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鹊踏枝

| 诗词鉴赏 |

【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鉴赏鹊踏枝篇一
《孤愁悠悠——赏析冯延巳《鹊踏枝》》

孤愁悠悠——赏析冯延巳《鹊踏枝》

何娜

鹊踏枝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他是五代时期重要的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花间词那样浓艳雕琢,而以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为其特色,有时感伤气息较浓,形成一种哀伤美。他的词个性鲜明,即表达个人主观情感,又不为个别事情所拘束,侧面显示出词的逐渐成熟。这样的一种广阔又感性的意境在他的这首《鹊踏枝》中明显表现。

谁说闲情已经被抛弃很久了呢?每每到春来,那愁绪依然是绵绵不绝,日日在花前痛饮,放肆大醉,不惜镜子里的自己容颜渐渐消瘦。河畔上芳草萋萋,柳树轻拂,为什么年年都添新愁?独立在小桥之上,清风盈袖,望见远处隐隐约约的树林,在冷清的月光下,与我遥遥相伴。

“谁道闲情抛弃久”,首句发问:谁说闲情被抛弃了很久呢?一句话就流露出绵绵不绝的愁绪。全词中没有点明这“闲情”指的是什么,引人琢磨。有说这“闲情”这闲情指的是凄婉的爱情,不无道理,冯延巳深受花间词的影响;也

有说这闲情写的他不得意的政治作为,冯延巳的人品,颇受非议,常常被政敌指责为“奸佞险诈”(文莹《玉壶清话》卷十),“谄媚险诈”(陆游《南唐·冯延巳传》)。他与魏岑、陈觉、查文 徽、冯延鲁五人被称为“五鬼”。政敌的攻击,难免言过其实,但冯延巳一再被人指责,似乎也不是毫无根据。冯延巳的政治见解和政治才干确属平庸。然而依据他抒发主观情感又不局限于个别事情的风格,我认为这种“闲情”并非指某种特定的情感,它是一种在心中黯然滋生的,不能断绝又难以排遣的忧愁。这种忧愁是很多种感情的交结,并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感情,也许有伤春、有爱情、有政治上的失意,又或者还有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对人生的悲观。这样一种“闲情”徘徊在作者心里,道不出又消不了,使他的形象有一种孤独感。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往往伤春。春天的生机也许带有一种像钱钟书《围城》中写的那种牙齿要生长出来于是难免产生的牙龈的疼痛感。这种疼痛感,可能就是文人所感怀的春天的伤感。作者的“闲情”,也在这个时候,如刚刚苏醒的大地万物一样,开始生长和敏感起来。这样的伤感“每到春来”都“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说不清剪不断的“闲情”,成为一种暗暗地折磨,使得作者只有每天借酒消愁,放肆大醉。如此,镜子里自己的容颜是一日一日憔悴和瘦削下去。正如此番,让人心痛又无奈。

下阕的意境更为深远,在春的景致中,烘托出一个愁绪万千的孤独者的形象。“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青芜”和“柳”是典型的春天景物,是“新生”的代表,作者的愁情也是这样:“新愁”总是年年有,而“青芜”和“柳”也简单地勾勒出一个显示生机,但却稍显冷清的春景。这样的冷清意境也许正是作者伤感情绪的渲染所带来。作者的愁情如这冷清春色一样,无休无止地萌生,无休无止地增添,多么无奈,多么苦痛。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这是一种怎样安静又凛冽的孤独?独自站立在小桥上,风灌满了袖子,极目眺望,远处一片寂静的树林,在朦胧冷清的月光下影影绰绰。这样一幅画面将孤独渗透到了每一处角落,不管是立在小桥上的人,还是远处的树林,都无不让人感觉到深刻的孤独感,甚至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那站在桥上的人,是怎样一个瘦削的侧影,他脸上的表情又是怎样的沧桑

和寂寞。“闲情”的纠缠和连绵,在暗地里凌迟着,而“新愁”的无休无止又让人彷徨,让人绝望,而在这寂寥的春景中,只有自己独自一人来负荷所有的伤感的肆虐和时光的蹉跎。

初读这首词,貌似平淡,没有繁多的意象,没有复杂的典故,只是泛泛地伤春,然而细细品味,整首词中,愁情是千回百转, “日日花前常病酒”以致“镜中朱颜瘦”,然而竟然是“不辞”,作者不惜憔悴了自己的身体去放任自己日日大醉,只是为了逃避这种“闲情”,可见这样的“闲情”是多么的深重,是多么苦痛。而词的下阕,笔调清新,简单勾勒出稀疏的春色,蕴含着生机,而又引出“新愁”的“年年有”,正如李清照词中的“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词末是全词的华彩部分,展示出一幅冷色调的画面,孤独,沧桑,无奈,还有隐藏着的绝望,冷清的意象,恰如其分地渲染出作者的伤感心境。这样仔细想来,这首词是极其凄伤,而像冯延巳的风格,他这样深刻郁结的愁绪,不是某种具体的烦恼,而是敏感的内心中某些不能说明的伤感情绪,正是这种伤感的不能说明和无法排解,使作者有一种在心灵上的巨大的孤独感。全词笼罩在这种隐约却巨大的孤独感之中,自然而然地散发出凄清、寂寥之感。

冯延巳的这首《鹊踏枝》,辞藻并非华丽,意境的营造极其自然,不确定的愁绪却字里行间显露得淋漓尽致,而他的孤独又是那样冷峻和凄美。不得不让人蹙眉伤怀,不得不让人嗟叹怜惜,不得不让人感慨惊叹。

鉴赏鹊踏枝篇二
《蝶恋花鉴赏》

上片写伫倚危楼,凭阑无语,无人会得凭阑意,特别是这九个字:“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形象生动、真切。换头写借酒浇愁,强乐无味。上文一开一合:“拟把”是宕开,“无味”仍合到春愁上。作者运用含蓄的手法,层层铺垫,直到最后才突然一转,使感情像冲块堤防的洪水一样,猛烈倾泻出来 ,惊心动魂,感人至深。他对爱情的态度这样执着,满怀激情,在北宋的封建社会里,是很大胆的。结尾两句称赞了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具有形象的概括性。最后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传诵千古句句。“衣带渐宽”,形容消瘦,即使“憔悴”委顿,瘦损而死,亦甘心不悔!这是明知无奈而甘愿无奈的爱之誓言,其热烈、执着,在唐宋作家中亦罕见,表现出柳永疏狂流通子对待爱侣的志诚须眉品格。“人伊”,方始画龙点睛地道破春愁难道,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挟带着市民式的激情,真是荡气回肠。王国维借用这句词来比喻成大事者或成大学问者所必历之三境界中的第二境,使之流传更广,使其思想意义也得到很大深华。

这首词采用“ 曲径通幽 ”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

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在形象象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联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在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 春愁 ”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

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 。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 。词人说得很清楚 ,目的是“图一醉 ”。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 ”,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下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 ”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这首词妙在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 ,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 ,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象大白。词在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

更强了。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鉴赏鹊踏枝篇三
《鹊踏枝(叵耐灵鹊多谩语)赏析》

鹊踏枝·叵耐灵鹊多谩语佚名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注释⑴叵耐:不可忍耐。⑵谩:一作“漫”。译文“不可忍耐那喜鹊来叽叽喳喳的叫,都说你是最灵的,总是报告喜讯,可是你给我送来了什么啊?他一点消息都没有!再这样调戏我的感情,看我不把你捉了来,把你锁在笼子里,你还能说什么!”“本来是好心来早早给她报个喜讯的,想给她的寂寞一点安慰。可是她却把好心当作了驴肝肺!竟然把俺捉了锁进笼子。唉!她的心情俺还是理解的,不跟她计较了,但愿她的那个人早日归来,哈哈,那个时候就知道俺是好心了,就会欢天喜地的把俺放出来的。”赏析此词舍弃了通常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避开了作者感情的直接抒发,却巧妙地实写了少妇和灵鹊的两段心曲。词上片是少妇语,下片是灵鹊语。全词纯用口语,模拟心理,得无理而有理之妙,体现了刚健清新、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有人说,这上下片之间是少妇和灵鹊的问答或对话,这说法恐怕不确。实际上倒更像二者的心理独白或旁白,这不仅从语气和清理上看,它们之间不必也不像对话;而且,早期的词是入乐的,它通过演唱者的歌声诉诸人们的听觉,以口头艺术特有的声调语气,使用独白或旁白,是易于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态势,以至于表达主题思想的。上片在于表明少妇的“锁”,下片在于表明灵鹊的要求“放”,这一“锁”一“放”之间,已具备了矛盾的发展、情节的推移、感情的流露、心理的呈现、形象的塑造,这也就完成了艺术创作的使命,使它升华为一件艺术品了。灵鹊报喜是中国固有的民间风俗。不过,将灵鹊的噪叫当作行人归来的预报,毕竟只是一种相沿而成的习俗、观念,它本身并不见得合理,因而也就往往难以应验。而作者采用这一习俗入词,正是觑着它的“跛脚处”而有意生发,其目的还在于表现少妇思夫不得而对灵鹊的迁怒。于是,不合理的习俗倒构成了合理的故事情节,而且也由此增强了词作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这有如点铁成金的魔棒,有此一着,顿使全词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给了两段普通的心曲以光彩、活力、生命,使词作活起来。

鉴赏鹊踏枝篇四
《蝶恋花_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前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他一生富贵,官拜宰相,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文学成就晏殊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136首。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及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

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 人物评价晏殊性格刚毅直率,生活俭朴。他多次做州官,官吏和百姓对他急躁的性格很畏惧。他善于了解别人,富弼、杨察都做了他的女婿。晏殊做宰相兼枢密使,富弼做枢密副使,于是,晏殊请求辞去所兼的枢密使职务,皇上没有允许,他受到皇上的信赖和恩遇达到如此地步。晏殊的文章,内容丰富,词藻华丽,他能写各类文章,尤其善于写诗,有闲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绪,晚年仍专心孜孜地学习,不知疲倦。

名人点评欧阳修《宋史·晏殊传》说他人仕“遂登馆阁,掌书命,以文章为天下所宗。”后来又“由王官宫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辅道圣德,忧勤国家,有旧有劳,自始至卒,五十余年。”《晏公神道碑》说他“及为相,益务进贤材。当公居相府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宋祁《笔记》载:“晏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者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宋史》中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清代学者冯煦说,曼殊与欧阳修二人同受冯延巳的影响,共“开江西一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江如练》、《西笑吟》、《明月生南浦》、《转调蝶恋花》、《鱼水同欢》等。《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其词牌始于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蝶恋花》此词牌作者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或抒写心中愁的情感为多。虽有部分山水,但还是寄情于物的表现。

标准体【蝶恋花】词牌格律

范词欣赏:标准体【蝶恋花】唐·冯延巳(60字八韵)

上阕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下阕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白话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作品鉴赏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李白《双燕离》诗:“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思考:“燕子双飞有什么意味?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

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思考:上阕描写了哪些景物?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人间词话》

学习诗词的步骤方法:

1、 初次朗读,清除读音障碍,感知韵律节奏。

查录生字读音,明确词牌、格式、韵脚,熟悉文本。

2、 二次通读,明了词句大意,把握主要情感。

逐句意译,意译时注意诗词语言的省略性、跳跃性、无序性的特点,合理补充调整,抓住关键词,把握文本主题。

3、 三次细读,展开想象联想,品味词句内涵。

逐句分析,联系上下文或作者境遇,思考词句的暗示意、隐含意,多向意,从而品味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

4、 四次情读,构建心灵桥梁,读出感情韵味。

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体验,融合作者及读者情感进行朗读。

5、 五次品读,摘录美词佳句,鉴赏手法技巧。

反复诵读,摘取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从表现手法、写作技巧方面进行鉴赏。

蝶恋花

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

行尽江南,

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

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

浮雁沉鱼,

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

断肠移破秦筝柱。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鉴赏鹊踏枝篇五
《鹊踏枝》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①鹊踏枝:即“蝶恋花”。此词牌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凤栖梧”等。重头六十字,仄韵。 ②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春不住:春去了。 ③折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经世致用,原是龚自珍青年时期即深怀的抱负,他的外祖父段玉裁也时以“努力为名儒,为名臣,勿愿为名士”戒教之。然而时代却无情地偏偏要陷其于至多只能做“名士”的境地,龚自珍是慨然而愤懑了。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认识,首先来自人才选拔的科举制给予他的刺激。 不合时序,只能枉有痴情;“阳春”已暮,必然名花无主。词人将“明如许”的“孤花”置于“藤刺牵衣”,春草丛芜,飞絮漫舞的背景前,那种反差是如此鲜明。龚自珍二十二岁时作的《金缕曲》中曾强烈表示不愿做雕虫小技的匠工:“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他不是早早愿意“怨去吹箫,狂来说剑”,甚而去草野伴青灯,他的使命感,责任心是被现实剥蚀掉的。“无奈苍狗看云,红羊数劫,惘惘休提起!客气渐多真气少,汩没心灵何已?千古声名,百年担负,事事违初意”,后来他在《百字令·投袁大琴南》词中抒述的这番心声,正印合着“花开不合阳春暮”的这个痛苦的判断。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龚自珍像 [2]龚自珍 (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学术与文学的教养和熏陶。他小时候就读书广泛,关心国事,产生改革变法的思想。他在科举上不得志,27岁中举,38岁才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礼部主客主事20余年,始终是个七品小京官,无法施展抱负。48岁时,他终于对官场厌倦,不抱希望,愤然辞官还乡,不久与世长辞。他一生创作,诗、词、文都有建树,被后世称为“近代文学开山作家”。著有《龚自珍全集》传世。

竹 里 馆 唐·王维

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咏 竹 梁·刘孝先

表现了作者独自狂放肆无忌惮自弹自乐的情景,表明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苍劲的野竹既耻于仅仅作为缠绵情感的象征,更不屑充当达官贵人娱乐消遣的工具。此二字表达了作者不眷于儿女之情,更不愿趋炎附势自媚求荣的高洁情怀

琅琊山最早在唐代被开发,即“凿石引泉,酬其流以为溪。”这条溪被命名为“琅

琊溪”,可谓是“自有此山,便有此泉,不浚不刊,几万斯年”(唐独孤及《琅琊溪述》)。琅琊山历史上亦有“溪山”之称。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送人归京师① 作者先是描写了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让人真切的感受到诗人

强烈的故乡之思,然后又通过日落时分山村中那幽梦不断的场景的描写,暗示诗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扰。既然只是因为思念故土,而惆怅失意,当然要解除这一烦恼的最好方式是能回一次故乡。但摆在诗人面前的现实是: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送友归京,触景生情,心生忧国之愁。

春日即事 吕本中【注释】①探花期,看看花开得怎样。②自无知,没有像花那样的秀气。⑶即事,眼前的事情与情景。【简析】此诗抒写病起后所见的春日美好景象和寂寞相思的心绪。开首展现了诗人病起看花的情景,点明了时令。首句“病起多情白日迟”,直写作者病起后眷恋美好春光的情态。“白日迟”正是《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的那种初春阳光和舒的意象。这里“多情”二字 ,更显得依恋不舍。次句“强来庭下探花期”,“强来”是从上句病起而来,写诗人勉强来到庭院,看看是否盛开。 颔联写庭院初春景象,而把诗人的情态融合在内。“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阑干欲暮时。”和暖的春风轻轻地吹拂大地,园中池馆的积雪渐渐地消融了。诗人倚栏凝望,领略着早春的风光,一直到太阳将落的时刻。勾勒出一副情景交融的无声画面。 颈联承上进一步写景。“乱蝶狂蜂俱有意”这是从李商隐“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化出。蝶和蜂,都是春天蓬勃生气的象征。“兔葵燕麦自无知”一句暗用刘禹锡因看花题诗嘲讽朝廷权贵而遭贬的典故。刘禹锡在《再游玄都观》诗序中说:“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刘禹锡则以“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反衬“桃花净尽”,讽刺了政敌们“树倒猢狲散”。 吕本中点化成功首先是创造出新的意境,表现作者病后眷念美好春光的情态,与李商隐几乎相反,而与刘禹锡则形同霄壤。这里的“无知”与“有意”上下相对举,情味深长。蝶与蜂虽是有生命的小动物,但写成有“情意”,然而“兔葵燕麦”却“无知”。这是以无情衬托有情,言外含有不尽之意。 尾联“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诗人春日病起看花,倚栏凝望的种种情意,都是为了怀人,但前六句都未点破。末两句写眼前池边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犹如舞女那样婀娜多姿,仿佛依依有情,引起诗人无限思念的心绪。折柳赠人,乃唐宋流行的风俗。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诗中有“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可是对诗人来说,无论是折柳送别,还是迎人归来,都感到一种迷惘。因为音讯久疏,不知所念之人身在何方,即使把柳条都折尽了,又寄给谁呢?写得情意宛转,真切动人。 诗人妙笔在于写景之中含情,抒情之中有景,

从而构成一幅情景交融的 夜 坐 文天祥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全诗沉郁顿挫,颇有杜甫风味。前两联即景抒情,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被迫罢官,退居文山的诗人不禁慷慨悲歌,以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

后半转入抒情,先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以抒发遭打击的怨恨,再诉说壮志难酬的痛苦。尾联陡起,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很好地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逶迤:对蹉跎日月的无限感慨。 尾联: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很好地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生动画面。

观魏博何相公猎 月光照在陂堤上,我四处徘徊,北面是耸入云中的百尺楼台。秋天一来,万物都变得萧条零落,姑且趁着水边向晚的凉意,举杯畅饮。水里的云影悠闲地相互照映,林中泉水在静谧中流淌。世事变化无常何必计较,只要逢佳节便要与友朋相约再来游玩。 这是一首纪游诗,也是一首理趣诗。作者在这首诗中,虽然也写了一些较为生动的景物,但其着眼点仍在于抒发自己的人生哲理。所谓“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多么闲静幽雅,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因此他认为世上的事情,可以不必去计较。只要在佳节能约几个朋友相聚就是很大的快乐。诗抒写了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

鉴赏鹊踏枝篇六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教案》

鉴赏鹊踏枝篇七
《宋词赏析一首《鹊踏枝》,词境很美,大家一起看看,..》

鹊踏枝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弃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未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简析】

春天悄悄来临了。请看那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嫩柳,无不带来了春意萌动的消息。然而,对于被恋情所困扰的人来说,万物的复苏同样也催发了心中沉埋的惆怅情绪。于是词人就每日借酒驱愁。但这又何补于事呢?这种铭心刻骨的痴情似乎是与身俱在的。任你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因此,就只能拖着瘦赢的身躯,伫立在风紧人静的小桥上,和那一钩孤凄的新月默默无言地相互对视……

诗词赏析: 冯延巳是南唐宰相。南唐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朝代,在五代的乱世中,南唐偏安一隅,君臣中没什么政治军事人才,多次坐失良机,最后被宋太祖所灭。但应该说南唐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气息最浓的朝代。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都是词中大家。冯延巳有一首著名的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中主与他开玩笑,说:”风吹皱一池春水,干卿甚事。”冯延巳答:”未若陛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也。”这是词史上的经典故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若论词的意境,唯有冯延巳的词最当得起“深美闳约”四字;还认为《鹊踏枝》和《菩萨蛮》十数阙是《阳春集》中“最煊赫”之作。按《阳春集》中共收《鹊踏枝》十四首,这里要分析的这一首是最有代表性的,很能见出冯延巳词在意境风格方面的特色。冯延巳是一位善于写情的抒情词人。他并不隐讳自己的感情,在词中还表达得相当直白;但虽直白却不浅不露,意境深远,情韵悠长,感情深挚、缠绵、执著,因而有“旨隐”、“词隐”之誉(冯煦《阳春集序》)。 这首词在第一句就直接地道出“闲情”二字,作为全词抒写的中心,笼罩着全篇。但正是这

鹊踏枝第一句就写得极其曲折婉转,写出词人内心极其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抛掷久”三个字,是说这闲情在心间已是纠缠很久了,它令人痛苦、难过,曾下决心要忘掉它,摆脱它。“抛掷”,就表现出一种主观的意向和努力。然而,在前面加上“谁道”二字,就以一种反诘的语气有力地否定了这种意向和努力。词人是确实曾经想要抛掷掉它的,然而经过努力竟终未能抛掷掉;而最终又发现,并且还不能不承认,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实在是不愿意抛掉它的。这“闲情”是如此的缠绵、深沉,简直是忘不掉、拂不去、摆不脱、斩不断的一缕悠长不绝的情思。可是,这“闲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它包含着什么样的具体内容,词中始终没有明白地揭示出来,因而费人猜测,又耐人寻味。从全词隐约透露出的一点意绪看,词人抒

写的很可能是一段逝去已久却难以忘却的恋情。这恋情带给他深沉的忧伤和痛苦,折磨得他难以忍受,所以想要抛掷、忘掉;但在忧愁与痛苦中,却又不免时时泛起一种虽早已逝去却

仍然历久不忘、不灭也不淡的甜蜜与幸福。因此,词人无法抛掉它,实在也不想真的抛掉它。 次句中的“每”字和“还依旧”三字,是同首句中的“久”字相呼应的。这“闲愁”郁积在怀,永注心间,年复一年。每到春来,一种莫名的惆怅之情便涌上心头,其沉重、缠绵不减当年。春日本是万物萌生、催人奋发的,为什么词人反而格外伤情呢?一则固然可能因为春意勃发,容易引起人感情的苏醒;再则更大的可能,是那段难以忘怀的恋情是发生在春天,因而触景生情,更能唤起那原本就没有失去的记忆。 三、四两句更进一层,在极痛苦中写出一种虽死而不悔的执著。词人确实承受不起这份沉重的忧愁和伤感,却又抛掷不下或不愿抛掷,便只好每日在花前饮酒自醉,借以消愁解恨。揽镜自照,猛见朱颜消瘦,不免心惊;但深情难忘也难解,为此而病酒伤身,憔悴消瘦也是应该的,值得的。这里

鹊踏枝我们不禁想起柳永《凤栖梧》中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表现的正是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深情与执著。 下阙开头换一个角度,承上阙“春来”二字写春景,通过景色进一步抒情。写春景不写盛开的鲜花,因为那太绚丽也太热烈了,与词人的心境意绪不合;他写河畔漫无边际的青草,写堤上细丝飘动的柳条,那碧绿、那绵远、那柔细,在人心中唤起的是一种清寂悠远的境界和深长缠绵的情思。七个字,字字景语,字字亦是情语。 接下来,又承上阙“惆怅还依旧”发问:“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是向青芜问,向堤柳问,也是向自己问。惆怅之情,年年依旧,又年年新生,更显得深沉、永固,绵长不绝。这一问,所传达的仍是那种难于承受、无可奈何、欲抛掷而难于抛掷、实际是不想抛掷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词人虽提问,春色却无法回答,自己也无意于让它回答。因而末二句撇开提问,转而刻画词人的自我形象:“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他独立于小楼之上,寒风满袖,那样孤寂,那样清冷,那样落寞,时间在静默沉想中悄然流逝,不觉已到了月上树梢、路无行人的黄昏时候了。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人。人在景中,而景又充满了人的感受、感情。因而,词意的发展似转而未转,似断而未断,由环境、景物、感受融合而创造出的词人孤寂忧伤的自我形象,已然婉曲含蓄地回答了上面提出的问题。正因为他心中年积月累地萦绕着那抛掷不掉的“闲愁”,才那样一经春色的触发,便产生出一种似旧而实新的惆怅之情来。 统观这首词所抒写的情感,在第一句中便已直接明白地道出来了。但似直而曲,似显而隐,全词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反复描写抒发,将他无尽的愁思表现得非常充分,非常完足,非常饱满,读后使我们不能不被他所创造的艺术气氛和感情所包围、所感染,从中迷离恍惚而又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他那斩割不断的绵远而沉重的愁思。我想,这大约就是王国维所赞美的冯延巳词“深美闳约”的艺术意境的特点吧?

鉴赏鹊踏枝篇八
《冯延巳鹊踏枝》

鉴赏鹊踏枝篇九
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

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

一、 阅读鉴赏题(共43题,题分合计248分)

1.对贺铸《遮鸪天·半死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A.这首词是作者为妻子作的悼亡诗。其前两句就以发问抒写了撕肝裂肺的哀痛之情。 B.三、四句以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比自己之丧偶。这两句很形象地刻画出作者的孤独与凄凉。

C.第五句以原草之露初晞指妻子之新殁,同时,原草露晞又是荒郊坟场应有之景。这就为下面的"新垅"张了本。 D.末二句以"挑灯夜补衣"的纯朴形象表现妻子的贤惠与勤劳,抒发了作者对贤妻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②,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③。

【注】①玉露:白露。 ②他日泪:往年之泪。 ③暮砧:黄昏时分的捣衣声。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3.对陆游《钗头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注:这首词相传是陆游31岁时,为怀念他的被迫离婚的前妻唐婉而作。)

A.上阙第一句写追忆昔日夫妻间和谐美满生活的一个场面:妻子劝酒,共赏春色。 B.词中的"东风"喻指陆游夫妻间和美的爱情生活。

C."人空瘦"著一"空"字,把词人那种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痛伤之感等等表现无遗。 D.这首词反映了封建礼教压迫下的爱情悲剧,表现出了作者痛苦、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4.对宋代词人王观《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A. 上阙一、二句用拟人手法,以山水寄寓了送行人的深情,同时点明了送别的地点。 B. "盈盈",美好的样子。上阙三、四句说行人将去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很美。 C. 下阙借惜春表达了惜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王观对友人美好的祝愿,含蓄而别致。

D. 全词充满奇丽的想象,情景交融。笔下之景,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全然是心中之景。

5.对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A. 词中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出如今饱尝愁苦又有愁难吐的心情。 B.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出了作者想说而终不敢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C. 本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D. 全词跌宕有致,今昔两相对照,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6.对邓剡《唐多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懊恨西风催世换,更随我,落天涯。 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只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庐陵人,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

A."叶声寒、飞透窗纱",是说风吹落叶,带来寒意,而这寒意透过窗纱侵入室内,使屋子的主人感到季节已由夏入秋。

B."催世换"的"世",在这里双关时世,借季节的交换来暗示朝代的更替。

C.词的下阙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借用这首唐诗的意境,比喻南宋的覆亡,从而表达了词人的"黍离之悲"。

D.词的最后三句写词人沦落天涯,露宿于芦花之中,相伴的只有无数的大雁和明月,烘托了凄凉孤苦之情,使亡国之痛进一步深化。

7.阅读《玉蝴蝶》一词,找出分析不正确的选项。

记得秋娘,家住皋桥西弄,疏柳藏鸦。翠袖初翻,金缕钩月晕红牙。启朱唇、金风桂子,唤残梦、微雨梨花。最堪夸,玉纤亲自,浓点新茶。

嗟呀!颠风妒雨,落英千片,断送年华。海角山尖,不应飘向那人家。惹新愁、高楼燕子,赚人泪、芳草天涯。况浔阳,偶然江上,一曲琵琶。

A. 这首词运用回忆方式,上阕写秋娘的前半生,下阕写秋娘的后半生,系统全面地写出了此女的来龙去脉、方方面面。

B. 词的上阙秋娘的姓名、住址、身分、装束、演技和风姿,是明写;词的下阙秋娘的遭遇则主要是通过典故来暗示。

C. 这首词虽然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在题材上相似,主题却比《琵琶行》更为深刻。 D."况浔阳,偶然江上,一曲琵琶"指的是白居易《琵琶行》的故事。

8.对下面龚自珍这首《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理解全都正确的两项是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A.从整体上看,这首词写的是一个荒园的晚春景色。但作者或借比兴以寄托,用曲笔含蓄表达,或直抒胸臆,写进自己对时世的深沉感慨。

B."藤刺"、"碍却"两句既写"废园"实境,又含有感愤奸邪当道的一层深意。 C."偏是"、"濛濛"两句说柳絮虽然是物却能解人意,来和行人一道喟叹韶光流逝。

D.下阙赞美"孤花",赞美它的高洁与坚贞,它不变节而从俗,在不利的环境中仍能保持自己的明丽。 E.结尾两句含有勉励的一面,即勉励年轻一代珍惜少年时光,有所作为,莫使良机空逝而徒然叹息。

9.阅读欧阳修的《踏莎行》,完成后面的两道题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①对这首词的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草薰风暖摇征辔",是说在一个风暖花香的季节,行人却要辞别心爱的人,挥动马鞭,走上了漫长旅途。 B. "迢迢不断如春水",借用眼前的春水,表达了一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穷离愁。 C. "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劝告想登楼远眺的爱人:楼太高了,楼上栏杆已年久失修,千万别登楼凭栏呀。 D. "平芜尽处是春山",是说凭栏远眺,看到的只是一片青草地,即使望到了草地的尽头,也还有青山挡住视线。 ②关于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对句开篇,通过候馆、溪桥点明旅途,通过梅残、柳细点明时令,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初春的景色。 B.接着,作者写草薰、风暖、水绿,通过对美好春光的描写,来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使抽象的情感变成具体的形象。

C. 下阙变换角度,行人由自己感到离愁的无穷无尽,推想到居家的爱人也一定相同,进而将离愁别绪抒发的淋漓尽致。

D. 这首词通过对行人旅途中所见所感和居家爱人登楼远眺的心情的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女子的离愁别绪。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①一②题。

渔家傲·塞下秋来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下列词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愁之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浊酒来解愁,却想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是作者自称。 ②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阙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11.阅读宋词《酹江月》,回答①一②题。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茄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①词中的"关西"、"三秦"指的是: A.指潼关以西和关中地区。 B.指函谷关以西和关中地区。 C.指玉门关以西和潼关以西。 D.指关中地区和函谷关以西。 ②"空指冲冠发",用的典故出处指的是 A. 樊哙在鸿门宴上怒视项羽的故事。 B. 蔺相如在秦廷持壁怒向秦王的故事。 C. 岳飞在《满江红》中抒发的愤怒情感。 D. 荆轲慷慨悲歌使在场者满腔怒火的事。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①贾宝玉是一位贵族公子,其"愁"、"恨"由何而来?

A. 在封建正统思想束缚下,找不到自己的出路而产生无限愁恨。 B.因不满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而产生无限愁恨。 C.因找不到自己的知音而产生无限愁恨。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33366.html

    上一篇:送魏二

    下一篇:雨雪曲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