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步周密诗歌鉴赏

| 诗词鉴赏 |

【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野步周密诗歌鉴赏篇一
《野步诗鉴赏》

野步周密诗歌鉴赏篇二
《诗歌鉴赏专项整理》

诗歌鉴赏专项整理

辽宁省阜新市高级中学语文组张阜梅

目录

一、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反衬 拟人 炼字 (邀、纳 )

二、王庭珪《移居东村作》 反衬 思想感情的分析

三、周密 《野步》 画面的描绘 景情关系的探讨

四、曾巩 《西楼》 景象的描绘 借景抒情、视听结合

五、戴叔伦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景象的描绘 感情的分析 炼字 (长、畏)

六、李清照 《行香子 七夕》思想感情的分析 虚实结合 双关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动衬静 语句叠用/反复

七、柳永 《满江红 暮雨初歇》思想感情的分析 动静结合

八、张孝祥 《浣溪沙 洞庭》动静结合、比喻、对比、想象

九、梅尧臣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比喻 思想感情分析

十、陆游 《秋波媚》 景物及画面的特点 相像 拟人

十一、雷震《村晚》 贺铸《茅塘马上》 思想感情的分析 意境

十二、薛媛《写真寄外》 思想感情的分析 对比 映衬

十三、秦观《千秋岁》景象的描绘及其作用 双关 借代 比喻 夸张 十四、吴融《途中见杏花》反衬手法 或(乐景衬哀情 、借景抒情)

十五、葛胜仲《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景象的描绘及其作用 尾句表情达意的妙处

十六、苏轼《昭君怨 金山送柳子玉》意境的分析 拟人 反衬 寓情于景 相像 十七、辛弃疾 《阮郎归&8226;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意境 对比 用典 形象 感情的抒发

十八、曹组《青玉案》感情的变化 某一诗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

十九、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感情的变化以情取景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拟人手法)

二十、王维《辋川闲居》景象的描绘 对比映衬 动静结合

二一、杜甫《画鹰》虚实结合 思想感情的分析

二二、王守仁《龙潭夜坐》景象的描绘 感情的抒发 衬托拟人用典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

二三、辛愿《乱后》 对比 思想感情的变化

一、诗歌鉴赏表现手法2012.6.9整理

反衬 拟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8.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6分)

8.答:这首诗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清"的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

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1分);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1分);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1分)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1分)、清闲的心境(1分)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1分)

9.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5分)

9."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2分)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1分);"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2分)

鉴赏资料

夏日三首(其一)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注释](1)檐牙:屋檐如牙齿一般(2)蝶衣:蝴蝶的翅膀 晒粉:蝴蝶的翅膀上多粉(3)落落:稀疏的样子(4)嘈嘈:杂乱的声音

[译文]夏日昼长,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长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一直想做个樵夫或渔翁混过这一生!

编辑本段赏析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 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

首联、颔联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颈联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全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巧妙地从侧面写出了环境之“清”

(3)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附加: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对乡间生活的一种由衷的赞许,写出了诗人悠闲的生活,希望就这样一直过着这种隐居生活到老,借而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反感,不与世间相争的高洁

2、 作者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是表明了他们祥和的写照

3、“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心已静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二、诗歌鉴赏表现手法2012.6.10整理

反衬

(二)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移居东村作①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注:①作者原注:“山中有阳泉寺故基”

8.本诗“呜不住啼大更静”一句与干籍的“呜呜山更幽”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5分)

都是反衬(以声衬静)(1分),以鸟的鸣叫(1分)反衬环境的幽静(1分) 观点一:更喜欢“鸟不住啼天更静”1)语言平易,明白如话2)以天为背景,比王籍的诗意境更为开阔

观点二:更喜欢“鸟鸣山更幽”1)语言更加凝练2)幽雅含蓄,意蕴深远

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爱赏,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

1)首联写避地东村,“避”字点明了作者对尘世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生活的主动回归

2)颔联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仍感满足

3)颔联表现対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

4)尾联写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鉴赏资料

《移居东村作》是宋代诗人王庭珪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层层推进的手法,向读者展现出一幅避世的清幽环境,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娴静,含蓄的蕴含着移居偏地的快感

移居东村作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1]

编辑本段作品简析

这首诗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全诗写了东村极其幽静的境界,抒发了移居这里的快感,含蓄曲折,耐人寻味

诗人为了表现出幽静来,首先从东村远离城镇写起用一个“深”字和一个“窟”字,就可看出东村之“幽”,再加上“依依墟里烟”,这就描出大体的轮廓其次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僻第三用“花多晚发”白居易有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其地之偏自不待言第四用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古人云:“天下名山等占尽”,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这样层层推进,多角度,多侧面地将村“幽”非常全面,非常深入地表现了出来在这“幽”当中,自然也就隐含着“静”,但还不够,诗人又用了反衬法,以“春山一路鸟空啼”式的写法把“静”更彻底地表现出来全诗只用描写,不用赞叹,任何赞叹都是苍白无力的

在王庭珪写幽闲境界的七律中,这首诗是值得称道的[2]

三、诗歌鉴赏表现手法2012.6.17整理

景情关系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做简要的分析(5分)

8.这首诗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麦浪葱葱、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2分)诗人在诗中写了和煦的春风,麦陇的新稻,草丛中不停的小青蛙,无忧无虑飞舞的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2分)借以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1分)

9.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6分)

9.诗的结尾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诗人赋予笔下的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2分)“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2分)

鉴赏资料

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zào)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1]

野 步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此诗的大意是: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地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一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草根肥水,让人察觉到了勃勃的生机,更何况一个“噪”,更甚一个“新”字,诗人实在是叹服于这勃勃生机间

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心理感受:美东风野草花实在很美,全盘托出了春的意象

“翠”字点出麦色,也带出季节“斜”字描摹动态,又照应“风来”,点出春风徐徐吹拂,麦陇泛起绿波的生动图景三、四两句,诗人带着欣羡的主观感情色彩,他赋予笔下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鲜妍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其实,岂止是蝴蝶“烂醉”,诗人也已陶然醉矣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

感受全诗,诗人华丽的意象搭配,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和悠然沉

醉的心态

另一版《野步》[1]

那可恨的秋风,真是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马上把枫叶变红,而且也把人的头发变白了呈现是一个感时伤秋的野步者形象,秋的到来,秋的萧条枯索,引起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

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四、诗歌鉴赏表现手法2012.6.18整理

景象的描绘 借景抒情、视听结合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8—9题

西楼

作者: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8.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借景抒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鉴赏资料

西 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1]

①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②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全文翻译

海浪像云一样,去了又来,

北风吹起时又传来几声雷鸣

红楼的四周都卷起帘子,

我卧在楼上看著急急而来的雨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西楼”即文中的“朱楼”,所以称“西楼”,恐与东面的海相对而言它的位置当是依山傍海 首句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顷刻:乌云低垂,水天一色,只见海浪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美

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震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十足显示了狂飙的威力在这场威武雄壮的戏剧中,“北风”是个“最佳配角”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人赞

野步周密诗歌鉴赏篇三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一)诗词鉴赏。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注】李涉,唐宪宗至文宗时洛阳人。元和年间因事被贬,流放桂粤,本诗作于迁谪途中。潺湲,溪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 诗中的“乱”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人通过最后两句写溪水表现出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诗词鉴赏。

1. 情景交融,“乱”字既写出了山的错落有致,又烘托出诗人的烦乱心绪。

2. 诗人通过对溪水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以抒发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一)诗歌鉴赏。

野 步

周 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飞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通过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来描写春天的郊野。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诗歌鉴赏。

1.示例:麦浪,草根,肥水,飞蝶,野草花

2.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被自然美景所陶醉的心境。

(一)诗歌赏析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 诗的第一、二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诗歌赏析

1. 特点: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近即可)

2. 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两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面所咏美好之景,全成春恨之铺垫。,诗人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或:以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得婉转深刻。

(一)诗歌鉴赏

望 洞 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 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第一、二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历来被人们称道,请说说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诗歌鉴赏

1. 示例:湖面的波光和秋夜的月光交相辉映,是那么宁静和而和谐。湖面风平浪静,就像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一样迷迷蒙蒙。

2. 示例:这里运用比喻手法,把湖面比作“白银盘”,把山比作“青螺”,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秋月中的洞庭山水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

作品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juàn)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

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思。[1]

(一)诗词赏析

村 夜

白居易

霜曹苍苍情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请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一、二两句诗所展现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后两句与前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出门前望野田”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2)(3)题两选一)

(1)提示:描述时要突出村夜秋气浓重、夜色凄清、行人绝迹、小虫低吟等特征。

(2)前两句在凄清的夜色中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后两句在一副明月似水花如雪的景色中透露出诗人陶醉和情不自禁的赞叹之情。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一是描写对象的过渡,描写对象由山庄转向田野,收束了前两句对村夜萧疏暗淡的描绘,展开了另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明朗画面。一是感情过渡,诗人情感在此突转,由孤寂转向愉悦。

作品译文: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作品赏析

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

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唐宋诗醇》称赞它‚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

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因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而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于清新恬淡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参考知识:白描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要求作家准确的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而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典范作品。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作文秘诀》)

(一)诗词鉴赏。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①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yǎo)然:远去的样子。

1.“笑而不答心自闲”中的“笑而不答”值得玩味,请具体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两句描绘了“碧山”怎样的景色?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2. 写桃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表现了诗人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

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这段话对于读者理解这首诗是很有启发的。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一)诗歌鉴赏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诗歌鉴赏

1.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

野步周密诗歌鉴赏篇四
《2015届建标诗歌鉴赏》

2015届建标诗歌鉴赏

野步(周密)

1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一种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答案:诗的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摹写出蝴蝶似乎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翻飞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做简要的分析。(5分)

3.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6分)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请你简析依据。(3分)

5.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句中“羡”字用得好,请作分析。(4分)

参考答案:

2.这首诗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麦浪葱葱、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2分)诗人在诗中写了和煦的春风,麦陇的新稻,草丛中不停的小青蛙,无忧无虑飞舞的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2分)借以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1分)

3.诗的结尾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诗人赋予笔下的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2分)“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2分)

4.春季。(1分)“东风”习惯上指春风;(1分)麦陇翠绿、青蛙鸣叫、蝴蝶飞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1分)

5.“羡”字领起了后两句,对(“无事”“烂醉”)的蝴蝶的羡慕(1分)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自在(1分)、被大自然美景陶醉的心情(1分),移情于物,景中含情(1分)。

意境:

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一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草根肥水,让人察觉倒了伯伯的生机,更何况一个噪字,更甚一个新字,诗人实在是叹服于这勃勃生机间。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心理感受,就两字:美哉~~ 愚以为,东风野草花实在很美,全盘托出了春的意象。感受全诗,诗人华丽的意象搭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和悠然沉醉的心态。 鉴赏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春日野步的经历。漫步于郊原田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视野旷极,心神俱爽。我们不妨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此时的感受的。

春天的麦田是如草地般的绿色,东风吹过,麦田里一阵翠浪软软向远方飘去。稻田里的肥水滋养着新生的青蛙,让它们尽情欢叫。告别稻田,诗人又来到了一片野地,看到一对蝴蝶飞舞,它们忽高忽低,好像喝醉了酒一样,在醇美的东风中,留恋于野草香花,安逸自然。

此诗的妙处在最后两句。本来蝴蝶舞姿蹁跹,应十分清醒才是,可诗人偏偏认定它们的舞蹈是喝醉酒导致的。推其情理,诗人漫步田野,目遇翠麦,耳听新蛙,时感东风拂体,早就恨不得醉倒在这暖暖的春风里了。诗人将这种情感外施于物,一口断定蝴蝶是喝醉了,并因此而“羡”,更显得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

穷。

所以说,诗的前两句是情感的缘起,后两句是情感的抒发,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新悠雅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抒发了自己淡然闲适、钟情田园的感情。

野步(赵翼)

译文:料峭的寒风催着换上了厚衣服,到附近的郊区原野去游玩。秋风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把枫叶变红,还把人的头发变白了。

注释:峭寒:料峭。红他枫叶白人头:这是名句。意思是:(秋风)把枫叶变红,

却把人的头发变白了。更是感叹时间不饶人。

鉴赏:

绝句就是“截句”,从律诗中截出两联,单独成诗,可以把不必要的部分删去,只突出精华的内容。由于形式适合,有相当一部分绝句是着眼于奇想巧思的,前两句交代,后两句用奇,此诗即如此。

“峭寒催换木棉裘”,寥寥数字,勾勒出了较长一段时间里诗人的心理状态。“催”者,催促,催逼,仿佛料峭秋寒正不停地催促诗人换上棉袄。在这里,诗人赋予了峭寒一个独立的人格,它想用寒冷逼迫诗人换衣,诗人不肯,它便更添寒冷,诗人仍不肯,它便一冷再冷,再冷,再冷,诗人不得已,只好屈服。实际上,峭寒是没有人格的,更不可能故意与诗人作对,诗人这样写,是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诗人为什么不肯换上棉袄呢?可能有多种原因,但结合后文来看,最可能的就是诗人认为多穿衣服是年老体衰的表现,他不肯服老,所以不愿听任峭寒摆布,但最终还是无奈投降了。“倚杖郊原作近游。”“倚杖”是说腿脚不便,“近”是指无力走远。那么,大冷的天,诗人为什么要去野步呢?他在秋风萧瑟中,又将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诗人笔下的秋风,仿佛成了一个讨人厌的家伙,它萧萧地吹,不停地吹,吹红了湛湛青枫,吹白了满头乌发,诗人对这秋风,不禁发出一句“管闲事”的牢骚来。如果说前面的“催”字还不是那么明显的话,那么这里的移情于物就十分突出了。本来秋风没有感情,也不好管闲事,枫叶之红、青丝之白,都与秋风没半点关系,诗人发此怪怨,实属无理。

但越是无理,越是有情,诗人自入秋以来,一直不堪寒冷,再加上年事已高,感伤之情就从没断过,此刻他看到瑟瑟作响的红叶,一腔悲怀再也把持不住,便冲秋风抱怨道:“你怎么这么好事!”这里的秋风,实际上已经超出它本身的含义,成为了整个秋天、甚至永远无情地流逝着的时间的代表,正是无情的岁月逼红了枫叶,也催老了诗人。诗人此处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让衰凉之感直达读者心灵深处,仿佛读者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在秋风中不禁洒泪。

综合全诗来看,最核心的无疑是后两句,但前两句也不应忽视。应该说,如果没有前面两句的交代和铺垫,后面的感情不可能抒发得那么充分。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

野步周密诗歌鉴赏篇五
《诗歌鉴赏之典型题目》

野步周密诗歌鉴赏篇六
《2013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

2013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

一、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反衬 拟人 炼字 (邀、纳)

二、王庭珪《移居东村作》 反衬 思想感情的分析

三、周密 《野步》 画面的描绘 景情关系的探讨

四、曾巩 《西楼》 景象的描绘 借景抒情、视听结合

五、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景象的描绘 感情的分析 炼字 (长、畏)

六、李清照《行香子 七夕》 思想感情的分析 虚实结合 双关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以动衬静

语句叠用/反复

七、柳永《满江红 暮雨初歇》 思想感情的分析动静结合

八、张孝祥《浣溪沙洞庭》 动静结合、比喻、对比、想象

九、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比喻 思想感情分析

十、陆游《秋波媚》 景物及画面的特点 相像 拟人 十一、雷震《村晚》贺铸《茅塘马上》思想感情的分析 意境

十二、薛媛《写真寄外》 思想感情的分析 对比 映衬

十三、秦观《千秋岁》 景象的描绘及其作用 双关 借代 比喻 夸张

十四、吴融《途中见杏花》 反衬手法 或(乐景衬哀情 、借景抒情) 十五、葛胜仲《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 景象的描绘及其作用 尾句表情达意的妙处

十六、苏轼《昭君怨 。金山送柳子玉》 意境的分析 拟人 反衬 寓情于景 相像

十七、辛弃疾《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意境 对比用典形象 感情的抒发

十八、曹组《青玉案》 感情的变化 某一诗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 十九、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感情的变化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手法)

二十、王维《辋川闲居》 景象的描绘 对比映衬 动静结合 二一、杜甫《画鹰》 虚实结合 思想感情的分析

二二、王守仁《龙潭夜坐》 景象的描绘 感情的抒发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

二三、辛愿《乱后》 对比 思想感情的变化

考点专项训练

一、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反衬 拟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KCB齿轮油泵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8.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8.答:这首诗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清"的。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1分);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1分);

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1分)。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1分)、清闲的心境(1分)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1分)。

9.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5分)

9."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2分)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1分);"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2分)。

【赏析】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环ZYB-B可调压齿轮泵境的“清”?

首联、颔联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颈联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全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巧妙地从侧面写出了环境之“清”。

(3)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附加: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对乡间生活的一种由衷的赞许,写出了诗人悠闲的生活,希望就这样一直过着这种隐居生活到老,借而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反感,不与世间相争的高洁。

2、作者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是表明了他们祥和的写照。

3、“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心已静。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可调压渣油泵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二、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反衬】

(二)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移居东村作①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注:①作者原注:“山中有阳泉寺故基。”

8.本诗“呜不住啼大更静”一句与干籍的“呜呜山更幽”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5分)

都是反衬(以声衬静)(1分),以鸟的鸣叫(1分)反衬环境的幽静(1分)。 观点一:更喜欢“鸟不住啼天更静”。1)语言平易,明白如话。2)以天为背景,比王籍的诗意境更为开阔。

观点二:更喜欢“鸟鸣山更幽”。1)语言高压渣油泵更加凝练。2)幽雅含蓄,意

蕴深远。

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爱赏,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

1)首联写避地东村,“避”字点明了作者对尘世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生活的主动回归。

2)颔联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仍感满足。

3)颔联表现対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

4)尾联写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鉴赏】

这首诗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全诗写了东村极其幽静的境界,抒发了移居这里的快感,含蓄曲折,耐人寻味。

诗人为了表现出幽静来,首先从东村KCB-300远离城镇写起。用一个“深”字和一个“窟”字,就可看出东村之“幽”,再加上“依依墟里烟”,这就描出大体的轮廓。其次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僻。第三用“花多晚发”。白居易有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其地之偏自不待言。第四用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古人云:“天下名山等占尽”,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这样层层推进,多角度,多侧面地将村“幽”非常全面,非常深入地表现了出来。在这“幽”当中,自然也就隐含着“静”,但还不够,诗人又用了反衬法,以“春山一路鸟空啼”式的写法把“静”更彻底地表现出来。全诗只用描写,不用赞叹,任何赞叹都是苍白无力的。在王庭珪写幽闲境界的七律中,这首诗是值得称道的。

三、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景情关系】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做简要的分析。(5分)

8.这首诗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麦浪葱葱、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2分)诗人在诗中写了和煦的春风,麦陇的新稻,草丛中不停的小青蛙,无忧无虑飞舞的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2分)借以表齿轮油泵kcb 55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1分)

9.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6分)

9.诗的结尾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诗人赋予笔下的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2分)“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2分)

【鉴赏】

此诗的大意是: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地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一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的淋漓高压渣油泵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草

根肥水,让人察觉到了勃勃的生机,更何况一个“噪”,更甚一个“新”字,诗人实在是叹服于这勃勃生机间。

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心理感受:美。东风野草花实在很美,全盘托出了春的意象。

“翠”字点出麦色,也带出季节。“斜”字描摹动态,又照应“风来”,点出春风徐徐吹拂,麦陇泛起绿波的生动图景。三、四两句,诗人带着欣羡的主观感情色彩,他赋予笔下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鲜妍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NYP高粘度泵其实,岂止是蝴蝶“烂醉”,诗人也已陶然醉矣。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

感受全诗,诗人华丽的意象搭配,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和悠然沉醉的心态。

四、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景象的描绘 借景抒情、视听结合】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8—9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YHB润滑油泵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8.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借景抒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鉴赏】

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西楼”即文中的“朱楼”,所以称“西楼”,恐与东面的海相对而言。它的位置当是依山傍海。 首句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顷刻:乌云低垂,水天一色,只见海浪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美。

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YHB卧式齿轮润滑油泵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震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吹

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十足显示了狂飙的威力。在这场威武雄壮的戏剧中,“北风”是个“最佳配角”。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人赞叹。

“朱楼四面钩疏箔”,“箔”是用苇等织成的帘子。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西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煤焦油泵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可回顾千山。“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读者的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高压渣油泵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五、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炼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8—9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8.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分) .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意思对即可,2分)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对即可,3分)

9.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9.长、畏(2分)“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ZYB重油煤焦油泵流离的痛苦。(2分)“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痛楚。(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鉴赏】

野步周密诗歌鉴赏篇七
《诗歌鉴赏习题》

诗歌鉴赏练习题(1)

一、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春 望 杜甫

3.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结合全诗,体会“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3分)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千古名句,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鉴赏。(4分)

二、(2013·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第1页 共10页 4.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①照檐楹②。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

①淡磨明镜:形容水面平静,池水清澈。 ②檐楹:屋檐及檐下的堂柱。

5.诗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6.这首诗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第2页 共10页

四、古代诗歌阅读(10分)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0.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这一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的解说。(6分)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7.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4分)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8.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11分)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乱 后 1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请你简析依据。(3分)

辛 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12.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句中“羡”字用得好,请作分析。(4分)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登金陵凤凰台

9.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李白

第3页 共10页 ◎ 第4页 共10页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歌鉴赏练习题(2)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两题(11分)

定 林①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宋]王安石

13.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14.尾联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6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后面问题。

玉鞭蓉 喜雨 (明)冯惟敏

初添野水①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②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注】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②芃(pénɡ):茂盛的样子。

15.这支小令用什么方式来抒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情?(5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1题。

16.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些什么特点?(6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第5页 共10页 ◎ 第6页 共10页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 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6.简析三、四句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并指出它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4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边上闻笳① (其二)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3.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5分)

4.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习题。(11分)

城 南 曾 巩

雨过横塘①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 ,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①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5.一、二句表现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

第7页 共10页 杜牧

海②陆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注】①边上:指边塞、边关。笳是一种乐器,流行于塞北游牧民族。②海:瀚海,即戈壁沙漠。

7.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

8.诗中“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分)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习题。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 第8页 共10页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9.颈联中有两个字运用传神,请选择其一作简要赏析。

八、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10.纵观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1.这首诗的首联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5分)

1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第9页 共10页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释】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13.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14.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4分)

15.结合全诗来看,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凄凉”?请简要分析。(4分)

◎ 第10页 共10页

野步周密诗歌鉴赏篇八
《语文强档:诗歌鉴赏与练习——野步)》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本诗第一句“峭寒催换木棉裘”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诗中“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作简要赏

析。(6分)

【答案】

(1)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了时间(1分)也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1分)

(2)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 “秋风”认定为“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1分),巧妙地表达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1分)。②红、白使动用法(1分),色彩上对照配置(1分),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魄震限怅调(4分)。

野步周密诗歌鉴赏篇九
《诗歌鉴赏练习》

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夏 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①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假托—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绪,清代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价此间:“语不深而情深,千古离别之词,以此为最。”请问词的上阕表现了女子怎样复杂的心情?(4分)

②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出语不凡,感人至深,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上 邪

汉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以上两首诗同写对爱情的坚贞、执着,但是语言风格迥异:前一首风格是 ,后一首风格是 。(2分)

(2)两首诗的艺术技巧也不相同:前一首主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其好处分别是

4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 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 ①床敷:安置卧具。②杖屦:扶杖漫步。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4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踏 莎 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

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

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情景交融除外)简要赏析。(5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菩萨蛮 塞上秋望

(清)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① 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② 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抒情的句子。请通读全词,说说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两题。(8分)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纪昀)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⑴本诗题为“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甚佳”二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诗有“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王维有“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两位诗人都写出了对山水的新奇独特感受。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5分)

8、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坡羊 述怀

薛昂夫

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心待

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注】瓜田:邵平秦时封东陵侯,汉初种瓜于长安东门。21世纪教育网

(1)简要描绘出“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的人物形象。(3分)

答: 。

(2)有曲评家认为末了“高,高处苦;低,低处苦“句有警戒意,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 房 春 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登 崖 州 城 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注] 山房:士大夫的别墅;春事:春天的景色。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l)分别概括这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2)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

11、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鬂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一种美酒。 ②挼:搓揉。

两首词都写到了”醉”,所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1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虞美人

(台湾)琦君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琦君】(1918—2006),台湾女作家。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

承焘。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有《泪珠与珍珠》一文入选高中教材。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4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1分),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1分);寄寓人事沧桑(1分)、自然永恒以及对六朝兴废的感慨(1分)。(4分)

(2)比喻手法。(1分)。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1分),忧自己不得重用(1分)。(3分)(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以观点态度”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1)(4分)离别之前,女子郁闷难过,整天无心描眉梳妆,见到丈夫打点行装, 她更是无精打采,愁上心头。表现了女子对爱人强烈的不舍之情。然而,女子在饯行时唯恐丈夫伤心,却是竭力控制情绪,强忍泪水,又表现了女子细心和对丈夫的关心。(答出不舍之情2分,答出细心、关心2分)

(2)(4分)最后两句构思奇特,作者运用了曲笔的手法,故作旷达。曲折含蓄地道出了女主人公深挚哀婉的痛苦别情和不舍的依恋之情,分别是撕心裂肺的痛苦,而爱人又不能不走,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情形或许好受些,。这两句,把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写得感人肺腑。(答出表达特点的得2分,答出“曲折含蓄”即可,未必要答出“曲笔”;具体分析2分)。(考查考生“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第(1)题侧重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第(2)题侧重表达手法的分析鉴赏。)

3、(1)率真直接,热烈泼辣;清丽优雅,婉媚含蓄;(2)前一首民歌运用了浪漫想像(或夸张);用典、寓情于景;想像愈奇就愈见其心至纯,其情至深,其志至坚,其爱至贞。后一首,综合运用比喻、对偶、拟人和典故,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使情感显得含蓄、深沉而纯一,给人以永长的回味。

4、(1)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3分,每个特点1分,答出3个特点即可得3分。)

(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前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

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4分。答出“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1分,分析恰当1分;答出“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1分,分析恰当1分。)

5、(1)对春光已逝(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惆怅。[2分。“春光已逝”或“时光流逝”1分;“惋惜”或“惆怅”或“感叹”1分。](2)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2分)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2分)②写景动静结合。(1分)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扬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2分)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2分)③以动衬静的写法。(1分)“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2分)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2分)④远景与近景交错。(1分)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1分)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1分)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2分)[5分。答案符合其中一种,即可得5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①答:词的上阕中呼应词题的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等, “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等体现了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1分);而“猎骑、大将旗”等凸现了边塞将士特有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30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