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环境描写凄凉

| 职称日语 |

【www.guakaob.com--职称日语】

下午的环境描写凄凉篇一
《环境描写》

下午的环境描写凄凉篇二
《环境描写》

小说阅读专题2——环境

2011年高考小说阅读中,有哪几题考到了环境?

常见题型

1.本文第×(×多是文章的第一段或最后一段)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本文第×段和第×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本文多次出现对××的描写,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4.请阅读第×段内容,试分析其景物描写的作用。

1.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要与中心联系起来,要和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要与故事的背景和情感基调联系起来,要思路开阔,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

(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 (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 (2)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4)象征和暗示。

(5)衬托人物心情。 (6)交代人物活动环境。 (7)深化文章主题。

答题模式

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对什么人(情节、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根据要求灵活组织答案)

1.阅读小说,回答问题。

老黄牛 伍维平

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亩地,老黄牛的一条腿断了。

折腿的事就发生在昨天。①昨天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这是个今年开春以来少有的好日子,农夫们不用互相招呼就纷纷踏上仍有些峭寒的田垄,一年的农事在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中开始了。老黄牛是一头经验丰富的耕牛,忠心耿耿,勤奋劳作。他像往年一样卖力耕田,但他在时光的打磨中已经很衰老了,拉着一驾犁好像拉着一座大山在走,异常沉重。主人斥责他,他羞愧难当,叹了一口气,一咬牙一使劲,他听到了发自身体内部的一声响,一条腿断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生命戛然而止的声音。

②暮霭落尽,黑夜升满。老黄牛独自蜷伏在牛栏里,想着自己的心事。他抬起疲惫的头颅,凝视着星空下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他把自己的爱与恨、乐与苦、血与汗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日月作证,鲜嫩的青草作证,金黄的果实作证,还有孩子作证。

那是主人家的孩子,胖嘟嘟红扑扑的样子,一个很阳光的男孩。那天中午,小男孩跑到牛栏前,向老黄牛宣读了他的一篇获奖作文:“„„我家的这头老黄牛,又高又大,浑身的皮毛是灰褐色的。嘴巴像个簸箕口,眼睛圆鼓鼓的很有神,一对牛角像拉满的弓箭,威武有力。它干起活儿来劲头大,也舍得卖力气。有一天中午,天气热极了,太阳像个火球似的挂在头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以为老黄牛一定不干活儿了,就跑到田间去看,它仍然还在拉犁耕田。它身上粘着一块块干泥巴,喘着粗气,双腿踏进没膝深的烂泥中,一步一步拉着犁,没有一点要停下来的样子。”老黄牛记得,那天小男孩给了它一把嫩青草和一个敬礼。 昨天下午,村里的兽医被请来。兽医一边查伤情一边摇头,只是对伤口作了简单的象征性包扎。兽医当着老黄牛的面对主人说,一头废牛,这种牛还能拉犁,真是怪事。主人呐,现在你只有一件事要做,宰掉它,然后卖钱。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但老黄牛知道,那里面暗藏着可怕的杀戮凶光。

③夜已三更,天空的星星被风吹得了无踪影,整个村子沉浸在死一般的寂静和黑暗中。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磨刀的声音和屠夫特有的浑浊笑声敲碎了夜的寂寥。老黄牛知道大限将至。闭了眼任所有的泪水流尽。老黄牛最后大吼一声,用自己的方式结果了自己。 听到一声闷响,主人急忙领着提了刀的屠夫赶到牛栏。他们看到的只是扭断了脖子扑倒在地的老黄牛和一面粘满了老黄牛鲜血的土墙。

屠夫气愤地骂道,畜生,我这把刀白磨了。

主人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从构思看,小说采取了倒叙的方式。第一段就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设置了必要的悬

念以吸引读者,也附带交待了老黄牛“以往”的辛劳。

B.小男孩宣读获奖作文一节属于插叙,不仅从侧面照应了老黄牛把“生命中的一切都

交给了这片土地”,也与下文主人的态度形成了对比。

C.“老黄牛”有着善解人意、无私奉献和自尊刚强的品质,更有着对主人无私的忠诚。

正是这样的忠诚使它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

D.用“兽医”、“屠夫”和“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和行为,来表明人类是个冷漠、

自私、忘恩负义甚至残忍的群体,正是作者的创作动因。

E.小说叙事平淡而沉静,但读者分明能感受到一丝沉痛,灵魂会随着老黄牛的—头撞

死而颤栗,更会因主人庆幸少花钱的高兴嘴脸而悲哀。

2.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在上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局过于消极,并设计了另—种结局——老黄牛在小男孩的保护下得以 在主人家尽享天年。你更认可哪一种?请从立意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爱流汐①涨

许地山

月儿的步履已踏过嵇家的东墙了。孩子在院里已等了许久,一看见上半弧的光刚射过墙头,便忙忙跑到屋里叫道:“爹爹,月儿上来了,出来给我燃香罢。”

屋里坐着一个中年的男子,他的心负了无限的愁闷。外面的月亮虽然还像去年那么圆满,那么光明,可是他对于月亮的情绪就大不如去年了。当孩子进来叫他的时候,他就起来,勉强回答说:“宝璜,今晚上不必拜月,我们到院里对着月光吃些果品,回头再出去看看别人的热闹。”

孩子一听见要出去看热闹,更喜得了不得。他说:“为什么今晚上不拈香呢?记得从前是妈妈点给我的。”

父亲没有回答他。但孩子的话很多,问得父亲越发伤心了。他对着孩子不甚说话。只有向月不歇地叹息。

“爸爸今晚上不舒服么?为何气喘得那么厉害?”

父亲说:“是,我今晚上病了。你不是要出去看热闹么?可以教素云姐带你去,我不能去了。”

素云是一个年长的丫头。主人的心思、性地,她本十分明白,所以家里无论大小事几乎是她一人主持。她带宝璜出门,到河边看看船上和岸上各样的灯色,便中就告诉孩子说:“你 爹爹今晚不舒服了,我们得早一点回去才是。”

孩子说:“爹爹白天还好好地,为何晚上就害起病来?”

“唉,你记不得后天是妈妈的百日吗?”

“什么是妈妈的百日?”

“妈妈死掉,到后天是一百天的工夫。”

孩子实在不能理会那“一百日”的深层意思。素云只得说:“夜深了,咱们回家去罢。” 素云和孩子回来的时候,父亲已经躺在床上,见他们回来,就说:“你们回来了。”她跑到床前回答说:“二爷,我们回来了,晚上大哥儿可以和我同睡,我招呼他,好不好?”

父亲说:“不必。你还是睡你的罢。你把他安置好,就可以去歇息,这里没有什么事。” 这个七岁的孩子就睡在离父亲不远的一张小床上。外头的鼓乐声,和树梢的月影,把孩子嬲得不能睡觉。在睡眠的时候,父亲本有命令,不许说话,所以孩子只得默听着,不敢发出什么声音。

乐声远了,在近处的杂响中,最刺激孩子的,就是从父亲那里发出来的啜泣声。在孩子的思想里,大人是不会哭的,所以他很诧异地问:“爹爹,你怕黑么?大猫要来咬你么?你哭什么?”他说着就要起来,因为他也怕大猫。

父亲阻止他,说:“爹爹今晚上不舒服,没有别的事。不许起来。”

“咦,爹爹明明哭了!我每哭的时候,爹爹说我的声音象河里水声潲潲地响,现在爹爹的声音也和那个一样。呀,爹爹,别哭了,爹爹一哭,教宝璜怎能睡觉呢?”

孩子越说越多,弄得父亲的心绪更乱。他不能用什么话来对付孩子,只说:“璜儿,我不是说过,在睡觉时不许说话么?你再说时,爹爹就不疼你了。好好地睡罢。”

孩子只复说了一句:“爹爹要哭,教人怎样睡得着呢?”以后他就静默了。

这晚上的催眠歌,就是父亲的抽噎声。不久,孩子也因着这声就发出微细的鼾息,屋里只有些杂响伴着父亲发出哀音。

【注】 ①汐:潮汐是地球上的海洋表面受到太阳和月球的潮汐力作用引起的涨落现象,在中国古代称白天的涨落为“潮”,晚上的涨落为“汐”。

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孩子等着父亲燃香拜月,而父亲不愿点香,只答应孩子“对着月光吃些果品”,主

要是想用果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B.父亲叮嘱儿子“„„回头再出去看看别人的热闹”这句话里,“别人”二字含蓄地

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和痛苦。

C.“孩子实在不能理会那‘一百日’的深层意思”,是说他无法理解死后一百天对亲

人来说是重要的纪念日。

D.素云觉得孩子太小,无法理解大人的心情,只会招惹父亲,使哀恸的父亲变得愤怒,

所以提出来“晚上大哥儿可以和我同睡,我招呼他”。

E.父亲拒绝素云的好意,把孩子安置在自己的房内过夜,是因为不想以哀痛示人,从

而使父亲这一形象更加血肉丰满。

2.第二段“外面的月亮虽然还像去年那么圆满,那么光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父亲的哭声中结束,怎样理解父亲的“啜泣”“抽噎”和“哀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本文题为《爱流汐涨》寓意深远,你认为呢?请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探究本

文文题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 解析 C项“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的说法错误,从“小男孩”的行为看; D项“人类是„„群体”的说法过于绝对,“创作动因”的说法也于文无据。

答案 CD

2答案 ①描绘(勾勒)出春天风和日丽的景象,推动了后面农夫们春耕和老黄牛腿断等情 节的发展。②表现(勾勒)出了黑夜的寂静和沉重,渲染了孤独和凄凉的气氛,为后面老 黄牛的眷念和回忆作了铺垫。③表现出深夜里整个村子的黑暗和阴森,不仅渲染了不安 和恐怖的气氛,还推动了后面主人和屠夫合谋杀牛、老黄牛自尽等情节的发展。

3答案 ①“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和“主人斥责他”体现了自私的主人对卖力耕田的老黄牛毫不怜惜的冷漠;②“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表现出主人在兽医的建议下盘算杀牛卖钱的残忍心理;③“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从侧面表出主人雇用屠夫要实施杀牛卖钱的冷酷。(必须是表现“主人对老黄牛无情”的伏笔)

4答案 从立意看,另一种结局能够表现出小男孩的纯真和善良,有利于表现作者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期盼和追求。但这样完美的结局不利于表现立意的批判性,并会削弱小说的感染力。(要从立意角度说,言之成理即可)

1解析 A项不是想用果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而是从前一直是妻子点香,父亲不忍睹物伤怀。D项“使哀恸的父亲变得愤怒”不当。 答案 AD

2答案 ①圆月象征着家庭的团圆,联系着对亲人的思念。对月亮的描写,寄托了“父亲”对亡妻的深沉朴素的怀念和哀悼,更能反衬出父亲内心的“无限的愁闷”。

②儿子因月而唤父,父亲却望月而伤怀,揭示了人物的心情变化,也为下文人物的情感 发展做了烘托和铺垫。

3答案 ①因为爱妻百日之祭,正值月满中天,所以哀悼之情自然流露,忍不住“啜泣”; 儿子的年幼单纯不懂父亲的丧妻之痛,一次一次天真的问话分明把父亲捍守着的坚强堡 垒摧毁(他的话“弄得父亲的心绪更乱”),发出“抽噎”声;妻子死后,始终未曾在孩 子面前哭过,在亲人入睡之后,强忍着悲痛的父亲终于发出了“哀音”。

②这逐渐加深、变浓的哀伤之情,是父亲深沉朴素的情感的自然流露。父亲的哭,既表 现了对亡妻的思念,又表达了内心的孤独痛苦。

4答案 (角度一)爱妻百日之祭在即,又值月满中天,于是主人公(父亲)望月而伤怀,“爱 流汐涨”四个字把父亲的情感形象化,以此为题正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角度二)父亲的哀伤之情逐渐加深、变浓的过程正如汐涨。

(角度三)表现了对亡妻的思念,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主题。(答出其中一个角度 即可,必须结合文本分析)

下午的环境描写凄凉篇三
《语文考试题目与答案(明天的下午的)(修订版)》

1. 诗经六艺?

诗经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2.孔子的治学方法?

• 1、从智力来讲,人分为三种,上智、下愚、中人。 • 2、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3、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 4、学习为自己。“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 5、学习是为了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 6、专与博,博更重要。“君子不器”“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 7、多闻阙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8、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9、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10、为学四忌。“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11、知识的贯通。对子贡说,你以为我是“多学而识之者”吗?不是。我是靠“一以贯之。”(《卫灵公》) •

• 教学方法:

• 1、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2、因才施教。

• 3、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3 对孔子“仁”的理解?

1、《论语》提倡的最高价值和道德要求。 • “巧言令色,鲜矣仁。 • 刚、毅、木、讷,近仁。 • 克己复礼为仁。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 子张问仁:恭、宽、信、敏、惠 • 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樊迟问仁:爱人。

• 修己安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仁与礼的关系:

• 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礼是外在的道德规范。 • 仁以礼为准则,礼以仁为根据。 • 仁是核、里,礼是表、外。 •

仁为本,礼为用。

个人道德以仁,人际交往用礼,“不学礼,无以立”(《尧曰》

仁即人,意思是“爱”。儒家思想的根本和基础就是“仁爱”,因为孔子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天下你争我夺,战乱不止的原因是因为人之间“不爱”了,由此产生的仁爱的思想,希望用仁爱思想拯救社会。

这个思想的逻辑是这样的“亲亲之爱”即亲情,是天生的,是基础的爱。然后逐级会减弱,比如爱自己比还家人多,爱家人比爱邻居多,爱邻居比爱国人多,爱国人比爱它国人多。。。。所以仁爱是有差别和等级了。如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找到了理论依据。

“礼”除了礼仪外,更重要的是礼乐制度,这种制度正是上述差别和等级的体现。什么样的身份享受什么样的待遇都是有严格规定的,比如天子听音乐是八佾(即八排乐手),诸侯六佾...这是孔子重点推崇的。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4.孔子的统制之术?

• 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治国 “道之以政„„有耻有格”

为政首重正名。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野哉由也„„无所苟而已矣。” •

刑与礼的关系。

5.请以薛宝钗和林黛玉为例说明红楼中的象征手法?

1.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株寂寞林

说宝钗是山中高士,大气、高贵,雪喻其冷;林妹妹是世外仙株,神仙,不食人间烟火。

3.第六十三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大家玩擎花名的游戏。 恁是无情也动人——艳冠群芳——牡丹——宝钗

宝钗美人,但是是冷美人,吃的药是冷香丸。无情是她的一种特征。

而牡丹象征富贵。宝钗是有富贵之相,也有牡丹一样高贵气

质的。所以众人说,你也原配牡丹。

莫怨东风当自嗟——风露清愁——芙蓉——黛玉 黛玉是身世凄凉的,命运也凄凉,所以莫怨东风当自嗟。 黛玉总是与水与愁相关的,所以是风露清愁。

黛玉的美,冰清玉洁、出淤泥而不染,所以除了她,别人不配作芙蓉。

• 象征:用具体的形象或事物,去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第22回的谜语

• (1)金玉与木石

• 第五回的《红楼梦曲·误终身》:“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 《孟子》: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晋·阮籍《大人先生传》:人不可与为俦,不若与木石为邻。

• 唐·柳宗元《与肖翰林俛书》:思与木石为徒。 • 清·袁枚

• 心与木石交,家与老农居。(《秋夜杂诗》) • 宁与木石居,不与俗子俱。(《偶然作》) • 北宋·苏轼《木石图》 • (2)翠竹与草蔓 • 潇湘馆: • 竹

• 17回: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 •

26回:宝玉“来至一个院门前,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 •

35回:黛玉“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窗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 •

40回:(贾母与刘姥姥等)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

• 45回:(黛玉)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

《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

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 郑板桥《题画》: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 草蔓

17回“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

第40回“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 •

• (3)先天之症:

第三回: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

第七回: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他说我是从胎里带来的热毒„„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了。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天的露水十二钱,霜降之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6阮籍咏怀两首鉴赏 详见P184

(阮公《咏怀》,反复凌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集于中,令读者莫求归趣,此其所以为阮公之诗也。必求时事以实之,则凿之。)

阮籍的诗大量运用了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其实,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诗也并不难解。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政治形势险恶,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忧思独伤心。”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和愁闷的心情。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史书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所以这首诗,只要看他“孤”“独”二字,就不难“曲径通幽”了。

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这是从实景来理解。然而,也不妨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其六十一》)呵!这两句诗,实际上是化用王桀《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清人吴淇说:“‘鉴’字从‘薄’字生出„„堂上止有薄帷。„„堂上帷既薄,则自能漏月光若鉴然。风反因之而透入,吹我衿矣”(《六

朝诗选定论》)。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从这幅画面的表层意义上,感受到诗人的旨趣。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这虽非屈子那种“登昆仑兮食玉英”的浪漫境界,但那种特立危行,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五六句,诗人着重从视觉、感觉的角度描写,五六句不但进一步增加了“孤鸿”“翔鸟”的意象,而且在画面上增添了“号”“鸣”的音响。这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之物、眼前之景,又同时是诗人自我的象征,它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北林”化用《诗经》“鴥(“音郁”)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之典,从而暗含了思念与忧心之意。“北林”与“外野”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

结尾二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有如庄周梦为蝴蝶后“蘧(音“渠”)蘧然而觉”,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他也许想到许多许多:“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却“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诗人只能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孤独地徘徊,永恒的悲哀。

纵观全诗,似是“反复零乱,兴寄无端”(沈德潜语),“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质”(王夫之语),但如果把握了诗人“悲在衷心”的旨趣,就自可理解这首“旷世绝作”。“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在《诗品》中对阮籍诗的评价,当是不易之论吧!

《咏怀诗》其十九以佳人喻理想,写诗人心虽悦之而无由交接,表现了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寄言云霄间,挥袖凌虚翔。飘摇恍惚中,流盼顾我傍。悦怿未交接,晤言用咸伤。

这首《咏怀》,在写法上是颇为别具一格的。诗人阮籍运用那灵动秀逸之笔,描绘了一位飘飘云端的美人形象:在梦幻般恍惚的云腾雾蒸之中,诗人仿佛看到了那位西方美人,她简直像太阳一样光明灿烂。她身上穿着精美纤细的丝绸罗衣,佩戴着叮当作响的双璜璧玉;修饰过的仪容弥见神采焕发,姿态十分优美;随着清风,她身上散发出阵阵幽微的芳香。她忽然登上高处,似

乎是在眺望所思念的情人;看她举起袖子,是为阻挡那刺眼的朝阳。她的身影寄托在云霄之间,挥舞着衣袖凌空飞翔;她虽然恍惚迷离地飘飘在空中,但分明又像在诗人身旁流连忘返,目光还频频地顾盼。然而如此多情令人爱悦的佳人,可惜只是在迷离惝恍的幻境中看见,未能真正与她交往接触。因此,当美梦惊醒之际,面对现实的黑暗,追味梦境的甜美,无限感伤,便悄然爬上了诗人的眉尖心头„„

全诗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写美人的光彩、服饰、姿容、幽香等静态;又以登高、举袂、挥袖、流盼等一系列动态描写,展现出美人凌空飘舞的轻盈和远眺近盼的相思多情。诗人借助于幻觉,故写得缥缈恍惚,如幻似真,充满着朦胧之美。这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腕力。

阮籍的《咏怀》,大抵是以比兴手法来表现他的难言隐衷。这里的美人形象,自然也不是无所寄托的。那么,她究竟像征着什么呢?元人刘履:“此嗣宗思见贤之君而不可得,中心切至,若有其人于云霄间,恍惚顾眄,而未获际遇,故特为之感伤焉。”(《选诗补注》)“贤圣之君”,是对封建士人理想政治的人格化,而中国古诗又素有以美人芳草来比类贤君的传统,因此,刘履的说法也不无道理。另外,“西方有佳人”之句,显然源出于描写西周舞师的《诗经·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之语。这首诗,根据前人理解是以美人比贤者,而伤贤者处于非位。这种注解是否正确可以不论,但阮籍用此典自比贤人失位,以抒发自己济世不得施展的郁闷,——这也未必不可。

“贤君”也罢,“贤者”也罢,因为阮籍的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千载之下,我们也难以深究了。如果我们将这个诗人神奇想象中的美妙幻像,理解为诗人心目中的朦胧的美好理想,这大致上总不会是错的吧。而这个美丽女性形象,被描写得如此熠熠生辉,如此令人仰慕不止,我们又可从中看到:

处在漆黑长夜中的诗人,对理想的向往之情,可是何等的炽烈!

7曹丕杂诗鉴赏

曹丕《杂诗》其一

漫漫秋长夜,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从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

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详见语文书P183

曹丕是一个有着浓重的生命感伤情绪的诗人。亲朋群宴、觥筹交错中,他却是常常“乐往哀来,怆然伤怀”;在丹霞蔽日的美景面前,他会脱口而出“月盈则冲,华不再繁”的谶语;目睹汉末的天下大乱、民生凋敝的情景,使他对生命的脆弱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今日之乐不可解明日之苦,今日之兴不可免明日之亡。当无比强盛的大汉帝国大厦将倾;当受命于天的汉天子成了曹家傀儡,当身边活蹦乱跳的友人转眼逝,;当这一刻还是亲朋满座酒酣耳热,下一刻就已经“眼中无故人”时,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依靠和信赖呢?敏感的心屡屡受到这样的震动,于是他能以帝王之尊一次又一次的说“古往今来未有不忘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

王夫之谓曹丕的诗为仙品,是因为他有一颗非凡的诗心,不可为后人所模拟。那是一种弗待于物的敏感。叶落雁翔,时序转换;人之喜悲,物之存亡,都可以引起诗人的感叹。“高山有涯,林木有知,忧来无方,人莫之知”,抒发着一种莫可名状的哀情。既是莫可名,所以也就不可解,以至郁结于心。当诗人转念而想到“人生如寄,多忧何为?”遂“载驰载驱,聊以忘忧”时,一种更深刻的悲哀却在刻意的消解中生成。曹子桓不曾有机会体尝去国怀乡、忧馋畏饥的悲愤;也没有国家不幸、身世浮沉的经历。“诗穷而后工”在他身上并不合适。他的诗中少有寄寓,有的只是人世间最永恒的主题:乐之短,愁之长,爱别离,求不得„„ 三曹之中,子桓的作品是最像文人的一个。作为诗人的他以及作为帝王的他大多数时间都可以分裂开来。在诗歌里,他有时喜欢化身成为多情的女子,为不归的丈夫而伤怀,在“悲风清厉”的秋夜“援琴鸣弦发清商”——这样的短歌微吟自是意正辞柔;或是成为思乡的游子,在长夜未央时“披衣起彷徨”——这样的轻叹可谓微风远韵。他喜欢的那些意象——秋雁、衰草、明月光、清水波、哀鸣的琴、空空的床„„那么的美丽又是那么的哀伤——共同串连出一种温婉的大气。然而这种大气毕竟不同于“大风起兮云飞扬”,因此难怪有后人讥他“殊无人主迹象”。 而曹植的风格风流奔放,光芒咄咄逼人,更像一个被宠爱的世家子弟而又才华横溢。曹丕年纪轻轻却更有一份伤春悲秋的敏感,与他的帝王形象不符----要知道这江山也是他打下来的,戎马一生,和南唐后主李煜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历练。 《杂诗》是游子之辞。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思乡之叹中融入了强烈的生命意识,诗句间流动着建安时代特有的悲怆情绪。诗歌以浮云起兴,以浮云的随风而行、无力自持来比喻游子听凭外力摆布,飘零异乡的命运。在哀叹游子命运的同时,又隐含着

人生如浮云、漂泊无依的深长感慨,使诗歌的内在意蕴高出一般的思乡之叹。全诗文思飘忽,有如“风回云合,缭空吹远”(《船山古诗评选》),把人生飘零的苦闷以一片浮云牵出,笔触轻灵,不着痕迹。

《杂诗》中,诗人把游子放在漫长的秋夜,凄凉的北风之中来描写,为游子抒发思乡之情做好了铺垫,然后展示出一幅深秋月夜的图画:清清的流水泛着波汝,皎洁的月光洒落银辉,天汉流转向西,参星和晶星正错落在夜空,草丛中的秋虫悲切地鸣叫,失群的孤雁独自飞向南方。幽谧、凄凉的深秋月夜,萧瑟、孤寂的环境气氛更加使这位背井离乡之人产生了思乡之情,这里虽为写景,但景中情长。所描写的意境深远独绝,“清新万古”。陈祚明赞之为“诗之上格”(《采菽堂古诗选》)实不为过。 因为社会的动乱、生计的逼迫,多少士人背井离乡、抛妻别子,于是游子思妇成为建安时代的普遍现象,曹丕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忧伤情思中的生命意识。

游子飘泊在外,孤苦无依,有家难回,对世态的炎凉、人生的冷暖体味尤为深刻。《杂诗》二首展现出了游子的痛苦难言心态。在“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之时,游子徘徊在旷野,他的情思倾向故乡,思乡情结困扰着他,“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故乡,是他在无依的飘泊中渴望停泊的港湾,那里有他的亲人,有他生命的根,然而他不能归去,只有“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曹丕借游子题材,表现了人生的孤苦飘零,有一股苍凉之气贯注其中。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年寿有时而尽,乐荣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末若文章之无穷„„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恰是他自己的写照,帝王事业早已成为二十四史的一段文字;而通过文章和诗歌,他在千年之后却依然可以动映人心。

8牡丹亭第十出中小令鉴赏 ——步步娇 皂落袍 至少要能翻译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 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解说:晴空的庭院游丝如烟,春在飘荡的游丝上呈现。刚迈步又迟延,退而回房理花钿,没 想到菱花镜偷照了半个颜面,害得我将发髻梳偏。步出闺阁羞将身姿显现。 鉴赏:从游园前的整装美容,可以看出杜丽娘怎样的心理活动?怎么去理解这种心理活动? 提示:欲行又止,想扮得和春色相当;整装美容后,第一次从镜中惊奇地发现自己的俊美, 使自己情不自禁、羞答答的将发髻也弄歪,还故意自我埋怨,写出了少女含情脉脉、自我欣 赏的微妙心理。杜丽娘的这一发现极为重要。它更激发了杜丽娘

下午的环境描写凄凉篇四
《环境描写句的作用》

下午的环境描写凄凉篇五
《小说之环境描写》

下午的环境描写凄凉篇六
《《祝福》环境描写公开课》

下午的环境描写凄凉篇七
《阅读中的环境描写及作用》

1

2

3

下午的环境描写凄凉篇八
《小说中环境描写》

下午的环境描写凄凉篇九
《小说阅读二 理解环境描写》

小说阅读二 理解环境描写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 小说环境知识。

1、环境描写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包括人物

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等;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包括小说

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环境描写手法

(1)运用修辞手法描写环境: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等;

(2)运用表现手法描写环境: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描写、细节描写等;

(3)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从光、声、色等方面描写;

(4)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进行描写;

(5)观察景物有层次,按照空间顺序(如由高到低、由近及远、由内向外等)、时间顺序

(如有早到晚、从光线明亮到光线暗淡等)。

二、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2)交代事情发生时代背景。如《骆驼祥子》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

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

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生活的背景,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

苦和悲惨的主题。

(3)暗示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小说里的环境描写,往往具有一定的暗示性。如鲁迅小说《故

乡》开端部分对故乡凄凉环境所作的描绘,不仅展示了一个落后封闭的农村小镇,为情节展

开创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也向我们暗示了辛亥革命十余年后中国广大农村的封建思想、封建

秩序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的社会现实。

(4)渲染故事气氛,奠定基调。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或喜庆,或清冷,或悲凉,用来感染读者。

(5)烘托人物的心情、心理、性格。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心理活动,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做客回来有一段景物描写:天开始

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

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这段景物描写来自孙少平的

目光,暗示了一个下午的经历如此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现在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映

衬着人物的心理——从最初的惶恐,到后来的紧张,再到最后的心情舒畅。

(6)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就推动了故事情节一

步步走向高潮。

(7)衬托小说主题。《祝福》的环境描写是独特的,有祝福的鞭炮声,有阴冷昏暗的雪天。祝福中的祭祀活动本是一种风俗,但当它被用来麻痹劳动人民精神时,就变成了一种封建迷

信。这些都暗示了《祝福》的主题思想。

(8)反映人物个性品格和生活情趣。环境描写在一些小说中可以反映人物个性品格和生活情

趣。如《红楼梦》中贾母的住处,有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说明这位老祖宗地位尊贵,又

不管事,于是一味找乐的情趣。贾政的小正房内摆放着半旧家具、书籍、茶具等,显示出他

保守、迂腐、假正经的个性品格。

2.社会环境的作用

(1)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

酒店的格局的描写,赋予人物活动以特定的空间,就像一幅清末江南小镇的世俗画。顾客贫

富悬殊,阶级对立明显。展示孔乙己是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的另类形象。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主题。《小团圆媳妇之死》(《呼兰河传》选段)“看热闹的

人,络绎不绝”,“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这段描写,揭示小

说的所讲故事的环境氛围——大家在枯寂的日子里期待着有戏可看,哪怕这戏是以别人的生

命为代价,人生百无聊赖,精神贫穷,才使得人性淡失。周围的人在小团圆媳妇之死中既推

波助澜又充当刽子手角色。

3.具体场景描写的功能

(1)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基调,或者定下叙

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2)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主人公。

(3)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引导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

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4)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可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

(5)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老人

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斗争的象征。小说中

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三、小说环境描写考查与解答

1、常见考查角度:(1)找出描写的句子,并分析描写了怎样的环境?(2)XX处描写有怎

样的作用?(3)对指定环境描写句段进行鉴赏分析 。(4)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

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一般解答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 染„„气氛)

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

③人物(烘托,衬托)

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表述格式: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

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

节发展。

四、练习反馈。 孤 城

浓雾锁城。不过才十几分钟,这座小城便成了孤城。

警察封锁了高速路、公路。雾太大了。得到警察封锁道路的消息,李生慌了。

他觉得害怕,好像自己一个人被扔在小城里,孤独无助。尽管他知道周围都是人,但这些人

不是他的亲人。他的亲人在城外,在距离小城二十五公里的乡下,那里鸡鸭成群,小桥流水,

李生迫切地想要回到那里,回到亲人的身边,那样才踏实。

李生跑下楼,掏出钥匙准备开车,想到警察已经封了路,又沮丧地收回钥匙。他只有走

着回家了,警察总不至于连人都拦截吧。

浓雾遮蔽了周围所有的东西,除了身旁四五米的范围,其它什么也看不到。李生停下来,

可以听到有高跟鞋叮叮叮敲击路面,有人在说话,隐约有人影影绰绰晃动.有人匆忙从他身

边跑过,嘴里嘟嘟囔囔说着什么,一个人在身后喊着那人的名字,那人答应一声,没有回头。

偶尔有一束黄的光缓慢地闪过,远远有嘟嘟的喇叭声。

李生心慌得厉害。他想看到熟悉的人,看到熙攘的汽车,想跟人说话,说什么都行。

过了一个路口,又过了一个路口,雾似乎越来越浓,像牛奶漫天倾泻,抹也抹不开。

李生掏出手机,试图找出一个人跟他聊天,很奇怪,显示有信号,手机就是打不出去。他一

遍一遍地拨手机里存储的每一个号码,不管谁。110、120、119,甚至114,他都拨了,一

个也拨不出去。

李生加快了步伐。总会走出去吧。越这样想,却似乎越陷入了迷宫,好像一直在原地打

转。像被人施了魔法,所有的东西都消失在浓雾里,轻飘飘地,就没了。

突然,一条黑色的小腊肠狗从身边跑过,李生欣喜若狂,可爱的小狗,尽管它不会说话,

但也是个伴。李生紧跟着脚步轻盈的小腊肠,生怕跟丢了。

小腊肠似乎明白李生的心思,它的脚步慢下来,李生可以很轻松地与它并行。李生默默

地说:小狗,谢谢你。

也许是觉得没意思,和李生一起跑了一会儿,小狗叫了几声,突然往斜刺里窜过去,李

生喊“站住”,但无济于事。少顷,他听到了两只狗的叫声,小腊肠找到了它的伙伴。

真是悲哀啊。

走,赶紧走。赶紧离开这座可怕的孤城。

终于,到达出城的路口了。警察背着手站成一排,如果不是身上米黄的荧光背心,李生

根本看不到他们。

他跑过去,想从警察中间穿过。可他们站得实在太密,李生又太胖了,根本穿不过去。

李生说:警察同志,请让我过去。这些威严的警察居然没有一个人搭理他。李生拉拉他们其

中一个的衣服:求求你,让我过去,我要看我爸看我妈我妹看姬小凡。还是没人搭理他,好

像他面对的是一排水泥砌的警察。

李生哭喊起来,他的恐惧已经蕴集到了顶点,一下爆发出来,孩子一样大声地哭,绝望

地喊。但那些警察依然无动于衷。

喊过哭过,李生的心稍稍安定了些。既然哭喊没用,就要想别的办法,必须尽快离开这

里,离开这座浓雾紧锁的孤城。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李生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

他只能盯着那些米黄的背心,连成一条线的黄背心,从那里感觉到一点温暖的气息。

过去的日子,排山倒海一样来到李生眼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和妹妹在一起,和姬小

凡在一起,快乐得到处都是和煦的阳光,多好啊。可现在,除了雾什么也没有。

就在李生一屁股坐到地上,丧失一切信心的时候,天居然一下放晴了。浓雾像缕缕的丝

帛一样被轻轻抽走,霎时,阳光遍地。

他恍惚地站起来,看看前方,一条宽阔的道路,通往他家乡的路,路上全是等待进城的

人和车。看看身后,一座座美丽的大楼高高挺立,楼上的招牌清晰可见。

一切就像梦一样。

一个小警察过来对他说:走吧,现在可以走了。

去哪儿?

你不是要回家吗?

我回去干嘛?又没事,我上个月刚回去过。

可是,你刚才哭着喊着说要回去的。

我现在又不想了。

李生转身向回走,一座大楼的十一楼上,有他打开的电脑,没干完的工作。

1、作者在小说中多次写到浓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你结合全文的内容简要地回答。

看护父亲的孩子 (意大利 亚米契斯)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

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

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

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

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

“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话

吧!”

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

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

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

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

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自己

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

慰病人。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

再见!”

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那人

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

箭似的跑到他身旁: “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

医院了,快把我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

好吗?我正要出院!天呀!竟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

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

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一等!

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住了5天,已经把他当作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

他不能没有我。父亲!请暂时让我留在这里吧!”

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

“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院。进来的时

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

块钱你当作零用。再见!”父亲说完,吻了儿子的额头就走了。

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洛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

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瞳孔渐渐缩小而且渐渐昏暗起来。西西

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

“他去了!”西西洛叫着。 “回去吧,善良的孩子。神会保佑你这样的人的,你将来会得

到幸福的,快回去吧!”

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没什么可送你的,请收下这花当作纪念

吧!”

“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但是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说完将花撒在

病床四周,“把这花留下当作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再见!”

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

亲!”说着取出衣服包,打起精神,缓缓走出去。

外面天亮了。

1.明明是西西洛认错了父亲,作品为什么还以“看护父亲的孩子”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

理解。

2.小说首尾都有一段精短的景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3.文中对病人有两处关于嘴唇的动作描写:①“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②“吃力

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病人到底要说什么?试作探究。

4.这篇小说描述了乡下孩子西西洛在医院看护父亲的故事,情节安排十分精巧,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

答案 ①交代了故事产生的背景和原因。②烘托了人物紧张、慌乱的心理。③象征着人在城市里的迷失。④是雾让李生强烈地感受到与亲人的阻隔。⑤线索作用,串联故事情节,设置人物活动背景。

(6分)答案参考:

12.(3分)答:文章从西西洛急着赶去看护父亲写起,行文处处紧扣西西洛对父亲的细心照顾和看护,(1分)

特别是得知认错了人竟然还选择了留下,明知不是自己的父亲竟然还以“父亲”称呼,(1分) 这些情节都充分表现了西西洛的善良、充满爱心的美好品质,进而表现出小说的主题。(1分)

13.(4分)答:开头“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烘托了主人公焦急、忧虑的心情。(2分)

结尾“外面天亮了”象征着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觉,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2分)

14.(3分)参考答案:超越亲情的爱,是更美好、更高尚、更可贵的人间之情。(符合小说的主题,言之成理即可。超过字数,酌情扣1到2分。)

15.(4分)

答:①你真是我的儿子吗?我怎么觉得你好像既熟悉却又十分陌生?到底是我病糊涂了,还是你认错人了呢?真是你吗,我的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2分)

②谢谢你了,善良的孩子!谢谢你这些天的照顾!谢谢你在我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了我亲人般的温暖!我就要走了,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回去吧,孩子,愿神保佑你,愿你幸福!(2分)(探究要符合小说的情理,如①处应表现病人狐疑的心理,②处应表现病人感激的心理。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16.(6分)答:小说的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十分精巧。(2分)

西西洛悉心照料并且为之悲伤落泪了五天的“父亲”竟然不是自己的父亲,得知认错了人竟然还选择了留下,明知不是自己的父亲竟然还以“父亲”称呼,都出人意料。(2分)

“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病人总是凝视着他”,以及西西洛的善良和爱心都使情节发展又在情理之中。(2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13481.html

    【下午的环境描写凄凉】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