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离别诗句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跟朋友离别诗句篇一
《朋友离别的诗句》

朋友离别的诗句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⑴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⑵归 家 〔唐〕杜 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⑶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⑹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⑺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⑻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⑼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⑽月夜亿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⑾送别(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⑿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⒀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⒁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⒂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⒃一剪梅 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⒄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⒅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⒆有感一章(谭嗣同)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跟朋友离别诗句篇二
《朋友分别时的诗句》

朋友分别时的诗句

时间:2011-04-29 20:12来源:

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75次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山中送别------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 王孙归不归? 送别------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山中送别------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 王孙归不归?

送别------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花开花落四季更替

想念我和你

想念那天际

想念那年被雨季湿润是记忆

想念微涩的青春

流年似水时光匆匆离去

看候鸟开始迁徙

我们将追寻梦想流浪天地

有一天

如果我们再见彼此 是否能认出就是你

28、许浑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跟朋友离别诗句篇三
《经典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他只活了二十六岁就死了。但是,由于他勤奋学习,因而在短促的一生中,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他既能写诗又会作文,与当时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样著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一般说来,人们在同自己的亲威、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依依不舍,免不了要讲些祝愿一路平安、保重身体或者后会有期之类的话,有的甚至还要作出“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是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了进去,那就会显得俗套、平庸,没有味道了。王勃不愧是一位市斤,他才不去写这些呢!他的这首送别诗,别开生面,用自然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把人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了,读后使人深受感动。

在这首诗里,开头两句写送别时的情景。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城阙辅三秦”,但见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环护着,气象宏伟。“风烟望五津”,再看朋友所要去的地方,千里迢迢,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这一近一远、一明一暗的景物,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送别画面,饱含着诗人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

诗的三四两句是点题的,下面讲明了朋友之间分别的意义。在社会生活中,筵席总是要散的,感情十分深厚的朋友也难免要分别,不可能永远会聚在一起。其原因就在于“同是宦游人”,各人有各人的职守,都要奔赴自己办事的岗位。所以,这种分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决不会分别而疏远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诗人和杜少府分别的意义就在这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不管到了何处,都会觉得好像仍在与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谈心,那样的快乐、幸福。

说到这里,诗人还嫌余意未尽,再加上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他语重心长,勉励朋友在分手的时候,千万不要象小孩子那样掏出手绢来揩眼泪,悲伤难过,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这样的诗句,扣人心弦,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大,即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高适《别董大》诗的第二首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

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开头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虽是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北方的冬天,绿色植物凋零殆尽,残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视界很广,可目极千里。说“黄云”,亦极典型。那是阴云凝聚之状,是阴天天气,有了这两个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风”,“雪纷纷”,便有了着落。如此理解,开头两句便见出作者并非轻率落笔,而是在经过了苦心酝酿之后,才自然流出的诗歌语言。这两句,描写景物虽然比较客观,但也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所以,首二句尽管境界阔远渺茫,其实不无凄苦寒凉;但是,高适毕竟具有恢弘的气度,超然的禀赋,他开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驭情,另具一副心胸,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据说,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珏曾写诗咏叹说:“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写的不过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显,诗境未免狭小。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远比崔珏那几句阔远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诗只是琴师身世的材料,而高诗却堪称艺术珍品。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一首送别诗,诗所表现的内容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就一般而论:临别之际,依依惜别、内心的眷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的内容也就会着重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本诗则是着重表现诗人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

全诗用词平实、音调谐美、诗风沉郁,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诗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臵了凄婉的气氛;“连”字和“入”字写出了雨势的连绵;“平明”道明了送别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送别时的心情。“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凄婉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如斯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样,这样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清晨,天色已明,友人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自己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矗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情感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引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洛阳”点明了友人辛渐此番西行的目的地,那里也有诗人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深知他们也同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自己现在的境况时,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全诗的诗眼,诗中用“冰心”比喻心地光明、冰清玉洁,用“玉壶”比喻志向高洁。用巧妙的比喻手法表现出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同时也表明了诗人自己不因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高尚节操,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

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涌千古的杰作。

形势动、意境阔大是此诗最突出的特点。黄鹤楼在江夏,与广陵(今江苏扬州)相距数百里,诗人举重若轻,将楚地吴天尽收于短短的四句诗中。首句说友人孟浩然辞别黄鹤楼开始东行,次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风光.后两句写隐没于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则象一条无形的纤绳,缩短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使诗作描绘和包容了广阔无垠的空间。此诗每句分别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从不同角度(行者与相送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给人以流动之感,加上动词自身给诗句带来的动势,使全诗雄浑壮阔,.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能写得如此雄浑壮阔,幽深高远,除诗人的才赋外,还有其客观上的原因。唐代黄鹤楼处于武昌西黄鹤矶上(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踞山临江,得形势之要,登楼八面来风,凭栏可极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登临送客,足可壮人襟怀,此其一。李白的江南之游结束未久,“烟花三月下扬州”,或许即有他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这时友人继之而下吴越、之广陵,自然会在唤起他关于广陵的种种记忆,因吴越江山在胸。使诗人的诗才横贯吴楚,所以能、表现出气象万千的景象,此其二。李白二十岁后遍游蜀中名山,二十五岁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几遍中国东南,江汉平原的辽远壮阔,江南山水的纤巧秀丽与巴山蜀水的峻峭清雄形成鲜明的对照。看惯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会对雄浑广阔的自然景色有其敏锐的感受和准确的把握,此其三。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采飞扬。同在江夏、同是送别,他晚年所写的一首《江夏别宋之悌》便显得异常凄婉。这首诗写道: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历尽坎坷的李白,再也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神采,送别诗也一改旧时风貌,可见心境与诗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其四。

情意深挚,是这首送别诗的第二个特点。宋方回论李白诗曾说:“最于赠答篇,肺腑见情愫”(《杂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情惊主要表现在后两句。这里诗人从自己一方落笔,表现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有本作“孤帆远影碧山尽”,或“孤帆远映碧山尽”。但从抒发感情的角度说,还是通行本的文字最为贴切。可以想见: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着,在那天水相接处,只有江水在不断地东流。诗人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妙处,在于拉开了诗人与孤帆的距离,在诗人的极目远眺中,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惜别之情。而“孤帆远影碧山尽”,以山做参照物,诗人与孤帆的距离便受到限定。若把“远影”改作“远映”,更将船行的情景坐实,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和心理感受。李白在另一首题为《送别》的诗中曾写过这样类似的诗句:“云帆

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虽诗语较“孤帆”两句更为质朴,情绪也较低沉,但以此为注脚,正可体会李白的思维方式与抒情方式,玩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底韵。

李白这首送别诗的意境,常为后代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电影艺术所借鉴,许多江边送别的场面,都设计了征帆愈行愈远,相送者愈登愈高,最后登上山顶的送行人空对江流的镜头。由此亦可见这首诗艺术生命力之强盛。明方孝孺《吊李白诗》云:“诗成不管鬼神泣,笔下自有烟云飞。”以此来括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的神韵,也是很合适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

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同病相怜,发为歌吟,感情真挚动人。

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都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不禁更加动情。

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乳交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三句从“伤心”两字一气贯下,以前两句更推进一步。第三句在“远”字前缀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

跟朋友离别诗句篇四
《关于送别的古诗》

跟朋友离别诗句篇五
《关于离别的诗歌和诗句》

关于离别的诗歌和诗句1、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2、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3、琵琶行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4、雨霖铃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5、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6、写情李益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7、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江南江北送君归。8、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9、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0、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1、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12、谢公亭李白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13、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14、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注释】: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简

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16、《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朝雨:早晨的雨.浥:润湿.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17、《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作者小传】: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18、《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注释】:之:去,往.广陵:扬州.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直下.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尽:没有了,消失了.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4]唯:只.天际:天边.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简析】:这首送别诗,大

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注释】:[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第四节宋人送别词21、《雨霖铃》[1]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都门帐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念去去千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注释】:[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八句,仄韵.[2]骤雨:阵雨.[3]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4]留恋处:一作方留恋处.[5]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6]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7]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8]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9]经年:一年又一年.[10]风情:男女恋情.【简析】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

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柳永在词史的地位:柳词在题材方面不局限于士人的情感,时见市井气息,在词的描写内容方面有所拓宽;柳永在词调使用方面多有尝试(宋词调880,柳用百余),尤致力于慢词,善在文字转折处用强有力的仄声字,用来承上启下,成为语气转换的枢纽,让人有潜气内转,摇曳生姿之感,整部作品浑然一体,丰富了词的形式体制;柳词长于铺叙,白描,语言清新自然,在写作技巧方面都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传情自然真挚.22、《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注释】:侯馆,能远望之楼.熏,香气.平芜,平坦草地.【简析】:欧阳修的意义:一代儒宗(诗文言志)而致力于娱宾遣兴的小词(词以抒情),有开创风气之功;欧词成花间词之余风,于词艺提高有贡献.23、陈亮【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师虏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篙街行.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注释】:谩,无理,轻视.北群空,谓没有良马,借喻没有良才.当场只手,犹言独挡一面.篙(gao稿)街,汉时长安城内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者居住之所.尧之都三句谓中原地区是尧舜禹传下来的神圣疆土.壤,土地.封,疆域.磅礴,指浩大的正气.赫,火赤貌.【评析】:此词为送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送章德茂使金作.这是一首通篇都洋溢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抱有必胜信心的诗词.不见南师久两句-长久不见南宋北伐,不要以为宋朝就没人(才)了.当场只手两句-称赞章德茂能独当一面,是个杰出的使节.自笑三句-以黄河之水不变东流方向来勉励章德茂为国争光.且复穹庐拜两句-现在姑且向金主低头,他们早晚会被宋朝消灭.藁街-长安城内,外国使者居住地.陈汤斩郅支单于,奏请:悬头藁街蛮夷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于中两句-其中一定会有以向异族称臣为羞耻的志士.万里一句-感叹金人占领地域的广阔.千古英灵-泛指古代缔造祖国,保卫祖国的英雄人物.【作者小传】:陈亮(1143-1194),字同甫.他具有积极的处世精神,一生没做过官.他对写作的意见是:大凡论不必作好言语,意与理胜,则

文字自然超众.故大手之文,不为诡异之体,而自然宏富;不为险怪之磁,而自然典丽.奇,寓于纯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内,不善学文者,不求高于理与意.24、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注释】:待制,皇帝的侍从官.新州,治所在广东新兴县.神州,古称中国为赤县神州,此指中原地区.画角,号角上涂了彩色,故称画角.底事三句谓:为何会天崩地塌,洪水泛滥,万落千村,狐兔成群呢九地,九州之地,意谓遍地.狐兔,此以喻敌人.天意句: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诗: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难诉,一作如诉.耿斜河,明朗的天河.斜河,一称斜汉,即天河.万里江山,胡铨受贬的远方.回首,不堪回想.白居易《招张司业诗》: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此指与胡聚会的往事.雁不到,谓书信难通.相传北雁南飞,止于衡阳.怀今古,怀古伤今.金缕,【贺新郎】词调的异名. 【简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词曲类》赞曰: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作者小传】:张元干(1091-约1170),也作张元干,福州人.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词风豪放,为辛派泀人之先驱.著有《芦川词》,《芦川归来集》.25、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位断,西风塞马空肥.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注释】:剑指三秦:指刘邦占领三秦事.追亡事,指萧何追韩信事.一编书是帝王师:《史留侯列传》载张良在下邳圯(移)上老父出一遍书《太公兵法》示张良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小试去征西谓,张仲固西行任兴元帅只是小试其技.车轮四角,陆龟蒙《古意》: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指盼望车子把行人留下的意思.带减腰围,《古诗》:思君令人老,衣带日已缓.第四节送别诗词常见意象意象:诗词中常用以传达诗人或词人思想情感的,旨意或情感色彩相对稳定的物象或图景.长亭,南浦,杨柳,美酒此外又如:残阳,西风,画角,鹧鹄,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秋蝉兰舟第四章咏史怀古诗词论析

跟朋友离别诗句篇六
《点歌—离别的朋友》

歌,她悠长婉转;歌,她动人心弦;歌,她让记忆永远停留„„

小学毕业的那一天,奋斗已久的我们终于可以放松了。老师提议去唱歌。那天晚上,老师点了一首歌——《朋友》。我和妍都会唱这首歌,我们俩不约而同地拿起了麦克风,唱起了:“朋友一生一起走„„”我从小就是个沉默寡言的小孩,在班里很少有同学能叫出我的名字来。但是,妍是其中的一个。她是我的同桌。几年来,我们的话不上二十句。终于有一天,她先开了口,眨着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用她那稚嫩的声音问我:“张锶梵,我们做朋友好吗?”“我?真的吗?你真的肯跟我交朋友吗?”“嗯,以后我们就一起打水,一起玩,还要一起放风筝„„”妍用她那爽朗的笑声感染了我。从此,我不再孤寂,在她的影响下,我也渐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了。“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歌声仍在继续,从未停下,正如我和妍的友谊一样,从不怕付出„„

五年级的一天,碰巧我心情不好,又被班长批评,所以,从不顶撞别人的我,竟然不知觉地学会骂人了。跟班长吵完后,我竟然还敢飞扬跋扈地坐在座位上摆着一张洋洋得意的臭脸,心里还想:“这可真爽怿!”这真是破天荒第一次啊。自那次以后,班长虽然没有怎样针对我,但还是渐渐疏远了我,同学们也不愿意跟我玩,这使本来就没有很多朋友的我一下子陷入困境:我越觉孤单。这时候,我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但是还是无济于事,有谁能帮我呢?妍。这时候,她挺身而出,想方设法地帮我圆好这个错误,并不断向班长重复着我改正的决心。那时,妍的成绩很好,不过从不教别人学习方法,也包括我,她从未试过跟我讲解题目,就算我是她的朋友,可是那时我每天都看见妍粘着班长,辅导她的学习,跟她讲解她不懂的难题。我心头不禁泛起了一丝妒忌,妒忌班长:凭什么她就可以让妍给她补习,我都没试过,妍怎么了?我才是她的朋友,为什么她不辅导我„„。不过我很快就对妍有另一番见解,因为我知道她可能是为了讨好班长,然后更容易帮我缓解我们的关系,所以为班长补习。想到这里,我真的越来越觉得这个朋友没有交错了,她真用心良苦!后来还听说,她为了我,居然肯对班长说了十声对不起,每说一句就深深地鞠躬,整整十个鞠躬!以我对她的了解,她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她是绝对不会这样委屈的给人鞠躬,给人讲解题目的。但是,这次为了我,居然„„

也就因为这样,我和班长的关系逐日缓和,逐日变好。多亏了妍啊!“那些日子不再有„„”我俩的歌声一直都萦绕在房间里,萦绕在我俩的心头上。毕业了,就要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上中学了,这首歌会永远永远地被我们铭记,我们永远都是《朋友》!

跟朋友离别诗句篇七
《2014送别诗》

跟朋友离别诗句篇八
《2016 离别诗》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离别诗 专题

高考回眸】

(2010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 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20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008年高考重庆卷)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送春归”点明作者为春天刚刚逝去而满怀伤春之愁,“送君归”则再添别恨,“和春住”暗含惜春祝愿之意。

(2

(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l 、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 、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专题解说】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自古多情伤离别, “人世死前惟有别” (李商隐) 。中国人向来重视感情、珍惜友谊,于是在为人送行或与人辞行时,往往要作诗相赠。这就产生了送别诗。在传统的诗歌分类中,表现离情别绪一类的诗歌,往往统称之为送别诗,有时亦称之为别离诗、离别诗、赠别诗等等。千百年来,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

【常见意象】

⑴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津渡、歧路、古道、阳关等⑵时间意象:春、秋、冬、黄昏、月夜、清晨等;⑶景物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西风、草、山、寒蝉等

1.长亭、短亭。旧时城外大道旁,五里设短亭,十里设长亭,为行人休憩或送行饯别之所。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李白《菩萨蛮》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2.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李白有《劳劳亭》;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

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许浑有《谢亭送别》。

3.灞陵。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如李白的《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4.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楚辞 九歌 河伯》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句子,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朱淑贞《江城子》中有“芳菲肠断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5.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6.草总是离别相思怀人联系在一起,《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白居易有“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7.山也是离别相思的诗中常见的意象,如, “山回路远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乡思》宋代 李觏)

8.暮色、夕阳。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9.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普遍文化心理。

10.春天。春季风光是一年中最美好的,然而在即将分手的离人眼里,杨柳春风、桃李花草莫不染上悲情愁绪。高适:“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翩翩黄鸟、低垂杨柳、习习春风等意象组成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图,然送客怨别的诗人只感到悲愁。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效果。

11.明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望月怀远。通过月亮的烘

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12.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13.燕。唐人送别诗中的燕意象基本没有超越“燕燕于飞”的意境,多是沿用承袭。如许浑《送杨发东归》起首“红花半落燕于飞,同客长安今独归”,花落燕飞的景色和诗人送人心境相吻合。杜甫在大历四年春离开潭州赴衡州时所作《发潭州》有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送客”“留人”情态,渲染了一种冷落悲凉的气氛,寄寓了诗人漂泊流落的身世之感和抱负不得施展的情怀。

14.黄鹄、黄鹤、鸿鹄。南朝江总“黄鹄飞飞远,青山、去去愁”袭用前意,从而使得黄鹊、黄鹤与远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青山、黄鹤也因此成为别离代称,在唐代送别诗中更形成风尚。钱起《送张五员外东归楚州》云“杳然黄鹄去,未负白云期”。黄鹄的意象使离别的情景倍增伤愁。

鸿鹄的意象除了喻别之外兼喻人的志向,独具深长意味,如刘希夷《饯李秀才赴举》中“鸿鹊振羽翮,翻飞入帝乡(京城)”。皎然《送穆寂赴举》中“冥冥鸿鹄姿,数尺看苍旻”等,暗含赞人和对去者未来的祝福。

15.离歌(骊歌):告别的歌。李白:“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颀:“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内容分类:“别虽一绪,事有万族”】

1、从不同的角度为送别诗分类,从诗中表达的情感因素划分,可分为惜别、伤别、哭别、恨别、慰别等,其感情的浓重与色彩是各不相同的;又如,按照送别的方式划分,可分为话别、饯别、赠别、送别等等,其送行的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再如,按照诗中的人物关系和对象的身份进行划分,还可分为亲人情人之间,朋友同僚之间、人与物(如辞别故乡、名山、大川等)之间的送别;

送别的目的地有两种:一种是送人离家的;一种是送人归家的。送别的缘由大体有五类:赴考、征戍、迁谪(宦游)、乡旅、归隐。

2、从主动、被动关系分送别与留别诗:

(1)送别诗。所谓送别诗,按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指的是由送行之人以主人的身份为作为客人的离别之人而写的诗。即由送行的主人作诗,写给离别的客人。这类诗是送别诗的主体。

(2)留别诗。所谓留别诗,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看,与送别诗i正好相反,它指的是辞行之人主动为送行之人而写的诗。即由离别之人主动作诗,送行之人反而被动受诗。

3、送别诗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惜别和慰别两个大类。所谓惜别,多是儿女情长地在诗中回忆二人的交往和情谊,涕泪涟涟地表现彼此间的情深意长;所谓慰别,则是以豁达的胸怀,展望前程和未来。

4、按照抒情立足点有三种情况:

(1)立足于双方,抒写彼此之间友情、别情;

(2)立足于对方,重在诉说朋友的情形,感喟友人。

刘长卿《送友人东归》“怜君献策十余载,今去犹为一布衣。”这位远离家乡,在仕途上奋斗了十几年的朋友,不断地给君王献计献策,可惜始终得不到赏识,只好带着深深的遗憾和凄凉布衣还乡。

(3)立足于自己,重在渗透自我的身世际遇。

诗人们送别的朋友,既有遭遇坎坷的,也有仕途通达的。而有时朋友的春风得意,往往会使送别诗人联想到自己的不幸。“君登青云去,予望青山归。云山从此别,泪湿薜萝衣。”孟浩然的这首《送友人之京》,主要的不在表示对朋友的惜别,而在表现对自己仕途暗淡的一种伤怀。诗中以“青云”、“青山”相对比,感慨自己与朋友的不同命运。杜牧在他的《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一诗中,面对裴坦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想到了自己的宦海沉浮,失意落魄,也发出了“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筛正摇摇”的感慨。

【内容格调】

离情诗中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内容各异,情感各异。 有的缠绵悱恻,凄清感伤;有的清新乐观,洒脱放达;也有的离伤中透出身世之感,际遇之悲。

一、惜别类:“一曲离歌泪满巾”

送别诗词大多哀伤愁怨,缠绵排恻,表现惜别、伤别、恋别之意。

“金陵子弟来相逢,欲行不行各尽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情深似海)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依依不舍)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离愁难遣)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伤心断肠)

王勃:“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凄然寂寞)

王勃 《别薛华》“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牵挂思念)

跟朋友离别诗句篇九
《离别诗》

离别诗

李白: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送友人

王维:

王昌龄:

王勃:

岑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佳句:

徐浑: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

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

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

别有人间行路难。

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中别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诗中乡情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送兄

七岁女

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飞。

这首诗表达小作者送别哥哥时依恋不舍的深情。哥哥要上路了,天边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气氛萧索。令人感叹的是人不能跟大雁一样,雁行能一起飞向远方,而此时我们兄妹却不能同去远地。诗中写景的气氛与离别时的心情相应,兄妹不忍分离与雁行齐飞相对照,显得自然,真挚。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青翠的山峦横在外城的北面,静静的白水绕城东潺潺流过。在此地一分别,就像蓬草随风飞转,万里远行。你像天上的浮云飘忽不定,我就如落日依山那样对你依依不舍。我们在马上相互挥手告别,那马儿也不愿分离而禁不住萧萧长鸣。这首诗像一幅油画,人情美与自然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全诗豁达乐观,情意深切。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北国千里,满天的阴云使白日显得昏昏暗暗,北风吹来,大雁在分飞的雪花里朝南方飞去。不要忧愁前面路上没有知心朋友,天下有谁不认识您呢?前两句写的北国风光,所绘之景烘托出诗人送别董大时的失意心情,后两句则对友人进行安慰与鼓励,慷慨激昂,落落大方,是一首出自肺腑的感人的赠别诗。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当年荆轲在这里告别燕太子丹入秦刺杀秦王,临行时,壮士慷慨激昂,怒发冲冠。如今古代的壮士早已死去,但这里的水还是像当年一样冰冷。这首诗与一般的送别诗的那种伤感情绪不同,诗人对古代壮士的追怀,似乎在激励友人也要学习荆轲去干一番事业。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分别的时候,分明是多情的,总觉得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而感到好似无情。别宴上想要强颜欢笑,却笑不成。宴席上的蜡烛好像也理解我们的惜别之心,替我们垂泪点点滴滴一直到天明。诗人借物抒情,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那难舍难分的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由衷佩服孟浩然。首先是佩服其人品。这有《赠孟浩然》可证: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32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