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翁卷

| 诗词鉴赏 |

【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野望翁卷篇一
《古诗文鉴赏及答案》

11.(浙江省温州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适用性测试)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数 日

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野 望

翁 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1)两首诗都写到秋天的景象,但是诗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有所不同。赵诗流露出一种 的感情,而翁诗则流露出一种 的感情。

(2)赵师秀和翁卷都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两首诗的末两句均令人拍案叫绝,请结合诗句内容分别赏析其

妙处。

答案 (1)赵诗流露出一种 懊丧(落寞、悲苦)的感情,而翁诗却流露出一种闲淡(欣喜)的感情。

(2)赵诗末两句写由于树林稀疏使远山呈现出它的雄姿,却又被云遮去了一半。一“放”一“出”,神采

飞扬,显现出淡远的画镜,山却“一半无”,不禁让人懊丧,写得起伏跌宕。(或者结合诗句写出拟人手法

及其好处)(2分)翁诗末两句写的是诗人登山为了看水,却在水里看见了青山的影子;“闲”字(或者抓

住“忽”字赏析)可以想见诗人闲淡疏放的风神与“野水”“青山”等清空悠远景色正相契合;(或:写出

了一种审美境界,山掩水,水映山,从山看水,从水看山,从一事物身上看出另一事物的影子,语虽质朴,

但理趣盎然)

12.(2010浙江高考模拟试卷(七))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①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②去。 注:①谩有,意思是“空有”或“徒有”。②三山,指传说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1)从词的风格来看,前一首属于________派,后一首属于________派;从词的结构来看,苏词下片如行云

流水,一气呵成,这主要是运用了__________修辞格,李词上、下两片一气呵成、关联紧密,主要是__________

这一修辞格运用得当。

(2)对苏词“枝上柳絮吹又少”句中“又”字的运用,评论家向来赞赏有加;对李清照这首《渔家傲》,人们

极为欣赏它于尺幅之中多处用典而又能做到“简净自然,浑化无迹”。请于上述两个方面选其

一作出具体解

释。

答案 (1)婉约 豪放 顶真设问

(2)解释前一点:着一“又”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容易撩人愁绪的飞絮越吹越少的情景,更精妙婉曲的是,“又”字还表明

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正自然流露于这“又”一次的观看之中。 解释后一点:①李词中“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从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

上下而求索”化用而来,表达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②“九万里风鹏正举”是化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

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语,既照应上片乘船渡海所见的海天相接之景,又铺垫了后二句借风力游三山的述

怀。③“三山”之典既抒发胸中怀才不遇的愤懑,又表现了对黑暗现实不满,还表现了对没有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

的生活的强烈向往。

2010年3月更新

1.(山东省济宁市2010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问题。

减字木兰花

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概括。(4分)

(2)“转过回廊叩玉钗”是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句,试结合全词谈一下此句的妙处。

答案 (1)塑造了一个情窦初开,对于爱情既向往又羞涩,急于表达自已的心情而又欲言又止的少女形象。

(2)此句是细节描写,细致描绘了少女轻叩玉钗的微妙动作。通过这一细微的动作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少女

心怀幽情、娇羞难言的复杂心境。

2.(山东省烟台市2010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采桑子·彭浪矶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这首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词的上片和下片在感情抒发上各具特点,试分别作具体分析。

答案 ①上片侧重记事抒情。词人独驾扁舟,避乱江南,如同失群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兴起浓重的羁旅

孤寂之感。回首北望烽烟弥漫的中原大地而泪洒“满巾”,直接抒发了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 ②下片偏重写景抒情。暮色笼山,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景色冷清黯淡,表露了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的

情绪。日落时分,作者的寂寞感、凄凉感更加强烈;江面平缓恰恰反衬了词人难以平静的思乡心绪。

3.(陕西省渭南市2010届高三质量检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分条简答。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答案 (1)①因时光流逝而惊梦。②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③因离别的痛苦而 惊梦。④因无尽的思念而惊

梦。.⑤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⑥因月色的惨自而惊梦。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 (每点一分,四点就可)

(2)①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 伤感。

②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③运用借景抒情的手

法。作者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自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4.(山东省临沂市2010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如何理解“百种千般巧”的“巧”?请作简要分析。(4分)

(2)上阕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写“道是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从中可以看出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l)姿态之“巧”:花瓣儿薄如蝴蝶翅膀,轻盈有致:颜色之“巧”:花朵固小,却猩红如染,鲜艳

娇美;“巧”亦指花的精神:“百种千般”言其精神气质.形貌和气韵、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含蓄配合相宜、

谐和一致。

(2)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

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

才的不满。

5.(浙江省湖州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考查)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22—23题。 渔家傲 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这首词给我们塑造了一位 的天帝形象,从中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2)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说说理由。

答案 (1)态度温和、关心民间疾苦

(2)同意。梁启超的评论是正确的。诗人把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

中,通过神奇的想像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它与诗人其它

作品的清丽、婉约确是很不相同。

6.(江苏省扬州中学2010届高三综合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 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1)描写了诗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的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的生活态度。

(2)深意:这两句诗表面是说原来就已知道造物者心肠与常人不同(无情),他白白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作用: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

7.(甘肃省兰州市皋兰一中2010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满庭芳·蜗角虚名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1)结合词的上片内容,分析一下,词人在这片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这首词是一首抒情的人生哲理议论,请根据在这首词中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在这一片中,通过对营营苟苟世俗观念的奚落,对政治派系内部倾轧的厌倦和批判,大有洞悉

人生之慨。东坡感到人世间名利场的角逐如同梦幻,所以他“百年里,浑教是醉”,试图在醉中不问世事,

以全身远祸。在词中一个愤世嫉俗而又渴求摆脱尘世羁绊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

(2)这首词通过对世事和自我经历的婉曲述说,集中抒发了词人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感和

努力自我超越的旷达豪迈的情怀。

8.(河北省唐山市09-10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1)“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弄”字的妙处。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将月下之花人格化,化静为动,更富表现力;与下文的“风不定”相照应。

(2)抒发了惜时伤春之情。作者由自然春光的逝去,联想到年华易逝,青春不再;更因傍晚独自

照镜,倍加感伤。

9.(陕西省蔺店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子规 余靖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注】范仲淹上书朝廷,要求对旧制进行整顿和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被贬为陕西路宣抚使。当时诗人为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与范仲淹交往甚密,于是上奏章为范仲淹辩护,也被贬。这首诗即为此事所感而作。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2)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对这首诗歌进行赏析。

答案 (1)①对范仲淹遭贬的同情及对执政者的愤慨。②无意于仕宦、归隐田园的感情。

(2)这首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开头两联借景抒情,作者描写了子规啼叫、疏烟明月、

微雨落花等景物,写出了一幅春残之景,寄寓了自己的感情;最后两联直抒胸臆,联想到了范伸淹及自 己

的遭遇,诗人肝肠寸断,涕泪滂沱,惭愧为名利所缚,感叹不如及早归隐田园。

10.(福建省厦门市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查)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这首词描写了钱江涌潮的壮丽景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词中的“弄潮儿”形象。

答案 (1)间接描写:开头部分描写人们倾城而出,到钱江边争碧潮涌的盛况,为写钱塘潮作铺垫:结尾

处,写梦醒后仍觉心有余悸,从侧面来珙托潮水的雄壮气象。

直接描写:中间部分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钱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

(2)钱江潮水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惊涛骇浪中踏浪立涛、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

湿,表现出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

2010年1月更新

1.(山东省淄博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清平乐

(宋)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物地春寒。

(1)上阙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品赏“黄昏独倚朱阑”中“独倚”二字的妙处。

答案 (1)“阁中人”所见的景物是,傍晚,雨晴,碧池新绿,双燕归宿。一派生意盎然的

野望翁卷篇二
《翁卷、范成大、张志和资料》

翁卷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工诗,为“永喜四灵”之一。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有《四岩集》,《苇碧轩集》。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

逝世日期:不 详 中文名: 翁卷 职业: 南宋诗人 别名: 灵舒 主要成就:永 嘉四灵之一 国籍: 宋(今中国) 《永嘉诗人祠堂丛出生地: 永嘉(今浙江温州乐清市淡溪) 代表作品: 刻》 出生日期:不详 字: 续古

人物简介

翁卷

翁卷,宋代人,字续古,一字灵舒。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永嘉(今为浙江省温州乐清市淡溪镇埭头村人);一生没有做过官,与赵师秀.徐照.等被称为"永嘉四灵",其中翁卷的年纪最大。 由于一生未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他只是以布衣终身。

翁卷

宋代著名学者、诗人刘克庄批评"四灵"说:"永嘉诗人极力驰骤,才望见贾岛、姚合之藩而已"(《瓜圃集序》),而对翁卷却另有评价,他在《赠翁卷》中说:"非止擅唐风,尤于选体工。有时千载事,只在一联中。"今存翁卷集中只有极少数古体诗,如《思远客》、《送刘几道》、《山中采药》、《酬友人》等,酷肖《文选》中的汉魏五言诗,但缺乏个人特色。更多的还是近体诗。七绝中有几首颇为灵秀,如《野望》:"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火,忽于水底见青山。"《乡村四月》一首更为人所熟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颇有清新淡远的意趣。

文学成就

翁卷以其诗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给后人留下一份难得的精神文化遗产,也为他自己在那个多事之秋的南宋获得了一丝丝生存的精神慰藉。

年代背景

翁卷生活的时代,正是风靡一世的江西诗派已渐趋末流之时。江西诗派那种“以资书以为诗”、拼凑故典和生硬拗捩的作风,正是温州翁卷等四位诗人所深为不满的。翁卷他们从晚唐诗家入手,刻意求新,走贾岛、姚合的“苦吟”之路,下工夫“因狭出奇”。这大约是翁卷等人及后来的江湖派在唐以后,自感才力薄弱而又欲有所建树的诗人的共同想法,也是翁卷等 “永嘉四灵”的诗歌在当时诗坛被推重的一个原因。翁卷的诗多采取白描的手法,诗风显得较为平易,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贵精不求多,得意不恋事”正是他的创作准则和目标。翁卷生活在社会下层,熟悉民情

风俗,因此他写出的一些反映和关注现实的诗作,同情民生疾苦,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自然十分真切。他的《东阳路旁蚕妇》诗,虽短短七言,却把蚕妇的辛苦生活和她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写得入木三分: “两鬓樵风一面尘,采桑桑上露沾身。相逢却道空辛苦,抽得丝来还别人”。

可以联想起白居易的《卖炭翁》来,蚕妇和卖炭翁都是古代社会真正的劳动人民,几千年封建社会,能为劳动人民而歌的诗人毕竟不多。

他的山水诗,既继承了晚唐细腻精致的风格,又蕴含有宋诗理性化特点,如:

《野望》 《山雨》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一夜满林霜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诗作情感

翁卷写诗,有很大程度作为其自己陶冶性情的工具,他的很多作品主要是抒发个人的感受。《苇碧轩诗集》大部分为流连光景、吟咏田园生活、抒写羁旅情思以及应酬唱和之作。乐清是海边之地,宋代开始,围塘筑田是农耕的主要事务。塘田不能种植谷物之前,苇草是最常见的植物,它并不高贵,是“布衣”族,只要有点土,就能随意生长。诗人每天清晨一打开门窗,映入眼帘的便是苇芦丛丛,依栏凭轩,谁说这不是人生美丽的光景?我想,也许《苇碧轩集》就是这样得名而来的。有人说“永嘉四灵”的诗作社会意义不大,宫廷内外,朝廷上下,早已被北宋酿成的积弱积贫的苦酒所麻醉,缺乏深广的内容和时代风云,但翁卷所处的时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也只是志士们苦吟的梦境,这一时期诗人能在战乱后短暂的苟活中,吟唱出这个早已腐朽的朝代一缕缕生存气息,是难能可贵的。这固然是诗人生活经历、思想情志和处世态度所致,同时也是社会环境使然。当光宗、宁宗朝,宋、金在军事上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边事稍息,统治集团更加苟安于现状,再也无锐志恢复中原。士大夫沉湎诗酒,歌舞升平,像陆游那样的金戈铁马、慷慨激昂的战斗篇章在诗坛上几乎销声匿迹。这种萎靡的社会风气下,怎能产生雄劲刚健的诗词?

不过,翁卷对世事并没有忘怀。他在宋、金对峙的江淮战区做过幕僚,熟悉宋金用兵的情况,对宋

小朝廷偏

翁卷诗歌

安江左,抱残守缺,不图恢复大业深感失望:“兴兵又罢兵,策士耻无名。闲见秋风起,犹生万里情。”这首诗他写出了在“罢兵”的妥协政策下,不能建立功业、报国无门的无奈。

翁卷等“永嘉四灵”专攻五律。其诗多咏景物,写野逸之趣,追求一种平淡简远的情调。注重字句的锤炼和对偶声韵。如:“轻烟分近郭,积雪盖遥山。”(《冬日登富览亭》)。“一阶春草生,几片落花轻。”(《春日》)“梅花分地落,井气隔帘生(《晓对》)”等等都是真切浑朴的秀句,为人传诵。翁卷写的山水田园诗,只有寥寥数笔,却有传神之功。翁卷有很多诗歌,可以绘成画轴的,如同中国传统的山水之画,不仅有写意,而且有留白之妙。

人物评论

南宋一位诗人充满了对翁卷的仰慕之意。这位诗人是台州黄岩的戴复古,他喜欢翁卷的诗,但一直无缘见面。有一天,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竟然在湖南与翁卷陌路相逢。他写的《湘中遇翁灵舒》:

永嘉四灵

“天台山与雁荡邻,只隔中间一片云。一片云边不相识,三千里外却逢君”。把相见恨晚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翁卷的一生,为了诗歌,为了生存游走四方,在温州、江西、福建、湖南及江淮等地都有他追寻的足迹。

刘克庄批评“四灵”说:“永嘉诗人极力驰骤,才望见贾岛、姚合之藩而已”(《瓜圃集序》),而对翁卷却另有评价,他在《赠翁卷》中说:“非止擅唐风,尤于选体工。有时千载事,只在一联中。”今存翁卷集中只有极少数古体诗,《乡村四月》一首更为人所熟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颇有清新淡远的意趣。

墓葬生平、生卒地点

翁卷的生卒时间,有关资料均无记载。翁卷是乐清人,康熙《温州府志》记载:“翁卷,一字灵舒,乐清柳川人。诗名《西岩集》,一名《苇碧轩集》。” 翁卷有两个弟弟,翁卷是老大,二弟叫永年,很多人认为永年是长兄。翁卷的三弟叫翁仿,可能早年夭折。翁卷有两个儿子,分别叫翁井和翁隽。 生平之谜

翁卷考功名只参加了一次就不考了。他的父亲只是一个小官,维持生计也较困难。王十朋生活的年代大约比翁卷早五十年左右,可以说是与翁卷的祖父同代。王十朋能考取状元,家庭和他自己都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翁卷自然没有这样的家境,也没有王十朋的百年机缘。

翁卷纪念馆

叶适为翁卷写过诗集序,翁卷专注毕生的精力而不悔,却是为了把诗写好。但诗即使写得最好,也不能以此谋生或求取封建功名。翁卷为了写诗以至于把自己的头发都写白了一大半,更不用说衣食住行了。这样看来,翁卷能够养家糊口的本领,也只有赖以为文了。他一生落拓江湖,曾在越帅和江淮边帅幕中供过职,据说他只活了六十多岁。

翁卷住在乐清的时间并不多。从他的诗歌中,依稀能找到他的一点点行踪。他一生为了诗歌也为了生存游走四方,在温州市郊、江西、福建、湖南及江淮等地生活过。

翁卷在江西抚州也住过一段时间。赵汝的《南宋群贤小集》中,有一首诗《翁灵舒客临川经从访之不遇闻过村居》。诗人翁卷隐居在一个深山村里,在那里搭了三四间小茅屋,种了些高粱和树木,安心自闲地写诗。

墓葬之谜

乐清埭头的翁氏宗族,每到清明,或族祭,都要到祖先的墓前烧香叩头。翁卷二弟永年的墓在埭头。埭头翁卷的后裔们说,已找到翁卷的墓,说在其二弟永年墓的隔溪对面山脚。但那仅是一堆隆起的黄土,上面长满了青草。这么有名的诗人,在他自己的身后,不会不留下点滴文字,可现在连一块

墓碑也找不到,自然无法断定这是翁卷之墓。

纪念馆

翁卷纪念馆的馆址据说是宋代翁姓祠堂旧址,历经岁月的沧桑,现在原貌已经荡然无存,惟有一方题着“联桂流芳”恭贺翁氏昆仲高中的大匾。1999年,翁卷纪念馆落成,位于埭头村的村口,是一座传统民居风格的木结构建筑物。一进纪念馆,那块留传下来的大匾便呈现在眼前,馆内有四排圆柱,每排五根,支撑着整个柱梁,馆后有一片茂密如云的竹林,馆前小桥流水,不远处的溪边伫立着数棵参天的古枫香和银杏。翁卷纪念馆比较简朴,很符合翁卷做为一个布衣诗人的身份。纪念馆周边的风景优美,也很符合翁卷诗歌的风格。

范成大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中文名: 范成大 逝世日期: 南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 别名: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职业: 政治家、诗人

国籍: 南宋 主要成就: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民族: 汉族 代表作品: 《四时田园杂兴》《揽辔录》 出生地: 吴县(今江苏苏州) 谥号: 文穆

出生日期: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 葬处: 苏州市吴县西天平山南上沙村

人物生平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诗人。存诗1900首。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和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反映农村生活的代表作是《四时田园杂兴》,共记60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四季分别有12首。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个人履历

范成大父早亡,母:78岁身亡,父:46岁因病身亡家境贫寒。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进士,初授户曹,又任监和剂局、处州知府,以起居,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为改变接纳金国

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慷慨抗节,不畏强暴,几近被杀,不辱使命而归,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

居 所 范成大的字 范成大苏州石刻像

后历任静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卒谥 文穆。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 编辑本段历史年表北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出生。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擢进士第。授户曹,监和剂局。南宋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迁正字。南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范成大为处州创义役。其法规定:民以都保为单位,据役户多少和职役情况,各家按贫富输钱买田称义田,以所收田谷助当役者,民户按次序轮流亢役。义役既行,公私皆称便。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金大定十年闰五月,孝宗遣范成大充任祈请国信使,向金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请更定受书之仪。成大以所奉国书仅语及陵寝事,请并载受书一事,孝宗不许。左相陈俊卿因力主暂缓遣使而去位。吏部侍郎陈良祐因论不应遣使而罢官责居筠州(今江西高安)。李焘惧而不敢行。范成大慨然而行,至金则密草奏书,具官更定受书仪式事。入见之日,成大既进国书,复出奏书,金廷上下为之纷然。既而成大归馆所,世宗遣伴使宣旨取其奏。九月,成大返宋。金世宗复书拒宋所请,只许孝宗奉迁陵寝,同意归还钦宗梓宫。南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逝世 。

相关荣誉

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 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使金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如《青远店》、《州桥》、《双庙》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爱国情感激昂悲壮。其《催租行》、《后催租行》、《缫丝行》、《劳畲耕》等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这类诗在南宋末期产生极大影响。他的文赋在当时也享有盛名。词作情长意深,前期作品与秦观相近,后期作品则近于苏轼。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当时流传着“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的说法。如其中《夏日》一首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情景,亲切、淳朴,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也写了一些应酬唱和、山川行旅、叹老嗟悲以至讲论佛典禅里之作。杨万里《石湖居士诗集序》说:“(范成大诗)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僒。清新妩媚,奄有鲍谢;奔逸隽伟,穷追太白。求其支字之陈陈,一唱之呜呜,不可得世。”生平详见《宋史》卷三八六。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

人物评价

范成大的作品在当时即有显著影响,到清初则影响尤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之说。其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其代表作,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谓之“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他同时还是著名的词作家,或许还可说是一位地理学家。有《石湖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揽辔录》、《骖鸾录》、《吴船录》、《吴郡志》等著作传世。

野望翁卷篇三
《乡村四月》

百科名片 《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做的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编辑本段古诗原文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翁卷(宋朝著名作家),字续古,一字灵舒,今乐清市淡溪镇埭头村人,中年以后迁居永嘉县城。淳佑三年(公元1243)领乡荐,在越、江淮边帅府中度过一段幕僚生活。后从事教学生涯,落拓江湖,以布衣终。

毕生擅长诗歌,多尖新刻画之作。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形成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永嘉四灵”流派。他们冲击“江西派”那种拼积典故,生硬拗捩的诗风,锻炼字句,刻意为工,反对用典,着意白描。其诗作虽多吟山咏水、唱和应酬之作,然不乏关心时事和民生疾苦佳作, 《东阳路旁蚕妇》、《乡村四月》、《赠张亦》等,都为脍炙人口、传诵至今的名作。叶适评其诗“自吐性情,靡所依旁”。

据清乾隆《温州府志》著录,诗集有《翁卷集》一卷,《西岩集》二卷,《苇碧轩集》四卷。实则三者同为一书。由于时代久远,钞刻衍变,终于荟集为《苇碧轩集》一本。见存者有冒广生所辑之《永嘉诗人祠堂丛书》本。新版则有陈增杰校点的《永嘉四灵诗集》,收录较为完备。翁卷以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宝贵的一席,也给后人留下一份难得的精神文化遗产,也为他自己在那个多事之秋的南宋获得了一丝丝生存的精神慰藉。 年代背景

翁卷生活的时代,正是风靡一世的江西诗派已渐趋末流之时。江西诗派那种“以资书以为诗”、拼凑故典和

的“苦吟”之路,下功夫“因狭出奇”。这大约是翁卷等人及后 《山雨》

来的江湖派在唐以后,自感才力薄弱而又欲有所建树的诗人的共同想法,也是翁卷等 “四灵”的诗歌在当时诗坛被推重的一个原因。翁卷的诗多采取白描的手法,诗风显得较为平易,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贵精不求多,得意不恋事”正是他的创作准则和目标。翁卷生活在社会下层,熟悉民情风俗,因此他写出的一些反映和关注现实的诗作,同情民生疾苦,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自然十分真切。他的《东阳路旁蚕妇》诗,虽短短七言,却把蚕妇的辛苦生活和她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写得入木三分: “两鬓樵风一面尘,采桑桑上露沾身。相逢却道空辛苦,抽得丝来还别人”。

动人民而歌的诗人毕竟不多。 他的山水诗,既继承了晚唐细腻精致的风格,又蕴含有宋诗理性化特点,

如《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又如《山雨》: 一夜满林霜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编辑本段注释

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山原,平地,河流。 子规——杜鹃鸟。 才——刚刚。 山原——山陵和原野。 蚕桑--种桑养蚕。 了——结束。

如——好像。 编辑本段译文

山陵、原野草木茂盛,河里的水白花花的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四月到了,村里没有一个闲人,完成了种桑养蚕,又去插秧了。 编辑本段中心思想

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今乐清市淡溪镇)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翁卷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了,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编辑本段赏析

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野望翁卷篇四
《★移家别湖上亭 野望★》

(1)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补充点评。(2分)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 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 之情的自然流露。

2、完成随感。(2分)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

(2)2013年义乌卷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13.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答:

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野望翁卷篇五
《23.古诗词三首(完美版)》

野望翁卷篇六
《2014高考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配套训练 第4讲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4讲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 河 令

①周邦彦

②③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

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消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数 日

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野 望

翁 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两首诗都写秋景,流露出的情感有无异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感情的不同之处:赵诗所抒发的感情,由病体经受秋风、见到黄叶遍地而悲苦,到看见疏林秋山,再到见山峰被云遮蔽若隐若现而既欣喜又遗憾,感情是有变化的,是悲喜交织、由悲而喜; 翁诗自始至终都是以闲适的心态在欣赏秋景,抒发赞赏喜悦的感情。感情的相同之处:整体上都通过白描笔法,写出景物、意境的清空、悠邈、高远,借此表达作者闲云野鹤般的疏放和闲淡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忆邵景说寄张子退

【注】夏完淳

登临泽国半荆榛,战伐年年鬼哭新。

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灯暮雨白纶巾。

何时壮志酬明主,几日浮生哭故人。

万里腾飞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

【注】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华亭(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英雄。七岁能诗文,十四岁即随师陈子龙、父夏允彝参加抗清活动。后被清军逮捕,赋绝命诗,英勇就义,年仅十七岁。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请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腥风血雨之中,诗人面对危艰的时局,孤帆漂泊,无限感慨,凭吊故国,怀念死者,充满了爱国忧民的深厚感情。结句高歌“万里飞腾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既是勉励友人,也是自勉,充满积极高昂的战斗精神和达观的信念。

1.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古 意

耿 湋

虽言千骑上头居,一世生离恨有余。

叶下绮窗银烛冷,含啼自草锦中书。

(1)此诗的三、四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简要分析第三句“冷”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描绘了在树叶掩映的绮窗内伴着凄冷的烛光,一个女子含泪给远方的丈夫写信的场景。第三句的“冷”字一语双关,既写烛光冰冷,也很好地烘托了女子思念丈夫的凄凉心情。 (2)《载酒园诗话》称此诗“直而温,怨而不怒”,结合全诗,说说诗中的女主人公“怨”什么,“直”与“温”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怨的是,虽然丈夫有身居高位之荣,但自己却与他有一世分离、不得相聚之苦。“直”是指女主人公在第二句直接表达闺怨的情感,“温”是指女主人公虽有埋怨,但仍不忘丈夫,夜写家书,传达思念,温婉感人。

2.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高阳台·西湖春感

[南宋]张 炎

①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

②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

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①②断桥、西泠,都是西湖风景点。

(1)张炎此词寄托的是南宋将亡的愁恨,但有人说这样的评论太牵强。说说你赞成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1)赞同第一种观点。作为南宋词人,看到了国家在走向衰败的现实,词人虽然没有直接说明这个意思,但是词中写的对春天的惋惜、哀怜,间接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的感情。

(示例2)赞同第二种观点。既然词中并没有一词半字与政治有关,完全可以看成是作者感物伤时的作品,硬要将它与南宋的衰亡联系起来,确实有些牵强附会。

(2)这首词在表达作者的感情上是有起伏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在上片,写词人春游西湖,说明对春天有渴望,“东风且伴蔷薇住”句中,还表现出希望春天长留的渴望。在下片,先写词人找不到往年春天的快乐,只有平添新愁,于是最后只好失意地闭门消愁。

野望翁卷篇七
《【高考聚焦】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解析》

第4讲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 河 令

①周邦彦

②③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

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消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数 日

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野 望

翁 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两首诗都写秋景,流露出的情感有无异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感情的不同之处:赵诗所抒发的感情,由病体经受秋风、见到黄叶遍地而悲苦,到看见疏林秋山,再到见山峰被云遮蔽若隐若现而既欣喜又遗憾,感情是有变化的,是悲喜交织、由悲而喜; 翁诗自始至终都是以闲适的心态在欣赏秋景,抒发赞赏喜悦的感情。感情的相同之处:整体上都通过白描笔法,写出景物、意境的清空、悠邈、高远,借此表达作者闲云野鹤般的疏放和闲淡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忆邵景说寄张子退

【注】夏完淳

登临泽国半荆榛,战伐年年鬼哭新。

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灯暮雨白纶巾。

何时壮志酬明主,几日浮生哭故人。

万里腾飞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

【注】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华亭(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英雄。七岁能诗文,十四岁即随师陈子龙、父夏允彝参加抗清活动。后被清军逮捕,赋绝命诗,英勇就义,年仅十七岁。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请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腥风血雨之中,诗人面对危艰的时局,孤帆漂泊,无限感慨,凭吊故国,怀念死者,充满了爱国忧民的深厚感情。结句高歌“万里飞腾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既是勉励友人,也是自勉,充满积极高昂的战斗精神和达观的信念。

1.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古 意

耿 湋

虽言千骑上头居,一世生离恨有余。

叶下绮窗银烛冷,含啼自草锦中书。

(1)此诗的三、四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简要分析第三句“冷”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描绘了在树叶掩映的绮窗内伴着凄冷的烛光,一个女子含泪给远方的丈夫写信的场景。第三句的“冷”字一语双关,既写烛光冰冷,也很好地烘托了女子思念丈夫的凄凉心情。 (2)《载酒园诗话》称此诗“直而温,怨而不怒”,结合全诗,说说诗中的女主人公“怨”什么,“直”与“温”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怨的是,虽然丈夫有身居高位之荣,但自己却与他有一世分离、不得相聚之苦。“直”是指女主人公在第二句直接表达闺怨的情感,“温”是指女主人公虽有埋怨,但仍不忘丈夫,夜写家书,传达思念,温婉感人。

2.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高阳台·西湖春感

[南宋]张 炎

①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

②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

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①②断桥、西泠,都是西湖风景点。

(1)张炎此词寄托的是南宋将亡的愁恨,但有人说这样的评论太牵强。说说你赞成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1)赞同第一种观点。作为南宋词人,看到了国家在走向衰败的现实,词人虽然没有直接说明这个意思,但是词中写的对春天的惋惜、哀怜,间接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的感情。

(示例2)赞同第二种观点。既然词中并没有一词半字与政治有关,完全可以看成是作者感物伤时的作品,硬要将它与南宋的衰亡联系起来,确实有些牵强附会。

(2)这首词在表达作者的感情上是有起伏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在上片,写词人春游西湖,说明对春天有渴望,“东风且伴蔷薇住”句中,还表现出希望春天长留的渴望。在下片,先写词人找不到往年春天的快乐,只有平添新愁,于是最后只好失意地闭门消愁。

野望翁卷篇八
《23.古诗词三首(完美版)》

野望翁卷篇九
《23.古诗词三首(完美版)》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43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