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热游荷池上

| 诗词鉴赏 |

【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暮热游荷池上篇一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例一: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

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

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

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赏析: 《齐安郡中偶

题》这首诗标明“偶题”,应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秋风乍起的季节、日已偏西的时

光,把偶然进入视线的溪桥上、柳岸边、荷池中的景物,加以艺术剪裁和点染,组合成一幅

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画图。在作者的妙笔下,画意与诗情是完美地融为一体的。 这

前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读者自会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

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这是为引逗出下半

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

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

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

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摘举不少写风荷的句子,其

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几句词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而如果只取其一点来比较,

应当说,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那么,这首诗中的诗人之恨是什么呢?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

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

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陈邦炎) 第二首赏

析: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省)人。绍兴年间

进士,在朝中做过秘书监等官,由于刚直敢言,被贬做一些地方官。•其中在永州零陵做县丞

时结识了抗金名将张浚,思想上受到极大影响。绍熙元年(1190)辞官回家,对韩托宙弄权,

十分忧愤,后成疾而死。他和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四大家,并且彼此是好朋友。他的诗

被称为“诚斋体”,最大特点是新鲜活泼、轻巧俏皮,善于捕捉瞬息流动的事物景色,赋予

新意,十分惹人喜爱。他是一位绝句能手,也是一位多产作家。 赏析:《暮热游荷池上》

共五首,现选一首。诗的一、二两句写,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 池上渴望饱尝一阵

快风,用“细草摇关”来衬托自己的心情。诗的三、四句写,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盈怀,所

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

天气之热,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轻松,写的是热,透露出

的是“清爽”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傍晚时刻的景色,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运

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杨诗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语。

愁热自然盼风生,细草摇头报消息;荷花也怕热,低面深藏于荷叶之下。作者内心情感移注

于外物,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而轻松。“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

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注释:•①细草摇头--指

微风吹来,侬--我。•②披襟--敞开衣襟。拦得--挡住,承受。③碧伞-指荷叶。 定 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

【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

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

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解析】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

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

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

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暮热游荷池上篇二
《比较阅读答案》

暮热游荷池上篇三
《《荷》专题》

暮热游荷池上篇四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一、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提问: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

1、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2006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和《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诗与画的意境比较(2005年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问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 请说明你的理由。

3、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2005福建卷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 (2005湖南卷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和《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问题: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5、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2005浙江卷 )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和《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6、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2005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汪元量

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7. 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比较鉴赏示例(比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

(一)对形象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和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

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试题分析: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联系延伸)“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潺潺,缓缓,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词仓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

【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小结解题要领:

(二)对语言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问题: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试题分析:两诗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绝句,作者都是迁谪失意的人,都以山作为描写的背景。然而,它们所反映心情却不同,表现手法及其意境风格也是迥然各别的。李德裕登临北眺,主要不是为了怀念乡土,而是出于对政治的向往与感伤。“独上高楼望帝京”,诗一开头,这种心情便昭然若揭;因而全诗所抒之情,和柳诗之“望故乡”是有所区别的。“鸟飞犹是半年

程”,极言去京遥远,深深透露了依恋君国之情。同在迁谪之中,李德裕的处境和柳宗元也是不相同的。柳宗元在柳州,毕竟还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只不过不加重用而已。但尚有北归的可能性;否则他就不会乞援于“京华亲故”了。因此柳诗开头运用“尖山似剑”这一比喻,表达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末句则着一“望”字,虚写置身峰头来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思念,更表现了希望“京华亲故”作为援手的急切期待。而李德裕是被弃置崖州,历史的经验,现实的遭遇,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必然会贬死在这南荒之地,断无生还之理。诗中“百匝千遭”的绕郡群山,不正成为四面环伺、重重包围的敌对势力的象征吗?人到极端困难、极端危险的时刻,由于一切希望已经断绝,对可能发生的任何不幸,思想上都有了准备,心情往往反而会平静下来,不诅咒这可恶的穷山僻岭,不说人被山所阻隔,却说“山欲留人”,正是“事到艰难意转平”的心理的反映。诗中没有抒写政治的愤慨,迁谪的哀愁,语气优游不迫,舒缓宁静。然而这一语气之中,包孕着诗人无限的忧郁与感伤。

【参考答案】 (1) 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希望“京华亲故”作为援手(帮自己一把,使不至于葬身瘴疠之地)的急切期待。 小结解题要领:

(三)对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试题解析: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比较鉴赏要求一是求同,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 “暮犹怕热”,都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前人评价这两首诗,说前者表达的是“迟暮之伤,沉沦之痛,触物皆悲”,后者表达的则是“咏柳而贬美人”。请指出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相同点:都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柳》诗借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来抒发诗人身世之感,寄托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之感;而《垂柳》诗则借体态轻盈、翩翩起舞、风姿秀出的垂柳,来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

不同点:《柳》:对比,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垂柳》:“绊惹”二字,把垂柳写活了,垂柳有意撩逗着春风,这是拟人手法;“世间谁敢斗轻盈?”是反问,显示了垂柳恃美而骄的神情。“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系用典、楚王、江畔种柳,随意为之,争宠斗艳的宫女们心目中却成了了不起的大事,嫔妃们为使腰支也象垂柳般纤细轻盈,以此讽喻竟相争宠的大臣们。

小结解题要领:

(四)对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试题解析:这道题要求是把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的课外诗句与课本所学诗句进行对比。题中点明了对比内容和对比点,词句中,我们由“自许封侯万里,有谁知”可知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未能实现,从“鬓虽残,心未死”可知作者虽烈士暮年,但壮心不已。诗句中,“空自许”说明壮志未酬,下句“衰鬓已先斑”说明年已老大,两相对比表达的是一种悲愤心情。再结合陆游的身世,表达感情的同异便很明显了。

【参考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小结解题要领:

课堂练习1: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试题解析:这道题属开放性比较题目。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 “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小结解答要领:

仅回答哪一句“好”是不能得分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为什么”来。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课堂练习2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对比问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试题解析:苏轼的观点非常明显:扬李贬徐,说徐凝的诗是“恶诗”,写瀑布“惟有谪仙辞”。其实两诗各有其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那么评价它们的优劣就要看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是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徐凝用“白练”来比喻瀑布,李白用“银河” 来比喻瀑布,李白用的比喻就超过了徐凝。白练取其白,银河也取其白,用“银”比用“白”显得更光采。银河在天上,“银河落九天”,正写出了瀑布从高山上落下,像从天上落下,更显得生动而有气势。瀑布是飞流,银河的河也具有流水的含义,比起白练来更显得真切;再加上“直下三千尺”比“一条”更有气势。这样一比,徐凝的诗就显得平凡,不生动。但说徐凝的诗是“恶诗”,也有些过分。徐凝诗中“千刃直”的形象, “雷奔人入江”的声势,“白练飞”的比喻,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明它不是“恶诗”。

【参考答案】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人,气势显得壮阔。

3、抓具体诗句,从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

注意掌握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五、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高诗写景,表现将士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点拨: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情的不同才能水到渠成。

(2)比较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①炼字角度:高诗一个“满”字,既写牧马时节梅花该落的合情合理,也洋溢“埋骨岂需桑梓地”盛唐豪情,更隐含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李诗的一个“尽”字,写了将士怀乡的无一例外和绵绵不尽的乡愁。

②修辞角度:高诗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边地无梅引发故乡梅联想。李诗恰切比喻,“沙似雪”、“月如霜”,写出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③情景角度:高诗寓情于景,和平宁谧和思乡之情蕴于“雪净”、“牧马”、“月明”、“羌笛”和“梅花”的意象中。李诗写景兼抒情,前三句写景、写声,后一句抒情。

④技巧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雪净”写春来,象征这危化解的和平,“月明”暗示边塞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还和将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前两句实写表边塞和平生活,后两句虚写抒将士心志。李诗烘托铺垫,“沙似雪”、“月如霜”渲染环境艰险,衬托思乡悲凉。

点拨:对手法的分析可以多角度分析,但是注意无论哪一种分析都不能脱离诗句,手法的表现技巧在诗句之中,关键在于抒情。

除了比较不同之外,两首诗还可以比较内容、技巧上的相同之

【参考答案】(1)征人思乡的主题相同。(2)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相同,(3)乐声传情的表

暮热游荷池上篇五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辽宁卷)

秋夜独坐(节选) 夜深

唐 王维 宋 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1分)

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

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

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点拨】(1)王诗和周诗都是三、四句写“夜景”,这里分析“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

2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 江西)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解析】本题不同作者从不同视角来写金陵,但都有共同点,即伤心,伤心的原因相似,是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诗句表达了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要透过异找出同)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

3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 湖北)

华清宫 吴融 过华清宫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这两道题有求同有求异。内容相同,作者不同,写作时间不同;运用得表现手法相同,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异。

(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不同: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这要求找出共同之处,分析细节的不同。)

4.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 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5.(05辽宁卷第17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分析:王安石的诗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为人们所称道。他的诗意境空灵、用语精警、富有画意。《江宁夹口》是其后期作品,回荡在前期诗作中的强烈的政治热情锐退,诗风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为或闲淡,或凄婉,或孤寂。《舟下建溪》是一首描写旅途夜泊的七言绝句,诗中选用最有特征的景物,通过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写出荒村月夜泊舟的静谧境界,使人如临其境。诗中化用前人成句不露痕迹,另出新意,清新隽永。

⑴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解析】从题目看,第一题是从两诗的共有词“月黄昏”切入,结合诗句明确统一词营造的相似的氛围,相近的心绪。抓住题干里的有用信息,找他们的同,把对两首诗的有效比较结合起来,得出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⑵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分析:该问答案不唯一,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但一定要结合原诗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不能只答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

是个开放题,比较后选择自己最能说好的做答。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无 题

白 胜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尽枯黄。

农夫心内如汤煮,王孙公子把扇摇。

(1)前一首诗描写(春)季旱情,后一首诗描写( 夏)季旱情。

(2)试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两诗所运用的相同的表现手法。 对比。前一首诗以农民祈雨的殷忧、不幸和富贵人家的歌舞嬉戏作对比,揭露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显示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寄寓诗人的悯农情怀。后一首诗以稻禾枯焦、农夫忧心和王孙公子摇扇乘凉、悠闲自在作对比,揭露世道不正、社会不公的严峻现实,表现作者的悯农情怀。

(3)你认为两首诗的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语言风格:前一首含蓄曲折,后一首明快泼辣。《观祈雨》第二句表面写农民吹奏箫管、表演节目,恭迎龙神,场面热热闹闹,其实热闹之下不难看出百姓的心急如焚,焦虑不已,语句表达比较含蓄。后一首诗第三句用比喻形象描绘农夫焦急忧虑的心理,语言比较明快直接。(联系两诗其他语句来分析亦可)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解析】首先是审准题意,分析比较对象的异同点。从比较对象来看,对象相同,都是木芙蓉;作者不同,一是吕本中,一是范成大。从设置问题来看,前一题主要是求同,后一题是求异。从比较内容来看,形象与修辞。其次是找准切入点,抓关键句,对照相关问题涉及的内容思考。第三是精心组织答案;第四是形成文字。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

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解析:比较两首诗,所写对象为荷;分析题干,要找出他们写景和意象的共同的地方;要找出所使用的共同的表现手法,分别出表现的不同情感特点。按题干要求一一着手,不做无用功,不做无效思考,按要求做题。按要求组织答案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拟人(1分)

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2分)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可以有两种答案:

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 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而“似”字无此意味。(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

做题方法小结 (一)1 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 找准切入点。或从标题入手,或从作品中所选取的物景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词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句入手,或从作品中带有色彩的词语入手,或从作品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或从作者生平情况以及艺术风格入手,或从注释入手。4.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5 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6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点齐全。

(二) 要注意的几点

暮热游荷池上篇六
《诗歌鉴赏对比阅读》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 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①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3、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5、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庐山瀑布 徐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人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人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

(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千古长如白练飞: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3)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

不同?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

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

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①、②两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①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②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9、(2008年广东卷)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1、【参考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2、【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及社会的感慨。

3、【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试题解析:这道题属开放性比较题目。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 “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解答要领:仅回答哪一句“好”是不能得分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为什么”来。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4、【参考答案】(1)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对比的角度不同,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不同: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5、(1)答案: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鉴赏中揣摩体味语言的能力。“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2)答案:(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6、参考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7、参考答案,(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9、解析:首先是审准题意,分析比较对象的异同点。从比较对象来看,对象相同,都是木芙蓉;作者不同,一是吕本中,一是范成大。从设置问题来看,前一题主要是求同,后一题是求异。从比较内容来看,形象与修辞。其次是找准切入点,抓关键句,对照相关问题涉及的内容思考。第三是精心组织答案;第四是形成文字。

参考答案: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

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暮热游荷池上篇七
高考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辨析创作的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创作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的主要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另外,诗歌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高考鉴赏手法介绍:

.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衬托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

例题分析: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

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

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鹧鸪天

元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对“满林残照见归鸦”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

高考鉴赏手法介绍:

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反复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夸张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互文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设问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暮热游荷池上篇八
《诗歌比较试题鉴赏》

诗歌比较试题鉴赏

1、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澳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扰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傍晚西风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拟人。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解析】杜牧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细致人微地写尽风荷的形态、动态;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杨万里诗三、四两句“荷花人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诗人将荷叶包裹着荷花写成荷花怕热,打伞乘凉。作者将自己怕热的感受,移到荷花身上,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之热,想象奇特,富有动态美,抒发了对花的怜爱喜悦之情。

2、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病马 李白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坐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附带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注家一般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

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南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认为通过写形传神而达于“畅神”的道理。如果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畅神”,即传达作者的情志,那么再酷肖也是无生命的。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前人讲“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泳《履园谈诗》),这个要求杜甫是做到了。此诗前四句具体地描写胡马瘦骨棱起如刀峰,耳竹削似的尖耸,俊逸矫健 , 步履轻快 ,四蹄生风,是匹骏马 。后四句则赞美胡马的本领 ,指出其所到之处 , 没有东西可阻挡之 ,值得策骑者信赖 ,甚至可将生命 交托给它,由於胡马如此骁勇快捷 ,故万里亦可横行。全诗赞美胡马之余,亦抒发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

1.两匹马,一雄健,一病弱,但它们具有一种共同的品质就是是:忠诚(忠诚于主人,可以信赖)。

2.两首诗都是写马,但感情基调不相同,第一首诗是激昂向上的,第二首诗是抑郁低沉的。

3、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陈焕《梅花》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二者都抓住了“独自开”,即不畏严寒,和别的花不同,选择了在寒冬里独自胜方的孤高的特点。王安石诗歌的特点是通过视觉和嗅觉的描写,与众不同的特点,借以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持,不向世俗妥协的高傲的品质。而陈的诗歌特点则用留侯来比喻梅花,表达诗人向往留侯有大丈夫的胸怀,摒弃人间富贵,清高脱俗的情怀,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4、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漂渺。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翠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鉴赏指导】苏轼此诗多用比喻,比较细致地描绘了江上所见,特别是江岸山岭的奇形怪状。开首一联,诗人巧妙地运用“走如马”“如惊奔”的比喻来写所见之山。本是船行,却不说船行;山不能动,却像在“奔”、“走”。槎牙,不齐状。杂沓,多乱貌,这里形容“惊奔”之状。缭绕,迂回曲折。“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突出船行之快。以天上“飞鸟”喻江中“孤帆”,平字见奇,常字见新,不落前人窠臼。

本诗的描写很有特色。诗不言船行之处山势如何,而是化静为动,写出了山一会儿“走如马”,一会儿“如惊奔”,角度奇特,令人叹服。全诗既写形,又传神,善于化静为动,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力。千姿百态的景物纷至沓来,又倏忽而去,神完气足,形象生动,令人目不暇接。全诗想象新颖奇特,描写独具匠心。

苏辙的诗不是着力于细致描绘景象,而是从广阔的时空变化中用色彩渲染景物的特征,重在绘景绘色,层层烘托。在尾联诗人在群山之中特别写到巫山,先是着一“浓秀”之词概写巫山之美,然后用“依然不负远来人”进一步加以强调,而不是对巫山进行具体描写。这种手法,能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艺术想象空间。

全诗舒徐自然,语言娴熟朴素。

苏辙的这首诗与苏轼的《江上看山》为同题诗,都选取从江上看山的视角,随着游踪的变化,景物也相应变化。在描写景象时,苏轼诗侧重于“险”“奇”,而苏辙诗则侧重于“浓秀”。两诗各俱情趣。

5、

《栾家獭》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流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1.浅浅(jiān间)”,同“溅溅”,水流急的样子。

2.濑,就是指从石沙滩上急急溜泻的流水。

山谷中的溪水蜿蜒曲折,深浅变化莫测。有时出现一深潭,有时出现一浅濑。这流水虽然湍急,但明澈清浅,游鱼历历可数,鹭鸶常在这里觅食。它把水脚静静插在水中,树枝似的一动不动,直到麻痹大意的游鱼游到嘴边,才猛然啄取。正当鹭鸶全神贯注地等候的时候,急流猛然与坚石相击,溅起的水珠象小石子似的击在鹭鸶身上,吓得它“扑漉”一声,展翅惊飞。当它明白过来这是一场虚惊之后,便又安详地飞了下来,落在原处。于是,小溪又恢复了原有的宁静。

《栾家濑》这首小诗写的就是这么一个有趣的情景。“飒飒秋雨中”,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是紧要之笔。因为有这场秋雨,溪水才流得更急,才能溅起跳珠,惊动白鹭。“浅浅石流泻”,正面描绘栾家濑水流的状态。“泻”字也极传神,湍急的流水从石上一滑而过,一泻而逝。正因为水流很急,自然引出水石相击、“跳波自相溅”的奇景。前三句,实际上都是为第四句作铺垫,为烘托“白鹭惊复下”而展开的环境描写。白鹭受惊而飞,飞而复下,这是全诗形象的主体,诗人着意描写的也就是这场虚惊。诗人巧妙地以宁中有惊、以惊见宁的艺术手法,通过“白鹭惊复下”的一场虚惊来反衬栾家濑的安宁和静穆。在这里,没有任何潜在的威胁,可以过着无忧无虑的宁静生活。这正是此时走出政治漩涡的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6、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1],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诗意:花飞卉谢,叶茂枝繁,朋友出了京城,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古今之情都在其中。远行之人切莫听这宫前的流水,流尽年华时光的正是此种声音。

“绿暗红稀出凤城”。序值春杪([miǎo]指年月或四季的末尾),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 “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复杂交织的心情,又都从魏阙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萃于笔端,俱由这“古今情”三字含蕴了。还是这个“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

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词汪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一古脑儿概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染。诗意内涵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1.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 社会的感慨。

水,看得见、摸得着,却又把握不住,有时温柔贤淑,有时汹涌澎湃,有奔流怒吼的气势,也有细语浅吟的滋润……它是诗词中永恒的意象,尤其在古代,以水抒情、以水言愁(……隐藏……)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道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题目。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就在于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运用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诗意内涵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7、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

“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只待”表明“渴望与期盼”。新雷第一声后,万物萌生,暗寓新生活、新气象的出现。“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对新生事物的呵护与关爱体现。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暮热游荷池上篇九
《新城道中》

暮热游荷池上篇十
《5诗词鉴赏

杨万里:寒食雨中同舍人约游天竺,得十六绝句

万顷湖光一片春,何须割破损天真?

却将葑草分疆界,葑外垂杨属别人!

【说明】•诗中借西湖被长堤分割开来,比喻宋朝河山破碎,•抨击朝廷把半壁江山送给金朝。临安是南宋京寺人愤怒地说:•索性把京城再割让出去一半算了!

【解释】•①同舍人--一同做官的人。天竺--杭州西郊的山名,分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陆务观--陆游字务观,•是作者的好朋友。②何须--何必。•天真--指自然,本来的样子。这两句说:•那万顷西湖一片春色,何必分割开来。破坏了它原有的样子呢!③葑草--菰草或芦苇在水边串生一片,草根和泥土盘结在一起,日子久了,淤积成地,分疆界--北宋诗人苏轼在杭州做官时,疏浚西湖,把这种葑草堆积成一条长堤(后人叫苏堤)横垮湖面。分疆界指这件事。④这句说:堤外的垂杨给了他人。•这句的真正意思是抨击朝廷把江山一块一块奉送给金人,快要到了把西湖都割送出去的程度了。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选一首]

细草摇关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省)人。绍兴年间进士,在朝中 过秘书监等官,由于刚直敢言,被贬做一些地方官。•其中在永州零陵做县丞时结识了抗金名将张浚,思想上受到极大影响。绍熙元年(1190)辞官回家,对韩托宙弄权,十分忧愤,后成疾而死。他和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四大家,并且彼此是好朋友。他的诗被称为“诚斋体”,最大特点是新鲜活泼、轻巧俏皮,善于捕捉瞬息流动的事物景色,赋予新意,十分惹人喜爱。他是一位绝句能手,也是一位多产作家。

【说明】《暮热游荷池上》共五首,现选一首。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饱尝一阵快风。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盈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

【解释】•①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依--我。•②披襟--敞开衣襟。拦得--挡住,承受。③碧伞-指荷叶。

杨万里: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青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说明】•早春雪后乍晴,人的心情也顿感开朗起来。举目了望,一片绚丽多采的山色,更给人增添了精神享受。

【解释】•①逐胜--寻求晴丽的天气、美好的景色。②软红--这里指红尘。

姚鼐:山行

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水田放水声。

【说明】山村四月,春光明媚,耕锄破土,水声呆叮咚。一片劳动繁忙声伴随着山田秀色扑面而来。使人心胸豁然开朗。

【解释】①布谷--布谷鸟,即大杜鹃鸟,叫声好象催耕。②石树--山树。这句说:山上层层树木,林中小路蜿蜒。

姚鼐:夜抵枞阳

轻帆挂与白云来,棹击中流天倒开。

五月江声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台。

【作者介绍】姚鼐(1732-1815),字姬传,桐城(今属安徽省)人。乾隆时进士。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桐城派著名散文家,也写诗。诗风清新简洁。

【说明】这首诗写作者返回故乡的情景。一叶小船和白云一样轻快,划破水中的蓝天,沿江疾驶,把作者从千里以外一下子带到了家乡。整首诗把作者思乡心切的感情生动地倾诉出来,非常轻快明朗。

【解释】①枞阳--在安徽省南部长江边。公元一九四九年由桐城析为今县。从枞阳经菜子湖可以直达桐城。②棹--船桨。天倒开--水中的天空倒影。

③射蛟台--地名,在枞阳长江边。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克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可出墙来。

【作者介绍】•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属浙江省)人。生活在南宋理宗赵昀时期。能诗,擅长七言绝句。

【说明】•诗人前去游园,可惜主人不在,园门紧闭,只能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领略园中春意。构思很新颖。

【解释】①不值--没有遇到。②怜--爱惜。屐齿--木底鞋下的两道 高齿。屐齿印苍苔木底鞋。苍苔--青苔。•③小扣--轻敲。柴扉--柴门。这两句说:•料想是主人爱惜园里的草地,不愿意让人乱踏;所以我敲了半天门也不来开。④这两句说:可是,满园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花早把它透露出来了。

叶燮:客发苕溪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作者介绍】叶燮(1627-1703),号己畦,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清康熙九年(1670)进士,做过宝应县官,因忤犯长官落职。工诗。写诗情理并重,一些绝句写得很有韵味。

【说明】这首诗写作者长期在外,乘船刚刚返回故乡。听到家乡口音,看到故乡景物,一种喜悦的心情不禁涌现出来。写得真挚动人。

【解释】①苕溪--在浙江省北部,经湖州(今吴兴市)注入太湖。这里代指湖州。题意是:从湖州作客回乡。②这两句说:长期在外作客的心情好象苕溪的水一样,急于回乡;所以趁着急流乘船回家了。③讶--惊奇。吴语--苏州话,批乡音。④故山--家乡的山。

于谦:平阳道中

杨柳阴浓水鸟啼,豆花初放麦苗齐。

牙逢尽道今年好,四月平阳米价低。

【作者介绍】•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永乐进士,历任监监察御史和河南、山西等地巡抚,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得百姓爱戴。正统十中年(1449),瓦剌军在土木堡(在今河北省情来县东)俘明英宗朱祁镇,进逼北京,他议立景帝,固守北京,击退瓦剌,升兵部尚书,加少保。英宗复位后,以“谋逆罪”被害。他的诗气质刚正,明白如话。

【说明】这首诗是写他治理山西时出现的好年景。正统六年(1441)他上疏说:“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明史》说他在黄河一带,“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路,道无渴者”。诗里写的就是这一地区的情况。

【解释】①平阳--平阳府,治所在今山西省临汾县。

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说明】这首诗借石灰作比喻,倾诉自己为国忠诚清白,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意愿。从作者的一生言行看,这首诗成了他的真实写照。诗句铿锵有力,气势坦荡。

【解释】①千锤万凿--锤,锤打;凿,开凿。形容开采石灰极不容易。②等闲--平常。③浑--全。

虞集: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

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

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作者介绍】•虞集(1272-1348),字伯生,•蜀郡仁寿(今属四川省)人,侨居临川崇仁(今江西省)。元英宗、文宗时历任秘书少监、奎章阁侍书学士等。有诗名,并被目为文坛领袖。由于他身居朝中要职,很少接触社会生活加上元朝统治严厉,他的诗名大于实,但有的作品也写得不错。

【说明】•这首诗抒写了作者罹故土的感情,头一句直截了当点出元朝江山虽好,但不是自己的家。本诗由于是写给族成员的,出自肺腑,尤见真心。元朝统治者花了很大气力收买汉族知识分子,而作者又官运亨通,内心还是如此。这是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一个曲折反映。

【解释】①至正--元顺帝第三次改换的年号,至正元年(1341)是辛巳。顺帝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他的统治十分残暴,改元反映了朝廷内外矛盾斗争的激烈。寒食--清明

节的前一天或二天,传统风俗清明节要扫墓祭祖,所以诗人借此机会和族人讲话。示--写给人看。②信美--的确不错。非吾土--不是我的家。虞集的原籍是蜀郡,五世祖是南宋孝宗时丞相虞允文。•③栖迟--游息。近百年--指自祖上出外侨居,大致近百年了。④山舍--指原籍老家,墓田--指祖坟。⑤不堪--难以。啼鹃--鹃,杜鹃。相传周朝时蜀国君主杜宁死后化为杜鹃,思念故国,整天啼泣。这里用杜鹃啼叫比喻诗人思念故土。这两句说:我的老家和祖坟都在那河水弯曲的地方,如今不知道怎么样了;我实在不忍在梦里吸 的啼泣声了。我在梦里也想着回到故乡去啊!)

元好问: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选2首,2-1)

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

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作者介绍】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拓跋氏,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金朝著名文学家和诗人。金宣宗兴宗时进士,做过南阳令;哀宗天兴初年入翰林,知制诰。金亡后不再做官。善写绝句,一些作品反映了家国命运和民众苦难,感情沉挚,风格刚健。

【说明】•这两首诗写在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五月,下距金朝灭亡只有半年了。此时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被蒙古兵围困两年后已经失陷。元好问也被蒙古兵拘管在京郊青城,后又从青城北渡聊城(今属山东省)。两首诗写于从青城去聊城途中,描述了蒙古兵的掠夺行径和战后的凄惨景象,抒发了人的悲愤。

【解释】•①癸巳--金哀宗天兴于年,这年是癸巳。也即南宋理绍定六年。②累囚--被拘留的俘虏,指被俘的金朝官兵民众。③旃车--用毛毡做围幔的车子,此指满载财物的蒙古车辆。④红粉--妇女。回鹘--指蒙古兵。⑤这两句说:被俘的妇女跟在蒙古兵马后面哭哭啼啼,可是你们还为谁如此恋恋不舍呢?(汴京城抢劫得什么都没有了啊!)

元好问: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选2首,2-2)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

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解释】•①桑梓--古代常在宅旁载种桑树和梓树,人们就用“桑梓”来代称故乡。龙沙--泛指北方沙漠地区。这句说:几年战乱,故乡就变成不毛之地了。②河朔--黄河以北地区。河,黄河。朔,北方。这里代指金朝统治区域。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选1首]

翠叶轻笼豆颗均,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说明】•这首诗把含苞待放的海棠花那种娇艳欲清新可人的姿态,非常细腻逼真地表现了出来。

【解释】•①赋--作诗。②笼--笼罩。豆颗--形容海棠花苞一颗一颗象豆子一样。•③胭脂--指红色。蜡痕新--谓花苞光泽娇嫩。④殷勤--情意深切。花梢--花蕾的尖端。这句说:露

水情意深切地停留在花尖上,不愿滴下来似的。⑤生红--深红,指花瓣。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憧憧,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作者介绍】•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最市)人。唐宪宗时,曾任监御史。在宦途中时升时降,一度官居宰相,后暴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他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也积极提介新乐府运动。他和白居易的文学观战相同,诗的风格也接近。•写了不少讽谕诗和抒情诗,在艺术创作上有一定的造诣。

【说明】和白居易曾在许多方面作过共同斗争,因此,当他得知白居易在政治上遭到打击的消息时,怎能不辛酸难受呢!这首诗也正表达了他们之间这种深厚、真挚的感情。

【解释】•①乐天--白居易,字乐天。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以--官名,州刺史的助理。•②无焰--形容灯光暗淡。憧憧--晃动不定。•③君--指白居易。谪--降职。④垂--将。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说明】•这首诗通过行宫今昔衰盛的对比,从一个侧面抨击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诗中一连用了三个“宫”•字,不仅不显得累赘,反而更加强了诗的感染力。

【解释】•①行宫--皇帝离京外出行幸时居住的宫室。•②寥落--冷落。③这两句是说行宫的衰败现状。•④这两句说:玄宗时的宫女,现在头发都白了。她们正闲聊着当年玄宗外出行幸时的故事。

袁宏道:大堤女

文窗斜对木香篱,胡粉薄施细作眉。

贪向墙头看车马,不知裙着刺花儿。

【说明】湖堤旁那座房子虽然雅致,可是关不住一位少女的心。她的心一直跟着那大堤上的车马奔去,以致于把手中的针线活都忘掉了。

【解释】①文窗--雕花的窗子,木香篱--花树做成的篱笆。②胡粉--脂粉。③不知--忘记。裙着--这里是裙子的意思。着,本指“穿”。这句说:她向外看得出神,把手中的绣花都忘掉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11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