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翻译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古代边塞诗的成熟兴盛与大西北》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翻译 第一篇

古代边塞诗的成熟兴盛与大西北

胥惠民

摘要:关于边塞诗的概念存在混乱现象。我们所说的边塞应该是指古代中央政权统一时候的边塞,即主要指沿着长城的走向所形成的地域。在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的割据政权之间的边界是不能算作一般意义上的边塞的。边塞诗的成熟和兴盛离不开大西北。没有大西北边塞卫国战事和奇丽风光,就不会有唐代的边塞诗派的兴盛与成熟。边塞诗在宋、元、明三代衰落了。边塞诗在清代取得堪与唐代比美的成绩。

关键词:边塞诗的概念;边塞诗的成熟与大西北;清代边塞诗

在我国的各种诗歌题裁中,和大西北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边塞诗。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大西北的自然人文景观,边塞诗就会黯然失色。在唐代如果没有大西北提供的诗歌素材,就不会有盛唐边塞诗的成熟,就一定不会有和山水田园诗派对举的边塞诗派。这有大量事实为证,在我们民族中,大家能够记诵的边塞诗几乎全是描写大西北自然人文景观的。胡大浚先生说:“边塞诗是大西北的歌,是大西北的骄傲。”①信哉斯言!

边塞诗辨正

什么是边塞诗?这好像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不就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的诗吗?最近为了给“《文学遗产》西部论坛”准备论文,我阅读了五六种边塞诗选本,计有孔凡信的《历代边塞诗赏析》(明天出版社1988年出版),胡大浚的《唐代边塞诗选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卢冀宁﹑汪维懋的《历代边塞诗词选析》(军事谊文出版社1997年出版),李炳海、于雪棠的《唐代边塞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李之亮、李迪选注《边塞诗精华》(京华出版社2001年出版);发现各本所选并非都符合边塞诗的概念。这些选本关于边塞诗概念的内涵不一致,存在扩大化的倾向,其中有的选本约有四分之一的作品不是准确的边塞诗。

边塞诗常常反映边关的军旅生活,要写到战争,但军旅生活和战争内容并不等于边塞诗。把屈原的《国殇》、刘邦的《大风歌》、汉代乐府民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和曹操的《蒿里行》算作边塞诗显然不够妥当。据选者说,《国殇》写于秦军大败楚军于丹阳、蓝田之后,是对楚军将士的歌颂。在我国边塞诗的概念中,分裂的诸侯国的“国界”够不上一般意义的“边塞”。把丹阳、蓝田一带当作边塞,是一个历史概念的错误。刘邦《大风歌》写于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之后,回到故乡沛县丰邑招待父老乡亲的宴席上,同边塞无关。民歌《战城南》写中原的战争,《十五从军征》写军人归家后看到的荒凉,都和边塞无关。至于把曹操《蒿里行》算作边塞诗,更不妥当。这首诗描写“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讨伐的是董卓,事发生在中原,何关边塞?

边塞诗成熟于唐代,关于这时边塞诗的界分应该准确些。可是并不尽然。有的学者把骆宾王《至分水戍》,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古大梁行》、《同群公出猎海上》,张巡《闻笛》和《守睢阳作》,高蟾《宋汴道中》,都算作边塞诗。《至分水戍》写河南南阳县分水岭的自然景色;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写于河南商丘,描写两人过去在漳水、邺西相识相会的情况;大梁是开封的旧称,《古大梁行》描写战国时魏国国都的强盛与衰落;《同群公出猎海上》描写诗人在山东广饶的一次打猎活动;张巡《闻笛》和《守睢阳作》反映的战争发生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宋汴道中》诗题中的“宋、汴”分别指称地方相当今河南商丘和开封:把描写发生今河南、山东的一些诗称作边塞诗,肯定

是错误的。

在评价宋代边塞诗时,有的学者说:“陆游被召入王炎幕府,身着戎装,观察地形,参谋方略,这是他一生中最令他留恋的一段军旅生活。在这里,他创作了许多震撼人心、鼓舞斗志的边塞诗。”并列举陆游边塞诗的代表作有:《金错刀行》、《书愤》、《追忆征西幕中旧事二首》、《观大散关图有感》、《客自凤州来言岐雍间事怅然有感》等。南宋和金的边界东起淮河,西到大散关一带,如果把描写这个边界的诗作算作边塞诗,华夏大地的腹心之地被人看作边塞,肯定是对边塞诗的误解。至于把陈与义《牡丹》、岳飞《题青泥市寺壁》、《池州翠微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算作边塞诗,其失误理由是一样的。至于一些学者把刘子翬《汴京记事二首》、范成大《州桥》这些描写当时金国南京开封府的诗算作边塞诗,那么杜甫写长安的《春望》也都成边塞诗了。

金代元好问的《岐阳》描写元兵攻下金国的岐山地区;清代张煌言《甲辰八月辞故里》为自己作了清兵的俘虏后被押解辞别故乡鄞县而作;张维屏《三元里》写广州市北郊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斗争,把这些诗看作边塞诗也是值得商榷的。

以上所举边塞诗之所以不准确,是选诗者关于边塞的理解不够准确。我们所说的边塞是指古代中央政权统一时候的边塞,它是指从秦、汉时起所自然形成的边界内外。所谓的边塞诗是指描绘统一政权的东北边界、华北的北部、西北的陕北、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即主要是沿着长城的走向所形成的地域。在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的割据政权的边界是不能算作一般意义上的边塞的。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边界,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同南朝的边界,五胡十六国时期分裂政权之间的边界,宋金对峙的边界,等等。如果有人用诗反映这些边界的物理风光人情,例如杜牧描写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台深锁二乔”,假若有谁把这也算作边塞诗,那会让识者哑然失笑的。虽然历代诗人也写到西南以至南疆边界内外的情况,那些诗也可以算作边塞诗,但人们在谈论边塞诗时主要指描绘沿长城一线尤其是大西北边界内外发生的战争和风光的诗。这恐怕是我们研究边塞诗时的一个基本共识。

边关的将士思念家中亲人,是边塞诗;但把闺中思妇的闺怨诗也算作边塞诗,恐怕就不妥当了。像王勃《采莲曲》、李白《子夜吴歌》中的《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和《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孟郊《征妇怨二首》、张籍《征妇怨》、张仲素《春闺思》《秋夜曲》、侯氏《绣龟形诗》、李商隐《灞岸》、马戴《征妇叹》、皮日休《卒妻怨》、金昌绪《春怨》等等,这些诗虽然同边塞有关系,但这肯定不是边塞诗,因为它没有反映边塞的军旅生活和塞外风光。其中为爱好唐诗的人们所熟悉的金昌绪《春怨》全诗如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显而易见,这首诗同“辽西”的边塞有关系,但它不是边塞诗,因为它反映的不是边塞军旅生活,而是家中妻子对常年在外的征人的思念。侯氏《绣龟形诗》写道:“睽离已是十秋强,对镜那堪重理妆。闻雁几回修尺素,见霜先为制衣裳。开箱叠练先垂泪,拂杵调砧更断肠。绣作龟形献天子,愿教征客早还乡。”据《唐诗纪事》:“会昌中,边将张睽防戎十年余,其妻侯氏绣回文作龟形诗,诣阙进之。武宗览诗,敕睽还乡,侯氏赐绢三百匹,以彰才美。”诗的本事很美,选者评价说:“读来格外真实感人,在有唐一代边塞诗作中绝无仅有。”我们之所以认为把这首诗定作边塞诗不够稳妥,就因为它同金昌绪《春怨》的主题完全一样,内容只写妻子对“征客”的长久的思念,和“愿教征客早还乡”的盼望,而没有一句具体写到边塞的生活或者风光。

还有一些诗作,可能写作于边塞,但不涉及边塞生活思想;或者内容涉及到“胡人”,但诗歌写于内地:这些诗是否可以算作边塞诗呢?有些学者把类似作品当作边塞诗,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杜甫《悲陈陶》、《兵车行》、《恨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伤春五首》“闻说初东幸”、《诸将五首》“汉朝陵墓对南山”等。《登幽州台歌》写作于幽州之地,地近边塞,但其内容是作者发抒自己的人生认识,思想深刻,无一字无一

句涉及边塞军旅生活或边地风光,看不到边塞的任何特点,虽然解释此诗可以联系到战国时期燕昭王黄金台,但把它当作边塞诗来解释,是太勉强了。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之所以被当作边塞诗,仅仅因为诗题上有个“安西”字样而已;安西督护府府治地在龟兹,只是这首诗写于秦代都城旧址渭城,其中所描写的内容都是发生在京城长安附近的人和事,看不到任何边塞的影子。杜甫《悲陈陶》中的“陈陶”地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离京城长安很近。至德元年(756),安禄山叛军在陈陶斜大败宰相房琯率领新招募的义军,死伤四万余人。杜甫这时身在沦陷的长安,耳闻目睹了这次战争,写下这首诗,表现诗人的悲愤心情。决不能因为诗中有“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的句子,就把京畿地区当作了边塞看待。《兵车行》描写京畿一带征兵时,“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通过和“行人”的对话,揭露了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恨别》不能因为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也变成边塞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现诗人因“剑外忽传收蓟北”而引起的激动喜悦之情,并未描写边塞。《伤春五首》“闻说初东幸”一首描绘广德元年(763)“胡虏登前殿,王公出御河”,吐蕃攻陷长安之后的时局。永泰元年(765)秋,吐蕃又攻取奉天(今陕西乾县),次年杜甫写下《诸将五首》,用来激励将士的爱国热情,其中有句“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南山”即离长安不远的终南山,发生在奉天和终南山前的战事,同边塞风马牛不相及。京城长安及其周围假若变成边塞,那就等于取消了边塞和边塞诗。

边塞诗的成熟得益于大西北边塞卫国战事和奇丽风光

边塞诗的成熟和兴盛离不开大西北。没有大西北边塞卫国战事和奇丽风光,就不会有唐代的边塞诗派。从先秦到隋朝,零星的边塞诗从来没有中断过,但一直够不成流派。没有从初唐到盛唐经营大西北的实践,就不会有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二首》);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二首》);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李颀的“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古从军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晚唐诗人继武盛唐,不断创作出大量清新可诵的好诗,使边塞诗在唐代达到长盛不衰的地步。

离开了描绘大西北的诗歌,在唐代绝不可能形成和山水田园诗派并称的边塞诗派。在我们民族中,从儿童到青年,从普通读者到研究唐代文学的专家学者,大家能够记诵的边塞诗,有几首不是描绘西北边塞的呢?由此可见,大西北边塞内外的景观风土人情对边塞诗从萌芽、发展、到走向成熟所起的决定作用。

边塞诗的内容既丰富又多姿多彩。纵观唐代边塞诗的基本主题,就是通过描绘边关将士的英雄主义,宣扬大唐的国威,或抒写士人从军报国,安定边疆的壮志豪情。王昌龄的诗是最生动的表现,例如他的《从军行七首》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出塞二首》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另外,如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王维也用多首边塞诗来歌颂边关将士的英雄主义,他赞赏“誓令疏勒出飞泉(耿恭),不似颍川空使酒(灌夫)”的老英雄(《老将行》);他还表现“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少年英雄(《少年行四首》其二)。

岑参是在西域生活时间最长的诗人,他表现自己的这种思想真挚而感人,他说自己“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送人赴安西》),“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把爱国和追求名利、把完成王命和同家人团聚孰轻孰重区分得非常清楚。这个

时候在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诗人们流露了强烈的重武轻文的倾向,连王维这个文弱书生都发出“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的昂扬歌声。

高适则在《塞下曲》中高声唱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李益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张籍的《西州》“所愿除国难,再逢天下平”。这种牺牲自我,从军报国,安定边疆的壮志豪情不仅是当时军人文士的主流思想,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它也是华夏民族昂扬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生动表现。

唐代边塞诗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刻绘大西北的瑰丽景色,表现诗人对这片热土的特殊感受及喜爱之情。不管是中原的还是南方的诗人,只要他们来到大西北,无边无际的草原、戈壁、沙海,高远的蓝天、白云、明月,一年四季飘雪的气候,无不给诗人带来异样的新奇,启发着诗人的灵感。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燕支行》)只能写于大西北,具体说只能写于出了凉州以后,见到当地的广袤的戈壁沙漠,才会产生这种诗思。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古从军行》),李白“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战城南》),“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塞下曲六首》),皎然“都护今年破武威,胡沙万里鸟空飞。旄竿瀚海扫云出,毡骑天山踏雪归”(《塞下曲二首》其二),戎昱“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塞下曲》),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稍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从军行》),等等,这些描绘边塞战争的诗之所以很成功,无不同对边塞独特景色的成功描写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说,把边塞的瑰丽景色描绘出来,边塞诗就成功了一大半。

代表唐代边塞诗最高水平,并且最成功地展示大西北瑰丽神奇景色的诗人是岑参。他这方面的诗是又多又好,例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火山云歌送别》,把边塞诗的思想艺术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把古西域天山南北的童话般的神奇美景作了灿烂的展现。例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把北庭都护府冬天独特的景色,酷寒、大风、飞沙走石,用特写镜头作了精心描绘;同时结合这种景色,写了敌人正处在“草黄马肥”的良好态势下;正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刻绘了唐军迎着“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的艰苦条件出兵,收到“不战而屈敌之兵”的效果,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唐军的英雄主义。岑参西域诗的成功的奥妙,全在于着力去表现当地的独特景色,把这种景色描绘成功了,作品的主旨也就表现出来了。他的送别诗莫不是这样,如“白雪歌送别”、“天山雪歌送别”、“热海行送别”、“火山云歌送别”等。如果没有岑参描绘西域瑰丽风光的诗,唐代边塞诗会黯然失色的。

唐代边塞诗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当时的民族交往和互相影响,以及边境不同民族的风情。唐代中原同西北的民族关系是融洽的,虽然存在过战争,但和平基本

上是主流,常建《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岑参《赵将军歌》“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则通过军中“赌博”这种游戏,表现了不同民族将领之间的友好关系。李端《胡腾儿》是一首反映西域各族同中原人民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代表作: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音语,拈襟摆袖为君舞。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冒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丝桐忽揍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胡腾舞本是西域的舞蹈,后传入中原,成为当时很受欢迎的艺术。这首诗对跳胡腾舞的西域艺术家的形貌、衣着进行描摹,描写他“帐前跪作本音语”,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作开场白,然后翩然起舞,感动得曾任安西都护府长官的客人泪流满面,洛阳一带的诗人也纷纷写诗相赠。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吐蕃攻陷河西、陇右一带,割断了唐王朝同西域各族人民的联系。诗用“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表现对这位同故乡失去联系的舞蹈家的同情,也委婉地表达了各族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愿望。王建《凉州行》“凉州四边沙浩浩,汉家无人开旧道。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着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缫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描绘凉州蕃人学习汉语、农耕文化、养蚕缫丝的真实情况。司空图《河湟有感》“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河湟一带地方的汉族受吐蕃统治时间长久,接受了吐蕃文化影响,学会了“胡儿语”,从而出现了“却向城头骂汉人”这种奇特现象。

晚唐诗人周朴《塞下曲》“石国胡儿向碛东,爱吹横笛引秋风。夜来云雨皆飞尽,月照平沙万里空”;贯休《边上作三首》其一“山无绿兮水无清,风既毒兮沙亦腥。胡儿走马疾飞鸟,联翩射落云中声”,是唐代诗人为西域人民画像的优秀作品。

唐代边塞诗的内容是丰富的,受篇幅影响,我只能简单谈这点初浅的感受,以就教于这方面的专家学者。

边塞诗在宋、元、明三代的衰落

到了宋代,边塞诗急剧衰落,这同宋王朝的国土面积的狭小密切相关。同汉唐相比,北宋已不是大一统的中央政权,就完整的中国来说,它也应该是当时的“分裂”政权之一。他的北面是强盛的辽国;相当今天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西部的广袤土地,却存在着西夏、黄头回纥、西州回鹘、黑汗和吐蕃等五个分裂政权,北宋的边塞已经不是我们常说的统一政权的边塞了;加之其重文轻武并且对外屈辱的国策,边塞诗的衰落成为必然。

蒙古族建立元王朝,其面积之大,远远超过汉唐,尤其是中国北部早先的所谓边塞已经不存在了,它们都处在京城大都、上京之南。元朝的重要政策之一是军事统帅或者掌握军权的达鲁花赤必须由蒙古人担任,汉人、南人没有资格担任这种职务,因此守边不用汉族人,这种政策影响所及,就是边塞诗的衰落。

这时边塞诗人的代表是耶律楚材,他曾随从成吉思汗西征六万余里,居住西域河中府,即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耳罕城多年,写有一百多首歌咏西域边事的诗。他在《西域河中十首》中写道:“饱啖鸡舌肉,分餐马首瓜。人生唯口腹,何碍过流沙”;“一从西到此,更不忆吾乡”。他的《西域蒲华城赠蒲察元帅》:“骚人岁杪到君家,土物萧疏一饼茶。相国传呼扶下马,将军忙指买来车。琉璃钟里葡萄酒,琥珀瓶中杷榄花。万里遐方获此乐,不妨终老在天涯。”把西域当作自己的故乡,表示愿意终老西域,这是一种新的思想。他还在《壬午西域河中游春十首》、《河中春游五首》,用自己具体描绘西域的春天来纠正唐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偏颇。

《试论唐代边塞诗的人性美》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翻译 第二篇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翻译】

试论唐代边塞诗的人性美

文史学院汉语言文学08级5班 王亚平 指导老师:李聪亮 【Abstract】: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s of Tang poetry in a wonderful work, there is a kind of eternal beauty of humanity.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embodied in the Tang Dynasty Frontier Fortress Poets on the fate of the country concerned, build up establishment of positive attitude to life, and the harsh environment of stubborn resistance of the strong will and the rational thinking of war in four aspects, has a unique aesthetic sense.

【Key words】 :Tang Dynasty frontier fortress poems human beauty

【摘要】: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蕴含着一种永恒的人性美。这种人性美集中体现在边塞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建功立业的人生积极态度、与边塞恶劣环境斗争的坚强意志、对战争的理性思考四个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唐代 边塞诗 人性美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代,不仅在题材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而且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较前代都有了极大的创新与发展,可谓达到了巅峰。而边塞诗在唐代诗坛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表现突出。按照唐朝初、盛、中、晚四阶段的划分,每个阶段都有边塞诗的创作,创作者的经历也有异同,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从经历的见闻和经验来进行边塞诗的创作;另一些诗人则利用间接的材料,用一些乐府旧题进行旧调翻新的创作。不管怎样,这些边塞诗都能给读者情感共鸣的,这种情感如学者薛天纬所说:“经过岁月的淘洗和历史的筛选,大凡流传至今而仍能受到人们的亲睐,引起人们欣赏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总是具有沟通古今人心的某些‘永恒性’的内容,此即人性”这种人性以它独特的魅力、崇高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它是一种独特的美——人性美。 [1]

一、人性美体现在边塞诗人对国运之关心,杀身许国的无私奉献中。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期。入唐以来,物质财富日渐丰富,政治日渐开明,文化日渐昌盛,思想意识日渐开放,国力日渐上升,这一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作为个体的唐朝文人在时代极力上升的时期,有着强烈的国家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1

因而更加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他们有着共同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为了国家的未来可以舍生忘死,表现出慷慨报国的无私奉献精神。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抒发慷慨报国之志和“视死忽如归”的壮志豪情。初唐四杰是初唐边塞诗人杰出的代表,在他们的边塞诗作中纷纷抒发慷慨报国的壮志豪情,翻阅他们的诗作,每一位都有这类诗篇,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当战火逼近长安,国家面临危亡,这激起了诗人的报国之志、从戎之心。诗的结尾两句,更体现出了报国的强烈情感,在《战城南》和《送刘校书从军》等诗作中,诗人也表现出类似的慷慨报国之志。卢照邻的《刘生》更有着一种“慷慨赴国难”的壮志豪情:“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政。报国是豪杰,死难在横行。翠羽装刀鞘,黄金饰马铃。但令一顾重,不令百身轻。”诗人赞扬刘生,他为报君王一顾之恩,横行疆场为国捐躯,未尝不是诗人的自白,至少是诗人向往的楷模。骆宾王一生曾三次从军边塞,是初唐诗人中出塞最远,创作边塞诗最多的一位。其边塞诗作的内容之一是抒发自己为国效力的慷慨之志。在《咏怀古意上裴侍郎》中,他表示:“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贫贱”。在《边城落日》中,他再一次抒发自己以身许国、报效明主的决心:“壮士凌苍冥,精诚贯白虹。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王勃《陇西行》十首是他亲赴边塞的纪实之作,其中七、八两首也是充满克敌制胜的豪气,慷慨赴疆场的英勇再现:“烽火照临洮,榆塞马萧萧。先锋秦子弟,大将霍嫖姚。”(之七),“开壁左贤败,夹战楼兰溃。献捷上光明,扬鞭歌入塞。”(之八)

边塞诗中流露出慷慨报国之志和“视死忽如归”的壮志豪情,自然不只是四杰,源乾曜、刘希夷、李白、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一大批著名诗人都有此类诗作,如源乾曜的:“奉国知命轻,忘家以身许”(《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刘希夷:“平生怀仗剑,慷慨即投笔”(《从军行》),李白:“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幽州胡马客歌》),王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行》),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之四),高适:“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蓟门五首》之四),岑参:“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东平留赠狄司马》)等等,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慷慨报国之志。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珍贵之处也只有在它的一次性上。而唐代边塞诗人在国难面前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以身许国,视死如归,表现出崇高的人格和人性的美好。

第二,边塞诗人通过对英勇将领的赞扬和对腐败无能的将帅的愤恨之情传达出了他们对国运的关心。如英勇善战的唐将哥舒翰是褒受赞扬的一位,“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 2 [2]

之裔也??初事节度使王倕,倕攻新城,使翰经略,三军无不震慑。后节度使王忠嗣补为衙将。翰好读《左氏春秋转》及《汉书》,疏材重气,士多归之。”“后吐蕃寇边,翰拒之于苦海拔,其众三行,从山差池而下,翰持半段枪当其锋击之,三行皆败,无不摧靡,由是知名。”【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翻译】

[3]好多诗人的诗作中表现出对哥舒翰的赞扬,如同时期的李白、杜甫、高适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流传在河陇地区的民歌《哥舒歌》,歌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诗以北斗起兴,喻哥舒翰的功高;以胡人“至今”“不敢”南下牧马,喻哥舒翰的功劳影响深远。全诗对哥舒翰的英勇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诗人李白在诗作中也有描写,他在《述德兼陈上哥舒大夫》中写到:“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霜。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称赞哥舒翰是上天孕育的英才,并将历史上著名的将军白起、卫青拉来陪衬哥舒翰,极尽赞扬之能事。高适也有诗作赞扬哥舒翰的英勇善战,如“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杜甫:“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先锋百胜在,略地两隅空。”(《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赞普多教使入秦,数通和好支烟尘。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

与此相反,边塞诗人也通过诗作反映出朝廷用人不当、一些边塞将领的昏庸无能,致使唐军屡遭惨败、千万士兵断送性命,表达出他们的愤恨之情,同时也表达出对国运的极度担心。如高适在《蓟中作》中写到:“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成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诗人写安禄山妄启边衅,以邀功请赏为重,结果损兵折将,诗人对此表现出无比的愤恨。他在《燕歌行》中更直截了当的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实:“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奋战前线,不惜身死报国,而将领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这是何等鲜明的对照。诗的结尾,诗人把笔锋指向了骄奢失职的边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中通过对比的手法揭露军中:“死是军人死,功是将军功。”(刘湾《出塞曲》)的不公平现象,“这也是唐人理性思考征战的结晶,闪耀着人性的光彩”。 [4]

二、人性美体现在边塞诗人建功立业之积极进取的态度中。

处于上升时期的唐朝,文士们普遍富于青春的热情和理想,意气奋发,激情洋溢,锐意进取,乐观自信,极力渴望自我价值的最大实现。他们也应和着祖国的需要,将人生的理想合理地寄托在报效祖国上,这不仅不矛盾,反而是人生理想得以完美实现的最高统一。“不 3【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翻译】

管他们是否能够在边塞中立功,是否能够得遂如愿,他们始终是那样热烈地向往着,追求着,沉醉于一半为理想所浸透一半为现实的雄奇豪壮情调所笼罩的边塞生活中,极为自然地留下了他们那些气势豪雄情感昂扬的歌吟。”这种充满自信的进取人生,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是人性美的再现。

翻阅唐代边塞诗作,其中洋溢着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和俯仰天地的大气情怀,热烈追求人生理想的感人气势,有着“气势豪雄情感昂扬的歌吟”。边塞诗人也在唐朝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急于登上政治的舞台、实现理想抱负、表现自我价值。请听他们热烈情绪的表达、情感昂扬的歌吟:“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杨炯《出塞》);“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杨炯《紫骝马》);“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骆宾王《夕次蒲类津》);“单车入燕赵,独立心悠哉!宁知戎马间,忽展平生怀”(高适《酬裴员外以代诗书》);“才子方为客,将军正客贤。遥知幕府下,书记日翩翩”(高适《别马判官》);“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塞下曲》);“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王昌龄《变行路难》)等等。与此同时,他们抒发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时,常常把读书人拿来作对比,自身本是书生,却否定书生,甚至鄙夷书生,表现出他们不敢平庸的积极进取的态度,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十年首章句,万事空寥落。登上北蓟门,茫茫见沙漠。依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高适《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山碛西馆》);“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等,从侧面表现出他们想通过立功边塞实现抱负进取态度。

他们在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中,有种必胜的信心,催人奋发的气势,信誓旦旦,底气十足,这也是唐人特有的精神气魄,再现着时代精神。如李白的壮志豪言:“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六首》),“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从军行》);高适的“黯黯长城外,日末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蓟门五首》之四),“作气群山动,杨军大旆翻??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岑参“上将拥旗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轮台歌》);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从军行》);张说“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破陈乐词二首》)等,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振振的誓言,表现战斗胜利的喜悦与信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他们这批志在四方的男儿,强烈的希望自己成为响彻宇宙的大英雄,这种理想、情怀显的大气磅礴,无不憾人心魄,显示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 [5]

再现着人性的美好。

三、人性美体现在戍边将士与恶劣环境斗争之坚强意志中。 “北风”、“雪海”、“大漠”、“野云”、“孤月”等都是边塞诗中常出现的意象。从这些意象中可以看出,边塞的环境是极其恶劣和险要的,但是戍边将士面对如此恶劣和险要的环境,他们充满了昂扬的激情和乐观的情绪,展现出战胜凶恶敌人、征服恶劣环境的崇高信念和精神力量,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正如李泽厚所说:“自然界的某种极其巨大的体积、力量,即巨大的自然对象,通过想象力唤起人的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与之抗争,后者在心理上压倒前者、战胜前者而引起的愉快,这种愉快是对人自己的伦理道德的力量、尊严的胜利的喜悦和愉快。”,在这种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体现出征人巨大的精神力量 ,他们渴望得到征服自然的胜利与喜悦,在巨大的自然环境中赢得自尊的胜利,也如黑格尔所说:“环境的互相冲突愈众多,愈艰苦,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能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加显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和坚强。”(《美学》第一卷)

戍边将士面对恶劣的环境,他们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以雪山孤城为背景,有力地显示出身经百战,金甲磨穿的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具有金刚雄风般的气势。在反映边疆艰苦的战斗生活中,诗人岑参尤以乐观精神著称,面对大漠中的风沙、大雪、火山、热海和屯云积水等极为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诗人发出的是惊异和赞美之词,“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送别》),将传说中的火焰山描写的光焰四射,无比壮观!“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一些边疆少数民族的神话故事,一经他的渲染,便焕发出了奇异的光彩。又比如在他的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梨花”喻冬雪,把漫天大雪,北风卷地这种塞外萧瑟苦寒的自然景象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笔描绘出来,呈现出一派无边的春意和清新的情致,诗人赋予了边塞恶劣的环境以浪漫主义色彩,显示出了诗人面对残酷生活的乐观精神,更显示出了与恶劣环境相抗争的坚强意志。诗人高适也是如此,他在《别董大》一诗中表现出了不凡的襟怀气度,在北风吹雁,大雪纷纷这样寒冷凄清的送别气氛中,唱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千古绝唱。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无论边塞的环境如何恶劣、如何险要,将士们的士气高涨,始终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行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诗中所描写的这幅塞外风雪图,俨然是一 5 [7][6]

《王维思想中的儒学积淀》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翻译 第三篇

王维思想中的儒学积淀[1].txt

2.笃实敦厚的早期诗风与厚德载物、美刺讽谕、美善合一的美学思想王维的早期诗作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审视的视角暗含着对“今人作人多自私”的社会现状的讽谕与批判,但常表达得委婉含蓄。王维在开元九年因“伶人舞黄狮子”案被贬谪到济州任司仓参军,其间结识了位坚守独立人格的布衣之士。王维在《济州四贤咏》中,对崔录事、成文学等人大加赞扬并对他们不为明主所识备感同情。在《哭祖六自虚》中,王维为友人祖自虚空怀着“不恨依穷 辙,终期济巨川”的政治理想与“翰留天帐览,词入帝宫传”的旷世才华而终不为朝廷重用抱恨夭亡的经历所悲恸,慨叹文人在政治上的悲剧性命运,充满沉重的生命忧患意识,将满腔不平与悲愤委婉地化于对友人的缅怀中,从而形成了王维早期现实题材诗作笃实敦厚的诗风。儒家强调文学对社会的干预,使唐人一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清谈玄论,而走向外向的社会针砭。然而儒家又标举“美刺”,提倡“怨而不怒”的温柔敦厚的诗风。王维大部分此类诗作都切近现实,针砭时弊而又能以迂曲的方式表达出来。另外,在王维不少诗作中体现出美善合一的思想。如他的《济州四贤咏》,将四贤孤傲清高的品格置于“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的山下海隅,与清净宁谧的氛围相得益彰。在歌颂友人政绩时,常从人民安居乐业的派桃花源式的生活图景运笔,无一字直夸友人政绩,而又无一字不呈现出为政之道至善至美的境界。其中剔除了烦杂琐屑的世俗因素,而将之审美化,从施政的实践中超脱出一种恬淡潇洒的人生风范与人格魅力。可以说王维的山水诗是以儒家厚德载物的思想为体绽放的禅 趣之花。王诗所体现的观照视角不应是一种简单的山水比德。因为山水比德是诗人主体希图从客体山水的观照中寻求两相一致以获得一种自我确证的方式,而在王诗中几乎已突破了观照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而融为一体。高步瀛评王诗“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而有真气贯注其间,斯其所以为大家也。”④而他所谓的“真气”大约即是王维物我契合,以物写心,以心合天的心境。正因为此,王维的山水诗所体现的不仅是一种富含禅意的禅境,更是一种深邃邈远的心境,而这恰是以儒家厚德载物的思想为基础的。只有有着博大胸襟

与深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纳世间万物于一己胸中,驰骋于天地山水而神思于万里之外。

二、“亦官亦隐”的深层文化心理

王维虽历经几度宦海沉浮,却并未像陶渊明那样解印绶弃官去,他选择了一条独特的遗世道路:结魏阙与山林,著冠带而禅诵。不少学者将之归为“宁静冷淡的遁世”强调仕途坎坷带来

的失意绝望。而我认为这与其说是避世主义,不如(,) 说是王维个人主体性的追求————希冀诗意地生活于现世。王维曾在《偶然作》中提及“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的原因:“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家贫口腹之累是他选择这种生存方式的一个现实原因,而开元及乾元年间,王维颇受重用,生活优裕。所以我们应该从其深层文化心理来考察。在《与魏居士书》与《偶然作》中,王维否定魏居士与陶渊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的思想与做法,强调“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王维对魏居士的规劝流露出他作为封建士大夫在长期儒家用世思想浸染下形成的济世弘道的社会责任感。儒家文化重群体利益,使人的社会价值得以普遍推崇并内化为士人的集体无意识。即使仕途多舛,萌生归隐之念,内心深处这种济世的感召仍挥之不去。另一方面,儒家不像佛家那样把现世看作罪孽深重的苦海而引导人们追求彼岸的幸福,相反它重视此在,关注人的现世幸福及社会价值的实现,对生死轮回、来世幸福持怀疑态度。王维否定彻底的归隐,不甘于隐士的清贫潦倒,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这里面似乎暗藏着他对人本体存在的一个隐在前提:灵肉二元论。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偏激地认为肉乃原罪之源,只有灵才能引向人类的自我救赎,王维认为灵、肉虽有轻重之分,但都有存在的理由。因此,他并不鄙弃入仕带来的生活的富足。然而,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相一致的是:王维像其他杰出诗人一样,永远不会满足于生活在现世,他们要努力寻觅本真的自我与精神上的超越,寻找真正属于他们的时代。于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生范式—— 以审美的—诗意地生活于现世,眼光观照俗世中的幸福,以求得灵肉的双向满足。另外,这也与魏晋南北朝后期由向秀、刘象等人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形成儒学化的玄学思想对王维的影响有关。鉴于嵇康等一批“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文人相继为司马氏政权所杀,郭象等另一批文人被迫选择了一条明哲保身之路。王维据此以“不废大伦”为思想前提,引申出“长林丰草”与“官署门阑”无异的观点,认为“拂袖为放,则野人于小隐之中;束带而朝,则君子于大夫之后”⑤“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⑥三(,) 、王维佛禅思想中的儒家文化积淀

王维那些隐居山林,直接契入禅境的山水诗历来为后人所推崇。不少学者从禅宗的角度阐述了其对王诗的影响。而我们又必须看到佛教传入中国后,南禅之所以发扬光大,在于它经历了一个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本土化过程,其中儒家文化因素的融入使不少士大夫的隐逸修禅呈现出外佛内儒的特点。南禅一反禅定苦修的修行方式,力主即心即佛与顿悟成性。其 理论依据是南禅的佛性说。禅宗认为生佛一体,成佛的关键在于是否能识心见性。将成佛的途径由外向觅求转向内心返观。这种以人为本而力求天人合一的终极倾向与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南禅所强调的凡迷圣悟指向的是人之本心本性,其潜在前提是孔孟的性善论。只有摒除杂念,悟得源自生命本初的纯净心性,才能顿悟成佛。由于“人之初,性本善”于是每个人都获得了成佛的可能。王维在《能禅师碑》中:“根尘灭(,) ,非色灭空。行愿天成,即凡成圣”即阐释着这种观点。另外,顿悟说更强调以慧根佛性为基础,向内探求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大道之成,不取决于修行的时间、方式等外在因素,而取决于内心的求证,这需要人发挥主体能动性。长期社会规则的内化使人不断被正统秩序体制化,而逐渐失却了本真的自我。所以必须力排俗念,在求得内证的过程中,体悟生存之道————人的生存状态与天地乾坤的冥和。这种希图通过天人合一使人性从神性的启示中,获得人性的净化与升华的方式是对儒家立足于人之存在,谋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的继承。禅宗是一种社会化的宗教,强调入世,重视发挥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这是禅僧由道场走向官场,将禅宗自觉官化的表现,也是士大夫轻蔑利禄又追逐利禄的双重性格在禅宗中的反映。”⑦禅宗力主顿悟,不倡苦修为士人敞开了于凡尘间修行悟道的大门,一

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文人一贯的仕隐矛盾,突破了二者水火不容的旧宥。王维的生存方式即调和了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以一种任运委化、随时而动的淡定达观态度与“无可无不可”的思想来对待人生中的无常际遇,追求诗意地生活在现世。禅宗六祖慧能还摒弃了印度佛教中不讲孝道,不敬王者的无纲常论,肯定儒家的忠孝之道。慧能在《无相颂》中曰:“思则孝养【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翻译】

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听说以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儒家的孝悌之道是忠恕之道的基础。封建社会以家庭家族为单位,家国同构,忠恕之道是对孝悌之道的引申与发展。王维在现实中奉行着孝悌尽忠之人生准则,宣扬“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天为之降和,地为之嘉植。”王维“事母崔氏以孝闻”,“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王维与弟王缙义笃厚,在王缙被贬为蜀州刺史时,呈《责躬荐弟表》,愿削官以赎弟罪。另外,儒家标举“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价值观,认为群体价值是个体人格的归宿,因而个体价值的实现更多地体现为外证。通过“立德、立功、立言”来留名青史。士人多选择兼济天下的立功方式来实现人生价值。而这在古代导致了一种独特的价值实现方式:忠君。王维在其诗作中多次表达了忠君报国的思想。如:《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从军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应该强调的是,王维的思想是多元复杂的,儒、释、道思想呈现出三者互渗的特点。这种多元互渗的文化思想贯穿于王维的一生,只不过不同阶段的主导思想不同。故我们不能把王维前期积极仕进看作凡夫俗子的追求,也不能把他后期修禅隐居看作完全的超凡脱俗。

注释:

①王维著.王维全集·裴仆射济州遗爱碑.曹中孚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117.②王维著.王维全集·魏郡太守河北采访处置使上党苗公德政碑.曹中孚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3.③论语·为政.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下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21.⑤王维著.王维全集·洛少府与两省遗补宴韦司户南亭序.曹中孚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07.⑥王维著.王维全集·济州过赵叟家宴.曹中孚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61.

⑦杜继文.魏道儒著.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177.

参考文献:

[1]王维著.曹中孚标点.王维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谭朝炎.红尘佛道觅辋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康震.论王维政治思想的内涵与意义—兼论王维政治风格的美学境界 极的、精心的改造,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保持居家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天然和谐。特别是在解决蓄排水、日照、采光、通风、抗洪防旱、就地取材等方面,徽州古村落的建设可谓匠心独具。最为典型的是享有“中国画里乡村”美称的宏村。宏村枕高岗,面流水,可以仰观山色、俯听泉声,但河低村高用水不便,定居宏村的汪姓先祖屡遭火灾。因此,宏村人根据宏村西高东低的地势,开凿水圳引溪水入村绕屋连接家家户户,水流经过村落中央依托天然泉眼挖掘成 的池塘,最后注入在村南兴建的人工湖,再从人工湖流出灌溉农田。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宏村的规划与建设,既顺应自然,又通过科学的设计加以人工改造,实现了自然环境与生活需要的充分协调,将人的生存融合于自然,不仅解决了居民生产、生活、消防用水,调节了气温,还创造了一种“浣汲未及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的良好环境,达到了我与物合、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三、巧妙设计古村落建筑的布局与构造,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勘察村址、建设水口、改造外部环境等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建造住宅、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服务的。民居是最具实用性的建筑类型,徽州古村落在民居整体布局、房屋内部构造等方面,更加注重 贯彻天人合一思想,努力实现民居建筑对自然、社会、人文的内在的综合适应性要求。徽州古村落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规划和精巧的构思设计,既充分满足生产、生活之所需,又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按照依山循水、随势赋形的环境设计和布局特点,大部分徽州古村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经常可见黑瓦白墙

《寒食还陆浑别业阅读答案_寒食还陆浑别业翻译赏析_作者宋之问》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翻译 第四篇

<寒食还陆浑别业>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宋之问。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寒食还陆浑别业阅读答案_寒食还陆浑别业翻译赏析_作者宋之问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鉴赏]
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之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山庄清幽秀美的自然景色和寂静安宁的环境,屡屡唤起这位宫廷诗人的山野真趣,故其诗集中有不少以陆浑山庄为题的诗作,大多风格清新秀丽,显示出一种远离尘世的纯朴幽雅气息,也抒发了诗人隐藏在“志深轩冕”背后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之情。
武则天执政时期,多居于东都洛阳,其近臣文士,五六两句,以顶针手法,先重复“伊川桃李”,“正芳新”又承第二句“今始发”,具体表现山中迟来的****。接着“寒食”句回应诗题。清明寒食节,能够远离京洛尘世的喧嚣,在山间别墅中度过春夜,本来已经很使人舒心畅快,更何况还有酒助兴。这两句绘出了寒食山中的迷人春夜,和诗人此刻举杯独酌、无所拘羁的自我形象。诗至此全是写景抒怀,山景清雅,其情怡然,似有田园牧歌风味。末二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诗人自称乡间野老,在开怀畅饮之际,歌咏太平盛世。
这首诗前四句处处围绕洛阳与陆浑山庄的不同来对比描写,写洛阳的花团锦簇,杨柳婀娜,是为了映衬山中明月清晖、桃李花发的幽雅,表现自己对清静山间的喜爱;在写景的同时,交代行踪,表现心境,语言形象性和概括力极强。后四句主要抒发诗人一旦摆脱京洛回到山野田园的欢欣之情。但通览全诗,风格清秀,语言轻松自然,与刻板冗滞的奉和应制诗比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458498.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