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

| 美国项目管理师 |

【www.guakaob.com--美国项目管理师】

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篇一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1]。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赏析】

此诗第一句点出送客是在渡口。它在一片婆娑的杨柳掩映之中,所以说“杨柳

渡头”。句尾的“行客稀”三字则写渡口的冷落。这其中隐隐透出诗人此时的

心情。全句从静与动两个侧面清晰地描绘出江边送客时的情景。第二句写客船

已发,送行者即本诗的抒情主人公站在岸头目,送友人,心逐江波。情思悠远。

这时,惜别变为对朋友一路行程的关心。这两句,既是环境的安排,也有气氛

的烘托,为以下的感情抒发作了准备。

七绝的第三句多是全篇的关键。这一承转句的作用在于开拓诗境。格调的高下,

笔法的工拙,要看这一句。本诗的第三句以春色比友情,可以说是翻空出奇。

朋友的惜别相思之情,同季候上的春色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但诗人用这一比喻,

却使人觉得诗格外生色。不仅是因为这个比喻新奇。而且它能化无形为有形,

能将主观情感转变为客观事象。于是“相思”成了目可以视,耳可以闻的东西。

似乎它的浓淡,深浅,也都可以体察入微。一句话,“春色”即为“相思”的

表征。人们对春色的所有美好感觉、印象,乃至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对春色的歌

咏,此时也都成了“相思”一语的丰富内涵。

两个事物,不管它们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只要有某一点相近,即可构成比喻。

这一比喻之所以好.首先因为它是合于情理的。仔细一想,人们的友爱,朋友

的情谊,不正象那使万物滋荣,随着东风细雨染遍山川原野的春色么?春色不

也如同友谊那样情意绵绵么?人们生活在友爱之中,心里会泛起无限春意。朋

友间的感情交流。也恰如温馨和煦的春风。从诗的上下文说,这一比喻是承接

第一句的“杨柳”而来。由“杨柳”.可以想象一派蓬勃烂漫的春景。从第二

句的“罟师荡桨”四字.也可以想见那一江浓绿如酒的春水。这是就眼前景物取譬,现成而无生硬之感。

取以作譬的事物“春色”充溢天地之间,无处不在。从行人一方着眼,便是朋友的深情厚爱无时无刻不在他身边,于是他感到自己的好友始终跟自己一道。满目春色即是他的颜色,江上氤氲之气便是他的呼吸。所有这些,无非是说真挚的友情不怕天长水远,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可若是直接这么说出来,那就不成其为诗了!

注释:

[1] 罟(gu古)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临圻(qi奇):当作临沂。临沂,东晋侨置县名,故城在今南京市附近。

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篇二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到: QQ 百度 雅虎〗〖在线字典〗 -【年代】:唐【作者】: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内容】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赏析】:  王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gǔ古)师,渔人,这里借指般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牛希济的《生查子》有这样的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写的是少妇对远行人临别的叮咛:记住我的绿罗裙吧!你无论到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显着我的裙色,都凝结着我对你的相思,你要怜惜它啊!──这话也讲得非常之含蓄,非常之婉转,非常之好。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姿态,而又同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陈贻掀)

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篇三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送沈子福之江东》》

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篇四
《诗歌鉴赏集锦》

春游湖 北宋•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

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 1.蘸水开:湖中水满,岸边桃树枝条弯下来碰到水面,桃花好像是蘸着水开放。

2.断桥:被水淹没的桥。

【译文】

诗中描写的是春天游湖时的情景。

成双成对的燕子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两岸的桃花像蘸着水在盛开。春雨使湖水上涨,将桥淹没,游人不能过去。这时摆渡的小船正从那柳阴深处向游人撑来。 回答者:郑端子昱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11-2 14:32

采莲曲

唐五代•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1],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2]。

【注释】 [1]菱:俗称菱角,水上之叶呈菱形。荷,指荷叶。下句写花。

[2]搔头:簪的别名。

【简析】: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译文:悲叹昔日还在园林里浏览的情景,今年春天相伴着花鸟更引发在边疆的哀愁,独自怜惜从京城里出来的人往南行走,真羡慕湘江的水呀你却往北流去!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忆昔游转到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本应给人以欢乐,然而诗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发远去边疆的哀愁。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且句中“花鸟”更反衬出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这是全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这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2月22日)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1]。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赏析

此诗第一句点出送客是在渡口。它在一片婆娑的杨柳掩映之中,所以说“杨柳渡头”。句尾的“行客稀”三字则写渡口的冷落。这其中隐隐透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全句从静与动两个侧面清晰地描绘出江边送客时的情景。第二句写客船已发,送行者即本诗的抒情主人公站在岸头目,送友人,心逐江波。情思悠远。这时,惜别变为对朋友一路行程的关心。这两句,

既是环境的安排,也有气氛的烘托,为以下的感情抒发作了准备。

七绝的第三句多是全篇的关键。这一承转句的作用在于开拓诗境。格调的高下,笔法的工拙,要看这一句。本诗的第三句以春色比友情,可以说是翻空出奇。朋友的惜别相思之情,同季候上的春色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但诗人用这一比喻,却使人觉得诗格外生色。不仅是因为这个比喻新奇。而且它能化无形为有形,能将主观情感转变为客观事象。于是“相思”成了目可以视,耳可以闻的东西。似乎它的浓淡,深浅,也都可以体察入微。一句话,“春色”即为“相思”的表征。人们对春色的所有美好感觉、印象,乃至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对春色的歌咏,此时也都成了“相思”一语的丰富内涵。

两个事物,不管它们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只要有某一点相近,即可构成比喻。这一比喻之所以好.首先因为它是合于情理的。仔细一想,人们的友爱,朋友的情谊,不正象那使万物滋荣,随着东风细雨染遍山川原野的春色么?春色不也如同友谊那样情意绵绵么?人们生活在友爱之中,心里会泛起无限春意。朋友间的感情交流。也恰如温馨和煦的春风。从诗的上下文说,这一比喻是承接第一句的“杨柳”而来。由“杨柳”.可以想象一派蓬勃烂漫的春景。从第二句的“罟师荡桨”四字.也可以想见那一江浓绿如酒的春水。这是就眼前景物取譬,现成而无生硬之感。

取以作譬的事物“春色”充溢天地之间,无处不在。从行人一方着眼,便是朋友的深情厚爱无时无刻不在他身边,于是他感到自己的好友始终跟自己一道。满目春色即是他的颜色,江上氤氲之气便是他的呼吸。所有这些,无非是说真挚的友情不怕天长水远,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可若是直接这么说出来,那就不成其为诗了!

注释

[1] 罟(gu古)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临圻(qi奇):当作临沂。临沂,东晋侨置县名,故城在今南京市附近。

李商隐的〈〈流莺〉〉

简析:

流莺:黄莺;

陌:田间小路;

凤城:当时的国都长安;

花枝:黄莺栖息之地。

这首诗的首联以黄莺的无所依托自况自己沉浮不定的仕途之路,颔联承接首联,暗喻自己的心志及失望之情。颈联笔锋一转,以黄莺不顾辛酸苦苦吟唱的情景暗喻自己执着的精神追求,对仗工整。尾联承接颈联,以黄莺的无处着落暗喻自己的境遇。全诗移情于物,情感悲苦,寓意深刻,格调苍凉。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 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 画出西南四五峰。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诗中所争在此一笔,余笔无不服务于此。

诗中提到雨霁,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却饶有雨后之意。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俾人“遥闻”,不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吗?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 朗。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山行 秋山 枫桥夜泊 洛桥晚望 这几首诗鉴赏在以下副图中

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篇五
《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张莉》

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篇六
《[0]诗词阅读与赏析模拟训练1》

中考古诗词鉴赏

一、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三、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第一句诗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2)上诗的最后两句表面上写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另有弦外之音。那么,本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析。

四、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2.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七、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 的悲哀;借 和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理解。

八、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九、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1. 从“ ”到“ ”,写出了词中女子等等远行爱人归来的时间之长。

2. “ ”一词,写出了词中女子一次次失望之后内心的痛苦和哀伤。

十、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1.“晴空一鹤”这一意象表明什么?

2.这首诗为古代咏秋别具新意之作,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哪里?

十一、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二、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首诗是如何来写景的?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

2.杜甫“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十三、夏 意

苏舜钦

别院①深深夏席②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 ②席:竹席。

1.这首诗写出了盛夏小院幽静的特点。诗中体现“幽静”的词语有 、 。

2.除了“幽静”之外,诗人笔下的夏日小院还有什么特点?

十四、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十五、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

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

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十六、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十七、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绦(tāo):丝带。

1.一、二两句中,诗人用“碧玉”“绿丝绦”写出了早春杨柳的哪些特征?

2.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你对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十八、鹧 鸪 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 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十九、 [材料一]

独游玉泉寺

(唐) 白居易

云树玉泉寺,肩舁①半日程。

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

新叶千万影,残莺三两声。

闲游竟未足,春尽有余情。

------

①肩舁(yú):即滑竿。

[材料二]

戏赠丁判官

(宋)欧阳修

西陵江口折寒梅,

争劝行人把一杯。

须信春风无远近,

维舟处处有花开。

[材料三]

山水记(节选)

(清) 王之栋

去城十五里为白洋,面俯江流,峰峦四列,有商英墓、传磬寺。掩映村落,可供吟赏。四十里,入沧茫溪,一带澄然如秋水。„„从沧茫溪而进,别是一洞天。仲春时,桃花盛开。春暮,落花片片,点衣沾履。高岩远壑,苍松郁然;平畴广野,飞楼跨之。而尖山飘遥在望。折之而西虎牙荆门两峰相对何其雄也。„„

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篇七
《诗歌鉴赏之意象篇》

诗歌鉴赏之意象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诗歌鉴赏知识,掌握常见意象内涵;

能力目标: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体味诗词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美育目标: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鉴赏诗词中意象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对诗歌具体意象多重性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讨论、练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非常明确,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一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形象既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指诗词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这些景或物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这类形象又称为意象。

今天我们古诗词赏析专题主要是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解读诗意,体会诗情。

二、重点意象分析

1、月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咏月诗词随处可见,月亮已经深深扎根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田,那么月亮形象子古诗词中有哪些特定内涵呢?

(1)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月亮因其阴晴圆缺的独特形象,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故乡,亲人。如: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对人生短暂的悲伤

明月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让人思接千古,满怀惆怅。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借月抒发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呢?如: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见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能不感慨惆怅吗?

3)、抒发愁苦之情

[示例](’05辽宁卷第17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维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王安石的诗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为人们所称道。他的诗意境空灵、用语精警、富有画意。《江宁夹口》是其后期作品,回荡在前期诗作中的强烈的政治热情锐退,诗风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为或闲淡,或凄婉,或孤寂。《舟下建溪》是一首描写旅途夜泊的七言绝句,诗中选用最有特征的景物,通过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写出荒村月夜泊舟的静谧境界,使人如临其境。诗中化用前人成句不露痕迹,另出新意,清新隽永。两位诗人都借“月黄昏”三字来营造氛围,为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从而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小结:

古诗词中“月”的内涵:

①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②对人生短暂的悲伤

③抒发愁苦孤寂之情

④抒发喜爱之情

⑤寄寓情爱的缠绵

2、柳

自然景物中,不仅仅月能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我们所学过的李白一首《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意象也能表达怀乡之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说:笛中所奏,是伤离的乐曲《折杨柳》,“折柳”二字不仅仅指乐曲名,还代表送别习俗,勾起异乡人浓浓的乡愁。

再如: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1]。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解说:看标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友人乘舟远行了,诗人仍依依不舍。惜别之情犹如眼前的春色无边无际。首句“杨柳渡头”之“杨柳”有何作用呢?

明确:不仅仅点染环境,烘托气氛,为下文感情抒发作铺垫,而且也是赠送离别时的象征之物。

另外,作为“离别”意象的杨柳,也可以成为反面的形象。

绝句漫兴(其五)

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问:这两首诗中的“柳”是怎样的形象?

诗人借初春之“柳”在春风中狂飞乱舞的这种形象暗喻了当时社会上趋炎附势随波逐流猖狂小人。(反面形象)

小结:

意象“柳”的内涵:

①勾起浓浓思愁。

②赠送离别时的象征之物。

③反面形象-趋炎附势随波逐流猖狂小人。

3、梅

1)古人不仅有折柳的习俗,也有折梅的情趣。如:

赠范晔

南朝 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西洲曲(节选)

江淹

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2)抒发坚贞高洁的操守

梅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请说说下列诗歌中分别运用了梅的哪些特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解说:此诗表现梅花淡雅朴素的特点。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诗人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问:此词下阙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明确:下阙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山中之梅与玉堂之梅作比,环境虽不同但“一般开”,赞扬了梅花不嫌贫爱富的高洁品质。暗示了诗人不肯放弃操守而随波逐流,流露出诗人希望遁迹山野,作伴梅花的隐逸情怀。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思考:词中的“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

明确:“花态度”指一般花朵的鲜艳娇嫩。“雪精神”指梅花傲雪耐寒的神韵。

小结:

意象“梅”的内涵:

折梅寄情意

抒发坚贞高洁的操守

成为隐逸者的远离尘世孤芳自赏的精神寄托

④成为志士矢志不渝、勇于抗争的象征

其他常见意象举隅:

杜鹃(鸟): 凄楚、悲愤

菊 花 : 隐逸、高洁、脱俗

松 柏 :坚挺、坚强、生命力

梧 桐 :凄凉、悲伤

拓展练习:

下列诗歌中,意象“寒雨”分别有着怎样的内涵,各自起到怎样的作用?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燕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业:

1、收集有关意象的的诗词鉴赏品味

2、完成诗歌鉴赏“诗歌形象”专项训练题

结束语

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篇八
《送沈子归江东》

送沈子归江东 / 送沈子福之江东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摇起桨驶向临圻。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样,从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注释⑴沈子福,作者的朋友,生平事迹不详。《全唐诗》作沈子。归又作之。⑵罟(gǔ )( 古)师:渔人。此指船夫。⑶临圻(qí):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鉴赏

王维大约在公元740、741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事迹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 渡荆门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 鉴赏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 别董大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及注释

译文其一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其二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注释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 创作背景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鉴赏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饯别王十一南游 朝代:唐代 作者: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译文及注释

译文朱大你要到长安去,我有宝剑可值千金,现在我就把这宝剑解下来送给你,以表示我今生对你的友情。注释⑴朱大:孟浩然的好友。⑵秦:指长安:⑶游人:游子、旅客,此诗指的是朱大。⑷五陵:地点在长安,唐朝的时候是贵族聚居的地方。⑸值千金:形容剑之名贵。值:价值。⑹脱:解下。...参考赏析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朱大名去非。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强调其浪游者的身份。“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诗中用作长安的代称。京华之地,是游侠云集之处。“宝剑值千金”,惜别赠别乃知之所为这句诗本为曹植《名都篇》诗句,这里信手拈来,不仅强...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览 通:揽;明月 一作: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及注释

译文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好像抽出宝刀去砍... 赏析

这是一首饯别抒怀诗。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大约是在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

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篇九
《诗歌鉴赏训练题》

诗歌鉴赏训练题

【 邢台二中 编辑 方毅 】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黄冈市高三调研卷)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灃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村西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⑴这首随笔似的小诗,主要写了春郊访友的感受,那么作者对朋友别墅所在地熟不熟悉呢?

哪句诗比较明确的透露了这一信息?

⑵ 本诗题为《访城西友人别墅》,但一直到结束都没有具体写“君家”怎样,“友人”如何,

该不拟错题了吧?请结合原诗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江苏部分重点高中调研卷)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西汉时楼兰国的一个国

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答题。(《2005年杨州市高三复习资料》)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①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⑴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

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

C第三句用拟人手法,写园中树木和主人的亲密关系。

D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

E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

⑵ 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答题。(《扬州市高三复习资料》)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①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蚕丛:传说中的开国君主,此代指蜀国。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

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1)本诗开篇与诗人的另一首诗《蜀道难》有什么不同?

(2)尾联借用君平典故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唐诗,答题。(《扬州市高三复习资料》)

台城 韦庄 鹿柴 王维

江雪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无情最是江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台城》中的“鸟空啼”的“空”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

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分析。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答题。(《试题与研究》06诊断测试)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此诗作于苏舜钦因事获罪,闲居苏州时。⑴苏舜钦同时代的词人张先《天仙子》词中

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句,王国维道:“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本诗中的“弄”字实有

异曲同工之妙。请说一说这个“弄”字的妙处。 ⑵ 诗中句句写景,无一字言情,但字里行间我们却能体会到作者充盈其间的情感。本诗

流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7阅读下面的宋诗,答题。(《试题调研》古诗文阅读)

碧瓦 范成大①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碧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语棠梨满地花。

[注]范成大: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反对议和,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请解释诗歌

为什么要以“碧瓦”为题,并赏析“无风杨柳漫天絮,不语棠梨满地花”两句诗。

8阅读下面唐诗,答题。(《试题调研》古诗文阅读)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①罟师:这里指船夫。②临圻: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王维与哪位诗人并称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诗人?

(2)王维的诗语言生动凝练,描写细致传神,意境清幽淡远,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前

人评论这首诗的三、四句说:“工于比喻,善于言情。”你同意吗?试结合全诗赏析。

9阅读下面唐诗,答题。(《高考备考总决战》中学生报社)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静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梅花落为古乐曲名。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有人评说这首诗后两句是“巧说婉说”,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答题。(《高考备考总决战》中学生报社)

虞美人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

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珠帘却又晚风寒。

⑴“丝丝杨柳丝丝雨”,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⑵联系“天怜客子乡关远”等句分析“海棠红近绿栏杆”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⑶ 分析“楼儿忒小不藏愁”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1阅读下面唐诗,答题。(《试题与研究》05模拟第一集)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⑴本诗后两句采用了 的写法,这与 《 》中“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

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有异曲同工之妙。

⑵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

为其所累。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试题与研究》05模拟第一集)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

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的运用是本诗的特点。请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并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这两句诗中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试题调研》古诗文阅读)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⑴这首诗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哪一联?请作简要分析。

⑵ 你认为这首诗在表达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问题。(《试题调研》)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⑴ 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⑵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15阅读下面一首诗,答题。(《试题调研》)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注] 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答题。(《语文月刊》05分类练习)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 张辑

江头观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长流。惟有鱼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就词的上阕,简要分析词人“愁”的具体内容。

(2)词的下阕“惟有鱼竿明月上瓜洲”一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答题。(《试题与研究》05模拟第一集)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清陈廷焯《云韶集》说:“‘云深无雁影’,五字千古。”陈廷焯的评语是否得当?请作简要分析。

(2)试比较“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与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在表达特点上的异同。

1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答题。(《试题调研》)

寒食 孟云卿 寒食献郡守 张友正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愁。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1)两首诗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

1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答题。(《试题调研》)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⑴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⑵ 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20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答题。(《试题调研》)

[中吕] 普天乐 滕宾

①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②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菊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注]滕宾,元至大年间任翰林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后弃家入天台为道士。《[中吕]普天乐》是滕宾写的系列失题小令,此为其中第一、三首。

(1)填空:这两首小令中的“中吕”是 ,第一首这“数枝红杏,闹出围墙”是从宋祁词《玉楼春》“ ”和叶绍翁的诗《游园不值》“ ”的名句化用而来。

(2)这两首小令所描写的景物虽然不同,但抒发的情怀却是一致的,请结合原作简要分析。 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答题。(《高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必修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诗歌鉴赏训练题答案

1(1)不熟悉。“村院门巷多相似”比较明确地透露出了这一信息。(2)此诗并没拟错题。诗中表面看来是没直接写友人及其别墅,但实际上 巧妙运用了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来写君家怎样,友人如何。一、二句在点题的同时用“小路斜”“日高未到”揭示出“君家”僻远的特点,而我们更能从三、四句那门巷相似而又枳花满村的环境和那朴素划一、洋溢着闲野情趣的画面中看出友人及其别墅的投影,从中悟出作者对友人 恬然自适的高雅情怀的赞赏。诗人这种从侧面着笔的写法清新别致,耐人寻味。

2(1)表现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报国精神的赞扬及诗人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2)例1: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 花春草,天气仍十分严寒。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反衬出了戍边将士的英勇精神。例2:颔联用典,同时还使用了 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 这样的情况,将士仍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颔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的忠勇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例3:颔联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此二 句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力极强。全篇只此二句对仗,严整的形式只与严肃的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3(1)C D(2)诗人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出诗人的伤感;后两句诗人运用反衬手 法,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

4(1)《蜀道难》开篇感情豪放富有气势:而本诗开篇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

显得极是委婉,浑然无觉。(2)用典委婉地启发朋 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可谓循循善诱,凝聚着深厚情谊,其中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5(1)因为六朝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其繁荣昌盛与台城 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2)这两个“空”字表现的意境不同。“鸟空啼”的 “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陷入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了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景色依旧,连鸟儿也无谓地啼鸣,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于乐景之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 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忧伤。《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

6(1)句中“弄”字有拟人的特点,一个“弄”字,写景状物,神韵毕现,描绘出时而薄云遮日,时而云破日出的阴晴不定的景象。(2)本诗 流露出作者的幽独闲逸之趣和对沧浪亭的由衷喜爱之情。

7 “碧瓦”别开生面,有揭示题旨的作用。“碧瓦”,令人联想到华美宅邸,再联系绣幕、赤栏桥等景物,暗指南宋小朝廷歌舞西湖,燕雀巢于 幕上,不知祸之将至。讽刺南宋君臣沉醉临安,忘却国耻。“无风杨柳漫天絮,不语棠梨满地花”表面写景,实际是感情至深的情语,寄兴亡 之感于明丽的景物描写中,批评南宋朝廷沉醉歌舞,不管国事的做法。 8(1)七绝 孟浩然(2)同意。诗人展开奇妙的联想,将人的情感比作自然界的春色,使景与情妙合无间,即景寓情,不着痕迹。不但写出了 彼此深厚的友情,而且将惜别时微妙的、难以捕捉的抽象感情极其生动地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使人觉得相思之情充溢于江南江北,可谓“工于比喻,善于言情。”

9(1)大地同春,雪净风清,笛声悠扬,一片明朗开阔的景象。(2)用“借问”引起人们的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三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守边将士戍边怀乡之情。

10(1)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缥缈景象,暗衬倚楼人愁绪的万缕千丝。(2)本欲赏花遣愁,出现在面前的偏又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联想到自己滞留他乡,韶华渐老,愁绪顿生。词人正是采用反衬手法,通过红绿满眼的海棠来反衬自己的愁思。(3)比喻。诗人把抽象的思想感情,比喻为存放在小楼中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

11(1)虚实相间 杜甫 兵车行(2)本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3)我不同意对前二句的指责。前二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次句写五千精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令人痛惜。征人死得悲壮,思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才更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12“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了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来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漠孤寂的心境,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13(1)尾联。不能携天下人同往昆仑、蓬莱清凉之地,怎忍自己一人独享?愿与人民同凉热,共甘苦,情真意切。(2)写天气的炎热,联想 丰富,想像奇特,生动形象;写对人民的同情,情真意切。全诗境界开阔,高远。

14(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丧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 ”更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2)不能

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篇十
《2010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3.3鉴赏作品的语言》

第3节 鉴赏作品的语言

1.(2008·全国Ⅰ,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②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③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2.(2008·安徽,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

小孤山

[宋]谢枋得

③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 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②①

定向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 维

①②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①罟师:这里指船夫。②临圻: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王维与哪位诗人被并称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这首诗的前两句包含了哪三重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2)王维的诗,语言生动凝练,描写细致传神,意境清幽淡远,被宋代哪位作家誉为“诗中有画”?前人评论这首诗的三、四句说:“工于比喻,善于言情。”你同意吗?试结合全诗赏析。

答: 答案 (1)七言绝句(或“七绝”)。孟浩然。前两句包含的三重意思:渡头的杨柳,是行客途中看到的春景;“行客稀”,点染出旅途中寂寞的环境气氛,这是行者的感受,也是送行者临别念远的离情;“向临圻”,表明由江南到江北的行程。这样,把离人惆怅的无边春色和黯然销魂的别情离思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2)苏轼。同意。诗人展开奇妙的联想,将人的情感比作自然界的春色,使景与情妙合无间,寄景寓情,不着痕迹。不但写出了彼此深厚的友情,而且将惜别时微妙的、难以捕捉的抽象感情极其生动地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使人真觉得相思之情充溢于江南江北,可谓“工于比喻,善于言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栀子花诗

[明]沈 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1)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

答:

(2)诗的后二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栀子花呈白色,又因其是夏季开花,所以喻其魂为雪铸,喻其花为冰质,以突出其给人带来清凉之气。

(2)①诗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夜风”的风情。②一“牵”一“送”,夏月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大有飞动之态。③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3.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 夜

揭傒斯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1)诗人作此诗的时令是何时?首句的“冻”字可否用“映”“点”“著”等替换?试作简要分析。

答:

(2)全诗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时令当在凉秋。如用“映”“点”“著”等替换,前两句便带上平叙味道,使全篇旨意由言愁转化为言幽。诗人首句着一“冻”字,意在强调自己冷峭的心情。

(2)最精彩的当是末句五字。“一叶落”的声音足够细微,馆中人却能清晰地辨闻,足见夜之静,而一个“时”字,更将漫漫长夜中难眠人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一句不仅沟通了虚馆内外的情况,而且传达出诗人愁苦的心绪,可谓神来之笔。

4.(2009·湖北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

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词的上阕有“恨君不似江楼月”,而下阕又有“恨君却似江楼月”。这是否矛盾?

答:

(2)本词在艺术上的特点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 答案 (1)不矛盾。上阕是从“相随无别离”的角度“恨君不似江楼月”;下阕是从“团圆”的角度,恨君却似“暂满还亏”的“江楼月”。

(2)本词艺术上的特点是比喻新奇。作者抓住抬头可见的月亮到处相随和暂满还亏的两种特性,正反设喻,把思妇对丈夫思念和怨恨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明月这一古老意象焕发出新鲜的光彩。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 雁

韩洽

朔风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响尚寒。

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 诗人韩洽生活的时代正当明清易代之际的动乱之秋。

(1)悲秋兴感、闻雁怀乡,是游子思乡的传统题材,但本诗抒发的情感却与传统思乡诗歌不同,说说你的理解。

答:

(2)本诗是怎样描绘江畔深秋月夜之景的?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诗人生活在明清易代的动乱之秋,抛家别院,万里投荒,漂泊无归,他在诗中抒写的情感不 仅仅有普通的客子羁旅乡愁,还深寓着自己的故国之思和离乱之感。

(2)开头两句描绘江畔深秋月夜的特定环境,渲染出一派凄清岑寂的氛围。朔风阵阵,冷月清幽,征雁南渡。写景之中运用了通感手法,嘹唳的雁鸣,响彻江空,而传来寒栗之感,

[注]

由听觉形象转为触觉形象。同时还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雁鸣之“响”来反衬出环境的荒寂。两句诗着意在一个“寒”字:“朔风”“霜”是寒冷的,秋冬时节的“江干”是寒冷的,“白”和“清”的色彩也是冷色调,甚至连声音也“响尚寒”。情景之中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表现了诗人惨淡凄怆的情绪,折射出当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的苦难现实。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这首诗的二、三联很讲究炼字,请选取其中的“满”和“生”,简析其表达效果。

答:

(2)联系全诗,简析首尾两句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答案 (1)“满”字写出了青苔之盛而来人之稀;“生”字以动写静,情态俱备。皆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2)首句的“蝉噪”和末句的“歌吹”都是写声写动,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这种对照和反衬,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溪行[注]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这首诗为李白在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1)北宋诗评家胡仔在谈到此诗时说,唐初诗人沈佺期“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句,脱胎于东晋王羲之的“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他认为李白“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你是否同意胡仔对李白诗句的评价?请简要说明。

答:

(2)你认为这首山水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同意。李白化用了前人诗名,却显得更工整流畅。诗人以“鸟度”对“人行”,对仗工整;以“明镜”喻清溪,以群山比“屏风”,比喻清新。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倒映在清溪之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清我心”的“清”字。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山水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了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因为诗人在朝廷屡遭排挤和打击,实感官场污浊,今见清溪潺潺流动,认为可以“清心”,洁身自律,精神愉悦。

3.(2009·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三衢道中

曾 畿

[注]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 泛:乘船。

(1)这首绝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种心情的?

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读来却耐人寻味”。试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诗人是通过景物描写和自己的活动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先说写景,首先是“晴”宇,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岂不喜出望外?其次是一路的“绿阴”。日日晴则必然骄阳当空,有了绿阴就凉爽得多,走起路来也轻松得多,此可喜也。三是“黄鹂四五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诗人的“泛尽却山行”这一活动不但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还表现出诗人欢快的心情。

(2)“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两句,描写了旅途中的新鲜感受:山路上,绿阴夹道,似乎和不久来时所见没有什么两样,但绿阴丛中,时而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啭,却是来时路上未曾听到过的。这“不减”与“添得”的对照,既暗示了往返期间季节的推移变化——已经从春天进入初夏,也细微地表达出旅人归途中的喜悦。本来,在山路上看到绿阴繁翳,听见黄鹂鸣啭,可以说是极平常的事。如果单就这一点着笔,几乎没有什么动人的诗意美,但一旦在联想中织进了对“来时路”的回想和由此引起的对比映照,就为本来平常的景物平添了诗趣。

4.(2009·南通高三调研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苏州至望亭驿有作

李嘉祐

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

①南浦菰蒲覆白,东吴黎庶逐黄巾。

野棠自发空流水,江燕初归不见人。

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

② 那堪回首长洲苑,烽火年年报虏尘。

注 :①菰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中,俗称“茭白”。②长洲苑:古苏州的一大胜境,始建于吴,可与西汉的上林苑并论,屡遭战火劫难。

(1)清代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评此诗云:“此舟行纪事之作,通篇只写得‘不见人’三字。”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不见人”三字贯串于本诗的前三联写景之中:水路全被菰蒲、白覆盖,少有舟行;东吴的百姓都去打仗了,野外的棠花孤独地盛开,无人欣赏;江燕归来屋中无人;客人经过不见有人送迎;田野荒芜不见有人耕种。

(2)作者通过对眼前满目惨淡之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带给老百姓的深重灾难的忧虑之情。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41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