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因果报应的句子

| 口腔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形容因果报应的句子篇一
《十大经典佛语》

十大经典佛语

经典佛语一: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佛语二: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陈永涛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里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

《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佛语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

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

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

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 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

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佛语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

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经典佛语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

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佛语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佛语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

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

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佛语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

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 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佛语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佛语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

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

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形容因果报应的句子篇二
《生死轮回善恶因果报应决定有》

生死轮回善恶因果报应决

定有

马里奥博士惊人发现

新书除灾殃·千禧迎吉祥 许多人前生原是飞禽走兽 前生是大灰熊 轮回超越界限 知名人仕的迷信与禁忌 孕妇与胎儿心灵相通 神秘海域美人鱼 美人鱼传说众多,真正存在仍存疑 美人鱼竟诞下人类 人体自然成灰揭秘 七十二年前女童尸会复活 催眠引导下返回过去 轮回写铁证 神牛含泪下跪求饶 面临被宰,神牛泣跪 四手奇人,胸中多块肉 信不信由你 猴子转生为人仍残留尾巴余报 催眠可以忆前生 杜莲姐城有异人,历历如绘述前生 大喇嘛投胎西班牙

六岁小圣人,DL投胎转世 死过番生 世界畸人录 特殊遗传,无碍生存 带来前生记忆 神奇女童 轮回再生,踝饰为证 模仿艳星招来鬼魂上身 女婴四月大会说话 梦见未来事 鬼上身著名实录 奇闻录 会说百多年前印第安土语 印光大师嘉言节录

附录:印光大师开示

新书除灾殃·千禧迎吉祥

各位亲爱的读者:

现代人相信科学,凡事都讲证据才肯相信,由于获取过多的现代资讯,反而疏忽了古圣先贤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因果轮回的道理,儒释道三教圣贤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讲清楚说明白了,可惜直到近代,西方科学家,医学界才发现东方圣人经典所载因果轮回的事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因而纷纷投入研究盼能透澈了解。

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做的史记夏本纪上就记载著:‘大禹的父亲鲧,因为治水失败而被舜王在羽山处死,鲧死之后,化为三足鳌’,汉书上载有:‘赵王如意死后,化为苍犬扑杀吕后以报仇’,隋书上记载:‘大将韩擒虎,死做阎罗王。’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和佛经说的就更详细清楚了;所以古今圣贤都劝世人要深信因果,种善因,必得善果;造恶因,定得恶报,因果报应,绝对是丝毫不爽啊!俗话讲: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佛门也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因为因果是通三世,不是只有这一世而已!

这本小册子所搜集的大多是现代发生因果轮回的实例,而且多经过媒体的报导,科学家的研究与证实,容易启信,所以当代净土宗的高僧净空老法师特别推崇提倡,企盼十方善士翻印弘扬,唯有让世人相信因果不空,轮回真有,断恶修善,才能够消除灾难,天下太平!

二○○○年一月八日

了凡弘法学会谨启

生死轮回善恶因果报应决定有

著名人类学家马里奥博士惊人发现

许多人前生原是飞禽走兽

马里奥博士是利用前生回溯催眠法,发觉出别人前生的事迹,他在十多年前便发现此事,近年,这类形的个案逐渐增加了。

马里奥博士是研究人类轮回学的专家,他的研究已经可以肯定轮回是存在的。在他研究的一千多个个案中,被研究者在接受了前生回溯催眠后,都能说出前生的事迹。绝大部分研究者描述的前生事迹,都证实是真实无讹的。

催眠后吐真相

前生是一条海豚

最近,马里奥博士又发表了新的研究报告。他发现了,原来有些人的前生竟然是动物!

他首次研究个案的主角是一名三十多岁的男人,他为了体重问题而来求他帮助。这位男人十分喜爱参加派对,在派对中,他往往不能自制地大饮大食,使得他不断地发胖。

很多医生都建议他减少参加派对,但无论他如何努力,总不能控制自己内心的冲动,于是求助于马里奥博士。

经过前生回溯催眠后,博士发现他的前生竟然是一条海豚!

他忆述他自己的前生是一条年轻的雄性海豚,是它们一群中最具才智、最聪明的。有一次,他感觉到一群杀人鲸—海豚的天然敌人,正游向它们,他尝试去警告它的同伴,但它们被眼前的食物所吸引著,对它的警告全不理会,于是他只好自己离群避难。

果然,一群凶猛饥饿的杀人鲸,将那群海豚全群杀死,只剩下他独自一条,在该海域之中孤独无伴地渡过一生。

马里奥从他的前生经历之中,发觉他现今生活问题症结所在—他渴望伴侣。

于是他现生之中有强烈潜在的恐惧感,他害怕再孤独,希望一直经常有一大群人在他身边。

马里奥博士的另一个有趣个案是,有一名男子前生竟然是一条蟒蛇,当他在椅上忆述这件事时,他甚至做出蟒蛇爬行动作。

这名男子说:他前生有一天正盘作一团在晒太阳,突然之间火山爆发,使他整个滚落到山下,被土石活埋了。

前生是大灰熊

在另一个案中,一名三十多岁的女秘书,忆起自己的前生是一个全身长有红毛,会站著走路的雄性灰熊。她生动地形容了她的前生,如何从一枝枯死的树干内,检出里面的昆虫和吃食它们,马里奥博士认为她的前生很明显是一头灰熊。

另一个案的主人翁是一位二十四岁的家庭主妇,在催眠下,她告诉研究人员,她正蜷伏在沙漠的一处阴暗的石块下。当她形容四周事物时,显示她是从地面上望著东西的,就像一条响尾蛇一般。

有一个十分爱马的女子,曾求助于马里奥博士,她是一名医生,收入颇丰,但往往入不敷出,因为她实在太爱马了,她不能控制自己花费于马匹上,她曾经先后求助于数位心理医生,都不能解决她的问题,最后经马里奥博士用前生忆述

催眠法诊治后,才知道问题所在,原来她前生是一匹赛马,它叫‘珍纳第’,二十年代在美国南方各个州出赛,颇有名气。

有一名少年描述自己的前生是一头黑豹,他描述了一只黑豹自由自在的感受,他清楚地说出他如何或受到,自己比森林内其他动物优胜,像万兽之王一般。

轮回超越界限

另一个老妇在催眠之下,则说出她前生是一只老虎,这只老虎十分凶猛,曾经杀死过五千只动物以上,最后被一个猎人打死了。

马里奥博士声称其实他在十多年前,便发现有动物轮回为人的个案,不过一直未发表。近年来,这类型的个案增加了,经过调查发现其中大部分是十分可信的,所以他才整理发表,但他未能提出新的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

西刚博士亦是研究轮回学的著名学者,他甚至认为轮回转世,应超越人类与地球上动物之界域,宇宙中适合生物生长的星球有很多,单是在银河系中,可能有上百个甚至数千个,适合生物生存的星球。

在那些星球,有许多我们想像不到的生物存在,不管它们之形态如何,它们体内也一定有支配其自身活动之中心,即是脑或与脑相似的器官。

人类死后,生命便成为宇宙生命的一部分,可到处飞行,亦有进入宇宙生物脑的可能性,同样动物,或其他宇宙生物,亦有可能进入婴儿的胚体,轮回成为人类。

当然宇宙之中,一定有一个严格的法则,控制一切的轮回活动,这方面佛家有十分详细的研究。很多科学家已开始,对那些描写轮回的佛学书籍发生兴趣,因为那些书上有很多的记载,和近年的研究十分吻合。

知名人仕的迷信与禁忌

奥马沙里夫与苏菲亚罗兰都认为紫色衬衣不吉利,英女皇也有此迷信之举动。

很多以为只有知识水准低的人,才会有迷信禁忌,其实很多国际知名的大人物和大明星,包括英女皇和苏菲亚罗兰,都有著旁人不可理解的迷信。

奥马沙里夫赌钱时,永远不会穿一件紫色的衬衫,他坚信紫色会给他带来坏运气。

苏菲亚罗兰亦有相类似的迷信。她不但不穿紫色衬衣,甚至于任何衣服,只要是紫色的,她都避之则吉,碰都不会碰一下。

丽沙明尼丽拥有一批幸运鞋,每逢登台表演,她便穿上其中的一双,她将这些鞋子视作个人吉利物。

如果你打电话给宝黛丽,一定要有些耐性。因为即使她正站在电话旁边,也要等到铃声响了四次,才会把听筒拿起,她认为‘四’是她的幸运号码。

英国话剧演员伊力莫金比每次上台时,口袋里总有一块小煤渣,那是他的护身符。

两歌星玛丹娜总是携带同一具木制的玩具小丑,她说,自从人家送了这件东西后,她的表演事业固然一帆风顺,婚姻生活也十分美满,对一个女人来说,还有什么比得上事业成功,又有个好丈夫呢?而她相信这一切都归功于那小丑。

帝国反击战的主角李安纳林姆时常戴著一顶旧的毛制帽子,那是他的吉祥物。

甚至英国女皇也有一迷信,每次她主持剪彩仪式后获赠的铰剪,女皇都要象征式地付些钱,她认为这样做会带来好运。

皇夫爱丁堡公爵每次打马球时,都要在头盔上轻敲七下,这当然是一种迷信的动作。

有些马迷是不理会马匹状态和路程适应性的,更不管鞍上骑师是谁,他们下注的对象,是自己心目中的幸运号码,例如场场都投注‘七’、或‘三’号上。据说,长期计算,成绩反会较精心研究马经者为佳。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孕妇与胎儿心灵相通

澳洲有一孕妇,与胎儿心灵相通,她隐约感到电波震动,又依稀听见胎儿跟她说话,胎儿还告诉她彩票幸运号码。

胎儿灵在耳边谈话,并透露是其祖父来投胎。堕胎即是杀婴。

澳洲有位孕妇能与腹中胎儿心灵相通,互相谈话,而且还能给她讯息买彩票,结果发了一笔十余万元的横财。

这位居住澳洲悉尼主妇叫嘉娜,丈夫是名印刷商人。当嘉娜于廿七岁时,怀孕数月,忽然渐渐地在脑中隐约有一道电波震动,似乎是有人在耳边说话,起初她听不太清楚,以为是自己胡思乱想。后来这种声音愈来愈清晰,似是婴儿的声音,它并不是时时出现,而是在某种情况下,就听得清楚。嘉娜说好像是两道电波结合在一起似的。她听到的话使她大为吃惊,原来是她的未出世儿子在说话。例如说:‘妈妈,我饿了。’或‘我很喜欢你!’等话。嘉娜逐渐掌握了和腹内胎儿谈话的秘窍,当他们心灵相通时,就会谈许多话。

形容因果报应的句子篇三
《几句佛语,释尽人生》

几句佛语,释尽人生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二: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陈永涛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

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

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

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

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

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

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形容因果报应的句子篇四
高中语文 古诗文选修第五单元 陶庵梦忆序巩固练习》

形容因果报应的句子篇五
《《印光大师说故事》:因果报应类》

《印光大师说故事》:因果报应类简介: 印光大师(1861—1940),二十一岁出家于终南山莲花洞寺,次年受具足戒,遍参南北丛林,归心净土宗。后隐居终南,又去普陀山闭关,朝夕念佛,深入大藏,几达三十年,韬光养晦。 五十二岁时,徐蔚如、高鹤年二居士取其文刊行于《上海佛学丛报》,之后搜集大师文稿,刊为《印光法师文钞》广为流通,名声大震。大师并创办南京念佛放生道场、佛教慈幼院、上海弘化社。 一九四○年初四日早一时三十分,由床上起坐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二十五分,起立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完即坐椅上,端身正坐,口唇微动念佛。五时,笑容宛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示寂。 百日荼毗,拾得五色舍利珠百余颗,精圆莹澈,光芒四射。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共一千余粒。佛教界盛传印光大师是西方三圣之一——大势至菩萨的化身。 《印光大师说故事》(又名《灵岩故事》),为《文钞》中所有感应故事,分门别类,汇编成册,以作教理之辅证。所谓「理论犹须证据,事实胜于雄辩」也。《灵岩故事》总 序佛法流传至今,已二千余年,弘法大士,为我们留下了无以计数的珍贵法宝。然欲一一深入,实非今人之所能。纵然穷其毕生精力,亦难窥其全貌。故有识之士,无不择其法缘,一门深入。而末法之今日,因感叹于「生死海深,菩提路远」,故有心智士,大多用心净土一门,以此自行化他,同归净域。故整理、研习、熏修净宗法宝,自成今人之所需。凡净宗之要典,如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等五部九卷、莲池大师《弥陀疏钞》、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印光大师《文钞》等,无不为时人所关注,广行流通,习以成风。此即「时机愈下,净土愈昌」之明证也。时有 慧净上人系统整理、编着、演说昙鸾善导一脉之宝典,蔚然成林。其宏开净宗,功不唐捐,归者如潮。余后之古疏,则因融通之故,理多高深,难契时机,故隐而不畅。如宗教通摄之《弥陀疏钞》,因其「广大精微」而渐隐。虽不乏研修之士,终难普应群机。《弥陀要解》虽「直捷要妙」,为时人所喜乐。因以台释净,玄理迷人,若无知识引导,亦难得其实益。所谓执于理性,失却宝珠也。如是未契弥陀大愿,偷心岂易死哉;纵欲宝此一行,终难落于实处。唯有近代印光大师《文钞》,可谓融通古今,深入浅出,为今人学修之最好指南也。任何种根机,皆无高深之叹,可入念佛一门。大师影响之深远

,可用无远弗届来形容。一部《文钞》,风行天下,凡净业行人,及有识之士,无不视为圭臬。然而《文钞》之磅礡,实非初机浅学所能通入。故欲得其要,亦非易事。以致流通虽多,仍是研修乏力。如是实有负大师应化之苦心也。今甘冒愚诚,选其精要,编辑《灵岩遗旨》、《灵岩法要》、《灵岩故事》丛书,从广略二途、理事两面,别显大师之思想,以此普利一切,畅大师无尽之悲心。《灵岩遗旨》,旨在全面疏理大师之思想,不论世出世法,通途特别,一并显彰。因编排有序,脉络清晰,故于《文钞》,易得其要。如人之有眼,可环顾四野而明辨方向也。《灵岩法要》,即依《遗旨》精选而成。以《遗旨》虽为选编,对于初学,仍难免有浩瀚之叹。今去其繁复,择其精义,编成《法要》。并于紧要处,略加案语,引相关祖师之法语以互通,资其详解。如是既可善契大师之法要,又可通观净宗祖师之同一开示。庐山风貌,了然于胸。往生一事,自可如操左卷而取故物也。《灵岩故事》(又名《印光大师说故事》),即将《文钞》中所有感应故事,分门别类,汇编成册,以作教理之辅证。所谓「理论犹须证据,事实胜于雄辩」也。为显事例中隐含之理,略附大师相关法语,以资说明。如是以事显理,以理明事,理事相资,以启吾人之信心,开吾人之正智也。三书有广有略,有理有事,尽可各取所需,而同得其益。如是者,三根得以普被,利钝尽可全收矣。《文钞》因此而广被,如是与善导法脉自可交相辉映,光照大千。所谓弥陀坐视于南面,势至辅弼于侧翼,法门隆盛,众生有福矣!释智随 谨记 二○○七年三月《灵岩故事》别 序《印光大师说故事》《灵岩故事》:即印光大师《文钞》中所讲「因果报应、三宝加持、念佛往生」等深有启发之感应事例也。所谓「感应」者,即因缘果报也。感即是因,应即是果。以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故以善感者,得福果;以恶感者,得苦果;以四谛感者,得声闻果;以六度万行感者,得菩萨果;以念佛感者,得往生成佛果。扩而充之,整个佛法,所有因果修证之事理,无一不是感应之征也。感应之道,如叩钟然,叩之大者大应,叩之小者小应,无有不应者。然或有修学多年,自觉不见感应者,其故何在?实则并非没有感应,只是感应之迹,隐显不一,不为常人所知。《文钞》言: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显感显应者:现生竭诚尽敬礼念供养,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及业消障尽

,福增慧朗等。冥感冥应者:过去生中曾修竭诚礼念等行,今生虽未修习,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觉,祸灭福臻,业消障尽等。冥感显应者:宿生曾种善根,今生得蒙加被。显感冥应者:现生竭诚礼念,不见加被之迹,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临,业消障尽等。亦冥亦显感而显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显蒙加被,转祸为福等。亦冥亦显感而冥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获种种益也。了此,则知功不虚弃,果无浪得,纵令毕生不见加被之迹,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废。感应之道,微妙难思。略书梗概,以勖来哲。其应之大小优劣,在其诚之至与未至而已。纵令心不谛信,致诚未极。但能一念投诚,亦必皆蒙利益。故知:修学佛法者,无有不蒙感应也,只是见与不见否。如日光高悬,无不蒙照。盲人虽不能亲见日光,而依旧蒙其光照,只是日用而不知。感应之道,有隐有显,有近有远。智者能明其隐者远者,常人仅能见其显者近者。是故智者,虽未见有应,仍能依理行事;愚者,不见感应,则难信其理。故感应之迹,于上智固可摄化,于下愚更有实益。如是藉事而明理,依理而行事,则无论何人,皆可得佛法之实益也。下至趋吉避凶,远祸得福,上自超凡入圣,往生成佛,皆可任己所求,感而遂通。古往今来,世出世间,种种感应之迹,罄竹难书。散于各书者,何止千万;汇聚成册者,亦难计数。《印光大师文钞》是一部学修之藏书,既有理论的深入阐发,又有事例之大量实证。其理论之要已略显于《灵岩遗旨》、《灵岩法要》二书中,今将其种种感应事例汇而成册,以为理论之确证。因其文少易见,事显理明,一见一闻,或可收神奇之效,开信仰之门,助往生之益。共收一一四则,大分八类:一、因果报应类(十四则):因果是佛法根本,通于三世,熟有先后。因其幽微难测,未深入佛法者,多难信之。古往今来,种种因果报应之迹,时有所闻,但观其迹,自可深信其理,佛不妄语,岂欺我哉!所选十四则,有现世现报者,有来世得报者,有多生受报者。如是众例,显因果真实,轮回不虚,果报自然,丝毫不爽。明乎于此,则知:「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二、戒杀护生类(十一则):明信因果者,自知万物有灵,同具佛性,爱而护之,理当如是。人存此心,自然感动天地,神而护之,自他同得利益,免受伤残之苦,同得伦常之乐。进而法缘广结,同生西方,则可谓真实究竟之放生护生也。所选十一则,有因行不同,果报迥异者;

有见母变猪,终不吃肉者;有代母忏悔,感其吃素者;有圣现神通,劝戒止杀者。种种启迪,以示吾人,戒杀护生,吃素念佛,同生西方矣。三、尊师重道类(四则):尊师重道,可谓佛法修行之根本。世间学问,一才一艺,尚不离师,况无上佛道乎?因人闻法,因法悟道,因道修行,因行成佛。是故经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善知识者,是奇特法。」《华严经》云:「善知识者:如慈母,出生佛种故。如慈父,广大利益故。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故。如教师,示其菩萨所学故。如善导,能示波罗蜜道故。如良医,能治烦恼诸病故。如雪山,增长一切智药故。如勇将,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济客,令出生死瀑流故。如船师,令到智慧宝洲故。」善知识之重要,以此可知。所选四则,有世间求学者,有佛门求道者,无一不竭诚恭敬,而得实益。是知:无论世出世间,恭敬方得实益。所谓「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故大师常言:「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四、虔诚修持类(九则):佛法不仅仅只在口说,更重于实行。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今不如古者,大多流于言谈,不能实行其道也。若能如实而行,自可得佛法利益。所选九则,有悔而护法者,有严正服人者,有宰官念佛者,有精勤化他者。如是众例,示佛法贵在笃行,不在空谈。任何行人,择其相应之法,不论时处诸缘,只要依教奉行,皆可得佛法之利益。五、三宝加持类(九则):三宝乃苦海舟航,长夜明灯,度生宝筏。凡恭敬三宝、虔诚奉侍者,自有三宝加持,善神护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以此而生信,即可深结佛缘,进趣菩提,志生西方矣。所选九则,有幸免于难者,有助其勇猛者,有降伏毒龙者,有指归念佛者。如是众例,无一不显示三宝功德不可思议。归敬三宝,仰凭于佛,即为吾等出离生死苦海之强缘也。六、自力警策类(九则):佛法虽广,宗旨唯一,即生死解脱。然生死解脱有自力他力之别,自力修行以戒定慧为本,难如登天,非末法多障众生之所能修。经云:「末法众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然人多执于自力,不仗佛力。若能深观自身业力之深,自力修行之难,自必死尽偷心,专志净土。综观古今,可为今人警策者何止千万。所选九则,有古之名噪一世者,亦有今之显赫一时者。或参禅,或学密,其修行不可谓不高,而其结果,不能不令人心怵。如是高超人士,尚难了脱,况吾等具缚凡夫乎?自力不足恃,他力必须归,以

此可知矣。如大师所言:「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七、念佛感应类(三十二则):念佛一门,易行疾至,圆顿直接,有现当二益。当益固在往生成佛,现益亦自无量无边。消灾免难、逢凶化吉、增福延寿等,随处可闻。所选三二则,念佛一四则,念观音一六则,其它二则。以此可知,佛事门中,有求必应,有感必通。《文钞》所选感应以念佛念观音居多,实因西方三圣与此土众生最为有缘故。然世人多求于现世果报,故于大慈大悲广大灵感观音菩萨,尤为信仰。大师常劝人念佛一万之余,念五千观音,即是基于此,以摄化于念佛信仰不深之人。实则「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中,包含了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一切经咒功德,所谓「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故净业行人,凡欲消灾、免难、求子等世间利益者,不必另修他法,只管念佛,自得其益。如大师所言:「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也。八、往生记实类(二十六则):现世利益小,往生利益大。人能念佛,既可现生增福增慧,更得临终往生净土。然现世利益,或可亲见,往生一事,超越凡情,愚痴凡夫,殊难信入。纵有经论为证,疑惑亦难顿消。然理虽难明,事则易见。若藉可见之实事,即可除疑增信,安稳念佛矣。所选二六则念佛往生事例:有出家人,有在家人;有立志苦修者,有烦恼缠身者;有平生念佛者,有临终遇缘者;有坐脱立生者,有病魔缠身者;有人类,有异类。如是众机,虽行业各异,遇缘不同,因念佛故,通得往生,显念佛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但称佛名,莫不往生」之奇勋。诚如大师所言:「净土法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无论老幼、男女、贵贱、贤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发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无一不于现生临终得往生者。」理论犹须证据,事实最能说话。观如是众机之往生,无信者自可倍增信心,有信者宜当勇猛念佛矣。今将《文钞》如是种种感应事例汇集成册,依序分类编排,并选大师相关法语附于各章前后,事理融通,资成净业,或可助显大师恩德于万一也。释智随 谨记 二○○七年十一月《灵岩故事》壹、因果报应类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三编下.因果实证序1、所杀之人 报怨为子民国八年,北通州王芝祥,字铁珊,一子很聪明,很孝顺。大子有神经病,铁珊心中望此子承继家声。二十

形容因果报应的句子篇六
《花道3》

佛教与花艺

花是大自然最美的色彩,花是生活中最好的装饰,花也是人生最佳的写照。平常只要一提到美,就令人联想到花;花不仅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性情,还能增进生活情趣,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天地间如果缺少了花,则诗人、雅士的诗画作品,必定黯然失色。

花是美的象征,花是真理的化身,无论一朵花、一束花、一盆花,都给世间带来不同的意境。因此,自古至今,花一直是被人们深深喜爱着,故而有插花艺术的衍生。插花是中国重要的古典艺术之一,与焚香、点茶、挂画合称“四艺”。插花最早是从佛教的“香花供佛”发展而来,因此佛教与插花艺术有极深厚的渊源。

此外,佛经中有许多与花有关的成语、典故、诗偈、譬喻等;佛教也藉花来阐述诸行无常、缘起性空的义理。在大乘佛教经典中有经王之美称的《妙法莲华经》,就是以莲花来象征佛法是无上甚深微妙的真理,表示佛法像花一样清净、善美。尤其佛教徒更常藉香花供佛,表达虔诚的信仰。寺院也广种花木美化环境,供养大众。因此,佛教与花就这样结下善缘,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教藉花阐释教理

佛教藉花说法,主要是以花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来象征佛国的清净、佛陀的威德、佛法的微妙,乃至说明修行的历程、禅悟的境界等。不论直指或譬喻,无非是一种方便引导,希望“藉喻引义”、“因指见月”,使其能对佛法有所

领悟。

有关花的叙述,散见于各经论中,兹归纳为词汇、诗偈、典故加以说明。

佛教与花有关的词汇

佛经中与花有关的词汇,较为一般大众所熟知者,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莲花化生、花开见佛、花果自成、花开莲现、九品莲花、借花献佛、一花一世界、一花开五叶、心净即莲台、莲花栽净域等。此外,“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用来譬喻佛法在世间,而不被世间所染着的特性。

“昙花一现”,比喻佛陀的出生及说法的稀有难得,此语出自《长阿含经》:“告诸比丘,汝等当观,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故名“心花”,后来将心情开朗欢喜谓之“心花怒放”;《华严经》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说法,后来俗语以“花花世界”谓之繁华尘世,就是起源于此。

《大宝积经》“顶受佛教如花鬘”,譬喻顶受佛陀的教法,就好像把花鬘庄严在自己身上一样。

《圆觉经》的“譬如幻翳,妄见空华”,说明众生见不到世间实相,如翳在目。

《杂宝藏经》的“步步莲花”形容女孩子步履轻盈美妙,并以莲花的“亭亭玉立”来形容女子的身材纤细有致。

俗说:“花容月貌”、“闭月羞花”,这是藉花月以赞叹面目姣好的人;

在佛教里,相貌庄严的阿难,文殊菩萨就曾赞叹他说:“相如秋满月,眼似净莲花。”对于佛陀相好庄严的赞叹,佛经中比比皆是,如“世尊手足圆满如意,软净光泽,色如莲花”,“目如广大青莲华叶,眉间毫相如秋满月”,“佛身微妙真金色,其光普照似金山,清净柔软如莲花”。

其次,比喻说法微妙谓之“口吐莲花”、“舌灿莲花”;比喻事之难成谓之“铁树开花”;比喻虚幻不实谓之“镜花水月”。

佛教与花有关的诗偈

在佛教思想中,花的无常,有勉励人们把握当下,珍惜光阴的启发性。比拟无常的诗偈有: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少小离乡不记家,回思往事总堪嗟,故人犹想儿时面,枯木难开旧日花。 寺前山远古陂宽,寺里人稀春草寒,何事最堪悲色相,折花将与老僧看。 一年春尽一年春,野草山花几度新,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禅宗祖师也有因见花开花谢而破参顿悟者,如唐朝福州灵云志勤禅师在沩山因桃花悟道,说一偈语:“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落叶几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文益禅师也有一偈说道:“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

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无门慧开禅师开示如何做人处事,安身立命的偈语。

形容善恶因果报应的诗句,则有明朝刘伯温所题的“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说明人生酸甜苦辣要经得起,荣辱得失也要受得住,才能转逆境为顺境,反败为胜,则有“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直饶热得人流汗,荷池莲蕊也芬芳”的譬喻。

此外,表达悟道前后境界的诗偈,如: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坐破蒲团不用功,何时及第悟心空?直是一番齐着力,桃花三月看飞红。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忆着当年未悟时,一声号角一声悲;如今枕尚无闲梦,大小梅花一样香。 从征万里走风沙,南北东西总是家,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莲花。 佛国好景绝尘埃,烟雾重重却又开,若见人我关系处,一花一叶一如来。

佛教与花有关的典故

谈到“花”与“佛教”的典故,最叫人印象深刻,而且觉得韵味无穷的,应该属禅宗初祖大迦叶因见佛拈花示众,心有所悟,破颜微笑,而得世尊印心传法的“拈花微笑”。

其次,《维摩诘经》的“天女散花”也是流传民间,最为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

天女散花的意义是:

花的美丽:要将美丽的善心布满人间。

花的芬芳:要将芬芳的爱心传播社会。

花的清净:要将清净的真心供养十方。

花的彩色:要将彩色的好心与人结缘。

花如真理的种子,要将真理播撒大地。

此外,佛陀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陈述自己在过去世生为善慧仙人时,以至诚心,感得青衣女致赠五茎莲花供养普光如来,后来善慧以“借花献佛”的诚心蒙普光如来授记为“释迦牟尼”,这就是“借花献佛”成语的由来。

佛教供花带动插花艺术

花是十供养(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之一,供养香花有“处事如花,见者欢喜,身常香洁,欢喜真理”的功德。以花供佛的记载,散见于诸多经论中。例如《无量寿经》记载,无量寿佛说法时,有无量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不绝,一切诸天也齎持天上百千华香来供养佛;《杂宝藏经》也提到,值佛出世,即以华散佛上,并化成华盖,以赞叹佛陀出世的稀有珍贵。

余如《佛说阿弥陀经》说:“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药师经》说:“散种种花,烧种种香,以种种幢幡,庄严其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

形容因果报应的句子篇七
《【语文】《蜀道难》随堂练习新人教必修三1》

《蜀道难》随堂练习

一.积累应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猿猱(náo) 巉岩 飞湍(tuān) 协息

B.吮(shǔn)吸 鱼凫 秦塞(sài) 崔嵬

C.咨(cì)嗟 抚赝 趑趄( jǖ ) 石栈

D.瀑(pù)流 岩峦 噫吁(yū)嚱 绝壁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芒然 对薄公堂 栈桥 独辟溪径

B.巉岩 出奇致胜 吮吸 不径而走

C.崔嵬 振聋发聩 喧豗 义愤填膺

D.铮嵘 趋之若骛 边塞 气慨非凡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①可以横绝(横着飞过去)峨嵋巅 ②上有六龙回(迂回、绕道)日之高标...

③使人听此凋朱(红)颜 ④连峰去(离开)天不盈(满、足)尺...

⑤胡为乎(语助词,无义)来哉 ⑥所守或(有的)匪亲,化为狼与豺..

⑦但(只、仅)见悲鸟号古木.

A ①⑦ B ②⑤ C ③⑦ D ④⑥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青泥何盘盘 (2)扪参历井仰胁息 ....

(3)剑阁峥嵘而崔嵬 ..(4)侧身西望长咨嗟 5.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 B.可以横绝峨眉巅....

C.地崩山摧壮士死 D.可怜飞燕倚新妆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A.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剑阁峥嵘而崔嵬.C.吾尝终日而思矣.

以手抚膺坐长叹D. .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7—9题。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

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

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

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

咨嗟!

7.诗人极写山势的高危,状入蜀道路之难行。请从文段中找出正面描写山高的句子。

答: 8.“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请简要说明。

答:

9.诗人主要从那两个方面摹写青泥岭的难行?请作简要分析。

答:

10.简析《蜀道难》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答: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1—12题。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①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②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①蚕丛路:蚕丛,传说中蜀国的开国君主。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②春流:

泛指春天水涨,江水奔流。一说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一说泛指蜀中城

市。

11.简要分析首联与《蜀道难》首句写法上的不同。

答:

12.颈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

的内容。请简要概括(至少两个方面)。

答:

阅读李白的诗歌,完成13~14题。《行路难三首》(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13.首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与《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什么不

同?请简要说明。

答:

14.如何理解篇末的“行路难,归去来”两句?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表达交流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统帅绕道

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激烈地进行,欧洲战场打得异常惨烈。兵不厌诈,战场上的

情况真是变幻莫测。

有一天,大雪纷飞,滴水成冰,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乘车回总部参加紧急军事

会议。忽然,将军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马路旁边,冻得簌簌发抖。他立即命令身边的翻

译官下车了解情况,一位参谋长忙阻止说:“我们得按时赶到总部开会,这种事还是交给当

地的警方处理吧!”可艾森豪威尔坚持说:“等到警方赶到的时候,这对老夫妇可能早已冻死

啦!”

原来,这对老夫妇准备去巴黎投奔自己的儿子,但因为车子抛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正不知如何是好。于是艾森豪威尔立即把这对老夫妇请上车,特地绕道将这对老夫妇送到家

后,才风驰电掣地赶去参加军事会议。

助人的双手比祈祷的双唇更神圣。艾森豪威尔的善心义举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回报。

原来,那天几个德国纳粹狙击手虎视眈眈地埋伏在艾森豪威尔原来必须经过的那条路上,如

果不是因为行善而改变了行车路线,将军恐怕就很难躲过那场劫难。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这句话不能理解成简单的因果报应,但从总体上看,却符合

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想?请写下来,并与同学们交流。

四.走近高考

(2007·江西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6.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17.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

简要分析。

答: (2007·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8.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

要说明。

答:

19.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一.积累应用

1. B(A.协—胁;C.“咨”读zī;赝—膺;D.“吁”读xǖ)

2 C(A.芒—茫 ,溪-蹊; B.致一制 , 径一胫; D.铮一峥 ,骛-鹜,慨-概)

3. D(④去:距、离 ⑥或:倘若)

4.(1)形容山路曲折盘旋。(2)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扪,摸。(4)

峥嵘,高峻;崔嵬,高大的样子。(4)叹息。

5. D(可怜:文中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

6. C(A连词,虽然;B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C连词,一句表并列,二句表修饰

关系;D介词,可译为“拿”、“用”)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7.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连峰去天不盈尺。

8.反衬(或“侧面烘托”)。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山势之高危,蜀道之难行。山高得连黄鹤也不

得飞渡,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更是难上加难。

9.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以人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

动作,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心态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难行之状如在眼前。

10《蜀道难》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像奇

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课外阅读

11.本诗首联只是平静地叙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见说”一词显得委婉;

而《蜀道难》首句则是饱含激情的感叹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

的基调。

12.①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树叶婆娑,笼罩栈道;②与“芳树”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繁盛芳茂之景象。

13.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用徒步上青天作比喻极言蜀道艰难,使人直接想到山川的惊险;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却以青天形容大道宽阔,易于行路,然而“我独不得出”,却又隐含着无限的感慨,既开启了下文,又发人深思。

14.篇末两句具体指出诗人要离开长安,以图他日东山再起,表现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情怀。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

三.表达交流

15提示:“福在积善,祸在积恶”。这句话不能理解成简单的因果报应,但从总体上看,却符合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答案:略。

四.走进高考

16.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17.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18.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9.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形容因果报应的句子篇八
《病句专题全》

高考病句专题

考纲陈述

《考试说明》对本能力点的要求是:能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D”。关于“病句类型”,《考试说明》规定了六种,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病句类型目录(共七种)

1、词语不当

2、语序不当

定语位臵不当。

状语位臵不当。

虚词位臵不当

3、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

动宾搭配不当

主宾搭配不当

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4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

赘余

5结构混乱

句式杂糅

句中暗换主语

层次不清

标点不当造成混乱

6表意不明

7不合逻辑

病句类型详解

词语不当

1、同义词混用(因词义轻重、适用范围、褒贬色彩、语体风格不同而混用)。

2、词性误用(名词、动词、形容词词性相混,及物与不及物动词误用)。

3、虚词错用(虚词个性强,常发生副词、连词、介词内部混用)。

4、代词使用不当(指代不明,近指远指相混,人称不当,疑问代词“怎么、怎样”相混)。

5、数量词使用不当(“二、两、俩”使用不当,数量关系——倍数、分数、增加数——表示不当)。

6、生造词语。

7、成语误用。(成语题)

语序不当

定语位置不当。

如:(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定语与中心语位臵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

(定语“无比”错放在状语的位臵上而造成病句,应该将“无比”放至“热情” 之前。)

状语位置不当。

如:(3)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充分的作用。

(状语“充分”错放在定语的位臵,应该将之放在“发挥”之前。)

虚词位置不当

<1>副词“不”的位臵不对。例如:

(4)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把”句字否定副词应该在“把”字之前)。

(5)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不”应移至“趁”字前)

<2>关联词语位臵不当

复句中两个分句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边;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边。如果颠倒,就属位臵不当。例如:

(6)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带帮助其他同学。(“他”应移至“不但”前)

3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

如:(7)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同学们”不能用“驰骋”,可改为“跑”。)

(8)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热血”只能“沸腾”,不能“呼啸”)

(9)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动宾搭配不当

如:(10)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闪烁”的应该是“光芒”。)

(11)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12)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主宾搭配不当

如:(13)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是“一天”不当,删去“劳动”即可。)

(14)政治稳定、团结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先决条件。(“局面”是“条件”不妥,可删去“的局面”。)

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15)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应改为“很多”。)

(16)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可以造出来。(“聪明能干”应改为“灵巧”。)

(17)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如:(18)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提高成绩”是一面性的,“是否努力”是两面性的。可改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或者改成: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19)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两面,但“温暖”只对应一面。)

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如:(20)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前面的问题既有肯定回答,又有否定的,后面回答只照顾否定回答。)

(21)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意即“谁都想象不出”,与原句意思刚好相反。)

在检查搭配是否得当时,特别要注意检查并列短语,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例如:

(22)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

<1>缺主语。如:

(23)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说明”的主语是什么?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可删去“从……中”。)

(24)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2>缺谓语。如:

(25)这些角色不同类型,距离相当大,如果没有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这些角色不同类型”缺谓语,应该补上“属于”就通顺了。)

(26)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在原句找不出合适的,应该在“建立”前补充上谓语“完成”才通顺。)

<3>缺宾语。如:

(27)近两年来,他们在全县推广了马河大队坚持科学种田。(“推广”什么?缺宾语“……的经验”。)

(28)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的道路”才合适。)

赘余

成分赘余有主语、谓语、定语等,这里只各举一例略作说明。

(29)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主语多余。)

(30)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谓语多余)

(31)纪念“三〃八”节的到来。(宾语后有多余成分。)

(32)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定语多余)

(33)他同老农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状语堆砌,任删一个。)

(34)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补语多余。)

结构混乱

句式杂糅

这是指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句子结构杂糅在一起,使语意不明确。例如:

(35)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

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36)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曾被……束缚”与“在……束缚下”混用,任选一种即可。)

句中暗换主语

有时在复句中暗换分句的主语,使原有的主语不能和谓语搭配,也会造成结构的混乱。例如:

(37)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话”,后一分句的主语是“小邱的心”,属暗中转换,造成混乱。可改为“……触动了小邱,使他的心久久……)

层次不清

例如:(38)新华社发现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引起强烈的反应”是一句抽象的话,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对于科学成就,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反应)

标点不当造成混乱

例如:(39)这部影片所以能够成功都归功于集体的力量,电影局艺术的领导,舞台剧原作者的协助,全体演员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都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新经验。(“集体的力量”后边用逗号,读者自然把后连接“领导”“协助”等等都当作“归功于”的宾语,但作者的本意是把后边的用作“都是”的主语,“力量”之后必须用句号)

表意不明表意不明

有两种情况:一是“费解”,一是“歧义”。

“费解”就是一句话表达出来,但不能让人读明白其中讲了什么;“歧义”即一句话有两种理解。不管“费解”还是“歧义”都是表达不明白、不清楚的表现。 下面举例说明:

1、费解。

例如:(40)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旅行归途中要做的一件事。”)

2、歧义。

例如:(41)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两个工人”还是“两个建议”?理解产生歧义。)

(42)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可以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

(43)买苹果的时候,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可以理解为“小个的苹果”和“小个儿的孩子”两种意思。)

3、指代不明

例如:(44)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到离她家不远的王二婶家去,

形容因果报应的句子篇九
《第4课:《蜀道难》1》

《蜀道难》随堂练习

一.积累应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猿猱(náo) 巉岩 飞湍(tuān) 协息

B.吮(shǔn)吸 鱼凫 秦塞(sài) 崔嵬

C.咨(cì)嗟 抚赝 趑趄( jǖ ) 石栈

D.瀑(pù)流 岩峦 噫吁(yū)嚱 绝壁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芒然 对薄公堂 栈桥 独辟溪径

B.巉岩 出奇致胜 吮吸 不径而走

C.崔嵬 振聋发聩 喧豗 义愤填膺

D.铮嵘 趋之若骛 边塞 气慨非凡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①可以横绝(横着飞过去)峨嵋巅 ②上有六龙回(迂回、绕道)日之高标...

③使人听此凋朱(红)颜 ④连峰去(离开)天不盈(满、足)尺...

⑤胡为乎(语助词,无义)来哉 ⑥所守或(有的)匪亲,化为狼与豺..

⑦但(只、仅)见悲鸟号古木.

A ①⑦ B ②⑤ C ③⑦ D ④⑥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青泥何盘盘 (2)扪参历井仰胁息 ....

(3)剑阁峥嵘而崔嵬 ..(4)侧身西望长咨嗟 5.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 B.可以横绝峨眉巅....

C.地崩山摧壮士死 D.可怜飞燕倚新妆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A.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剑阁峥嵘而崔嵬.C.

吾尝终日而思矣.

以手抚膺坐长叹D. .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7—9题。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

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

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

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

咨嗟!

7.诗人极写山势的高危,状入蜀道路之难行。请从文段中找出正面描写山高的句子。

答: 8.“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请简要说明。

答:

9.诗人主要从那两个方面摹写青泥岭的难行?请作简要分析。

答:

10.简析《蜀道难》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答: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1—12题。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①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②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①蚕丛路:蚕丛,传说中蜀国的开国君主。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②春流:

泛指春天水涨,江水奔流。一说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一说泛指蜀中城

市。

11.简要分析首联与《蜀道难》首句写法上的不同。

答:

12.颈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

的内容。请简要概括(至少两个方面)。

答:

阅读李白的诗歌,完成13~14题。《行路难三首》(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13.首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与《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什么不

同?请简要说明。

答:

14.如何理解篇末的“行路难,归去来”两句?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表达交流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统帅绕道

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激烈地进行,欧洲战场打得异常惨烈。兵不厌诈,战场上的

情况真是变幻莫测。

有一天,大雪纷飞,滴水成冰,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乘车回总部参加紧急军事

会议。忽然,将军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马路旁边,冻得簌簌发抖。他立即命令身边的翻

译官下车了解情况,一位参谋长忙阻止说:“我们得按时赶到总部开会,这种事还是交给当

地的警方处理吧!”可艾森豪威尔坚持说:“等到警方赶到的时候,这对老夫妇可能早已冻死

啦!”

原来,这对老夫妇准备去巴黎投奔自己的儿子,但因为车子抛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正不知如何是好。于是艾森豪威尔立即把这对老夫妇请上车,特地绕道将这对老夫妇送到家

后,才风驰电掣地赶去参加军事会议。

助人的双手比祈祷的双唇更神圣。艾森豪威尔的善心义举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回报。

原来,那天几个德国纳粹狙击手虎视眈眈地埋伏在艾森豪威尔原来必须经过的那条路上,如

果不是因为行善而改变了行车路线,将军恐怕就很难躲过那场劫难。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这句话不能理解成简单的因果报应,但从总体上看,却符合

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想?请写下来,并与同学们交流。

四.走近高考

(2007·江西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6.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17.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

简要分析。

答: (2007·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8.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

要说明。

答:

19.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一.积累应用

1. B(A.协—胁;C.“咨”读zī;赝—膺;D.“吁”读xǖ)

2 C(A.芒—茫 ,溪-蹊; B.致一制 , 径一胫; D.铮一峥 ,骛-鹜,慨-概)

3. D(④去:距、离 ⑥或:倘若)

4.(1)形容山路曲折盘旋。(2)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扪,摸。(4)

峥嵘,高峻;崔嵬,高大的样子。(4)叹息。

5. D(可怜:文中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

6. C(A连词,虽然;B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C连词,一句表并列,二句表修饰

关系;D介词,可译为“拿”、“用”)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7.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连峰去天不盈尺。

8.反衬(或“侧面烘托”)。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山势之高危,蜀道之难行。山高得连黄鹤也不

得飞渡,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更是难上加难。

9.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以人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

动作,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心态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难行之状如在眼前。

10《蜀道难》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像奇

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课外阅读

11.本诗首联只是平静地叙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见说”一词显得委婉;

而《蜀道难》首句则是饱含激情的感叹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

的基调。

12.①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树叶婆娑,笼罩栈道;②与“芳树”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繁盛芳茂之景象。

13.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用徒步上青天作比喻极言蜀道艰难,使人直接想到山川的惊险;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却以青天形容大道宽阔,易于行路,然而“我独不得出”,却又隐含着无限的感慨,既开启了下文,又发人深思。

14.篇末两句具体指出诗人要离开长安,以图他日东山再起,表现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情怀。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

三.表达交流

15提示:“福在积善,祸在积恶”。这句话不能理解成简单的因果报应,但从总体上看,却符合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答案:略。

四.走进高考

16.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17.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18.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9.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形容因果报应的句子篇十
《稻盛和夫语录100条》

稻盛哲学从哪里来

曹岫云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2年10月23日,在日本航空重新上市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人向稻盛提出一个问题:“京瓷哲学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佛教的影响?还有,在佛教并不普及的美国等国家,京瓷哲学能否适用?”

稻盛回答说,我的哲学是在研究精密陶瓷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不是在当了僧人之后才构建哲学的。

我认为,说清楚稻盛哲学是从哪里来的,这不仅能够澄清误解或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稻盛哲学产生的过程,理解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懂得“心纯见真”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破除神秘感,就有信心更好地实践稻盛哲学,在生活、工作、经营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一, 稻盛哲学是从佛教思想中来的吗

稻盛的父母信佛,稻盛在五六岁时就有过“隐蔽念佛”的体验,并从此学会了感谢,终生实践。

稻盛13岁患肺结核时,读到了佛教色彩浓厚的《生命的实相》这本书,初步理解了“思念造因”、“心中描绘的事物,会作为现象呈现”。躺在病床上,拼命努力在内心描画善念,并觉悟到了“为社会、为世人作奉献”是善念的最高境界。

后来,稻盛有缘同京都圆福寺长老西片担雪相识,当遭遇挫折、感觉烦闷时,时常得到西片禅师的点拨。稻盛65岁时又在圆福寺剃度出家。

综上所述,稻盛的确受到过佛教思想的熏陶和影响。

尽管如此,却并不能说稻盛哲学来自佛教。

第二,稻盛哲学是从日本文化中来的吗

稻盛从小敬仰明治维新的英杰西乡隆盛,稻盛创办京瓷时就将西乡的“敬天爱人”作为社训。同时,稻盛又赞赏另一位明治维新的英杰大久保利通冷静明澈、注重规则、不讲情面的风格。

另外,日本近代思想家中村天风和安冈正笃也对稻盛产生过重要影响。中村的“积极哲学”,安冈介绍的《了凡四训》,都丰富了稻盛哲学的内涵。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的“水库经营”曾给予稻盛强烈的思想冲击,而本田宗一郎“在经营中学经营”的主张,稻盛也深以为然。

在稻盛的著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二宫尊德、福泽谕吉等历史人物的影响。 但所有这些并不足以说明稻盛哲学来源于日本文化。

第三,稻盛哲学是从中国圣贤思想中来的吗

在稻盛的著作和讲演中,中国圣贤思想的影响随处可见。《易经》、孔子、孟子、老子、《菜根谭》、《呻吟语》、阳明哲学等经典中的格言警句,稻盛不仅经常引用,而且贯彻实行。

特别是,《了凡四训》的精髓,就是命运法则和因果报应法则交织构成人生,而运用因果报应法则,持续不断地想好事、做好事就能改变命运的走向。这一思想对稻盛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不但自己一辈子践行这一思想,而且经常给盛和塾的企业家们分享。而在市民讲演中,在谈及自己的人生观时,稻盛几乎每次都要提到袁了凡的故事。

然而,稻盛哲学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也不够正确。因为在学习中国的古代典籍之前,就是二十四五岁在松风工业打工时,稻盛已经开始构建他的哲学。

那么,稻盛哲学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第四,稻盛哲学的真正来源

稻盛哲学是在稻盛亲身经历的科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稻盛哲学来自亏本企业松风工业的简陋实验室。

稻盛大学毕业后进入松风工业,被安排在技术科,从事精密陶瓷的研究开发。由于排除了杂念、全身心投入研究,稻盛不断获得优秀的研究成果。仅仅一年,他就发明了镁橄榄石这种精密陶瓷的新材料,并用它开发了电视机显像管中必需的U形绝缘体,因而获得了来自松下电器的大量订单。

在这里我们设问:

物质文明的进步来源于哪里呢?

来源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源于哪里呢?

来源于发明创造。

发明创造来源于哪里呢?

来源于人的灵感。

人的灵感又来源于哪里呢?

灵感,这种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闪光,它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爱迪生说:创造发明来自99%的汗水和1%的灵感。

换句话说,创造发明主要来自勤奋。这当然是对的,没有99%的汗水就不会有1%的灵感。 但是有了99%的汗水,就一定会产生宝贵的1%的灵感吗?那也不一定。

稻盛认为,灵感不仅来源于勤奋,更来源于心灵的纯粹。

科学实验的本质在于追究事物包含的真理。

那么,真理,即事物的真相怎样才能反映到人的心里呢?

稻盛说:“从年轻时开始,我对自己就十分严格,要求自己集中高度的注意力。我原本是技术员,从事精密陶瓷的研究开发,每天都要反复做实验。为了从实验中发现真理,就必须冷静地、细致周密地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这些现象告诉我们真理,我们必须具备提炼这种真理的能力。我认真专注,死死盯住实验中发生的现象,拼命去发现现象所要告诉我的真理。”“在用这种态度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产生一种感觉,就是说,为了看破现象想要告诉我们的真理,那么,映射出这种真理的我们的心灵这面镜子必须纯粹透明。如果我们心存杂念,或者持有某种先入观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如实接受现象想要告诉我们的真理。”

这就是说:心纯才能见真。只有心灵纯粹,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看到自己过去没看见的东西,包括技术诀窍、商业模式乃至经营哲学。

稻盛用他哲学家的头脑来描述他作为科学家的感觉。这是其他科学家,包括比稻盛的发明创造多很多的科学家,都没有达到的境界。

稻盛说:“在排除一切杂念,专注于一项研究的时候,我感觉某种人生观在心里萌动,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建立自己的哲学。我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这样的人生观或者说哲学是极其重要的东西。”

稻盛年轻时研究精密陶瓷,因为忽然来的灵感而使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获得成功。这样的灵感凡是科学家大概都有体验吧。

如果把这种灵感称为“科学的灵感”,那么稻盛先生却有双重的灵感:首先是科学的灵感;除此之外,稻盛还感觉这种科学灵感其实与自身心灵的状态密切相关。他意识到这种关

联极其重要。稻盛25岁时已经悟到了这一点。

就是说,只有清澈纯粹的心灵才能看见事物的真相,看透事物的本质。这就是“哲学的灵感”,是更重大的灵感。

既然纯粹的心灵有如此巨大的作用,那么保持心灵的纯粹状态不就行了吗?

科学的灵感或许可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而“哲学的灵感”或称开悟,不仅可以让科学灵感接二连三,而且关联所有人的心灵和生活。

如果把某个科学灵感称作“小悟”,那么这种哲学灵感堪称“大悟”。可以说,这样的开悟达至了“真我”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稻盛和所有科学家、企业家,包括那些卓越的大科学家、大企业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同时还是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更深刻地洞察人的心灵,更深刻地理解纯粹的心灵对于人生和工作有多么重要。他紧紧抓住与科学的灵感同时产生的哲学灵感,针对自己这方面的切身感受,注入了深刻的思考,他把自己科学实验的经验和经营企业的经验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成为普遍适用的原理原则。这是前无古人的事。稻盛又善于用普通员工都能理解的、朴实的语言表达他的哲学思想,因而能让全体员工共同拥有、共同实践。

可以说,后来稻盛判断事物的基准、京瓷的经营理念、京瓷哲学78条,乃至阿米巴经营模式等,都是稻盛的纯粹心灵的产物。进一步讲,京瓷的成功、KDDI的成功、拯救日本航空的成功,稻盛事业人生的一切成功,都是稻盛的纯粹心灵的产物。纯化心灵、提升心性这件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我们学习和实践稻盛哲学,就是要纯化心灵、提升心性。只要持续这种努力,拥有一颗纯粹的心灵,我们就可以向稻盛靠拢,我们也可以发现真理,可以推进工作,拓展经营,使事业成功,使人生幸福,使社会进步。如果人有来世,还可以开拓来世的起点和前程。

前言

稻盛和夫出身是科学家,出名是企业家,但本质上,稻盛先生是一位哲学家。

有人说经营是科学,有人说经营是艺术,但稻盛先生把经营与哲学相结合,创造了“经营哲学”这个词汇。稻盛先生是人类企业经营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用哲学来经营企业的企业经营者。

稻盛经营哲学是稻盛先生在实践中,也就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在科学实验中、在企业经营中,在针对“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命题的自问自答中,自己领悟和归纳出来的。

在实践中产生的哲学又用来指导实践。

在这种哲学的指引下,稻盛先生赤手空拳创建了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创立55年来从未出现过一次年度亏损,平均利润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而且京瓷从未解雇过一名员工。KDDI的发展速度则更快。

在这种哲学的指引下,濒临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迅速恢复了生机,重建第一年就创造了日航60年历史上最高的利润,这个利润还在当年全世界727家航空企业中名列第一,而且遥遥领先。

1983年,在许多中小企业经营者的再三恳求下,稻盛先生创办了企业家的学习型组织“盛和塾”。30余年来,盛和塾的塾生企业已经超过9000家。因为认真实践稻盛经营哲学,其中100多家企业已成功上市。

因为稻盛经营哲学的核心是:“把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所以它不仅是经营者成功经营企业的哲学,而且是希望度过幸福人生的所有的人都可以学习和实践的哲学。

我们衷心希望《稻盛和夫语录100条》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

第一部分 为了度过美好的人生

01 敬天爱人

始终以光明正大、谦虚之心对待工作,敬奉天理,关爱世人。热爱工作,热爱公司,热爱国家。

第1章 人生方程式(成功方程式) 02 人生方程式(成功方程式)

我们应该把什么当作行动的指针呢?成功的关键在于“人生·工作的方程式”。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人格·理念)×努力(热情)×能力

人生和工作的结果由“思维方式”、“努力”和“能力”三个要素的乘积决定。这个“能力”和“努力”分别可以从0分到100分打分,两者相乘。这样的话,与自以为能力强、骄傲自满、不肯努力的人相比,认为自己能力平平,但比谁都努力、有燃烧般热情的人能够取得更为出色的工作成果。

在这之上,再乘上“思维方式”。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人生态度。从负100分到正100分打分。因为是相乘关系,稍稍负面的“思维方式”,就会带来负的人生结果。

能力和努力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具备作为人应该有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第2章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03 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炼灵魂

如果说人生有不灭之物,那就是“灵魂”。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你在今世所创造的地位、名誉、财产就得统统放弃,只能带着你的“灵魂”开始新的征程。

因此,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何来到这世上?”我会毫不含糊地回答:“是为了在人生谢幕之时的灵魂,比人生开幕之初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宇宙间存在着因果的法则。原因和结果之间,简直可用等号连接,原因和结果吻合的程度之高甚至可以用“可怕”两个字来形容。短期来说或许不尽然,从长期看,善因结善果,恶因招恶果,因果报应准确无误。“行善而不见其益,犹如草里冬瓜”,中国明代的《菜根谭》中有这样的句子。意思是,行善没有见到报答,好比草丛里的冬瓜,即使人眼看不到,它照样茁壮成长。

因果必报,但需要时间。记住这句话,不要因为一时不见效果而焦躁,重要的是,平日里不弛不倦,行善积德,坚持不懈。

你在心中描绘怎样的蓝图,决定了你将度过怎样的人生。强烈的意念,将作为现象显现,请你首先铭记这个“宇宙的法则”。

让自己拥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这是我们思考如何度过人生时的一个大前提。因为一颗美好的心灵,特别是“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的思想,就是这个宇宙本身的意志。

宇宙中存在一股力量,它要让万物进化发展、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可以称这股力量为“宇宙的意志”。如果顺着“宇宙的意志”产生的潮流而动,我们的人生就会带来成功和繁荣;如果逆着这股潮流而动,就必然走向没落和衰退。

事情的结果由心中如何描绘而定。如果心里总是思考“无论如何都要成功”,那就一定能够成功;“可能不行,也许会失败”,这种想法占据心灵时就会失败。

心里没有呼唤过的东西,不会自动来到自己身边,现在自己周围发生的所有的现象都不过是自己心灵的反映。

所以我们心里不应该有愤怒、怀恨、嫉妒、猜疑等,不要在心里描绘一些带有否定性的、阴暗的东西,而应该时常抱有梦想,在心里描绘积极的、美丽的事物。只要这样做,实际的人生就会变得美好。

现实很严峻,或许度过今天一天都很难。但是,就在这严峻的现实中,面对未来,能否描绘出理想,这将决定我们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和工作而言,“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希望自己做成那样的事”,就是说,具备大梦想、树立高目标,这一点很重要。

京瓷从创业开始,就描绘自己的蓝图,“首先是西京区第一,接着是京都第一,再接下来是日本第一、世界第一”。不断描绘这样的理想,并持续付出巨大的努力,这才有了今天的京瓷。

描绘远大的理想,用一生来追求这个理想,这就体现了人生的价值,人生因此也会幸福快乐。

如果不以纯洁的心灵来描绘愿望,就不会有卓越的成功。即使抱有强烈的愿望,如果这种愿望是处于私利私欲,那么也许能够带来一时的成功,但这种成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

基于反社会的动机产生的愿望,越强烈越会与社会发生碰撞与摩擦,结果只会带来更大的失败。

要想把成功长期持续下去,描绘的愿望和焕发的热情必须是纯洁的。换言之,渗透到意识里面的愿望纯洁与否,才是问题的关键。持有纯洁的愿望,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愿望一定会实现。

我们在工作中,要达到看见事情的结果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最初只是梦想或者愿望,之后在大脑中进行认真反复的模拟演练,这样做如何,那样做又如何。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梦想和现实的界线逐渐消失,尚未着手的事情却感觉仿佛已经做过,由此逐渐产生出一定能做好的自信。这就是所谓“看见结果“的状态。

只有 深思熟虑到这种“看见结果“的状态,才能完成前人从未做过的事业、创造性的事业,或者需要突破重重壁障的极度困难的事业。

描绘远大的理想,并要付诸实施时,必须问一问自己“动机善否”。通过自问自答来判断自己动机的善恶。

所谓善,就是普遍认为好。所谓普遍,就是无论由谁来看,都认为是好事。因此,不是只符合自己的利益,方便、形象就行。这种动机必须是自己和他人都能接受的。另外,在工作过程中,还要自问“私心有无”。必须查检自己的心,在工作中防止以自我为中心。

动机善,又无私心,那么就不必追问结果了,结果必定是成功。

观察世上的种种现象:宇宙中物质的产生、生命的诞生以及进化的演绎,我们不得不认为,这些现象并不是偶然的产物,其中存在着必然性。

在这个世界上,万物都有进化发展的趋势,这可称为“宇宙的意志”。宇宙的意志充满着爱、真诚以及和谐。所以,我们个人的思维所发出的能量与宇宙的意志协调与否,决定了我们各自的命运。

如果你拥有美好的心性,和宇宙的意志协调和谐,那么你的人生必将充满光明。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17178.html

    【形容因果报应的句子】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