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篇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一课时)

教后反思:

本节新教师汇报课在高一(12)班进行,讲课内容为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第一课时。重点内容有三部分,1、渗透现象;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3、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三部分内容相互关连但又有各自的特点。

第一部分渗透作用的内容相对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在课件中配有相应的动画以加深学生对渗透作用这个抽象概念的认识。

第二部分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在第三章细胞膜制备的实验中已经有所涉及,在此基础上分析。

第三部分植物细胞的的吸水和失水,在理解了前两个知识点后,再学习这部分便不再非常抽象难懂了。为方便学生理解此处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配有相应动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本节课的优点:

1.本节课最大的优势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把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通过动画的形式形象化、生动化,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和时效性。

2.问题串有梯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3.联系生活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更容易理解。

4.及时反馈,愉悦总结。

5.练习科学、合理,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难易适中,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的反馈。

本节课的缺点:

1.本节课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还是放不开手脚,显得课堂活跃程度不够。

2.提问后要及时给学生个评价。

3.强调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更强调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形成学习与交流的合作技能。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教学反思,内容虽然不多,但自己确实从中受益不少。反思让人进步,并指导我的教学之路,希望今后在教学上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更令学生喜欢,创造快乐课堂。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篇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教学反思

基于第一、二课相同内容教学思考,就“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一节在第三班级上课时做适当调整,感觉尚好。一般来说,本节内容教师的一般处理有以下几种:①基于渗透装置展开教学,然后组织学生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②基于组织学生课本实验操作,利用实验展开教学;③基于成熟的植物细胞结构导入新课,组织相关内容学习,然后再组织学生实验进行教学;④直接进行细胞吸水和失水理论展开教学,而后进行组织学生实验。第一、二课相同内容教学后尝试教学反思,我的教学设计大概思路是:利用生活经验进行建构主义教学,通过演示实验直观教学基础上尝试变化,促进学生知识内化。最后准备组织学生进行植物质壁分离实验和相关实验的探究。

第一节课的教学实施是:由学生熟悉的糖蜜番茄现象作为情境导入新课,未详细展开,只是提供植物失水现象而已。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讲解渗透装置、实验过程、现象、原理和条件,然后讲解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尝试讲解探究实验过程,提供给学生领悟。在此基础上,讲解有关植物成熟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机理、质壁分离的有关现象、条件和说明问题。完毕后,教师讲授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机理,尝试动物、成熟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区别。

第二节针对第一节略作调整,主要教学思路理顺和教学脉络调整,教学流程比较顺畅。我在两个班级授课后短暂的教学间隙思考一个问题,即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追求教学思路和脉络清晰,教学是否还可以超越自己的教学习惯,尝试新的调整,寻求教学艺术化呢?

在新的班级授课过程中,一个主线是: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开展教师教学;实施有效的直观教学,尝试直观教学问题的变式讲解。学生生活经验是什么?学生非常了解的糖蜜番茄。我将糖蜜番茄作为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先投影糖蜜番茄图片诱导学生回忆食用时的现象和感觉,然后由现象创设问题提问其中某些现象的原因(如有水,较甜。但番茄内部不甜),激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整个教学过程尝试基于问题的教学。就科学探究流程的一般规律做适当讲解,质壁分离复原部分基于课件进行讲解。而两者的学习均以糖蜜番茄为例,进行问题解释等层面的教学。知识传授过程就是问题解决过程,将上面内容讲解附着到糖蜜番茄失水的出处和机理、以及番茄内部不甜这些问题上来。最后又从糖蜜番茄现象归纳质壁分离的机理。我发现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我猜想其中的原因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围绕其直接经验展开的。也就是说,教师一旦把握住学生的经验展开教学,往往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如果能基于直接经验展开教学,学生则能更好的卷入教师的教学情境,尝试解决问题。其二,本节直观实验教学的展开。平时直观实验的展示一般注重实验的结果。本次教学,我尝试进行过程讲解和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在讲解番茄问题前,提供渗透模型的直观教学。利用鱼鳔作为半透膜,于授课前一天进行实验。由于渗透吸水较多,溶有红墨水的蔗糖溶液经倒置漏斗上面沿玻璃壁流入烧杯中,我直接将本套装置用于上课。只是讲解了其中缘由,进行真实情境分析。在课件的配合下,利用此装置讲解有关渗透的知识。尝试设置漏斗内液体与烧杯内液体互换的问

题情境,变式讲解渗透吸水和失水及其中机理。最后实施将渗透装置与成熟的植物细胞从结构上进行类比。至于其他内容的处理是:课件展示质壁分离和复原,联系糖蜜番茄讲解机理。尝试分析此实验的可以说明问题和可以推出的相关结论。在植物吸水和失水讲解清楚后,水到渠成地进行动物的吸水和失水的讲解,并尝试进行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相互间的区别。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篇三: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篇四:《物质跨膜运输实例》教学反思

《物质跨膜运输实例》教学反思

本节青年教师汇报课在高二(10)班进行,讲课内容为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第一课时。

这节课所讲内容为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所以开课要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上一章学习的是细胞的基本结构,本章基于上一章的学习深化认识细胞膜的结构及其功能——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

第一节为物质跨膜运输实例,重点内容有三部分,1、渗透现象;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3、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三部分内容相互关连但又有各自的特点。

第一部分内容渗透现象是以水分子的扩散现象为基础,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已经有所接触,在讲解中可在此基础上引导讲解。主要内容有:

⑴半透膜的特性:水分子等小分子可以通过,蔗糖等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⑵渗透作用的概念: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⑶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

⑷原理:当溶液浓度A>B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B流向A;当溶液浓度A<B时, 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A流向B;当溶液浓度A=B时,则处于动态平衡。

⑸渗透作用的结果:水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进行双向扩散。从宏观观察,水分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直到达到动态平衡。

这部分内容相对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一些生活实例,使学生能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并在课件中配有相应的动画以加深学生对渗透作用这个抽象概念的认识。

第二部分内容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部分内容在第三章学习细胞的基本架构——细胞膜的时候已经有所涉及,讲述是可在之前基础上逐渐加深,学生学习时由浅入深。请同学们回忆细胞膜制备的实验,并在此理解渗透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实验现象。主要结论为: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动物细胞的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的浓度。

动物细胞的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的浓度。

第三部分内容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在理解了前两个知识点后,再学习植物细胞的之比分离与复原便不再非常抽象难懂了,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植物细胞的哪部分相当于半透膜?”,学生自主讨论并给出各种可能性,教师再介入引导得出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生物探究,及其基本步骤。主要环节有:

⑴观察现象: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的现象

⑵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一些吸水和失水现象,深入思考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与本小组同学交流。最终确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⑶作出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尝试性的回答,也就是作出假设。

⑷设计实验:你所作的假设即使是有依据的,也仅仅是一种推测。这种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验来检测。

⑸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将每一步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⑹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分析结果与你的预期是否吻合,是否支持你的假设,最后得到实验结论。

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组织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生动形象在实验中插入了想过的动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这便是本节课的整体思路,但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发现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还不够熟练,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学生对有些实例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教学过程中没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明显,课堂的连贯性还有待提高,课件设计上还有许多缺陷。在上课过程中突然断电,我准备不够充分,对这些突发情况考虑不是很全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 反思让人进步,希望今后在教学上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更令学生喜欢,自己也快乐,创造快乐课堂,别忘记自己的目标。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篇五:《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反思

课虽尽而思无穷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之反思《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

青海油田第一中学

高中生物组:罗文俊

时间:2012-10-18

课虽尽而思无穷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而反思《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

为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情况,学校组织了本次“同课异构”的公开课教研教学活动,我与同组的张老师同讲了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科书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堂课。为了真正实现“同课异构”,也为了探索“高效课堂”的新模式,拿到课题后,我拟定打破传统生物教学中以点突破以知识点间的逻辑推理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尝试建立一个既注重逻辑推理过程同时又能兼顾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观点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打破原有的知识点间的逻辑顺序,以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为主线去重新构建整堂课的逻辑顺序,从而使这一生物学观点在课堂的教学逻辑中得以体现,做一次全新的尝试。但说起“高效课堂”,新的设想、充分的准备、精心的设计仅仅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因为教堂不仅仅是个预设的过程,它更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在充分的准备,在精心的设计也会遭遇课堂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的情况。自身感觉本课设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坐下来细细咂摸沉淀一番,从一位旁听者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堂课,应该说有优点、有新意,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下面我就结合本次听课老师们的点评意见以及观摩同组张老师课堂教学的一点感受,奔着“努力完善自身,力求高效课堂”这一目标,对本次授课活动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反思:

一、课前准备的自我反思

本节课是新授课,新课程标准始终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为贯彻这种精神,教师需要创新,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选择尽可能好的教学方式。

(1) 对教材的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细胞膜的结构、功能、跨膜运输的实例基础之上,更深入的去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故我在教学设计中以问题探讨为引导,先让同学通过比较脂双层与细胞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需要的条件提出猜想。接着通过简单明了的文字逐个介绍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条件及实例。

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课堂上能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指导者的作用。我决定问题为情景,通过动画、文字资料等具体展示某些物

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更多更好地获取信息。这也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2)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开课的班级总共有40学生,人数较多,如果教师不能充分驾御课堂,就无法调动每个学生。本班学生的特点是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听课相对认真,但出于对授课教师的陌生一时无法适应我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教学活动初始的阶段无法与我产生共鸣,这也为本节课的超时埋下了隐患。这是我在教学预设时没有想到的,也暴露出了我在教学预设时的不足。

3.对学习情境的分析

由于本次教学教研活动属于接班上课,故我对开课班级学生的了解仅仅局限在于其任课教师的交流及对以往高二学生的认知上,故我对学生旧知识的掌握程度,思维习惯等只能说是停留在表面,为使师生能够进行充分的对话,在开课时,我事先准备一幅图片,列举各种物质,看能否通过细胞膜,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唤起学生的记忆,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课堂中去。

此外,考虑到学生接受知识是由易到难的规律,在教学设计上尽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背景出发,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连,从展现简单的图片开始到后面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例如,在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特点时,我将之形象的比喻为山坡上的小车,使学生看后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故这一环节的预设是我取得较好课堂效果的保证和前提,可是说是成功之处。但是由于本节课是在大教室授课,教室环境较日常上课的教室空旷,故在授课伊始,我没有意识到此种环境下应提高音量,直到教学进入10分钟后才有所警觉,这不能不说是我在教学预设上的失误之处。

二、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相对成功但也有不足。

Ⅰ、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完成了这一教学目标。1:首先,以图设境,引导学生从旧知识入手,大胆猜想,同时以小演示实验作为引导,通过学生阅读、讨论、对比的方式完成了本节课知识的推理演绎过程,落实了知识层面的目标,此外,在讲述主动运输是图标训练的引入是的学生的数据分析解读能力得到训练,切实完成了技能层面的目标

Ⅱ、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掌握类比和对比的推理方法在学生的思考探究活动中加入了一些实例和现象从而使这一目标得以落实,为让学生掌握数据图表解读的方法,引入了专项的练习,顺利的完成了这一目标。但是在这个部分的实例引入上做的不够完善,致使学生必须在我的提示下才能顺利进行类比与对比的分析,耽误了时间。

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上采用了分组讨论的形式,并且在教学的引导过程中严格的按照我重新设定的逻辑顺序进行,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得以培养的同时兼顾了生物学观点的树立,实现了这个教学目标。

(2)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课堂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落实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这个总体要求,展开教学活动,课件中学生自主完成的三种运输方式的比较表和数据图表题的分析,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在难点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根据课件设置的教学情境在教师引导下一起完成了“观察——分析——假设——阅读与合作讨论——验证”的推理演绎过程,从而深刻的挖掘了主动运输的本质,通过数据图表的能力训练中学生的回答可以表明课堂却是突破了教学难点

(3)其他收获与不足

Ⅰ.课堂的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中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如学生的讨论偏离了教学目标。我注意领会学生的思路,适时进行了调控。但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还要注意提高捕捉师生、学生之间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资源的能力,以激活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

Ⅱ.学生活动 通过变换学习的活动形式,促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展示图片、提问、观看动画演示、师生对话、小组讨论、填写概念图等活动方式,将知识更加清晰地展现给学生,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深入学生中加以指导,给他们一定的启发。

Ⅲ.教师活动与师生互动

冗长的讲述通常会让人觉得疲倦。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应更加侧重于引导。我把发言权充分留给了学生。教师只是在适当时机进行点拨。提高学生把课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图形的描述能力,并在绘图中直观区别出了物质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师生互动一般通过提问或师生对话展开。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教师设置的几个主要问题一定

要具有可探讨性,对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有帮助。而对于一些书上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教师应该侧重引导学生看书,找到后集体回答。另外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具体,例如:开课过程中,展示自由扩散的动画后,我就直接提问学生自由扩散的特点,但由于问题切入过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后具体为自由扩散的方向、条件、动力等小问题时,便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困惑。还有在布置了学生讨论的内容后,没有走入到学生中间去参与其中使得我对学生的讨论内容的把握充满主观性,导致了学生的讨论偏离了原定目标,还好得以及时纠正,不过这充分暴露出了我对“互动”理解的肤浅,在今后应当改正,才外本节课中的手头禅的出现也让我很尴尬,这也是自信心不足的一种体现,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多多留意,也欢迎大家指正。

三、教学实践后的自我反思

(1)对于课堂教学中活动形式的反思

这一节课中采用了老师提问,师生对话及小组讨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激情,由于本章前两节课已经渗透了部分知识,加上充分的预习复习,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有话可说。特别是习题难度的把握,让学生对要教的内容有导向性,学习起来有的放矢,效果比较理想,这是一个成功的地方。但是这种小组讨论的形式是不是应该在每一个知识环节上都应得到体现呢,从本节课的授课过程来看,我认为应该有所区分,在逻辑关系的关键点上应该由教师主导,以求最大限度的避免学生讨论偏离既定目标,同时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树立这样的模式,教师给出框架或思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充实这个框架或思路,而一味的强调学生活动容易造成课堂失衡,形成前紧后松或者前松后紧的情况,这也是我从本节课中获得的最大的收获。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本节课是新授课,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尽量以旧知识为依据,配合多媒体课件的直观资料展示,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逐个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学的思路清晰,心中有数。但是,本节课中学生的相互点评稍有欠缺,虽然有安排但是相对来说教师点评比重较大,这样不利于教师对学生思维动态的把握,在今后的教学研究工作中应加大对课程评价的学习,并切实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

四、教学重建

因为课前进行了充分准备,又在试讲过程中受到各位同事的指导、帮助,整体效果还算不错。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堂提问过程中,只注意了被提问同学,而忽略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篇六:《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反思 2

课虽尽而思无穷

—公开课反思《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

仁怀市第三中学

罗琳

时间:2014-6-10

仁怀市组织了本次优质课教研教学活动,我讲解了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科书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堂课。为了探索“高效课堂”的新模式,拿到课题后,我拟定打破传统生物教学中以点突破以知识点间的逻辑推理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尝试建立一个既注重逻辑推理过程同时又能兼顾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观点的教学模式。但说起“高效课堂”,新的设想、充分的准备、精心的设计仅仅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因为教堂不仅仅是个预设的过程,它更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在充分的准备,在精心的设计也会遭遇课堂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的情况。自身感觉本课设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上完课坐下来细细咂摸沉淀一番,从一位旁听者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堂课,应该说有优点、有新意,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下面我就结合本次授课活动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反思:

一、课前准备的自我反思

本节课是新授课,新课程标准始终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为贯彻这种精神,教师需要创新,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选择尽可能好的教学方式。

(1) 对教材的分析

人教版必修1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第2节膜结构有关,

第3节在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基础之后,带领学生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原理。这样的编排符合认识的规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课堂上能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指导者的作用。我决定问题为情景,通过动画、文字资料等具体展示某些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更多更好地获取信息。这也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2)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同时,高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表达能力,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增强,对事物的探究有热情。基于这样的学情,本节通过动画、文字、图表资料等具体展示某些物质跨膜运输的事例,设计了不同的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通过绘制坐标图、解读数据图、填写比较图、描述模式图、设计概念图等,帮助学生实现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方式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深刻领会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正确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考虑到学生接受知识是由易到难的规律,在教学设计上尽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背景出发,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连,从展现简单的图片开始到后面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

识。例如,在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特点时,我将之形象的比喻为山坡上的小车,使学生看后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故这一环节的预设是我取得较好课堂效果的保证和前提,可是说是成功之处。

二、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相对成功但也有不足。

Ⅰ、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完成了这一教学目标。1:首先,以图设境,引导学生从旧知识入手,大胆猜想,同时以小演示实验作为引导,通过学生阅读、讨论、对比的方式完成了本节课知识的推理演绎过程,落实了知识层面的目标,此外,在讲述主动运输是图标训练的引入是的学生的数据分析解读能力得到训练,切实完成了技能层面的目标

Ⅱ、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掌握类比和对比的推理方法在学生的思考探究活动中加入了一些实例和现象从而使这一目标得以落实,为让学生掌握数据图表解读的方法,引入了专项的练习,顺利的完成了这一目标。但是在这个部分的实例引入上做的不够完善,致使学生必须在我的提示下才能顺利进行类比与对比的分析,耽误了时间。

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上采用了分组讨论的形式,并且在教学的引导过程中严格的按照我重新设定的逻辑顺序进行,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得以培养的同时兼顾了生物学观点的树立,实现了这个教学目标。

(2)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课堂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落实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这个总体要求,展开教学活动,课件中学生自主完成的三种运输方式的比较表和数据图表题的分析,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在难点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根据课件设置的教学情境在教师引导下一起完成了“观察——分析——假设——阅读与合作讨论——验证”的推理演绎过程,从而深刻的挖掘了主动运输的本质,通过数据图表的能力训练中学生的回答可以表明课堂却是突破了教学难点

(3)其他收获与不足

Ⅰ.课堂的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中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如学生的讨论偏离了教学目标。我注意领会学生的思路,适时进行了调控。但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还要注意提高捕捉师生、学生之间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资源的能力,以激活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

Ⅱ.学生活动 通过变换学习的活动形式,促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展示图片、提问、观看动画演示、师生对话、小组讨论、填写概念图等活动方式,将知识更加清晰地展现给学生,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深入学生中加以指导,给他们一定的启发。

Ⅲ.教师活动与师生互动

冗长的讲述通常会让人觉得疲倦。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应更加侧重于引导。我把发言权充分留给了学生。教师只是在适当时机进行点拨。提高学生把课本上的文字转化

为图形的描述能力,并在绘图中直观区别出了物质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师生互动一般通过提问或师生对话展开。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教师设置的几个主要问题一定要具有可探讨性,对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有帮助。另外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具体,例如:开课过程中,展示自由扩散的动画后,我就直接提问学生自由扩散的特点,但由于问题切入过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后具体为自由扩散的方向、条件、动力等小问题时,便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困惑。还有在布置了学生讨论的内容后,没有走入到学生中间去参与其中使得我对学生的讨论内容的把握充满主观性,导致了学生的讨论偏离了原定目标,还好得以及时纠正,不过这充分暴露出了我对“互动”理解的肤浅,在今后应当改正,才外本节课中的手头禅的出现也让我很尴尬,这也是自信心不足的一种体现,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多多留意,也欢迎大家指正。

三、教学实践后的自我反思

(1)对于课堂教学中活动形式的反思

这一节课中采用了老师提问,师生对话及小组讨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激情,由于本章前两节课已经渗透了部分知识,加上充分的预习复习,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有话可说。特别是习题难度的把握,让学生对要教的内容有导向性,学习起来有的放矢,效果比较理想,这是一个成功的地方。教师给出框架或思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充实这个框架或思路,而一味的强调学生活动容易造成课堂失衡,形成前紧后松或者前松后紧的情况,这也是我从本节课中获得的最大的收获。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本节课是新授课,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尽量以旧知识为依据,配合多媒体课件的直观资料展示,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逐个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学的思路清晰,心中有数。但是,本节课中学生的相互点评稍有欠缺,虽然有安排但是相对来说教师点评比重较大,这样不利于教师对学生思维动态的把握,在今后的教学研究工作中应加大对课程评价的学习,并切实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

应当改进的不足之处

第一是课堂时间的控制,尤其学生的讨论与表达是比较花费时间,教师要开放探究,更要及时简明扼要的总结,否则,不但会导致课堂时间会比较紧迫,还会使学生对自己整堂课的探讨所得的结果没有检测的依据;第二是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教师点拨要更精练些,鼓励学生积极地争论,由学生得出对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曲线图的趋势的判断的依据,并鼓励他们课后继续学习、探究,让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与兴趣;第三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时间要再给充裕一些,以便学生更好的发挥自主能动性,本节课最不足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到达教学设计的效果,没有很好的进行师生互动交流。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篇七: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高一生物导学案

必修1—第四章《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主编: 王国铭 审核: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 级: 小组: 姓 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使用说明】

1、依据学习目标,认真研读教材P60-63,回答自主预习有关题目。

2、将预习时有疑问的或不能解决的用红笔标记,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课后及时进行反思纠错。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半透膜的特点;

2.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预习案★

1、下图是渗现象的示意图,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⑴、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半透膜),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⑵、如果漏斗内外的溶液浓度相同,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⑶、通过以上问题讨论,你能说出渗透的发生要具备什么条件?

⑷、尝试概括出渗透作用的概念。

2、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⑴阅读课本60页水分进出细胞哺乳动物细胞的状况图,

并思考以下问题:

这说明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什么特点? ①红细胞能发生渗透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②动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吸水?什么条件下失水?什么

【问题反馈】请将你在预习本节中遇到的问题写在下面 条件下能保持正常的形态?

【预习自测】

1、.一次施肥过多,作物会变得枯萎发黄,俗称“烧③动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什么条件? 苗”,其原因是 ( ) A.根系细胞呼吸过强,影响根对水分的吸收 B.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C.土壤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D.土壤溶液浓度等于细胞液浓度

⑵、什么是原生质层?原生质层相当于渗透体系中的什2.将人成熟红细胞放在质量分数为9%的食盐溶液中制么? 成装片后,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红细胞的状态变化 是 ( )

A.不能确定 B.正常状态 ⑶、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失水?植物细胞失水后会表C.细胞膜破裂 D.细胞皱缩 现出什么现象?为什么? 5.利用高浓度的盐水杀菌的原理是( )

A. 盐水中的氯离子有杀菌的作用 B. 高浓度盐水中水分不足,不利于细菌生长

C. 细菌由于脱水而死亡 ⑷、植物细胞吸水会胀破吗?为什么? D. 钠离子有杀菌作用

★探究案★

3、物质跨膜运输的其它实例

1、观察“问题导学”第1题的图片,讨论:漏斗管内的阅读课本63~64页相关内容,并思考:

液面能否无限升高?液面能上升的高度与什么有关? ⑴水稻培养液里的Ca2+和Mg2+浓度为什么会增高?是不 是水稻不但没有吸收Ca2+和Mg2+,反而向培养液中分泌 Ca2+和Mg2+ ?说说你的看法。

2、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是不是对所有

的物质都具有选择性?请举例说明。 ⑵水分子跨膜运输是从水分子多的一侧顺着浓度梯度到 水分子少的一侧。其它物质的跨膜运输也是这样的吗?

高一生物导学案

随堂练习:

将一张洋葱鳞片叶放在某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3种状态的细胞,如图,你认为这3个细胞(均为正常的活细胞)在未发生上述情况之前,其细胞液的浓度依次是( )

A.A﹥B>C B.A<B<C C.B>A>C D.B<A<C

★训练案★

1. 如图,在U形管中部c处装有半透膜,在a侧加入红色的细胞色素(相对分子质量为13000的蛋白质)的水溶液,b侧加入清水,并使a、b 两侧液面高度一致。经过

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将是 ( ) A、 a、b 两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无色B、 a、b两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红色 C、 a液面低于b液面,b侧为红色 D、 a液面高于b液面,b侧为无色

2、在马铃薯上用打孔器打出两个圆柱体P和Q,P在蒸馏水中放l h,Q在与马铃薯细胞液等浓度的盐溶液中放

l h。处理后的圆柱体是否与原来的孔刚好合适 ( )

A.P不合适,Q刚好合适

B.P和Q都不合适

C.P和Q都刚好合适

D.P刚好合适,Q不合适

3.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它的原生质层主要包括( )

A. 细胞膜、核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B. 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C. 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 D. 细胞壁、液泡膜和它们之间的细胞质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篇八: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反思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备课组 陈东康

本次优质课的内容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五年工作的经验,使我的业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通过这次活动,收获了更多的东西。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思路更加明确,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一、课前准备的自我反思

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为贯彻这种精神,教师需要创新,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选择尽可能好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这节课之前,我首先对课堂相关的诸多因素做了分析。

1.对教材的分析

本节继细胞膜的结构之后,带领学生继续探究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的方式。与前面两节课的内容有很密切的联系。

教材上以问题探讨为引导,先让同学通过比较脂双层与细胞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需要的条件提出猜想。接着通过简单明了的文字逐个介绍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条件及实例。

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课堂上能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指导者的作用。通过动画、文字资料等具体展示某些物质跨膜运输的事例,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更多更好地获取信息。

2.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开课的班级总共有35位学生,人数较少,如果教师不能充分驾御课堂,就无法调动每个学生。公开课也有优点,有老师来听课,学生大多非常认真,积极配合。

3.对学习情境的分析

生物课时少,课与课之间间隔时间长,学生预习复习工作可能出现不充分的情况。开课时为使师生能够进行充分的对话,我事先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和复习,并且利用本节的问题探讨,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唤起学生的记忆,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课堂中去。

此外,考虑到学生接受知识是由易到难的规律,在教学设计上尽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背景出发,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连,从展现简单的图片开始到后面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二、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1.课堂的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中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如学生的讨论偏离了教学目标。我注意领会学生的思路,适时进行了调控。但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还要注意提高捕捉师生、学生之间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资源的能力,以激活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

2.学生活动 通过变换学习的活动形式,促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展示图片、提问、观看动画演示、师生对话等活动方式,将知识更加清晰地展现给学生,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深入学生中加以指导,给他们一定的启发。

3.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一般通过提问或师生对话展开。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教师设置的几个主要问题一定要具有可探讨性,对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有帮助。而对于一些书上现成有答案的问题,教师应该侧重引导学生看书,找到后集体回答。另外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具体,例如:开课过程中,展示自由扩散的动画后,我就直接提问学生自由扩散的特点,但由于问题切入过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后具体为自由扩散的方向、条件、动力等小问题时,便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困惑。

三、教学实践后的自我反思

1.对于课堂教学中活动形式的反思

这一节课中采用了老师提问,师生对话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激情,由于本章前两节课已经渗透了部分知识,加上充分的预习复习,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有话可说。特别是学案的设计,让学生对要教的内容有导向的预习,学习起来有的放矢,效果比较理想,这是一个成功的地方。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将要教的内容及相关图片一一展示出来,进行讲解显得更加直观,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导入新课,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摄取知识。对于本节难点部分,分层次进行处理,融洽了师生间的对话,充分调动了学生。最后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做一些相关的课堂练习,及时巩固知识,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3.对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表现反思

因为课前进行了充分准备,又在试讲过程中受到各位同事的指导。我情绪平稳,上课也较老练。但是整个开课期间,也存在不少问题: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够,不能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问学生不够多,在提问过程中,只注意了被提问同学,而忽略了全体。各个环节间的过渡是通顺但仍觉得不够自然。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花大力气改进。具体想从以下方面着手:

(1)要更多地研究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程度不一样,要把更多的精力给中间的学生,以促进两头的学生。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多督促他们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向较好的学生靠齐。

(2)要多研究教法,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生动化,而不是机械地讲授知识,让他们背诵。多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从而对生物始终保持热情。

(3)研究高效率的提问,课堂上尽量合理充分的设置问题,创造积极思考环境。

3.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

在这节课正式实施之前,我对课件进行了多次修改,反复进行比较,希望通过最佳形式展示出来,说到底这是一堂公开课,促使我精益求精地处理好每个环节。也让我有了努力的方向: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力求以应对公开课的教学态度去进行对待每一课教学。

总之,通过对这次公开课的反思,我认识到自己有很多的地方存在着不足。同时也非常感谢在教学活动中各位老师给予的指导。今后要督促自己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调整,以期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2011-11-25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篇九: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篇十: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26022.html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