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逝者的哀思

| 对外汉语 |

【www.guakaob.com--对外汉语】

对逝者的哀思篇一
《悼词》

对逝者的哀思篇二
《给逝者最后的尊严》

给逝者最后的尊严

本报记者 杜英

7月28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遇难同胞悼念仪式在岷县政府礼堂举行。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摄

撕心裂肺的哭声!怀着对3位亲人的思与痛,这一刻,张红霞彻底释放了。病床的对面,正在直播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遇难同胞悼念仪式。

警报拉响、车辆鸣笛、行人驻足,这一刻,哀思无尽;哀乐、挽联、鲜花,这一刻,倾诉无语。

“生者见人,逝者见尸。”“一线希望,百倍努力。”地震之初,省委书记的要求明确而有力,不离不弃的誓言始终激励着救援队伍。

以生命的名义集结。解放军战士和武警官兵总是第一时间展开救援,他们在夜色中努力挖掘,就像听到了生命的脉搏;他们用双手清理着泥土,生怕对遇难者遗体造成伤害;他们在转运遇难者时格外庄严,如同一次珍重的送行。

大灾面前那些感动人心的故事,牵动着无数的神经;生死瞬间无私大爱,彰显着人性的光辉,我们感念对逝去生命的尊重与怀念。

记者在岷县永兴村看到,兰州军区某红军师的官兵,每挖出一位遇难者,都要仔细清理遗体面部,裹上被单放入担架,举行一个短暂的默哀仪式,然后由6位战士抬出废墟。这套程序感动了太多的村民,这是我们见到的最简短、也是最神圣的告别仪式。

面对无情的灾难,很多不幸的生命逝去。但在每一次救援,在废墟中、瓦砾上、病床前,救援人员用鲜血和汗水,驱散了死亡的阴霾,托起了生命的希望。

灾难面前,我们会有太多的感动,感动于爱心与奉献,感动于信念与英勇,感动于坚强与镇定。同样也有这样一种感动:尊重逝者。

逝者如斯,悲哀需要在时光的流转中慢慢沉淀。在面对每一名遇难者时,我们希望,所能做的一点点事,能表达对逝者的哀思,期盼他们的在天之灵得到宽慰。同样,慰藉每一个活着的人。

救死扶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头七”是中国人的殡唁习俗,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为95名逝者默哀,愿他们在天堂一路走好;我们也为2414位伤者祈福,愿他们能早日康复。

给逝者最后的尊严,彰显人性的光芒。

《科技日报》

在气候变暖形势不断恶化的今天,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热。“给城市降降温吧”已经成为夏天里人们最热切的渴盼。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大背景下,为城市找到降温的好办法不仅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舒适,它也成为一个生死攸关的考量。

为此,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脑尽绞汁提出了各种降温办法,比如,中东的建筑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能捕捉冷风以便给建筑内的居民降温。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日报道,一些尚处于襁褓阶段的新技术和新的设计理念,或许可以让人们炎炎夏日,在人造森林的斑驳光影或地下“冰棍”冒出的丝丝冷气中略感凉爽。

城市越来越热,极端事件频发

早在19世纪初,英国业余气象学家卢克·霍沃德就首先阐述了城市发展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他发现伦敦的气温要比周边乡村高2度。造成这种效应的“罪魁祸首”是砖和石板等建筑材料,这些材料会在白天吸收太阳的热量并在晚上释放出来。后来,城市街道上遍地都是水泥,而且,汽车和空调的家用也越来越普及,在过去50年间,这种“城市热岛效应”与日俱增。最新研究表明,人口密集的发达城市的温度可能比周边郊区的温度高12摄氏度。

祸不单行,全球变暖形势不断加剧,导致极端事件频发,比如,热浪在城市停伫的时间越来越长,而且,当热浪流过城市的热岛时,温度会立刻飙升。美国的民间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最近的分析表明,到本世纪末,美国最大的40个城市平均每年夏天将有长达7周的极热天,时间是目前的8倍。

热浪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沉重的压力,也会让空气污染“雪上加霜”,因此,死亡率在夏天会激增。例如,2003年,肆虐欧洲的热浪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平时多3.5万人,大多数都是城市居民。NRDC也估计,到本世纪末,极端热浪每年将会在美国最大的城市肆虐,夺取3300条生命。随着白天和晚上变得越来越热,人们将发现,住院人数不断激增,每年新增死亡人数将高达数千人,其中大部分是老人。

尽管如此,城市气候控制方面的科学技术仍处于襁褓期,而且,人们对城市气温的了解直到最近才变得详细一些。希腊雅典大学的物理学家玛特斯·桑塔莫瑞斯表示,打开空调这一单一的降温方式有可能使问题雪上加霜,因为空调排出的热空气会堆积在街道上,导致热岛效应加剧,而且也会加大能源使用需求。当雅典进入夏天时,由于居民一直使用空调,能源消耗量一般会翻番。

那么,我们如何给越来越热的大都市降温呢?技术和智慧的规划能让这些大城市在全球不断变暖的威胁下保持凉爽吗?

世界各地大城市降温各有各招

一直以来,伊朗和埃及建筑师们都会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留一些开口或者有沟槽的塔,他们将这些开口称为风斗或风穴。这种设计模式可以捕捉到该地常刮的风,也能利用温度梯度制造冷空气流。而在诸如有“风塔之城”美名的伊朗雅兹德,这些建筑物还与提供蒸发冷却的地下水供应系统紧紧连接在一起。

印度斋浦尔的著名建筑风之宫殿之所以获得这一美名,是因为该宫殿开有数百扇窗户,人在其内时有时时被风吹拂之感,这就使得它在炎炎夏日成为人们消暑纳凉的好去处。

树木制造的斑驳阴影可以让树下物体的温度比周围环境的温度低7摄氏度,但是,水源和土地供应不足意味着种植树木这一理念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过,现在,日本东京大学的科研团队设计了一种人工替代品:一种遮阳伞,可以为人们提供一整年的照拂。他们设计出来的“模拟森林”使用了同叶子形状比较类似的不规则碎片形设计,对其进行优化可以很好地将特定方向的太阳光“拒之伞外”。科学家们正在位于东京都江东区的“日本科学未来馆”里测试这种人工遮阳伞的性能。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米娜赫扎耶德港的海滨开发项目在高温降温方面则另辟蹊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巨大的大幕,可以随着太阳光的照射方向在建筑物周围自动移动。同时,该大幕也可以给在中央公园游玩的人遮阴。该项目预计于2014年竣工。

正在葡萄牙北部城市帕雷德斯如火如荼进行的普兰尼特谷是葡萄牙政府花大力气打造的生态之城,城市规划人员在设计街道时,就计划通过街道布局来让冷风四处流动。另外,遍布整个城市的传感器网络也会使用光伏设备产生的过量的电来制造冰——用来充当城市的空调。该生态城于2010年年底动工,预计5年完工。

全球最冷的首都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尽管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接近零摄氏度,但是,城市居民也必须年复一年忍受能把人烤熟的夏季以及严重的空气污染,这两大因素促使政府尝试一个新奇的环境改善方案。

2011年11月,工程师们开始在该城市北部深挖了一个大约30公顷的洞网,然后用水填满。工程师们的设想是,每到冬天,水会在地下冰冻成约2米长的冰棍,随后,在夏天慢慢融化后流入本地的湖泊中,不仅有助于植物生长也可以给风降温,从而让城市居民倍感舒适。

当然,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但如果该计划能起作用,那么,全球各地或许都可以效仿该计划,因为乌兰巴托的问题并非独一无二。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目前都生活在城市,而城市正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热。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大背景下,为城市找到降温的好办法不仅是为了让人们舒适地生活,它也成为一个生死攸关的考量。像乌兰巴托市采用的“冰棍”这样天才的创意能让热浪真正从城市中消失殆尽吗?这些都是横亘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反光材料毁誉参半

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简单方法是首先确保城市吸收的热变少。有鉴于此,桑塔莫瑞斯和同事正在研发能反射能量而非吸收能量的铺路材料和屋顶材料。

桑塔莫瑞斯说,如果这种铺路材料和屋顶材料总共能占城市表面积的一半,它们会少吸收很多热,有望让街道温度大幅降低。作为欧洲凉爽屋顶理事会的主席,他正在全球各地游说,为这一想法争取更多支持。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哈什姆·阿克巴里是这一想法的拥趸,阿克巴里也是全球凉爽城市联盟的顾问,该联盟希望能在全球最大的100个城市里安装热反射屋顶。

这一做法值得吗?实验证明,一个能反光的屋顶可以通过减少整座建筑物内居民对空调的需求来削减能源费用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但是,很难证明反光的表面对城市的小气候会产生多大影响。

目前,大多数证据都来源于大规模的模拟:例如,2010年,科学家们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全球所有的城市安装反光屋顶可以使城市最高气温减少0.6摄氏度。另外,在科学家

们进行的几项实地研究中,有一项是减少温室气体在西班牙东南部的扩散,当地通过用热反射塑料和玻璃取代灌木丛,可以让温度每10年下降0.3摄氏度。

如果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再加上能够反射红外线波段能量的无机矿物质粒子组成的反光表面,会给城市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桑塔莫瑞斯已经有了答案。

2010年,雅典弗斯霍斯公园内采用了这种方式制造而成的铺路板,占地面积达4500平方米。夏季测量表明,这种铺路石的温度比一般铺路石要低12摄氏度,桑塔莫瑞斯估计,这或许有助于将公园内的温度降低2摄氏度左右。

但是,反光表面本身也可能存在问题。去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通过使道路反射能量来降温可能会导致热被挤进附近的建筑物内,从而增加建筑物内的居民对空调的需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进行的研究得出结论称,广泛采用这样的反光材料实际上有可能让全球气温上升。

另外,尽管反光材料在夏天、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在美国丹佛和俄罗斯的莫斯科等具有大陆气候的城市内表现良好,但它们也会增加冬天的热成本。

公共绿地善莫大焉

因此,有人提出将反光铺路板换成公共绿地可能更有效。通过蒸发冷却并通过制造阴影来增加绿色空间会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仅仅这一方法就足以让温度下降7摄氏度。但是,在人口已经过度拥挤的城市增加公共绿地并不实际,尤其是在那些房价高得离谱的城市。英国威尔士班戈大学循证种群保护中心的安德鲁·普林表示:“在空间有限的城市地区,绿色的屋顶、墙壁以及街道树木可能更加实用,而且,从理论上来讲,还可以逆转热岛效应。”

但是,由普林和同事对城市绿化研究进行的分析表明,研究人员仍然不知道哪类植物在这方面表现得最好,也不知道绿地的降温效应可以覆盖多大范围。现在,研究人员甚至并不清楚需要栽种多少草木才能弥补给定数量的沥青或水泥带来的热效应。

因为操控城市的微气候并非易事而且成本也不低,另外分析工具也一直非常简陋,例如,我们仍然缺乏简单的模型来测量城市热岛效应。桑塔莫瑞斯表示,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多盖白色屋顶或者多多种树,在进行测量时,也必须将地形等局部因素考虑在内。

对逝者的哀思篇三
《悼词》

悼词

在周总理追悼会上邓小平致悼词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 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 目录

概念解说

dào cí

名词

哀悼死者的言辞文章:在追悼会上读悼词。

今天的悼词是从古代的诔辞、哀辞、吊文、祭文一步步演化而来的。诔辞作为我国哀悼文体的最古形式,最早是一种专门表彰死者功德的宣读性的哀悼文体。哀辞文体是诔辞的旁支。诔辞的对象主要是王公、贵族、士大夫并以颂赞死者功德为主;而哀辞的对象主要是“童弱夭折,不以寿终者”,同时以抒发生者哀悼之情为主。吊文指凭吊性的文章,“吊”有慰问之意。吊文内容较诔辞、哀辞广泛,也较其庞杂。可以说吊文是我国古代群众性的哀悼文体。它不一定是歌颂功德的文字,如汉代司马相如的《吊秦二世赋》。吊文也可以对具体的事物而言,成为一种咏怀性的文体,如《吊战场》之类。祭文是古时祭祀天地鬼神和死者时所诵读的文章。屈原的《九歌》是最早的祭文。祭文范围较广,只有祭奠死者的文章才属于哀悼文体的范畴。 今天我们所说的悼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反映出新时代的新变化,无论在形式和还是在内容上,同古代的诔辞、哀辞、吊文、祭文均有实质性的不同。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现代悼词(下文只写作“悼词”)。

格式内容

1.标题 2.表示沉痛心情。 3.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 4.评价。 5.对死者的逝死表示惋惜并勉励后人。

悼词特征

与先民古代哀悼性文章相比,悼词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总结死者生平业绩,肯定其一生的贡献 现代性悼词是一种具有高度思想性和现实性的文体,人们以此既寄托哀思又通过死者的业绩激励后来者。如毛泽东同志在追悼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致的悼词,留下了《为人民服务》的不朽篇章。它不知激励了多少勇于牺牲、为民请命的革命志士,直至今天它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悼词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 情感基调是昂扬健康的。它不象古代哀悼文,一味宣泄情绪,充满悲伤的情调,让人感到愁闷压抑。它应该排除一切感伤主义、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等消极内容。它不是面向过去,而是面向现在和将来,人们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三)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悼词既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又可以写成优秀的散文作品;既能以叙事为主,也能以议论为主,还可以抒情为主。同时既有供宣读的形式,又有书面形式。 概括来讲,充分肯定死者对社会的贡献,真诚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悼念和敬意,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和多种多样的形式体现化悲痛为力量的积极内容。这就是现代悼词的基本特征。

如何写悼词

悼词,在为逝者举行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话或文章,专用于对逝者的哀悼。悼文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点明悼念对象,通俗介绍其生前身份、简历、因何逝世、逝世时间、终年岁数等。

二、扼要地介绍逝者生前的事迹,突出其对社会的贡献,恰如其份地评价其一生。

三、对逝者表示哀悼,并勉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做好工作来纪念逝者。悼词一般由较有威望或地位的人宣读,国葬的悼词,在中国习惯上由继位者宣读。

悼词的基本格式

概况

通常来讲悼词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宣读体悼词形式却相对稳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宣读体悼词的格式写法。 宣读体悼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一)标题

标题的组成方式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直接由文种名称承担标题。如《悼词》。 另一种由死者姓名和文种名共同构成。如《在宋庆龄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

(二)正文

悼词的正文通常由开头、中段、结尾三部分构成。

1.开头 以沉痛的心情说明召开或参加此次追悼会的目的,尽可能全面而准确地说明死者的职务、职称和称呼,以示尊崇,要注意这些称呼之间的先后排列顺序。 接着简要地概述死者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何原因与世长辞,以及所享年龄等。

2.中段 承接开头、缅怀死者。这是悼词的主体部分。该部分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即对死者的籍贯、学历以及生平业绩进行集中介绍,应突出死者对人民、对社会的贡献。二是对死者的思想、精神、作风、品质、修养等作出综合的评价,介绍其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如鼓舞、激励了青年人,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等。该部分的介绍可先概括地说,再具体介绍;也可先具体地介绍,再概括地总结。

3.结尾 主要写明生者对死者的悼念及如何向死者学习、继承其未竟的事业、化悲痛为力量,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等内容。最后要写上“永垂不朽”、“精神长存”或“安息吧 ”之类的话。 悼词的结尾要积极向上,不应该是消极的。所以最后的结尾尽量不用“安息吧”这句话。因为“安息吧”是西方天主教为死者举行仪式时用的一句话,这里面含有人生在世是痛苦的,只有死后才能幸福的消极思想。

(三)落款

悼词一般在开头就已介绍了参加追悼会的人员情况,所以悼词的最后落款一般只署上成文的日期即可。

写悼词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写悼词的目的是主要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歌颂死者生前在革命或建设中的功绩,让人们从中学习死者好的思想作风,继承死者的遗志。但是这种歌颂是严肃的,不夸大,不粉饰,要根据事实,作出合理的评价。

2)要化悲痛为力量。有的死者生前为党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他们的美德会时时触动人们的心灵,悼词应勉励生者节哀奋进。

3)语言要简朴、严肃、概括性强,这也是写悼词应注意的问题 悼词的分类

(一)按照用途分

1.宣读体悼词

这种悼词专用于追悼大会,由一定身份的人进行宣读。它是对在场参加追悼的同志讲话,而不是对死者讲话。悼词表达出全体在场的人对死者的敬意与哀思,同时勉励群众化悲痛为力量。宣读体悼词以记叙或议论死者的生平功绩为主,而不以个人抒情为主。另外,宣读体悼词受追悼大会本身的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在形式上相对来说也较为稳定。

2.艺术散文类悼词

这类悼词内容广泛,包括所有的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情文并茂的文章,这类文章大都发表在报刊杂志上。这种文章通过对死者过去的事情的回忆,展现死者的品质和精神,虽志在怀念,但却落脚在死者的精神对活着的人的鼓舞和激励上。

(二)按照表现的手段分

1.记叙类悼词

记叙类悼词以记叙死者的生平业绩为主,并适当地结合抒情或议论。这是现代悼词最常见的类型。朴实的记叙文体,字里行间却充满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宣读体悼词和书面体悼词均可以采用这种形式。如朱自清《哀韦杰三君》。

2.议论类悼词

以议论为主,抒情、叙事为辅的悼词。这类悼词重在评价死者对社会的贡献,议论类悼词能够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是社会意义较强的一种哀悼文体。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抒情类悼词

这类悼词以抒发对死者的悼念之情为主,并适当地结合叙事或议论。抒情类悼词经常以抒情散文的形式出现,文学色彩浓厚,能在情感上打动人。它与一般抒情散文的不同在于悼词的情感不同于普通的情感。它崇高而真挚,质朴而自然。如郭沫若《罗曼·罗兰悼辞》。

悼词的格式

悼词

悼词是单位(团体)代表人在追悼会上对去世者表示沉痛哀悼的讲话。 格式:

一、标题:悼词的标题有几种写法或用法:

1.一是在悼词正文前写上"悼词"二字;

2.主持人在追悼会上要用"**同志致悼词";

3.贴出、刊印时要用"在追悼**同志大会上**同志致的悼词"。

二、正文:

1.写明用什么心情悼念什么人;

2.写明去世者生前的身份或担任的各种职务名称,何种原因在何年何月何日几时几分不幸去世的,终年岁数;

3.按时间先后顺序介绍去世者的简单生平;

4.对去世者的称颂,可概括成几个方面,文字力求简洁;

5.对评价去世者带来的损失,应实事求是;向去世者学习什么,可分成几点写明,用什么实际行动化悲痛为力量。

三、结尾:自成一段。一般有两种写法:

一是一句式:"**同志安息吧!"

二是概括式:"**同志和我们永别了,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 **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定要注意简短。

范例参考

对逝者的哀思篇四
《葬礼风俗》

葬礼风俗

今年寒假回家,天总是在下雨,即阴冷又潮湿。这对老人来说很是个考验。

回家没几天就参加了一场葬礼,以前并不知道葬礼是怎么进行的。只知道会很隆重。而这一次葬礼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要举行葬礼。让我深深的了解到对死者的尊重和怀恋。同时也让我明白葬礼的过程是庄严而神圣的。

从老一辈那得知葬礼仪式的流程。

首先是报丧;家人去世后,家人会立即燃放大炮竹三响,以示家里有了死人,向村人、亲朋们报丧。同时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亲者报丧,请道公来做道场,着手办理丧事。同时家人还要为死者沐浴更衣,沐浴的水是从容洞中流出的清澈的水,纯净没有污垢。用来洗净死者的身躯。然后为死者穿上定制的衣服,所谓寿衣。接着就是让死者平躺着,并使死者的脚合并在一起,跟站军姿差不多。在死者入棺材前,在野外折一段桃树枝放到死者手中,愿死者在阴间的世外桃源下生活,并在死者口中放一枚硬币,老人说以前死者口中是放铜钱的,俗称含金。一切做好后就请死者入棺材了。

在此之间,死者家属会请风水先生来,让风水先生到野地去寻找一块风水好地用来埋葬死者,并选择死者入葬时的方向和应该葬多深等一些事项。

接着就是停丧日期,视其家贫富而定,一般为三五日。孝男穿白衣服,头戴竹纸帽,腰束麻带,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带,头扎孝巾,

日夜守候在棺边痛哭,以示忠孝。前来吊丧的亲朋,均戴麻巾。男的束于左臂上,女的扎于头上,以示哀悼。道公日夜念经文。给死者超度亡灵。同时在出殡前一夜,为死者守夜。这一个夜里是最为繁忙的一个夜晚了,他们家属会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发一些小吃。俗称吃茶。并留来的人吃过夜饭,来表示死者与村里人的最后一顿饭。

出殡日子时辰,由道公定,多在白天,且定在下午后。出殡时,先由亲属一人提着装有鞭炮、纸钱的篮子走在前面,一路燃炮撒纸钱。举花圈的小孩跟在燃放鞭炮的后面,乐队一路敲锣打鼓,在前开路。由死者的披麻带孝儿女拿着灵位走在亲友送葬的队伍在后面。一路缓慢前行,在风水先生的指示下会在一个地方停下。在这个地方,晚辈将正对灵柩而跪。司仪会说出死者平生所做的功德和在村中的为人。并由死者儿女在灵柩前三叩九拜,以祭奠死者和对死者最后的孝道。再有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为死者送行,并在此之间,要再每一个仪式前放炮,以惊走周围的鬼魂。接着由村长宣读死者家属的名字和死者亲戚的名字。灵柩绝对不能着地,直至墓地。宣读完后就开始向墓地行走。到达墓地后,下葬前,风水先生将一只带去的公鸡捧在手中宰杀,将血绕墓地淋一圈,并在墓地里事先烧一些纸钱。“鬼娘娘”还把带去的谷粒抛向空中,以表示死者到阴间能丰衣足食。随即将灵柩及陪葬物放下墓坑,先由孝男孝女填入一些泥土,之后他们及送葬队伍就转归路,由一些人在那里埋棺筑坟。在回来的路上,不得再敲锣打鼓,孝男孝女及送葬的人们不得再哭,不得回头望。一般也不走原路返回,还会摘路边的桃树枝叶来鞭打自己的衣服,以示驱邪,人们

回到丧家门口,每人都要在装有桃叶的水盆里洗手,以为去邪。人们吃了一餐饭后分散回家。

出殡后,丧家在屋的一角安桌设死者灵位,朝夕供奉饭菜,过节点灯烧香。满三年孝男孝女才脱孝服。

这是我们家乡的入葬风俗。

我还在网上了解了中国区其他地区的葬礼,和各个民族的葬礼。 蒙古人的葬礼:实行土葬。早期蒙古人认为死亡是由此世渡到彼世,因此不论贫富都要尽力为死者穿戴好,好让死者到彼世有好的生活。尤其是贵族的土葬非常隆重。元朝皇帝死后“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袜、系腰、盒钵、俱有白粉皮为之”。所葬用的棺,一木为二,“凿空期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还将死者所需要的东西一同下葬,还“宰杀驼、马殉葬,以为盘费”。埋葬他们时,同时也埋进大量的金子银子。

蒙古统治者和诺颜等死后,深埋某地“对坟墓所在,严守秘密,不使人知”。长期以来,蒙古可汗、元朝皇帝葬地胡切地点一直无人知晓。《黑鞑事略》载:“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如平地。”后来一般实行的土葬出现坟地。清朝蒙古人死后,土葬以木板为棺请喇嘛育经,一连五日或七日。王公贵族埋葬后要为之建陵,并设守陵户住陵园。在农业区的蒙古人基本上都实行土葬。

火葬。早期色目人等实行火葬,但在蒙古人中并不提倡,直至佛教在蒙古上层中兴起,才出现火葬。明政府虽然反对蒙古人实行火葬,但有些贵族、喇嘛仍实行此俗。对传染患者、难产者死后多将尸体涂

上黄油,火化成灰,请请喇嘛念经超度,有的把骨灰埋于旷野,或撒于山、河。

野葬。也称明葬、天葬。这种形式,在有的牧区实行。此外,还出现过古墓葬、合葬等。

彝族:

火葬。以火焚尸的丧葬方式。在彝区传袭已久,嘉靖《贵州通志》载是当地彝人“焚于野,掷散其骸骨”;《越雟厅志〃夷俗志》亦载:“丧葬不用棺椁,以火焚化,用土石掩盖也。”《西昌县志〃夷族志》也有记载,彝族火化尸体以后,“收骨殖于瓮,命忠实年老娃子数人,负瓮荷锄入深山崖洞密埋之,不令人知,防冤家盗掘也。”现云南省的彝区火葬时,尸须蜷曲,男仰卧,女侧卧,架起柴楼放火烧之。而后掘坑将余灰用坛装起并包以茅草,放在坑中埋葬。有的在垒坟后,堆子周围砌一转石头。宣威县有的彝人家的祖坟场就是火葬墓群。也有的在火化之后,将骨烬放入罐中送到岩洞里。这两种葬法皆属复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后再土葬,或火葬后再岩葬。传统的火葬方式被保留和沿袭得较为完整的和原始的是大小凉山。

2.土葬。滇、黔、桂彝族明清以后逐渐以棺木土葬代替了传统的火葬,土葬习俗与当地汉族类似。云南撒尼彝族人死后一般停放两天,由巫师颂经送魂,村里人及女方亲属来“耍狮子”、“闹猴子”、“跑锣鼓”等。出殡当天,全村男女要去送葬,男人在棺前,女人在棺后,列队送往墓地,每人自带酒菜,丧家准备饭食。女的死后必须请娘家亲属来送终,出殡时母舅要交酒还人,表示断绝以往的婚姻关

系,如没有娘家的人来送葬是不能出殡的。阿细彝族人死后需停尸三天才出殡,全村人自备口粮,齐集在公房里吃喝三天,表示祭祀。

3.水葬、天葬、岩葬。为古代凉山彝族的特殊葬式。水葬,即将尸体投入河中冲走。天葬,即将尸体背到附近山头,任飞禽走兽撕食。岩葬,即将尸体从悬岩上抛下。这些特殊葬法都是经毕摩根据死者的属肖、命宫、死日查经掐算后决定执行的,现已废止。

4.陶器葬。又称为“直葬”、“冲天葬”。即是在人死后,用六尺高的坛罐,将死者放入站直,埋在土里,垒成坟堆。云南路南撒尼支系的彝族历史上曾实行过这种葬法。当地人认为是祖先传下来的,人是站着走的,也要站着死,头顶青天,脚踏大地,活着如此,死了也如此。

5.树葬。树葬是彝族古老的一种葬俗。云南彝区流传着一则关于“树葬”的传说:“在汉代,诸葛亮在世的那个年代,彝族先祖孟获大将军的妾死了。孟获让属下用帛缎裹尸,葬之在青松树丫上。人们围在树下唱歌、跳舞,悼念这位美丽的妾”。当地人们还传说,树葬之后,骨头从树上掉下来,不好处理,于是用桶把裹着帛缎的骨头装起来,或放之于树洞,有说放之于灵房,称为“鬼桶”。

在古老又历史悠久的中国,先人们创造了丰富的入葬风俗.不同地区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和悼念.

对逝者的哀思篇五
《殡葬礼仪》

明朝初年,韩、贾、孙三姓合居在一起,以三个姓氏定名村庄,称“韩贾孙”,此后演变成韩家村,简称韩村。韩村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殡礼习俗:停灵、入殓、送灵、填库、送盘缠、拉棺等,以此举行殡礼,祈愿逝者一路走好,表达对故人的思念,对生者的宽慰。

13日,雪花飘落,记者来到临沭县青云镇韩村。年逾七旬的李封臣、杨玉臣,40多岁的王元银、王学胜、杨化朋,5位村民曾接掌着一个村庄的殡礼。口述中,对于殡礼的由来及其中讲究,大伙定义为:祖传的,照办!

雪中,瞭过5张翘动的嘴角,阅读一个村庄记忆中的殡礼习俗。地道!

第一天:悲情,儿女忙碌着筹备殡礼

村里,谁家有人快到病危时,儿女不会让其在光线昏暗的内屋躺着。儿女们会在明亮的堂屋放一张床,南北摆放,奄奄一息的长辈躺在床上,头朝南,脚朝北,等待断下最后这口气。去世时间以凌晨零时为界,零时前去世算前一天,零时后去世算后一天。如果是男性去世,儿子给洗脸、穿衣服,女儿给洗脚。如果是女性去世,女儿给梳头穿衣服,儿媳妇给洗脚。

老人去世后,儿女要给逝者脸上蒙上一张蒙脸纸,打上绊脚丝,写好逝者牌位。此时,儿子要剃光头、赤脚,女儿也要赤脚,儿媳妇赤脚也行,穿袜子穿鞋子也可以,没有硬性要求。

村里没有土地庙,于是,丧主就会用一张席子和一把椅子搭建临时土地庙,写上:“土地神之位”的牌位放在椅子上,以此替代土地庙。

这些工作准备完后,丧主便会在村里找一位总管,总管会根据丧主操办殡礼的预算,核算要不要请“鼓手”,请几个,送哪几门亲戚的信。同时,总管还会找一个管账的人,负责管理殡礼各种开支。登吊薄的一人,负责收礼金、写幛子,幛子角贴上白胶布,写明是谁送的幛子。同时,登吊薄的人还要写明来客是哪里人、几位,以此安排孝房根据亲戚的远近好破孝。

厨师要雇三四个人,支锅、烧茶、刷碗、提菜等都要固定到人。破孝,挂幛子、搭棚、接纸、喊礼等也要安排到具体的负责人,以免殡礼时忙事的人手忙脚乱,乱了方寸。此外,逝者儿女还要购买白杭连纸,一张裁八开,一岁一开,每开裁五档,以此制作指棍纸。以前,韩村用的哭丧杖,男性用竹竿表示节在外,女性用梧桐表示节在内,此后,因为竹子、梧桐不好找,后来村里就改用柳树棍。哭丧杖随棺下地,逝者为男性要放在棺材右边,女性则放在左边。

一直以来,韩村殡礼,供桌上的供菜为整鸡、整鱼、片肉或方肉、豆腐、粉皮和青菜,共五碗菜肴。三箩馒头,每箩五个。家境富裕的农户再额外设五个糕点碟,如:栗酥、桃酥、荷包酥、到口酥等。家境如再富裕,还要设上五个果碟,如:荔枝、香圆、香蕉、桔子等。除此以外,还有:吃桌、看桌、茶桌等。

逝者去世这天,儿女、家属都要搭好灵棚、挂上帘子,准备殡礼所需物品。

第二天:传统,按习俗送信、布置棺灵

天刚蒙蒙亮,送信的人赶早去亲戚家送信,一般来说送三代亲即可,送信回来,必须把送信的条子交给总管备案,以此查看客人来否。准备火化,净面、把蒙脸纸和绊脚丝放在老盆里烧了。骨灰回来时,在家的人要出迎。如果老两口先走一位,不管是男是女,都要写好牌位,晚上要等星星出来后再请灵,孝子端着牌位到路口,烧纸后,要说:爸爸(妈妈)咱回家。

此时,儿女要在棺材后面放一把椅子,逝者为男性则靠左,为女性则靠右,上面放三碗供菜、两双莛子、两个酒杯、一壶酒、一碗大米饭、三个馒头,祭拜供奉亡灵。骨灰入殓时,首先要用黍子苗从坤位(西南角)扫到开艮位(东北角),“坤为地”,“艮为山”,表示入土为安。用长子打好的纸,双层铺好,要铺成九宫,就是横着一趟铺三张,连铺三趟。

不管逝者是男性还是女性,棺材的四个角上,每个角都要放上一对栗子、一对大枣、两枚硬币。棺材上用七枚硬币铺成大熊星座,中央还要铺上三缕麻布,当中长的代表祖宗,左边中等代表儿子,右边短的代表孙子。两枚硬币由数个儿子经手,然后大儿子在左边,二儿子在右边,分别放进棺材里,并说:“爸爸(妈妈)给您钱,您到路上好花。”孙子给纸元宝。

对于斜角帽,如果是父亲去世,孝帽右边缝直,左边拉下,麻辫订在左边。如果母亲去世,孝帽左角缝直,右角拉下,麻辫订在右边。如果是双亲都去世,两角都拉下,麻辫左右都订上,但父亲先过世左边麻辫短,母亲先过世,右边的麻辫短。孙子、外孙子戴柿花孝帽,

曾孙、曾外孙戴的柿花孝帽上订蓝布条,玄孙订红布条。闺女婿和侄婿戴直帽束孝带,孙婿和外孙婿戴柿花孝帽束孝带。关于孝带,逝者为男性则左压右,逝者为女性则右压左。

前几年,送信和入棺布置一直以此为据。

第三天:眼泪,众亲友虔诚祭拜亡灵

送灵,要在太阳出来前就得送走,韩村人心里,送灵越早越好。迎送女客是儿媳妇和孙媳妇的事,闺女出嫁以后本身就是客,不出嫁的是另一回事。中午12点为准,来的客人够几桌就开几桌;辞灵,把扎好的器物写上死者的名字,纸牛(纸马),把牛(马)的蹄子糊上,放牛小子(马童)都给起上名字,用白纸写好贴在胸前。拿针给人畜开光,把眼、耳、口、鼻七窍都扎透,用一包麸子填到牛(马)嘴里。 填库时,大儿子磕一个头,拿纸向左转一圈,填到库里去,先填两把。大儿媳妇,磕一个头,拿纸向右转一圈,把纸填到库里去。紧跟着,所有男亲以此类推每人填三把,女亲也像大儿媳妇那样每人填三把。最后,由大儿子填最后一把封顶。

送盘缠时男性糊马褂,一边写上甲子年制或乙丑年制,总之,农历是什么年就写什么年制。另一边写上堂号记,如:王姓写“三槐堂号”,杨姓写“四知堂记”,没有堂号的就写“国宝源流”。马褂里装上十二神包子:城隍、土地、牛头、马面、判官、山神、河神、路神、桥神、大鬼等。纸牛(马)上披上褂子,大儿子端着牌位,用一米的青布遮着,到土地庙时,来的客人按次序逐次拜奠。然后,把牌位和牛(马)烧了即可。

送完盘缠,拜门神,拉棺进老林。此时,近亲不能走,必须到林里等安葬后才能离去。安葬时,逝者为男性则要文房四宝,女性则要梳子,左边壁上挖洞放好。另外,在丧主的大门口上点一堆火,抬、埋棺的人回来后把家具和身上的生土在火上燎一燎。

外祖父(母)、舅父(母)、姑父(母)、姨父(母)过世,都得奔丧。一入村庄就要哭,一直哭到灵前,磕一个头到灵屋。外祖父(母)过世,舅是孝子,外甥磕头,指客喊回礼时,外甥必须抢上几步给舅回磕头,只作揖还不行,几个舅得回磕几个头。

过世者娘门或岳父门先磕头,然后是姑父、姨父、闺女婿、侄婿。平辈中,姐夫先磕,妹婿后磕。韩村殡礼中,头有六种磕法。四个头:紧走几步先上香,退下来呈立正姿势作揖,过世者为男性则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深深一躬至肚脐翻手。举到中庭,揖不过眉。左腿向前出半步,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压左膝盖,右腿跪下,左腿收回跪下,两手中指压裤缝。磕头时左手压右手。磕完四个头以后,左腿前出半步,左手压右手,右腿抬起,左腿收回原处,立正作揖,礼毕。另外,还有截半、四勤四懒、三上香九叩首等五种磕法。

殡礼后,还有五七坟、周年坟、二年坟、三年坟、十年坟,个中讲究与逝者出殡时多有类同。

记者手记:记忆中的殡丧,精神寄寓

五位村民,沿袭着一个村庄关于殡礼的习俗。任何一种事物的形成、丰硕自有其发展过程,也有其注解。韩村,村民口中关于一场殡礼的记忆有如此多的讲究,自有其习俗的文化内涵。现如今,包括年

对逝者的哀思篇六
《逝者安息 生者坚强》

逝者安息 生者坚强

2013年4月24日,国荣九校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表达对雅安地震逝者的哀思,利用多媒体教室开展了“逝者安息、生者坚强”的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网页浏览,让学生了解雅安地震的相关信息,在“铜仁网”上进行为雅安祈福教育活动,同学们在网上鞠躬、献花、发表感言。九(1)班覃英同学留言:“地震摇得倒的是我们的家园,摇不倒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灾区的人民不要哭泣,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与你们同在。”

开展网上祭奠活动,使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得以提升,充分表达了对逝者的追思和对生者的安慰。

对逝者的哀思篇七
《丧礼》

丧礼,是人死后死者亲属生前友好哀悼、纪念死者的礼节和处理死者殓葬祭 奠的礼仪。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重视丧礼的 。民间丧礼,历来沿袭2000多年前奴隶主贵族用的周礼丧制。

厦门传统的丧礼也是渊源于周礼的。民间崇尚古人死后灵魂不死的观念,遵行儒家倡导的孝道,又盛行鬼神迷信。社会风气以大操大办丧事为孝,不如此为不孝;丧家也以为不如此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悲哀,不能表达自己的遵礼尽孝之心和求得逝者灵魂的保佑 。大户人家更借丧事办理之机,眩耀门风,显赫家族 。传统丧礼往往儒道佛三教合流,人鬼神轮番上场,仪式隆重纷繁,色彩斑斓;宗教迷信泛滥成灾,耗费无度,成为厦门第一大陋俗,受到古今有识之士的讥贬抨击。

厦门传统丧礼中的陋俗,解放后屡经破除,直至开放改革之初,才得到根本的扭转 。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厦门人大破封建迷信思想,移风易俗,丧事新办,蔚成风气,思想获得有史以来的大解放。

现代厦门丧礼,奠祭如故,却简朴卫生,朝着更科学更适应社会进步潮流的方向发展。

大街上充满民俗风情的大"出山"已不复见,然而做功德超度的诵经声、精致的彩礼"灵厝"还时而可见,吸引着年轻一代惊异的目光 。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不轻易退出人们的头脑。先行富足的人们,面对财富,还有迷惘思想。但是,在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之间选择了科学和文明的厦门人,是决不会被传统的糟粕永远困惑的 。团此,回顾过去的岁月,对传统进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厦门人忌讳说自己亲人的死亡是"死",而是称为"老了"或"过身"。人死而不言死,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厦门人对死的传统观念的留恋。

在厦门人的传统观念中。至亲是不死的。每个死去的人都有自己的活着的亲人,都是活人的"至亲"。这样,每个死去的人都不死,统统还活着。

那么,死去的是什么?活着的又是什么?

在厦门人的传统观念中,死去的只是死者的肉体,活着的则是死者的灵魂。民间又认为,人活着的时候,灵魂主宰着自己的肉体,不能支配他人;人死后,灵魂还存在着,它离开自己的肉体,能影响甚至支配还活着的人,能给他们带来灾祸,也能给他们带来幸福 。亲人之灵保佑子孙后代。灵魂是令人敬畏的。死者的灵魂居住在另一个世界——地府,过着和活人没有两样的生活,要吃要喝要穿要住要钱花,逢年过节还要回到原来的家里到处走走看看 。这种"灵魂不死"的观念起源于远古的原始人类,当今天的现代人还常常为在梦中与死去的亲友相会而心挂震撼的时候,就不难理解远古的原始人类日在梦中会见死者而产生死者灵魂不死的念头了。 灵魂不死的观念不只根扎在厦门人的传统观念中,在中国,在全世界,这种灵魂的信仰和崇拜都是普遍的。只是西洋人以为死者灵魂上了天堂,由上帝供养,吃"大锅饭";而中国人则以为死者在阴间地府的供养,全靠活着的家人供奉 。无人供奉者则成为俄鬼,作祟于人。厦门每年旧历七月的普渡,就是敬供这些无人祭扫的俄鬼,祈求他们不要作祟于己罢了。"灵魂不死"、"阴间地府",现代人听起来,

真是神话故

事,或者是像"飞碟"、"外星人"一样的现代传闻 。但是,在厦门人的传统观念里,则是千真万确,至少也是应该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的事。死者灵魂既然不死、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了,所以厦门人不称死亡为死,而称为"老了"。在这里,"老"就是"终结"的意思、"老了"意即死者的灵魂结束了它在人问的存在阶段,但是没有绝灭。 在传统的灵魂不死的观念上,佛教、道教起了重大的影响。在厦门人传统观念里,死者的灵魂还得再受摆布,面临着令人诧异的悬殊命运:虔城从佛的死者,灵魂直上西天净土的极乐世界;得道成仙的,则定居仙岛神山,都可享乐;凡人落入阴间地府,一律被押往地狱,接受十殿阎罗王的审判 。依平生善恶判处,善者直送第十殿,投生为人;生前有罪恶者,依次过十殿审讯,历尽惨绝人囵的酷刑后,或投生为牲畜,或投入最底层的地狱,永受折磨,不得投生,惨不可言 。地狱之说原来自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说,道教接过此说,对地狱作了更详尽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描绘。民间不敢奢望自己的亲人死后能成仙成佛,唯恐

死者灵魂在阴间饱受折磨,无不希望死者灵魂早早免罪投生为人。厦门人说死为"过身",就有祝愿死者灵魂安然投生人性的含意 。"过"即"转移","身"为"身体"或"身孕";厦门话称妇女怀孕为"有身","过身"即灵魂已转世投胎,重新获得新生,不受地狱之苦了。

这不死的鬼魂,恐怖的地狱,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先人,为历久不衰、五彩纷呈的厦门传统丧礼,奠定了信仰基础。

丧礼起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

远古的原始人类在形成灵魂不灭观念之前,不埋葬死者,无礼可言。《孟子?滕文公》篇说;"盖上世尝有下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把死去的亲人的尸体随随便便扔到荒野山沟里。原始人类的灵魂观念形成以后,才埋葬死者,并举行仪式,安抚灵魂,安排死者死后生活,形成丧礼 。我国考古挖掘发现:距今约18000年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自己居住的山洞深处,并随葬石珠、骨坠、有孔鲁牙等装饰品,尸体周围地上撒上红色的赤铁矿粉末 。这是我国最早的葬俗遗址。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化,葬礼日愈繁琐,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对丧礼作了规范,形成一整套礼仪——周礼之丧制,是帝王将相丧葬之礼 。周朝时,诸子百家之一的儒家极重丧礼,发表论述丧礼的著作最多。这些著作分别收辑在儒家论礼的《仪礼》、《礼记》中。这两部书与《周礼》被后世称为"三礼"。"三礼"记载的丧葬制度和论述的各项丧葬礼仪规范,为后世所沿袭 。后世流行的葬前礼仪、五服制度、居丧守孝、祭祀亡灵等丧礼,基本程式都出于"三礼"。

儒家极重丧礼,同时又提倡孝道。儒家的祖师爷孔子把"孝"的内容概括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儒家的另一祖师爷孟子甚至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 。"把治丧抬高到比赡养更高的位置,成为衡量孝的最高准绳。

儒家后来被中国历代封建帝王所独尊,其学说儒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统理论,儒家的道德伦理也成了社会的准则 。儒家将人人应尽的

"孝"和统治阶级的

"礼"结合起来,按官家的礼办丧事就成了每个人都要演习的了 。原来民间朴素的灵魂崇拜,变成充满繁褥礼仪的"事死如事生"的厚葬表孝心的竞赛。

佛教的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发展了灵魂的"来世"迷信。人们不再只为亲魂在阴间的供养操心尽孝,开始担忧阴间的阎王。判官、小鬼对死者灵魂的虐待、迫害和死者灵魂不能投生人世 。从此隆重的善待死者的丧礼中又增加了侍鬼神的内容。

厦门的传统丧礼沿袭儒家以"孝"为核心的周礼丧制的基本程式,以厚葬死者和做佛事敬鬼神为基本内容。千百年来,厦门传统丧礼,结合了地方色彩,仪式有所简化,但是事鬼神之风却更强盛了 。灵魂不灭和宗教迷信观念始终支配着人们在丧事中的活动。死者的死亡被当作死者灵魂的生活转折点——阳世生活的结束,阴间生活的开始。面对死者的遗体,人们以人礼待之,孝敬以四季衣裳、丰盛宴席,痛哭惜别,为他送行;对于死者的灵魂,又以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设想灵魂在阴间生活的需要,而加以安排,以鬼礼待之,焚烧纸做的奴仆、楼宇巨宅、车马轿、成箱的纸钱…以尽孝心 。这种"视死如生"、"事死如事生"的做法,是厦门传统丧礼的基本原则。

阴间的社会,历来传说和人世一样有种种弊病。人间的包公,传说死后成鬼王,也只管十阎王殿之一。即使最公正严厉的十大地狱的鬼官,也贪赃枉法,更不用说小鬼们的歪心了 。善魂怕吃冤狱,恶魂惧受酷刑,丧家敬奉鬼神,以求保佑死者灵魂早日超生的丧礼,在人一死就举行了,一直贯穿整个丧期。佛教说诵经可以赦减灵魂的罪恶,于是请僧诵经之风盛行 。佛经上一个有功德的佛教徒,曾打入地狱,救受难的母亲,于是请僧人做法事"破地狱"拯救亲魂之风再盛。

厦门传统丧礼,充满了亲人对死者的哀思和慈亲之孝,也充满了愚昧和迷信 。但是,当我们了解了我们的先人曾经是这样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希望,我们只能先予宽恕和惋惜——他们确实话得太辛苦了。

人临终的时候,不能继续睡在床上,要移到住屋的正厅,睡在用两条板凳和三块木板临时搭起的"水床"上。夭折者或父母尚健在者或地位卑微的家庭成员(如填房小妾)不能置正厅的,也要移到床前地板的草席上,或把"水床"搭在护后里 。这叫"搬铺"。民间迷信,人若死在床上,则灵魂会被床架困住,不得解脱。"木床"用三块板,取其单数,表示死者的灵魂将单身上路,不会拉一个家庭成员作伴 。灵魂和鬼的观念,在人未死时就在人们的脑子里活现起来了。

搬铺之后,人未断气之前,绝对禁止家属痛哭;抑止不住悲伤者,只能转身掩面抽泣。被搬铺者,知自己时日已到,即吩咐后事。临终时,子孙能齐到者被视为"有福气"。在确定搬铺者已咽气后,亲属才能放声号哭举哀 。这时,家人穿戴的鞋、帽、装饰品都要脱下,妇女更要披头散发,取"散发出千尾"、于孙后嗣兴旺之吉意。华丽的服装要更换为素净的布服 。男子不能理发,直至服丧期满。

死者咽气后,要立即"净厅",即撤走供有祖龛(内置祖先灵位)和神龛(内直神明

像)的长第桌,或用布把它们遮盖起来。在正厅拉上布帐子遮住"水床"。在门前摆放供桌,上摆"桌头炯"一对,点燃白色的蜡烛和线香 。来探铺者必先拜,然后入内抚慰丧家。

死者被从头到脚盖上一条中间缝着红绸布的白被单——"水被",头下的枕头被换上了石块。死者脚边点上了白蜡烛或油盏,为他照亮了通往阴间的黑暗的路 。脚边又供上一碗饭,插上一双筷子,这碗饭就叫"脚尾饭"。脚边再置两个纸做的女仆——"脚尾切",负责照料死者 。一个已"上头"(已婚)的家属跪在死者脚边,边号哭,边不断地烧"银仔纸"(阴间用的纸钱),供死者在去阴间的路上用。

大门被斜贴上白色的长纸条,父丧贴左边,母丧贴右边,双亲皆已亡的左右都贴;有的两边都贴成白色的X,以示"失双头",这叫"挂孝"。大门外还摆上一顶半人高的纸轿,供死者乘着去阴间,叫做"过山轿"。轿前轿后都立有纸做的轿夫,旁边放着插着线香的乌糖发糕——"碗糕??",给轿夫作点心 。放置纸轿时,要串上几串"银仔纸",给轿夫挂上,作为工钱。"过山轿"是丧家最显著的标志,又显示死者的性别 。男性的过山轿为绿色红顶,女性的"过山轿"为白色红顶。旁人一看到住家门口摆出了"过山轿",就知道这家有了丧事,同时也知道死者是男性还是女性了 。辗转相告,死者的讣音很快就传开了。

丧家除了贴纸条,置"过山轿"外,还要派人把死讯迅速报告与死者有关的亲属。死者是已婚女性的、一定要报告女方家庭——"外家"。女方代表未到,或到后未作许可,均不可殓葬 。厦门俗语说:"死老爸扛去埋,死老母请外家来。"报告死讯的使者一般走得飞快,行色匆匆,故厦门人戏称赶急走路的人为"报死"。报死者抵达目的地后,不能进人家家门,只能在外呼叫,待人家出门来才报告死讯,随即离开 。死者已出嫁的女儿接讯后,要立即奔丧,在接近家门的街头巷口,要边走边放声大哭,叫着"哭路头"。

丧家亲友见到"过山轿"即知有丧,多会送上银纸,或白纸包的现金。让丧家自购纸钱,资助死者上冥路。丧家答以缠着红丝线的白布块,后改为手帕、红色示吉,巾帕寓"送巾断根",即与死者断线之意 。这种送金银纸钱的礼节。在"过山轿"烧化后就不能再行。

死者初丧,忙碌一阵之后,家人便开始分头张罗各项事宜。孝子孝妇长跪在灵前,向闻讯前来"探铺"的亲友磕头,陪着亲友号哭,不能脱身 。刚遭丧事,孝子精神受到很大打击,头脑混乱,也不能视事。丧事千头万绪,丧家往往请亲族中一位熟悉古礼,有经验、威信高、身体好、熟悉本家而又信得过的长者代主丧事,凡事由他坐镇指挥,喊起喊落,孝子则依从他的安排 。所以厦门话称一时失去主张的人为"憨孝男",极为形象。在长者安排下,一些人负责登记来探丧的亲友姓名及所给祭礼;一些人带着写有死者姓名、生死年月的字等去请择日师择定入殓的时辰;一些人忙着缝制或租借丧服;一些人去选购"寿板"(棺材);妇女不断折叠纸钱;厨房里不断浇菜煮饭,款待来探望或帮忙的亲友 。这种从举丧开始到"出山",一直不间断的"流水席",虽不丰盛,但要吃掉大量的食品。有的住在近处的亲友带全家老幼一起来

连吃数日,丧家不得辞赶 。这种吃丧的陋习,造成丧家很大负担。

灯火必须昼夜通明、这叫点"长明灯",为死者照亮阴间黑暗的路.丧家昼夜守灵。家里猫的脚被绑起来了,以免它跃过死者遗体。民间传说,尸体被猫跳过,会站立起来,见人就抱,一起倒下 。人们忙碌不停。隔天,死者遗体就要人殓。

厦门丧俗,老人死后第二天才入殓纳棺。年轻夭折或死于恶疾者,当日就入殓出葬。

入殓前要"乞求"给死者擦洗遗体。"乞水"由孝男孝女执行。他们往附近溪边或水边,一到水边,扔下两个用红丝线系着的铜钱,说:"用土地公买水!"然后取水,啼哭着回家 。亲属在门口等候,等到他们"乞水"回来,一起啼哭入门。这种"乞水"的风俗与我国西南某些少数民族极为相似,引起社会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乞水"之后,要"乞灰"作铺棺底用。"乞发"由孝男手提竹筐,一个米斗倒盖在竹筐中,到距离自家三户以上的人家的门口,下跪乞求人家的柴草火灰(旧时厦门举炊都用柴草) 。被乞灰的人家将灶里的火灰放在孝男的斗上,丧家答谢以红烛一对。孝男乞得三家不同姓的人家的火灰后,啼哭回家,孝女孝妇在门口啼接。乞来的水倒在磁钵里,请来父母双全的"好命人"为死者洗净 。"好命人"用一双筷子夹着白布,为死者洗头面,梳头,再拭擦全身。但只作拭擦的样子,比划一番而且。一边拭擦,一边不断对死者说好话,告诉死者已为他拭净了,可以去见以前先到阴府的先辈亲人了 。民间相传用"长流水"拭身,可使死者投生乐土。

死者遗体洗净后,即为他穿上"寿衣"。寿衣又称"张老衫仔裤",多在死者生前择"大生肖年"(如龙年等)制下,也有临时赶制或到"寿衣店"购买的 。"寿衣"外套,男性多为长袍,另加马褂、瓜皮帽,女性多为衣裙披风。女性内衣"白布杉仔",有的还是当年结婚穿着过的 。死者常要穿好几套衣服,以"重"计算,每件算一"重",夹衣算二"重"。通常是穿三领(衣)五"重",或正领(衣)七"重",最多的有十三"重"。男性一般着两条裤,问女性三条裙 。"寿衣"忌皮制,俗传穿着动物皮制的衣服,到了地狱,阴官分派投生时,往往被派生为牲畜,故为大忌。

在给死者穿衣之前,要举行"套衫"的仪式。在厅前的院子里放一个竹编的大"加箩",孝男手持竹筒(撑地,让孝男站稳),头戴新竹笠,签上插一枝红春花 。另一个人与孝男面对面站着,将寿衣按内外顺序一件件套在孝男身上。穿套完毕,以麻绳穿入两袖筒,在袖口处扎住,然后孝男抽出双臂,脱出套成的寿衣,置新米筛上,端进正厅,给死者穿上 。竹笠则往屋顶上扔。孝男或孝女完成"套衫"仪式后,要吃一碗甜汤圆。

"套衫"的习俗,从一般的角度看,是为了给死者换衣的方便,一次便可穿上,不必一件件地折腾。孝男或孝女站在竹凳上,套起来也方便 。但是头戴竹笠,竹椅下又垫着"加箩",却是令人费解。原来,这出于历史上闽南人民反抗清朝残暴压迫统治的传统。头戴竹笠,表示"头不戴清(朝)天";足下垫"加箩",表示"脚不踏清(朝)地"。满清时期的闽南人民,在世时不得不忍受清朝压迫,死后绝不愿灵魂再受压迫、这种强烈的反清情绪,透过"套衫"仪式,才得以发泄 。以后代代相传,直到清朝覆灭

对逝者的哀思篇八
《悼词》

悼词的写法2008-11-17 09:51悼词 【概念解说】悼词是单位(团体)代表人在追悼会上对去世者表示沉痛哀悼的讲话或文章。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今天的悼词是从古代的诔辞、哀辞、吊文、祭文一步步演化而来的。诔辞作为我国哀悼文体的最古形式,最早是一种专门表彰死者功德的宣读性的哀悼文体。哀辞文体是诔辞的旁支。诔辞的对象主要是王公、贵族、士大夫并以颂赞死者功德为主;而哀辞的对象主要是“童弱夭折,不以寿终者”,同时以抒发生者哀悼之情为主。吊文指凭吊性的文章,“吊”有慰问之意。吊文内容较诔辞、哀辞广泛,也较其庞杂。可以说吊文是我国古代群众性的哀悼文体。它不一定是歌颂功德的文字,如汉代司马相如的《吊秦二世赋》。吊文也可以对具体的事物而言,成为一种咏怀性的文体,如《吊战场》之类。祭文是古时祭祀天地鬼神和死者时所诵读的文章。屈原的《九歌》是最早的祭文。祭文范围较广,只有祭奠死者的文章才属于哀悼文体的范畴。 今天我们所说的悼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反映出新时代的新变化,无论在形式和还是在内容上,同古代的诔辞、哀辞、吊文、祭文均有实质性的不同。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现代悼词(下文只写作“悼词”)。【格式内容】1.标题2.表示沉痛心情。3.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4.评价。5.对死者的逝世表示惋惜并勉励后人。【悼词特征】与先民古代哀悼性文章相比,悼词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总结死者生平业绩,肯定其一生的贡献。现代性悼词是一种具有高度思想性和现实性的文体,人们以此既寄托哀思又通过死者的业绩激励后来者。如毛泽东同志在追悼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致的悼词,留下了《为人民服务》的不朽篇章。它不知激励了多少勇于牺牲、为民请命的革命志士,直至今天它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二)悼词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是昂扬健康的。它不像古代哀悼文,一味宣泄情绪,充满悲伤的情调,让人感到愁闷压抑。它应该排除一切感伤主义、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等消极内容。它不是面向过去,而是面向现在和将来,人们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就是说的这个意思。(三)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悼词既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又可以写成优秀的散文作品;既能以叙事为主,也能

以议论为主,还可以抒情为主。同时既有供宣读的形式,又有书面形式。概括来讲,充分肯定死者对社会的贡献,真诚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悼念和敬意,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和多种多样的形式体现化悲痛为力量的积极内容。这就是现代悼词的基本特征。 如何写悼词悼词,在为逝者举行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话或文章,专用于对逝者的哀悼。悼文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点明悼念对象,通俗介绍其生前身份、简历、因何逝世、逝世时间、终年岁数等。 二、扼要地介绍逝者生前的事迹,突出其对社会的贡献,恰如其份地评价其一生。 三、对逝者表示哀悼,并勉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做好工作来纪念逝者。悼词一般由较有威望或地位的人宣读,国葬的悼词,在中国习惯上由继位者宣读。悼词的基本格式通常来讲悼词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宣读体悼词形式却相对稳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宣读体悼词的格式写法。 宣读体悼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标题:标题的组成方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由文种名称承担标题。如《悼词》。 另一种由死者姓名和文种名共同构成。如《在宋庆龄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二)正文:悼词的正文通常由开头、中段、结尾三部分构成。1.开头:以沉痛的心情悼念什么人。说明召开或参加此次追悼会的目的,尽可能全面而准确地说明死者的职务、职称和称呼,以示尊崇,要注意这些称呼之间的先后排列顺序。 接着简要地概述死者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何原因与世长辞,以及所享年龄等。2.中段:承接开头、缅怀死者。这是悼词的主体部分。该部分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即对死者的籍贯、学历以及生平业绩进行集中介绍,应突出死者对人民、对社会的贡献。二是对死者的思想、精神、作风、品质、修养等作出综合的评价,介绍其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如鼓舞、激励了青年人,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等。该部分的介绍可先概括地说,再具体介绍;也可先具体地介绍,再概括地总结。3.结尾:主要写明生者对死者的悼念及如何向死者学习、继承其未竟的事业、化悲痛为力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等内容。最后要写上“永垂不朽”、“精神长存”或“安息吧 ”之类的话。悼词的结尾要积极向上,不应该是消极的。所以最后的结尾尽量不用“安息吧”这句话。因为“安息吧”是西方天主教为死者举行仪式时用的一句话,这里面含有人生在世是痛苦的,只有死后才能幸福的消极思想。(三)落款:悼词一般在开头就已介绍了参加追悼

会的人员情况,所以悼词的最后落款一般只署上成文的日期即可。写悼词要注意的问题1)明确写悼词的目的是主要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歌颂死者生前在革命或建设中的功绩,让人们从中学习死者好的思想作风,继承死者的遗志。但是这种歌颂是严肃的,不夸大,不粉饰,要根据事实,作出合理的评价。2)要化悲痛为力量。有的死者生前为党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他们的美德会时时触动人们的心灵,悼词应勉励生者节哀奋进。3)语言要简朴、严肃、概括性强,这也是写悼词应注意的问题附例:教师悼词各位领导、来宾、亲朋好友:杨柳伤怀,草木含悲!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和万分悲痛的心情,在此深切悼念教育战线上的忠诚战士,家中的好儿媳、好妻子、好大嫂,***女士,并对***老师的家属表示亲切地慰问,请节哀顺变!就在此前——**年**月 ** 日**点**分,一颗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心灵停止了跳动,悲痛与怀念开始进驻我们的心头。**老师**年**月**日出生于**省**市,**年**月至**年**月在**学校读书;**年**月毕业同时参加工作投身教育事业,在**任教并从事管理工作**年,**年**月至**年**月在**区**中工作,**年**月至退休在**区**中工作。**老师对工作尽心尽力,是教师的楷模。**年如一日,站立在七尺讲台,春风化雨,启迪心智。她教学成绩突出,曾获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先后多次荣获市区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优秀论文奖。多名学生在全国数学奥赛中取得名次,她本人也获得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奖。她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师德高尚。是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她用自己整个生命为教育留下了一座师魂的丰碑。她用自己的心血作灯油,点亮过多少在蒙昧中摸索探路者的明灯;她用伟岸的身躯作柱梁,为多少学生撑起了一方明净蔚蓝的天空。天道酬勤,辛勤的汗水浇开了艳丽的花朵。她如今桃李遍天下。在住院期间学生和家长们都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慰问,同事同学亲友老师,凡是和关桂茹老师打过交道的人都纷纷给以物质或精神的鼓励。 润泽春晖广无边,亦师亦文岂非缘;立言立德立风骨,匡我至今酌甘泉。**老师**年的生命不光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更献给了这个大家庭。**年前,她来到这个家庭的时候,最小的妹妹才只有3岁。他主动承担起悉心照顾弟妹的重担来减轻婆婆的负担,上敬公婆,老嫂如母。三十多年来,每逢换季,她就亲手给大家编织毛衣、毛裤;每逢春节过年,她都会不辞劳苦熬夜也要为大家准备新衣服

。家里的哪一个孩子没有受到她的照顾,哪一个孩子没有穿过她赶制的新衣服。三十多年来,她勤俭持家、含辛茹苦,把自己的儿女养大成人,在这个家里,她从未提过任何要求,只是默默的奉献。如今,她走了,离开了她疼爱的儿女孙儿,离开了兄弟姊妹,离开了侄儿外甥,离开了亲戚六眷。儿女再没有机会聆听母亲慈爱的责骂,再也没有机会品尝母亲炒菜的滋味,也再也没有机会坐在母亲的面前尽情的倾诉自己的烦恼;儿女也再没有机会为您端上一杯热茶水,添上一件您喜爱的衣裳,您的欢笑,您的恼怒,您的呵护……一切的一切就这么突然变成了回忆。“死者长已矣,托体同山阿。”这个儿女心中的慈母,丈夫身上的臂膀,婆婆眼中的好儿媳,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同事身边的好帮手,领导眼里的干将,就再也看不到了。就让她静静地离去吧,请所有的亲朋好友节哀顺便。我们知道:人奔西土,音容宛在。关桂茹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她的音容笑貌将长留我们心中,她的宽厚美德,她的勤劳,她的敬业风范将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成为我们精神的动力。 **老师,你的精神将永驻人间,我们一定化悲痛为力量,以您的精神为榜样,为事业为家庭贡献全力。**老师,永垂不朽! 敬爱的**老师,您一路走好!亲爱的**老师,您安息吧!

对逝者的哀思篇九
《网上扫墓》

对逝者的哀思篇十
《年轻人追悼词》

***同志悼词

各位亲朋、各位来宾:

我们将永远铭记着2013年11月6日这个令人悲伤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我们单位的优秀业务员***同志因交通事故不幸遇难。 一个年轻而又鲜活的生命,瞬间便与我们阴阳相隔,白发人送黑发人,我们悲痛欲绝,我们撕心裂肺。

今天,我们大家聚集在这里,以无比悲痛的心情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在此,我谨代表新疆***有限责任公司全体员工对***同志表达最深切的哀悼,向***同志的亲属表示最诚挚的慰问。

***同志生于1989年5月26日,从小他就有着远大的志向,勤学好问,刻苦学习。由于家境不够宽裕,年幼的***在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着父母远走他乡,来到新疆谋生。年幼的***很懂事,很小就知道帮助父母分担家务。

***是家里的独子,更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的爸爸身体不好,年轻懂事的***很早就开始打工养家,替爸爸分忧解难。为了能多挣点钱,***不怕苦、不怕累,兢兢业业的工作。

***是个孝子,不管工作多晚,他都会尽早回家,回家陪父亲、母亲聊聊天,说说话。有时即便是出差在外,也会按时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同志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他朝夕相处的同事都称赞他的吃苦耐劳、他的宽厚、他的善良。***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到公司工作以来,他主动要求执行重要的工作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公司交代的任务。彰显出***员工的高尚职业道德。

我想,这就是一个恪尽职守的***员工,这就是平凡中的伟大,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这样一个青年,原本应该有更美好的明天,

但是,他却在生机勃发的英年骤然长逝,把自己所有的光芒,化作了让人瞩目的流星。

悲伤不是他希望留给我们的礼物,他留给我们的是精神,一种看似平凡实则崇高的精神。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瞩目这颗闪亮的流星,来纪念这位生如夏花之绚烂,去如秋叶之静美的年轻人,但愿每一个睹物思人的瞬间,不是生者的悲痛,而是死者的安慰。

现在,***同志与我们永别了,这无论对于我们单位还是对于他的家庭,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而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只有将悲痛为力量,去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才是对逝者的最好悼念。 ***同志,你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你!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09820.html

    上一篇:振聋发聩造句

    下一篇:形容杨树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