髓。

C.敬爱的总理、周恩来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D.游客质疑:若只参观故居,岂不花冤枉钱?旅游公司的导游却霸气十足,“那没有办法”,“可以打投诉电话,去投诉嘛” 。

5.词语辨析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国家要求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表示:“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和族群的 。”

③某些优秀学生放弃北大、清华,转投香港大学,人们纷纷发出北大、清华将“沦为二流”的惊呼。风波 之际,香港大学公开宣称北大、清华“二流说”完全错误。

A.坦陈 局限 叠起 B. 坦承 局限 迭起

C.坦承 限制 叠起 D. 坦陈 限制 迭起

6.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项是( )

A.《红楼梦》里,“抄检大观园”过程中,晴雯和探春表现出强烈反抗的态度,而宝钗因要成为将来的“二奶奶”而没被抄检,黛玉却无此待遇。

B.许攸在东城门遇见许褚,说:“你们没有我,能这样出入此城门吗?”许褚愤怒地驳斥道:“我们千生万死,身冒血战,才夺得城池。你怎么胆敢这样夸口呢!”许攸骂道:“你们都是匹夫,没有什么了不起。”许褚大怒,拔剑把许攸杀死。(《三国演义》)

C.《家》中,觉慧对封建制度嫉恶如仇,他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积极投身于各项社会活动,但他又有“幼稚”的一面,过高地估计了个人反抗的作用。

D.敲钟人卡西莫多私下里爱慕着美丽善良的艾斯梅拉尔达,但因为自惭形秽而把这份爱深埋在自己心里,艾斯梅拉尔达遭到陷害,卡西莫多用巧计救出了她,并让她在圣母院的一间密室里避难。敲钟人用十分纯朴和真诚的感情去安慰她,保护她。(《巴黎圣母院》)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①人们常常谈论艺术家的气质,很少想到做哲学家也需要一种特别的气质。其实,追究人生的根本,是人类本性中的固有冲动,当这种冲动在某一个人身上异常强烈时,他便是一个具有哲学家气质的人了。一个好的哲学家并不向人提供人生问题的现成答案,他自己受着某些根本性问题的苦苦折磨,不倦地寻找着答案,也启发我们去思考和探索他的问题。他的问题属于我们大家,属于时代、民族乃至全人类。

②哲学本意是“热爱智慧”,智慧虽然无法转让,然而,对智慧的爱却是能够激发起来的。我们读一位哲学家的书,也许会对书中聪明的议论会心一笑,但最能震撼我们心灵的却是作者对人生的大困境的观察和揭示,以及他寻求解决途径的痛苦而又不折不挠的努力。

只有那些带着泪和笑感受和思考着人生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哲学的魅力。这样的哲学也必定闪放着个性的光彩。我们读文学作品,常常可以由作品想见作家的音容笑貌、爱憎好恶。可是,读哲学著作时,我们面前往往出现一张灰色的概念之网,至于它由哪只蜘蛛织出,似乎并不重要。

③诗人无保留地袒露自己心灵里的每一阵颤栗,每一朵浪花,哲学家却隐瞒了促使他思考的动机和思考中的悲欢,只把结论拿给我们,连同事后追加的逻辑证明。谁相信人生问题的答案能靠逻辑推理求得呢?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是亲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灵魂深处的暴风骤雨,危机和觉醒,直觉和顿悟。人生最高问题对于一切人相同,但每个人探索的机缘和途径却千变万化,必定显示出个性的差别。哲学不是一份真理的清单,而恰恰是寻求人生真理的过程本身,这个过程与寻求者的个人经历和性格密不可分。

④哲学的魅力在于它所寻求的人生智慧的魅力,在于寻求者的个性的魅力。最后,如果一位哲学家有足够的语言技巧的话,还应该加上风格的魅力。从源头上看,哲学和诗本是一体。没有哲学的眼光和深度,一个诗人只能是吟花咏月、顾影自怜的浅薄文人;没有诗的激情和灵性,一个哲学家只能是从事逻辑推理的思维机器。大哲学家与大诗人往往心灵相通,他们受同一种痛苦驱逼,寻求同一个谜的谜底。

7.下列对哲学家的特点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艺术家一样,哲学家也需要具有一种特别的气质,他们往往带有一种异常强烈的人类本性中的固有冲动。

B.好的哲学家不倦地寻求人生的根本的答案,能够提出属于大家、时代、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大问题。

C.哲学家们往往思维缜密,客观理性,力求用严密的逻辑阐明自己的思想体系,不为情感左右。

D.真正的哲学家对人生具有深刻独特的感受和思考,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也能启发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8.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带着泪和笑去感受和思考人生,人们就能真正地领略到哲学的魅力。

B.哲学家常隐瞒促使他思考的动机和思考的悲欢,只将思考的结论和逻辑证明展现出来。

C.哲学本质上并不依靠逻辑推理而必须依赖寻求人生问题答案者的个人经历和性格。

D.诗人激情洋溢,哲学家含蓄客观,二者风格截然不同,但都可以在各自领域获得成功。

9.根据文意所做的推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即使人们并不赞同某哲学家的结论,但只要他进行了真诚的探索,他的哲学结论也依然能够吸引我们,震撼我们。

B.哲学著作需要放射着诗意的光辉,诗歌里也应回荡着哲学的喟叹:二者是可以做到心灵相通的。

C.读者可通过作品感知文学家的心灵与智慧,但哲学著作中只能看到灰色的概念之网,所以它的作者似乎并不重要。

D.哲学的魅力既来自于它所寻求的人生智慧的魅力,更来自于寻求者的个性的魅力,二者是紧密结合的。

三、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

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②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

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pō tuó):不平的样子。②褰(qiān):卷起裤脚。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 .

B.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杖:拄,撑 .

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加:施加 .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易:改变 .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子瞻“乐于山水”的一组是(3分)

①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③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④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

⑤有山可登,有水可浮

⑥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思路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环境特点,又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游山之行为记叙建亭铺垫,建亭之举又为议论志趣蓄势,快乐之思再为全篇画龙点睛。

B. 本文内容有三乐:一是身居“绝俗”,纵情山水,“不知其久”;二是结友携游,“相与营之”,战胜自然;三是天助人愿,扩建观亭,增胜添趣。

C. 本文表达有韵味。辞采华美,句式错落,音韵优美,行文流畅。熔比喻、拟人、排比、反问于一炉,集景致美、雅趣美、情理美为一体,浑然圆合,耐人品读。

D. 本文情感有变化。作者先是不为外物伤情,不因境遇悲怀,“以适意为悦”,悠然自足。后又在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思想。

第Ⅱ卷(共114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5分)

译文: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5分)

译文:

(3)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2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8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4分)

过清华宫其一翻译篇八
《试题含答案修改版》

绝密★启用前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1至 4 页,第Ⅱ卷 5 至 8 页。

第Ⅰ卷

一、(每题3分,共18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修葺(qì) 芳馨(xīn) 奇葩(bā) 喷薄出之(bó) ....

B. 踯躅(zhú) 摇曳(yì) 国殇(shānɡ) 鼎铛玉石(chēnɡ) ....

C. 诡谲(jué) 怆然(chuànɡ) 窥视(kuī) 羁旅情怀(jī) ....

D. 霰雪(xiàn) 聒噪(ɡuō) 戏谑(nuè) 沽名钓誉(ɡū)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绸缪 凋谢 朦胧 怄心沥血 B.弛骋 跌宕 隐逸 面面相觑

C. 留滞 溽热 阴霾 真率稚气 D. 剽窃 言迄 凌厉 切中肯綮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物理课上,李文君对牛顿第一定律 ,可刘老师却说无数事实证明了这是一个不容

的问题。

②在这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李强事先没有对他的课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 做出了错误

的结论。

高考有两个功能:其一为评价功能,其二为选拔功能。高考的逻辑很简单, 在基础教育

中接受了良好的训练的学生 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

A.置疑/质疑 以致 只要/就

B.质疑/置疑 以至 只要/就

C.质疑/置疑 以致 只有/才

D.置疑/质疑 以至 只有/才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考上了名牌大学。手捧录取通知书,他踌躇满志,意气昂扬。 ....

B.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

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C.我市理科状元李志强和文科状元沈小凤两位同学已分别被北大、清华录取,近日,他们将比.

翼双飞,同赴北京。 ...

D.老师批评他说,你这种片面地看问题,目无全牛的办事方式让我感到失望。 ....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那天欧盟大使跟龙永图谈话以后,他一夜没睡着;第二天到经贸大学去作报告,血压也因此升得

很高。

B. 台湾有好几个全天播放华语电影的有线电视频道,而周星驰主演的电影的回放频率极高,简直

到了每时每刻都至少有一个频道在播放周星驰电影的地步。

C.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考试,已经成为一些商家谋取巨大利益的教育“副业”,因此对其推波助

澜,煽风点火,惟恐其不红不火。

D.在众星簇拥下,被草帽状美丽光环围绕的土星和光芒四射的月亮彼此依偎,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1. C(A “葩”应为pā;B“曳”应为yè;D“谑”应为xuè)

2. C(A“怄”应为“呕” ;B“弛”应为“驰”;D“迄”应为“讫”)

3.C(“质疑”意思是“提出问题”,“置疑”意为“怀疑(用于否定)”。“以至”和“以致”都是连词,都用于下半句话的开头。“以至”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表示下文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即具有某种充足的条件便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即要达到某种结果必须具备某种条件。

4. A(B 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C 比翼双飞:比喻夫妻形影不离。

D 目无全牛: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5. D(A中第一个分句主语“大使”后面缺谓语,使得“他”的指代有歧义;B用语累赘,去掉后一个“周星驰电影”;C后一分句主语残缺;若承前以“考试”为主语,又不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王学泰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

“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

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

规井然,学有规矩。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

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

极的意义。

6.关于文章第二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句承上启下,由“诗圣”名号的含义,引出了下文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对后世

士人的影响。

B.南宋诗人“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的诗句,就是大多数诗人赞同杜甫诗中

“忧国忧民”的思想的证明。

C.作者举袁宏道一例是为了否定“提倡个性解放,诗人不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这

一观点。

D.本段文字引用南宋诗人的诗句,举袁宏道的例子,对本段观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分析,

加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解析: C.表意指向错误文章举袁宏道一例是从另一角度论证分析本段观点,即“杜

甫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是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

答案: C

7.对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就是要学习诗歌创作。

B.杜诗合乎格律诗的要求,平仄押韵,规范合理,质量高,数量足。

C.书商们把杜诗分类编排,便利了古代文士们模仿各类杜诗。

D.通过阅读,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容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解析: B.见第三段的论述,强调杜甫诗歌的“规矩”“高质量”

答案: B

8.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宏道“新诗日日千余言”中提出的新诗,大多是抒写个性和性情的诗句。

B.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必须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以显其风雅。

C.科举考试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这是模仿诗中的“五排”而产生的。

D.文士的性格是由杜甫思想塑造起来的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解析: B项,文中未有此信息。C项,原文中提到“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在

于说明杜诗的规范和高质量,并非“由模仿‘五排’而产生的”。D项,“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非“是由杜甫思想所塑造起来的”

答案: A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 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

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

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

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注】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曾任殿中侍御史,为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京师有“铁面御史”之称。②僦:雇佣。③拊循:抚慰,安抚。④绥辑:安抚。

9.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越州赵公 知:主持 .

B、灾所被者几乡 被:遭受 .

C、僧道士食之羡粟 羡:羡慕 .

D、计官为不足用也 计:考虑 .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前民之未饥 蚓无爪牙之利 ..

B、为之告富人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

C、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D、忧其且流亡也 不出,火且尽 ..

11.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公为“不能自食者”采取的措施的一组是( )

①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②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

③使受粟者男女异日 ④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

⑤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 ⑥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②③⑤⑥

12.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公在熙宁八年九月临危受命,出任越州知州,到任之前他就下发文书详细了解各属县受

灾情况并认真做好了赈灾准备。

B、赵公忧民爱民,救饥救疫等计划得严谨周密,对“不能自食者”和“ 能自食者”采取了不

同方法进行赈济。

C、 从救灾实际出发,赵公不惜违反规定,给予灾民更多的救济;不仅如此,赵公还躬行善政,

捐资助民,常常送钱给病人治病买粮。

D、曾巩作《越州赵公救灾记》不只是为了宽慰越州百姓对赵公的思念,更是为了总结救灾经

验,作为后世的借鉴。

9 . C (羡:剩余的,多余的)

10 . D(A、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B、替/担任;C、表转折/表递进;D、副词,将要)

11. B(见第二段“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12 . A(文中是“前民之未饥”不是在到任之前)

第Ⅱ卷

四、(24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3分)

(2)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4分)

(3)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3分)

(1)他又担心百姓将要流亡,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点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忧:担心;且:将要;句意通顺;以上三项各占1分。)

(2)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赈济的事务委任给他们。(计:估计; “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是定语后置句; “任以事”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句;句意通顺;以上四项各占1分。)

(3)早晚操劳身心疲惫也没有丝毫懈怠,事情无论大小都一定亲自处理。(蚤:早上;少:稍,略微,丝毫;句意通顺;以上三项各占1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4分)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2分)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分)。(2)“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2分)同时,揣度行踪,

过清华宫其一翻译篇九
高三毕业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高三毕业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I卷(选择题 共15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所谓转嫁责任,就是将本来可能归结于自己身上的责任转移到他人或其他不可归责于己的事由上去。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由于人们习惯于将法官定位在“青天大老爷”的角色上,这导致了诉讼双方不管是否在事实与法律方面存在足够或有效的依据,都对本应处于中立状态的法官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而事实上,法官只能依据事实和法律来判案,因而在当事人的幻想和愿望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对法官施加压力。很多时候这些压力来自于当事人一方和社会主流舆论的联盟,从而使这些压力更带上道德的优越性。此外,法官还会承受来自于媒体、利益集团或上级等其他方面的压力。而一旦这些压力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法官可能就会倒向主流压力的一边,从而背弃法律,最终导致整个法律信仰体系的崩溃。

现行的法律体系已经为转嫁法官的责任进行了一些制度设计,如普通法中的陪审团制度以及我国的审判委员会制度就是这样。在英、美等国的刑事诉讼(尤其是重罪审判)中,裁判被告人是否有罪的权力在陪审团。在美国著名的“辛普森案件”中,主流舆论都认为辛普森是杀害其前妻的凶手,但由于证据方面的原因,辛普森被无罪释放。然而主审法官却并没有因此承担多少舆论上的压力,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断定辛普森是否有罪的责任在陪审团而不在法官。我国的审判委员会制度与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满怀怨恨的当事人力图向主审法官“寻衅滋事”时,法官可以推托说,这是审判委员会的决定,这样就可以使法官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需要指出的是,转嫁责任并非糊弄当事人、舆论及其他压力的制造者,而是为坚持法律的基本原则而不得已采取的说服技巧。同时,我们要明确,法律自身的原则就是一种价值,压力的制造者无非也是在诉诸另一种价值,很难说后者就一定比前者更优先,而法官作为法律的维护者,为法律辩护而不是背叛法律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2008年《新华文摘》第6期)

1.下列对“转嫁责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转嫁责任,把本来可能归结于自己的责任转移到他人或其他不能归责于自己的事由上。

B.转嫁责任就是为了使法官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C.转嫁责任可以通过陪审团制度或审判委员会制度得以实现。

D.转嫁责任作为一种说服技巧,并非糊弄当事人、舆论及其他压力的制造者。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诉讼双方之所以对本应处于中立状态的法官充满了期望和幻想,是因为无论古今中外,人们总习惯于将法官定位在“青天大老爷”的角色上。

B.当法官依据事实和法律来判案,无法满足当事人的幻想和愿望时,当事人一方和社会主流舆论的联盟就会对法官施加压力。

C.当辛普森被判无罪释放时,主审法官没有承担多少舆论的压力,这和裁判被告人是否有罪的权力在陪审团不无关系。

D.法律自身的原则是一种价值,这种价值和压力制造者所诉诸的价值相比,前者更优先。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端拱初,太宗闻其名,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赐绯。即日献《端拱箴》以寓规讽。

二年,亲试贡士,召禹偁,赋诗立就。上悦曰:“此不逾月遍天下矣。”即拜左司谏、知制诰。是冬,京城旱,禹偁疏云:“今旱云未霑,宿麦未茁,民饥可忧。望下诏直云:非宿卫军士、边庭将帅,悉第减之,上答天谴,下厌人心,俟雨足复故。‟臣朝行中家最贫,奉最薄,亦愿首减奉,以赎耗蠹之咎。”

未几,判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道安当反坐,有诏勿治。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商州团练副使。屡献讨李继迁便宜,以为继迁不必劳力而诛,自可用计而取。谓宜明数继迁罪恶,晓谕蕃汉,垂立赏赐,高与官资,则继迁身首,不枭即擒矣。其后潘罗支射死继迁,夏人款附,卒如禹偁言。

至道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孝章皇后崩,迁梓宫①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初,禹偁尝草《李继迁制》,送马五十匹为润笔,禹偁却之。及出滁,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买一马。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

真宗即位,复知制诰。咸平初,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其事。时宰相张齐贤、李沆不协,意禹偁议论轻重其间。出知黄州,尝作《三黜赋》以见志。其卒章云:“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四年,州境二虎斗,其一死,食之殆半。群鸡夜鸣,经月不止。冬雷暴作。禹偁手疏引《洪范传》陈戒,且自劾;上遣内侍乘驲②劳问,醮禳③之,询日官,云:“守土者当其咎。”上惜禹偁才,是日,命徙蕲州。禹偁上表谢,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之语。上异之,果至郡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二》)

【注】①梓宫:中国古代帝王、皇后用梓木制做的棺材。②驲(rì):古时驿站专用的车。 ③醮禳(jiào ráng):古代以祭祷消除灾祸的一种迷信活动。

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诗立就 就:完成

B.此不逾月遍天下矣 逾:超过

C.屡献讨李继迁便宜 便宜:好处

D.坐谤讪 坐:因犯……罪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后潘罗支射死继迁 则齐国其庶几乎

B.为买一马 吾属今为之虏矣

C.尝作《三黜赋》以见志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馀年

D.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京城遭遇干旱时,王禹偁上书表示自己愿意带头减少俸禄,他关心百姓疾苦,为国分忧的情怀可见一斑。

B.王禹偁曾经拒绝了李继迁送的五十匹马,但后来却有人说他在买一匹马时少给了马钱,王禹偁前后矛盾的行为,令太宗感到不解。

C.从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到“出知黄州”,王禹偁三次遭到贬谪,但从《三黜赋》中却可看出他并未因此改变自己的心志。

D.咸平四年,黄州境内虎斗鸡鸣,冬雷暴作,出现这些异常的现象,按照掌管天象历数的官员的说法,作为黄州知府的王禹偁本应承担罪责,但王禹偁只是改任蕲州。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35分)

三、(32分)

6.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三个片断,回答下面问题。(10分)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①而为泰②,难乎有恒矣。”(《述而》)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③。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④犹犬羊之鞟。”(《颜渊》)

【注释】①约:穷困。②泰:宽裕,豪华,奢侈。③驷不及舌:话一说出口,是追不回来的。④鞟:kuò音,去掉毛的兽皮。

(1)把上面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3分)

②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3分)

③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2分)

(2)这三段话都隐含了作者对做人的要求,这个要求是什么?(2分)

7.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6分)

雪晴晚望

贾岛

倚仗望雪晴,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问:本诗中诗人“望”见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这些景物描写与末句中的“闻钟”有何关系?(6分)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蜀道难》)

(2)念去去,千里烟波, 。(《雨霖铃》)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美人之贻。(《诗经•邶风•静女》)

(4) ,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

(5)悲夫!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6)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9.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5分)

A.“所长,我知道你喜欢我的是什么。不过,你得发誓,在我活着的时候,永远不要向我提出婚姻给你权利,让我独身生活。你能这么做,那么,我——答应嫁给你。”

这一段话是欧也妮向公证人克罗旭的侄子初级裁判所所长阿道夫所说的话。阿道夫听完欧也妮所说的话,“扑通”一声跪了下去,说:“你说吧,赴汤蹈火都可以……我一定,我一定做你的奴隶!”(《欧也妮•葛朗台》)

B.为了满足桑丘的夙愿,公爵夫妇假意封桑丘为海岛总督,让桑丘到公爵自己的一块领地去上任。桑丘在任职期间,廉洁奉公,亲自制定法律,规定价格,不准贩卖粮食,严禁淫荡歌曲,把辖区管理得井井有条。(《堂吉诃德》)

C.“对,”他笑着说,“再过两天,我的事情就做完了。只消等两天。再过两天,我要跟你谈许许多多的事情。”

出嫁前的一个晚上,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觉慧也深爱着鸣凤,但因为时候未到,不便公开与鸣凤的关系,就请求推迟两天,把她遣走了。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投湖自杀了。(《家》)

D.方鸿渐用低价买回假博士文凭后,先到照相馆里穿上德国大学博士的制服,照了张四寸

相片,再往父亲和丈人处各寄一张,然后回法国玩了几个星期,买了张二等舱票回国,结束了四年所谓留学的生活。(《围城》)

E.宝玉忽想起未辞黛玉, 因又忙至黛玉房中来作辞。彼时黛玉才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宝玉道:“ 好妹妹,等我下了学再吃饭。和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劳叨了半日,方撤身去了。

为了尽早和秦钟相聚,宝玉择定了上学的日期。当日早晨收拾完毕,宝玉分别拜见了贾母、贾政和王夫人等人,最后来到林黛玉处辞行,遭到林黛玉善意的嘲笑。(《红楼梦》)

10.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要叙述《三国演义》中曹魏一方势力的兴亡过程。

(2)请概括《复活》中涅赫柳多夫的性格特点。

四、(17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7分)

钥匙

罗兰

自从有一天,和丈夫因小事争吵,我一怒离家,回来时却发现忘带钥匙,又不肯按铃请他来为我开门,只得索性坐火车去高雄住了一夜以后,我对钥匙就十分小心。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自尊的保障,独立的象征。代表着可以我行我素的自由,和不必求助于人的快乐。

我的钥匙好像就因为这种意义的追求,才逐渐多起来的。

除了自己住处大门、二门的钥匙,以及家中一切备而不用的钥匙之外,我有办公室抽屉和四个柜橱的钥匙,还有发音室的钥匙。另外我还有洛杉矶女儿住处的两套钥匙,和纽约朋友住处的钥匙。她们说:“知道你这人喜欢随时高兴就跑来了,给你一套钥匙,我们不在家,你也可以进来。”

我还有儿子住处的钥匙。

钥匙因此不仅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权利和别人对你的信任。住旅馆,如果是两个人住一间,带钥匙的大半是我。即使对方偶然带走了,我会因为自己知道客房管理员手中还有一把钥匙而觉得安心和快乐——我不会因为对方带走了钥匙而束手无策。

钥匙是一种方法。如何找到这“方法”,好像是我一生都在搜集的经验与历练。

为了预防自己某天忘了带钥匙或丢了皮包,我多配了一些钥匙,放在办公室。必要时,我可以回办公室去拿,而不必麻烦锁匠或任何其他的人。办公室昼夜都有人在。我不怕任何时候会被关在办公室的门外——这另一套的钥匙给我的是一种左右逢源的保障。它是一项“寻找方法的方法”。

我信赖我的钥匙,而且对它们十分感谢,好像它们是黑夜中的一些灯,寒夜里的一炉火,或一把挡雨的伞,一件御寒的大衣。它们是如此的简单、轻便、信实,而又可以由我自己掌握。 仿佛凡不能由我自己一个人来掌握的东西,都使我觉得不安全。不是我不信任别人,而是我不知自己肯不肯去烦劳或支配别人。我总觉得,要烦劳或支配别人的时候是很紧张的。虽然,我知道,那么多的人乐意对我付出关怀与帮助。

不说别人,电台的老工友,每当我进了办公室,还未坐定,他就用我留给他的钥匙帮我把抽屉打开了,而且总会问:“又没带钥匙吧?”我接受他的好意。在他面前,我永远可以不必说我带了钥匙。只有当他偶尔休假,或出去访友的时候,我才庆幸我不会真的没带钥匙,而可以很愉快地打开抽屉,取用我工作上绝对必须的唱片或录音带。这使我产生一种有备无患的快乐。

为了怕使未曾预料我真会从天而降的朋友或女儿大吃一惊,我还没有这样使用过他们善意交给我的钥匙。不过,我也曾想像,如果某一天,天寒地冻或风雨交加,迫使我不得不找个地

方落脚的时候,忽然想起,附近就有她们某一个人的住处,而我正带着她们的钥匙,尽管她们已去上班,或者刚好出去度假,我也一样可以轻而易举,开门进入她们舒适的家,让我卸下满身风尘、一心倦意,安稳地蜷卧在沙发上入睡——这钥匙,对我来说,是一种可以安心的投奔。

天气冷了,外面滴滴沥沥地下着冬雨。从外面回来,躲进自己的家里,插上电暖炉,把那串小小的钥匙珍重地放回皮包内层有拉链的口袋,感觉上,我所拥有的一切都在这里了。于是,我忽然记起二十多年前的某一天,住处的邻居发生火警。慌乱中,一点也想不起该先抢救什么,敞着大门跑出来,却带着一把开大门的钥匙。我并不觉得自己反应错误,因为那是一种下意识“提纲挈领”的抢救——有钥匙,就可以让我拥有那个家。

女儿出国前夕,把她用的那把开大门的钥匙交给我。我推还给她,说:“万一你什么时候回来,我不在家呢?”——钥匙,在这时,是一种无言的挽留。

当忍痛不得不把房子卖掉的时候,最后的割舍,是交出了那把使用了多年,感觉上犹有余温的钥匙,使我觉得那把交出去的钥匙上,像是缀满了珠钻,而它们却是我在这生途上奔波时的汗滴与泪滴。

11.请说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义。(6分)

(1)仿佛凡不能由我自己一个人来掌握的东西,都使我觉得不安全。(3分)

(2)感觉上犹有余温的钥匙,使我觉得那把交出去的钥匙上,像是缀满了珠钻,而它们却是我在这生途上奔波时的汗滴与泪滴。(3分)

12.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一例进行赏析。(5分)

13.联系全文,指出“钥匙”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6分)

五、(16分)

14.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根据要求答题。(6分)

神舟六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激发了国人的自信和自豪,也使人们的想象空间膨胀扩大开来。其中两种想象最为突出:一是到太空旅游,二是离开地球家园。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如果限于克服生理极限后的漫游以及艰巨的科学研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如果要把它们当成像游览长城一样的家常便饭,或者是想象着人类可以建立太空家园,离开地球移居太空,则很可能是一种离谱的幻想。

人类迄今的探索和研究表明,地球才是人类和其他一切地球生物生息繁衍的天堂,而太空却是人类和其他地球生物的“死亡空间”。太空的险恶在于,它是一个集真空、电磁辐射、高能粒子、微重力、流星体、空间碎片为一体的空间,对地球生物来说是十分有害的恶劣环境。因此,人类想在太空或其他星球(如月球或火星)上生存,就目前条件而言困难很大。仅仅是从万里挑一选拔宇航员就可以知道,一般人是很难克服生理上的极限到太空去的,太空对人的身体和体能是巨大的挑战,更何况即使具备有航天员的身体条件,也还要穿上具有特殊功能、造价昂贵的宇航服。

更为重要的是,在太空中的微重力、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可以使生物的DNA链条发生断裂或重组,因而其基因组会发生易位、突变,这对正常的生命是一种极大的危害。

人类最好的天堂和最舒适的伊甸园就是我们赖以生息、繁衍的地球。尽管我们并不否认可能有外星人的存在,但是即便有外星人的话,也是他们已经在外星进化和适应了千万年或上亿年,已经适应了太空和他们那个星球的环境,正如人类用了千万年或上亿年的时间才适应了地球的生活。如果把探索太空想象成今后进入太空是家常便饭或移居太空生活,那就等于要费力去开拓人类另外的栖息地,几乎是另一种进化的从头开始,因而可能性也几乎是零。

(1)请在第二自然段中提取出三个关键词:(2分)

、 、

过清华宫其一翻译篇十
《唐 1讲》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134642.html

    上一篇:题兴化寺园亭

    下一篇:送友人 李白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