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职称日语】
描写江南水乡的风景篇一
《水气氤氲_江南水乡风景的魂_浅谈_社戏_的写景教学》
水气氤氲,江南水乡风景的魂
——浅谈《社戏》的写景教学
□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长江中学 王静波
教材分析
鲁迅小说《社戏》以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笔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课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描写了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出作者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及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课时安排
教学共用三课时。第一课时分析农家少年形象,可用“你愿意与小说中的哪一个少年交朋友,为什么?”等问题切入;第二课时体会景物描写及其抒情作用,重点感受江南水乡极具特色的景物特点;第三课时安排质疑答疑。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应获取的知识:品味语言,掌握文章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以及描写的抒情作用。
2.应发展的能力:初步形成分析小说人物、景物描写的能力。
3.应培养的情感:体会作者通过对江南水乡美丽夜景的描写表露的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景物描写是这篇课文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少年朋友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故作专题设计。
一、选点探究,突破传统
从课文中选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写景语句作为品味景物描写的切入点: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传统的分析:先从嗅觉角度——“水草清香”描写清香之美,然后从视觉角度——“月色朦胧”描写月色之美,这两者之间运用分号表示思维的界限。
教学设计YUWEN JIANSHE
传统上把这段写景文字解读为“嗅觉角度的清香和视觉角度的月色”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美。可是仅仅这样理解远远不够,这个角度解读的江南水乡的美丽,还只停留在浅层,机械而少灵气。
语文教学应通过揣摩文本的语言来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我从小说中捕捉到了“水气”一词。作者在这两个分句中,都用了“水气”这个词。可见,不管是“清香”还是“月色”,如果离开了“水气”的浸润,这些景色物象都不能有力地表现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如果离开了“水气”,即使把美丽的夜色和少年欢悦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即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解读,也依然不能使江南水乡的风景丰满多少,对江南水乡景色的分析依然是架空的,仍是缺少最实质的血肉内涵。
所以课堂上可以在传统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这清香、这月色,如何就体现了江南水乡所独特的美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江南独特的美: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月色朦胧在水气里;所嗅到的、所看到的都离不开水,一切都弥漫在水气中。这就是我们江南水乡与众不同的美。
二、由点带面,自主学习
“江南水乡的独特美其实就结结实实地落实在‘水气’一词上,氤氲在水气中的戏台自然也别有一番味道,请找出这样的描写语句。”以这个要求作为过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篇小说其他的写景语句,这样不但使学生达到由一个“点”到一个“面”的学习高度,而且由点的指导学习进入面的自主学习,真正落实“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理念,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乐趣。教学步骤如下:
1.找写景语段。学生在文中一一画出各段景物:第14节“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