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北方山的诗句

| 职称日语 |

【www.guakaob.com--职称日语】

形容北方山的诗句篇一
《描写山的古诗词》

形容北方山的诗句篇二
《描写山的诗句》

描写山的诗句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3-8 21:45 | 提问者:千萬俄

要求格式:

——————,——————。出自《xxx》 朝代X 要3句

最佳答案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胡阴先生壁》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东汉·曹操《观沧海》

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6.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宋·范仲淹《渔家傲》

9.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

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眺》

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东汉·曹操《短歌行》

13.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1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5.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宋·王观《卜算子》

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7.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宋·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19.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20.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李商隐《无题》

2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2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晋·陶渊明《饮酒》

25.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北朝民歌《木兰诗》

26.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北朝民歌《木兰诗》

2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8.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2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山行--- 唐朝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风----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李白;古风)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陆游《后赤壁赋》

夕阳山外山,春水渡边渡。(一个对联)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百川沸腾,山冢碎甭。高谷为岸,深谷为陵。 (《诗经》)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 (王维 《汉江临泛》)

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郭熙: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唐·司空图: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王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韩愈: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唐·张锡: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

唐·李白: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元·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对我有帮助

70回答时间:2009-3-6 19:38 | 我来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月染清风 | 一级

擅长领域: 生物学 化学 小说 动漫 院校信息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

相关内容

2010-9-20 描写山的诗句 4 2009-10-1 专门描写山的诗句 104 2009-7-24 描写山的诗句 最佳答案 25 2009-5-12 描写山的诗句(4句就可以) 40 2009-4-25 描写山的诗句,不带山这个字 50 更多关于描写山的诗句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描写 诗句

其他回答 共2条

《山行》 唐朝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风》唐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望岳》唐朝 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唐朝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归园田居》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形容北方山的诗句篇三
《描写山的诗句》

描写山的诗句.txt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我允许你走进我的世界,但绝不允许你在我的世界里走来走去。描写山的诗句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3-8 21:45 | 提问者:千萬俄 要求格式:——————,——————。出自《xxx》 朝代X 要3句最佳答案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胡阴先生壁》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东汉·曹操《观沧海》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王湾《次北固山下》6.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宋·范仲淹《渔家傲》9.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眺》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1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东汉·曹操《短歌行》13.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1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15.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宋·王观《卜算子》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17.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宋·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1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19.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20.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李商隐《无题》2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宋·王安石《登飞来峰》2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晋·陶渊明《饮酒》25.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北朝民歌《木兰诗》26.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北朝民歌《木兰诗》2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8.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2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唐·李白《渡荆门送别》山行--- 唐朝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风----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

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李白;古风)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陆游《后赤壁赋》 夕阳山外山,春水渡边渡。(一个对联)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百川沸腾,山冢碎甭。高谷为岸,深谷为陵。 (《诗经》)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 (王维 《汉江临泛》) 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郭熙: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唐·司空图: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王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韩愈: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唐·张锡: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 唐·李白: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元·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对我有帮助70回答时间:2009-3-6 19:38 | 我来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月染清风 | 一级 擅长领域: 生物学 化学 小说 动漫 院校信息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 相关内容 2010-9-20 描写山的诗句 4 2009-10-1 专门描写山的诗句 104 2009-7-24 描写山的诗句 最佳答案 25 2009-5-12 描写山的诗句(4句就可以) 40 2009-4-25 描写山的诗句,不带山这个字 50 更多关于描写山的诗句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描写 诗句 其他回答 共2条 《山行》 唐朝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风》唐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望岳》唐朝 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唐朝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归园田居》晋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形容北方山的诗句篇四
《描写大好河山的诗句》

描写大好河山的诗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饮酒》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绝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唐·王维:《鹿柴》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南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绝句》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祯:《将至桐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的:《山居秋瞑》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南宋·辛弃疾:《鹧鸪天》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形容北方山的诗句篇五
《描写山的诗句》

描写山的诗句》赏析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去晦明,云共山高下。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形容北方山的诗句篇六
《北方方言中表祈使和描述的“形容词+de”》

形容北方山的诗句篇七
《秋歌》

秋歌──给暖暖整体感知这的确是一曲秋天之歌。痖弦是那种“轻盈型”的诗人,正如这首诗,它是以轻盈的旋律、节奏和姿态步入我们的艺术想象的。实际上,也可以将它看做一首经过“剪辑”后的诗,线条由复杂归于简单,氛围由喧闹进入静谧,包括那七月、南国、北方、山径、寺院和秋天等,都显然呈现出极其单纯的品质来。随着“落叶”“荻花”“砧声”“雁子”的陆续消失,“什么也没留下”的秋天似乎又要触动诗人伤感的神经,然而,诗歌最终却没有落入“悲秋”的俗套。因为秋天留下了“一个暖暖”,初读《秋歌──给暖暖》,还以为“暖暖”是一个“女孩”的名字。如果诗人写的不是寒暑交替季节变迁,而是写在秋天(自然的秋天或者人生的秋天)的一段人生经历甚至感情经历,当然可以把“暖暖”理解为诗人的一位“朋友”,从诗歌文本上直接解读,都完全是“合理的”。因此,诗要表达的东西,不是在诗内,而是在诗外,是在语言之外,或者是在你的想象之外。痖弦是在古典诗词与西方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总的背景下开始诗歌艺术追求的,在技巧和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前卫性。“暖暖”的非特指性正是符合了诗歌的“无理而妙”。所谓“无理而妙”的“理”不过只指人类的理性逻辑而已。诗歌却正是由于超越这些理性逻辑而获得自己的生命,无理而有情,所以才妙。诗中的“落叶”“荻花”“砧声”的消失和远去,“雁子”“秋空”和“十四行”的联想,无一不指向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甜美回忆。在甜美的情感回味之余,固然也难免某种沧桑之变的感叹。然而,一切皆因“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常规的音乐性与非常规的“诗家语”形成鲜明对比,也增加了这首诗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还具有古典韵味,特别是第三个诗节中的语言和意象,显示出诗人深厚的古典诗歌修养。华兹华斯说诗是宁静中的回忆。读这首诗时,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回忆,什么是变和不变,什么是短暂与恒久,什么是爱情的真谛等等,便都会得到诗意的解答。问题探究一、怎样理解诗歌中的“暖暖”这个意象?我们知道诗歌中出现的人名作为特指词已经被虚化了,超出了其原来有的确指意义,而具有了词语的审美意义。从题目《秋歌──给暖暖》看,暖暖是谁?芳龄几何?我们都不知道,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诗歌的理解,重要是“暖暖”这个名字带来的女孩子气息,给人温暖备至的暗示信息。“暖暖”在此成了诗人的抒情对象──“情人”的一个表象符号,跟“给XY”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但“XY

”作为名字的代码太抽象,远不如具体的名字给人们以真实感和暗示性。《秋歌──给暖暖》一诗中,“秋天”跟“暖暖”不断形成对照和反差,“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一个暖暖/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一个暖暖便够了,可以敌过一切秋风的肃杀,抵挡一切寒意的侵袭。“一个”对应着“一切”,这“一个”就足以覆盖诗人全部的心灵诉求和愿望。诗歌通过对“消失”与“留下”的情感反差的生动刻写,艺术地表现了暖暖在主人公心目中无法替代的“神圣”地位。无疑,留下的“暖暖”是一份向往、一份情怀。二、富有意味的意象组成了怎样的境界?中国传统诗歌在数千年的演变中留下了一批具有意象定位的词语,它们具有约定俗成的审美语感,并渗透于诗人与读者共同建构的诗歌审美意识内,这一类词语具有意象定位的作用,意象定位化了的词语,是长期文化心理特别是审美文化心理在它们身上积淀的结果。新诗以口语为核心的语言系统中,吸纳意象定位的一批旧诗词语,是新诗语言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策略。这首诗中的意象“落叶”“荻花”“砧声”“辽夐”“雁子”等都是能见物起兴,显示秋天的荒芜伤感情绪的。比如最明显的“砧声”,在秋暮的江边传来的“砧声”,因为历代名诗的借用和名诗中所寓的游子漂泊之哀,使这个词有了非常明显的意象定位。痖弦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是戏剧,戏剧文学修养、舞台经验与艾略特等人影响的三位一体,使他的抒情诗体现着强烈的戏剧性倾向,借用古典诗词中的密集意象,运用现代诗歌意象反复、重叠句式、旋律讲究、时空交错等手法,延宕情绪的弥漫时间,使痖弦的这首诗尺短意丰,在有限的结构空间里寄寓着无限的诗意。这毕竟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表现的是现代人的情感,充满了对爱和青春似水流年式的咏叹。语言品味“暖暖”可以说是诗人生造的词语,也可以说诗人改变了这个本来是形容词的词性,如“暖暖的春天”,在本诗中还有名词的性质。“暖暖”可以产生“通感”,强烈地刺激人的触觉和听觉,从声音上和温度上都给人以温馨的感觉。诗又一咏三叹地“强化”这种感觉。特别是它形成的“节奏”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重叠的句式读来就像歌曲一般上口,和他许多诗歌一样带有民谣味儿,能够延宕情绪的弥漫时间。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最忌讳词语重复,这首诗却出现了五个“暖暖”(题目中一个诗中四个,诗中的四个恰好与一年四季暗合)十个“暖”(与人类的最高理想“十全十美”暗合)。一、二两个诗节都用“暖暖”

作为一个诗句结尾,两个“独立”的“暖暖”极大地强化了它的效果。最后两个诗节采用了诗歌创作中的“顶真”技法,“只留下一个暖暖”是第四个诗节的结尾,也是第五个诗节的开头,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性,还强化了主题:秋歌即是“暖暖”,“秋”的特点是“暖”,给人的也是“暖”。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痖弦,1932年生,原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1949年去台湾,1966年12月退伍。1954年与洛夫、张默共同创办《创世纪》诗社,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联合文学杂志社社长。现移居加拿大。主要诗集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痖弦自选集》《痖弦诗集》等。二、“一切便都留下了”(易彬)生于大陆而长于台湾的痖弦不是那种创作量很大的诗人,据说,其写作生涯仅仅十多年,所写诗歌也不到一百首,而且他是一位具有高度自觉性的诗人,在编纂诗集时多有挑剔,那些粗劣的、过于贴近时代的作品一律不收。因此,痖弦的作品虽不算多,但是他的诗歌却有很好的名声,在读者中间广为流传。《秋歌──给暖暖》作于痖弦写作生涯的早期,大约在这一时期,痖弦提出“新民族诗型”的观点(1956),主张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一再地回响着汉语古典诗歌的声音的《秋歌──给暖暖》可看做对这一观点的实践。在这首诗中,经由“砧声”(张若虚:“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雁子们”(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苏轼:“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秋天”“歌人”(歌吟诗歌的人)、“琴韵”“幽幽的寺院”等等词汇及其组合,可以想象,诗人写作此诗时的某些实际情境,时节已是晚秋,眼前虽有一片湖泊,但万物衰败(落叶满地、荻花不在),当然,这一衰败显然未必全是实有,而是由汉语古典诗歌的某种内质所激发──于此之中,最为核心的内质应是“秋天”。在汉语古典诗歌里,秋天不仅仅是一个季节,更是主题:作为季节,它所呈现的是万物萧瑟的景状;而作为主题,历代文人反复吟咏的基本上都和“悲”有关,悲怆、悲伤、悲凄、悲切、悲痛、悲叹、悲郁、悲悼……正所谓“悲秋”。生命短促,人不过如落叶、荻花一般,季节一到就不得不四处飘零。“秋天什么也没留下”,生命“最后的颤抖”已然“完成”,什么也不能留下来。“在北方幽幽的寺院”所要揭示的,既

可能是去“寺院”(在汉语诗歌语境中,这是一处特殊的、屡屡被表现的、富有精神内涵的场所)寻求某种精神慰藉,也可能蕴涵了遁入空门的意念──无论何种可能,都是由时节(生命)之悲所引发的。《秋歌──给暖暖》所写的即是这一感发。诗人看起来并没有用任何悲怆的词汇,实在是因为他已知晓这一感发在汉语诗歌语境中乃是自明性的。当诗人摹写下眼前各色衰败之物时,同时也是指向自身的,即蕴涵了诗人对于自我生命以及现实处境的感怀──诗人写作此诗大约三十岁,正是英姿勃发之时,所以,这一感怀之衍生,也可见出在那一时刻,诗人情感的强烈性。不过,一如诗歌副题所呈示,诗人寻求精神慰藉之所在乃是“暖暖”,而非“寺院”。“暖暖”乃是一个兼有多重意蕴的称语:“给暖暖”,既是诗歌所呈送的对象,它本身即具有某种私己的意味──第一、二节的末行均以“暖暖”成行,这应是诗人刻意为之,“暖暖”直接成为倾诉对象出现在诗中,诗歌本身的私己性呈现无遗。而且,在现代汉语词汇当中,“暖”并非那种单独即可构成语义单位的词素,它从来都是和“温暖”“暖和”等共同出现,其意义也不越出此一范围,由此,“暖”直接成为了生命(衰败世界)的亮色。此外,从音节看,“暖暖”为叠词,“暖—暖”,读起来有一种舒缓的效果──印着诗人呈现了衰败的时节和自身的生命境况,诗歌看似意境优雅且松散,实际上充满了紧张的精神内质,这一舒缓本身也应是指向这一精神的,即借此来适度缓解这一紧张。而当诗人说“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时,它最终意味着“衰败—慰藉”这样一次心灵(精神)漫游的完成。当然,诗歌是一个“在路上”的东西,它从来都不追求一种“完成”的意义。关于这一点,还可一提的是“十四行”。这样一个源自欧洲的诗歌体式,在某种程度上,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境遇有某种相似:最初来自民间,后经由文人“采录”与大力写作而最终成型;且同样具有严格的形式要求(比如押韵)。它出现在这样一首充满着古典韵味的诗歌中,并不显得突兀,“也不在辽夐的秋空/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了”,这或许提示了“古典”在现代社会的某种处境,那就是它已不足以为生活在繁复时代的现代人提供全部的精神内涵,它势必需要某些补充──在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当时代不断移进,当精神之困境、生命之感怀不得浮泛──“悲秋”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个体所能凭藉的精神基点到底何在呢?如果过多地沉溺于古典时代就已经反复表达过的精神世界,其价值

基点又何在呢?这对于书写生命意识与精神世界的诗人而言,无疑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形容北方山的诗句篇八
《秋歌教学参考》

秋歌──给暖暖

整体感知

这的确是一曲秋天之歌。痖弦是那种“轻盈型”的诗人,正如这首诗,它是以轻盈的旋律、节奏和姿态步入我们的艺术想象的。实际上,也可以将它看做一首经过“剪辑”后的诗,线条由复杂归于简单,氛围由喧闹进入静谧,包括那七月、南国、北方、山径、寺院和秋天等,都显然呈现出极其单纯的品质来。

随着“落叶”“荻花”“砧声”“雁子”的陆续消失,“什么也没留下”的秋天似乎又要触动诗人伤感的神经,然而,诗歌最终却没有落入“悲秋”的俗套。因为秋天留下了“一个暖暖”,初读《秋歌──给暖暖》,还以为“暖暖”是一个“女孩”的名字。如果诗人写的不是寒暑交替季节变迁,而是写在秋天(自然的秋天或者人生的秋天)的一段人生经历甚至感情经历,当然可以把“暖暖”理解为诗人的一位“朋友”,从诗歌文本上直接解读,都完全是“合理的”。因此,诗要表达的东西,不是在诗内,而是在诗外,是在语言之外,或者是在你的想象之外。

痖弦是在古典诗词与西方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总的背景下开始诗歌艺术追求的,在技巧和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前卫性。“暖暖”的非特指性正是符合了诗歌的“无理而妙”。所谓“无理而妙”的“理”不过只指人类的理性逻辑而已。诗歌却正是由于超越这些理性逻辑而获得自己的生命,无理而有情,所以才妙。

诗中的“落叶”“荻花”“砧声”的消失和远去,“雁子”“秋空”和“十四行”的联想,无一不指向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甜美回忆。在甜美的情感回味之余,固然也难免某种沧桑之变的感叹。然而,一切皆因“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常规的音乐性与非常规的“诗家语”形成鲜明对比,也增加了这首诗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还具有古典韵味,特别是第三个诗节中的语言和意象,显示出诗人深厚的古典诗歌修养。

华兹华斯说诗是宁静中的回忆。读这首诗时,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回忆,什么是变和不变,什么是短暂与恒久,什么是爱情的真谛等等,便都会得到诗意的解答。

问题探究

一、怎样理解诗歌中的“暖暖”这个意象?

我们知道诗歌中出现的人名作为特指词已经被虚化了,超出了其原来有的确指意义,而具有了词语的审美意义。从题目《秋歌──给暖暖》看,暖暖是谁?芳龄几何?我们都不知道,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诗歌的理解,重要是“暖暖”这个名字带来的女孩子气息,给人温暖备至的暗示信息。“暖暖”在此成了诗人的抒情对象──“情人”的一个表象符号,跟“给XY”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但“XY”作为名字的代码太抽象,远不如具体的名字给人们以真实感和暗示性。《秋歌──给暖暖》一诗中,“秋天”跟“暖暖”不断形成对照和反差,“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一个暖暖/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一个暖暖便够了,可以敌过一切秋风的肃杀,抵挡一切寒意的侵袭。“一个”对应着“一切”,这“一个”就足以覆盖诗人全部的心灵诉求和愿望。诗歌通过对“消失”与“留下”的情感反差的生动刻写,艺术地表现了暖暖在主人公心目中无法替代的“神圣”地位。无疑,留下的“暖暖”是一份向往、一份情怀。

二、富有意味的意象组成了怎样的境界?

中国传统诗歌在数千年的演变中留下了一批具有意象定位的词语,它们具有约定俗成的审美语感,并渗透于诗人与读者共同建构的诗歌审美意识内,这一类词语具有意象定位的作用,意象定位化了的词语,是长期文化心理特别是审美文化心理在它们身上积淀的结果。新诗以口语为核心的语言系统中,吸纳意象定位的一批旧诗词语,是新诗语言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策略。这首诗中的意象“落叶”“荻花”“砧声”“辽夐”“雁子”等都是能见物起兴,显示秋天的荒芜伤感情绪的。比如最明显的“砧声”,在秋暮的江边传来的“砧声”,因为历代名诗的借用和名诗中所寓的游子漂泊之哀,使这个词有了非常明显的意象定位。

痖弦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是戏剧,戏剧文学修养、舞台经验与艾略特等人影响的三位一体,使他的抒情诗体现着强烈的戏剧性倾向,借用古典诗词中的密集意象,运用现代诗歌意象反复、重叠句式、旋律讲究、时空交错等手法,延宕情绪的弥漫时间,使痖弦的这首诗尺短意丰,在有限的结构空间里寄寓着无限的诗意。这毕竟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表现的是现代人的情感,充满了对爱和青春似水流年式的咏叹。

语言品味

“暖暖”可以说是诗人生造的词语,也可以说诗人改变了这个本来是形容词的词性,如“暖暖的春天”,在本诗中还有名词的性质。“暖暖”可以产生“通感”,强烈地刺激人的触觉和听觉,从声音上和温度上都给人以温馨的感觉。诗又一咏三叹地“强化”这种感觉。特别是它形成的“节奏”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重叠的句式读来就像歌曲一般上口,和他许多诗歌一样带有民谣味儿,能够延宕情绪的弥漫时间。

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最忌讳词语重复,这首诗却出现了五个“暖暖”(题目中一个诗中四个,诗中的四个恰好与一年四季暗合)十个“暖”(与人类的最高理想“十全十美”暗合)。一、二两个诗节都用“暖暖”作为一个诗句结尾,两个“独立”的“暖暖”极大地强化了它的效果。最后两个诗节采用了诗歌创作中的“顶真”技法,“只留下一个暖暖”是第四个诗节的结尾,也是第五个诗节的开头,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性,还强化了主题:秋歌即是“暖暖”,“秋”的特点是“暖”,给人的也是“暖”。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痖弦,1932年生,原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1949年去台湾,1966年12月退伍。1954年与洛夫、张默共同创办《创世纪》诗社,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联合文学杂志社社长。现移居加拿大。主要诗集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痖弦自选集》《痖弦诗集》等。

二、“一切便都留下了”(易彬)

生于大陆而长于台湾的痖弦不是那种创作量很大的诗人,据说,其写作生涯仅仅十多年,所写诗歌也不到一百首,而且他是一位具有高度自觉性的诗人,在编纂诗集时多有挑剔,那些粗劣的、过于贴近时代的作品一律不收。因此,痖弦的作品虽不算多,但是他的诗歌却有很好的名声,在读者中间广为流传。

《秋歌──给暖暖》作于痖弦写作生涯的早期,大约在这一时期,痖弦提出“新民族诗型”的观点(1956),主张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一再地回响着汉语古典诗歌的声音的《秋歌──给暖暖》可看做对这一观点的实践。

在这首诗中,经由“砧声”(张若虚:“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雁子们”(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苏轼:“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秋天”“歌人”(歌吟诗歌的人)、“琴韵”“幽幽的寺院”等等词汇及其组合,可以想象,诗人写作此诗时的某些实际情境,时节已是晚秋,眼前虽有一片湖泊,但万物衰败(落叶满地、荻花不在),当然,这一衰败显然未必全是实有,而是由汉语古典诗歌的某种内质所激发──于此之中,最为核心的内质应是“秋天”。

在汉语古典诗歌里,秋天不仅仅是一个季节,更是主题:作为季节,它所呈现的是万物萧瑟的景状;而作为主题,历代文人反复吟咏的基本上都和“悲”有关,悲怆、悲伤、悲凄、悲切、悲痛、悲叹、悲郁、悲悼„„正所谓“悲秋”。生命短促,人不过如落叶、荻花一般,季节一到就不得不四处飘零。“秋天什么也没留下”,生命“最后的颤抖”已然“完成”,什么也不能留下来。“在北方幽幽的寺院”所要揭示的,既可能是去“寺院”(在汉语诗歌语境中,这是一处特殊的、屡屡被表现的、富有精神内涵的场所)寻求某种精神慰藉,也可能蕴涵了遁入空门的意念──无论何种可能,都是由时节(生命)之悲所引发的。

《秋歌──给暖暖》所写的即是这一感发。诗人看起来并没有用任何悲怆的词汇,实在是因为他已知晓这一感发在汉语诗歌语境中乃是自明性的。当诗人摹写下眼前各色衰败之物时,同时也是指向自身的,即蕴涵了诗人对于自我生命以及现实处境的感怀──诗人写作此诗大约三十岁,正是英姿勃发之时,所以,这一感怀之衍生,也可见出在那一时刻,诗人情感的强烈性。不过,一如诗歌副题所呈示,诗人寻求精神慰藉之所在乃是“暖暖”,而非“寺院”。

“暖暖”乃是一个兼有多重意蕴的称语:“给暖暖”,既是诗歌所呈送的对象,它本身即具有某种私己的意味──第一、二节的末行均以“暖暖”成行,这应是诗人刻意为之,“暖暖”直接成为倾诉对象出现在诗中,诗歌本身的私己性呈现无遗。而且,在现代汉语词汇当中,“暖”并非那种单独即可构成语义单位的词素,它从来都是和“温暖”“暖和”等共同出现,其意义也不越出此一范围,由此,“暖”直接成为了生命(衰败世界)的亮色。此外,从音节看,“暖暖”为叠词,“暖—暖”,读起来有一种舒缓的效果──印着诗人呈现了衰败的时节和自身的生命境况,诗歌看似意境优雅且松散,实际上充满了紧张的精神内质,这一舒缓本身也应是指向这一精神的,即借此来适度缓解这一紧张。而当诗人说“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时,它最终意味着“衰败—慰藉”这样一次心灵(精神)漫游的完成。

当然,诗歌是一个“在路上”的东西,它从来都不追求一种“完成”的意义。关于这一点,还可一提的是“十四行”。这样一个源自欧洲的诗歌体式,在某种程度上,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境遇有某种相似:最初来自民间,后经由文人“采录”与大力写作而最终成型;且同样具有严格的形式要求(比如押韵)。它出现在这样一首充满着古典韵味的诗歌中,并不显得突兀,“也不在辽夐的秋空/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了”,这或许提示了“古典”在现代社会的某种处境,那就是它已不足以为生活在繁复时代的现代人提供全部的精神内涵,它势必需要某些补充──在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当时代不断移进,当精神之困境、生命之感怀不得浮泛──“悲秋”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个体所能凭藉的精神基点到底何在呢?如果过多地沉溺于古典时代就已经反复表达过的精神世界,其价值基点又何在呢?

这对于书写生命意识与精神世界的诗人而言,无疑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选自《扬子江诗刊》2005年第2期)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写春天的诗篇。全诗只有两节,第一节写大自然的春天,第二节写生命的春天。既写出了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写出了生命春天的焦虑与迷惘。

第一节表面上写春天的景致,但其重心不在春天的景物本身,而在。首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是以动写静,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和饱满的色块,呈现了春草的蓬勃生命力。随后,“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的“他”指上句中的绿草,“渴求”“拥抱”二词准确地勾画了草与花的关系。紧接着描写花朵“反抗”土地、从地里“伸”出来,将花朵的顽强生长、挣扎的具有动感的形态,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前面三行,通过草、花、土地的描绘,把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展现在读者面前。接下来的三行,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写到了春天的“暖风”。“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大概吹醒了屋子里的人(这里的“你”并没有具体所指),他推开窗子,看到了满园夺目的春色。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节末行连续用了“满园的欲望”和“美丽”这两个抽象的词语,写浓浓的春意和琳琅满目的春景,这是以抽象彰显具象,再次突出了前面描绘的此起彼伏地涌来的春色。这三行起到了过渡的作用,预示着下文将要展开的内容。

诗的第二节实际上承接第一节,表现的是生命的春天:在春天气息的催发下,青春正“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第一句里的“蓝天”应和着上节的斑斓的春天景致,“永远的谜”体现

形容北方山的诗句篇九
《人教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13450.html

    【形容北方山的诗句】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