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诗句

| 职称日语 |

【www.guakaob.com--职称日语】

童趣诗句篇一
《描写童趣的诗句》

歌咏童趣的诗句

1、村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5、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6、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7、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8、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9、所见 [宋]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童趣诗句篇二
《富于童趣的古诗》

 天真烂漫是我师——感悟中国古代诗歌里的童心童趣 作者:张 晶 发布时间:2009-05-14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有那么一朵浪花,没有世态的炎凉,没有心中的忧愤,没有世间的争斗,它是那样的清新活泼,它是那样的令人陶醉,它每个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和谐与美好——它就是古诗中天真烂漫的童趣诗。

古代诗人从孩子们的神态动作,感受着孩子们纯真的童心,用传神的笔墨,绘出了孩子们一幕幕有趣的生活情景,他们诗中的孩子们和生活中的一样,虽然有时调皮得让人生气,但他们的幼稚单纯,活泼好奇,聪明好学,又让人觉得是那样的可爱。读这些诗,不由让人感到一种精神的愉悦,一种特别的审美享受。

村 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江南的早春二月,草木萌发,黄莺飞翔;碧绿柔长的柳条随风摇曳,轻轻地拂着堤岸,就象沉醉在烟雾般的春色之中。儿童们早早地放学回家了,急急得趁着春风放起风筝。

这首诗不但写景优美动人,而且写人生动传神。一个“忙”字,把下学的孩子们一心想着赶快趁着春风放风筝,跑着、跳着、呼喊着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天真活泼的儿童,还有他们放的在晴空飘飞的纸鸢,把江南春光点缀得更加生机盎然。

春晚书山家屋壁

唐 贯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柴门内外静悄悄的,只闻见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春雨过后,山里人家炊烟袅袅,在晴空飘散。庭院中水气蒙蒙,给鲜花披上了轻纱;山野间溪流泠泠,声音那么清脆悦耳。躲进窝里避雨的小鸟,又飞上枝头快活地叫起来;逗得一个小孩儿哭着要树上的黄莺。

这首诗的前三句,用黍饭馨香、炊烟飘散、鲜花蒙蒙、流水泠泠,来突出柴门寂寂。最后一句,却在宁静的景物之中,突然摄下哭闹的小儿。“小儿啼索树上莺”,有动有声,为寂静的山家增添了生机,而且非常有趣。

诗人在体察描摹自然景物时,把景中的儿童摄入画面,使儿童成为景中的主角。这景物中的儿童从不呆板做作,而是自然天成,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给大自然平添了一份生机。

所 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巧妙地抓住了牧童瞬间的动作变化:由“骑”到“立”,由“歌声振”到“闭口”,这就把牧童从悠然自得到屏气凝神的神态变化过程,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画面音响上有意

造成反差。前两句写牧童可着嗓子唱,歌声在林中回响,后两句写歌声忽然停止,林子里一下子变得寂静,只有知了的叫声,好象在故意引诱着牧童。这就又把牧童听到蝉鸣进而想捉住它的心情表现得更加急切。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稀稀落落的篱笆间,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村庄深处;树上的花儿已经凋谢了,嫩叶刚长出不久,还不很茂密。儿童们奔跑着,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可是那只蝴蝶飞进金色的油菜花中,再也找不见了。

诗的前两句,用“篱落疏疏”、“ 花落”、“ 未成阴”描绘农村春末夏初的景色。“一径深”的 “深”,不仅表现出村舍的错落和宁静,而且为后两句提供了由远及近的视点:忽然从小道的深处跑出一群追捕蝴蝶的孩子。“急走”和“追”,让我们想象出蝴蝶翩翩起舞、忽高忽低、左躲右闪和孩子们紧追慢赶、左右扑捉的姿态。最妙的是末尾一句,蝴蝶好像也懂得捉迷藏,机灵地飞进菜花当中;蝴蝶是黄色的,菜花也是黄色的,眼前金灿灿一片,哪里还辨得出呢?“无处寻”三个字,把孩子们站在菜花中东张西望、四处寻找的焦急而又失望的神态形象地表现出来。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聪明顽皮的农村少年,他也学大人的样子一本正经地拿着渔具坐在河边上钓鱼。这时有个行人从远处走来向他问路,少年没等他走近就赶紧摇手示意:我不能回答,要不鱼就得惊走了。作者捕捉生活中的一个场面,用漫画的笔触,勾勒出少年钓鱼的神态,特别对鱼儿快上钩正好行人来问路时少年那种紧张神情,描绘得更为出色。

以上五首诗,全诗都在写儿童,细致地描绘他们的动作、行为、心理、感情等,应该说这是最典型的儿童情趣诗。

从这些天真烂漫的童趣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一幅幅的画卷,使人不能不由衷地赞叹:多么可爱而又可贵的童趣和童心啊!

(作者单位:清河县国家税务局)

童趣诗句篇三
《童趣古诗词》

童趣诗句篇四
《古诗词中童趣多》

古诗词中童趣多:童子开门放燕飞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儿童的字句俯拾皆是,每每读来,总让人忍俊不禁。可见人们对无忧无虑、轻松惬意的童年时光的向往之情,从古至今都是相同的。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以写爱国诗词最为专长,但他那首著名的《清平乐·村居》,却属于农村田园风格,其中描写儿童的词句,廖廖数字,童真便跃然纸上:“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和二儿,都在忙活着,小儿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读罢这句,一个顽皮淘气的孩童,就会浮现脑中。

童趣诗写得最为著名的,当属南宋诗人杨万里了。他多以儿童日常生活的瞬间为切入点,描绘出一幅幅浸润着童趣美的画面。“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首诗,真是一幅活泼明朗、意趣天然的水墨画。“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午睡之后,窗前的孩子们在柳树下嘻闹玩乐,让生活多了一份乐趣和生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冬天,调皮的顽童将一块冰穿上彩线,当锣敲打,声音清越嘹亮,于是顽童越发用力,忽然冰块被敲碎,散落在地。这份稚气的乐趣和余景的玩味,让我们忘记了背景中冬季的严寒和冰冷。

刘克庄的诗作《鸟石山》,也是描写儿童的:“儿童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孩子们的狂劲儿、野劲儿、疯劲儿,在这首诗里得到淋漓致尽的表现。诗人范成大在组诗《田园杂兴》中写道:“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诗人把儿童向往明媚春光的欢跃情态写得活灵活现。

儿时,都做过偷瓜摸枣的事儿,按常理,大多数孩子都会挨大人的责骂,可是在

白居易眼中,偷莲的孩子却是这样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全诗没有批评和责怪,只有温馨描绘,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小娃,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采白莲,回来时却不知隐藏自己踪迹,浮萍中竟有一条道船尾闪现。这真是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马晓玲)

童趣诗句篇五
《童趣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8、《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9、《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唐 - 施肩吾 - 幼女词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唐 - 胡令能 -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宋 - 杨万里 -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宋 - 杨万里 - 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宋 - 杨万里 -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黎碎地声。 宋 - 杨万里 -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宋 - 叶绍翁 - 夜书所见 萧萧榕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清 - 高鼎 -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宋 - 辛弃疾 -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唐 - 吕岩 -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参考资料:百度找的

童趣诗句篇六
《诗中童趣》

童趣诗句篇七
《古诗词中童趣多》

古诗词中童趣多:童子开门放燕飞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儿童的字句俯拾皆是,每每读来,总让人忍俊不禁。可见人们对无忧无虑、轻松惬意的童年时光的向往之情,从古至今都是相同的。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以写爱国诗词最为专长,但他那首著名的《清平乐·村居》,却属于农村田园风格,其中描写儿童的词句,廖廖数字,童真便跃然纸上:“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和二儿,都在忙活着,小儿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读罢这句,一个顽皮淘气的孩童,就会浮现脑中。

童趣诗写得最为著名的,当属南宋诗人杨万里了。他多以儿童日常生活的瞬间为切入点,描绘出一幅幅浸润着童趣美的画面。“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首诗,真是一幅活泼明朗、意趣天然的水墨画。“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午睡之后,窗前的孩子们在柳树下嘻闹玩乐,让生活多了一份乐趣和生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冬天,调皮的顽童将一块冰穿上彩线,当锣敲打,声音清越嘹亮,于是顽童越发用力,忽然冰块被敲碎,散落在地。这份稚气的乐趣和余景的玩味,让我们忘记了背景中冬季的严寒和冰冷。 刘克庄的诗作《鸟石山》,也是描写儿童的:“儿童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孩子们的狂劲儿、野劲儿、疯劲儿,在这首诗里得到淋漓致尽的表现。诗人范成大在组诗《田园杂兴》中写道:“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诗人把儿童向往明媚春光的欢跃情态写得活灵活现。

儿时,都做过偷瓜摸枣的事儿,按常理,大多数孩子都会挨大人的责骂,可是在白居易眼中,偷莲的孩子却是这样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全诗没有批评和责怪,只有温馨描绘,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小娃,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采白莲,回来时却不知隐藏自己踪迹,浮萍中竟有一条道船尾闪现。这真是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

浸淫在梅雨里的诗意——梅雨诗词赏析

江南梅雨天(国画·张嘉林作)(图片摘自网络)

以“梅雨”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今载籍中寥若晨星。而对“梅雨”的文学记载,又绝大多数出自古典诗词,尤显中国古典诗词之博大精深。 梅雨,是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的一段持续时间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这段时间里,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进入梅雨季节后,江南一带几乎天天都在下雨。一会儿阴雨绵绵,雨点飘洒着钻进雨伞,湿了行人的头发衣衫。一会儿倾盆大雨,豆大的雨点从变黑的天空倾泻下来,地上很快积成水洼,浸透了行人的鞋袜。即使不下雨

的时候,也是让人闷热潮湿,身上热乎乎湿漉漉地特难受。怪不得,有人说,江

南的梅雨天是和北方的沙尘暴天一样令人讨厌。然而,梅雨季节的充沛雨水对农作物生长尤其是水稻插秧十分有利,是农业一年耕作的的最佳时间段。古人和今人一样,也是怀着一种褒贬喜怨的复杂情感看待梅雨的,但古人对待梅雨的心态似乎远比今天的我们洒脱得多。

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一些诗词对梅雨更有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到,唐宋时期的人们对黄梅天并不讨厌,反而以一种喜悦的心情来欢迎它的到来。如: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苹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宋·谢逸《千秋岁》)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宋·周邦彦《鹤冲天·溧水长寿乡作》)

雨细梅黄,去年双燕还归。多少繁红,尽随蝶舞莺飞。(宋·赵彦端《新荷叶》) 梅黄金重,雨细丝轻,园林雾烟如织。殿阁风微,帘外燕喧莺寂。(宋·无名氏《声声慢》)

被古代文人称为“贺梅子”的宋代词人贺铸,以他《青玉案·横塘路》中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享誉天下。且听,要问我的痴痴愁情究竟有多少?多得就像遍地似烟似雾的芳草,满城飞舞的柳絮,还有那江南梅子黄熟时绵绵不断的迷蒙细雨。贺铸的词连设三喻,是一种复合的景色。草,是烟雾中的草,而且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的草。絮,是空中飞动的絮。雨,是梅子黄熟时节下个不停的、如雾如烟的雨。不尽穷愁,惟见烟草、风絮、梅雨如雾,多美的意境!而这也正是梅雨的气候特征和美学意义。

梅雨的主要气候特征,是雨期长,雨量大,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柳宗元曾写过一首《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唐诗宋词的一些诗句形象地表现了这些特征。如:

梅天下梅雨,纷纷如乱丝。(宋·梅尧臣《五月十日雨中饮》)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宋·戴复古《游张园》)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已止还复作,泻檐声更长。苔钱添晚翠,梅子试新黄。(宋·张九成《雨》)

我们还能从古人的诗句中窥探梅雨的名由——梅雨,梅雨,因“梅”得名。梅雨期,正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梅子,是果梅树结的果,亦称青梅、梅子、酸梅。记得小时候,还吃过新鲜的青梅,又酸又涩,难以入口。现在梅子鲜食者少了,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其中就有女孩子们爱吃的话梅。有古诗曰:

窗前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宋·范成大《喜睛》)

东风帘幕雨丝丝。梅子半黄时。(金·段克己《诉衷情·初夏》)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受潮霉烂,故人们又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

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宋代梅尧臣的《梅雨》写出了这个特点:“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梅雨季节气温已经逐渐升高,空气湿度大,衣物易长霉。诗中的“润气”讲的就是潮气、湿气,“醭”讲的就是因受潮而生霉斑。“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实在是写的太形象逼真了,甭说在农村,就是在我小时候居住的城里老房子中,梅雨天也可见到这种景象。古人诗词中也写出了梅雨天给农民带来的劳作艰难。宋代的范成大写过一首诗,道尽了农夫的怨恨:“梅霖倾斜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对农民来讲,梅雨季节的充沛雨水对水稻插秧十分有利,但雨水多了身上湿、水田水寒易得病。南宋曾几也写过一首《悯雨》:“梅子黄初遍,秧针绿未抽。若无三日雨,那复一年秋。薄晚看天意,今宵破客愁。不眠听竹树,还有好音否?”诗人关心农业生产,写的很有感情。

读古人的“梅雨诗”,不由使人咀嚼再三,玩味无穷,赞叹不已。这不能不说到,古代诗人对生活的善于细致地体察有甚于今人。除了细致地描写正常梅雨期梅雨的迹象,还对非正常梅雨期也做了描写。如杜甫的《梅雨》:“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这里的南京,指四川成都。因唐代安史之乱时,曾定成都为南京。犀浦是属成都府的一个县。所以此说的黄梅不在江南,故梅子在四月就先于江南而熟了。还有的说法为“早梅雨”,犀浦的梅雨比正常的梅雨季节要早一个月左右。至于雨水之旺盛,则和江南一致。再如对“空梅”天气的描写也极为正确生动,宋代曾几的《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这首诗讲梅子熟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天气。这种现象属于“干黄梅”,也有称“枯梅年”的。指梅雨季节雨水特少,高温比往年来得早,而且持续时间长。

至于讲到古人对梅雨天心态为何比今人洒脱,以我浅陋之见,喜欢梅雨天的心态不外乎这三种原因吧。其一,中国古代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要求远不如今天。所以,遇到黄梅天这种不宜出门耕作的天气,反而感觉轻松休闲。观赏雨景,品尝梅子,其乐融融。这种感觉我在当年的黑龙江农村时也有。今天的人们已很少有“闲窗听雨”的雅兴了,上下班上下学赶路是极讨厌梅雨天的。何况梅子这种酸涩难食的水果今天已难以为人们接受了,除了加工成话梅还有女性喜欢。其二,当时的生态环境远比今日好,尤其在农村。你看,楝花清香、高柳乱蝉、鱼动新荷、蝶舞莺飞、蛙闹燕喧,何等美妙的环境!这样的天地广阔、绿被覆盖、空气流畅的感受,非我们今天所能体验得到的了。其三,不能不说的就是一些诗人词客远离黎民百姓的缘故。他们笔下的梅雨景象未必真实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小园台榭、园林殿阁毕竟离老百姓很远。

“杜陵诗卷是图经”,透过唐诗宋词,我们窥见了浸淫在梅雨中的一幅古今风情图卷。在梅雨天读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童趣诗句篇八
《富于童趣的古诗》

 天真烂漫是我师——感悟中国古代诗歌里的童心童趣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有那么一朵浪花,没有世态的炎凉,没有心中的忧愤,没有世间的争斗,它是那样的清新活泼,它是那样的令人陶醉,它每个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和谐与美好——它就是古诗中天真烂漫的童趣诗。

古代诗人从孩子们的神态动作,感受着孩子们纯真的童心,用传神的笔墨,绘出了孩子们一幕幕有趣的生活情景,他们诗中的孩子们和生活中的一样,虽然有时调皮得让人生气,但他们的幼稚单纯,活泼好奇,聪明好学,又让人觉得是那样的可爱。读这些诗,不由让人感到一种精神的愉悦,一种特别的审美享受。

村 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江南的早春二月,草木萌发,黄莺飞翔;碧绿柔长的柳条随风摇曳,轻轻地拂着堤岸,就象沉醉在烟雾般的春色之中。儿童们早早地放学回家了,急急得趁着春风放起风筝。

这首诗不但写景优美动人,而且写人生动传神。一个“忙”字,把下学的孩子们一心想着赶快趁着春风放风筝,跑着、跳着、呼喊着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天真活泼的儿童,还有他们放的在晴空飘飞的纸鸢,把江南春光点缀得更加生机盎然。

春晚书山家屋壁

唐 贯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柴门内外静悄悄的,只闻见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春雨过后,山里人家炊烟袅袅,在晴空飘散。庭院中水气蒙蒙,给鲜花披上了轻纱;山野间溪流泠泠,声音那么清脆悦耳。躲进窝里避雨的小鸟,又飞上枝头快活地叫起来;逗得一个小孩儿哭着要树上的黄莺。

这首诗的前三句,用黍饭馨香、炊烟飘散、鲜花蒙蒙、流水泠泠,来突出柴门寂寂。最后一句,却在宁静的景物之中,突然摄下哭闹的小儿。“小儿啼索树上莺”,有动有声,为寂静的山家增添了生机,而且非常有趣。

诗人在体察描摹自然景物时,把景中的儿童摄入画面,使儿童成为景中的主角。这景物中的儿童从不呆板做作,而是自然天成,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给大自然平添了一份生机。

所 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巧妙地抓住了牧童瞬间的动作变化:由“骑”到“立”,由“歌声振”到“闭口”,这就把牧童从悠然自得到屏气凝神的神态变化过程,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画面音响上有意造成反差。前两句写牧童可着嗓子唱,歌声在林中回响,后两句写歌声忽

然停止,林子里一下子变得寂静,只有知了的叫声,好象在故意引诱着牧童。这就又把牧童听到蝉鸣进而想捉住它的心情表现得更加急切。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稀稀落落的篱笆间,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村庄深处;树上的花儿已经凋谢了,嫩叶刚长出不久,还不很茂密。儿童们奔跑着,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可是那只蝴蝶飞进金色的油菜花中,再也找不见了。

诗的前两句,用“篱落疏疏”、“ 花落”、“ 未成阴”描绘农村春末夏初的景色。“一径深”的 “深”,不仅表现出村舍的错落和宁静,而且为后两句提供了由远及近的视点:忽然从小道的深处跑出一群追捕蝴蝶的孩子。“急走”和“追”,让我们想象出蝴蝶翩翩起舞、忽高忽低、左躲右闪和孩子们紧追慢赶、左右扑捉的姿态。最妙的是末尾一句,蝴蝶好像也懂得捉迷藏,机灵地飞进菜花当中;蝴蝶是黄色的,菜花也是黄色的,眼前金灿灿一片,哪里还辨得出呢?“无处寻”三个字,把孩子们站在菜花中东张西望、四处寻找的焦急而又失望的神态形象地表现出来。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聪明顽皮的农村少年,他也学大人的样子一本正经地拿着渔具坐在河边上钓鱼。这时有个行人从远处走来向他问路,

少年没等他走近就赶紧摇手示意:我不能回答,要不鱼就得惊走了。作者捕捉生活中的一个场面,用漫画的笔触,勾勒出少年钓鱼的神态,特别对鱼儿快上钩正好行人来问路时少年那种紧张神情,描绘得更为出色。

以上五首诗,全诗都在写儿童,细致地描绘他们的动作、行为、心理、感情等,应该说这是最典型的儿童情趣诗。

从这些天真烂漫的童趣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一幅幅的画卷,使人不能不由衷地赞叹:多么可爱而又可贵的童趣和童心啊!

(作者单位:清河县国家税务局)

童趣诗句篇九
《童趣诗教学》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12204.html

    【童趣诗句】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