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错事了忏悔的句子

| 中西医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执业医师】

做错事了忏悔的句子篇一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全文〕

慧广法师 著

目 次

序言

第一章 忏悔的意义

第二章 佛教的忏悔观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三种忏法的内容

第三节 三种忏法的比较说明

第四节 事忏与理忏

第三章 中印忏悔法的异同

第一节 忏悔的次序

第二节 忏悔方法的演变

第三节 中国忏的特点

第四章 礼佛持咒的忏悔功用

第一节 礼佛的忏悔功用

第二节 持咒的忏悔功用

第五章 不能作法忏时

第一节 作法忏的功用,

第二节 以心念法忏悔罪

第三节 大乘的忏悔观

第六章 取相忏的意义

第一节 礼佛罪灭的征象

第二节 持咒罪灭的征象

第三节 见到瑞相的意义

第四节 信心能灭罪

第五节 取相忏与修行

第七章 完成取相忏的例子

第八章 从事忏到理忏

第一节 理忏的重要性

第二节 理忏的内容

第九章 能灭重罪的无生忏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忏除杀父罪的例子

第三节 忏除害母罪的例子

第四节 忏除波罗夷罪的例子

第五节 无生忏罪灭的征象

第十章 善待忏悔

后记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序 言

“业障常会跟随修行的人”,不管这句话的真实性有多大,但对国内的某些佛教徒来说,却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不知道古代的佛教徒是否如此?在当前,有不少的佛教徒,总是觉得业障深重;而且,难消难解。比方:身体上的病痛,看遍了多少的名医,吃尽了无数的药物,老是医不好;心理上的障碍,一旦用功修行时,就会现前,也一直束手无策。只要进入佛门数年,常在各道场跑、常与各方佛教徒接触的,就能够感觉出,有些佛教徒确是多灾多难。业障,对现代的佛教徒,尤其是修行者,往往是个很令人困恼的问题——不管是出家或在家。

为什么现代的佛教徒会多诸业障呢?或许是福薄吧?或许是往昔(前生)恶业造了太多,今生恶因成熟,终于报应来临?所谓“业障”,就是会障碍我们学佛修行,使我们不容易达成修行的目标。因此,修行要有所成就,必须先消除业障。

那么,业障要怎样才能消除呢?业障重的人,可能也是福德较差者。所以,要消除业障,必须先培福德,多做有益于人类社会,乃至一切众生的善事功德;譬如:持戒、布施、供养三宝……等等。业障就是由“业”——各人所造作的行为所引起;会形成障碍的业,必然是恶业,善业是不可能成为业障的。于是要消除业障,就不可以再造恶业了;而要不造恶业,必须多行善事功德,这不但可以培植本身的福德,也具有消除业障的功用。

另外,就是要忏悔了。

忏悔是消除宿业的主要方法,也是止恶从善必经的程序。业障既由恶业所造成,当然,也就必须先消除恶业,业障才可望消除。

要如何忏悔,才能达到消除恶业及业障呢?这是有方法的,必须依照方法,正确的忏悔,才有可能达到忏悔的目标;而这,也就是本文所要提供给读者的了。

本书所论述的忏悔方法,以根源于印度佛教者为主。佛教传来中国之后,中国的祖师曾经根据经论中所说的忏悔原理与方法,编集了一些忏法,以供佛教徒忏悔时之用。譬如:《粱皇宝忏》、《三昧水忏》、《法华忏》、《药师忏》、《大悲忏》、《净土忏》……等等,都是很有名的忏法,佛教徒依之忏悔,多少也能忏除业障。

古代中国的祖师,对佛教的贡献,自然是有目共睹的。他们不但对传自印度的佛教教理,有所整合,也有所创新;同时,使佛法本土化,为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接受和信仰——这也表现在祖师所编的各种忏法中。

如此,本文为什么不论述中国祖师所编的各种忏法,而要谈印度佛教的忏悔呢?这是有原因的。

(一)佛教来自于印度,印度佛教是中国佛教的根。根源不明,是不容易正确的了解一件事情的;而且,中国祖师所编的各种忏悔法,也是根源于印度经论,然后,再进一步的整合、提升与创新。因此,了解传统——印度的忏悔法,也有助于了解中国式的忏法。

(二)一种法门流传久了,往往会变成形式化,而失去了它内在的精神。忏悔方法在经过中国祖师编集而固定化,长久为中国佛教徒所采用以来,似乎也难免流于形式化的倾向,逐渐偏离了佛教忏悔的真义;于是,凭借中国忏法以忏悔的人,也就不容易达到忏悔的目的。因此,要来探讨印度式的忏悔法,期能匡正与更新中国式的忏悔。

(三)忏悔,如果要加以分类,或许可以分为“别忏”与“总忏”两种。别忏是针对自己造了什么恶、犯了什么戒,然后再依有关的忏法来加以忏除。譬如:犯戒的遮罪必须依“作法忏”来悔除;性罪则须依“取相忏”才能究竟的灭除,——这是佛教经律所强调的。总忏则是不管自己犯有什么罪业,更不论自己的业障是今生所造或前世所造,都希望能够在忏悔中加以忏除。中国祖师所编的各种忏法,多属于这种。

这两种忏法,以那一种较为殊胜,而能达成忏悔的目的呢?似乎各有它的殊胜处,也各有不足的地方。举例来说:别忏能够应病予药,它的忏悔功效自然是很显著的。但它的不足是:有的忏法只能忏除某些罪业,其他的罪业依然存在。比方:作法忏能除遮罪而不能灭性罪;取相忏能灭遮性双罪,而不能究竟罪源,唯有无生忏才能究竟忏除诸罪。所以,中国祖师所编的各种忏法,大都将三种忏融合在一起,以便能总忏各种罪业,而又能究竟罪源。这是总忏的殊胜了;但它的缺点是:将各种忏法大意编集成本后,忏悔者很可能以为依着忏本文字念诵一遍,或礼佛一遍,便是忏除了各种罪业。结果:只是自我安慰罢了,罪业并没有消除。

因此,在中国的佛教徒,长久以来,习惯了中国式的忏法之后,有必要回头一探佛教的原来忏悔法;然后,吸收、融合中国式忏法的忧点,再依之来忏悔,如此,将会更容易达成忏悔的目标。所以本文的论述要以佛教原来的忏悔法为主;至于中国式的各种忏法,大多数的佛教徒都知道的,自然不须要再多加论述了。

第一章 忏悔的意义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注重忏悔,都希望它的信徒常常忏悔;佛教也不例外。在佛教里面,忏悔也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

为什么宗教——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都注重忏悔?忏悔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忏悔在印度的梵语,叫做“忏摩”。忏摩又是什么意思呢?《南海寄归传》说:“忏摩乃是西音,自当忍义——口云忏摩,意是请恕,愿勿嗔责。”(注一)就是说:忏摩乃是印度梵文的音译,它的意义就是“忍”;如果我们向人忏摩,意思就是请他人忍受和宽恕我做了对不起他的事情,希望他不要生气、不要责怪于我。所以,忏摩就是请求他人原谅自己的过错——也就是做错了事情之后的一种内心的后悔。因此,忏摩又翻译做“悔往”(注二)——后悔以往所做的事情。

从梵语的“忏摩”,演变到”忏悔”,则是在印度的梵文中,加入了中文。《金光明经文句记》卷三说:“忏悔二字,乃双举二音,梵语忏摩,华言悔过。”(注三)本来,梵文忏摩一语的意思,就是我们中文的后悔、悔过,大概是古代的祖师,希望忏摩的意义,更容易了解,于是,将“摩”字去掉,放入了中文的“悔”字,成了“忏悔”,如此,人家一看,

马上就可以了解它的内容。因此,中文化的“忏悔”,就代替了纯印度梵语的“忏摩”。

但是,忏摩成了忏悔之后,在中国祖师的解释之下,忏悔似乎比忏摩有了更深的意义。《摩诃止观》卷七说:“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注四)忏悔不但具有去旧,也含有更新——去恶行善的内容了,这与忏摩的只是后悔以前所做的过错,请求他人的忍恕,自然是义理上的进一步提升。不过,笔者不懂梵文,梵文忏摩的意义,是否但为忍恕、悔往,只得存疑了。

从前面所述,就可以了解到;忏悔是在自己做错事之后,知错改过的表示,也是一种不甘堕落、向上升进的心志。

人,是很容易犯错的,《三昧水忏》说:“人之居世,谁能无过?学人失念尚起烦恼,罗汉结习动身口业,岂况凡夫而当无过?但智者先觉,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注五)所以,有了过错,比方:对不起他人或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时,唯一能够补救的方法,就是忏悔,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做了对不起他人的事,就要去向他忏悔,请他原谅;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时,就自己责备自己,以后不再犯错了。 由此可见,忏悔实在是修行中不可少的方法。有了忏悔,人们才能免除做错事之后,心中所产生的罪恶感;有了忏悔,做错犯罪的人,才能够改过向新,不致于长此堕落下去。所以,佛教——乃至其他宗教都注重忏悔,的确是有它的道理存在。

注一:见大正藏五四册二一七下:

注二:见三藏法数:忏悔条,

注三:见大正藏三九册一一二中。

注四:见大正藏四六册九八上。

注五:见大正藏四五册九六○下。

------------------------------------------------------------

第二章 佛教的忏悔观

第一节 前言

忏悔,在佛教来说,是有方法的;也唯有讲究方法;依靠着正确的方法来忏悔,才能达成预定的目标。

做错事了忏悔的句子篇二
《忏悔罪业的意义》

忏悔罪业的意义

忏悔实在是修行中不可少的方法。有了忏悔,人们才能免除做错事之后,心中所产生的罪恶感;有了忏悔,做错犯罪的人,才能够改过向新,不致于长此堕落下去。

金刚萨埵佛在因地时曾发下大愿:“愿我证得无上佛果时,如果有众生造五无间罪,破坏三昧耶誓言,一旦他们能听到我的名号,对我有虔信,念诵咒王百字明,则一切罪障清除无余,此愿不成,我终不证得无上菩提。愿我住于破戒者前,他的一切罪障悉皆清净!”

(一)忏悔罪业的意义与重要性

末法时代众生的共同特点就是不信因果,不怕造恶业。对许多佛教徒来说,表面上假装诵经修法,背地里实际却是作卑下恶劣的颠倒行径,依佛法教导行十善业并且完全不造恶业的人,非常稀少。

因此忏悔业障就成了修行的一个主要内容。一切众生本来具有圆满无缺的如来德相,只因为无明的遮蔽,无法显出本来面目。在修行的道路上,过去世与现在世所作的一切恶业,在因果成熟之时,造成很大的障碍,虽然精勤修了很多法,而没有结果,本尊不降,护法不临,四事业法:息、增、怀、诛无法成就,有些人因为得不到验相,

反而会使信心锐减,无意乐修行。更重要的是,由于业障遮蔽本觉,虽多劫修行而无法明心见性。

生活在轮回之中,你能觉察到的恶业每天都在不断增加,在不经意所造的恶业更是防不胜防,这些恶业的持续增长,必定会导致下堕三恶道的最终结果。比如不断地往身体里注射毒品,长期如此又不去解毒,必生后患。

为了扫清修行上的障碍,一定要先忏悔,有句话说得好:“恶业的唯一功德是可以忏悔清除。”显宗和密宗里都有许多忏罪的方法,比如汉传佛教里也有大悲忏、药师忏、水忏、梁皇宝忏的方法,密法里的三十五佛忏等等方法。佛陀曾说,消除罪障有无量方法,其中最殊胜的方法就是金刚萨埵忏罪法。

金刚萨埵是集诸佛于一体,包括忿怒、寂静百尊,乃百部本尊之主,他的咒语百字明普摄了一切本尊心咒的精髓,可以说是咒中之王,具足虔诚地向金刚萨埵祈请并念百字明咒,等于祈请一切本尊,念一切本尊心咒。过去印度和西藏的大成就者在消除业障时,都是依靠金刚萨埵百字明来修的,因此称之为忏罪之王一点也不为过。密续中说过,如法修百字明满十万遍者,可以彻底清净一切的五逆重罪。

金刚萨埵佛在因地时曾发下大愿:“愿我证得无上佛果时,如果

有众生造五无间罪,破坏三昧耶誓言,一旦他们能听到我的名号,对我有虔信,念诵咒王百字明,则一切罪障清除无余,此愿不成,我终不证得无上菩提。愿我住于破戒者前,他的一切罪障悉皆清净!”

目前,你们许多人也已经入了密宗的门,若不好好地守持十四根本戒,则堕金刚地狱,比如蛇钻竹筒里,或从上出或从下出,别无第三种去处。密宗虽说是成佛的捷径,但其中的首要条件是护持清净的三昧耶戒,而尚为凡夫的我们要清净地守持三昧耶戒是很困难的,在业障与习气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中毁坏了戒律自己还不知道。

阿底峡尊者也说:“我初学密宗时,接二连三的有过犯。”

阿底峡尊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人,一个个都是意志力薄弱,没有正知正念又不了解各种罪业的人。所造的恶业一定就像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那么多。而且密宗的戒律细密繁多,细说则有十万条誓言!就算你自己能守持不犯,但与其它坏失三昧耶戒的人交往、接触,甚至同饮一山谷的泉水,也会对你有失戒的影响。从这一点来看,修金刚萨埵,更显得无比重要了。

金刚萨埵佛曾说:“若至诚一次念诵一百零八遍百字明,则可弥补一切所毁犯之戒。”如果违犯戒律后立刻忏悔则容易清净,时间拖得越长越难以忏悔清净,一旦犯戒之事超过三年时间才去忏悔,虽作

了忏悔也无法清净了。

(二)四对治力

五加行中要求修金刚萨埵百字明至少在十万遍以上,以此来清除无始以来的各种业障,在修的过程中,值得大家高度重视的是要具备“四对治力”。这四种植业对治力分别为:一、依止力,二、破恶行力,三、律仪力,四、现行对治力。

所谓依止力是指依靠金刚萨埵,祈求获得他的慈悲加持,帮助我去除业障,这个依止力是对金刚萨埵完完全全的信赖与虔诚,深信只有他可以救助我们,净除一切破密乘戒、别解脱戒、菩萨戒的根本与支分种种罪障。

破恶行力是指我们要认识到自己业障深重,并对过去所造的一切恶业后悔不已,没有强烈的悔过之心,说明你还是没有了解下堕三恶趣的可怕。如果你抱著无所谓的态度,罪业是无法忏净的。因此要真切无伪地发露忏悔。

律仪力就是发誓从今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比如我们想到过去所造的杀生恶业,现在发愿忏净后,今后纵然遇到命难也不再杀生。没有律仪力的话,你心里就会常常想:“造业并不可怕,反正可以忏悔。”

请记住,如果有这样的心念,业障是根本无法去除的。现行对治力,在这个修法里它指的是:一边念修百字明,一边观想降下的甘露冲洗掉我们的业障,甘露也是针对我们的罪障而降下的,这就是对治力。

不仅仅是指这些,在任何时候,任何状况之下,我们闻、思、诵经、持戒,布施等等皆为对治力,以这种力量或者说方法去对治我们的烦恼,尤其是在所有的对治力中,以发菩提心和住在空性的当下最为重要。

净除业障的方法没有比这两者更高深的了。所以修金刚萨埵的时候,最殊胜的是在发菩提心和住在空性当下二者的基础上的。《入菩萨行》中寂天菩萨讲到“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众罪。”在实相的境界上来说,一切事物本来无垢无净,不生不灭,如果对实相(空性)能体证的话,即使无始以来造下如堆积得比须弥山还高的罪业,也可以在证悟法界本性的情况下,瞬间彻底清净。

由此可见忏悔是在自己做错事之后,知错改过的表示,也是一种不甘堕落,向上升进的心志。

来源:无量光明佛教网(原文地址:

做错事了忏悔的句子篇三
《忏 悔 要 领》

忏 悔 要 领

我们无始劫迄于今生所造罪业无量无边,所犯的点滴错误皆由神灵记录在簿。如果本人已经觉悟,知错认错,生惭愧心,随时随地以真诚心发露悔改,发愿永不复造,精进修行,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冤情债主、冤缘债主、冤杀债主……即可消减罪业。我们要经常做此忏悔。

1、忏悔时,心中要生起大惭愧心;

2、忏悔时,心中要生起大怖畏心;

3、忏悔时,心中要生起大慈悲心;

4、忏悔时,心中要生起大感恩心。

观想自己三业之恶——深生大惭愧心;

观想地狱刑罚之惨痛——深生大怖畏心;

观想众生受业报之苦偿——深生大慈悲心;

观想诸佛菩萨加持摄受——深生大感恩心。

[ 提示:①忏悔者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忏悔时请参照范文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所造的罪业感到无比惭愧。以至诚心一一忏悔罪业,发愿永不复造。恳求众生慈悲原谅,祈求诸佛菩萨慈悲救拔;②杀业、堕胎、忤逆重罪至少诵49遍《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或发愿诵《地藏菩萨本愿经》、《金刚经》功德回向一切债主。③不识字者要以称念佛菩萨圣号的功德回向一切债主。]

发 愿 文

[ 提示:括号中的发愿文因人而异,能行持者,请您认真发愿,不可放逸、怠慢,不可随便念念。要有真心切愿!]

弟子XXX(称法号), 愿断无始劫迄于今生的一切尘缘;愿断一切恶行,行持一切善法;愿出六道凡尘,不被五欲六尘所染;生生世世不离佛的教诲,菩提心

不退,常与佛菩萨在一起,弘扬佛法。我现在真心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得佛摄受,永得解脱,永不退转,最终直至成佛。

(我要坚信佛法不退转,深信因果不疑惑。发菩提心、发大愿心护持正法,以大悲心救度一切有缘众生,像佛菩萨一样大悲普覆。)

愿法界众生都能至诚信受三宝,破迷开悟,明心见性,永离轮回苦,速证无上菩提,早成正果!

南无阿弥陀佛

对保家仙的开示

各位仙家,我过去迷惑、贪婪,不知业因果报,求保家仙保佑自己,自私自利。各位仙家受了我的香火供养,必然要保家护院,从而做了颠倒的事。没学佛法以前,我们不懂得送灾、送财皆是奉旨而到,让仙家阻止即是让仙家背了因果。现在我闻到佛法,明因识果了,真诚地向各位仙家忏悔,愿你们当下觉悟,断恶行善,忏悔业障。发愿永不复造。愿你们跟随正法好好修行,早出六道,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无始劫迄于今生所造罪业无量无边,所犯的点滴错误皆由神灵记录在簿。如果本人已经觉悟,知错认错,生惭愧心,随时随地以真诚心发露悔改,发愿永不复造,精进修行,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冤情债主、冤缘债主、冤杀债主……即可消减罪业。我们要经常做此忏悔。

教育法布施如何起心念更利于众生

愿我所弘扬的正法,能以感恩心、平等心、大悲心普施法界一切众生,愿你们能接受正法教育,早日破除迷惑颠倒。从此以法为师、以戒为师,止恶断恶、知恶忏悔,发愿永不复造。愿将我所应享受的一切福乐,及所做的种种善事功德,悉皆回向一切众生。愿你们精进修行,早日出离苦海,求生西方净土。

南无阿弥陀佛

堕胎的忏悔与开示

我以恭敬心、至诚心、平等心、惭愧心、忏悔心向我所堕杀的婴灵儿女至诚忏悔:由于本人无始劫来淫习深重,淫根难断,今生又贪婪放纵,(1未婚先孕;2邪淫;3家庭条件不好;4独生子女政策等因素。)怀孕后不能生养,忽视了生命的重要性,一时愚痴无明,非常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孩子,杀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泯灭人性,真的是业行深重、罪不可赦。这都是我无明无知造作的罪业,不仅给婴灵儿女造成了伤害,给自己也带来了心灵与肉体的万般痛苦,太罪恶了,妈妈(爸爸)知道错了,对不起你们,恳请你们宽恕原谅妈妈(爸爸)。

自从妈妈(爸爸)听闻《现世因果教育》(学佛)后,受益匪浅,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如同我们的慈父慈母。因果使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妈妈(爸爸)后悔至极!悲痛至极!现在真诚向你们忏悔,妈妈(爸爸)从此以后断恶向善,戒杀茹素,我发愿永不复造。现在希望你们同我一起学佛,皈依三宝,受佛教化,明理觉悟,用一颗虔诚的心,深刻忏悔无始劫的罪业。

妈妈(爸爸)知道你们也渴望父母的疼爱与关怀,你们投胎做我的孩子,是和我有莫大的因缘。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好不容易有一次投生的机会,却因种种因缘,没有让你们来到这个世界。这既是我恶心造业抛弃了你们,也是你们无始劫结下的因缘导致的业因果报。你们有这样的果报也是业缘的牵引,业力所致,希望你们能放下嗔恨、烦恼、愤怒,真心忏悔自己的业障,不再冤冤相报。人身即是业报之身,人生苦短,你们不要再执着了,愿我们恶缘转善缘,善缘转法缘,共为增上缘,好好学佛,消除宿业,永断嗔怨,福慧增长,得佛摄受,蒙三宝加持,精进修行。也祈求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能慈悲疗治、救拔我婴灵儿女的伤痛。愿你们精进修行,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早日成佛!

我今日跪在诸佛菩萨前求哀忏悔,祈求佛菩萨能原谅我,祈求神灵能原谅我,祈求我无始劫所堕杀的胎儿能原谅我,我发誓永不再犯。愿我的真诚忏悔能使我的业障消除,愿我的真诚忏悔蒙佛力加持,断除我无始劫罪恶的淫根、淫心、淫念(乃至淫欲行为)。我会更加努力的修行,弘扬正法,弘扬因果教育,利乐群

生。愿我今后所做一切善业,以及诵经、拜忏、礼佛、布施、发心度人等种种功德,悉皆回向给我所堕胎婴灵,愿你们早闻佛法,得到三宝加持,离苦得乐,往生净土!

诚恳祈求诸佛菩萨加持,愿天下所有朋友早闻佛法,了知堕胎所造罪业,得正法教化,清净身心!

南无阿弥陀佛

对如何忏悔同修之间有爱恋情缘的开示

男女众在一起同修,做到不起心动念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当初释迦如来在世时建立两种僧团,比丘和比丘尼分开修行。因为每个人无始劫在五浊恶世轮转,种种习气难断,尤其是男女淫心欲念炽盛问题,特别障碍修行。在心灵没有彻底净化之前,很难降伏其心,所以男女众要分开修行是非常有道理的。

现在这个时代,都是男女众在一起修行,能否做到男女相见彼此都不起心动念?如有做不到即是带业,身心不净。能来到这个修行的平台,是我们无始劫善根福德因缘的成熟,必须严持戒律。如果再有淫心,起心动念皆是无边的罪业,做错事更是带业深重。我们的三宝地如有不净,果报会很严重的。所以男女众在接触时要看好自己的身心,一旦起心动念当下就要忏悔。夫妻在道场也不可以起心动念,勾肩搭背。来到这里是要修行自己、利益他人的,有种种欲望不断,就会障人障己。男女众尽量分开工作(做事),如果不能降伏其心、不能断五欲贪婪,就无法修行。

我们虽然处在五浊恶世,但修行的道场是清净的平台,修行之中要清净无染。还有一种现象,(男众与男众或者女众与女众)同性之间还有爱恋的欲望。第一是心没有被净化,第二是业力牵引。无论怎么样,再大的业力都会因佛法而转化,再大的业力都会因忏悔而消减。我们讲夫妻为正淫,夫妻外为邪淫,同性爱欲称为恶淫(同性恋),心性更加丑陋,业障无比深重,要断恶,忏悔自己无始劫六根造业及淫根深重。在同修中无论男众或女众间都不要行世俗法,要行清净法,

要都摄六根,不可有亲吻爱抚(动手动脚)的行为,触受爱欲、起心动念就会造业。

世间有两种因缘都会导致我们沉沦,一爱一憎,一善一恶,皆是沉沦的因。比如夫妻儿女之善、爱,亲友眷属之善、爱,有所求的善与爱皆是有为法,都没能破除„四相‟,也是六道之因。缘缘相聚,不出轮回。佛讲大爱、博爱,修行讲禅、都摄六根,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修无为法。

我们今生在一起同修,是无始劫大因缘的感召,每个人在修行中都会业障现前。无论对任何人起欢喜爱恋之心,都是心不清净、心不觉悟,是五欲的贪婪,是无始劫业力的牵引,一定要发大誓愿忏悔:“无论无始劫我与谁有何善恶因缘,我们要当生了断,一断永断,不行世俗法,生出离心,忏悔业障,都摄六根,诵经功德回向给你们,我要精进修行,求生净土!”

南无阿弥陀佛

[ 提示:坚持忏悔一段时间,建议念诵《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回向给众生。]

口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的忏悔

在未闻佛法之前,对于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我都曾经犯过,并不知道有错。通过学佛对照自己,深感惭愧。比如经常打妄语、和别人发生矛盾时就开始两舌恶口、经常和别人绮语,,用佛法来衡量才知道条条罪状都不轻。现在我心生忏悔,发愿悔改,力争永不复造。

愿我精进修行的每一份功德,回向给因我造口业所伤害的一切众生。愿你们能与我恶缘转善,早日听经闻法,早日修行成就。

南无阿弥陀佛

[ 提示:妄语者,会得被人欺骗报;两舌者,会得是非缠绕报;恶口者,会得人格污辱报;绮语者,会得被人戏弄报。]

做错事了忏悔的句子篇四
《谈谈忏悔》

谈谈忏悔

肖青青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13020003

[摘要] “忏悔”一词出于拉丁文,是“自我坦诚”、“自我揭露”之义。在宗教史上,忏悔又有“完全忏悔”和“不完全忏悔”之分,而随着时代发展,忏悔也有了“古代忏悔”和“古代忏悔”。流传于世的三本《忏悔录》各有特色,都在当时起到了积极影响,对西方忏悔精神起到了发展和塑造的作用。在历史上,中国并没有在西方文化的话语体系下的忏悔精神,要中国拥有忏悔精神非一蹴而就,而忏悔精神对一个民族的兴旺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但中国文化有“内省”意识,它与西方提倡的沉思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应该鼓励急躁的中国民众静下心来好好沉思一番。

[关键词] 忏悔 ;《忏悔录》;悔过;沉思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在进行大量的动物实验后提出了著名的学习理论,那就是“尝试—错误说”,他认为人和动物一样,是在解决问题中经过多次尝试,逐渐发现并保留了正确的反应,淘汰了错误的反应,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人类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试误的过程。人生在世,难免要犯错误,有些错误会伴随人的一生,有些错误却是过后就忘记。对待错误,有人会选择遗忘,有人会默默承受,也有人会将它公开,谓之“忏悔”。

一、 忏悔释义

忏悔一词从产生之初就充满了宗教意味。“confession(忏悔)”一词源出拉丁文“confessio”,所内涵的是“自我坦诚”、“自我揭露”之义,在神学中指向上帝坦白自己的罪恶。而汉语神学的“忏悔”一词借自佛教用语。佛教的“忏悔”之“忏”是梵语“忏摩”的音译,原意是“忍”,请求他人容忍、谅解之意;“悔”则是梵语“阿钵底钵喇底提舍那”的意译,是指“自由罪状”,为追悔、悔过之意。在基督教“救赎论”中,“忏悔”是“罪人”获得“救赎”的必要条件,是“信仰”的核心所在,人只有无条件地信仰上帝,知罪并悔罪也即“忏悔”,人才能获得上帝的恩典,升入天堂。中世纪基督教教父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就是基督教的“忏悔”学说的典范性著作,他写作《忏悔录》更多的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自己所蒙受的天主恩泽,从而发出对天主的赞美与歌颂。

到了中世纪中后期,基督教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宗教思想也受到质疑,其中在哲学上最为知名的莫过于关于“共相”、“殊相”之辩,也就是“实在论”与“唯名论”的纷争。“实在论”与“唯名论”两派争论的实质就是关于上帝到底是一个实体还只是概念,而涉及到忏悔方面,则是“完全忏悔”与“不完全忏悔”谁占主导的争论。“完全忏悔”与“不完全忏悔” 都是指忏悔行动的动机:“完全忏悔”指基于上帝之爱并回应上帝之爱的幡然悔悟,而“不完全忏悔”则是因道德上的恶行而畏惧上帝的惩罚之正义而引起的悔罪。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两种忏悔的完美体现,他在前几卷关于自己生平记述是关于自己内心因自己做错事而悔恨的描述,到了第九章则描述了在上帝的神圣恩典中获得新生的心灵状态。他在书中所展现的正是他的心灵从出于肉欲之意志的“不完全忏悔”及其恐惧、悔恨和不安,到出于灵性之意志的“完全忏悔”及其感恩、喜悦和超脱的转变。在十一世纪以前,普遍认为“完全忏悔”超越于“不

完全忏悔”,到十一世纪,在阿伯拉尔和伦巴多的影响下,“补赎圣仪”之忏悔和赦罪得到强调,但“完全忏悔”仍然被看成是先于赦罪的正当的赎罪行动。而随着经院哲学的衰颓,“不完全忏悔”大有取代“完全忏悔”之势。

随着宗教神圣外衣的逐渐褪去,忏悔也有了“古代忏悔”和“现代忏悔” 之区分。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到卢梭的《忏悔录》可以看到“古代忏悔”和“现代忏悔”的明显区别,奥古斯丁的“忏悔”意识到“与神性的本质特征的充分性相比,人类的个性是不充分的”,因此奥古斯丁最后达成的乃是关于人类之个性的“他律”,而卢梭则把“自律”树立为自己的目标,他的“忏悔”是向自己忏悔,是渴望得到自己内心的安宁,因此可以说“不完全忏悔”之痛苦和恐惧所导致的在救赎问题上的绝望是现代性忏悔之根源。

二、三本《忏悔录》之比较

谈到忏悔,少不了对世界上流传广泛的三本《忏悔录》的比较。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自传作品,卢梭的《忏悔录》则是第一部现代自传作品,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深受卢梭和奥古斯丁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前述三个人,身份各不相同,奥古斯丁是虔诚的拉丁教父,卢梭是启蒙思想家,托尔斯泰则是文学大家,虽然后两人写的《忏悔录》都有奥古斯丁的影响,但立意、主旨却各有特色。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成书于397年左右,全书共十三卷,内容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记述了他23岁以前的生活历史,卷十至卷十三记述了他在撰写此书时的心路历程,包括对《旧约创世纪》第一章进行诠释,然后在歌颂伟大的天主中结束全书。从全书的结构中可以看书,虽然奥氏的《忏悔录》一直被看作向上帝“忏悔”罪责的代名词,但忏悔并不是他著述的主要目的,奥氏是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展现上帝的伟大,表达人必须通过上帝的真理之光才能不断向上帝靠近的思想,因此此书更应看作是对上帝伟大歌颂之作。卢梭生活在启蒙运动风起云涌之际,各种启蒙思想交流碰撞,宗教已无法主导人们思想,所以他写作《忏悔录》又有自己的目的。卢梭的《忏悔录》分为上下两部,总共十二卷,他按照年代划分,上部记述了他从出生到二十九岁之间发生的主要事件,下部记述了他从三十岁到五十三岁的事情。他用平实的文笔,诚恳的态度记述自己的生平,将各种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一讲述清楚,期间也包括了自己的思想进程。卢梭一生颠沛流离,饱受人世沧桑,这部作品也是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写成的,作品也充满了逼人的悲愤。他在书的开篇就写到:“这是一幅前无古人,恐怕也是后无来者的完全依照个人的本来面目和实际真相描绘出来的画像。无论你是谁,只要我的信赖和命运使你成为本书的批判者。我则以我的不幸,通过你的恻隐之心,并以全人类的名义恳求你切勿抹杀这部独特著作的价值......”1,因此卢梭的写作目的是将自己的真实事迹展现出来,是非功过都让世人来评说。托尔斯泰 的《忏悔录》深受卢梭的影响,全书共十五卷,是对作者前五十年的总结,这不是一篇要忏悔自己罪孽的文字,也和卢梭、奥古斯丁要叙述自我的真性情不同,这篇文字要探讨的问题只有一个,这个问题也是缠绕着托尔斯泰一生的,那就是:人生的意义何在?我们为什么而活?人的存在是为了什么?因此他写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向世人说出他对生活意义、人生目的的艰苦探索和他特定信仰的形成过1 卢梭著,盛华东译:《忏悔录》,第1页,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

程,从而促进人们对这些问题也进行思考并作出抉择。

三本《忏悔录》虽立意、目的各不相同,作者的时代环境、知识背景也不尽相同,但都驰名于世,构成了独特的西方忏悔精神。三本《忏悔录》也因字字珠玑、充满肺腑之言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思考者,都在其特定的历史时代推动了人类思维进程。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在西方自传史上建立了宗教忏悔的传统,他以坦率的文风,生动细致的自我剖析创立了一种新型的自省式传记传统,对后来的西方作家乃至后世的西方哲学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卢梭在忏悔的名义下大胆地暴露自己的各种过错,目的在于证明自己的人性本善,痛述不平等的社会环境对人心造成的污染,他的自我解释和自我歌颂这种法国大革命前夕个性解放要求的强烈呼声对传记文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学带来了振聋发聩的效果,也创立了世俗忏悔的传统。卢梭的《忏悔录》是“十八世纪全世界的良心”,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则被誉为“十九世纪全世界的良心”,两者虽前后相继,一脉相承,但托尔斯泰有种俄国意识,他基于宗教观念而产生的强烈的罪感意识,对生活意义的艰辛探索,对道德完善的追求都是卢梭所没有的,托尔斯泰的忏悔不仅要解决个人问题,更要解决俄国问题,甚至上升到整个人类问题的高度,他以一种极大的勇气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性问题进行思考,超越了个人忏悔的深度,在自传史和思想史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中国忏悔文化的缺失

上述关于忏悔的表述,都是在西方文化话语体系进行的,而关于中华民族忏悔文化的讨论由来已久。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许多学者提出中国文化缺失忏悔精神,但到了二十世纪末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中华文化并不缺忏悔精神,只是在西方文化霸权的遮蔽之下不得彰显,而大批学者也惟西方文化马首是瞻,导致了中国忏悔文化缺失一直甚嚣尘上,他们主张用中国的悔过精神与西方的忏悔文化对话,祈求一种平等独立的文化观。当然,上述观点并无过错,也符合时代要求,但笔者还是认为中华文化的内核中确实欠缺了西方文化那种敢于正视过往、一切并展现给世人评判的忏悔精神。最早提到中国忏悔文化缺失的作家是周作人,他在为北京师范学校所作的题为《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的学术演讲中曾明确指出,俄国文学富于自己谴责精神,并多含有忏悔的意识,而“在中国这自己谴责的精神极为缺乏”2。就历史而言,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确实绵亘着悠久而坚韧的忏悔传统。古希腊悲剧精神中就已经蕴含了道德承担的责任意识。基督教则以信仰的权威使其原罪学说和戒律仪轨牢固根植于心灵深处,并凭借传统的惯性与惰性力量,潜移默化为个人的价值信条与行为习惯。《圣经》的文本救赎意识以及奥古斯丁与卢梭等自传体《忏悔录》的示范效应,引导着审美的实践模式,继而形成多样形态的忏悔文学。由于基督教巨大的意识形态功能,使“忏悔”话语得以进入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不时出现在日常生活和普通人际交往中。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福柯指出:“西方社会成了特殊的忏悔的社会”,“西方人已经变成忏悔的动物”。

不管是从各种书面资料还是历史事实或者思想根源来说,中国文化所具有的2 杨金文著:《中国文化“忏悔欠缺”观点的实质辨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8月第4期,第25页。

那种西方式的忏悔的缺失都是有据可循的。下面我单就思想渊源来谈谈本人的看法。 柏杨先生在其《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对中国人存在的许多缺点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其中就包括了“死不认错”一项,就是说为了掩饰一个错,不得不用很大的努力再制造更多的错,来证明第一个错并不是错,并且认为中国文化就是一种酱缸文化,又黑又黏又臭,把所有善的东西也融入了深不见底的酱缸之中。这种说法虽然未免过于尖锐而有失偏颇,但中国人的认错精神确实少之又少,一句“对不起”感觉有千斤重,而西方人却时常将“I’m sorry”挂在嘴边。究其原因,可能有三:其一是受几千年文化积淀和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人普遍养成了内敛的性格,不敢或者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而西方人则大多热情奔放,顾忌较少,比如别人一句夸赞的话,西方人会说“谢谢”,而中国人则更多的说“哪里,哪里”,因此要中中国人公开忏悔自己的过错并不容易,也没有形成这种传统,虽然有些作家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做着改变如郭沫若、铁凝等,但更多的民众确无忏悔之心;其二是不管中国哲学上关于“知”、“行”关系的争论谁胜谁负,不管是“知先行后”、“知难行易”还是“知行合一”,中国人潜意识都更为看重“行”的功夫,或者说国人普遍认为人活在世,自己内心怎么想不重要,重要的你能做成什么,因为中国人是活在他人的世界里,极为看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行”来达到,所以,做错事了并不要紧,关键是下次能做好,只要能做好,就不会去关注到底是否悔过,甚至认为做好了就是等于悔过了;其三,中国文化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而在儒家文化中并没有“忏悔”这种说法,儒家经典《论语》上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另外儒家也提出“内圣外王”,“省”和“内圣”都是要求对自己的行为有无过错进行反思,但只是针对自己个人,外人并不知晓,因此,儒家提倡的悔过是一种反思的态度,它并不是对外公开,而是向内反求自身的简易悔过行为,这种方法一直为广大知识分子所沿用,虽然没有西方忏悔的那种坦荡直白,却也简单易行,经世致用。另外,虽然中国历史上一直是皇权至上,但佛教、道教一直是贫苦大众的心灵抚慰剂,佛教宣称因果业报,轮回转世,在世间多做善事便能登上西天极乐世界,道教则鼓励民众过一种符合道的生活,才能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两种宗教都没有强调内心悔过是升天或得道的必经途径,因此便有许多人一有事便烧香拜佛,没事便为所欲为。而基督教、犹太教则相反,信人必须要先承认自己的原罪,向上帝忏悔获得上帝的怜悯才能升入天堂。综上,中国人文化传承、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中国人并没有西方那种特定的忏悔精神,但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也形成了本民族对待过错的方法。因此,要中国人形成西方人那种公开彻底的忏悔文化是不可能的,但是不断地正视、反思过往的言行却是每个民族都不能缺少的。

四、从忏悔走向沉思

北大教授何怀宏在翻译马克.奥勒留的《沉思录》时曾写道:只要我们让我们的心灵沉静下来,就能够从这朴实无华的句子中读出许多东西。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近两千年前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也还会有人去读它。3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开启了向上帝进行忏悔的传统,卢梭的《忏悔录》既3 马克.奥勒留著,何怀宏译:《沉思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是对社会的控诉,又代表着自我辩解、自我解放,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意味着对社会的拯救,试图唤醒人心,因此当今的忏悔精神应该是奥古斯丁的救赎意愿、卢梭的自主观念和托尔斯泰的道义责任感的相互融合。试问,又有哪个国家可以不需要这些品格呢? 西方人重忏悔,也喜沉思。中国文化缺少忏悔的传统,但中国人讲求内省,其实和沉思有异曲同工之妙。沉思,就是认真、深入地思考,是指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深入思索。沉思是一个人的思考,它不向外公开,是让个人在思考中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当今中国人的一个普遍心态就是急躁、求快、急功近利,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赚钱上,根本无心去想想自己是为了什么,又需要什么,导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个人被完全吞没,道德责任感逐渐沦丧,也许到了中国人停下来想想的时候了。于某个时刻,一把椅子,一杯茗茶,抛开一切世俗琐事,静静地思考,于马克.奥勒留那样“如果你仅仅过好那真正属于你的生活即现在的生活,那么你就能这样度过你所剩的那一部分生命直到你去世:不受烦扰、高贵、顺从你自己的神。4”好好思索吧,要知道“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5”

4 马克.奥勒留著,何怀宏译:《沉思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第209页。

同上,第23页。 5

做错事了忏悔的句子篇五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全文〕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全文〕慧广法师 目 次 著序言 第一章 第二章忏悔的意义 佛教的忏悔观 前言 三种忏法的内容 三种忏法的比较说明 事忏与理忏 忏悔的次序 忏悔方法的演变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中印忏悔法的异同第三节 中国忏的特点 第四章 礼佛持咒的忏悔功用 第一节 礼佛的忏悔功用 第二节 持咒的忏悔功用 第五章 不能作法忏时 第一节 作法忏的功用, 第二节 以心念法忏悔罪 第三节 大乘的忏悔观 第六章 取相忏的意义 第一节 礼佛罪灭的征象 第二节 持咒罪灭的征象 第三节 见到瑞相的意义 第四节 信心能灭罪 第五节 取相忏与修行 第七章 完成取相忏的例子 第八章 从事忏到理忏 第一节 理忏的重要性 第二节 理忏的内容 第九章 能灭重罪的无生忏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忏除杀父罪的例子 第三节 忏除害母罪的例子 第四节 忏除波罗夷罪的例子 第五节 无生忏罪灭的征象 第十章 善待忏悔 后记忏悔的理论与方法序言“业 障 常 会 跟 随 修 行 的 人 ”,不 管 这 句 话 的 真 实 性 有 多 大 ,但 对 国 内 的某些佛教徒来说,却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不 知 道 古 代 的 佛 教 徒 是 否 如 此 ? 在 当 前 ,有 不 少 的 佛 教 徒 ,总 是 觉 得 业 障 深 重 ;而 且 ,难 消 难 解 。比 方 :身 体 上 的 病 痛 ,看 遍 了 多 少 的 名 医 ,吃 尽 了 无 数 的 药 物 ,老 是 医 不 好 ;心 理 上 的 障 碍 ,一 旦 用 功 修 行 时 , 就 会 现 前 ,也 一 直 束 手 无 策 。只 要 进 入 佛 门 数 年 ,常 在 各 道 场 跑 、常 与 各方佛教徒接触的,就能够感觉出,有些佛教徒确是多灾多难。业障, 对 现 代 的 佛 教 徒 ,尤 其 是 修 行 者 ,往 往 是 个 很 令 人 困 恼 的 问 题 ——不 管 是出家或在家。 为什么现代的佛教徒会多诸业障呢?或许是福薄吧?或许是往昔 ( 前 生 ) 恶 业 造 了 太 多 , 今 生 恶 因 成 熟 , 终 于 报 应 来 临 ? 所 谓 “业 障 ”, 就 是 会 障 碍 我 们 学 佛 修 行 ,使 我 们 不 容 易 达 成 修 行 的 目 标 。因 此 ,修 行 要有所成就,必须先消除业障。 那么, 障要怎样才能消除呢?业障重的人, 能也是福德较差者。 业 可 所 以 ,要 消 除 业 障 ,必 须 先 培 福 德 ,多 做 有 益 于 人 类 社 会 ,乃 至 一 切 众 生 的 善 事 功 德 ;譬 如 :持 戒 、布 施 、供 养 三 宝 ……等 等 。业 障 就 是 由 “业 ” ——各 人 所 造 作 的 行 为 所 引 起 ;会 形 成 障 碍 的 业 ,必 然 是 恶 业 ,善 业 是 不 可 能 成 为 业 障 的 。于 是 要 消 除 业 障 ,就 不 可 以 再 造

恶 业 了 ;而 要 不 造 恶 业 ,必 须 多 行 善 事 功 德 ,这 不 但 可 以 培 植 本 身 的 福 德 ,也 具 有 消 除 业 障的功用。 另外,就是要忏悔了。 忏 悔 是 消 除 宿 业 的 主 要 方 法 ,也 是 止 恶 从 善 必 经 的 程 序 。业 障 既 由 恶业所造成,当然,也就必须先消除恶业,业障才可望消除。 要 如 何 忏 悔 ,才 能 达 到 消 除 恶 业 及 业 障 呢 ? 这 是 有 方 法 的 ,必 须 依 照 方 法 ,正 确 的 忏 悔 ,才 有 可 能 达 到 忏 悔 的 目 标 ;而 这 ,也 就 是 本 文 所 要提供给读者的了。 本 书 所 论 述 的 忏 悔 方 法 ,以 根 源 于 印 度 佛 教 者 为 主 。佛 教 传 来 中 国 之 后 ,中 国 的 祖 师 曾 经 根 据 经 论 中 所 说 的 忏 悔 原 理 与 方 法 ,编 集 了 一 些 忏法,以供佛教徒忏悔时之用。譬如:《粱皇宝忏》、《三昧水忏》、 《 法 华 忏 》 、 《 药 师 忏 》 、 《 大 悲 忏 》 、 《 净 土 忏 》 ……等 等 , 都 是 很 有名的忏法,佛教徒依之忏悔,多少也能忏除业障。 古 代 中 国 的 祖 师 ,对 佛 教 的 贡 献 ,自 然 是 有 目 共 睹 的 。他 们 不 但 对 传自印度的佛教教理,有所整合,也有所创新;同时,使佛法本土化, 为 大 多 数 的 中 国 人 所 接 受 和 信 仰 ——这 也 表 现 在 祖 师 所 编 的 各 种 忏 法 中。 如 此 ,本 文 为 什 么 不 论 述 中 国 祖 师 所 编 的 各 种 忏 法 ,而 要 谈 印 度 佛 教的忏悔呢?这是有原因的。 ( 一 )佛 教 来 自 于 印 度 ,印 度 佛 教 是 中 国 佛 教 的 根 。根 源 不 明 ,是 不 容 易 正 确 的 了 解 一 件 事 情 的 ;而 且 ,中 国 祖 师 所 编 的 各 种 忏 悔 法 ,也 是 根 源 于 印 度 经 论 ,然 后 ,再 进 一 步 的 整 合 、提 升 与 创 新 。因 此 ,了 解 传 统 ——印 度 的 忏 悔 法 , 也 有 助 于 了 解 中 国 式 的 忏 法 。 ( 二 )一 种 法 门 流 传 久 了 ,往 往 会 变 成 形 式 化 ,而 失 去 了 它 内 在 的 精 神 。忏 悔 方 法 在 经 过 中 国 祖 师 编 集 而 固 定 化 ,长 久 为 中 国 佛 教 徒 所 采 用以来,似乎也难免流于形式化的倾向,逐渐偏离了佛教忏悔的真义; 于是,凭借中国忏法以忏悔的人,也就不容易达到忏悔的目的。因此, 要来探讨印度式的忏悔法,期能匡正与更新中国式的忏悔。 ( 三 )忏 悔 ,如 果 要 加 以 分 类 ,或 许 可 以 分 为 “别 忏 ”与 “总 忏 ”两 种 。 别 忏 是 针 对 自 己 造 了 什 么 恶 、犯 了 什 么 戒 ,然 后 再 依 有 关 的 忏 法 来 加 以 忏 除 。 譬 如 : 犯 戒 的 遮 罪 必 须 依 “作 法 忏 ”来 悔 除 ; 性 罪 则 须 依 “取 相 忏 ” 才 能 究

竟 的 灭 除 ,——这 是 佛 教 经 律 所 强 调 的 。总 忏 则 是 不 管 自 己 犯 有 什 么 罪 业 ,更 不 论 自 己 的 业 障 是 今 生 所 造 或 前 世 所 造 ,都 希 望 能 够 在 忏 悔中加以忏除。中国祖师所编的各种忏法,多属于这种。 这 两 种 忏 法 ,以 那 一 种 较 为 殊 胜 ,而 能 达 成 忏 悔 的 目 的 呢 ? 似 乎 各 有 它 的 殊 胜 处 ,也 各 有 不 足 的 地 方 。举 例 来 说 :别 忏 能 够 应 病 予 药 ,它 的 忏 悔 功 效 自 然 是 很 显 著 的 。但 它 的 不 足 是 :有 的 忏 法 只 能 忏 除 某 些 罪 业 ,其 他 的 罪 业 依 然 存 在 。比 方 :作 法 忏 能 除 遮 罪 而 不 能 灭 性 罪 ;取 相 忏 能 灭 遮 性 双 罪 ,而 不 能 究 竟 罪 源 ,唯 有 无 生 忏 才 能 究 竟 忏 除 诸 罪 。所 以 ,中 国 祖 师 所 编 的 各 种 忏 法 ,大 都 将 三 种 忏 融 合 在 一 起 ,以 便 能 总 忏 各 种 罪 业 ,而 又 能 究 竟 罪 源 。这 是 总 忏 的 殊 胜 了 ;但 它 的 缺 点 是 :将 各 种 忏 法 大 意 编 集 成 本 后 ,忏 悔 者 很 可 能 以 为 依 着 忏 本 文 字 念 诵 一 遍 ,或 礼 佛 一 遍 ,便 是 忏 除 了 各 种 罪 业 。结 果 :只 是 自 我 安 慰 罢 了 ,罪 业 并 没 有消除。 因 此 ,在 中 国 的 佛 教 徒 ,长 久 以 来 ,习 惯 了 中 国 式 的 忏 法 之 后 ,有 必 要 回 头 一 探 佛 教 的 原 来 忏 悔 法 ;然 后 ,吸 收 、融 合 中 国 式 忏 法 的 忧 点 , 再 依 之 来 忏 悔 ,如 此 ,将 会 更 容 易 达 成 忏 悔 的 目 标 。所 以 本 文 的 论 述 要 以 佛 教 原 来 的 忏 悔 法 为 主 ;至 于 中 国 式 的 各 种 忏 法 ,大 多 数 的 佛 教 徒 都 知道的,自然不须要再多加论述了。第一章忏悔的意义几 乎 所 有 的 宗 教 都 注 重 忏 悔 ,都 希 望 它 的 信 徒 常 常 忏 悔 ;佛 教 也 不 例外。在佛教里面,忏悔也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 为 什 么 宗 教 ——包 括 佛 教 在 内 的 宗 教 ,都 注 重 忏 悔 ? 忏 悔 的 意 义 又 是什么呢? 我 们 知 道 ,佛 教 是 从 印 度 传 入 中 国 的 ;忏 悔 在 印 度 的 梵 语 ,叫 做 “忏 摩 ”。忏 摩 又 是 什 么 意 思 呢 ?《 南 海 寄 归 传 》说 : “忏 摩 乃 是 西 音 , 自 当 忍 义 ——口 云 忏 摩 , 意 是 请 恕 , 愿 勿 嗔 责 。 ”( 注 一 ) 就 是 说 : 忏 摩 乃 是 印 度 梵 文 的 音 译 ,它 的 意 义 就 是 “忍 ”;如 果 我 们 向 人 忏 摩 ,意 思 就 是 请 他 人 忍 受 和 宽 恕 我 做 了 对 不 起 他 的 事 情 ,希 望 他 不 要 生 气 、不 要 责 怪 于 我 。所 以 ,忏 摩 就 是 请 求 他 人 原 谅 自 己 的 过 错 ——也 就 是 做 错 了 事 情 之

后 的 一 种 内 心 的 后 悔 。 因 此 , 忏 摩 又 翻 译 做 “悔 往 ”( 注 二 ) ——后 悔 以往所做的事情。 从 梵 语 的 “忏 摩 ”, 演 变 到 ”忏 悔 ”, 则 是 在 印 度 的 梵 文 中 , 加 入 了 中 文 。《 金 光 明 经 文 句 记 》卷 三 说 :“忏 悔 二 字 ,乃 双 举 二 音 ,梵 语 忏 摩 , 华 言 悔 过 。 ”( 注 三 ) 本 来 , 梵 文 忏 摩 一 语 的 意 思 , 就 是 我 们 中 文 的 后 悔、悔过,大概是古代的祖师,希望忏摩的意义,更容易了解,于是, 将 “摩 ”字 去 掉 , 放 入 了 中 文 的 “悔 ”字 , 成 了 “忏 悔 ”, 如 此 , 人 家 一 看 , 马 上 就 可 以 了 解 它 的 内 容 。因 此 ,中 文 化 的 “忏 悔 ”,就 代 替 了 纯 印 度 梵 语 的 “忏 摩 ”。 但 是 ,忏 摩 成 了 忏 悔 之 后 ,在 中 国 祖 师 的 解 释 之 下 ,忏 悔 似 乎 比 忏 摩 有 了 更 深 的 意 义 。 《 摩 诃 止 观 》 卷 七 说 : “忏 名 陈 露 先 恶 , 悔 名 改 往 修 来 。 ”( 注 四 ) 忏 悔 不 但 具 有 去 旧 , 也 含 有 更 新 ——去 恶 行 善 的 内 容 了 ,这 与 忏 摩 的 只 是 后 悔 以 前 所 做 的 过 错 ,请 求 他 人 的 忍 恕 ,自 然 是 义 理 上 的 进 一 步 提 升 。不 过 ,笔 者 不 懂 梵 文 ,梵 文 忏 摩 的 意 义 ,是 否 但 为 忍恕、悔往,只得存疑了。 从 前 面 所 述 ,就 可 以 了 解 到 ;忏 悔 是 在 自 己 做 错 事 之 后 ,知 错 改 过 的表示,也是一种不甘堕落、向上升进的心志。 人 , 是 很 容 易 犯 错 的 , 《 三 昧 水 忏 》 说 : “人 之 居 世 , 谁 能 无 过 ? 学 人 失 念 尚 起 烦 恼 ,罗 汉 结 习 动 身 口 业 ,岂 况 凡 夫 而 当 无 过 ? 但 智 者 先 觉 , 便 能 改 悔 , 愚 者 覆 藏 , 遂 使 滋 蔓 。 ”( 注 五 ) 所 以 , 有 了 过 错 , 比 方 :对 不 起 他 人 或 对 不 起 自 己 的 良 心 时 ,唯 一 能 够 补 救 的 方 法 ,就 是 忏 悔 ,勇 于 承 认 自 己 的 过 错 。做 了 对 不 起 他 人 的 事 ,就 要 去 向 他 忏 悔 ,请 他原谅;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时,就自己责备自己,以后不再犯错了。 由 此 可 见 ,忏 悔 实 在 是 修 行 中 不 可 少 的 方 法 。有 了 忏 悔 ,人 们 才 能 免 除 做 错 事 之 后 ,心 中 所 产 生 的 罪 恶 感 ;有 了 忏 悔 ,做 错 犯 罪 的 人 ,才 能 够 改 过 向 新 ,不 致 于 长 此 堕 落 下 去 。所 以 ,佛 教 ——乃 至 其 他 宗 教 都 注重忏悔,的确是有它的道理存在。 注一:见大正藏五四册二一七下: 注二:见三藏法数:忏悔条, 注三:见大正藏三九册一一二中。 注四:见大正藏四六册九八上。 注 五 : 见 大 正 藏 四 五

册 九 六 ○下 。 -----------------------------------------------------------第二章 第一节 佛教的忏悔观 前言忏 悔 ,在 佛 教 来 说 ,是 有 方 法 的 ;也 唯 有 讲 究 方 法 ;依 靠 着 正 确 的 方法来忏悔,才能达成预定的目标。 忏 悔 除 了 有 改 过 向 善 的 意 义 之 外 ,还 具 有 灭 罪 的 功 用 。但 要 从 忏 悔 中 ,达 到 灭 罪 的 目 的 ,依 中 国 佛 教 律 宗 的 说 法 ,必 须 先 知 道 自 己 犯 了 什 么罪?这个罪必须用什么方法,才可以灭除?这在戒律里都有规定的。 所 以 ,要 如 法 的 忏 悔 ,罪 业 才 有 可 能 灭 除 ;否 则 ,是 徒 劳 无 功 的 。 因 此 ,中 国 古 代 的 祖 师 ,依 照 佛 经 所 述 ,将 佛 教 的 忏 悔 法 分 为 三 种 : 作法忏、取相忏和无生忏。第二节三种忏法的内容一、作法忏 作 法 忏 就 是 依 靠 着 一 定 的 方 法 ,来 发 露 自 己 所 造 的 恶 业 ,藉 着 方 法 的 运 作 , 而 达 到 忏 悔 灭 罪 的 目 的 。 譬 如 : 出 家 五 众 ——比 丘 、 比 丘 尼 、 沙 弥 、式 叉 摩 那 、沙 弥 尼 ,如 果 犯 了 戒 ,就 必 须 向 僧 中 发 露 、陈 说 自 己 所犯的戒;然后,经过一定程序的羯摩,也就是忏悔仪式的作业之后, 犯 戒 的 戒 罪 ,便 可 以 消 除 ,犯 戒 者 的 内 心 也 就 重 获 清 净 ,不 会 再 为 犯 戒 而懊恼。这便是经由作法忏而灭除了罪业。 在 律 宗 来 说 ,忏 悔 时 的 作 法 是 很 重 要 的 ;所 以 ,作 法 忏 特 别 为 持 戒 的 人 所 注 重 。从 戒 律 的 规 定 来 看 ,犯 戒 的 戒 罪 ,也 唯 有 经 过 如 法 的 忏 悔 之后,才有可能灭除。 二、取相忏 取相忏就是在佛菩萨像前,发露过去所造的恶业,然后自贵于心, 不 计 困 劳 的 礼 拜 佛 菩 萨 ,以 求 见 到 瑞 相 。见 瑞 相 之 后 ,身 心 就 会 清 净 舒 适,不再有懊恼、不再有罪恶感;于是,过去所造的恶业,便消除了。 《 梵 网 》 菩 萨 戒 四 十 八 轻 中 , 第 四 十 一 条 “为 利 作 师 戒 ”内 说 : “若 有 犯 十 戒 者 ,应 教 忏 悔 。在 佛 菩 萨 形 像 前 ,日 夜 六 时 ,诵 十 重 四 十 八 轻 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 要 见 好 相 。好 相 者 ,佛 来 摩 顶 、见 光 、见 华 ,种 种 异 相 ,便 得 灭 罪 ;若 无 好 相 , 虽 忏 无 益 , 是 人 现 身 亦 不 得 戒 。 ”这 便 是 取 相 忏 。 总 之 ,取 相 忏 必 须 经 由 忏 悔 者 ,在 佛 或 菩 萨 像 前 ,痛 澈 的 忏 悔 与 不 断的礼拜;然后,感应到佛菩萨的瑞相,由瑞相的现前而获得灭罪。 三、无生忏 无 生 忏 就 是 观 察 恶 业 或 罪 业 的 由 来 ,了 知 业 性

做错事了忏悔的句子篇六
《反省及忏悔的注意事项》

(1) 反省,忏悔须找出错误的原因

前面曾提到反省忏悔的事情,要如何做呢?想要认识真理及完成真理的人格化,特别重视反省忏悔的行为做的彻不彻底,做的彻底的话就比较容易成就,成功。本人的恩师 耕耘先生在开示时常常提到一句话,那就是错误必得烦恼,罪恶终必毁灭。一个人为何会有痛苦,烦恼(简称苦恼)?是因为犯下错误。错误不外乎是看错,听错,想错,说错,做错;而错误的原因不外乎是错误的观念和偏差的个性这两种执着,因此才会产生错误的想念和言行。

我们种种的偏差的个性,诸如贪婪,嗔怒,愚痴,傲慢,猜疑,.....等等,至少是由一项我执所引起,譬如说人若没有喜欢的心态,会贪婪,谄媚吗?人若没有讨厌的心态,会嗔怒,怨恨吗?人若没有自是的心态,会愚痴,顽固吗?人若没有自大的心态,会傲慢,好胜吗?人若没有害怕的心态,会猜疑恐慌吗?人若没有喜欢,自私的心态会偷窃吗?人若没有自大,讨厌的心态,会嫉妒吗?若再这样研究下去,那就可以写一篇关于人类心里毛病的专题报告。讲到这里,在所有我执当中以自是,自大最为可怕。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他认为他所想,所做都是对的,没有什么错误;一个自以为大的人,他很难听进别人指正他错误之处的言论,有了以上

两种心态他会反省错误吗?

(2) 反省忏悔须知道的七件事情

在未谈到如何反省忏悔之前,本人先要说明一下七件事情:

1. 除了特殊的情形另当别论,一般来讲,所谓罪恶就是自己带给别人苦恼,而罪恶的事情永远都是不可告人,因此对于不可告人的事情断然不做不想。

2. 一个人犯下错误会有两种情况发生,第一种是带给自己苦恼,并没有发生罪恶的事情,自己只需反省即可,第二种是有发生罪恶的事情,因此自己不只要反省,还要忏悔。

3. 反省先由最近发生的事情反省起,以倒推回朔方式反省出以前发生的,最好是反省到出生以前,譬如由今天反省到昨天,由今年反省到去年,以此类推。

4. 反省不能心急,不能赶进度,须一件事接着一件事进行彻底的反省。

5. 反省的事情不光是在道德方面,还包括修养,才能,观念等方面,凡是让内心不能安祥的想念,言行,随时要列入反省的范围。

6. 当反省忏悔完后,就把这些糗事忘掉,不要放在心上,以免在自己心上产生新的阴影。

7. 所反省,忏悔的事情,除了可以让作为证明人的善知识(即品德良好而不会看轻别人的同行师友)知道外,没有必要对别人讲,以免别人扬人隐私而犯错。

(3) 反省忏悔的实际做法

反省忏悔的做法是,在不受他人干扰的地方,且在公私事物都处理完毕的空闲时间,一个人静静的坐着,首先真诚的祈请上天神祗善导,让自己能够回想起自己需要反省的事情。若没有往事浮现出来,就耐心的等待;一旦有往事浮现出来就依据客观中道的原则及正确的观念藉由正确的思维找出自己的错误的言行是什么,接着找出自己形成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什么错误的观念?还是什么偏差的个性?以及形成偏差个性的我执是什么?越仔细越好,以免有所遗漏。 注:神祗可以是佛陀,菩萨,上帝,先知,正直善神,自己的守护灵

中道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无论做人做事,不偏不倚恰恰好,对你对我对他人,没有一人受伤害。

然后用笔写的方式将错误的事情,错误的原因,正确的做法记录下来。接着凡是能够会想起来而且知道是错误的事情,千万不可隐瞒,都要吐露出来,在心里向上天神祗承认错误,表明自己决心改正错误。认知错误之后要时时提醒自己,在同样或类似的情形之下,拿出勇气不可再犯同样的错误而产生错误的言行,平常则要观妄心做到念念自知,不然恶念再度产生,所谓恶念就是带给自己或者别人苦恼的想念。修正自己错误的想念和言行,还真正的修行,这是人人应尽的本

分,不是信仰宗教以后才需要修行。反省的事情若有犯下罪恶的事情,需恳请善知识在身旁当做证人,再向上天神祗禀告,并观想被自己伤害的对方,表示由衷的忏悔,除了在心里恳求对方的宽恕外,若知道对方宽宏大量,能够当面道歉并恳求宽恕最好。反省忏悔的事情,若有该感谢的地方,除了在心里真诚的感谢以外,若能当面道谢最好;若有该报答或该偿还的,只要对方目前健在,能够当面报答或偿还就赶快付诸行动。问题来了,怎样忏悔才算是由衷?就是真诚的认错出于内心,在反省忏悔之后接着会流泪而泣,这种真诚由衷的心态很重要。

上面所谈的反省忏悔是专门的做法,其实当一个人观妄心,尤其是做到念念自知时,若发现自己的想念有问题时就要检查当前这个想念是不是恶念,若发觉是恶念的话就要停止恶念继续产生,并且当下将恶念的内容记录下来,利用空闲时间反省形成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要求自己将错误的观念改成正确的观念,将偏差的个性改成良好的个性。再次强调,反省忏悔除了要知道犯错的事情,,犯错的原因,承认自己的错误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求自己不再犯下同错,这样才能做到事事心安,否则就是你丧失反省忏悔的用意了,顺便一提的就是一个人想摆脱苦恼的纠缠,若是只做一个好人那是不够的,还要透过反省将我执去掉才能完全做到。

(4) 反省,忏悔的参考案列 修行一定要反省忏悔。修行前,先反思过去习气、业障,让心不安的事情、让心不安的话、不太恰当的事情、伤害过别人的事情、伤害过众生的事情、拿不应该拿的东西…像这些都是我们的业障构成、形成的方向。我们想修行能够顺利一点点、少点障碍、让法能够在我们心里面生根,一定要擅长于反思。不要只是做基础持诵工作。 修行盲点之一,就是马上想成就,而不做反省忏悔,为修行做铺垫的功夫,一下子就想达到非常高超的地方。没有很好的基础,恐怕是承当不下来:就如同没有中空的木头,你怎么倒水进去呢?中间的部分没有挖出去,水是沉不下去的。所以为了修行能够顺利,一定要反省忏悔,只有业障清理掉了,才能承当法,并且你会发现容易得多、不舒服的情况会减少。就如同老人跟年轻人吃板栗。老人一咬下去牙齿都可能会掉,而板栗还很完整。但年轻人身强力壮,一口下去整个板栗都碎了。这跟业障重和业障轻的人承当佛法一样。业障重,你咬不进去的。虽然你很认真地下一阵子功夫做功课,但等一阵子,肯定会有什么事情能让你发火、让你做错事、说错话。总之,就是把你的功德漏尽!

所以一下子驱入高超的修行方法,不是不可以,但是适合宿

做错事了忏悔的句子篇七
《那些哲理的句子47》

做错事了忏悔的句子篇八
《消除业障的方法》

消除业障的方法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净空法师 发布时间:2012-4-20 2:29:57 繁體版 如何消除业障?忏悔。很认真的每天反省,把毛病找出来,改掉,叫忏悔。过去我谤三宝,回过头来我赞叹三宝;过去我破和合僧,现在我拥护和合僧,这叫真忏悔,过去陷害人,现在补偿受我害的人,去帮助他,才叫真忏悔。《无量寿经》上字字句句的教诲,决定落实在生活上,要做到,叫真忏悔,天天念,念一万遍,心里对人还有恨的意思,对事还有不如意的念头,你没回头、没忏悔。

忏悔最重要的是发露,后不再造。所造一切过失、错误,不要遮盖隐瞒,否则罪过越来越深。好事不要让人知道,让人知道,一赞叹,都报掉了,做坏事,知道的人愈多愈好,每个人说你一句就报掉了。“发露忏悔”,“后不再造”,是真忏悔,真消业障。一天改一个错误,继续三年,不成圣人,也是贤人。这样勇于改过自新、修持,求愿往生,决定得生净土。

发露忏悔。造了身、口、意十恶业,要说出来,不要隐藏,至少要在佛菩萨面前高声说出来,在善知识面前,都应当发露忏悔。

隐瞒、推诿自己的过失,把责任推给别人,恶大、重。要勇于承当,认过才能忏悔,要积阴德。做好事,不要让人知道,要隐瞒,福越积越厚,罪业让人知道,这人骂你一声,那人责你一声,这果报掉了。作善,让人恭维、赞叹,善报光了,做再大的功德等于没做一样,对人谦恭卑下,这样积的功德能保全。

忏悔法,不是把从前所造的罪恶,给佛菩萨面前再说一遍,如果把过去造作罪业再细细回想一次,跟佛菩萨说一次,你就又造了一次,身没有造,意造了,口造了。这个业忏悔不了。忏除业障是认真念佛。不要责备别的,只责备我为什么把这一句佛号忘掉,为什么不能认真去念佛,你的业障就忏除了。而不是叫你去想什么时候做错事,什么时候犯了罪,这个是过上加过,罪上加罪,忏除不了的。

学佛,认真努力修学,还被人轻贱、糟蹋,这人的罪业现在就报掉了。别人毁谤我们,好好想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绝不怪别人,不可有一念嗔恚心、报复心,对他还是恭敬心、感恩心,他替我消灾灭罪,他是大恩人,自己修学,给他回向、祈福。

人毁谤、侮辱、骂时,“阿弥陀佛,谢谢,消灾免难”。“他是大善知识、大恩人,他替我消灾,我业障无始劫来,累积到今天无量无边,亏得这些冤亲债主为我消业”。你能欢喜接受,如如不动就消业障;你要是全盘接受过来,自己在那里生气,那是造业障。一个消业,一个造业,就在一念之间。佛教我们这个绝招。每天修积的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报他们的大恩。每天赞叹、奉承你,消不了业障,赞叹多了,贡高我慢,又生业障了。

无量劫来所造的罪业虽多、虽重,不怕,怕的是不能真心悔改,真诚心悔改,今后断恶修善,决定能弥补。只要真正、彻底回头,就与佛心相应,就能得到诸佛菩萨加持,求生西方决定有份。

拜忏,真正忏悔就有效果,一定依教修行,改过自新是真忏悔。忏悔文念了,做不到,没用。

听经,头发胀、腰痛,是魔障,魔来扰乱,遇到这些要生忏悔心。

看到别人修善,难过、妒忌、妨碍,想法破坏、阻拦、毁谤、侮辱、陷害,这一定要忏悔。

顽固、固执、跋扈、不听人劝,喜欢跟人对抗,好胜心切,不认输,争强好斗。一定要忏悔。

做错事,不怕人批评、舆论。如果你造极重的地狱罪,只要一口气没断,还有救,忏悔,真正从内心忏悔,后不再造,你可以不堕三途,带业往生。“念一句阿弥陀佛,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有口无心的念不行,要诚心诚意的念。对世间万缘真的放下,一心求往生。口里念佛,心里打妄想,消不了那么多罪业。

一句佛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夹杂力量最大,你能不间断念上三年,无量劫的罪业统统消尽。自在往生。

功夫成片,就是这句佛号,能把烦恼伏住,烦恼没断,它不起作用,不起现行,看到顺心事,起贪爱,“阿弥陀佛”,把贪心压下去,遇到不顺眼的事,嗔恚心起来了,“阿弥陀佛”,把嗔恚压下去,绝不叫它起作用,这叫念佛。当你心里一念不生时,可以不必念佛,你心清净,心才一动,赶紧念阿弥陀佛,把喜怒哀乐爱恶欲统统压下去,不让它起作用,这就是伏烦恼、忏除业障的方法。

18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25703.html

    上一篇:孝心是什么

    下一篇:失眠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