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跨年说说诗歌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2016跨年说说诗歌篇一
《说说诗词》

说说诗词

渭城一初中 九(一)班 师冉婷 指导教师 :赵亚群

诗词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最好的宝贝了。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所作之诗歌数不胜数,但总有几首是最出名的,那些诗词总是比其他的多些意趣,让人回味无穷。

说起诗词,不得不想到文学巨著《红楼梦》,撇开其他先不谈,《红楼梦》的诗词文化也算得高峰了。其词或悲或喜,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尤其在《香菱学诗》这个片段中,我们更是能很好的体会到诗词的要领,香菱做的前两首是失败的。第一首诗的意境太过直白,也缺乏新意,像“玉盘、冰盘”等都是前人用过的,自己再用的话会显得苍白无趣;第二首是进步的了,能够学会运用一些别的事物来衬托而不会太过显露了,但却是跑了题,不像是写月而是在写月色,整体也还是略无新意,意境不慎明朗,让人觉得有些云里雾里;第三首便可以说是成功的了,整首诗未落俗套,情景烘托也是恰到好处,初看时不像是在写月,但细细去品读却是和月契合,整个意境鲜明又不直白,那月的形象活起来了,真使人回味无穷。

其实诗词是这般,我们写文章也是一样的。首先不能太过直白,没有新意,其意境一定要深厚,形象要突出,要活起来,最后还需注意美感,包括用词、语言、结构都要有美意。当然,这只能算是理论,更重要的还是练习,勤奋是少不得的,就像香菱,也是在对诗入“魔”之后才终有所成。

2016跨年说说诗歌篇二
《说说诗家语》

说说诗家语

□薛近芳

有人说,写诗就是写语言。这话很对,

“文因为诗是语言艺术,语言是诗的载体。

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高尔基)。不过,诗的语言并不等同于口语或其它体载的艺术用语,她有着自己表述的独特性,为此,王安石很有见地的在《诗人玉屑》中最先提出了“诗家语”一说。

诗家语,即写诗的用语,或者说“诗化”了的言语。何谓诗化?那就是“音韵化”“形象化”、。音韵化,即平仄格律化。平声字读音响亮明快;仄声则低回沉郁。平仄交替,抑扬顿挫,读起来跌宕有致,金声玉振,琅琅上口,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而形象化则是运用艺术思维摹写情思,也就是借外界客观物象寄托或表现自己的思

“形象思维”,想感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形象”还只是客观物象,它就但严格地讲,

在那里,如黄鹂、翠柳,在没有赋于个人情感前,它仅是一种外在实物,当把主观情愫借这个物象表现出来时,在诗中就行成了“诗意的象征符号”———意象。譬如,红豆能寄寓相思,明月可借以思乡,杨柳象征惜别等。

由此可知,诗的语言是把交际功能降低到最低度的语言系统,是在其母体语言———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具有美感魅力的文学语言,所以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提出,诗家语的基本特征是“精练、含蓄,用形象写情思,时空可以跳动”。这就为诗家用语确定了它的性质。

精练,即精准凝练。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一个“闹”字,境界全出。此所谓“一字妥贴,全篇出色”。因此,诗家用语须“惜墨如金”,“尺水兴波”,以小见大,以一

诚如金圣叹所言,七当十,不用装凑赘语。

律八七五十六字,如同五十六座星辰,自家有自家执掌,各家又有各家联络,字字如“龙鳞遍体,鳞鳞出雨”。

含蓄,即蕴藉,包含,委婉,指遣词造句讲求含而不露,弦外之音,避讳直白,即所谓“做人贵直,作诗文贵曲”。

时空,是抽象概念词,如何表现其跳转呢?前人提供了用形象语言表述的例子,如“古人不识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将时间空间化,空间形象化了。诗中语言的跳动,有时还借用“意象脱节”(语不接意接)的写作手法。象杜甫“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是利用汉字象形,一字一义的特点,在诗句的语法结构上,大

连胆突破,形成无谓语句,努力省略介词、

词、语气等虚词,而只让实词特别是名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诗的意象,从而拓宽意境,增加含金量,提高词语的弹性和张力,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诗家语与口语其不同处,从哲学和诗美学的角度讲,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日常语指向语言外的实体世界(客观世界),强调与事实对应的准确性,突出传达信息的“工具功能”;诗家语则是指向语言所虚构的艺术世界(主观世界),突出表现感情、激发想象的“表情功能”(张国鹄《诗家语与日常语》)。

有道是,“言为心声”。巧妙地运用诗家语写出的具有时代最强音的好诗,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优美,最动听的“心灵之歌”。

苑纵横

64

2016跨年说说诗歌篇三
《说说古诗文的意境》

说说古诗文的意境

说说古诗文的意境安徽

鲍亚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什么是意境?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王羲之《兰亭集序》一开头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说的是抬头一看宇宙如此之大,低头一看,世界万物又是如此丰富多彩,生机勃勃。接下去说:“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游览者的眼睛是游动的,心胸是敞开的,游目骋怀,因此得到了一种极大的快乐。而这种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王羲之接下去又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宇宙无限,人生有限,正如孔子在岸边望着滔滔的江水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就是人生感。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极有名的文章。王勃在文章开头也描写了滕王阁建筑的美,但接下去说,滕王阁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它可以使人看到一个无限广大的空间,看到无限壮丽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然后他就写到,在这种空间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就是滕王阁所引发的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的感受和领悟。我国云南昆明有一座大观楼,楼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这是一个广阔无边的空间,下联是写无限的时间:“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引发了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叹。大观楼的这副长联,和王羲之、王勃的两篇文章一样,都说明兰亭、滕王阁、大观楼可以使游览者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陶渊明有两句有名的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是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有区别。区别就在于它不仅仅是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事件的意味,而是要超越具体的事物和事件,要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唐宋词很多作品很有意境。其中一些大家熟悉的名句,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们读这些词,感到的是一种惆怅,好像旅客思念家乡,茫然若失。这种惆怅是一种诗意和美感,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2016跨年说说诗歌篇四
《说说古诗教学》

说说古诗教学

一、古诗教学的意义。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是一份宝贵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一时代最完美确切之解释须向其时之诗中求之,因诗之为物,乃人类心力之精华所构成也。”(英·安诺德语)所以,现在我们小学阶段进行古诗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能使学生较为正确地认识古代社会,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增强爱国主义感情。

二、古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古诗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诗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在省编义务教材中共收录唐宋时期名家诗篇23首,这些古诗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程度而选定的容易理解接受的五言或七言绝句(除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但唐宋毕竟是遥远的过去,在社会环境、生活特点,语言习惯等方面与现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这方面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学习古诗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对唐宋诗歌的特点,诗人的生平及文学风格,特定的历史背景要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古诗教学的顺利进行。譬如,了解唐诗“以情景为主,即叙事说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宋诗是唐诗的延续,它侧重于“运思造境,炼句琢字,皆剥去数层,透过数层”,并“以清奇生新深隽瘦劲为尚”的特点,则有利于在研究唐宋诗教学时有所侧重,有的放矢;了解历史,了解诗人,则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情感动脉;掌握古诗的语言特点,则有利于扫清教学过程中的语言障碍。这些方面都可能成为古诗教学中的突破口,使学生真正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怀,从而喜欢古诗,并且掌握学习古诗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古诗教学的方法。

古诗教学的方法就是朗读与分析相结合,两者必须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1、朗读。

毛苌曰:“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鲁迅先生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都在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就朗读的指导而言,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的朗读。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时语速可平缓些,语调可略微低沉些,要读出思乡的情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要以豪迈的语气去指导朗读,体会到河山的壮丽,诗人的喜悦之情;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要以喜悦的自由的语气指导;陆游的《示儿》,要突出诗人的悲痛心情与悲壮的气概。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初读

时就使学生的感情有所定向,有利于理解诗意。

第二阶段,加深理解的朗读。初读是感受,那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在朗读中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然后经过分析得知这样美好的河山已被金所占,再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直到体会到对祖国深沉的爱。在这个阶段,通过分析朗读,使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阶段,深化理解的朗读。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辨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个阶段的朗读中借助插图和分析,使学生的脑海中再现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场景:在美好的季节,李白在黄鹤楼愉快地送孟浩然到景色迷人的扬州去,当孟浩然的船扬帆远去了,李白还在江边目送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同时品味“烟花三月”的宜人景致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真情表达的方式:以浩浩长江水暗指自己起伏的心潮,也就是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与自己的无比向往之情。

简而言之,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指导朗读时必须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诗背熟),要循序渐进。教师要明白这是教法,也要让学生明白这是学习古诗的最主要的方法。

2、分析。

古诗分析必须因“材”而定,从有利于学生了解、掌握的角度去研究教材、教法。

⑴、借助历史,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

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应介绍南宋的有关历史及诗人的生平:陆游出生三年后,徽宗、钦宗二帝被金所掳,北宋灭亡。亡国之痛、流离之苦伴随他成长,而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促使他更加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来得不到朝庭重用,多次罢职闲居,壮志难酬。最后,被罢斥归山阴故里,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秋》是归故里的第四年,也就是68岁时所作,《示》是85岁时,也就是临终之年,这是他的绝笔诗。有了这方面的知识,才能深刻地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秋》中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是诗人为大好河山的沦陷而感到无比愤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便可知其中遗民哭了六十多年,能不泪尽吗?能不盼望王师到来吗?同时可明白诗人是在为遗民呼号,想引起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心,那么,诗人的爱国之情也就显而易见了。《示》中诗人在他有生之年(80多年)时刻不忘收复中原,可惜未能实现,“但悲不见九州同”,悲痛之情便跃然纸上,但至死坚信王师北定中原之日必将来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悲壮之情直逼读者。

再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告知历史背景:中原被占,宋高宗不思恢复,而是安于一隅,在杭州建明堂,修太庙。达官显宦,富商巨贾也相继营造宅第,杭州成了他们的安乐窝,具有了当年汴京的规模。而当年的汴京,也是巨宅别墅,

秦楼楚馆,歌舞无虚日,以至朝廷倾覆。有了这些知识,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承平气象,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

所以,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补充、介绍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让学生学会在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⑵、把握语言特点,巧作处理。

古诗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它受格律要求,字数的限制,有时为了强调某一部分,在表现形式上常有倒装、省略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把省略的补上,把颠倒的顺序倒过来,使之与现代语言习惯相接近,使学生容易理解。 在诗中因字数所限而省略,如李白《望庐山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句,教学时可由“疑是银河落于九天”而换成“疑是银河从九天落”。有的为强调某一部分而使词序颠倒,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在教学中可处理成“西湖六月中风光,毕竟不与四时同”。有的为了照顾押韵、平仄等问题,把词序句序颠倒的,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小扣柴扉久不开,应怜屐齿印苍苔。一枝红杏出墙来,满园春色关不住。”古诗的语言相当精练,有些诗具有很强的跳跃性,省去某些过程与联系,而儿童语言的特点则与此有一定差异,这样对理解诗意就造成了一条鸿沟。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一定的坡度,进行合乎逻辑的补充和连缀,把不连贯的地方连贯起来,把含蓄的地方体会出来,以便于学生理解。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诗中省略了诗人的三个问句:“师往何处去?”、“采药在何处?”、“在山的何处?”在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先“安置”好这些问句,必将较能顺利地理解全诗的意思与诗人的感情变化。

掌握古诗中的这些特点,将古诗“善意的改造”一下,将有利于学生较容易地理解诗意,为将来灵活地学习古诗奠定基础。

⑶、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

有些诗的分析,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的内容就是围绕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独”而展开的。正因为“独”,又逢佳节故而“思”,想到“兄弟登高处”的情景。而“少一人”也正是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的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全诗的思想感情集中在一个“思”字上,他为什么“思”,正因为看到了“明月”,为什么在深夜诗人不能入睡,是因为“床前明月光”如“地上霜”。由此可知,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可以顺着或倒着分析全诗,都会显得得心应手。

诗中有些词句可以帮助解释诗中所描绘的现象的原因,这些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不可放过的。如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船儿为什么驶得这么快,原因就在于白帝城的地势高——彩云间(当然其中有诗人的表现风格,与当时遇赦而归的喜悦之情使之然也)。有些咏物的诗,它抓住事物的种种特点而描写,其中蕴含着诗人对所咏对象的一种感情,教学中学生可能不易体会到,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重点词句作文章。如王安石的《梅

花》,其中写到梅花的三种特点:“凌寒独自开”——开花的季节(不怕严寒),“遥知不是雪”——颜色,“为有暗香来”——香味。再让学生比较诗人最喜爱梅花的什么特点,稍作启发,便可使学生知道是“凌寒独自开”,由此理解全诗的主题。像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间接抓住重点词句分析。

总之,教学古诗有定法而又无定法,我们要因教学的诗歌而定。关键是要给学生一条学习的捷径。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教学一首诗时不仅仅要重视让学生明白一首诗的诗意,更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2016跨年说说诗歌篇五
《2012个性说说唯美诗句》

1.把眼泪留给最疼你的人,把微笑留给伤你最深的人。

2.哭过的眼睛看岁月更清楚,痛过的心会更懂呵护幸福,所以放开他的手,我会微笑朝前走,他曾经给我的爱会继续温暖我的未来,至于伤害,交由时光掩埋。

3.许多人都是这样,可以忍受与你相隔万里,却无法忍受与你一墙相隔。

4.或许是因为泪太真了,所以有些心颤。

5.云,终究是云。不过,它委屈时,也会落泪,那便是雨…

6.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还在身旁,却犹如远在天边。

7.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你流泪的人不会让你哭泣。

8.传说有一个无泪之城,城里的人开始是因为只有快乐而没有眼泪,后来是因为眼泪流干了。

9.眼泪撒落一地,再也捡不回来了。

10.你知道旋转木马吗?这是最残忍的游戏---我们彼此追逐,却隔着永恒的距离…

11.从来不需要想起,因为从来未曾忘记。

12.最痛的伤口,从外面是看不到的。

13.和你一同笑过的人,有可能把他忘记,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忘不了。

14.风在吹,我和我的梦都慢慢睡着了。没有梦的城市,

好寂寞。

15.我们在草丛花间愉快地追逐,我跟我的梦一起嬉戏。

16.无奈的错过组成了无法遗忘的青春往事。如果事先把相遇设计的十分完美,那么便不会有那些撕心裂肺的爱情,不会有那些撼人心弦的感动。但正是因为这些错过才让我们有了对下一次感情的期待。

17.花开了,又谢了,只有荷叶还撑着,痴情地回忆花的容颜。

18.爱就像拔河,一个人放掉,另一个人就会受伤。

19.火车的一头是永远的牵挂,另一头则是永远的向往。

20.我在河的对岸观望我的青春,看得平静又伤感。

【导读】

人生,总是充满许多痛苦与无奈。它们就象时光里的一粒灰尘,温柔里的一颗毒沙,与我们一生相伴!下面的句子。让你读懂人生!

【正文】

1、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爱情是扔出了就收不回的赌注。

2、每天把牢骚拿出来晒晒太阳,心情就不会缺钙。

3、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4、相遇,心绪如白云飘飘;拥有,心花如雨露纷飞;错过,心灵如流沙肆虐。回首,幽情如蓝静夜清。

5、明明是傻,却说是逆向思维。

6、在人之上,要把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

7、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8、路是大地一道难愈的伤痕,因此人生每一步都是隐隐的痛。

9、若能一切随她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10、爱象圆周率,无限不循环。

11、网上岁月如飞刀,刀刀无情催人老。革命身体最重要,上网不要熬通宵。

12、漫漫人生路,一直 在迷路。

13、有些故事的开始和结局造就注定了的,不管过程能用月光宝盒更改多少次。

14、青春,一旦典当,则永不能赎。

15、所谓的低调就是不露痕迹的高调。

16、别总埋怨老天对你不公,其实老天根本不知道你是谁。

17、别指望所有的人都能懂你,因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做了萝卜,自然就做不成青菜。

18、美好的爱情,会教会我们如何看待一个不完美的人。

19、黑夜给了我黑色的鼠标,我却用它游戏到天明。

20、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是一场凄凉的悲剧。

2016跨年说说诗歌篇六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一、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的基本概念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1)内涵不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2)范围不同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3)获得不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但这并不是说,意境就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了,因为诗人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诗人的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有着为这个民族共同感受得到的意境。当然,优美的意境也能为其他民族所感知、认识,毕竟,人类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认知。

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外国诗歌。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诗中应用了两类意象: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做自我的意象;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做爱人的意象。细细数来,竟有12种之多。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展现了这样的的意境:无论我是什么,我都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出一切,表达出了对爱人深挚的爱慕之情。虽然一些意象和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不同,但这样的意象和意境,也会令我们认同,同样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

【附:我愿意是急流】

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

我愿是一条激流,

是山间的小河,

穿过崎岖的道路,

从山岩中间流过。

只要我爱的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里,

愉快的游来游去:

我愿是一片荒林,

坐落在河流两岸,

我高声呼叫着,

同暴风雨作战。

只要我爱的人.

是一只小鸟,

停在枝头上鸣叫,

在我的怀里作巢:

我愿是城堡里的废墟,

耸立在高山之间,

即使被轻易毁灭。

只要我爱的人.

是一根常青藤.

绿色枝条恰似臂膀,

沿着我的前额,

攀援而上:

我愿是一座小草棚,

在幽谷中隐藏,

饱经风雨的打击,

屋顶留下了创伤。

只要我的爱人是熊熊的烈火,

在我的炉膛里欢快的闪烁。

我愿是一块云朵,

是一面破碎的大旗,

在旷野的上空疲倦地傲然挺立。

只要我爱的人,

是黄昏的太阳,

照耀着我苍白的脸,

映出红色的光艳。

四、移情手法

所谓移情于物,即将主体情感转移到客观外物之上,了就是主观情感的客观化。《庄子·秋水》中有则典故:“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倐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不知推已及物,所以对庄子“ 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的判断质疑。事实上,推已及物的普遍性心理现象正是移情于物美尽理论的心理基础。

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便是这一推已及物心理在艺术上的反映。正因诗人都有推已及物的心理,所以在审美、创作过程中常将个人情感移推附着于外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便体现了这一点儿。事实上,任何人满怀失落凄楚,那么所见外物常着上凄迷的情感色彩,有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为证;任何人若有闲情逸致,那么一山一丘,常隐藏无尽趣味,有词“一上一壑也风流”(辛弃疾《鹧鸪天》)为证。移情是文艺审美中的情感移置,是主客体在审美观照

中的双向建构。运同移情于物的作品采用“情——景(物)”模式,物是情的投射。

五、古典诗歌常见意象

花草类

(1)菊:隐逸、高洁、脱俗

(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3)兰:高洁

(4)牡丹:富贵、美好

(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5)竹:气节、积极向上

(6)梧桐:凄苦

(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云类

(1) 海浪:人生的起伏

(2) 东风:春天、美好

(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

(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悲惨、凄惨

(2)鱼:自由、惬意

(3)鸿鹄:理想、追求

(4)猿猴:哀伤、凄厉

(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6)沙鸥:飘零、伤感

(7)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8)(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9)(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10)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1)玉:高洁、脱俗

(2)簪缨(冠):官位、名望

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丧事

(2)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3)绿:希望、活力、和平

(4)蓝:高雅、忧郁

(5)黄:温暖、平和

(6)紫:高贵、利国利民

(7)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1)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2)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3)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2016跨年说说诗歌篇七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一、内涵不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但这并不是说,意境就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了,因为诗人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诗人的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有着为这个民族共同感受得到的意境。当然,优美的意境也能为其他民族所感知、认识,毕竟,人类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认知。

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外国诗歌。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诗中应用了两类意象: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做自我的意象;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做爱人的意象。细细数来,竟有12种之多。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展现了这样的的意境:无论我是什么,我都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出一切,表达出了对爱人深挚的爱慕之情。虽然一些意象和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不同,但这样的意象和意境,也会令我们认同,同样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

附:

诗歌鉴赏的意象和意境

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题往往存在畏难情绪,常感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因此,掌握鉴赏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是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善解意象。

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楼船夜

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刻画了击退金兵的情景,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收复中原之志。

1、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

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2、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

一个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这和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寄寓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同是写梅花,宋人陈言的“一花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借梅花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操;毛泽东笔下的梅则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臧克家的“老马”忍辱负重,而曹操的“老骥”却志在千里。同是秋景,中国古代诗歌中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怀,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生机勃勃的“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毛泽东“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融入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二、巧析意境。

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

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抓住意象,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准确地把握意象的内涵,学会分析意境能有效地提高诗词鉴赏的水平

雨 巷

教学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象征主义诗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意境,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3、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学会从深层次体味感情。

教学重点

鉴赏姑娘的形象。

教学难点

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叠印剥离教学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戴望舒,中国现代着名诗人。现代派诗人,以一首《雨巷》赢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1940年俩人离婚。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又以离婚结束。建国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负责法文翻译,但此时他哮喘病非常严重。1950年二月去世。)

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代表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做能代表他的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雨巷》。 新月诗派:主要成员极其活动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三、赏析全诗。

(一) 听朗诵,正字正音(幻灯)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

朗读,体会情感。

点拨参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1、第一节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重叠运用,舒缓悠扬的节奏。这个词,要读出江南雨巷幽深、绵延、空蒙的特点。

“我希望逢着。”“希望”,应满含深情地读,读出希冀、企盼、向往的感情。

2、第二节、第三节

“丁香一样的。”丁香,散发出幽微的芳香,仿佛诗人正以鼻嗅之,读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叠运用,读时声音低沉舒缓,要读出诗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回环复唱,诗歌的节奏巧妙地拉长,读时也要尽量拉长声音。

3、第四节、第五节

“她静默地走近。”“静默”,仿佛姑娘迈着轻巧缓慢的步履,向你走来,要读出这份悄无声息中的“静默”色彩,声音要低要沉。

“走过,走近”,仿佛姑娘正向你走来,你热切地注视着,眼神充满期盼和渴望,要读出这种惊喜。

“你梦一般的,你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你梦一般的”,妙用复沓句式,形成诗歌回环往复的效果,要读出“梦”的飘忽、迷离。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远了”,读的声音要越来越轻,读出怅然若失,读出迷茫失落。

四 、默读,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得美不美?是一种怎样的美?

明确:美,是一种凄凉的美、哀伤的美、朦胧的美。

2、这首诗的意境怎样?

明确:朦胧、含蓄、空蒙。

3、诗中都有哪些意象?

明确: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沾染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中的意象有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

第二课时

五、品味语言、鉴赏姑娘形象。

1、姑娘是怎样的一个姑娘?从诗中找出一句来概括。

明确:“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为什么说“结”着愁怨?“结”字有何意蕴?

明确:“结”字是用来写“丁香”的。古典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结雨中愁”“结愁干绪”,“结”字写出丁香花的特点。丁香花,纤小柔弱,清香幽雅。花片单薄,花蕾丛生如结,不绽放,象征情结或心结。“结”,有凝固、阴郁的特质,写出了姑娘忧郁的气质,从骨子里散发出淡淡的哀愁,弥漫周身。

3、从诗中找出姑娘的动作、神态描写。

明确:①动作:“彷徨”“彳亍”。这两个词写出姑娘的迷茫、困惑、无助。

②神态:“冷漠、凄清又惆怅”。“冷漠”一词写姑娘孤独、忧伤中却透着高贵、傲气,很不容易接近。 ③神态还有一个特写,就是姑娘的眼神,用“太息”“凄婉迷茫”来写的。“太息”,即叹息,写出了姑娘的神韵。姑娘眼神会说话,会传情,很有内涵。“凄婉”的“婉”字写出了姑娘性格的另一面,“婉”即“温柔”,姑娘虽然忧伤冷漠,但眼神中却有一丝温柔。

总结:可见这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姑娘,是一个温柔忧郁的姑娘,是一个很有内涵很有气质的姑娘。

4、诗人与姑娘以怎样的方式相逢?有感情交流吗?从文中找出语言来回答。

明确:

①相逢方式:“飘过”(概括)

“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具体)

“静默地远了,远了”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

点拨:我和姑娘仅仅是擦肩而过,缘分很浅。我没有递上手中的伞,也没有缔结一段千古奇缘。 ②感情交流:“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是姑娘与我进行的感情交流,是唯一的交流。尽管我和姑娘各有各的方向,但毕竟有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个眼神,诉说的是一种理解、一种友爱、一种关怀。

一、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写得比较朦胧,诗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鲜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但我们可以从诗里看到许多意象,并感觉那朦胧飘忽的,忧伤、缠绵哀怨的意境。

二、 作者为了能营造“低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的情调,表现“纤细朦胧的凄美”的意境,

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和人物形象?

意象: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这时的“雨” 应该是怎样的“雨”?当然是细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使人产生伤感。诗中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巷”呢?作者用“悠长、寂寥”来形容“巷”。“悠长”写出了小巷的幽深;“寂寥”表明了这是一条空寂的小巷。小巷里又有“颓圮的篱墙”,“颓圮”写出了小巷的残破;还有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

第三个是丁香: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愁怨,说丁香是愁品。开的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个是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氛围。

人物形象:

丁香姑娘:哀愁、淡雅、轻盈、美丽的姑娘

a\\、作者在诗中如何描绘她?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b、作者为什么反复地用“丁香”来形容修饰姑娘呢?

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 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姑娘当然就是哀愁、淡雅、轻盈、美丽的姑娘 。

三、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几种理解? 首先让我们结合创作背景、作者的经历来加深对它的理解。

1、 失恋的痛苦: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蛰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雨巷》表达诗人对爱情的追求,而恋爱失败后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痛苦。

2、 现实的黑暗: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望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戴望舒就是他们中的一分子。他《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在江苏松江的朋友家中,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一诗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感。

3、 主题的理解:

\"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2016跨年说说诗歌篇八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1]》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一、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的基本概念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1)内涵不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2)范围不同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3)获得不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但这并不是说,意境就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了,因为诗人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诗人的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有着为这个民族共同感受得到的意境。当然,优美的意境也能为其他民族所感知、认识,毕竟,人类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认知。

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外国诗歌。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诗中应用了两类意象: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做自我的意象;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做爱人的意象。细细数来,竟有12种之多。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展现了这样的的意境:无论我是什么,我都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出一切,表达出了对爱人深挚的爱慕之情。虽然一些意象和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不同,但这样的意象和意境,也会令我们认同,同样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

【附:我愿意是急流】

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

我愿是一条激流,

是山间的小河,

穿过崎岖的道路,

从山岩中间流过。

只要我爱的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里,

愉快的游来游去:

我愿是一片荒林,

坐落在河流两岸,

我高声呼叫着,

同暴风雨作战。

只要我爱的人.

是一只小鸟,

停在枝头上鸣叫,

在我的怀里作巢:

我愿是城堡里的废墟,

耸立在高山之间,

即使被轻易毁灭。

只要我爱的人.

是一根常青藤.

绿色枝条恰似臂膀,

沿着我的前额,

攀援而上:

我愿是一座小草棚,

在幽谷中隐藏,

饱经风雨的打击,

屋顶留下了创伤。

只要我的爱人是熊熊的烈火,

在我的炉膛里欢快的闪烁。

我愿是一块云朵,

是一面破碎的大旗,

在旷野的上空疲倦地傲然挺立。

只要我爱的人,

是黄昏的太阳,

照耀着我苍白的脸,

映出红色的光艳。

四、移情手法

所谓移情于物,即将主体情感转移到客观外物之上,了就是主观情感的客观化。《庄子·秋水》中有则典故:“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倐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不知推已及物,所以对庄子“ 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的判断质疑。事实上,推已及物的普遍性心理现象正是移情于物美尽理论的心理基础。

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便是这一推已及物心理在艺术上的反映。正因诗人都有推已及物的心理,所以在审美、创作过程中常将个人情感移推附着于外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便体现了这一点儿。事实上,任何人满怀失落凄楚,那么所见外物常着上凄迷的情感色彩,有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为证;任何人若有闲情逸致,那么一山一丘,常隐藏无尽趣味,有词“一上一壑也风流”(辛弃疾《鹧鸪天》)为证。移情是文艺审美中的情感移置,是主客体在审美观照

中的双向建构。运同移情于物的作品采用“情——景(物)”模式,物是情的投射。

五、古典诗歌常见意象

花草类

(1)菊:隐逸、高洁、脱俗

(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3)兰:高洁

(4)牡丹:富贵、美好

(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5)竹:气节、积极向上

(6)梧桐:凄苦

(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云类

(1) 海浪:人生的起伏

(2) 东风:春天、美好

(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

(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悲惨、凄惨

(2)鱼:自由、惬意

(3)鸿鹄:理想、追求

(4)猿猴:哀伤、凄厉

(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6)沙鸥:飘零、伤感

(7)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8)(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9)(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10)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1)玉:高洁、脱俗

(2)簪缨(冠):官位、名望

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丧事

(2)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3)绿:希望、活力、和平

(4)蓝:高雅、忧郁

(5)黄:温暖、平和

(6)紫:高贵、利国利民

(7)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1)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2)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3)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2016跨年说说诗歌篇九
《说说我爱的诗城》

诗城马鞍山颂歌

诗城赋

安徽 孔理

改革春风绿九州,

诗城崛起领潮流。

太白衣钵诗和酒,

光彩华夏莫须愁!

新诗城颂

安徽 孔理

皖江崛起立潮头,产业承接动九州。 千年韶光太白楼,一朝逢春耀环球。 区划变更现良谋,诗城文明香旅游。 李白醉卧莫须愁,遍地诗文争一流!

谁为诗城把歌颂

安徽 孔理

诗城,是我的故乡,

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

每次登临太白楼,

总让我产生联翩的遐想。

李白醉酒的仙姿

和超凡脱俗的千古绝唱,

让诗城插上腾飞的翅膀,

大名四海远扬;

李白诗歌节里,

引来万千诗迷前来拜访。

李白不能够重生再现辉煌,

可我希望后人们能继承荣光; 谁能够握住诗歌的妙笔,

谁能作时代的闯将,

谁能塑造诗城的崭新形象,

谁能作一首歌颂诗城的灿烂篇章?

追梦李白

安徽 孔理

青莲登仙去,

红尘路上,

空留马蹄声。

我欲扬鞭催骐骥,

奔走四海山川地,

追寻千年仙迹。

遥想当年,

太白金星落后庭,

妙笔生花涌才思,

常醉不醒如梦里,

挥笔题诗惊四座,

“诗仙”盛名传天下。

诗城追梦,

我心快哉!

李诗万口传诵,

李白为众顶礼膜拜!

幸哉,出生诗城!

快哉,拜读李诗!

我为诗城颂

安徽 孔理

李白诗歌节已有23周年

诗城大名家喻户晓响彻九天

诗仙名不虚传醉酒诗百篇

没有弟子传承总是遗憾

在下生长诗城有幸耳濡目染

博览群书寻觅妙笔奋力闯先

推出诗集《雁呢喃》并接二连三

国家战略皖江开发诗城高举旗杆

太白美酒采石茶干文化动漫

开发旅游招商引资引领示范

钢城旧貌脱胎换骨变新颜

四城同创文明卫生服务在前

生态环保秀水绿荫天更蓝

李白有知当来和谐社会谱新篇

诗人之说

安徽 孔理

不知从什么时刻开始

我已成为诗城的诗人

像夜晚的华灯绽放出了光彩

又像一颗星星开始在天幕上眨起眼睛 从此我开始肩负起诗城的使命

要去创造一个新东方世界的传奇

我不想学蒲松龄

花一生的时间搜集整理故事

直到死了以后才享受荣光

我也不想学大诗人戴望舒

除了一首《雨巷》的情诗

再没有其它东西可值得流传大名

要学我就学诗仙李白

横空出世潇洒江湖

纵横天下千年无人匹敌

为太白金星增加一抹厚重的

亮丽尘世星空的永恒光辉

诗人的烦恼

安徽 孔理

常常我想把自己遗忘

去追随太白的遗风潇洒尘世的模样 挥挥墨管就能划出倾倒民众千年的文字

常常我想把自己遗忘

因为我感到群星璀璨的座席上自己是多么渺小 就像一根稻草安错了地方

常常我想把自己遗忘

忘却所有搜刮笨拙诗句的烦恼和忧伤

遁入一个只有神仙才能居住的世外桃源的地方

老街

安徽 孔理

那是一片老街,

曾经有过城里最奢华的气派。

现在都被衰落取代。

那些陈旧的色彩,

那些灰暗的色泽,

都将纳入城乡的新规划

新版图亟须它蚕茧化蝶的变身,

再次绽放春天的色彩。

而恋旧的心情,

却忍不住风起的忧愁,

那些老街的旧梦,

是否就要落叶凋零?

徘徊在清冷的水泥路上,

我多想寻觅一条时光隧道,

可以捉蝉追蝴蝶,

在老街无有顾忌地

把童年呼喊。

阳光把梦唤醒的时候,

我的眼角依然有着

些许泪光

泛着对未来美好新街的

憧憬和期望!

诗城礼赞

安徽 孔理

我爱你,诗城!

你的昨天,

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奇,

李太白的不朽、朱然的卓异, 给诗城留下了浪漫光辉的色彩! 你的今天,

改革开放令城市不可抗拒地崛起, 经济腾飞文化繁荣不可思议,

这是一片吸引外资合作大发展的热土地! 你的明天,

天高地阔一个崭新世纪,

朝阳会带来辉煌和神奇,

诗城的人民会用汗水和智慧, 谱写新时代里城市最华美的篇章!

我为诗词颂

安徽 孔理

唐诗宋词的年代,

惹人追忆;

李白醉酒题诗的妙笔,

掷落何处?

东坡大学士吟哦江岸的豪迈, 是否还倒映在江月上闪射波光? 当今时代百花齐放,

涌现多少诗杰文豪!

让我也把真情的竹筏投放,

在人民诗词的洪流中飘荡,

把时代诗人的新篇章

唱响!

搜索尘埃

安徽 孔理

李白醉酒题诗仙气四溢

挥一挥衣袖潇洒掷笔

遗落尘寰的妙笔

引我苦苦寻觅

大海捞针我不介意

铁杵成针是诗仙的源泉动力 为了下笔成章华光四射的传奇 我要搅动尘埃搜寻

那掷落尘泥的神奇妙笔

是否已矗立成高耸的“笔架山” 还是早已腐朽蚀毁

可我还要执着地继续 我正要握住一枝妙笔抒写 人民与时代的伟大诗行 故我不能放弃

我要搜索

搜索尘埃

诗城如画

美丽不是梦幻

航拍图产生视觉的神奇 这是否是我们的家园 一片陌生

宛如名胜古迹

却要我们不能不信

谁把她装扮

谁为她请来国际美容大师 诗城美丽

她的非凡风韵

原是换个视角才能看仔细 从此要把这片美丽

永存记忆

梦境中也要常常把她想起 美丽诗城 ——观诗城航拍图有感

2016跨年说说诗歌篇十
《诗意闲情——说说苏位东》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16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