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的现代诗歌

| 职称日语 |

【www.guakaob.com--职称日语】

关于成长的现代诗歌篇一
《经典现代诗歌大全》

经典现代诗歌大全

向家乡告别(组诗) 作者:一把手术刀

长高的庄稼

我围着火把跳舞,唱歌

然后,在月亮升起的时候

骑着火苗捕捉秋天

秋天里有长高的庄稼

我的脚印至今整齐的摆放在去年——

一场雾和霜的白里,不能自拔

空虚而寒冷的乡村,长满粮食

那里的苞米高高挂起,并填满窗户

我可以听到夜晚米锅的微笑与莺莺的甜蜜

早起晚归的农民,脊梁上奔跑着一匹骏马

汗水浸透广袤的大地

一群跳动的果实,沿着河岸,讲述漂流着的石头与自由 还有淅淅沥沥的落叶,夹杂着老黄狗的叫声

弥漫山野

夜晚,灯亮了

在布满水分的暮色里

村庄恢复了生机

庄稼寂静的,像桔红色的火

在暖流中航行

寻找一种可以飞翔的地平线

家乡,岁月中流淌的绣源河

沸腾而又热烈

那些喂养耕犁的黄土

在老人的脸上,缀满花朵

我不需要向祖先的墓地告别

也不需要等待一只鸟划过记忆的波浪

所有的花和小草,迎着太阳的方向

我伸出手,遍地都是鲜艳

童年的梦,浅浅的目光

延伸,像荒地中模糊的绿色

我撩开透明的铜鼓

感受一颗心脏的跳动

在北方的土地上

为自己和身边的父老乡亲,寻找明天

寻找一种可以飞翔的地平线

整个八月,我都在忙着用真诚交换父亲手中的马鞭 用一脉相承的手,写下文字,幸福和理想

秋天遗落的种子,填满黑暗里张开的嘴巴

我避开雨水,在小径上行走

村头的花园空无一人,每扇门都向我开着

几只黑瘦的山羊

几只走远的黑瘦山羊,躲避着镰刀的光芒

再向前,跨过家乡的河,甩掉一身的水藻和青鱼

它们潮湿的眼泪涌出村庄,涌出河流

秋天的苞米熟了,好事的人们顺手割掉一支被风遗忘的羊角 丢在屋顶,丢在山尖

空气中弥漫着人类的血腥和脱落的鳞片

甩尾的夕阳,请告诉我:

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

向家乡告别

庄稼的叶脉,在落幕前复活

我穿过指间晾晒的衣服

嘴里含着一枚秋天的种子

向家乡告别,我在深秋里呼喊

一段纯粹的呜咽,落在父亲吐出的烟圈里

散发光泽,我是太阳的儿子

然而,我又是属于秋天的

在一个夜晚,我乘着一片树叶

带走了冬天的女儿

只留下,月光和

舞动的翅膀,变得殷红

所有的花,从梦中醒来

我迈过青春驻扎的篱笆

天空开始晴朗

关于你我,关于这个秋天

找一个闪烁火红色的角落

与风商谈,另一个世界长满的岩石,森林

落在何方,或者

把隐忍的秋色彻底埋进头颅,啐满诗意

等待下一季旷世的血脉——

暴涨!

﹍﹍﹍﹍﹍﹍﹍﹍﹍﹍﹍﹍﹍﹍﹍﹍﹍﹍

心里的月光 作者:春堤晓星

十五的天气

是好,是坏

还是风急云来

反正我深情不改

因为你那永不磨灭的

可爱的,圆圆的帮腮

早已在心里头

永远荡漾着光彩

中秋的约会

我总是忠情地等待

象个天真的小孩

今夜你来或不来

我一直就在这里徘徊

相知的树影,相识的亭台

记忆中,曾经银辉遍洒

不会让我寂寞难耐

相聚的日子

可不可以不轻易出卖

我准备好一千首写给你的诗篇

为了那,只怕是你片刻的青睐

初恋的印象,初恋的痴呆

你今夜来或不来

我已盛装穿戴

就是个诚实的小孩

﹍﹍﹍﹍﹍﹍﹍﹍﹍﹍﹍﹍﹍﹍﹍﹍﹍﹍

我是喜欢雨季的人(外三首) 作者:华龄

喜欢雨季的人是我,缘于它能给我带来水声 它不断响着,它希望一直滋润,它多么可爱! 这样的事情绝对美:埋在地下的种子需要水

长出地面的植物需要水,奔跑在地面上的动物需要水 即使飞翔在天空的鸟也离不开水„„哦,除了石头 谁能彻底拒绝水的滋养呢?可这一切并不妨碍

我喜欢雨季,我的喜欢到了雨季心就开花 直到它凋零为止。而那时候 我正赤脚走在地上,像一头的驴子 ◎一朵花在轻摇 走在前面的小羔羊,她的头已经变成云朵 手牵云朵漫步的女子,我很为你担心 风或许会把你吹上天空,风筝的线 在云朵手中。一个女人与一片云朵 不离不弃,彼此控制,这就叫做婚姻 我以后遇上的每一场雪,都会认为是你 从高处洒下的梦。最先找到你的人 或许不会是我 暴风雪来临之前,山谷会收留我 恐惧的人,雄伟的大山,总会把他看小 ◎一种寂静在漫延 隔着茶色的车窗 蘸满墨汁的天空 奔跑在 寥远的海港上 岸边搁浅的船儿 独自守候岁月的凝重 一种旷古的沉寂,在漫延 远行的车,带着膜拜的心灵 深深呼吸着这 光阴沉淀下的浩渺 宛若一种灵魂的呼唤 与这神秘的世界 一同静默 ◎读一首诗时傍晚多么明亮 读一首诗歌时 傍晚多么明亮 那些玄狐一样的光 像音符逃窜。此时我想你 我已得到了完整的自己

还差不完整的你

我得到这个年龄

石头上的皱纹和石头内心的

失落。我得到的

注定要失去,像小时候从亲人手上 接过来的糖,我用光滑的舌头舔

用幸福的手铺平糖纸,夹在书里

后来什么都没有的时候

我想你。泪会适时地流下来

我和新的悲凉站在

傍晚的诗歌朗诵中

﹍﹍﹍﹍﹍﹍﹍﹍﹍﹍﹍﹍﹍﹍﹍﹍﹍﹍

深切的秋风 作者:毕俊厚

我的心是如此疼痛,竟容不下一粒尘

一截干枯的枝桠,浅藏了些许春意

腐朽夺走了我的绿,掠走了我萌动的春

那只翠鸟飞离我丑陋的枝头

凄迷的叫,划过我的头顶

划破我的天空

我的喉咙长满了一根根毒刺

黑色的蚂蚁成群结队而来

沉重的心脏,满是蚁穴般的窟窿

虚假的外衣迎风而舞

体无完肤了,任浑浊的泪水

风干成四月的热和九月的冷

翠鸟的影子一点点飘走,飘出我的视线 幻化成一滴浓墨,一颗流失的星

那墨啊,滴在我淌血的心口,如一蓬狼毒

孤寂的秋风拖了长长一条尾巴

缠紧我,我以冰点的热情对抗

试图走出这重重围城

我想安睡了,寻找一个避风的地方

空空的头颅枕着我的诗集

假如你听到风“哗哗”而刮,那就是我翻书之声 ﹍﹍﹍﹍﹍﹍﹍﹍﹍﹍﹍﹍﹍﹍﹍﹍﹍﹍

关于成长的现代诗歌篇二
《中国现代诗歌精选》

中国现代诗歌精选

十首最值得阅读的现代诗:

一、余光中的《等你, 在雨中》:

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 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 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 刹那, 刹那, 永恒

等你, 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

等你, 在刹那, 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 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 我会说, 小情人

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 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 翩翩, 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 有韵地, 你走来

看过好多关于这首诗的评论,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关于科学馆和瑞士表那阕如何精彩的

文字,说是古典与现代结合云云,不过,个人认为,这两个意象的出现也许就是这首诗唯一的败笔,西装和瓜皮帽的搭配让人看着怎么也不舒服。

二、林徽音的《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据说徐志摩就是因为爱慕这位才女才开始写诗的,不过,林徽音最后却选择了梁思成,后来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也是因为这个典故。我想,一个能写出这样作品的名字是不需要借助典故来记忆的。

三、废名的《星》: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冯文柄把他酷爱的老庄融入诗中,作品中到处流淌着思想。那些所谓的哲理诗和他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

四、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在所有以断章为题的作品中,这个是最有名的了。不过,很多权威评论家的解释却是作者本人不能苟同的。

五、郑愁予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蛰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也许这个错误不只是对窗内人说的,对过客来说也一样,因为窗内人等的并不是他。郑愁予的诗很多都值得阅读,尤其是《情妇》。

六、闻一多的《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也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七、冯至的《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在想着那茂密的草原,

---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也只有他能写出这样作品。他的《南方的夜》也好到让人无话可说。

八、何其芳的《预言》: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於来临。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的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

你一定来自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

燕子是怎样痴恋著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

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停下你疲倦的奔波,

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

听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

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

古老的树现著野兽身上的斑文,

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著,

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

当你听到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一定要走吗,请等我与你同行,

我的足知道每条平安的路径,

我可以不停地唱著忘倦的歌,

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

你可以转眼地望著我的眼睛。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足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呵,你终於如预言所说的无语而来

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语言华丽的极限是什么?这个就是。当然还有他的《梦歌》、《花环》。

九、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关于成长的现代诗歌篇三
《精华版 现代诗歌欣赏》

初中现代诗歌鉴赏

---刘志杰

一:提炼已知,挖掘储备

“已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如题干要求、标题、作者、写作题材范围、写作时间、注释等;二是考生个人的,如对作者这一作品和其它作品的阅读经验,对所写的题材、写作背景的了解,以及修辞知识、写作知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理解,诗歌的传统、风格、流派、典故等已知的经验。

二:把握意象,体味情感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三:体味诗情,把握意境

体味诗情,首先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读《我爱这土地》,顺着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体味喉咙为什么会“嘶哑”,爱国者的形象即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因为这首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着这只鸟的形象展开的,对于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想象将一无所获。

体味诗情,还要善于在诗歌的抒情中寄托情思。诗歌的抒情多是含蓄的,要深入诗情,就要把诗歌所提供的含蓄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杂的生活现象加以精炼概括的东西,还原到它原来的状态中去。如《金黄的稻束》中的“沉思”的内容就需要好好挖掘。

体味诗情,要能从含蓄中咀嚼出真味。优秀的诗歌总是避免这铺直叙。诗人只是含蓄的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要善于咀嚼、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所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鉴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理解上。

四:品析、挖掘语言美

诗歌难于解读,首先含蓄在意象上,其次含蓄在语言上。诗歌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描写性语言,更不同于一般的议论说明性语言。诗歌的语言是高度个性化

的,比一般的语言更含情,它的表达往往是非直陈式的、反常化的。

非直陈式的,是指诗歌语言多通过比喻、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如《就是那一只蟋蟀》就用《诗经》的典,“蟋蟀不仅是客观自然中的物体,更深的寓意是反映我们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反映我们中国人共同的血缘和共同的文化”。

反常化主要指诗歌语言的跳跃使得句与句不像其它文体一样连贯、符合语法规范与逻辑思维规律。《金黄的稻束》对中心意象“金黄的稻束”在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受截然不同的描写,就体现了语言的反常化。

鉴于诗歌语言以上的特点,在品味时就要善于从简约中猜测主题,从跳跃中填补奥妙。

五:设题解题:

此类题应避免:曲解字句;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无限拔高;鱼目混珠;故意

反说。

六:赏析技法:根据以上咱们可以简单得出以下几点诗歌答题技巧: 一、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

四、找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

在诗歌练习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步:

①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看作者(了解作者风格及其时代背景);

③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

④看名句(诗歌重点往往在其间);

⑤看题干(题干必须看清要求,并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而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练习一: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中"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练习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练习三:阅读藏克家的《老黄牛》,完成1—4题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老黄牛》

1.“绍光”和“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几个解释,选出与诗中意思吻合的一项 ( )

韶光:①美丽的春光 ②比喻美好的青年时代 奋:①鼓起劲来 ②摇动;举起

A.①① B.②② C、①② D、②①

2.选出对这首诗的体裁说明不正确的一项( )

A古典诗歌B、现代诗歌C、七言绝句 D、旧体诗

3.“老黄牛”这一形象最感人的一点是什么?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A.贵在认真 B.贵在耐劳 C、贵在惜时 D.贵在自觉

4.请选出对“老牛亦解韶光贵”理解得较好的一项( )

A、“老黄牛”知道春光易逝,不能误了农时。 B、“老黄牛”知道春耕重要,不敢有一

丝怠慢。 C、“老黄牛’知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D、“老黄牛”自知服役的时间不多了,要贡献余力。

训练参考答案:

(三)1、C 2、A 3、D 4、D

练习四:阅读汪国真的《回首》,完成1—6题 曾总想穿过

那段最无瑕的时光

去实现所有缤纷的梦想

当回首深深浅浅的脚印

不禁顿足扼腕

恨冬日太短 夏日不长

真想把还没有走完的青春

重新再走一遍

便知该如何珍惜

每一抹黄昏 每一缕霞光

叹只叹光阴不肯倒流

从此,再也不敢懵懂与疏狂

1 诗中“最无暇的时光”指的是什么?

2 诗中“深深浅浅的脚印”指的是什么?作者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诗的第二节中哪一句也用了这种修辞手法?它指的是什么?

3 作者“不禁顿足扼腕”的原因是什么?

4 “真想把还没有走完的青春重新再走一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恨冬日太短 夏日不长”的意思是什么?

6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青春的美好时光/童年

2.深深浅浅的脚印就是走过的足迹,就是过往.

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

便知该如何珍惜每一抹黄昏,每一缕霞光.指的是美好的事物

3.过去的时光在懵懂与疏狂中飞快流逝

4.回忆过去,叹息流年之快

5.恨时间过的太快

6.要珍惜时间,珍惜现有的美好的青春

课文精文诵读:

关于成长的现代诗歌篇四
《现代诗歌欣赏作业》

现代新诗欣赏

《隐居》-王敖

这首诗用一种终极情境记录了对世界的洞察。这种终极情境源自我们的灵知能力,它和

奇遇有关。就像刘易斯·卡罗尔显示的那样:奇遇并非人生的一次例外或意外。奇遇其实是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的际遇,同时,它也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最根本的记忆。

王敖的《隐居》就和奇遇有关。在这首诗中,奇遇被转化成了一种幻象化的情境。或者,

也不妨说,这首诗呈现的场景既是一种幻象,也是一种情境。从这个角度说,《隐居》可以

说是一种记录奇遇的情境诗。而且,我一直持一种观点:从意境诗到情境诗,这中间的转变,

才触及到了现代汉诗的真正的进展。只有加速这样的转变,现代汉诗才有可能确立其艺术上

的自主性,也才有可能显示不同于以往的审美自在性。中国当代诗歌的进程,从朦胧诗到第

三代诗,一直纠缠于意象诗和反修辞写作,虽有不少佳作和收获,但从诗艺进展的角度看,

却深陷在某种陈旧的套路中。北岛在1990年代后写的诗,更是作茧自缚,显示出意象诗的

低能和可怜。因为意象经过英国诗人休姆的改造,它的现代含义是凝聚想象力的能量,然后

释放它;而在北岛的意象诗里,只有凝聚,并且越来越趋向程式化,根本没有想象力的释放。 如何解决现代汉诗的出路?卞之琳其实早在1930年代就显示了良好的直觉:亦即将意境

戏剧化。换句话说,与现代人的洞察力相对应的语言结构是“戏剧化处境”。既然和意境脱不

了干系,又必须凸现现代质感,那就将意境现代化。这大约是卞之琳为新诗史贡献出的最有

价值的东西了。卞之琳的工作不仅意味着一种诗艺的自我锻造,更凸显出一份大诗人的胆识。 卞之琳所进行的实践,从诗歌类型学的角度看,或许并不构成王敖在《隐居》中展示的

诗歌书写的源头,但却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我觉得,王敖在《隐居》这样的诗中展

示的书写更彻底,更自如,更强劲,也更浑然天成。王敖并不致力于将意境现代化。对他来

说,意境现代化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他作的工作具有一种开启的意义:将情境幻象化。因为

从诗的角度看,世界其实只是我们遇到的一种情境。而捕捉这种情境的基本方法,是把情境

分解成一组充满张力的幻像,就像王敖在《隐居》这首诗中所做的那样。

在《隐居》中,基本的诗歌情境是自我辨认的戏剧。这种自我辨认,和自我成长有关,

也涉及如何体验我们的最深切的生命感觉。通常,这样的主题会将诗歌的文体拖向一个缓慢

的过程。但是通过幻象化处理,如王敖在这首诗中演示的,这一漫长的过程被快速转化成了

一种神奇的情境。在这个情境里,“你”和 “我”再次重逢。这种原型意义上的重逢,又构成

“你”“我”之间一次新的相互启迪。为什么这样的重逢没有陷入一般的感情纠葛,转而升华为

一种自我启迪?在我看来,这首诗的意图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对环境的酿造。在

这首诗中,重逢即隐居。隐居,这种人文状态,按陶渊明显示的路径,它追寻的是个体生命

的自我实践;而按德勒兹的思路,它是对这个世界的无意义的积极的逃逸。也就是说,只有

逃逸,才能创造生命的意义。这里,与隐居相对的,并不是社稷。与其说隐居是一个场所概

念,莫如说,它其实是与我们的生命感受密切相关的一种人文情态。这首诗中呈现的隐居,

实质上是德勒兹意义上的逃逸:摆脱俗套,将对生命的领悟带入奇遇。换句话说,隐居方式,

在当今世界其实有着远为深刻的人文使命。难能可贵的是,《隐居》这首诗没有丝毫避世的

趋向,它也不是对出世的媚俗。相反,诗人所显示的语言态度,既自我专注,又坦然开放,

始终保持一种情感的力度。

这首诗的叙事线条劲朗,也正是对叙述线条的出色的把握,才没有使这首诗的情境滑入

童话絮语,而是充分保持了奇遇的空间力度。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一种诗歌天赋的显露。在

诗中,“你”和“我”跑前跑后,发现“海螺”,体验“寄居蟹”,经历“龙卷风”带来的灾变;不过,

读者须明白,这首诗真正的主角其实是“记忆”。在此,记忆是意义的组织者,也实施命运的

手段。它具有真正的指导力量:

……用来记忆这些名字的

脑细胞,曾用来记忆你

这首诗最具有启示力量的语句是:

有时候我们打听到对方,就像回声里

漂浮的百合花;我爱过一个年轻的自己,他曾经是速朽的精灵。

这里,王敖使用了诗的最基本的创造性直觉。“你”不是他者。所有的“你”都是另一个我。另一个我,这也是博尔赫斯的小说的主题之一。“爱过”,这一行为与其说是一种人生经历,不如说是一种生命体验。它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自我认同。“速朽的精灵”这一意象,把全诗带到一种挽歌的高度,同时,它也再度表明:如果认识自我是可能的话,那么,奇遇就是最好的自我启蒙。

附诗

隐居 王敖

附近的海岛是珊瑚的金字塔

名字叫野鹿岛,松鼠岛,猫爪岛

都是我今天起的,用来记忆这些名字的

脑细胞,曾用来记忆你

有一天你看见礁石中

藏着一只海螺,形状像理想的新家

里面弯曲着,星群古老的触须,你想起

你原来的计划,在大陆的高塔上

你想象过,一点神力会把你弹走,你果然

看到羽毛着火的讲演者,头朝下的战神,命运冲动着

像海螺吹出的龙卷风,你也险些被夷平,你伸出的手——

招来了傍晚的潮水,我也跑到那里

驱赶着礁石——我们的相逢,重复过去的某一刻

但我忘记了,并住在海边,夜晚出现, 就像一只

真正的寄居蟹——转动双眼,纺织着月色在黑暗中

留下的红斑,有时候我们打听到对方,就像回声里

漂浮的百合花;我爱过一个年轻的自己,他曾经是速朽的精灵。

在字里行间,在每一行末尾所形成的开阔地,在逗号时而逗留时而挑逗的夹击下,诗的意义就像好奇者拨开繁茂的深草却一无所获:并没有一枚心形的彩蛋垫底。比“造物”次一级的“造句”,使得异议表达起来格外熠熠生辉,好像是一场关于诗的本质的盛会正在召开。“谁在隐居?”这是关于人情味的追寻,关于人的属性、命运的设问,可以跳到这块地上,但诗还许

可其它的挣脱。“隐居在哪里?”这时开始讨论归宿,讨论精神的两岸,讨论被隐喻所替代的那个夙愿的全貌。“隐居”又何尝不是关于现实问题的一次回答?它也许太咸,长期浸泡在盐水中,它也许是一块苔藓所覆盖的树皮,在讲述有关任何隐居的共性。这是一份事关隐居的方案,或从外景的引发中快速印发了一份份慷慨而深情的讲稿,也不妨设想两位银发苍苍的老者正交换彼此的书信。它,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正好是,关于诗如何一步步达成自我的圆满。它一开始就像打招呼那样亲切,诗的初衷如此明确,显示出友好,并不吝啬于记忆的分享。这儿有一种岛与塔的匹配关系,它正好喻示着万千关联的蓄势待发,听候派遣。而“记忆”所具有的时间特征,快速完成了等价交换。“礁石”、“海螺”、“触须”是空间的依次收揽,逐步缩小,从而保持着最初关于海岛的冲动。“理想的新家”这个喻体,正有效地节省措辞,使诗中你我的现存关系得以依赖,却无须具体说明;但同时,它顺从“海螺”的召唤,将带来醒目的视觉形象,从而为诗的铺开留有余地。接着,一份“原来的计划”,在另一个有关塔的形象中,诗转而成为对“你”的频频招手:每一个句子都听命于“你”,才拉动那语义往复的锯子。“讲演者”和“战神”则是约定的形貌,惟你我知晓,对他人则无须透底。它们联袂演出,作为本体可以直奔主题,而分配喻体的角色,它们就兴高采烈。无须分得如此彻底,就像要弄清自己身处何方,并不需要看一看车底芳草的科目。放弃那意义的编织又如何?放弃对制衣程序的观察,就不能在别处找出可供称许之处?比如从这边看,诗的跌宕正是受到了谓词屡屡招手的引诱。“潮水”的出现是迟早的事,但有趣的是它受雇于谁:它出场的时机如何把握?毫无疑问,它也懂得如何将那剩余的空间出租,例如它能为一次相逢提供合适的场合。这时,它许诺一次愈合:“你”就是过去某一时刻的“我”,是分身之术的完成。如何设想“忘记了”附带着愧疚,它是不是对记忆的一次自责,为何这一表明过去时态的谓词赶紧收走了承诺,转而给出了“并住在”这一现在时态?诗失态了吗?很危险,但没有。接下去,所有的解决方案都交由比喻去完成。作为修饰词的“真正的”给出了一次肯定的认可,是某一先期说法的落实,也是写作中真情实感的浓缩,不妨又当它是对“寄居蟹”其它形象的果断拒绝。没有什么比“纺织着”更能使人心安的,既是一次自我形象的描绘,又防止了因突出现况而伤及过往。这对于已经“打听到”对方的人来说,会因为肯定自己的工作而得到谅解。没有什么比“曾经”“爱过”更令人信任,所以,诗最终因愿意证实过去的存在,因涉足逝去的岁月,而惹人怜惜,并使当事双方尽数解脱。

现代新诗欣赏

王敖的《子虚赋》

如何想象世界,说白了,其实就是如何面对生存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中,世界曾

是一座园林。也就是说,通过布置一座园林,宇宙的面貌也就被仪式化了。园林是宇宙的无声的代言者。园林也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表白,它既包含多种变体,又无限开放。它可以是皇家猎苑,可以是宫廷花园,也可以是私家花圃,或是桃花源。其实,园林作为一种解释世界的原型,不独为中国文化所有。《圣经》文化的基本隐喻也包含着对园林的想象:伊甸园即被塑造成人类的理想环境。及至近代,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所称的“象征的森林”,也可归入此种人文视域。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象征的森林”不过是把“园林”作了原始主义的处理;让“园林”在原型意义上脱去袖珍的审美外套,纵容“园林”回归到一种高贵的野性状态。

如何回归?波德莱尔使用的是寻求对应物的方法。而王敖在《子虚赋》这首诗中显示了另一种路径:即通过语言的幻象能力,通过创造诗意的记忆,通过还原生命情境的基本面貌,我们或许能回到一种觉醒状态。王敖在《子虚赋》中所作的基本工作,就是暗示,生命只有作为一种情境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它包含的审美能量也才能被释放出来。

从古至今,诗,一直在酝酿自身的力量,把生命带入情境。这种努力也反映在最优异的中国古典诗歌写作中:人生的境界不是一种人格现象,而是一种审美状态。《子虚赋》这首诗所采用的回忆视角,就是对一种生命状态的回溯。表面上是回溯,是“沿着血液回忆”,进而翻越“家”与“门外的世界”的界限。这种翻越也是借回忆来重新安排自我和外界的关系。调整后的关系涉及到“梦”与“醒” 这两种力量之间的较量。这也是生与死之间的意识较量。较量的场域,既是我们的身体,但又不限于此,它也是我们所置身的一种生存情境。对此,诗人提供的最新的描绘是:

……门外的世界是

绿色的葫芦,我曾在那里边插秧,边幻想——

划出一个奇迹,……

这里,“边插秧,边幻想”非常出色地暗示出了劳作和梦想的关系。劳作的本质就是梦想,劳作就是“我有一个梦”。梦,幻想,也离不开劳作。幻想和劳作互为本质。劳作就是幻想的能量释放。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东西。当然,这东西也确实看起来有点古怪。它或许就是司马相如在他的《天子游猎赋》(即《子虚赋》和《上林赋》)中所说的“怪物”。然而,在我看来,这则典故却包含了最好的审美政治的隐喻:没有这怪物,我们就不会有生命的奔跑;没有这样的奔跑,我们也就不会走出宇宙;不会去渴望实现一种生命的超越。换句话说,如果说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为王敖的这首诗提供了什么本事的话,那么,这个本事就是“游猎”。从人类学的角度看,游猎即劳作。所以,游猎并非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不放说,没有这样的游猎,我们的感觉就不会敏锐到无畏。没有从游猎到游牧的转变,正如王敖在诗中显示的,我们就不会“咬开”我们的“炼狱”。

此外,对当代诗歌而言,王敖的《子虚赋》还有一种特殊的示范作用,亦即作为诗人,我们面临的根本任务,不是鼓捣什么口语化和拒绝隐喻。你是不是诗人,这是命定的,这是一种无边的隐喻。如果你是,你就必须要学会在幻象的意义上使用语言。否则,就按维特根斯坦讲的,最好保持沉默。这意思就是,在没有清醒之前,在没有辨认出“绿色的葫芦”之前,最好把嘴闭上。

附诗

子虚赋

王敖

我静卧在家里,门外的世界是

绿色的葫芦,我曾在那里边插秧,边幻想—— 划出一个奇迹,然后把它忘记,就像我入睡以后 也会在水面行走,但什么也不创造——

每当我醒来,都会发现几道伤痕——

让我翻动身体,沿着血管去回忆

梦里发生过什么,我滚动几个酒瓶,听听它们 地震前的回响,我拿出一小瓶去年的花粉

它们仍让我打喷嚏,最后我咬一个桃子

如果这就是炼狱,我会继续追着自己

不知去向,无法返回吗?身边的这枚行星

它是划破我手臂的小齿轮吗?

而我的眼睛,是地球外的一种水母,最喜欢看火焰 还有醒来的茫然,带着丝丝痛楚——那是不存在的怪物 和我激烈碰撞后的一滩水,比我更快地变成了烟

艺术B0711班

肖信杰

关于成长的现代诗歌篇五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

关于成长的现代诗歌篇六
《现代诗》

一、 学习目标

1、 通过诵读欣赏这两首现代诗,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活泼清纯,追求理想,热爱生活,积极投身生活的洪流,体验人生的价值。

2、体会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珍惜金色年华。

3、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学习两首诗以欢快的笔调、清新的风格、生动的比喻,满怀激情去讴歌生活,讴歌人生。

二、 学习重点

目标1、3

三、 学法指导

1、 反复朗诵,在朗诵中品味诗歌的感情,深意。

2、 在朗诵的基础上,作具体的诗歌分析,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

四、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很多大作家有关他们回忆自己幼时往事的文章,使我们又勾起了对美好往事的回忆,我们可以用美妙的歌声,用生动的故事来回忆,也可以用诗来表达。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现代诗二首》

(一)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朱湘和何其芳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二)自由朗诵诗歌

(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诗歌,看看谁读得最好。

要求:

A声音要响亮,吐字清晰。

B想象揣摩作者的心情,表情,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有感情的朗读。

学习研讨

《少年歌》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的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诗歌,看看谁读得最好。

2、有感情朗诵,进一步感悟作品

3、探究思考:

A《少年歌》中全诗可以分为几小节?

B全诗写了哪些事物?看一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有什么好处?

C根据以上两个问题,体会《少年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生活是多么广阔》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的成果

(三)作探究,品味鉴赏

1、名个别学生朗读诗歌,看看谁读得最好。

2、感情朗诵,进一步感悟作品

3、探究思考:

A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小节?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各小节的大意。

B在本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有什么好处?

C诗的最后一小节中,“生活”为什么会由“广阔”变得“芬芳”?

D全诗最后一句话“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该如何理解?

E根据以上两个问题,体会《生活是多么广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教学反思: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冯至和穆旦两位诗人的创作经历和诗作风格,理解两首诗的内涵。

二、掌握一些鉴赏现代诗的方法,区分现代诗与传统诗歌的不同表现手法,以及中国现代诗对西方诗歌艺术的借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尤其是他的十四行诗,特别得到读者的喜爱。穆旦被誉为“用身体写作的诗人”,他的诗表明中国新诗与世界诗潮开始了同步的演变与发展。他们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诗。

二、鉴赏《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1简介冯至。

请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在课上介绍,教师补充。 冯至(1905—1993),现代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对诗歌发生兴趣,开始新诗创作。1923年起先后参加和发起组织浅草社和沉钟社,编印《沉钟》杂志和《沉钟丛刊》。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在哈尔滨和北平从事教学工作。1929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冯至在20年代以

创作抒情诗著称,诗情含蓄深沉,风致幽婉动人,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30年冯至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同年赴德国留学,研治文学和哲学。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直到抗战胜利。其间出版的诗集《十四行集》,利用外来形式创造现代新诗,表现日常生活中蕴涵着的诗意和哲理。1946年返回北平,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至致力于翻译、教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并坚持创作,还多次出国访问,从事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活动,担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职。出版有散文集《东欧杂记》、传记《杜甫传》、诗集《十年诗抄》、论文集《诗与遗产》、译作《海涅诗选》和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由于他在研究歌德、译介海涅作品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歌德剧院颁发的歌德奖章,1987年又获该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

2 介绍十四行诗。

这个问题比较专业,由教师介绍。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介绍这种诗歌的韵律。

一首好诗,主题和意境固然重要,但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合也是不尽完美的。诗只有在形式和内容上真正达到统一,才能充分展现其魅力。在英语诗歌中,最严谨、最富于挑战性的抒情诗莫过于十四行诗了。十四行诗又名商籁体,说它“严谨”和“富于挑战性”,是因为它不仅在选词表义方面有着同其他诗体一样的要求,而且在诗的结构、韵律以及用这样的结构和韵律来表达诗意等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十四行诗源于12世纪的意大利,最早是中世纪意法交界的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种民间诗体,后来流传于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16世纪时被介绍到英国。为

了使十四行诗这种诗体适合于英语,英国诗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莎士比亚作为前人成就的继承者和开拓前进的探索者,继承发展了十四行诗。冯至熟读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十四行诗,用韵灵活,形成自己的风格,得到一致认可。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4讨论。

诗中反复出现“路”这个意象,“路”指的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路”这个意象开始指原野上的路,后来指人生的路和心灵的路。“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沉思。它是“诗与思的完美结合”,也是“感谢的纪念”。诗人由原野上的路展开联想,眼前的路是由无名的行人踏出来的,心灵的原野上,那条生命之路,是由流逝的岁月和曾经相遇的人为我们踏出的。由此唤起我们对生命的珍重,要永远记着他们,以免让心灵之路荒芜。全诗符合十四行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把外在事物转化成内在的心灵体验。

最后请学生谈谈有谁踏出了他们的心灵之路。

5诗人选择了对话体的形式,以“你说”总领全诗,这种形式包含了怎样的感情色彩?

讨论并总结。

诗中的“你”可以理解成诗人的同伴,也可以理解成诗人自己,是诗人在同自己对话。诗人内心有两种声音,一个欢快,对生命充满热爱和欣喜;一个严肃,对生命有更深沉的感激。由此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真挚的怀念和承担精神,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珍重和热爱。

6对比《南方的夜》,了解冯至诗歌创作的两个阶段。

我们静静地坐在湖滨,/听燕子给我们讲南方的静夜。/南方的静夜已经被它们带来,/夜的芦苇蒸发着浓郁的情热。/——我已经感到了南方的夜间的陶醉,/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中的浓味。/你说大熊星总像是寒带的白熊,/望去使你的全身都感到凄冷。/这时的燕子轻轻地掠过水面,/零乱了满湖的星影。/——请你看一看吧这湖中的星象,/南方的星夜便是这样的景象。/你说,你疑心那边的白果松,/总仿佛树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这时燕子飞上了一棵棕榈,/唱出来一种热烈的歌声。/——请你听一听吧燕子的歌唱,/南方的林中便是这样的景象。/总觉得我们不像是热带的人,/我们的胸中总是秋冬般的平寂。/燕子说,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这时我胸中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

冯至早期诗歌文字不加修饰,表达了沉重浓郁的感情,仿佛是用浓厚的色彩营造沉郁的氛围,使人读后久久被这种氛围萦绕。但其中情感范围狭窄,有过多的个人哀愁,表达了“五四”以后一部分青年的苦闷。他后期的诗歌以十四行诗为代表,思想和艺术上都趋于成熟,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和生命的意义的思索,是40年代中国现代诗的一座丰碑。

7指导学生课下阅读冯至的诗歌。

三、鉴赏《春》

1介绍穆旦。

关于成长的现代诗歌篇七
《现代诗歌》

周四 晨诵诗

《妈妈 我爱您》

妈妈 我爱您

爱您慈祥的笑容

爱您伟岸的身躯

是您 让我呼吸到世上清新的空气

是您 让我感受到人间温暖的情意

妈妈 我爱您

爱您粗糙的双手

爱您关心的话语

是您让我看到美丽的风景

是您让我听到悠扬的歌曲

妈妈 我爱您

爱您所有的气息

一、第十首,余光中的《等你, 在雨中》:

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 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 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 刹那, 刹那, 永恒

等你, 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

等你, 在刹那, 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 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 我会说, 小情人

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 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 翩翩, 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 有韵地, 你走来

看过好多关于这首诗的评论,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关于科学馆和瑞士表那阕如何精彩的文字,说是古典与现代结合云云,不过,个人认为,这两个意象的出现也许就是这首诗唯一的败笔,西装和瓜皮帽的搭配让人看着怎么也不舒服。

二、第九首 ,

林徽音的《笑》:

的是笑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据说徐志摩就是因为爱慕这位才女才开始写诗的,不过,林徽音最后却选择了梁思成,后来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也是因为这

个典故。我想,一个能写出这样作品的名字是不需要借助典故来记忆的。

三、第八首,废名的《星》: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冯文柄把他酷爱的老庄融入诗中,作品中到处流淌着思想。那些所谓的哲理诗和他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

四、第七首,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在所有以断章为题的作品中,这个是最有名的了。不过,很多权威评论家的解释却是作者本人不能苟同的。

五、第六首,郑愁予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蛰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也许这个错误不只是对窗内人说的,对过客来说也一样,因为窗内人等的并不是他。郑愁予的诗很

关于成长的现代诗歌篇八
《现代诗歌阅读》

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设计

余光中《乡愁》

高尔基说过:“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靠教读课本上的文章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加大阅读量,农村中学的学生,阅读资料太少,又很少有课余读书的习惯,所以,开设阅读课非常必要!

阅读指导课总体方案:

一、阅读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基本做法: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贯穿始终。

一般操作程序:

学生 自读 理解 评价 积累

感读 → 解读 → 品读 → 习读

教师 定向 点拨 示范 导用 基本要求:明确阅读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阅读。

1规定课外阅读的量

新大纲规定,初中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一3部)”,具体到每一天,至少要阅读两千字以上。所以,要对学生的阅读量做出明确规定:学生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少于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5000字。

2制定课外阅读计划

只有量的要求是不够的,还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阅读计划。阅读计划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一般在每学年开始由师生共同商讨来制订。制订阅读计划,可以防止学生阅读的无序和随意,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3保证课外阅读时间。

阅读必须要有充分的时间做基础,只有保证了时间,阅读才能够落实。为了保证阅读时间,每天的午自习学生们可以去图书馆自由阅读,每周给学生创造一节“自读课”。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得到保障。

阅读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4.把握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 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今天我们通过一首现代诗的学习来了解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2.读题目和作者简介,感悟诗歌。( 幻灯片一:知人论世)

3.学生自读内容一遍,初步感知内容。

4、我们来听一下名家范读,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2、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3、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4、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幻灯片二:理解情感)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探究诗的内容。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谁和谁的什么事)

3、生答师归纳:母子之别 夫妻之别 母子之别 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5、来,捧起课本,读1、3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两位学生)

6、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一位同学)

四、优美解读,把握重点词语

1、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离愁、夫妻离愁、母子哀愁、家国思愁。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3、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幻灯片三.要把握形象。)

再次朗读这首诗,读出意境和感情

4、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你觉得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吗?(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 “外边”、“里边”)

5、那我们把第一节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一下本诗,体会一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两段距离的尽头,很遥远。“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

6、说得不错。再来读二个小节,除了距离的远,体会一下还有什么不同?(生换读二小节)

(“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却是轻飘飘的,厚度不够。)

7、说得妙极了!我们再找同学读一下,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痛。(幻灯片四:品味语言)

五、寻美之旅,品味语言之美

1、读得好美啊!现在我们来竞聘"审美家"。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认为„„写得好,好在„„." (小组深入地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这几个词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教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

学生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

坟墓矮矮,乡愁“高高”

海峡浅浅,乡愁“深深”

六、联想想象,体会乡情(幻灯片:五.模仿写诗,学以致用。)

1、读一首诗,不但要去品味、去体验、去想象,还要去再创造。让我们放飞想象,就"乡愁是„„"这个话题书写自己离家时的真切感受。

★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乡愁是一枚青苹果,它在幼小时,有一种酸涩的味道,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种叶落归根的冲动。

现代诗歌阅读方法归纳总结:

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

二.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五.模仿写诗,学以致用。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仿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阅读诗歌虽说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却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阅读诗歌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问题. 同学们,尽情的读书吧!!

关于成长的现代诗歌篇九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中国现代诗歌的

发展脉络(1919~1949)

与戏剧、小说散文比较,中国新诗

的80年发展是相对薄弱的。小说毕竟还有鲁迅、沈从文、巴金和老舍;戏剧有曹禺、老舍和高行健;这些作家都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而诗歌却缺少这样的人物。中国新诗面对两个难以超越的高峰: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一是西方自莎士比亚以来的诗歌成就。诗歌的存在必须有精粹成熟的民族语言,诗歌与语言联系最为紧密,而现代汉语才产生不到100年,用只发展了100年的尚处于年轻阶段的语言能写出成熟的诗歌来吗?中国新诗就它的超越对象来说是显得稚气了一些,但就其自身发展速度来说确是迅速的,而且是成绩斐然。

中国新诗只80年发展历程——现代文学的30年和当代文学的50年。

现代文学中的30年是新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A.第一个10年:

1.尝试中的新诗

胡适是“第一个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1920)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个别诗歌具备现代汉语抒情形式,大部分诗歌仍不能摆脱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同期诗人还有俞平伯(《冬夜》)、康白情(《草儿》)、沈尹默(《三弦》)、周作人(《小河》)、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新诗的手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这样早期的白话诗也分为两类,一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客观写实倾向,一是托物寄兴的现代主义倾向。后者在传统诗歌里并不常见。

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郭沫若的《女神》(1921)是现代

新诗的奠基之作。它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和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都在这本诗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湖畔派诗人”:汪敬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爱情诗合集《湖畔(1922)。

“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是形式上的半格律体,处处体现出艺术的节制,后来的闻一多与之相似。

3.新诗的规范化——新月派 如果说《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格律,新月派则应需而生,它以`北京《晨报副刊》为阵地,闻一多、徐

志摩、朱湘、林徽因、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中国诗画相通理论)、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红烛》、《死水》是他诗歌创作的集中体现。徐志摩是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飞动飘逸的诗情与对形式美追求相结合,使徐志摩总是抓住每首诗特有的“诗感”、“原动的诗意”,寻找相应的诗律。《志摩的诗》是在不断的实验与创造中寻求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4.早期象征派的诗歌

穆木天提出纯诗的概念,主张诗歌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的真实的象征”。其次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

的,诗最忌说明的。说明是散文世界的东西。”李金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是早期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之作。

B.第二个10年:

1.中国诗歌会

是左联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继承前一个十年蒋光慈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传统,殷夫为代表。特点:一是反映革命斗争和时代重大事件;二是强调诗歌的意识形态化,诗歌的主体并非诗人自己而是一个战斗集体;三是艺术表现上注重写实。这多少背离了诗歌的本质即个体生命情感的宣泄。

2.后期的新月派

抒情的重心转为“灵魂的战栗”,表现灵魂的战栗,和现代人精神的异化。徐志摩的《猛虎集》、《云游集》是这方面的代表。《再别康桥》属于这一时期,但情绪仍是前一时期的余绪。新诗

关于成长的现代诗歌篇十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

中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而诗歌鉴赏又是中考语文评价能力综合考试的主要题型,所以对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解题技巧方面的训练也就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了。

中考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技巧 1.鉴赏现当代诗歌知识储备 (1)主题:是指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精粹的语言创造清新的意境,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生活深广的蕴涵,以及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2)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启迪人们联想,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获得美的享 受。 (3)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而外,天地间的 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 括,即"万象皆宾客"。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心雕龙· 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 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如徐志摩《再别剑桥》中的 词句:金柳、青荇、水草、剑桥等,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诗人对剑桥的依恋之情,它们是主观情思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确切地说, 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 诗人总是戴着感情的有色眼镜看世界, 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浅不等 的各种色彩。诗歌正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4)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技巧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包括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寓情于景等。 表现技巧有对比、夸张、衬托、反复、比喻、排比、象征、抑扬、虚实结合等。 2、诗歌阅读方法 (1)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 (2)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3)展开想象:

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 (4)推敲词句: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5)品味音韵:韵律美节奏美 (6)体会意象

1.领会意境,综合分析,整体阅读防片面。

现代诗歌鉴赏中,有些关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答题时,应整体阅读、把握原诗、看清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分析,领会意境,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例如: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醉 汉

(台湾 非 马)

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

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

(1997年2月5日).

A.前五句诗,淋漓尽致地描写了醉汉酒后神情恍惚、走路左摇右摆的神态。

B.“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形象地说明醉汉酒后已被酒精麻醉20年,难以自拔。

C.诗的最后三句回答了人们的疑问,醉汉之“愁”的原因在于思念“母亲”,却又长时间的骨肉分离。

D.诗中“短短的巷子”喻指台湾海峡,“母亲”则指祖国,“醉汉”喻指远离祖国的游子。全诗篇幅短小,内丰涵富,表达了痛心分裂、渴望统一的感情。

“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表层意义是写醉汉的蹒跚步态,实际上是以脚步与时间的对映,形象说明回归路途之遥远与回返之艰难,这种象征蕴含的咫尺天涯的悲剧意识,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生的悲剧。所以B是不恰当的一项。

2.把握意象,咀嚼重点,深刻体味辨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

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与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该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意象特点,咀嚼重点,感受情感内容,辨出真伪来。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 爱 这 土 地

艾 青

假若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

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无比温柔的黎明,

一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型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影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又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情感。形象所蕴涵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项,其中C、D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人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的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不恰当了。

3.分析技巧,品味表达,以小见大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是运用象征或其它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

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的技巧,抓住这些技巧和关键性的诗句,根据诗歌内容,加以比较,准确理解,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以小见大,把握全诗的主旨或诗歌的关键词语的含义,从而解答关于主旨、诗句这一类考题。例如:

对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肚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采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人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了中国人民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沉重的苦难。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作者决不会是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作者自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是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直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为D。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09429.html

    上一篇:读书诗句

    下一篇:社会语录经典说说

    【关于成长的现代诗歌】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