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赏析忽忆

| 职称日语 |

【www.guakaob.com--职称日语】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赏析忽忆篇一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诗歌赏析答案》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1)破:破除,解除。

醉折花枝作酒筹。(2)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忽忆故人天际去,(3)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计程今日到梁州。(4)计程:计算路程。梁州: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5、谁在“计程”? 答:白居易(或:作者与李十一)

谁“今日到梁州”? 答:元九(或:元稹、故人)

6、据白居易的《三梦记》记载,首句原为“春来无计破春愁”。你认为改句与原句相比哪个好?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答:现在的句子好。理由有三点:“醉”为下文“醉折”铺垫,使起句与次句联系紧密;起、承两句重复使用“花”和“醉”二字,相映成趣;首句为三四句写“忽忆”伏笔,可见转句波澜之美。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赏析忽忆篇二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高考诗歌鉴赏》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鉴赏

古诗鉴赏

0126 1825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 计程今日到梁州。

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元和四年(809),元稹奉使去东川。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这是一首即景生情、因事起意之作,以情深意真见长。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那么,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修改呢?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

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篇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计程”由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这里,诗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特别真实、特别亲切之感。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元稹对这首诗的说明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巧的是,白居易诗中写的真事竟与元稹写的梦境两相吻合。这件事,表面上有一层神秘色彩,其实是生活中完全可能出现的巧合,而这一巧合正是以元、白平日的友情为基础的。唐代长安城东南的慈恩寺和曲江是当时游赏胜地。而且,进士登科后,皇帝就在曲江赐宴;慈恩寺塔即雁塔,又是新进士题名之处。元、白两人想必常到这两处共同游宴。对元稹说来,当他在孤寂的旅途中怀念故人、追思昔游时,这两处长安名胜,不仅在日间会时时浮上他的心头,当然也会在夜间进入他的梦境。由于这样一个梦原本来自对故人、对长安、对旧游的朝夕忆念,他也只是如实写来,未事渲染,而无限相思、一片真情已全在其中。其情深意真,是可以与白诗比美的。 联系元稹的诗,更可见两人的交谊之笃,也更可见白居易的这首《忆元九》诗虽象是偶然动念,随笔成篇,却有其深厚真挚的感情基础。如果把两人的诗合起来看: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诗中情事却如《本事诗》所说,“合若符契”。而且,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韵。这是两情的异地交流和相互感应。读者不仅从诗篇的艺术魅力,而且从它的感情内容得到了真和美的享受。

(陈邦炎)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赏析忽忆篇三
《白居易诗歌赏析选》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赏析忽忆篇四
《诗歌鉴赏导学案-4-诗歌语言》

一、学习目标:

⒈了解高考诗歌鉴赏中考查语言风格题型的提问方式,归纳相应答题模式。

⒉复习常见语言风格术语,掌握辨别语言风格的基本方法。

⒊归纳诗歌鉴赏中关于语言风格的问答模式并解决实际问题。 主备人:温长军 审 核:于春霞 谭世珺 时间:2010年11月12日

二、重 难 点:解读举例作品,掌握答题规律,做到准确答题。

学情分析:鉴赏语言是诗歌鉴赏的难点之一,在高考中经常涉及。从以往学生的答题情

况来看,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找不准鉴赏语言的切入点,如从关键词入

手,分析诗人的语言风格;答题不规范,表现为答题步骤不清晰,缺乏用术

语答题的意识。因此,本考点的复习就以分析和鉴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言风

格为切入点,指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思路和方法。

突破策略:主要通过方法归纳——尝试高考——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方法:练习、讨论、归纳,讲练结合,以典例带动类型问题的解决。

课型模式:分析高考题型——归纳解题方法——变式练习巩固

三、考纲诠释

1.考点要求

考纲要求:鉴赏诗歌的语言

考查角度: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或特色

2.解读考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

⑴分析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精确性,揭示语言所表达的具体意义,即从情感、意境上品味语言,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

⑵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⑶分析诗歌语言的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感受其明快、朦胧、沉郁、飘逸、雄奇等艺术特征。

四、导入新课

古代诗歌语言风格鉴赏近两年来越来越多地出现于高考。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为此考点而死记一些“名词术语”,不在理解上下功夫。殊不知,理解风格,把握风格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是无法“速成”的,多读多思是唯一途径。下面结合高考经典试题,作具体说明。

五、知识梳理

㈠典例引路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

计程今日到梁州。

问题:请简析此诗的语言特色。(4分)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即席拈来,不事雕琢,极其朴素,极其浅显。(2分)(步骤一)作者写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

途某地。这里,诗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特别真实、特别亲切之感。(1分)(步骤二)从而表达了对友人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1分)(步骤三)

【赏析】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元和四年(809),元稹奉使去东川。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

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这是一首即景生情、因事起意之作,以情深意真见长。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那么,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修改呢?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篇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计程”由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这里,诗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特别真实、特别亲切之感。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元稹对这首诗的说明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巧的是,白居易诗中写的真事竟与元稹写的梦境两相吻合。这件事,表面上有一层神秘色彩,其实是生活中完全可能出现的巧合,而这一巧合正是以元、白平日的友情为基础的。唐代长安城东南的慈恩寺和曲江是当时游赏胜地。而且,进士登科后,皇帝就在曲江赐宴;慈恩寺塔即雁塔,又是新进士题名之处。元、白两人想必常到这两处共同游宴。对元稹说来,当他在孤寂的旅途中怀念故人、追思昔游时,这两处长安名胜,不仅在日间会时时浮上他的心头,当然也会在夜间进入他的梦境。由于这样一个梦原本来自对故人、对长安、对旧游的朝夕忆念,他也只是如实写来,未事渲染,而无限相思、一片真情已全在其中。其情深意真,是可以与白诗比美的。

联系元稹的诗,更可见两人的交谊之笃,也更可见白居易的这首《忆元九》诗虽象是偶然动念,随笔成篇,却有其深厚真挚的感情基础。如果把两人的诗合起来看: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诗中情事却如《本事诗》所说,“合若符契”。而且,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韵。这是两情的异地交流和相互感应。读者不仅从诗篇的艺术魅力,而且从它的感情内容得到了真和美的享受。

㈡规律探究

⒈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⒉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⒊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⒋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⒌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的词语

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

风格类: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

㈢辨别诗歌语言风格的一般途径。

①知人论世,了解历代诗词名家的语言风格;

②诗歌语言风格有题材特点;

③品读词、句,感受意象、意境、语言的力度等,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此外,还应重视注释,关注诗歌的写作背景;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我们还可以考虑到作品朝代和文风。

六、点击高考

【例】(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步骤一)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塞等边塞地名,写征人的戍边生活。“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步骤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步骤三)

【赏析】柳中庸,生卒年不详。名淡,中庸是其字。河东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与卢纶、李端为诗友。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全唐诗》存诗13首。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七、实战演练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骤一)。“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步骤二)。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步骤三)。

【赏析】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八、小结质疑

考查语言——解说表层含义: ①字面意义;②表现景象。

分析深层含义:③表达情感;④突出主旨。

评价形式作用:⑤表达效果

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适当减少项目,不牵强附会,强加于“诗”。

九、作 业

1.(2008年秋季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如皋(今江苏省县名)人。曾在宋神宗朝当过翰林学生,因作词得罪而被贬,所以自号“逐客”。王灼说他的词“新丽处和轻狂处皆是惊人”(《碧鸡漫志》),说明他是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的词家。王观的作品,风趣而近于俚俗,时有奇想。

这是一首送别词。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2.(2008年秋季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一般认为顾炎武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试题解析】风格分析题是最难的,特别是风格界定,所以命题者给了一个暗示,那就是杜甫的诗风,有了杜甫的诗风,我们借助题干中“相近”这个词,用杜甫的诗风根据本诗特点重新进行一次近义词词语重组。这样作者的诗歌风格就比较容易界定了。界定之后,还要用例子来证明它,参考答案是概述性的,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在这种情形之下,结合原诗来分析是最好的一种方式,事实上,证明诗歌风格的只能是诗歌本身。所以这样的答题不会被扣分。

题干说顾炎武的诗风接近于杜甫,首先应知道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更重要的还应懂得“沉郁顿挫”的含义,否则就只会生搬硬套术语,而不会具体分析。“沉郁”就是深沉蕴积,用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赏析忽忆篇五
《白居易诗歌赏析选》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赏析忽忆篇六
《诗歌鉴赏题集锦2》

诗歌鉴赏题集锦2

2008年4月24日

2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答: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

2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木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乡思。

23.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6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深秋暮色,和谐静谧的田园风光。

②.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诗人将 自己 比做 接舆 ,又将 裴迪 比做 五柳 ,表达了诗人 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2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②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2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2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本诗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了怎样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答: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一番大事业来。启示和勉励人们要放弃燕雀之小志,而效鸿鹄以高翔。

2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红叶 唐?韩氏 行 宫 唐?元稹

流水何大急,深宫尽日闲,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韩氏诗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 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 委婉、含蓄 与韩愈诗中“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的写法相近;元稹诗则采用了乐景写哀(反衬)手法写宫女命运,和陆游诗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写法相似。

(2)两诗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遭遇,而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是完全相同呢?

不完全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宫女寂寞、哀怨的感情。韩诗表现了宫女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愿望。而元诗流露出无可奈何,怀旧度日以了残生的情绪。

2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① 李白这首诗写听琴,运用了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一典故。该诗表现音乐的高妙并不是直接写琴声,而是从侧面重点描写听者的惑受。

② 联系诗中所写的典故和最后一联所写的形象,简要说说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示例:诗人具有济苍生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诗人在结尾以“碧山暮”、“秋云暗”一方面写出了听琴时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愁情。

诗歌鉴赏题(2)

2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水急流”是写景,与诗中的判别情景也密切相关,响应了上句中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句听“人已远”

(2)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情,酒醒之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

(3)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

别之情。

30.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2 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3 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4 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3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②,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③。

【注】①玉露:白露。 ②他日泪:往年之泪。 ③暮砧:黄昏时分的捣衣声。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答案示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对景物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能回答诗人的情感】

3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西 楼子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3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行人:指困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②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1)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共3分)

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开封也可)

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2)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

的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极端悲愤忧郁的心情 表现手法:象征

3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本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仅写“思乡或思念亲人之情”不得分)

(2)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4分)

答: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3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柳 咏 柳

贺知章 曾 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喜悦、赞赏;贬斥、嘲讽。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前者用了比喻”给1分,“后者用了拟人”给1分。分析“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妙不给分)

3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答: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答: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

3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帮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⑴谁在“计程”? 答:白居易(或:作者与李十一)

谁“今日到梁州”? 答:元九(或:元稹、故人)

⑵据白居易的《三梦记》记载,首句原为“春来无计破春愁”。你认为改句与原句相比哪个好?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答:现在的句子好。理由有三点:“醉”为下文“醉折”铺垫,使起句与次句联系紧密;起、承两句重复使用“花”和“醉”二字,相映成趣;首句为三四句写“忽忆”伏笔,可见转句波澜之美。

3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3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答: “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3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6分)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3分)

“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

4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生意盎然的晚春群芳图。

(2)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①“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②“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赏析忽忆篇七
《巍山高中2013届高三毕业生11月月考(语文试卷)》

2013届巍山高中高三毕业生11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绷裂(bēng) 殷红(yān) 轧棉花(yà) 掎角之势(jǐ)

B.缄默(jiān) 症状(zhēng) 倒栽葱(dào) 果实累累(léi)

C.通缉(jī) 荫庇(yìn) 压轴子(zhîu) 为虎作伥(wèi)

D.锃亮(cèng) 叨扰(tāo) 迫击炮(pǎi) 悄声细语(qiǎo)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屏气 摒弃 并蒂莲 秉烛夜谈 ....

B.翌日 游弋 溢洪道 逸兴遄飞 ....

C.驼绒 滂沱 拓荒者 脱颖而出 ....

D.棘手 际遇 极乐鸟 集腋成裘 ....

3.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披览 缕析 远见灼识 细嚼出滋味

B.寒碜 偿试 杀一儆百 礼尚往来

C.平添 骁勇 秣马厉兵 路遥知马力

D.吆喝 贻误 改弦更章 理屈词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含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

B.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

C.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

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D.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降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

5.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其上有“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之语。

B. 外交部负责人发表谈话,表示中方高度关注叙利亚局势发展,坚定主张通过政治对话和平、妥善地化解当前危机,并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

C. 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不少媒体将事故原因归结为大桥在施工中“过分强行合拢”。

D. 一年之际在于春。在经历了春节后的短暂沉寂之后,旅游市场也伴随着清明小长假重新恢复了火热,到处的花红柳绿让人们走出户外的愿望格外强烈。

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大家都非常同情他的境遇,也很想帮他,可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人们渐渐明白,帮助别人也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

B.最近他们两人总有些不对劲,就说庆祝“元旦”吧,一个说组织一场球赛,另一个偏要反弹琵琶,非要组织一次文艺演出不可。

C.地理条件严重制约了我们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于是经过全体村民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另找一个地势平坦的地方安土重迁、重建家园。

D.每年一度的杭州西湖博览会烟花晚会让整个西湖的夜空流光溢彩,如果苏东坡也能看上一眼,说不定又能为我们留下许多美妙的诗句。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现代医学一再证明,当一个人精力衰退、对事物缺乏好奇心与兴趣时,循环系统功能也会跟着退化。

B. 来自海内外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800多位闽籍工商界精英汇聚福州。

C. 昨日,市文物局组织了39名专家赶到重建的龚滩古镇,对已经完工的工程通过了验收。

D. 漫步小径,风送来一阵扑鼻的香味。环顾四周,我看见一枝露出高墙的腊梅正在那里释放幽香。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5日凌晨宣布,对全国50%选票的统计结果显示,总统候选人、现任总理普京以64.39%的得票率在总统选举中保持绝对领先。

B.如何让雷锋精神在诞生将近五十年后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这是每一个雷锋精神的继承者都必然要搞清楚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追随这位先行者的脚步,与他的崇高精神无限地接近。

C.浙江省气象台发出今年首个暴雨黄色预警,指出近日浙北部分地区将有大雨到暴雨,浙西局部大暴雨,提请有关地方注意防范泥石流等暴雨引起的地质灾害。

D.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很快面世,现在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古往今来的画家,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 ;第三类, 。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 ;第三类人,与道合而为一。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置好坏于度外,受不朽的力量驱动作画

③终身勤于斯而不闻道

④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

A.②④①③ B.②④③① 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

二、古代诗文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8分)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

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②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不久,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卷》有删略)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谮之鲁侯曰 谮:造谣,中伤 .

B.属之子乎,属之我乎 属:委托,交付 .

C.起易去也 去:离开 .

D.捐不急之官 捐:除去 .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请与子论功,可乎 落霞与孤鹜齐飞 ..

B.臣恐起之无留心也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C.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D.起无留心,则必辞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解除别人的疑惑以明志,吴起杀死了妻子。但他对又非常关爱士兵,能亲自吮吸士兵的疮脓。可见吴起的性情中暴戾与亲和兼而有之。

B.魏武侯在乘船出行时说,险固的山河是魏国的护国之宝,而吴起则直言认为君王的德政才是治国之宝,其率真的性格可见一斑。

C.吴起刚毅劲直,自信心强,友人便利用他的这个性格特点设计陷害,吴起果然中计,表现出战国时期魏国政治内部充满了凶险于勾心斗角。

D.吴起得道楚悼王的重用,在相位上大显身手,严明法纪,实施改革,展示了治国的多种才能。因为受到贵族大臣的怨恨与攻击,吴起及其宗族七十余家被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

心,人以达士目之。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是务。朝廷数授以官不拜..

曰边鄙野人不足充小吏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因亲赴中山访焉。

二叟相见大说。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畜薄酿,每朔望辄自酌,今者故人来,盖共饮诸?”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翼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

古今治乱事,意快甚,不觉以酩酊醉矣。薄莫,先生酒解,而公犹僵卧,气息然,呼之不醒,大惊,邻医脉之。医曰:“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技矣。”先生靡计不施,迄无.

效,益恐,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之仓、鹊称之。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惟路险,家无可遣者,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窍为君不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遂属老妻护公,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进,山益深,失路。先生缘鸟道,披荆棘,援藤葛,履流石,涉溪涧;越绝壁,登之弥高,行之弥远,力竭而未克上。忽见虎迹,大如升,少顷闻巨啸,四山响震,林泉战栗。声裁止,而饿虎见于林莽间,眈眈相向。先生自为必死,叹曰:“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 …… .

及反,亡是公犹未醒。长者诊之,曰:“是非疾也,困于酒耳。酒出中山,一醉千日。若习饮之,故无异;此翁,他乡客,安能胜此杯杓也?”取针刺血数处,又然艾灸之。须臾,公觉,谢曰:“蒙长者生我,再造之功也,恶能报?”长者曰:“公本无疾,老朽何功之有?”.

先生以金帛奉长者,辞不受,曰:“吾家世业医,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余岂好货贾哉?”.

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亡是公复留兼旬而后别,惟不敢纵饮矣。

(张孝纯《乌有先生历险记》节选)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桑麻五谷以为生 艺:种植。 .

B. 海阳亡是公,高士也 亡:通“无”。 .

C. 微司命,孰能生之? 生:使„„活下去。 .

D. 须臾,公觉,谢曰 觉:觉察。 .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惟读书是务 问今是何世 ..

B. 今者故人来,盖共饮诸 投诸渤海之尾 ..

C. 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 先生以金帛奉长者。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15.下列对节选文字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乌有先生是中山一个普通百姓,不愿为官;亡是公向来与先生友善,分别一年了,乌有先生就跑去拜访亡是公。

B.第二段写两个老头相见后非常高兴,亡是公喝得酩酊大醉呼之不醒;乌有先生无计不施,最后和妻子合计,要亲自去请子虚长着来救治。

C.第三段写子虚长着乌有先生行进途中遇虎情形。

D.第四段写子虚长着来到病人跟前,救治亡是公十分有效。亡是公从此不敢不加节制地喝酒了。

16. 请给下面这段话断句,用“/ ”标出来。(3分)

朝 廷 数 授 以 官 不 拜 曰 边 鄙 野 人 不 足 充 小 吏 公 素 善 先 生 而 相违 期 年 未 之 见 已 因 亲 赴 中 山 访 焉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4分)

答:

(2)吾家世业医,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余岂好货贾哉?(4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18.谁在“计程”?谁“今日到梁州”?(2分)

答:

19.据白居易的文章记载,首句原为“春来无计破春愁”。与现在的首句“花时同醉破春愁”比较,你认为哪句好?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

御街行 秋日怀旧

范仲淹

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20.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3分)

21.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3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9.15)

22.“窃比于我老彭”,孔子把自己比作名气远不如自己的“老彭”,怎么理解?(2分) 答: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赏析忽忆篇八
《诗歌赏析题》

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一、《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 的样子,“竦峙”是写 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 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 句是实写,后 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 , ”;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

4、这首诗的主旨是 二、《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三、《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 的情景。 四、《天静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五、《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 2、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表达作用。

六、《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B “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 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九、《饮酒》 的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 之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 七、《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 的陶醉,对

的喜爱之情。

2、找出诗中有哲理的两句诗,并说说其蕴涵了什么哲理。

3、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

4、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也是全诗的诗眼。 3、“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4、“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 。 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B “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 “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

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

B 诗中的采菊、山气、夕阳、飞鸟,包含了无限诗情画意,它既不能用言语形容,又

无须用言语形容,体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C 诗的语言婉曲含蓄,虽说“此中有真意”,又说“欲辩已忘言”,其实,“真意”

就在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追求的“心远地自偏”的意境中。

D 这首诗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哲理兼具的意境,既表达了作者的清高思想和恬静

愉快的心情,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十、《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A 垂钓碧溪—— B 乘舟梦日边—— C 长风破浪——

2、 、 、 、 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显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

激荡变化。

3、 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 思想感情。

十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 事件。 2、“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 5、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 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 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

_,。”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填2字)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5、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

十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

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

后形成鲜明对比。 2、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十四、《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十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

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

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

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2 、对这首词赏析有误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十六、《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品味“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

2、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通过科举考试后,宋朝大地到处燃起了抗元的星火。

B 颔联比喻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C 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了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七、《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义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对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十八、《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落红”在这里比喻 2、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3、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 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C 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十九、《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长 烟 落 日 孤 城 闭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C、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3、全词的上片写景,“ ”一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边境环境 的特点。

4、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5、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阕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了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凉,意境开阔。 二十、《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2、根据词中最后一句塑造的形象,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4、“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 ”,显示抱负不凡。 5、“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 之情。 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为自己勾勒了 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其中“天狼”在这里指 。

7、这首词用一个“ ”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 派词篇的典范。上片表现词人 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 ,抒发了 。 8、说说“遣冯唐”“ 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选出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 “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 “亲射虎,看孙郎”一句巧妙运用典故,表现诗人斗志昂扬和兴致之高,使出猎场面达到高潮。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中,作者再次运用典故,以冯唐自比,表现报国杀敌的强烈愿望。

D “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心。 二十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 2、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

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B、这首词

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

多个历史典故。

3、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4、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 、 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7、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二十二、《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宨淑女,钟鼓乐之。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

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

的一项是( )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

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二十四、《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

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

的深情厚意。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赏析忽忆篇九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自编题11题(原创)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①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②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

①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宴僚佐于杭州城吴山上之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②隋炀帝于开汴河时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工之劳歌,因而声韵悲切。传至唐代,唐玄宗听后伤时悼往,凄然泣下。直到宋代,此曲作为悲歌仍风行民间。

(1)上片“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在结构上有何作用?(4分) 答:①表达了诗人对陈襄不忍分别、无限留恋的情感。还没有离开,就问“使君能得几回来”?何时再能欢酒高会?可见诗人对友的感情之深,留恋之切。②结构上起到引起下片的作用。“更徘徊”,是说徘徊观赏夜景,既表现了对友人留恋,又过渡到下片写在有美堂上所见杭州的夜景。(每点2分)

(2)下片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在抒情上有何艺术特点? 答:抒发的情感:①与友人分别的忧伤之情;②歌颂友人的高洁品格;③抒发对友人的纯洁友谊;④祝福友人的美好前程。(3分,每点1分,说出3点即可)艺术特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夜灯初上时听到谁家“水调”渲染分别的忧伤之情;借夜阑风静时的“一江明月”比喻纯洁的友谊、友人高洁的品格和对友人前途的美好祝福。(说出名字1分,阐述2分)

2009年6月7日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蝶恋花 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②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③。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

① 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九月由杭州通判调密州(今山东诸城),十一月三日到任,

时密州正旱灾,百姓饥荒。次年正月十月十五作此词。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

②钱塘:即杭州。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③农桑社:即春社,农村的一种祭祀活动,农民于该日击鼓吹箫祭祀社神,以求丰年。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何作用?(5分)

答:①描绘了杭州元宵节之夜热闹的景象。灯火如昼,明月如霜,街上仕女游人如织,在灯火明月映照下犹如美丽的图画;空气清润,马蹄儿践不起一丝尘土。而富贵人家笙歌夜宴,更是热闹非凡。②作用:以杭州元宵的热闹衬托密州元宵的冷清;抒写了诗人对杭州繁华的元宵节的回忆与留念;对眼前密州元宵节冷清的孤寂与惆怅。(前问3分,后问2分)

(2)联系全词,诗人抒写了怎样的思想?(5分)

答:①对杭州的怀念之情;②对密州冷清的孤寂与惆怅之情;③对百姓生活的关切之情;④对即将下雪而给百姓解除旱灾的的喜悦之情。(答出1点,答出2点3分,答出3点5分)

2009年6月7日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阮郎归 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熏风①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②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释:

①熏风:暖风。②水沉:即沉香,一种香料。

(1)词中哪些意象可以体现初夏的季节特点?(2分)

答:绿槐、高柳、新蝉、熏风、小荷、榴花。(答出3个1分,答出5个2分)

(2)这首词写景的艺术特色是什么?(5分) 答:①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多个角度描写。从视觉写的景物有“绿槐”“高柳”“小荷”“榴花”,从听觉写的景物有“新蝉”,从触觉写的景物有“熏风”。②动静相衬,以动衬静。如“绿槐、高柳”等写的是静景,“新蝉、棋声”写的是动景,以动衬静,使庭院晨的环境更加幽静。③比喻的手法。“榴花开欲燃”比喻榴花开得像火一样红;“琼珠”比喻荷池里的水清亮温润,犹如琼玉一样可爱。(2+2+1)(3)“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描写了什么场景?用了什么手法?(3分)答:①描写的是一位少女在池边玩水的场景,她把水花溅到荷叶上,水花晶莹圆润,犹如珍珠一样美丽可爱。②用的是动作描写手法。(或细节描写手法)(2+1)

2009年6月8日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江南春 寇准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注人未归。

注:古代女子有采苹花赠情人的习俗。

(1)前四句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①前四句写的意象有: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②蕴含的思想感情:望穿秋水,盼情人归来;想起当时分别,此时更是触目伤怀;心情孤寂,情思无限;青春逝去的伤感。

(2+4)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分)

答:①对偶。如“孤村”对“斜日”,“芳草”对“杏花”,“远”对“飞”。②叠词。如“渺渺”状水波浩渺,“依依”状柳条阿娜多姿。(2+2)

2009年6月11日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点绛唇 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②,谁会凭栏意!

注:

①王禹偁,宋代诗人。史书载他胸有大志,而仕途不顺,中进士后,仅任过长洲知县。②凝睇:凝视。

(1)上片中“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答:描写的是一幅江南烟雨中水村渔市升起了袅袅炊烟的图景。在濛濛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在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

(2)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一下这首词的艺术手法。(6分)

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伸的忧愁之情。①运用了移情于景的手法。“雨”“云”本无情,词人

却分别写其“恨”“愁”,实际是词将“恨”“愁”之情寄托在“雨”“云”上。②以乐景写哀情。词人描绘的江南烟雨中水村渔市之景十分可喜,用以反衬词人郁郁不得志的忧愁。(3+3)

2009年6月8日

6、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回答问题。(10分)

相思令 张先

苹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月低。烟霏霏,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

(1)词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词中主人公怎样的心境?(6分) 答:①描写了满溪的苹草,绕堤的绿柳,低垂的陇月,霏霏的烟霭,凄凄的晓风,寂寂的寒鸥。②营造了凄迷朦胧的意境。③表现了词中主人公凄迷孤寂的心境。

(2)这首词修辞上有何艺术特色?你认为“回时陇月低”中哪个字用得好?(4分)

答:①运用了对偶和叠词。对偶如“苹满溪,柳绕堤”;叠词如“烟霏霏,风凄凄”。②“低”字用得好。有双关意:既写出陇月低垂的景象,又写出了词中主人公低沉的心境。

2009年6月16日

7、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回答问题。(10分)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1、下片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请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写景特色。

答案: 1、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长满红蓼的水湾像皱折的绸缎一样横乱,双尾鱼像玉刀一样明亮。

2、这首词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达技巧。上片写静景:广阔的楚天下静静地坐落着几座青青的山峰;船上的旌旗一丝不动,傍晚的湖面风平浪静。下片写动景:如玉刀似明亮的双尾鱼不时跃出水面;凉凉的夜色下疏星淡月倒映在船影中。全词动静结,以动衬静,描绘了一幅广阔而幽静的洞庭夜景图。

8、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1、请分析这首诗前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观察景物的角度和写景的角度。 【答案】

1、比喻手法。远处还没有完全遮挡住山头的黑云像翻倒下的的墨水一样黑;白茫茫的大雨落入船中就像到处乱跳的珍珠。

2、观察景物的角度:先在船中,后在楼上。写景的角度有声有色,有动有静。“黑云”“白雨”是色,“白雨跳珠”“卷地风”是声;写黑云遮山、白雨跳珠是动景,写望湖楼下水天相接是静景。

1009年10月27日

9、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蓬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1、词题是“咏荷上雨”,上片却描写梦中的西湖景象,这是什么表现技巧? 2、下片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是衬托。用西湖烟水中的美景衬托庭院里雨中荷花之美。

2、比喻。诗人将荷叶上面晶莹的雨点比作真珠,说这些真珠随着荷叶的跳动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象一窝泛波的水银。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①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②、飘然羁旅!

注:①诗人于乾道八年(1172)离开南郑后到成都任职,一直淹留了六年,该词作于其间。②半世:50年。陆游到成都任职时已49岁。

1、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春晚连江风雨”一句。

答:用了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通过描写春天的晚上风狂雨骤、江水奔涌的景象,抒写功业未建而年华已老的忧愁和思乡之情。

2、请简析“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答:衬托。用听不到春天悦耳的莺声和呢喃的燕语衬托月夜杜鹃的频繁叫声,从而突出了环境的凄凉和思乡之情。

1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1、 试分析上片写景的技巧。

答:(1)动静相衬。前二句写静景,后二句写动景。动静相衬,琯出了暮春时节的动人画面。

(2)色彩相衬。第一句写“绿”,突出其“重重”;第二句写“红”,突出其“小”。红绿相衬,色彩鲜明而华丽,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缤纷色彩。

2、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词通过暮春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伤春和乡愁的思想情感。

2009年11月26日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赏析忽忆篇十
《语言赏析类题目》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10726.html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赏析忽忆】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