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台楼阁的意思

| 职称日语 |

【www.guakaob.com--职称日语】

亭台楼阁的意思篇一
《亭台楼阁 殿堂榭舫 廊轩厅斋》

亭台楼阁 殿堂榭舫 廊轩厅斋 [复制链接]

落魄狭

仙来版主

杀狗专业户

UID

264651

帖子

6392

主题

4992

金币

5531

激情

2150

积分

6205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2-12-3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有十几种名称, 下面就共同学习和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单体建筑。 亭 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多用竹、木、石等材料建成,平面一般为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扇形等,顶部则以单檐、重檐、攒尖顶为多。按其所处的位置分,又有桥亭、路亭、井亭、廊亭等。园林中规模最大的是颐和园十七孔桥东侧的廊如亭。《释名》中说:亭即停止的意思,是供游人休息、纳凉、避雨与观赏四周美景的地方。亭一般不设门窗,只有屋顶没有墙,具有四面迎风、八面玲珑的特点。其形态千态百姿,丰富多彩,其婷婷玉立的形象,可使山水增色。亭在园林中必定可以立足观景,它在选址时,其四周必定有甚具特色的美景,而且其所选择的观赏角度、观赏距离也是最佳的,所以亭素有“园林之眼”的美称。由于亭的四周必有美景可观,是立足观景之地,所以旅游者往往以亭为引,这样亭又起到了组织游览的作用。 台 台是一种露天的、表面比较平整的、开放性的建筑。其上可以没有建筑,仅供人们休息、观望、娱乐之用,也可以修建建筑,以台为基础的建筑显得雄伟高大。建在不同地貌基础上的台分别称为天台(建在山顶)、挑台(建在峭壁上)、飘台(建在水边)。 楼 指两层以上单体大型建筑物,供居住用。 阁 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之用。后也将贮藏书画或供佛的多层殿堂称为阁,例如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

殿

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

有覆盖的通道称廊。廊通常布置在两个建筑物或观赏点之间,

起着遮风避雨、联系交通等实用功能,而且对园林中风景的展开和层次的组织有重要作用。从横剖面的形状看,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双面空廊(两边通透)、单面空廊、复廊(在双面空廊的中间加一道墙)、双层廊(上下两层)。从整体造型及所处位置来看,又可以分直廊、曲廊、回廊、爬山廊和桥廊等。廊的特点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用来连结景区和景点,它是一种既“引”且“观”的建筑。狭长而通畅能促人生发某种期待与寻求的情绪,可达到“引人人胜”的目的;弯曲而空透可观赏到千变万化的景色,因为由可以步移景异。此外,廊柱还具有框景的作用。

临水或局部或全部建筑于水上的建筑,用以休憩和观赏水景。水边的敞屋称水谢。其特点:在水边架一平台.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于岸边,上建亭形建筑物,四周柱间设栏杆或美人靠,临水一面特别开敞。有时其台上的建筑,内圈以漏窗粉墙和圆洞落地罩加以分隔,外围成回廊,四周立面开敞、简洁、轻快,成为人们在水边休息和观景的好地方。水榭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点缀水景,供游人观赏水景,在旅游中亦常作茶室之用,游人在此一方面可休息纳凉,另一方面还可品茗观景,一举多得,所以它是驻足观赏水景的理想之地。水具有温柔活泼的性格,园林中有了水,景色更加妩媚动人,富有诗情画意。在水边,天光云影、波光倒影、游鱼荷花、霞光月影„„都是观赏的重要内容,它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为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常为全园的布局中心,是全国精华之地,众景汇聚之所。厅堂是由古代单体建筑拆分而成的园林中的独立建筑。在古代建筑中,厅为会客、宴会、行礼用的房间,堂为单体建筑中居中、向阳而宽大的房间,也是社交活动的场所。厅堂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一般体形较高大,有良好的观景条件与朝向,常常为园林建筑的主体与构图中心。厅的功能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其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因此厅的特点:造型高大、空间宽敞、装修精美、陈设富丽,一般前后或四周都开设门窗,可以在厅中静观园外美景。厅又有四面厅、鸳鸯厅之分,主要厅堂多采用四面厅,为了便于观景,四周往往不作封闭的墙体,而设大面积隔扇、落地长窗,并四周绕以回廊。鸳鸯厅是用屏风或罩将内部一分为二,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后的装修、陈设也各具特色。鸳鸯厅的优点是一厅同时可作两用,如前作庆典后作待客之用,或随季节变化,选择恰当位置待客、起坐。另外,赏荷的花厅和观鱼的厅堂多临水而建,一般前有平台,供观赏者在平台上自由选择目标,尽情游赏。

往往成封闭院落布局,只是正面开设门窗,它是园主人起居之所。一般来说,不同的堂具有不同的功能,如上海豫园,三穗堂是用作会客之用,点春堂作宴请、观戏之用,玉华堂则是书房。因此各堂的功能按具体情况而定,相互间不尽相同。

与亭相似,也是古典园林中起点景作用的小型建筑物。轩是小巧玲珑,开敞精致的建筑物。室内简洁雅致,室外或可临水观鱼,或可品评花木,或可极品远眺。轩,也有取自杜甫“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的诗意之说。轩与亭不同的地方是:轩内设有简单的桌椅等摆设,供游人歇息,一般来说,园林中的轩多为诗人墨客聚会之所,要求环境安静,造型朴实,并多用传统书画、匾额、对联点缀,能给人以含蓄、典雅之情趣。轩也多作赏景之用。

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园林的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北京颐和园的“清晏舫”等。为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建筑,前后分作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后舱建二层楼房,供登高远眺。前端有平硚与岸相连,模仿登船之跳板。由于防不能动又称不系舟。防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但是肪这种建筑,在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船是古代江南的主要交通工具,但自庄子说了“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着不系之舟”之后,肪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表示园主隐逸江湖,再不问政治。所以它常是园主人寄托情思的建筑,合适世隐居之意。因为古代有相当部分的士人仕途失意,对现实生活不满,常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而他们的逍遥伏游,多半是买舟而往,一日千里,泛舟山水之间,岂不乐哉。所以防在园林中往往含有隐居之意,但是舫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含意,如苏州狮子林,本是佛寺的后花园,所以其园中之舫含有普度众生之意。而颐和园之石肪,按唐魏征之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于石舫永覆不了,所以含有江山永固之意。上海豫园内园假山上的舫宜作 “这里是人间仙境”之解。

小型规模的休息与会客的厅堂,有时也作为一个建筑群的称呼,如颐和园的听骊馆和宜芸馆。

即斋戒之意,其环境一般比较幽深僻静,其风格大都朴素清雅,具有高雅绝俗之趣,斋在园林中大多作静修、读书、休息之用。 塔 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是一种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又称“佛塔”、“宝塔”。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 桥 是园林水景构成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按桥的形状分,有拱桥、平桥、亭桥和廊桥等。建桥的材料多为石、竹、木等。我国北方的皇家园林多为壮观的大桥,而南方园林则多为小巧精致的拱桥。

亭台楼阁的意思篇二
《妙境双生,楼阁与庭院.稿子》

题目

黑格尔曾经说过:建筑是对一些没有生命的自然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与人的心灵结成血肉姻缘,成为一种外部的艺术世界。这说明了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建筑与诗词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看亭台楼阁。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大家对这些东西肯定都不陌生,我们就各取一两个例子。首先是快哉亭,也许大家对快哉亭不一定熟悉,却一定是知道“一点浩开阖,想着这快哉亭是为我而建,东坡先生果然有着一腔常人不可及的凛然风貌。 其次是凤凰台,据说是南朝时候有凤凰聚集,当时以为祥瑞,才建造凤凰台。最先出名也最有名的就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大家不要看他说愁啊,其实他虽然在伤心往日繁华不再,唯有自然永恒,还是在为国忧心,渴望建功立业。有疑。

然后大家看各种各样的楼,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芙蓉楼,我们这里主要讲讲黄鹤酣畅,气势磅礴。虽然被称为“天下江山第一楼”,还有一些很浪漫的传说,黄鹤楼其实要低调很多。很巧的是孟浩然和李白也来这了,李白来送孟浩然啊,感觉也不太伤心,就作了原因绝不是因为名人来得少,你看,崔颢也来了,他说

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满江红》 ”大概意思就是说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至于骑黄鹤,就是跟前面那个浪漫的传说有关。总的来说,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这些诗词或者写壮丽景色,或者抒豪迈心情,或者讲政治抱负,都是很积极乐观的。

最后说说滕王阁,这是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建的,所谓皇家建筑啊。跟前面那些一样,这也被数不尽的文人雅士歌咏过,比如白居易,张九龄,杜牧,王安石,辛弃疾,李清照等等,最出名的我总是留在最后,就是王勃。除了《滕王阁序》,他还有一首叫《滕王阁》的待盛衰无常的哀情,我却觉得,这也是在告诫我们,时不我待,要及时奋发图强,也是我们所说的,再不努力就老啦!

综上所述,就是说当我们文人骚客处在空旷的高处时,总是忍不住想抒发点豪情壮志。

反之,我们也有一个庭院意象群,包括了深院、幽院、闲院、静院、花院、曲院、柳院,他们就负责伤感忧郁一点的版块,其实我们主要还是讲庭院,这些庭院通常涵盖了上面这些意境,比如《临江仙》,李清照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春回大地,而我却独自飘零在外,想家想亲人呐。柳永写“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疏雨潇潇”,外面的冷风疏雨把我从梦中惊醒,我的心儿也飘向了远方,不知道那个她如今过得好不好。比如《蝶恋花》,欧阳修写“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庭院不知道有多深,只看见帘幕多得难以计数,即使掩起门窗也没法把春光留住,我泪光闪闪地问花,花也不答,然后不知道为

什么,花就谢了。再比如《浪淘沙》,李煜写“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悲哀往事难以忘怀,看见庭院萧条更加郁闷,想找人来谈谈心,却始终不见人来卷珠帘,不断期盼,所以不断绝望。《虞美人》苏轼写“深深庭院清明过„„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 ”清明时节,桃李初红,杨柳依依,寒雨潇潇,天冷,人也冷,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是自己走走吧。细细读来,无不凄凉。所以我们得出结论——深院写清愁。也就是说当文人们在庭院这些幽暗静谧的地方喜欢说点不那么豪情壮志的东西。那么,为什么呢。?

我们看到,亭台楼阁相对较高,本身就气势雄伟,视野开阔,登高传统古来有之,孔子就曾说“君子登高必赋”;而庭院最大的特点在于深,曲径幽折,重帘掩映,经常伴随庭院出现的就是雨后、凉风、黄昏、秋日、落花、清明等。身处高地,阳光明媚,景色绮丽,花鸟灵动,怡然忘我,人自然就或闲适悠然,或昂扬积极,一派乐陶陶。而处于深院的时候,狭小封闭,帘幕低垂,景色暗淡,无尽落寞,无限孤独,满腹愁怨情。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亭台楼阁属于公众场合,而且一般都比较有名气,文人骚客们喜欢汇集在这里宴饮集会,酬唱应和,送别友人,这是一种社会风气,在此场合下,想抒发点哀情也很难,氛围不允许啊。而庭院就是比较私密的个人空间,也许有时候你会很享受独处、思考、阅读、散步的时光,但更多时候,国恨家愁闺思交织,就只剩愁怨,愁怨和愁怨大家是不是觉得,其实这些建筑景物与文人感情是相互影响的。其当你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会产生一些相应的情绪情感,比如登高就豪迈,深庭就幽怨。这在古诗词中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也很少看见诗词写谁在深庭里发誓要报效祖国,就像很少见谁在大家歌颂山河壮丽的宴会上忧伤地盼君归。这就好比亭台楼阁多用来诵豪情,深庭小院多用来诉心伤。要诵豪情就选亭台楼阁,要诉心伤就选深庭小院。简而言之就是——情景交融,妙境双生。

亭台楼阁的意思篇三
《中国古代建筑的名称解释》

中国古代建筑的名称解释

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很多年轻人外出旅游,看着古建筑却叫不出名称,有的称谓错了,很尴尬,为了供大家学习,本人从网上收集了部分古代建筑的名称并做了解释,供网友学习参考,有不对之处敬请多提宝贵意见。

单体建筑:

亭台楼阁 桥廊榭舫 馆轩辕斋 殿室堂厅 房舍窝棚 塔阙牌坊。

1.亭台楼阁

亭: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

台:用土或砖石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

楼:重屋也,两层以上的房屋。

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 廊的楼,如:滕王阁。

2. 桥廊榭舫

桥: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桥”原本是一种高大的树,因为够高大,砍下来就够长放在河面,可以连着两边岸,即独木桥。

廊:有顶作为覆盖的通道称廊。有顶的桥称为桥廊,也可以叫廊桥(遗梦)。屋檐之下的过道,如:九曲回廊。

榭:建在高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木屋。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

观赏水景。

3. 馆轩辕斋

馆:小型规模的休息与会客的厅堂,有时也作为一个建筑群的称呼

轩:原指古代有围棚或帷幕的车。也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和有 窗的长廊或小屋。

辕:旧时指军营、官署的外门,借指衙署。

斋:原指古人斋戒时的居所。也常指雅静的书房、学舍等。

4.殿室厅堂

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的房屋,前者如:大雄宝殿,后者如:太和殿。

室:房屋或内室。前者仲长统《昌言·理乱》有句:豪人之室,连栋数百。后者《礼记·问丧》有句:入室又弗见也。

厅:古代建筑中为会客、宴会、行礼用的房间,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所以很多有观景平台。

堂:为单体建筑中居中、向阳而宽大的房间,是主人起居之所,也是社交活动的场所。

5..房舍窝棚

房:多为单一功能的房屋,一般作为静修、读书之用。

舍:居住、休息的房子,。《说文》按,客店也。

窝:1. 禽兽或其他动物的巢穴,喻坏人聚居的地方:~巢。鸟~。贼~。 2.

临时搭成的简陋的小屋:~棚。~铺。

棚:用竹木搭成架子,上面覆盖席、布等做成的遮蔽风雨日光的东西或简陋的小

屋: 《说文》编木横竖为之皆曰栈曰棚,今谓于上以蔽下者曰棚。段玉裁注:“《通俗文》曰:'板阁曰栈,连阁曰棚。’析言之也。 许云:'棚,栈也。’浑言之也。”

5.塔阙牌坊

塔:用来藏舍利和经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如:大雁塔。

阙:宫庙、墓门前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双柱楼观,如:宫阙。

牌坊:上刻题字宣扬忠孝节义,标榜功德的门洞式建筑。如:贞节牌坊。

群体建筑:

陵城池堡 宫庄宅驿 府邸庭院 厢宇耳配

1. 陵城池堡

陵:帝王的墓地,如:明十三陵。

城:都邑四周防御的城垣,如长城。

池:: 护城河:城堡或其他筑垒地方围墙外面深而宽的壕沟,通常注满水城郭沟池

以为固。——《礼记·礼运》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公孙丑下》, 无水曰隍,有水曰池。——《易·泰虞》注, 又如:池隍(古代掘土筑城,城下之地,有水称池,无水称隍。因以“池隍”借指城市。);池堑(护城河). 某些四周围起象水池形状的处所,节方圆以定形,锻金铁而为池。——傅玄《砚赋》

堡: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如吴堡,读“补”音。

2.宫庄宅驿

宫: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庙,前者如:故宫,后者如:雍和宫。

庄:村落,田舍

宅:居住地方。《韩非子·诡使》有句:无宅容身。

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站。~馆。

2. 府邸庭院

府:旧指大官、贵族的住宅,今指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的地方。前者如:贾府,

后者如:总统府。

邸:高级官员的住所,如:官邸。

庭:堂阶前的院子:~院。~园。~除(“除”,台阶),厅堂:~宇。~闱(父 母所属内室,借指父母)。

院:院子,如:四合院儿。

3. 厢宇耳配

厢:正房两侧房屋,如:西厢房。

宇:屋檐,后泛指房屋。《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句:各安其宇。

耳: 正房或厢房两侧连着的小房间。如果每侧一间耳房,两侧共两间即称“三正两耳”。在过去,中间的正房是给长辈住的,耳房是小辈人住的,有地位的差别。

配: 宫殿或寺庙正殿两旁的偏殿。起衬托,陪衬作用。

室外景观:

园庭场苑

园: 原指别墅游息之所,现指供人游玩、娱乐的公共场所:旧指历代帝王以及

亲王、妃嫔、公主之墓:~庙(帝王墓地所建之宗庙)。~陵(帝王的墓地)。

场:: 平坦的空地,祭坛旁的平地。牺牲壇场。——《汉书·郊祀志》。注:“平

地为场。”灵场之威。——《法言·问明》。注:“鬼神之壇也。”

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多指帝王的花园:鹿~。御~。~囿。后来多

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地方

景观建筑小品:

杆、栏、槛、池、涧、隈、坛、坞、岗

杆:杆子,器物上像棍子的细长部分;兵器,盾牌。杆,古作干,俗加木。—《正字

通》

栏:由扶手和支柱构成的栅杆护围栏,木栏也,谓阶际木句栏。——《玉篇》

槛:关牲畜野兽的栅栏;一曰圈也。谓所以閑兽。——《说文》;又如:槛羊(栅

栏中的羊);槛緤(拴兽的绳索);槛兽(笼中之兽。喻失去自由者);栏杆的纵木。云攀殿槛。——《汉书·朱云传》;栏杆的横木 。坐堂伏槛,临曲池些。—

—《楚辞·招魂》;泛指栏杆。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序》;槛车;囚车

池:旧时指剧场中正厅前部:池座。

涧: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隈:本义山水等弯曲的地方:山~。水~。城~。建筑指角落:隅~。指角或角

落 考之四隈。—左思《魏都赋》

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如:天坛。

坞:小障蔽物,防卫用的小堡。亦称“庳城”。四面高中间凹下的地方:山~。

花~。水边建筑的停船或修造船只的地方:船~。

岗:高起的土坡:山~。景阳~。平面上凸起的一长道。守卫的位置:~哨。门~。站~。

佛教建筑:

刹:佛塔和佛寺的统称,即佛教的寺庙,如:古刹。

寺:僧众供佛的处所,如:少林寺。

庙: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处所,如家庙、土地庙、孔庙。

祠:比庙规模小一些的建筑,如:宗祠。

观:道教的庙宇,如:白云观。

庵:尼姑住的佛寺,如:尼姑庵。

亭台楼阁的意思篇四
《景观的含义》

景观的含义(原稿)

时代建筑 2002/1

俞孔坚

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

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四个层面探讨了景观的含义:(1)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在空间上与人物我分离,景观所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2)景观作为生活其中的栖息地,是体验的空间,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使景观与人物我一体;(3)景观作为系统,物我彻底分离,使景观成为科学客观的解读对象;(4)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因而,景观是审美的、景观是体验的、景观是科学的、景观是有含义的。 关键词: 景观, 场所, 风景

Meanings of Landscapes

Yu Kongjian

Beiji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Turen Design Institute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eanings of landscapes in four aspects: (1)Landscapes as visual perceptual objects, (2)Landscapes as living places, (3)Landscapes as systems,

(4)Landscapes as symbols. Therefore, landscapes are aesthetic, experiential, scientific and meaningful.

Key words: Landscape, scene, place

引言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辞海,1995);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如Naveh, 1984, Forman, 1995);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园林绿化和小品。而一个更文学和宽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Webster's英语大词典,1996)。)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1976 )。

本文则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及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由表及里,揭示景观是审美的、景观是体验的、景观是科学的、景观是有含义的。

1、 景观的视觉美的含义: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1.1景观作为城市景象

在西方,景观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来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 (beautiful)有关。在上下文中,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可以想象,这是一个牧羊人,站在贫瘠的高岗之上,背后是充满恐怖而刻薄的大自然,眼前则是沙漠绿洲中的棕椰与橄榄掩映着的亭台楼阁宫殿之属。因此,这时的景观是一种乡野之人对大自然的逃避, 是对安全和提供庇护的城市的一种憧憬,而城市本身也正是文明的象征。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

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意,一直延续到现在,但该词所包含的内涵和其背后所传达的人类审美态度,却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1.2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 (Cosgrove,1998,P70)。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将人束缚于君权之下,人被系于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人如母亲襁褓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存与生活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城市,同时不断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新贵族们想用理想城市的模式来组织和统领理想的乡村风景,实现一种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新秩序。而画家(更确切地说是资助画家们的新贵族)眼中的城市理想社会和人与自然新和谐的"理想城市"是严格几何的、纪念性的和完全基于透视学的。理想城市模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遵循了严格的比例关系和美学原则。而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也被用同样的审美标准来设计和建造,因此有了以凡尓塞为代表的巴洛克造园。 1.3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

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意的第二个转变,源之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但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与高雅的形象被彻底毁坏,相反成为丑陋的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与田园成为逃避的场所。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因此才有以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而非Gardener)的出现,和景观设计学( Landscape Architecture 而非Gardening); 因此才有以倡导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因此也才有霍华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园城市和随后的田园郊区运动。

至此,文明社会关于景观(风景)的态度经过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转变的轨迹从逃避可怖的大自然而向往壮丽的城市,到设计与炫耀理想的城市,并把乡村作为城市的延伸和未来发展的憧憬,进而发展到畏惧城市、背离城市,而把田园与郊野作为避难之所,从而在景观中隐隐地透出对自然田园的珍惜与怜爱。

景观的这一审美内涵上的递变,也明显地反映在景观保护、设计、创造及管理的态度上(见表1)。

表一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的含意及递变

社会经济形态

庄园及封建领主制经济为主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经济上升 工业化,城市经济主导

美的景象(景观所指) 神圣而壮丽的建筑的城市 美的乡野,作为城市的延伸和城市经济的资源 美的田园与自然,作为对城市的逃避和对抗

景观的营造 宅院、宫苑 在描绘和再现乡村风景的同时,营造城市化、几何化的自然(如巴洛克园林) 将自然引入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或将城市引入田园(田园城市和田园郊区)

景观作为视觉美的感知对象,是基于物我分离的基础之上的,即人作为欣赏者。但同时,人在景观中寄托了个人的或群体的社会和环境理想。陶渊明的桃花源也正是这样意义上的景观,武陵人眼中的桃花源是中国士大夫的社会和环境理想的典型。

但桃花源里人或者说"内在人"眼中的景观则另有一番含意,即景观作为一个栖居地的含意。

2、 景观的栖居地含意: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2.1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无论是作画或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也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的含义。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德歌尔的栖居(Dwelling)概念(Heidegger, 1971)。栖居的过程实际上是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居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城市的龙山或靠山,村落背后的风水林,村前的水塘,房子后门通往山后的小路,还有梯田和梯田上的树丛,甚至是家禽、家畜、蔬菜、瓜果,都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力相互作用、取得平衡的结果,是人们对大自然丰饶的选择和利用,也是对大自然的刻薄与无情的回避和屈服。桃花源的天人和谐景观并不是历来如此,也决非永远如此,正是在与自然力的不断协调过程中,有时和谐,有时不和谐,最终自然教会了人如何进行生态的节制,包括如何节约土地和水,保护森林,如何选地安家,如何引水筑路,如何轮种和配植作物,懂得"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孟子·梁惠王);懂得"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周礼·地官)。 城市中的红线栏杆、籓篱城墙、屋脊之高下、门窗之取向,农村的田埂边界、水渠堤堰,大地上的运河驰道、边境防线,无不是国与国,家与家和人与人之间长期竞争、交流和调和而取的短暂的平衡的的结果,即Jackson所谓的政治景观(1984)。

2.2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Norberg-shulz ,1979,P8)。与时间和空间概念一样,场所(地方)是无所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为具体,使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哲学家们把场所上升到了一个哲学概念,用以探讨世界观及人生(Casey,1998;Heidegger,1971);而地理学家、建筑及景观理论学者又将其带到了理解景观现象的更深层次。对场所性的理解首先必须从场所的物理属性,主体人与场所的内-外关系,以及人在场所中的活动,无所不在的时间,四个方面来认识.这四个方面构成景观作为体验场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

⑴场所的物理属性

场所由空间和特色两部分构成,也可理解为空间和资源特征。关于空间的结构的分析,一个是点--结--线--面模式,最典型的是Lynch的节点-标志-路径-边沿-区域模式(1969),和"内--外"(Outsider-Insider)模式。后者可通过底面、顶面、围合、豁口、边界等元素来分析,并通过向心性、指向和节奏来强化空间感。在中国人的景观认知模式中,场所现象的空间更象"盒子中的盒子",无论是风水模式、中国画中的空间构图、宗教神话中的洞天福地,都体现了这种空间模式的存在,可把它称为葫芦模式(俞孔坚,1998)。点--线--面模式与葫芦模式是可以结合的,这种结合将更有利于我们对空间的把握。

而空间的特色则是由更为具体的物质成份及其状态所决定的,它具体描绘了构成空间的元素或成份,物体质地,光线色彩,形式等,形成地方特色的氛围。如哈尼族村寨景观中兰色的天空,白色的云,黑色的土地,墨绿色的森林,长着青苔的房顶,着红衣服的哈尼少女,赶着老黄牛回家的老人的吆喝声,竹筒饭的消香……。所有这些共同铸成了一个场所的特色和氛围。这些都形成了景观的地方个性,或地理性格。

⑵关于主体人的内-外关系

景中人和景外人看待景观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景观的表达,而后者是景观的印象。后者以一种走出景外看景的距离感和主客观分离的姿态来研究景观,导致了景观作为风景的艺术观,以及景观作为实证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和系统概念的科学观,人文地理学及现象学则强调对景观的地方性的认识必须是人在景中的,Jackson(1984)对景观的理解正是基于此。他认为景观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之中,而它不是人们观看的对象;景观是一种社会生活的空间,景观是人与环境的有机整体,这与实证主义的主-客观分离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景观的评判是作为一个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而且是站在那些生活和工作其中的人的立场和角度来评判和认识的;所有景观都表达了一种理想,一种经世不衰的,在大地上创造天国的理想。 ⑶关于场所的功能或人的活动:定位和认同

场所(地方)是人与自然秩序的融合,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的最直接、最具体的中心,与其说场所是通过其地点、属性或者社区所定义的,不如说它们是通过人在特定场合下的体验所定义的(Relph,P141)。场所在英文中的含意与发生,产生(Take place)相联系,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和文化中关于世界创生的传说都是把混沌无秩作为世界前的状态。当天地分开,晦明有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鸟、兽、人文开始成形之时,便有了场所。所以场所使无变为有,从无秩走向有秩,所以场所的形成在于对世界的组织,将世界分化为性质上各有区别的独特的中心,并使其有结构以反映和引导人们的体验。而要获得场所,感觉到场所的存在,则依赖于人的体验,这决定于两个方面:即:定位和认同,前者说明人是否感觉到以某地方为中心或节点的秩序的存在,后者则表明人自身秩序是否能与客观的秩序发生共鸣与和谐。如果两者是肯定的,则场所是有意义的,或者说是有场所感的。否则,要么是在空间和茫茫宇宙中人不知所在,无所适从;要么所从不适,而茫然不知所去,这便是场所感的丧失(Placeless)(Relph,1976)。

a.首先关于定位,它主要和空间的结构特征相对应,中国文化景观中的葫芦模式,如以穴位为中心的四神兽风水图式,便是一个传统中国人的空间定位模式。基于这一模式,中国大地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地方系统,或国土定位系统,在最大尺度上的定位结构是仰观天象、星座,地分经纬,以昆仑为祖山,长江、黄河、五岳为四至和环护,次级定位系统则围绕州府、县衙,辩龙山、龙脉,以分玄武朱雀,明朝山案山、水口,偶尔标以风水亭塔。都是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定位座标,使栖居者明白其在天地中的位置,犹如座胎于母亲子宫中的胎儿,依偎于自然母亲的怀抱中,获得安宁的栖息(图10)。中国人的葫芦模式是一个栖居的模式,是一个基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定位模式。林奇的点线面模式则给运动于景观中的人一个空间定位系统和参照,通过这些空间元素,形成整体城市的印象,指导人在城市中的运动。节点的向心性,道路的指向性以及空间的节奏和变化,都使场所的秩序感得以强化。

b.场所对人的活动的作用的第二个方面是认同,它是与地方的特色和个性相对应的,认同即与特定的环境成为朋友,或者说是使自己归属于某一场所,和这一个地方上的社会群体。认同于一个场所,是一个适应于这个地方的所有自然过程与格局以及社会的过程和结构的结果,是个体人的秩序与其脚下的土地,头顶的苍天,以及周围的自然和人的秩序的谐同,当对方告诉你是来自哀劳山的麻栗寨时,他实际上带给你的是哀劳山半山腰上的那个村寨,寨子上头的那片密林,林子上的云雾,以及寨子下面的梯田,和梯田上的那丛树,那一堆巨石;他实际上还带给你那又长又粗的竹筒烟枪,男子头顶的红头巾,少女身上的黑底白纹绣花,还有竹筒米饭的清香,以及蘑菇房、长街宴、神树上的祭台。这里,人成为场所的一部分,场所也成了人的一部分。

正如场所的方向与定位功能取决于场所的空间结构属性,人对场所的认同则是对应于地方的物质特性。物质属性、人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含义是构成场所整体个性特征的基本元素。

作为一个景中人,你归属于某一场所,认同于该场所,你在景中的状态越深入,你与场所的认同感就越强(Relph,1976,P49)。只有成为景中的人,归属于场所的自然过程、自然力以及场所的社会过程和地方之神,认同于它们,你才能获得真正的场所感,一种自觉的场所归属感,而由场所构成的景观才具有意义(图11,12,13)。

(4)时间性

自然过程是有时间性的,而人的存在影响了自然过程,这里,人替代了时间而起作用,所以,Jackson说"景观是人们有意识创造的、推进或阻碍自然过程的空间"(1984,p8)。景观的时间性也意味着景观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的关系。即:人类的欲望、生产技术以及自然力。作为人类栖居地的景观从和谐的田园,到不和谐的大工业城市,再到田园城市理想,最终走到花园郊区和高科技园,正是一个"欲望-技术-自然力"三者之间由平衡到平衡的打破,再到新的平衡的建立这样一个过程。

人类的欲望从最低级的求生欲望、繁殖欲望,到社会交流的欲望,从物质欲望到精神的欲望,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人类的欲望又推动了人类生产技术和改造自然技术的变革,从木棍石斧,到牛拉铁犁,再到蒸气机、汽车、直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的欲望在一步步满足之后,又一步步升高了更大的欲望。人与自然力的关系也从我-您到我-它,再到我-你的关系。对自然则从恐惧到掠夺,再到友善的转变。景观也从恐惧的,纪念性的,再到亲切的,人性化与生态化的景观转变。

3、 景观作为系统的含义:科学、客观地解读

武陵人所见的桃花源除了其优美和谐的画面和作为一个和谐社区的栖息地之外,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任何一种景观:一片森林,一个城市,里面都是有物质、能量及物种在流动的,是"活"的,是有功能和结构的。

在一个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着五个层次上的生态关系。

第一是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态流是水。哀劳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长,高海拔将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截而为雨,在被灌溉、饮用和洗涤利用之后,流到干热的红河谷地,而后蒸腾、蒸发回到大气,经降雨又回到本景观之中,从而有了经久不衰的元阳梯田和山上茂密的丛林,这是全球及区域生态系统生态科学研究的对象.根据Lovelock的盖娅(Gaia)理论(1979),大地本身是一个生命体:地表、空气、海洋和地下水系等通过各种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过程,维持着一个生命的地球。

第二是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来自大气的雨、雾,经村寨上丛林的截流、涵养,成为终年不断的涓涓细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饮的蓄水池;再

亭台楼阁的意思篇五
《景观的含义》

景观的含义

——Meanings of Landscapes

发表:《时代建筑》2002/1 作者:俞孔坚 [评论]

摘要:本文从四个层面探讨了景观的含义:(1)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在空间上与人物我分离,景观所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2)景观作为生活其中的栖息地,是体验的空间,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使景观与人物我一体;(3)景观作为系统,物我彻底分离,使景观成为科学客观的解读对象;(4)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因而,景观是审美的、景观是体验的、景观是科学的、景观是有含义的。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eanings of landscapes in four aspects: (1)Landscapes as visual perceptual objects, (2)Landscapes as living places, (3)Landscapes as systems, (4)Landscapes as symbols. Therefore, landscapes are aesthetic, experiential, scientific and meaningful.

关键词:景观, 场所, 风景 Landscape, scene, place

引言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辞海,1995);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如Naveh, 1984, Forman, 1995);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园林绿化和小品。而一个更文学和宽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Webster's英语大词典,1996)。)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1976 )。

本文则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及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由表及里,揭示景观是审美的、景观是体验的、景观是科学的、景观是有含义的。

1、 景观的视觉美的含义: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1.1景观作为城市景象

在西方,景观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来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 (beautiful)有关。在上下文中,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

(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可以想象,这是一个牧羊人,站在贫瘠的高岗之上,背后是充满恐怖而刻薄的大自然,眼前则是沙漠绿洲中的棕椰与橄榄掩映着的亭台楼阁宫殿之属。因此,这时的景观是一种乡野之人对大自然的逃避, 是对安全和提供庇护的城市的一种憧憬,而城市本身也正是文明的象征。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

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意,一直延续到现在,但该词所包含的内涵和其背后所传达的人类审美态度,却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1.2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 (Cosgrove,1998,P70)。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将人束缚于君权之下,人被系于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人如母亲襁褓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存与生活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城市,同时不断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新贵族们想用理想城市的模式来组织和统领理想的乡村风景,实现一种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新秩序。而画家(更确切地说是资助画家们的新贵族)眼中的城市理想社会和人与自然新和谐的"理想城市"是严格几何的、纪念性的和完全基于透视学的。理想城市模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遵循了严格的比例关系和美学原则。而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也被用同样的审美标准来设计和建造,因此有了以凡尓塞为代表的巴洛克造园。

1.3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

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意的第二个转变,源之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但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与高雅的形象被彻底毁坏,相反成为丑陋的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与田园成为逃避的场所。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因此才有以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而非Gardener)的出现,和景观设计学( Landscape Architecture 而非Gardening); 因此才有以倡导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因此也才有霍华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园城市和随后的田园郊区运动。

至此,文明社会关于景观(风景)的态度经过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转变的轨迹从逃避可怖的大自然而向往壮丽的城市,到设计与炫耀理想的城市,并把乡村作为城市的延伸和

未来发展的憧憬,进而发展到畏惧城市、背离城市,而把田园与郊野作为避难之所,从而在景观中隐隐地透出对自然田园的珍惜与怜爱。

景观的这一审美内涵上的递变,也明显地反映在景观保护、设计、创造及管理的态度上(见表

1)。

表一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的含意及递变

社会经济形态 庄园及封建领主制经济为主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经济上升 工业化,城市经济主导

美的景象(景观所指) 神圣而壮丽的建筑的城市 美的乡野,作为城市的延伸和城市经济的资源 美的田园与自然,作为对城市的逃避和对抗

景观的营造 宅院、宫苑 在描绘和再现乡村风景的同时,营造城市化、几何化的自然(如巴洛克园林) 将自然引入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或将城市引入田园(田园城市和田园郊区) 景观作为视觉美的感知对象,是基于物我分离的基础之上的,即人作为欣赏者。但同时,人在景观中寄托了个人的或群体的社会和环境理想。陶渊明的桃花源也正是这样意义上的景观,武陵人眼中的桃花源是中国士大夫的社会和环境理想的典型。

但桃花源里人或者说"内在人"眼中的景观则另有一番含意,即景观作为一个栖居地的含意。

2、 景观的栖居地含意: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2.1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无论是作画或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也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的含义。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德歌尔的栖居(Dwelling)概念(Heidegger, 1971)。栖居的过程实际上是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居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城市的龙山或靠山,村落背后的风水林,村前的水塘,房子后门通往山后的小路,还有梯田和梯田上的树丛,甚至是家禽、家畜、蔬菜、瓜果,都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力相互作用、取得平衡的结果,是人们对大自然丰饶的选择和利用,也是对大自然的刻薄与无情的回避和屈服。桃花源的天人和谐景观并不是历来如此,也决非永远如此,正是在与自然力的不断协调过程中,有时和谐,有时不和谐,最终自然教会了人如何进行生态的节制,包括如何节约土地和水,保护森林,如何选地安家,如何引水筑路,如何轮种和配植作物,懂得"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

可胜用(孟子·梁惠王);懂得"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周礼·地官)。

城市中的红线栏杆、籓篱城墙、屋脊之高下、门窗之取向,农村的田埂边界、水渠堤堰,大地上的运河驰道、边境防线,无不是国与国,家与家和人与人之间长期竞争、交流和调和而取的短暂的平衡的的结果,即Jackson所谓的政治景观(1984)。

2.2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Norberg-shulz ,1979,P8)。与时间和空间概念一样,场所(地方)是无所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为具体,使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哲学家们把场所上升到了一个哲学概念,用以探讨世界观及人生

(Casey,1998;Heidegger,1971);而地理学家、建筑及景观理论学者又将其带到了理解景观现象的更深层次。对场所性的理解首先必须从场所的物理属性,主体人与场所的内-外关系,以及人在场所中的活动,无所不在的时间,四个方面来认识.这四个方面构成景观作为体验场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

⑴场所的物理属性

场所由空间和特色两部分构成,也可理解为空间和资源特征。关于空间的结构的分析,一个是点--结--线--面模式,最典型的是Lynch的节点-标志-路径-边沿-区域模式(1969),和"内--外"(Outsider-Insider)模式。后者可通过底面、顶面、围合、豁口、边界等元素来分析,并通过向心性、指向和节奏来强化空间感。在中国人的景观认知模式中,场所现象的空间更象"盒子中的盒子",无论是风水模式、中国画中的空间构图、宗教神话中的洞天福地,都体现了这种空间模式的存在,可把它称为葫芦模式(俞孔坚,1998)。点--线--面模式与葫芦模式是可以结合的,这种结合将更有利于我们对空间的把握。

而空间的特色则是由更为具体的物质成份及其状态所决定的,它具体描绘了构成空间的元素或成份,物体质地,光线色彩,形式等,形成地方特色的氛围。如哈尼族村寨景观中兰色的天空,白色的云,黑色的土地,墨绿色的森林,长着青苔的房顶,着红衣服的哈尼少女,赶着老黄牛回家的老人的吆喝声,竹筒饭的消香……。所有这些共同铸成了一个场所的特色和氛围。这些都形成了景观的地方个性,或地理性格。

⑵关于主体人的内-外关系

景中人和景外人看待景观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景观的表达,而后者是景观的印象。后者以一种走出景外看景的距离感和主客观分离的姿态来研究景观,导致了景观作为风景的艺术观,以及景观作为实证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和系统概念的科学观,人文地理学及现象学则强调对景观的地方性的认识必须是人在景中的,Jackson(1984)对景观的理解正是基于此。他认为景观存在于人

类的生活之中,而它不是人们观看的对象;景观是一种社会生活的空间,景观是人与环境的有机整体,这与实证主义的主-客观分离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景观的评判是作为一个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而且是站在那些生活和工作其中的人的立场和角度来评判和认识的;所有景观都表达了一种理想,一种经世不衰的,在大地上创造天国的理想。

⑶关于场所的功能或人的活动:定位和认同

场所(地方)是人与自然秩序的融合,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的最直接、最具体的中心,与其说场所是通过其地点、属性或者社区所定义的,不如说它们是通过人在特定场合下的体验所定义的(Relph,P141)。场所在英文中的含意与发生,产生(Take place)相联系,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和文化中关于世界创生的传说都是把混沌无秩作为世界前的状态。当天地分开,晦明有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鸟、兽、人文开始成形之时,便有了场所。所以场所使无变为有,从无秩走向有秩,所以场所的形成在于对世界的组织,将世界分化为性质上各有区别的独特的中心,并使其有结构以反映和引导人们的体验。而要获得场所,感觉到场所的存在,则依赖于人的体验,这决定于两个方面:即:定位和认同,前者说明人是否感觉到以某地方为中心或节点的秩序的存在,后者则表明人自身秩序是否能与客观的秩序发生共鸣与和谐。如果两者是肯定的,则场所是有意义的,或者说是有场所感的。否则,要么是在空间和茫茫宇宙中人不知所在,无所适从;要么所从不适,而茫然不知所去,这便是场所感的丧失(Placeless)(Relph,1976)。 a.首先关于定位,它主要和空间的结构特征相对应,中国文化景观中的葫芦模式,如以穴位为中心的四神兽风水图式,便是一个传统中国人的空间定位模式。基于这一模式,中国大地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地方系统,或国土定位系统,在最大尺度上的定位结构是仰观天象、星座,地分经纬,以昆仑为祖山,长江、黄河、五岳为四至和环护,次级定位系统则围绕州府、县衙,辩龙山、龙脉,以分玄武朱雀,明朝山案山、水口,偶尔标以风水亭塔。都是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定位座标,使栖居者明白其在天地中的位置,犹如座胎于母亲子宫中的胎儿,依偎于自然母亲的怀抱中,获得安宁的栖息(图10)。中国人的葫芦模式是一个栖居的模式,是一个基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定位模式。林奇的点线面模式则给运动于景观中的人一个空间定位系统和参照,通过这些空间元素,形成整体城市的印象,指导人在城市中的运动。节点的向心性,道路的指向性以及空间的节奏和变化,都使场所的秩序感得以强化。

b.场所对人的活动的作用的第二个方面是认同,它是与地方的特色和个性相对应的,认同即与特定的环境成为朋友,或者说是使自己归属于某一场所,和这一个地方上的社会群体。认同于一个场所,是一个适应于这个地方的所有自然过程与格局以及社会的过程和结构的结果,是个体人的秩序与其脚下的土地,头顶的苍天,以及周围的自然和人的秩序的谐同,当对方告诉你是来自哀劳山的麻栗寨时,他实际上带给你的是哀劳山半山腰上的那个村寨,寨子上头的那片密林,林子上的云雾,以及寨子下面的梯田,和梯田上的那丛树,那一堆巨石;他实际上还带给你那又长又粗的竹筒烟枪,男子头顶的红头巾,少女身上的黑底白纹绣花,还有竹筒米饭的清香,以及蘑菇房、长街宴、神树上的祭台。这里,人成为场所的一部分,场所也成了人的

亭台楼阁的意思篇六
《文化含义》

文化含义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笼

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主要种类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

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

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尚不能得出定论,除了多维视野的原因外,还有

语言学角度的客观歧义。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

质生活的总和。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姜义华先生分之为规范性文化,非规范性文化,半规范性文化。这种分法比较新颖,所以着重介绍一下。所谓的规范性文化,姜先生认为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法,阴阳,纵横,玄,外来文化等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文化。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除去这两种文化之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半规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对经史文化呈半游离状态的各种文化教育,宗教娱乐活动,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等俗文化代表作。当然了,我觉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才有效)。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

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分为名号文化、礼仪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 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还有人在其中搞着色,黄色文化,蓝色文化什么的。

除此之外,还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张远山先生在他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随笔中,把文化分为头脑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与下半身文化。下半身又被他分为两段,为胯部文化与胯部以下文化。他说,以唐中叶(安史之乱)为界,此前是中国文化上半身,此后是中国文化下半身。细分的话,从尧到周,即公元前3千年到公元前552年孔诞生,约2500年,是中国文化史前时期,尚没有头脑。孔子诞生前后,春秋战国,中国进入了头脑文化时代。秦始皇在一统,集权加专制,胸脯拍得啪啪响,中国进入了胸膛时代。汉朝拍得更响了,拍得匈奴大兵都哆嗦。霍去病墓关的石猪石马,一看就知道是最没头脑的人刻的。最有头脑的司马迁,却被最没头脑的武帝阉了下半身。也是这个没头脑的汉武帝,宣布独尊儒术,导致中国两千年的知识分子大都成了无脑人。总之,张先生这么分,分得很俏皮,之所以给大家啰嗦这么多,无非是想给大家一点启示,同学们如果有兴趣,不妨独创个分法来。 文化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历史沿革

中华传统文化即是先秦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者们强调“礼”,追求“礼”,即是要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经过西周幽、厉时代的大混乱,这期间直到老子、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公元前550年左右),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周国以及所有的诸侯邦国的人民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也没有真正地得到安居乐业,一直生活在战乱中。《周礼·柞氏》:“若欲其化也。”《国语·晋语》:“胜败若化。”《礼记·乐记》:“和故百物化焉。”《孟子·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荀子·正名》:“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易·系辞传》:“知变化之道。”《说文》:“匕,变也。”徐灏曰:“匕化古今字。”用为变化,改变之意。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更为激烈和频繁,规模也更大。到公元前222年,秦攻辽东,灭齐,中国统一,这期间又是两百多年,孔孟思想虽没有灭迹,但也少有人传承了。尤其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对这些思想的传承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到宋朝,公元后1150年左右,朱熹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发现了儒、道、佛之学的破绽,于是专心儒学,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他在董仲舒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上,糅道、释入儒,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把朱学扭曲巩固起来,作为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政治文化专制的理论依据,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尤其是对孔孟思想起了变异的作用,这便是第三次“文化断层”。

1919年的“五四运动”,乃是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一方面是企盼与要求自由、理性、法治与民主的实现与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全盘性反传统的兴起与泛滥。直到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仍然有全盘西化的思想在存在。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斥儒学为封建糟粕,以为只有“科学”才能强国、才能救国。

表现形式

理论

★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民间习俗、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义、锄头。

★皇宫官府★:宫廷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仁、义、礼、智、信;《中庸》) 道家(老子、庄子;道德,无为、逍遥)

墨家(墨子、《墨子》、兼爱)

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

名家(邓析、惠施、兰名钧)

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杂家(吕不韦)

农家(《吕氏春秋》)

兵家

医家

社会人道主义(谢周勇《论新时代》)

技艺

亭台楼阁的意思篇七
《园林的定义》

园林的定义

来源:

园林,在我国古代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苑、囿、园、圃、园池等。这些园林以自然山林、山水、植物和动物为主,此外,还有称离宫、别馆等,它们以建筑物为主,但都建在郊外。从西汉至清朝,先后称苑囿、行宫或单称苑。苑专指皇帝所造之园,南宋也称园囿,既指供帝王、皇室游乐的御园,又指王公显贵之园等;至于称作园亭、园池、园林、庭园、别墅、山庄等,除清代避暑山庄外,则为非帝皇园之各种名称,尤以官宦、豪绅私园为;公园之称,北魏时才开始出现,指官府园地,今指公共之园,各城市都有。

"园"字,最早出于《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国,无折我树檀。"毛传:"园,所以树木也。"其原意为种植花果、树木、蔬菜的地方,四周通常围有垣篱。《说文·口部》:"园,所以树果也。"到了汉代,园"又有帝王或后妃的墓地等含义,《正字通·口部》:"园,历代帝后葬所曰园。汉制陵园有令。如文帝陵名文园。宣帝祖武帝戾太子葬处名戾园,是也。"此外,"园"还指供人憩息、游乐或观赏的地方,如《汉成阳令唐扶颂》:白菟素鸠,游君园庭。°《世说新语·简傲》:"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等,这里的"园",其含义已基本上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园林"了。"园林"一词,在古汉语里由来已久。北魏杨衙之《洛阳枷蓝记·城东》:"惟伦最为豪侈,斋宇光丽,服靳精奇,车马出人,逾于邦君。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晋张翰《杂诗》:"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唐代贾岛《郊居即事》:"住此园林久,其如未是家。"姚合《扬州春词》: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明代刘基《春雨三绝句》:"春雨和风细细来,园林取次发枯亥。"清代吴伟业《晚眺》:"原庙寒泉里,园林秋草旁。"这里的园林",·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有树木花草、假山水谢、亭台楼阁,供人休息和游赏的地方。园林,并非园与林的合称,即不是园中有树林的意思,而是园的总汇,泛指各种不同的园子及其内部要素,比如"构石为山"、"高台芳树"、"苑林曲池"、"重

阁修廊"、"奇树异草"、"奇兽怪禽"等。此外,园中还包含着人工山水、动物、植物及建筑等要素。

园林,就其功能而言,最早专供帝王游猎。但西周文王所造园,除供帝王游猎、观赏动物鱼、鹿)之外,还有欣赏音乐,提供贵族子弟学习的优美场所及供百姓冬季打柴、猎获小动物等功能。西汉时期的梁王兔园,为文人游览吟诗作赋提供了最佳的场所,东汉末年,曹氏父子的邺下西园,也发挥着同样的作用。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奠定了后世文人以文会友、诗酒相随的传统,那些园林、园亭早就成了他们相会的聚集胜地,体现出一种园林情绪,这一传统至清代仍盛传不衰。由此可见,中国园林与中国古代的诗文、绘画及音乐等都有着不解之缘。这说明,园林在其审美价值上,与诗文等艺术形态都具有同样的性质和功能。园林的定义,历来有些不同的说法。《中国大百科全书》称园林(park and grden)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这里突出了园林工程实体的艺术性与美的实质,但缺乏文化艺术性。

二、绿化的含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了"绿化"的传统。在甲骨文卜辞中就有:蚁(杜)、泉(柏)、兴(桑)、女(栗)等字,可看出我们的祖先早在三四千年以前就有了种桑树、柏树和栗树的传统了。《周礼·地官》记载,在西周时期,国家就设立了"山虞"、"林衡"等官职,"掌山林之政令",专门负责丈量、种植、护理林木等事宜。战国时,《春秋左传集解》载:"襄公九年,诸侯伐郑,·…¨魏绛斩行栗。"可见当时已开始有行道树绿化。西晋文学家左思《吴都赋》:"驰道如砥,树以青槐,豆以渌水,玄荫耽耽,清流·,…·"。由此可见,当时的植树护林艺术已达到一定的水

平了。北齐魏收在《魏书·食货志》中记载了绿化植树的品种和数量。唐代的《永业田》上载:"树以榆、枣、桑及所宜之木"。唐代诗人杜甫诗云:"嗜酒爱风竹,h居必林泉"、"平生憩息地,必种教竿竹",等等,这些都说明当时人们喜爱通过植竹来达到绿化的目的。绿化,就是种植花草树木等植物,以达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绿化是指全国乃至大地绿化,包括城乡、山河的绿色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人工种植的大片树木和花草。就狭义而言,绿化特指城市或某些特定区域,如园林内外的绿化,它是与城市建筑、园林建筑等相统一的人文绿化。其本质,仍是自然美,但"化"是人工化、人文化,所以绿化是经人工艺术再创造的自然美。园林绿化,不仅是指园林内的绿化,还包括园林外的绿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园林处于以绿为主的生态环境之中。这里的绿,有着春天般的活力及其所赋予的生机、友谊、爱情等美好的象征。它既表明人类与绿色大自然密不可分的相依互存的关系,体现人类向往自然而又投身自然的愿望,又表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与改造,美化自然,再创自然环境的主观能动性。三,城市园林绿化结合园林发展的历史事实与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实际,我们不难发现"园林绿化"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是融进自然美景基质的,具有再创性审美价值的人文绿化境域。自然美景基质,是指园林的载体,即园林绿化的自然要素,是园林绿化的自然本质特征。园林绿化既来源于自然,又表现于自然,再现了自然界本来的美学风范。园林绿化的载体,就是园址,即园林绿化的基地。中国造园很重视园址的选择,称"相地"。明代计成在《园冶·园说》中说:"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这样才能"妙于得体合宜"。他提出相地的原则是:"凡结林园,无分村部,地偏为胜"。用现代观点来看,"相地"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地貌、地质、气候等优越条件,二是就废园或故国遗址加以重新改造,三是城市街道广场空

地加以绿化,改造为园,以方便居民就近使用。园林的自然要素,有直接利用自然的,即利用园基上原有的自然物,如自然山林、山水、动植物等,也有间接利用自然的,即借园外之景,如远借、邻借、俯借、应时而借等。再创性审美价值,是园林绿化的艺术特征。美是园林的实质,它有自然美和人工美之分。人工美是一种人工创造的美,即与绘画、建筑、文学、音乐等不同艺术形态所共有的艺术美。在园林绿化中,人工美与自然美总是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一座园林的整体的美。园林中的美,不仅让人能亲身感受,并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得到综合性的多种享受,而且还能激发人们的联想,让人们领悟出比实际景观更高、更丰富、更令人陶醉的意外之境,从而予人以美的享受。这种美的享受,既与文学艺术有共性,又比纯文字化、线条化的艺术更具有现实价值,即它更注重物质性与空间效果。所以,人们不满足于文学艺术享受,而乐于游园观光。人文绿化,是园林绿化的总体特征。园林中最初只是利用自然绿化,是粗放的纯自然的形态。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能力与需要的发展而逐渐将自然绿化加以人文化,从而创造出人文绿化的新的艺术境界。人文,是指园林绿化图的规划设计、总体布局和各景点的有机联系以及题咏、匾额等文字绘画点缀及布置、色彩的装饰、建筑及人工山水的造型等。园林绿化中有了人文创造,才有艺术形态、审美价值。人文与园林绿化相结合,是其中融进自然基质的表现,即艺术形态与绿化形态的有机统一。只有绿化形态,而无艺术形态,则不是园林绿化,同样,只有艺术形态,而无绿化形态,也不能称为园林绿化。园林艺术形态与绿化形态的统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生活、社会环境,它是人类基于自然的一种综合性的美的境界的创造,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本书所指的城市园林绿化,是以城市为对象的园林与绿化的完美统一,是一种以空间实体为载体,以绿化为主体,又

亭台楼阁的意思篇八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 (2)》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

一、 字词盘点。

1、 字。

(1) 难读的字。

剔(tī) 瑶(yáo) 寇(kîu) 绷(běng) 葛(gě) 吼(hōu) 刹(chà) 髓(suì)

(2)难写的字。

统:右下部`是“儿”。 瑰:右下部是“鬼”。 仇:右下部是“九”不是“丸”。

(3) 多音字。

Liáng(测量) qí gě hãng

量 奇 葛 横

Liàng jí gã( hâng

Bï(停泊) jiào chà qiaō

泊 教 刹 悄

Pō jiāo(教学) shā qiaǒ

2、 词。

(1)必须掌握的词。

估量 损失 殿堂 宏伟 侵入 销毁 瑰宝 灰烬 进犯 转移 掩护 任务 崎岖 尸体 坠落 雹子 仇恨 眺望 豪迈 停泊 港口 真挚 崇高 敬意 统治 准许 礼堂 浓厚 叩问 旗帜 旗杆 脊梁 刹那 硝烟 骨髓 痛苦 礼炮 扎根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诗情画意 天南海北 奇珍异宝 满腔怒火 斩钉截铁

(2)近义词。

宏伟——雄伟 瑰宝——珍宝 估量——估计 景观——景色 销毁——毁灭 任意——随意 进犯——侵犯 英勇——勇敢 掩护——保护 屹立——耸立 吃力——费力 热情——热忱 真挚——真诚 欢腾——欢跃 痛苦——痛楚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3)反义词。

毁灭——保存 损失——收获 热闹——冷清 精华——糟粕 坚持——放弃 沉着——惊慌 崎岖——平坦 真挚——虚伪 崇高——卑微 整齐——杂乱 寂静——嘈杂 沸腾——平静 崭新——陈旧 全神贯注——心不在焉 斩钉截铁——优柔寡断

(4) 词语归类。

① 单独代表一定意思的词语:亭台楼阁。类似的词语: 笔墨纸砚 梅兰竹菊 悲欢离合。 ② 含有日月星辰的词语:众星拱月。 类似的词语: 烈日炎炎 月落星沉。

③ 表示看的词语:眺望。类似的词语: 俯视 环视 注视 凝视。

④ 形容山势险峻的词语:悬崖绝壁 。 类似的词语:层峦叠嶂 危峰兀立 崇山峻岭。

⑤ 含有近义词的词语:奇珍异宝。 类似的词语:欢天喜地 漫山遍野 调兵遣将。

⑥ 含有反义词的词语:天南地北。 类似的词语:九死一生 百密一疏 三长两短。

⑦ 量词: 一座园林 一片灰烬 三具尸体 一颗手榴弹 一缕硝烟 一纸条约。

⑧ 动词积累。

饱览名胜 收藏文物 化成灰烬 掩护群众 指挥战斗 拔出手榴弹 拧开盖子 响起口号 挺直脊梁 ⑨ 修饰语积累。

不可估量的损失 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金碧辉煌的殿堂 幻想的境界 文艺的瑰宝 崎岖的山路 胜利的喜悦 浓厚的情谊 斩钉截铁地说 缓缓地流淌

⑩ 表示爱国的词语: 为国捐躯 以身许国 精忠报国 赤胆忠心 忧国忧民 碧血丹心 战死沙场

二、 佳句积累。

1、 排比句。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2、 拟人句。

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归程

3、 精彩句。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这里把“石头”比做“雹”子,说明石头砸得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位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4、 含义深刻的句子。

(1)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玉宝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位壮士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心之果断,饱含着五位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的自我牺牲精神。

(2)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五位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充分体现出五位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种恨与爱,是五位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之源,是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们的力量之源。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英雄儿女们的力量之源。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争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3)还有什么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这是一个反问句“这句最简单的话”即“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意思是说:没有别的话比这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自己这时的全部感情了。用反问句说,强调了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最能表达作者此时的全部感情。

三、 仿写

《圆明园的毁灭》第4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采用了“总——分——总”的方式介绍了圆明园收藏的文物的珍贵。

示例:高原的气候,真叫人无法捉摸。忽而喜,忽而怒,忽而风沙漫天,忽而平静得纹丝不动。这样的气候真是让人惊奇。

四、 考试热点。

1、 这几篇课文的记叙顺序经常以填空形式考查。

2、 《狼牙山五壮士》按照叙述顺序概括故事情节,常以填空的形式进行考查。

3、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第3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

亭台楼阁的意思篇九
《钗头凤》

亭台楼阁的意思篇十
小学语文毕业知识整理与复习题》

小学语文毕业知识整理与复习题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担负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经过六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了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参差不齐。在小学生即将结束小学生活的这段时间里,教师有责任集中精力,抓住时机,系统地引导学生复习小学阶段应掌握的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从“标准”入手,明确复习的要求。

学生在毕业时,应基本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复习时,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及学生“过程性”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关的复习要求,供学生参考。(复习要求的制定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复习的重点)各部分的重点要求是:

(一)基础知识

1.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认识大写字母,并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汉字。

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会查字典;能初步辨析字的音、形、义,掌握学过的常用的多音字,注意不写错别字。

3.词语。

能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能根据词义轻重、范围大小、感情色彩、词语搭配等方面辨析词义,进行归类或顺序排列;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地理解词义;注意积累词语,并能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正确运用。

4.句子。

熟悉句子的类型;能运用学过的常用词语(包括关联词语)造出思想健康、用词准确、意思完整的句子;能指出句子中的毛病,并加以改正;会区分和运用常用的几种修辞方法;熟练地进行句式互换、扩句和缩句;通过理解、分析句子,能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和含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标点。

能正确地使用句号、问号、叹号、逗号、冒号、引号、顿号、分号、书名号和省略号。

(二)阅读

1.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2.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能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三)习作

1.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想像作文,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会分段表述。

2.会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3.习作能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思想健康,有一定条理。

4.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5.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能理解主要意思,并能转述。

2.能清楚明白地口述见闻,稍作准备,能围绕一个意思,当众作 3分钟的发言,举止大方,语句比较通顺连贯。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

3.养成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的习惯。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有礼貌。

4.听讲话、看影视,能转述主要内容。

以上所列项目是小学生通过六年的学习,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阅读方面、习作方面、口语交际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以上要求是互相融合的,不能单独地复习一条而舍弃另一条。教学时要将以上条目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照要求,找到自己的不足,为下一步复习明确目的。

二、从“方法”出发,实现知识的整合。

大家都知道,复习它不是简单的1+1式的重复教学,它应该是把平时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进行整合、重新构想、大胆创新,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形成更系统的知识技能。

(一) 以归类整理法实现知识的整合。

在众多的复习方法中,阶段复习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是归类法。

归类复习就是对学过的知识重新组合,排队串线。这样,便于突破重点,掌握规律性的东西,防止机械重复,死记硬背。接下来我就汉语拼音、汉字、词语、句子、标点、阅读、写作、积累这几大类知识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详细说明。

1、基础知识

A、首先我们一起来研讨一下汉语拼音这一知识点。

说到汉语拼音,对于小学老师不陌生,对于小学生也不陌生。然而,也许是因为记忆的排异性,也许是遗忘的自然规律,学习汉语拼音近六年的毕业生对汉语拼音生疏起来。但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

① 声母、韵母、声调

对于声母、韵母、声调中的声母、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学生一般能正确区分,特别要注意的是整体认读音节中的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学生容易忽视,在归类复习时,这点需要强调。

普通话语音里有四种声调,叫做四声,它们的名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些学生容易掌握,在复习声调时特别要强调的是标调规则。有的老师都会编个顺口溜:有a不放过,无a找o、e,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i上标调把点去,轻声不标就空着。复习时举几个典型的例子,让学生一边念顺口溜,一边练习标调,能帮助学生准确熟练的掌握标调规则。曾经一份试题中就有一道判断题:iu 和ui这两个韵母的声调都标在后面一个拼音字母上。看似简单如果没有认真观察或总结过一时会觉得难以判断。

②音序表

对于音序表主要是熟悉字母的排列,方便查字典。让学生明白提到音序就一定是大写字母。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字母的大小写及排列顺序。例1:“奥运精神”这四个字按音序排,排在最前面的一个字是 ,排在最后面的一个字是 。

③变调

在普通话里,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而与单字声调不同,这种变化叫变调。如上上相见变阳上,而一、不的变调很特殊。(这点老师们学中文都明白,不展开说了)

在小学阶段应掌握的还有一种变调现象是出现在ABB叠词中,后面BB二字均念阴平声。例2:黄澄澄

④、拼写规则

在汉语拼音中拼写规则学生最难掌握。我将这一知识中的一些规律总结如下:

(A)ü和j、q、x相拼,书写时要去掉ü上的两点,但仍发ü的音,如、lǜ(绿)、jū(居)、xū(虚)、yǔ(雨)、曲。;

(B)i、ü单独成音节时,前面要加y,ü上的两点省去;

(C)i开头的韵母单独成音节时,将i改成y,ü开头的韵母单独成音节时,前面加y , ü上两点省去。

(D)u单独成音节时,前面加w ,u开头的韵母单独成音节时,要把u改写成w。

(E)a o 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容易拼错的时候,就需要用隔音符号(')隔开,如:

kù'ài(酷爱)--kuài(快)xī'ān(西安)--xīān(先)

⑤、轻声和儿化

轻声、儿化这两种音变现象可让学生简单了解。

(A)轻声: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一定的声调。有的音节在一定的场合里失去原调,变成一种既轻又短的调子,这叫轻声。轻声并不是固定独立的声调,而是从四种声调变化而来的。轻声音节不标调,要念得又轻又短。

例3:妈妈 风筝、园子 胡子、我们 你的、 太阳 月亮、

特别要注意的是学生往往容易把所有的“子”读轻声,把所有的“头”读原调。其实“子”“头”都是在没有实际意义时读轻声,例4:胡子、园子、里头、外头,而孔子、庄子、头发、头脑就读原调。

(B)儿化:在普通话里,韵母不能与声母相拼,它除了自成音节之外,儿还可以从前面一个字音里的韵母结合起来,并使这个韵母转变为卷舌韵母,这种现象叫儿化。带儿化的音节,一般用两个汉字表示,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这些儿化音节,只需在原来的音节之后加上r(表示卷舌作用)就可以了。例5:没门儿、肉馅儿、雪球儿在峻青的《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段话: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籁籁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复习时可以此为例让学生感受儿化的读音和表达效果。

⑥、“啊”的语音变化

语气词“啊”在不同的地方语音会有变化。作为叹词的啊,因为说话时不受语音的影响,所以仍念a音,比如:啊,你来啦!但是作为语气词的啊,用在句末

时,受前一个音节末尾的音素的影响,会发生音变现象。具体变化规律为:当前面一个音节以u结尾时,“啊” 变音为wa,如:多么温馨的小木屋哇!;当前面一个音节以n结尾时,“啊” 变音为na,如:家乡的水就是甜哪!;当前面一个音节以后鼻韵结尾时,“啊” 变音为nga,如,妈妈做的才真香啊!;当前面一个音节以a o i ü结尾时,“啊” 变音为ya,如,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呀!复习时我们可结合课文《桂林山水》中的这样一段话进行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部分知识可能出现的主要题型有:(1)选择正确的读音(2)给专用名词加上声母(3)判断含零声母词语注音的正误(3)看拼音写字、词、句 (4)确定字的音序、音节等。当然题型也在变化中,去年一中以面试的形式择生,这样以来不仅是形式上内容上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拼音运用能力的测验。就连高考题也增加了对拼音知识进行考察的题。

B、汉字

对于教学目标中规定的字要求学生做到会读、会写、会组词。了解形声字的构造,能指出一般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能区分常见的同音字、形似字;书写时做到笔画清楚,字形规范,不写错别字。掌握常见字的音、形、义;特别要了解多音字、多义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音义。纠正错别字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主要题型有:(1)把字写得正确、端正、匀称。(2)改错别字,发现成语、广告语、应用文中的错别字。新课程语文强调语文和生活相结合,所以我们要多留意生活中的语文知识。

例6:改正下面快餐供应单上用错的字。

红烧叉鱼( ) 番茄炒旦( ) 家常豆付( )

例7:给广告词改错别字,正确使用成语。

例:消炎药广告词:快治人口——(脍炙人口)

1、驱蚊器广告词:默默无蚊——( )

2、止咳药广告词:咳不容缓——( )

3、摩托车广告词:骑乐无穷——( )

4、透明胶带广告词:无可替带——( )

(3)确定字的部首,除部首外还有几画或者结构。

例8:今年毕业考中的一道判断题:“晶”是独体字结构。显然是错误的,这个字是品字型结构。

(4)辨字组词 (5)多音字组词或在同一个句子中为多次出现的同一个字选择不同读音(6)选择正确的字填空等。这类知识看似简单,但在学生的各个阶段的学习中都是重点也是很容易出错的难点。

C、词语

理解、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关键词、特色词及规定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运用。会辨析一些近义词、反义词。能够理解多义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辨析褒义词、贬义词。

主要题型有:(1)把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或整个词语的意思。这类提醒一般比较简单,如果出现在阅读题中,要求根据课文内容解释。那么就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进行解释。(2)照样子写出特殊词语。一般是观察例子特点例举同形式的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种:

例9:ABB、AABB、AABC、ABCC、ABAB、ABAC等表面规律的词语。 如互为近义词、反义词等。如:黑暗、开关、舍近求远、铜墙铁壁等。

还有类似:亭台楼阁(四个字都是表示独立意思的)、如虎添翼(词语里面有比喻意义)精卫填海(神话故事)、三顾茅庐(历史故事)、亡羊补牢(寓言故事)等等。这类题则主要考察学生的词汇积累。

(3)根据意思写词语。这考察的是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成语的积累量。(4)用词造句使所造句中的词语具有指定词性、指定意义或具有几中不同意义。例10:用“通知”造出两个句子,使它在句中分别属于动词和名词。又如用“骄傲”写两个句子,一句表示贬意,一句表示褒义。这类题综合性较强,特别要强调检查,检查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否达到了题目提出的要求。(5)选择恰当的词语组成正确的词组或句子

例11:请根据你对语言的感悟,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有许多精辟的总结。读书,能使浮躁的心变得 ;能使 的心灵变得湿润;能使贫瘠的心变得 。因为书是知识的 ,力量的 ,智慧的 ,生活的 。

(宁静、干枯、丰富、源泉、海洋、方向盘、翅膀)

例12:请你用“心”组词,然后填入“( )”内 。

姑娘看着经过( )挑选的海螺都成了一般大小,她( )地笑了。能够把海螺卖出去,上学费用也不用愁了,母亲也( )多了。这时,她看到母亲的脸上露出了( )的微笑。

(7)辨别每组词语中不是同一类的词(8)把可以搭配的词语用线条连起来(9)辨析褒义词、贬义词(10)列举所积累的成语(11)成语接龙。这类题应该算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12619.html

    【亭台楼阁的意思】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