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菊翻译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穷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画菊翻译篇一
《画菊》

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今译折叠编辑本段

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只有她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旁边,让人心生喜悦,觉得与众不同。

更不同的是她在凋谢的时候紧紧地抱着枝头,任北风呼啸也不凋落。

写作背景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解读折叠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

活内涵的菊花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赏析折叠

大凡不幸之年代必有伟大之诗篇问世,此诗正是此年代之产物。中国历史上,南宋是一个尴尬的朝代,可谓内忧外患,屈辱求生,北方半壁江山沦陷,南宋皇帝却又只知苟且偷安,不思收复河山,偏安江南一隅,只把杭州当汴州。

这时,作为有理想有抱负之知识分子内心必感苦痛,一心想收复河山却又处处受到打击。而其中不外乎两条出路:其一是像陆游、辛弃疾等人积极抗争,为收复失土奔走呼告,但却屡遭排斥,大多最后郁郁而终;另一种则是选择退隐,像孔子说的“邦无道,则愚”,而又不愿随波逐流,与邪恶同流合污,所以就只能借助于写几首诗词消心中之块垒,郑思肖正是这样的人。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诗正是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写照,也是一种情绪上的抗争,是当时士子内心一种无奈、伤感的呼告,孤芳自赏的外表掩藏着一颗无奈的心。

后两句则是诗人掷地一呼的最后宣誓,当民族、国家与自身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一起的时候,诗人以自身仅能拥有的气节、操守来维护

着作为读书人心中最后的净土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我想诗人写下这首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屈原,宁怀石投汨罗江葬乎江鱼腹中,亦不愿在此污浊之世苟且偷生,这是最无奈的抗争,也是民族气节的最后坚守。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真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以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表示思念赵宋,取“肖”。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日常坐卧,也要向南背北。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

画菊翻译篇二
《画菊》

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只有她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旁边,让人心生喜悦,觉得与众不同。更不同的是菊花宁愿保留芬芳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

赏析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

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真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真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用于表达“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显得分外贴切。

作者简介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

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画菊翻译篇三
《画菊》

画菊翻译篇四
《菊/画菊 》

菊/画菊

作者:金 炎 邬 帆

来源:《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5年第11期

[晋]袁崧

灵菊植幽崖,擢颖洁寒飙。

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秋菊傲霜,凌寒开放,历来为诗人所赞赏。人们之所以钟情于菊花,固然是由于其花色美丽典雅,花形千姿百态,尤为重要的是它“发在林凋后,繁当露冷时”,表现出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

这首诗正是称颂了菊花的高贵品格。开头两句,用菊花生长的自然环境来衬托。“灵菊植幽崖”,用“灵”来形容菊,别具一格。菊而显出灵气,不同于一般花卉,表现了诗人对其珍视。此花虽幽居于深崖,却怡然自得,传达出菊花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擢颖凌寒飙”,擢颖:形容生长茂盛。颖,此指植物的末梢。菊花冒着寒风发芽滋长,何惧环境恶劣。一面是“幽崖”“寒飙”,一面是“灵菊”“擢颖”,烘托有力,更显菊花品格的高贵。后两句更进一层,赞赏菊花在春暖花开季节,百花争奇斗艳,而其却退让一旁;秋霜降临时,百花凋零,而秋菊却不改变枝叶的形态,傲然挺立。菊花这种不趋炎附势、不屈不挠的品质与襟怀和经风历霜的顽强精神,正是诗人所要赞颂的。

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红,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诗人郑思肖是南宋末期的爱国诗人兼画家。宋亡后,他坚持民族气节,隐居不出,自许“终身只宋民”,写诗作画,以寄托自己思念故国之情。这首题画的诗,借菊抒怀,感情深沉,言辞有力。一二句“花开不并百花红,独立疏篱趣未穷。”写秋菊不与百花争艳媚春,而独立于稀疏的竹篱边,凌寒傲霜,其乐无穷。“芳菲过眼已成空,寂寞篱边见几丛。”(许廷荣)这独立的秋菊,多么顽强。“独立”二字写出了秋风之中菊花刚毅挺拔的形象。三四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用“宁可”“何曾”,对菊花不屈不挠、至死不改其性的精神,赞叹不

已。菊花宁可含香枯死在枝头,也不会被冷酷的北风吹落地上,离开枝体,多么坚毅刚强。诗人以菊花自喻,表白自己即使牺牲生命,也不会向元朝统治者屈服,表现了诗人的崇高气节。

画菊翻译篇五
《画菊.ppt》

画菊翻译篇六
《第5课画菊》

画菊翻译篇七
《二年级、5、画菊》

学 校: 孤山小学 年级: 二 科 目: 传统文化 课型:新授 任课教师:牛翠华 备课时间9.14 授课时间:9.22 序号:5

领导签字: 谭桂玲 签字日期:9月18日

画菊翻译篇八
《二年级、5、画菊》

学科:传统文化 学校:孤山小学 年级: 二 序号:5

领导签字: 签字日期:

画菊翻译篇九
《怎样画菊》

怎样画菊

画菊翻译篇十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第五课《画菊》》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16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