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未曾有》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得未曾有》读后感

  安妮宝贝的书我看的并不多,因为总有些又爱又恨的感觉。喜爱是因为很文艺,喜欢那些文辞淡雅美好的语句;讨厌是因为太文艺,总带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如今,安妮宝贝已经更名为庆山,是一个更成熟更大气的转变。翻开《得未曾有》这本书,会发现还是延续了她一贯的文艺范儿,然而也可以感受到比之前更为沉淀的态度和结晶。

  (一)

  四个故事里最爱的是《拾花酿春》这一篇,也最爱这个主人公的态度,认同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

  “皮蛋只有自己家里做的才好吃。剥出来的观感不一样,吃到嘴里的口感也不一样。但现代人对吃的技能掌握的越来越少,都希望用工业化的方法迅速制作,都只想吃现成。很少采用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了。”

  “做菜从不用味精、鸡精。如果蔬菜新鲜,稍微加一点盐,口感就很好。要增加甜味,放几枚甘草就足够了。”

  “食材本身有很多学问,比如寒露以后的茄子就得换种做法,吃过露水的茄子只能做酱茄子,因为寒性重。古人吃得简单,对食材的了解却极为深刻。”

  “从不买方便类食物。超市里现在有很多方便食品,也许是为想节省时间的人准备的。”

  “他说,很多人号称自己是吃货,其实对于如何吃并不清楚。只是炫耀自己尝到了新菜,去到了某家特别的餐厅,却不知道什么样的食材是最好的,以及应该怎么样做出来是好的。”

  “他说自己做菜时,心很静。心不静,动作协调不好。有时客人着急来厨房催,他也不管。不能为了一顿饭扰乱心情。对他来说,乐趣不在于吃,在于做的过程。有时自己做一些食物,心会感受到平静和踏实。”

  “明年产毛笋的时候,你再过来,喝陈酿,看梨花。吃野菜是很好的,春天可以来挖荠菜。春天的鳗鱼,油菜花开时最多,跟肉一起烧最好吃。夏天的参鱼,烧冬瓜汤鲜美。家乡老话是冬鲫夏参。就是冬天吃鲫鱼,夏天吃参鱼……”

  “黄牛尾巴,带皮腌制,酱了后再蒸。吃到嘴里,牛皮软嫩很有弹性。

  东山羊做白切。一半水,一般啤酒,做出来非常嫩,肥而不腻。

  黑毛猪的猪肉不错,做酱油肉、咸肉,口感极好。”

  “你不太关注外面一些喧嚣的事情。

  不关注。偶尔也看看新闻,但是不入心。

  比较关心的是什么?

  还是把菜做好。每天把三餐做好。”

  想起在墨尔本的时候,有一次自己煮汤,只用白菜、豆腐、鲜虾,切了一点儿姜末,撒一点儿盐,没有什么别的调料,煮出的汤却可以尝到白菜的清甜,虾的鲜味儿,以及豆腐原初的味道。诸般繁缛做法、百变调味固然可贵,可有时候却会发现清汤淡水的简净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能品尝到食材本身的味道,也是一种幸福。

  我一直对烹饪有很浓厚的兴趣,希望以后能尝试去做更多美好的菜肴酒馔。林文月有一本书《饮膳札记》,我觉得特别喜欢她的态度,对待饮食的态度,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对美好的追求。想到于小戈在微信公众号里反复提及,品位,其实与有没有钱无关。最近还想收一本书,《舌尖上的新年》。有时想想,所谓经世之志、济世之才,倒不及认真做好两三道菜。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彼时,我也曾随父母去挖荠菜,摘香椿,煎榆钱,蒸槐花。

  说实在的,读这本书、这一篇关于热爱做饭、热爱艺术的刘师傅的记录,觉得庆山没有写多好、多华丽,但就是安然,自然有一股力量,一种恬淡自安的心意。

  “此刻,雨声未停,雨水掉落在树梢上。即便最热的时候,也不需要开空调。”

  “丁祎老师在美院教陶艺。他们一家人来到这里很早,买下一处农民的老房子,改造之后当做艺术馆注册。她用传统工艺制作陶器,纯天然的素材,泥土、高岭土加上植物灰。新型配方使用化学物质,会造成污染和身体的损伤。”

  “泡杯茶,或带点酒,看一整天荷花。”

  “白瓷青花盘子上面题了一首诗。野秀园中小樱桃,丝网相围为防鸟,我这鸟儿不贪食,只怕颜红落碎心。比如这樱桃和鸟儿的关系,与自然界是连接的。”

  “他希望以后能再做个园子。觉得现在很多人做园子太拟古,不切合实际,雕梁画柱又做不过古人。有些则为了复古而复古,缺少内涵,不够自然。以前的人多野趣,现在的人没有了。有科技助阵,却更为无聊。领略不到在自然中与之联接的情趣和清欢。以前的人更敏感,更愿意往内去探索自己与外境的关系,这样所得反而丰富。比如我这两天过得清净,就觉得日子变得很长。”

  “点了沉香,香气馥郁袭人。此处亭阁,平素用来喝茶、抚琴。站在廊道上看夜雨中高大茁壮的芭蕉叶。丁老师抚琴两曲,弹的是《良宵引》《寒山寺钟》。”

  “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生存规则都改变了。”

  “从城市撤走之后,到了山里,觉得早早晚晚都很舒服,就不想再回城住。有时候去看海上的月亮,七八九月的月色特别好啊。海对人是有启迪的。那种深邃和无形的气势。还有涛声带来的感觉。我经常在可以看到海的树林里坐几十分钟,半个小时,有时也去游泳。如果有月亮,大海挺亮的。环境的选择和视角有关,主要看什么样的心情,跟什么人在一起。如果冬天有暖阳,找靠窗的位置看看西湖,看看雪景也很舒服。”

  “他认为比较理想的生活方式,是有一点养老的钱,有一个地方,可以做一个长久的园子。现在的社会需要效率,但也不能因此失去神韵。很多人不是真正地踏踏实实做事,理解中国传统、园林或者饮食,应该更多在实践中去领悟。”

  “如果观念慢慢转换,文化和品位慢慢影响,经过几代人或更长时间的作用,大家会追求自然的生活。

  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科技在以指数级的速度迅猛发展,也许在本世纪中叶就会达到一个临界点,迈过去,是永生还是灭绝?其实挺让人绝望的,无论是灭绝还是永生。灭绝毋需多言,而永生又如何呢?你看现在的小孩子人手一个iPad在玩电子游戏,玩得不亦乐乎。视线倒退回我们小时候,看电视看得目不暇接,但是也还有一些时间和小伙伴玩耍,如果住在农村或乡下,则更有山野之乐。再往前倒退回我们父母小时候,无论城市农村,连电视也不常见,总是有更多的时间与自然接触。如若再往前倒退至我们祖父母年幼的时光,再往前,再往前呢?谁比谁更快乐?想想所谓的发展真的挺无趣的。也许有一天,我们还会发明出食物的替代品,其实现在也有啊,比如各类维生素药物,吃一两片就补充了大量食物里才含有的营养成分。也许以后我们也不用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谷物了,吃一点药物类的东西就饱了,所需的营养也足够了。但是我们会更快乐吗?

  一己之力阻挡不了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但是我希望在临界点到来的那一天之前,我还能尽量按照自己的心,去过更自然的生活。我也想有个自己的园子啊,师古而不泥古,虽然对于我这种在俗世中庸庸碌碌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难以企及。

  刘师傅酿酒,用古法,一个简单的草盖,也要找老家南通的老人用稻草扎,下次回去他还想把这个手艺学会。就想起有些东西在大机器的碾压声里渐渐被淘汰了。古时的姑娘不说人人,也几乎个个都会女红,绣出活灵活现的锦绣斑斓。我小时候还见过我妈妈绣的花样,不能说堪比绣娘精致,但看起来也是那样美好。小时候我还穿奶奶做的花棉袄,妈妈织的爱心毛衣。现在一个机器就取代了全部这些。我都不敢想象以后我还能给自己的孩子穿什么?机器织的毛衣怎么可能有妈妈织的毛衣温暖?我现在就会简单钉个扣子、缝个口子,针脚还奇丑无比。

  传承,我们做了什么?想去传承一些东西、一些传统,想去多学一些。刘师傅酿造米酒,发酵的时候去听,做得不好声音就会涩闷。现代化的酒厂酿酒,想必有一整套先进的机器设备,控温控湿,数字决定进程。很方便,但是很冰冷。就像机器织的毛衣,解放了劳动力,但是没有温度。现在手作越来越珍贵,手工制作、高级定制更成了奢侈的代名词。一方面批量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廉价了,另一方面纯手工越来越昂贵了。说到底,是要用心的。用心,感知;用心,传承;用心,才有温度。无论缝纫、烹调、酿酒,不管听雨、观潮、揽月、品茗、焚香、还是聆音。

  “福田广种,种了才有收。不应该只是乞求。”

  “就像人与人的交流,别人恭维你,你觉得很好。实话难听。”

  “他认为,不为他人着想,是目前服务业一种普遍的心态。没有人愿意认真做事。人与人互相猜忌,心存怀疑,充满怨气。很多人不是用良心和诚意去做。”

  “人要实实在在,不做不好的事情,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能做到怎样就怎样。一律不强求。”

  “家里人待人接物都好,很善良。父母对朋友们慷慨,他们隔三差五来家里吃饭喝酒。现在很多年轻人受到的这种教育少了,特别自私,待人处事不管别人。”

  “应该珍惜当下的每一刻。生活的经历不能复制也不会再返。即便再发生一次,也是另外一种。”

  “物质的标准无止境,一旦掉进去人就活得累。有内心生活会比较愉悦。如果太过依赖物质,就会容易产生怨言怨气。”

  “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忍字很重要。愿意做就做,不能因为做了就发火,或者做多了就指责别人。为别人也好,为自己也好,人生觉得愉快,能承受,就可以了,不要有怨言。”

  “每个人都有缺点。不要老是说人家不足,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是很重要的处事方式。”

  “还是要平静地生活。没有太多奢望,用理性去处理问题。平等交往,真实,平和,不做作。不急切地做一些事,不刻意回避。顺其自然,一直往前走。”

  从做菜,到做人。刘师傅不仅做得一手好菜,做人也有自己的原则和为人处世的态度。这些话,足以让人自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晚上入睡之前,原谅所有的人和事,反省自己一日的得失。做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很难,不是你读了几本书,获得了多高学历,课题研究怎样深入就可以称之为有大智慧。以刘师傅的话,去对照自身,会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改进和调整的地方。比如听不得实话,总是喜欢听别人的恭维,却不愿听别人的批评。作为独生子女,身上不可避免地带着自私自利。有时陷进物质里出不来,不去感恩和珍惜眼前拥有的,却一味地舍不下、去强求某些暂时无法拥有的东西。嫌恶别人的缺点,出了问题怨天尤人,却不自思自身不足。急功近利,性子焦躁不平稳……凡此种种,刘师傅的话真是句句戳中要害。

  于喧嚣浮世,心的位置怎么摆?往前攻进一步,还是往后退避一舍?物质和精神、当下和未来,孰轻孰重,如何平衡?……诸如此类问题对于我,也一直是剪不断理还乱。别人的话终归是别人的,可以借鉴,不可以照搬。攻、取、退、守,成人立世,“度”在哪里,始终还是要自己去摸索和把握。

  做菜也好,处世也好,做人也好,惟其用心,方悟真谛。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98228.html

    热门标签

    HOT