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竹石牧牛

| 电子商务师 |

【www.guakaob.com--电子商务师】

题竹石牧牛篇一
《题竹石牧牛》

《题竹石牧牛》诗意发微

——兼与陈开勇先生商榷

龙 延

内容提要:《题竹石牧牛》是黄庭坚作品中影响较大的一篇,但对其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但后人对这首诗的妙处,或者黄庭坚喜欢这首诗的原因何在,都不是令人很满意。陈开勇先生的《黄庭坚〈题竹石牧牛〉诗考论》论证该诗有禅宗“牧牛”喻有关,但对全诗的主题分析仍不够详尽,笔者认为“砺角”同样与佛教典故有关。本文结合“竹”的意象,分析了其中的儒佛因素,及其写作技巧。

关键词:牧牛 牛角 竹

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影响相当大,几乎所有黄庭坚作品的选本——哪怕就选几首诗,也得提到它。恐怕和黄庭坚对其自视甚高有关。吕本中《东莱吕紫薇诗话》载:“或称鲁直„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以为极至。鲁直自以此犹砌合,须„石吾甚爱之……牛斗残我竹‟,此乃可言至也。”但后人对这首诗的妙处,或者黄庭坚喜欢这首诗的原因何在,多语焉不详,或系风捕影,倒是陈衍说了一句大实话:楞是没有看出它的好处来。其《石遗室诗话》十四云:“理之不足,各大家常有之,山谷题画诗云:„石吾甚爱之……牛斗残我竹‟……若其石既为吾甚爱,惟恐牛之砺角,损坏吾石矣,乃以较牛斗之伤竹,而曰砺角尚可,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也!于理似说不去。”诸家都认为其有理趣或谐趣,但内容始终难于坐实。陈开勇先生的《黄庭坚〈题竹石牧牛〉诗考论》以相当翔实的材料证明“牧牛”的典故与佛教有关, 特别是作者从《佛遗教经》与《阿含经》中找到“牧牛”用于“治心”的说法, 可证明禅宗“牧牛”的话头其来有自。其实,禅宗“牧牛”的话头是如此流传广泛,我们随便打开任何一本禅宗灯录、语录,都可以轻易地找到。 所以,黄庭坚是否看过《阿含经》与《佛遗教经》并不很重要。牧牛的源头虽出自佛典,但禅师们广泛运用这一公案,当与南宗禅“农禅合一”的生活方式有关。 陈开勇先生引用了《景德传灯录》卷九福州大安禅师的一段公案,但从时间上来说,石巩慧禅师的公案应更早一些。《祖堂集》卷十四“石巩和尚”载:

一日在厨作务次。马祖问:“作摩生?”对云:“牧牛马。”师曰:“作摩生牧?”对云:“一迴入草去,便把鼻孔拽来。”马祖云:“子真牧牛。”

《景德传灯录》卷六“抚州石巩慧藏禅师”记载大同小异:

一日在厨中作务次。祖问曰:“作什么?”曰:“牧牛。”祖曰:“作摩生牧?”对云:“一迴入草去,便把鼻孔拽来。”祖曰:“子真牧牛。”

如果按学术界的一般看法,《杂阿含经》成书于《中阿含经》之前,那么开勇先生提到的材料很难说是关于“牧牛喻”的最早出处,《杂阿含经》四十三卷有这么一段话:

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比丘尼,眼色识因缘生,若欲、若贪、若昵、若念、若决定着处,于彼诸心善自防护。所以者何?此等皆是恐畏之道。有碍、有难,此恶人所依,非善人所依,是故应自防护。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譬如田夫有好田苗,其守田者懒惰放逸,栏牛噉食。愚痴凡夫亦复如是,六触入处,乃至放逸亦复如是若好田苗;其守田者心不放逸,栏牛不暴,设复入田,尽驱令出。所谓若心、若意、若识,多闻圣弟子于五欲功德善自摄护,尽心令灭。若好田苗,其守护田者不自放逸,栏牛入境,左手牵鼻,右手执杖,遍身搥打。驱出其田。诸比丘,于意云何?彼牛遭苦痛已,从村至宅,从宅至村,复当如前过食田苗不?”答言:“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忆先入田遭捶杖苦故。如是比丘,若心、若意、若识,多闻圣弟子于六触入处极生厌离、恐怖,内心安住,制令一意。” [5]

而且,黄庭坚作品使用“牧牛喻”亦非一处,多在于禅僧往来或寺庙题赠时使用。除了陈开勇先生提到外,还有一些作品,如:

《何造诚作浩然堂,陈义甚高,然颇喜度世飞升之说,筑屋饭方士,愿乘六气游天地间,故作浩然词二章赠之》:

万物浮沉共我家,清明心水遍河沙。

无钩狂象听人语,露地白牛看月斜。

小雨呼儿艺桃李,疏帘帏客转琵琶。

尘尘三昧开门户,不用丹田养素霞。

《六舅以诗来觅铜犀,用长句持送。舅氏学古之余,复味禅悦,故篇末及之》:

海牛压帘写银钩,阿雅守之索自收。

长防玩物败儿性,得归老成散百忧。

先生古心冶金铁,堂堂一角谁能折?

儿言觳觫持赠谁,外家子云乃翁师。

不着绳鼻袖两手,古犀牛儿好看取。

二诗禅意都非常显豁,“无钩狂象”、“露地白牛”都是禅林常用故实,后一首诗,作者已在诗题中标明了其用的是禅宗典故。而且,《山谷外集诗注》就在此处引用了抚州石巩慧禅师与福州大安禅师的出典。

为了大家翻检之便,下面将开勇先生已经提到的黄庭坚集中有关“牧牛”的诗句一并摘引如下:

“牧牛今于鼻,亡羊自多端。”(《平阴张澄居士隐处三首》之一)

“牧牛有坦途,牧羊兮不歧。”(《龙眠操三首赠李元龙》之三)

“苦问沩山有无句,春草肥牛脱鼻绳。”(《奉答茂衡惠纸长句》)

“水牯从来犯稼苗,着绳只要鼻穿牢。”(《戏题水牯庵》)

“长安甚闹不须惊,好与牛儿着鼻绳。”(《奉楚金长老》)

“鱼吼钟鸣索饭钱,牧牛耕种别人田。

淮师收得祖关在,一笛操江月满船。”(《次韵奉答南山禅师二颂兼呈琦上人》)

“鼻之柔也,以绳牧之;

心之柔也,以道牧之。

纵而不蹊人之田,其谁早服之。“ (《画牧牛赞》)

可见,黄庭坚非常熟悉这一典故,并且运用自如,在《跨牛庵铭并序中》对这一典故的来源作了详细的说明。不仅如此,笔者翻检黄庭坚诗集,在提到“牧牛”之说时,除两处和“吹笛”关联,表萧散自得之意外,都与佛教或禅门有关。还有,禅门也多“牧牛颂”或“牧牛图颂”。那么《题竹石牧牛》中“牧牛”含有禅意应该没有什么疑问。

但是,笔者认为,这仍然不足以解释黄庭坚何以激赏此诗的原因,以“牧牛”以喻“治心”在今天看来固然新巧,但在当时禅林却是通行话头,在禅学风靡士林的黄庭坚时期,许多诗人或学者对此应该并不陌生,黄庭坚没有理由因此自视甚高。何况,用“牧牛”出典的诗作也不止这一篇,作者何至于独独垂青于这一篇呢?而且,诗的最后一联“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也还没有着落。有关资料表明:“牛角”也是一个佛教典故,并且同样和“修心”有关。在《中阿含经》卷五《师子吼经》中有这么一段话:

世尊,犹截角牛,至忍温良,善调善御,从村至村,从巷至巷,所遊行处,无所侵犯。世尊,我亦如是,心如截角牛,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一切世间成就遊。 从佛家的眼光看来,“截角牛”表示修行有成,那么,“牛砺角”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心性难调。禅宗是不是也有此话头呢?看下面几则材料:

1、《祖堂集》卷九“南际和尚”下载:

师云:“明明是龙不带鳞,明明是牛不带角,会么?”对云:“不会。”师云:“步行入水不知

深,海底龙宫空探索。”问:“学人幸获侍觐,乞师指示。”师云:“我若指旨(疑为“示”),则厄屈著你。”僧曰:“教学人作摩生则是?”师云:“切忌是非。”

2、同卷“九峰和尚”:

问:“古人道„向山下檀越家作一头水牯牛‟,与狸奴白牯还分也无?”师云:“作摩不分?”僧曰:“如何分?”师云:“狸奴白牯头无角,山下牯牛再生角。”僧曰:“与摩则作一头水牯牛去也?”师云:“若作一头水牯牛,则屈著古人也。”僧曰:“和尚前来为什摩道再生角?”师云:“再生角则悲不断,头无角则不入流。”

3、《五灯会元》卷十三“曹山本寂禅师”:

问:“即心即佛即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师曰:“兔角不用无,牛角不用有。”

4、《古尊宿语录》卷十“并州承天(智)嵩禅师语录”:

师复云:“维摩一默,文殊赞善。若遇老僧在彼。各与三十棒。且道这二老汉过在什麽处?”杨云:“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师云:“迦叶不擎拳,阿难不合掌。”李云:“似犊牛儿未用角时。”师云:“忙屈拳打令。”

我们录出几则禅宗的话头,可见在当时禅林之间“牛角”是一个流行的话头。以黄庭坚的禅学修养,一定有所耳闻,而且有可能参过类似的话头。禅宗的言论虽然闪烁不定,幽渺难寻,大意可以看出都和修行有关。大旨不出无是无非,不着行迹。公案二可以看作“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劳恼”,公案四中,李的对答非不精巧,非不准确,只是一落言诠,便属多事,已不再是“无是无非”了。所以,笔者以为“牧牛”以喻“调心”,“砺角”以喻心性难驯从关系上正好递进一层。一个最有力的例证就是上文所引“赠铜犀牛”诗,其中两句为“先生古心冶金铁,堂堂一角谁能折?”非常明确是用“牛角”来比“心”,“堂堂一角谁能折”说明孤傲不群,与世难谐。当然,这里说的不一定是指禅门的修行,属于佛教典故的活用。

也许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用典方法有点奇怪,难免觉得以上分析求之过深。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禅门风气以及黄庭坚他们在诗歌上的美学追求,便会觉得我们的分析不无道理。黄庭坚师承的黄龙禅风,以险绝凌厉著称禅林。主张要“参活句”,不要“参死句”,更不要“死于言句之下” [7]。而且,这一时期的禅宗实有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之势,如临济宗的“句中玄”、曹洞宗的“五位偏正”、云门宗的“三句”都对宋代诗学有影响。禅门对公案、古则的理解翻新出奇,尽量不落前人窠臼。这对黄庭坚等人的创作也有相当的影响。在用典方面,黄庭坚尤为讲究,如孙吴用兵,神妙莫测,让后人叹服。 [8]

为什么黄庭坚说“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对他心中的竹子这么珍惜,我们接下来考察一下“竹”这一重要意象在黄诗中的含义。山谷诗中“竹”的意象内涵丰富,呈现出复杂的面貌。首先,“竹”在中国文化中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历来被作为高风亮节的象征。这一类意象在黄庭坚诗作中不少,如:“深根藏器时,寸寸抱奇节。遭时上风云,故可傲冰雪。”(《竹颂》)“人有岁寒心,乃有岁寒节。何能貌不枯,虚心听霜雪。”(《画墨竹赞》)“孤生危苦,播荡风雨。岁不我与,誓将寻斧。刳心达节,万籁中发。黄钟同律,伟哉造物。”(《东坡画竹赞》)“平生岁寒心,乐见岁寒色。”(《和甫得竹数本于周翰喜而和之》)“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孤根偃蹇非傲世,劲节癯持万壑风。闺中白发翰墨手,落笔乃与天同功。”(《题李夫人偃竹》)……从遣辞命意,都可以看出儒家文化推重气节,弘毅任远的精神。

其次,佛家也常以竹子为喻谈论佛道禅意。如“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便是人们熟知的话头。在黄庭坚笔下的竹子,也可见到禅门的影子,如《题醒心轩》(慈恩寺清山主开窗于碾坊竹阴,余命曰“醒心”):

尽日竹风谈法要,无人竹影又斜阳。

他时若有相应者,莫负开轩人姓黄。

《归宗茶堂森明轩颂》:

万竹森然,莫非自己。作如是观,可谓明矣。

菁菁翠竹,来者得眼。其不来者,我亦无简。

助发此观,亦有风雨。若问轩名,请与竹语。

《题子瞻墨竹竹》:

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物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斲轮。

当然,也有的作品,不那么容易区分它的思想渊源,如《姨母李夫人墨竹二首》: 一

深闺静几试笔墨,白头腕中百斛力。

荣荣枯枯皆本色,悬之高堂风动壁。

小竹扶疏大竹枯,笔端真有造化炉。

人间俗气一点无,健妇果胜大丈夫。

我们知道,黄庭坚的思想渊源本身就非常复杂。黄庭坚人笔下“竹”的意象之多、之频繁,和其兼融儒佛,推重理想人格的建立是分不开的。他以此要求自己,也以此衡人、衡文。如他称自己“老来枝叶皮肤枯朽剥落,惟有心如铁石”(《与王子飞兄弟书》,《别集》卷七),称王禹偁“万物交流,砥柱中立”(《王元之真赞》,《内集》卷十四),赞 孙莘老“万物沄沄,随川而东;金石独止,何心于蓬”(《祭外舅孙莘老文》,《别集》卷七)。当然,黄庭坚笔下的竹子,还含有不染俗情,以及佛家的任运随缘之意。黄宝华先生论及黄庭坚的思想时说:“黄庭坚力图将持节守操与随缘任运、内刚与外和统一于一身。” 说法大致不差,但儒释两家并非那么水火不相容。禅宗给黄庭坚带来的并不全是无是无非,与世浮沉,就其禅学的师承渊源而言,黄庭坚属于黄龙派的系统。黄龙禅法以“壁立千仞,鍜尽凡圣”著称。黄龙慧南的“黄龙三关”与晦堂祖心的“触背关”都非常典型。那么,黄庭坚在禅法上也推重孤危峻峭,从他的论禅诗歌也可以看出,如:“自心海岸孤绝处,戒定慧香补迦陀。”“壁立千仞无依寄,住空还以自念力。”(《观世音赞六首》)“枯木突兀,傲睨万物。顶门上眼,正法中骨。”(《泐潭我和尚真赞》)“三世一念,十方现前。铜崖铁壁,不可攀缘。”(《大通禅师真赞》) 黄庭坚自觉地融摄沟通禅宗心性哲学与儒家的养气观念,那么禅宗的“治心”方法可以与儒家的人格理想相结合。体现在人生追求上是不沾滞世情又独立不徙。他的诗歌作品常呈现出孤高峻洁、沉静自持的境界。如“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之一)“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登快阁》)就这首诗的主题而言,借用了禅宗的“治心”之说,世情磊落,人事舛迕,虽不能做到“无结无怨,无恚无诤”,但人的清净心源不能忘,劲直气节不能丢,虽与世浮沉又要超越世俗。

黄庭坚的诗作往往奇崛瘦硬,清冷枯涩,但在诗学理论上,他又推重自然平淡,反对雕琢好奇,其《答王观复》中说:“好作奇语,自是文章一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词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观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在另一封寄王观复的信中又说:“所寄诗多佳句,犹恨雕琢功多耳。但熟观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黄庭坚为什么钟爱这一篇作品。从思想上说,反映了他融佛儒于一体的精神境界,虽是题画,能把画中的“意态”描绘出来, [10]并且融说理于其中,如融盐入水,不着痕迹。从表现手法而言,“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暗用禅宗“牧牛喻”,是正用,“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用的是禅宗常用的翻案法。妙在全诗既有古语,又有俗语,“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说理写景,浑然一体。内涵丰富,又以游戏笔墨出之,

深得禅家“游戏三昧”。至少,用黄庭坚的美学标准来衡量,是一篇难得的佳作。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到:“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也。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成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点,点铁成金也。”韩杜是不是象黄庭坚说的那样,还很难说,但黄庭坚确实是这样要求自己的。许多时候我们找不到他的诗文出典,难免也要被他讥为“后人读书少”。但他的用典的确过冷僻、过尖巧,也让人索解为难,这样的诗,喜不喜欢,那就是你的事了。

题竹石牧牛篇二
《题竹石牧牛图》

题竹石牧牛 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觳觫:指牛。

1、这首诗前、后四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2.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参考答案

1、(5分)答: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3分)

感情:对画的喜爱赞美。对画所描述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喜爱。对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

.2示例一: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示例二: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景,写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第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第三层,议论,抒发感想,写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

3.第一问: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第二问:示例: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此题无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题竹石牧牛篇三
《赏析黄庭坚《题竹石牧牛》》

赏析黄庭坚《题竹石牧牛》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答: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的物象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这首诗分成两个层次,前面四句是一个层次,分别提到了石、竹、老牛、牧童这四个意象,传达了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而后四句则是写了作者在观赏了画之后所思所想,为第二层次。

诗中写到郊野有块险峻的怪石,一片幽深碧绿的竹林挨着它生长。诗中描写的物象彼此间有着精妙的联系,如石与竹之间着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拿着几尺长的鞭子驱赶着老牛。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最后两句诗人以轻松幽默的语言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说到自己很喜欢那块石头,不要让牛在石头上磨角,牛要是争斗起来,会使竹林破损。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头和竹子同样的怜爱,因为在作者心中,竹和石都代表着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烛,都是他所不愿意见到的,另一方面竹与石都代表着高尚的情操,作者对其怜爱也看的出作者对品节的珍视。

在诗中,“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

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平和安谧的田园风光相尚,同时也包含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政治上更深层的意思。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

题竹石牧牛篇四
高中 - 诗词鉴赏之题竹石牧牛》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答案(1)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2)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发挥出此点。

题竹石牧牛篇五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诗考论》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诗考论

———以“牧牛”喻为中心

陈 开 

  歧的意见:;、“于理似说不去”,①……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评论分析与作者本人的意见不合。据吕本中《东莱吕紫微诗话》云:“或称鲁直‘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以为极至。鲁直自以此犹砌合,须‘石吾甚爱之,……牛斗残我竹’,

②此乃可言至耳。”

,真正理解黄庭坚的这首诗。

任渊《山谷内集诗注》卷九《题竹石牧牛并引》注云: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依绿。阿音三

尺,御此老觳觫。《楚辞》曰:“命处幽

篁兮。”《晋书・羊祜传》:“阿童复阿童。”此借用《庄子》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觳觫”,见《孟子》。石吾甚爱之,

由于作者是

以“道学”立身,又是新的艺术理论的创立者,因此,这里的“至”当包含着最切合其思想与艺术理论的最高追求的双重含义。这样,“理之不足”、没有“意味”的批评和仅仅注意其艺术方面的分析显然是值得商榷的;同时,由于作者明确地在《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中反对诗人在诗歌中“讪谤侵陵”,故讽喻说也是站不住脚的。

但是,细致追寻,这些评论不管如何分歧,但它们都建立在对任渊旧注的一致依从步趋上,这一情况提醒我们:是否是由于任渊对此诗的注解有不完善之处?因此,我们拟将在对旧注的检讨中更确

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

《左传》子皮曰:

“愿吾爱之,不吾叛也。”竹。

此用其语。律(陈案:当作韩)退之《石鼓歌》曰:“牧童敲火牛砺角。”唐人李涉诗云:

③“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根据这里对诗歌第二、三句“牧童三尺 ,御此老觳觫”的注解,“觳觫”代指牛,则全句指的是牧童牧牛。但在黄庭坚的作品里,“牧牛”这个词组不仅具有表面上的写实意义,还是一个有特殊

①这方面的观点,可见傅璇琮《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上,中华书局,1978),188、388页;《宋诗鉴赏辞典》,

536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宋辽金诗鉴赏》,1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陈永正《黄庭坚诗选》,171页,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②傅璇琮:《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上),43页。③《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4册,128页,台湾商务印书馆。

123

中华文化论坛 2000・4意义的词组。

其《跨牛庵铭并序》说:

  吉州太和县普觉禅院,其东、北皆修竹,长老楚金开息轩于竹间。予作县时尝谓金为我结草庵于竹北。金方经营经藏,未暇也。他日庵成,予已去。金知予随食于四方,不能有是庵也,则自名曰跨牛,而乞予铭。金盖学牧牛于邓峰永,永学牧牛于黄蘖南,……金之牛纯白矣,跨而不敢下,恐其蹊人之田。予之与佛者,游观蹊田之牛,其角角戢角戢。如金之能自牧者,盖寡矣。故作铭。

唯水牯牛,头角堂堂。以作意力,遍行道场。举头看月,终不角抵。……三界为田,众生为稻。……我跨此牛,无绳与鞭。要下即下,马后驴前

①。

思想,但实际上也常常大量引用经典如《涅般木经》《华严经》、《金刚经》等,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上在说法时还引用了《增一阿含经》。因此,禅宗的“牧牛”喻也不是无源之水,它有其佛教经典上的根源。《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

④而最早的在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阿含经》里就已经出现了,《中阿含经》卷二十五《念经》云:

  犹如春后月,以种田故,放牧地则不广,牧牛儿放牛野泽,牛入他田,遮。?,,?若比丘多欲念恚念害念者,故心便乐中,如是比丘,不离欲念不离恚念不离害念者,则不能脱生老病死愁忧啼哭,亦复不能离一切苦。……我宁可治内心,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而不损心⑤。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在黄庭坚的诗文里,“牧牛”是一个典故,其直接来源或是当时兴盛的

禅宗,因为黄庭坚与当时的禅师有很密切的交往,熟悉禅师们的话头;或是来源于《佛遗教经》,因为,黄庭坚是读过此经的,其《书〈遗教经〉后》一文可证。不过,不管是禅宗,还是《佛遗教经》,其“牧牛”喻的根本的、最早的源头是《阿含经》。其含义是:“牛喻五根,人喻比丘,执杖喻摄念,苗稼喻三昧方便及正受功德。五欲不起,正念成就,如不犯苗稼。……五根起欲,皆是自心。若本无心,五尘宁染。则知心王而为主也。……既知五

⑥即指对心进行修治摄欲悉由心故,故劝防制。”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当时,比喻,:

,礼而问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百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师曰:“识后如何?”百丈曰:“如人骑牛至家。”师曰:“未审如终如何保任?”百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

安在沩山三十来年,只看一头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牵出。若犯人苗稼,即鞭挞调伏。既久可怜生受人言语。如今变作个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终日露迥迥地,趁亦不去也②。

普明、云庵亦云:  生狞头角恣咆哮,

牛牛

走溪山路转遥。一片

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嘉苗。……我有芒绳蓦鼻穿,一迥奔竞痛加鞭。……寄语牧童须努力,乎(陈案:当为手)中纟引索再牢牵③。禅宗向来主张以心印心,声称自己教外别传。虽然禅师们喜用现实眼前之事物为喻以表达自己的

制。同时,这一典故,在作者的其它诗文中也有表达,如《龙眠操三首赠李元中》之三:“牧牛有坦途,牧羊兮不歧。”《画牧牛赞》:“鼻之柔也,以绳

①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3册,第107页。②《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一《史传部三》,第267页。

③《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41335.html

    上一篇:雪国读书笔记

    下一篇:起诉书

    【题竹石牧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