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年级语文如何品读

| 实践技能 |

【www.guakaob.com--实践技能】

中高年级语文如何品读(一)
语文教学中的品读方法探析

龙源期刊网 .cn

语文教学中的品读方法探析

作者:罗芳

来源:《科教创新》2013年第05期

摘要: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而品读是常用的而且重要的阅读方法,掌握品读阅读方法,对语文教学而言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意义。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品读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品读 方法 探究

一、关于品读

所谓品读,就是鉴赏性的阅读。其基本特征是反复地、比较性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在读中理解意义,培养语感。品读教学,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途径,让学生反复地、比较性地读文本,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力。一是带学生品析文本的情感和意境,要抓住文本中的具象,还原文本所提供的场景,从而推敲,这些具象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境。如品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起码要根据文本,组接出一幅秋郊羁旅图:夕阳西下的秋日黄昏,荒凉古道,游子伴一匹日渐消瘦的马,踽踽独行于西风中,另外,我们还要品味出苍凉的背景中那一股浓浓的哀愁:枯藤老树上的昏鸦有家可归,小桥流水人家何等静滥,这些却没有为游子提供些许的慰藉,其肠岂能不愁结?二是带学生品析语言,在看似平淡处感受语言的张力,在语言华彩处感受语言的震撼力,在语言蓄处感受语言的深层意蕴。如教《散步》,既要带领学生对“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熟”字进行欣赏,还要让学生对“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进行品味。如教温庭筠的《望江南》,就要引领学生对“梳洗罢”的“罢”与独倚望江楼的 “独倚”的欣赏,这两个动作之间的间隔何其短暂呀,表现思归急盼相见的迫切心情,与词最后所表现的结果形成强烈的反差,更体现了主人公那真切的思念之苦,感人至深。

总之,品读的阅读方法,就是提倡读者与作家、作品之间进行的对话交流,使读者与作家、作品之间的距离更为拉近,使读者与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更为相融。

二、品读的方法

品读中的“品”是感受,是咀嚼,是欣赏。“品”要以“读”为基础,即在“读”的基础上“品”,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加深“品”的收获,要用“读”来强化“品”的感受,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要用“读”来领悟语言文字传达出的“意”。品与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具体方法如下:

(一)品意境。所谓意境是文学作品中作家所运用的意象与作家情感的有机统一体。意象就是作家观照外界客观事物所运用的形象。品意境就是感受、咀嚼、欣赏作家在作品中用情感与意象组合而成的审美境界。例如品析李白的《玉·阶怨》:

中高年级语文如何品读(二)
从“品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龙源期刊网 .cn

从“品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作者:赵振斌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12期

摘 要:品读语文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学生学会品读文章。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利用好书本,引导好学生,品读美词佳句,让学生得到语言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以品读语文为中心,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关键词:批注;赏析;想象;品读

“品读”的“品”是品味,“读”是阅读。品读语文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所以,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把“讲读”转变为“品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品读”呢?本人依据认知心理学,总结了以下三点“品读”的有效方法。

一、批注

对自己新接触的一篇文章感兴趣的、认为写得美的句与段进行圈点,在字里行间写上几句对该段的理解和评价。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

1.准确找出意境点睛之笔的词语

杜甫《蜀相》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是点睛之笔,极富表现力,所以又被人们认为是全诗的诗眼。“自”是春草独自成一片绿色,“空”是黄鹂鸟空有好听的叫声。这两个字把作者无依无靠、孤独无助的遭遇和武侯祠无人瞻仰、受人冷落的境遇联系在一起,不禁让人唏嘘。通过对诸葛亮壮志难酬的惋惜,从而抒发自己对前途渺茫的深深感慨。通过圈点批注,能让学生理解语言鉴赏的炼字技巧,从而达到“品读”的效果。

2.标出能表现性格特点的语句

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写道:“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这句话运用了漫画式的夸张,用荒诞怪异的外形来表现别里科夫荒谬的性格,带着鲜明和强烈的讽刺意味。通过找出能表现性格特点的语句,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全文主旨,根据作者塑造出来的人物性格来“品读”文章。

二、赏析

先总览全文,理出它有几层意思。把文章主旨理解透了,然后找出你欣赏的语句,进行语言赏析,即“品读”。

1.找出主要意象

中高年级语文如何品读(三)
品读语文

【中高年级语文如何品读】

品读语文

郑琰菲

语文,如海、如画、如诗,博大情深。

——题记

语文,就如同涓涓的细流,润浸我的心田;语文如同茂盛的绿树,为我遮蔽酷暑;语文,如同绚丽的花朵,为我送来阵阵的芳香。

语文如海

语文,就像一片海。你会问,那是怎样的?是静的,是动的,是那种不能读懂的深,还是那种一目了然的浅?我会告诉你这些都是语文。那一页页,凝固着先人心绪的尘封诗卷,就是这片海洋中饱经沧桑的海潮,而那些浸润的满片惆怅,则是点亮这片海洋那翻卷的浪花中最美的一朵。

语文如海,品读语文,我的心如海一般湛蓝,如海一般广阔。

语文如画

语文,就是一幅画,画面的景色丰富多彩。那“绿遍山愿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闲适乡村,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凄凉边境,那“野旷天低树,江青月近人。”的孤独月夜,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印在我心头。

语文如画,品读语文,我的生活如图画一般绚丽多彩,如图画一般五彩缤纷。 语文如诗

语文,就是一首诗,诗中的内容有悲有喜,境意不相同。有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放潇洒,也有那“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自狂。”的欣喜,有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在曾相识。”的悲凉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

语文如诗,品读语文,我的精神随着他们跌宕起伏,收获甚多。

品读语文,你读到了什么?让我们静心坐下坐下,细细品读,去体会那另一番风味。

中高年级语文如何品读(四)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方法初探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方法初探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已经认识到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教师加强课前预习指导,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学生年级不同,预习的方法也不同。低年级课文浅显易懂,预习时主要是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在疑难处打上问号等,要求不太高。而中高年级随着孩子理解能力的提高,课文内涵也逐渐加深,词汇也更丰富,对段和篇的理解要求更高,所以预习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一)读课文

要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正确,然后利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当“一字多意”、“一词多意”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的这个字词应当选哪一种。

(二)搜集资料

新课标要求“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些课文出自于大家之手,预习时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料,网络工具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个了解。这可以比较好的帮助同学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

作为高年级的同学,应当有能力了解一些课文的历史背景,如:《负荆请罪》《将相和》《詹天佑》《草船借箭》等感受经典,只有搜集并查阅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才会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有一个了解,才会在课堂上更易理解老师的讲授。

(三)理清脉络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知识已有一定积淀,读了课文后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可以从这几方面: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3、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部分?【中高年级语文如何品读】

4、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四)做批注

学习语文主要是品读。品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品读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从中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的使用好处,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标点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长期坚持下去,探索能力会逐步提高。

(五)做好读书笔记

先看清楚要预习的内容,哪里看不懂写到笔记本上,或者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合上书,把记得的东西回想一下,思考不懂的,写下记得的重点。课后,拿出预习笔记,查看原来不懂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1、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分课型预习

(一)讲读课文

2、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疑入手,循序渐进。

(1)读。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

(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

(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

(5)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课文旁边批注,以便于在课堂学习时和大家交流。

3、解决课后思考题。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二)自读课文

每个教学单元均会安排“自读课文”的学习。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里,像这样较长篇幅的课文,通读一遍即会占用小半节课,要做好充分地课前预习,才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

1、阅读“自读提示”。心中明白文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带着问题,通读全文,解决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深入分析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细致研读,在读文的过程中总结并作批注,理清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这样的预习已经是比较充分的了。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生善于质疑、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中高年级语文如何品读(五)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高年级语文如何品读】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教师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合作交流 提高能力

【中高年级语文如何品读】

【正文】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针对此,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前预习,独立寻疑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晏子使楚》一课,学生提出“楚王几次侮辱晏子?”“楚王每次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怎样反击楚王的呢?”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白杨树》,教师在上课之时兴奋地说:“昨天大家预习了《白杨树》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同学们争着举手。生提到本课所要学习的目标:“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不软弱,不动摇。”,“爸爸希望孩子们在他的教导下能向白杨树那样坚强”等等,师相机说:“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对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同学们即联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显然,全班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自主质疑,疑中感悟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们的想法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佳。如学《威尼斯的小艇》时学生会问“轻快”“灵活”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学《燕子》时学生会问写燕子的外形为什么用“凑”字等等。学生提出问题,谁来疑惑?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

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多读善思,其义自见

【中高年级语文如何品读】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五、自读感悟,合作交流【中高年级语文如何品读】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而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五壮士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让 4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找出从文中的哪些句子感受到狼牙上五壮的英雄气概?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激励评价,激发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回答真精彩,而且声音也比以前洪亮了,老师真为你的进步高兴。”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类似这种评价,

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中高年级语文如何品读(六)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常态课教学模式

在前阶段常态课调研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不敢让学生放手自主学习的现象,课堂上仍是教师说得多,学生收获少。为了增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我们经过讨论验证,探索总结出了“引题解题——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自主感悟——梳理升华——积累运用”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强调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切实做到学生有困难时帮助、有疑惑时解答、在迷茫时引导。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有真正的语文学科的发展。实施此模式时要坚持凡是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能代替的原则,要根据学生实际突出年级段的特点。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文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体裁,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就决定着教学目标不同,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相同。所以希望大家在施教过程中还应当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此模式,争取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每一节语文课中有所收获,让所有的孩子在小学都能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

教学模式和操作方法详解如下:

 

 

第一课时

一、   引题解题

教师以比较简单直接的方式巧引课题,学生试解课题。有的课题难以直接解题,可以让学生做猜想或提出问题。

比如:通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疑问或还想知道什么?

这儿注意要引导学生抓题眼,通过题目首先找到文章的中心或重点要突出的内容。这也是让学生学会拟题的好时机。

二、   自读课文

1.初读课文

学生借助字典、词典或同伴、小组互助的方式扫清字词障碍,将生字、生词、多音字读准确。小组成员间可以接龙读一遍。

2.检查自读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重点看学生是否能读准、读顺,不添、不丢、不错;学生出现问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及时予以纠正,让读错的学生在读一遍,直到读正确为止。建议教师在指定学生朗读时要随机让学生接读,使全体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倾听朗读。必要时甚至打破自然段的界限,但次数不要过多,以免破坏文章的连续性和学生的思维。

三、   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把握。这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设计。

中年级学生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如果达不到或者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建议此环节可以放在“质疑问难”之后。

如果在前面的“解题”环节中,学生通过题目对课文的内容有了疑问或期待,在这儿可以让学生谈谈。

 

四、   质疑问难

1.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内交流。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保证每个人都要发言。各成员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他成员帮助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记录好。中年级可以用口头语言交流,让小组成员都在书上相应处做好标记;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做好书面记录,准备上交教师。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一些简单的可以当场解决(可以是其他小组学生解决,也可以是教师解决)。

如果还有解决不了又特别有价值的问题可留在第二课时教师“梳理升华”时继续探究解决。

质疑的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去,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程度;把小组合作指导好、调控好,最好选好组长,分出步骤,轮换发言。

五、布置作业或整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检测上节课所学内容,如生字词检查,听写句子,概括课文大意等。这要根据所授的课文内容和教学实际而定。可以让同桌间互判,也可以暂时先放起来。此环节虽然传统,但直接有效。

二、自主感悟

这一环节就是充分让学生表达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尽量不做过多的引领。这也是教师掌握学情的好时机,以便梳理升华时有针对性。

1.在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后,根据学生的质疑,提出一个具有引领性的问题,“牵一发动全身”,让学生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重点内容品读文章,有话可说。比如: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哪里?你最喜欢文章的什么?喜欢哪个人物?文章的哪个地方让你感动?等等。在这些问题提出之后一定要加上“为什么?”,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说,从而学会感悟。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划,高年级还要边做批注。

3.小组交流。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巡回,以便掌握情况。

4.全班交流。教师此时要心中有底,最好依文章顺序而谈。把自己想谈的句段读给大家听,然后说理由。此处一定要让对相同之处有感想的同学都说说,最好是有不同见解的或能深层理解的说。

教师可以给一定的提示来培养学生在这一环节表达的习惯,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文章。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想表达出来,少评价甚至不评价。

四、梳理升华

这一环节重点发挥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引领学生梳理全文脉络,通过品读重点段落升华对全文思想的理解,通过分析文本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技巧,注重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着眼学生发展,确定梳理升华的内容。要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不要面面俱到。

五、积累运用

这一环节体现对语言的积累和对所学知识的拓展运用。根据不同的文章,安排不同形式的练习。

1.一分钟背诵。有的文章文质兼美,必须让学生背诵。可以放在最后自成一环节,也可放在梳理升华环节,品读重点段落有感情朗读时让学生熟读成诵。

2.课后阅读与练笔

1)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

2)读写结合。可引导学生通过串词语写片段、仿写、改写、续写故事,写读后感受等方式的小练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525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