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是国家主席吗

| 网络编辑 |

【www.guakaob.com--网络编辑】

邓小平1981年向金庸透露为何不当国家主席
邓小平是国家主席吗 第一篇

邓小平1981年向金庸透露为何我不当国家主席

发布时间: 2014-08-21 13:28:53 | 来源: 华声在线 | 作者: 窦应泰 | 责任编辑:

卢倩仪

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金庸见到了心仪已久的邓小平

就在金庸即将成行的时候,他再次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向中央提出了他此次回北京希望见到邓小平副主席的请求。当时负责联系的同志对金庸的这一请求虽然十分理解,但又感到实现这一请求有一定的困难。不过,当邓小平在北京获悉金庸希望得到他接见的想法以后,竟然十分爽快地答应了。这样,金庸便在1981年7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见到了他心仪已久的邓小平。

在谈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工作时,邓小平告诉了金庸中国共产党当前迫切需要做的三件大事。一是在国际上继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是实现台湾回归祖国;三是搞好经济建设。邓小平在展望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前景时说:“到本世纪末,中国人民每年平均收入1000美元,目前中国人民的平均收入每年大约250美元。十年翻一番就是500美元,再过十年又翻一番便是1000美元。我们的想法要实际一些,如果目标不能全部完成,打个8折,是800美元,那时中国的人口是12亿,那么全国的总产值是1万亿美元。若能实现这个目标,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中国政府就有能力做很多很多事情。就可以把教育经费提高2‟~5‟,就可以大办学校,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使大多数人成为有学识的人。不但要搞好物质文明,而且要搞好精神文明。”

在谈到金庸和《明报》赞成邓小平出任国家主席一事时,邓小平表示:“你们《明报》要我当国家主席,资格嘛,不是没有,不过我还想多活几年,多为国家人民办点事,一旦当上国家主席,恐怕要缩短寿命。现在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120多个,每年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到中国访问,国家主席就要迎送、接待、设宴,这许多应酬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搞得多了就很累。”金庸对邓小平这样看轻权位,不由从心里感到钦佩,他当场说:“邓副主席本来可以当主席,但你坚持自己不做,这样不看重个人的名位的事,在中国历史上,以及世界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这令人十分敬佩。”

这次返回内地参访,让金庸大开了眼界。当然,邓小平不做国家主席,也是很难得的。如果你熟悉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就会知道这种事情的难能可贵。„„邓小平的政策比之中共过去任何时期都好得多,比之苏联、波兰、东德、北韩等这些共产党国家都好得多。我衷心希望,依着目前这条道路走下去,以中国人务实的方式,建设中国人自己的社会主义,使中国人幸福而自由。”

邓小平谈接班人标准:胡锦涛脱颖而出原因震惊国人
邓小平是国家主席吗 第二篇

邓小平谈接班人标准:胡锦涛脱颖而出原因震惊国人

2014-6-03 09:56 作者:新浪论坛

2002 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选举产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利实现与江泽民为核心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

1 邓小平、陈云:要拔提40岁以下的人

事情还得从20年前中共召开十二大前夕说起。1982年6月27日至29日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期间,印发了陈云撰写的《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一文和他主持起草的《关于老干部离休退休问题座谈会纪要》。会后,部分与会人员留下来参加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座谈会。7月2日,陈云在座谈会上讲话,强调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客观存在,不无担忧地说:提五十岁左右的人可能争论少些,提40岁左右的人,争论、怀疑会很多。提40岁以下的人,怀疑、争论会更多。既然如此,为什么“纪要”还是“特别写提四十岁以下的人这一句?”他自问自答:一是年富力强。二是有意识地培养。经过3年、5年、10年,有意识地培养,选出好的人。三是40岁以下的人中间有人才。四是只有40岁以下的人,才了解“文革”初期青年人当时的想法和表现。

陈云讲话后,邓小平即席讲话。他严肃地说:“我们历来讲,这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现在,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是十分迫切了,再过三五年,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个问题,要来一次灾难。”他面向大家问:“为什么全会之后又专门把在座的诸位留下来开两天会,讨论陈云同志关于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和老干部离休退休这两条建议?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十分迫切,十分重要。”去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以后,陈云同志更尖锐地提出“选拔中青年干部不是几十、几百,是成千上万”这个问题。“他提得非常好,我赞成。”因为“我和陈云同志交过心的,老实说,就我们自己来说,现在我们退,我们实在是心里非常愉快的。”“我们两个人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会后不久,8月7日,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贯彻执行中央对调整领导班子和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指示的几项工作的通知》。 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新选进中央委员会的210人中,最年轻的是甘肃省建委副主任胡锦涛,当时只有39岁。大会闭幕第二天,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专门接见了39位新当选的年轻中委和候补中委。当他们依次步入大厅时,中央组织部同志一一唱名介绍情况,邓、陈等老同志同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干部一一握手,仔细端详着,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关于这次会见,新华社在题为《新老交替,继往开来》的报道中兴奋地叙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会面,也不是一般的接见。大家都沉浸在无比温暖的气氛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些多少年来指引着中国这艘巨大航船破浪前进的中国革命舵手们,今天一个个满面春风,拉着走到自己面前的每一位同志的手。这是我们党新老合作和交替的握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传革命火炬的握手,是党对中青年干部寄予无限希望的握手。” 不久,胡锦涛这位39岁最年轻的中央候补委员,就从西部的甘肃被调到首都北京从事团中央领导工作,于1982至1985年先后担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他从1985至1992年到地方特别是国家欠发达、各方面条件艰苦的西部地区工作,先后担任贵州省委书记,贵州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军区党委第一书记。连同走出清华大学校门后在甘肃工作,他在西部地区工作近20年,从各方面展示了他的领导才干。1985年召开的全国代表会议,一批年轻领导干部被选进中央委员会。

2 江泽民:这是一位年轻人,胡锦涛同志,今年49岁

高度重视抓紧培养和造就大批跨世纪能够担当重任、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人才,是作为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江泽民反复思考、“想得很多”的重大战略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我们就难以向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和革命先辈们交代,难以向党和人民交代”。也只有把“这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完成好,做出了党和人民满意的工作业绩,培养了党和人民放心的接班人,我们才算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邓小平是国家主席吗】

1989年,江泽民担任总书记不久就指出:我们“现在这一代干部,特别是50岁以下的中青年干部,是跨世纪的一代,正生活和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经受着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能否经受住这些考验,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能否准确判断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正确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亡,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所以,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在继续选举江泽民为核心中央领导集体的同时,还选举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领导干部进入了中央领导机构。作为后来新世纪之初产生的中央领导集体担任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是在这一大批年轻有为领导干部中经过选拔,进入江泽民为核心中央领导集体的。

10月19日,江泽民等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会见中外记者。江泽民笑着对记者们介绍原第十三届中央常委,又介绍新当选的3位常委。他指着胡锦涛说:“这是一位年轻人,胡锦涛同志,今年49岁。”此后,胡锦涛从1992年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开始,到中共十五大政治局常委中他位次的移前,直至2002 年担任中央总书记(同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家军委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任中央政治局常委长达10年。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称赞胡锦涛同志“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确论断的由来。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又选举吴邦国等一大批年轻领导干部进入了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机构。人们发现,在江泽民亲自主持解决工业方面重大问题,或者在视察各地农村时,在参加国内重要活动和到国外出访活动时,经常能看到年轻领导干部随行其中。胡锦涛相继担任国家副主席、军委副主席,直接参加国家和军队的领导工作。 坚持领导干部交流,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江泽民认为,领导干部长期在一个地方、部门工作,不但不利于他们的进步和提高,而且弊端甚多,一些不正之风也往往由此产生。因此,必须有计划地实行领导干部定期交流制度。越是有发展潜力的干部越要交流,使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锻炼提高。随后,有的领导干部从中央部门派往沿海或者内地省份;有的是长期在地方省市区工作,后来调到中央部门工作;有的是由工业省份调到农业省份,再调到改革开放前沿的沿海省份;有的是北方领导干部调到南方省份工作;有的是南方的领导干部调到北方省份工作;有的是东部发达地区省份的领导干部调到西部欠发达地区省份工作,后来又上调到中央等等。经过这种定期组织交流,年轻领导干部在不同环境中分别得到很大锻炼和提高。

随着21世纪的临近,江泽民越来越关注、越来越强调、越来越下大气力来领导这项工作。2000年6月9日,他在中央党校发表《加紧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重要讲话,强调“不断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始终是我们党的一项战略任务”。重申要“进一步认识到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要使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继往开来,就“必须不断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后继有人。”

作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江泽民经历了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局风云变幻的历史全过程,对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也记忆犹新。具体而言,苏联解体外因,主要是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但是,苏联解体首先是内部原因造成。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力推行各种错误路线和政策,从而诱发历史上积重难返的很多政治、经济、民族矛盾,最终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先后迅速解体。与此同时,美国等还提出中共“这个执政党,同一个更现代化、更复杂的社会中公民真正自发地参加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活动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是“被整个社会视为阻碍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的主要障碍”。所以,他们要对我们“打一场无硝烟的世界大战”。所有这些,都引起江泽民极大的警觉。

我们党和国家能否在这场“无硝烟的世界大战”中坚持不败,关键在于我们党是否实行正确领导,而能否实行正确领导,关键取决于我们党是否有一个成熟、稳定的中央领导集体,这个领导集体能否高瞻远瞩,把握全局,主要在于是否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埋头实干。这是江泽民着眼于国际局势,从宏观角度,对建立新世纪初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作的深刻思考。

江泽民多次提出:培养选拔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是一项战略任务,必须抓紧做好。他经常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各级”、“一批批”、“一大批”领导干部,寓意是很深刻的。他根据90 年代以来特别是21 世纪初国内外形势的新情况,从我们党执政建设实际情况出发,指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要担负的重大历史使命。2001 年3 月,江泽民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确定有关十六大人事准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决定成立专门班子,在政治局常委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

3 胡锦涛: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努力开创新局面

胡锦涛认为:我们党是一个拥有数千万党员的大党,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执政,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必须组成一个政治坚定、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六大时,我们党有6000多万党员,有4000多万各类干部,这就为选拔培养党、国家、军队接班人提供了雄厚基础。例如,为了推荐、考察、酝酿、提名中共十六大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人选,中央先后派出46个考察组,分赴98 个中央、国家机关部门,11个中央金融机构,23个国有重要骨干企业,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考察。中央军委也同时派出5个考察组,分赴全军和武警部队大军区级单位进行考察。考察组按照中央委员会作为治党治国治军政治家集团的要求,着眼于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增强活力,强调体现改革精神,走群众路线,进一步扩大了党内民主。

对这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从2001年下半年到2002年上半年,江泽民先后主持召开12 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听取考察汇报,并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10月31日,政治局常委会根据结构要求和工作需要,统筹考虑,综合研究,从遴选对象中提出了十六大“两委”候选人预备人选建议名单。11月l曰,政治局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这个名单。 2002 年11月13日,江泽民主持十六大大会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建议名单。第二天,在他主持下,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其中,除党和国家领导人外,组成人员分布于中央、国家机关,中央金融机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省区市和军队,其主体是省部级和大军区级领导骨干。他们全部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工作,有些是改革开放以来参加工作的年轻干部,平均年龄55.4岁,50岁以下的占1/5以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8.6%。尤其引人瞩目的是,新进入中委的有180人,占一半以上。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党的中央领集体顺利实现了新老交替。

11 月15 日,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华灯璀璨,花团锦簇,洋溢着一派喜庆气氛。2400多名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汇聚在这里。江泽民同其他原常委与新当选的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亲切会见了出席党的十六大的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并同大家合影留念。江泽民高兴地说:“我相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能够开创新的局面,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前景,是会更加美好的!”胡锦涛也表示:“我们一定牢记江泽民同志的嘱托,一定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团结一致,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他们的讲话,激起全场长时间一阵阵热烈掌声。

不久,江泽民就称赞说: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工作是抓得准、有成效的,为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开了一个好头。”国内外舆论也普遍认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委员会,整体素质好,结构比较合理,群众基础比较好,知识层次高,年富力强,公道正派,清正廉洁,是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值得信赖的中央领导机构。

邓小平曾经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对于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紧紧依靠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国家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杰出贡献,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他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已经将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邓小平是国家主席吗】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任军委主席交班都说了啥?

摘自人民网 作者:共享世界

从1989年到2012年,中央军委三任军委主席实现了交接班:1989年邓小平同志交给江泽民同志;2004年江泽民同志交给胡锦涛同志;2012年胡锦涛同志交给习近平同志。每次军委主席交接班,前任主席对继任主席都有语重心长的讲话。

1989年11月12日,邓小平把军委主席职务交给江泽民之后,会见参加军委扩大会议全体的同志,发表了简短的讲话:“我认为,确定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我们全党做出的正确的选择。江泽民同志是合格的军委主席,因为他是合格的党的总书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34页)

2004年9月20日,江泽民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饱含深情地发表了题为《我的心永远同人民军队在一起》(《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602-607页)的讲话,其中讲到:“我诚心诚意地把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这个班交给锦涛同志。”“锦涛同志任军委主席是完全合格的。锦涛同志是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接任军委主席的职务顺理成章。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三位一体这样的领导体制和领导形式,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最妥当的办法。党中央和小平同志当年决定我当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也是从大局考虑的。„„锦涛同志比我小十六岁,年富力强。他曾担任过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贵州省和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一九九二年进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已有十多年。担任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以来,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形势下,他带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勤奋努力,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推动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就军队工作方面来说,他当过贵州省军区和西藏军区的党委第一书记,从一九九九年起一直担任军委副主席,直接参与军委工作。他既经受过艰苦地区和复杂环境的考验,又经历过长期高层领导工作实践的锻炼,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经验,综合素质很好,作风稳健,工作细致,能够压住阵脚。现在,把军委主席这个班交给他,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了。我坚信,党中央决定由锦涛同志接任军委主席,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锦涛同志是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头人、班长,也是军委领导集体的领头人、班长。大家都要拥护党中央的决定,坚决支持他的工作。”

光阴似箭。胡锦涛同志没有辜负江泽民同志和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期望,卓有成效地履行了总书记、国家主席和军委主席的职责。实践证明,党中央先后对江泽民和胡锦涛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邓小平对江泽民和江泽民对胡锦涛的评价也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决定了新一届党的中央军委领导人。习近平同志作为新任总书记担任新一届中央军委主席。

【邓小平是国家主席吗】

2012年11月16日,胡锦涛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习近平同志是合格的党的总书记,也是合格的中央军委主席。他年轻时在军队工作过一段时间,在担任地方领导期间也参与了有关地方的军队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后担任了中央军委副主席,直接参与军委工作。党中央决定由习近平同志担任军委主席,是非常合适的。习近平同志一定能够挑起中央军委主席的重担,团结带领军委班子履行好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我们衷心祝愿在习近平同志领导下,新一届军委班子团结带领全军官兵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前两次军委主席交接班都比总书记交接班滞后,也就是在总书记交接班之后一个时期,才实现军委主席交接班。在十八大之前,也有人认为这次胡锦涛和习近平将首先实现总书记交接班,胡锦涛继续担任军委主席一个时期,然后在实现军委主席交接班。但是实际上,胡锦涛和习近平之间同时实现总书记和军委主席交接班。预计明年人大会议期间将实现国家军委主席交接班。

中央领导集体交接班过程更加顺利,交接班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这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福分。

(责任编辑:朱晓时)

相关阅读:邓小平谈“接班人”标准 胡锦涛如何脱颖而出?(共产党新闻网)

本文原载于《世纪桥》

2002 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选举产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利实现与江泽民为核心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

1 邓小平、陈云:要拔提40岁以下的人

事情还得从20年前中共召开十二大前夕说起。1982年6月27日至29日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期间,印发了陈云撰写的《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一文和他主持起草的《关于老干部离休退休问题座谈会纪要》。会后,部分与会人员留下来参加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座谈会。7月2日,陈云在座谈会上讲话,强调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客观存在,不无担忧地说:提五十岁左右的人可能争论少些,提40岁左右的人,争论、怀疑会很多。提40岁以下的人,怀疑、争论会更多。

既然如此,为什么“纪要”还是“特别写提四十岁以下的人这一句?”他自问自答:一是年富力强。二是有意识地培养。经过3年、5年、10年,有意识地培养,选出好的人。三是40岁以下的人中间有人才。四是只有40岁以下的人,才了解“文革”初期青年人当时的想法和表现。【邓小平是国家主席吗】

陈云讲话后,邓小平即席讲话。他严肃地说:“我们历来讲,这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现在,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是十分迫切了,再过三五年,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个问题,要来一次灾难。”他面向大家问:“为什么全会之后又专门把在座的诸位留下来开两天会,讨论陈云同志关于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和老干部离休退休这两条建议?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十分迫切,十分重要。”去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以后,陈云同志更尖锐地提出“选拔中青年干部不是几十、几百,是成千上万”这个问题。“他提得非常好,我赞成。”因为“我和陈云同志交过心的,老实说,就我们自己来说,现在我们退,我们实在是心里非常愉快的。”“我们两个人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会后不久,8月7日,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贯彻执行中央对调整领导班子和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指示的几项工作的通知》。 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新选进中央委员会的210人中,最年轻的是甘肃省建委副主任胡锦涛,当时只有39岁。大会闭幕第二天,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专门接见了39位新当选的年轻中委和候补中委。当他们依次步入大厅时,中央组织部同志一一唱名介绍情况,邓、陈等老同志同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干部一一握手,仔细端详着,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关于这次会见,新华社在题为《新老交替,继往开来》的报道中兴奋地叙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会面,也不是一般的接见。大家都沉浸在无比温暖的气氛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些多少年来指引着中国这艘巨大航船破浪前进的中国革命舵手们,今天一个个满面春风,拉着走到自己面前的每一位同志的手。这是我们党新老合作和交替的握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传革命火炬的握手,是党对中青年干部寄予无限希望的握手。” 不久,胡锦涛这位39岁最年轻的中央候补委员,就从西部的甘肃被调到首都北京从事团中央领导工作,于1982至1985年先后担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他从1985至1992年到地方特别是国家欠发达、各方面条件艰苦的西部地区工作,先后担任贵州省委书记,贵州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军区党委第一书记。连同走出清华大学校门后在甘肃工作,他在西部地区工作近20年,从各方面展示了他的领导才干。1985年召开的全国代表会议,一批年轻领导干部被选进中央委员会。

2 江泽民:这是一位年轻人,胡锦涛同志,今年49岁

高度重视抓紧培养和造就大批跨世纪能够担当重任、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人才,是作为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江泽民反复思考、“想得很多”的重大战略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我们就难以向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和革命先辈们交代,难以向党和人民交代”。也只有把“这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完成好,做出了党和人民满意的工作业绩,培养了党和人民放心的接班人,我们才算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1989年,江泽民担任总书记不久就指出:我们“现在这一代干部,特别是50岁以下的中青年干部,是跨世纪的一代,正生活和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经受着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能否经受住这些考验,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能否准确判断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正确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亡,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所以,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在继续选举江泽民为核心中央领导集体的同时,还选举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领导干部进入了中央领导机构。作为后来新世纪之初产生的中央领导集体担任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是在这一大批年轻有为领导干部中经过选拔,进入江泽民为核心中央领导集体的。

10月19日,江泽民等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会见中外记者。江泽民笑着对记者们介绍原第十三届中央常委,又介绍新当选的3位常委。他指着胡锦涛说:“这是一位年轻人,胡锦涛同志,今年49岁。”此后,胡锦涛从1992年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开始,到中共十五大政治局常委中他位次的移前,直至2002 年担任中央总书记(同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家军委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任中央政治局常委长达10年。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称赞胡锦涛同志“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确论断的由来。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又选举吴邦国等一大批年轻领导干部进入了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机构。人们发现,在江泽民亲自主持解决工业方面重大问题,或者在视察各地农村时,在参加国内重要活动和到国外出访活动时,经常能看到年轻领导干部随行其中。胡锦涛相继担任国家副主席、军委副主席,直接参加国家和军队的领导工作。 坚持领导干部交流,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江泽民认为,领导干部长期在一个地方、部门工作,不但不利于他们的进步和提高,而且弊端甚多,一些不正之风也往往由此产生。因此,必须有计划地实行领导干部定期交流制度。越是有发展潜力的干部越要交流,使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锻炼提高。随后,有的领导干部从中央部门派往沿海或者内地省份;有的是长期在地方省市区工作,后来调到中央部门工作;有的是由工业省份调到农业省份,再调到改革开放前沿的沿海省份;有的是北方领导干部调到南方省份工作;有的是南方的领导干部调到北方省份工作;有的是东部发达地区省份的领导干部调到西部欠发达地区省份工作,后来又上调到中央等等。经过这种定期组织交流,年轻领导干部在不同环境中分别得到很大锻炼和提高。

随着21世纪的临近,江泽民越来越关注、越来越强调、越来越下大气力来领导这项工作。2000年6月9日,他在中央党校发表《加紧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重要讲话,强调“不断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始终是我们党的一项战略任务”。重申要“进一步认识到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要使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继往开来,就“必须不断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后继有人。”

【邓小平是国家主席吗】

作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江泽民经历了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局风云变幻的历史全过程,对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也记忆犹新。具体而言,苏联解体外因,主要是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但是,苏联解体首先是内部原因造成。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力推行各种错误路线和政策,从而诱发历史上积重难返的很多政治、经济、民族矛盾,最终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先后迅速解体。与此同时,美国等还提出中共“这个执政党,同一个更现代化、更复杂的社会中公民真正自发地参加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活动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是“被整个社会视为阻碍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的主要障碍”。所以,他们要对我们“打一场无硝烟的世界大战”。所有这些,都引起江泽民极大的警觉。

我们党和国家能否在这场“无硝烟的世界大战”中坚持不败,关键在于我们党是否实行正确领导,而能否实行正确领导,关键取决于我们党是否有一个成熟、稳定的中央领导集体,这个领导集体能否高瞻远瞩,把握全局,主要在于是否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埋头实干。这是江泽民着眼于国际局势,从宏观角度,对建立新世纪初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作的深刻思考。

江泽民多次提出:培养选拔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是一项战略任务,必须抓紧做好。他经常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各级”、“一批批”、“一大批”领导干部,寓意是很深刻的。他根据90 年代以来特别是21 世纪初国内外形势的新情况,从我们党执政建设实际情况出发,指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要担负的重大历史使命。2001 年3 月,江泽民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确定有关十六大人事准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决定成立专门班子,在政治局常委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

3 胡锦涛: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努力开创新局面

胡锦涛认为:我们党是一个拥有数千万党员的大党,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执政,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必须组成一个政治坚定、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六大时,我们党有6000多万党员,有4000多万各类干部,这就为选拔培养党、国家、军队接班人提供了雄厚基础。例如,为了推荐、考察、酝酿、提名中共十六大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人选,中央先后派出46个考察组,分赴98 个中央、国家机关部门,11个中央金融机构,23个国有重要骨干企业,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考察。中央军委也同时派出5个考察组,分赴全军和武警部队大军区级单位进行考察。考察组按照中央委员会作为治党治国治军政治家集团的要求,着眼于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增强活力,强调体现改革精神,走群众路线,进一步扩大了党内民主。

对这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从2001年下半年到2002年上半年,江泽民先后主持召开12 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听取考察汇报,并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10月31日,政治局常委会根据结构要求和工作需要,统筹考虑,综合研究,从遴选对象中提出了十六大“两委”候选人预备人选建议名单。11月l曰,政治局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这个名单。

中国八位领导人身高揭秘
邓小平是国家主席吗 第三篇

中国八位领导人身高揭秘:习总被赞高大(图

)

楼主

迷小哚

等级:狐使者

送礼物 发消

【邓小平是国家主席吗】

国家领导人的身高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例如毛泽东的身高就曾引起各种各样的争议,有的人认为毛泽东身高在一米八以上,也有人认为他最多有一米七五甚至更矮。当然,个子的矮小并不影响一个人的伟大,比如邓小平,他虽然只有一米五七的身高,但却以极大的魄力反思文革,推动改革开放,从而使得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强国。 2011年6月20日,中新网发表的《真凭实据揭开毛泽东身高之谜》引用1949至1953年担任毛泽东主席的保健医生兼秘书的医学博士王鹤滨先生的证词说:1949年12月毛主席首次出访苏联。因这次主席出访要在苏联停留一两个月,故需为毛主席定做一个较为舒适的睡床。根据定做睡床的苏联方面的要求,他们需要知道毛泽东主席的实际身高。于是毛主席的卫士李家骥同志为毛主席测了一次身高(这也许是建国后第一次为毛主席量身高)。李家骥同志的测量结果是,毛泽东的身高为1米80。

王鹤滨老人指着那张是1954年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说,你看,毛主席比我至少高出10个厘米,我那时的身高是1米70,所以,毛主席1954年,他59岁时的身高不应低于1米80。也有人认为毛泽东属于中等稍偏上,比1.80米以上的“长子”罗瑞卿、彭真以及其子毛岸英等矮一些,大约1.76-1.77

米左右。

目前华国锋是中共一把手中身高最高的,据信华国锋的身高达到1米83。在华国锋与毛泽东的合影中,可以看出华国锋个子比毛泽东稍高。

邓小平身高1米57,但并非最矮的国家领导人。1974年,毛泽东与邓小平握手,81岁的他已经没有前一张照片那么伟岸挺拔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邓小平、胡耀邦与陈云,邓小平比胡耀邦稍高

邓小平为什么不当国家主席?
邓小平是国家主席吗 第四篇

现在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120多个,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邓小平接见金庸,搞得多了就很累,不过我还想多活几年,一旦当上国家主席,多为国家人民办点事,不是没有,这许多应酬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你们<明报>要我当国家主席,金庸先生有这样一段记载,邓小平表示、设宴。

1981年7月18日关于邓小平不当国家主席,恐怕要缩短寿命,国家主席就要迎送。

在谈到金庸和<明报>赞成邓小平出任国家主席一事时、接待,每年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到中国访问,资格嘛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邓小平是国家主席吗 第五篇

在半个月下班之后的时间内读完了这部64万字的巨着<邓小平时代>。美国人傅高义着,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

这休分6个时间段共23章,以邓小平和人生经历和执政轨迹为主线,记述了1969----1992年43年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史。作者虽然没有在中国生活,亲历邓小平所经历和主导的时代,但是这本书占有的资料却十分丰富和翔实。邓小平时代读后感。当然在作者参考的资料中并不能完全排除其可信度过低,但是从我们身处在邓小平40多年的时代的经历和体会分析,这些资料绝大部分是可信的。

看了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是邓小平坚韧不拔的个人品质与超越常人的政治智慧。邓小平是一个实用主义主义政治家,并不是江泽民提出的创造“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家,也不是那些吹鼓手说的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事实上,邓小平提出的东西”并没有一个清晰、完整和现成的设计“,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是硬道理“等等,没有对政策执行的后果作必要的评估和论证(也许在邓小平看来,说邓小平在中国领导核心中坚韧不拔智慧超人,一点都不过分。这几件事完全可以证明他的性格:

(1)在毛泽东辞世这前的文革中,邓小平两次被打倒,但是他并不恢心,而是充满信心,多次委屈地向毛泽东写信写检讨,表明自己是毛泽东路线的忠实执行者。以至毛泽东在天安门事件中没有听取江青四人帮的建议开队取小平的党籍,为他日后复出留下了伏笔。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2)在邓小平掌握权力之后,并没有立即全盘否定毛泽东。尽管他有一肚子委曲,有一百条理由(包括儿子邓朴方致残)全盘否定毛泽东。他吸取了赫鲁晓夫批斯大林的教训,而是高兴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样他赢得了广大底层老百姓的支持,保证了他的权力的稳定。

(3)意识形态领域,对知识分子的态度上,虽然仍然用的毛泽东的那一套路,但是他没有象毛泽东那样,打击一大片,把人往死里整,而是像放风筝,紧紧地牵着你,什么民主啊,法制啊,等等,不让你飞得太高,走得太远。

(4)他连续更换了华国锋、胡耀帮和赵紫阳三任总书记,但是他自己却没有直接取代。他只要实际的权力,而不图名义上的职位。这样他可以在很多复杂的问题中使自己免于承担责任,搞好了是自己的功劳,搞砸了是他们没按自己的意见办。如果按我自己的观点,邓小平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在副职的位置上操纵正职,名不正言不顺,他完全可以自己直接担任党的主席,委很多事情会迎刃而解,说不定中国的发展比现在更好。

无论是文革后期的主政,还是毛泽东去世后的掌权,邓小平始终如一地推进改革开放,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一根主线。这是邓小平时代最为伟大的功绩。如果说毛泽东把一个四分五裂,饱受外国列强欺负的中国实现了统一,使最底层的工人农民得到了的话,那么,邓小平则是指导中国引向了富强,引向了世界。

正是取小平的改革开放并没有进行认真的评估和设计,所以在邓小平时代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至今都困绕着中共的领导人。

一是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80年代中期,邓小平曾经指示赵紫阳制定政治体制的改革方案,但是因为64风波的影响而搁浅,至今也没有启动。

二是市场体制的急于推进,没有相应地建立和健全市场规则,老的制度又难以实行,导致人们无休止地追求财富而不择手段,人们变得贪婪和无信,中国人整体的道德水平滑坡,中国的文明程度并没有因为财富的增加而提高。

由上述两个问题引起的官场腐败、环境污染、市场无序等等,都要给邓小平的继任者带来严峻的考验。

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会继承和发杨邓小平的遗产,坚持改革开放,也会修正邓小平时代的缺憾,克服更多的困难,带领中国人民步入全面小康。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二)

邓小平时代就是一本邓小平的传记。作者是一位美国人,叫傅高义(ezraf。vogel)。作者在序言里明确说了,这本书的写作对象是西方人,是为了让西方人能够全面的了解邓小平而写。作者为了写这本书,采访了非常多的人,参考了非常多的出版物和各种资料,这可以从作者前言里列出的长长的感谢对象的名单里看出来,也可以从书中列出的长长的参考书目引用里看出来。作者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所以在这方面做的应该是没有瑕疵。作者研究中国长达半个世纪,所以也可以相对客观的评价邓小平的功过得失。

总的来讲,一部传记性的作品主要在于史料的精当和选择。对于西方人来说,这本书讲了不少让人新奇的故事。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里面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相当熟悉的了,在国内各种报纸杂志书籍里对邓小平的介绍回忆可谓汗牛充栋,所以中国人看完本书的感觉多半是:这是一个西方人把中国的各类有关邓小平的文章综合了一下。所以对国人来说,本书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新鲜感,也不会有太多感想。

顺便说一下,我看的是香港出版的版本,所以可以看到一些国内版删节的部分。当然地球人也都知道这就是邓小平晚年的事情。本书作者并没有简单的采用西方的观点,而是也引用了国内很多的观点,比如典型的就是保证了稳定的发展环境,奠定了这2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到了西方媒体面对韩国光州惨案时候的舆论和中国事件时的舆论完全不同,但是作者并没有提到美国政府在光州惨案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和包庇放纵的态度。再看看美国以及西方对于现在正在发生的埃及的乱局的暧昧态度,其虚伪的本质再一次一目了然。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三)

几年前,资中筠老先生担忧道:我怕年轻人不知道当代史。我诧异,不至于如此严重吧,或过于焦虑了?随着资历与知识的丰富,自己越感无知,感触也更深了。

曾遇一位非洲友人,他对中国文化与历史有着浓厚兴趣。想让我帮忙排一下新中国建立后的国家主席名单,我瞬时沉默了。或许其认为,中国人说自己的国家主席和美国人说自己的总统类似吧,应能如数家珍。当时,我灵机一动,以中国集体领导搪塞过去,避免了政策解释和原委说明,当然这也我是做不到的。

近日草读<邓小平时代>,才大约借助一位外国友人的思路,明白了世界看待中国的视角。而惭愧的是,中国的历史需要一位外国人向我讲述,这倍显了我的无知。虽然很多书评,都在批评作者偏颇,或如何蓄意,或如何摆脱不了阶级出生。但是,我认为该书整体上还是客观的,或者作者朝这个方向努力了。

邓的阅历与胸怀,确非一般人能比,更何况我这个无能晚辈。建国后的领导人各有特长,恰似金庸小说中的大侠们,在那个时代意气风发,叱诧风云,令人充满敬意。更重要的是,该书从一位西方着名学者的视角,引述了若干过程与细节,从历史资料的角度讲,是弥足珍贵的。

虽说历史不会重演,但却也反反复复。应验的是今日之转发500条法规,这使我这个新博主忐忑不安。正因如此,我自己又打印了一份该书的香港中文大学版,准备认真研读,希望让资老能有些许安慰吧。当然,历史是前进的,我也相信新浪博客会迎来春天……

【书海悟道】《邓小平时代》读书笔记
邓小平是国家主席吗 第六篇

点评:整个读书笔记将邓小平时代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在经济、政治、社会从计划体制实现市场体制的转变完全合乎逻辑的表达了出来,而且这就是那个邓小平时代15年左右中国的基本历史及其演进的基本过程,这既可以看出作者杨继绳先生对中国那段历史及其变革的深刻洞悉,更可以发现作者对于邓小平作为一个政治家应对各种政治挑战所显示的智慧与能力,使人阅后深刻改革开放之举措的推进是多么的艰难、不易,同时更为作者整体把握那个历史过程而折服,因为他算是全面、客观、且逻辑地呈现了那个时代的整体画面,每个人读了这个传记后都对对那个时代理解深刻。于你而言,能够通过一篇不长的读书笔记就全景式将整本书的整体基本准确的叙述出来,自己的整体把握能力、概括能力、文字能力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更有对于那个改革开放的政治运作中的精到描述亦是显示了自己的水平的,这都是这篇读书笔记传递出的信息,这里悟性的彰显、认知的提升亦在其中了。

至于你最后提出的关于中国农村市场化的出路及其面临的挑战,你也说了那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农田一租了之的,它深刻揭示了农地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所牵涉的利益格局多么复杂,梁老师

<邓小平时代>这本书该书共12章,近50万字,分上下两卷。这部书从毛泽东逝世写到邓小平逝世,在20世纪世界社会变革进程大背景下,完整地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刻变迁。书中介绍和分析了中国改革的起点,展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对中国的农村改革、对外开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作了详尽的介绍和深入的分析,深刻评价了中国改革推进战略的成败得失和改革过程中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并对邓小平的遗产和中国面临种种社会经济难题进行了剖析。这部书不仅写了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还描述了年来中国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变化。作者充分发挥了其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的优势,运用对许多重要领导人和有关当事人的第一手采访资料,生动地展现出整个改革过程;又借助于其学者的素养,对重大事件和历史进程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使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利弊得失尽显笔端。【书海悟道】《邓小平时代》读书笔记

第一章,毛泽东的遗产。 讲了在极权政府之下绝对领袖毛泽东的逝世给中国带来的震动,及其留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极度贫困的社会现状等问题。同时介绍了毛泽东所形成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政治思想、 消灭私有制和商品经济从而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经济思想、以及压抑自我、否定个人强调共产主义集体的道德思想等。毛泽东留下的是一个问题丛生、面临改革浪潮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这正是邓小平改革的初始条件。

第二章,十月六日的风霜。 从邓小平第二次出山讲起,邓小平的出山无疑加强了务实派和元老派的[右派"的力量,[四人帮"当然是竭力阻挠并加以破坏,而毛泽东为了文化大革命不被否定,也不留下一个动乱的社会,在[左派"与[右派"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他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来防止邓小平否定文化大革命,用党纪党性来约束江青等人的激进。邓小平在后来的整顿工作中,采用反修防修、安定团结和发展国民经济三条重要指示不可分割的手法来回避毛泽东的某些具体指示,来进行经济建设,这体现了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手腕,直到四五运动中人们明确提出要打倒四人帮时,毛泽东才最终下定决心使邓小平下台,实务派受到很大打击。在这样一个非继承式的集权政府统治下,又缺乏选拔继承人的良好机制,虽然毛泽东具有最高确定继承人的最高决定权,但是在他死后,还是必然会产生继承人位置的争夺。这场争夺实际上是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争夺,是继续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还是放弃阶级斗争为纲,重点进行经济建设?在毛泽东死后,[四人帮"为夺权,把华国锋视为最大的直接障碍,并对其发起了攻击,但是[四人帮"除了宣传工具之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无法和务实派相抗衡。而且个人认为华国锋是毛泽东忠实的继承人,其和务实派联合起来打倒四人帮,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四人帮"把他逼到务实派去的,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四人帮政治上的不成熟。打倒四人帮之后,华国锋成为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和国务院总理,成为党政军的最高领导人,但是他注定只是一个过渡人物。华国锋之所以能到达权力的顶峰,是因为在毛泽东死后的中国政治斗争的格局、政治力量的对比中,虽然务实派占优势,但是为了合法的解决四人帮问题,需要借助钦定继承人之手,这可以说明其上台只是历史机缘巧合。此外,在组织上,华国锋没有忠于自己的干部队伍,而且在掌权之后也没有利用时机迅速组建自己的队伍。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两个凡是,全盘继承了毛泽东晚年的思想路线,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并产生了一批新的冤假错案,失去了政治思想上的向心力。在经济上,大搞洋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基建规模超过国力,国际贸易年年逆差,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最后,元老派和务实派支持下的邓小平这个历史强人的存在也注定了华国锋的过渡人物的性质。如同前面所说,[权力过分集中于一身,矛盾也会集中于一身。这个一身如果缺乏必要的实力、能力、资历和魅力,他将在矛盾的焦点中备受煎熬,最后可能失去权力。"华国锋即是如此。

第三章,思想解放运动。 邓小平要有所为,必须要破除毛泽东所留下的精神枷锁和其继承人的两个凡是理论。破除两个凡是理论,邓小平巧妙地运用[准确的、完整地毛泽东思想"来代替两个凡是,在整体上体现了坚持毛泽东思想,但是给予了其巨大的伸缩性,而不是具体的毛泽东语录与指示。接着,以哲学问题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政治手段,以破除毛泽东的思想枷锁。与此同时,外部的西单墙运动与内部的理论务虚会相结合,最终打破了两个凡是和毛泽东的精神枷锁,为改革开放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是,在邓小平看来,思想解放和民主也是有限度的,那就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当西单墙的发展威胁到党的领导地位时,他又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并且从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与评价中也可以看出,邓小平是要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进行改革的。

第四章,经济改革的组织准备。 为了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政治路线,邓小平进行组织人事上的改革。首先撤掉凡是派的组织部长郭玉峰,换上以后[邓胡体制"中胡耀邦党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其次,对文革和之前的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大平反,进行干部队伍大改组,换掉凡是派、保守派。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华国锋辞去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职位,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至此,为改革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

第五章,中国农民的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发展重工业,通过农村组织、经济政策和户籍制度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农民一直食不果腹,饿了二三十年。文革之后,一些农村的干部与农民[憋不住"了,在安徽的小岗村村民开始自发的进行家庭承包责任的形式进行农业生产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后来也在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支持下不断扩大,进行着自发的实验。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来自各方面的声讨,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因此在最后陈云、胡耀邦和邓小平都给予了支持,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这完全是农民们自发的改革与创举。与此同时,为了对抗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农民自发的创造了计划经济体制外围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是遵循市场运行机制的,不仅壮大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减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而且逐步解除了统购统销,在农村又重新承认了商品经济,形成了一种经济上农村市场经济包围城市计划经济的形势,为中国城市经济的改革开辟了道路。在农村经济改革的推动下,农村的社会格局也开始了新的整合,农民群体开始分化,原有的组织体系开始涣散,由行政整合逐渐向契约性整合过渡。但是,农村的改革中也还是有很多缺陷的,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的土地过于分散,经营规模太小的问题;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混乱问题;以及农村原有价值体系的崩溃带来的道德下滑,封建迷信泛起的问题等。

第六章,敞开大门,走向世界。 作者先从旧中国一直闭关自守的历史原因说起,进而说明由于世界局势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新中国自成立之后也是基本上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及由此给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带来的消极影响。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开始为对外开放进行探索,邓小平出国访谈冲击了人民闭关的思想,谷牧考察团的考察结果等进一步确定了中央对外开放的决心。最后,以深圳为试点,利用港资、台资、侨资,为改革开放找到了一个突破点。但是,广东毕竟是试验田,开放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其开放是一波三折的,1982年由于走私猖獗等经济犯罪的严重性,两会对其进行了整顿,1985、1986年的海南汽车事件也使改革开放受到打击。1988年由于各地经济混乱,1989-1991年的整顿治理也放慢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但改革开放还是向纵深发展的,中国已经在地域上实现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了。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对外贸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也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对外开放的质量,以争取尽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除了经济层面,在文化方面也逐步实现对外开放,使人们对对中国的现状及资本主义有了新的认识。最后,邓小平把一国两制的构想付诸实践,在保证香港繁荣稳定的前提下收回了香港。

第七章,经济体制改革:从外围到核心。 邓小平改革的主要成就在经济体制改革,在于使中国摆脱计划经济,找到一种能够容纳市场机制的新的体制。在中国,否定私有制、商品经济,实行按劳分配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体是城市的计划经济,虽然1978-1984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沿海的改革开放,对计划经济形成了冲击,但是,城市仍然是计划经济,而且计划经济带来了诸多恶果。要想真正进行改革,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因此,在理论界进行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讨论,逐渐认为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中也是起核算及调节等作用的。继理论界市场经济理论的获胜,商品经济也逐步写入党的文件中,从1982年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1984年的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1987年十三大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到1992年十四大最终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商品经济回归之后,私有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毕竟几十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消灭私有制。私有制的重新出现始于为解决回城的上山下乡的知青的就业问题,而允许经营的个体工商业。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大,这是对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一个巨大的冲击。因此,社会主义的所有制问题也逐渐引起争论,并通过党的文件逐步承认的私营经济的合法性及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而且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也在坚持传统共产主义理论的消灭商品经济和私有制与基于现实承认并发展利用商品经济和私有制之间取得了一个平衡。商品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冲击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中的主要部分--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形势、求得发展,国企改革也是迫在眉睫的。国企的最初15年的改革经历了企业基金、利润留成两步利改税和企业承包制,虽然有一些效果,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企的问题。国企仍存在投入产出率低、经济效益差、资产负债率高、竞争力弱等诸多问题。为了根本解决国企困境,理论界对国企困境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在于产权不明晰,后来十四届三中全会前后,逐步进行产权改革。产权改革也由于在意识形态方面和传统的公有制有冲突,因而其进展也是比较坎坷的。直到1997年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标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时,才减轻了国企改革中的思想障碍。市场经济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价格的激励作用和市场信号作用。而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商品短缺的时代,价格都是计划定的,造成了价格扭曲和失效。因此,必须对价格进行改革,价格改革经历了1979-1984年的提高农产品价格、调顺价格结构,1984-1987年的双轨价,1988年进行价格闯关,由暗补转为明补,最后于1992年全面放开价格。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商品短缺的情况,使市场由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为价格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提供了环境。但是,在价格改革的过程中隐性通货膨胀的爆发、抢购、挤兑等一些列问题也使整个市场比较混乱,同时钱权交易等也泛滥成灾。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分配机制也要进行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大致经历了1977年的恢复奖金制度到80年代后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工资改革,这些改革使工资性收入不断合理化、规范化,但是非工资性收入却如脱缰之马,十分混乱。与此同时,劳动用工制度也由统一分配转向劳动合同制。为了缩小收入分配改革带来的贫富分化,国家在初次分配之后又通过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二次分配。上述诸多方面的改革进行同时也必须进行财政体制改革,使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之前,中国实行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对于集中财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有帮助,但是限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资金使用效益和投资效益差、且财政税收失去了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因此此次财政改革的主要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及改革财政管理三个方面展开的。国企改革上面已经说过,此处不赘述。对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主要进行放权让利与财政包干,但是这带来了所谓的[诸侯经济"以及财政赤字。基于此,又进行了国企的税利分流与中央地方的分税制改革。至此,情况才有所好转。金融体制的改革主要就是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改革之前,中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它既是管理金融和发行货币的国家机关,且经常成为财政的钱袋子,又是统一经营全国业务的经济组织。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分开办公才逐渐拉开了金融改革的序幕。改革首先是恢复几家专业银行,接着又出现了其他金融机构,从而打破金融机构大一统的局面;然后在1994年确定金融改革的目标就是使专业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成为真正的央行、并成立几家政策性银行专门从事政策性贷款。在此过程中多种金融工具和信用形式也逐渐发展起来,以央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大致形成。在此框架下,资金市场也慢慢发展起来,但是也带来了金融混乱,且像资金供给问题仍没解决好,利率市场化直到今年才放开贷款利率下限。金融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在整个经济改革中,对经济发展战略也进行了调整,在产业政策方面由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向各产业协调发展;在区域发展战略方面,由均衡发展转向倾斜发展;到90年代,由于东西部差距太大,又转向产业倾斜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在转型期间由于旧的调控手段已经失效,新的手段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必然带来经济的波动。同时此次转型也产生了新的难题,比如通货膨胀、经济效益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邓小平经济改革是成功而伟大的,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后任者的继续努力。

第八章,[两个基本点`的碰撞。 邓小平的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制度前提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是邓小平的使命也是其担任领导人最成功的一部分,但是其前提是不能损害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因此改革中需要寻求二者的平衡点。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后来十三大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这两个因素的高度抽象,因此,需要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进行平衡。1983年的反精神污染、1986年的反自由化、1989年的北京风波即是两个基本点的交锋。在改革开放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激进分子,这时邓小平就重点强调四项基本原则,甚至不惜以经济的发展为代价;当党的领导不会被动摇、改革开放停滞时,邓小平就适当的对四项基本原则予以放松,加快经济的发展。两个基本点的每次交锋都是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这时应该是进一步通过改革来完善,但是由于被反对共产党的领导的人所利用,再加上国际局势的作用及党领导人物的对形势的过于严重的估计,四项基本原则就会被过分强调,从而由一般可以通过较温和的手段解决的问题发展成政治动乱。经历过三次大的碰撞与动乱,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缓慢甚至停滞下来,如何解决这种状况,年迈的的邓小平试图为其做出最后的努力。

第九章,邓小平的最后辉煌。 三次两个基本点之间的激烈碰撞,使国内又一次迷茫地站在[资"和[社"的路口不知所措,由此而踟蹰不前的改革开放如何进一步推进下去,这是邓小平希望解决的问题,他在1991年对计划与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方法,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为了发展经济,不应囿于姓资姓社的诘难的讲话,试图对此有所突破。但是由于思想上的保守、苏联剧变及反对和平演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批邓的观点还是广泛存在的。邓小平最大的功绩是改革开放,为了使改革开放大业继续下去,他以一名普通中共党员的身份进行了南巡,反复强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打破姓资姓社的束缚,同时也强调了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接受了邓小平的讲话及思想。为了防止改革开放事业的夭折,邓小平需要为以后确定改革路线。因此,在南巡之后,他需要在党代会上确立这个思想体系,并制定出具体的路线方针,用党的力量来推行。而党的十四大也确实实现了他的目的,顺利地完成了领导权力的交接。至此,邓小平完成了其历史任务。

第十章,中国的改革推进方略。 回顾邓小平改革的历程,他采用的是一种渐进式改革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首先在思想领域很巧妙地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中寻找改革的理论根据并创造了一些容量很大、很具有伸缩性的提法,不仅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也解放了思想,放开了手脚。此外,在处理认识问题上采用[不争论"的方法,让人们在实践中统一认识。其次,在改革的进程中采用的是先易后难、稳妥的方略。先农村后城市、先增量后存量、先微观后宏观,在容易地部分取得成功之后,为困难的部分的改革减少阻力、增加动力。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逐步从外围到核心,成功实现改革。最后,在确定改革的目标上也是逐步确定的。从最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把商品经济列入改革目标,到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期间也体现了一种渐进式的改良。分析中国采用的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其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其在某些方面也有不少问题。比如在过渡期间两种体制并存带来的[双轨病",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国企改革的恶性循环等。这些问题有待下一代领导人的解决。

第十一章,邓小平的遗产。邓小平开启了改革之路,造就了一个经济繁荣、物质丰富的社会,给中国留下了一份巨大的遗产。在经济方面,使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生活方面,由安于清贫、安全、稳定的生活方式转变为追求富裕、勇于竞争、积极进取的生活方式。在思想方面,打破了毛泽东时代的思想价值体系,出现了暂时的思想混乱, 逐渐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多元的趋向合理的价值体系。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市场经济基础上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没有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产生很多问题,诸如政治高度集中和经济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的矛盾,日益弱化的中央控制力量再也不能实行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日益膨胀的行政机构和日益增多的冗员使社会无法承担,高度集中而不受监督的权力和不规范的市场关系的恶性结合使权力和金钱的交换肆无忌惮,开放的经济、信息全球化和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 经济改革继续深入和现行政治体制的矛盾等。此外,人口过多、三农问题、金融改革及国企困境等问题也亟待解决。邓小平的改革对社会生活也带来了巨大影响,。经济繁荣,政治上有待跟进,没有在思想上的统治,以及一大群问题。这些貌似是邓小平留下的全部,是么?

第十二章,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在继承了邓小平的遗产后,21世纪的中国到底会如何发展,在考虑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对中国进行展望。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两个基本点的碰撞,是否又会出现大的政治波动?这要看政治体制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就是实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化政治,并且加强管理的法制化。基于中国的国情及所处的国际地位,中国将为解决世界三大难题做出巨大贡献。一、国际关系中的全球化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既可以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发言力量,又可以抑制极端民族主义的倾向。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中的高消耗生活方式和资源与环境的矛盾--中国人口多,但是崇尚节俭,且有低消耗生活的习惯。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中的市场经济规则和社会交往规则的矛盾--中国接受了市场经济,但是21世纪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形成一种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兼容人类所有精神财富的价值体系,从而制约着人的劣根性,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看完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震撼,何以如此呢?因为我觉得中国的改革是一个复杂难懂的时代,我平时也是尽量避开不看的。这次看了之后,对中国改革前前后后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感觉对现状也能有更清楚的认识。若说感受最深的一点,我觉得整本书就是写一个转型期,毛泽东是极权政府的绝对独裁领袖,正是因为如此,在非继承式的极权体制下,他的死使全国震动,军队进入紧急状态,并且在他死后产生了继承人位置之争。华国锋这个过渡人物之后的邓小平虽然实际的掌握着党政最高领导权,但名义上不是党政最高领导人,这也是他的聪明之处。因为在转型期,极权政府和独裁领袖的权力是递减、并最终走向依法治国的,他不可能拥有像毛泽东那样的独裁权利,而且,他致力于他所开创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他要让改革开放在他死后仍能继续下去,而不是像文化大革命那样被否定。从毛泽东到今天的习近平,权力是逐渐递减的,这正是体现了政治上的转型期。在经济上,从毛泽东时代否定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到邓小平改革发展商品经济,直到后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和政治上的改革都是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相互配套的。在思想上,从马、列、毛的教条本本主义的句句正确到邓小平把马列毛的思想看作整个体系灵活的解释再到后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增加了理论的包容性和弹性,体现了思想解放与相对的自由。政治、经济、思想相应的变革促进中国尽早走出转型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当然,改革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直到现阶段我们还在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

其次让我留意的就是邓小平的遗产中关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的问题。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按质量好坏搭配分配,所以,每个家庭分得的土地是好坏搭配的若干小块。90年代初,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开始探索土地集中的路子,但是缺乏推广的条件。其中珠江三角洲采取的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的方法,让我挺感兴趣的。这个方法是,在二三产业发达,农民经营土地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采取一步到位的办法,把全部或绝大部分土地迅速向种田能手集中,发展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此种方法下,由集体经济组织向农民每人每月提供20公斤的基本口粮,引导农民放弃土地经营。我之所以被这部分吸引是有原因的。前段时间我回了一次家,刚好遇到了村里的队长,他们在谈论我们那的土地问题,我就打听了一下,大致情况是这样的:鉴于土地分散经营效益低,遂决定对土地集中经营,农户都集中搬到路旁和移民住房一起的房屋,对土地进行重整,以15亩为一个单位承包给有能力的人,农民脱离土地,按原有土地亩数对农户一亩给予每年600元钱,到底给多少年,说是一直给,不知道具体能给多少年,农户可以自己出去打工。这种做法和珠江三角洲的做法很类似,而且推行的还挺顺利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最近几年那里干旱严重,农业不赚钱,还不如一亩600元来的省心舒服;二、留在农村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也种不了田地;三、白拿一亩600元钱,还可以出去务工。但是我认为这其中也有问题。首先这每亩600元钱由谁出,是承包者还是政府?出多少年也是一个问题;其次,由于中国户籍制度的存在,外出务工的人最后还是会回来的,再加上那里的二三产业不发达,到时候没有土地耕作,他们以何生存?三、既然说是一直给,那么在物价上涨,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600元够吗?四、对于个别不愿意的农民又该如何处理?但我就这些问及大队的队长及一些村民时,他们都不能给予明确的回答。农业经营规模太小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在改革中可以借鉴一些成功做法,但不应盲目照搬,应该因地制宜、审慎进行。

读了这本书,只知道自己对那段改革历史更加清楚了,明白自己有很多不足,今后需要继续努力。

张珊珊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是国家主席吗 第七篇

最近,趁闲暇时间,我阅读了<邓小平文选>。这本书,由人民出版社一共分三卷出版,并在全国发行。它讲述了一位伟人在其辉煌一生的不同阶段中的各种重要讲话、文章和着作,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人格魅力,他遥远又亲切的形象深深地征服了我,使我对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同志,能够有如此辉煌的成就,也是因为他经历了与众不同的坎坷一生。邓小平也如同那些历史人物一样,<邓小平文选>第一卷集中了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以前28年中的重要文章、讲话,而第二卷收入了邓小平在1975——1982年中共十二大以前的讲话、谈话,最重要的第三卷记录了邓小平1982——1992年期间的重要着作,这一部分内容也是邓小平一生中思想的最精髓,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部分,其中的言论均体现了邓小平本人的思想政治价值观。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他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前进的进程,而他的这些理论,彻底的改变了中国,到现在也在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

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邓小平同志虽然已溘然长逝,然而他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理论、思想,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向前迈进!

读了<邓小平文选>之后,我认为作为时代的代言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要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大学生是新一代的代表,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而目前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积累知识和经验,掌握不断创新的科技,不要让过多的课余活动占用我们宝贵的时间,知识的天堂、智慧的书屋才是我们真正向往的殿堂。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学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二)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虽然已溘然长逝,然而他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做出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理论、思想,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向前迈进。

读了<邓小平文选>,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他博大而精神的思想体系、高尚的情操,让人信任与爱戴的人格魅力,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观,继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更加精准的定义和富有时代特征的内涵,并在实践中逐步丰富,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支柱。

这本书启迪我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点审视世界和未来。比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着名讲话,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就要亡国亡党”。通过这本书,我变得善于理论思维,不是唯心的而是唯物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

这本书还启迪我们要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实际,结合当前的形式和任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历,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澄清模糊认识,以增强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邓小平理论同改造世界观、增强党性结合起来,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并要联系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

这本书还启迪我树立爱国观。邓小平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祖国为最大的光荣。”“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国家发达起来”。邓小平的这句话,既是对全国人民的期望,更是他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可以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这是邓小平爱国的主旋律。

这本书还启迪我们要“解决思想,实事求是”。该书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他敢于冲破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在实践中开辟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正确道路,从而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新思想、新观点。()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事物的精神态度,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与客观实际。防止我们犯“左”的错误,当然同时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邓小平理论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切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工作。

这本书还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发展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是制定各种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领袖、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指导各种社会实践。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以世界发展格局为参考,继往开来,准确的把握了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在发展问题上的世界眼光是一般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早在1985年3月4日,他就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南巡时再度发出警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样一种远见卓识已经、正在、也即将在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得到回应。

因此,在我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我必将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用贯穿于这一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克服和抑制唯心论,机械唯物论。主观主义,形而上学以及极端个人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增强觉醒观念,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质和政治水平,加快成熟,尽早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三)

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我感叹于邓小平同志所设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和建设性;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人,我目睹了邓小平同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中国社会所引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深深的缅怀他,并以重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来纪念他。

再度翻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不再仅仅是高中生的佩服和欣赏,更多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领悟和理解。

与毛泽东的理想、浪漫和英雄主义不同,邓小平是理智、务实的现实主义者。前英国驻中国大使理查德_伊文思曾这样评道:毛常处理抽象事物,邓则喜欢处理具体的事情,即使阐述一些原则问题时,亦是这样。邓的领导风范已不仅仅是风格问题。他有远见且实干,他能够并且已经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作为邓小平同志思想的充分,无疑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幅蓝图做了最具体的描述。全书收入的是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9月至1992年2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着作。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想正是在这段时期成熟和全面展开的,因而本书最能代表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成就,是把握邓小平理论最原始、生动、权威的教材。

作为邓小平理论的杰出代表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自始至终贯穿着务实、发展的思想,从开篇的十二大开幕词到结尾的南巡讲话,貌似零散的所有着述无不围绕着人民的利益和中国的发展这两点而展开。

务实作为一种工作态度,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演绎和表达,发展作为一种社会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既是邓小平同志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作风,也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主旨。

发展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是制定各种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领袖、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指导各种社会实践。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以世界发展格局为参考,继往开来,准确的把握了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在发展问题上的世界眼光是一般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早在1985年3月4日,他就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南巡时再度发出警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样一种远见卓识已经、正在、也即将在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得到回应。

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是理智而务实的。他是务实的,他以殷实、富裕的生活代替任何空谈回报他深爱的人民。不拘一格搞好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思想散见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管姓“社”还是姓“资”,只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都可以大胆借鉴。可他也是理智的,共同富裕是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的,在不可能同步富裕的基础上,必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种“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的暂时“不公平”的社会表象深处是邓小平同志深邃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把握能力,因为与其用同步富裕的谎言欺骗人民不如把历史进化过程中的必要代价和过程如实告诉人民。因此,面对贫富差距暂时拉大的社会现实和风言风语,他一笑置之。是啊,担当人民事,何计身后评,何况历史自会有它公道的评判。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732189.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