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雁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闻雁篇一
《闻雁》

闻雁篇二
《闻雁》

《闻雁》 唐 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池鹤》 【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题红叶》 【唐】宣宗宫人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论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看。

闻雁篇三
《闻雁》

闻雁篇四
《闻 雁》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诗鉴赏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初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达滁州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到外面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秋雨,愈发感到夜之深沉、秋之凄清和高斋之空寂。在这种萧瑟凄寂的气氛中,敏感的诗人不由归思难禁。韦应物家居长安,与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远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遥之感;黑夜沉沉,四望一片迷蒙,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尽、悠然难止了。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浓,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难以排遣时,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穿越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彻夜不眠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吟咏玩索。

“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唐诗别裁》)

纯粹从文字看,诗中所抒写的似乎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于全诗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于全诗的秋声秋意,却令读者隐约感到在“归思”、“闻雁”背后隐含的时代乱离的面影,蕴藏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很少大

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避免雕琢刻削,一、二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确有古体的流风余韵。

闻雁篇五
《闻雁》

闻雁

韦应物,唐代诗人,长安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因曾出任过苏州刺史,退职后定居苏州永定寺,故世称“韦苏州”。

首句以设问起。“故园”指诗人的家乡京兆长安,“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全句的意思是:家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在何处?思乡之情不言自明。第二句“归思方悠哉”,诗人直抒胸臆,发出感叹,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更使这归思无穷不已,悠然不尽了。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浓,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第三句“淮南秋雨夜”,点明地点和季节。“淮南”指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当时诗人被贬为滁州刺史。身处异地,又值寂寥的秋雨之夜,“归思”之情更盛。第四句“高斋闻雁来”,诗人独坐高斋,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归雁在古诗文中,因来是思乡思亲之物。在凄清秋雨之夜,雁叫声更使诗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思绪万端。诗到此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后的感触不写一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和思考。

诗人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后的动乱年代里,在宦海浮

沉中,看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无力抗争,感到彷徨苦闷,因而在诗中流露了孤寂和低沉的情绪。我们透过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不难看到在“归思”“闻雁”的背后,隐现着时代的面影,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感受。

所以,这首诗的中心意思应归纳为: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

闻雁篇六
《闻雁》

闻雁

韦应物,唐代诗人,长安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因曾出任过苏州刺史,退职后定居苏州永定寺,故世称“韦苏州”。

首句以设问起。“故园”指诗人的家乡京兆长安,“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全句的意思是:家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在何处?思乡之情不言自明。第二句“归思方悠哉”,诗人直抒胸臆,发出感叹,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更使这归思无穷不已,悠然不尽了。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浓,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第三句“淮南秋雨夜”,点明地点和季节。“淮南”指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当时诗人被贬为滁州刺史。身处异地,又值寂寥的秋雨之夜,“归思”之情更盛。第四句“高斋闻雁来”,诗人独坐高斋,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归雁在古诗文中,因来是思乡思亲之物。在凄清秋雨之夜,雁叫声更使诗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思绪万端。诗到此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后的感触不写一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和思考。

诗人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后的动乱年代里,在宦海浮沉中,看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无力抗争,感到彷徨苦闷,因而在诗中流露了孤寂和低沉的情绪。我们透过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不难看到在“归思”“闻雁”的背后,隐现着时代的面影,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感受。

所以,这首诗的中心意思应归纳为: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古代交通不便,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本诗作者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燕叫声,其心中的感触较之常人又深一层。

池鹤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这首七律共有八句组成。首联“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写高高的竹笼里没有伴侣,意思是说,鹤是养在池里的,不是养在竹笼中的,在竹笼中没有鹤的“伴侣”。这突出了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它的品格、风度也不是“群鸡”能比的。

颔联“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是写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矿物,可以入药。这里诗人以“丹砂”来比喻丹顶鹤头顶上的朱红色的皮肤。丹顶鹤的飞羽黑色,两翼折叠时覆于白色短尾上,当它展翅时,白色短尾就看不见了,所以诗人说“晒翅常疑白雪消”,“白雪”比喻“白色短尾”。这一联是写池鹤的色彩美。“恐”和“疑”是人格化的描写。

颈联“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这一联采用反衬手法,写池鹤不仅风姿超凡,而且不会“语声娇”,去讨好别人。诗人把丹顶鹤与鸬鹚相比,意在突出丹顶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语声娇”,声音娇媚,以讨好主人,暗喻邀宠献媚。“苦嫌”,诗人痕恨这种邀宠献媚的行为。

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写池鹤的鸣叫声美,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池鹤鸣叫时声音洪亮,《诗经 鹤鸣》中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句,就是鹤鸣洪亮的声音的。“临风一唳思何事”是个设问句,“怅望青田云水遥”的答句。“怅”,惆怅,不如意。“青田云水遥”,自已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是可望而不可即。一个“怅”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其实,他厌恶仕途生活,追求“青田云水”生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而已。

这首诗用群鸡、鹦鹉等禽鸟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是什么,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迎燕

葛天民,字无怀,号补翁,南宋人。初为僧,后还俗,居西湖上,所交皆名士。

题目“迎燕”,此前未见。“咫尺春三月”,点明时令。咫,八寸。用咫尺状春三月,见季节短暂,稍纵即逝,珍惜之情自不待言。接着,将刘禹锡《乌衣巷》“飞入寻常百姓家”句删去首二字,组入本诗首联。虽属借用,但恰到好处。“寻常百姓”,表明主人身份:非富贵人家,其住宅非雕梁画栋式建筑。那么燕能不迎“入”呢?主人毫不怀疑。因为“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燕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基于对燕这一品质的了解,主人抓紧咫尺光阴,忙着做“迎”的准备。在各项准备中,诗人选择了其中一件:“不下旧帘遮”。“帘”会妨碍燕的出入,故“不下”;“帘”惟其“旧”,才是“新燕”识别而“入”的标志;“帘”之所以“旧”,还具体表明主人是“寻常百姓”,无财力换上新“帘”。“为迎”句,直抒胸臆,是因;“不下”句,点明做法,是果。用词前呼后应,属对一虚一实,章法错落有致。

这位“寻常百姓”,终于迎“入”新燕。颈联暂撇下主人不写,着力刻画“新燕”:“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二句宛若“微雨飞燕”图:暮春三月,杂花似锦,细雨霏霏,燕衔香泥,穿梭来往。“泥香”是“微雨”落花所致;“翅湿”是雨中飞行的结果。燕筑巢、生育,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勤忙碌,虽“翅湿”在所不辞,神情跃然纸上。 尾联,以饱含赞赏之情作结。新巢已成,雏燕长大,呢喃起舞,幸福地“相伴过年华”。全诗写了人与燕的关系。燕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之乐,亦足见诗人之乐。前人谓:“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此诗堪称一例。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写法上,善于捕捉具有特征性细节,以点概面,以静显动,视觉美与嗅觉美交织;似画,而又为画面所不可企及,显示了诗之为艺的特殊表现功能。

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这么一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

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

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

燕巢早已铸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闻雁篇七
《闻雁》

闻雁篇八
《闻 雁》

闻 雁 (唐)韦应物

首句设问,第二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怅惘、悲哀、凄凉。

第三、四句借景抒情,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秋雨” 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 全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

池 鹤

(唐)白居易

首联,写出鹤的生活环境,风度品格,突出形象美。

颔联,采用拟人、比喻,写鹤的外形特征,用“丹砂”比喻丹顶鹤头顶上的朱红色皮肤,用“白雪”比喻“白色短尾”,“恐”“疑”是人格化的描写,突出了池鹤的色彩美。

颈联,诗人把丹顶鹤与鸬鹚对比,采用反衬手法,意在突出丹顶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心灵美)。

(“语声娇”暗喻邀宠献媚,“苦嫌”表明诗人痛恨这种邀宠献媚的行为。)

尾联,运用设问写鹤的鸣声,突出声音美,表现出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此句是设问句,“青田云水遥”,自己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是可望而不可即。一个“怅”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

中心:这首诗用群鸡、鹦鹉等禽鸟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迎 燕

(宋)葛天民

首句点明时令,用咫尺状阳春三月,可见季节短暂,稍纵即逝,珍惜之情自不待言。“寻常百姓家”表明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具有美好品质。 颈联宛如一幅“微雨飞燕”图:……

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 中心: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闻雁篇九
《闻雁》

《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池鹤》

【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论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32051.html

    上一篇:财神庙对联

    下一篇:赞美企业诗歌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