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职称日语】
赞美物品的诗篇一
《赞美和谐社会的诗歌》
和谐社会,美丽家园一朵朵美丽的鲜花,一颗颗高大的树木。一阵阵清香的空气,一条条清澈的小溪。它们交织在一起,这是我们美丽的祖国。看,树木用那健美的臂膀,指向远处的东方。小花在那高大的树下,向我们频频微笑。听,这一条条小溪流水的声音,化为一首美妙动听的交响乐。闻,那一阵阵芳香是从哪儿传来?那是我们清香的空气。这是我们的家园。山山水水都令人神往,美好的未来催人奋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2010上海世博即将来临,愿这一草一木变得更美。愿这人们和谐相处的景象,变得更好。让来自各国的人们,在这鸟语花香的家园中,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感受着人们和谐相处的气氛。令他们心驰神往。我爱我的祖国。
赞美物品的诗篇二
《咏物诗学案》
咏物诗鉴赏
一.概念
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植物或动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
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二、咏物诗的特点:
1、从描写对象上看,咏物诗中往往只有一个主体对象,并主要描写此物的
特点。
2、从表达手法上来说,常常采用象征或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烘托、对比
的方式。
三.咏物诗的主题归纳
诗人通过对物象的描摹,写出它的个性品格,或融入身世之感,或讽世警
人寓理,充满着哲理与睿智,并且对世事的不平,百姓的苦难,奸臣蔽臣等重
大问题均有所触及。
从主题来看,有以下三类:
1、托物抒情理想愿望)
2、托物言志(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
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3、直写物事(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
课本示例:(选自《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例1:唐〃顾况《子规》(抒情)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①子规,也叫杜鹃、杜宇、怨鸟。传说周朝时,蜀侯自称蜀王,后来有杜
宇继承。杜宇教民务农,使蜀国强大起来之后,让位给他的宰相,自己隐居西
山,死后魂魄化为鸟,啼声悲哀。当时人们称这种鸟为杜宇,表示对他的纪念。
②3、4句意:倘若凡是冤恨的魂魄都像杜宇那样能化为啼鸟,那人间的冤
恨那么多,化成的啼鸟将栖息于什么山林树间呢?
黑暗社会的不满
由鸟及人,由自然到人类社会,表达对人间冤情的
关注
)、用典(采用杜宇化鸟的典故,来说明杜宇冤亡、积怨之深)、反问
(后两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例2:唐〃韩愈《葡萄》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12月被贬谪阳山县,元和元年遇赦赴江陵待命。他于
旅舍中题本诗。②“支离”,指葡萄不规则的攀络状态。
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龙须”喻葡萄的藤蔓、“葡萄”喻诗人自己)
例3
:唐〃杜荀鹤《小松》(言志、抒情)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
、
2句)
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
趋炎附势。)
(时人对“小松”的前后态度)、比喻
(小松喻
人)
例4:《牡丹》:(直写物事)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情,孤芳自赏;牡丹——国色天香,高贵富丽
(把牡丹与芍药、芙蓉对比:芍药妖娆多姿,却少品格;
芙蓉出污泥而不染,却乏风情;只有牡丹,国色天香,花中之王。通过对
比,将牡丹绚丽多彩的姿态,雍容华贵的气质呈现出来。)侧面烘托(“花
开时节动京城”,以京城赏花狂潮来衬托牡丹的魅力。)
1. 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
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
2. 不同的诗人其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故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
异。
3. 阅读时须认真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可借助诗人生平、注解等。
课外示例: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②句意,不要只看到柳絮
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
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社会上某种人,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李诗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
的悲叹之情。这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叹己之少年得志,老
来沉沦失意。
曾诗描写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
的了。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直写物事)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緌:蝉喙)
[简析] 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高洁自守品格的热情赞颂和对才华的高度自信。
小结:托物言志的“志”可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托
物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附:咏物诗常见的主题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
意志。如《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
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 ,形成对比,再以
“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或诗人
托物言志,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
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
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2、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情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
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表达了对政治的不满。
3、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
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韩愈的《葡萄》。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如《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
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通过写官仓鼠体形大、胆子
大,表达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
四、理解咏物诗的一般方法
1、“读清”全诗,写了什么物。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习性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把握表现手法
(1)整体:托物言志、托物抒情、象征
(2)描写角度:白描、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3)修辞:对比、拟人、比喻、借代、双关
总之,咏物诗中的物常常象征人或暗喻人,明写物实写人,要把物当成人来理解。物之特点人之精神。
鉴赏示范: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形象分析
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寂寞,无主,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但幽香依在,高洁亦在。(正面描写)
作者处境:主战派士气低落,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人之精神,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未卜,但是性格孤高、意志顽强,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高洁品格以及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2、环境烘托。
五、高考链接,堂上练习:
例1: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 南宋·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 辛苦孤花破小寒,
雨后霜前着意红。 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
一生开落任东风。 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吕诗诗解析】
小池塘的南岸盛开着美丽的木芙蓉,它们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这种精神应当胜过以前人们一直称颂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为它们的性情淡定而洒脱,一生中花开花落都随春风来去潇洒。
首句“小池南畔木芙蓉”,言木芙蓉之孤高,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池塘低下处标耸着一棵树,陡立之感、独立之姿,想见诗人的抱负与期许。
第二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用拟人手法,写木芙蓉努力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此诗用意全在三、四句,桃李随东风之来去,花谢花开,俯仰由人,木芙蓉则傲然兀立于秋风之中,经霜愈盛。雨、霜则是人生的苦难,东风是表示皇帝的恩典。在人生低潮、苦难之中,还能努力地展现自己的风华,没有沮丧、畏缩,没有东风(恩宠),生命依旧亮丽。
诗人将“无言” 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用宋统治者对外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前“着意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范诗解析】
“辛苦孤花破小寒”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木芙蓉冒着秋天的微寒,努力的开放。“辛苦”点出了环境的恶劣,“孤花”写出了其它的花儿都已经凋谢,只有木芙蓉还在坚强的开放。在恶劣的环境下还能美丽的绽放的木芙蓉,品格有是多么的坚贞不屈。
“花心应似客心酸”也是用拟人手法,点出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来应该是一样的,是那么的艰辛。其实这里诗人是以木芙蓉自比,也点出了他正处于比较艰辛的环境里。
“更凭青女留连得”,青女就是传说中主管霜雪的女神。青女留连不走,意思就是霜雪不停,继续肆虐。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任凭霜雪肆虐,我也不怕。
“未作愁红怨绿看”中的“愁红怨绿”是指那些残败的花儿,整句的意思就是说木芙蓉不会像一般的花朵一样,经受不起霜雪的摧残,霜雪一来,就残败不堪。而木芙蓉在霜雪中却能开放出美丽的花朵。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答案】
描述了木芙蓉在寒冷季节开花(耐寒)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对比)手法。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答案】
《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洒脱、独立、豁达)
《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乐观与坚强)
例2:2007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解析】
赞美物品的诗篇三
《描写景物的古诗》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认识的字】
闻 景 苔
【诗中名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译文】
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
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辉反射入幽暗的深林,
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春 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认识的字】
眠 晓 啼
【诗中名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
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
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落花。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认识的字】
闲 静 涧
【诗中名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在我空闲的时候来到山里,正好碰上桂花凋落的时候。 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
时而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认识的字】
新 照 清
【诗中名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译文】: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
春中田园作
唐·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认识的字】
鸠 斧 锄 巢
【诗中名句】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译文】
屋上有一只喜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赞美物品的诗篇四
《描写人物的古诗》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认识的字】
常 崔 逢
【诗中名句】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意】:
在岐王的府中时常见到您的身影,
在崔九堂前数次听到你的歌声。
而今正好是江南风景如画的时节,
在这百花凋谢的时节又遇见了您。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认识的字】
寒、楚、壶
【诗中名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 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认识的字】
渭、柳、浥
【诗中名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认识的字】
断 雁 露 散
【诗中名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意】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的霜露格外白,月亮却还是故乡的明亮。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的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达,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示 儿
南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认识的字】
悲 州 翁 祭
【诗中名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赞美物品的诗篇五
《咏物诗(完整精华版)》
赞美物品的诗篇六
《咏物诗》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
一、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以物象为题,如《小松》、《子规》
形式标志
咏(题、赠、赞)+物象,如《咏梅》、《赏牡丹》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主要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其他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衬托等。 三、鉴赏思路:
写了什么物---------有什么特点----------寄托的情感、志向 四、基本内容:
① 单纯咏物。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 托物言志(寓意)。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
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③ 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道理。
④ 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五、思想感情:
1、 表现时代和社会状况的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2、抒发愁情幽愤的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3、表达志向的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4、写政治仕途及个人节操的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徒③玄鬓,指蝉 5、表达喜好和兴趣的。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6、借物事讽喻的
金钱花 罗隐
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①将。 注:劚,zhú,掘、砍 六、如何鉴赏咏物诗: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声色形味、 活动心理、品质特点、所处环境等)。 2、体悟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志(由物及人,知人论世,抓物与情志的契合点 )。 3、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衬托等)。 沙场练兵:
2007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 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1 山东卷)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012年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1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答: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答: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答: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翻译】:冰冷的山峰有好几座,北风贴着地面削碎了中原大地。秋天晴空万里好像与古代无异。醉酒之后袒露衣裳,似乎还记得当年呼喊寻觅的地方。 男子汉的身手应该和谁较量?即使到了老年也应该气势磅薄,意气风发。这个世界有多少悠闲的狐狸与野兔。月黑沙黄的夜晚,我这时偏偏想起了你。
(2011 山东卷)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或)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又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作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4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自洁自清、一尘不染、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来喻自己,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或)这首诗在表现山泉的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翻译】: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天空倒映
在(泉)水面上,整个地(水)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与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意),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山村的小池塘。(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你是否看见,也不在乎你是否看见)(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答:野菊生产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
心的高洁。 1.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答: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等 色彩:“碧”与“黄”映衬 情感:喜爱之情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12.(1)答案:“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2)答案:对比,突出 对落叶的感叹 【简析】“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5. 【参考答案】(1)梅言志。借梅花表达思乡之情,苦闷寂寞之意。
(2).“寒”。(1分)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1分)表达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2分)“惊”或“客”,分析正确,表达情感正确也得分。 6. 【参考答案】
(1)“旧是”表示以前此地为胡儿所占,今已收复,透露出诗人欣喜之情。 (2)表达出对边防将士的同情和对边防的忧患,也有对朝廷的希望与劝告。 7.【参考答案】
(1)白诗不说因自己想念微之而“梦见君”,而说因微之过于想念自己而使自己“梦见君”,这就有新意。元诗又不同于白诗,白诗记梦以写思念之情,元诗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深刻巧妙,人所不至。
(2)元诗自然属于越过“重关”一类,因为他用平常的语言获得了新奇的意思,比锻炼出新奇的句子更为难得。 8. 【参考答案】
(1)《咸阳值雨》表达了闲适之情(或愉悦之情),《宿城南亡友别墅》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伤之情(或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友人已逝的悼念之情等)
(2)《咸阳值雨》中的“还是”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了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宿城南亡友别墅》中的“还是”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由自然界的变化觉人世间的无常,和后两句的“追昔”一一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两个“还是”由今及昔,由此及彼,由实及虚,通过活跃的联想构成了奇妙的关联)
9. 【参考答案】(1)“西风吹妾――妾忧夫”,秋风吹到少妇身上,照理说应该引起她自己的寒冷的感觉,但诗句写完“西风吹妾” 一层意思后,接下去不写少妇自己的寒冷感觉,而是直接写心理活动“妾忧夫”。前后两层意思中有一个小小的跳跃或转折,恰如其分表现出少妇对丈夫体贴入微的心情,十分逼真。
(2)通过主人公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心理独白,从念夫到忧夫,到寄衣后的悬念,生动地表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10. 【参考答案】
(1)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照,定下了全词的思想感情基调。(2分)从结构上看,“出红尘”是全词的“诗眼”,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2分)
(2)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灾等景物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2分),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 11. 【参考答案】
⑴这两句诗一幅是想象中的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是虚写;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是实写。虚实相生。前一幅是远景、静景,后一幅是近景、动景,动静结合,画面形象鲜明。
⑵这首诗的后四句抒发了诗人的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满腹愁情。诗歌的前四句写江南的早春,清新的空气,明亮的阳光,鲜美的芳草,倜傥自信的友人,借景物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后四句直抒胸臆,五六句用对比的手法写与友人的不同心境,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七八句写“同来不得同归”的感慨,表现诗人的寂寞惆怅。前四句写景是反衬后面的抒情。
赞美物品的诗篇七
《咏物诗》
赞美物品的诗篇八
《诗歌咏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