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唐雎不辱使命》梳理知识梳理篇一: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
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
一、文学常识
末年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一部史书,共33篇,分12策,以记言为主。 二、通假字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三、古今异义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 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3. 休.祲降于天 【 4. 徒.以有先生也 【 5.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之曰 【 【 四、一词多义 1. 使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2. 徒 ①亦免冠徒.跣 3. 然 ①虽然.,受地于先王 4. 以 ①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③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五、重点字词 1.不辱.
使命 2.其.许寡人 3.大王加惠.. 4.因使..唐雎使.于秦 5.非若是..也 6.虽.千里不敢易 7.怫然..
8.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9.布衣.. 10.免冠..徒跣. 11.以头抢.地耳.
】 】 】 】 】 】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徒.以有先生也 ②秦王怫然.怒 ②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④徒以有先生也 12.庸夫..之怒 13.非士.之怒 14.休祲..
吉凶的征兆 15.秦王色挠.. 16.天下缟素.. 17.请广.于君 18.岂直.五百里哉 19.寡人谕.矣 20.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21. 而君逆.
寡人者
六、句子翻译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4.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6.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7.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8.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七、关键问题
1.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4.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5.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6.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7.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8.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9.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唐雎不辱使命》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重点字词,尤其是古今异义,初步体会课文大意。 2.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的勇士形象。 3.学习唐雎的外交辞令。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共33篇,分12策,以记言为主。 二、通假字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安放、安置) 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青色) 三、古今异义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古义:即使这样 今义: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义:交换 今义:容易】 .3. 休祲降于天 【古义:吉祥 今义:休息】 .4. 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只 今义:徒弟】 .5.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 ..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四、一词多义 1. 使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派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出使 ..2. 徒 ①亦免冠徒跣 光着 ②徒以有先生也 只 ..3. 然 ①虽然,受地于先王 这样 ②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 ..4. 以 ①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凭借 ②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用 ..
③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 ④徒以有先生也 因为 .五、重点字词 1.不辱使命 辱没、辜负 .3.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
4.因使唐雎使于秦 于是;派;出使 ...5.非若是也 像;这样 ..6.虽千里不敢易 即使 .7.怫然 盛怒的样子 ..9.布衣 平民 ..
10.免冠徒跣 摘掉帽子,脚 ...11.以头抢地耳 撞;罢了 ..
12.庸夫之怒 平庸无能的人 ..13.非士之怒 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
14.休祲 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16.天下缟素 穿丧服 ..17.请广于君 扩充 .18.岂直五百里哉 只,仅仅 .19.寡人谕矣 明白,懂得 .20.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发语词,无义 .
2.其许寡人 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15. 秦王 色挠 .. 脸色;屈服 .
8.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先生;曾经 21. 而君 逆寡人者 违背 ...
六、句子翻译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见,(这)是小看我吧? 4.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韩国、魏国灭亡,可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5.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用方圆一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为了五百里的土地就换吗?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6.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7.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立刻)倒下两具尸体,血流五步,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8.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露出屈服的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七、关键问题
1.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不堪设想。 ②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4.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5.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凶暴、阴险狡诈、色厉内荏。 6.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7.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8.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9.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上占压倒的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唐雎不辱使命》梳理知识梳理篇二: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归纳
国思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全面梳理
复习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
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重点字词句义 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置办)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古今异义词:
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词类活用: ①轻.
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③天下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一词多义:
①徒 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
②惠 大王加惠(恩惠) 汝之不惠(聪
明)
③若 非若.是也(像) 若.
士必怒(如果) 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⑪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⑫易.
安陵(交换)
⑬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 ⑭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⑮故.不错意也(所以) ⑯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⑰逆.寡人者(违背) ⑱非若是.
也(这样) ⑲虽.千里不敢易(即使) ⑳岂直..
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 ⑴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⑵布衣..之怒(平民) ⑶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 ⑷以头抢地耳: 撞;罢了 ⑸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 ⑹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⑺休祲: 吉凶的征兆 ⑻秦王色挠.(屈服) ⑼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⑽免冠徒跣.
(脚) 重点语句翻译: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 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虽然:既便如此。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
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还没有听
说过啊。”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④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
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⑤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⑦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⑧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⑩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⑵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理解性默写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课文内容理解 整体把握:
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这是斗争的结局。 具体问题:
1、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3、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4、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5、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6、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7、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
精神。
8、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9、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3分)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10、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11、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12、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13、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威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14、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15、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具体答案依学生见解,不求统一。
1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开放性试题: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 *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4、读过本文后,相信你一定会为唐雎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机智所折服,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虽然不会遇到类似的事,但唐雎的独立人格和精神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努力学习,自力、自强,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题精选 一、2010年浙江湖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以头抢.地耳( ) ②皆布衣..之士也( ) ③长跪而谢.
之曰(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二、2010年四川眉山
【甲】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
输盘。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子墨子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故称布衣。 B.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九:九种(攻城的方法)。 C.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入侵。 2.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挺剑而.起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B.虽.杀臣,不能绝也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子墨子九距之.
D.仓鹰击于.殿上 子墨之闻,起于.鲁 3.下列各项是对两则文言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表现的都是面对强敌,要避免战争除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不畏强暴外,更重要的是艰苦的实践精神,只有把道义与实力结
合,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B.【甲】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根本原因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C.【乙】文楚王“吾请无攻宋矣”是因为“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D.【甲】【乙】两文从写作方法看都用了对比手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2010年广东广州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此庸夫.之怒也 夫.战,勇气也 B.天下缟素. 可以弹素.
琴 C.亦免冠徒.跣 徒.属皆曰:“敬受命。” D. 秦王色.挠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头抢地耳 ②徒以有先生也
四、2009年四川省凉山州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 以五百里之地易.早安陵 易: 岂直.五百里哉 直: 长跪而谢.之 谢: 2.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4.简析划线句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5.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五、2009年天津市
1.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 2.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 A.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六、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岸势犬牙差互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其受之天也,贤于.
材人远矣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文: 3.填空。
秦国企图用 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 一事。
“ ”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4.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七、2008年浙江省温州市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秦王怫然怒. (2)公亦尝.
闻天子之怒乎
(3)秦王色挠. (4)长跪而谢.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八、2008哈尔滨市: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而君逆.寡人者( ) 长跪而谢.之曰( )
2.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素. 吴广素.
爱人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发. 野芳发.
而幽香 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九、2008徐州市: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l)故不错.意也: (2)长跪而谢.之曰: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② 太守谓.谁 B.① 秦王不悦.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 愿.终守之 ②愿.借子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十、2008年青岛市: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且秦灭韩亡魏”一句中“且”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B、且.
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阳马生序》 D、存者且.
偷生《石壕吏》 2、文言文阅读要注意理解和积累。请仿照下面阅读积累卡片中的示例,将《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积
《唐雎不辱使命》梳理知识梳理篇三: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
一、 知识点积累:
1、 通假字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安置)
②仓鹰击于殿上 (“仓”能“苍”,青色)
2、词类活用: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原意为“多”,这里指“扩充”) ②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原意是与“重”相对,在这里意为“小看”“看不起”“轻视”)
③公亦闻天子之怒乎(怒,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原意是“发怒”,这里指发怒的后果) ④天下缟素(缟素,名词活用作动词,原指白色的丝织品,在这里意为“穿丧服”) ⑤与臣而将四矣(四,数量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意为“成为四个人”)
⑥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伏”; “使„„流”)
3、一词多义
怒①秦王怫然怒(生气、发怒,动词,下文“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 “大王尝
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此庸夫之怒”、“非士之
②怀怒未发(愤怒,形容词)
徒①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②徒以有先王也(只、仅仅,副词)
使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派遣,动词)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使”是派遣,后一个“使”是出使,两个“使’’均
为动词)
亦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也,副词)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不过,副词)
虽 ①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转折连词)
②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让步连词)
夫 ①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名词)
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发语词,无义)
4、虚词
以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拿,介词)
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③以君为长者(把,介词)
④徒以有先生也(因为,介词)
⑤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
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
②愿终守之(代词,它,指安陵)
③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助词,用于主谓间,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④长跪而谢之曰(代词,他,指唐雎)
于①受地于先王(从)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③仓鹰击于殿上(在)
而①而君逆寡人者(但是,表转折)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接)
5、指称人的名词归类:
①先王——死去的老一辈国君
②天子——国君、皇帝
③朕——皇帝自称
④先生——对知识分子的称呼
⑤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⑥士——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⑦布衣——自己的谦称
⑧陛下——对皇帝的尊称
⑨寡人——古代君王的自称
二、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三、 问答总结:
1、细读第一段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答:秦王要求“易地”是包藏祸心的。
2、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答:名为“易地”,实为灭国。
3、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答:“受地于先王”。
4、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是什么?
答: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妄想通过这样的一个骗局来吞并安陵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的。
5、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6、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答:用战争来恐吓唐雎,迫使唐雎答应秦王的要求。
7、唐雎一连举了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他的言外之意是暗示秦王,他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
8、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答: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9、同样是拒绝秦王的无理请求,安陵君和唐雎的话却各有分寸,试比较安陵君和唐雎言辞的不同特点。
答: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比较软弱。唐雎是直接拒绝,立场坚定,观点鲜明,非常强硬。
四、内容把握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一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计三十三篇。主要记载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动态。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锐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唐雎(jū),也作唐且,是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文章写了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
五、人物形象
1、唐雎: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的谋臣。文中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2、秦王:是一个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的暴君。
六、写作特点
1、《唐雎不辱使命》通过人物的对白来展示情节,表现人物。
本文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文中共写到三个人的对话,开头是安陵君答复秦王的,明知是骗局,但又不敢得罪秦王,只得故作感谢。2、3段主要是唐雎与秦王的对话,突出了斗争的激烈,将情节推向高潮。最后一段以秦王称赞唐雎,宣告了故事的结束。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运用对话,推进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2、理解《唐雎不辱使命》中的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
(1)对比手法的运用。
首先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因而作者紧抓这一点,对比着来写两个人物。秦王和唐雎一会面就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是大国君主,盛气凌人,又是质问,又是威胁,却偏又摆出一副关心弱小之邦的虚伪面孔,力图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唐雎。唐雎虽是弱小之邦的使者,却是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你有强权,我有正义,处在矮檐下,偏偏不
低头,丝毫不为秦王的威胁所屈。一个先倨后恭,“使人谓” ——“不说” ——“怫然怒” ——“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另一个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付——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
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唐雎先恭后倨,是因为他一开始就胸有成竹,但由于处境危险,不可鲁莽草率,故意含而不露,待机而发。秦王先倨后恭则根本不同。先倨,是因为自己是大国、强国,有恃无恐,误以为可以放胆作恶;后恭,是迫于眼前处境,黔驴技穷,不得已而为之,并不能改变他的本性。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但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对比,艺术上叫做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2)衬托手法的使用,也突出地表现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
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自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付,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而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他看透了秦王的危厉内荏,只要掌握时机,就能一举而战胜之。但反回头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现,相辅相成。
《唐雎不辱使命》梳理知识梳理篇四:十六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整理
十六《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
二、整体把握
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三、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置)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2、古今异义词: 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3、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③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
4、一词多义:
①徒 免冠徒跣(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
②惠 大王加惠(恩惠) 汝之不惠(聪明)
③若 非若是也(像) 若士必怒(如果) ..
四、内容理解分析
1、人物性格。
秦王:骄横狂妄、奸诈狡猾 贪得无厌 外强中干 色厉内荏的暴君
唐雎:不畏强暴 从容镇定 敢于斗争 有胆有识 不怕牺牲 热爱祖国的外交家
2.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答: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
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3.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4.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答: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5、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3分)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6、简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用反问激努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的国土尊严。
7、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语言(或对话)描写。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8、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9、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10.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你从哪里能够看得出来?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看出对安陵君的轻视
(2)“安陵君其许寡人”语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3)秦王不悦,看出他明易实夺的心理。
11.第一段写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为何不答应?你从安陵君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完全是一场阴谋,以易地为名行灭国之实,妄想不费一兵一卒吞并安陵国。
交代了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以“秦王不悦”,突出他此次出使任务之艰巨,同时也点明了安陵国的“反吞并”是正义之举,为下文作铺垫。
12.唐雎说话有哪些技巧?
言之有节,言这有据,言之有力。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五、拓展题: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蔺相如完璧归赵。
4、读过本文后,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1)唐雎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机智所折服,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虽然不会遇到类似的事,但唐雎的独立人格和精神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努力学习,自力、自强,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2)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唐雎不辱使命》梳理知识梳理篇五: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
唐雎不辱使命
一、翻译本文重点词句
1. ,放置) 3. 4.,价值)) 8.色(屈服)9. 10.君为长者(以„„为/把„„看作) 13.
1.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寡人想用五百里的土地去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
2.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3.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虽然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意交换。
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是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换五百里的土地呢?
二、感知与赏析本文相关知识点
1. 安陵君为什么要婉言拒绝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恩惠”呢?
因为安陵君已经识破秦王骗局,但又不可当场拆穿,毕竟敌强我弱,要使自己有周旋的余地。
2. 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引出下文情节与故事高潮开端,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
3. 唐雎对秦王的步步逼近,说了一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复述安陵君的答辞,但却把安陵君的“弗敢易”做了一个反问句,有什么好处?
表明自己态度沉着明朗,比安陵君的回答更为坚定有力,拆穿秦王的狡诈骄横。
4. 秦王的性格最突出的是“前倨后恭”,那“前倨”与“后恭”分别表现在哪两方面呢? 前倨:自恃为大国、强国,有恃无恐,误以为可以放胆作恶;
后恭:是迫于唐雎的强势,黔驴技穷,不得已而为之,并不能改变他的本性。
一倨一恭,形成对比,有力揭示秦王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色厉内茬,外强中干。
5. 本文主要表现的是唐雎与秦王的角逐,但是又为什么提出安陵君这个人物呢?
这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安陵君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但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出走出险地的途径。在唐雎与秦王斗争的时候,如果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
6.本文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又是怎样塑造人物的?
主要矛盾是秦王想用欺骗的手段吞并安陵,唐雎却坚持抵制。当秦王以杀人相威胁之时,唐雎也以同样的方法反击秦王,最终取得斗争胜利。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面对秦王的盛气凌人,骄横欺诈,首先是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后来秦王以武力威胁唐雎臣服,唐雎却善于抓住时机,视死如归,从容镇定,不畏强权,针锋相对,使秦王最终折服。虽不加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表现特征!
7.唐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忠于使命,有勇有谋,不畏强权,勇于献身,大义凛然,能言善辩,极力维护国家尊严的英雄人物。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科复习资料提纲(2012-2013)
《唐雎不辱使命》梳理知识梳理篇六:唐雎不辱使命_知识点总结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
3.轻寡人与 (“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
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二、一词多义: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5.愿终守之(它) 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 然: 1.虽然 (这样) 2.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 虽: 1.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 2.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虽然) 于: 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1
3.请广于君(给)
与:
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2.与臣而将四矣(加上)
三、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10.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今:增加)
《晏子使楚》知识点归纳
一.掌握重点词语
傧者更道:傧者,接引宾客的人;更,改;"道"通"导",引导。
使子为使:第一个''使''动词,派;子,您;第二个''使'',名词,使者。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齐命使各有所主:命使,派使者;各有所主,各有一定的对象。 不肖者使使不肖主:不肖,没有才干的、无能的;第一个''使'':被派遣;第二个''使'',出使。
何以也:何以,以何、用什么办法。 左右对曰:左右,身边的人;对,回答。 为其来也:为,在。 过王而行:过,经过。 何坐:坐,犯罪。
坐盗:盗,偷窃。 诣王:诣,到„„去。 固善盗平:固,本来。
叶徒相似:徒,只是。 其实味不同:其实,它的果实。
所以然者何:然,这样;所以,之所以。 得无楚之水土:得无,莫非。
二.通假字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道”通“导”,引导。
缚者曷为者也? “曷”同“何”,什么。
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同“嬉”,开玩笑。
三.古今异义
楚王闻之 闻:古义:听到 今义:嗅
齐人固善盗乎 固:古义:本来; 今义:坚固
左右:“谓左右曰” 左右:古义:指近侍。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 王曰:何坐?” 坐:古义:犯罪。 今义:坐下。 其实味不同。 其实: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连词。
2
寡人反取病焉 病:古义:羞辱 今义:生病。
五.一词多义
使:晏子使楚:动词,出使 齐命使各有所主:名词,使者、外交官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介词,让、令、叫
然:然则何为使子:然:这样 所以然者何:代词,这样
怡然自得:然,样子
习:齐之习辞者也:熟练 学而时习之:复习
之:楚王闻之:代词,这件事 吾欲辱之:代词,他
婴闻之:代词,这件事 齐之习辞者也:助词,的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助词,的
为:为其来也:相当于“于”,当,在 何为者也:动词,做
生于淮北则为枳:动词:变成、变为
六.文章总结
主题:两则寓言都以晏子出使楚国,用机智的语言回击楚人羞辱的故事,表现晏子灵活机智、善于辞令,不辱使命的外交家的风度。
《杂说(四)》知识点归纳
1.《马说》 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
2.文章主题: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3.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ē)?其真不知马也。
4.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5.古今异义
是 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3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今义:吃。
6.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执策而临之:马鞭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7、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4
《唐雎不辱使命》梳理知识梳理篇七:2012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复习:《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九上)
【译文】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结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也曾听说过生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向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跑,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为什么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主要内容】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写的是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
【主题思想】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基本内容貌似是第一段的重复,但有三点不同:其一,地点不同,是在虎狼之秦的朝廷上;其二,背景不同,是在秦王碰了钉子,生了气之后;其三,人物不同,作为区区小国的使臣所面对的却是汹汹然不可一世的秦王。三点不同,使得唐雎比起安陵君所处的境地更加百倍地难于应对。国家命运,个人生死,全在此一举。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
《唐雎不辱使命》梳理知识梳理篇八:《唐雎不辱使命》全面梳理完整版
帅本明:《唐雎不辱使命》全面梳理完整版
一.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施行,置办)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 3.轻寡人与 (“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 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二,古今异义词: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10.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今:增加)
三,词类活用:1.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 此处的意思是轻视,小看) .
2.且秦灭韩亡魏——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灭稍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判
3.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4.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5.虽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为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但不这样翻译,其实也通顺
6.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 流,使动用法,使„„流
7.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丧服
8.亦免冠徒跣————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9.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四人
四.一词多义:
徒 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
惠 大王加惠(恩惠) 汝之不惠(聪明)
若 非若是也(像) 若士必怒(如果)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 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而: 1.挺剑而起(表修饰,不译)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5.愿终守之(它) 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
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然:1.虽然 (这样) 2.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
虽: 1.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 2.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虽然)
于: 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
与: 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2.与臣而将四矣(加)
五. 特殊句式: 非若是也—— 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
请广于君——状语后置 仓鹰击于殿上--状语后
六.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⑪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⑫易安陵(交换) ⑬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 ....
⑭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⑮故不错意也(所以) ⑯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
⑰逆寡人者(违背) ⑱非若是也(这样) ⑲虽千里不敢易(即使) ⑳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 .....
⑴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⑵布衣之怒(平民) ⑶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 ......
⑷以头抢地耳: 撞;罢了 ⑸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⑹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
⑺休祲: 吉凶的征兆 ⑻秦王色挠(屈服) ⑼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⑽免冠徒跣(脚) ...
七.重点语句翻译: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
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虽然:既便如此。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还没有听说过啊。”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④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
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⑤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⑦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⑧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⑩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⑵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八.理解性默写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九,课文内容理解,具体问题:
1、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3、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4、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5、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6、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7、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
8、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答: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答: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9、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3分)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10、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11、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12、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13、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威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14、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15、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具体答案依学生见解,不求统一。
1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开放性试题: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
*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4、读过本文后,相信你一定会为唐雎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机智所折服,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虽然不会遇到类似的事,但唐雎的独立人格和精神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努力学习,自力、自强,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
《唐雎不辱使命》梳理知识梳理篇九:22唐雎不辱使命 知识点复习试题
22《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复习
班级 姓名 考号 得分
一、【知识要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积累: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 》、《 》、《 》、《 》、《 》、《 》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 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二、为加点字注音
错意( ) 怫然( ) 徒跣( ) 抢地( ) 休祲( ) .....
缟素( ) 色挠( ) 谕 ( ) 韩傀( ) ....
三、通假字
(1)、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 通 “ ”, 意思是 。
(2)、 仓鹰击于殿上。 “ ” 通 “ ”, 意思是 。
(3)、 秦王不说。 “ ” 通 “ ”, 意思是 。
(4)、轻寡人与。 “ ” 通 “ ”, 意思是 。
(5)、寡人谕矣。 “ ” 通 “ ”, 意思是 。
四、一词多义
(1)徒 免冠徒跣 ( ) ..
(2)虽 虽然,受地语先王( ) ..徒以有先生也 ( ) .虽千里不敢易也 ( ) .
(3)然 虽然,受地于先王( ) 秦王怫然怒 ( ) ...
(4)使 使人谓安陵君 ( ) 使唐雎使于秦 ( ) ....
(5)怒 秦王怫然怒 ( ) 怀怒未发 ( ) ...
(6)以 以大易小 ( ) 徒以有先生也 ( ) ...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
(7)夫 此庸夫之怒也 (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 ...
五、古今异义词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 今: .
(2)、徒以有先生也。 古: 今: .
(3)、休祲降于天。 古: 今: .
(4)、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古: 今: ..
(5)、长跪而谢之曰。 古: 今: .
(6)、否,非若是也。 古: 今: .
六、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 广: 。 .
(2)、轻寡人与 轻: 。 .
(3)、天下缟素。 缟素: 。 .....
(4)、伏尸百万。 伏: 。
(5)灭韩亡魏。 亡: 。
七、翻译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翻译: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翻译: ,
3、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翻译: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翻译: 。 5、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翻译: 。 6、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翻译: 。 7、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翻译: 。 8、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翻译: 。
八、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式:(1)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2)安陵君于先王受地。
2、判断句式: (1)此庸夫之怒也。
九、问答题
1、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他采取的是什么手段?
答: 。 2、唐雎使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答: 。
3、唐雎为什么能不辱使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
4、请说说下面几句话的言外之意.
(1)且秦灭韩亡魏
答: 。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答: 。
(3)与臣而将四矣.
答: 。
5、文中写道:“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你认为作为一代枭雄的秦始皇真的会作出这样的举动吗? 答: 。
二、【中考真题体验】
【文段一】: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秦王怫然怒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3)秦王色挠 (4)长跪而谢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4分)
【文段二】: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回答1—4题(10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逆: 谢:
2.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发 野芳发而幽香
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
4.(2分)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 。
【文段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雄不辱使命》)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l)故不错意也: (2)长跪而谢之曰: 。 ..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 ② 太守谓谁
B.① 秦王不悦 ②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 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 愿终守之 ② 愿借子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 分)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 分) 。 。
【文段四】:(浙江舟山市中考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B、①徒以有先生也 ②以头抢地尔
C、①此庸夫之怒也 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①轻寡人与 ②尔安敢轻吾射
16、翻译下列句子。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文: 。
17、结合人物语气,说说秦王的形象。 。
18、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强国给予的屈辱?
示例: 。
《唐雎不辱使命》梳理知识梳理篇十:唐雎不辱使命_知识点总结
22、唐雎不辱使命 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册。为国别体史书。
二、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
3.轻寡人与 (“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
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三、一词多义: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
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
出使)
而: 1.挺剑而起(表修饰,不翻译)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5.愿终守之(它)
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
者:
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然: 1.虽然 (这样) 2.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
虽: 1.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
2.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虽然)
1
于: 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
与: 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2.与臣而将四矣(加)
四、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跪,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
谢,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10.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今:增加)
五、词类活用:
1、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
2、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
3、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
4、且秦灭韩亡魏——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
5、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6、亦免冠徒跣——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
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7、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四人
六、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⑴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⑵易安陵(交换) ..
⑶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 ..
⑷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⑸故不错意也(所以) ...
⑹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
⑺逆寡人者(违背) ⑻非若是也(这样) ..
⑼虽千里不敢易(即使) ⑽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 ...
⑾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⑿布衣之怒(平民) ....
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 ⒁以头抢地耳: 撞;罢了 ..
⒂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 ⒃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
⒄休祲: 吉凶的征兆 ⒅秦王色挠(屈服) .
⒆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⒇免冠徒跣(脚) ..
2
七、特殊句式:
非若是也—— 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
请广于君——状语后置
仓鹰击于殿上--状语后置
八、翻译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来交换。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5、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8、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9、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九、 【常考点】
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 答:《战国策》
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答: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答:从容镇定、不畏***、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答: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答: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 3
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十、开放性试题: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
*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4、读过本文后,相信你一定会为唐雎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机智所折服,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虽然不会遇到类似的事,但唐雎的独立人格和精神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努力学习,自力、自强,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