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人工授精视频

| 营养师 |

【www.guakaob.com--营养师】

篇一 泥鳅人工授精视频
全人工泥鳅育苗技术

  [科技苑]泥鳅也能工厂化育苗了(20120815)

  由于泥鳅营养价值高,很受市场欢迎,但据从事专业养殖的人员和专家讲,目前许多养殖户在规模化养殖方面还存在技术瓶颈,一是催产孵苗,二是幼苗培养,因此造成养殖户因缺乏苗种达不到规模养殖,或者因幼苗成活率低达不到高产丰收。如何出现全人工泥鳅育苗呢?本节目将详细地介绍这项技术。

  泥鳅育苗场地及环境条件的选择

  水源以管引水库水、溪水或井水为好。地理环境要求在避风向阳、光照充分的地方。一般为长方形水泥池,孵化池面积5平方米左右,池深0.6m;育苗池面积20—40平方米,池深0.7m。池边设有出入水管。所有水泥池在使用前15天左右,用水浸泡并冲刷多次,去除池十的碱性,经曝晒后待用。另外亦可采取将网箱放在大塘里的办法。最好有几个池可用于泥鳅种的培育。

  泥鳅一般2冬龄(经过2个冬天) 可达性成熟。性成熟的亲鱼在4~9月份分批产卵,以5~7 月为最盛。当水温稳定在22℃时,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粘液多,雌鳅体长10厘米,体重18克以上,雄鳅体长8厘米,体重12克以上的作亲鱼。

  成熟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腹部明显突出,膨大柔软,富有弹性,身体呈圆柱形,生殖孔外翻,呈红色。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雄鳅要求体型修长,胸鳍宽而长,前缘末端尖而上翘,第二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追星”明显, 亲鳅培育池使用前10天左右,用200g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

  繁殖方法包括自然产卵和人工授精繁殖。为了提高产卵率,使产卵集中一致,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注射激素催产。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鲤鱼脑垂体0.5~1个或绒毛膜激素(HCG)100~150国际单位,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成0.1毫升的药液,雄鳅则减半。若自然产卵繁殖,注射激素后,按雌雄比例1∶2或1∶3 放入大水缸或小鱼池中,也可放入悬挂在鱼池水体中用40目筛绢制作的孵化箱内。池(箱) 中用棕片或柳树根做成鱼巢。产卵后及时捞出亲鳅,以免亲鱼吞食卵子。让粘附在鱼巢上的卵子在原池中自然孵化。若采用人工授精繁殖,注射激素后将雌雄鳅分别静养在水缸或网箱内,12小时后如发现雌鳅自动排出少量卵子,或用手轻压腹部有卵子流出,即可进行人工授精。将亲鱼的卵子和精子在短时间内同时挤到面盆等容器内,充分混合受精。受精卵可粘附在鱼巢上,置小鱼池中自然孵化。经过1~2天(水温24℃左右)即可出苗。

  

  

篇二 泥鳅人工授精视频
泥鳅的繁殖与饲养技术视频

  泥鳅属底栖小型经济鱼类,在二龄时性成熟,开始产卵。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胸鳍圆滑,个体大于雄鳅。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8月份,5月下旬到6月下旬,水温25℃左右时,是产卵盛期。泥鳅分批产卵。用做繁殖的亲鱼,要选择体色正常、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雌鳅最好选取体长15厘米以上、体重30克以上腹部膨大的个体,雄鳅可以略小。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精液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

    泥鳅的自然繁殖方法简便。开春后,修整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然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药性消失后,将亲鱼按雌雄比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积放300克左右。当池水温度上升到20℃左右时,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树须根或水草等做的鱼巢,放置鱼巢后要经常检查并清洗上面的污泥沉积物,以免泥鳅产卵时影响卵粒的粘附效果。泥鳅喜在雷雨天或水温突然上升的天气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开始,至上午10时左右结束,产卵过程需20~30分钟。产卵时亲鱼追逐激烈,高峰时雄鳅以身缠绕雌鳅前腹部位,完成产卵受精过程。产卵后,要及时取出粘有卵粒的鱼巢另池孵化。以防亲鱼吞吃卵粒。同时补放新鱼巢,让未产卵的亲鱼继续产卵。产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

    泥鳅的人工繁殖方法与家鱼相同,使用的催产剂种类与剂量按每条雌鳅计,分别为:鲤鱼垂体0.5~1个,或青蛙垂体2~3个,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150国际单位,或者类似物(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溶剂注射量为0.1~1.2毫升,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部线,胸鳍腹鳍之间,也可背肌注射。因泥鳅喜钻动,注射时可用湿纱布包着(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此后的工作与自然繁殖相同。水温20℃~25℃,经10~15小时就会发情产卵。

    若采取人工授精,可将已注射催产剂的雌雄泥鳅分别暂养于小池或网箱中,水温18℃~25℃时,经10~15小时,轻压雌鳅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均与家鱼相同。卵粒人工授精后随即上巢。方法是:取清水一桶,将鱼巢平铺桶底,然后一人轻轻抖动鱼巢,同时搅动水体,另一人徐徐将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匀上巢。上巢后再转入到孵化池中孵化。

    泥鳅的受精卵在水温 20℃~30 ℃范围内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鱼苗。用小容器静水,勤换水(每天两次)孵化效果最好,每升水放孵400~600粒为宜。孵化时要避免震荡。孵化中可用0.1ppm的孔雀石绿溶液进行消毒,以防寄生水霉。

篇三 泥鳅人工授精视频
台湾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

学号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名特优专题论文

论文题目:台湾泥鳅的人工繁育技术

学生姓名: 敬莎莎

教育层次: 大 专

专业名称: 水产养殖技术

指导教师: 刘海燕

2015年10月

摘要:.............................................................. 2

关键词:泥鳅;成熟;繁殖;产卵....................................... 2

1 亲鳅.............................................................. 2

1.1 亲鳅的来源...................................................... 2

1.2 亲鳅的雌雄鉴别.................................................. 3

1.2.1 一般鉴别方法.................................................. 3

1.2.2 简易鉴别法.................................................... 3

1.3 亲鳅的选择...................................................... 4

1.4 亲鳅放养........................................................ 4

1.4.1亲鳅的投放 .................................................... 4

1.4.2亲鳅的投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3水质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繁殖前的准备工作.................................................. 5

2.1基础设施 ........................................................ 5

【泥鳅人工授精视频】

2.2泥鳅的人工催产 .................................................. 6

2.2.1亲鳅配组 ...................................................... 6

2.2.2 催产剂与效应时间.............................................. 6

2.2.3 注射方法和剂量................................................ 7

3 泥鳅的人工授精.................................................... 7

4 受精卵的孵化...................................................... 7

4.1 孵化方式........................................................ 7

4.2 孵化管理........................................................ 7

4.3孵化注意事项 .................................................... 8 参考文献............................................................ 9

台湾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

敬莎莎

【泥鳅人工授精视频】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成都,温江,611130)

摘要:台湾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又名大鳞副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由于其蛋白质的含量较高,脂肪较低,素有“水中人参”之称。同时,泥鳅的抗逆性强,食性广,养殖成本低,又因其独特的呼吸方式(除了可用鳃呼吸外,还可用皮肤呼吸以及特有的肠道呼吸),运输方便,所以泥鳅相对容易进行人工养殖。近年来,泥鳅已成为水产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2]

关键词:台湾泥鳅;成熟;繁殖;产卵

泥鳅属于底栖小型经济鱼类,在自然条件下,在2龄时性成熟,开始产卵。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4月上旬开始繁殖,5~6月是产卵盛期,繁殖的水温为18~30℃,最适水温为22~28℃,在水温25℃左右时,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多分布于四川、浙江、台湾,辽宁、黑龙江等。

1 亲鳅

随着市场对泥鳅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自然界中的泥鳅已经被过度捕捞,同时它们的栖息场所也不断恶化,导致泥鳅的天然资源遭到破坏,自然产量大大减少,为了保证泥鳅的规模化养殖,泥鳅的人工繁殖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亲鳅的来源

亲鳅是泥鳅繁殖的基础,人工培育的泥鳅亲本不仅能在数量上可得到保证,并且相对来说体质好,并还少,免疫力强,但可能出现近亲繁殖,导致种质的退化问题。如何保证亲鳅的供应呢?

据养殖户补的生产经验,亲鳅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本养殖场所已达到性成熟的人工培育的成鳅。这种泥鳅在数量上和质量能够得到保障,无传染病危险,怀卵量大,孵化率高,繁殖效果好。二是从市场上购买性成熟的泥鳅,在

购买时,注意泥鳅的捕捉源途径,药捕和电捕的不能用作繁殖,只能是网捕和冲水刺激上来的泥鳅才能用作亲本。三是从湖泊、稻田、沟渠等天然水域中捕捉到的野生成熟泥鳅。这类泥鳅没有经过驯化。野性比较强,有散播传染病的危害,因此在繁殖前最好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育后再用来繁殖,其优势是可以避免泥鳅的近亲繁殖。[2]

1.2 亲鳅的雌雄鉴别

亲鳅的雌雄差别较为明显,可以从胸鳍,体形,腹部等鉴别。

【泥鳅人工授精视频】

1.2.1 一般鉴别方法

泥鳅雌、雄一般从体形、背胸鳍、腹部三个方面进行鉴别。

体形:成熟雄性较小,体长在10~20cm,体重10~30g。雌性较大,体长15~25cm,体重20~50g。

背、胸鳍:雄性背鳍末端两侧有肉质突起,胸鳍较大而狭长,末端较尖,呈镰刀状,最外侧2~3根鳍条末端向上翻;第二鳍条最长,其基部有一骨质薄片,繁殖季节鳍条上有上追星。雌性背鳍末端无肉质突起,胸鳍短而宽,末端钝圆,呈舌状。

腹部:雄性生殖孔狭长凹陷,呈暗红色,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性腹部丰满圆润,富有弹性,有明显向外突出,将雌性腹部朝上,可看见明显的卵巢轮廓,生殖孔圆形外翻,呈粉红色。产过卵的雌鳅臀鳍上部还有白色斑点的产卵记号,熟称“产卵斑”,未产过卵的泥鳅则无标志。一旦出现这种标志,则不能再选作当年繁殖的亲本。这种产卵斑的出现,是由于雌鳅在产卵时,被雄鳅紧紧相卷,雄鳅胸鳍的小骨板压住雌鳅的腹部,导致其腹部受伤,鳞片和黑色素脱落,留下近圆形的白斑状伤痕。一般是伤痕愈深,产卵能力愈好。[1]

1.2.2 简易鉴别法

把泥鳅放入瓷盆内,加入少量清水,刚好使泥鳅全部分散开来,并能保持自

然平伏状态,胸鳍平展开,可以看得很明显。雌性腹部较肥满而松软,胸鳍宽而前端圆;雄性个体相对较小,腹部紧而不肥满。【泥鳅人工授精视频】

1.3亲鳅的选择

用作繁殖的泥鳅,必须达到一定的性成熟:年龄要求为2~4龄之间;生殖特征明显,动作敏捷,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色光亮;一般雌性的体长为10~15cm.体重20~30g,雄性为8~12cm,体重10~15g。

一般来说,未成熟的雌鳅腹部不肿胀,有比较明显的腹中线,有一凹槽。而成熟的雄鳅腹部没有明显膨大的感觉,生殖孔狭长凹陷,呈暗红色,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成熟雌鳅轻压腹部有卵粒流出。

1.4 亲鳅放养

亲鳅放养主要注意放养的密度,雌雄的搭配比例,与亲鳅繁育期间的饵料投喂。

1.4.1亲鳅的投放

每年4月底水温达到18℃时,就可以开始泥鳅的繁育准备工作了。首先要准备的是培育池。亲鳅培育用水泥池或土池均可,要求水源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一般要求在30~50m²左右,长方形水泥池,底面铺20cm厚粘土层,水深1m左右。进排水口分设于池两端并安装防逃网或用拦渔网拦好,以防泥鳅逃逸。放养前15天要进行清塘消毒,每平方米施生石灰100~200g,全池泼洒。

消毒一遍,然后注入无污染的井水、湖水、河水、池塘水、水库水等,水质要清新;待1周后(生石灰药性失效),将选出的雌雄亲鳅按1:3或1:2的比例放入产卵池中,每亩水面可放150~200kg,6000~8000尾。在产卵池内放入水草、柳树根或棕榈片等作为鱼巢。鱼巢也可先绑在竹竿上,再插在产卵池的中央或四角,浸没在水面下层。同时,要经常检查和清洗鱼巢上泥尘污物,以便增加受精卵的黏附效果。[1]

亲鳅的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每平方米10~20尾较好,雌雄的最佳性比搭配为

篇四 泥鳅人工授精视频
_台湾泥鳅_人工繁殖试验_李倩

篇五 泥鳅人工授精视频
完整的泥鳅繁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问答——繁殖技术

60 泥鳅的繁殖有哪几种形式?

泥鳅繁殖有以下几种形式:自然产卵自然受精;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受精;人工催产人工授精。【泥鳅人工授精视频】

61 泥鳅自然产卵繁殖是怎样的?

长江流域在4月上旬,当水温逐渐升至18℃以上时便开始产卵繁殖,直到8月份,均属其产卵季节。泥鳅是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产卵盛期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水温为22~28℃,每次产卵往往要4~7天才能产空,可以在泥鳅较集中的地方设置鱼巢,诱使泥鳅在上面产卵受精,然后收集受精卵进行孵化。卵圆形,无色透明或橘色,黏性差,自然环境下,能附着在石块、树枝、水草等杂物上,但很易脱落。为了收集较多的受精卵,可以采用天然增殖措施,应选择环境较僻静、水草较多的浅水区施用一定数量的草木灰,而后每667平方米,施400~500千克的猪、牛、羊等畜粪,周围必须采用聚乙稀密眼网片护栏,防止青蛙等进入侵袭。这样便可诱集大量泥鳅前来产卵,收集较多的受精卵。

62 泥鳅人工繁殖需要哪些设施和条件?【泥鳅人工授精视频】

泥鳅人工繁殖需要准备:专门建立产卵池、孵化池,创造人工环境,让泥鳅在专用池中自然交配产卵,并用鱼巢,可收集大量受精卵,然后在孵化池中人工孵化,这种方法效果更好。

⑴ 产卵池和孵化池的准备。该项工作应在泥鳅繁殖季节之前准备完毕。先将池水排干,晒塘到底泥裂缝。每667平方米用70~100千克生石灰清塘除野,待药性消失后在池塘中栽培水生植物,如篙草、稗草等作为鱼巢,或放养水浮莲、水葫芦等。池中每667平方米施人畜粪400~500千克。加注新水,水位达20~30厘米,池周设置防蛙、防鸟和防逃设施。

产卵池、孵化池可以是土池或水泥池,面积不宜太大,以利于操作管理,规模小的也可用水箱。

⑵ 鱼巢的准备。除了在产卵池中种养水生植物作为鱼巢外,还可以增设多须的杨柳须根、棕榈皮等作为人工鱼巢。人工鱼巢预先用开水烫或煮,漂净晒干。棕榈皮则要用生石灰水浸泡2天,生石灰用量为每千克棕榈皮5千克生石灰。生石灰水浸泡后再放入池塘中浸泡1~2天,晒干备用。为了使鱼巢消毒防霉,常用0.3%的福尔马林浸泡5~10分钟,或0.001%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将晒干的鱼巢扎把后吊挂在绳或竹竿上,放入池中。

63 怎样获得和选择泥鳅亲本?

⑴ 采集。用于人工繁殖的亲本泥鳅来源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从天然水域采集;二是从其他生产单位或市场上收购;三是从人工养殖泥鳅中选留。其中第一种来源较经济,自己捕捉后在3~4天之内可选择成熟者在生殖季节进行繁殖催产。第三种来源最可靠,选择余地较大。而市场收购得来的往往是几经周转,或较长时间蓄养,或密养运辅后对泥鳅损伤较大,必须严格筛选,并经过一段时间精心培育之后才能使用。

⑵ 雌雄鉴别。泥鳅雌、雄性在成体阶段主要的区别是在胸鳍,背鳍和腹鳍上方体侧白色斑痕三个方面,泥鳅体表多黏液,滑腻难抓。辨识时准备一个盛有少量水的碗或盆,将泥鳅放在其中,待其安定下来,鳍自然展开时,就可以很快辨认性别。在生殖季节特征更是明显,其主要区别见表5—1 。

表5—1 雌、雄泥鳅外部特征

如在雌泥鳅腹鳍上部出现白色斑块状伤痕,这是当年已产过卵的雌泥鳅的标志。产卵期间所捕获的雄泥鳅,往往都有这种标志。一旦出现这种标志,便不能再用作当年繁殖用亲鳅,这种白斑的出现,是由于雌鱼在产卵时,被雄鱼紧紧地相卷,雄鱼胸鳍的小骨板压着雌鱼的腹部,从而使其腹部受了伤,小形鳞片和黑色素的脱落,留下这道近圆形的白斑状伤痕。一般可根据伤痕深浅来估计雌泥鳅产卵的好坏,一般是伤痕深,产卵好,

⑶ 性成熟与怀卵。雌鳅一般2龄达性成熟,3龄以上的个体大的怀卵量大,繁殖的鳅苗质量好,生长快,因此要选择2~3冬龄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15~20厘米;体重在18克以上,最好30~50克的亲雌鳅。腹部膨大且柔软有弹性,体色呈橘黄色具有光泽,腹部白色,特征明显有个体。产卵数多(见表5—2)。2~4龄怀卵量从800~40000粒不等,产卵数200~24000粒。 选作亲本的泥鳅,要达到3龄以上,体长15~20厘米,平均体重达12克以上,雌泥鳅18克以上,个体大达到40~50克更好。雄鳅也要选择2~3冬龄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15~20厘米;体重在12克以上,最好30~40克的亲雄鳅,行动敏

捷的个体;个体大的雄鳅精液多。雌、雄鳅都应体质健壮、体色正常、体形端正、无伤残、活力强、鳍条整齐完全。选择泥鳅亲本同时要注意雌、雄配比,一般雌:雄为1:2~3,雄鳅适当多准备些。

(表5—2) 不同龄泥鳅怀卵量与产卵数的比较

64 年龄、体长与产卵量有什么关系?

雌鳅产卵量与其年龄、体长相关, 不同年龄、不同体长泥锹的产卵量不同。雌泥鳅体长为151~200毫米以及200毫米以上的,相对产卵量要比体长100~150毫米的高出1倍。4~5龄的产卵量为1~3龄产卵量的2.2倍。相对产卵量变幅在每克体重22粒以上 (表5~2、表5~3)。

表5~2 不同体长泥鳅的繁殖效果比较

表5~3 不同年龄泥鳅的繁殖效果比较

篇六 泥鳅人工授精视频
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

篇七 泥鳅人工授精视频
“台湾泥鳅”人工繁殖试验

龙源期刊网 .cn

“台湾泥鳅”人工繁殖试验

作者:李倩 茹金根 刘士力等

来源:《河北渔业》2014年第09期

摘要:2014年5月17日-5月23日,在浙江省湖州对“台湾泥鳅”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初步试验。两次试验累计繁育“台湾泥鳅”水花850万尾,孵化率达到80%。通过“台湾泥鳅”激素配方、注射剂量、效应时间等问题的探索,初步得出浙江省地区 “台湾泥鳅”繁殖时间为5月份和适宜水温为24 ℃。还讨论了“台湾泥鳅”的种质、雌雄鉴别、水温及积温对其人工繁殖时间的影响等。

关键词:“台湾泥鳅”;人工繁殖;积温;催产激素配伍

“台湾泥鳅””是我国台湾省水产科技工作者选育出来的新养殖品种。“台湾泥鳅”最适养殖水温28 ℃,不好钻泥,容易捕捉,体型长且略扁,尾宽,头小,口下位,马蹄形,头部无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褐色,腹面白色,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台湾泥鳅”个体大,成鳅体重在50 g以上,部分可达300 g,目前已知最大的“台湾泥鳅”重达600 g。

2012年,“台湾泥鳅”开始被国内少数养殖单位引进,因个体大、雌雄生长无差异、产量高而引起业界轰动,养殖发展势头迅猛。2013年10月,湖州南浔区湖州练市鸿达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台湾泥鳅”夏花,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就冬季亲本培育[1-3]、苗种繁育[4-5]等工作进行了研究。

2014年5月17日-5月23日,笔者在浙江省湖州对“台湾泥鳅”进行了2批次人工繁殖,累计繁殖“台湾泥鳅”水化苗850万尾。试验对“台湾泥鳅”激素配方[6]、注射剂量[7]、注射方式

[8]、效应时间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突破了规模化繁殖[9]关键技术。

1材料和方法

1.1亲本来源及培育

试验用“台湾泥鳅”亲本是湖州练市鸿达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5月25日购买的6万尾4 cm左右苗种培育而得。先在池塘中培育到2013年10月25日,后进入塑料大棚中继续培育。浙江省湖州地区在1月份天气阴冷,池塘水温在4~5 ℃,塑料大棚中的水温仍然保持11 ℃以上。前期所投饵料为连云港泥鳅饵料厂生产的泥鳅专用饵料,后期在塑料大棚中投喂浙江科盛饲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海水鱼膨化浮(沉)性配合饵料。

1.2催产注射及抓捉器具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832290.html

    上一篇:习蒜头的机

    下一篇:蘑菇种植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