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 声音

| 对外汉语 |

【www.guakaob.com--对外汉语】

古语 声音篇一
《古汉语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作业一

(文字部分)参考答案

一、填空(30分)

1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是甲骨文(、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古埃及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汉字。)

2、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说的秦书八体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说的新莽时代的六书是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

4、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采用的字体是小篆。

5、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

6、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小篆;从小篆变为隶书;从隶书变为楷书。

7、甲骨文是在1899年被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的。

8、甲骨主要出现在河南安阳,那里是殷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王朝都城的遗址,称作殷墟。

9、完整的甲骨卜辞,大概记载四个方面的内容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10、甲骨文形体的主要特点是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字体不规范。

11、占卜时,对占卜的事,经常要从正反两方面设问,称为对贞。

(甲骨学者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根据他所定的十项标准分为五个时期,具体是:(1)盘庚、小辛、小乙、武丁;(2)祖庚、祖甲;(3)廪辛、康丁;(4)武乙、文丁;(5)帝乙、帝辛(纣)。

12、刘锷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孙诒让的《契文举例》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书。考释方面含有大成的著作有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资料方面最丰富的著作有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工具书方面有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综合研究著作有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

13、在铜器上铸铭文,开始于商代后期,两周则大为流行。

14、金文字体与甲骨文的不同主要有:(1)商代金文象形程度很高;(2)从笔势看,由于金文是范铸,多保存肥厚的笔法,甚至是充实的团块,而甲骨文是刀刻,一般将圆形改为方形,团块则只勾勒轮廓;(3)金文与甲骨文一样,形体不规范。同一个字,往往有多个形体。(4)与甲骨文比,金文的书写款式比较规整,或正或反、或斜或倒的情况比起甲骨文来少得多了,偏旁的位置也是如此,尽管金文还有变换偏旁的位置的,但比起甲骨文来显著地减少了。

15、春秋晚期以后金文美术字字体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故意将笔画拉长,甚或作曲折宛转之势;二是在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的装饰品。

16、战国时期六国文字又称古文。六国文字的特点是:一是草体和俗体游行;二是文字异形。

17、秦国文字直接承袭西周的文字。

18、目前发现的秦国文字,有石鼓文和诅楚文等石刻文字。据学者考证,这些石鼓约刻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即秦悼公、厉公之世。诅楚文是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文字。这些刻石大约在惠文后元至武王之际所刻。

19、隶书一般分为古隶和汉隶。隶书产生于战国末期,它是在战国末期秦国篆书草体的基础上形成的。隶书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大约西汉武帝、昭帝之后,隶书已经成熟了。这种发展,到东汉时期已经完成。

20、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这种字体是在汉隶草体基础上形成的。楷书的形成,大约在东汉后期。魏晋时代是它与今隶并行的时期。

21、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这时的六书大概是识字的科目。首次说出六书内容的,是班固(《汉书 艺文志》),对六书解释最详细的是许慎。

22、许慎对“六书”的说解是: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3、清代学者戴震对六书是造字之本提出了质疑。他提出的“四体二用”说的意思是只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二者是用字的方法。

24、 唐兰提出的三书说的意思是把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

25、假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本字(本无其字)的假借,一类是有本字(本有其字)的假借。

26、陈梦家、刘又辛将文字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是象(表)形、假借、形声。

二、解释下列名词:(10分)

1、图画文字:图画文字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它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图画文字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质的飞跃。

2、籀文:后世所谓籀文,也就是指的大篆。它是西周晚期的欲以统一全国文字的字体。

3、甲骨卜辞:甲骨文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我们所看到的甲骨文就是当时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所以又称甲骨文为甲骨卜辞。

4、钟鼎文: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作钟鼎文。

5、隶定:把用楷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称作“隶定”。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30分)

1、如何判定汉字所属的类型?

一种文字的性质,实际上就是这种文字属于何种类型,而文字的类型,是由构成这种文字的字符的特点来决定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字符的特点,以判定这种文字所属的类型。一是从字符的表意、表音作用来划分,文字可以分为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二是从字符与语言中各要素的关系来划分,文字可以分为句意文字、表词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字母文字)。

从汉字字符的性质看,主要是表意字符和表音字符,某些记号字本来也是从表意字和表音字变化

来的。所以汉字可以称之为意音文字。表音文字又大多含有意义,因此,汉字也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

2、为什么教材也认为“汉字也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这和西洋学者所说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有

什么不同?

教材所说的表意文字不同于西洋学者贬低汉字时所用的表意文字的概念,必须与他们划清界限。他们认为的表意文字,是文字发展的低级阶段的一种形态。我们则认为表音、表意是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西洋学者的文字发展阶段论是以研究印欧语的文字体系为标准而得出的结论,不是一般文字的发展规律。独立形成的文字体系如古代埃及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汉字,都是以表意为主的意音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和楔形文字,后来都消亡了。腓尼基人曾借用古埃及圣书字,取其表音字符,扬弃其表意字符,向表音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文字后来广泛地影响了印欧语各国的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拼音文字。汉字不但没有消亡,而且一直沿着固有的方向发展,突出其表意功能。这是文字发展的不同方向,不是不同阶段,不是西洋学者所说表音优于表意,表音、表意没有优劣之分。当然,表意文字有它自身的缺点,正如表音文字有它自身的缺点一样。有时这个缺点可能又正是它的长处。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的秦书八体是从什么角度划分的?

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类的。大篆、小篆、隶书是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后五种字体的基础都是篆书,只是在形体上加些艺术色彩而已。

4、汉字字体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

(1)甲骨文和金文变为小篆,前者更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而后者笔画圆珠笔转规整,逐渐与物形疏远。甲骨文和金文形体比较随意,笔画少的字占的地方小,笔画多的字占的地方大,小篆形体整齐,笔画多少都占一格。

(2)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3)从隶书到楷书,除用笔有些变化,字体结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5、隶书是怎么产生的?隶书在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的意义是什么?

隶书一般分为古隶和汉隶。古隶是指早期的隶书,汉隶则指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隶书当在战国末期就产生了,它是在秦国篆文草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是广大民众适应时代需要共同创造的,并不是某个人的独力创造;是民众创造以后被官府采用,而不是官府制成施之于民众。

篆书变成隶书,是汉字发展中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作隶变。隶变的结果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的阶段。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符号性大大加强了。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没有本字的假借,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有三种情况是么?

共有三种情况:

(1)甲词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以后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如“我”本是工具或武器,借用为第一人称,一直沿用至今。

(2)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如“戚”的本义是大斧之类的武器,假借为“忧愁”。后来在“戚”上加形旁“心”,表示“忧愁”的意思。

(3)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新字。“然”的本义是燃烧,借来表示连词,后来没有为连词造字,而是为本义造了“燃”字。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假借字,说明是属于哪种情况的假借?(20分)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无本字的假借第一种:甲词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

示自己的意义。以后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

本义是“脸上的胡须”——借来表示没有实在意义的连词

2、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无本字的假借第一种:甲词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以后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

本义是“耳朵”——借来表示语气词

3、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无本字的假借第一种:同上

本义是“往” ——借来表示指示代词,义为“此”

4、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

无本字的假借第二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本义是法——借来表示开辟的意义,后为此意义另造新字

5、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

无本字的假借第二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本义是法——借来表示邪僻的意义,后为此意义另造新字“僻”

6、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大宗师》)

无本字的假借第二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本义是大斧之类的武器——借来表示忧愁的意义,后为此意义另造新字

7、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庄子·天运》)

无本字的假借第三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新字。

本义是脚。假借为副词“只”,并一直沿用。又为本义造了“趾”字

8、八月剥枣。(《诗经·豳风·七月》)

有本字的假借第一种: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本字,不用假借字。

本义是剥开——假借为 (义为“击”)

9、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

有本字的假借第一种: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本字,不用假借字。

本义是跳蚤——被借来表示“早晨”的“早”

10、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有本字的假借第二种:假借字代替了本字,本字废而不用。

五、写出下列加横线字的本义,如果属于分别字,则说明属于哪种情况的分别字。

1、使民战栗。《论语·八佾》

本义:树名。是分别字:属于假借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加形旁为假借义“战栗”造分别字“忄栗”

2、终鲜兄弟。(《诗经·郑风·扬之水》)

本义:鱼名。是分化字:属于假借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为假借义“少”另造分别字“尟”。

3、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孟子·梁惠王上》)

本义:采摘。是分化字:属于假借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为假借义“色彩” 加形旁造分别字“彩”,为本义加形旁又造分别字“扌采”。

4、越竟乃免。(《左传·宣公二年》)

本义:乐曲终了。是分别字:属于引申使字义过多这种情况。

为引申义“国界终了、边境” 加形旁造分别字“境”。

5、夙夜匪解。(《诗经·大雅·烝民》)

本义:分解动物肢体。

是分别字:属于引申使字义过多这种情况。

为引申义“松懈”加形旁造分别字“懈”。

《汉语专题》(2)作业二

(词汇部分)参考答案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中华大字典》给“奋”列出的一项意义是:“振也,振去尘也。”举的例子是《礼记·曲礼上》:“奋衣,由右(车的右边)上。”这句话是讲驾车人为国君驾车时的情况。“振去尘”能不能看作一个义位?

答:不能。因为义位必须是语言义,不能是言语义。“奋”的本义是有力地飞,引申为有力地动。而“振去尘”是随文释义,表述的是在特定上下文中的所指,是言语义,不是语言义。

2、“嗅”可以指香气,也可以指臭气,能不能分作两个义位,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义位的划分与实际事物的区分要区别开来。“臭”的意思是气味。气味可以分为香气、臭气等不同的气味,但这是事物本身的区分,不能因此就分成两个或几个义位。

二、将下面两段古文译成现代汉语。文中的很多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后成了双音词,举例说明(20分) 张仪,魏氏余子也,将西游于秦,过东周。客有语之于昭文君者曰:“魏氏人张仪,材士也,将西游于秦,愿君之礼貌之也。”昭文君见而谓之曰:“闻客之秦。寡人之国小,不足以留客。虽游然岂必遇哉?客或不遇,请为寡人而一归也,国虽小,请与客共之。”张仪还走,北面再拜。张仪行,昭文君送而资之,至于秦,留有间,惠王说而相之。张仪所德于天下者,无若昭文君。周,千乘也,重过万乘也,令秦惠王师之,逢泽之会,魏王尝为御,韩王为右,名号至今不忘,此张仪之力也。(《吕氏春秋·报更》)

【译文】 张仪是魏国大夫的庶子,将要向西到秦国去游说,路过东周。有一个门客告诉周昭文君说:“魏国人张仪,是个有才干的士人,将要向西到秦国去游说,希望君王对他能以礼相待。”昭文君接见了张仪,对他说:“听说您要到秦国去。我的国家小,不足以留住客人。但您西去游说,难道就一定能为秦王所知遇吗?您要是得不到知遇,请看在我的面上回到这里来。我的国家虽然小,我愿与您共同治理这个国家。”张仪一再退让,面北连拜了两拜。张仪走时,昭文君又去送行,并资助旅费。张仪到了秦国,在那儿呆了

一段时间,秦惠王很喜欢他,任命他为相国。张仪在天下所受的恩德,没有比在昭王文君那里所受的更大了。周是个只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但是张仪尊重它超过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他让秦惠王以昭文君为师。秦国在逢泽盟会诸侯的时候,秦王让魏王作周昭文君的御手,让韩王当周昭文君车右,昭文君的名号至今没有被忘掉,这都是靠的张仪的力量啊!

如:将:将要;闻:听说;虽:即使;游:游说:然:然而;岂:难道;毕:一定;遇:知遇;送:送行;会:会盟;重:尊重;等等。

2、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斡,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土,士多归附。统过斡,斡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斡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 斡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斡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是山阳高平人,年少时爱好学习,广博涉猎书记,擅长言辞,20多岁时,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学,和他交往的人都惊异于他(的才能)。并州刺史高斡是袁绍的外甥,向来喜欢名士,招揽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归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斡,高斡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长统对高斡说“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却没有做大事的才干,喜欢招揽士人却不善于选择人才,这就是您要十分戒备的事情。”,高斡向来自视很高,没有采纳他说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斡。没过多久,高斡因为并州叛乱,终于失败。并州、冀州的士人因此都认为仲长统奇异。,

如:博:广泛;涉:涉猎;甥:外甥;素:一向;过:拜访;访:询问;好:喜欢;择:选择;纳:采纳;以:因为;卒:终于;败:失败;等等

(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译文:

秦国、晋国包围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而对国君您有好处,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的办事人。越过一个国家,以远方作为自己的边邑,国君您知道它的难处;为什么要用灭亡郑国来增益邻国呢?邻国的加强就是国君您的削弱。如果舍弃郑国不灭亡它,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节的往来,郑国供应他们馆舍和资粮的不足,国君您也没有损害。„„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已经在东面把郑国作为边界,又想扩展它的西面边界;如果不亏损秦国,将到哪里取得所要得到的土地?亏损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国君您考虑这件事。

如:围:包围;既:已经;亡:灭亡;益:增益;鄙:边邑;陪:加强;厚:增益;舍:舍弃;共:供应;厌:满足。图:考虑。等等。

(2)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源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心而宣之于口,成面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国语·周语上》)

译文: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够制止国人的议论了,他们竟然不敢讲话。”召公说:“这是堵塞他们的嘴啊!封住百姓的嘴,比堵截河水还要厉害;河水被堵塞就会决口,伤害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像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导水流,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引导他们,使他们敢于讲话。百姓有嘴,就像土地上有山有河一样,财富、器用从这里生产出来;又像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穿的吃的就从这里产生。百姓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才能从这里反映出来;推行好的政事,防止坏的政事,这是用来增加财富、器用和衣食的好办法啊。百姓在心里想的,就把它从嘴里讲出来,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住他们的嘴呢?如果堵住他们的嘴,那么跟随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如:喜:高兴;告:告诉;弭:制止;谤:议论;言:讲话;障:堵塞;源:高原;隰:洼地;衍:平川;沃:沃野。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的偏义复词(5分)

古语 声音篇二
《古汉语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作业一

(文字部分)参考答案

一、填空(30分)

1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是甲骨文(、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古埃及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汉字。)

2、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说的秦书八体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说的新莽时代的六书是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

4、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采用的字体是小篆。

5、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

6、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小篆;从小篆变为隶书;从隶书变为楷书。

7、甲骨文是在1899年被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的。

8、甲骨主要出现在河南安阳,那里是殷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王朝都城的遗址,称作殷墟。

9、完整的甲骨卜辞,大概记载四个方面的内容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10、甲骨文形体的主要特点是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字体不规范。

11、占卜时,对占卜的事,经常要从正反两方面设问,称为对贞。

(甲骨学者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根据他所定的十项标准分为五个时期,具体是:

(1)盘庚、小辛、小乙、武丁;(2)祖庚、祖甲;(3)廪辛、康丁;(4)武乙、文丁;(5)帝乙、帝辛(纣)。

12、刘锷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孙诒让的《契文举例》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书。考释方面含有大成的著作有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资料方面最丰富的著作有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工具书方面有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综合研究著作有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

13、在铜器上铸铭文,开始于商代后期,两周则大为流行。

14、金文字体与甲骨文的不同主要有:(1)商代金文象形程度很高;(2)从笔势看,由于金文是范铸,多保存肥厚的笔法,甚至是充实的团块,而甲骨文是刀刻,一般将圆形改为方形,团块则只勾勒轮廓;(3)金文与甲骨文一样,形体不规范。同一个字,往往有多个形体。(4)与甲骨文比,金文的书写款式比较规整,或正或反、或斜或倒的情况比起甲骨文来少得多了,偏旁的位臵也是如此,尽管金文还有变换偏旁的位臵的,但比起甲骨文来显著地减少了。

15、春秋晚期以后金文美术字字体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故意将笔画拉长,甚或作曲折宛转之势;二是在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的装饰品。

16、战国时期六国文字又称古文。六国文字的特点是:一是草体和俗体游行;二是文字异形。

17、秦国文字直接承袭西周的文字。

18、目前发现的秦国文字,有石鼓文和诅楚文等石刻文字。据学者考证,这些石鼓约刻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即秦悼公、厉公之世。诅楚文是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文字。这些刻石大约在惠文后元至武王之际所刻。

19、隶书一般分为古隶和汉隶。隶书产生于战国末期,它是在战国末期秦国篆书草体的基础上形成的。隶书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大约西汉武帝、昭帝之后,隶书已经成熟了。这种发展,到东汉时期已经完成。

20、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这种字体是在汉隶草体基础上形成的。楷书的形成,大约在东汉后期。魏晋时代是它与今隶并行的时期。

21、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这时的六书大概是识字的科目。首次说出六书内容的,是班

固(《汉书 艺文志》),对六书解释最详细的是许慎。

22、许慎对‚六书‛的说解是: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3、清代学者戴震对六书是造字之本提出了质疑。他提出的‚四体二用‛说的意思是只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二者是用字的方法。

24、 唐兰提出的三书说的意思是把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

25、假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本字(本无其字)的假借,一类是有本字(本有其字)的假借。

26、陈梦家、刘又辛将文字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是象(表)形、假借、形声。

二、解释下列名词:(10分)

1、图画文字:图画文字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它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图画文字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质的飞跃。

2、籀文:后世所谓籀文,也就是指的大篆。它是西周晚期的欲以统一全国文字的字体。

3、甲骨卜辞:甲骨文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我们所看到的甲骨文就是当时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所以又称甲骨文为甲骨卜辞。

4、钟鼎文: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作钟鼎文。

5、隶定:把用楷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称作‚隶定‛。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30分)

1、如何判定汉字所属的类型?

一种文字的性质,实际上就是这种文字属于何种类型,而文字的类型,是由构成这种文字的字符的特点来决定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字符的特点,以判定这种文字所属的类型。一是从字符的表意、表音作用来划分,文字可以分为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二是从字符与语言中各要素的关系来划分,文字可以分为句意文字、表词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字母文字)。

从汉字字符的性质看,主要是表意字符和表音字符,某些记号字本来也是从表意字和表音字变化来的。所以汉字可以称之为意音文字。表音文字又大多含有意义,因此,汉字也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

2、为什么教材也认为‚汉字也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这和西洋学者所说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什么不同?

教材所说的表意文字不同于西洋学者贬低汉字时所用的表意文字的概念,必须与他们划清界限。他们认为的表意文字,是文字发展的低级阶段的一种形态。我们则认为表音、表意是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西洋学者的文字发展阶段论是以研究印欧语的文字体系为标准而得出的结论,不是一般文字的发展规律。独立形成的文字体系如古代埃及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汉字,都是以表意为主的意音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和楔形文字,后来都消亡了。腓尼基人曾借用古埃及圣书字,取其表音字符,扬弃其表意字符,向表音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文字后来广泛地影响了印欧语各国的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拼音文字。汉字不但没有消亡,而且一直沿着固有的方向发展,突出其表意功能。这是文字发展的不同方向,不是不同阶段,不是西洋学者所说表音优于表意,表音、表意没有优劣之分。当然,表意文字有它自身的缺点,正如表音文字有它自身的缺点一样。有时这个缺点可能又正是它的长处。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的秦书八体是从什么角度划分的?

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类的。大篆、小篆、隶书是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后五种字体的基础都是篆书,只是在形体上加些艺术色彩而已。

4、汉字字体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

(1)甲骨文和金文变为小篆,前者更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而后者笔画圆珠笔转规整,逐渐与物形疏远。甲骨文和金文形体比较随意,笔画少的字占的地方小,笔画多的字占的地方大,小篆形体整齐,笔画多少都占一格。

(2)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3)从隶书到楷书,除用笔有些变化,字体结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5、隶书是怎么产生的?隶书在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的意义是什么?

隶书一般分为古隶和汉隶。古隶是指早期的隶书,汉隶则指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隶书当在战国末期就产生了,它是在秦国篆文草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是广大民众适应时代需要共同创造的,并不是某个人的独力创造;是民众创造以后被官府采用,而不是官府制成施之于民众。

篆书变成隶书,是汉字发展中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作隶变。隶变的结果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的阶段。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符号性大大加强了。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没有本字的假借,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有三种情况是么?

共有三种情况:

(1)甲词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以后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如‚我‛本是工具或武器,借用为第一人称,一直沿用至今。

(2)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如‚戚‛的本义是大斧之类的武器,假借为‚忧愁‛。后来在‚戚‛上加形旁‚心‛,表示‚忧愁‛的意思。

(3)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新字。‚然‛的本义是燃烧,借来表示连词,后来没有为连词造字,而是为本义造了‚燃‛字。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假借字,说明是属于哪种情况的假借?(20分)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无本字的假借第一种:甲词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

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以后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

本义是‚脸上的胡须‛——借来表示没有实在意义的连词

2、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无本字的假借第一种:甲词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以后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有为甲词另造字。 本义是‚耳朵‛——借来表示语气词

3、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无本字的假借第一种:同上

本义是‚往‛ ——借来表示指示代词,义为‚此‛

4、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

无本字的假借第二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本义是法——借来表示开辟的意义,后为此意义另造新字

5、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

无本字的假借第二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本义是法——借来表示邪僻的意义,后为此意义另造新字‚僻‛

6、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大宗师》)

无本字的假借第二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本义是大斧之类的武器——借来表示忧愁的意义,后为此意义另造新字

7、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庄子〃天运》)

无本字的假借第三种: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新字。

本义是脚。假借为副词‚只‛,并一直沿用。又为本义造了‚趾‛字

8、八月剥枣。(《诗经〃豳风〃七月》)

有本字的假借第一种: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本字,不用假借字。

本义是剥开——假借为 (义为‚击‛)

9、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

有本字的假借第一种: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然用本字,不用假借字。

本义是跳蚤——被借来表示‚早晨‛的‚早‛

10、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有本字的假借第二种:假借字代替了本字,本字废而不用。

五、写出下列加横线字的本义,如果属于分别字,则说明属于哪种情况的分别字。

1、使民战栗。《论语〃八佾》

本义:树名。是分别字:属于假借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加形旁为假借义‚战栗‛造分别字‚忄栗‛

2、终鲜兄弟。(《诗经〃郑风〃扬之水》)

本义:鱼名。是分化字:属于假借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为假借义‚少‛另造分别字‚尟‛。

3、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孟子〃梁惠王上》)

本义:采摘。是分化字:属于假借使字义过多这一种。

为假借义‚色彩‛ 加形旁造分别字‚彩‛,为本义加形旁又造分别字‚扌采‛。

4、越竟乃免。(《左传〃宣公二年》)

本义:乐曲终了。是分别字:属于引申使字义过多这种情况。

为引申义‚国界终了、边境‛ 加形旁造分别字‚境‛。

5、夙夜匪解。(《诗经〃大雅〃烝民》)

本义:分解动物肢体。

是分别字:属于引申使字义过多这种情况。

为引申义‚松懈‛加形旁造分别字‚懈‛。

《汉语专题》(2)作业二

(词汇部分)参考答案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中华大字典》给‚奋‛列出的一项意义是:‚振也,振去尘也。‛举的例子是《礼记〃曲礼上》:‚奋衣,由右(车的右边)上。‛这句话是讲驾车人为国君驾车时的情况。‚振去尘‛能不能看作一个义位?

答:不能。因为义位必须是语言义,不能是言语义。‚奋‛的本义是有力地飞,引申为有力地动。而‚振去尘‛是随文释义,表述的是在特定上下文中的所指,是言语义,不是语言义。

2、‚嗅‛可以指香气,也可以指臭气,能不能分作两个义位,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义位的划分与实际事物的区分要区别开来。‚臭‛的意思是气味。气味可以分为香气、臭气等不同的气味,但这是事物本身的区分,不能因此就分成两个或几个义位。

二、将下面两段古文译成现代汉语。文中的很多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后成了双音词,举例说明(20分)

张仪,魏氏余子也,将西游于秦,过东周。客有语之于昭文君者曰:‚魏氏人张仪,材士也,将西游于秦,愿君之礼貌之也。‛昭文君见而谓之曰:‚闻客之秦。寡人之国小,不足以留客。虽游然岂必遇哉?客或不遇,请为寡人而一归也,国虽小,请与客共之。‛张仪还走,北面再拜。张仪行,昭文君送而资之,至于秦,留有间,惠王说而相之。张仪所德于天下者,无若昭文君。周,千乘也,重过万乘也,令秦惠王师之,逢泽之会,魏王尝为御,韩王为右,名号至今不忘,此张仪之力也。(《吕氏春秋〃报更》)

【译文】

张仪是魏国大夫的庶子,将要向西到秦国去游说,路过东周。有一个门客告诉周昭文君说:‚魏国人张仪,是个有才干的士人,将要向西到秦国去游说,希望君王对他能以礼相待。‛昭文君接见了张仪,对他说:‚听说您要到秦国去。我的国家小,不足以留住客人。但您西去游说,难道就一定能为秦王所知遇吗?您要是得不到知遇,请看在我的面上回到这里来。我的国家虽然小,我愿与您共同治理这个国家。‛张仪一再退让,面北连拜了两拜。张仪走时,昭文君又去送行,并资助旅费。张仪到了秦国,在那儿呆了一段时间,秦惠王很喜欢他,任命他为相国。张仪在天下所受的恩德,没有比在昭王文君那里所受的更大了。周是个只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但是张仪尊重它超过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他让秦惠王以昭文君为师。秦国在逢泽盟会诸侯的时候,秦王让魏王作周昭文君的御手,让韩王当周昭文君车右,昭文君的名号至今没有被忘掉,这都是靠的张仪的力量啊!

古语 声音篇三
《古汉语音韵学》

古语 声音篇四
《古汉语常见的几组文字现象》

古汉语常见的几组文字现象

一、古今字

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到《康熙字典》已收汉字47,035个。一个原因是,新字随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旧事物虽已灭亡,但其字却保留下来。另外,造字之初人们常用假借的方法使一字兼有数义,后来为了明确地传达语义,使文字易于辨认和区别,人们就将原先的字加上种种的部件,这样就产生了很多的新字。例如:“见、现”、“受、授”、“辟、避、僻”等。新字和原先的那个字在时间上有古今的差别,所以称为古今字。由于新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添加部首产生的,所以可以把这种变化看做汉字的一种繁化。

(一)古今字定义

指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同一意義的一组字。古代使用的字形叫古字,後來新生的字形叫今字。

清儒段玉裁:“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

(二)古今字形成原因及构造方式

1、同音假借

同音假借是由“六書”中“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假借引起的。

(1)為本來意義造字:

北—背 士無反北之心。(《戰國策·齊策》)

孰—熟 宰夫胹熊蹯不孰。(《左傳·成公二年》)

莫—暮 不能辰夜,不夙則莫。(《詩經·齊風·東方未明》)

然—燃 以爲死灰有時而復然也。(陳亮《甲辰答朱元晦書》)

此外还有“西—栖、其—箕、須—鬚、采—採、求-裘”等字。

是即为本字造字,又为假借义造字。

(2)為假借義造字

辟—避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公元年》)

辟—闢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辟—嬖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論語·季氏》)

辟—譬 辟如行遠必自邇。(《禮記·中庸》)

辟—僻 晉之伯也,邇于諸夏,而楚辟陋,故弗與之爭。(《左傳·昭公十九年》) 舍—捨 公賜之食,食舍肉。(《左傳·隱公元年》)

卒—猝 五萬兵難卒合。(《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此外还有:“采-採-彩-綵、云—雲、栗-慄、戚-慼、乌-呜”等字。实际上如战栗、忧戚等还用古字的现象。

2、同源分化(引申假借)

同源分化是詞義引申過程中出現的新字。

(1)為本義造字:

奉—捧 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史記·項羽本紀》)

賈—價 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益—溢 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

責—債 誰習計會,能爲文收責于薛乎?(《戰國策·齊策》)

此外还有“要—腰、文—紋、止—趾、隊—墜、州-洲、原-源”等字。

(2)為引申義造字

禽—擒 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屬—囑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戰國策·齊策》) 取—娶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詩經·齊風·南山》)

竟—境 子爲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左傳·成公二年》)

反—返 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齊策》)

景—影 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弟—悌 段不弟,故不言弟。(《左傳·隱公元年》)

知—智 《詩》曰:“優哉遊哉,聊以卒歲。”知也。(《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共—供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傳·僖公四年》)

唱—倡 扶蘇項燕爲天下唱。(《史記·陳涉世家》)

①說—悅 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戰國策·齊策》)

此外还有“張—脹、見—現、垂—陲、昏—婚、受—授”等字。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字中,今字多是形聲字,並且多以古字做聲旁。

为什么会产生古今字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古代的字少,而后世又不断地发展增多。例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不重样的字共用了4466个,东汉《说文解字》也不过9353个字。可是,到了1915年,中华书局编印的《中华大字典》共收字48000多个,相当于《说文解字》的5倍多。古代的字少,一个字要代表几个意义,真可谓“一身兼多职”。比如上古的一个“辟”字就兼有多种职责,它能代表“避”、“嬖”、“僻”、“譬”、“辟”这五个字用。后世人为了减少字的“兼职”现象,才在“辟”字的身上加了各种表意的形符,以示意义的区别。因此,上古的“辟”字就是古字,而后世新产生的“避”、“嬖”、“僻”、“譬”、“辟”就是今字。在古书中,古今字的现象很多。如果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基本知识,那就很难读懂古文。

二、异体字

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和传达汉语的工具。但是,在记录同样的汉语单词时,不同地方或不同的人会因为习惯问题使用一些不同的字。由于是记录同一个词,只是形体不同,因而这些词、字往往都会被社会承认,于是这些字之间就形成了异体的关系。汉字形体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是从异体繁多演变到字有定形的。甲骨文、金文中异体字就比较多。《甲骨文编》中收“鱼”字二十个,“马”字五十个,“兄”字35个。《金文编》中收“鱼”字三十九个,“贝”字60个,“马”字四十四个,而到小篆时就各采用一个。这些异体字根本没有必要同时存在,但是如果我们不熟悉,它就会成为阅读古书的障碍。所以我们必须对异体字加以研究和整理。

(一)异体字的定义

异体字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在音义上相同,在任何语言环境里都能互相代替,而只是写法不同的几个字。

(二)异体字的构成

1、造字方法不同,如:

羴(会意)——羶膻(形声)

泪(会意)—淚(形声) ①《墨子·公输盘》中记述:当墨子斗败了公输盘后,“公输盘不说”。“不说”,这好像是说公输盘斗输后不说话了。这样理解就错了。这里的“不说”就是“不悦”,是不高兴的意思。可是人们往往认为“悦”字是本来就有的,而只是古人在书写时经常写为“说”罢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须知上古是没有“悦”字的,《说文解字》中也只收了一个“说”字,没有“悦”字,其释义是:“说,释也。”可见“说”才是本字,“悦”是个后起字。所以“说”就是古字,“悦”就是今字。

岳(会意)—嶽(形声)

埜(会意)—野(形声)

岩(会意)—巖(形声)

災灾(会意)—烖(形声)

馽(会意)—縶(形声)

2、同为表意字而偏旁不同,如:

躰—体 朙—明

3、同是形声字

(1)声符不同,如:

勋—勳 線—綫 昵—暱

煙—烟 讹—譌 褲—袴

蚓—螾 馈—餽 啖—啗

掩—揜 杯—桮 跡—蹟

繡—綉 猿—猨 俯—俛

(2)形符不同

悖—誖 杯—盃 體—軆

迹—跡 鳖—龞 歌—謌

歡—讙 嘆—歎 雞—鷄

溪—谿 詠—咏 遍—徧

睹—覩 侄—姪 暖—煖

(3)声符形符都不同

剩—賸 訴—愬

蹟—迹 村—邨

襪—韎 响—響

(4)同一形符、声符而位置不同

鄰—隣 裏—裡 慚—慙

和—咊 雜—襍 群—羣

鹅—鵞 期—朞 够—夠

慼—慽 闊—濶 峰—峯 概—槩

有些漢字在意義上雖有相同部分但不符合異體字的條件,因而不能構成異體字的關係。如:“置、寘”,在放置意義上是相同的,但又各自有其他的意義,不能構成異體字;还有:遊-遊、沽—酤、饑 —飢、醜—丑、幾—几、後—后、餘—余、徵—征、裏—里、製—制、穀—谷、鬥鬬—斗、術—术等。

4、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1)异体字不同于古今字,其区别不在于“古”与“今”,因为异体字的产生也有古与今的问题,如:

“羴——羶” “埜——野”

(2)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区别主要在于字形不同,其字义是否相等。

1)如果字形不同的两个字在音、义上完全相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那就是异体字

2)如果两者只是在某个意义上相同,而产生于后者对于前者有区别字义的作用,那就是古今字。

1955年12月22日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决定精简1055个异体字,确定了810个字为使用正字。

三、通假字

古人著书立说,道字造句,一般都很严谨,但有时又不太严格,常可通融。在用宇方面,有时忘记了某个字的写法,就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用声旁相同的字来代替一下。严格说起来,这也是写别字,现在一般算作通假字,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稍稍有别。阅读古书,遇到读不懂,实在无法按字面意义解释的字,就得考虑它可能是通假字,应该读作另外一个字。如《鹖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其中的“壶”便应读作瓠,也就是匏,实即葫芦瓜。这是说在河中心失足落水,平时不值 钱的葫芦成了救命之物,价值千金,十分宝贵。如拘泥于“一壶”的字面意义,当然莫名其妙。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斡弃周鼎兮,宝康瓠”句的瓠,又必须读作壶,康瓠即已经破裂的空葫芦。可见壶、瓠两字本义虽有别,只因声音相同而可通用。有时一段文字里同一个字兼具本字和通假字两种性质,如不注意,便易弄错。例如《大戴礼记·帝系篇》里有这么一段话:

黄帝居轩辕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lei2)祖(发明养蚕),氏产青阳及昌意。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一共用了四个氏字,但意思并不一样。“西陵氏”、“蜀山氏”的氏,是姓 氏的氏,而“氏产”的氏却系“是”的通假字。《汉书·地理志》;“非子至玄

孙,氏为庄公。”颜师古注:“氏与是同,古通用字。”如不加分辨,把“氏产”的氏混同于姓氏的氏,势必以“嫘祖氏”“昌濮氏”连读,那就错了。

(一)通假字定义

指古代文獻中“本有其字”的假借,本來有表示某一音的字形,但書寫時由於各種原因寫成了別的同音字,這種情況我們稱爲通假字。通假字中本來的漢字叫本字,被借用的漢字叫借字。通假字的要求是本字和借字之間必須是讀音相同或相近的。

至于造成通假的原因东汉郑玄说过: “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

早—蚤 剥—攴 寤—牾 信—伸

(二)汉字通假的条件

1、音同或音近

王力先生说:“同音字的假借是比较可靠的,读音十分相近的假借也还是可能的,因为可能有方言的关系。”

双声又叠韵:早—蚤、锡-赐、惠、慧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声母发音部位相同的叠韵字:归—馈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韵母相近的双声字:

2、判定通假字,除了古音的依据之外,要有书证 。

“庄公寤生”,“寤”通“牾”,从“吾”得声,古音相同之外,另有《史记》“生之难”作为旁证资料。

《春秋·庄公六年》:“齐人来归卫俘”,

“俘”通“宝”。

一是两字古音相近:俘,幽部,滂母;宝,幽部,帮母。它们是声母发音部位相同的叠韵字。

二是有文献资料作旁证。

杜预注:“《公羊》、《谷梁》经、传皆言卫宝,此传(指《左传》)亦言宝。唯此经(指

《春秋》)言俘,疑经误。”

(三)文字通假与“六书”假借的区别

1、“六书”中的假借是“本无其字”。

“来”(小麦)字,借以记录来往之来的“来”;“而”(胡须)字,借来记录连词“而”。

2、文字通假是“本有其字”,但在书写时却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 如:“蚤”通“早”。

(四)文字通假与古今字的区别

1、古今字是汉字在孳乳分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历时的现象。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今字与古字在形音义上都有密切的联系。如:

益—溢 州—洲 责—債

取—娶 昏—婚

2、文字通假是汉字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共时的现象。通假字与本字之间除了语音相同或相近之外,在字形、字义上毫无联系。如:

蚤——早 归——馈。

宋朝有个名叫韩庄敏的人,某天请当时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给他起个字。欧阳修写了“玉女”两字派人送去。韩看了很不高兴,认为欧阳修把自己当作妇女来侮辱了。过了几天,两人遇见了,韩还面带温色。欧阳修就解释说:古书上:有“玉女于成”一语,“玉女”就是“玉汝”,是“成全”的意思,你怎么见怪呢?说完便拿起笔来在“女”旁添上了“水”,“玉女”成了“玉汝”,韩也就转怒为喜了。

四、繁简字

(一)定义

繁簡字是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合稱。所謂繁體和簡體是就同一個字構形時所使用的筆畫多少相對而言。筆畫多者為繁體,筆畫少者為簡體。

我們現在所說簡體字主要指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規定的簡化字。漢字簡化過程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簡化字形,二是削減常用字的字數。

(二)汉字简化概说

第一,从造字法来看。象形字是构成汉字的基础,早期象形字就是在对实物的概括化、线条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如牛、羊,并不是指牛头、羊头,而是用特征代整体;甲骨文中的手、足,分别是三个指头,并不是古人三根指,而是三表示多了,五个麻烦,所以略去两个,也有的学者认为是侧看形。

第二, 为了规范语言文字,解决交际的麻烦,汉字简化归并了大量异体字。甲骨文中异体字特别多,如车有十多种写法,繁简不一,最繁难的画出了两轮、车轴、车舆、辀、衡、轭、辖,最简单的只画出两轮和车轴。鼎字有九种写法,羊字有五种写法,特别是“目”,甲骨文有的字形画出—左一右只眼睛,有的画出一只眼睛。那么画出一左—右两只眼睛的是繁体字,只画出—只眼睛是简体字,值得注意的是,这众多的异体字,在发展中大泊淘沙,淘去的多是笔画繁多的字形,留下的多是笔画简单的字形。

①中山大学陈伟湛、黄文杰认为,甲骨文是俗体字、常用字,比较简单;金文是正体字,

用于重要场合,比较繁复。如保、伐、化、步、正、枚、获、屰、牧、好、韦、旅、兽、斿、车等字,金文都比甲骨文繁复。特别是车,金文不但轮、轴、舆、辀、衡、轭、辖全有,车衡上还有饰物。据黄文杰博士研究,现行简化字中始见于古文字的有60多个字,其中商代①另,也与甲骨文、金文的书写方式、目的、时代有关。甲骨文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贫乏情况下刻写在龟甲、兽骨上,青铜器是贵重东西,拥有者社会地位也相当高,而且铸铭文为歌功颂德、记录有意义的事件等,出于一种美化心里,所以金文有装饰性。

古语 声音篇五
《伤感古语》

1、哀莫大于心死! 2、背灯和月就花阴,十年踪迹十年心 3、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5、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6、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7、害怕痛苦的人已经在承受他所害怕 的痛苦了。(法国散文家 蒙田 M E) 8、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9、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0、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看了此伤感的句子的网友还看了:世界上最悲伤的句子 有关爱情悲伤的句子 经典悲伤的句子 {[csc:pagelist]}11、宁可一人受苦,不使民族悲伤。(英国诗人 德莱顿 J)1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1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14、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5、天若有情天亦老 此恨绵绵无绝期 16、惟将永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17、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德国哲学家 叔本华 A) 18、在悲痛与虚无之间,我愿意选择悲痛。(美国作家 福克纳 W) 19、正像空容器发出的声音最大,智力最低者最善于唠叨不休。(古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 20、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1、爱你不是游戏,落泪不是演戏,瞬间的幸福不美丽! 2、卑微的誓言总能让我泥足深陷,即使说了一遍又一遍… 3、对前途,要看的乐观些;对人心,要看得悲观些… 4、结婚那天,你一定要来做我的伴郎。因为我们承诺过:要一起走进婚姻的殿堂 5、她或许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可她清楚知道自己不要的是什么… 6、理想老公的条件:带的出去带的回来… 7、那一夜,我抽了很多烟,烟雾化成你的脸。我挥一挥手,一切都已成过往云烟… 8、男人有了烟,有了啤酒,也就有了故事;女人有了钱,有了姿色,也就有了悲剧! 9、如果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前进。 10、伤过了,幸福,还会远吗?看了此伤感的句子的网友还看了:一些美丽却悲伤的句子 形容悲伤的语句 {[csc:pagelist]}11、时间不是让人忘了痛,而是让人习惯了痛。 12、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而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知道我爱你却还要装做丝毫不把你放在眼里~~~ 13、世界再大还是遇见你,世界再小还是丢了你...14、世上最凄绝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然后有一天,不再相爱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变得很远,甚至比以前更远

。 15、所谓缘分,就是爱情成功时的理由,失败时的借口;所谓婚礼,就是有情人终成“家属”的仪式;所谓分手,就是女人说了一百次也未必能做到,而男人说一次就能实现的事… 16、望着窗外的眼前出现了一幕一幕,就像幻灯片一样闪过。嘴角上扬,冷笑着嘲笑自己… 17、我喜欢不劳而获,可不劳而获不喜欢我! 18、我与你不过隔了一个毫米的距离,我的指尖点过便来到了你所在的城市,于是我天天憧憬把现实的距离也缩小。透过阳光的视线,我看到了你,你的笑容如棉花糖般纯洁干净,从此我的世界春暖花开。看了此伤感的句子的网友还看了:一些美丽却悲伤的句子 形容悲伤的语句 {[csc:pagelist]}19、无言的结局---不是不心动,不是不后悔,但已经没有时间再去相拥。如果爱一个人而无法在一起,相爱却无法在适当的时候相遇。如果爱了,却爱在不对的时候,除了珍藏那一滴心底的泪,无言地走远,又能有什么选择? 20、有人追求幸福,所以努力;有人拥有幸福,所以放弃… 21、有些故事注定我只是配角,有些人只是我世界里的过客,有那么些天我活在思念里看着蓝天,泪水浸湿了窗台的一边,一天一天,一年又一年最终将整个窗蔓延,在不透风的罅隙间,只有青苔呈现见证岁月匆忙捉不到边。 22、有些话,适合烂在心里;有些痛苦,适合无声无息的忘记! 23、原来时间可以冲走一切,所谓的幸福,其实只是活在一个虚伪的世界 24、月佬的红线,我们一人一半,最终被我们:拉扯至断… 25、在一段时间,我喜欢一段音乐;听一段音乐,我怀念一段时光…1、爱情是一朵生长在悬崖峭壁边缘上的花,想摘取就必须要有勇气. 2、风空空洞洞地吹过。一年又这么过去。而来年,还要这么过去。我不知道是安稳的背后隐藏着沮丧, 还是沮丧里终归有安稳。只是我们,无法找到。 3、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 在每个星光陨 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4、就当我是首偶尔飘过你耳畔的诗,不贯穿你的生命,却给你一生祝福; 就当我是场昨日淋漓的雨,不给你永远却给你瞬间美丽。5、老婆和老妈掉进了河里,我先救老妈,因为是老妈给了我生命,我找不到任何理由丢下她不管。老婆如果没救上来,我可以再给她陪葬,在墓里继续我们的爱情。 6、每当我看天的时候 我就不喜欢再说话 每当我说话的时候 我却不敢再看天 7、每个人都只有一支翅膀;只有两个人相互拥抱扶持,才能飞翔~~~~~ 8、面湖而立,没有什么比触

摸自己的心音更动魄的了。谁会等待,谁会如约而至,谁会陪我地老天荒。 9、那些刻在椅子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风的,寂寞的森林 10、那些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忘记了 总有一天都会面目全非,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 11、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看了此伤感的句子的网友还看了:伤感优美的爱情句子 伤感优美的短句子 {[csc:pagelist]}12、你说羡慕我,不管什么时候转身,都有那个人在等我,而你转身只看到自己的影子 。 13、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14、年幼时,我们以为我们错过的是一段感情,长大后,才发现错过的是一生 15、人生便是如此,你会用一秒钟撞上一个人,用一分钟注意这个人,用一小时勾搭这个人,用一天爱上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是,用一生来遗忘这个人。 16、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 17、如果有一天,我离你而去,你不要悲伤,也不要绝望。我的灵魂会穿越那场壮丽的霞光俯视着人间的你。 18、世界上哪一条法律规 定过你爱着一个人,而他必须爱你?是的,没有。所以我说:“他没有错,只是不爱我。” 19、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20、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哀伤的精魂. 21、四岸无人,许多门打开又关上,梵唱声中微凉的指见击碎寂寞,绝望相思添成的词牌,在幽幽的琴声中绝尘而去,若隐若现。 22、随心到处,便是楼台;逐意行走,自成宝相;你若心中有我,不必远上天山! 看了此伤感的句子的网友还看了:伤感优美的爱情句子 伤感优美的短句子 {[csc:pagelist]}23、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 24、我回过头去看自己成长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观望,我站在路边上,双手插在风衣的兜里看到无数的人 群从我身边面无表情地走过,偶尔有人停下来对我微笑,灿若桃花。我知道这些停留下来的人终究会 成为我生命中的温暖,看到他们,我会想起不离不弃。 25、我看了一路的风景,体验的一路的辛酸,终究只是为了那个要等一辈子的人。 26、我每天都在数着你的笑,可是你连笑的时候,都好寂寞。他们说你的笑容,又漂亮又落拓。 27

、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 28、因为陌生,所以勇敢;因为距离,所以美丽 29、有一种死是叫苍凉,百转的心事化作冷泪执向枯萎的莲蓬,再旋身桥已流失。 30、在遇到梦好的爱情是你透过一个男人看到世界,坏的爱情是你为了一个人舍弃整个世界 31、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 和无常。 32、曾经也有一个笑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可是最后还是如雾般消散,而那个笑容,就成为我心中深深埋 藏的一条湍急河流,无法泅渡,那河流的声音,就成为我每日每夜绝望的歌唱。 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 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 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 一滴一滴 流淌干净。 33、这个城市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它永远活在现实里面,快速的鼓点,匆忙的身影,麻木的眼神,虚假的笑容 ,而我正在被同化 34、左手是风,右手是烟,那秉桐油纸伞弃舟之后成了隔夜的钟声,无论远近,我都无法听清。 1、尘埃落定,洗尽铅华,是谁为她袖了双手倾了天下?又是谁拥得佳人,陪她并肩踏遍天涯? 2、得不到,就永不会患得患失,不需追索美好的背面,不必顾及爱情泯逝。一个人的天堂,也没什么不好。 3、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4、凤凰台上凤凰游,负约而去,一夜苦等,从此江南江北,万里哀哭。 5、汉霄苍茫,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成为过往。 6、红尘初妆,山河无疆。 最初的面庞,碾碎梦魇无常,命格无双。 7、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8、酒在肚子里,事在心里,中间总好象隔着一层,无论喝多少酒,都淹不到心上去。 9、离离渐渐长相忆,此情不关风与月。任时光如水,任红尘万丈。 10、留着一个号码,不过是为了守候—个人。 11、梦里的江湖,百花齐放,人来人往,繁华似锦。 12、你是我小心维护的梦,我疲倦地享受着,这个无法靠近的光芒。 13、你要记得,紫檀未灭,我亦未去。 14、荏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匆匆的铸成一抹哀伤。看了此伤感的句子的网友还看了:非主流忧伤文字 忧伤非主流语句 最忧伤凄美的句子 {[csc:pagelist]} 15、如果现在多一张机票,你会和我一起走吗? 16、十年前追求完美,几近苛刻;十年后才发现,当初最不完美的那个人,其实是自己. 17、思念不重,像一整个秋天的落叶。 18、四季很好,如果你在。 19、我的心碎了,可

是我没有胶水。 20、我们也许一辈子都不会见面,你还会这样喜欢我吗?----我们本来一辈子不见面。 21、我宁可我们不曾相濡以沫,我但愿我们从来就向忘于江湖。 22、我以为我害怕的,是告别的时刻,原来,我同样害怕重逢。 23、握住你爱的人的手吧,也许下辈子,走在身边的,就是别人了。 24、无论我变得如何强大,你仍然会是我的弱点 25、希望你别迷路了,希望你交到好朋友,希望你别再被人欺负,希望你幸福,希望你一个人,也能够坚强 26、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 27、嘘、我的伤才刚刚睡着。 28、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1、本以为念念不忘的东西却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中被遗忘 。 2、长发垂,泪两行,魂虽灭,神惆怅,情已破,令我伤,即便青春尚在,然不可以就留在爱里,激情奔放。 3、错过的年华在北漠开出斑斓的紫薇花、却荒芜了轮回的春夏。4、当掉的浅色寂语、你开了一家收购店、等来了遗忘的海角天光。 5、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6、躲在万劫不复的街头、微笑参透覆水难收。 7、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8、风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的笑容摇晃摇晃,成为我命途中最美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深的暗影。9、记忆象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里一滴一滴流淌干净!看了此伤感的句子的网友还看了:借景抒情的句子 凄美伤感的句子 {[csc:pagelist]}10、睫毛下的伤城路过了谁的风景谁的心。 11、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12、你的夕阳、我的容颜、谁的三分之一年。 13、你走过多少条街、会想起多少次我呢。 14、女巫亲吻过的咒语破天而来、浇湿的誓言漉漉退场、我坐在海上补一张网、你伏在海底披星戴月的歌 唱。 15、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我左手是过目不忘的萤火,右手是十年一个漫长的打坐。 16、时间仍在,是我们在飞逝。 17、我把所有的伤心走一遍,最伤心的是你不在终点。我把所有的绝望走一遍,最绝望的是你还在起点。 18、我目送沿海的日落、紧抱一个醉生梦死的枕头、游不出回忆却学不会放手、怎么走。看了此伤感的句子的网友还看了:借景抒情的句子 凄美

古语 声音篇六
《古汉语练习参考答案(语音)》

P279五、

1、鱼(语居切):被切字声调今读与反切上字不同。是因为

a古代平声不分阴阳,以后“平分阴阳”,清声母字读阴平,

浊声母字读阳平,鱼属浊声母字,所以要改读阳平。

b 原平声分化为两调清声母平声字读今阴平调,浊声母平声

字读今阴平调。

2、限(胡简切):被切字声母、声调今读与反切上、下字不

同,是因为

a上字“见”组,下字细音(齐齿呼、撮口呼),被切字改切

j、q、x;上字全浊,下字上声,被切字改切去声。

b、p276(2);原上声中的全浊声母字变为去声。

3、似(详里切):被切字声母、韵母、声调今读与反切上、

下字不同,是因为

a上字“精”组,下字洪音(开口呼、合口呼),被切字改切

z、c、s;支、脂、之、微开口呼分化为数种,所以 [i][

][ ]

可以混切(据上字声母);上字全浊,下字上声,被切字改

切去声。

b、p276(2);P277(5);原上声中的全浊声母字变为去声。

4、之(止而切):被切字韵母、声调今读与反切上字不同。

是因为

a古代平声不分阴阳,以后“平分阴阳”,清声母字读阴平,

浊声母字读阳平,“之”属清声母字,所以要改读阳平;支、

脂、之、微开口呼分化为数种,所以 [i][

][ ]可以混切(据

上字声母)。

b原平声分化为两调清声母平声字读今阴平调,浊声母平声

字读今阴平调。P277(5)

5、不(分勿切):被切字声母今读与反切上字不同,是因为

p275(1)

6、蝶(徒协切):被切字声母今读与反切上字不同,是因为

a全浊声母字分化为同部位的送气(原平声)和不送气音(原

仄声),被切字与反切上字都是古全浊声母字,“蝶”仄声读

d、“徒”平声读t; “蝶”又是古全浊声母入声字,而全浊

入声归阳平,所以蝶又由入声变阳平。

bp276(3);“蝶”是古全浊声母入声字,而全浊入声归阳平。

P295四、

︱ ︱ — — ︱ — — ︱ ︱ —

本 以 高 难 饱,徒 劳 恨 费 声。

︱ — — ︱ ︱ ︱ ︱ ︱ — —

○五 更 疏 欲 断,一 树 碧 无 情。

︱ ︱ ︱ — ︱ ︱ — — ︱ —

薄 宦 梗△ 犹 泛,故△ 园 芜○ 已 平。

— — ︱ — ︱ ︱ ︱ ︱ — —

烦 君 最○ 相△ 警,我 亦 举 家 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韵脚:“声、情、平、清”对仗“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 ︱ — — ︱ ︱ — — — — ︱ ︱ — —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 — — ︱ ︱ — ︱ ︱ ︱ ︱ — — ︱ —

儿 童 ○相见 不△ 相 识,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标准格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韵脚“回、衰、来”,对仗(无)

— — ︱ — ︱ ︱ — — — —

泠 泠 七△ 弦○ 上, 静 听 松 风 寒

︱ ︱ — ︱ ︱ — — — ︱ —

古 调 虽自△ 爱, 今 人 多○ 不 弹

— — — ︱ ︱ ︱ ︱ ︱ — —

︱ ︱ — — ︱ — — ︱ ︱ —

“听松”二字出格。

韵脚“寒、弹”,对仗“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 ︱ ︱ — ︱ ︱ — — ︱ —

○晨 起 动△ 征 铎,客△ 行 悲○ 故 乡。

— — — ︱ — — ︱ ︱ — —

鸡 声 茅 店 月, ○人 迹 板 桥 霜。

︱ ︱ ︱ — ︱ ︱ — — ︱ —

檞 叶 落△ 山 路,枳△ 花 明○ 驿 墙。

— — ︱ — ︱ — ︱ ︱ — —

因 思 杜○ 陵△ 梦, ○凫 雁 满 回 塘。

标准格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韵脚“乡、霜、墙、塘”,对仗“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P330五

知(端母支部)、智(端母支部)

古音相同,因为声母韵部相同

由(喻四母幽部)、犹(喻四母幽部)

古音相同,因为声母韵部相同

那(泥母歌部)、奈(泥母月部)

古音相近,因为声母相同韵部相近(韵部歌月对转) 红(匣母东部)、工(见母东部)

古音相近,因为韵部相同声母相近(声母旁纽双声) 亶(端母元部)、但(定母元部)

古音相近,因为韵部相同声母相近(声母旁纽双声)

等(端母蒸部)待(定母之部)

古音相近,因为韵部相近声母相近(声母旁纽双声、韵部之蒸对转)

分(帮母文部)、半(帮母元部)

古音相近,因为声母相同韵部相近(韵部文元旁转) 见(见母元部)、现(匣母元部)

古音相近,因为韵部相同声母相近(声母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相同相近)

古语 声音篇七
《古汉语音韵释疑》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JOURNALOFQINGHAIJUNIORTEACHERS’COLLEGE

lEducationScience)

兰塑!堡箜圣塑

文章编号:1007—0117(2008)03—0022一04

塑箜:兰塑!

古汉语音韵释疑

冯宽平

(青海民族学院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摘要:本文列举数例,从音韵学的角度阐释了“乐”、“论”、“笺”的读音;诗句中平仄格式的特殊句子;古音通假等三个问题,所举例子大体包括授课时所遇到的难点,供学习者参考。

关键词:古汉语;音韵;释疑中图分类号:H11文献标识码:A

王力先生给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作

序时云:“研究汉语,需要懂古音,研究古代汉语,更需要懂古音。清代乾嘉学派在语文上有巨大的成

读“yub”是音乐;读“l爸”是愉快、快乐;读“ydo”是喜好、喜爱之意。这三个反切中“五教切”,“五”现代

是零声母,被切字可直接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

就,主要原因是得力于清代古音学。段玉裁于《说文》每一个字下面都注明古音在第几部,这说明古

音的重要性。”不懂音韵学就不能很好地指导语言实践,教不好古代汉语,甚至出现错误。本文列举数例,供学习者参考。

一、“乐”、“论”、“笺”等词的读音

“五角切”“虚各切”,“五”、“虞”都是次浊声母,反

切下字“角”和“各”都是入声字,所以被切字的声调

是去声。上列三段语言中读“”色”的有①③⑦⑨⑩⑩;读“l爸”②④⑤⑥⑧⑩⑩⑩⑩⑩;读“ydo”的有⑩⑩。

《论语》的“论”lfin,有的人常常读为10n,听起

来十分别扭。若要纠正它的读音显得小题大做,故

夫乐①者,乐②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③。乐④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⑤,乐⑥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苟子・乐论》)

(孟子)日:“独乐⑦乐⑧,与人乐⑨乐⑩,孰乐⑩?”(宣王)日:“不若与人。”日:“与少乐⑤乐⑩,梁惠王下》)

智者乐⑥水,仁者乐⑩山。智名者乐⑩,仁者寿。(《论语・雍也》)

“乐”,《说文》:“五声八音总名个反切。《广韵・效韵》“五教切”;“五角切”;《广韵・铎韵》“廑各切’

是“yll爸”读“五教切”是“yao”;读“层

收稿日期:2008-03一lO

作者简介:冯宽平(1954一),男,陕西吴堡

的研究工作。

・22・

弄玄虚。其实“论”在古代有三个反切:《广韵・谆韵》“力迫切”;《广韵・魂韵》“虚昆切”;《广韵・恩韵》“虚困切”。在现代普通话中“论”有两个读音

“lfin”、“IOn”。读“lan”有记载某人言行之义;读“lfm有分析、判断事物之理;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

文章、理论和言论;按照某种单位或类别说。而且读

“lt3n”的声调不是由“昆”(阴平)的声调决定的,是由反切上字“虚”字的发音方法决定的。“廑”是“来”母字,次浊音。反切上字如果是次浊音,今天一定读阳平。如果反切上字是清音,被切字要读成

阴平。在此“论”,是群贤集定,将有关的言论分条

纹、条理编纂成书。“论”是个形声字,声符是“仑”,来母字,声中兼义。《说文・厶jI部》:“仑,思也。

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说文解字、音韵学、汉语史方面

万方数据 

冯宽平:古汉语音韵释疑

从厶。从册。”《段注》:“聚集简册,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理。”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思,思理也。”凡人之思,必依其理。所以从“仑”声的字有条纹、条理之意。如:加水旁为沦,水之小为波纹。加丝旁为纶,编织丝绳。加单人旁为伦,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即血统关系。加目旁为喻,目大露睛,白黑分明。

论,仑也。谓比次群言也,乃孔门弟子比次群言以成

一书,故谓之《论语》。

“笺”,有人常读为qiOn,是受“小幅的纸”的意思的影响,如:便笺,信笺。“笺”,《广韵》、《正韵》“则前切”;《集韵》、《韵会》“将先切”,并音“湔”伽lan。查找各种工具书并无“qi&n”一读。“笺”作为古书注释类型之一,如果读为qian则是俗读。“笺”

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来随时记心得,以备参考。《说文・竹部》:“笺,表识书也。”东汉郑玄给毛诗做注称笺,他在《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

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表明古人治学,讲究师承,郑玄以毛诗为根据,

有补充与订正毛诗的不足,一方面对毛诗隐讳简略

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写

出来,表达出来,表示有别于已有的注释,是小小的注释,于是名日“笺”。

从声符的角度分析,“笺”从“戋”声,《韵会》:

“戋,浅小之意。”凡从“戋”声的字都有小意。如:丝缕之小为线;竹笺之小为笺;木简之小为膣;货币之小为钱;价钱之小为贱;竹木散材之小为栈;酒器之小为盏;水之小为浅;小巧之言为哉;小饮为饯;伤毁之小为残等。

二、诗的平仄

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有“野径云俱黑,江船

火独明”一联,是写雨中的夜景。作者所处环境临江,从户内向外看去,见天上地下一片漆黑,而江船

灯火独明。“野径云俱黑”,“俱”,若读为去声无法合于平仄格律。《唐韵》俱,“举朱切”;《广韵》亦

“举朱切”。“举”,见母字,是全清,所以被切字“俱”在此诗句中读阴平,读阴平是正确的,读去声是不合格律的,即:仄仄平平仄,“黑”人声字,德韵,是仄声。下旬(对句)平平仄仄平,“独”亦人声字,屋韵,仄声。故分析此联有三个字值得注意,其中“俱”一字要读阴平,否则出错。

三、古音通假

郦道元《水经注・巫山・巫峡》有“自非亭午夜兮,不见曦月”一句,注释皆注为“亭午”为“正午”,为何此注须这样注呢?有人说“亭”、“正”是假借

字。“亭”是定母耕部字,古音拟测为dteg;“亭”是

万 

方数据全浊音。“正”是全清音,何以假借呢?要解决这个

问题,首先要明白这样一个问题,“亭”,《说文》:“民

所安定也。亭有楼。从高省,丁声。”徐灏注:“亭有馆以止宿行旅,其上有楼以觇望盗贼,故日民所安定也。”此字由供旅客停留食宿的地方,引申为“停

留”。《一切经音义・卷八》:“汉家因秦十里一亭。

亭,留也。”《释名・释宫室》:“亭,停也,亦人所停集

也。”“亭”原有动词性质,晋代孙兴公(孙绰)《游天台山赋》:“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刘良注:“亭,至也。”清代陶炜《课业余谈》:“亭午,日中则亭也。”

颜延之《纂要》:“日在午日亭午,在未曰呋。”说明亭午的原意是指太阳停留在午时,“亭”是“停”的假借字,“午”相当于今之十一、二点钟。

《论语・四子侍坐》有“异乎三子者之撰”一句,王力教材注为“才具(才干),指从事政治工作的才能”。

从文章内容看前三个学生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各自的志向,没有超出孔子提出的话题范围,曾晰

也不认为子路等三人谈的是他们个人的才能,他本

人也不可能谈及个人才能,也应说属于“言志”的范

围。+从词义角度分析,“撰”是“禊”的假借字“撰”,

都在崇母元部。《说文》:“撰,专教也。”《段注》:

“专教者,专一而教之也。”《广韵》:“鼗,善言也。”《礼记・祭统》:“论罄其先祖之美。”孔颖达疏:“言

子孙为铭论说鼗绿其先祖道德善事。”《集韵》、《类

篇》音“迭”,义同。又《五音集韵》有“馔”,上声,与

“撰”同,《类篇》:“述也。”结合文章内容,“撰”应解释为“陈述”或“叙述”。又王逸注《楚辞・大招》

云:“撰,馔,撰”并通,“撰”同“撰”,即“记述”、“陈述”之义。

《论语・宪问》:“子日: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

车,管仲之力也。”王力教材:九合,指多次会合。

《庄子・逍遥遂》:“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注:而,能(依郭庆藩说),能力。朱振

家’通“能”,能力。郭庆藩注:“而字当读

为声近通用也。~而”,日母之部;“能”,

泥隹南子・人间篇》:“国危不而安,患结不簧智?”王念孙云:“而读日能,言危不能解,则无为贵昏也。后人不知而与能同危而不安,患结而不解矣。”实际而、能”,奴束切;能,奴来切,又奴登切。

马蹄篇》:“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

御次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

斤用之。”

・23・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曹础基《庄子浅注》注:“义台,即仪台,用来举

行礼的仪式的台。筑土为台,台上架屋。”郭庆藩《庄子集释》云:“虽有高台大殿,无所用之。”郭庆藩的《庄子集释》是点明了“义”即“高”的意思。这里

的“义”应通“峨”,《说文》:“峨,嵯峨也。”《名山记》:“峨峨高貌。”《庄子・天道》:“老子日:‘而容崖然,而目冲然,而颡须然,而口阚然,而状义然。”曹础基《庄子浅注》又:“义(6)”。通“峨”,“义然”,高傲的样子。郭庆藩《庄子集注》:“庆藩案‘义’读为‘峨’。义然,峨然也。”义,疑母歌部,宜寄切。

峨,疑母歌部,五何切。“义”、“峨”同音通假。

《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

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王力教材注:自环,自绕。私,卢文招日:“《说文》引作自营为厶,营环本通用,私当作厶。”环取其

无穷止,引申为围绕无端之义,营亦如此,环,匣母元

部,户关切;营,余母耕部,是“喻三等”字,余倾切。

元与耕旁转。

《孟子・梁惠王上》:“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

民不加多。何也?’?

王力教材注:加,更。朱振家教材(高等教育出

版社,1988年版)注:加少,更少,即减少。加,更。加多,更多,即增多。

加,《尔雅・释诂》:“重也。”注:重叠也。《玉篇》:“加,益也。”《说文》:“语相增加也。从力从口。”《段注》:“语相蓿加也。霜,今本作增,今正。增者,益也,义不与此同。措下日加也,诬下日加也,

此云语相蓿加也,知器、诬、加三字同义矣。”

段玉裁对词义的分析十分精确,在这一条里不但说出“语相揩”的“揩”的写法,也分析得出“措、诬、加”是同义词。“加”的本义是添枝加叶说假话、虚报,必然比实际有所增加,增添后数量会更多,程度更深,所以由增加引申为更、更加。加,见母歌部,古牙切;更,见母阳部,古行切;减,见母侵部,古斩切,古汉语这种双声训释的例子王语

音并明确词义。理解时无需对词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罚

为大王不如也。”王力教材未注。

字集解》:“唯(字又作惟)则虽之借

秦策》:“樊邑之王所甚悦者,天天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樊邑之王

齐王。”《史记・张仪传》:“唯,{

》:

“唯,诺也。”又“虽,似蜥易而大,』孙《读书杂志》:“虽字多假作惟。”一微

部,惟在喻母,虽在心母。

・24・

万 

方数据《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说文》:“直,正见也。从Lytn,从十,从目。”

。直”从十,取交午平直之形。以目切之,见其隐曲。

张舜徽先生对“直”字注云:“良工人山察材,始皆用目以审其曲直,所谓山有木,工则度之也。直字

古文从木,意即在此。”《孟子・梁惠王上》“直”应通

“独”,同属定母字,“独”犹“特”。表态副词,“特”,才有“仅仅”、“不过”之义。

《左传・隐公元年》:“公人而赋:‘大隧之中,其

乐也溲波。”’

王力教材注。波没,和“融融”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快乐的样子。郭锡良教材注:融融: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与下文“溲溲”义近。溲浊:自由自在的样子。朱振家教材注:融融:形容其和睦欢快。泄

泄:形容其欢欣舒愉。

波,《广韵》余制切,舒散也。又《广韵》,《集韵》私列切。《玉篇》:“没,同泄。”本文不拟究其词义,就书写方面作一分析。“浅”从“曳”声,“曳”从

“Jy1”声,余制切。“泄”的情况比较复杂,“泄”从

“世”声,《说文》“泄”,余制切。“世”“从卅(sa)而

曳长之,亦取其声。”意思是由卅字延长它的末笔而

成,延长末笔成、yf,也取弋表声,余母歌部,读如曳也。“曳”余母月部,“泄”,(泄泄),余母月部,同音

关系。“世”古代是三等字,与舌头音近。林义光

《文源》:“当为叶之古文,像茎及叶之形,草木之叶

重累百叠,故引申为世代之世。”所以“没溲”,“泄

泄”都是正确的书写形式。也是通假关系,繁体字

“蕖”从“某”声,“某”从“世”声,有的读牒,碟,有的.

读Ⅱl!},龇,有的读绁、樘,等等。

《孑L雀东南飞》:“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郭锡良教材注:报府:一作“赴府”,指到庐江府

衙门去。

《说文》:“报,当罪人也。从奎,从艮。~当罪

人”即判决罪人。“报”与“赴”是通假关系,报,帮母幽部;赴,滂母屋部,上古无轻唇音,“赴”读音与“报”同类相近,急速。韵部幽屋阴入对转。

《老子・54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韩非子・解老》引作“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作“邦”是对的,马王堆本作“邦”,汉人避刘邦名,改作“国”。《老子》书是押韵的。“邦”和“丰”(大)押韵。“国”和“丰”不押韵。“身”、“真”先秦属真部;“家”和“余”先秦属鱼

部;“乡”和“长”先秦属阳部;“邦”和“丰”先秦属东部;“下”和“普”先秦属鱼部;“国”是人声字,在职

冯宽平:古汉语音韵释疑

部,和丰不押韵。

义。《木兰诗》:“出门相扶将。”“将”有“助”义。“将”从“爿”声,“助”从“且”声。可推定“爿”和

“且”上古声母同类。在意义,如“壮”从“爿”声,

《诗・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毛传》:“秩秩,流行也,干,涧也。”陈奂《诗毛氏传疏》:“干,读与涧同。”高亨《诗经今注》:“秩

秩,水流貌。斯,犹之。干,通涧。”干,古寒切,见母元部;涧,古晏切,见母之部。“涧”是本字,“干”是通假字。

壮,《说文》解作“大”,“奘”,《说文》解作“粗大”。“粗”字张揖的《广雅》解作“大”,“驵”,《说文》解作

“壮马”。这些都可说明“壮”和“粗”实有语源关

系。“爿”声符和“且”声符在意义上的联系均已在

前面论及。

许慎解释形声字时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江”,古双切。

这个反切不合今音读法。江,见母东部,双,山母东部,古代是平声字。这样就决定了“江”也应该读平声字,但读阴平还是读阳平?古,是见母鱼部字,是全清音,所以“江”应读阴平。至于“古”决定

杨恽《报孙会宗书》:“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

无多谈。”

王力教材注:旃zhan,“之焉”的合音。

这里涉及到合音词和分音词问题。同一个词有两种语言形式,一个是单音节的,另一个是双音节的。单音节是由双音节中一个音节的声母加另一个音节的韵母拼合的,写成汉字就成为一个字与另两个字相配。如:诸:“之乎”、“之于”;焉:“于之”、“于是”等。上古时旃:“之焉”的合音。“旃”、“焉”

“江”的声母应读“g-”声母,为什么变“j一”声母,

因为现代“g、k、h”声母不与齐齿乎相拼。

现代读j、q,x声母的字的同声符字有的与喉牙音g,k、h相关。“江”的同声符字有“贡(现代读

的韵母同属于元部[一an],取“之”的声母,而取

“焉”的韵母。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旃,之也,焉

也。《诗・陟岵》日:‘上慎旃哉!’毛《诗》日:‘旃,之也’。《采苓》日‘舍旃舍旃’。《笺》日:‘旃之言

焉也,舍之焉,舍之焉。“之一旃’声相转,‘旃’‘焉’声相近,‘旃’又为‘之焉’之合音。”古汉语类

g-),空(现代读k一),红(现代读h一)”。由此可

知,古人用“公”来解释“江”(江是许多小支流所共

有的,《释名》:“江,共也,小江流人其中所共也。”江所以取“公”义)。同时古人也用“贡”来解释“江”

(江,贡献多种珍贵产品,“江”所以取“贡”义),“公”、“贡”也是喉牙音。

似的情况还有:茨,蒺黎;壶,瓠芦;叵,不可等。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将”有“且”

参考文献:

[1][宋]陈彭年,等.新校宋本广韵[M].台北:台北市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2]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2.[3]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萧泰芳,张儒,等.古代汉语注释商榷[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5]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M].中州:中州书画社,1983.[6]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fineseRhyme

Qinghai810007,China)

弓pectiveofthe。Music”and“theory”andthe・一Sham

andthreequestions.Generally,for

eX-

・25・

万方数据 

古汉语音韵释疑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冯宽平, FENG Kuan-ping

青海民族学院,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JOURNAL OF QINGHAI JUNIOR TEACHERS'S COLLEGE(EDUCATION SCIENCE)2008,28(3)0次

参考文献(6条)

1.陈彭年 新校宋本广韵 20042.王力 王力古汉语字典 20023.郭锡良 汉字古音手册 1986

4.萧泰芳.张儒 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19995.张舜徽 说文解字约注 19836.沈兼士 沈兼士学术论文集 1986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王琪 日本悉昙家所记古汉语声母 2006

悉昙是梵语siddha? 音译,意为成就。是梵文字的一种。佛经多使用悉昙字母,悉昙学著作在中国已失传,现存悉昙学著作主要保存在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中。

悉昙著作中保存了重要的语音资料。但由于材料复杂,很少有人充分利用它。我们将空海《梵字悉昙字母释义》、安然《悉昙藏》、安然《悉昙十二例》、玄昭《悉昙略记》、淳佑《悉昙集记》、明觉《悉昙要诀》、心觉《多罗叶记》、信范《悉昙秘传记》、了尊《悉昙轮略图抄》、净严《悉昙三密钞》十部著作做成电子文本并将悉昙字母转写为罗马拼音,按时间分为晚唐五代,宋元,明清三个阶段,利用对音还原法考察了悉昙著作中反映的晚唐五代的声母特点,并对印度方音作了一些初步研究。 日本悉昙著作中反映的晚唐五代的声母特点有: (1)全浊声母不送气。

(2)全浊和清声母之间有差别,有的发生了清化,但仍然跟同部位的清音不同。 (3)鼻音声母疑、泥、娘、明、日带有浊塞音。 (4)轻唇音声母已经产生。 (5)泥娘二纽极少相混。

(6)庄组和章组趋于合流而又未最终完成。 (7)匣母发生了清化。

日本悉昙著作中反映的印度方音差别有:

(1)一般情况下以汉音来对译中天音,以南天音来对译吴音才能得到正确的读音,但也有例外情况。 (2)中天音?a ?a ?a nama 有鼻音韵尾,中天音用鼻音字对译梵文浊塞音,南天音东天音均无此特点。

(3)南天音清,北天中天音浊。南天音的na ma 读音不同于北天音和中天音,南天音和北天音都没有鼻音韵尾。

2.期刊论文 俞允海 古汉语修辞特色形成的语言资源 -修辞学习2005(1)

古汉语是一种富有修辞性的语言,其主要特点是重意合,修辞方式多样,表达简洁.古汉语的修辞特性并不单由修辞格式所决定,而是由汉语的文字、语法、音韵特点而决定的.

3.学位论文 陈雪梅 《列子》反义词研究 2002

反义词丰富是《列子》语言的一大特色.该文试图在一定的标准下确定《列子》全书所有反义词,在此基础上对它们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和分析,总结其特点,并提出一些意见.由此窥探古汉语反义词的一些特点,希望通过这种尝试为古汉语反义词研究提供一些材料.该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简介列子其人其书.指出《列子》的语料价值及其反义词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概述《列子》的反义词.根据三条原则和标准确定《列子》全书所有反义词,进行分篇、分类统计得出一些客观结论.第三部分:《列子》反义词分析.分别对单音节反义词的音韵关系、逻辑关系和对构关系以及复音节反义词的结构关系、对应关系进行探讨,以期剖析其特色.第四部分:《列子》反义词的对举形式.对反义词出现的"错见"和"连用"两种主要形式进行具体的分析、归纳.第五部分:《列子》反义词的特色及其理论思考.总结出《列子》反义词的四大特色,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提出自己的见解.

4.期刊论文 加晓昕 四声别义之再探讨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6)

四声别义是古代汉语的形态之一,它兼具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根据先秦典籍,它产生于西周时期,弥补了上古单音词的不足.

5.学位论文 王弘治 《经典释文》音注异读研究概要 2005

自《经典释文》行世以来,对其音切义注的利用研究一直覙縷不绝.如唐代张参《五经文字》、何超《晋书音义》、宋代贾昌朝《群经音辨》以及《九经直音》等,均将《释文》的文字音切作为重要参考,或别有发明,或照章直录,不一而足.随着高本汉对中古音韵系统的成功构拟,其理论在方兴未艾之时在中国学界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争论之一是针对着高本汉据以为最重要音韵材料的《广韵》(《切韵》)音系是否为一个统一的口头音系.我们将首先根据这一概况,对《经典释文》研究的学术史进行回顾和评论.我们的将通过目前对《经典释文》所采取的不同研究,在表面上存在着矛盾的观点中抉择判明正确的研究途径.这将本文的主旨所有.

6.期刊论文 孟万春.MENG Wan-chun 从汉语方言看《中原音韵》的语音性质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5)

<中原音韵>是一部元代的曲韵韵书,对后世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对于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也有重要价值.有关<中原音韵>的音系特点,学术界意见分歧很大.汉语方言是研究古汉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通过方言材料可以推证古汉语的语言现象,使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古语 声音篇八
《古汉语》

古汉语考前资料

一、名篇默写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4、孔雀东南飞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5、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6、离骚名句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所惩?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二、文学常识 1、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存三百零五篇,分为三大部分:《风》、《雅》、《颂》。从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

2、《尚书》通“上”,指夏、商、西周,是周人记录下的上古之书,即《书经》,是五经之一。《无逸》选自《尚书》。

3、《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根据孔子的《春秋》加以阐明的著作。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编年体,偏重叙事,顺带写人。

4、《国语》是分载八国史事的一部历史著作。相传也是左丘明的作品。是国别体,以记言为主。

5、《战国策》简称《国策》,此书记载战国策士的言论和活动。其文气势纵横,论事周密,善于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最后由刘向校正编次,并定名为《战国策》。

6、《论语》是孔子弟子和后学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论即编纂。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坚持行忠恕之道。

7、《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8、庄子名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故其著书十余寓言,大抵率寓言也。”今本《庄子》有33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多出于庄子后学所追记。

9\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人。是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离骚体(楚辞体)的创始人,作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强烈的反映了他的进步政治思想,坚决与黑暗现实抗争的性格和热爱祖国的精神。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奇妙的比喻,想象丰富,文辞绚烂,是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西汉时刘向辑集屈原、宋玉及汉代东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为《楚辞》,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朱熹作《楚辞集注》。

10、《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长、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籍幻想境界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理想的积极追求和对反动腐朽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11、《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十一篇诗歌,总称为《九歌》。

12、《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诗歌总称《九章》。

13、《山海经》是现存我国最古老的地理书,主要记载古代传说中的地理。保存了最多的我国上古神话资料。其次是《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14、《焦仲卿妻》最早见于陈朝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人常取此诗首句,称为《孔雀东南飞》

2

15、《古诗十九首》被梁代萧统收入《昭明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表现委婉曲折,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大抵认为是东汉后期的作品。

三、字词释义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①昔:指出征时 ②依依:茂盛的样子 ③思:语末助词④ 霏霏:雪大的样子 ⑤迟迟:迟缓 ⑥载:又

(2)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①庖(páo):厨房。“庖丁”即厨师。一说“庖”指厨师,“丁”是他的名字。为(wâi):替,给。文惠君:旧说指梁惠王。解:剖开、分解。

②触:接触。

③依:靠。

④履:踏、踩。

⑤踦(yǐ):通“倚”用膝抵住。

⑥砉(huá)然:皮肉分离的声音。向(向):通作“响(响)”,声响。“向(响)然”,多种声音相互响应的样子。

⑦奏:进刀。騞(huō)然:以刀快速割牛的声音。

⑧中(zhîng):合乎;“中音”,意思是合乎音乐的节奏。

⑨桑林:传说中的殷商时代的乐曲名。“桑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乐曲伴奏的舞蹈。 ⑩经首:传说中帝尧时代的乐曲名。会:乐律,节奏。

(11)譆(xī):“嘻”字的异体。

(12)盖:通作“盍”,讲作何,怎么的意思。一说为句中语气词,读如“盖”。

(13)释:放下。

(14)好(hào):喜好。道:事物的规律。

(15)进:进了一层,含有超过、胜过的意思。乎:于,比。

(16)神:精神,心思。

(17)官:器官,这里指眼。知:知觉,这里指视觉。

(18)天理:自然的纹理,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19)批:击:郤(xì):通作“隙”,这里指牛体筋腱骨骼间的空隙。

3

(20)道:同“导”,循着。窾(kuǎn):空,这里指牛体骨节间较大的空处。

(21)因:依,顺着。固然:牛身体本来的结构。

(22)技(zhī):通作“枝”,指枝脉。经:经脉。“技经”指经络结聚的地方。肯:附在骨上的肉。綮(qǐ):骨肉连接很紧的地方。未:不曾。尝:尝试。

(23)軱(gū):大骨。

(24)岁:每年。更(gēng):更换。

(25)族:众;“族庖”指一般的厨师。

(26)折:断;这里指用刀砍断骨头。

(27)发:出,这里指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硎(xíng):磨刀石。

(28)闲(jiàn):缝,间隙;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间”。

(29)恢恢:宽广。游刃:运转的刀刃。

(30)族:指骨节、筋腱聚结交错的部位。

(31)怵(chù)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32)謋(huî):牛体分解的声音。

(33)委:散布。

(34)踌躇:悠然自得的样子。满志:满足了心意。

(35)善:擦拭。

(36)养生:其后省中心语,意思是“养生之道”。

四、简答题

1、《采薇》中士兵的复杂感情

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2、分析重耳的人物形象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重耳由一个贪图享乐、养尊处优的贵公子成长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春秋时代显赫一时的一代霸主正是印证了这句话。重耳的 4

成功不是凭空就达到的。我认为第一,得益于重耳所遭受的磨难,磨难使他得到了很好的磨练机会。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从当初大祸临头而迫不得已的出逃到流亡中的屈辱、困苦、安乐的体验,如当时经过的小国,如卫成公、曹共公、郑文公等,皆“不礼焉”,使他明白了身在宫廷、耽于逸乐所不可能明白的人生真谛,在身、心两方面受到陶冶和磨炼。第二,得益于重耳本身的性格,在一定情况下,他能够对一些事情包容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对于他的成功有着重大的意义。第三,得益于他身边的一批贤才、忠臣之士,包括几个重要的女子。重耳善于结交有智慧、有好的品德、有能力的人士,跟随他出亡的从者数量众多且才力超群,大都是当时晋国的栋梁之材或智能之士。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说明重耳能得人心。我认为重耳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还离不开他自身的雄才远略,政治才华。同时,重耳还具有着雄心壮志、深谋远见,严政教民,重用贤才等品质,这也是他赢得众人拥护支持,巩固晋国政权的需要,也是晋文公志在争取霸权的前提条件。

3、《晋公子重耳之亡》女性形象

①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的女性形象:赵姬正是此类贤妇的代表。她,本有子息可以承嗣,却不待宠专位,反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仅请回赵盾,并主动让出嫡嗣之位。这份容人之量,为须眉难及,与那些为争嫡而无所不用其极的恶妇相比更有天壤之别。正是她的宽容大度、唯才是举,为晋国觅得了一位难得的贤相,为晋国霸主地位的巩固做了间接的重要贡献,昭示了她深名大义、知书识礼的光辉形象。

②忠心耿耿,具有理性的女性形象:重耳在狄的妻子季隗和在齐国的妻子姜氏均为此类女性形象的代表。她们都愿意牺牲儿女私情,成全重耳的国家大事。充分体现了一个妇道人家难得的理性精神。

③敢于追求人格独立、争取自身地位的妇女人物:怀嬴是其中代表。她意识到秦国与晋国地位的平等,由这种国家间的平等上升为人格的平等。所以,她能够在受屈辱的时候理直气壮地维护自身人格,争取自身地位。

4、烛之武如何说退秦师的(分析言辞)

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①处处为秦着想。首先,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②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

5、秦晋崤之战中秦败晋胜的原因

(1)从政治上:本次战争的性质对于秦而言是征伐和侵略,是不正义的,失民心的。而对于晋来说,本次战争是为了守卫家园,保护自己的合理权益,是正义的,深得民众支持。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争结果由此可见。

(2)从外交上:秦国由于自己的作为失去了郑国的支持,失去了自己的统一战线,极不明智。

(3)从军事上:“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6、《邵公谏弭谤》中,邵公是如何劝谏的

5

古语 声音篇九
《古汉语》

古汉语语音和音韵学知识 本讲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古代音韵学的基础知识

三、古代汉语的声母 四、古代汉语的韵母 五、古代汉语的声调 六、古书的读音 第一节 概 述 一、研究音韵的材料 汉字(形声字、谐声字):声符和字音关系

韵文:如诗歌、辞赋等。代表为《诗经》 注音材料:如直音、读若、反切等。 韵书/韵图:如《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等 异文;声训;对音、方言、通假、亲属语言等。

二、学习音韵的意义和作用 笫一、了解古今音变,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异读词审音:缔(dì 、tì) 二音, 第一节 概 述 《广韵》属霁韵,与‘弟’同,故读(dì );械(xìe 、gài )二音,《 广韵》 胡 介切,属匣母,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审 读的。 第二、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 笫三、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第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第五、欣赏诗词韵律。 第一节 概 述 三、古代音韵的历史分期: (1)上古时期¡ª先秦两汉,称古音学。 (2)中古时期 ¡ª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以陆发言《切韵》为代表,宋¡¤陈彭年《广韵》 保存了原貌,称今音学。 (3) 近古时期 ¡ª元明清,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 另外,宋元时期,有些音韵学者以图表形式分析韵书反切,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形成 一门学科,称为等韵学。如《韵镜》、《七音略》等。 第一节 概 述 四、古今语音的不同 陈弟 明古今音变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然。 -----(《毛诗古音考》) 第一节 概 述 古韵文今天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 广韵》 都属“ 灰韵” 。又李白《 越女词》 : “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古代都属入声韵 第一节 概 述 四、古今语音研究的异同: 共同点:都以语音为研究对象,都要从结构构成入手分析语音。 不同点: (1)目的不同。现代为审音、正音、规范语音等;古音研究为解决阅读古书,如古音 通假、古书读音、假借、诗词格律等。 (2)研究材料不同。现代有口语材料,古代只有间接材料,如韵书、韵文、注音等。 (3)研究方法不同。现代以平面描写为主,古代更注重纵向表述,古今对比等。 第二节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音韵和音韵学 1. 音韵(声韵):指汉字( 汉语单音节) 的语音。“ 音”“ 声” 指声母,“ 韵” 是对“ 音” 或“ 声” 而言,指汉字音节中除了声母之外的部分。 2.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 的科学。 第二节 音韵学基础知识 汉语的音节结构 1. 汉字字音三要素: 声 韵 调 韵头 韵腹 韵尾 (介音)(主要元音)(收音) 2. 汉语字音结构的特点: 由声、韵、调三部分组成; 韵腹(主要元音)和声调是必不可少的。 声母、韵头(i ,u)、韵尾(i,u,n, ŋ )并不是非有不可的成分。☆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声母 基本概念: 1. 声母方面的概念 (1 )声母的名称

声母:在传统音韵学上,声母简称“ 声” 、“ 纽” ,或“ 声纽” 。(有时 小韵也称“ 纽” ) 字母:从同声母的字中,选择一个常用字作标目字,用以代表该声母,这个标目字 就叫字母,也简称“母”。 宋人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 双 唇:帮滂并明 唇 齿:非敷奉微 舌尖中:端透定泥 来 舌尖后:知彻澄娘 舌尖前:精清从心邪 舌面前:照穿床审禅 日 舌 根:见溪群疑 晓匣 喉音/半元音:影喻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声母

(2)五音、七音(发音部位): 五音: 唇:双唇、唇齿 舌:舌尖中、舌尖后 齿:舌尖前、舌面前 牙:舌根 喉:喉音、半元音j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声母 (3)清、浊(发音方法) 清:发音时声带不颤动。 全清:不送气、清音 次清:送气、清音 第四节 古汉语的韵母 1、韵--以声调为纲,以韵腹和韵尾为依据对汉字读音进行的分类。或者说是韵腹、 韵尾、声调都相同的字所形成的类。 唐代格律诗四声不能通押。平、上、去、入四声各自为韵。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 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秋流舟留” ,

《 广韵》 同属“ 尤韵” 。 韵部、韵类、韵目、小韵 韵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归类。它不管声调和介音。在上古和近代语音分析中常用 此概念。 韵类--本指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即带声调的韵母。它包括韵头。 韵目--韵书中韵部代表字。如《广韵》平声“先”韵,现代读“-an、-uan、-ian、 -yan”等韵母的字,如“先、天、千、年、烟、贤、玄、渊”等。同韵字中领头字就是 韵目。《广韵》有206个韵目。 小韵--按照声母韵母的不同分开排列,完全同音字形成一组,用小圈分隔。这种同音 字组称为“小韵”,也有称为“纽”。 韵摄 韵摄--宋元等韵图把《广韵》韵部中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再归并,称为“摄”。 《广韵》206韵并为:“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流、深、 咸、曾”十六摄。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 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 呼、等 与韵头相关的概念 两呼:开口呼/ 合口呼 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四等尤细。 古代音韵学家根据不同韵头对韵母进行的分类。 “呼” --宋元等韵图分开口呼和合口呼;凡韵头是[u]或主要元音有[u]的是合口呼, 反之是开口呼。江永《音学辨微》说:“音呼有开口合口,合口者吻聚,开口者吻不聚 也。” 后来语音演变,韵头出现[i-]、[u-]、[y-],于是就成了现在的四呼。 等--是音韵学家根据[i]介音的有无,把两呼各分为一、二、三、四等。 清²江永说:“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例如: 开口呼 一 二 三 四 韵 目 寒 删 仙 先 例 字 干 奸 犍 坚 合口呼 一 二 三 四 韵 目 桓 删 仙 先 例 字 观 关 劝 涓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与韵尾相关的概念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 阳声韵:以鼻音[m][n][ŋ]收尾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 对转、旁转 对转--指古音中阴、阳、入声韵之间相互转变。如:阳声韵失去鼻音韵尾-ng、-n、 -m,入声韵失去塞音韵尾[-k]、[-t]、[-p]就变成了阴声韵[a]。反之,阴声韵增加鼻 音韵尾或塞音韵尾,就变为阳声韵或入声韵„„。 旁转--指古音中阴声和阴声、阳声和阳声、入声和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如阳声韵中 ang与ong,主要元音a与o可以转变。 古人用此术语说明语音变化现象。如“等”、“待”、“特”皆从“寺”得声,而古音 分别在“蒸”(阳声韵)“之”(阴声韵)“职”(入声韵)韵,就是对转。 第五节 古汉语的声调 声调方面的概念 调类:有声调的语言或方言声调的分类。如平上去入。 调值:语言里各种声调的实际读音,指声音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型式。 平仄: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 舒促:舒指平上去声,促指入声。 古声调与诗词平仄、舒声促声关系 古代的注音方法 古代的注音方法 1、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纽。反切是我国传统的 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读音,前一个字(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一 个字(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例如:夸:苦瓜切 注意:由于反切出于不同人之手,同一个声母可以有若干个比较常用的反切上字,如¡° 都、丁、多、当¡±作反切上字切出来的是同一个音。反切下字也是同样情况。 根据反切原理,读出被切字的读音。 笼:卢红切 同:徒红切 东:德红切 公:古红切 隆:力融切 崇:锄弓切 融:以戎切 弓:居戎切 2 、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例如《 康熙字典》 :“ 屯,音肫。”“ 尨,音茫。” 中古音 一、《广韵》 1.由《切韵》到《广韵》 《切韵》: (隋)陆法言 《广韵》(《大宋重修广韵》):(宋)陈彭年、丘雍 2.《 广韵》 的体例 (1 )编排体例 (见下页) (2 )注释体例 (见下页) ☆ 《广韵》的编排体例 分卷:以四声为纲 平声字多,分为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为一卷,总共五卷,共206韵 分韵:以韵目为纬 同韵:同属一韵的字,聚在一起,称为一韵。 韵目:每一韵有一个名称,如“东冬钟江”,可称“一东二冬三钟四江”。 小韵:每韵里一个音节为一个小韵,小韵把一个音节里的同音字聚在一起。 ☆ 《广韵》的注释体例 先释义,后注音 注音:一般用反切,少数用直音。小韵首字必须注音;反切后的数字表示这一音的字数。 又音:多音字的另外读音。用直音或反切。☆ 中古音 二、《广韵》的声母系统 1.反切系联法 根据同一种资料中成系统的反

切来系联反切上字下字以归纳声类和韵类的方法。 陈澧《切韵考》 ☆ 中古音 (1)基本条例(直接系联法): 因为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 前提), 所以凡同用、互用、递用的反切上字, 其声母必属同一声类(推论)。 同用:冬,都宗切。 当,都郎切。--冬、当同用 互用:当,都郎切。 都,当孤切。--当、都互用 递用:冬,都宗切。 都,当孤切。--冬、都、当递用 分析: (例) 边布玄切 布博故切 博补各切 补博古切 北博墨切 百博陌切☆ 中古音 (2)分析条例 《广韵》中的3875个小韵(同音字组)各用一个反切,各个反切的读音都不相同。两 个反切的下字如属同类,则其上字必不同类。例如: 红:户公切 烘:呼东切 已知:“公”、“东”二字同属东韵一等 推断:“户”、“呼”二字的声母一定不同 “户”属“胡”类(匣母),“呼”属“呼”类(晓母) ☆ 中古音 (3)补充条例 根据“又音”将两类反切上字系联起来 多,得何切。 得,多则切。--多、得同类 都,当孤切。 当,都郎切。--都、当同类 再看“又切”: (平声东韵)冻,德红切。又都贡切。 (去声送韵)冻,多贡切。--多、都声同类 --系联“多”组和“都”组☆ 中古音 2.研究结果: 声类: 陈澧:四十声类 唐作藩等:五十一声类 声类 ≠ 声母 (例) 声母: (《 广韵》 声母与声类比较) 王力:三十五声母 李方桂:三十七声母 同三十六字母比较 ☆ 中古声母特点 唇音: 三十六字母分重唇、轻唇,《广韵》的唇音只有一套,没有轻唇音。 齿音: 三十六字母有“照穿床审禅”一套,《广韵》分两套:照二(庄初崇生)和照三(章 昌船书)及禅母。 喻母: 《广韵》分喻三(用“于”“云”为代表字)和喻四(用“以”“余”为代表字)。 泥母和娘母☆ 声类与声母 落:卢各切。 卢:落胡切。 龙:卢红切。 利:力至切。 李:良止切。 吝:良刃切。

声类:卢类(一、二、四等) 力类(三等) 声母:来[l]☆ 中古音 三、中古的韵母系统

1.问题的提出: 已知:《广韵》的206韵 问题:能否研究出《广韵》的韵母系统? 其他途径:反切材料 步骤:先系联韵类,再合并出韵母 方法:反切系联法 中古的韵母系统 2.反切系联法(反切下字) (1)基本条例:因为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递用的 切下字, 其韵母必属同一韵类(推论)。 同用:东:德红切。 公:古红切。 互用:公:古红切。 红:户公切。 递用:东:德红切。 红:户公切。☆ 中古的韵母系统 (2)分析条例 在《广韵》中各个小韵反切读音不相同。如果两个反切的上字属于同类,则其下字必 不同类。 公:古红切。 弓:居戎切。 已知:古、居声母同(属见纽) 推断:红、戎的韵母必不同类 红属红类(东韵一等),戎属弓类(东韵三等) 一东韵含两个韵类:(43个小韵,十个反切下字) 红12 东2 公2 [uŋ] 弓5 戎5 中5 融 宫 终、隆[iuŋ] ☆ 中古的韵母系统 (3)补充条例 四韵相承:同一韵部中平上去入四声中各韵承接在一起,且每韵所含韵类相等。 (p350) 根据这一规律,某一调类的反切下字如果系联不起来, 便可根据相承调类中韵类的 分合情况确定其韵类数目。如: 朱:章俱切。 俱:举朱切 ¡ª¡ª朱、俱同类 无:武夫切。 夫:甫无切。¡ª¡ª无、夫同类 问:朱、俱与无、夫是否为一类? 又查: ¡°麌¡±、 ¡°遇¡±、 “虞”相承。上声¡°麌¡±韵中的反切下字矩、庾、 主、雨、武、甫、禹、羽等八字系联的结果为只有一类。 又查:去声¡°遇¡±韵中的切下字遇、句、戍、注、具等五字系联的结果也为一类; 推断:平声“虞”韵中朱、俱与无、夫的韵母肯定也属一类。 中古的韵母系统 3.韵母的研究结果: 陈澧:311 韵类(P276 ) 平声90 上声80 去声88 入声53 韵母: 141 韵母

(P279 ) 舒声92+ 入声49=141 韵母 4. 中古韵母的特点 有入声韵 系统复杂 中古的韵母系统 5.关于平水韵 由来:并韵 《广韵》同用独用四声配合表(参见) 名称

: 金²平水书籍(官名)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平水韵略》)归为106韵 南宋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归为107韵 延续: 元代阴时夫《韵府群玉》106韵:迥并入拯等。 元代熊忠《古今韵会举要》107韵:迥独用,拯等同用 中古的韵母系统 性质: 属于《切韵》音系的韵书;反映了唐宋时期诗人作诗用韵的部类 后来泛指近

体诗习用的106韵(诗韵) 影响:元明以后直到现代 律诗:根据“ 平水韵” 选字用韵(《 红楼梦》 ) 工具书编纂:《 佩文韵府》《 经籍纂诂》《 助字辨略》☆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 探春道:“明日不如今日,就是此刻好。你就出题,菱洲限韵,藕榭监场。”迎春 道:“依我说,也不必随一人出题限韵,竟是拈阄儿公道。”李纨道:“方才我来时, 看见他们抬进两盆白海棠来,倒很好,你们何不就咏起他来呢?”迎春道:“都还未赏, 先倒做诗?”宝钗道:“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做。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 寄兴寓情,要等见了做,如今也没这些诗了。”迎春道:“这么著,我就限韵了。”说 著,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诗来随手一揭。这首诗竟是一首七言律,递与众人看了,都 该做七言律。迎春掩了诗,又向一个小丫头道:“你随口说个字来。”那丫头正倚门站 著,便说了个“门”字,迎春笑道:“就是‘门’字韵,‘十三元’了。起头一个韵定 要‘门’字。”说著又要了韵牌匣子过来,抽出“十三元”一屉,又命那丫头随手拿四 块。那丫头便拿了“盆”“魂”“痕”“昏”四块来。宝玉道:“这‘盆’‘门’两个 字不大好做呢!” 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情影三更月有痕。 莫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棒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情沾怨笛送黄昏。 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闰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中古音 四、中古的声调系统 1.四声的认识: 唐代《元和韵谱》: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入声是个独立的调类;且它有[p][t][k]韵尾,也是独立的韵部。 2.四声的假定与构拟:邵荣芬《切韵研究》 平声是个平调,中;上声是个升调,高;去声是个降调,或降升调;入声是个促 调。 对声调的调值的构拟仍需进一步研究☆ 3.中古声调与现代汉语声调的比较 平分阴阳 古音里的清声母(全清、次清)的平声字,今音读阴平;古音里的浊声母(全浊, 次浊)的平声字,今音读阳平。 浊上变去 全浊上声变去声(并母、奉母、定母、澄母、从母等) 古去声今仍为去声 入派三声: 全浊入声变阳平;次浊入声变去声。清音没有规律。 《中古常用入声字今读阴平阳平字表》(《汉字形音学》, 普通话中读平声的部分古入声字 一 屋 屋竹福熟族菊轴伏读渎牍粥哭叔独啄秃扑幅竺蝠舳孰倏 二 沃 俗足烛局鹄督赎 三 觉 觉捉卓驳 四 质 出实疾一壹吉漆七卒佶尼蒺失悉 五 物 佛拂屈掘吃绂弗厥 六 月 阙伐罚竭歇发忽勃蹶掘阀碣羯咄滑核饽 七 曷 曷达活钵夺拔拨割豁掇喝泼撮跋 八 黠 黠杀察猾瞎刷滑 九 屑 节绝结说舌别缺折切拙辙诀噎哲碣捏颉竭 十 药 薄爵约郭博酌诧削铎泊搏嚼膜礴摸芍 十一陌 白石泽宅席籍格额积夕革翮核责舶摘择谪蝈昔惜 十二锡 锡击笛敌滴镝激檄狄荻涤 十三职 职国德食蚀极直值黑赋刻则殖植棘织逼息熄媳 十五合 合答杂匝阖蛤鸽搭 十六叶 帖贴蝶叠捷颊楫协侠荚睫摺辄 十七洽 狭峡匣压鸭乏劫胁插押狎掐夹呷 思考与练习 1.熟悉《广韵》206韵 2.熟悉平水韵韵目 3.结合《切韵考²条例》,理解“反切系联法”

4.了解中古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 参考文献 《宋本广韵》或《广韵校本》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黄群建:《音韵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古语 声音篇十
《古汉语》

似“是”而“非”的字词注释

学院:教科院 班级:11语教1 姓名:祁美乐 学号:20111203107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今天教师所传之道,主要是依据课本。课本错了,教师如何能教对?学生又如何能学对?所以课本的正误,直接关涉全国亿万学生的切身利益。作为出版家,对于别人提出的意见,首先应该查看自己的书中是否存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是,又有几人敢真正挑战权威呢?我个人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全国亿万学生为重,把自己的那颗心放在胸中,摘下自己戴的那个有色眼镜,实事求是,办点实事。事实胜于雄辩。现在的课本中到底有没有错误?我们来让事实说话。

《岳阳楼记》中的第一句话:“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看到其中的“守”这个字,我们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守卫”。读为“守(shǒu)巴陵郡”,理解为“守卫巴陵郡”。这从字面上完全说得通,但我们的书里没有这么讲的。为什么不这么讲?这不合事实。当时宋的外敌是西夏,战事在西北,湖南的岳阳当时没有战争,没有必要派个大臣,尤其是罪臣去守卫。来看:(1)中学课本注:“守,指做州郡的长官。”书中没注音,所以这个字大家都读作shǒu。再来看:(2)《教师教学用书》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 看以上的注释和翻译对不对,怎么办?一是看古注,看古人是怎么说的。可是,宋人的文章大都没有古注。那还怎么办?办法就是查字典。翻开中国的古今字典,“守”读三声,从来没有“做州郡的长官”和“为„„太守”的意思。字典里没有,你这个意思是从哪里来的啊?就是注者和译者自己猜的,训诂学叫望文生义。我们来看字典里怎么说:《王力古汉语字典》“守(shòu)”字条第六义项下: “引申为郡守,一郡的长官。史记 李斯列传:‘丞相长男李由为三川~。’” 今人的思想是,讲不通不怕,只要灵机一动,敢于变通,就没有讲不通的话。所以今注今译就讲成了“做州郡的长官”和“为„„太守”。如果“守”字就是名词,再无其他意义,那么变通一下也未尝不可。遗憾的是,注译家未查字典就自己赤膊上阵了。这是注译之大忌。我们还来看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守(shòu)”字第七义项:“暂摄,署理(后起义)。唐代以品级较低的人任职位较高的官叫守某官。”以上意义《辞源》等字典辞书里也能查到。依据字典,“守”作“郡守(或太守)”讲是名词,不是动词,而且读四声。把“守巴陵郡”说成“郡守(或太守)巴陵郡”,不成文。不成文还能对吗?“守”读四声还是动词。字典中还给我们举了一些古代“守”作动词“暂摄”“署理”的例子,例如:陈子昂《谏用刑书》,署名“将仕郎守麟台正字臣陈子昂”。(《陈伯玉集》)将仕郎为从九品下,麟台正字为正九品下。韩愈《禘祫议》,开头言 “将仕郎守国子监四门博士臣韩愈”。(《昌黎集》)。四门博士为正七品上。以上都是阶低官高。古代官阶低而所署官高叫守,官阶高而所署官低叫行。滕子京当时是以罪身来作岳州行政长官,所以范仲淹说“守”。依据字典,这个字该这样来注:守(shòu):暂摄,署理。暂摄、署理,指某官位空缺,由别人暂时代理。此义正可带“巴陵郡”这

个宾语。本文的意思应该是:滕子京被贬官而暂摄岳州知州之职。我再说说“巴陵郡”。在宋代,有州无郡,本文中的“巴陵郡”只是沿用古代的郡名。既然无郡,宋代就没有郡守的名称,也没有太守的名称。在宋代,一州长官叫知州,全名是知某州军州事。这个问题后面我还要说到。宋代诗文中偶有“太守”之名,也只是袭用前代行政长官的称号,何况这里音义还都不合。

《岳阳楼记》第二句话:“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中的“越”人教社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注:“[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到。”按此注大误。“到”有达于某一点,到达,达到和往等意思。“越”从不具有上述意义。再者,这样解释后文也讲不通。本文的结尾说:“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意思是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从庆历四年到庆历六年,是三年,不是二年。《书.召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此指时间距离的经过。是个抽象意义。“越明年”,指过了明年,等于说到了第三年,即庆历六年。

对于这里的“越”,它是个常见字,本不难懂。《王力古汉语字典》“越”字条第一义项:“跨过,经过。(例句略) 引申为时间距离的经过。书 召诰:“惟二月既望,~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按字典,“越”在本文中指“时间距离的经过”,是个抽象的意义。“明年”指今年的下一年。因文定义,就是根据古人原文中的那个字来确定其意义。如果范仲淹原文中写的是“至明年”,或“越今年”,或“越一年”,我们译为“到明年”,或“到了第二年”,或“经过一年”,肯定是对的。可范仲淹文中写的是“越明年”,如果“模糊地译作‘经过一年’”,那么不仅本文讲不通,就连后文的“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也讲不通。这里的“六年”指庆历六年。要准确地算出这里的年月,我们先要定下与明年相对的今年是哪一年。滕子京是庆历四年春到巴陵的,庆历四年就是今年,文中的“明年”即指庆历五年。从今年而言,过了一年,就是庆历五年;过了明年(今年的下一年),就是庆历六年。从庆历四年到庆历六年,正是三年,不是二年。讲成“到了第二年”,或“经过一年”,都是望文生义,而且都少了一年。很多人都接受不了以上说法,可这是语言事实。范文白纸黑字,历历在目,谁都篡改不了。为什么大家不愿意接受一个客观事实呢?

上述的例子只是我在众多书籍中找出的冰山一角。作为一名师范专业的大学生,我真心希望我们的书,尤其是教科书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还有不论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学习者,面对现代社会种种挑战权威的声音,我们要做的不是坚决地反对、抵制,而是从这些声音中拨掘事实的真相。不把浮躁的心沉下来做学问,教育质量要提高,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76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