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花卿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是什么

| 写作翻译 |

【www.guakaob.com--写作翻译】

赠花卿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是什么篇一
《赠花卿》

赠花卿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是什么篇二
《赠花卿》

赠花卿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注释

(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3)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4)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5)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6)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此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鉴赏

作者:佚名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秋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解

1、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2、轻罗:柔软的丝织品。

3、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4、天阶:露天的石阶。

5、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

译文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

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凉;

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赏析

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

赠花卿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是什么篇三
《第二章 阅读理解》

第二章 阅读理解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阅读主要是为需求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阅读理解主要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类。小学语文阅读主要内容涉及儿歌、童话、寓言、诗歌、百科知识、记叙文、说明文等。下面个根据小学阶段高年级学习内容,从几方面分别谈谈如何进行阅读。

第一节 文言文 诗歌阅读

知识点睛

一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

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并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因此,小学文言文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学弈》、《两小儿辨日》、等小故事。在浩如烟海的文言文优秀作品中,精选了这几篇小文,作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入门。 方法解读

在阅读文言文是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面:

1、识字过关

文言文中有些字,今天已经很少见到或使用,如“曰” “弈”等。有些字古今义不同,如“狐假虎威”的“假”字在古代史借的意思。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专门的工具进行查阅,在认识字的基础上熟读全文,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2、了解文言文中的常见的虚词用法

文言文中常有“之” “乎” “者” “也”等字它们很少单独表达具体的意思,不过在古文中却很重要,要读懂古文不光要理解句子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还必须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虚词的意

思。

3、注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和省略句。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倒装句或省略句。例如,今天说“不欺骗我”,古代却说“不吾欺”;而古代“可与言”就是今天“可以跟他说话”的意思。学习文言文是需要注意。

4、了解一些古代社会文化生活的知识。

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社会生活风俗。了解古代的社会风俗避免望文生义或随便估摸。

除此之外,在学习文言文时还需要掌握以下一些方法:

1、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应该提前预习试读,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知道字词读音,如何断句停顿,句子的语气。然后,通读文言文,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悟文意。

2、 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正确的节奏应

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这句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意思比较明显,不断的掌握划文言文节奏的方法。

3、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试着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进而在老师的知道或同学之间的交流后理解句子意思并用简洁明了的现代文表达出来。

4、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侧重讨论理解。在讨论的基础上再去理解文章的主题,以及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或寓意等。

5、 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强调了熟读背诵的重要性。掌握了文言文的内容,也理解了文言文所告诉的寓意或道理后,熟读文言文,读出感情,反复朗读深入体会语言的意境,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6、改写全文,知识延伸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最后,把文言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文,可以加上一些自己认为应该增加的

词语和句子,使得语句更加通顺,更加连贯。

阅读实践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 )(2)破.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赠花卿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是什么篇四
《古诗词鉴赏 赠花卿》

古诗词鉴赏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

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

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

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

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

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

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

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

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注释]

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

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杜甫

《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 卿:是对男子的美称。

锦城: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旁有锦江,所以称成都为锦城。

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

纷纷:繁多而纷乱。此处应是“繁盛”意。

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半入”并非各半。

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几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闻:听到。

[译诗、诗意]

(一)

锦成里日日飘荡着美妙乐声,一半江风吹散一半袅袅入云。这悠扬曲调莫非是神仙演奏,在凡俗的人间能够几回听闻。

(二)

锦城(今四川成都)

的弦乐声每日纷纷不断,随江风直上云天,声高传播远。

这些曲子应是天宫(暗示皇宫)才有的,人间哪里能够听得到几次呢?

[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

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

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崔 闽)

赠花卿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是什么篇五
《古诗文阅读第二章特色专题4》

赠花卿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是什么篇六
《赠花卿,竹里馆》

赠花卿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是什么篇七
《古诗鉴赏一:读懂》

赠花卿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是什么篇八
《古诗文阅读特色专题2》

赠花卿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是什么篇九
《文学常识与写作(学生)》

文化常识

1、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中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题目。

① 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② 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2、把下面的谚语补充完整。

①读万卷书, 。 ②台上一分钟, 。

3、离开母校的日子里,我们常常想起老师的谆谆教诲。当我们淘气贪玩耽误了学习时,老

教育我们:“少壮不努力, 。”当我们为写作而烦恼时,老师启发我

们:“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我们遇到困难想退缩

时,老师鼓励我们,“ ,金石可镂 。”

4、根据以下提示,写出相应作者的姓名,并写出他所创作的两部作品。

A、他是十九世纪著名作家;B、他是“世界童话大王”;C、他是丹麦人。

这位作家是:

作品:

5、《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指的是( )

A、刘备 诸葛亮 张飞 B、刘备 关羽 张飞

C、周瑜 刘 备 鲁肃 D、孙权 刘备 曹操

6、下列哪一句诗不是白居易创作的( )

A、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7、六年语文学习,你已熟记了不少古诗词。请把下面诗词补充完整。

(1)待到山花烂漫时,_____ 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谁持彩练当空舞?

(3) ____________,不教胡马度阴山。

(4)王师北定中原日,_ _________。

8、《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你一定背得滚瓜烂熟了吧,请在下列古诗中,选择一首默写,并写

出诗人名字。

《敕勒歌》 《送元二使安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枫桥夜泊》

《乌衣巷》 《山行》 《赠花卿》 《清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水浒传》主题曲中有这样的歌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

州哇!《水浒传》原著中,有很多事件都体现了这几句歌词的意思,请你举出两个例子。

① ②

10、“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

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首歌化用了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

中的诗句:“ ”

11、“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

何心事终虚假?”这首诗揭露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

指的是 ,“美玉无瑕”指的是 。

12、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神机妙算,巧借

东风的 ;如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 。

这部书中有关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某一个英雄人物的至少

一个故事的名称

13、下列人名与出处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阿里巴巴-——《一千零一夜》 B、犹大-——《伊索寓言》

C、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灰姑娘-——《格林童话》

14、写出下列成语的后半部:

①、天下兴亡—— ②、星星之火——

③、万事俱备—— ④、天网恢恢——

⑤、不入虎穴—— ⑥、以子之矛——

15、给名句配对:

A. 无边落木萧萧下, ( )除却巫山不是云。

B.曾经沧海难为水, ( )八千里路云和月。

C.同是天涯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识。

D.三十功名尘与土, ( )道是无情却有情。

E.无可奈何花落去, ( )不尽长江滚滚来。

F.东边日出西边雨, ( )似曾相识燕归来。

附注:春节:农历腊月三十——习俗“合家团圆”“吃团圆饭”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吃元宵”

清明节:农历四月初五——习俗“扫墓”——文学作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

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划龙舟”——怀念屈原

七夕:农历七月七——习俗“牛郎织女鹊桥会”(又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文学作

品: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吃月饼”——文学作品:苏轼“中秋词·明月几时有”、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习俗“登高”——文学作品: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一人。”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李清照“„„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

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7、湖湘文化名胜与文化名人:

①爱晚亭: 相关的文化名人 晚唐著名诗人 ,名句:“远上寒山石尽斜,白云生处

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橘子洲头: 相关的文化名人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满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

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③营盘街: 相关的文化名人 南宋著名词人、“豪放词派”代表人物 ,名句:“众

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④贾谊故居: 相关的文化名人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作品:《过秦论》

⑤岳麓书院: 大门上的对联:“ ”;相关的文化名人 南宋理学家朱熹与张拭

——湘江风光带一景点“朱张渡”就是纪念这两位大师。

⑥岳阳楼与洞庭湖: 相关的文化名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作品: ,

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杜甫 诗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⑦汨罗江: 相关的文化名人 ,作品《 》,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

下而求索。”

18、迁移性默写或在语境中运用。

(1)诗中月是非常美好的,李白“床前明月光”的回引起多少人的遐想.请写出两句含有月

的诗句.

① ,

② ,

(2)一说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小红叶就说“ ”(引用《游子

吟》诗句)

(3)兄弟不和,人们会用“ ”劝慰他们.(请引用曹植《七步诗》

的诗句 )

(4)一提起这几年的生活,军军老汉深有感触地说:“如今的生活 ”

(请用歇后语)

19、根据下列诗句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 ②可怜九月初三夜 ③二月春风似剪刀

④小荷才露尖尖角 ⑤遥知兄弟登高处 ⑥天津桥下冰初结

A.③①④⑤②⑥ B.③①④②⑤⑥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④③⑤②⑥

20、阅读王维的《观猎》,回答下列问题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1)诵读诗歌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B、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C、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D、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2)这首诗通过描写狩猎的过程,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答:最喜欢的句子: 理由:

(3)古诗词中还有很多实写“山”、“水”、“花”、“鸟”、“草”的句子,请在下面各写一句。

①山:

②水:

③花:

④鸟:

记叙文写作专题一(写人篇)

了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及写作记叙文的基本要求。

一、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抒情等方式表现实际生活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分类

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三、基本要求

(一)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

(二)注意记叙顺序

1、顺叙

2、倒叙

3、插叙

4、补叙

三、怎样写人

一、写人记叙文以记叙人物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如人物传记、人物通讯、人物轶事等等。写人的记叙文重在刻画人物的性格,并通过这种性格的刻画来反映生活,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

二、写人一般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

⑴肖像描写。

⑵语言描写。

⑶行动描写。

⑷心理描写。

⑸环境描写。

⑹细节描写。

【佳作展示】 守财奴(节选)

终于他主意拿定了,晚饭时分回到索漠,决意向欧也妮屈服,巴结她,诱哄她,以便到

赠花卿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是什么篇十
《鉴赏古诗读懂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ziyuan/132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