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麦是什么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黍麦是什么篇一
《黍离》

黍离

一、课文解读

《黍离》是《诗经》里的一首,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

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作者不可考。

诗人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我们每读此诗,都会被吟唱者心中那股浓

浓的忧郁哀怨所感染,一唱三叹的语式又让感伤的情绪显得格外深沉、强烈。诗人“心忧”的到底是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诗人好象很突然地就忧虑起来了。从诗的字面看,三章的内容简洁明了:诗人在茂密成行的黍稷之间徘徊,便情不自禁忧伤起来,而且伴随着黍稷的成长(出苗-成穗-结实),那股伤感越来越浓(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郁积在诗人的心里无处宣泄,不得不仰望苍穹,一声长叹:悠悠苍天!此何以哉?诗人如此忧郁悲怨却又不说出只有自己才清楚的“心忧”,压抑着诗人的显然是一股沉重强大、单凭一个人根本无法抗争。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而这一切一切的诱因竟是地里逐渐长熟的庄稼!“黍离”现代表“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的一个词。

这首诗采用的是递进式的写景抒情笔法。出现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彼稷之穗”、

“彼稷之实”,农作物的部位暗合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先有苗、再有穗、最后有了颗粒。作者抒发沉痛之情时,依次是“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变得越来越强烈,也更加痛苦。诗人忧国忧民,伤时悯乱,最后向天发问:这种悲剧是谁造成的,由谁来承担西周灭亡的历史责任。他不把问题的答案明确说出,而是采用问的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二、教案示例

(教读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音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叠词、押韵、重章叠唱、

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

学习递进式的写景抒情笔法,品味诗的优美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黍离之悲”,理解作者对昔盛今衰的痛惜之情,同情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音义)(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黍离之悲”(重点)

3.体会叠词、押韵、重章叠唱、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妙处 (难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操作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黍离》选自《诗经·王风》,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

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关于它的缘起,毛诗序称:“《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宗庙公室,尽为黍离。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这种解说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亡国之痛。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佳作——《黍离》。首先,请同学们自己先

听读。然后把这首诗歌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字词的发音。

二、目标展示

三、教师精讲

在刚才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些字词的读音还不太确定?下面我们大家来看黑板上难读

的字词,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黍shǔ 稷 jì 行迈靡靡mǐ mǐ 穗 sǖì 噎yē

品读

(生读完后)教师再来补充一下。

师生辨析:

黍、 稷

黍,俗称糜子,北方又称穄子,黏性的粟类,即黄米。稷,俗称高粱。一说为粟,即小

米。两种说法都可以。

我们通常说的五谷杂粮中五谷通常指稻/麻、黍、稷、麦、茮(豆类),古代又以稷为百

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我们经常会在宫廷题材类的电视剧中听到“社稷”一词吧!

其实,“社稷”一词中“社”是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

代表国家。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重视土地和谷物,也是理所当然的。

接下来,看“靡”,“靡”是一个多音字,有两种读音。 mí ①浪费 ~费/ 奢~

mǐ ①无,没有 ~室劳矣 /~有朝矣(《氓》中刚学过)

②顺风倒下 风~一时/ 披~

③美好 ~丽/~~之音

诵读古诗,学生思考诗文,讨论文意:

这首诗在抒发对西周灭亡的沉痛时,首先出现的是生长茂盛的农作物,而庄稼生长的地

方曾是西周的宗庙宫室。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自然使诗人陷人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

变得迟缓。三章反复出现“行迈靡靡”的诗句,用脚步的迟缓引出心情的沉痛。

探究

. 两位同学齐读诗文,同学们进一步把握大意。

齐声朗读整首诗歌时,请注意刚刚特意强调的字词的发音。

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注释,大家试着把诗歌翻译一下,了解它大致讲了什么内容,(学习

组讨论)然后请同学起来回答。

. 结合背景知识,体会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背景资料介绍(学生):

《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风”。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风”中多乱离之作!

在这段话中,我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王室衰微”和“乱离之作”。

据说,这首《黍离》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目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也曾这样记录过:“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

了解了诗歌的背景后。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诗歌到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忧伤苦闷、悲悼故国)

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关键字:摇摇 如醉 如噎 心忧)

诗歌把主人公这种忧伤苦闷、悲悼故国的情感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后来,“黍离”便成了亡国之思的代名词,常常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后代也出现了很多类似的诗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姜夔的《扬州慢》。

成语“黍离麦秀”也是出自于这首诗。

指名同学朗读诗歌,要求:试着读出诗人的忧伤苦闷、悲悼故国的情感,可以读得稍微慢一些。

刚才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是不是也再一次感受到了这首诗歌很有节奏感,颇具音乐美。那是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造成这种效果的呢?

叠字 使得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开头便连用7个叠字,自古以来被传为佳作。)

押韵 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

同学们也发现了全诗三章,只有个别字词发生了变化,如“苗”、“穗”、“实”、“摇摇”、“如醉”、“如噎”。

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手法,对仗得更工整。

叠字、押韵、重章叠唱三种手法都对于诗的音乐美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再把目光回到诗歌的内容上。可以看到每一章中,只有章首两句咏物,后六句都写情的,那么为什么作者不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呢?“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样的咏物又有何作用呢?

( 思考,讨论)

其实呢,这是诗的一种比兴的手法。用黍稷的生长来比喻诸侯的强盛,王室的衰微。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方玉润《诗经原始》)

我们对《黍离》的探究,讨论分析,大家对这首诗也仅仅有一个粗浅的认知,理解更深入,还需要我们熟读成诵。

四、训练巩固:

1.填空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做“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为“ ”、“ ”和“鲁颂”,共40篇。《诗经》中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就是“ ”;“比”就是比喻;“兴”又叫做“起兴”,就是“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 ”。

2.翻译全诗

参考译文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五、反馈校正:

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列出本课重点字词句易错点。

六、沉淀总结

◆把握全文主旨

诗人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抒发了“黍离之悲”的情怀。

◆强调有关本课涉及的《诗经》知识的掌握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黍离》;

三、教学建议

【文本定位】

《黍离》属于培养学生古诗理解能力的典范作品,精读课文,应熟读成诵,认真理解。

【重点设定】

中职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困难,需要适当地讲解。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是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理解诗人的“黍离之悲”,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法建议】

以教读式为主,适当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学生应预先诵读,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教师教读,师生讨论,诵读。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人的“黍离之悲”,忧国忧民的情感。

四、相关资料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做“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为“周颂”、“商颂”和“鲁颂”,共40篇。《诗经》中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比”就是比喻;“兴”又叫做“起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这首诗作于西周灭亡后: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日宫殿夷为平地,种上庄稼,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此诗若如《诗序》所言,其典型情境应该是: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

迁都洛阳事:《史记。周本纪》节选:“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周幽王是西周末代君主,当政期间政局不稳,天灾不断,周幽王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又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与宜臼逃回申国。为博得褒姒一笑,周幽王多次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2年,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举兵入攻西周,各地诸侯拒不救援,幽王惨败,带着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宝逃至骊山,后被杀。犬戎攻破镐京,西周遂亡。诸侯及大臣共同拥立被废的太子宜臼为天子,即周平王,周平王将都城迁至雒邑。历史上将迁都前称为“西周”,其后称为“东周”。东周始于公元前770年。东周名存实亡,诸侯分争,先后有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化而为诗是可以有多种作法的,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

黍麦是什么篇二
《五谷简介》

不同说法

“五谷”即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比《论语》更古的书如《诗经》、《书经》等里面,只有“百谷”,没有说“五谷”的。从百谷到五谷,是不是粮食作物的种类减少了呢?不是的。当初人们往往把一种作物的几种不同品种一个个起上一个专名,这样列举起来就多了。而且“百”字在这里不过是用来指多的意思,也并不是真有一百种。五谷这一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分类概念,同时反映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有五种。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关于“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 五谷这一名词在当初创造的时候,究竟指的是什么,没有留下记载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解释,是汉朝人写的。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麦、菽。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谷指的是粮食,前一种说法没有把麻包括在五谷里面,比较合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没有稻,也有可能。《史记·天官书》“凡候岁美恶”(预测年岁丰歉)下面所说的作物,就是麦、稷、黍、菽、麻五种,属于后一种说法。大概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汉人和汉以后的人对五谷就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两种说法结合起来,就得出了稻、黍、稷、麦、菽、麻六种作物。战国时代的名著《吕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纪作品)里有四篇专门谈论农业的文章,其中“审时”篇谈论栽种禾(稷)、黍、稻、麻、菽、麦这六种作物的情况;“十二纪”篇中说到的作物,也是这六种。

很明显,稻、黍、稷、麦、菽、麻就是当时的主要作物。所谓五谷,就是指这些作物,或者指这六种作物中的五种。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着,现在所谓五谷,实际只是粮食作物的总名称,或者泛指粮食作物罢了。

粮食作物的统称。“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解释却有不同,一说是黍、稷、麦、菽、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这二种说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稻麻的有无,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作物并不止于五种,“百谷”、“六谷”和“九谷”说的存在就是一个明证,而各地的作物种类又存在差异所致。“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因此,笼统地说来,五谷指的就是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1、哪些粮食为“五谷”,我国历史上的说法并不一致。一种说法是指黍、稷、菽、麦、稻,见于古书《周礼‘职方氏》;另一种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豆,见于古书《淮南子》。当时人们把大麻子当食物,所以麻归于粮食类;后来麻主要以纤维织布,便不列为粮食类。

2、“五谷”之说逐渐形成的习俗,是指稻、麦、黍、稷、菽五种粮食作物。黍指玉米,也包括黄米,稷指粟,菽指豆类。3、如今,“五谷”已泛指各种主食食粮,一般统称为粮食作物,或者称为“五谷杂粮”,包括谷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豆类(如大豆、蚕豆、豌豆、红豆等),薯类(如红薯、马铃薯)以及其他杂粮。2》五谷是什么?通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稻、黍、稷、麦、菽。另一说是黍、稷、麻、麦、菽。其中麻以外的五种都是粮食作物。稻、黍、稷、麦、菽、麻是中国传统作物,我不仅应该认识它们,而且要了解它们的习性与渊源,否则就会“五谷不分”了。 谷物介绍

大米

大米又名粳米,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的功效。冬天室内暖气较热,空气干燥,早晚喝点大米粥,可以远离口干舌燥的困扰。特别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大米不同

的烹调方法对血糖的影响不同。研究表明,等量大米煮成的干饭比稀饭对血糖的影响小。因此,糖尿病患者早餐进食干饭有利于控制血糖。

小米

小米又名粟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腹泻及产后、病后体虚者食用。小米熬粥时上面浮的一层细腻的黏稠物,俗称为“米油”。中医认为,米油的营养极为丰富,滋补力最强,有“米油可代参汤”的说法。

小麦

小麦

小麦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肾、养心安神功效。心烦失眠者可用小麦与大米、大枣一起煮粥服食。此外,麦麸含高膳食纤维,对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痔疮、老年性便秘、结肠癌都有防治作用。

玉米

玉米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宁心活血的作用。玉米油中的亚油酸能防止胆固醇向血管壁沉淀,对防止高血压、冠心病有积极作用。此外,它还有利尿和降低血糖的功效,特别适

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美国科学家还发现,吃玉米能刺激脑细胞,增强人的记忆力。玉米中所含的黄体素和玉米黄质可以预防老年人眼睛黄斑性病变的发生。

苡米

苡米又叫薏米,其所含蛋白质远比米、面高,易消化吸收,对减轻胃肠负担、增强体质有益。中医认为,苡米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苡米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降血糖等功效。将苡米与大米煮粥或加入适量冰糖食用,能使肿瘤患者食欲增加、减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此外,苡米中含有的薏苡素对横纹肌有抑制作用,可减少皱纹,爱美的人不妨多吃。

高粱

高粱

高粱味甘性温,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小儿消化不良,可取高粱入锅炒香,去壳磨粉,每次取2至3克调服。但高粱性温,含有具收敛止泻作用的鞣酸,便秘者不宜食用。

黄豆

黄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脾胃虚弱者宜常吃。用黄豆制成的各种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也具有药性:豆腐可宽中益气、清热散血,尤其适宜痰热咳喘、伤风外感、咽喉肿痛者食用。

谷类主要是指禾本科植物的种子。它包括稻米、小麦、玉米等及其他杂粮,比如小米、黑米、荞麦、燕麦、薏仁米、高粱等。 谷物通过加工为主食。它主要给人类提供的是50%~80%的热能、40%~70%的蛋白质、60%以上的维生素B1。谷类可因种类、品种、产地、生长条件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其营养素的含量有很大的差别。

黍麦是什么篇三
《黍离》

黍麦是什么篇四
《五谷杂粮是什么》

五谷杂粮是什么?

现在通常所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高粱、大豆、玉米而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之外的粮食称做杂粮,所以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

习惯上,人们把城市居民日常吃的米、面粉称做细粮、把玉米、小米、高粱、荞麦、薯类等称做粗粮,粗粮中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特别丰富,玉米、薯类等粗杂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滕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

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大豆、玉米、薯类,而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所以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故通常认为,五谷是粮食作物的统称。 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麦、菽。

《皇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腾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

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高梁、大豆、玉米,而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所以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 五谷健康养生坊,食出健康与财富。

黍麦是什么篇五
《什么是五谷》

何谓五谷 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另一种说 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麦、菽。稷 jì 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 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社稷(指国家)。 粟 sù 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粟子。 沧海一粟。 古代泛称谷类:重(zh 恘 g )农贵粟。 黍 shǔ 〔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 性。 稻 dào 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称“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有水稻、旱稻之分。通常指水稻: 稻子。稻草。稻米(亦称“大米”)。稻糠。 麦 (麥) mài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等多种,子实供磨面食用,亦 可用来制糖或酿酒。通常专指“小麦”(通称“麦子”):麦田。麦收。麦饭豆羹(指农家 粗茶淡饭)。豆 “豆”假借为“菽”,豆类植物的总称〖bean〗 dòu 双子叶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树”、“黄豆”、“绿豆”、 “红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统称豆类植物,亦指这些植物的种子:豆科。豆 子。豆荚(豆角儿)。豆浆。豆绿。煮豆燃萁。目光如豆。 形状像豆粒的东西:土豆儿。 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俎豆。 麻 má 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 “麻”,可制绳索、织布:麻布。麻衣。麻袋。麻绳。麻纺。 指“芝麻”:麻酱。麻油。 像腿、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脚麻了。 感觉不灵,或丧失感觉,引申为思想不敏锐:麻痹。麻醉。麻木不仁。 面部痘瘢,引申指物体表面粗糙:麻子。 带细碎斑点的:麻雀。麻蝇。 喻纷乱:麻乱。麻沸。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滕文公》中称五 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 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 33 种,豆类有 14 种,总共 47 种之多。

黍麦是什么篇六
《五谷》

黍麦是什么篇七
《黍离》

j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1.黍:一种农作物,即糜子,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2.离离:繁茂貌。 3.稷:谷子,一说高粱。黍的一个变种,散穗,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 4.行迈:行的复合词。 5.靡靡:迟迟、缓慢的样子。 6.中心:内心; 7.摇摇:心神不宁。 8.谓:说。 9.悠悠:遥远的样子。 10.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11.实:籽粒。 12.噎:食物塞住咽喉,这里指哽咽。

译文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黍离”、“彼黍离离”,应是一种典型的比兴修辞。黍,是禾本科黍属的粮食作物,磨米加工后现称作黄米,比粟米(即小米)略大。黍在先秦时期是重要农作物,位列“五谷”、“六谷”

()说法之列。《诗经·魏风》有脍炙人口的名句:“硕鼠硕鼠,莫食我黍”,可见黍的重要性。黍是谷物中最耐旱、生长期最短的作物,后被粟、麦取代了主产粮食的地位。现在作为杂粮一种,在一些因为海拔、气候导致光热条件不足或者秋粮复种期短的地区种植。黍在植物形态上与其它谷物(麦子、粟、高粱、水稻等)的最大区别是谷穗不是密实成粗厚棒状,而散穗是向四周分开下垂(不很恰当的可以联想一下吊兰的样子)。因此在这里用于比兴人的离散。把“彼黍离离”译作“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显然不靠谱。 可供对照的是,粟(谷子,小米)与狗尾草在植物分类学中都属于狗尾草属。狗尾草在城市空地随处可见的杂草,它的穗是厚实棒状高高顶生在苗株最高处。与黍的散穗差别极大。黍属散穗,粟属攒穗,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对此有考证。

文学常识

王风·黍离》。黍离是诗经里的一首,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作者不可考。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或《三百篇》。

叫“毛诗”。 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

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做“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

(31篇)、“商颂”(5篇)和

(4篇),共40篇。 《诗经》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和“兴”,“赋”就是“敷陈其率而直言之”,铺成叙述;“比”就是比喻,有明喻和暗喻,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又叫做“起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主旨

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每读此诗,都会被吟唱者心中那股浓浓的忧郁哀怨所感染,一唱三叹的语式又让感伤的情绪显得格外深沉、强烈。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让诗人“心忧”的到底是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诗人好象很突然地就忧虑起来了。从诗的字面看,三章的内容简洁明了:诗人在茂密成行的黍稷之间徘徊,便情不自禁忧伤起来,而且伴随着黍稷的成长(出苗-成穗-结实),那股伤感越来越浓(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郁积在诗人的心里无处宣泄,不得不仰望苍穹,一声长叹: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如此忧郁悲怨却又不能说出只有自己才清楚的“心忧”的缘由?压抑着诗人的显然是一股沉重强大、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抗争的势力。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诗人是不能说?不愿说?不敢说?而这一切一切的诱因竟是地里逐渐长熟的庄稼!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诗人究竟有没有相知者呢?如果有,那相知者一定与诗人有着同样的身份、同样的处境、同样的感触、同样的难言的苦衷。现作为代表“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的一个词。

赏析

这首诗在抒发对西周灭亡的沉痛时,首先出现的是生长茂盛的农作物,而庄稼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自然使诗人陷人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三章反复出现“行迈靡靡”的诗句,用脚步的迟缓引出心情的沉痛。 这首诗采用的是递进式的写景抒情笔法。出现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农作物的部位暗合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先有苗、再有穗、最后有了颗粒。作者抒发沉痛之情时,依次是“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变得越来越强烈,也更加痛苦。 作者忧国忧民,伤时悯乱,最后向天发问:这种历史悲剧是谁造成的,由谁来承担西周灭亡的历史责任,诗的作者非常清楚。他不把问题的答案明确说出,而是采用质问的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背景

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 1.

《史记·周本纪》节选:“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

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

”周幽王是西周末代君主,当政期间政局不稳,天灾不断,周幽王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好利善于

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又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褒姒

前772年,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举兵入攻西周,各地诸侯拒不救援,幽王惨败,带着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宝逃至骊山,后被杀。犬戎攻破镐京,西周遂亡。诸侯及大臣共同拥立被

“西周”,其后称为“东周”。东周始于公元前770年。东周名存实亡,诸侯分争,先后有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2.黍、稷之辩:黍,

实,脱壳后俗称黄米。稷,《说文解字》五谷之长。宋朝以前,小米是五谷之长,到了宋朝,稻米取代小米为五谷之长,可见稷俗称栗,栗子脱壳后称为小米。综合考古成果和散在于古

黍离》被诸多注家解释为:东周人行役路过镐京,见到宗庙宫室,平为田地,遍种黍稷。他忧伤彷徨,“闵周室之颠覆”,因而作了这首诗,此说在旧说中最为通行。试问,两种不同产区的作物如何会种植在同一个地方,为何要种植在同一个地方,就是为了给诗者营造一个抒发悲悯之情的场景吗?甚为可笑。 怎样正确解读《黍离》?接下来尝试用现代语言以散文的形式还原这首古诗词。 黍离 周平王在诸侯的护卫下离开了故都镐京,迁都到中原地区的雒邑,开始了东周时代。迁都后,思乡情绪在群臣中蔓延,周平王亦不例外,对故乡的眷恋时时困扰这他。为了排解郁闷周平王常常会在近臣的陪伴下到乡间游玩,路过田间看到绿幽幽的稷苗,不由地想起了西北的黍苗也该是这般的幽绿吧,平王放慢脚步,无精打采地走在田间,心中恍恍惚惚,仿佛这稷苗片刻间变成了黍苗,平王在田间徘徊:“谁能了解我此刻的心情,是谁令我背井离乡?” 时间流逝,转眼间稷米已经抽穗,平王再次路过田间,看到这沉甸甸的稷穗,不由地想起西北的黍米也该是这般的饱满吧,平王的心被深深地刺痛,脚步散乱飘飘然仿佛回到了西北故乡:“谁能了解我此刻的心情,是谁毁了我的家园?” 金秋时节,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平王望着这金灿灿的小米,不由地想起了西北的大黄米。此刻,平王的心里仿佛插进了千万芒刺,血液在体内奔腾,胸中的怨气急剧膨胀,再也无法控制的情感瞬间迸发,他的心在流血,他的泪在洗刷着屈辱:“苍天啊,是谁毁了我的王朝?”伴着血泪,平王凄惨地吟道: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主要

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

“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近人读诗,新说迭出,

比较有代表性

在《诗经选》中认为当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还有蓝菊荪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国风今译》))等。说法虽多,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本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另一方面,从诗教角度视之,正因其为大夫闵宗周之作,故得列于《王风》之首,此为诗说正统,不可不及,以下从两方面细析之。 闵

宗周之诗何以列于《王风》之首,先得弄清何为《王风》,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

诗不能复《雅》

”可见《王风》兼有地理与政治两方面的含义,从地理上说是王城之歌,从政治上说,已无《雅》诗之正,故为《王风》。此诗若如《诗序》所言,其典型情境应该是: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化而为诗是可以有多种作法的,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路子,于是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

)。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

,无不体现这种兴象风神。

其他

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更进一层,透过诗本文所提供的具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呢?“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充满失望的呼号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诗人的影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吟出《登

此诗者当三思之。

词语

【词目】黍离(黍离) 【拼音】shǔ lí 【注音】ㄕㄨˇ ㄌㄧˊ 【释义】本为《诗·王风》中的篇名。《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遂用作感慨亡国之词。三国·魏·曹植《情诗》:“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序》:“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宋·

“昔日最多风景处,今人偏动黍离愁。”明·张煌言《舟次琅琦谒钱希声相公殡宫》诗之一:“赤手曾

扶板荡运,黄肠犹带黍离愁。”清·田兰芳《两堂问答》:“

黍麦是什么篇八
《1.黍离课件

黍麦是什么篇九
《全麦食品》

所谓“全麦食品”,指的是用没有去掉麸皮的麦类磨成面粉所做的食物,比我们一般吃的富强粉等去掉了麸皮的精制面粉颜色黑一些,口感也较粗糙,但由于保留了麸皮中的大量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因此营养价值更高一些。 全麦食物主要是用小麦做成的,也可以用大麦、燕麦等做成。 具体有:全麦饼干、全麦面包、燕麦片 、玉米花、糙米和粗磨的谷类食物等全谷食品的种类很多,在我国可分为禾谷类,包括稻类(籼稻、粳稻、糥稻)、麦类(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高粱、粟、黍、荞麦等;豆菽类,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红小豆、芸豆等;薯类,包括甘薯也称红薯或白薯、马铃薯、山药、芋、木薯等三大类。一般来说,按人们的习惯,除大米和面粉为细粮外,其余的统称为粗、杂粮。由于加工程度的不同,大米和面粉也可分为“粗”和“细”,糙米和全麦粉为“粗”,精白米、面为“细”。五谷杂粮因种类的不同,在结构和成分上也有不同,因此营养价值也不同。现在的研究表明,很多食物具有药理作用,属药食同源。 几种常见的谷类食品营养及药用价值 1.粳米,就是大米、稻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粮食,除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满足人体需要外,还具有食疗作用。祖国医学《本草求真》早有记载“粳米味甘性平,人非此物不能养,故性主脾胃,而兼及他脏,凡五脏血脉,靡不因此而灌溉;五脏积液,靡不因此而充溢;他如周身筋骨肌肉皮肤,靡不因此而强健。”,粳米具有补中益气、益脾胃的功效,是病后肠胃功能减弱、烦渴、虚寒、痢泄等症的食疗佳品。 2.糯米,即粘稻米,在我国北方俗称江米,南方为糯米。糯米营养丰富,其淀粉结构主要为支链淀粉,经糊化后性质柔粘,性味温甘。因此,糯米是一种柔润食品,能补中益气、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等,特别适宜老年人或脾胃病者食疗。 3.小麦,小麦是我国人民膳食生活中的主食之一。小麦可制成各种面粉(如精面粉、强化面粉、全麦面粉等),麦片及其他免烹饪食品。从营养价值看,全麦制品更好,因为全麦能为人体提供更多的营养,更有益于健康。祖国医学认为,小麦具有清热除烦、养心安神等功效,小麦粉不仅可厚肠胃、强气力,还可以作为药物的基础剂,故有“五谷之贵”之美称。因此,在膳食生活中要注意选择一定量的全麦粉或麦片,并进行合理搭配。 4.玉米,玉米也称包谷、玉蜀黍、包粟、玉谷等,因其粒如珠,色如玉而得名珍珠果。玉米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胡萝卜素的含量、维生素B2、脂肪

含量居谷类之首,脂肪含量是米、面的2倍,其脂肪酸的组成中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占50%以上,并含较多的卵磷脂和谷固醇及丰富的维生素E,因此玉米具有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作用,并能刺激脑细胞,增强脑力和记忆力。玉米中还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缩短食物在消化道的时间,减少毒物对肠道的刺激,因此可预防肠道疾病。玉米除了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外,还具有较高的食疗价值,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调中开胃,根叶主治小便淋漓。”,我国还有一些医著认为,玉米有利尿消肿、调中开胃的功效。最适宜有慢性肾炎者治疗时食用,还适用于有热象的各种疾病,如头晕、头胀的肝阳上亢,胃热引起的消渴,湿热型肝炎,肺热型鼻衄、咯血,以及产后血虚、内热所致的虚汗等。因此在我们的餐桌上经常有玉米就能强身健体。 5.小米,也称粟米、谷子,是我国北方某些地区的主食之一。据分析每100g 小米含蛋白质9g ,脂肪3.1g ,膳食纤维1.6g,维生素A17ug,胡萝卜素100ug,维生素B10.33mg ,维生素B20.1mg,维生素E3.63mg,微量元素铁5.1mg 等。由于小米营养丰富,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防病去恙,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小米具有养肾气,除胃热,止消渴(糖尿病),利小便等功效。 6.黑米,俗称黑糯,又名补血糯,其营养价值很高,是近年来国内外盛行的保健食品之一。黑米的米皮紫黑,而内质洁白,熟后色泽新艳,紫中透红,味道香美,营养丰富。据营养分析,黑米含蛋白质约9.4%,其必需基酸如赖氨酸、色氨酸,膳食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均高于其它稻米。此外,黑米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谷部》记载:“黑糯米具有补中益气、治消渴、暖脾胃、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黑米具有补中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健身等功效;常食黑米能使肌肤细嫩,乌发回春,体质增强,延年益寿,是老人、幼儿、产妇、体弱者的滋补佳品。 7.荞麦,又称乌麦、甜麦、花麦、花荞、三棱荞等。据分析,荞麦含蛋白质9.3%,比大米和面粉都高,而且人体必需的赖氨酸也高。荞麦含脂肪2.3%,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占46.9%,亚油酸占14.6%和较高的维生素E ,据研究,单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荞麦还含其他营养成分,如每100g 中含膳食纤维6.5g ,维生素B10.28mg、维生素B20.16mg,钾401mg,镁258mg,铁6.2mg等都较高,这些成分都有益于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荞麦含有具有药

理功效的云香苷(芦丁)等物质,芦丁具有降脂、软化血管、增加血管弹性等作用。因此,在我们日常膳食生活中经常搭配适量荞麦,可以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祖国医学认为,荞麦性味甘、凉、能开胃宽肠、上气消积。据《本草求真》记载“荞麦能降气宽肠,消积去秽,凡白带、白浊、泄痢、痘疮、溃疡、汤火灼伤、气盛湿热等症,是其所宜”。故民间以荞麦为主味食疗各种疾病的单验方也较多。 8.燕麦,又名雀麦、黑麦、铃铛麦、玉麦、香麦、苏鲁等,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谷类食品,不仅蛋白质含量(14.3%-17.6%)高于其他谷类,而且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也高于其他谷类。脂肪含量为6.1%-7.9%,其中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占35%-52%。另外还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维生素B1、B2和较多的磷、铁等。由于燕麦含有亚油酸、氨基酸及其他有益的营养成分,因此被称之为降脂佳品,对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也有较好的效果,故也可以说,燕麦是药食兼优的营养保健食品。 9.薏仁米,又称薏苡仁、药玉米、感米、薏珠子等,属药食两用的食物。现代研究表明,薏仁米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据测定,薏仁米蛋白质含量高达12%以上,高于其他谷类(约8%),还含有薏仁油、薏苡酯、薏苡仁素、B-谷甾醇、多糖、维生素B等成分,其中薏苡酯和多糖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国内外多用薏米配伍其他抗癌药物治疗肿瘤,并收到一定疗效。祖国医学认为,薏米味甘淡,性凉,入脾、肺、肾三经,具有健脾利湿、清热排浓、降痹缓急的功效。临床上常用治疗脾虚腹泻、肌肉酸重、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白带、肺痛、肠痈、淋浊等多种病症。

黍麦是什么篇十
《五谷》

五谷编辑[wǔ gǔ]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 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词目:五谷

拼音:wǔ gǔ

基本解释

[the five cereals of rice,two kinds of millet ,wheat and leans] 指粮食,五谷即稻、黍、稷、麦、豆。[1]

引证解释

指五种谷物。所指不一。

《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郑玄 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赵歧 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楚辞·大招》:“五谷六仞。” 王逸 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 王冰 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苏悉地羯罗经》卷中:“五谷谓大麦、小麦、稻谷、大豆、胡麻。”后以五谷为谷物的通称,不一定限于五种。[1]

2基本含义

文化 五谷文化举足轻重,可谓人类文明之起源。据权威资料显示,人类在数十万年前的石器上观察到高粱的痕迹,说明五谷孕育了人类十多万年。人类将野生杂草培育成五谷杂粮,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壮举,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同时告诉世人,人类与五谷的不解情缘。五谷粮食画是五谷文化的最高艺术体现,是五谷文化的艺术写照。

艺术

五谷粮食画起于唐,盛于清,清乾隆时期曾是重庆府敬献皇帝之贡品,重庆是中华五谷粮食画的发源地,后

向北发展,在陕西、山西一带也有分布。唐大焱老师是重庆五谷粮食画传承人。五谷粮食画在流传过程中名称众多,依据民间传统,应叫“五谷粮食画”,简称“五谷画”或“粮食画”,也可美其名曰“五谷艺术”。我国西北部分山区称之为“粮艺”、“谷艺”、“豆塑画”、“百米图”、“米画”

等。五谷粮食画起源于盛唐,当时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五谷”在佛教和道教规仪中,地位极高,被视为夺天地之精华的吉祥物,民间则将“五谷”作为辟邪之宝,故用之作画。在清代十分兴盛,全国各地形成了很多流派。其他各朝因战乱不休,国不宁日,故五谷粮食画不能兴盛。当代五谷粮食画的兴起,反映现代社会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民族统一、欣欣向荣。五谷艺术是和谐社会的真实写照。唐大焱老师所作《五谷丰登》,在中国第十届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上获奖,是五谷粮食画的代表作。反映了建国六十周年来国家繁荣富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大焱用五谷艺术展示当今中国的美好景象,重庆人民用土生土长的五谷艺术在向全人类述说着重庆文化的发展。重庆五谷艺术是重庆的一张名片,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五谷粮食画艺术大观》

包括以下内容:粮食处理、染色技术;五谷粮食画粘贴技术;装裱基础;保存技术;保护层处理技术;推广

粮食画的经验。包含了粮食画的所有技术。[2]

《五谷粮食画艺术大观》由唐大焱老师编写,在多年的实践中,唐大焱最终将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研发了一套环保和作品长期保存的制作技术。该技术有20多道工艺流程,每个环节都需严格要求,此方法可达到防虫、蛀、腐、霉等作用。作品不变形、不褪色、不霉变、不虫蛀,可永久收藏。 粮食画

五谷粮食画是以各类植物种子和五谷杂粮为本体,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利用其它附料粘贴而成的山

水、人物、花鸟等形象的画面,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图画。每幅五谷粮食画都要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采用永久保存技术,可将作品长期保存和收藏。 3食品概念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谷子)、黍(亦称

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

。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shǔ,俗称黄米)、稷(jì,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制作面粉用)、菽(俗称大豆)。因为有的地方气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的种植,因此有将麻(俗称麻子)代替稻,作为五谷之一。

关于稻、麦、菽由于生活中常见,这里就不介绍了,下面主要介绍现在生活中不常见的但是在古代确实常见的谷物:

黍:黍去壳,就是黄米,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由于不利于消化,现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为主食了。

稷:又称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其茎、叶较坚硬,可以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现在主食基本上不用“稷”了。

麻:麻主要是用来农作生产的,麻子,可以吃,就象炒黄豆一样的吃法,比绿豆略微小点,主要用来榨油,油淡绿色,是很好的食用油。他的茎皮,经沤制可以做绳子(麻绳),麻衣,麻纸等,很耐用。去皮后的茎,可以当柴烧,可以盖房子,有点木质的感觉,目前皮与杆经提炼纤维,可以做宣纸等各种高档纸。

菽:豆类的总称,古语云:“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豆类制品也是中国百姓们喜欢的食物之一。

另外,也曾有关于“五谷”划分为“天谷”、“地谷”、“悬谷”、“风谷”、“水谷”的。天、地、悬、风、水所代表“五谷”并不一定都是粮食:“天谷”含诸如稻、谷、高粱、麦等果实长在头顶类的作物;“地谷”含诸如花生、番薯等果实长在地面下的作物;“悬谷”含诸如豆类、瓜类等果实在枝蔓上的作物;“水谷”含诸如菱角、藕等水中生长果实的作物;唯有“风谷”特殊,指玉米是通过风传播花粉,将头顶花粉吹到作物中节长出的须上从而结出果实的作物。

有句俗语称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就是四肢,就是怕走路,怕动手干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懒人就没有分辨事物的本质了,变相的说一个人懒。因为古时大多数人都是农业劳作,不去劳动的人,到了农田也就不认识什么样子的农作物是五谷了,尤其幼苗小时候样子有点相似。 4不同说法

历史记载

“五谷”即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比《论语》更古的书如《诗经》、《书经》等里面,只有“百谷”,没有说“五谷”的。从百谷到五谷,是不是粮食作物的种类减少了呢?不是的。当初人们往往把一种作物的几种不同品种一个个起上一个专名,这样列举起来就多了。而且“百”字在这里不过是用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31917.html

    上一篇:谢谢的句子

    下一篇:迎接新年的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