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边塞古城的诗句

| 口腔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关于边塞古城的诗句篇一
《边塞军旅诗》

关于边塞古城的诗句篇二
《边塞诗》

边塞诗

定义 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以描述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其他边塞问题为主的诗歌。

(1)意象---雄浑磅礴瑰丽

地域:蕃州、酒泉、玉门、青海、楼兰、长城„„

器物:胡琴、琵琶、羌笛、玉帛、弓剑、金甲„„

称谓:飞将、骄虏、都护、匈奴、乌孙、单于„„

风光:雪山、朔云、黄沙、塞鸿、边草、明月„„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感情 1、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2、征人的离情别绪,怀乡思亲。

3、渴望和平,对战争的厌恶、反对。

4、欣赏边塞的奇异风光,展现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注:有些诗歌是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的,鉴赏时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风格 境界阔大 气势宏伟 景物奇丽 情调激昂

【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关山月(二首)

戴叔伦

月出照关山,秋风人未还。清光无远近,乡泪半书间。

一雁过连营,繁霜覆古城。胡笳在何处,半夜起边声。

有人说,这两首诗分别从动和静的角度来写边关的凄凉和险势,但情景关系所表现的侧重点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南朝诗人徐陵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1)有人说,此诗的三四句委婉别致,尤为动人,请简析这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2)“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联系全诗,说说诗人的追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王翰的《凉州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 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两句,有的认为略带悲凉之意,有的则认为实乃豪放之语。请联系全诗,说说你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1)这是唐代诗人李益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边塞诗。请具体说说它的语言特点。

(2)全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穷边词(其二) 陇西 行

姚合 陈陶

将军作镇古汧州, 誓扫匈奴不顾身,

水腻山春节气柔。 五千貂锦丧胡尘。

清夜满城丝管散, 可怜无定河边骨,

行人不信是边头。 犹是春闺梦里人。

(1)同为边塞题材的作品,这两首诗描述和表现的内容却完全不同。请试作比较。

(2)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1)这首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2)定远候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用此典故有何用意?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游宫·记梦 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以“梦”为题,上片和下片叙写的角度和表现的内容有何区别?

(2)对末三句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幼立志而终生不辍 B.年华老去而未能如愿

C.壮志未酬而雄心不已 D.现实无望而心如死灰

8.阅读下列唐诗并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这首诗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呈现出怎样的景象?

(2)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9.阅读下列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1)题目中的“边事”指边塞的军旅生活,诗人主要运用

了 和 的表达方式,集中表现它 的特点。

(2)关于此诗的评析,一般有两种观点,或认为它所抒之情一洗悲慨之意,显得平和美好;或认为它与之前的边塞诗一脉相承,表现的仍是非战思想。你支持哪种观点?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8.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注】热海:今苏联哈萨克伊塞克湖

此诗的边塞之景,新奇独特,有声有色。请结合诗句做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1.前一首写边地秋风萧瑟,征人难以返乡,月下读书,不经意间思乡情浓,诗人的静中之思表现的是边地生活的凄寒与无边的寂寞情怀;后一首写边地古城,深秋繁霜侵袭,雁过连营,夜半号角声起,心中无限悲凉。诗人触动给读者的动中之思,表现的正是边关的险势。 2.(1)诗的前六句主要是诗人以第一人称叙述和追想,三四句的意思是说,离人惆怅之时,思妇应该也守候在窗边难以成眠吧。诗人从亲临者的角度以己度人来表达痛苦与无奈之情,尤为动人。(2)诗人述说“客子”之忆和“思妇”之思,叙写战争的进程,重在表现战争的漫长和造成的深沉痛苦,思乡与无奈之情明显,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强烈情感。

3. 诗的前两句写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全诗表现的是具有浓郁色彩的边塞军营生活。 后两句是说,醉卧在沙场上本就没有什么,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风格豪放,这样说来,后两句实为豪壮的激励之语。

4.(1)李益所处的时代,唐王朝已开始走下坡路。这首诗以“天山雪”和“海风寒”来营造清冷的氛围,以塞北沙漠三十万征人“一时回首”的哀怨来抒发感慨,情调感伤。(2)全诗借“《行路难》”、“月”等意象,勾勒出长期戍守在西北边塞沙漠地带的士兵,听到笛声,一时间都回首怅望故乡的情景,抒发了世路艰难的人生感慨。

关于边塞古城的诗句篇三
《古诗试题》

关于边塞古城的诗句篇四
《榆林 谜一样的边塞古城》

关于边塞古城的诗句篇五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边塞军旅诗鉴赏》

关于边塞古城的诗句篇六
《边塞诗讲义》

沪 上 杭 城 精 英 创 立

姚学教育语文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沪 上 杭 城 精 英 创 立1.诵读感悟法

2.评析欣赏法。

3.想象联想法。

【预习指导】

1.查找关于边塞诗的资料。

2.搜集整理边塞诗的代表作品,在课上朗诵分享。

3. 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有哪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当然,经过发展,在宋代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边塞诗。

二.预习检查。

1.说一说你知道的边塞诗人。

提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卢纶、李白、常建。

2.你知道这些代表诗人的哪些代表作品?

高适,盛唐诗人,以悲壮边塞诗著称,高适存诗240余首,其中边塞诗50余首。高适边塞诗多以幽蓟、河西,即今河北北部及内蒙古一带的战争生活为题材。高适边塞诗皆抒发了他们立功边塞,慷慨报国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塞下曲》)。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他的诗风奇情壮采,表现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代表作品《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李益(746-829),字君虞,唐代诗人, 代表作《塞下曲》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蕃州部落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塞下曲》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常建,唐朝诗人,《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作者对这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沪 上 杭 城 精 英 创 立三.边塞诗中看“国运兴衰”。

1.边塞诗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盛唐时期”,“中晚唐时期”以及“宋代”。

2.“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大多表现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同时还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比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3.“中晚唐时期”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比如:“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从军北征》李益)

4. “宋代”边塞诗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四.感受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沈佺期·杂诗]

沪 上 杭 城 精 英 创 立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卢纶的《逢病军人》“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的不平。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 光作为背景。

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

《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内容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五.鉴赏方法点拨。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抓住边塞诗的意象,认识边塞诗。

沪 上 杭 城 精 英 创 立识别边塞诗的身份并不难。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范围狭窄,多是和边塞、战争有关。比如:地域方面有关山、沙漠、黄河、关外、萧关、榆关、沙场、绝域等。

边塞诗的意象: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边塞诗中常见的曲子:《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2.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

不同时代的边塞诗特点

盛 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 维)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 陶)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关于边塞古城的诗句篇七
《边塞军旅诗(可用)》

关于边塞古城的诗句篇八
《边塞诗赏析》

关于边塞古城的诗句篇九
《上海市高三语文诗歌总复习四-----边塞军旅诗》

一】关于边塞诗

1、产生根源——战争。(多民族,民族冲突)

2、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边塞诗是描写边塞生活和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世称“高岑”)、王昌龄、王之涣等诗人。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 二】发展: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三】时代特点

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

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四】 艺术风格

1、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

当时天下甫定,一统王朝的元气正徐徐上升。但整个说来,尚觉力不从心,国家时遭侵袭,因而边塞诗中常常充盈着一种强烈的愤激之情,同时伴有沉重的压抑之感。这种郁勃特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于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前者的代表是骆宾王,后者的代表是陈子昂。他们都不止一次地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描绘逼真,感触深沉。

2、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

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描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

(二)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武功作了热烈的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

(三)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人感到低沉。

(四)开创心理。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充满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

3、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苍凉

安史乱后,唐王朝从繁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对外战争的优势随之丧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国土沦丧,无力收复。诗人们常常对庸懦的朝廷给予辛辣的讽刺。为光复旧物,诗中时时发出深沉的怒吼,表现出昂扬的斗志;时而又传来悲愤的叹息和凄凉的哀怨。旧时的换兵制度已经废毁,边愁乡思成为诗中的突出主题。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大量增加,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佳篇杰构。在整个创作中,理想的光辉逐渐淡弱,现实的色彩愈益加浓。

4、晚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则是萧飒

色彩阴郁,景象悲苦,感情压抑,意绪低沉。诗中多写战士的苦难,其中对血与死的描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把边塞与死亡连在一起,成为习见现象,英雄主义的热情日趋消冷,人道主义的新潮代之而起,对凡庸军将的批评更为尖锐突出,为士兵的呼号更见痛切。与此相呼应,景物描写也常显出一片萧瑟悲苦,沮丧、绝望情绪十分浓重。

五】、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①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③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反战主题。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 六】情感归纳:

1)抒写将士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豪情。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七】鉴赏方法:

(1)把握意象

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羌笛、胡笳、琵琶。

(2)语言与艺术手法:

1、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2、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3、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天气寒冷,空旷荒凉的环境。

八】主要思想内容

(一)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唐)王维《少年行》

(三)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李 白

(四)表现穷兵黩武的政策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曹松《己亥岁感事》

(五)表现思妇怀远征人怀乡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六)描写紧张而艰苦的战斗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李白《塞下曲六首》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柳中庸《征人怨》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

(七)讽刺前线部分将帅的腐败无能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九】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4.用典故: 十】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有何作用? (鉴赏前两句)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哪个字用的好? 答:1、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2、“尽”字。“尽”是全部的意思,写出了征人(即出征军人)在凄冷边塞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别路”,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1】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卫青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2】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⑴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

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⑵“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

“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虽然将士有思乡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慷慨。

3】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xūn,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形象(景物)——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

人物——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情感——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内容)——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三、四句

虚写,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豪迈的情怀。

度/破讷沙二首【唐】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bì tí 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qì 寒光生铁衣。

注:破讷沙,沙漠名 鸊鹈bì tí 泉,泉水名

关于边塞古城的诗句篇十
《边塞征战诗公开课PPT》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19475.html

    【关于边塞古城的诗句】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