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新秋杜甫 篇一:《咬文嚼字教材研究》
《咬文嚼字》教材研读暨解说
灵宝实验高中 王海棠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和地位
《咬文嚼字》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必修5第三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是“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也是本套教材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
《咬文嚼字》 一文,贯穿着作者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每一个实例 ,都让我们领悟到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感情。同时也启发我们在文字鉴赏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课文思路分析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1、2段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3、4段举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字眼不同,意味不同。
第二部分(6—7段),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6段举出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例子说明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7段说明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第三部分(8段)全文小结。希望读者通过本文的学习,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
“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的目标
“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简练与吻合”
-----“咬文嚼字”的要求
“谨严勤奋、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咬文嚼字”的具体做法
(3)单元教学要求
一是 “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二是“调动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与文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三是“学习创作文艺评论和随笔,尝试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评论”。
根据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内容特点以及单元教学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二、 教学目标确定
1、整体感知全文,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提炼作者观点
2、分析文中示例,诠释蕴含的道理,品味鉴赏妙语佳句
3、学习创作文艺评论和随笔,平时阅读和创作要坚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三、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的确立,除了前边所提到的“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内容特点”以及“单元教学的要求”之外,考试大纲也是我们确立目标最大依据,主要体现在:
依据一
2011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
现代文阅读应具备能力层级
分析综合C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这也是我们高中生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要求,因此,我设置了目标1 感知全文,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提炼作者观点
依据2
阅读鉴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咬文嚼字”,也是高考中的重难点,比如对诗歌语言的考察。 鉴赏诗歌语言常见的题型有两大类,其一是炼字;其二是炼句。
具体问法包括
“这首诗颔联两个字写的非常好,试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这首诗的 “诗眼”是那个字,作用何在?”
“这首诗首联在全诗作用何在,你是如何理解的?”
目标2---分析示例,诠释道理,品味鉴赏妙语佳句 的设置正是体现高考的这一要求,锻炼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依据3
本着文字运用“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对于高考作文写作,我们应该怎么做?
《咬文嚼字》让我们明白:(新秋杜甫)
学问靠积累,阅读在平时,生活中要做有心人
写议论文要观点鲜明,既要举例子,又要讲道理,而且举例要典型充足、要新颖,解说要到位。 基于这一点,我设置了目标3 学习创作文艺评论和随笔, 平时阅读写作要坚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希望本文的学习能让我们同学们在议论文写作方面茅塞顿开。
四、目标达成过程及方法(新秋杜甫)
目标1的达成主要通过“学生自读课文,问题引导,合作交流”等环节来共同完成。 设计的问题如下:
1、咬文嚼字的本义是什么,在文中该如何理解?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B.形容卖弄才学,死抠字眼。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这一问题解决过程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独立解决问题。
2、文章第①②段、第③④、第⑤段各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的道理的?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①②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③④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⑤
3、⑥⑦这两段的论述角度有什么不同?
正面 善用联想意义 ,意蕴丰富 ⑥
反面 误用联想意义,形成“套板反应” ⑦
4、⑧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小结: 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咬文嚼字的条件: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方法指导
速读课文,勾画关键句;
整合信息时,重点关注段首、段尾以及一些承上启下的句子
交流讨论前必须有自己的观点,然后合作得出最佳答案。
目标2的达成主要通过“鉴赏分析课文所举实例,课外拓展延伸练习”来实现
(1)课文示例分析
分析“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中“推”、“敲”在文中的意味各有什么不同?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如何鉴赏诗歌的语言,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己用心去体会“文字不同,意境迥异”,能够流畅的说出“推”、“敲”各自的优劣。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高下之分,只要言之有理只可。
(2)课外拓展延伸
南北朝梁代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安石把该句在《钟山即事·北山》中改成: “”
“一鸟不鸣山更幽”与原句“鸟鸣山更幽”一比较,便知其改动弄巧成拙,破坏了原诗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所以,黄庭坚讽刺王安石是在“点金成铁”。(新秋杜甫)
(3) “咬文嚼字”实践
1、红杏枝头春意( )
要求:填一个字,用来表现杏花繁多,春意盎然额景象。
2.(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 )。
(A大 B快 C紧 D密)
3.下面这首古代诗歌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分别选出最能表现本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
数只船
(1)A吹B掠C袭D拂(2)A落B圆C明D上
(3)A傍B依C横D到(4)A声B有C几D一
(4)高考实战演习
2008年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 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 归船雨打篷。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解析】
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
【参考答案】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目标2“分析示例,诠释道理,品味鉴赏妙语佳句 ”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这一目标的达成过程我主要设置了“课内实例分析” 、 “课外拓展延伸” 、“咬文嚼字”实践、“高考实战练习”四个环节,旨在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掌握鉴赏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方法技巧,以后可以更熟练的运用语言文字。
目标3的达成主要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来完成,具体设计内容如下:
请同学们学习本文的写法,给杜甫的《新秋》写一篇诗歌评论。 附: 新秋
杜甫
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枫。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是达成目标三-----“尝试创作文艺评论和随笔”的方法和过程,更是我们对本文的重难点-----“鉴赏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的强化和加深,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新秋杜甫 篇二:《诗歌鉴赏 鉴赏语言 板块》
诗歌鉴赏 鉴赏语言 板块
鉴赏语言
板 块 精 练
板块 1 炼字(词、句)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 秋
杜 甫
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1)诗歌的首联是如何照应题目中的“新”这个字进而描写景物的?
(2)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否替换为“处处”“家家”?为什么?
【解析】(1)诗歌题目为“新秋”,首联描写了秋的“新”,表现在:云还具有夏天云的特点,天气还很热,但是已经有叶子被吹落,这是秋的特点。这个时候既有夏的特征又有秋的特点,说明是夏末秋初,体现了秋“新”的特点。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目要求对比分析“几处”“谁家”与“处处”“家家”在表达效果上的区别。回答问题时可以先分析这两对词语在表达上的区别,同时注意分析它们与题目“新秋”的关系。
【参考答案】(1)诗歌首联上句描写了夏日的火云(红色的云彩),表明盛夏的威力还没有过去,傍晚的云峰还在变换着各种形态;下句写有凉意的风、一片落叶,表明已经到了秋天。首联紧紧围绕“新”字选取景色,写云表明是刚刚过了夏天,写风表明已经进入秋天。
【参考答案】(2)不能。诗歌描写的是初秋的景象,“几处”的意思是园林中有几处可以看到秋天景象。“谁家”,有几家,意思是到了秋天有几家人已经开始做秋天的衣服了,如果是“处处”“家家”,就应该是深秋了。
2、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喜雨口号
蒲松龄
一夜松风撼远潮,满庭疏雨响潇潇。
陇头禾黍知何似?槛外新抽几叶蕉。
【注】 口号:古人常用的诗题,意为随口吟成的诗。久旱逢雨,诗人随口吟成此诗。
(1)请说出诗题中“喜”的具体内涵。
(2)请简要分析“陇头禾黍知何似”中“知何似”的妙处。
【解析】对诗歌标题中“喜”的具体内涵的理解,应联系诗歌的内容加以考虑。从诗中的“陇头禾黍知何似”及“槛外新抽几叶蕉”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喜的是禾黍因雨而抽叶,旱情因雨而得到缓解。第(2)题中,“知何似”和最后一句构成了设问句,目的是引导读者思考。(新秋杜甫)
【参考答案】(1)诗人为禾黍重获生机而喜,为百姓疾苦得以缓解而喜。
【参考答案】(2)“知何似”采用疑问的形式,强调了诗人对“禾黍”的关注,并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
新秋杜甫 篇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习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新秋杜甫)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双调)寿阳曲江雪 江天暮雪
马致远 柳宗元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请赏析"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
2.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
3.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怎样的景象?反映了农家怎样的生活情景?
2.末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西归绝句①
[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慎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慎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1.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作用。
2.一切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新秋杜甫)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新秋杜甫)
2.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新秋杜甫)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①,东君②正主张。
注释:①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谢梅花之说。②东君:司春之神。
1.诗中梅花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早 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冰壶洞
[明]胡应麟
一线悬崖鸟道通,石床钟乳斗玲珑。
飞流万尺无人到,谁宿庐山此洞中。
1."石床钟乳斗玲珑"中的"斗"字用的很有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2.诗歌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诗歌的第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①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1.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 一字相呼应,写出了
2.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1. 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
2. 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新秋杜甫)(新秋杜甫)
新 凉
徐玑①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释】①徐玑:南宋时温州诗人,"永嘉四灵"之一。②田畴:田地,田野。
1.本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2."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间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 诗中.
2.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②夜猿呜。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②噭:同"叫"。
1.概括引发诗人思乡的事由。
(2)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结束全诗。
B.颈联以"烟断"、"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C.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乡思之愁。
D.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粗犷、直抒胸臆。
小 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①不识凌云②木,直待凌云始道③高。
[注释] ①时人:指普通的人。 ②凌云:直冲云霄。 ③始道:才说。
(1)"刺头"准确地勾勒出小松的外形特点,也写出了小松 的精神。
(2)联系韩愈的《马说》,诗中"时人不识凌云木"意为时人不识 。
新 晴
[宋]刘攽(bān)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1.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2."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做赏析。
下第①后上永崇②高侍郎
[唐]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注释】①下第:指科举落榜。②永崇:唐时长安的坊名。
1.诗中"碧桃"、"红杏"比喻,"芙蓉"比喻
2.请分析末两句诗的含义。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 这首诗三、四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诵,而它所描绘的意境也值得细细品味。请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①,隐几熟眠开北牖②。
日午③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④。
【注】①南州:指永州。溽(rù)暑:又湿又热,指盛夏的气候。醉如酒:像喝醉了酒那样要打盹。②隐几:凭倚着几案。北牖(yǒu):北窗。③日午:中午。④茶臼(jiù):指捣茶用的石臼。
1.这首诗中体现睡得很深的一个字是
2.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新秋杜甫 篇四:《新秋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新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诗词全文如下:
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新秋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鉴赏]
诗题名为<新秋>,确实写出了新秋的特点。一至六句按顺序写新秋黄昏到夜晚的景色,本来天上火云峥嵘,尚未散尽,而凉风却卷着落叶来了。一片树叶带来了秋讯,于是无数园林处于萧瑟的气氛中,捣衣声在寂寥中传来,蝉在残月下悲鸣,萤火虫在夜空中闪烁,这些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新秋图。有意思的是诗人把自己的感受也融进了秋色中。他的“欹枕初惊一叶风”和“夜深搔首叹飞蓬”,一惊一叹,
新秋杜甫 篇五:《哀江头原文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哀江头>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杜甫。古诗全文如下: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景物生颜色。哀江头原文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前言]
<哀江头>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哀江头原文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此诗前半首回忆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幸曲江的盛事,后半首感伤贵妃之死和玄宗出逃,哀叹曲江的昔盛今衰,描绘了长安在遭到安史叛军洗劫后的萧条冷落景象,[注释]
少陵:杜甫祖籍长安杜陵。少陵是汉宣帝许皇后的陵墓,在杜陵附近。杜甫曾在少陵附近居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吞声哭:哭时不敢出声。
潜行:因在叛军管辖之下,只好偷偷地走到这里。曲江曲:曲江的隐曲角落之处。
“江头”句:写曲江边宫门紧闭,游人绝迹。江头宫殿:<旧唐书·文宗纪>:“上(文宗)好为诗,每诵杜甫<曲江行>(即此篇)乃知天宝以前,曲江四岸皆有行宫台殿、百司廨署。”王嗣
上一篇:章台夜思阅读答案翻译
下一篇:画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