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

| 实践技能 |

【www.guakaob.com--实践技能】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篇一: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也相应的跟上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当前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也成了一线教师研究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将结合几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它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从教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应用于提高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实现辅助教学,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之一。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有了信息技术就可以抛弃一切常规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方式代替教师授课等。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各种教学手段协同互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为了能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显得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单一化,而在有的课例中又显得不太恰当。

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体现方式。教师应认真备课,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忌“滥用”,无论什么课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果这样,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而言,只会耽误他

们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

不同重、难内容采用不同的课件设计方式。有些抽象的东西在教学中利用课件来突破时就可以采用演示型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不用绕弯子。而需要学生参与、合作完成的内容,可以采用网络型课件,授课环境也相应到计算机网络教室。通过网络平台,师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课件的设计应注重实效,尽量不要去追求的高技术性,能解决问题就行。

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学校已有教学资源的就直接利用。比如,学校有农远工程配套的视频教学光盘。教师可先观看光盘内容,再进行教学设计,直接利用这些光盘进行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当然,这种方式也不能忽略教学常规,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作用发挥好,教师不是光盘播放员。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活动,不是什么高级产物,忌“穿新鞋,走旧路”,应走入教师的实际教学。不要认为信息技术是公开课、优质课中才能使用。这样纯粹浪费教学资源,更不能促进教学发展。

综上所述,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解决问题: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才能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当然,要使教育真正信息化,是一个艰巨漫长过程。要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篇二: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为了能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显得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单一化,而在有的课例中又显得不太恰当。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体现方式。

教师应认真备课,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忌“滥用”,无论什么课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果这样,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而言,只会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活动,不是什么高级产物,忌“穿新鞋,走旧路”,应走入教师的实际教学。不要认为信息技术是公开课、优质课中才能使用。这样纯粹浪费教学资源,更不能促进教学发展。 综上所述,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解决问题: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才能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当然,要使教育真正信息化,是一个艰巨漫长过程。要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篇三: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反思

《设置幻灯片背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性学科,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让学生在掌握必备操作技能之余还要重视培养其应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置幻灯片背景》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即“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展示自我”——“评价小结”。这个设计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出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展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应用,整个教学过程真实、扎实、朴实,各环节的学习力求让学生都能亲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定位准确

整节课中,教师不是在做一个说教者,没有刻意地去进行知识的讲授,而是借用书本和学生的探索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可以说,老师在本节课中不是一个导演,而是剧中的一个组织者,这样就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教学过程清晰

本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教师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层次清晰。先用展示比较引入主题,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并安排学生自主实践,最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价。主要内容层层递进,将不复杂的内容教出了新意,使课堂呈现出轻松活泼的局面。

3、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高内容的趣味性、增强气氛,更在于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应提倡不断地探究。教师在一开始就通过生动的语言讲授把学生带进希望学习的情景中,在教学中又通过设置各种问题和练习,不断为学生营造学习的环境,诱导学生追踪事件的各个环节,调动学习兴趣。

4、自练自悟、自主学习

《新课标》表现出了对创新能力的极大关注,要求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都会导学怎样学习,要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建构主义的现代化教学转变。怎样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程,我们要学会利用好我们的课本,让孩子真正学会看书。在课堂上,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们不仅会看书,而且看得很认真,并能按照步骤完成操作任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5、积极主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交流学习的条件。在处理书中做一做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并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学有所用的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问题和不足:教学是门艺术,艺术要追求完美,自然有缺憾,所以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自己在组织教学时,激励性评价不够,没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大班额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造成了缺憾,语言也有缺乏严谨之处,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篇四: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湖南省永州市第六中学 张花美 电话:15116610020

摘要: 目前,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

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在课堂中的应用使教师们倍感轻松,但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化学课堂教学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体感觉器官中,视觉对记忆的贡献为25%,听觉占15%,而视觉听觉并用时大脑记忆效率高达66%,实验证明记忆效率与参与记忆的感觉器官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正比关系。目前,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画面,个性的声音,简约而工整的文字,从各个方面刺激着学生的感官,这无疑为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使教师们倍感轻松,但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文就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认真准备课堂素材

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课前准备密不可分,要想保证教学质量,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目前,网络上的化学教学资源浩如烟海,教师引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的情况非常普遍。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化学课件,各种公开课、评优课、汇报课、观摩课成了课件质量的“代名词”,这种不分“青红皂白”,“一哄而上”的现象令人担忧。盲目引用网络上的课件,不但不能优化教学,反而对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造成困扰。对于网络资源只能选择性的应用,不能全盘吸收,应取其精华,课前必须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件进行修改、整理,即课件中必须溶入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修改、整理课件时要特别注意课件的容量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是学生学得怎么样,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多少,因此,课件容量不必盲目求大。课前务必理清教学思路,设计好课堂进程,循序渐进,使课堂层次分明,便于学生逐步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以达到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有选择性

信息技术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教师应把它放在一个合理的位置,有效的

辅助化学课堂教学,不能刻意追求教学手段,让课堂离不开信息技术。中学化学课程内容大部分适合讲授,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实用性不可小视。而对于某些内容的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其优势就非常明显。对于微观内容的教学,如微粒的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等。多媒体教学的鲜明画面、清晰的结构模型,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能使学生对微观物质的结构形成深刻的印象,对理解结构和进一步的性质学习十分有利。再如,在高三总复习时,时间非常宝贵,教师板书浪费很多时间,运用信息技术,有更多的时间探讨主体内容,复习效率得以提高。尤其系统复习时,通过列表不仅把内容明确的展现出来了,还有利于比较和加深理解。又如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有虚拟实验操作、实验流程的优点。运用Flash动画模拟一些特殊实验,如危险性强、污染严重、操作困难的实验,不失为优化教学的好方法。而对于常规实验运用动画模拟,信息技术就在课堂中“喧宾夺主”了。化学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由实验结果来回答问题,在实践探索中自主发现,即“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在尝试中学”。运用动画模拟不能给学生以过程体验,少了真实感受,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扼杀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想象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科学新发现往往是在未知情况下进行空间想象的结果,没有原型的空间想象才是创造的想象。没有计算机的时代谈不上现代教育,同样有令人惊奇的发现、创造。信息化时代,不能让先进的教学技术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绊脚石”。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应认真考虑,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化学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能力培养而定,不可强求。

三、应用信息技术应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

信息技术的快捷性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和讲授时间,通常一个课时的内容运用Powerpoint演示可以压缩到20分钟左右,如此快的上课,其教学效果必然会有所下降。快节奏的上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接受式的学习,枯燥而乏味,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自主思考空间被缩小,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及想象力的培养,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新课程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个性化的学习”。如此依赖信息技术的快节奏的上课模

式与新课改的目标不相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切不可“照屏宣科”, 用完整的课件充斥课堂,这样学生的视觉细胞容易疲劳,从而降低大脑的兴奋度,甚至产生厌倦的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上,要控制好幻灯片的撤换时间,给学生留出认知和思考的时间。同时,必须针对学生做具体的变动,选择性的使用课件内容,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尽可能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学生手、眼、脑并用,对知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科学素养,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应服务于教学理念的实现。教学手段的选择和使用,不能走极端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现代化教育和传统教育应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教师应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指导下,协调好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要素的作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 ,使整个教学系统发生集聚效应,让信息技术有机的溶入化学课堂,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篇五: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反思

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走进了课堂,大大革新了课堂教学的手段和途径,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文字、图表动画等多个角度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思

【摘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起到了以上的效果,还有待于探究。

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走进了课堂,大大革新了课堂教学的手段和途径,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文字、图表动画等多个角度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也利于扩大学生视野,增大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是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通过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发现存在一些不利的问题,现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大家共免。

1.教学手段先进与教学思想先进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化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便符合教改理念,在现在的公开课竞赛中,不管教者的语音语调、教态、教法和教学效果怎么样,如果不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很难平上奖;也有的老师认为多媒体的内容越丰富,形式越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有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之嫌。

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必须和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结合,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的主导性与多媒体的辅助性问题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不难看出多媒体是现代教学工具,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但有些教师把多媒体说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的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甚至把多媒体作为课堂的中心,教师和学生都围绕多媒体课件设计好的程序步骤,点击鼠标进行教学,教师只当“解说员”,多媒体成了演示的工具,以至多媒体再次成为新的灌输工具,使教学成了课件的奴隶,顾及不到学生瞬间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挫伤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法大打折扣。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

3.现代投影屏幕与传统的教师板书问题。

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离了粉笔和黑板。而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而多媒体是程序化的无法加进去而生出许多遗憾;另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而多媒体则是动态的,固化的;还有板书的过程同时也是引领学生思维,和学生交流的过程,是教学艺术和美的体验过程。教学中由于使用多媒体的程序化教学,而忘记了板书,也就不能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容易导致多媒体画面切换太快,学生跟不上节奏,记不下笔记。可见,多媒体演示教学容易把板书教学可能实现的双向交流变成一种单向输送,容易滑入“灌入式”教学的泥坑。

4.教学课堂的活跃与教学效果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

的试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极大兴趣,教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不断变换的画面,各种各样的声响效果来吸引学生。学生上课就像走马观花,看是课堂容量很大,似乎获得不少,实则所学有限,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其实学生是被多媒体本身的画面吸引,以至这些图像信息反而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画面背后的深刻道里思考,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以及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的培养。

所以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看教学内容是否需要,不要片面追求媒体信息的“大而全”,认为不加入音频和视屏便不是真正的多媒体,结果教学过程虽然很热闹、很活跃,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另外,不要过于注重视觉效果,过度屏幕渲染,把整个屏幕弄得“花花绿绿”,实践证明,附加信息和无关信息过多,虽然从心理上加深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能力,但却显得主次不分,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不知彼此,甚至成为毫无意义的累赘。

总之,多媒体教学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强化教师“教”,而是为了通过这一方式来改善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效果与效率”,“现代与传统”,“教师的主导性与多媒体的辅助性”等关系,将先进的教学媒体与先进的教育思想融于一体,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才能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无比优越性,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篇六: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浅议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阳东山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

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标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就怎样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馈及教学小结等方面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一些经验型的探讨与总结,其中涉及有心理学的应用,概念图的应用等也有新课标的理解等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建构主义,反馈效应,任务驱动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统辖新课程的灵魂,是贯穿新课程的一条主线。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信息技术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一个学习的乐园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其实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它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是很强的。但学生对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却兴趣不高,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教材编写落后的原因,也有学生厌烦理论说教的原因。

不管怎么样,我们要想把课上好,就要在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想法设法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

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精心分析教材内容,对于难点和重点内容,我们要认真阅读教材,精心组织好教学素材和相关资料。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的兴趣与神秘感,让他们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渴望情绪,并辅助以刺激学生的成就感的手段来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就容易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和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每个学生在初中学校的教学条件的差异,学生基础分歧很大,同时由于我们是大班上课,学生的智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反应在对于某些知识点,学生的学习效果分层严重,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一堂课就结束了。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实践中,在备课时,要将整体性的教学设计过程分解为诸多要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并掌握和发展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要从教学系统和整体功能出发,保证“目标、学生、策略、评价”四要素的一致性,使各要素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具体到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要深入研究教材和课标,然后精心选择素材,设计好相应的任务,每节课都做到能够提供三个层次的任务:

一是基础任务,就是能够基本达成教材和课标要求的任务,一般要求简单,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现有素材完成任务就行。例如我们在讲FLASH按钮时,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教程,给上节课所做的校园风景画面添加跳转效果。

二是巩固任务,即对基础知识加以简单运用并能巩固所学的任务,一般在基础任务基本完成后,教师通过点评学生作品,或者就某些多发的错误和操作的技巧提示,让学生对自己的基础任务有一个认识和对照的过程,并激发他们继续完善学习的兴趣,这个任务主要起到一个温故知新的作用。我们在讲FLASH按钮时,设置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根据教程为自己的作品添加退出功能的按钮,并设置好鼠标指针。

三是延伸任务,就是要照顾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一提供他们探究深层次知识的提示性任务。一般可以从网上寻找相关知识点的最新进展或者根据实际的社会热点和新闻进行加工,形成有兴趣点和创新点的任务。我们根据当时的情况,设置了第三个任务:结合08年春节的雪灾,让学生根据教程示例,自己制作一个个性化的按钮,我们提供了许多救灾物资和救灾场景的图片和小动画作为素材,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的photoshop知识对相应的素材进行加工。

通过这三个任务,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制作FLASH按钮的相关知识,大部分学生都能达成第二个任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完成了第三个任务,教学效果比较好,课堂达成度比较高,得到了听课的朱光明等专家的好评。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贴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因此,课堂任务的设置要本着“关爱自然,回归生活”这个方针进行素材的选择和任务目标的设计,争取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反馈——给学生一个反思的契机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应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元认知角度来考虑,学习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它同时也是认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元认知过程。

何克抗教授认为: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因此,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过程的反馈,即利用心理学的“反馈效应”,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有个及时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我参照心理学家罗西与亨利的做法,在所教的三个班中进行了试验,对13班,每节课上课前把上节课的学习结果以电子表格公布给学生,对14班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15班,则不告诉。如此进行了4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13班和15班对调,14班不变,也同样进行了4周教学。结果是14班的成绩最好,13班的成绩下滑,15班的成绩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一般我们在过程反馈中,应该注意跟学生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及时根据结合教师的反馈进行自我反思,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二是重视老师在每节课上的作业点评,认真总结对照自己学习上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

三、 重视每节课最后的小结——给学生一个成长的基点

俗话说:“编筐挝篓全在收口”,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成功的一节课,小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的教师巩固练习过后就简单的问学生:“学了这节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的提问,学生波澜不惊的回答,我们把课堂小结搞得成画蛇添足。有的教师虽然有小结,但仅仅是自己把“所讲”的重点内容重复一遍,有的干脆因“时间紧”给予省略。

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缺乏课堂整体设计,时间意识和环节意识薄弱。

我们应该怎样看课堂小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一定要进行课堂小结!

罗伯特·马扎诺等在《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一书中引用了大量研究报告来证明,在教育史上,总结是九种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因此,不要小看只占用三五分钟对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它对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上课内容,对我们教学能够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并与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都是很有好处的。而所有这一切,对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对促进学生不断积淀、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是很有作用的。

课堂教学小结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

 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

 有利疏理讲课内容,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在纵与横方面的联系,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在重点和难点上下功夫 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讲课内容与前后左右的知识相联系,使之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握好所学内容

具体到小结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根据本人的教学实际和与同行交流和学习中,我认为如果采用知识结构图的方式来辅助小结效果更佳。知识结构图可以利用PPT或者WORD的组织结构图,当然最好是利用专业的软件如Inspiration等,效果更好。

概念图是一种表征、检查、修正、完善知识的认知工具,它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类似于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意义建构的实质。在计算机教学中,科学概念和实际应用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其中包括从一般到具体的序列关系及渗透的网状关系。概念图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概念图应用在课堂小结中,有以下几个作用:

 可以协助学生记忆,“按图索骥”直观形象

先让学生自己建构概念图,以小组为单位讲解各自的概念图,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补充。其他同学课后对概念图进行补充修改。借助概念图,将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是以语言的形式而且也包含了图像的因素同时引入脑海,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即使有遗忘,通过对概念

图的回忆也非常容易将遗忘的部分重现出来。

 促进学生高级思维发展、合作学习与问题解决

要制作出好的概念图,必须搞清楚哪些是已有概念、哪些是不同概念、不同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且相关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而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系高级思维,所以绘制概念图有助于这一思维的发展。因为它实际上为这一高级思维搭建了一个“脚手架”,帮助学生:整理资料→整合知识→形成某主题的已有知识图→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嵌入新概念→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修正与完善。

多项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中,由小组成员共同创建的概念图往往更适用于多种情境。在各种教学情境下,小组成员对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通过共建概念图,来进行协商,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技能,使各自的认识得到完善与扩展。概念图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可帮助小组理清知识线索、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找解答办法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 概念图辅助学生整理加工信息,找到信息间的联系

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使用概念图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学习过的知识及时的总结,形成有序的结构,找出各个概念间的关系,从中可以“创造”新的知识。概念图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作用,它将原本存在于头脑中的概念知识摆在面前,我们可以通过彼此的位置、连线等观察到知识的联系。

下图就是利用Inspiration7.6进行计算机网络总结的概念图的实例。

俗话说:教无定法。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关键是看在你的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的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是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总之,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登译《教学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3]刘梅 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22期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篇七: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 谢红娣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整个生命体得到真实的进步和成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关键词】:

有效性 积极性 主题 系统性

【正文】: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供我们借鉴,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怎么教?如何定位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如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都成了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找到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课程所培养的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责任。如何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研究的重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这种追求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文作为一个抛砖引玉的契机,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做一些初步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能参与一同探讨。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学生。

(一)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目前,小学已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由于普及程度不同,学生的信息技能已由过去的“会与不会,知与不知”演变到现在的“精与不精,知多知少”的差异。由于小学教学水平的差异及各种客观因素导致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电脑上网,有的学生则可能连电脑都没用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

(二)教学内容重复,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程序语言教学体系、软件教学体系和信息需求体系。但小学、初中的教材中存在严重的重复,例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大都包含windows基本操作、文字处理、幻灯片制作、网络应用。而这些内容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已学过,而初中又开始学习这些内容,尽管学习的深度不一样了,但学生仍会出现厌学情绪。综观信息技术新教材,其内容均为非零起点,所以,教材往往依据学生有了相当的基础来进行设计。但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适应,仍有一部分学生处于零起点。

(三)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不平衡。

大多数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够全面,对电脑及网络的应用仅限于某些方面和某几个操作,很多学生可能是网络游戏高手、聊天高手、论坛版主。对电脑及网络资源的应用仅仅是为了娱乐,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

(四)教学目标定的过大。

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日益丰富,不再局限于狭小的操作层面,有了更丰富的承载,我们的教学目标也随之变大,要有理论高度、操作技术、道德教育,课堂的容量不断加大,在短短的一节课内,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太多,常常出现教师要求的学习目标虽定出,但大部分同学完成不了的现象。时间久了,一部分学生因长期不能完成任务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反感、抵触。

(五)过分注重主题活动,忽视知识的系统性。

在许多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中,根本分辩不出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被淹没在繁华的活动中,学生难提炼知识点,偏离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无怪乎老师们在问,信息技术课到底在上语文课?还是思想品德课?

(六)主题的选择是“破方求圆” 。

信息技术课堂中主题的选择不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是为了主题而选主题。例如有的教师信息技术课选择的主题不是国计民生就是全球环境保护的大主题。没有根据学习者的信息需求来选择主题,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无味,久而久之,对课程的学习丧失兴趣,对学习丧失信心。例如:电子表格教学中,所选择的主题是国民生产总值。长时间使用同一主题,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学生在主观上没有继续深入学习的动机。

(七)缺少方法指导,仍以技术讲解为主。

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效益”,我们仍以讲授法为主,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叫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接受老师灌输的被动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教学媒体充当了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

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认知学习理论,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虽然有时它的短期效高,但这种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出来的多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很少是创造性人才。

(八)主体绝对化倾向。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影响下,教学方式在不断更新,一时间“自主”、“探究”、“分组”充斥课堂,不论教学内容的难易,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在繁华的课堂中学生的探索学习困难重重,花费了时间却还没探索出结果,而教师却不作指导。教学中不可控因素越来越多,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九)课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

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信息技术课尤其如此。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我们常使用课件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把整节课的所有内容、所有任务的操作步骤都搬上屏幕,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件来完成任务,以计算机完全代替教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果学生花了时间却看不懂,学不会。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其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的宗旨,给学生学习新知形成干扰,产生负面影响,使目标难以达成。这种缺少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十)缺乏有效持续的评价。

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是不讲究评价的,因为作为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常认为会了就会了,即使要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只有两种答案:是和否。

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每位教师就应该思考:我们教谁?我们教什么?我们怎么教?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采取的方法策略。

(一)采取小组协作和第二课堂教学(有条件)。

(1)小组协作式教学介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较容易发挥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的长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差异分成若干小组,使小组内部成员的能力水平呈梯形分布,使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缩短差距,达到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平衡。

(2)教师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应在难度上有层次性。要有适合于优生的更深层次的任务,让他们深入研究;也要有适合于基础较差学生的浅层次的任务,并给予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尽快缩短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二)适当引导,发挥学生的特长为学习服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情绪,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解决日常学习中的问题。例如:指导学生在网络论坛中开辟学习blog,利用网络论坛共享学习资料和交流学习体会。对某些学科的专题性研究,可以在微

机课上完成,形成电子版本的报告,进行交流和评价。

(三)解放思想,拓展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纲,但不应拘泥于教材,要转变那种围绕教材,仅仅传授几个软件的观念,应根据信息时代需求,适当地补充学习内容。例如:在网页制作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补充图像处理、音视频编辑等教学内容。

(四)提高教学有效性要适当“瘦身”

(1)目标不宜定的过大,应简明、切实可行,对准核心、落实到小的着力点才具有效益。例如:在photoshop图像合成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把选取工具、图层作为学习关键目标,而不能过多地增加文字、特效等教学内容,让目标人为复杂化。也不能将合作学习等持续多节课的目标作为重点。

(2)目标不宜定的过细,具有关键性、对准价值意义才有效益。

(3)课堂目标不宜过宽。有针对性、对准情感需求才是有效益的。例如:畅游网络一节课,主题为搜索祖国山河信息,就不要将爱国等大情感目标生硬扯进来,而在《图像的合成》中,将尊重版权、肖像权等作为情感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五)化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靠“螺旋上升”。

螺旋上升的教学方法就是尊重学习规律,分步分段学,做到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不断深化。应该遵循:应用—> 探究—>触摸—> 感知,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规律。螺旋上升能够化解难度,让学习进程变得简约,在不知不觉中解决各种问题。螺旋上升的“向心力”是学生的需求。

(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搞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教学中,通过设立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让你的课堂对学生有吸引力,但在选择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需不需要?(2)是否具有可操作性?(3)选择的主题既要突出教师教学“重点”,又要兼顾学生学与思的“热点”。例如:在Acdsee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学生自己的照片,相信这样学生会更有兴趣。

(七)排除干扰,突出核心提高课堂效益。

在进行主题教学时,我们应针对我们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突出本节课的教学核心,进行“针对性设计”,最终达到落实技术的目的。

(八)改进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益

照本宣科、知识讲解、技术训练、道德灌输,这种以课程为本的教学方法是“赶”着学生走,课堂效率必然不会很大。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向前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观察到技术之美,体验到素养之美、自然上升到道德之美。然而不管我们用什么教法,都要注意以下问题:(1)从学习需求出发(2)以学生为本(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

(九)通过评价促进效益提升。

评价是加强学生自我认识、肯定优点、找出不足的有效方法。通过评价,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应有的挖掘。进行评价要注意:(1)要评谁?(2)评什么?(3)评价的目的?(4)评价结果的应用等一些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教学模式方法都还不尽完善。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不断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和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将一如既往,用心的对待此问题的思考,为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而努力。

【参考资料】:

[1] 李锋,王荣良.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能力发展的方法及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5.

[2]林晓东.利用技术促进学生的反思:对可教学教育的启示[C].“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2002.

[3]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只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篇八:浅谈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电化教育研究 2004年第3期(总第131期)

[文章编号] 1003-1553(2004)03-0078-03

中小学电教

浅谈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齐 群, 殷曰海

(山东东营胜利油田第一中学,山东东营 257027)

[摘要],,学理念的关系、教与学的主体和主导的关系、。这些问题处理不好,。

[关键词]信息技术;媒体;;[]]A

,堂。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被很多教师所采用,它对克服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在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走入了一些误区。下面对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化。所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水平提出了挑战,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难想像,一个教育思想落后、业务水平低下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提高课堂实效会有什么效果。

二、忌滥用信息技术,忽略与学科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媒体的工具性功能,使其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学。现实授课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特别是公开课,简直成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天下,也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事与愿违。笔者曾听过一节“原电池”的公开课,教师在用实验演示了原电池形成后,应该让学生思考其形成的过程,这正是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好时机,而上课教师却直接采用信息技术模拟了原电池形成电流的过程,讲解得很仔细,感觉好像不错,实际上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这就是信息技术使用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还有很多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用了反而多余,使学生感觉教师是在演戏,无形中教师扮演了“解说员”的角色。此外,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由于信息技术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

一、不要只一味追求信息技术

的“技术含量”,而忽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比如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用一般Powerpoint等简单软件即可完成的课件就没有必要非要采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只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即可以。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使资源共享(现在的网络中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较实用的化学教学软件)。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特别是一些课件的评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学课件搞成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毕竟只起辅助作用,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认真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最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去教书育人,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教师教学理念、思想的现代化,要远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78

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也容易使身心疲倦。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课型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学中特别是高中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或其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已经具备了的,或只需要教师作简单指导便能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是根本用不着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的,否则就会“画蛇添足”或者是“杀鸡用牛刀”。所以,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

(2)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型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

(3)要做到授课内强化重难点。

容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要根据授课的内容而定,

要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要勉强。使用时力求做到“五度”:时间上有宽度,活动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内容上有深度,结果上有效度。

变的操作,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入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四、不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实验教学

中学中的不少课程如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日常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来获得知识,,所以有极强的说,,。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

、危险性、操作的复杂性和成功,有的教师往往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实验的过程或播放录像等形式来进行演示。其实这根本无法达到实验教学本身的目的。再逼真的模拟也无法和真实的实验过程相媲美,而且这样做也失去了实验的“过程”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不适宜选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替代。当然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实验,如:化学中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分子的有效碰撞、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模拟和展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无可非议的,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一定要注意,模拟和真实毕竟是有区别的,前者不能代替后者。

三、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从目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看,制作的教学

课件无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从应用的数量看,前者无疑居多,但这类课件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实际应用中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决不能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电灌”。如果信息技术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一堂课下来看似什么都有,学生的实际收获却不多,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

五、不能过分夸大信息

技术的效果,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有些教师把信息技术看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信息技术的使用功能,无形中摒弃了传统的一些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的东西,以往的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其优越的一面,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师板书逐渐被计算机投影代替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时的常见现象,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记笔记,问其原因,比较一致的回答是“来不及”,因为信息的转化非常快,不少学生记了笔记就耽误了听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为了扩大课堂的容量,把本来准备板书的内容,如化学方程

79

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的结论、方法等都事先输在了微机里,上课时直接投影显示出来,这样做看似节省了时间,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记录,其效果事与愿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可以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内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此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特别是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显得重要,

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去使用信息技术,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只有适时、,才能发挥,(上接第77页)

  第一步,设计任务。

、文,示文稿的常用方法,、设置画面背景等。

(1)活动目标。①学会制作某一主题的多媒体演示文稿;②学生通过为自己的演示文稿设计合适的背景、添加艺术字体及一定的切换效果,熟悉操作,提高审美能力;③学生应能够体验小组协作学习的快乐,认识到小组协作学习的优势;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2)内容。用PowerPoint给你喜欢的歌星制作一张演唱海报。

(3)要求。①主题明确,积极健康。②演示幻灯片的数量不少于5张。③演示文稿中必须既有文字,又有图片,主标题用艺术字体显示。④幻灯片要有合适的背景和背景图片。⑤幻灯片之间有合适的切换效果。

(4)环境与资源。①活动环境。多媒体教室(每人一机),机内存有相关图片;与因特网连接;

图像、字处理软件、收发电子邮件PowerPoint软件、

的软件。②网络资源。

第二步,活动小组划分小组成员不超过5个,由教师选择和搭配,完成任务后解散。

每个成员分配相应的角色,如技术员负责解答和帮助解决同组成员的技术问题(包括所遇到的计算机技术问题和某一软件使用的技术问题);信息员负责搜集、整理、归拢来自各个成员所搜集来的信息;记录员负责记录和编辑小组的讨论意见,并作出决定,提交总结性的计划或报告等。总之,让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其中。80

实施计划,完成任务。

根据具体的任务和每人的情况明确职责,对重要问题可以集体讨论,分头准备。当然他们的角色可以互换。学习过程中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充分发挥个性和集体的创造性。小组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汇报、交流各自的工作进度和情况,指出不足、提高认识,有针对性地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及时调整计划,进一步把各自的工作进行下去。

第四步,成果交流,总结汇报。

小组中的各个成员对本次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作一交流总结后,教师组织展示学生的作业,进而学生之间相互作出评价,提出建议,以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促进小组成员以后的探索学习活动。

3.提高认识,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素质教育。

教育者对信息技术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方面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在促进其他学科教学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被教育者对信息技术教育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是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培养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方面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作用。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正视现状,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这一学科、拓宽教学的内容、探索教学的模式、丰富教学的成果,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上建立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即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像信息技术一样走在学科教育的最前列,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方面作出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篇九:应用信息技术理论 反思教学案例

反思所学案例

1、你一定见过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课堂,看到过一些老师如何游刃有余地恰到好处地使用技术支持教学。推荐你心目中的好做法,如果所推荐资源有网址的话,给出推荐资源的链接。

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应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我们所关心的不只是什么时候使用计算机,更关心的是用它干什么,实现知识的探究和问题的解决。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目标我觉得这就是一堂令人拍案叫绝的整合课。我听过一位教师上《春》这一课时,这位老师不但精心设计了课件,而且还提前让学生去收集有关春天的词句、诗句、图片等等,并且在制作课件时加以利用,这样,学生就有了很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同时还锻炼自己动手的能力。果然,在上课时,学生积极性很高,因为在老师展示的多媒体课件中就有自己收集的资料,因此学生上课的兴趣和注意力明显增强。同时,这位老师在让学生搜集资料时,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收集资料时都能有所得。除此之外,我觉得有的老师很善于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而不是一味的依赖技术手段,真正能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这些做法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我心目中的好做法:

(1)教师得备好课,备教材,备学生,充分利用好教材,不脱离教材,依据教材、学生特征和信息技术手段来设计教法。

(2)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必须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高效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实现课堂是学生的主人,要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写,课堂因学生的活动而精彩。

(3)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4)在关键环节、或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强的知识环节使用多媒体,是多媒体技术在关键

时发挥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觉得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在利用多媒体时首先应该要考虑能否利用信息技术学生,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提高,也使学生学以致用、做中有学,同时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营造一种有效的信息化的教学氛围。

我推荐的网站:

2、大家一定见过你所不认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情况,请谈谈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看法。

答:我听过的课,一般就是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或者教育局组织的观摩课,都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其中有很多不错的,也不乏有些我个人认为不太到位的。例如:

(1)有些教师认为一堂课没有用到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就不是一堂好课。只要是公开课,就会整节课使用多媒体,不管教学的内容是什么。我认为,多媒体教学要适时。

(2)有些教师干脆照搬别人的课件,不管适合不适合自己所用。我认为,下载别人的课件可以(每一个课件都自己做很费时很费事),但必须做出修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适合自己所教学生所用为止。

(2)有些教师过分依赖网络资源。整节课一直使用多媒体,就像放电影一样,最后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学生脑海中一片空白。我认为在运用多媒体时要和传统媒体相结合。

(3)有些教师为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学生没时间看课本,课件内容非常繁杂,内容太多,课堂很花哨, 学生没时间看课本,这种课忽略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不便于学生牢固掌握新知识。课件应该用在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上。

(3)有些教师把课件做得很完美,色彩比较亮丽,这往往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对学生的观察产生干扰,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

我认为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必须利用好学科的教学资源,特别注重对资源进行整合,充分研究学情,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使用,使学生完成某些用其他方法难以做到的事,在高水平完成既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获取信息技术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3、老师们自身的认识和经验,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请一定从自己亲历的事情谈起。比如,你在整合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你的应对策略和做法是什么? 答:我觉得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有:

(1)自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以前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辅助教学上,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2)课件的多少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课件的播放之间的矛盾,播放少了,学科与多媒体技术不能很好的结合,播放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不好。我的做法是课堂上不能总是让学生盯着屏幕,而是把屏幕、书本和课件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觉得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课件不能整堂课飞,课件应该注重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上,要让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让教材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的结合。所以在课件的制作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是最重要的。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反思篇十:期刊论文,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课程整合《中国教育信息化》编辑部:mis@moe.edu.crl

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张雷・,郭霞2

(1.邹城市郭里中学,山东邹城273519;2.邹城市郭里中心小学,山东邹城273519)

摘要: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作者就自己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体会和反思谈了两点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G43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旱现方式、学牛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0)22—0050—02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优势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感觉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发展,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的学习效率大

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T具。”下面就笔者在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体会和反思谈两点看法。

.+.+.+.+.+.+。+.+。+.+.+-+.+.+-+.+.+一+.+-+.+.+—+-+-+・+一十--I---4----4---I--・+・+-+-+-+-+-—・卜-+-+-—・卜-—-卜-—r-—-卜-+一—+一・

评论等进行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评价方式的多无化(学生自我反思、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主体的多无化(教师、学生、家长、网友等);发展性评价强调过程评价重于结果评价,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求知、探索和努力过程,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并突出学生自我评价,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

问卷涮查表明.不论是对照班还是实验班的学生,都认为专题网与其它教学网站相比具有以参考文献:

下特色:能记录自己的学习足迹、能看到其它同学的学习足迹、发表的文章有教师的审核和点评,说明学生认同多元化、发展性教学评价。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说明通过开展有效的多元化、发展性教学评价,能促进STS教育的实施。

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对个人、社会发展的责任感。而对学生进行基于网络的多元化、发展性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STS

教育的实施。当然,专题网在S眄教

育的应用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继续探究.如STS专题网的资源建

结束语

教学实践表明,利用专题网开展高中生物STS教育。拓展了STS教学内容,开放了STS教学空间,提

设.不同类型的STS教育的具体教学模式和策略等等。这些J’nj题的进

一步研究必将推进S偈教育的深

入实施。

…李娘辉,唐田.生物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70—85.

【2J任布君.生物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实验研究U】.生物学教学,2000,25,(12):12—13.

[3】谢幼如,尹睿.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UI.电化教育研究,2003,(1):34~38.【41王益哲.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模式探究D】.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4):5—7.

【5】殷杏贤.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策略与途径Ⅱ】.电脑与电信,2007,(12):6—8.

(编辑:鲁利瑞)

!±璺塾童堡!垦堡≥壅堑塑!型鱼竺!:竺塑:竺

堡堡墼全E盈

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发展。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明

显的:

1.创设情境,辅助教学,能够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从多媒体课件中选取合适的、教学需要的动画、文字等资料,配合光、形、声、色,提高语言感知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唤起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产生一种强烈的听、说、读、写的愿望。如在导入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在轻松优美的音乐《春天在哪里》中,屏幕上出现了这样几组iⅢi面:山渐显绿意,小草钻出地面,杏花扬着笑脸,杨柳在春风中翩翩起舞,细雨如丝、如缕。再配以播音员朗读范文的动人声音。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创新教育注重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面对未来的学习化社会.如果没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就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这样的人将来必会束手无策,寸步难行。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合作。获取知识、选择信息、积极探究等自主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比如学习《石壕吏》时,笔者安

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由学生自教A学课文内容,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的介绍到词语的梳理以及简单的反馈.都是在六个学习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借助计算机完成的。前提是学生到网上查找资料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归纳。之后再与其他同学交流,最后进行讲解。第二课时,在笔者的指导下继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疑问。共同探讨完成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手检索资料的能力、对信息综合归纳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等都得到了综合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计算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朋是显而易见的。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真正操作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些许问题。不得不提醒同行们多加关注:

1.教材被冷落

有时教师用鼠标代替了粉笔,用屏幕上演示的文字代替了教材。学生的眼睛多半时间盯着屏幕,手中的教材被冷落到一边。比如.新授语文课一般先要熟悉文中的词语,学生注视屏幕。词句及图像等不断呈现不断消失.词句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不深刻的.因为多媒体呈现的文字材料往往一闪而过.学生无法重复学习和回味。对词句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和充分。

2.师生情感交流受阻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一笑一颦一举手一投足.有时可以使师生心心相通,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这正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所在。多媒体的运用,使得师生在交流中多了一个中介,并且这个中介是没有感情的机器,师生情感交流由于它的存在而变得冷冰冰。有时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情况的反馈信息常被忽略;有时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所演示的内容.教师的言语鼓励和情感宣泄常被学生忽视。

3.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构不够灵活开放

教学过程和结构本身需要有序.但这是相对而言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完成后.它的程序就固定不变了。课上,教师只能一步步按照课件的固定程序进行演示,不能随着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而灵活调整.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多媒体既定的程序中去。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由多媒体的程序控制的。不仅学生的思维训练过程,就是教师的思维与讲解过程都被多媒体课件控制了,课堂缺少开放性和灵活性。

实践证明.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以科学求实的态度使用多媒体技术,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最优化的目的。

(编辑:鲁利瑞)

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张雷, 郭霞

张雷(邹城市郭里中学,山东,邹城,273519), 郭霞(邹城市郭里中心小学,山东,邹城,273519)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CHINA EDUCATION INFO2010,(11)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邢红梅 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2010(4)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有利于理清教学思路、解决教学难点、发挥教学个性、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本文拟从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现状、必要性、策略等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进行初探.

2.期刊论文 彭蓉.李纯武 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初探 -科学咨询2009(21)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有利于理清教学思路、解决教学难点、发挥教学个性,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本文拟从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现状、必要性、策略等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进行初探.

3.学位论文 孙姚同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模式研究 2005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各种新教材的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逐步走向深入。但由于人们对“整合”的认识不同,各种实践所基于的理念、思想和教与学的模式不同,构建的整合模式难以充分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思想,导致语文教学发生偏差,难以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更有效地推动整合实践,本研究对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首先,本文结合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和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要求,分析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建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模式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然后,按照这些要求,结合初中语文教与学的特点和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需要,依据相关的理论与思想,构建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相整合的模式。最后,依据所构建的模式,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案例,并在保定市第十七中学进行了初步地实践,通过教学过程观察、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与反思,使模式获得了初步的检验和修正。

4.期刊论文 金兴钿 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绽放异彩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9)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部分.[1]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面对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以及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应注意以人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在创设情境找准切入点、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内外结合延伸拓展点等环节上寻找最佳整合点,让语义教学绽放异彩,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5.期刊论文 姚晓兰.YAO Xiao-lan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在整合过程中形成的怪圈及对策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8(3)

当前,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在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怪圈,违背了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严重问题.基于此,应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推动基于信息技术的语文课程改革,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现代新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6.期刊论文 王鹏飞 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5)

受语文传统教学重知识,轻方法、情感、价值观思路的制约,常常使本应美不胜收的语文教学死气沉沉.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也以其强大的超文本功能,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对语文教学的旧有模式提出了挑战,为现代语文带来了无限生机.本文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之中的方式方法.

7.学位论文 陈新艳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教学的整合 2005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都是由技术带来的,并由此推动了教育的进程。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文字的出现”,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耳相传进行的教育活动之中。

由此,拓展了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使教育的形势发生改变。“印刷术”的出现开启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用纸张大量印出来的书籍,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而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正将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教学的整合,可以说结束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多媒体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引入课堂,使“黑白”的世界变得有声有色,尤其是语文课堂,授课教师妙语连珠,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但是,我国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只是近几年的事,而且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目前,只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得以较为广泛的运用。语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研究基本上是借鉴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我国具体实践相距甚远,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因此,本文试图从具体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教学整合的实践出发,着眼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教学整合成功与失败例子,归纳与总结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期对中小学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开展和对语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并以此求教于专家和广大的第一线的同行。

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探讨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性,以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教学整合的现状,意在阐明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可行的;第二章主要研究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语文教学的理论依据及研究前提,明确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建构主义学习观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第三章运用教学实例探究适用于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内容及多媒体介入语文给学生学习方式带来的变革,意在说明,多媒体介入语文教学的益处,对语文教学的带动作用。第四章解决的是多媒体信息技术中语文教学的课件设计问题,提出了课件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教学整合是一个新的课题,它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只要做有心人,大胆开拓,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8.期刊论文 祝朝映 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

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整合的前提;结合职高生的特点探索了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整合的四种教学模式:基于单机的"难点呈现式"、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式"、"团队协作式"和"课外拓展式";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整合例谈 -远程教育杂志2005(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要体现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技术"特长,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为语文教学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内容、结构、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教师要转变观念,激发兴趣,注重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0.学位论文 杜翩翩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思考 2009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现代教育添加了腾飞的翅膀,它改变着人们学习的观念;在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就是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全面地应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加一句人文、审美之类的话)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本文分析、论述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较系统地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诸多方式。指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十分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对促进中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求知欲、参与意识及实践操作能力诸方面都有着传统语文教学模式难以企及的优势,应予以多方关注、认真总结、大力推广应用。文章还分析了目前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解决这些弊端的个人看法。<br>

本文链接:

下载时间:2011年2月20日

乐淘一族专业淘宝网导购网站

时尚女装/流行男装:T恤连衣裙半身裙雪纺衫蕾丝衫裤子牛仔裤小吊带西装短外套Polo衫职业装安都艾格唐狮以纯森马...

2011年2月15日...2011新春装新款大码女装韩版T恤长款针织高领加厚打底衫长袖,希望您能在乐淘一族专业淘宝网导购网站,找淘称心如意的宝贝.

2011年2月9日...冲皇冠不包邮泡泡袖耸肩镂空雕花长袖蕾丝打底衫修身显瘦蕾丝T恤,希望您能在乐淘一族专业淘宝网导购网站,找淘称心如意的宝贝.

2011年2月11日...MIKASHOP★特米卡风潮欧美怀旧流浪艺术家平底短靴有上脚图!,希望您能在乐淘一族专业淘宝网导购网站,找淘称心如意的宝贝.

限时限量秒杀促销韩版恩彩中筒雪地靴女靴子冬靴子保暖棉鞋_乐淘一族...

2011年2月10日...限时限量秒杀促销韩版恩彩中筒雪地靴女靴子冬靴子保暖棉鞋,希望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130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